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

第1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2.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重庆 401331)

摘 要:文章从主客体两个方面分析全媒

>> 全媒体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基于UML方法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建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 舆情信息分析中事件—行为模式图研究 面向舆情预测的突发事件首发信息风险评估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框架研究 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控制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舆情信息增值开发模式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策研究 新媒体依赖背景下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的传播模式研究 突发事件中媒体信息传播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 论新媒体下突发事件舆情态势发展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特征:一个实证研究 基于信息交换均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期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探索 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9] 郭其云,董希琳,岳清春,等.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的危机管理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4):438-440.

[20] 余秀才,李青青.突发事件媒介仪式:一种舆论构建的新解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6-120.

[21] 兰德尔・柯林斯.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4-175.

[22] 陈平原.媒介融合与突发事件信息传播[J].社会科学家,2014(7):54-56.

[23] 易艳刚.塘沽大爆炸,天津依然是“一座没有新闻的城市” [EB/OL].[2016-03-16]http://.cn/zl/zatan/2015-08-13/10364281.shtml.

[24] 魏永征,代雅静.融合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嬗变――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为例的分析[J].新闻界,2015(18):19-25.

第2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5

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也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相关部门如何快速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变化,及时向有P部门通报,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多,给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网络舆情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从网上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如何浓缩并解读海量的信息,提高舆情数据的研判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的重要挑战,大数据技术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从目前研究舆情的文献来看,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三个阶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掀起了研究网络舆情的热潮,Nathalie Henry通过推特获取了2012年法国大选中网民情感取向数据,并对大选结果进行了预测,证明社交网络媒体确实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喻国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情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研究阶段和当前海量的网络舆情研究两个阶段。孙帅(2014)等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网络舆情的进化规则,创立了网络c情变化发展的分布模型,并且发现其适应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创立了多种网络舆情的姿态分析模型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撑作用,既可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化的治理,还可以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用

应用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比较成熟的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框架包含多个大数据技术开源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数据仓库工具Hive和分布式数据库 Hbase,其中对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起着关键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MapReduce模型实现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舆情的趋势分析、跟踪预警,从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还可以有效利用与管理硬件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更高的数据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询数据、挖掘数据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监测工具、方法和流程难以处理现在海量复杂的网络舆情,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技术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取效率极高、灵活的应用平台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统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完成舆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突发事件预警支持、舆情信息报告等工作,满足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相关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Hadoop是当前学术科研界和企业实务界用来解决大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的主流技术,更加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

3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前期:搭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该平台应同时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收集、跟踪网络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研判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传播、处置信息;及时反馈处理的舆情信息、作出评价并定期舆情报告。通过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

32中期: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适用于事件舆情的前期爆发阶段,也适用于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其他阶段。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可以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小影响,并防止事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后体系

善后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里必要的步骤,主要协助舆情相关部门恢复网络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舆情再次发生,为以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经验。所以,事后体系应该包括对现有处理方案的评估、总结和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库,便于以后及时查阅、完善网络舆情的事后体系。

4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舆情分析算法、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相关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需求。确实,现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报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数据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定性的方法慢慢变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总结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应对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可视化方面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4]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网络通讯与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35(6):38-42

[7]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3-79

[8]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7):54-57

第3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治理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问责制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与博弈策略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频发的背景探析 浅谈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突发性公共事件行政程序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介监督框架实证分析 公共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的“火山口”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探析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沟通与引导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探究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基于信息交换均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期研究 政务微博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1-08.

[3]宋涛.公众参与行政问责活动的实证研究――对2003-2013年403个行政问责案例的分析[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2):49-52.

[4]周亚越.被问责官员:无原则复出和复出的原则[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5):4.

[5]李纲,陈Z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3):118.

[6]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8):40-42.

[7]丁长琴.我国行政异体问责的现状及制度重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47-49.

