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体制创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 势头。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逐 渐地认识到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 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 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我国产业竞争 力的最大问题。近几年是国际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 整和转移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我们应 把握机遇,加快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我国高新技 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知识积累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相互联系并形成良性循环,完 成从技术引进顺利地向自主发展转变。
2 我国技术引进及其自主创新的历程回顾
技术引进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本国经 济与科学技术,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外国先进科学 技术成果,以迅速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主要是通过 直接购买和外资直接投资(PDl)等方式来实现技术 的跨越发展。我国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推动可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8年)这个阶段,我国以国防 基础工业和重工业工程建设为重点,大规模引进先 进技术与装备。该阶段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以156 项工程为代表的2000项左右的技术和装备,重点集 中在购买生产成套设备方面,以形成国防工业和基 础工业生产能力为主;在计划经济时代其技术引进 主体是国家,引进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承担。技术引 进主要是从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引进,70年 代则主要是从日本等国引进。
第二阶段(1979~1990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 策的实施,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我国与更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间 的技术合作,使得我国技术引进的规模和领域也得 到扩大。据统计,这个期间的技术引进成交总金额约 为302亿美元,比建国初期近以来约30年的148亿 美元增长了204%。该阶段的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 技术引进的领域由单一的生产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与 生活领域并举,除了从国际上引进经济建设所需要 的技术与装备外,还大量引进了以家电为代表的日 用消费品生产技术和生产线;由单一的成套装备引 进转向技术与装备相结合;引进主体由政府逐步转 向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由中央政府集中统一转向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结合。
第三阶段(1991~现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我国与国际上的技术交往日益频繁,企业逐渐成为 市场竞争的主体,不断加大对技术进口的需求。在能 源、机械电子、邮电交通、轻纺、建材等主要行业引进 技术与技术合作全面展开。该阶段的技术引进的主 要特点:一是技术引进的融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企 业购买技术变为通过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 贷款、出口信贷等渠道筹集资金引进技术,或将技术 贸易与投资相结合;二是引进规模大幅度提高,在9 年时间里,共引进技术3万多项,是建国后头30年引 进数量的15倍多;成交金额达到985.7亿美元,是前 40年成交金额的219%。三是引进方式多样化。除 了传统的购买设备之外,还出现了购买技术、技术许 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补偿贸易等多种方式。现在 还出现了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一些新 的方式。四是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的比重越 来越大。五是技术引进主体的多样化,由过去单一的 国家转变为国家和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并存。
3 转型期我国技术引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 个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发以 来,我国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创新来提升产 业技术水平与经济实力。特别是通过技术引进带动 了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企业科技水平,为我 国的科技进步和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 极的推进作用,但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特别是自 主创新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重引进,轻消化,造成对外技术依存度上升
众所周知,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引 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 短期来看,出于对技术引进的比较利益考虑,我国大 规模的引进技术还是需要一个的过程。因此,妥善处 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将会更好促进 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多年来,囿于对自主创新的 不确定性、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国内不少企业只 注重引进技术,忽略自主开发,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 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陷入了“引 进落伍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过度依赖的双重 恶性循环之中。首先,对外技术依存度上升。缺乏核 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高端利润被跨国企业分割,使我 国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面临着被空心化和边缘化的 危险。据统计,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 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 %左右。其次,我国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 技术发明。在美国授权的外国人发明专利中,来自中 国大陆的仅占0.2%,而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就占到 6.4%。再者,关键技术自给率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 收率低。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 有8%以上依赖进口,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 上依赖进口。
3.2企业缺乏创新机制,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体系 还不完善
我国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企业的自主创新 能力不强,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 体。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 组织机制也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 率低。而且,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与技术创新密切相 关的营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与外资企 业也有差距。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 化率平均只有15%左右,专利转化率为25%左右, 专利推广率在10%~15%间浮动,而发达国家的科技 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企业改革总体发展滞 后市场发展要求,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 政策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 政策规范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调节和激励约 束机制。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以及产业化活动缺乏有 效协调和合作,难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平衡 现象
