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

第1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需求;总供求;三元悖论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当代各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最主要的两种手段,两大政策各有特点,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它们的协调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摆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协调配合使用两大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的结构是第一部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两大政策的协调问题,第三部分指出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两大政策调节的领域不同。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财政收支,主要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两大政策对收入分配,利率,产出的影响不同。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等各种政策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货币政策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表1:两大政策对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两大政策的效应时滞不同。从扰动出现到经济政策产生作用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时滞。这些时滞可以分为两种时间层次: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

表2:两大政策的时滞效应

两大政策调节的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并诱发通货膨胀。

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此种组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这种组合方式可以在不提高产出的前提下,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

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不降低产出的前提下,降低利率。

表3:两大政策的组合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分析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不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需求曲线既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水平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

三、进一步分析

上文主要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差异,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短期分析假定价格不变,内生变量是利率和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外生变量,影响总需求。只有在短期内,产出和利率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才表现为固定的关系。从长期来看,这种关系不存在或者说不稳定。

第二,忽略了总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在考虑总供给的情况下,从短期来看,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提高总需求,导致产出增加。但从长期来看,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对产出没有影响。

第三,本文没有考虑开放经济的情况。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表4: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在政策的效果(资本自由流动下)

四、结论

从短期来看,扩张的财政政策提高计划产出,导致产出和利率的提高,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导致产出提高,利率下降。

从政策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内部时滞较长,而外部时滞较短。反之,货币政策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因此,货币政策适合于对经济进行微调,财政政策在经济危机下往往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在考虑总供给的情况下,两大政策都能扩大总需求,引起产出增长,价格上升。因此,当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时,两大政策都合适;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应当尽量少用两大政策。

在开放经济条件和固定汇率制度下,根据三元悖论,如果资本自由流动,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中国经济现在通货膨胀高,对外贸易失衡,根据本文的讨论,适合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或者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前者会引起经济衰退,后者不会引起经济衰退。

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罗莫.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崔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实施问题.中国商界,2010(9).

第2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协调 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谓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这些政策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措施,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它们及各有千秋,又要紧密联系,但是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依据现实情境协调一致的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现在通过两种重要渠道来调节货币,一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二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一、政策协调配合因素

(一)国债

国债是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个基本结合点,不仅是财政筹集资金的一种方式,而且为货币政策的调节市场提供了操作对象。国债对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1年期国债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工具,但是我国中短期国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会影响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协调发挥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二是国债市场由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柜台市场三个部分组成,也就是说投资者不能跨市场交易,这些条件也限制了国债的流动性。三是按照金融市场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国债利率在市场利率体系中是最低的,由于我国的利率机制缺乏弹性,不利于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二)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指财政部门利用国家信用把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通过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来支持企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它是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结合点,财政投融资具有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的作用。但在目前,由于我国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二者没有明显的的范围,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市场份额,纷纷向竞争性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领域渗透。一方面扩大了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遏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加大,影响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并且加大了地方政府融资风险。

(三)外汇储备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以惊人的速度不停增长。然而,这样做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方面,从目前来看,外汇占据的款项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这就造成我国资本市场资金流动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被动收购外汇,迫使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有效汇率的背离相驰程度越来越大,从而人民币面临短期升值和长期贬值的两难境地。

二、建议

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大打折扣。所以应该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

(1)加强国债管理,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在国债管理方面的配合。第一,使国债品种多元化,并且进一步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第二,应逐步取消限制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条令,允许商业银行大规模地直接进入国债市场,打破国债市场的分割局面,建立统一的国债市场。第三,要逐步调整国债的利率结构,改变长期以来的国债利率高、银行储蓄存款及其它金融产品利率低的状况,增强国债利率弹性,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

(2)推进财政投融资体系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框架体系。在财政投融资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来明确财政投资的原则、范围和领域。在科学的投融资体系内,财政投融资应加强公共福利的增长,不宜干扰和影响民间投资的选择和偏好,不宜进行风险性投资。为防范融资风险,还需要强化地方政府对投融资平台的管理,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效率。这些都是构建长期规划、统筹安排、规划有序和风险可控的投融资框架体系的内在要求。

(3)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保持顺差。但是这种格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为了防范这一风险,把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调整平衡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要打破这种格局,必须坚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尽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会使我国面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导致大量外汇流入,但从长远看,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会增加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从更进一步的角度来讲,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通过以上方式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以减轻外汇占款的压力,从而减轻相关的制约因素,使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更好的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 证券市场 影响

在我国,证券是国家实施产权政策的最主要工具,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调节、控制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保证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向和稳定运行,有利于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政策介绍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通常是用来调控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加之市场经济形式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依据市场经济态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长期化。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

1.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即保持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保证其有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增长受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增长会导致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意味着一方面市场上的失业只有因为摩擦性失业所带来的。另一方面是现阶段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3.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没有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物价稳定是指通货膨胀的比例在1%到3%之间,并且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都不大。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即意味着,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因为外汇储备在一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的能力,即其商品的竞争力。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方面探讨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的手段

用来调整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调整政府购买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二,通过调整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来调整财政政策;第三,通过改变税率来调整财政政策。当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失业率上升,政府应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高政府采购水平,提高转移支付,降低税收水平,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当经济增长,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政府应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采购的水平,减少转移支付的水平,降低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2.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时,政府财政在确保各种行政和国防开支之余,不会搞大规模的投资。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会积极投资于能源,交通,住房和其他建筑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水泥,钢铁、机械行业等发展。如果政府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增加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更是深远的。总体而言,财政政策的紧缩将使得经济过热受到控制,股市将减弱,因为它表明未来经济增长将放慢或走向衰退,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股市会强大的,因为它表明经济增长将加速未来或进入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造成影响: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总需求,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使股市上涨,相反,如果由于经济过热遭到抑制,就会降低股票的市场价格。

(2)扩大政府采购,加大政府投资公路,桥梁,港口等非竞争性领域,可直接增加与工业产品的需求,而促使证券价格上涨。减少政府的购买水平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社会的购买力在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影响总需求。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可以帮助证券价格上涨;反之,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也会使证券价格下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如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维持农产品价格对农民进行拨款等,就会使有些人提高收入水平,也间接促成了企业的利润增长,因此,有利于证券价格的上升;相反,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下降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

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进行调整,会使原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格局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形成全新的平衡状态,就就在整体和结构上都使证券市场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水平提升,地方政府将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自和财政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支持本地上市公司的发展,从而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同样,如果一个地方政府得到相对较多的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那么该地区的证券价格的上涨潜力则会更大。

(4)在其它各方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公司税的变化将会直接使公司的净利润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时公司的积极性和扩充生产规模的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发展潜力,故而调整公司税对证券具有较大的影响。

居民的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直接受个人所得税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同样,证券交易的成本也会直接受到证券交易税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税率的上升将会遏制证券价格的上涨,相反,税率的下降也会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

总之,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理论上其传导过程都比较漫长。这种较长的滞后性财政政策决定了它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像货币政策的影响那样立竿见影,相对缓慢,但十分持久。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对股市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积极或稳健的财政政策,能确保中国的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这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稳定增长是非常有利的。从短期来看,政府支出增加,以及税收优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同时,将加大资金在股市的供给,有利于股市价格的上涨。相反,它会导致在股市价格下跌。

