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
智能化建筑的管理系统在正常情况和突发事件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是如果智能化建筑处于安全的环境中,管理系统就会遭在该环境下生成并执行相应的指令;而一旦智能化建筑面临紧急突发事件,它就会在各种紧急状况下对紧急事件做出处理,并立即发出警报,相应的智能化建筑的管理系统还有对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推理决断的功能,能够为突发事件的指挥人员提供跨系统的联动方案以及应急措施决断的支持,谨防突发事件势态的进一步扩大。
1.2对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特点研究
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具有以下几点特点:统一性、可扩展性、先进性、可靠性、实时性、模块化、易用性、易维护。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统一性体现在软件平台在集成功能的完整和统一。因为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对整个建筑数据图像的采集都需要完整的信息,而且要想实现系统的集中报警和跨系统的联动都需要对系统操作采用统一的图形化界面,可以使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人员通过管理系统的统一性就能得到最有效的信息。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为了应付紧急事件还要对弱电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以便于满足不同子系统和产品间的数据交换,便于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使得突发事件发生时,外界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对建筑的实时监控。为了在一定时间周内保证最终用户的使用效率,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在建成时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即其技术的采用要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进行性的管理系统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较大的帮助。从基本要求上来说,智能化建筑的管理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是可靠的。这就要求智能化建筑在对管理系统就行集成时要采用核心相对稳定的系统,使其即使在长期和建筑有故障的情况下也有良好的运行能力。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最应该实现的功能就是数据的实时交换和显示,并且实时的执行系统发出的命令。所以要想满足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实时性,所集成的管理系统就应该具备快速的数据交换、快速的数据驱动转换以及有效的逻辑执行能力,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对智能化建筑的核心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实时的报警、实时的应急方案联动和数据共享。为了满足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要求,系统必须要严格按照模块化的结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实现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开发出有效的的功能模块,实现功能模块与系统平台的无缝融合。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在应用时为了使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更加容易的面对和执行一系列指令,操作平台采用的是Windows平台。这种大众化的操作系统使得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窗口、图形以及信息列表更加的直观,并且操作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就能掌握操作技巧。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对智化能建筑管理系统造成瘫痪,一般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都应该具备的功能是自动维护系统数据。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在集成时需要用到多个子系统,随着子系统的增加,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就需要记录更多的数据,所以如果管理系统能设定数据记录的日期和范围,管理系统就能对超出设定范围的记录数据进行自动维护。对智能化建筑面临的突发事件的管理,从目前的管理系统的机制上来看,还有很多漏洞,需要相关人员对技术和维护管理系统机制上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在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的操作中,要防止工作人员对系统操作出现失误,也要防止管理系统的能效消失。
2结语
内容摘要:近年来频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应急物流需求。本文在明确了应急物流、应急物资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我国应急物资保障现状,据此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保障体系
应急物流的内涵
(一)应急物流的内容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为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人、财、物的需求实施紧急性保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采购、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来整合应急物资,以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和灾害损失的最小化。应急物流可以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其中非军事应急物流可以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
(二)应急物流的特点
比较而言,应急物流的特点如下:第一,突发性。应急物流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而人类很难精确确认突发事件将会在何时发生;第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等无法预知,因此相应的应急物流的内容和方向也变得不确定;第三,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极短时间内受灾人员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涵盖了救灾、医疗、通讯等方面的专用设备、生活用品等,种类多样,需要进行合理计算和配备;第四,多主体参与性。应急物流来源的提供方式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是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方式;第五,非常规性。应急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特别服务于突发事件,省略了许多普通物流的中间环节,流程趋于紧凑化,机构趋于精干化。
从应急物流角度看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实施的核心环节,它有利于保障遭遇突发事故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还难以实现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综合而言,主要是因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应急物资的内涵
应急物资广义上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所使用的保障性物资。对于应急物资,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按使用的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三类;按使用范围可分为生活物资、工作物资和特殊物资等。应急物资不同于一般物资,包括以下五个特点:不确定性。由于对受灾人员、受灾范围等难以精确估计,导致所需的应急物资的具体数量、发放范围等不确定;需求的急迫性、大量性、多样性和低频率性;不可替代性。应急物资是专用于突发事件中的特殊物资,具有不可替代性;时效性。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用和价值;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一套全面、综合、协调的体系,它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第一,追求可靠的质量保证。这是应急物资保障的首要环节,遵循此原则,高水平的应急物流才成为可能;第二,确保安全。确保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安全稳妥,为应急物资的保障提供基础;第三,合理储存。选择合适合理的空间位置存放应急物资,以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流程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使得物流流程更加紧凑化,从而实现时空效益的最大化;第五,准确无误。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基本信息,从而严防应急物资的储存、配送、发放等各个过程中各类偏差的出现;第六,全程监控。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等整个过程进行静态和动态监控,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现状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经费保障制度、行政征用制度以及社会动员和捐助制度等一套应急保障制度,它们在我国应急物资的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拥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准确预测可能将要发生的突发事件,从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应急物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应急物资的筹集、储备、配送等方面;物资存储系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不合理的物资存储中心布局、相对缺乏的存储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尚未对物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存储设施不充裕、存储物资欠缺动态管理等;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调配应急物资,导致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难以建立起来,针对应急物资建立的管理配送体系不完善,结果往往在应急响应初期形成救援真空,而在后期需求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配送;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针对应急物资管理而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够全面、系统、完善,发送的应急物资信息报告不够及时,统一的信息和共享平台还未建立好,诸多因素导致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资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