第4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关键词】 高校;应急事件;预警系统;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导致高校应急事件急剧增加。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校园内家庭贫困学生和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形成巨大反差,出现宿舍关系紧张;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所曝出的负面消息,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游戏,使部分学生荒废了学业;高校扩招后校园内生均教育资源紧张,学生对影响到切身利益的事情(教学设施、住宿条件、食堂餐饮等)深恶痛绝;学校管理方式不科学,问题解决渠道不畅;学业、交际、情感问题方面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预警系统的建立

预警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调试和完善。它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因子:(1)高校应结合自身所面临的主要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2)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控程度。(3)应急事件如何有效管理和如何调整方案。(4)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准备的条件和资源。(5)制定制度,明确参与者职责,责任到人。

建立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是处理应急事件和建立预警系统的关键,只有建立预警机制才能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减弱其带来的危害。首先,要有组织保障。高校要成立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协调机构,统筹处理相关事宜。协调机构要对人员配置与职责划分清楚,可分为信息组、评估组、外联组、后勤组等。其次,要有制度保障。制度建设是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的基础,在信息的监测、信息评估、制定预案、更新预案方面更需要完善制度。再次,要有顺畅的沟通机制。由于信息拥有的不对称性,第一手信息很难直接传递到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手中,经常会使危机的预警和处理出现延迟,同时也使得参与者不能有效参与处理,导致其较大的破坏和损失。构建上下通达的沟通机制,保障顺畅的沟通渠道,是高校成功建立预警机制的根本。

二、预警系统的运行

预警系统的运行,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决策、警报系统组成,四个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一,信息收集是指对有效信息进行搜集和汇总,特别是有征兆的预警信息,要求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其二,信息加工是指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筛选获得全面真实信息,而后由管理人员发出准确的指令。其三,信息决策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判别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根据预设方案,科学领导,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其四,警报系统指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向应急事件管理小组及相关人员准确警报,通知其根据不同警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预警系统常出现的问题

1、预警方案比较宏观

高校在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方案时大多比较宏观,针对具体事件的应对方案较少,建议制定应对特殊事件的专门预警方案。如制定食物中毒预警方案、学生预警方案等。

2、信息传递不够通畅

高校信息传递路基本路径为:班级普通学生―班长―辅导员―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党委。由于层层传递,信息容易滞后不便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且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容易出现失真和错误。应该利用网络建立上下互通、互动的双向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通畅和准确,以便最高决策者在最短时间做出正确决策。

3、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应具有的基本预判和处理能力

“90后”大学生特有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立、追求自我的个性,他们大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边的人和事缺少关注。有些原本不正常的事情,由于缺乏关心和沟通,在他们眼里是正常的。如由感情受挫、学业困难、心理异常等造成的突发事件,这些原本是可以被提早发现和预防的。当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又往往出现恐慌,不知所措,缺乏基本的处理能力。

四、提高应急事件处理的策略

1、发挥多方力量,实现信息传递的双向互通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会、班委、党员同学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相关培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使他们当好舆情信息员,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情况。为避免信息传递的延迟和失真,应建立扁平型信息传递网,利用QQ、微信等新平台及时沟通信息,达到上下互通,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掌握最真实的现场信息,做出最正确的决策。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最新消息,辟除各类谣言,消除恐慌,设立突发事件微博、微信舆情平台,及时向学生和公众公布最新消息。

2、加强对高校应急事件参与人员的管理培训

建立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对参与人员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其处置突发事件的专业能力。如加强对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后勤相关人员、心理医生等相关培训。

3、提高学生对应急事件的预判能力和处理能力

通过主题班会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关爱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当学生有异常情况时,多关心,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报告。组织学生通过观看高校突发典型事件的视频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现场处理应急事件的基本能力。高校要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事件宣传手册,向学生普及应对火灾、地震、传染疾病、等应急事件的基本常识和处置办法。

【参考文献】

[1] 何媛媛.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预控管理体系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12.

[2] 赵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机制探析[J].学术论丛,2009.22.

[3] 汤道湘.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分析[J].文史博览,2007.8.