(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手段

政府贯彻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1)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它要求商业银行收缩贷款和投资,因为银行被迫收获的借款人贷款用来偿还活期存款,银行存款因此而降低,说明此时的货币供应量有所下降。相反,法定准备金率下降货币则扩张。

(2)再贴现政策。提高贴现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会起到约束的作用,相反,它是有利于信贷扩张,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3)公开市场操作。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央行将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攀升,而沉重的通胀压力,会使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1)当货币的供应量增加时,一方面会促使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会促使投资者为了保值继续买进证券,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涨;相反,当货币的供应量降低时,就会使证券市场的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

(2)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作为宏观经济睛雨表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利率是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利率与证券市场表现为逆相关。利率上升,投资证券的价值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收益预期下降,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利率下降,投资证券的价值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收入预期增加,折扣率降低,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短期利率影响股票价格也相对明显,市场反应还是比较快的。

在一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变化范围内,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也与理论分析一致。对一个完整的周期利率分解,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与理论分析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原因是利率变动对经济实体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也会产生效果。当利率上升时,人们会认为,由于经济的持续升温,并导致央行采取降温措施,从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上升的表现更为激烈,因此额外追加投资。

(3)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就会促进证券价格的有效需求增加,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价格上扬;反之,央行出售证券,增加证券的供给,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证券市场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行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具有可实践性与巨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国家宏观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进行证券投资时要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刘晖.浅谈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J].现代商业,2012,(26)

第4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MF模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转轨经济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下简称MF模型)在国际金融理论演化途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Mundell)和英国经济学家弗莱明(J.M.Fleming)于20世纪60年代在封闭条件下的IS-LM模型基础上,加入了外部均衡而形成的。它是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政策搭配的工具,同时又是分析在资本流动限制不同条件下,不同政策手段调控效果的工具。

西方学者针对MF模型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针对模型假设前提进行放松或更正,演绎出适用于不同条件的MF扩展模型和相关理论成果;二是根据现实情况对原有MF模型中包含的部分理论推理逻辑予以修正然后得出新的结论;三是将新的经济变量引入原有模型进而扩充MF模型的分析角度。这些深入的研究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划分其对原有MF模型的贡献,分别是模型假设、模型变量、模型推理逻辑。之所以有学者不断对MF模型的自身框架及其适用性做出研究,一方面说明模型本身较强的理论应用价值与可进化的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模型自身假设与逻辑推理的开放性与复杂性,这一切又是由于当今全球化经济背景的深化以及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不同轨迹与方式。

在我国对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沿着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于原有模型前提假设和理论分析过程的修正和验证,并应用模型对中国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并给出政策搭配建议。二是进行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间政策协调与政策效应传递的理论分析。吴照银(2003)从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的非对称性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与美国间利率水平不同情况下两国经济政策的传递,黄玲(2010)对MF模型进行了进一步推演,分析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控的效应并提出对冲手段下的MF模型。焦瑾璞,庞莉洋(2009)在MF模型框架下分别分析了美国、日本、中国不同货币政策的实施影响,并提出对我国政策实施货币政策带来的干扰。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有许多经济制度带来了转轨经济中的特殊经济现象同时也对相关经济调控政策效果带来了不同影响。反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调控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调控效果明显,经济调控水平也处于不断提升的进程中,当然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政策调控的相关副作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中国转轨经济运行情况对MF模型进行修正,并运用修正后的MF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与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同时提出了两个命题并加以证明,最后针对经济发展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所体现出的特殊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全文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MF模型的修正;第二部分:运用修正模型对政策调控效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修正模型下的两个命题与证明;第四部分:基于模型特殊性的转轨经济异象的探讨。

一、MF模型的修正

在经典的MF模型中,一共包含三条曲线分别是衡量产品市场均衡与否的IS曲线、衡量货币市场均衡与否的LM曲线与衡量国际收支平衡的BP曲线。其中LM曲线形式与封闭条件下的曲线形式完全相同,这显然存在着不足,即无法将外币资产等引入分析框架,在开放条件下的货币市场上割裂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运行背景中,我们需要对IS曲线和BP曲线进行深入地再考察,得出充分适用于我国经济运行分析的曲线工具。因此对三条曲线的具体修正如下:

(一)BP曲线的修正

BP曲线反映了一国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情况,被称为国际收支差额曲线。其具体表达式为:BP=nx-F。表达式中包含两个函数,分别是净出口函数与净资本流出函数。传统的MF模型中nx函数表现为一国净出口与一国收入成反方向变化,净资本流出函数表现为■国内利率r的反函数。我们仅对nx函数提出修正,反观中国从94年到09年的经济数据,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严重外向型依赖,导致我国净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增长,因此我们认为nx函数在中国具有正向斜率,即曲线方程满足■均为正参数。参数被称为边际进口倾向,即净出口变动与引起该变动的收入变动的比率。根据《中国2010统计年鉴》及巨灵数据平台相关统计数据,我们收集了从1994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的相关年度数据采取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拟合出了BP曲线,回归输出结果为:(如表1所示)。

方程实际表达式为■(单位:亿元),这里回归分析目的是判断偏相关系数的符号,因此存在正向自相关的前提不干扰我们对回归所得方程中符号的判断,得出方程与本文之前的理论分析相符。则在我国特殊经济发展背景下,修正的BP曲线呈现出向下倾斜的特征,其表达式方程为■。

具体我国特殊情形下BP曲线的理论推导图1-1示。

按照宏观经济学定义,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被称为外部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当BP>0时,称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称国际收支盈余。反之,则为国际收支逆差。

(二)LM曲线的修正

在MF模型中LM曲线与IS—LM模型中的曲线形式相同,没有充分反映出开放经济模型的基本特征。因此,对其修正的角度我们遵从引入新变量从而带来与外界经济运行联系的原则。从我国近段时间的通货膨胀成因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给渠道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双重性质,一方面是为刺激经济复苏和保证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国内信贷膨胀性溢出,另一方面是结售汇制度带来的由于外汇资产持续高速增加而产生的被动货币投放。因此我们将LM曲线方程M=PL(R,Y)中的变量M进行进一步扩展,根据黄玲(2010)将其分为央行的国外资产F与国内资产D,这样使得LM曲线在货币市场方面与外部发生联系,曲线方程形式为■,其中a为货币乘数。

(三)IS曲线的修正

对IS曲线的修正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nx函数的改变导致IS曲线斜率的轻微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更具近年来中国经济运行殊的经济现象,推导新情况下的IS曲线,本文将其中命名为IS曲线的反常状态。凯恩斯理论框架下由于投资与利率的反向变化关系导致IS曲线的下倾。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转轨经济过程中的政策制度安排等综合因素,在中国经济运行中部分年份中出现了利率与投资正相关的情形,因此反常状态下IS曲线呈现向上倾斜的形式.正常情况下IS曲线的表达式为■。

