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下经济补贴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我县发展林下经济近3.2万亩,其中,林牧2.2万亩,林菌0.5万亩,林药0.2万亩,林菜0.2万亩,其他0.1万亩。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 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 气候优势 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 林地空间优势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4万亩,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2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2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 效益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五县二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亩养鹅1000只,一年养四茬,亩年效益可达2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全年按3茬计算,每亩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 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内蒙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经营林地、林木的需求及意愿,2012年5-6月,选择了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赤峰市和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市,东西两个区域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调研工作。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各获得57份有效问卷,并结合座谈对当地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农户进行了调查。
被调查林农家庭人口平均为4人,家中经营管护林地、林木的人数平均为2人,且多为中老年人,而在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青年人为数不多。被调查林农多数具有初中文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地到户后,多数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对分到的林地、林木进行了如整地、苗木补植补造、灌溉以及对灌木的平茬等经营管护活动。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的需求情况分析
(一)资金和政策方面
调查中,对于“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最缺乏什么”,林农表示最缺乏的依次为资金、科学知识与技术、政策支持、水电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林农认为最需要资金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获得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很多林农都有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进行抗旱造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林业生产经营计划,可是林农自有的资金非常有限,致使很多生产经营计划无法实施。而且随着林地承包到户,林农越来越需要营林机械的帮助,营林机械不仅能够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是实现林业规模化经营的必需品,而购买营林机械也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一些山区和沙区,交通、水电都远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如对于沙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当地林木成活率、保存率和限制林木稳定生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水源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然而打井所需费用不少,多数林农难以支付。可见,资金问题已成为广大农牧民在林业生产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资金问题也是困扰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政策方面,对于商品林,林农希望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许多林农指出,采伐指标审批程序非常烦琐,程序多,时间长,这样必然会影响大家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希望简化林木采伐办事程序,减少办事成本,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制度。对于公益林,林农希望进一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二)科技服务方面
对于林业科技服务,调查中,90%以上的林农认为林业生产经营中需要科学技术。对于目前最需要的技术种类,多数林农表示最担心林木发生病虫害等灾害,最需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苗木种植和管护技术、节水造林技术及林下经济相关技术也很受关注。对于科技服务方式,多数林农表示最喜欢科技人员的现场指导和参加培训班,他们希望科技人员能够多深入农村,把林业技术直接送到自己手中。
(三)林业生产经营项目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林改后,多数林农有意愿增加林业生产投资,比如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发展经济林、栽植林木新品种、发展种苗花卉基地、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业。可以看出,林农更愿意投资一些短期内能获益的项目。调查发现,发展林下经济较早的林农多数得到了较好的收益。于是,许多林农也希望通过在幼林下种植杂粮、瓜类以及在林下散养土鸡等林下种养业获得经济效益。发展林下经济渐渐成为广大林农新的选择和需要。此外,林改后,多数林农发展经济林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有意愿种植果树、梨树等经济树种。与此同时,林果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林果业方面也有新的计划,如有的计划新建厂房、冷储库,有的则打算购买选果机等设备,还有的希望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进一步发展果品深加工。
(四)林地生产经营方式方面
调查表明,目前多数林农其林地是单家独户经营的,以林业合作组织形式和以亲情、友情为纽带联户合作经营的林农家庭所占比例不高。调查的11个村中,只有3个村有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且主要集中在林果、林下特种养殖业。参加各种形式林业专业合作社的林农占被调查林农总数的比例不足20%。但很多林农表示,想要参加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大家希望专业合作组织能够帮助规划林地,设计经营方案;组织购买种子、苗木等生产资料;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及培训;帮助销售林产品等。
对于林地、林木流转,目前,绝大多数林农不愿将林地、林木流转出去,打算自己经营。分析原因:一是林地到户后,林农对林业生产的期望较高,希望从林地、林木上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林农对林地、林木资源的价值以及未来的收益情况还把握不准,林农担心定价过低,利益受损,暂时不打算将林地、林木流转。
(五)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方面
对林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家积蓄、政策性补贴及向亲戚朋友的借款。调查的11个村,目前还没有林农进行林权抵押贷款,但75%以上的林农表示需要贷款来经营林地、林木资源。
林地到户后,森林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林农重视,这不仅关系到林农的财产安全,也是影响林权流转交易、林权抵押贷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森林保险是一种新事物,也是保险行业的一种新产品。调查发现,很多林农对森林保险不太了解,对概念进行解释后,得到了林农对森林保险的需求情况:认为“需要参加森林保险”的林农超过60%,多数林农需要参加森林保险,使林业生产得到保障。
三、满足林农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事业的支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沙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对林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多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正确引导农牧民可持续经营林地。增加造林补贴、扩大公益林补偿范围,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激发农牧民造林抚育的积极性。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打破林业生产的资金瓶颈,解决农牧民从事林业生产的资金问题。