[4] 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作者简介】

第5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关键词:辽宁;概况;突发事件

一、辽宁省政务微博发展现状

(一)各年份数据分析

政务微博,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2011年,辽宁省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共有政务微博415个,在新浪政务微博全国排名第八。据《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辽宁排名第五名。根据人民微博《2013年人民微博政务影响力报告》显示,十大公检法政务微博中,辽宁省公安厅政务微博“@平安辽宁”排第六名。截至2014年4月28日,辽宁省在新浪微博上共有918个政务微博。

(二)辽宁省政务微博分类

近些年,辽宁省政务微博秉承着“上通民情,下达旨意”的运营思想,坚持贴近民生、与民沟通,以务实、服务的精神伫立在这片辽阔的沃土。按照政务微博性质不同和微博运营状况统计数据如下:

(表一)

同时,根据新浪辽宁网政务微博年终盘点的数据排名,辽宁省厅局机构微博影响第一名是“@沈阳铁路”、辽宁省公安政法微博影响第一名是“@平安辽宁”、辽宁省政府外宣微博影响第一名是“沈阳”,新浪全国年度最快速应对政务微博之一的是“@抚顺宣传”。而且前三个政务微博在东三省政务微博影响力中分别名列前三。

(三)在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政务微博

在应对苏家屯地震事件和抚顺暴雨事件中,“@沈阳”和“@抚顺宣传”均凭借其时效性名列新浪年度最快速应对的9个政务微博中,它们及时信息,有效的引导了网上舆论,创造了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辽宁省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

在新浪网辽宁省918个政务微博中,2009年开通数为0,2010年为102个,2011年为187个,2012年为397个,2013年为136个,2014年为96个,从数据中得出,辽宁省政务微博开通时间比较短,处置突发事件的案例有限,因此笔者选取了辽宁省两起较为典型的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沈阳”应对苏家屯地震:2013年1月23日12时18分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沈阳市苏家屯区交界(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表二)2013年1月23日当天“@沈阳”关于地震的微博内容

案例二:@抚顺宣传”应对抚顺暴雨突发事件:2013年8月16-17日,抚顺市突降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抚顺市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抚顺宣传”引导了网络舆情。

表三(2013.8.16――2013.9.12期间“@抚顺宣传”微博情况)

(一)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优势

1、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情

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众需要第一时间了解信息,而政府则是权威信息的来源,政府通过自身的渠道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也缓解了社会的不安情绪。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沈阳”于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第一时间地震灾害信息,同时还通过微博传递地震科普知识对民众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地震知识普及。从表三中看出,这83微博中完整的包括了灾情前的预警信息、灾情中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数、救援进展情况、灾后重建情况、政府态度以及关于暴雨事件中出现的谣言治理情况。

2、避免谣言扩散,树立政府形象

从表三中看出,“抚顺宣传”对此次事件中的一起网络谣言事件进行微博澄清,使谣言不攻自破。其中,还有9条微博报道政府和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灾情和安置工作,这就避免了公众找不到政府依靠而惊慌失措。政务微博在第一时间传递了权威信息,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也避免了谣言的产生,稳定了群众的情绪。它们为群众提供了有关灾情进展和灾后重建的信息,表现出了政府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政府亲民爱民的形象。

(二)政务微博表现的不足之处

1、僵尸微博依然存在,网民关注度低

辽宁省政务微博的数量多,但是某些微博注册后只是摆设,表现为不更新内容或更新内容缓慢。群众无法从该媒介平台获取信息,造成政务微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较小,网民的关注度也比较低。

2、互动性不足

政务微博互动性不足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某些政务微博只是单方面的信息,缺乏与网友互动,面对网友评论与质疑,从不正面回复,而这有可能降低网友积极性,使其减少对微博的关注,而不利于政府管理;另一种则是政务微博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信息的有效传播受到影响。从表三的83条微博中看出,在巨大的转发量和评论数面前,微博回复数却不足10条,这说明政务微博依然是自说自话,对网民留言不闻不问,而这严重影了网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3、后续报道不足

由于公众对于刚发生的事件有知情的欲望,而政府掌握的信息又不完整,为了让大众随时跟踪事态进展,政府应该采取“阶段式新闻”,即分阶段连续新闻。在事件发生之初,有多少信息就提供多少信息,少不要紧,关键在于及时明了,让公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伤亡情况,涉及何人等,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在这之后,再根据事件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新闻。“@南方都市报”晚上19:30对灾情状况进行了微博更新,而“@沈阳”却没有继续微博报道灾情进展,只在最后一条微博前陆续了5条与地震毫无相关的其他消息。

三、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1、完善政务微博运营机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确保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安全稳定的发挥作用;要对政务微博运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他们重视用微博及时传递信息的工作理念;要成立专门部门对微博的效果进行绩效评估,对消极对待的僵尸微博进行治理或者封号。

