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房屋现代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村镇建筑 抗震设计 砖木石结构 建筑震害
我国村镇建筑震害情况我国村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我国大陆历史上震级大于8级的强地震共有17次,只有1976年7.8级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它的16次均发生在农村乡镇,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目前我国村镇居民的住房仍多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居民房屋在设计、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房屋抗震性能与城市房屋相差悬殊,因此,对我国目前70%以上人口生活的农村地区,一些地震震级虽然不太高,损失的几乎是全部的财产。例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重灾区主要都集中到村镇,而房屋建筑破坏是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提高村镇建筑整体抗震能力的途径,是当前建筑抗震领域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村镇建筑概况
村镇建筑通常自行建造、未经正规设计、材料强度低(如生土、砌体、石结构)、结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连接薄弱、施工质量差、使用时间长等问题。由于农民观念陈旧,抗震防灾意识淡薄,对房屋抗震知识知之甚少,自建住宅一般没有考虑抗震设防。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多以自建为主,以当地泥工、木工师傅为技术骨干,施工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大量村镇建筑没有进行抗震设计并未采取抗震措施,建筑抗震能力很弱,6度时墙体就可产生开裂,7度时即可能出现中等破坏,8度时则会大量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二、村镇民居的结构类型与震害特点
我国村镇建筑所采用的结构类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俗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农村建筑仍为传统的土木石砖类结构,乡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有现代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村镇民居按承重构件的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结构类型:村镇生土房屋、村镇木结构房屋、村镇石结构房屋、村镇砖结构房屋、村镇(土木石砖)混合结构房屋。
生土房屋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村较多,西南、华北等贫困地区农村也有采用。生土房屋抗震能力最低,6度地震就可造成相当数量的破坏,7度地震时有一定数量的严重破坏和倒塌,8度地震时则多数破坏达到不可修复程度,9度地震时则基本全部倒塌。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大。
木构架承重房屋在我国各地均有采用,围护墙为土坯墙、夯土墙或砖墙。穿斗木构架房屋在我国西南地区较多。这类房屋的主要震害是墙倒架歪,也有部分房屋完全倒塌,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生土墙承重房屋轻。
石结构房屋由石墙承重,按墙体所采用的石材可分为料石和毛石房屋,有木屋盖和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也有采用石板楼(屋)盖。石结构房屋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山区较多采用,地域分布也较广。1~3层居多,也有4~5层的。毛石墙体用粉质粘土泥浆砌筑,粘性差,墙体松散。当地群众说,这种墙体承重房屋的抗震能力还不如土坯墙房屋。
砖墙木屋盖房屋震害主要特点是墙体出现斜裂缝或X裂缝,屋檐处、外墙上角部位开裂,纵墙外闪塌落等。地震现场调查表明,采取一定抗震措施的砖墙木屋盖房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村镇砖混结构房屋主要是学校、影剧院、医院、乡镇政府机关、民居等建筑,临街面的商业用房也有部分为砖混或底层框架房屋。这类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浆强度普遍较低,施工质量差,门、窗间墙的宽度达不到抗震规范要求等。震害调查表明,凡按照抗震规范设计与施工的砖混房屋,其抗震能力均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三、村镇房屋建筑和结构设计要求
1 村镇民居建筑抗震设计要求:房屋体型应尽量简单、规整,平面不宜局部突出或凹进,立面不宜高度不等。
2 村镇民居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在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在同一轴线上,窗间墙的宽度宜均匀。
(2)抗震墙洞口宽度限制。
(3)烟道、风道和垃圾道不应削弱承重墙体。
(4)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且不宜设置悬挑楼梯。
(5)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6)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木柱与石柱混合的承重结构;也不应在同一高度
采用砖墙、石墙、土坯墙、夯土墙等不同材料墙体混合的承重结构。
3 场地抗震要求:尽可能避开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以及非岩质的陡坡,丘陵地区及河、湖岸边,砂土液化和软弱土场地。
4 地基与基础抗震要求:避免房屋产生不均匀沉降。砖基础应采用实心砖水泥砂浆砌筑;毛石基础应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
[2]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
[3]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
投身基层的建筑师
对于建筑师谢英俊来说,1999年是他工作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都致力于高科技厂房的设计工作。但台湾921地震的灾区重建工程彻底改变了他的工作方向。地震发生后,社区工作者、人类学家朋友们找上了谢英俊,请他一同前往邵族部落,看看能否协助邵族部落重建。他带领自己的团队与灾民共同参与房屋的建造工作,通过工业生产与就地取材相结合,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邵族社区。这一年,谢英俊45岁。
在此之后,谢英俊全心投入到基层民众的住宅设计与建造工作中,他的设计理念也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起来。他将美国绿党的十条价值观借用到了自己的建筑中,强调现代技术与当地传统相结合,并动员居民共同参与到房屋的建设活动当中。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的建筑能够以十分低廉的价格适应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同时却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在台湾,在鲁甸、雅安、庐山……谢英俊与他工作团队的身影出现在一个又一个灾区重建的项目之中。
永续建筑与协力造屋
以往媒体常常将谢英俊的工作渲染成一种公益形式的慈善活动。但谢英俊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却说,他们从事的并非公益项目,更非慈善活动,那只是顺应了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进行的设计工作,与其他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农村太广大了,慈善和公益不可能解决农民们的需要。基层的民众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建筑体系:造价低、可持续、绿色环保,能够顺应当地的文化传统……但过去的媒体对于我们的工作常常只关注媒体希望关注的部分。”
对于未来的工作,谢英俊踌躇满志。随着中国农村和城市基层民众住宅建设的大发展,谢英俊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项目来实践自己的理念,并将自己的理想付诸现实。尽管他所涉足的工作领域充满着重重困难和复杂纠结的矛盾关系,但他却对此感到乐观。“我希望未来我们能够上市。”在采访的最后,谢英俊这样说道。
Q&A
Space:和我们聊聊您最近的工作。
谢英俊:我从事的工作和一般的建筑师不太一样,并不是只有很少的几个项目,我的项目不大但是数量很多。目前我们有云南鲁甸灾区的项目、四川雅安地震灾区重建的项目、四川芦山地震灾区重建项目、云南无量山的新农村项目,台湾88水灾重建的项目则在14年底结束,南美洲和非洲的保障房项目也正在进行。我本来计划在北京建立一个办公室,但是因为目前人员都调到四川和云南去了,所以办公场地目前只建设好一半,还没有投入使用。我们在成都有一个加工厂,我们目前在内地也在寻找新的项目好满足TF的产能。
Space:外界看待您的工作,长期以来都认为您深入农村地区,在条件有很大局限性的工作环境下进行设计,带有很强烈的公益性质,但是您却说您并非是在做公益。那么以企业的身份从事这样的工作,您的优势在哪里?工作持续开展下去的基础是什么?