(二)加强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林业科技服务对林业的发展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一要增加对林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推广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要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充分发挥林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高校、林业科研院所以及林业企业服务林农的作用。三要重视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四要拓宽服务内容,提供林业科技综合服务,为整个林业生产经营过程提供技术支撑,更加方便林农,促进林农增收。五要鼓励林农使用新技术,如高效节水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开启干旱缺水地区林业发展新模式,提高林木成活率和林分质量。
(三)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在连接生产和市场、推动林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增加林农收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引导农民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合作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品牌、拓宽产品市场、打破区域界限、扩大辐射范围、引领林农致富;鼓励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项目;根据地区特点,丰富合作组织形式,如在沙区发展各类特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等,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提供信贷优惠和便利,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帮助购置营林机械,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指导帮助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等。
(四)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模式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科学发展林下种养模式。要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空间发展种植业和立体养殖业;要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积极促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使林农在承包林地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五)规范林权流转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民间林权协议流转越来越多,流转手续不健全、不规范、价格失真等问题出现,一些农牧民无法得到应得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要认真研究林改后出现的新情况,加快林权流转相关立法。建立林权管理服务机构,抓好林权流转交易,确保规范流转,完善管理监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交易。有效维护林地、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引导林权流转市场健康发展,推动配套改革进程。加强林权评估机构建设,提高评估质量,积极补贴林农的评估费用,减轻林农负担。
(六)健全森林保险制度
森林保险是抵御林业风险的重要机制,有利于林农减少林业投资的风险。但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林农对森林保险不了解。因此,首先要加强对森林保险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提高林农对森林保险的认识程度。其次,建立健全林业保险补偿机制,对投保费用给予林农适当补贴。同时,相关部门应提供技术支持和便利服务,简便森林保险申请和索赔手续,降低森林保险的成本。推进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等保险业务,并逐步扩大险种和范围,提高林农抵御灾害的抗风险能力。
为推动清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经济转型升级,有效破解既要守护青山绿水又要让群众增收致富两难之题,县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赴桓仁、集安、通化,对林地中药材、林下山野菜归圃、经济果林及农产品深加工考察调研,并结合清原清山绿水资源优势,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学习考察调研情况
桓仁、集安、通化将以人参为主的林地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了“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了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
(一)注重林地经济综合开发,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桓仁以山参为主的林地药材面积达到63.85万亩,山参保护基地规模居于全国县级首位。红松果材、大榛子、核桃楸干坚果经济林达100余万亩,桓仁山参、红松籽、大榛子、山核桃油、林蛙等多个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个山参品牌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获得“中国山参之乡”、“平欧杂交榛子专业乡”等荣誉称号。集安市是全国乃至世界“边条参”唯一产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地承包到户等政策,不断扩大林下参种植规模,经营模式由分散的小户、小规模向集中连片联营的大户、规模化转变。
(二)着力打造产业园区,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桓仁建设东北参茸城,成为东北地区的山参集散地。全县注册的有关山参企业332家,其中上市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辽宁省百强和民营明星企业4家。同仁堂、鹤年堂、天士力、上药集团等国内知名中药企业落户桓仁,进行加工和经销山参产品,建设山参种植基地。集安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交易额超过20亿元。通化快大产业园区计划投资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参集散地。建设有人参特产商贸、仓储物流、研发检测、人参文化旅游四大板块和一个人参产业营销平台,研发出人参酒类、饮料类、化妆品、保健品等28类300多种产品,实现了人参产品及制品的电子交易、物流配送、融资贷款等全网络运营管理。
(三)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推进三产业融合发展。集安鼓励各经营主体结合林下参种植基地发展森林旅游、林下参采挖园、山野菜采集、人参酒品饮等体验项目,建设民俗民宿、农家乐,推出人参鸡汤、高丽火盆等地道美食、休闲度假活动,举办人参主题大型活动。参观的清河镇德源特产种苗基地有林地面积500亩,开发种植芦笋、大叶芹、刺五加等各类山野菜32种,林下人参、黄芪、白芍等中药材16种, 东北红豆杉、黄柏、寒富苹果苗木40种,林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吸引游客观光采摘,销售山野菜、中药材、盆栽及绿化苗木产品、种子、种苗,获得良好经济效益。通化县茂林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在承包流域养殖梅花鹿2000余头,发展园参39000平,林下参2200亩,建设小型水库,养殖林蛙50万只,建设加工车间400平,生产梅花鹿茸、鹿血、鹿酒、山参、林蛙油等产品,年销售收入1186.5万元。
二、我县区域特色产品开发存在的困境
清原与桓仁、集安、通化相比,资源禀赋相近,多年前产业规模水平差距不大,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滞后,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狭窄。鹿产品、龙胆草等深加工企业我们有过但都没有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失,导致所有产品都只能停留在卖初级产品的阶段,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提高。商贸流通环节处于被动状态,林下参药材销售被吉林、桓仁客商主导,平地药材全县至今没有一处交易市场。
二是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缺少系统研究指导我县优势产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对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过程中在引导工作上仍有所欠缺,大多数农民存在着不知道干些啥,怎么干的问题,所有生产、加工、销售都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的局面,没有形成全县一盘棋,没有形成规模化。
三是受天然林保护政策限制,缺少政策资金扶持。国家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权承包到户,但矛盾是林农发展林下参不经审批违法,审批又受天然林保护政策影响难以通过(政策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此外,林下开发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地方财政无力扶持,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2015年国家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对经济林大榛子、刺嫩芽、果树等补贴300—600元/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016年至今,只有常规造林政策,补助100-200元/亩不等,林地经济发展放缓。
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相关建议