2、规范政务微博的形式和内容。我国现在的政务微博存在形式不统一、内容严肃等问题,这使得群众对政务微博的关注度比较低。因此为了增大微博的辨识度并获得普遍关注,就要对政务微博的各种形式进行规范,用统一的符号表示同一性质的微博,规范微博头像、微博名称等方面。同时尽量少用官方化语言,借助网络化的术语微博,用亲和力来增加群众的关注度,为网民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信息。

3、加强政务微博与网民之间的互动。要借助传统媒体对政务微博进行宣传,扩大其在网民中的影响力,使其成为网民了解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政务微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切实回应网民的现实需求,并认真通过收集网友留言,从评论中搜集意见,对群众反应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4、加强各政务微博之间的联系。由于目前运营政务微博的人力、物力、财力仍然有限,使得政务微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无法应对,尤其是网民关注度低的微博。粉丝量较少的微博应多加强与粉丝量大的微博配合,同他们相互关注、相互转发,以扩大自身信息的影响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各部门保持联系,也为网名了解信息提供便利。

辽宁省的政务微博在经历的4年的发展,已逐渐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发展态势良好,并在大大小小小的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但由于辽宁省政务微博起步较晚,在数量和质量上同发达地区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辽宁省各界党政机关仍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信息环境,高度重视政务微博这个舆论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政务微博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

本论文为辽宁省社科联基金项目《重大事件中舆论引导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14lslktziwx-03)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第6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突发事件发生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受关注度高。在这期间选准内容和角度,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传播,既能达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稳定和谐、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目的,又能达到树立农业科研工作科学严谨、求真唯实的良好形象。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发挥学科领域广、科研人员素质高、研究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等优势,用好用足各种媒体资源,及时、客观、全面、准确、主动地权威信息。要着重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1做好信息报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为政府工作的参谋、助手和智囊,有各级各类国家和省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挂靠在农业科研单位。在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肉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发事件中,质检中心的科技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取样,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检测结果;同时在快速检验检测方法的研制、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将准确的信息和权威的数据尽快、稳妥地通过政务信息报送的渠道及时上报,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做好科学普及,为公众解疑释惑很多突发事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禽流感、柑橘大实蝇、毒香蕉、西瓜膨大剂等等。由于普通公众很难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评判分析能力,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及时地做好科学普及。事情发生之后尽快安排专家从科学的角度告诉公众怎样尽量避免流感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禽肉禽蛋只要经过简单的烹饪就可以完全阻断病毒的危害,大实蝇不是蛆虫,毒香蕉也没有毒,西瓜膨大剂是与西瓜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生长调节剂一样的物质,均对人体无害,从而避免公众因不了解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猜测、误解甚至恐慌。同时,还可以帮助重建市场信心、帮助产业恢复生产。

1.3做好谏言献策,为救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一些严重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异常时有发生,如2008年年初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10年春西南5省大旱、汶川和玉树地震等。这些情况发生时,农业科技人员都能及时奔赴灾区,了解研判灾情,分析提出科技需求和对策建议,并立即筛选、整理、集成一批针对性强、实用度高、见效快的品种和技术;同时,印制相应技术手册或“明白纸”,将技术尽快送到农牧民手中,为实施科学救灾、减少损失、恢复重建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此外,结合研究撰写有预警价值文章,如“警惕北方越冬作物冻害损失”“从极端天气看农业减灾的紧迫性”等,谏言献策以降低突发事件导致的严重损失。

1.4做好典型宣传,塑造科研人员心系“三农”的良好形象无论是在SARS、禽流感、口蹄疫肆虐,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余震不断的时候;无论是在异常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生存,还是在农产品质量危及国家信誉的时候,不管是否在节假日,农业科研单位都在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制订指导农业生产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对相关工作动态、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应及时收集、整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农业科研工作和科技工作者,营造出农业科研人员关注国家需求、关注民生、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和形象。

2深入剖析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薄弱环节

通过近年工作的实践与摸索,农业科研单位在应急科技传播方面经受了一些考验,做出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舆情关注不足、应对能力不强等情况比较普遍,依然存在明显不适应的方面。

