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

第1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2300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1.2万亿美元,遍布174个国家和地区。

9月9日,在厦门举行的2010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商务部及外经贸专家一致认为,境外并购将成为中国资本全球化的重要形式。同时,他们也提醒说,中国民企“走出去”必须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不同与变化,防范风险。

大步“走出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到高速发展时期――连续8年,中国对外直投保持着增长势头,年均增速高达48.6%!

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37%,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增长6‰,投资净额565.3亿美元,在全球打乍名升至第六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首位。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在论坛上指出,由于中国经济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良好表现,使许多国家更加重视吸引来自中国的投资。这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空间得以拓展,全球化经营的机会进一步增加。

9月7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10~2012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报告》也指出,2010~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令人瞩目,超过德国、英国、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最具潜力的对外投资国。

“去年全国人均GDP已达3679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5000~6000美元。而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增速将超过吸引外资,超过4000美元后,对外投资将高速发展。”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卢进勇在论坛上指出。

这意味着,10年后,中国将彻底成为对外投资的现实大国。对此,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刘作章表示,中国正经历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行的转变,“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海外并购竖民企品牌

在直接对外投资中,比起征地建厂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速度更快,投资周期更短,因此也更受对外投资企业的青睐。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收购国际品牌实现对外投资的同时,也对企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去年中国的海外并购在对外投资中占比仅为31%,与发达国家70%的占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采矿业、汽车制造业、IT产业、服务业和清洁技术产业等领域,陆续都有引人注目的境外并购案例。

在海外并购案例中,民营企业的身影频繁闪现。特别是吉利迎娶沃尔沃。实现技术水平和品牌效应的大幅提升。被视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投资的成功范本。

“不过,中国民企海外并购风险大,尤其是品牌收购,企业家别把儿媳都当闺女养。”卢进勇教授提醒说。他认为,并购企业风险大,品牌并购风险更大,别人的好品牌不会轻易拿出来卖。目前中国企业并购品牌仍存四大误区:以为收购品牌定会快于自己培养;把买来的品牌当做主导品牌;以为卖家会把好的品牌与技术都卖给自己;以为买来的品牌,自己可以随意摆布。

同时,民企对海外投资的经验较为欠缺,且资金实力不如国企雄厚,因此风险更大,需更谨慎。此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出口信保公司副总经理刘永信说,比如文化差异、他国投资保护等因素。

“一个诱人的项目,也可能意味着相当大的风险。风险评估、可行性评估都不可少,还要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卢进勇教授为有意投资海外的中国民企支招, “商务部有对外投资国别指南、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有国家风险报告,民企可借此初步了解投资意向国,然后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律师所开展后续事项。”

看指南评风险学经验

“9・8”期间举行的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报告会暨投资环境说明会上,由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组织编写的英国、德国、芬兰、土耳其、芬兰、新西兰等6本对外投资国别报告正式,为有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权威的投资指南。

对于眼下逐渐兴起的海外投资热潮,商务部副部长王超提醒说,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因素正在加大对外投资的难度: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过程极为复杂,经济完全走出低谷还需相当时间。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同时,借鉴先行者的经验也非常重要。例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常常遭遇目标投资国以安全问题进行阻挠,而避免此类困扰的关键在于“本土化”――出海,就意味着入乡随俗。

第2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公报指出,截至2005年底,中国近4000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63个国家(地区)设立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6426家。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572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24亿美元;2005年,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577亿美元;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到47.4万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7302.6亿美元,存量为97322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公报分几个部分综合阐述了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其中股本投资38亿美元,占31%,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26%,其他投资52.6亿美元,占43%。2002至2005年四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速度为65.6%,2005年流量较上年增加1.2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步入较快发展期。

在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快发展的动因时,公报指出,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9.9%, 这是中国经济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的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同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以8188.72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在人均GDP方面,包括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辽宁、福建九个省市超过了2000美元,达到2004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其中上海、北京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物质可能。

其次,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004年,为了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的进程,商务部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在2003年行政审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并与国务院港澳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上述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委托下放境外投资核准权限,简化手续,进一步体现了在市场化原则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引导企业对外投资,商务部、外交部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二)》、并制定《在拉美地区开展纺织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导向目录》、《在亚洲地区开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为企业境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截至2005年底,中国共与87个国家正式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内地与香港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安排》以及《内地与澳门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安排》均已生效;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共与11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中国企业通过法律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国家财政对“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国企业主动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005年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决定对境外投资采取直接补助和贴息方式予以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农林牧渔业合作等。

第四,国内银行、保险业主动参与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中国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业务逐年增加,单笔项目的收购金额也越来越大。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收购金额达41.84亿美元,是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实际收购业务的最大金额,此项目得到了国内多家银行的积极支持。

公报认为,中国企业的总体实力增强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按销售收入排名的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内地企业有15家入选,其中中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三家企业进入前50强,中石化公司以年销售收入750.76亿美元位居第31位,是中国企业上榜以来的最高名次。2005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10家非金融类企业的当年投资流量76.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62.2%;存量达201.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35.2%。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的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42.4%,利润总额较上年增长46.6%。

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拉丁美洲地区为64.7亿美元,占52.6%,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哈马,亚洲地区43.7亿美元,占35.6%,其中,香港地区34.2亿美元,以下依次为韩国、马来西亚、也门、蒙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老挝等国家,欧洲地区5.1亿美元,占4.2%,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吉尔吉斯坦等国家;非洲4亿美元,占3.3%,主要流向苏丹、尼日利亚、南非、几内亚、埃及等国家;北美洲3.2亿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2亿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亚。

2005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5亿美元,主要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投资,中国网通集团通过其BVI公司收购香港电讯盈科有限公司股份的投资,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股份的投资等。

二、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

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亚洲地区40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存量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地区15.98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英国等;非洲地区15.9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苏丹、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南非等;北美洲地区12.6亿美元,占2.2%,主要分布在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6.5亿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

