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历史学科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学科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学科的功能

第1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一、 养德为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辩养德、以人养德构成历史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社会的进步、历史事件形成、发展到结束都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发展观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辩养德即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演变等进行科学的辨析。教师有针对性就某一历史问题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有关文献,引经据典,对该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历史更替,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发展观。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 开智为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他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分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历史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历史方法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历史学方法是指历史学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既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历史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历史必不可少。其三是具体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对比分析法、归纳推理法、年代树法等几种。

三、 健体为本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历史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历史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 审美为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历史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历史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历史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历史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发 学生对历史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第2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物理学史 教育功能 科学素养

物理学史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展现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让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人性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在《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的知识中,历史的跨度较大,如何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学史教育的一个亮点。

1.合理选择素材,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本节物理史料非常丰富,在教学中如何去筛选这些素材,并让其为教学服务格外重要。应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物理学史的史料选择、方法渗透要适度,牵强附会或过于纷繁都是不可取的。

在教学中,以“人类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思考问题的思路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线索,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为原则,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1】为目的来进行素材选择。下面以人类对天体运动的探索为例,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合理选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1关于地心说。地心说从形成到完善,接近800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史学材料。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去选择这些素材呢?(1)柏拉图之前:古希腊学者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是哲学思考,思辨性的宇宙论占主导地位。(2)柏拉图之后:几何学开始发展,用几何学方法来表示天体的运动,逐步形成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体系。与此同时,日心体系也开始萌芽。(3)公元二世纪托勒密继承前人的成就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地心说。教学过程中把各种理论的优点,它的发展历程,如何取得进步展示给学生。例如:不因地心说是错误的理论就一带而过,而是突出强调托勒密提出运行轨道的概念,以及他运用数学的方法设计出本轮和均轮的模型,第一次为所有的天体运动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统一的宇宙模型。让学生理解地心说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创造,是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明白理论具有时代特点,发散学生的思维。

1.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当人们对地心说模型的构建,本轮加到80多个时,但它所计算出来的某些行星的位置并不十分准确,加之此时由地心说为基础编写的天体运行表对航海的指导带来了一些麻烦等,这些史实证明了当时的地心说已经遇到困难、产生问题。这时推出哥白尼试图对这个模型进行修改,失败后变换思维方式,转而创立了新的模型。

1.3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介绍了伽利略的木星观测日志和金星相位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证据到底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它能支持日心说,而不支持地心说。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把自己的思维跟伽利略的思维进行比较,思索自己跟伽利略的思维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和观测手段的进步是如何促进理论发展的。

1.4开普勒三大定律。将开普勒依照传统模型计算出的火星轨道与第谷的实际观测有8′的误差和对行星观测数据的计算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圆轨道修正成椭圆轨道,并体会其中的艰辛和困难。同时,使学生明白结论很重要,但是过程也不能忽略。这不但发挥史学的教育功能,还增强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通过以上素材的选取,学生认识到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历程:哲学思考数学模型修正创立观测证实模型修正,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选择合适的素材呈现方式,渗透科学研究过程教育。物理学史的教学,不是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要用这些材料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史学材料为教学服务,除了史料的筛选,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下面通过牛顿的月地检验的教学实录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行星绕着太阳做如此和谐的运动呢?到底由什么来支配着行星的运动呢?当时就有科学家提出了引力的概念……苹果落地、月亮绕地球转,这些现象引起了牛顿的沉思。他在想: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生:受到重力。师:牛顿想:苹果受到重力,月亮受到引力。这两个力?生:会不会是相同性质的力?师:如果你在当时的情景,你会想着应该怎么验证重力和引力是否是同一性质的力呢?生:把苹果丢到月球那个地方去,它会怎么样?师:牛顿当时也有类似的设想。如果到高山上去抛射铅球……这就是牛顿的理想实验。但理想实验还要通过论证,牛顿又是如何论证的呢?首先我们要找一个量来论证,找什么物理量来论证?生:加速度。师:为什么提出是加速度?生:因为苹果跟月球的质量差很大,如果力是相等的,作用的效果会差非常大。师:从作用效果来看,表述方式相同就行。算力的大小肯定不好比较,并且当时只知道引力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还没引力具体的公式。为什么你会想到加速度?生:因为都做圆周运动,加速度跟质量有关。师:当时牛顿也是用加速度比较的,那么现在我们根据当时天文观测得到的具体的数据……如何找到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怎么把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力给验证出来?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生:通过月亮的周期和半径,求到月亮的向心加速度,比较它跟重力加速度是否一样。师:月亮的加速度怎么算?怎么进行比较?……师:如果重力跟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引力和重力的规律是什么?生:应该跟半径的平方成反比。师:而且这两个比例应该是一样的。在月亮的轨道上,这个重力加速度也应该跟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大家算一下,看结果能否验证这两个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陈述史料,也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推导过程或结论,而是抓住如何验证这两个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利用史学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师生间的对话,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推导这个过程。这不仅仅让学生知道这个推导过程,还让学生经历一个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如何去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形式呈现史学材料的方法,能让学生体验当时牛顿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领悟到科学家研究问题从猜想假设到理想实验到实际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明白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典物理实验,渗透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科能力。经典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是提升学生素养的良好物理史料,如何挖掘这些素材,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例如在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教学中:介绍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的装置后,提出问题:你对这个装置或者结构有怎样的认识?能不能提一些问题出来?学生:1.倒T形架的那根杆为什么那么长。为什么要使用道T形架,而不能用其它形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从学生疑问中产生教学资源,借助这些问题为线索,引发学生对实验设计巧妙之处的理解,领悟它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转换放大法教育。