谢英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目前的项目不少,内地、台湾、非洲、南美洲都有。我们的工作方式则是与当地的慈善机构或者当地企业合作进行。但我们并非公益机构,我们是企业,或者说我们是一个技术团队,只不过我们工作的项目比较特别。
我们的设计非常注重房屋的工业化生产――因为只有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建造房屋的成本才能降低。而把当地传统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则是我们15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会找到建筑中农民无法自行建造的,同时又是最关键的部分来进行批量生产,最大限度降低房屋成本。同时这个核心又要能够很好地与当地建筑进行结合,方便农民以它为平台自己建造自己的房子。
为此我们研发出一个全新的轻钢体系。以它作为骨架,我们的设计可以与全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进行结合,并且让建造成本变得非常非常低:在灾区进行重建的时候,如果农民根据我们的设计进行自建住房,只需要花掉原先一半的费用,而且在建造过程中连专门的技术工人都不用找,靠我们提供的核心构架自己就可以建造出自己的房子。这就是我们全新的建造体系和观念,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Space:在中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您在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哪里?
谢英俊:来自于旧有的观念。其实建房这个事情,是具有很强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啊,邻舍啊,会涉及很多的方面。正因为这样,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过程会变得很缓慢。况且我们是在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链,从技术到生产体系,是全新的整体。另外,因为我们很多项目都是灾区重建,所以必须要和当地的政府进行高度合作。我们的设计强调农民自建,但地方政府往往希望大包大揽一一但其实真正了解基层就会知道,在农民自己居住的房子上大包大揽肯定会产生很多矛盾,而且是很难解决的矛盾。
在农村,我从来不谈我们的建筑有多么环保或者绿色。首先是因为传统建筑都是绿色的,而且必然是有可持续性的。其次农民也不会关心这个层面的问题。所以我都讲,我们的建筑造价有多便宜。这些农民可能更加关心。
Space:如今,中国经历着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您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居民建筑的发展,意义在何处?
谢英俊:中国的农村太广大了,城市每盖1平方米房子,农村就要盖4平方米,从量上看农村建筑比城市多太多。只是我们往往把目光焦点放在城市,甚至认为农村随便弄弄就可以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农村建筑市场奇大无比,但我们的建筑师却很少会“踩”到这里面去,也缺少方法来开展这个领域里面的工作。不论是引进的组装式建筑啊、木结构啊、轻钢结构啊,基本上全军覆没。在农村,农民建造新房子与城市不一样。城市人是买房子,是消费,而农民是盖房子,是一种生产行为一一农民会自己生产自己的房子。这个特性,让我们建筑专业很难适应这样的产业。
现代建筑的发源地是欧洲,但近代欧洲的农村面貌与世界上大多数的情况并不相同。那时欧洲很大程度上是靠殖民地供养,因此农村生产活动是很弱的。你看,现在欧洲很漂亮的农村,全都是现代化以前的东西。而在农村现代化领域中,欧洲有缺失,我们也无经可取。但全世界70%却又是这样的居住形式。你用市场的观念来看这个事情,就会发现它意义特别重大。而且,这件事慈善解决不了,能依靠的只有技术和商业运营。
1实木建筑
木材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用材,我国有着悠久的木建筑文化历史。木材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材料,力学性质上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顺着木纤维的方向上有较强的承载力,垂直于木纤维方向上的承载力则较弱。木材与其他建筑材料如钢材和混凝土等相比,虽然总承载力较小,但单位重量承载力要大很多[3]。合理设计木建筑的结构,充分发挥木材的特点,能够将木材应用于各式建筑中,因此在资源缺乏的古代,木材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建筑用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木结构建筑的独特性能。木结构建筑的自重轻,承载力好,对突发荷载和周期性荷载有很好的承载能力,能够抗击地震、飓风等一些突发自然灾害,安全系数高。木材的热传导性较低,电绝缘性能良好。研究表明达到同样的保温效果,木材的厚度是混凝土的1/15,钢材的1/400;使用玻璃纤维或泡沫塑料作为保温材料时,木结构比钢结构的房屋保温性能高15%~70%,建筑物的节能效果明显[4]。许多木材耐化学腐蚀的特性优良,如雪松和红杉等;木材具有可再生性、加工耗能低和能够储藏炭等天然建筑材料的优点,木建筑的环保性远远超过其他建筑材料[5]。现代建筑材料要求具有“4R”(Renew,Recycle,Reuse,Re-duce)的特性,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符合要求,实木建筑符合健康住宅的理念。但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人均资源贫乏的现状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实木建筑受到原料供应的限制,已经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2木质和非木质复合材料应用于建筑
2.1杉木结构集成材
木结构建筑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人们的过度砍伐,天然森林的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随着大径级天然森林资源日渐短缺,人工速生小径木为主的低质林木是取而代之必然选择。采用“劣材优用、节约代用”的方针,将小径材、速生材通过先进加工工艺的处理,制备性能良好的集成材,能够弥补大径材、优质材总量的不足[6]。杉木结构集成材的发展符合林产工业发展方向,传统木建筑的修缮也可以用工程集成材替代珍贵的优质阔叶木材。在许多国家,木质复合材料及其制品已成为房屋建造的主要材料之一。
2.2定向刨花板(OSB)
OSB(Orientedstandardboard)板是一种定向刨花板,国内又称为欧松板。OSB是一种合成木料,是以小径材、间伐材、木芯为原料,通过专用设备加工成长条刨片(一般为40~100mm长、5~20mm宽、0.3~0.7mm厚),经脱油、干燥、施胶、定向铺装、热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定向结构板材。OSB表层刨片呈纵向排列,芯层刨片呈横向排列。这种纵横交错的排列,重组了木质纹理结构,彻底消除了木材内应力对加工的影响,它具有抗弯强度高,抗潮性能强,线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材质均匀,握钉力、抗冲击力强,易加工,整体均匀性好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用途最广(占别墅建筑用材95%)的新型建筑材料换代产品[7]。
2.3水泥刨花板
木材是天然的生物质材料,也是传统的建筑用材料;水泥是传统的建筑胶黏材料。水泥刨花板的原料是水泥和木材刨花或其他植物茎秆的碎料。水泥刨花板的加工过程为原料加入少量化学试剂与水混合,然后经过铺装、加压升温养护、室温固化、干燥和齐边等加工工序。水泥刨花板具有木材和水泥的优点,即强度高、耐水性及耐火性强、保温隔热性良好、抗冻、抗生物腐朽、无污染,可以进行刨、锯、钻、钉等机械加工,可以在表面进行各种装饰[8]。水泥刨花板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非承重墙板、地板、吊顶、建筑模板、活动房、包装板等,特别适用于建造各种轻型框架式建筑。
2.4竹质生态建筑材料