从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165.5亿美元,占28.9%;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占20%;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房地产业15亿美元,占2.6%,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业13.2亿美元,占2.3%;建筑业12亿美元,占2.1%;其他37.1亿美元,占6.6%。

三、中国对避税地的直接投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香港、英属维尔京、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巴拿马、新加坡、卢森堡、瑞士等近20个国家(地区)定义为避税地,其主要特征有:税率相对较低、银行或商业保密程度高、金融业占主导地位、通讯设施现代化、不实行货币管制、无须向监管或统计部门提交财务报表等。随着跨国公司日趋成熟,通过避税地投资的做法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投资者以适当的组织结构使其投资的地理分布多元化,通过特别目的实体(SPE)的建立使融资可以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这些组织结构通常被称为管道公司、控股公司、财务公司和地区总部等,它们在将国际经营的税收总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汇率风险,将货币管制降到最低水平,避免不必要的国际资本转移。因此许多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初始地或外来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大多集中在这些避税地。

公报指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避税地的金额为99.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81%,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

2005年,中国对避税地直接投资的存量金额482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84.3%,主要分布在香港地区、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新加坡。

四、中国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情况

(一)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投资

2005年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投资流量34.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27.8%,同比增长30%;主要流向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

2005年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的投资存量365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63.8%。从行业构成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占25.4%,商务服务业占24.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16.9%;采矿业占15.9%;房地产业占3.8%;制造业占3.6%;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3.4%;水利及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2.4%;其他行业占1.1%。

(二)中国对欧盟的投资

商务部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对欧盟25个成员国中的23个国家有投资发生,存量金额7.3亿美元,其中2005年流量1.85亿美元。

从2005流量情况看,流向制造业的投资1.03亿美元,占55.7%,主要分布在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批发和零售业0.62亿美元,占33.3%,主要分布在德国、英国;商务服务业占2.6%,主要流向德国、荷兰;餐饮业占1.5%,主要分布在荷兰、英国;其他行业占6.9%。

从2005存量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2亿美元,占27.4%,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瑞典、法国、意大利;制造业2亿美元,占27.4%,主要分布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荷兰;农林牧渔业1.25亿美元,占17.1%,主要分布在西班牙;采矿业占12.7%,主要分布在丹麦;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5.8%,主要分布在德国;商务服务业占3.1%,主要分布在德国、法国、荷兰;居民和其他服务业占1.8%;餐饮业占1.3%;其他行业占3.4%。

(三)中国对美国的投资

对中国在美国设立的700多家直接投资企业统计数据的汇总显示,2005年中国对美国投资流量为2.32亿美元,存量为8.22亿美元。

从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批发和零售业占62.4%,制造业占24%,采矿业占8.8%,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4.7%,其他行业占0.1%。

从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批发零售业3.2亿美元,占39%;制造业2.44亿美元,占29.7%,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10.5%;信息传输及计算机和软件业占6%;商务服务业占5.7%;采矿业占3.3%;建筑业占1.8%;房地产业占1.7%;其他行业占2.3%。

(四)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投资

根据中国在澳大利亚设立的近200家境外企业统计数据的汇总显示,2005年,中国对澳直接投资流量1.93亿美元,占对大洋洲地区投资流量的95.2%;存量5.87亿美元,占中国在大洋洲地区投资存量的90.3%。

2005年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主要流向采矿业,占对澳投资总额的85.7%;其次为批发和零售业,占8%。从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采矿业占41.5%;批发和零售业占36.4%;制造业占1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3.1%;其他行业占3%。

(五)中国对俄罗斯联邦的投资

对中国在俄罗斯设立的近400家境外企业统计数据的汇总显示,2005年中国对俄的投资流量2亿美元,占对欧洲地区投资的40.2%;存量4.66亿美元,占中国对欧洲地区投资存量的29.1%。

从2005年中国对俄罗斯投资的流量行业分布情况看,农林牧渔业占27.6%;采矿业占25.8%;制造业占16.6%;房地产业占12%;批发和零售业占6.3%;商务服务业占5.1%;建筑业占3.4%;交通运输业占2.5%;其他行业占0.7%。

从2005年中国对俄罗斯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农林牧渔业占24.4%;制造业占22.2%;商务服务业占17.1%;采矿业占13.1%,批发和零售业占10.5%;房地产业占7.2%,建筑业2.6%,其他行业占2.9%。

(六)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投资

2005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十国的投资存量为12.56亿美元,其中2005年当年流量1.5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投资流量的44%流向批发和零售业,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其次为采矿业,占23.3%;以后依次为制造业(19.5%)、建筑业(7%)等。

从2005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4.37亿美元,占35%,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批发和零售业2.98亿美元,占23.8%,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0.97亿美元,占7.8%,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商务服务业0.8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建筑业0.77亿美元,占6.2%,主要分布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采矿业0.7亿美元,占5.6%,主要分布在老挝、印度尼西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61亿美元,占4.9%,主要分布在新加坡;专业技术服务业0.46亿美元,占3.7%,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农林牧渔业0.33亿美元,占2.6%,主要分布在越南、柬埔寨、缅甸;房地产业0.31亿美元,主要分布在越南;餐饮业0.14亿美元,占1.1%;其他行业占1%。

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特点

公报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在分析概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时,公报指出,第一,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

第二,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到当年流量的一半。

第三,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

第四,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公报中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40.3%;制造业22.8亿美元,占18.6%,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等;批发和零售业22.6亿美元,占18.4%,主要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类企业的投资;采矿业16.8亿美元,占13.7%,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投资;交通运输、仓储业5.8亿美元,占4.7%,主要是水上运输业的投资;其他行业5.3亿美元,占4.3%。