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构建
为应对日益频繁的突发事件,许多国家将应急物资保障视为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俄罗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全面有效地供应应急物资,特别在紧急情况部设立了物资采购与装备局等。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分析应急物资需求
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在这过程中,既要考虑专业应急物资与后勤物资的需求,也要考虑用于救济的一般生活物资的需求,从而构建完整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制度。第一,构建多层次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其中以国家、省、市、县4个层级为核心,从而应对不同层次的应急物资需求,确保应急物资的全面充分供应;第二,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的存储预案制度。加强针对专业应急物资、一般生活物资等的存储、监测、调配工作的预案的制定,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充分有效的预案演习和大覆盖面的预案宣传,从而发挥预案的积极指导作用;第三,根据“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健全发生地区的应急物资目录,应急目录涉及应急实物、产能的储备目录等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应急保障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修订有关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动态地监控应急物资的需求;第四,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各部门之间相互沟通配合,全面动态地把握应急物资的需求,最终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落到实处。
(二)充分筹集应急物资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应急物资具有多样性,这就需要合理分析、调查并预测所需的应急物资,从而保障应急物资的合理筹集和采购。应急物资是针对突发事件而使用的物资,它的筹集势必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社会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综合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来有效地筹集应急物资。一方面,应急物资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益捐助、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物资筹措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应急物资的采购;另一方面,结合应急物资的分类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对于生命救助类和工程保障类物资,由于风险程度大,虽然采购成本相对较低,但在采购物品定位中它们处于瓶颈物品的位置,因此采购中的总战略是保持库存。进行预防性采购或者事先采购都有重大作用,因此不仅要储备物资,也要储备生产能力。
(三)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存储管理制度
首先,对应急物资进行必要的分类,针对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加所存储的应急物资的品种和数量,同时合理化物资存储的布局、规模及结构;第二,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保障应急物资存储工作落实到位。提前调查当地市场,掌握超市、商场等部门的物资存储信息,并事前与这些部门协商好各类物资的价格,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价格的疯狂上涨,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需求,针对情况对部分物资进行动态的存储管理;第三,高度重视质量,严格制定并有效地执行物资的入库和验收制度;第四,全面地制定针对存储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存储物资日常管理制度;第五,完善统计报告制度。针对前期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有效准确分析,精确、全面地记录应急物资的存储和使用情况,并定期向上级汇报;第六,完善应急物资存储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以保障各个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共享,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七,合理借鉴国外经验,走应急物资存储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互结合的道路,从而建成一体化、全面的存储体系。
(四)科学配送应急物资
一是成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物资指挥中心,结合具体情况,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借助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来协同配送应急物资;并且可通过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等渠道将应急物品适时适当地投放市场;同时与物资供应商建立合作机制,做好战略储备物资的协调工作,把供应链完备地部署到位;二是在危急紧要关头,可借助军方的力量,动用军用运输装备等以保障应急物资快速配送工作的落实;三是重点完善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资配送网络,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大可能地减少物流的中间环节,以保障快速的应急物资配送;四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可根据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等充分运用广大人民的力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顺利地发送给受灾人员,这样可确保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效率和广覆盖面。
(五)及时补充应急物资
在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过程中,除了针对需求提供保质保量的供应外,及时补充应急物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它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必然要大量消耗应急物资,为了保证供应的落实,及时对这些物资进行补充是必须的,否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但是除了对这些显性消耗的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外,另外一些物资的补充也必须引起重视。虽然在应急过程中物资没有被完全地消耗完,但在长时间的存放过程,由于不断更新的技术而渐渐被淘汰,以致失去原有的效用。所以在应对完每次的突发事件后应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盘点,列出所需补充的应急物资条目,从而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补充、更换,最大限度地保障应急物资的可利用性,确保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完善。
(六)加强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物资信息系统是针对应急救灾工作而建立的专用信息系统,对应急物流活动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应急物资各环节优化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如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最短的运输时间、最佳物资储备量等都需要依靠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提高应急物资的信息水平,以保障应急物资的充分有效供应。一方面要加强建设信息平台,保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应急物资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保证提供先进、稳定的信息交流方式。针对应急物资而建立的信息手段、渠道要比一般状态下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先进、稳定,这样才能保障应急物资的筹集、存储、配送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尚庆南.略谈应急物流[J].市场周刊,2008(5)
2.周定平.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保障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3.张潇化.从应急物流的角度谈应急物资的管理[J].现代物流,2009(1)
4.魏际刚,张瑗.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J].现代物流,2009(5)
5.姜玉宏.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管理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7(6)
6.钱佳.应急物资特性及其库存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9(7)
摘 要:XML的自描述、开放性、跨平台等优点适合表示应急预案。以城市火灾救援为背景,用XML来描述应急预案知识库中的规则,并通过地理信息库将道路、兵力分布等信息在地图上显示,最后结合应急预案模板实现XML格式应急预案的自动生成。系统的实现表明了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XML; 应急预案; 知识库; 地理信息库