2.1管理模式滞后绝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尚未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科技传播管理模式,还在以常规的程序来应付。常规政务管理模式层级较多,且负责科技传播和业务管理的部门分离,致使事件突发后科技传播部门跟进滞后、介入不深,很难迅速形成有效的应急协调机制,造成信息难以整合、传递时效滞后,不能及时组织权威、引导公众舆论,在应急处置中处于被动地位。

2.2思想认识缺位一方面,受“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思维影响,农业科技领域的干部职工多年来只顾埋头苦干,形成了对外不宣传、少宣传的状态。另一方面,缺乏对现代传播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应急信息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习惯于以被动的方式对待传媒。

2.3队伍配备不足当前,从事科技传播的人员基本为兼职,多是在完成本职工作还有余力的情况下“顺便”开展一些科技传播。因此,不仅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而且专业素养、能力水平都有很大欠缺,更无法满足应急科技传播的要求。

3亟需建立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快速反应机制

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涉农突发事件妥善处置的需要,必须制订应急传播预案,尽快建立一个统一指挥、反应迅速、信息畅通、准确、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科技应急传播机制。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报道、对内有声音,确保各项工作跟得上、贴得近、打得赢。

3.1实行归口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急,要求处置应对急,特别要明确归口部门和工作程序,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基本原则,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判舆情,制定工作方案,不能乱中出错。

3.2严明科技传播要求应急科技传播的稿件要按照全面、客观、准确、及时、通俗的要求,按统一口径统一,严禁以下属单位或个人的名义自行。

3.3高效协调媒体工作有关事件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和协调媒体采访、拍摄,并对采访报道给予支持和服务,保障电话传真、网络传输等的畅通。主动联络有关专家,协助做好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的收集、准备等。保持同主流媒体记者的良好沟通,强化对舆情的正面引导。

第7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93)

【摘要】从各国公共卫生领域近几年面临的宏观形势和社会发展来看,突卫事件的发生存在普遍性和难以规避性,公共卫生事件关乎人类的生命安全和整体社会的稳定。鉴于突卫事件的严峻性和危机性,我国必须全方位做好提升应对卫生事件的各种准备,建立科学化与合理化的突卫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稳定,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海在应对SARS、HIN1、H7N9、手足口传染疾病等突卫事件中积累了危机处理经验,提高了卫生非常态化管理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 上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课题项目:“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招标课题研究成果、本成果受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资助,课题编号:SAZD1407; SAYB1412”。】

一、引言

当下,传统思维下的舆情引导方法很难适应全媒体时代对舆情引导工作的要求,而做好全媒体时期的舆情引导工作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个舆情关键点:深入了解舆情环境,全面掌握舆情发展态势:客观分析舆情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舆情引导时机;准确把握舆情传播规律,提前制定舆情引导预案;设立舆情监测中心,形成常态舆情预警机制等,舆情传播规律视角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类型

(一)传染病类

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通过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上海市共报告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1起,涉及病例3365人,其中死亡病例128人。按照事件类型分类,130起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14起为甲类传染病疫情,均为个案的霍乱病例,无死亡病例报告;23起为乙类传染病疫情,涉及病例94人,其中报告死亡病例54人,主要是重症型甲型HIN1、H7N9流感病例死亡报告;20起为丙类传染病疫情,涉及病例841人,无死亡病例报告,以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为主:83起其他类传染病疫情,其中79起事件为水痘暴发。按照事件级别分类,140起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5起,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分类标准的事件25起,没有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级别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二)食品中毒类

2008年至2013年,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55起,中毒人数1245人,无死亡报告,每年的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病率保持在十万分之三以下的较低水平。食物中毒发生时间以第二、三季度为主,共发生41起,中毒人数864人,中毒起数和人数占5年间中毒总起数和总人数的74%和67.2%。有39起食物中毒查明病原物质,其中32起为细菌性的,7起为化学性的。有34起食物中毒查明中毒发生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生熟交叉污染、熟食加工储存不当、加工人员带菌操作等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三)人畜共患传染病类

上海市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总体基本保持平稳。O型口蹄疫变异株在我国部分地区持续发生和流行;2009年发生一起奶牛A型口蹄疫疫情;2012年国家参考实验室已经从邻近省市的活禽交易市场禽群中分离到变异程度较高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上海市继续落实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疫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强化检疫监管,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处在高于国家70%的标准。病原学监测方面,监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加强奶牛“两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做到监测面100%,阳性牛无害化处理率100%。