第五,在开曼群岛、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

第六,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64.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52.6%,首次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公报亦详细列述了对全球各地区直接投资的情况:亚洲43.7亿美元,占35.6%;其中,香港地区34.2亿美元,以下依次为韩国、马来西亚、也门、蒙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老挝等国家。欧洲5.1亿美元,占4.2%,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非洲4亿美元,占3.3%,主要流向苏丹、尼日利亚、南非、几内亚、加篷、埃及等国家。北美洲3.2亿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2亿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亚。

第七,地方的对外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地方对外投资额20.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5%。其中,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山东五省市投资最为活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均超过1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4%、119%、49%、195%、195%,以下依次为北京、江苏、河南、河北等。

公报同时概括了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特点:

第一,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72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24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末增加14个。

第二,从存量的构成情况看,股本投资197.3亿美元,占34.5%;利润再投资270.4亿美元,占47.3%;其他投资104.3亿美元,占18.2%,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

第三,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公报显示,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一是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165.5亿美元,占28.9%。二是批发和零售业即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114.2亿美元,占20%。三是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四是交通运输、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五是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1%,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六是房地产业15亿美元,占2.6%。七是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2亿美元,占2.3%,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八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2亿美元,占2.3%,主要为其他服务业的投资。九是建筑业12亿美元,占2.1%。十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9.1亿美元,占1.6%。十一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6亿美元,占1%,主要是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十二是农、林、牧、渔业5.1亿美元,占0.9%。十三是其他行业3.7美元,占0.7%。

第四,中国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九成。公报显示,亚洲地区40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存量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地区15.98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英国等;非洲地区15.9亿美元,占2.8%,主要分布在苏丹、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南非等;北美洲地区12.6亿美元,占2.2%,主要分布在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大洋洲6.5亿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

第五,从存量规模上看,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81.8%,地方的投资存量为93.8亿美元,较上年增加28.8亿美元,广东省雄居榜首,以后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黑龙江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从所占比重看,2005年末地方投资存量占16.4%,较上年末提高两个百分点。

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构成

公报分析指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主体多元化格局比较明显,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35%降至29%,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2%,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

公报还显示,中央企业仅占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7%,地方占93%,其中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江苏、上海、黑龙江的境内主体数量占全部的62.5%;浙江省的境内投资主体数量居首位,共949家,占境内主体总数的23.6%;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地区和行业分布

公报指出,根据6426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汇总显示:2005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72亿美元,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

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地区)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5.6%;其中在香港的境外企业占16.5%,美国占10.3%,俄罗斯占5.8%,日本占3.8%,越南占3.5%,德国占3.1%,澳大利亚占2.6%。

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从境外企业的设立方式情况看,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占境外企业数量的96%,联营公司仅占4%。

第3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一、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现状

(一)较法人境外投资而言,个人境外投资管理法规不健全,基本处于粗放状态按照目前的外汇管理法规,从主要的审核要素及登记管理环节来看,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在外汇管理环节较境内机构境外投资宽松许多。如下表所示:从实际情况来看,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基本上属于粗放管理状态,其投资规模、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无法进行统计。

(二)政策环节未理顺,现居民境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款流出及收益流入,大多以各种变相甚至非法的形式进行由于政策障碍,目前已有的国内居民境外投资项目的投资款流出及收益流入,往往通过个人分拆结售汇、黑市购汇及现钞携带等变相甚至非法的形式进行。一是个人直接投资管理规定可操作性不强。2006年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规定,境内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有关规定的,经外汇局核准可以购汇或以自有外汇汇出,并应当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按照正常的程序,个人从事境外投资应当经过发改委、商务部门批准后办理外汇登记及备案,之后才能办理资金汇兑手续。但是,目前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制度均是针对机构量身定做的,基本上不适用于个人境外投资。另外,商务部门因程序问题无法核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外汇局也同样无法办理外汇登记,至于后续的资金汇出核准更是无从谈起。二是特殊目的公司管理规定难以理顺个人直接投资资金汇兑管理环节。《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5号),允许境内居民个人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设立境外融资平台,但“涉及境内购付汇的,应按照《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即同样要求提供境外投资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这就意味着个人如果以购汇、支付外汇的形式向境外投资根本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汇发[2005]75号文只对有特殊目的需求的个人境外投资项目有一定约束力,而对大量非特殊目的的个人境外投资项目不能产生任何影响。

二、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监管难点

(一)个人境外投资的资金来源不规范基于多种原因,绝大多数个人境外投资资金来源五花八门,有自有外汇、民间借贷、现钞携带,更有甚者通过地下钱庄兑换,其来源与渠道不尽规范。

(二)部门监管责任不明确据了解,由于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个人境外投资核准操作规范,发改委或商务部门往往以此拒绝个人投资者提出的境外投资申请,外汇管理部门往往因上游部门不予审批个人境外投资造成后续外汇登记环节存在困难,存在明显的政策盲点,阻碍了个人境外投资的规范发展。

(三)管理监测体系不健全如外汇登记、资金流出入等操作细节不明确,FDI系统尚未开发个人境外投资模块等,个人境外投资尚未纳入境外投资联合年检范畴,事后监管和监测体系不健全。

三、政策建议

个人境外投资充分利用了国内外汇资源,有效实现民间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投资需求,进而可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因此,为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同时为了规范管理,建议:

(一)理清思路,消除政策障碍,促进个人直接境外投资的发展发改委、商务部、外汇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合,参照境内机构境外投资的管理模式,协调研究制定个人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建立各部门职责分明,运转有序的联合审批监管机制。发改委和商务部门作为境外投资的主管部门,应审批或登记个人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部门负责外汇登记、汇兑、境外资金变动登记、资金调回监测等。从而理顺各部门工作流程,让个人境外投资有法可依,满足个人的境外投资需求,促进个人境外投资的发展。

第4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经营 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4年底,5163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448亿美元。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其中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91%以上的国家中有中国直接投资企业;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3%;其中香港为17%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约束

目前阶段,大多数中国公司的海外业务仍然停留在办事处、经理部经营的阶段,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和取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企业驰骋国际市场的“拦路虎”体现在缺乏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体制障碍、管理系统和方法缺陷、本土化运作水平低等,而克服这些障碍是企业进行国际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方面