与外市周边山区县比,清原产业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清原龙胆”是清原的明片,全国北龙胆销量82%来自我县。“清原马鹿”是我们历经30多年培育起来的自主品牌。“辽五味”“辽细辛”等都较早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我县野生归圃平地药材品种较多,规模已超过10万亩,获得“北药道地中药材中国第一县”称号。林下参也具备一定规模达到12万亩,其他产业都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现仍有100万亩林地空间没有得到利用。我们的发展空间有,在如何利用好资源,把资源变成资本上做文章,是我们落实“五位一体”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我们应该总结、包装、宣传我们的区域特色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或鼓励引导本地企业转向利用本地资源加工方面来,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联合办厂,把资源、产品转化为商品,解决农民在销售方面后顾之忧。探索建设北药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可行性,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促进山区资源加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放宽森林经营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青河县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35-02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林下经济是绿色经济,是环境友好型林业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绿色增长,保护森林资源的迫切需要,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林地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设环境友好产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林下经济让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源、大地增绿,使农民有了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
2 青河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青河县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大果沙棘逐渐发展成为了青河县火红的沙棘产业。以经济转型为契机,充分利用新植林面积大的优势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因地制宜,不断地推广林下经济开发模式,已经达到了长期得林,近期得利,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在农牧民增收,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模式是牧、农、林产业的合理结合,是一条充满“立体经济”气息的脱贫致富链条。
2.1 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是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首选养殖模式,林禽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效益非常可观,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沙棘鸡养殖规模分布在四乡三镇10万余亩的沙棘林中,养殖沙棘鸡大户少则几百、数千,多则上万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沙棘鸡养殖成了青河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2 林草模式
青河县在林地尝试种植了一些野葱、黄花菜、沙葱等品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苜蓿的种植规模较大,青河县通过林下间作苜蓿带动了饲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青河县牧区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通过良种推广和饲料技术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
2.3 林药模式
林下发展药材种植不仅充分利用林地土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和土地利用率,而且在管理药材中使林木同时得到良好管理。
3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发展林下经济对很多农民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政府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前景,对农民带来的收益等方面没有做好必要的宣传,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所以很多农民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够,对林下济发展模式、市场前景、优惠政策、扶持方式等方面的了解不多。政府没有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推广和规划,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突出特色的当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3.2 开发规模小
青河县是贫困地区,因此带动作用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比较少,缺乏产业龙头,很难形成较好的辐射带动能力,所以林下种植、养殖户对市场的信息不灵通,经济效益得不到较好的保障,市场发育不全,产业链短,规模总量不大,无法深度开发,青河县绝大部分集体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青河县林下经济规模小。
3.3 基础设施条件差
青河县大部分林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普遍存在通讯、水、电、道路等最基础的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由于现有的林下养殖,林下种植都是单户经营,一些加工模式,先进的种养方式没办法推广,所以农户用的种养方式比较简单,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交通工具的农户家庭比较少,所以他们只能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青河县大部分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户单户经营,所以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林下经济规模。
3.4 科技支撑有限,管理水平低
青河县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林下经济生产比较分散,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不够,市场信息不灵通,在林下种植模式方面缺乏配套栽培技术,经营成本高,效益低,经营管理上比较粗放,科技服务跟不上农民的需要。
3.5 投入不足
由于没有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于没有林下经济扶持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导致在发展深加工、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等方面止步不前。
4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青河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青河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4.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政策宣传
县政府做好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同时做好在种苗保障、病虫害防控,林下种养配套技术,保险、信贷,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相关服务。此外,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最重要的是要增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4.3 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
发展林下经济首先要不断加大林下经济资金扶持力度,青河县发展林下经济的主体主要是经营户,为了拓宽对林下经济的融资渠道,应财政投入引导,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争取对林下经济示范大户给予补贴,拓宽融资思路,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林下经济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科学规划,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
发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应改善传统的经营方式,首先要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青河县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4.5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可是青河县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还不完备,所以青河县政府针对实际情况,县政府强调需要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需要不断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不断地整合技术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
4.6 扩大规模