(四)其他突发事件

通过卫生部(2008-20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其他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4起,其中报告职业中毒事件48起,高温中暑类事件36起,环境因素类事件5起,预防接种反应11起,其他类事件3起。42起职业中毒类事件涉及人数53人,其中死亡病例32人,其中20起为较大级别事件,22起为一般级别事件,1起未达到国家分级标准。职业中毒类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二氧化碳中毒和氯化氢中毒等。

三、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2008年以来,上海市有关部门和单位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应急网络建设。加强部门间会商机制,每年研讨总结上一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当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趋势,并向市应急办报告。

在2009年防控甲型HIN1流感疫情期间,启用了该应急指挥中心,召集参与甲型HINI流感防控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派遣工作人员进驻指挥中心集中办公,充分利用指挥中心的应急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办公信息化系统等,确保防控H7N9流感疫情的工作部署第一时间得到集中传达、集中会商、快速响应、及时落实。统筹指导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等。进一步完善市、区县、镇及村的四级防疫体系,提高市、区县二级动物疫病诊断检测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在继续实施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及相关沟通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兄弟省区市供沪动物及动物产品连防监管和沟通联系机制。

(二)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实现预防工作关口前移

上海市建立快速、规范、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机制是早发现、控制危害群众健康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上海市十分重视各自领域内预防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工作。启动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直接向卫生部报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了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并实现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动态统计和分析。

上海市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按照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全市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免疫的强制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预警方面着力健全检测网络体系,在各口岸查验点,港区、海关边防及相关船舶单位都设立了监测点,形成全覆盖的检测网络,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可在第一时间向检验检疫分支机构业务科报告,在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同步向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督处和国家局报告,国家局将根据上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风险等级和分布情况等情形,通报全国各级检验检疫机构做好相应的准备,启动相应的预案。

第8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关键词]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机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61-2

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出现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经常出现的场所。高校作为一个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的组织来讲,其不同利益及价值取向可能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起因。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产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甚至潜伏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这就为处理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所以,成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形成全面管理条例,把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融入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可以更好的降低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产生,提高对其处理的力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原因

高校就是小型的社会,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经常被看成因不可控条件导致的偶然事件,其解决方法也为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没有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日渐严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也从昔日的偶然发生转变为频繁出现。所以,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中应用常态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改善处理效果。

这里所说了常态化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符合标准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机构,实现突发事件责任制、管理的全面化。

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标准

(一)运用动态方法分析问题

在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的成因有时候会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改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事件处置时对固定的条件进行整理,更要对动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论出其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解决方法,把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资源的合理分配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经常会面临资源不够的情况,进而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高校应更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工作,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向出发,最好的对资源进行调控与利用,完成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处理过程进行管理

高校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重点依据公共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预测、处理、恢复、评价等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最优效果对处理过程进行管理。在对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环节,只有针对这些环节都加以管理,才可以完美解决突发事件。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

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主要表现为:解决事件形成人、原因及发展等。在进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网络管理机制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凭借其自身的特性成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突发事件形成后,社会人群及媒体对其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关注态度,媒体的报道与评价对民众认识突发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网络管理机制对媒体进行管理,可以保证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高校应先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及时用准确、公平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与便捷度,将那些流言止于襁褓中。然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公众进行事件的评论,当互联网络中出现大量的信息时,民众一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对官方的评论会更信服一些,高校就可以利用醒目的色彩及积极的言论引导民众的思想。最后同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将事件影响缩小。

(二)构建群体管理机制

因为时间、资源、信息量等条件的约束,再加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稳定性,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环境、价值表现、约束情况、决策顺序及影响等都有别与其他的事件处置。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构建群体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事故处理意见更多元化、全面化,更好的保证事件的处理结构及影响。群体管理机制可以从不同管理人士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衡量,进而制定出更利于事件处理的方案。高校在构建群体管理机制时,应该将决策及监管相结合,保证方案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更好的保障事件的未来走向。