(1)政策促进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国家对国际经营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宏观协调管理机构,目前,海外直接投资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多头管理的制度,即以现在的商务部为主,商务部内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此项工作,而是分散在几个下属司局。各专业部门从各自管辖权限和部门目的出发,制定各自的管理办法,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负责统一协调,这就往往导致管理上的混乱,管理效率的降低。

(2)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中国海外企业散布在世界各地,海外投资大多是根据各种渠道的非系统化信息进行的,致使海外企业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分布等方面,充满着无序性和随机性。目前在海外的企业,一部分是经批准成立的,一部分是未经批准成立。例如,在美国纽约地区某使馆登记的海外企业有130家,中方领事馆估计实际有300家,而美国政府有关人士估计,各类带中资背景的公司约有1000家。

(3)监管调控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海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海外投资风险相比,中国海外投资中国有资产所占比重大,加之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海外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据估算,中国目前约有一半左右的海外企业是零利润或亏损,尤其是以国有资产为资本在海外搞的实业投资,成功的少,赔钱的多,或勉强保本。

(4)市场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由于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加之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许多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而一个企业要对外投资所需了解的信息包罗万象,既包括宏观的国外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总体规划、金融外汇市场状况、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也包括微观的产品供需状况、价格市场周期、合作伙伴的资信、行业市场准入等。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确实存在诸多困难,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

2.微观方面

(1)中国跨国企业投资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

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规模接近90%的在300万美元以下,比较摩托罗拉等国际著名企业,投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跨国经营投资的行业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家电、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等行业。中国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在国外市场上大多处于中低档水平,除海尔等少数几个知名品牌外,大多数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缺乏品牌竞争力。由于跨国经营经验不足、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存在,多数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效益不甚理想。

(2)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

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挑战最大的是人才竞争。国际市场环境变幻莫测,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但就目前而言,中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上,相当部分的本土管理人员从中国企业流失。

(3)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技术含量较低,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下游行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相应也较弱。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大约占1%,而世界500强研发投入则占3%左右 。 此外,中国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低于国外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大多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下游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绝大多数的中国跨国企业在国外仅进行贴牌生产,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品也大多进入中低档品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技术竞争优势。

(4)缺乏有效的文化融合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在跨国企业内部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员工,他们具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的组织运营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在所难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会激化。

三、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国家支持战略

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中国政府有必要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战略规划和提供必要的促进、支持和服务。建议如下:

1.建立与完善政策促进体系

制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国别地区规划和产业规划。规划是指导性和导向性的,不应具有行政约束力。规划的制定应突出重点。应选取政局稳定、投资合作环境好、与我经济互补性强且双方有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市场。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推进技术进步。韩国的经验表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的赶超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中国政府效仿。

2.建立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立法进程,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制订《对外投资法》、《国际经济合作法》,抓紧出台《对外投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的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以法保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实施,以法规范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在实现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管理、服务和经营行为。

3.建立与完善监管调控体系

完善境外投资绩效评价与联合年检制度,及时掌握境外企业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加强对境外投资效果的检测。探讨对境外投资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制定与完善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加强对企业以收购兼并、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跨国投资的政策指导与规范。

第5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专家:外媒把很多只是宣布了意向的交易纳入,我们统计的是完成的交易

摩根大通6月14日《日益增加的中国境外并购》报告显示,2016年前4个月,中国企业的对外收购交易总额达到960亿美元,已超过了2015年的交易量,是2015年同期的5倍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规模真如国外研究机构公布的那么大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中潜藏着什么风险?

国外机构和外媒:

一季度中国境外并购总规模近千亿美元,创单季最高纪录

其实,在摩根大通报告之前,已经有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的消息率先传出。

据汤森路透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交易活动规模6820亿美元,其中1010亿美元(即15%)涉及中国买方。中国第一季度境外交易总额逼近2015年全年1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

相对国内媒体的平静,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去年全年。

英媒称,中国创下在单季度海外并购中占比的最高纪录,中国内地企业对海外企业的收购交易在所有交易活动中的占比达到近六分之一。

美媒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不请自来地出现在并购谈判桌上。

据外媒报道,今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以大约每周收购一家公司的速度收购德国企业。近期,中国最大家用电器生产商之一的美的集团向德国机器人专业公司库卡集团(Kuka AG)提出50亿美元收购要约。

欧洲只是中国企业开展大举收购活动的目标地区之一,日本、美国也未能置身事外。3月30日,美的集团以大约4.7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东芝家电业务80.1%的股权。而在更早之前的1月15日,中国另一家电巨头海尔宣布将整合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通用电气将从海尔获得54亿美元的现金对价。

商务部澄清并购数据反差大

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近千亿美元,一个是100多亿美元,近6倍的差距。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为何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国外公开的数据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外媒把很多只是宣布了意向的交易纳入统计,我们政府部门统计的是完成的交易,很多意向最终是不能成功的;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统计的是股权投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中的融资部分、特别是境外融资部分不纳入统计,海外媒体则是全部纳入统计。”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无疑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取得长足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相对地位上升的表现,更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经贸的效益和层次。记者注意到,除了规模之外,中企海外并购的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管顾宏地说,“过去石油、矿产、大宗,现在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工业、高科技、金融、化工、房地产、消费品等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案例出现。这也是最近12个月比较明显的现象之一。”

民企海外并购青睐

互联网和软件行业

中国公司向海外目标发起主动收购案例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外并购交易的整体增长。尽管外媒报道并购的数据口径过大,但从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看,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

对此,梅新育表示,从国内看,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有着强烈内在需求走出去开拓新市场;从国外看,次贷危机后美欧市场对中国投资的壁垒大幅度削减,这是最主要的环境改变。同时,初级产品熊市带来的危机压力也使得许多新兴市场降低了对中国投资的准入壁垒,开始改善对中国投资的商业环境。