青河县虽然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规模总量不大和林下经济模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县政府强调在林区进行规模式的创新以及产品的开发,这样可以促进林下经济更好的发展。
5 结语
发展林下经济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源、大地增绿、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渠道,使农牧民有了更好的生存方式,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21~24.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关键词 商洛 国有林场 林下经济 发展策略
我国地林下产业兴起于21世纪初,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各项经济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引起了政府对发展林下产业的高度重视。在各地政府、科研工作者及农林业从业者的推动下,林下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已经逐步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林业经济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能够科学保护林业资源、合理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一、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状况
(1)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优势。首先,商洛地区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资源优势。商洛地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为13万亩,其中生态林主要是以杨树为主,面积为8万亩,经济林以核桃和板栗为主,面积为5万亩,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林下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就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其次,商洛地区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比较优势。相比于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发展林下种养业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例如,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一亩拱棚可放6000~7000菌棒,按市场价格3元/斤,除去前期的投入,每亩可以获得纯利1万元。再次,商洛地区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气候优势。商洛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
(2)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起步较晚,但也在努力探索“林菌、林药、林草、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由于林下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加之没有稳定的投资政策和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所以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目前,商洛地区的大部分林下经济还局限在退耕还林上,绝大部分的林地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龙头企业。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发展规模较小。如果在发展林下经济方面能够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就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很多种植户和养殖户在搞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方面都缺乏经验。因此,商洛地区当前并没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获得太高的经济效益。
(2)林下经济专项资金补贴少。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期投入较大,需要的专项资金补贴多,但是当前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只有退耕还林工程的专项资金,这就造成虽然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较高,但是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仍然不能做好产业化,致使商洛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缺少新技术支持。商洛地区的林下产业起步较晚,作为商洛地区的新兴产业,如果缺少专门的产业技术服务和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指导,就会造成农户由于缺少技术支持而丧失对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特别是在养殖方面,绝大多数农户还是沿用的传统的养殖方式,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的指导,这就造成了饲养成本过高、效益差,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缺少科学的管理模式。当前,商洛地区的林下经济缺少科学的管理模式,大多数农户管理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了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的相对单一。此外,商洛地区的林业生产一般仅仅局限在采集和出售两个活动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没有品牌经营,很容易会造成生态破坏,使林业资源走向枯竭。同时该项产业也缺乏农民基层合作组织的统一管理和服务,有的乡镇即便是成立了组织,也由于市场及其他原因,造成管理组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商洛地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
(1)园林资源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增强,绿化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当然城市的绿化和环境的美化都离不开园林的支持,林地资源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园林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园林型林下经济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2)畜牧业型。林下养殖业是林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牧草也是发展养殖业的一个趋势,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又可以给林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林木的生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模式。当前,我国畜牧业的市场潜力还是十分巨大的,因而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林下经济模式。
(3)能源型。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能源型草类植物,这些植物碳的活性比较高,热值也比较高,从而能够有效地缓解现在的能源危机。此外,能源矮林也是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的一个大趋势。
(4)林药型。林荫环境是林下经济重要的资源类型,对于一些喜阴的植物在林荫下很适合生存,因此在此环境下进行中药材种植,可以更有利于重要植物的生长。例如,种植金银花、五味子和茯苓等中药材,为林业发展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5)林菌型。菌类的生长环境对湿度、光照和氧气等自然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林荫为菌类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例如,种植香菇、双孢菇和平菇等食用菌。一方面林荫为菌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菌菇的种植也增加了土壤的湿度,菌菇的保持膜又具有反光作用,可以加强树冠下部的光照,能够很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此外,菌菇代谢所产生的废料又可以为林木的生长提供上等的有机肥,二者互惠互利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商洛地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1)建设有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我国大部分的林区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加深,林区也受到越来越多城市人们的青睐。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结合林区的地域特色建设现代化的林业体系,从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2)打造林下经济知名品牌。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林下经济产品是商洛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打造知名品牌也是延伸林下经济产业价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商洛地区的林区果品、花卉、林禽和林药产品虽然有一定的销售市场,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也没有产生具有一定销售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市场营销中心。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构建密集型的市场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要想发展林下经济首先必须有主导产业,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核心观念的产业结构。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看,林下药、菌、菇、花、草、虫、蝉等都是绿色、环保、高附加的产品,都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林业产业的主导产业。同时,开展林下养生、林下药膳新产品及休憩旅游等,都能够很大的提升林下经济产品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区位优势。