反常情况下的IS曲线的表达式斜率和截距项符号相反,其理论推导图示1-2。

我们依据中国经济运行的自身实际情况对MF模型中的三条曲线依次进行了相关修正,形成了修正后的MF模型。在一定假设前提下,我们可以运用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对以上方程式及修正方程中所含变量汇总说明:

方程所含主要变量:

二、运用修正模型对政策调控效果进行分析

理论分析的相关假设前提如下:

一是一国施行固定汇率制且资本自由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二是产品市场中商品价格保持不变;三是对于模型中所有方程,被解释变量均对参数成线性关系;四是分析中不考虑政策作用的循环自我反馈,仅考虑初始效应。

(一)在IS曲线正常状态下,政策调控效用分析

1、IS曲线斜率小于BP曲线斜率时

当资本自由流动限制较少时,σ较大时,IS曲线斜率会小于BP曲线斜率,图像上表现为IS曲线较BP曲线较为陡峭。

(1)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用分析

经济初始均衡点处于A点。政府在施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等不同途径,使得IS曲线右移至IS',新的均衡点B位于BP曲线上方,出现国际收支盈余,本国货币存在升值压力,外国资本大量流入,同时央行在市场中买入外汇资产间接投放本币,维持原有汇率水平,以上一系列措施使得LM曲线右移。在固定汇率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施行不会带来BP曲线的移动,因此为我们在寻找新的均衡点时带来了依据。最终经济均衡点处于C点(见图2-1)。若我们放宽假设,允许汇率小幅调整,则在B点时,本币汇率下降,BP曲线右移,最终均衡点为点C。汇率的小幅调整会在一定程度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控效果(见图2-2)。

(2)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效用分析

为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使得本币投放在市场上数量减少,导致LM曲线左移,与IS曲线交于点B。新的交点B位于BP曲线上方带来国际收支盈余,本币存在升值压力,同上述效果相同,为保持本币汇率稳定的相关措施使得LM曲线右移,最终交于一般意义上的均衡点C,即为初始均衡点A,如图2-3。以上分析过程与结论与传统的MF模型下得出结论相同,即是资本自由流动限制与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完全丧失,其均衡点取决于IS曲线与BP曲线交点。但是,值得讨论的地方存在于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国际收支盈余现象的异常经济现象其背后的原因。

2、IS曲线斜率大于BP曲线斜率时

当资本自由流动管制极为严厉时,即σ趋向于0时,IS曲线斜率会显著大于BP曲线斜率,图像上表现为IS曲线较BP曲线较为平缓。

(1)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用分析

经济初始均衡状态为A点。政府在施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使IS曲线右移至IS’,带来产出增加和利率的上升。在B点,出现国际收支盈余,且在该种情况财政扩张带来的国际收支盈余效应要远远大于BP曲线正常情况下的盈余效应。本币存在升值压力或汇率存在下降趋势,为使汇率固定央行要买入外汇资产并投放本币,使LM曲线中的D项与F项增加,带来LM右移,带来外部均衡状况的进一步偏离,本币升值预期加大同时本币实质汇率不断下降,产生政策调控的循环悖论,如图3-2。同时这一理论推导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中违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The 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的原因和近年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形成的一个可能性路径。可见在这种情形下,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带来产出的增长,但为保证汇率的稳定只有以不断牺牲外部均衡的代价换取一国汇率水平的暂时稳定。只有在逐步放松资本自由流动限制和放宽汇率调整幅度的情形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国际收支盈余效应才能减弱,财政政策调控的循环悖论才能予以解决,最终得到理想的调控效果与稳定的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状态。

(2)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用分析

当中央银行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促使LM曲线左移,与IS交点位于BP曲线下方,形成国际收支逆差,为本币带来贬值影响,一国为维护本币汇率稳定必然卖出外汇储备并购入本币,以维持本币汇率水平避免过度贬值,LM曲线进一步左移。此时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出现模糊化,并且产生调控惯性,最初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需要对货币量收紧,但是当出现需对外部均衡进行同时调整时,货币政策紧缩程度无法受到有效控制,紧缩趋势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目标受内外均衡的制约而模糊化,如图3-3。只有辅助财政政策的变化才能有效控制货币政策并产生预期的调控效果,如图3-4。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称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扭曲并产生强烈的政策依赖性。就经济运行现实情况来看,近期我国货币政策由中性转为偏紧的同时辅助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主要为保证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持续,另一方面从模型中我们也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源于对货币政策调控依赖性和扭偏的需求。

(二)在IS曲线反常状态下,政策调控效用分析

回顾我国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与利率的关系,可以看出在2004至2006年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利率的相关性表现为正向且投资对利率敏感性较强。

这里我们仅分析IS曲线斜率大于LM曲线斜率时的情形,因为当IS曲线斜率小于LM曲线时,使之成立的一种条件可理解为d■,在这种情形下投资对利率弹性较大的经济含义可表述为利率下降伴随投资严重萎缩,利率上升投资急剧扩张,而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太大以至于抵消了政策扩张的正常效应,这些结论严重违背了基本经济学理论。因此我们忽略此种情况,仅讨论IS曲线斜率大于LM曲线斜率的情形。

1、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用分析

当政府施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IS右移至IS’与LM曲线交于B点,由于B点在BP曲线上方,因此产生国际收支顺差,并且由于IS曲线向上倾斜BP曲线向下倾斜,带来了相比于IS曲线正常情形下国际收支盈余效应的双重强化。本国为维护本币汇率水平,投放本币同时买入外汇资产,使得D和F上升,LM曲线右移形成新的均衡点C。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形下,扩张性财政政策无挤出效应,但其作用被货币政策的被动调整所削弱,如图4-1。

当我们放宽对汇率固定与资本流动的限制时,财政政策在开放条件下产生特有的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即表现为财政政策的扩张导致本币升值IS曲线下移趋势,会被BP曲线的上移而部分抵消,同理当财政政策收紧时,由于本币贬值导致的IS曲线上升会被BP曲线下降而部分抵消。如图4-2,经济初始均衡点位于点A,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右移至IS’,由于与LM曲线交于点B,由于位于BP曲线上方,因此国际收支盈余使得本币存在升值压力,汇率下降使得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IS曲线左移同时BP曲线右移,最终均衡点位于C点。

2、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用分析

当央行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LM曲线左移至LM’,与IS曲线交于点B,产生国际收支盈余,本币存在升值压力,为维护本币汇率水平恒定,央行投放本币并买入外汇资产,导致D与F上升,从而LM曲线右移趋向初始均衡点,紧缩性货币政策效用大幅减弱(见图4-3)。若为确保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一国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配合,产生了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提及的货币政策调控的依赖性,货币政策调控自由度减弱。

若放松汇率固定与资本自由流动限制的假定,则紧缩性货币政策效用会逐步体现出来。在初始均衡点A,当货币政策收紧,导致LM曲线左移与IS曲线交点位于BP曲线上方,出现国际收支盈余,本币升值进一步导致IS曲线左移至IS’,BP曲线右移至BP’,最终交于点C,如图4-4所示。

三、修正模型下的两个命题与证明

在修正的MF模型框架下,我们提出两个命题并通过模型中所包含的方程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论证。