0 引 言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为保证迅速、高效开展应急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事先制定的计划和方案,是应急处置的重要依据[13]。随着突发事件危害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元素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的客观事实,以及快速、高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要求,单靠人已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应急预案的生成和管理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辅助才能实现。突发事件危害性大,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应对策略,将灾害损失控制到最小。这就要求建立应急预案知识库,该库包含了多而全的推理规则,用以处理各类复杂而具体的突发事件,该应急预案库的意义在于辅助决策者做出对突发事件更迅速、更合理的决策。
应急预案知识库是建立在其内部完善的推理机制上的,可以根据灾情情况给出具体而合理的应急预案。文献[4]以Claremont联合大学的应急预案成果为研究背景,借助WIKI技术完成了知识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献[5]分析了应急预案平台设计中的一般特点,实现了应急预案原型,最后建立动态应急预案知识库并实现了地方公共安全数据的核心设计。文献[6]以数据库为中间环节,先将知识库用关系数据库表示,再实现关系数据库到XML文档的转换,给出了用XML表示CLIPS知识库的方法。但是,当前的应急预案生成及管理系统,普遍没有意识到应急预案知识库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予以完善;或只是给出事件的静态描述,没有认识到知识库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扩展以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
本文以城市火灾的救援为背景,分析了应急预案的生成过程,详细阐述了应急预案知识库、地理信息库以及应急预案模板在预案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本文通过XML来表示应急预案库的知识结构,通过地理数据处理常用方法来构建地理信息库,参照当前应急预案主要构成来生成应急预案模板。最后给出了系统实例,快速生成的XML格式应急预案也表明该系统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实用性。
1 应急预案知识库的XML表示
1.1 XML表示知识库的优势
应急预案知识库的构建目的是拥有一套完善的推理机制,可以通过定义完整的规则来实现,如果使知识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就应该具有方便、限制条件少的特点,比如开放性、语义定义明确、跨平台以及跨编程语言的畅通使用等。XML具有良好的数据定义格式、可扩展性、高度的结构化和便于网络传输这四个主要优点,这使得使用XML来构建应急预案知识库成为必然。
总之,作为表示结构化数据的行业标准,XML表示应急预案知识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从数据描述语言角度看,XML是灵活的、可扩展的、有良好的结构和约束。
从数据处理角度看,XML足够简单且易于阅读,易于学习、易于被应用程序处理。
1.2 应急预案文档
【关键词】转型期;独立学院;危机管理
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发展也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虽然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然而对照教育部26号令的要求,结合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整体形势,独立学院的发展依然面临挑战。而就独立学院危机管理而言,挑战更是前所未有,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内部,一方面则源自外部。内部的挑战有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常见压力,也有独立学院发展瓶颈期的新的问题;外部的挑战则主要体现在独立学院转型的社会角色扮演的压力和我国社会转型期大环境带来的改革的压力。因此,做好转型期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工作,无疑是关系到学院稳定与生存发展的重要的保障之一。本文的目的,旨在为转型期独立学院危机管理提供具体策略的参考。
一、危机与危机管理
所谓危机,是对个人或组织而言,可能会产生潜在危害的不确定的事件。
所谓危机管理,则是对个人或组织而言,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防止和处理危机,减轻损害,转化危险的过程。
二、转型期独立学院危机管理现状
当前,独立学院危机管理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生对校园危机的概念缺乏了解,几乎没有危机演练的经验,法律意识不足,观念上也缺乏必要的重视意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对危机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均不够到位,常陷于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处理模式中,重在事后处理,事前预防观念淡薄;从学校的角度看,关于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相关教育明显不足(这也是师生危机意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系统不够健全、人文关怀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不足等。
近年来,在自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危机事件也在不断的被聚焦放大,从而导致高校的危机管理的压力无形中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独立学院,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本已压力攀升,再加上传统的危机管理的方式本就有待完善,这就为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转型期做好危机管理工作,是摆在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具体策略与实现途径
1、提高危机意识和人本意识
一方面,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要提高独立学院师生的危机意识,要警钟长鸣,从心理上树立起防范突发事件的准备。
另一方面,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诉求,理解和支持学生的正当要求,并以高度的姿态,积极的行动与学生一起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控制和平息事态。
2、加强组织建设
一方面,从独立学院领导的角度,强调领导责任的落实,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基层开始,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并致力于突发事件管理的常态化与规范化建设。
另一方面,从组织机构建设的角度,致力于创立一支规范的、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包括人员构成、运行规则、处理预案和原则等,以保障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与高效。
此外,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校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尤其在涉及毕业、情感、心理等方面,要做好系统的组织管理工作。
3、加强制度建设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本着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学校稳定的基本要求,使得管理内容更加符合法律规定、管理程序趋于科学高效、管理人员意识到位等。其目的是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无疑对于突发事件处理中易出现的简单粗暴、无所适从、方法不当等状况而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冷静有序、果敢依法进行处理。若为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教育疏导为主。若为别有用心的违法犯罪行为,则坚决依照法律程序严肃处理。
4、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和信息沟通
自媒体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习惯,作为独立学院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掌握信息交流的各种技术并学会利用其快捷便利的特种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信息获得方面,需要重点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传播载体,广泛开展信息沟通和交流,力争在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构筑起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和渠道,以满足危机管理的需要。
在信息沟通方面,应做到真实、及时、准确,这是独立学院危机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在于,在突发事件面前,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动与恐慌,并将谣言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
5、充分发挥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作用
通过教育的各种途径给学生多一些危机的概念和应对的经验,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危机后心理自我恢复的能力,能有效的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比如,通过开设心理学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悦纳自我;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帮助学生传道解惑;通过管理创新,在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剖析等;
6、加强队伍建设
当前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主要由辅导员构成,某种意义上讲,这支队伍的稳定与否、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管理工作的效果优劣。同时学生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在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质上讲,这三支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危机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因此,根据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大力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政治上要予以关怀、生活上给予关爱、事业上予以关心。努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管理经验丰富、思想作风踏实的团队。