改革中国家实行“分灶吃饭”财政政策,地方政 府出于地方利益和政治晋升博弈的考虑,以短期效 益至上的原则致力于招商引资来发展地方经济。但 由于发达国家在一些特殊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 备等方面对落后国家实行封锁和限制;同时,地方政 府急切发展地方经济,以所谓“市场换技术”的方式 来引进技术,造成集中在中低水平上地重复引进以 及在地区分布地不平衡。国外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 技术属于二流的,低水平的重复引进不仅严重浪费 有限的资源,而且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技术的 效能。从20世纪末开始,国际制造业转移呈现了研 发与制造呈现分离的特点,即把研发环节留在国内, 而把组装、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土地、劳动力等要素 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所谓“产业空心 化”现象。经济转型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转变,转变过程中产业技术的 发展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相 关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人才在专业、年龄结构上不够 平衡,在产业、区域分布上不够合理,而且人才外流 现象也比较严重。
4 关于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 政策建议
从世界经济史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必然要经 历一个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逐步建 立起本国的产业发展基础,最终实现经济自主独立 的过程。如何从技术引进顺利地走向自主发展,既要 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作用,又要发挥企业经营管理 的作用。就一个国家而言,自主创新的实现包括两个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企 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一般来讲,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决定着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国家创新体系 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又起着重要的催生、 促进、保护等基础作用,一个国家要实现自主创新战 略,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对转型中的中国来 讲还需要建立将两者结合的市场环境和保障制度。
4.1 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 机制
当前,我国处在转型时期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技 术基础较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可能有发达国家 和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大的技术创新投入。用科学发 展观指导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集中力量充分发 挥政府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引导和推动作 用,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点区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要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提升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和自 主创新机制的建设结合起来,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 导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引 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的环境。
4.2 正确处理好引进和创新的关系,是缩小我国与 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关键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是相对应的范畴,自主创 新可以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它是通过知 识积累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相互联系并形成良性 循环而完成的,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互 补性,两者在推进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有着不可代 替的重要作用。因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与背景不同, 因此,不同时期、不同产业在技术引进或自主创新上 有不同的重点选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 程中,我们必须看到,引进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新。 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减少 对技术引进的依赖,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过度 的技术依赖,必然会减弱自主研发能力,进而不断拉 大同先进水平的差距。
4.3 全方位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以企业 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鉴于我国处于转型期的现状,走技术引进和自 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创新 体系的执行者是多元的。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 主体地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要求。首先,要为 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和健全开放的、法 制化的、平等有序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合理有序的 竞争机制,激发企业的活力,使其切实成为技术创新 的主体,通过优惠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其 次,针对企业生产和科研相互脱节及科技资源配置 不合理的情况,大力推动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 创新的主体。第三,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 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 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 成果不断涌现。此外,还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 创新体系,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实 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问题 原因 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着重大变革,中小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且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融资困难这个世界性的问题也越成为制约我国小中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经济界的专家学者们都在积极地为此找原因、想对策,笔者也想对此问题谈点自己的浅见。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及成因
在我国,中小企业很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相对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而言,说通俗点,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要特点的企业。民营企业包括部分集体企业,只所以称其为中小企业,就其定义来说,一般是指总资产在三千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比较简单,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当然也包括一部分高科技创新企业。正因为企业规模比较小,经营比较灵活,发展起来比较迅猛。然而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诸多问题中,融资困难的问题是其最突出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资源越来越匮乏,技术创新越来越乏力,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下,最终结果是破产倒闭,退出市场。