四、基于模型特殊性的转轨经济异象的探讨

针对文章的上述分析,我们对理论分析过程中的特殊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并对现象的存在给出了可能的原因解读。

(一)关于模型修正中体现出的在特殊经济现象。

1、近年来净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同向变化的现象转贴于  我国经济增长中出口带动的比重常年保持较高,一方面是我国现阶段贸易活动中的比较优势存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客观上出口纺织品、以及装配加工的电子产品等对于本国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并且出口产品大多属于必需品范畴因此受外部经济环境冲击极为有限。另一方面从政策角度来看,在出口相关政策鼓励以及进口相关的约束条件下,我国出口企业积极性较高,出口创汇以及为经济增长贡献较为明显。当然关于净出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间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实证研究,于此我们仅从不同角度给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2、投资对利率的弹性为正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a、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工具,其运用和形成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名义利率会大幅偏离实际利率,进一步使得投资与名义利率间的关系被扭曲;b、国有银行主导型体制导致贷款获得途径的非均衡性。由于国有企业在资金市场具有垄断优势,且投资占比较高,同时其自身特性可概括为资金需求量大,议价能力极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这对于利率提升带来的投资抑制效果带来了很大程度地减弱;c、资产替代限制的效应。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以及居民储蓄的刚性表现,导致资金的逐利性被动弱化,使得名义利率调整幅度缩小,同时资金流向受到影响,名义利率对于投资的指导作用大大减弱。

(二)关于政策效用分析中体现出的特殊经济现象

1、IS曲线正常状态下

财政政策调控悖论的产生。如图3-1所示,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扩张必将伴随本币资产的投放,外部失衡的进一步扩大。

货币政策的调控依赖性。如图3-4所示,在此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收紧趋势的终止依赖于财政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目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模糊化。

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原因均来自与汇率固定的影响,因此合理放宽汇率调整幅度,放松对资本流动项下的管制,对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2、IS曲线非正常状态下

在放宽前提假设条件下,财政政策出现棘轮效应。财政政策的调整会由于汇率变动带来的BP曲线移动而使效果更加显著,具体体现为扩张和收紧时,均存在一条外部机制限制政策自身的惯性调节。这一效应得益于汇率的一定浮动。

(三)对两个命题的思考

命题1中我们考虑了外国利率对于本国经济的影响。命题2中我们考虑了财政刺激计划或赤字的融资方式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在相关的严格条件约束下,两个命题均对中国自身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意义。

首先,在美国经历多次量化宽松政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扩大货币供给时,国外的利率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在满足命题的一定条件时,若我国利率水平长期保持恒定,根据命题1结论,外生经济冲击会带来我国的产出的下降。其次,目前由于政府投资拉动的主导效应等使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增长态势,而我国在财政赤字逐年增加的经济发展时期合理弥补财政赤字缺口以及合理为财政刺激计划融资对经济增长与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命题2结论,利用发行国债的方式为财政刺激计划财政赤字进行融资,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综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产生经济运行异常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集中与利率的非市场化、汇率水平的固定及资本项目的严格限制,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单一。为有效解决政策调控中问题,具体政策建议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指标的作用

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完善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减弱利率作为政策变量的性质,有效连接金融市场内部不同利率形成机制和传递机制,进一步发展并完善资本市场,使居民投资的资产形式多样化,同时配合利率形成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资金流动的趋利性,使得资金拥有个体对于政策调整做出有效合理的反应,使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显著改善;逐步放宽汇率的调整幅度,缓慢放松对资本账户的管制,使得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健全同时避免外部因素对本国经济体的冲击。

2、针对国企资金获取途径设立监督渠道

并对其资金的非正规漏损及效率缺失设置指标进行监控,减弱其资金议价能力进而提升其对调控政策反映的敏感性,逐步改善资金市场上的垄断现象。

3、加大对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的投入

宏观层面,从增长依赖途径转变入手,为继续保证经济增长将动力逐步转向国民内需的开发,同时在短期中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微观层面从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创新角度提供辅助,鼓励企业等市场微观主体技术革新,并且进一步提升本国人力资本的质量,保障经济增长途中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积累。

本文构造的MF模型是对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特殊背景下修正的一种尝试。经济理论和分析应充分结合中国经济的运行背景,对于西方经典理论的运用和考察应本着谨慎的态度加以学习和研究,只有有效合理地将其融入我国的经济运行框架,理论与模型才能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上述分析与命题中中国转轨经济中存在的经济异象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新的时期也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的高速经济增长缔造了东方乃至世界的神话,其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并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经济体量层面的头号大国。但是反观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质量与为保证经济增长动力而付出的成本代价,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许多异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在。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如何避免重蹈拉美国家等地区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怪圈,平稳走向发达国家行列;如何避免激化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冲突,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如何摆脱身处世界工厂中资源净输出者的尴尬地位,从创新与技术发展角度分享世界市场的红利;如何合理解决长期中自身的“双顺差”现象问题及其间接影响,兼顾内外均衡的实现;如何避免在高速经济增长后期产生滞涨的可能,同时在后危机时代继续保证全球经济引擎的功用等等,这些始终困扰并将长期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是转轨经济中永恒的音符,只有合理应对这些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并在现实中不断相遇的问题,中国经济才能谱写出永恒而辉煌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William L . Silber, Fiscal Policy in IS-LM Analysis : A Correction.[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2, No. 4, Nov.1970,Page of 461-472

[2]黄龄.《MF模型的逻辑推演与引申》[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3]谢浩然.《基于IS-LM模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当代经济》2010年12月(上)

[4]David Colander , The Strange Persistence of the IS-LM Model.[J],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 36,Page of 305-322

[5]吴照银.《中美经济政策的传导》[J],《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6]尹慧娟.《从MF 模型中BP 曲线的斜率看我国的财政政策》[J],《学术论坛》2002年第二期

[7]罗云峰.《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中国的调整和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易纲,海闻.《货币银行学》,[M]格致出版社

第5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内容摘要: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假定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下,认为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本文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放开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假设,分析了国际资本完全流动、国际资本流动敏感、国际资本流动不敏感及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四种情形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加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效果

理论基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假设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前提下,分别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结果显示,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效果明显。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假设国际资本完全流动,但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资本并非完全流动,可以将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划分为四种类型:资本完全流动、资本流动敏感、资本流动不敏感及资本完全不流动。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不同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式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

理论扩展

(一)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敏感性的降低,财政政策的效果也随之降低。当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时,财政政策是无效的(见图1)。

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固定汇率制下,无论资本流动情况如何,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见图2)。

(二)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果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无效的,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敏感性的降低,财政政策的效果也随之增加。当国际资本完全不流动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见图3)。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浮动汇率制下,无论资本流动情况如何,货币政策始终都是有效的(见图4)。

现实应用

(一)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我国实施了外汇体制改革。改变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的核心是“管理”和“浮动”,即政府的管理和市场的浮动兼而有之。