当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所以大幅增长的另一个原因,离不开中国经济地位提升所带来的新的海外投资机遇。目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已经消除了外汇瓶颈,这就使得内销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国内市场作为其产品、服务目标销售市场的海外投资项目)快速增长,“复星集团收购法国地中海俱乐部,海外农业开发投资,多数属于这种类型,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存在的。”梅新育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已占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半壁江山。根据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主任李志鹏6月18日提供的数据,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收购的最大12个项目中,民营企业收购占6宗。

这个结果并非一成不变。近两年受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影响,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和收购的步伐在减速,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国企的海外并购反超民企。

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对一季度前十大中国海外并购已完成项目进行了考察,发现这十大交易占一季度总完成金额的95.8%,而且是国有企业占主体。在前十大交易中,国有企业海外并购7起,并购金额占比76.2%。其中,地方国企占48.6%,央企占27.6%。

其中,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拟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仅中国化工集团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了中国对外并购的整体金额。

民企和国企交相呼应掀起海外并购新,在梅新育看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体而言是民企多,国企没有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占主体,国企占主体的是大型海外并购交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民企是中小企业,不太可能取得融资开展并购投资,更多的是从事新建企业的绿地投资。国企都是大企业,有能力开展并购投资。”

在21世纪初期,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企。大型国企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战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占比高,而当前阶段正适合这些产业跨国整合。而大型民营企业集中于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固然在此前的牛市中利润率特高,但不太适合开展大规模跨国并购。此外,这几年反腐败,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因为其灰色历史而陷入风波,这也减少了目前有能力开展大规模海外并购投资的民企数量。

商务部的数据印证了上述说法:到今年1―4月,中国境外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高达71.8%。民营企业不管是在项目数,还是对外投资金额上,均超过国有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

不仅如此,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投资的注意力在加强。李志鹏指出,2015年互联网和软件行业的境外收购高达50起,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在海外的收购。

专家:不必担心民企资本外逃,最大潜在风险是可能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

随着民企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有人担心,这会不会隐藏了相当数量的私人资本外逃?

“其中肯定有,但我们能经得起这种外流,目前还不必采取过分严厉的禁止性措施,主要是要改善国内商业环境,吸引他们留在国内。几年后,有些在海外碰壁的会返回。”梅新育对此比较乐观。

相对于对中企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的担心,梅新育认为,更应关切的最大潜在风险,是可能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而最终削弱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后劲。

国外已经有先例。看看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对外投资持续高位,国内投资却长期低迷,陷入高储蓄、低投资局面,成为食利国,这个近代工业革命的故乡也由此错过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从工业化的潮头落伍,从中就不难知道这种风险客观存在,而且不容忽视。

即使在我国国内,在温州资本遍天下的同时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深陷瓶颈,曾经实体经济活力充沛的温州也在相当程度上变成食利地区,进一步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仅如此,在梅新育看来,对外直接投资持续高增长还有可能损害我国平衡区域发展的努力。

第6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英国BBC广播公司曾推出了一组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大概的意思是,中国人到欧洲抢工作、抢资源和搞破坏来了。发生这一次令中国政府和涉外企业相当恼火的闹剧的背景是2002年至2011年,从投资增速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幅高达44.6%。中国走向海外的步伐已经越发清晰和频繁。

越来越多的企业出海,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那些警惕“狼来了”的呼声,还有从海外传回的失败案例:2012年辽宁西洋集团称遭朝鲜单方面毁约被套2.4亿元,浙商收购俄罗斯森林被提前收回百亿资产蒸发,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几次遇阻……

“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像俄罗斯和朝鲜这两件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受关注比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跟政治风险是有很大关系,政治风险还包括国有化、征收这样的风险,像俄罗斯就属于资产被征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周密告诉记者,“事实上总体来讲这只是个案,不会占大多数,因为中国企业中‘走出去’有成千上万家,但是发生风险的可能并不多。”

但企业更多的疑问摆在中国人面前,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生存现状如何?前景如何?遭遇哪些瓶颈?企业又该如何应对策略?

下一个目标,万亿

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广阔空间,专家预计,下一个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容量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在经历漫长的15年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期间,“走出去”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而中国企业也成为走出国门探索海外市场的先导。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与此同时,“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第十个五年计划。于是,从2002年起,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便成为十年来新闻界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在以自己的实践,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的份额与话语权。

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实现了自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数据以来连续十年的增长,达到746.5亿美元,再创年度投资流量的历史新高,而2002年这个数额为27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达到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002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4.6%。

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外投资容量已达4248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位居全球第13位,较上年末提升4位。我国境内投资者在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境外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2012年尽管世界经济乏力,中国境外投资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1月至10月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境外投资581亿元,增长29.8%,预计全年境外投资总额将再创新高。

新趋势,新热点

走出去的企业性质正在发生改变,从早期以海外工程承包为主要途径的大型国企和央企走出去,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海外投资的行列中来。

传统中国在进行海外经营时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比例高达48%;战略联盟方式为39%,收购兼并为13%。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这一比例正在发生改变。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7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36.4%。周密认为,对于资金实力越来越雄厚的中国企业,并购是比较快速有效的方式,因为它可以很快的开拓国际市场,前期投入的时间成本大大减少。2012年前三季度公布的中国对外并购交易约133宗,较2011年同期145宗交易下降8.2%,平均每6个月增加40宗交易,但对外投资总额从去年前三季度的449亿美元上升了16.2%,达522亿元,最近6个月交易总额增加了293亿美元,平均每宗交易规模上升至3.92亿美元,2011年平均交易额为3.49亿美元。

走出去的企业性质正在发生改变,从早期以海外工程承包为主要途径的大型国企和央企走出去,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海外投资的行列中来,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流量占对外投资总额的44.4%,海外并购与直接投资中大额交易的成功案例里越来越多中国的民营企业。