测量G后,引导学生思考引力常量测出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测出G,才使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具有现实意义。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地面上万物之间的作用力,表现出一种统一和谐,更是一种奇妙,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4.以史为鉴,渗透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还原历史真象,引导学生沿着伟人的足迹,了解万有引力的来笼去脉及重要意义,感受伟人魅力,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如选择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普勒16年的计算,伽利略被终身监禁却矢志不移、牛顿22年的研究等物理史实,渗透严谨认真、甘于清贫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等科学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物理学史,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领略前人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得其精髓,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最终有所借鉴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

[2]《物理(必修2)》

[3]《物理(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第3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 激发生疑 启发思路 鼓励组合 提出设想 解决问题

(设疑) (诱导) (释疑) (辩论) (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 《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第4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课堂信息加工;洞察力;课堂效率

对于小学语文和数学老师而言,课堂教学能力可以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其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调节也是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课堂中学生的各种行为信息及学生的反馈等进行加工梳理。有关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研究发现,不同经验的教师对课堂信息加工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化。在注重教学发展的同时,具备丰富经验的教师更能够适时调整课堂气氛与教学活动,高效快速捕捉到学生的行为信息,并做出决策后进行课堂管理。

1、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直接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素质,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故而,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水平一直备受各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其中,小学教师的课堂信息加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其教学专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认识到小学语文及数学教师课堂信息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后,分析透彻影响其信息加工能力发展的因素,才能为我们制定科学的教师培养计划,提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2、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对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具体内容

2.1、小学课堂活动信息加工内容的主要构成

结合小学语文与数学课堂情景信息看,教师需要认知与获取信息内容无外乎三类:学科教学内容的信息、课堂教学活动信息以及课堂背景信息。鉴于不同类型的信息在教程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且不同的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分别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差别。导致这样差别的缘由主要集中在对课堂信息加工的准确性以及课堂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上。简而言之,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通过知识、洞察力和效率几个因素可以训练在课堂信息加工方面的直觉性与认知技能。

2.2、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差异性体现

首先,是对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加工速度的差异。

教师对不同类型课堂信息的加工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教师对课堂活动信息加工速度最快,对学科内容信息加工速度仅次之,对课堂背景信息加工速度居后。

此外,当课堂活动信息、学科内容信息与课堂教学情境一致时,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教师对于这样匹配的信息反应速度较快,并能够做出知觉判断;反之,对于不匹配的信息反应稍慢。在处理这样的信息加工时,专家级别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在对教学情境的观察和判断表现也出现很大的不同。比如,在通过录像观看整个教学课堂过程后,针对课堂教学现象需要做出解释时,一般教师形成的报告结果经常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并且表现出困惑不解;而专家级别的教师则能够轻松自如地抓住录像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教学规则的使用中,专家级别教师在观察和判断时表现得更为快捷和流畅,对一般教师而言确实比较困难。