7、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转型期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工作中,还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意识,特别要致力于事前预防,力争将危机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仅仅侧重于事后处理。这里,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有前瞻性的工作,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应激性的工作。因此,独立学院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突发事件形成和的过程中,应致力于减少和预防事件的恶化、扩大和发生;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则应致力于应对和修复工作。同时,要立足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22):46-48
[3]姜涛.《新时期学校危机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高等教育也日渐国际化。来华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来华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使得留学生管理人员将成为培养高层次“知华、友华”人才的骨干力量。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不同的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问题下,建设一支具有特色的高校留管队伍已经成为来华留学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校;来华留学;留管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04-02
近年来,来华留学工作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将教育和文化推向国际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各大高校也先后提出扩大来华留学规模,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的竞争力,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全国重点高校,以“彰显特色、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打造品牌”为来华留学工作方针,[2]提出了“实施双优战略改革电子信息类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同时,西电作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力求探索行业特色型高校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和服务质量,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与经济发展。因此,建立一支有特色的高质量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已经成为学校来华留学教育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和完善来华留学管理体系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
一、坚定留管人员立场,坚持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留学生管理工作要求留学生管理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国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方针政策,懂得国家当前的教育外交立场。但由于高校目前的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信奉不同的和风俗习惯,因此决定了来华留学生管理人员的特殊性。作为学校留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人员,时刻明确留学生管理人员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途径,所以坚定的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成为西电留管队伍的基本素质,留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尊重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不断增进学校整体的文化认同,并坚定地开展有别于中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留学生特色道德素质教育。在面对性格迥然、生活习性有别的各国留学生,留管人员更是深入了解和观察学生,仔细学习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生源结构的留学生的特点,通过邀请省出入境管理部门和校保卫处等多个校内外职能部门对新生进行涉外法规、中国法律法规和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入学指导教育;适时由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开展防火、防盗、交通、食品等安全防范教育;通过对外汉语交流中心等途径对新生进行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礼貌道德教育和中国基本礼仪教育等一系列的“先应式”人文教育方式,积极开展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建立完善的留管队伍,创新留学生管理模式
来华留学生的管理要素多,对管理层、执行层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层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而我国现阶段来华留学生工作方面,高校部分学院仅有的管理人员承担着所有在校留学生的招生、学籍、教学、管理、后勤等多方面的一条龙式管理工作。但随着来华留学生生源规模的扩大,以现有的管理人员配备,已经不能满足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因此,学校按照留学生比例配齐有关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层次化管理体系队伍,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有组织、有指导、有实施,是做好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核心保障。西电改变了以往的留管队伍结构,引入“留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并建立了“学院领导―留学生管理办公室―留学生辅导员”的层次化配套管理队伍,由学院领导明确指导意见和要求,管理办公室人员与留学生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中进行组织和实施的管理队伍。同时学校还采取矩阵式多维度管理模式,建立班主任制度,实现纵横交错的精细化管理。即聘请留学生管理人员、对外汉语专职教师担任不同年级及不同授课类型留学生的班主任,通过策划组织活动、班级例会、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每一名留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通过完善和配套留管队伍,创新管理模式,从而克服目前留学生管理服务因人少事杂造成的分工不清、工作体系混乱的状况,逐步提升来华留管的工作水平。
三、创新管理队伍培养机制,提高留学生管理水平
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改善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等相应条件和设施,但却忽略了提高管理队伍个人素质及整体层次[3]。配合双优战略,西电在开展留管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完善留管队伍的培养机制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外语掌握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基本保障,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实现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所出现的各类可能问题,更是应对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的关键。因此,针对于学校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语言背景的留学生,多数留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汉语也处于初学阶段的时候的这一语言现状,有计划地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外语培训,使留管干部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使留管人员具备一定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跟留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留学生实现无障碍交流。此外,为更好地解决留学生因在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原因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刻板印象”和“文化休克”多方面的心理障碍,通过有计划地选拔对留管队伍进行出国培训、心理咨询培训,使管理者更好地开拓视野、丰富心理知识、了解各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在与学生接触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理解学生,和学生做到相互信任,通过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合理地进行教育管理,排除学生心理从而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想法,充分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所在,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强化留管责任意识,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由于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留学生表现出的文化差异、自我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薄弱以及当今社会现状的复杂多变所造成留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也逐渐增多。外事无小事,留学生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慎,轻则会影响学校和学生们的财产安全稳定,重则涉及到国家政治和外交等国际影响。