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历史非常悠久,广泛用于民间房屋的建造。“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竹藤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该项目在研究竹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竹材进行材料设计和加工的创新,研制出竹层积板材和型材。设计的竹建筑结构,承重屋架的跨度达到6m以上,产品性能达到国内外相关标准要求[9]。现代竹材复合重组技术,能够将圆筒状的原竹制成各种高强度的板材、方材等型材,其使用价值和木材一样。重组竹板材和方材的一些力学指标,超过建筑用木材的性能指标,能够用于高档房屋的建造。竹材是一种速生植物资源,经过高科技的加工成为竹材结构材料,在建筑用材领域得到应用,将改变建筑业传统的材料构成,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态建筑材料[10]。我国数百家的竹材人造板加工企业,也能够通过竹材复合重组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使产品进一步更新换代。竹材复合重组技术,能够促进我国森林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
黏土砖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内外墙体材料,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尤其对土壤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因此逐渐被淘汰。混凝土空心砖砌块作为建筑内外墙体材料,用于围护建筑结构,存在容重较大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作为围护建筑结构的材料,是一种绿色墙体砌块,具有容重轻,强度高、环境友好的特点。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的节能性优良,能够达到建筑节能50%的要求。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的原料主要有稻草、麦草、谷壳和棉梗等农业废弃物,及用于商品包装的废弃聚苯乙烯泡沫等材料。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的制作过程是以石膏渣作为胶黏剂,将原料配以其他辅助材料,通过溶液快速凝胶而制得。秸秆石膏渣空心砌块为新农村绿色住宅建设提供了新型环保墙材,既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又能保护耕地,节约能源。
关键词:农舍;族群文化;绿色街道空间设计;生态;环保材料
一、优化设计平面布局
按照绿色生态空间设计理念,设计者在实际的勘测、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利用好周围的自然环境,对室内环境进行改善。这样不但可以节约自然资源,还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一举两得。一般来说,会涉及到几个常规问题:其一,朝向问题,为了利用好太阳能,设计者应该确定正确的朝向,如此一来,才能扩大受热面积。其二,采光问题,为了更好地调节太阳光照,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房屋周围绿色植物的增减。其三,通风问题。一个良好的房屋通风,不但需要穿堂风,还需要交叉风,将两者结合起来,善用不同类型的气流,才能更好地改善居住者的居住体验。诸如,有的地区现在正在试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这种建筑一方面集热,另一方面保温,集热主要是靠直接受益窗、空气集热器、阳光间等,保温则主要靠屋顶、地面、墙体的保温设施。
二、建筑设计材料选择
在农村改造过程,建筑设计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建筑材料的首选当为本地材料,之所以这样选择,不但是因为选择当地材料可以降低运输成本,还因为当地材料获取更为容易,可以有效避免浪费。除此之外,就是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天然资源,减少深度破坏和二次开发,减小对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可再生资源都具有很强的自我降解能力,将其应用于建筑当中,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担,边雨薇婚礼用,实现设计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改善传统设计方法
若是按照绿色生态设计原则,一个合格的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应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事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自然的特性。以往,为了散热,在进行房屋设计的时候,农村房屋设计者们一般都会选择自然通风设计,这便是利用了自然的风力资源。这种方法散热利用的是压力差,通过压力差推动气流的流通,让空气流入室内。这种设计要想发挥作用,一定要弄清建筑的朝向、窗户以及具置,将他们调节到和谐。在农村改造的过程中,设计者们就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改善,利用科学的仪器、方法,确保每个房间都有分别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其中排气口的高度低于进气口;在建筑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开设房顶通风口,加强通风、散热作用。在当前的农舍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节能、采暖设计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吊炕”。这里所说的“吊炕”实际上就是一种高效、轻体、美观新式节能炕灶,其不但能够有效地节约生物质资源,还能保护森林植被,对农村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之所以吊炕受到广泛欢迎,主要是因为如下几点:其一,热效率高,节能显著。利用以往的老式炕灶,热效率大约在14%-18%,而改用这种设计,则可以将热效率提到到25%-35%。每铺“吊炕”年节约1210kg薪柴或1382kg秸秆,折合691kg标准煤,建1铺“吊炕”相当于保护0.16公顷薪炭林。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采取这种设计方法,不但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涵养水源,还能保护森林、改善生态,对当前的绿色生态农村改造意义深远。其二,炕温均匀。相较于老式炕灶,吊炕的炕温更为均匀,冬天保温效果更高。其三,提高室温。由于对以往的设计进行了炕底部架空、结构改进,使散热系统得到了改善,在提高温度上,这种设计比传统设计要更有效。其四,造价较低,原材料易得。经济因素始终是一个设计能否推广的根本因素,砌筑“吊炕”条件并不是很高,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群众可以因地制宜,选取当地造价合适的材料。其五,外形美观、卫生。以往的旧式炕灶给人的印象是粗陋不堪、烟熏火燎,要使用炕灶,还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的柴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农村面貌,直接影响农村改造工作的效果。而采取吊炕的设计,能够使建筑外形更加美观、卫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其六,使用更为便利。农舍要走持续发展道路,做好农村改造工作,就要积极引入绿色生态设计,建造绿色生态住宅。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从绿色生态空间设计理念、人畜生态设计、建筑环保材料角度,对农舍建设与改造进行了初步分析,期望能对农舍建设提升自然保护绿色有用。
作者:郭丹 陈加强 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基于“生态”精神的设计[J].园林,2015(01).
[2]胡明.关于生态设计的一些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
[3]杨维菊,伍昭翰.农村低能耗生态住宅设计理念与技术(二等奖)[J].建筑学报,2006(03).
[4]郭炳南.农舍住宅设计理念浅析[J].小城镇建设,2008(03).
[5]程显风.夏热冬冷地区农舍生态住宅设计探讨[J].住宅科技,2008(10).
关键词:东北地区;农村住宅;建设;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自“十一五”以来,新农村建设便成为我国一项迫切的任务,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作为农民生活依托和载体的农村住宅,仍存在设计不合理、质量差、抗灾能力弱等诸多问题,极不适合农村住宅健康的发展。
1.东北农村传统住宅的历史沿革