(二)我国的资本流动情况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认为,利差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其他学者如Branson(1968)在Markowitz (1952)和Tobin(1958)的资产组合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由进出口、利率和汇率等因素决定,而长期资本流动则由国内的收入水平、利率以及国外利率水平等因素决定。另外,新古典理论认为穷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远高于富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由此会导致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但是Lucas(1990)发现资本并没有大规模的从富国流向穷国(被称为Lucas Parado x 或者卢卡斯之谜),为了解释这一现象,Lucas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原因,即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外部收益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后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在中国逐渐展开。刘立达(2007)对1982-2004年间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进行了统计描述,并构建其决定因素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资本流动对短期利率变化不敏感。王世华、何帆(2007)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影响资本流入和流出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利差和人民币预期升值率都是影响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但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尤为突出。陈学彬等(2007)通过协整方程考察了利差、通胀、汇率预期和股票市场发展等因素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强和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对短期资本的流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外利差对短期资本也有一定的影响。宋勃、高波(2007)重点研究了国际资本流动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 非因果性检验方法,对我国1999-2006年度实际利用外资和房地产价格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房地产价格上涨吸引了外资的流入。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汇率及资本收益率反应敏感。而在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敏感度较弱,对汇率和资产价格反应较敏感。

(三)加强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建议

由于我国是实行盯住制的汇率制度,这种制度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的(政府的管理与汇率的浮动并存)。同时,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性不高,因此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FE的曲线是陡峭的。所以,在汇率及资产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

本文仍然以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进行分析: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政府买入本币卖出外币进行管理,管理的结果使得LM曲线左移;同时,本币的贬值带来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因此,IS和FE曲线右移。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政策有效,且其效果由于汇率的浮动而有所加强(见图5)。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国际收支逆差,本币贬值。政府买入本币卖出外币进行管理,管理的结果使得LM曲线左移;同时,本币的贬值带来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因此,IS和FE曲线右移。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也是有效的,但其效果由于政府的管理而有所削弱(见图6)。

因此,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强财政、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手段就是增大汇率的浮动。

参考文献:

1.Harry Markowitz.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52,7(1)

2.James Tobin.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s Risk[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8,25(1)

3.Robert A.Mundell.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 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 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29(4)

4. Robert E.Lucas.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80(2)

5.Thomas A.pugel.International Financ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刘立达.中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07(3)

第6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过多,一般变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初期,企业销售收入会增加,同时因低价原材料生产的库存产品成本较低,公司利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货膨胀初期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材料价格一般领涨于其他商品价格,生产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上市公司股价领涨。通货膨胀后期,导致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扬,企业成本急剧增加,盈利减少,通货膨胀也加剧社会经济矛盾,政府也会提高利率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投资者退出股市,从而股价下跌。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说,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但是股市与利率也不是绝对的相悖,有些相对特殊的情况,当形势看好,股票行情暴涨的时候,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不会很大;当股市处于暴跌时,即使出现利率下降的政策,也可能会使股价回升乏力。

汇率水平: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也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的对外开放度,随着各国开放度的不断提高,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财政政策: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一方面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减轻萧条,通过这种内在的稳定器调节社会供需;另一方面通过“相机抉择”发挥财政政策的只能。总体说,扩张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和国债发行)会促使股价上涨;紧缩的财政政策对股价影响正好相反,是抑制股价上涨。

第7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国债;国债市场;创新与发展

国债是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对于集中社会闲置资金,增加社会投资以及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有着重要作用。国债作为中国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而向投资者发行的一种债券种类,伴随着国债市场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其发行量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中国国债在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债发行量的逐步增大与交易额的不断增多,国债市场已成为整个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以及社会资金循环的一个重要渠道。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债以多品种、多期限、滚动发行的方式,在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全面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中国国债市场起步较晚,中国国债一级、二级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与国外高度发达和健全的国债市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国债利率并没有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利率在金融市场上往往作为确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基准利率,其他各类债券或金融资产均以相应期限的国债利率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风险、期限或成本确定其价格或利率,其收益率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保持相对稳定的差额,并随着国债利率变动而变动。同时,由于国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流动性,遵循收益与风险对等原则,其利率一般低于普通存款利率。然而,中国目前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发行的国债均属固定利率债券,且以银行存款利率为确定依据,其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在通货膨胀较高时期,还对三年以上的国债实行保值补贴。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提供金融市场银根松紧的信号,而且也加大了国债的筹资成本,加重债务负担。

2.国债期限结构不适应国债市场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国债的短、中、长期结构比较合理。政府发行不同期限的国债,对于政府预算收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短期国债可以用于经常性的财政支出和短期资金调剂,中长期国债可以弥补年度预算赤字。而中国大部分国债均为中期国债,长期以来一直未发行过短期和长期国债。由于国债期限结构单一,难于满足国债持有者对金融资产期限多样化的需求,也使国债发行规模在短期内急剧膨胀,国家还本付息时间过于集中,客观上不但影响了国债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成为进一步扩大国债规模的障碍,并使中央银行无法选择多种不同期限的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3.国债投资者结构比例失调。西方国家个人的金融资产多委托给机构投资者管理,国债市场的参与者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直接拥有的国债一般不会超过10%。而中国国债认购对象主要是居民个人,其中城市居民投资者占主要部分,农村投资量非常有限。国债作为金融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不应该局限于财政筹款阶段,而应扩大机构投资者的认购比例,提高国债发行效率,也有利于今后国债上市流通,活跃国债流通市场。

4.国债品种缺乏多样化。从1991年起各种期限的国债开始市场化发行,这些都符合其特定的筹资需要。但从实际发行中看,短期国债被投资者看好,特别是二年期国债最畅销,反映出居民对市场物价、存款利率的心理预期。因此,国债的期限设计应兼顾市场需求,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使之适应不同机构和不同收入水平购买者的需求以及不同层面投资者的偏好。

二、中国国债在市场运行中应遵循的原则

中国自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以来,基本建立起了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发展,国债市场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债市场管理政策及发展方向的制定,既要从中国国债市场现状出发,又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国债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低成本、高效率的国债发行市场和高流动性、高安全性的国债流通市场。需不断完善国债市场,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更好地把握经济运行、缓解经济波动周期和稳定经济增长,为此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国债发行规模适度的原则。国家在发行国债时,要全方位考虑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要重点考虑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三个因素:社会应债能力是决定国债发行数量的最基本因素;国家的偿债能力是确定国债发行数量界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国家的财政政策也对国债发行数量有着重要影响。在国债发行过程中,既要适应中国目前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以偿债能力和应债能力为限,不可顾此失彼。要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同时要以此原则为指导,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实现国债期限结构的多样化,要调整国债利率结构,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

2.坚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原则。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实施过程都与国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适应的国债政策是实现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而国债政策的有效实施,也同样需要货币政策予以协调配合。提高国债的流动性,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具有很大作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国债的流量和流向,从而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存量,保证供需平衡,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3.坚持加强国债监管,防范国债风险的原则。国债在市场运行中存在着发行风险、利率风险、竞争风险、核算管理风险等多种风险。为了规范和完善国债市场,必须坚持加强国债监管,防范国债风险。首先要建立健全国债法规,使国债管理有法可依,明确国债管理部门权限职责、相互制约关系和法律责任等,财政与人民银行要加强合作和协调,进一步提高国债监管效率。要加强对承销机构的监管,提高国债风险意识,主动规范承销行为,使其树立市场意识和社会意识。加强对国债发售整个过程和内部核算的有效管理,积极维护国债市场正常秩序。