经过认真分析和深入企业调研,我们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少,贷款满足率低,贷款条件严格,企业担保难寻等几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比较低,信用缺失,信用意识比较薄弱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未接受过科学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大多是家族式管理,自主决策权力过于集中,一般企业的投资权、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都集中于投资者或经营者自己手中,决策层凭经验主义去管理自身企业,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和财务管理不重视,搞集权、拍脑袋;而会计从业人员又全权听命于企业老总,账目混乱,财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致使企业的决策水平不科学,市场竞争乏力。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多数中小企业财务透明度低,财务资料不齐全,不真实,银行无法对其准确进行信用评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银行在对其无法准确进行信用评级的情况下,出于银行自身资金安全考虑,不愿意把资金轻易贷给企业,即使有少数企业好不容易得到了贷款,由于经营者自身对信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信用意识比较薄弱,恶意拖欠贷款,到期不归还贷款,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度降低,挫伤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这样就形成了银行惜贷,企业贷款就难,企业贷款越难,就越不愿意轻易还贷的恶性循环。
2.银行系统头存紧张、管理成本高、审批制度及担保制度严格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外在原因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域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地方商业银行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商业银行本来资金来源就紧张,支持国有大中企业已力不从心,更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再加上近年来,各银行对信贷行为的约束机制有了明显加强,各基层银行信贷权限都被上级甚至总行收回,实行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着数额小,贷款频率高,资金使用急的特点,而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又过于集中,审批程序严重僵化,缺乏灵活性,过分重视担保抵押,并且所要求的抵押担保形式单一,单纯强调固定资产担保,再加对中小企业过高的信用等级要求,这些都不适应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状况和经营实际。
中小企业贷款操作及管理成本偏高,也是抑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金额不大,而且频率高,时间要求急,导致银行管理成本较高,而且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财务不健全,生产变化快,银行难以对其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做出准确判断,银行在防范中小企业报表造假、随意更改资金投向、拖延还款方面成本过高。
3.国家政策方面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渠道不畅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自觉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因而在许多政策方面对中小企业有许多不公平,没有对中小企业根据其特点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国家对企业上市设定有过高的门坎,要求企业50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和连续三年盈利的条件过于苛刻,这基本上是把大部分中小企业阻止在主板市场大门之外。而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又采用“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方法,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的方式直接融资,尤其是在1999年国家规定企业债券利息征收所得税后,即便债券利率高于同期储蓄利率,也很难完成发行额度。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三大原因,从现实出发,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还要对症下药,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才能治本。
1.提高自身企业素质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
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除依赖外部环境改善外,自身也要努力。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掉陋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改革、改造、改组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效益。
首先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不断增强资金积累能力和直接融资能力。管理者除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管理水平外,要加强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确保财务管理职能充分发挥。
其次,中小企业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信用体系,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除向金融机构借贷融资外,还要积极争取利用股权、债权融资方式解决自身融资问题。充分利用发达的通讯和网络优势,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保持产权明晰,同时保持同信贷机构的沟通,保证贵客信贷担保抵押。经营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原则,经营及时与银行沟通协调,向银行提供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不断提升自身的资信度。
2.国家政策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调整融资结构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首先,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扶持,这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以美国为代表的信贷担保为主的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直接“优惠”信贷的模式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因此,我国可以和某一阶段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为中小企业贷款设立担保机构,再由财政和商业保险机构共同设立再保险机构,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信用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创造公正的法律氛围,努力消除失信现象。此外,还可以以法的形式对中小企业在利率和税率方面给予倾斜优惠。
其次,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强化风险投资体系,筹建风险投资公司,也是被世界各国证明的有效途径。国外新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将资金要素与知识要素结合起来的必要环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工具。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扩大内需,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是中小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居民中的资金是充裕的,改革目前的风险资本融资,拓宽筹资渠道,有利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投资到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中去。另一方面财政也可以拿出一定额度的风险基金,参照国际惯例,参与并对现有各类风险投资性质的公司或基金进行改制,组建一批风险投资公司,专门针对有潜力和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发挥企业孵化器作用。
再次,政府要在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并提供政府担保的情况下,还要努力发展资本市场,降低中小企业入市门坎,尽快推出创业板或三板市场,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总而言之,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得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不仅取决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建设,还要兼顾中小企业与金融中介部门的关系,更要规范国家的利税政策,提高银行的信贷观念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等级,加强会计监督完善会计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这样才能为融资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青竹/陈荣举.信息不对称与企业融资难,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 年第3期.
[2]纪敏.《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上海证券报》,2006年11日.
[3]胡乃武/罗丹阳.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新解释,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年第05期.
[4]阎金明.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政策选择,经济界,2006 年第06期.
[5]高晓莉.中小企业要善于新的融资运作,国际融资,2006年第5期.