留学生的突发事件如果不能被正确地、及时地、有效地处理,极有可能使事件不断升级,造成校园秩序和社会环境的不稳定,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因此西电留管队伍高度重视留学生突发事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为了及时妥善处理来华留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学校还专门成立了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留管人员坚持“以学生为本,高效处理,分级负责”的处理原则,并坚持每学期邀请校内外职能部门对管理人员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和素质,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是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前提和保障。西电在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上探索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体系,通过立场坚定的留管人员积极开展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完善留学生管理队伍,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创新留管队伍培养机制,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强化留管队伍的责任意识及时妥善处理学生事务等一系列具有西电特色的留学生管理,促进学校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教育及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存.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当今社会,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各类事故灾难和疫情疫病时有发生,各种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事件不断显现。这些突发公共事件一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人民群众的应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和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一、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突发公共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新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相对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应急管理尚处于一种脆弱的“高风险”状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思想认识上主要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危机一般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一定在本地发生;二是做了基本的应急准备就认为可以高枕无忧。没有将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防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亟待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存在着重处置、轻预防,重临场应对、轻事前防备的现象。
二是应急预案、机构和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不少地方和单位的预案体系还不够健全,预案建设还未实现全覆盖,专项预案原则性要求多,可操作性不强,启动后反应不及时,平时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多数地方还存在应急管理机构、职责、人员不明确的问题。
三是应急的社会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凸显,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网络等媒体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还需进行制度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繁重。能否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应急能力的现实考验。
四是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各地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尚不完善,应急物资和设备分级分类储备体系尚未建立,物资及设备的数量种类不能满足应急需要,同时布局不合理,调运不及时;应急处置队伍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装备保障,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五是群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灾害的应对能力十分薄弱,应急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够;公众危机意识、安全防范意识不高,自救互救能力较低。
二、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健全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机制
创新和加强应急管理,是针对处置错综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而言的。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较大范围或局部范围出现的一种特别的、紧急的、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或危机等公共安全的事件。它是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并对一定范围内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危险。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一般应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人们不可预期的、不愿面对甚至一时难以控制的。它的发生与发展,对决策者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形势往往朝着难以预料的方面发展。因此,创新应急管理,强化危机意识,提高临战状态的危机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平常必须有忧患意识,必须有防患于未然的预警意识,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方针,建立健全公共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援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防灾救灾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紧急事态发生之前。所以,必须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真正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实到位。
三、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
创新应急管理,增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能力,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迅速果断地合理处置,积极有效地控制事态,才能确保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取得最后胜利。
一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必须积极关注事件的苗头和征兆,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测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制定周密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尽量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二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要做到客观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要准确判断突发公共事件所发生的类别、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并相应提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三是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清醒冷静处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经过应急实践,进一步增强预案的完备性和实际应用的合理性,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尽量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损失。
四是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问题,要妥善做好群众工作,全力稳定社会局面,尽快消除不稳定因素。总之,加强应急管理,必须针对事件所发生的地区、行业特点,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
四、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创新应急管理,增强对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能力,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承担这项工作职能的各级人防机关的干部,应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从以下五个方面锻炼提高应急能力。
一是锻炼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要随时注意疏通信息渠道,保持耳聪目明,尤其是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全局的问题,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善于从细小的表面现象,观察分析出带有全局性的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做好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认真总结本地区发生过的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从中查找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如果在敏感问题上反应迟钝,甚至知情不报,或者缓报、虚报、漏报,就会贻误战机,使局部性问题发展成全局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重大问题,造成工作的被动,最终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二是锻炼果断的临机处置能力。在突发事件已经发生的紧急情况下临机决断,既是领导干部的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要善于依靠集体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迅速进行权衡比较,优选最佳处置方案,做出快速反应,协调各方积极应对,确保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局面,防止事态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三是锻炼统筹协调能力。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整合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连接每一个条块,疏通每一个环节,拧成一股劲,走好整盘棋,努力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强大合力。