三、中国国债在市场运行中的创新与发展

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信用经济即债务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已不再是单纯的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更是各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和工具。国债的突出任务是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调节生产和消费,促进社会总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为此要创新和发展中国国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发展国债市场,形成统一托管结算的国债登记托管系统,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国债发行市场和高流动性、安全性的国债流通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服务。

1.改变国债利率结构,实现利率市场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是由中央政府发行并以国家财力和国家信誉为保证的债券,是金融市场中信誉最高、安全性最好、风险最小的金融产品。按照金融市场上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国债利率在市场利率体系中应是最低的,并作为基准利率供市场利率参照。然而,目前中国国债发行利率都是比照银行存款利率设计的,并且前几年总要比后者高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地位无法得到确认。不仅如此,国债利率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既不利于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也不利于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因此,从长期目标看,中国必须从基准利率的市场确定角度出发,逐步调整国债利率结构,改变历时已久的国债利率高、银行储蓄存款及其他金融产品利率低的状况,增强国债利率弹性,充分发挥国债利率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制定合理的国债发行利率,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市场情况,兼顾通货膨胀、市场利率的发展趋势及投资者的偏好等参数,适当提高长期国债的利率,适时调整以银行存款利率为基准的做法,使国债利率真正反映出国债市场的资金供需状况。

2.增加国债发行品种,加大国债市场供应量。为了满足国家财政的不同需要,促进经济发展,要对国债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在现有已发行国债的基础上,组成一种新型的记账式国债。这种国债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后,投资者可拿这种国债在银行网上进行买卖,银行购入这种国债后,可以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统一托管变更转变成可以流通的记账式国债,这样投资者可以随时在商业银行柜台买卖国债。在大力调整国债品种结构中,还可以适当增加财政债券、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和储蓄债券以及本息分离债券等券种的发行,使国债品种结构进一步多样化。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国债发行应以可上市国债为主,同时应进一步实行国债发行无纸化,逐步减少凭证式、无记名式等实物券国债,扩大记账式国债发行,增强国债的流通性。

第8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外国通货膨胀; 汇率; 货币和财政政策

一、引言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增长超过真实产出增长的结果;而财政主义者认为过度膨胀的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充要条件。不过,当我们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思考问题时,通胀的产生会更为复杂,可能是国内扩张性货币或财政政策导致的,也可能是源自外国的输入型通胀,或者兼而有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日益发展,各国通胀已与汇率紧密联系。在应对通胀时除了采取较为常用的货币和财政紧缩外,汇率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多恩布什提出,只要汇率贬值低于通货膨胀率,国内的通胀率就会逐步下降,同时实际汇率将逐渐上升。但是,多恩布什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汇率不能长期升值,汇率被高估到一定程度时,迟早会发生大幅度贬值。鉴于此,本文以开放经济为背景,基于不同的汇率制度,探索外国通货膨胀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本国最优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选择。

二、文献回顾

对于开放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理论:其一,传统凯恩斯主义研究法;其二,斯堪的纳维亚主义研究法(以下简称Aukrust-EFO);其三,支付余额货币研究法。

(一)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研究法

该方法是由Branson(1974)建立的,将BP曲线添加到标准的IS/LM模型中。该理论认为,主要通货国家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将LM曲线向右移动,因此均衡点离开了BP线,那么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其结果是支付余额剩余增加,因此这些国家的国内价格水平上升。这个现象被视为世界其他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

就输入型通货膨胀冲击下的政策选择问题,Branson(1975)研究认为,本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价格具有明确的影响,但是财政政策的影响却是模棱两可的。政府支出增长或者减税将IS曲线向右移动,因此将均衡点离开BP线。如果BP线比LM曲线更陡,或者,如果BP线比LM曲线更平坦的话,那么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和盈余都有可能。就是说,财政政策的选择依赖于BP曲线的斜率。按照Branson(1977)的研究,尽管外生的财政冲击对价格水平具有确定影响,但是价格水平与支付余额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可预测的。这个关系依赖于外生冲击的来源。

(二)斯堪的纳维亚主义研究法

Aukrust(1970)认为,在开放经济中,价格和收入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开放部门面临强烈的国际竞争,而封闭部门则免于国际竞争的压力。给定世界价格和现存的汇率,开放部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是价格接受者,所以世界市场的价格决定其产出的价格,并且被世界市场决定的产出价格又决定了工资和封闭部门的产出价格。两个部门产出价格的加权平均决定了国内价格。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被钉住在世界通货膨胀率水平上。两个部门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依赖于生产增长率的差、劳动份额和工资设定。然而,长期以来,两个部门之间的偏离通过工资谈判、劳动市场的力量和宏观经济政策而被减轻了,从而使得国内的价格水平被钉住在世界水平上。

(三)支付余额货币研究法

该研究法认为,在固定汇率下,世界价格是由每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加权平均决定的。因此,只要汇率是固定的以及完善的商品套利存在,一个国家长期通货膨胀率必然收敛于世界通货膨胀率。不过,Swoboda(1977)的研究表明,通过汇率的非固定性、迟缓的套利、通货膨胀从贸易品向非贸易品传导的延误以及贸易障碍等因素,单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短期可能偏离世界通货膨胀率。Ghosh et al.(1995)的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通货膨胀是通过两个部门不同的生产率增长而传递的。至于汇率制度对本国政策选择的影响,固定汇率体制的支持者认为,固定汇率虽然不能屏蔽外国经济冲击的影响,但却提供了可信性,并导致了较低的通货膨胀、更加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更加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浮动汇率的支持者认为,在浮动汇率体制下,经济具有更大的能力调整外部冲击。

可见,关于开放经济下的通货膨胀研究,只有凯恩斯主义涉及了国内的政策选择问题,支付余额货币研究法和斯堪的纳维亚研究法只涉及世界通货膨胀的决定和传导。而凯恩斯主义研究所涉及的国内政策选择又主要依赖于国际收支曲线的斜率。

三、理论模型

基于短期凯恩斯模型研究外国通货膨胀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短期影响,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本国稳定经济的政策选择,笔者假设:其一,由于本文关注短期影响,因此技术进步和资本存量增长过程被忽略了;其二,本国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因此进口价格是给定的;其三,本国经济相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非常小,因此价格和利率是世界市场外生给定的。给定这些假设,国内真实产出就是:

Y=C(Y,■,Λ)+I(Y,i,■)+X(■,Yf,Λf)+G

(1)

Y是国内真实产出;C是对国内商品的真实消费支出;I是真实私人投资支出;X是国内商品的真实出口;G是政府对国内生产的商品的支出;i是国内利率;Yf是真实外国收入;P是国内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Pf是外国商品按外币计算的价格;r是汇率,以单位外币对应的本币量来计量;Λ是真实国内财富;Λf是真实外国财富。消费C、投资I和出口X函数中的变量rPf/P反映了本国和外国商品之间由于相对价格而产生的替代。笔者将外国利率视为外生固定,因此可以忽略外国利率的影响。国内生产的商品的价格水平由下列方程决定:

P=P(Y,rPf),P1>0,P2>0 (2)

该方程表明,国内的价格水平部分是由需求(通过Y)决定的,部分是由成本(进口商品价格rPf)决定的。国内进口商品价格rPf通过增加生产成本而提高了本国商品价格水平P。同样,产出水平Y(将充分就业产出视为固定,因此忽略)不仅通过需求压力提高了价格水平P,而且通过工资上行压力提高了国内价格水平P。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L/P=H(Y,i,Λ),H1>0,H2

其中L是期末的国内货币存量;H是期末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

Λ=L-1/P+B-1/iP (4)

其中B-1是开始期间本国居民持有的本国和外国债券量;L-1是开始期间的名义货币存量,且:

L=L-1+L (5)

L=α+θβ* (6)

方程(6)表明货币供给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其二是国际收支。α>0表示公开市场购买;α0表示支付盈余;β*

(L-1+α)/P=H(Y,i,L-1/P+B-1/P) (7)

求解方程(7)得出利率为:

i=i(Y,P,α),i1>0,i2>0,i3

由于最初的存量不发生变化,因此不影响利率。价格水平P的上升将对真实货币余额产生额外的需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M(Y,■,i,Λ)-X(*)+F(*)=0,M1>0,M2

M是进口量;F>0表示资本净流出;F

■(Y-C-MC)-(H-■)-(Bd,H-■) (10)

MC是进口的消费品;Bd,H是期末国内对本国债券的需求;B■■/i是期初以本国通货持有的本国债券。方程(10)左边第一项是真实的国内储蓄;第二项是对本国通货的真实需求;第三项是对本国债券的真实需求。为方便起见,将方程(10)改写为:

■S(Y,Λ)-[H(Y,i,Λ)-L-1/P]-[Bd,H(Y,i,Λ)-

B■■/iP] (11)

S是国内储蓄;Λ是国内真实财富。我们注意到,贸易术语rPf/P在储蓄函数中不起作用。因为给定国内产出Y和财富Λ,贸易术语的变化仅仅导致了本国消费C和进口消费MC之间的替代,不影响总消费。产出Y的上升将增加储蓄,而储蓄被部分传导到国内货币和债券的需求上,部分传导到外国债券需求上。因此■是Y的增函数。给定国内财富Λ,利率i上升对国内债券需求增长,而对本国货币和外国债券需求下降,因此如果储蓄S不受利率i影响的话,■是i的减函数。如果S是i的增函数的话,■与i的增减关系不明确。通过允许利率i对国内财富Λ的影响,以及对国内债券最初存量B■■/i的影响,i对■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抵销了。通过降低Λ,i上升将提高储蓄S,并降低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以及降低或者提高了对外国债券的需求。

笔者假设,相对于财富效应,替代效应更大一些,因此,即使允许国内财富Λ对利率i作出反应,■仍然是利率i的减函数。P的上升将通过降低国内Λ,增加储蓄S,而对本国货币和债券的需求不确定。即使对本国货币和债券的需求上升,增加的国内储蓄S一部分也被传导到外国债券上,因此■是P的增函数。综上所述,得出:

■=■(Y,i,P),■1>0,■20 (12)

同理,外国对本国债券的需求■f就是:

■f=■(Yf,i,Pf),■f1>0,■f2>0,■f3>0 (13)

笔者将外国利率视为固定,因此不影响本国债券的需求。外国价格水平Pf上升降低了外国的真实财富,从而提高外国的储蓄,而外国储蓄的提高增加了对本国债券的需求。方程(12)减去方程(13)得出净资本流动函数:

F=■(*)-■f(*)=F(Y,i,P,Yf,Pf),F1>0,F20,F4

通过消除最初的资产存量,并用i和P代替Λ、Pf和Λf,将方程(9)改写为:

■M(Y,■,i,P)-X(■,Pf,Yf)+F(*)=0

(15)

我们注意到P在进口函数M以及Pf函数X中的作用。显然,M4

四、外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马歇尔-勒纳条件是:

?坠[■M(*)-X(*)+F(*)]/?坠r

方程(16)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r 的上升将导致出口价格对进口价格的相对提高,从而产生额外的外汇供给。由于对外汇的额外需求将提高汇率r,方程(16)意味着外汇市场是稳定的。求解方程(16)得出汇率:

r=r(Y,P,i,Pf,Yf),r1>0,r2>0,r3

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产出Y的上涨将提高对外汇的需求,因此导致汇率r提高,从而保证外汇市场出清,即r1>0。如果我们忽略本国财富效应的话,即M3=M4,国内价格水平P的上升要求汇率r等比率上升,因此r2>0。但是由于财富效应对汇率r起反向作用,且财富效应或者大于或者小于价格效应,即r2>0∪r2P/r≠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i的上升降低了对外汇的需求,因此降低了汇率,即r3

不考虑外国的财富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国价格水平Pf的上涨要求汇率r等比率下降,从而保证外汇市场出清,因此外国通货膨胀对本国没有影响。如果我们考虑外国财富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国价格水平Pf的上涨导致汇率r下降,其幅度或者大于或者小于外国价格水平Pf上涨的幅度。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将依赖于外国通货膨胀的大小以及由此导致汇率rt下降的幅度。

当外国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大于由此导致的汇率下降幅度时(即-X3+F5>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国价格水平Pf的上涨所引起的外国财富的下降导致了商品出口的下降大于所导致的证券出口增长,因此外国财富效应下降将提高汇率r。

当外国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小于由此导致的汇率下降幅度时(即-X3+F5

■≠1■(-X3+F5)≠0 (18)

如果外国产出水平Yf上升增加了外汇供给,这要求汇率r下降,因此r5

Y=C[■,■,■,i(■)]+I[■,i(■),■]+

X[■,■f,■]+G (19)

其中利率函数i(*)就是方程(8),而汇率函数r(*)则是:

r(*)=r[■,■,i(■),■f,■f] (20)

方程(19)的P是国内价格水平,Y是对国内产出的总需求。将方程(20)代入(2)中得出:

P=P[■,r(■)Pf] (21)

五、本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效应

(一)财政政策选择

在外国通货膨胀的冲击下,本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Gt的上升)增加总需求,从而将总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影响国内总供给曲线,因此,本国的均衡价格Pt和产出水平Yt都将提高。

可见,面对输入型通货膨胀,本国政府最优财政政策必须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作出选择。面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如果要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当局应该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但是在国内通货膨胀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也出现下降。如果当局更关注经济增长,就必须以国内通货膨胀增长为代价。

(二)货币政策选择

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购买)导致的α上升将对总需求产生两重影响:其一,α的上升导致市场利率i下降,从而直接刺激需求增长;其二,市场利率i的下降同时也提高了汇率r。因此,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贸易术语而提高了需求。我们知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影响总需求,而不影响总供给。但是货币政策则不同,它不仅能影响总需求,也能影响总供给。因为α的上升提高汇率r,导致总供给曲线将向左边移动,因此,本国产出水平Yt可能下降。