东北农村住宅的发展,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农村住宅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往往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因为,建筑材料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选取,涉及到住宅的建造成本的高低,通常材料的费用要占住宅建筑总造价的80%左右,考虑到经济性的因素,对于农民来说,选用本地的建筑材料比较经济。不同建筑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建造出的房屋特点也有所不同。
2.东北农村传统住宅的特点
东北农村住宅的朝向基本是坐北朝南,这是由于冬季较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来满足室内的采光和取暖。另外有少部分住宅依据地形,面向开阔地,或沿道路修建,因而无固定的朝向,一般以南向、南偏东或南偏西为多。
东北农村住宅的南侧窗较大,北侧窗较小,或者不开窗。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日照,住宅南侧的窗面积较大,而夏季需要通风,所以北侧也开了窗,为了冬季保温,窗的面积较小,甚至有的住宅北侧不开窗。
3.当代新农村住宅居住状态的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东北新农村住宅建设也朝着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农村住宅,并使住宅突出农村特色、体现农村风貌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已经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燃气灶、住宅的太阳能采暖和沼气池等也被广泛应用,可见,新农村面貌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1)居住模式的转变
家庭是以血缘或婚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同样,农村家庭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结构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至今,在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双重作用下,我省的农村家庭结构出现很大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变小是农村家庭结构最重要的变化。
2)空间需求的转变
农村的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决定了农村住宅的空间需求。虽然近年来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民的居住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功能。但是,就其基本组成而言,可分为居住部分、农副业生产部分、辅助用房、交通分布以及附属建筑、服务院落等。每一部分都包含着农村家庭生活的必备内容。因此要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不仅需要可供居住、待客、娱乐的生活空间,同时还需可供生产的空间。
4.东北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水平低。
农村住宅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这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资金短缺。在农村,房屋不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建造一套住宅可能要花掉农民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而为了建房而举债也是农村建房资金的一个来源,这些都给并不富裕的农村居民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在吉林省农村地区,与南方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资金不足导致住房建设落后,多数为形式单一的单层住房。因此,经济条件是制约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因素。
2)房屋质量差。
农民在建房的同时要节省资金的有效办法就是选用价格低廉的建筑材料。价格低的材料必然各方面性能较差。例如,农村住宅的墙体材料主要为砖和砌块,这种材料在手工操作上存在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保温性能差、不利于房屋的整体性能等缺点。并且,目前社会上的建材市场相当混乱,质量不合格,材料不环保的劣质产品充斥着整个市场,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农民购买的本就价格低的建材质量更无法保证,导致住房质量低,使用寿命短。
3)技术水平落后。
缺乏设计、无图施工。目前农村建房基本上不愿求助于专业设计部门,大约95%以上无正规施工图,建房时东抄西仿。仅凭经验动工,缺乏建筑常识,在建造过程中,随意性大,导致结构设计不合理。多数农民住宅不设置构造柱、圈梁,而对于挑梁、开间梁的截面尺寸以及配置钢筋及混凝土的标号,都是凭经验自己“设计”的。
施工队无资质。目前大多数农民盖房,都是自请较便宜的小施工队,而大部分小施工队都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几个瓦匠、木匠、力工加上一些建筑工具就组成了施工队,施工人员几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专业技术考核以及严格的安全和技术培训,更没有技术和工程施工资质,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安全和质量意识,技术落后,加上施工不得要领,又没有部门进行监管和验收,最终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
施工队无资质。目前大多数农民盖房,都是自请较便宜的小施工队,而大部分小施工队都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几个瓦匠、木匠、力工加上一些建筑工具就组成了施工队,施工人员几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专业技术考核以及严格的安全和技术培训,更没有技术和工程施工资质,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缺乏安全和质量意识,技术落后,加上施工不得要领,又没有部门进行监管和验收,最终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
4)缺乏整体设计。
缺乏整体规划。农民建房缺乏整体规划,农户住宅建设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的无序状态,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先盖房,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后盖房,并且多是自筹自建,规划、设计不一致,从整体上来看,使整个村庄零乱不堪,缺少现代农村的美感。从住宅单体来看,使用功能缺乏合理安排,功能布局相互干扰,新房子,却没有带来新生活。
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农宅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造成了土地、能源极大地浪费。并且给农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5.结语
东北农村住宅的建设应结合气候、文化、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既不能盲目照搬所谓生态技术,也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局部而不顾整体。必须从陈旧的“阶段性开发模式”转型为“整合型开发模式”,只有资源优化、各行业协作,农村住宅建设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负慧星.新农村住宅建筑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杨旭东等.新农村房屋技能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李永琴.北方农村住宅现状及其未来发展[J].山西建筑,2009,(5):33-34.