其次,是对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辨别能力的差异。

由于小学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专长不同,对于课堂情景信息的关注程度也不同[2]。因此,在对课堂教学现象的解释与预测、课堂重要事件的判断、课堂教学规则的运用的等方面也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比如,在预测课堂现象时,数学教师比语文教师更擅长相似教学情境的认识与推理,并且能够掌握课堂教学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准预测学生的课堂表现。但是,在同样的数学教学课堂中,专家级别的数学教师能够对现象的重要性进行有效地区分与组织,并发现问题关键;而一般教师却太过于侧重细节,而不能信手拈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再者,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对活动信息和匹配信息的判断正确率高于数学教师,对学科内容信息的正确率却低于数学教师。

3、强化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的举措

3.1、提升教师课堂知觉能力

课堂感知能力也可以称为课堂洞察力,即教师对教学课堂信息的认知技能。不可否认,这样的认识技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需要不断强化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在优化认知资源的分配上,提高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速度和准确性。比如,数学教师在选用一种具体或图象式类比物去表达数学概念之前,教会学生筛选的策略,通过选择一定的积木组展示出体积大小的概念,学生只有在理解体积大小的概念后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类比物。同时在学生学习情景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让其明确感知类比推理的过程。

3.2、吸取教学经验

一般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水平低于专家级别教师,主要是专家级别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典型行为高度注视与把控。

良好的观察与再认知能力是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长期且目的性练习而获得的。新手教师需要不断针对自身教学课堂中的经历进行反思,甚至总结形成一套系统性的认知,对学生课堂问题与典型给予不同的程度的关注,如此,可以在课堂学科内容信息、课堂活动信息和课堂背景信息的核心环节上均衡的分配资源,提升信息加工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4、结束语

小学语文与数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能力不仅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结构的认知、课堂信息的洞察力,更体现出了教师对其课堂信息监控决策能力。眼下,我国小学教育背景下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提升,应该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其规律性,并制定相关的教师长期职业发展培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第5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创新实践;理工科;实践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3-02

一、引言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作为社会生产重要人才支柱的大学生,强调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此后,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扎实的数、理、化、史、地、生基础知识,这一点甚至在全球处于领先,但是另一方面,在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对知识的真正灵活运用和思维的活跃程度却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自身的思维惯性。进入大学后,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体系,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思考,本身的知识也更加完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大学是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阵地。特别是低年级阶段,这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转变的最佳时机,也是最关键时机,这个阶段的培养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2]。一名理工科大学的通常培养方案是从低年级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到高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在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目前的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方案中,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以及社会实践环节与学生的专业相关性较强,所以其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往往得到教育者的重视;而低年级的大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性课程,其主要的功能与目标被定位于为高年级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特别是基础实践性课程(如:大学物理实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其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巨大潜在作用被忽视。

如果在低年级阶段没有通过有效的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热情,甚至形成思维惯性和惰性,就势必会影响到将来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未来的个人发展。事实上,具有独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大学基础实践性课程具有包含知识面宽,教学方式灵活等很多很多优势。因此,合理利用有限的基础教育时间和资源,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最早接触的到的基础实践性课程中,积极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已经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做出了积极调整,主要体现在:(1)重视了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环节;(2)组织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3)提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主要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社会实践和参观学习对开阔眼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企业单位的对于生产效率特别重视,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参观和实习,这就导致了该环节的质量和数量呈现萎缩迹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是一个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和好的作用,但是迫于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科研条件所能提供的机会有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不仅如此,以下方面的不足仍然之约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高年级学生相关专业知识面狭窄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掌握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学科的广博知识及工业技术背景。在这方面,目前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的不足首先体现在课程与工业应用脱节。创新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求变,这就要求学生对本学科主要的应用方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目前,大学中的大多课程与社会实际工业应用相距甚远,学生产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已经在工业中应用或者很多创新具有盲目性。

另外,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对科学发展和个人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教育者们所重视。但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时没有机会接触专业知识,而到了高年级,只能接触到本专业的课程,很难了解更多的其他专业的信息。在网络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虽然已经非常的广泛,但学生宽广的学科专业相关知识仍然需要靠课程教育来实现。目前,学生的培养方案往往不能快速有效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为了拓宽学生在相关专业的知识,如果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课程,加重了学生的负荷,也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二)低年级学生埋没于大量基础理论学习中,对专业背景知之甚少