四是锻炼靠前指挥能力。越是面对复杂困难的局面,领导干部越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深入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了解情况,置身第一线组织指挥,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尽快化解突发事件的复杂局面。
五是锻炼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首先,在平时就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队伍建设。要根据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组织开展应急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招募、培训和演练,使他们在应急处置中真正发挥作用;其次,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简要地向社会信息,同时政府应对措施和公共防范措施等;第三,要及时宣传教育群众积极消除紧张、恐慌、焦虑、急躁情绪,切实提高应急素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鼓舞群众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增强群众战胜困难、夺取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胜利的信心。
关键词:应急业务 政务外网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级政府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建设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对预防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应急平台体系将围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充分利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成果,依靠科技创新和电子政务,以应急平台为基础,从而实现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享。应急工作涉及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大应用,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的现有成果和资源,实现全国应急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全国的统一指挥调度,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对于全面提升国家整体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政府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应急平台业务在电子政务外网上的应用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定义和要求,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政务外网由国家政务外网和省级政务外网组成,承载各级政务单位非信息的传输。因为突发应急事件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所以各级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公众通信网络和卫星等各种通信手段将现场的视频、语音和图像信息传输到各级应急平台,为领导充分了解现场信息和作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依托政务外网的应急业务主要有:
⒈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是处置突发应急事件时最为有效、直观的会商方式。而通过政务外网可以连接相关部门、各省市县政府及相关的企业单位等的会议室和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组建视频会议系统,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经过近十年的电子政务建设所形成的网络基础。
⒉图像监控系统
固定图像的监控是掌握现场第一手情况的有力手段,各有关部门和省内各级政府的委办局及有关企业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已建有很多图像资源。如果融合各部门的图像资源,可以为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而利用电子政务外网提供图像的传输和共享平台是一个比较有效和节约投资的方法。
⒊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
应急资源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是政务外网提供服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和服务,处置突发事件,需要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配合协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应急处置涉及的专业和部门也越来越多,也迫切需要多部门协调,通过政务外网使不同部门的应急数据实现共享与交换也必然成为各部门的共同需求。
⒋综合应用系统
实现突发应急事件的接报、通过各种手段对公众的及时信息、对风险隐患等日常的监测防控及对现场的指挥调度、应急模拟演练等综合应用系统,都需要政务外网的支撑。
⒌移动应急平台的应用
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只有通过移动应急平台来实现数据、语音和图像的传输。通信手段主要是由CDMA、GSM移动网和集群通信、无线宽带网络和卫星通信来保证现场与应急平台、移动应急车之间的通信。针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图像、应急预案、任务下达、处置的结果等都需要通过移动网络、卫星等传输到应急平台,并通过政务外网实现多部门的共享。
二、政务网络与应急业务的关系
我国近十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实现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执政为民、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创建和谐社会等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政务网络是电子政务应用的基础,而不断投入使用的电子政务业务又对网络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急业务具有突发性、实时性、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特点,需要多部门配合,这对政府综合协调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及时获取图像,进行会议会商,数据共享与交换等,为应急指挥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应该说,所有由政府财政支出,为各级政府提供服务和为民服务的业务信息均属于政务信息;电子政务网络为政府信息的传输及信息共享提供保障,政府应急业务是政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应急业务管理、风险隐患监测、预测预警、智能辅助方案、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应急评估和模拟演练等应急业务系统,这些应用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大应用。应急业务的深入应用,对地方和部门的内部信息整合和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跨省、跨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政务网络与安全
通过对相关部门和有关省的调研,很多单位把内部使用并与互联网络物理隔离的网络称为内网(不一定是网),把可以访问互联网的内部局域网称为外网。有人认为安全就是网络安全,其实这种认识比较片面。信息安全应包括网络的物理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层上的安全,不同层次对安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0)在1984年提出的一个参考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SI),该模型将通信过程定义为7个层次(详见图1所示),每个层次对安全的要求也都不一样。
在物理层,其安全是对光缆和传输设备提出要求,如:光纤的双路由,网络设备采用双电源双主控等备份。在数据链路层,其安全是对数据包提出要求,如:对数据加密等。在网络层,其安全的要求是做好路由,提供路由策略,如MPLS VPN等。在TCP/IP中上四层可合并为应用层,其安全主要是对面向用户的操作系统、对业务应用的访问控制等,如:采用漏洞扫描、防火墙、病毒入侵检测等。应用系统的安全保护,应采用网络信任体系来保证,采用国家政务外网统一的根CA,在部门内和省内逐步完善RA,使得不同网络信任域的身份认证服务器之间能够进行身份认证的协同。用户在跨域访问应用系统和共享资源时,全网多个认证点能够获得对该用户的唯一身份信息,从而确保用户身份在全网的统一。通过对统一身份的认证、对网络行为和访问应用系统进行责任认定和鉴权访问控制,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和实现对跨部门、跨省级应急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并统一进行管理。只有在网络中流转信息的全过程做到可控制、可管理、可追述、可审计,政务信息和应急平台的系统应用及数据共享与交换才能安全可靠地使用。
对于政务业务来说,其信息可分为信息与非信息。如果处理信息及应用系统,按国家保密局的规定,要通过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网络进行传输并按国家有关信息系统中网络建设的要求对信息进行保护;如果处理非信息,完全可以通过国家政务外网来传输,按中央有关文件的要求,在广域网将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隔离,通过单位局域网的核心设备做路由进行分离。在局域网内可使用同一台终端,既可以访问政务外网,又能访问互联网。各业务应用系统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通过分域分级和网络信任体系(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及责任认定)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四、总结