[4]罗俊萍,段康伟.北方农村住宅设计[J].住宅科技,2000(4):29-30.
关键词:新农村;节能;设计
Abstract: The energy-efficient design of new green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can not copy the model of the urban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s, we must respec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gradually promote modern living civilization through patient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housing and its design,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new green building design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new rural areas; energy-sav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在我国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的居住建筑有着强烈的影响。新农村建筑设计,应该是在了解村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古迹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规划,但如何保留村庄的特色,并且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首要问题。
中国大部分村庄都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有些传统生活方式是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更多的则为历史条件限制或风俗所致,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节能设计不能照搬城镇的模式,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生活方式,通过耐心的工作,逐步倡导现代居住文明。
就平面布局而言,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这也是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我们认为绝不能照搬城市的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新农村住宅的购买能力和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
2 我国当前农村住宅及设计现状
在我国,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民住房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农民的住房形式决定于农民家庭的经济基础,当前农村地区住宅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设计落后,布局不合理,住房盖得越大越好,是当前农村建房较普遍的倾向;同时,农村一些地方习俗也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比如南方一些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
在建筑立面上,则是单纯的色调,定型的建筑形式烘托了一连串的由建筑所围合的庭院和街巷,二者共同构成了街区室外空间的基本形式。
在组团平面布局上,讲究“庭院”式,即每一家有一方自成一体的空间,在此可以与自然发生十分自我的交流;而“街巷”式则是由界面所限定的线形空间。
这种布局呆板,造型古慨装饰似龙非龙.色彩杂乱无蠢面积大而不当乃至在建筑高度及前后位置上基于封建迷信的苛求等现象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群体文化意识的普遍偏低乃是根本原因之所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要提高农村住宅的整体水平,除了加强技术服务,树立样板,增强文化渗透外,重要的是必须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意识作为“治本“的途径。
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部分城镇说请城市里的建筑设计师“下乡”,为现在仍处于旧农村设计新农村建设的房屋、村庄的图纸,试图以此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改造为“新农村”。一些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的官员也花尽心思,试图在新农村建设中“不甘落后”,用他们习惯了设计画笔,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涂抹掉,然后勾画出他们想象的“新农村”,但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新农村绿色建筑设计
3.1 概念的提出
绿色建筑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随着住宅消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小区的规划,住宅楼的外观设计还是内部格局,都呈现出新的趋势,设计上更加注重空间的形式色彩的搭配、细部的处理、外部环境影响等。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外环境的保护,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 是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世界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
3.2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实施
3.2.1 平面布局
农村住宅同城市住宅不一样,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方面的需要,除居住功能外,还有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功能。新农村绿色建筑的设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用房设计:多数农户家中会有可独立对外的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或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2)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农宅建筑面积一般不大,但有效使用面积往往远大于城市同等面积的住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农宅一般厕所独立设于院中,其他房间均对堂屋开门,或直接经过院子进入,基本没有内部的交通面积,大大降低建房的经济投资。
3.2.2 节能措施
一、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而在当前农村普遍使用都是这种墙休材料,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逐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二、门窗节能
(1)控制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我国相关规范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2)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发展多种建筑遮阳。建筑遮阳是一项传统的形式和构配件,发展至今已形成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它具备一定的实用性,遮阳的成功应是建筑设计的构思源泉之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近郊;农村住宅;建筑;设计
1.引言
通常来说,城市近郊的概念可以是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近郊区既有沿公路分布的带状建成区,同时有交错分布的农田林地,呈半乡村景观城市近郊呈动态化的过程,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区域,其变化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近郊则是在动态过程中最先被城区蚕食和接触变质的区域昨天的新郊区变成今天成熟的郊区以至明天的老郊区和内城。