[6]刘崇明/孙哲 .运用资产证券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财会月刊(综合),
2006年第08期.
[7]唐辉.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意义,集团经济研究,2006.02
上半月刊(总第191期).
[8]徐凤霞.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经济师,2003(11).
[9]李诗洋.专家破题中小企业融资, 国际融资,2006年第12期.
[10]沈伟基/李国民.我国现行融资制度功能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04.10.
[11]王菁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5(4).
[12]贾丽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1期.
[13]陈晓红/郭声琨主编.中小企业融资[M],经济科学出版社.
[14]黄飞鸣.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经济论坛,2003(5).
关键词:风险管理;融资;中小企业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而且,中小企业文化及其培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和风险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精髓。但是,中小企业的地位与其融资水平并不相称。即便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由于自身资产性质、运行机制也受到诸多局限,从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而在我国,中小企业除上述原因外,由于国内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当前所处的特殊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融资困难,包括一些对其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因此,从风险理论的角度考察,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大量复杂多变的风险因素。
二、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任何融资行为都有可能带来风险。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在融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各种风险。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一)国家经济政策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一般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极不稳定,一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它的生产经营、市场环境和融资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和及时调整,将会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风险,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如国家的产业政策限制的行业,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风险都较大,如果企业经营得不到正常的资金供给,企业就难以为继。又如,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市场上资金的供应减少,受此影响,中小企业通过市场来筹集资金的风险增大。要么筹集不到资金,要么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数量减少,直接影响了企业资金链连续性,并进一步增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对外界经济环境的依存性较大,因而中小企业除对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外,国家经济制度安排,宏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态势的加剧,也将增大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那些经营不佳或销售渠道不畅,或竞争实力不够或难以实行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的中小企业往往首先受到市场的冲击。而经营风险的增大又使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更难满足市场融资的条件,融资更加困难。
(三)管理水平低下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管理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观念落后,内部管理基础工作缺乏和管理环节薄弱,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市场的潜在需求研究不够,产品研制的技术力量有限,对市场的变化趋势没有预见性等。由于管理上的种种缺陷,致使中小企业的后劲不足。高开业率和高废业率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从而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非常谨慎。在我国,中小企业5年淘汰率近70%,约30%左右的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仅有三成左右具有成长潜能,七成左右发展能力很弱,能够生存十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仅占1%。因此,中小企业无论是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会面临诸多融资障碍,融资风险往往很大。
(四)信用危机所导致的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做假账、资本空壳、核算混乱,有的中小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恶意偷税,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形象。相对于大企业的很多信息的公开化和容易以极低的成本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很难通过一般渠道获得,因此,银行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或投资人要向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就不得不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这一方面加大了银行或投资人贷款和投资成本,另一方面也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识别
(一)融资风险“潜伏期”识别
融资风险“潜伏期”的警兆是指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基础上的反映融资风险大小以及是否带来财务危机的先兆。这个信息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信息;二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市场所处行业的信息。潜伏期的融资风险主要是企业对融资活动的控制风险,主要反映企业是否可以融到资和是否正确融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中除了内源融资以外,在外源融资中,债权融资仍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其融资风险的预警中债权融资风险要特别关注。从融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控制角度综合分析,将潜伏期警兆分为:外部融资市场的成熟度不高;融资主体自由度不高;不进行融资方式分析;不关注资金成本;融资活动不符合融资的优序排列;企业同期平均资产收益率略低于债务资金成本率。