电子政务关注的目标是业务和流程,而应急关注的目标是人。对应急工作的有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现在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应急工作,应急平台的建设将成为各级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效平台。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应急的最终目标是以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预防与处置并重、预防为主,这意味着政府要加强对城市煤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的日常管理,以预防为主并加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有效监控,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常态迅速转入应急状态。这对应急通信的保障、对现有政务网络可靠性及数据库、存储备份等的硬件设备支撑是一个严峻挑战,对国家电子政务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相关应急标准的制定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简介:
应急预案的概念〔1〕可以概括为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一整套关于应对和从应急事件中恢复的协议或安排,它是一个过程,该过程需要确定目标,制定发展策略、管理办法和详尽的实施计划,并成立或指定具体机构去实施该过程,还包括对预案自身的评价和完善。有资料显示,预案可以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联合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预案会使突发事件中人员的死亡率减少2/3,甚至更多〔2〕。本文拟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及现场调查探讨黑龙江省卫生行政机构应急预案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以后的预案制订工作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5年5月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鸡西、七台河5个市,林甸、杜蒙、富裕、依安、富锦(县级市)、勃利、桦川、虎林(县级市)8个县的卫生局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12方法(1)调查问卷: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上述13个卫生行政机构人员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机构调查问卷和个人调查问卷。(2)调查内容:机构问卷调查主要为卫生行政机构一般情况;个人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状况、应急准备与应急指挥情况、信息监测与应急预警状况、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突发事件培训/演练及大众健康教育等内容。回收有效个人问卷119份,机构问卷13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3)结果分析:把知道或听说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人数与接受调查总人数比称为应急预案知晓率,把知道或听说过本单位制定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人数与接受调查总人数比称为单位应急预案知晓率。
13统计分析应用EPIdata302软件、SPSS12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的119人,平均年龄3828岁,男性65人,女性54人。市级卫生局35人,县级卫生局84人。市级人员学历构成以大学为主,占被调查者的5793%。县级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为主,占被调查者的4962%。市级卫生局人员中职称构成的中级、副高级占总人数的543%,县级卫生局人员中职称占总人数的488%。
22应急预案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受调查单位均制定有应急预案。(1)应急预案知晓率达到975%,主要途径是会议(529%)、大众传媒(454%)、培训(412%)和文件下发(387%)、参与制订(286%)及网络(168%)。(2)本单位应急预案知晓率达到924%,其中有555%人员通过下发文件了解预案,另外还有319%的人员因为参与制订而了解预案,其余人则分别通过培训(294%)、人际传播(109%)、网络(92%)等方式了解预案。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通过网络途径了解本单位预案的人数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卫生行政部门的网络普及情况有关。调查表明,13个单位中有5个单位有互联网。(3)应急职责与分工知晓:对预案中所规定的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个人的分工与职责的知晓情况是:513%的人完全知道,193%的人大部分知道,101%的人部分知道,67%的人少部分知道,还有126%的人回答不知道;知晓方式分别是:预案规定(445%)、上级下达任务(277%)、岗位职责要求(462%)、自认为(42%);对预案中规定的分工与职责,538%的人表示完全能完成任务,244%的人大部分能,143%的人部分能,还有08%的人回答不能,另外有5%的人选择其他。进行深入访谈的结果表明,他们认为应急预案中对自己的职责和分工不够明确详细,因此导致无法选择。
23应急预案的影响因素对调查结果中预案的影响因素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案制定中的专家参与度、预案与相关部门的机构设置相协调、预案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实际需要这5个因素从小到大对应急反应预案的质量产生影响(表1)。
表1影响卫生行政机构应急反应预案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略)
231专家参与度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一般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指挥领导小组,还要邀请专家参与,既包括业务领域的专家,比如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各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又包括突发事件应对专家,以及教育、交通、公安、消防等应急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及专家。调查显示,有676%(73/108)的人认为本单位的预案制定过程中邀请了专家参与,员工对该项的自评平均分为8922分(满分100分,下同)。但是访谈中也了解到,13份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中均只邀请了卫生系统的专家与上级部门的领导参与,没有系统外的其他部门专家、领导的参与。
232预案与机构设置协调性预案协调性指的是所制定的预案内容与应急管理指挥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机构设置与职能的有效衔接。调查显示,在本单位与当地应急反应相关部门建立协调应对机制方面,689%的人选择已经建立,76%的人选择正在建立,50%的人选择计划建立,59%的人选择尚未建立,另外126%的人不知道。有106人对单位预案与本地应急管理机构间的衔接情况做出了评价:完善的预案对应完善的管理机构(695%),预案完备/机构不全(144%),预案不完备/机构健全(34%),二者均不完善(25%)。802%(94/118)的人认为本单位的预案中有明确的跨部门指挥流程,76%的人对此比较含糊,而且有212%的人不知道;其中56%(66/118)的人明确知道这一流程,119%的人知道,但比较含糊,322%的人不知道;阅读预案(441%)和文件下发(364%)是主要途径,员工评分为平均9009分。
233预案可操作性对机构调查显示,我省卫生行政机构的预案100%没有达到具体、详尽描述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各项事宜,具有自动启动、执行功能的基本要求,约2/3的受访者认为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只是能让员工大概知道应急处理工作中自己应该做什么,远没有达到可操作的程度。另有1/3基层制订的预案只能用来应付上级检查,实际用处不大。但员工对预案可操作性的评价平均为9281分。原因可能是员工对预案可操作性的理解有偏差,也有可能还存在讳疾忌医思想,或从肯定成绩出发来评价本单位预案的现状。
234预案符合实际需要采取员工自评与对预案评估修改的周期调查2种方式测量预案是否符合实际需要。结果显示,员工对本单位预案符合实际需要的自评分高达9195分,但是问到本单位是否对预案进行评估时,只有113人对此做出回答,622%的人回答是,其中定期评估的占134%,不定期评估的占286%,突发事件后评估的占118%,演习后评估的占218%。另外22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预案还要定时评估、修改。预案演习的调查结果显示,13个被调查单位均没有制定定期演练的制度,只在“非典”期间进行过演练的单位占到了半数以上。
3讨论与建议
预案应尽可能详尽描述,避免事到临头还要层层请示批准,贻误时机。制定预案只是第一步,还要对预案的可行性进行测试,目的是发现不足并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5〕。演练是发现问题、改进预案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每次演练或突发事件实际应用预案之后要进行及时地反馈,及时修改预案。按照美国的预案惯例每年至少要修改一次,一旦发现缺陷则立即修改,此外体制改变、机构设置变动、负责人调整都是预案更新的契机〔4,5〕。从调查结果来看,黑龙江省卫生行政机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预案体系已经建立,知晓率高,分析显示预案制定中的专家参与度、预案与相关部门的机构设置相协调、预案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实际需要这5个因素从小到大对应急反应预案的质量产生影响。但是调查中也发现,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具有社会性的事件,解决与应对必然涉及交通、公安、教育等多部门协调与配合,但是当前预案制定过程中跨部门专家、领导参与少。公共政策理论表明,任何政策执行中必须加强政策制定部门与政策执行部门之间、执行机构体系之间、政策执行机构与政策目标团体之间的沟通,如果缺乏相关沟通,政策就会失真、走样、扭曲,会导致政策失效。应急预案相关部门参与制定少,往往会导致应急预案在跨部门联动中遭到相关部门的心理排斥或抱怨其制订的不合理,影响预案的执行效果〔5〕。目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与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规范的演练、评估、修改制度。因此,在以后制定、修改应急预案时就要吸收相关部门专家、领导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卫生部门的预案与其他相关部门的预案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且可以增强相关部门的心理接受度,提高配合的主动性,便于应急指挥部门的现场指挥与调度〔6〕。同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制定、演练、评估、修改的细则以及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预案能得到及时地评估和修改,通过提高预案水平来提升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国清,饶克勤,孙振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初探[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2173.