2.近郊农村住宅建筑设计需求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对于自建新房都不是很满意,农村群众理想的自建新房一般为院落式住宅,这种住宅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院落式住宅有许多的优点,比如说可以为家庭养殖提供一些便利,自来水与机井水可以同时实用,室内水测室外旱厕等等。村落的建设需要保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并有公共活动场地。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近郊农村的土地正在不断的减少,城市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频繁,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近郊农村仍是农村,仍然具备农村的特征,如接近自然;小尺度以及可识别的空间环境;日常生活功能的混合;集体公共生活等等,因此近郊农村的设计与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城市的经验,应该结合近郊农村的特点,分析环境特征并遵循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找出一条可行的设计思路。
3.近郊农村住房目前存在的问题
(1)村落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不完备;住房散落杂乱,聚居氛围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宅基普遍较大,土地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
(2)房屋的设计和布局不合理,部分房间过大但实用性不高,缺少储物用房导致杂物的堆放比较零乱。
(3)生活不便,虽然农村住房拥有比较好的通风以及采光效果,但是保温性能较差,导致冬天居住不够舒适;近年来新建的坡屋顶楼房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大量粘土砖的使用导致了优质土资源的浪费;环保抽水井的使用对于地下水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4)生活卫生环境较差,生活垃圾乱丢现象严重。
(5)对节约能源并合理使用的认识不够,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的使用不是很普遍。
(6)部分新建的新农村住宅因不符合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以及不能满足其生活需要导致农民不愿搬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4.近郊农村住宅的设计思路
4.1规划先行
(1)必须认识到,近郊农村仍然是农村,在近郊农村规划方面必须在遵循农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做好城市化的准备,如果规划工作不到位、不科学且没有综合的考虑到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将来如果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就会面临第二次的调整,这会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近郊农村的规划必须对自来水管、燃气管道的敷设,公路的铺设、公交线路的设定等等进行统筹的规划。由此显现了整体规划的重要性,整体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科学性。以尊重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基础,体现出人文内涵并能够反映地域特色;
②超前性。既要立足当前也要放眼未来,规划工作应一步到位并配合分步实施;
③务实性。规划工作应因地制宜并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④环保性。保证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⑤宜居性。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从而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条件。
(2)邻里交往是农村居民生活重要内容之一,村民日常交往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在街头巷尾,通过日常交往活动,融洽住户相互关系是住户问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邻里交往在住户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建设中应注意:
①运用多种空间划分手段,创造出适合交往的空间领域,具体手法有:
a.利用花坛,地面变化等手法划分空间;
b.以藤架棚架树木等界定交往空间。
②调查显示,邻里的交往活动主要为谈话棋类牌类活动就餐等,交往设施应以桌凳为主。
③邻里交往区域的位置选择,应注意:
a.有利于住户聚集,结合自然景观或古迹布置,如树林,水边台地等;
b.布点应均匀农户的日常交往或必经之处,如巷道入口等处应为重点考虑。
4.2适应生产生活模式并能持续改造
不同的生活生产模式需要不同的住房形式,如务农者需要庭院晒场,渔民要考虑渔网的晾晒等等,规划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设计,应灵活的对近郊农村住房进行设计,以便适应人民群众不同的需求。
4.3建筑型式和规模多样化
每个家庭的人员构成以及经济条件都有所不同,所以建筑形式以及规模也应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对其进行区分,大致分为务农型、副业型、三代同堂型、老人留守型。
4.4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的合理选用
目前农村建房的主要材料为粘土砖,粘土砖的使用对我国优质土资源的浪费是极大的,并且粘土的烧制需用到煤炭,这也是违背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的。对于房屋的保温及防水问题应认真给予处理,坡屋顶以及平屋顶的选择应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4.5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新型能源
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推广沼气以及太阳能的使用,太阳能的使用范围不应局限于热水器,应推广到照明以及供暖等领域。用水方面应加大自来水管的敷设并保证其正常供应。对农民进行教育和宣传,井水的大量使用不仅对地下水安全埋下隐患,更容易造成地表沉陷,给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6农房内部布局合理紧凑
(1)院落是农村饲养家禽家畜晾晒谷物以及日常聚集休憩的地方,需有后院,有条件地区可增设前院晾晒谷物衣物后院则作为饲养家禽家畜存放农机具及生活庭院。
(2)堂屋是农村进行正式的交往活动的场所,包括祭祖家庭聚餐待客婚丧嫁娶等,也要求能布置多桌酒席,因此,面积30m2以上为好。
(3)卧室根据家庭成员人数确定,最少2间多,则4间,宜把老人卧室放在一层且光照充分,开问控制在3.3-3.6m,进深4.2-4.8m,主卧室通常在二层,大小类似老人卧室,儿童卧室可小些。
(4)厨房现行农房通常无餐厅,厨房较大可在里面就餐,灶具通常以单灶沼气和双灶煤气相结合为。
(5)新农村住宅卫生间近期宜水厕旱厕并存屋内设有水厕,后院设有旱厕,现阶段可用旱厕,污水排放问题解决后则可以改用水厕。
(6)储藏和晒场储藏室宜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后院建成单层房屋,它使用方便且造价低,也容易变作其他用途房主,屋内不需要太多储藏房间。房屋设计要根据不同用户的生活模式,针对性地满足农民要求.
4.7设计中采用多种生态与节能技术
设计规划方案应注重提高居住区的绿化水平;
房屋的布局应采取坐南朝北,主要居室应朝南布置;
采用多重院落的形式,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风并增加冬季的日照时间;
外墙的建设使用多孔砖,并作保温处理,增强房屋的保温性能;
建筑外窗应使用密闭性好的铝合金窗,并在部分外墙设置遮阳设备;笔者以为,不增加窗墙面积比的前提下,可使用双层窗,设法提高窗的节能效果。如在单层窗外部加设凸窗,不仅加强窗框的气密性,而带倾角的外飘窗能延长日照时间(见图1,图2)。
屋面应使用珍珠岩保温隔热,厚度达到最小热阻需求,部分屋面采用种植屋面,从而提高房屋的保温隔热性能;
充分利用太阳能,并拓展太阳能的使用范围;
节水龙头以及低容量抽水马桶的推广使用。
5.结束语
总之,近郊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必须以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满足其生态性为出发点,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为中心的原则,找出一条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以及符合当地民众生活习惯和风俗的道路『31。近郊农村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结合我国传统的建筑精髓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理念,打造出一条真正适合农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近郊农村住宅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国胜,陈宗兴.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05-06.