(三)构建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构建完善、规范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使高校提高处理突发时间的能力,减弱突发事件的危害。当前的心理干预机制通常在事件处理结束后,采用教育为主,恢复为辅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不正确的。在公共突发事件产生到处理结束,教师同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身心都会存在恐慌、焦虑等不安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不仅要在突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予以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指定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心理干预机制中,提出更专业的辅导理念。同时全面提高心理干预机制中人员的自身素养,在没有突发事件出现时进行模拟试验,更好的在将来的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自身功能,及时、专业的进行心理干预工作。

(四)构建科学化管理机制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受到时间、资源及人力财力等制约,这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复杂的突况面前,管理者的思路应该清晰,全面,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主要针对公共事件自身进行评估与动态分析,制定解决方案,总结产生原因,为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提出新的想法及应对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构构建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工作者深入思考、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

第9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引导范文

关键词:网络围观;协同行为;网络舆情

根据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微博、论坛等自媒体的发展日益成熟,更为公众进行网络围观提供广阔平台,当热点事件发生时,民众通过互联网了解事件的比率占到了58.9%,可以说,Web 3.0时代的来临,公众对热点问题的了解更加快速,更易形成网络围观。

本文通过对网络围观协同行为范式进行分析,以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为例,以小见大,对网络围观这一网络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探究,从而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干预措施,促进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良性互动。

一、理论框架梳理

虽然国内外对网络围观进行了较全景式的研究,并且对于围观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但目前暂无学者将协同效应拓展到对网络围观的研究上来。协同效益又称加乘性、协助作用,指“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协同作用既可以增益也可减损,还可能产生异变,运用协同行为形成范式的分析逻辑对于网络围观进行分析具有很强必要性。

综观网络围观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共鸣出现,然后是群体中的协同作用开始运作,最后是效果形成:由某种规律、节奏所集合起来的人群,由于节奏传达出一种凝聚力、整体性和力量,进而形成同步性与助推力,使得过程发展可能脱离常划”。

二、案例分析

(一)案情简介

2014年11月中旬,黑龙江省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罢工维权的事件引发网民广泛关注,具体事件起因与发展,如下:

冲突产生:11月14日,教师代表和肇东市人事局领导谈判,要求加工资、一次性返还被扣十余年的养老保险等,次日,市政府初步解答,但教师不满,提交了二次联名诉求书。

事件升级:11月17日,诉求未解,政府向校方施压,事件全面升级。全市和农村中小学8000多名教师于该日发起罢工,全市中小学停课,多时达750多人在政府门前聚集,肇东市委、市政府以及教育局开始介入。

官方表态:11月18日,肇东市委办公室向媒体介绍称,相关部门正开会协商处理教师反映问题。

后续进展:11月19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从肇东市政府了解到,针对部分教师上访反映工资过低等问题,该市妥善处理,目前事件已趋平稳。

(二)协同行为范式分析

从网民对黑龙江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的围观,我们不难发现,网民之所以会抨击肇东市政府以及中小学校长,声援教职工罢工、学生罢课,是出于对教师待遇偏低、政府不作为以及地方吏治不满,引发了网络舆论浪潮。本文主要采用案例法对网络围观协同行为范式分析,以期对网络围观的约束治理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l、网络围观的起伏与同步

对于某一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不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的,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符合“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扩散”的规律,但是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网络围观的行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起伏性。但当人们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或行为在经历一个前序过程后,会呈现出一致增强或减弱的趋势,人们在一定范围内达成了相互认同和彼此一致。

肇东市数千名教师诉求未得到政府的理性回应,因此提交了二次教师联名诉求书,该诉求书被同步公布到网上,散见于天涯论坛、大连论坛、肇东人论坛等论坛。一石激起千层浪,17日之后网民关注陡增,由起初个人关注的稀稀落落,变成起伏波动的各方意见,在这一过程中,无序状态的舆论形成普遍的议论,社会范围内的意见相互争辩融合。

2、网络围观的节奏与共鸣

节奏与共鸣是对起伏与同步的更深层次的分析,当人们取得一定的同步后,这种同步会以一种有规律的节奏和共鸣表现出来,人们会因这种节奏和共鸣更加紧密相连,从而形成协同现象。