周密告诉记者:“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都不同,导致它们的理念不一样。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出于对投资收益的考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比较灵活,对风险也比较敏感,所以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会比较快,但是它的问题是资金实力不雄厚、经验不够,可能会遇到更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它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去应对,这些方式可能国有企业并不会采取。”

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多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等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2012年大中华海外并购焦点报告》,2012年前三季度,能源与资源行业相关并购交易占交易总量的29%,占同期交易额的68%。消费与运输行业并购交易在交易量与交易额方面位居第二,分别占据20%和13%的市场份额。跟踪近四年,2009年至2012年第三季度,能源和资源行业对外交易所占比率同2005年至2008年相比上升了3.6%。周密认为中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在逐年上升,这迫使企业“走出去”寻找更多的资源。

不过,在能源相关行业占比提升的同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包括通讯和IT等行业企业的海外投资对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的布局也在加快。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深圳高科技企业已经抢得先机。

新需求,新风险

在国家与全球大力强调产业转型升级之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仅同样需要主动参与到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莞的加工制造企业一直未能恢复元气。一名东莞企业观察员告诉记者,企业生存依然处在一种“鸡肋”的状态,但“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真正能够顺利出海的加工制造企业实在很少。据统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败率高达70%。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为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在融资、税费、市场准入方面,的确面临很多问题。这是市场化改革中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这就意味着大量的民营企业面临转型的问题。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高失败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表示,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品牌、技术还是产品等方面,中国企业都尚未形成真正核心的竞争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缺乏充分的准备。

此外,海外投资在高位地区的过分集中也是导致失败率过高的重要原因。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王胜文指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相对集中在高危市场。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对高危或高风险国家的投资额占到1/5。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的89个国家和地区中,18个位于全球建筑业市场风险最高的20个国家之列。

周密告诉记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面临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般来说风险跟收益是成正比的,很多企业愿意冒这个风险,那样也就会有更高的收益,竞争对手比较少一些,但是出现风险之后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遭受风险的案例中,很多是由于缺少一个基本的保障,比如在政府层面、协议层面及法律保障层面的保障。这并不单纯是决策的问题,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得根据具体案例来讨论。比如俄罗斯的案例中,当地政府进行了查封,这些是可以通过很多的渠道去避免,企业可能没有这样的意识。这是双方沟通的问题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等其他的一些因素。”

周密总结,企业投资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十五种: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政党更迭风险、缺乏政府间协议保障、法律政策差异风险、法律政策变动风险、差异风险、风俗习惯冲突风险、文化理念不同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国际运输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市场竞争风险。

“美国危机阴云不散、欧洲深陷债务危机、全球经济面临重构的外部环境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所受外部风险显著提升,需做好风险预警,正确识别并有针对地应对。”周密告诉记者,“在中国企业成批走向海外时,政府一直是引导、扶持和服务的角色。企业可能对机遇、风险不太清楚,政府可以提供这样的信息,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对外投资国别(地区)指南办公室’,商务部每年中国对外投资指南,提供165个国家的相关投资与合作的全面介绍,包括经济、市场、法律、政策方面的情况。此外,企业遇到一些纠纷,政府可以通过政治的方式进行讨论,双边高层进行交流或者签署一些协议,双边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商务部有对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方面的规定,商务部会提供这样一些公共性的服务,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保障企业海外的利益。”

在传统中国海外业务繁荣的非洲也开始提出经济转型,希望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进入非洲市场。仅仅依靠简单的迁移模式并不足以构成外海投资成功的因素。在国家与全球大力强调产业转型升级之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仅同样需要主动参与到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来。

延伸阅读

中国企业“走出去”出现新趋势

扎根建厂,主流产品进入主流市场——

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总的来看经历了从坐在家里做外贸或OEM(贴牌生产)到通过并购或自己建厂的方式设立海外公司的过程。在南非、希腊和泰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华为和中兴通讯的调研也显示,这两家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海外发展,已经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外籍员工占比、海外销售占比等构成的跨国指数较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集中安家,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打造“工业唐人街”——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建立中国企业聚集的境外园区成为近年来新的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在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看到,江苏震雄铜业、深圳中集集团、重庆力帆摩托等一大批中国企业在这里安家落户,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服务“走出去”,中资金融机构作用更大——

2000年,中国银行成为首家在南非开设分行的中资银行。目前,其客户结构一半是当地企业,一半是国内“走出去”企业。

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接近30%的营业收入、渣打银行9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新兴市场。继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率先走向世界后,中国金融业也将重复它们的发展历程,通过加快国际化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红利。

第7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和发展中经济体第3位(前两位依次为中国香港、俄罗斯)。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565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首位。截至2009年底,列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560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1~11月,我国又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75.6亿美元,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对外劳务合作稳中有升,累计签订合同额67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48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02万人。

对外投资合作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对拉动出口、稳定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东道国经济建设,关注当地民生发展,带去了资金、技术,增加了就业、税收,增强了东道国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中国与东道国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高了务实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成为促进双边关系的重要推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呈现以下特点:领域广泛、方式多样、水平提高、增长迅速。对外投资从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多种形式扩展,2009年并购投资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34%;对外承包工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好转,高级技术劳务派遣比例上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作为“走出去”最成熟的方式和最重要的载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双边经济、政治关系等方面一直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这些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球存量的1.3%,投资规模远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欧美海外企业多占据行业高端,中国企业大多仍处于中、低端行业。国际化经验不足、管理人才缺乏、海外市场占有比例较低,中国企业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

“走出去”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随着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经过几年发展建设,“走出去”的服务保障体系已逐渐完善,保障了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权益和安全。

商签双边投资协议与13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东盟、智利等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贸协定,与香港、澳门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与台湾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30个投资工作组,签署了11个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协定或备忘录、14个劳务合作协定或备忘录。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投资促进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签署了67个投资促进备忘录。

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引导建成运行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了162个国家地区《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还定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别报告》和《对外投资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