[2]赵喜明.浅谈新农村住宅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0):11-12.
[关键词]农村 防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T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363-01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自然灾害,雷电引起的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0亿次雷暴发生,平均每小时发生2000次雷暴,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财产损失约为50―100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损失的总和,而我国每年因雷击的伤亡人数达3000-4000人,而其中65%都发生在农村,因此做好农村的防雷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防雷现状
1.1电子信息产品大量涌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新建房屋的增多,农户家中电器、电子信息等现代化产品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新农村开展的村村“通电话、通电视、通宽带”的建设中,忽视防雷设施的同步建设,导致新的雷击隐患不断出现。
1.2 农村受地形、地势条件和气候因素影响。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建设不依程序、设计不依科学、施工不依规定等乱占滥建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上由于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住宅喜欢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坡地、草地,水田等空旷开阔地或近水域附近建设,而这些地方恰是雷电频发的地方。更多的村民建房为了冬暖夏凉,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客观居住环境。往往忽略气象因素的影响,每年6―8月是我国西南季风频发时期,坐北朝南的房子是迎风向,正是雷云活动的主方向,气流迂回流动遇到地形的阻挡雷云运动就会有提升作用,在拐弯曲力最大的地方正好是雷击最严重之处,因此山区农村更成为了雷击概率最高的地方。
1.3农村对雷电灾害防范意识不强。在一些农村新建的小楼房顶上虽然安装有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天线,但由于农民缺乏雷电防护意识和防雷的相关知识,再加上农民为节约建房投资成本,村民家的房屋楼顶上但几乎是看不到避雷设施的,使得建筑物防雷能力先天不足,这些都是造成农村雷电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1.4雷电知识宣传普及不到位。农村相对比较广阔,农民居住比较分散,特别是农村山区通讯设施相对落后, 难以集中宣传,雷电预警信息不能及时传送到位,农民群众不能做到提前预防,造成了严重的雷击隐患。
1.5防雷监督管理不到位。农村自建楼房基本上均无申报审批手续,大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雷电防御技术人员提供的防雷装置设计、审查和质量检测等服务工作。形成了防雷监管上难度较大,农村自有建筑防雷体系难于实现,雷电防御主管部门对农村雷电安全防御管理不能完全到位,导致雷电事故频发。雷击后采取补救措施,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而且还容易造成社会问题。
二、农村住宅防雷对策
2.1提高防雷专业人员素质。目前最重要是首先要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业务精通的防雷减灾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建立一支规范、诚信、严谨的建设施工队伍。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来提高防雷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规范各种防雷人员的岗位证书来实现防雷法律法规的监管和其严肃性,以保证防雷减灾工作能够卓有成效的顺利开展。
2.2掌握和普及雷电知识。雷电具有很大的破坏力,雷电在形成时能够产生几万安培的强电流,上万度炽热的高温和大量的电磁辐射。由于电流极大而放电的时间又极短,所以在雷击时引起的热、电磁、机械、化学和静电作用.会对人畜、建筑物、树木、电气设备产生极大的破坏力。轻则玻璃品破裂,重则雷击过后往往造成金属溶解、树木烧焦、高压输电线系统被击穿,引起火灾事故,有时还会沿电线窜入室内,造成房屋倒塌和人身伤亡。因此,掌握和普及一定的雷电防护知识,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能够使得国家防雷技术性规范有效的贯彻执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加强农村雷电灾害监测预警。气象部门要做好雷电灾害等级和雷电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充分利用电视、显示屏、电话、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手段向公众实时发送雷电灾害天气预警信息,进一步扩大气象灾害预警范围,完善预警体系,提高相关政府部门对民众和信息闭塞乡村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视,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指挥决策防雷减灾工作、采取应急避险措施提供服务。
2.4安装建筑外部防雷设施。在住宅的顶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以结构体内的金属导体作为引下线,建筑基础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将避雷针或避雷带与接地装置之间用引下线进行可靠连接,并将住宅屋面上的各类金属支架、金属物体(例如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水箱等)与屋顶避雷针或避雷带做可靠连接以防直击雷灾害。
2.5做好弱电系统的内部防雷措施。电信部门在线路敷设安装电话线、有线电视、宽带网线时,就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安装统一完善的防雷措施,这样既经济实用、又安全可靠,并做到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有效防止感应雷通过线路引入室内及各类防雷设施因出现短路、断接、锈蚀、损坏而失去有效的防雷作用。有条件的还应在这些线路的入户端安装电子避雷器,总之,农村住宅建设要综合防雷,全方位防雷才能确保安全。
2.6加强农村户外防雷意识。农民外出时应了解当天天气预报和雷电预警,在雷雨到来前回到安全地带,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如果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说明正处于近雷暴危险环境,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立即下蹲,同时双手抱膝,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在空旷场地不要使用有金属尖端的雨伞,不要把铁锹等农具扛在肩上。在蹲下避雷时最好将身上金属物摘下,放在几米距离之外,尤其要将身上佩戴的金属首饰或金属框眼镜拿下来。不宜进入无防雷装置的野外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应远离输配电线、架空电话线缆等。在旷野无法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内时,应远离树木、电线杆、烟囱等高耸孤立的物体。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体以及铁轨附近停留。同行人多时,注意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或者牵着手靠在一起。相互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在遭受直接雷击后传导给他人。在水面上作业、游泳时应迅速上岸。要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施。
三、小结
雷电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就能将雷电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减少村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防雷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防雷工作者应积极努力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农村防雷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农村和造福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梅卫群 江燕茹 建筑防雷工程与设计 气象出版社 2008年2月3版
[2] 机械工业部.GB 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 社,200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成本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住房要求也越来越高,村镇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受到农户自身收入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住宅市场的成本低偏高,制约了村镇住宅建设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住房需求,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住宅质量问题。如何更好的进行农村住宅成本控制,保证农村住宅的生活质量,成为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焦点问题之一。