第6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机械加工 动手能力 学习兴趣

在机械加工实习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进步,机械加工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社会的需求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础。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们努力地学习各方面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就必须让知识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感性的认识基础以后,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专业才能有理性的认知。可组织学生去专业的企业实习参观,如带领学生们参观生产企业,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的气氛。刚刚接触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们,对于专业的知识的了解都比较狭隘,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教师应分批带领学生们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对企业的机械设备、设备操作流程以及企业技术员对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工作程序进行详细的解说,让学生们在参观的时候多和技术人员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机械加工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消除了内心的顾虑,学生们回到学校以后就会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学生们都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如同学们对于未来自己发展的情况都想有所了解,他们都希望能够清楚地了解毕业以后的情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将历届毕业生的作业进行展览,让学生安心地学习,感知学习初期、中期及毕业时的学习成果,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借助示范的方式进行分解讲析

在实习课上,示范教学是必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参与观摩并模仿学习。实习的关键就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实习课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时候,一定要将实习使用到的工具准备好,如计量器械、剪刀、扳手等等,所有的工具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查,这样教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学生们才会注意力集中,确保学习效果良好。教师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精准,对于教学内容还要重点地分析。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感性的认知,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示范就是为了将理论和实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有直观的认识,也是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的依据。教师示范的时候,必须要做到每一个细节都规范,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实践练习,所有的动作都要让学生观看仔细,操作动作一定要标准,防止学生在模仿的时候出现较大的误差。教师要选择全方位的示角来进行教学示范,这样学生无论在哪个角度都会对教师的示范有正确的认识。教师示范时,要控制好节奏,在操作时还要配上语音讲解,对于关键的地方必须要演示清楚,这样学生才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整体演示结束以后,还要进行分节演示,最后再进行重复演示,整个程序下来,所有的操作都不可以忽视,一定要确保演示的连续性。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边示范、边讲解,使讲、做严格一致。可进行慢速演示、重点演示、分拆演示、重复演示、纠正错误的演示等。譬如,示范“试切削” 时,教师演示动作应分解为:外圆对刀横向吃刀纵向走刀走刀5mm退刀试测量横向进刀至尺寸纵向走刀至长度横向退刀停车。重点演示试切削和试测量。分拆讲解完后,把整个切削过程再连贯重复一次,这种操作讲解既便于学生观察,又能让他们记住整个过程,便于模仿操作。分解示范是培养学生动作模仿、掌握操作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看懂加工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姿势,才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产生更强烈的操作欲望,从而提高练习积极性。

三、实习与生产有机结合

实习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将生产和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习课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进行实习的时候必须要有生产在其中。如果实习只是对课题进行练习,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将生产放进来就会具有活力了,还会将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第一,成品理念。在实习作业完成的时候,教师通常会使用单项计分的办法,如果发现错误只是对单项进行扣分,不会影响到成品。学生在加工产品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产品的尺寸一定要达标,要有产品观念和加工效率理念,这样可以养成较好的职业习惯。第二,如果学生的练习题过于单调就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为了实现课题的熟练,教师在课上可以将批量产品生产引进来,学生就会感觉到生产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实习的时候,工厂刚好有一批产品需要生产,将学生分成小组,将原材料和生产产品的时间都事先设定好,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情况都会在公示板上显示,这样学生们就有了竞争的观念,在练习的时候会更加用心。通过这样的方式,产品顺利地生产完成,加工速度也有明显提高。因此,一定要注意实习要和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分配,这样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结语

总之,在机械加工实习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但是所有高校发展该专业的必然需要,还是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关键方法。要想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7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孩子调皮不懂事?不,是老师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

而在当初,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讲台的时候,就曾遇到这样的尴尬。如今,我的数学课上得很热闹,有老师说是演讲课或者是比赛活动,因为这里有抑扬顿挫的诵读,有静悄悄的思考、有雷动的掌声……….对于我,上成了什么课不要紧,关键是达到了我所设计的目标——学生集中精业听课,有收获。达到自已所设计的目标,对于老师来说,其根本就是驾驭课堂。让课堂变成快乐获取知识的场所,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方。

驾驭课堂,老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磁石。你只有让讲台下那些学生像小铁丁一样时时粘住你,你的教学才成功。

驾驭课堂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学从问来,所以,我们必须向先进取经,更要结合实际不断总结。

我从小就口吃,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害怕学生笑话,因为紧张,不仅口吃,而且还把一些数字读错了,惹来学生哄堂大笑。当时,我分明看见讲台下,有不少学生表露出对我不信任的表情,更有的公开把小人书拿到桌上来看,以示不屑。