节奏与共鸣是如何产生的?模因无疑给予我们生动解释,模因是文化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是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模因是是文化中的DNA,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作为--基础的文化传播单位,文化得以传播演化。网民在浏览过程中关注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也阅读他人的观点,消化整合,进而形成模因,用于交流传播,围观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节奏,相同的节奏产生共鸣。

网民在对该事件进行围观,经历了个人热议阶段(11月14―17日)、集体反应阶段(11月17―18日)和反应回落阶段(11月19日后),其中第+阶段的集体反应就是公众在同一节奏下,受模因影响产生共鸣的实例。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公民对于不公平和政府不作为,表现得分外敏感,形成了可供传播且极具共鸣性的模因,当肇东市的教师罢工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冷漠回应和回避,为已有的共鸣爆发提供契机。

3、网络围观的协同与助长

群体助长是指有群体其他成员在场或者群体成员一起从事同样的活动时,个体活动出现增量或增质的现象。在网络围观和传播过程中,有一群人,他们关注相类似的话题或者持有相同的态度和观点,在某一论坛、微博中发表相似的意见或关注同一个问题,由此形成的这群人,就会协同行动并相互助长。

其实很多人平常活跃于论坛、微博上,在虚拟的社区中,经常关注某类事件,每日不出家门,阅读世间百态,形成观点看法,即便不是黑龙江省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发生,只要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他们就会一齐表达观点和看法,原因在于在长期的关注下形成无形的默契。网民往往同情弱者,出于对公平的追求,每天都在微博贴吧中上演同情弱者的言论。而政府的不作为是重要的关注敏感点,当肇东市数千名教师集体维权事件发生后,由于日常形成的节奏与共鸣,加速了协同合作行为的产生,网络上对于教职员工的声援和政府的批判一时间甚嚣尘上。

4、网络围观的非线性传播

互联网传播及时、迅速、交互的特点,使得传播过程不断发生溢散,即像网状一样的传播现象,不再如同单向的线性可控的传播。在协作中,网络出现使得目标不可预测,形变不可预知,很多观点和态度网络在一起,成为网络围观中的一个节点。网越大影响越大,愈加走向极端,越容易加剧偏见。

对于肇东市数千教师维权事件的网络围观,显然是朝着非线性的路径网状传播的。起初只是个人表达阶段,还是简单易控的线性传播,但后来政府的冷情舆论回应方式导致了冲突和矛盾的升级,不可控的四散的非线性传播蔓延,由此肇东市政府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遭受了巨大的挑战。

三、案例反思与对策

通过运用协同行为对此次肇东教师集体维权事件的网络围观过程的分析,政府错失舆论引导良机,使得后期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局面才亡羊补牢,对此笔者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一)反思

l、政府缺乏有效民意采集和反馈机制。肇东市教师对工资不满,对不明扣钱有异议,对不给边远补助有抱怨,这些情绪早在11月14日前就已有所表达,发表为数不少的诉苦帖子。但肇东市政府未能意识到问题严重性。面对接连的民意诉求,当地官方非但不重视问题的解决,还向校长施压,引发了上千人的罢工维权事件,把事件推向了绝境。由此可见,官方没能重视到线下的维权舆情,也未能监测到线上的网络舆情。未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民意采集和机制,既对民众的动向和心理诉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又未能及时反馈应对。

2、政府冰冷回应激化矛盾,延误引导时机。根据协同行为范式分析网络围观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在非线性前的三个阶段,都是较为合理的引导舆论的有利阶段。但是在网络围观起伏与同步、节奏与共鸣、协同与助长过程中(11月14日一17日)市政府既未对核心问题做出合理应对,还委派若干调查组进驻各学校,要求老师不得继续上访和闹事,否则严惩不贷。此举进一步激化矛盾,直接促使罢工事件发生。11月17日、18日媒体竞相报道,相关舆情传遍各个角落,给当地政府形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政府彻底处于被动局面,延误引导的最佳时机。

(二)建议

由此次网络围观事件观之,政府建立舆情采集和反馈机制非常重要,实现“实时采集,实时回馈”。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政务微博、各大微博、贴吧、论坛,各地区的地方论坛贴吧,要积极收集民众表达的利益诉求,反馈至相关部门单位,努力解决。并将后续官方的处置声音通过媒体平台积极通报,展示官方诚意,传递“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