(二)融资风险“发作期”识别
“发作期”融资风险的警兆一般呈现出景气警兆的特征,即反映财务景气的程度和状况。这可分为财务警兆与管理警兆两方面:
1、财务警兆包括:(1)资不抵债,这意味着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偿债危机,有被清算重组、变卖资产的可能。(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这表明企业获利能力的原动力出现故障,没有新经济来源以抵消资金成本。(3)存在大额的逾期利润。这表明股权融资面临巨大风险,无法保障资本投入者的投资回报。(4)信用等级下降,这是偿债能力下降的必然结果。(5)融资活动受到严重阻碍,面对好的项目,无法获得外部资金支持。
2、经营管理警兆包括:(1)主营产品核心竞争力下降,属夕阳产业产品,这表明企业的盈利严重下降,并且没有发展前景。(2)管理混乱,人力资源短缺,这表明经营业务不景气,难以得到内外部人员的认可。
(三)融资风险“恶化期”识别
恶化期的警兆表现是发作期的警兆未能得到控制,融资风险进一步转化为企业财务危机或者财务危机的结果。其表现如下:
1、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严重恶化。如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大大超过100%,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等。
2、已经不具备偿债能力,即不仅无法偿还借款,并且得不到债权方的展期许可,很可能会被借款人接管企业或进行清算。
3、企业出现非季节性的异常的停工、停产现象,这是企业破产的先兆。
四、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防范
(一)从财务分析入手,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中小企业限于其人员素质问题,财务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为防范融资风险,企业财务工作人员、资金运作人员就应加强日常财务分析。
1、资金周转表分析法。为了提高企业的资金清偿能力,就要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制订“资金周转表”使企业关注对资金周转的计划,经常检查结转下月额对总收入的比率、销售额对付款票据兑现额的比率,短期内应负担的融资成本以及考虑资金周转等问题,促进企业预算管理,保证企业的资金清偿能力,降低融资风险。
2、定期财务法。与企业融资风险有关的主要就是指杜邦财务分析法,这是一个经典且实用性很强的财务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是一层进一层分析,适宜于由“症状”探寻“病根”的过程。一般而言,警情预报都是较综合的指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就是把这样一项综合指标发生升降的原因具体化,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一般杜邦分析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综合指标进行层层分解,鉴于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性,还可以使用现金流量分析的“杜邦”系统。
(二)从企业管理入手,加强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审核与管理
1、进一步规范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在设计组织结构时,既要职责明确,还要建立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和审核制度,特别是严格规范财务工作体系。
2、对每一个资金运作项目都应有科学的严谨的可行性评价,不能盲目投资,也不能盲目融资,虽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现状,但具体到个别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应从个体实际出发,越是困难的企业面对融资时越要谨慎,关注融资成本、融资顺序与融资方式。
3、加强企业信用管理,这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非常欠缺的方面,完善财务工作中对偿债工作的监督与控制,健全各类融资活动的后续跟踪管理。
4、建立并实施融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于企业融资风险的预警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分析与加工等程序应该是时时进行的,因此要求企业具备一套比较完善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人员不多,资金实力不雄厚,考虑到预警的成本问题完全可以不设专门的职能部门来执行预警系统。只需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赋予每一个员工实时收集信息、传递信息的责任,然后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兼任预警机构人员。
(三)从融资方式入手,加强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融资渠道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信用水平、社会认可的程度等不同,需要不同的金融市场来帮助企业融集资金。
1、在创业阶段,在企业资金来源的问题上,科研人员、创业人员等私人资本的资金已经不够,资金的需求逐渐转向风险资本,此时,创业者也可能会请求银行给予贷款,但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得到此类贷款,也大都是短期借款,且数额不大,同时,此阶段由于企业的获利能力较差,如果所借得短期贷款过多,其负债率越高,利息负担越重,资本结构就会越不合理,严重的可能产生财务危机。该阶段需要的是长期资本,换言之,企业需将股权出售。所以创业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最优融资策略是吸引风险投资。
2、在成长阶段,这时由于中小企业已经度过生存难关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已基本明朗,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社会各界投资者对其投资已产生诱惑力。该阶段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相结合,此阶段企业的成长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自我积累、风险资本和借贷资金。
3、在成熟阶段,企业的最优融资策略是债务融资,此时,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追求稳健经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从事货币经营的特殊企业,需要扩大客户群,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当中小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稳定,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规模较大,可抵押的资产越来越多,此时,银行也愿意为进入该阶段的中小企业贷款。因此,该阶段当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大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来源。
对于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增发新股、新股配售等方式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黄安平,卢方卫.企业的整合风险管理要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6).
2、陈子彤.论中小企业成长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4(7).
3、鲁德银.风险管理:为中小企业稳健成长保驾护航[J].经济师,2002(3).
4、马国芬.略论企业融资的风险防控[J].价格月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