课后,我拿出时间练习朗读,特别到学生的早自习上和他们一起大声朗读,经过我的努力,口吃没有了,自信心上来了。面对学生,我不再紧张,而是泰然处之。而一些平日里很腼腆的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也开始放声朗诵,从不敢正眼看我,到高超声大气的和我据理力争。

但对于一个数学老师要上好数学课来说,仅仅是改掉口吃这个毛病是是远远不够的。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不但到本校的数学老师那里听课,向交流性的学科杂志取经,还利用假期时间走访一些数学课上得好的老师,向她们取经。这些都使人感觉到,上好数学课,就像演讲,你应当有起有落,在张有驰,总之你得抓住了学生的心;备课就像写作文,你得有起伏有铺垫,最关键的是你的作品首先得感动你自已,自已都不感动,又怎么能让学生们感动?同时,感动了自已个儿,不一定能感动学生,因为成人和少年、儿童还是有区别的。

驾驭课堂,首先老师要在外表上注重,比如穿着要得体,试想,一个穿得很花哨或很不讲究的老师站上讲台,前者会让学生议论纷纷,评头论足。

一是时半会不安宁,要不就是让学生觉着沉闷压抑。什么样的穿着是得体的,那就是学生不讨厌,气氛轻松愉快。

二是读,讲课要有意识地运用声间的高低起伏的读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特别是在做应用题上,有不少学生觉得很困难,在教他们做题之前,我会教他们先读题,读到关键的字词的时候,我会提高或是降低声音,引起他们的注意,进而细细品味这里的意思,进而对相关困难迎刃而解。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朗读的重要性,古人就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数学的老师,同样要重视学生的读,在这里,特别是朗读,因为有声的读,能让读者增强注意力、提升理解能力。所以,在我的数学课上有,不同形式的朗读就不奇怪了。

三是问,让学生来提问,从中发现哪些学生接收了新知识,哪些学生提收不到位或者没有吸收。以便查缺补漏。对于作业的安排上,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孩子,我会酌情增减,特别是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永远没有骄傲自满的机会,让其它层次的学生不觉得学得艰难。

四是变。新课程学习完后,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孙悟空”活动,看谁能把今天学的内容结合前面的所学,变出来的新题型最多,多方开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自觉组队,个个参加,都动脑子,十分活跃,争抢着表现“本事”的抢答声是此起彼伏。

五是改。检验学生接收新知识的程度,课后的作业最能体现。第二天的课,我首先把很有代表性的错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开展“就医”活动。请讲台下的小大夫们组诊一诊,这个病是怎么得的。这是一堂课中最为活跃的时刻,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了常出错的原因,知道了怎么去避免。小医生们展示了自已的本事,好不高兴。

通过这些形式,主要的是活跃课党气氛,让学生学们在快乐中求知,在欢乐里进步。

第8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求知欲望;直觉兴趣;感悟方法;培养能力;创新精神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物理的教学目的提出: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探究物理问题最适当的物理环境,学生能否学好物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是否能在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结合物理实验本身的特点以及物理教学的目的,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的特殊功能是显然的。

一、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考问题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首先,物理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尤其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学生在刚刚接触物理时,都有很强的好奇感,物理实验教学极易唤醒他们的直觉兴趣。例如,让学生观察“隔掌吸钉”“煮金鱼”等生动有趣的实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实验现象常常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能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操作行为。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操作的欲望。物理实验教学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小实验、课外实验,一些小实验和课外实验容易被教师忽视,其实做好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恰恰是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做,课后也能利用瓶瓶罐罐等简易材料自己做,而且还能从中发现不少问题,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把这种兴趣贯穿与学习过程的始终乃至终身。