五、商洛地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的策略
(1)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由于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林下经济投入大、见效慢,不如普通的种养,加之政府和社会对发展林下经济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农户都缺乏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新闻媒体来向农户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农户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发展林下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建设优良的林下经济种苗基地。发展林下经济首先应当建设优良林下经济种苗基地,重视建设良种采穗圃和苗木快繁基地,开展标准化苗圃工程建设,对一些发展状况较好的苗圃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改造。要加强种苗生产和供应市场的监管工作,从而有效控制种和苗的盲目使用。此外,还要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繁殖,提高良种壮苗的供应能力。
(3)建立林下经济林木的新技术体系。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林下经济产品的种植也应当按照它们的生态习性来选择,才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一些新品种的引种和栽培上,有自然和气候优势的地区应当及早开展林下经济新品种的引种栽培,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良品种,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栽培管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户参与,形成“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同时,还要鼓励有资金、有能力的农户大规模的种植,并进行深加工,以此来增加林下经济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良性循环。
(4)完善林下经济管理机制。完善林下经济管理对于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完善林下经济管理机制。首先,相关执法部门应当对林下资源进行巡逻保护,防止他人私自进入林场采摘对林下资源造成破坏;其次,可以对国有林场实行转让承包制度,将林下资源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给国有林场内有管理能力的员工,从而确保林下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林场员工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5)加大林下经济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林下经济资金的投入可以采取多个渠道,如银行信贷、抵押贷款等。还可以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利用资金,如设施农业建设、苗木基地建设和花卉基地建设等。通过整合资金来促进林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农户增产增收。
(6)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要想更好地发展林下经济就必须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其重点在于增加项目、扩宽领域和扩展规模,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性的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农户,为发展林下经济打好坚实的基础。例如,有的乡镇制定了林地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建立了以镇政府牵头的合作社,合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提高了林地生产力,使该镇走小农户大集体大基地的发展路子,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
六、结语
林下经济可以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发展国有林场林下经济是当前商洛地区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它能够有效提高林地的有机含量,从而促进树木的快速生产,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者单位为陕西省商南县双山林场)
参考文献
[1] 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2013(02).
[2]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王晓敏.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2(04).
[3]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林下经济模式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14(03).
[4] 曹盛国,王国卿,沈良伟.对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04).
[5] 董乐平.由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N].延边日报,20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2009年,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掀起了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新热潮。目前,全国已确权林地面积15.14亿亩,占集体林地的59.4%,发证面积11.36亿亩,占已确权面积的75%。
贾治邦指出,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由于农民对林木拥有了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原来的集体林由“我们的”变成了“我的”,过去担心的乱砍滥伐的情况不但没有发生,反而出现了全家护林、合作护林、精心护林的可喜局面。
农民通过精心经营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浙江省安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其中仅竹产业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6500多元。甘肃省合水县农民胡振东2009年上半年在林下养鸡4万多只,产出已达到120多万元。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通过发展核桃产业,收入在1万~5万元的农户达1.2万户,山区农民收入首次超过了平原坝区的农民收入。
同时,贾治邦指出,2009年中央林业投入达到691.7亿元,增幅13.9%,创历史新高,强林惠林政策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经营首次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在11个省区和大兴安岭林区进行500万亩中幼林抚育补贴试点。林木良种补贴开始试点。林业机具纳入补贴范围。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与财政部联合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制定了《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将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5元提高到10元,广东、福建、江苏、湖北、北京等省市将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15~60元。造林补助标准从每亩100元提高到每亩200元。
二是林业金融政策实现重大突破。森林保险开始试点,投保面积2.7亿亩,保险金额114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扩大,林权抵押面积5430万亩,获得贷款217亿元。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规模达到240亿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160亿元、中央财政贴息资金6.5亿元。
三是林业税费政策得到重大调整。颁布了新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林业部门过去从育林基金中列支的经费,明确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延续了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政府在行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说,目前的2.5亿农民工大多是普工,让他们成长为技工,现实的选择是技能培训。“我们对农民工培训实施‘168’计划,一年培训600万人,给予每人800元的培训补贴。”杨志明表示,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下决心走出一条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新路。