加强境外安全和权益保障工作2010年8月商务部会同外交部等七个部门印发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了大量的安全预警信息,妥善处理各类境外安全事件,指导和督促企业完善境外安保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加强防范和应对。

做好人才培训工作2007~2009年,商务部会同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共组织了10期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训1000余人。

近年来商务部还举办了一系列“走出去”综合业务培训班,通过提供培训教材、推荐师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和其商务部门以及大企业开展人才培训。

“走出去”促进中国与投资目的国关系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速度很快,大大促进了和各国的关系。不论是在人才培养、能源合作方面,还是基建建设、金融支持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都对投资目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开展属地化经营,培养大批当地人才,促进东道国产业升级和自主发展能力中国投资不仅带去了资金、技术,还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据统计,2009年境外中资企业实现境外纳税106亿美元,雇用当地员工43.8万人。例如:中钢集团公司在南非开展的铬矿项目带动当地矿山开采及产品深加工,年出口额约7600X美元;项目使用的电炉由当地公司承建,造价近2.4亿兰特,带动了当地工程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中钢集团在当地采购原材料及相关服务,有效拉动了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

通过资源能源合作,帮助东道国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企业合作开发苏丹的石油资源,建成了年产2700X吨的油田生产能力,30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以及年加工能力500万吨的炼油厂,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苏丹经济发展获得巨大动力。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城市给排水以及学校医院,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房建竣工面积累计约7000万平米,修建道路约6万公里,电站装机容量约350万千瓦。―大批高质量项目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例如: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里氏6.7级强震地震,中建总公司承建的5万余套“阿总统民心工程”住宅无一倒塌,被当地誉为“中国建筑一震不垮的丰碑”。

通过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东道国资金缺口,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例如,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非融资支持,相继宣布了112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在这些资金支持下,非洲国家建设了像赤道几内亚马拉博住宅、刚果(金)宗果水电站二期、埃塞俄比亚高速公路、加蓬布巴哈水电站等一大批项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后续动力。

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依法经营,注重环境保护和安全质量,维护劳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普遍欢迎。

例如:2002年,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历史悠久的美国波士顿港濒临关闭。应马萨诸塞州长邀请,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决定调整航线挂靠该港,为9000名美国码头工人解决了就业。

第8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 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827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2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营业额10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4%;新签合同额6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其中6月份当月新签合同额1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6%。

对外贸易方面

据海关统计,1-6月,全国进出1317036.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其中出口8743亿美元,增长24%;进口829317亿美元,增长27.6%;顺差449.3亿美元,下降18.2%。

进出口规模再上台阶,出口增速出现回落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超117万亿美元。但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影响,进入二季度以来,出口增长持续回落,6月份增长17.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5.8%),增幅比3月份回落17.9个百分点。

扩进口取得积极进展,贸易差额继续收窄欧盟、日本、东盟、韩国、台湾、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主要进口来源地,国内紧缺物资进口继续增加,铁矿石、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分别增长81%、7%和13.4%。上半年进口平均价格上涨14.7%,数量增长11.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3.6个百分点,贸易差额继续收窄,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

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结构有所改善1~6月,我国出口增长24%,其中价格上涨10.2%,数量增长12.5%,反映在调结构等政策促进下,我国外贸增长呈现价格和数量协调拉动,企业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价格、消化成本的能力增强。

利用外资方面

据商务部统计,6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19家,同比增长6.5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8.63亿美元同比增长2.83%。1-6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462家,同比增长8.7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速超过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1~6月,外商投资制造业新设立企业5850家,同比增长14.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5.63%。全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509家,同比增长5.5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0.54亿美元。外商投资农、林、牧、渔业新设立企业373家,同比下降3.3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5亿美元,同比增长15.13%。

从投资来源地看,亚洲对华投资上升,美国对华投资降幅较大1~6月,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0850家,同比增长9.8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25.3亿美元。欧盟27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840家,同比增长10.38%;实际投入外资金额34,64亿美元。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727家,同比下降5.0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16.79亿美元。

第9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其实是一个实证问题。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我国OFDI外贸效应的研究。其主要成果大体如下.张凤玲、伟(2004)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现状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贸易性投资和非贸易性投资2大行业范围内所产生的贸易效应,得出结论:某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所占比例与其出口水平都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项本武(2006、2007)运用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OFDI促进了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但对从东道国的进口却具有替代效应;中国OFDI的贸易效应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表明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密切度影响中国OFDI的贸易效应的空间变化。刘新英(2007,2007)指出,随着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OFDI与贸易,尤其是与出口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表现出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交叉发展特征。刘新英重点从我国目前以对外产业内垂直型投资为主的投资特点所带来的出口引致效应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与出口的关系,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的联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且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重要表现而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分割性。杨晋丽、谭建新(2008)采用全国1990-2005年数据,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国别与地区对中国OFDI的母国出口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OFDI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对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于不同国别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中国OFDI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在长期和短期具有差异,短期内的影响程度较小,长期内影响较大。赵明(2010)通过对不同投资地区的贸易效应检验得知:中国OFDI可促进出口贸易量增加,带动国内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促进效应占主要地位。