二、物理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感生材料,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客体(物理世界及物理规律)的过程。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这种认识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列举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现象以及过程的实例或问题,唤起学生的表象和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例如,在学习“大气压”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去寻找身边应用大气压和气体性质的事物,并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介绍钢笔是怎样吸墨水的,有的介绍用吸管吸饮料的例子,还有的学生介绍了茶壶盖上的小孔、塑料挂衣钩、打气筒等等。有的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提出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钢笔杆上为什么有一个小孔,笔头上为什么有一个小孔?笔头上为什么用根细管伸入橡皮管内?另一方面,教师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验证、搜集、整理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知识技能通过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实验教学改变了学生只是从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要手脑并用,经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对象、处理实验结果等一系列步骤。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但喜欢“看”实验,更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认真组织学生实验,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加以适时的指导,通过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验前,教师要布置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每次实验都要有明确的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的原理、目的和方法以及所需实验器材有清楚的了解,熟悉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讲清实验原理,注意观察哪些现象,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等;学生操作时,要求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正确地使用仪器,加强学生对仪器规范化使用的训练,重视操作中技能技巧的培养,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指导,指点迷津,要求学生遵守实验的安全规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测量,并及时记下所取得的数据和实验现象,要尊重客观事实,绝不允许根据标准值而改动观察结果来凑数据,然后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归纳、推理,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要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对仪器进行整理等。

三、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并且必须把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十分有益。例如,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实验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测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来说,有时学生连接好电路后,合上电键,会出现各种电路故障:灯泡不发光,电表无示数,电表的示数总不符合要求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满意”的结果。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改一改数据,凑成一个“满意的”结果是十分错误的,或者把“不满意”的结果简单地归结为仪器粗糙,对自己是无益处的,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经过和实验条件,找出产生的问题的原因,必要时重做实验。学生认真对待了一次挫败的实验,收获很大,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它要求学生要能善始善终,具有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追求科学的精神,从而做到陶冶情操、锻炼性格,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肓出版社,2003-12.

第9篇: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

一、利用物理实验的“情趣功能”,激发学生但求知欲望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物理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清晰地展示物理现象,使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能大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天真活泼、求知欲强烈,物理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情趣功能”,想方设法让他们身临生动而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中,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些新奇的物理现象大都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兴趣盎然,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会在他们的脑海中产生,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案例一:在讲《大气压》一节时,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空易拉罐,问:“谁能想办法使它变扁?”学生们提出了手捏、锤打、脚踩等方法。教师指出,这些方法虽然都能把它变扁,但这些方法中都用到了外力,如果我们不用外力能否把它变扁呢?这时教师在易拉罐中加了少量水,然后在酒精灯上将水烧沸,用一橡皮泥塞密封管口让其在空气中自然冷却,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在噼拉的响声中多处被压扁。这个实验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众说纷纭,惊疑、好奇心溢于言表,都急于知道是谁把易拉罐压扁的。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大气压的探究之中,学生也便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了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二、利用物理实验的“直观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的眼、耳、手并用,通过感觉和知觉,清晰地认识物理过程。曾经所谓的“验证性实验”往往只是利用了学生的眼和耳,验证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结论确信无疑的倾向。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及时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科学抽象,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来实现的。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物理实验的“直观功能”关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主动探索。

物理实验,真实地展现物理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而又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物理实验,以纯粹的形态突出物理运动的特征,使学生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认识物理运动的基本规律;物理实验,作为一种探究知识的手段,它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正是这种生动的直观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有了产生的源泉。

案例二:探究“托里拆利实验”的教学。一般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先向学生直接介绍测定大气压的方法是托里拆利实验,然后演示一下玻璃管竖直放置时水银柱的平衡位置,用刻度尺测得水银柱的长度,随后将重点放在求水银柱压强的计算上,并让学生记住大气压的值。这样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传授和应用公式进行解题训练,具有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这样学生对大气压强为何等于水银柱的压强难以留下深刻认识。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实验的设计应突出物理知识的发生过程。教师不妨作如下改进: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竖直管中的水银柱高出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则有学生可能认为:“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水银柱的长度有关。”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玻璃管倾斜一个角度,管中水银多了一些,水银柱的长度增加,教师反问学生:难道大气压的数值变大了吗?(让学生思考片刻)但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却仍然不变,这表明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水银柱长度无关,而与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关。还有的同学认为大气压的大小与所用玻璃管的粗细有关,那就换用两只内径不同的装满水银的玻璃管重复上述实验,可观察到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都是同一数值,这表明管的内径大小对所测大气压没有影响。可见通过实验的直观展示表明作用在管外水银面上的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水银柱,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外界的大气压强也就顺理成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物理实验的“验证功能”,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物理教学中,教师常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提出科学猜想。由于受传统教学影响,学生习惯于把课本、教师看成权威,习惯于接受式教学,没有猜想与假设的习惯,没有发表自己看法和质疑的意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猜想的勇气和动力,利用物理实验为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