〔2〕munityemergencypreparedness:amanualformanagersandpolicymaker[R].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1999:71.
〔3〕HuaSL.Developmentofanimaldiseasesplans[J].ChinJVeterinaryMed,2000,5:59.
〔4〕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55-157.
关键词:地铁,火灾,原因分析,应急响应程序
中图分类号:P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地铁已成为城市最大的基础设施之一,同时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动脉以及市区生命线,其前期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施工工期长,环境因素复杂,事故风险大。根据其结构特点,地铁抵御外部的灾害能力较好,而对来自其内部的灾害抵御能力差。
地铁是一种在狭小空间内快速载运高度密集人群的复杂系统,空间狭小决定了其管理措施的难度和复杂性,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最常见的、危害性最大的是突发性火灾事故。因此,研究地铁突发性火灾的成因,预防和处置火灾,采取安全、可靠和有效适用的消防安全综合措施与对策,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与应急培训演练,以保证地铁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对于减少火灾损失,降低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铁火灾事故分析
2.1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是推进事物前进和发展的主体,因此人为因素也是引起事故、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1)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在乘车过程中,乘客有意或无意的违规行为,如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站、乱扔烟头、故意纵火等破坏行为和举动。(2)员工的不规范行为,指地铁员工或委外人员违反安全操作准则规范的行为,包括违规操作、设备未按规定进行检修等。(3)地铁运营部门的管理人员对火灾防治工作的忽视,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人员对安全检查执行不彻底,以及对系统运行情况不了解等。
2.2物的不稳定状态
一般来讲,物的因素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物属于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可以控制的,可从制定一些具体措施或量化指标上去实施控制。(1)地铁内存在违禁的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物品多由乘客携带进入,若能在乘客进站前查出,则可以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2)地铁工程及车辆材料选用不当,如车站建筑装修材料没有采用阻燃无烟材料,地铁列车车身和座椅材料没有进行防火处理,电缆电线未使用耐火阻燃材料等。(3)消防设施设置不当,如车站范围内未设置火灾烟、温感探测器和报警器,缺乏足够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火栓等)。造成设备对火情反应不灵敏、灭火不及时而使火势蔓延。
2.3管理因素
事故的发生除与人和物的不稳定因素有关外,还与管理上的缺陷或不足密不可分的。地铁火灾的管理缺陷不但体现在地铁运营单位对安全管理的疏忽,也与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有关。(1)技术上存在缺陷,体现在因设备设计不合理、检修不及时,而造成硬件设施管理存在安全隐患。(2)应急制度不完善,地铁运营部门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和操作规范,或操作流程存在安全隐患等。(3)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不够,地铁运营部门未有对乘客进行足够的防火安全教育,使得乘客的防火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不强,可诱发事故出现;未对职工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可能使得员工由于违章操作而出现意外事故。(4)政府部门没有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没有成立专门的防灾指挥机构或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定期组织进行防灾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3地铁火灾预防
总体看来,引发地铁火灾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主要体现在车站的结构和构造、防火设备设施配备和安装、进出站违禁物品的管理等方面,软件表现在人员的消防防火意识、紧急情况下的人员安排和部署等方面。由此可见,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制定火灾事件应急响应程序,定期组织消防防火演练,是减少火灾发生隐患的一项重要手段。
3.1火灾演练的目的
开展地铁火灾演练,是为了确保地铁车站火灾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最大限度的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使车站人员熟悉火灾的处理程序,事件发生时充分的保证乘客及员工的人身安全和正常运营。
3.2火灾应急响应程序制定
车站内发生火灾,可以分为区间火灾、站台火灾和站厅火灾三种。根据不同情况下的火灾模型,制定相应的现场处理方式,以有效保障车站在发生火灾事件后,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对现场进行控制,不对车站正常运营造成影响,车站不同的火灾类型如表1所示。
当车站出现火灾时,工作人员启动相应的火灾应急响应程序,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因此应急响应程序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响应程序对车站人员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工作部署和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直接关系着整个事件结果,做好应急响应程序至关重要。与文字叙述相比,流程图更能清晰明了的反映一项工作的整个过程,所以编制火灾应急响应程序以流程图为基础,车站内火灾疏散程序如图1所示。
4总结
综上所述,地铁作为现代大都市中综合轨道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城市中很大一部分的出行客流,因此,运营安全是地铁在运输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和基本要求。针对地铁事故原因分析和特点,可能引发地铁火灾的原因包括人不安全行为、物的不稳定状态和管理等因素,这些不稳定或不安全的因素在相互作用或共同存在时可能引起地铁火灾事故。
地铁火灾的防护和治理应该从预防入手,将火灾扑灭于无形中。有效制定火灾应急响应程序,并做好火灾应急演练,使车站人员熟悉火灾的处理程序,可以确保车站火灾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当事件发生时充分的保证乘客及员工的人身安全和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 贾涛,地下建筑火灾的特点及预防措施,煤炭技术,2005 (9).
[2] 韩利民,李高兴,杨水平.地铁运营安全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