可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定提高了本国的均衡价格水平Pt,而对均衡产出水平Yt的影响不确定,既可能提高均衡产出水平Yt,也可能降低均衡产出水平Yt。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了本国的均衡产出水平Yt,这取决于汇率rt。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即汇率rt保持不变),类似扩张性财政政策(即Gt增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α的上升)也将总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并且不移动总供给曲线。因为汇率固定,α的上升无法通过汇率rt的调整而影响总供给。因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即汇率rt随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下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α的上升)将导致价格上涨,而产出水平Yt可能增长,也可能下降,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本国出现滞涨。最终结果取决于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即外国价格水平Pf)的上升幅度小于汇率rt下降的幅度。在这种情况下,rtPf将上升。从方程(19)得出,rtPf的上升将总需求向右移动。假设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从方程(21)得出,总供给将向左边移动。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该效应在数量上等同于公开市场操作的效应。因此我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输入型通货膨胀会引起国内经济滞涨。第二种情况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外国价格水平Pf)的上升幅度大于汇率rt下降的幅度。在这种情况下,rtPf将下降。从方程(19)得出,rtPf的上升将总需求向右移动。假设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从方程(21)得出,总供给将向左边移动。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输入型通货膨胀会引起国内通货膨胀下降,但经济增长也随之下降。

很容易发现,无论外国价格水平上升的实际效应是什么,都可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消除。如果外国价格水平上升提高了进口商品价格,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得进口商品价格回到原来水平。与此不同,如果外国价格水平上升向上移动了供给曲线的话,那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它回到原来水平,但是利率和本国价格水平比原来水平更高。

可见,如果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为了恢复最初的总供给曲线的位置而对外国的通货膨胀作出反应,那么总需求曲线将低于原来水平,因此,为恢复最初的(Pt,Yt)均衡值,当局必须选择扩张性财政,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能移动总需求曲线,但是不改变总供给曲线。总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考虑上述情况时,外国价格水平上升将提高均衡的本国价格水平,并且或者提高或者降低了本国产出。该效应可以通过恰当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抵销。

六、实证研究

(一)四变量时间序列模型

为了研究不同汇率制度下输入型通货膨胀以及外国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笔者考虑一个变量向量zt=[Xt Mt Gt X■]。其中Xt表示本国通货膨胀πt和本国经济增长Yt;Mt表示本国货币政策;Gt表示本国财政政策;π■表示外国的通货膨胀。通过估计四变量向量自回归(TVAR)获得方程(22)中的四变量移动平均模型。因此我们讨论如何对四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施加限制,从而保证移动平均模型中满足:B12(1)=B12(1)=B22(1)=0。笔者估计的四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如下:

■=■

■+■ (22)

A(L)=[Aij(L)]=■kα■■Lk-1],i,j=1,2,3,4;ut=[u1t,u2t,u3t]'=zt-E(ztzt-s,s>1),且var(ut)=Ω。所以有A(L)和Ω的估计值。移动平均TMAR的估计B(L)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活动:第一,TMAR和TVAR中典型的冲击应该一样:B0et=ut;第二,模型中的向量zt应该一样:zt=

B(L)et=[I-A(L)L]-1ut。由这两个等式得到:

B(L)=[I-A(L)L]-1B0 (23)

为了计算出B(L),笔者仅需要B0。这可以通过方程B0et=ut两边的方差来计算。

(二)数据选择及实证结果

笔者用2005年7月之前的样本期间表示固定汇率期间,而2005年7月之后的样本期间表示浮动汇率期间。外国的通货膨胀用美国的CPI表示;外国的经济增长用美国的GDP增长率表示;本国的通货膨胀用中国的CPI表示;本国的经济增长用中国的GDP增长率表示;本国的货币政策用中国基础货币量变化表示;本国的财政政策用中国的财政支出变化表示。笔者选择的样本期间是1991—2012年。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稳定性单根检验。零假设序列是非稳定的。使用变量的原统计值、1阶差分和2阶差分,结果显示在表1中。检验没有发现序列存在单根的证据。

笔者利用滞后两期的四变量平均(TVAR)模型作为分析的基础。四变量VAR的估计结果显示在表2a和表2b中。固定汇率期间的估计几乎都显著,而浮动汇率期间的估计不显著。这表明,固定汇率下,面对外国通货膨胀冲击,本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够提高国内产出和价格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国内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七、主要结论

一是在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刺激都能提高国内的产出和价格水平,而货币刺激只有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才能提高国内产出和价格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公开市场购买将提高国内价格水平,但对产出的影响不确定。

二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外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本国经济存在两种可能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国价格水平的提高导致汇率下降的幅度可能小于价格本身上升的幅度,也可能大于价格本身上涨的幅度。

【参考文献】

[1] Aukrust O.Prim I: A Model of the Pric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 Review of Income Wealth,1970,16:51-78.

[2] Branson W.H.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 A Keynesian Approach[J].Presented at Brookings Institutions Conference on World Inflation,1974:21-23.

[3] Branson W.H.Monetarist and Keynesian Models of Transmission of Infl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5,65:115-119.

[4] Branson W.H.A Keynesian Approach to Worldwide Inflation,in L.B,Kruause and W.S. Salant (eds.),Worldwide Inflation: Theory and Recent Experience[M].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7.

第9篇:财政政策与利率的关系范文

    基本面是债市走向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等。这三者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形势决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动将促进宏观经济向预定的目标发展。所以从这个关系看,判断好宏观经济形势对债市投资很重要。

    而对其分析主要把握好如下几个指标:CPI,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PPI,GDP增速,进出口增长情况等。这些指标如果增长过快,则意味着经济出现过热,宏观调控就显得较为必要。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就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适度紧缩,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升息、提高存款准备金、加大税收征管,减少财政赤字等。升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直接抬高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进而降低其市场价格。而减少财政赤字等将直接影响国债的供求,进而抬高债券的价格。

    资金面也是影响债市的重要因素,今年的债券牛市行情主要就是资金宽松推动。资金的松紧主要体现在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上,而短期利率的变化将通过机构的投资行为进而对中长期利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映资金松紧的几个主要指标是,商业银行存贷差、外汇占款增长情况、商业银行在央行的超额备付金比率。目前,商业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外汇占款迅速增加,银行间的流动性十分宽裕,债市处于严重供求不平衡的状态,所以许多机构不惜抬高价格买入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建仓的投资者如果将手中的债券卖出,将获得不错的收益。

    还有,新券的发行和央行每周二和周四的公开市场操作结果也对债市走势产生较大影响。目前新券的发行主要是参照二级市场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来定价的,如果新券的发行利率大幅高于或低于二级市场的同期限品种,将直接带动债券市场的大幅下挫或快速上涨。公开市场操作直接代表着央行的微观货币调控,其结果将反映银行间资金的松紧状况,公开市场央票招标利率走高预示着短期资金偏紧,债市将面临利空;否则则相反。所以喜欢做短线的投资者需要时刻关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