1 农村住宅建设中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浙江中部农村大部分居于丘陵、山区地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住宅建设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相适应,农村建设出现规划不合理,导致成本偏高,后期维护费用较低,甚至影响了节能环保,污染环境等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目前,在政府主导下,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的开展着,甚至已经进行第二批第三批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焕发出来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农村住在是在政府推动或政府指令下进行推进,如农村建设宅基地建设主要是由不懂建设的村干部来组织进行的。农民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只能被动地按别人的意图、要求建设自己的住房,或住进政府统一建设的住房。这市场经济倡导的多样性、丰富性、选择性相距甚远。
2.农村民居住宅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设计。农村宅基地的安排是由政府部门下的村干部来安排,主观意识较强,而又缺乏科学意识和技术能力,造成布局零乱,侵占耕地,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大,自来水、卫生厕所入户率低,道路、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路面硬化、绿化、路灯照明不到位, 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等现象较为普遍。建设中不合格材料使用比较普遍,施工中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和技术使用较少,住宅的功能和耐久性有限,过个一二十年,就得拆了重盖,造成经济上很大的浪费。
3.农民住宅施工目前基本上是分散进行建设。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自己出资建设,自己采购材料,施工队伍自己组建,一般用工依靠亲朋之间互相帮工。一方面,农村住宅的建造者认为住房建设是自己个体的事,为盖房可以倾其所有,甚至借高利贷。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住宅很少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住宅建设支持不多。从而造成农村住宅建造成本偏高,材料、人力、物力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农民为盖房而承受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很大。农村的很多家庭矛盾、经济 纠纷都和建房有关。
4.农村民居住宅建设集约化程度低。由于政策的限制农村民居建设基本上没有房地产企业参与。农民大多自己聘请施工队伍进行房屋建设,所请的施工队伍大多资质等级较低或没有资质等级,凭经验施工,施工过程中也没有监督,甚至没有书面施工合同,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工程成本没有统一的合理的控制,最后导致建造成本过高。
2 农村住宅建设成本控制措施
1.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出台农村民居住宅建设用地产权改革的相关政策,为农村民居建设用地流转提供条件,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条件地进入市场,使房地产企业可以介入农民建房。可以参照国有土地的管理办法允许农村民居建设用地通过市场提供给房地产企业使用。构建城乡一体的住宅建设用地市场,改变目前城乡住房建设用地二元分割的局面。使建设行业的专业队伍进入到农村住宅建设的行列中。
同时从政策层面上加快农村住宅产权登记工作,让住房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进一步完善农村民居的房屋产权确认工作。要及时给农民发放 房屋产权证书。有利于规范继承、出租及转让等行为。西方国家农民 的住房和城镇居民的住房一样有明确的产权。如果农民没有农房房产证,出租农房就缺少租赁合同中所规定的要件。农民对房屋的产权有了明确认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签订租赁合同出租房屋了。对农民房屋权利的保障,有利于激发农民购房置业的积极性。
2.吸引房地产企业进入农村民居建设市场
农村建设引进房地产企业,让拥有科学的理念和专业技术的单位来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根据每个村的地理区位、科学制定乡村建设规划,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也可以在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传承历史。同时应按相应的技术标准建设农村民居,提高建房质量;并且将分散建设转变为集中统一建设,节约了土地,保护了环境。或者由政府牵头、村民组织进行招投标,选择优质房地产企业进行农村居民建设开发。这种市场推动的办法、大生产集约建设的 方式有助于克服自然经济小生产的缺陷。房地产企业开发农村民居市场时选择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应按规则通过市场进行招投标, 根据合同约定规范建设程序,对施工工艺、建材加强监管,杜绝偷工 减料、以次充好问题产生。 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工程质量,同时可以对资金进行合理的控制。
3.建立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保证信息对称
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以避免信息的不对称,避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建设流程,以促进各方参与者积极进行信息交流,确定实现各目标的措施,及时收集、汇总各种费用数据、干扰因素,从而及时地做出调整措施,并做出对费用支出的预测。
为了能较好的形成上述市场,需要市场、政府、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一定的制度,确定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对设计单位,要求加强对前期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山区农村建设,设计单位更应充分了解地形地质原有建筑的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避免造成设计上的浪费。同时要加强与施工单位的交流合作,要求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介入施工,同时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督与管理,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造价人员要全过程的参与,严格实行限额设计,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而对于施工单位应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管理, 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任用既懂经济又懂技术的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成本控制。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从施工技术的经济性方面帮助设计单位确定合适的方案设计。同时通过对劳动、材料、设备的目前价格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合理的建设周期和采购方案。加强合同管理与信息管理,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同时监督投资开发单位履行合同的情况。
3 结语
本文就浙中农村住宅建设目前现状出发,提出解决成本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对于山区农村民居建设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导,农村居民、房地产企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为主体,通过市场连接在一起,运用市场手段发展农村民居建设,新的农村民居建设机制的运行,需要政府、农村居民、房地产企业、设计、施工、监理企业等转变观念,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认识、了解农村民居建设,用市场手段促进农村民居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用合理可控的成本完成农村住宅的建设,为农村建设的合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一定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金荣.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农村民居建设机制创新的对策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