工会在行动
来自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数据表明,仅2011年一年,各级工会就组织技术培训班7.5万次,开展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赛吸引了3340万人次职工参赛,共有506万名职工通过这些活动晋升了技术等级。
研究者还发现一个变化: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参加到劳动竞赛中来,只因“无论是企业还是职工,都在劳动竞赛中受益”。
企业在行动
十代表席秀海介绍,为提升职工技能,胜利油田建立培训基地,举行职工技能大赛、技能对抗赛、技术拉力赛;为帮助青年工人快速成长,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技能大师带徒弟……席秀海说:“想方设法开展活动,目的就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关系到个人的家庭幸福、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拥有众多劳动力的同时也亟须众多的就业岗位。虽然经历了种种考验,我国就业事业始终大步向前迈进。
就业优先战略
为了稳定就业岗位,国家在2008年底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包括缓缴5项社会保险,降低除养老保险以外的4项保险费率,给予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为了破解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而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完善培训补贴政策,2011年有超过1700万人次接受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人,总数比2011年增加2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从14个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启动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3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明确未来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十报告明确了未来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劳动者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内涵应该进一步扩大。比如,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稳定性和劳动参与率。
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王爱文: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群众致富步伐
黑龙江省伊春市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老森林工业基地和唯一的林业资源型枯竭城市,近年来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尤其是把以创业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经济转型与保障幸福指数同步提升,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伊春特色的 “养林”与 “养人”共赢之路。
伊春市依托林地和林下资源,发展种、养、采、加、服五位一体的 “居室经济+林下经济”模式,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和转岗就业。2011年,全市职工群众自主创业已达14.5万户,带动从业人员29.2万人,职工自营经济增加值实现55亿元,户均收入达到3.3万元。
十报告鼓舞人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康兴是恒星学院就业处处长,学习了十报告后,他对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有着很深的理解。
杨军:通过发展促就业
十余年来,我国始终把就业增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十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给国内的就业和增收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日照市而言,必须始终坚定一个信念:通过发展来拉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促进就业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是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拓展其就业空间;三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四是创新社会保障制度,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等其他困难群体人员的就业权益,为他们提供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障服务。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发展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为就业优先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用人找市场”、“求职找市场”的观念已在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中确立并成为共识,市场配置人力资源也已被整个社会所接纳。
据统计,2011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接待流动人员33653万人次,登记要求流动人员19118万人次,帮助7597万人找到了工作或转换了工作岗位。
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在于基本完成了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化配置的根本性转变,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确立。
在工作管理上,要明确一手抓法规制度、一手抓监管的执行和落实。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劳动保障促进就业
缩影:一个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的“民无遗闲”
十代表潘晓磊说,2003年,刚刚上任延东社区劳动保障站站长时,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下岗失业人员也很无奈,很多人自己想帮却不知从何下手。随后的几年,政府推出了公益岗位,推出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出了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孵化基地,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城乡技能扶助计划,一项又一项的就业政策让他乐开了花。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森林资源保护;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6.22;F2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62 - 06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in Luoping, Jinggu and Tengchong County
XIE Yanming, LIU Deqin, CAO Caoxu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aking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in Tengchong, Luoping and Jinggu County for example, w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in provincial and district scale, i。e。, forest resources growth, forestry economic growth, farmer income growth, absorption and transfer of the forestry workforce, contradictions of villige and forestry etc。 We realized that the goals of the resource growth,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a s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armonious of forest area, have been achieved, and goals of the followup reform also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 refor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te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farmers' income grow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un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01 - 09.