杨震宁、贾怀勤(2010)利用中国对外投资综合增长率和出口总额增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对我国贸易扩张的积极作用。研究中对数据分别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并讨论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发现:在长期,中国OFDI对出口存在创造效应,并且对外直接投资是出口贸易增长的Granger原因。陈立敏、杨振、侯再平(2010)采用2003年以来中国对26个主要国家的进出口和直接投资数据进行面板模型分析,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①就现阶段来说,中国OFDI对中国的进口和出口产生的都是正的促进效应,尽管进口带动作用微弱而出口带动作用显著,但对总结果和对净出口产生的也是促进效果;而且OFDI存量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OFDI流量的贸易创造效应。直观地看,中国在海外某国的OFDI存量每增加1%,将带动中国对该国的出口额增加0.3852%,这说明随着近几年“走出去”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的OFDI对出口贸易已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②边际产业战略在现阶段的中国正在被有效实施,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虽然在跨国垄断优势上有所欠缺,但在既有的战略资产寻求和资源能源寻求型OFDI之外,完全可以大力推行已证明成功的比较劣势转移型海外投资。在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成熟产业领域中,我国企业拥有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可能比发达国家企业更加适合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通过OFDI将这些产业转移到海外,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已掌握的生产技术价值,而且可以打破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单纯依靠出口作为主要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被动局面,并对既有的出口贸易产生强劲的带动作用。李晓峰(2011)基于29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中国OFDI与出口贸易关系。发现:①出口贸易对OFDI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且影响作用较大;②出口对OFDI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出口对中国FDI的影响作用最大,中部、西部大小较为接近;③中国OFDI存量和流量都是出口促进的,OFDI存量以及存量滞后一期的影响作用更大;④OFDI存量对出口的影响效应存在地区差异,其中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⑤出口贸易对OFDI的影响效应要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作用。吕计跃(2012)主要分析2003-2011年中国25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首次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变截距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OFDI与对外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OFDI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中国OFDI对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中国各地区OFDI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同。柴庆春、胡添雨(2012)基于对东盟和欧盟投资的差异性,考察了中国OFDI的贸易效应,指出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促进作用,但目前促进作用尚不显著,原因在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过小,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贸易效应将会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存在区域差异,对发展中地区的投资产生的贸易促进作用较大。张春萍(2012)指出,近年来中国OFDI迅猛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整体来说,中国OFDI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但在不同动因驱使下,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贸易效应也不尽相同。

张纪凤、黄萍(2013)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现实情况,通过构建一个影响出口的引力模型,并利用我国2004-2010年3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混合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促进效应都存在。因此,对于目前我国而言,无论是对发达国家的逆向上行投资,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顺向下行投资,都是具有贸易创造效应的海外投资。强永昌、符磊(2013)将外向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纳入企业的异质性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考虑逆向技术溢出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企业的动态均衡、跨期利润最大化等问题,并从比较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化经营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成本变化的综合效应,而谋取该效应的最大化也就成了企业动态化经营决策标准。基于这一动态决策原则,他们发现,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明显地受到这一动态效率的影响;即使最初的生产效率较低,也会根据跨期最大化利润原则,因可能获得足够的效率和利润激励而选择国际化经营,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低效率的企业会选择‘走出去’”的问题。综合起来的结论是:我国OFDI具有贸易促进效应或顺贸易特征;我国OFDI具有按比较劣势顺序或边际产业转移的明显特征。然而有意思的是,江苏民营经济OFDI的特征却与此不一致。

2贸易促进不足问题的发现:江苏民营经济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2.1江苏民营经济对外直接投资是江苏对外投资的主体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全球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商务部统计,早在2011年,非国有企业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所占比重已达44%。尤其是在江苏、浙江等民营企业聚集地区,这一占比已过超过50%。如2012年1-9月,江苏共核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29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达2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9%和46.1%,分别占全省同期总量的67.3%和65.2%。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3年民营企业在当年中国OFDI中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在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总额中,中国民营资本占比更是高达76%,项目总数占比接近90%。可见,有着独特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这与理论界关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应是民营企业的共识高度一致。而民营企业也通过境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了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的情况与全国一样,近年来,江苏对外直接投资虽以大型工业集团和外贸集团为核心,主体逐渐多元化,但以众多中小生产企业、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的格局未变,以民营经济为主未变。下一步是需要厘清民营经济在江苏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见表1)。因此,民营经济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江苏全面深化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深入推进“三个国际化”,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2江苏民营经济“走出去”对外投资与自身贸易地位不相称江苏出口贸易总额自2003年以来一直稳居全国第2位,但从国内各地区的比较来看,江苏企业的对外投资仍滞后于沿海主要省市。如2011年末,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江苏累计存量为57.02亿美元,位居广东、山东、浙江、上海、北京之后,仅位居全国第6。近年来虽有所提速,但增速仍位居全国第3。下一步是需要厘清201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按省市区排序表(见表2)及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按省市区排序表(见表3)。从表2、表3的对比中看出,前6名中,除江苏外,其他省市位次有所变换,但江苏一直稳居老3。

2.3江苏民营经济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特征明显,存在投资发展周期阶段悖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净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概念,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根据人均GDP把国家划分为4组,相应的把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4个阶段。处于第4阶段的国家(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按照这一理论,若把江苏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体,早在2007年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折合已达4430美元,应该已经进入第四阶段。然而实际情况是:2008年,江苏人均GDP为5700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约为-501亿美元,2012年进一步扩大为-521亿美元,仅对应邓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第二阶段。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中国企业OFDI近10年来的复合增长率高达41.3%,预计在2015年前后将首次超过引进外资规模。即是说,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在人均GDP达到5414美元的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位仍未达到第四阶段。

2.4江苏民营经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行业分布与现有理论关系复杂,存在边际产业转移悖论

2.4.1区位分布与相关理论一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ll,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具有小规模制造产品的优势,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而江苏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江苏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江苏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江苏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竞争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1983)的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江苏民营企业不能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江苏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江苏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特别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多年积累,江苏民营企业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截至2013年,江苏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约140多个国家或地区。20世纪90年代,江苏对外直接投资区位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投资区域多元化日趋加强,但集中的特征仍很明显。根据计算,2000年江苏对亚洲地区的协议投资额仅占当年总投资额的31.13%,加上拉丁美洲及非洲,三者共占江苏对外直接投资协议额的61.76%,虽然2010年下降到59.01%,但2008年以来江苏对亚非拉的投资约占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3/4,而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占比不到1/4。这与上述两种理论相一致。但根据《江苏统计年鉴》计算,2011年以后,随着江苏综合实力的提升,正逐渐以发达国家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