省略1研究方法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或简称“林改”)是继农村耕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基层和农民的又一次大创造,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大创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2006年云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思路,率先在罗平、景谷、腾冲等9个县(市、区)开展了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在云南16个地州、129个县(市)全面启动。截至2009年,全省各州市的集体林权确权工作基本结束。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有必要从林改前后的视角展开实证的对比分析。针对林改绩效的评价,国内学者主要从全国、区域、省域、县(市)域、村级和农户级等尺度展开研究。全国尺度包括刘璨等(2007)、孔凡斌(2009)。区域尺度包括徐晋涛(2006)以福建、江西等10个省份的实地调查所获数据为支撑,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初步绩效进行了统计分析;省域尺度包括徐济德等(2005)、孔祥智等(2006)、雷加富( 2006)、孙妍等(2006)、朱冬亮等(2007)、洪亚军等(2008)、孔凡斌(2008)、王新清(2008)和郭艳芹(2008);县(市)域尺度主要包括张正(2007)、孔凡斌(2009)、王良桂(2010)、华文礼(2010);村级尺度主要包括陈永源等(2005)、孔祥智等(2006)、朱冬亮等(2007)和裘菊等(2007)、张红霄等(2007);农户级尺度包括李娅等(2007)、孔凡斌等(2008)、刘珉等(2010)、贺东航等(2010)和唐玲佳等(2011)[1-9]。本研究综合和借鉴已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直接(国家林业局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项目县级调查表数据)和间接(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方式获取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为支撑,以罗平、景谷和腾冲3县为代表,重点对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在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4个方面的总体成效进行定量评价。
2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2.1森林资源保护与增长绩效
2.1.1森林资源保护成效
森林火灾次数和受灾面积明显下降。省级尺度表明,全省森林火灾次数相比改革前减少23.31%,受灾森林面积比同期减少5.57%;县级尺度表明,罗平县森林火灾次数相比改革前减少50.00%,受灾森林面积比同期减少60.96%。腾冲和罗平县森林行政案件数相比改革前减少70.40%和30.36%,频率明显下降(表1)。但是,腾冲和景谷县森林火灾次数和受灾森林面积以及景谷县森林行政案件数相比改革前都呈现反常的上升势头,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谢彦明,等:基于罗平、景谷和腾冲3县的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2.1.2森林资源培育与资源增长成效
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增长显著。省级尺度表明,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6.52%,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1.04%。县级尺度表明,腾冲和罗平县有林地面积增幅为33.14%和2.70%,森林蓄积量增幅达12.81% 和10.13%(表2)。景谷县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没有变化,主要原因是景谷县林纸和林产化工等产业发达,林木采伐更新较快,同时,也不排除数据未进行更新的可能。
2.2林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绩效
2.2.1林业产值增长成效
林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省级尺度表明,林业产值
较林改前增加93.39%,其中,林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较林改前增加109.72%、46.60%和111.56%,可见,林改后林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增长,尤其是林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较林改前增长1倍多。但是,云南林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不够合理,2009年林业产值比例分别为76.65%、19.69%和3.66%,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过大,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过低。县级尺度表明,腾冲、罗平和景谷县林业产值较林改前分别增加35.83%、16.16%和76.73%,其中,腾冲县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较林改前增加86.71%、-28.57%和146.15%;罗平县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较林改前增加15.69%、18.61%和16.58%;景谷县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较林改前增加181.64%、43.91 %和-100.00%。
2.2.2木材产出增长成效
木材产量大幅度增长。省级尺度表明,2009年木材产量、锯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增加114.19%、45.96%和654.98%,人造板产量增长了6倍多。县级尺度表明,腾冲县2009年木材产量、竹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增加45.06%、1 043.00%和725.94%,竹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分别增长了10倍和7倍多;罗平县2009年木材产量、竹材产量、锯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分别增加27.92%、70.83%、65.55%和33.33%;景谷县2009年木材产量、竹材产量、锯材产量和人造板产量较林改前分别增加166.65%、123.03%、4.5%和60.07%。
2.2.3农户收入增长成效
农户收入大幅增长,一方面林业税费改革降低了木竹税费,另一方面改革推动了林业产业迅猛发展,林地、林木等林产品大幅升值,成了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省级尺度表明,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支出较林改前增加57.26%,农户家庭林业收入较林改前增加82.94%;县级尺度表明,腾冲、罗平和景谷县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支出较林改前分别增加78.96%、88.78%和208.70%,农户家庭林业收入较林改前分别增加252.27%、84.13%和341.53%可见,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增长迅速,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县级农户家庭林业生产经营支出和收入远远大于全省数据,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全省,上述3县农户拥有较多的林地资源,而且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支出和收入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
2.3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林区社会和谐绩效
2.3.1农村劳动力就业绩效
林业就业增长明显。县级尺度表明,腾冲县外出涉林打工劳动力投入工日较林改前增加176.92%,景谷县当地涉林打工劳动力投入工日较林改前增加16.08%。可见,林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途径。随着林业产业化的推进,林业产业链条的深化和延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林业容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稳步提升。腾冲和罗平县当地涉林打工劳动力投入工日较林改前减少33.14%和33.33%(表6),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2.3.2林区农村社会山林矛盾调处成效
山林权属纠纷调处起数和面积比率高。县级尺
度表明,腾冲和罗平县林权纠纷发生起数较林改前增加28倍多和25.03%,争议面积较林改前增加2.5倍和11.71%,林权纠纷调处起数较林改前增加62倍多和5倍多,林权纠纷调处面积较林改前增加近9倍和8倍多,林权纠纷调处起数率达99.04%和99.56%,林权纠纷调处面积率达96.05%和95.18%;由于林改前景谷县未发生林权纠纷,因此,2009年林权纠纷发生5 163起,争议面积达36 480 hm2,林权纠纷调处5 142起,林权纠纷调处面积达34 727 hm2;林权纠纷调处起数率达99.59%,林权纠纷调处面积达95.19%(表7)。可见,林改后3县林权纠纷发生起数和争议面积明显增多,同时,林权纠纷调处起数率和调处面积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威胁农村社会稳定的林权纠纷基本得以消除,有效地促进了林区的社会和谐。
3结论与启示
3.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和林区和谐的目标以落实林业经营主体的“四权”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地调动了农户等林业经营主
体“管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确立了农户作为农村林业市场的主体地位,其内在的经济理性决定了农户对山林资源更加珍惜,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减少了因自然灾害对森林资源的损害,生态环境进入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路径;林改后竹木等林产品市场价格快速上升,加之林业相关税费的减免,构成了农民林业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林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大大提高,维护了林区稳定,山林权属纠纷减少,农村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矛盾有效缓解,促进了林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但是,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林改存在制度效率递减的特性,即新制度产生的新激励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激励的新鲜感,因此,林改目标的持续实现有赖于集体林业经营管理组织和制度的不断创新。
3.2建立完善的林业财政支撑体系,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林业财政支撑体系包括林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林业调控性财政资金和林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林业公共性财政资金是国家财政对林业公共设施、服务等公共产品在生产、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投入,投入的取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全额无偿支付纯林业公共产品支出,主要包括林业公共设施费支出和林业公共事业服务费支出。林业调控性财政支出是用于林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的林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其支出的取向是采用财政补贴或设立稳定基金。财政补贴包括林业自然资源使用导向补贴,林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林产品结构调整补贴,农户生产技术导向补贴,对林业生产和购销信贷的政策性贴息,区域林业发展援助计划等;林业稳定基金包括主要林产品供给安全储备基金和林业自然灾害救济基金。林业保护性财政资金是用于对林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包括林业生产保护补贴,林业保险补贴,林业生态补贴等。总之,林业财政政策的定位应向少取、不取反哺转变,给予林业以农业甚至超农业待遇。
3.3培育主导产业,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林下经济方面,引导农民精心经营森林,立体开发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橡胶、核桃、银杏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大力开发“林药、林菌、林菜”等林下种植业和“林鸡、林兔、林猪”等林下养殖业,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在林业主导产业方面,夯实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按照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力和高产业创新能力的原则,确立和培育云南林业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影响力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壮大,壮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变第一产业独大的局面,实现云南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林业产业组织方面,积极探索“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林业专业化市场+农户”等林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有效地解决林改后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在林业产业组织运行机制方面构建林业产业经营组织之间(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等林业经营主体)的风险规避、利益协调和运营约束机制,提升云南林业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云南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3.4构建配套制度改革的耦合性制度结构体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清晰的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意在明晰产权,为促进林业发展提权的基础,而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的目的意在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通过抑制交易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交易主体提供有效信息,降低经营主体林业经营和林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外部性内部化,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经营利润,提升经营主体积极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10]。配套制度改革中的林权流转制度意在实现林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规模化经营。森林保险制度意在降低林业经营的风险,提升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林权抵押贷款意在破解农户融资瓶颈,提升经营主体林业投资能力。森林资产评估意在确保林地和林木资产公平、公正地流转和抵押,促进林产品交易市场规范有序运作。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意在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提升农户林产品交易谈判地位,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公益林生态补偿意在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内部化,提升公益林经营管理水平。可见,集体林权配套制度之间相辅相成,降低林业经营成本和风险,提高林业经营绩效,持续释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效率,提高林业经营主体积极性,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东航,朱冬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30年回顾[J]。林业经济,2010(5):13 - 24.
[2]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县乡财政性收入影响评价—基于江西省赣州市的调查[J].林业科学,2009(9):120 - 129.
[3]华文礼.浙江省遂昌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探析[J].林业经济,2010(4):55 - 58.
[4]贺东航,田云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增收成效及其机理分析—基于17 省300 户农户的访谈调研[J]。东南学术,2010(5):14 - 19.
[5]李娅,姜春前,严成,等.江西省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效果及农户意愿分析—以江西省永丰村、上芫村、龙归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54 - 61.
[6]唐玲佳,曾维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地投入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四川省林改示范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76 - 8678.
[7]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2484户农户收入增长的视角.林业科学,2008(10) :1321 - 1341.
[8]王良桂,董微熙,沈文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J].南京了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133 - 136.
试验地设在平邑县丰阳镇香山流域,平邑县位于沂蒙山区西南部,117°25'~117°56'E,35°07'~35°43'N,总面积1824.97km2,占山东省总面积1.16%。平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80%。试验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香山流域,海拔218~411m,平均气温13.5℃,平均气压996.9MPa,平均降水量742.6mm,平均蒸发量2046.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589.4h,日照率58%。土壤为棕壤,土层厚度30~50cm。
2试验方法
2.1种植模式设计
退耕还林设计为经济林,树种为核桃、桃、山楂、苹果,地堰栽植藤本植物金银花,造林后3年内,林下间作花生。耕地农作物种植为花生、地瓜,地堰栽植金银花。每种种植模式设3块面积为667m2的小班,记录数据为3个小班的平均值。
2.2造林方法
采用人工植苗造林,苗龄为2a生嫁接苗。核桃密度495株·hm-2,桃、山楂825株·hm-2,苹果1650株·hm-2,金银花为1m×1m。随挖穴随栽植,栽后浇水、培土。
2.3抚育管理
造林后每年春季浇水2次,雨季施肥1次。进行修剪定干,保持良好的树形。3年后不进行林农间作时,每年喷洒除草剂2次进行除草。
3结果与分析
于2014年10月31日,实测核桃、桃、山楂、苹果、金银花的树高、冠幅。投资、收益数据为2008—2014年平均值。按照当地农民种植传统,花生为当地主要种植农作物,在此年收益对比率基数为种植花生年收益。退耕还林成本高于种植农作物的成本;在果树结果前,退耕还林单位土地收益明显低于种植农作物的收益;果树进入结果期后,退耕还林收益逐渐增加;种植配置模式不同,收益不同,1、2、3、4模式收益高于5、6模式,退耕还林经济收益高于种植农作物收益。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