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

第1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互联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而信息作为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它以不同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中传播,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根据网络中信息传播特点,把它的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新模式”,并着重分析和预测了“新模式”下信息传播的各种因素将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第2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一、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特征

目前,在我们国家,体育信息传播表现最为突出的依然是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大型互联网站,通过对这些网站体育新闻的跟踪和调查,我们发现这些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方面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体育信息摄取和传播频度相对较快新闻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传统报纸媒体相比较,网络信息传播在传播时效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是报业媒体无法比拟的,各大型网站在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之后,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传播到另外一个角落,这种高效率的传播途径使得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任何体育信息,包括赛事状况。调查发现,对于赛事而言,有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信息浏览人员都希望在第一时间甚至同步了解到赛事的状况,而不是之后的几个小时,大众对于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就迫使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的获取时必须做到高效;另外,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赛事及体育明星的重大信息,都必须第一时间告之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体育爱好者,所以各大网站在体育信息更新方面更新频率非常快,调查发现在体育信息更新频数方面,基本上各大互联网站都能做到事件发生的同步革新。

2.体育信息的高度互动与参与性是网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网站而言,免费的信息获取需要网站承担较大的支出,为了在收益方面有更卓越的表现,就必要了解大众对于信息的兴趣程度和关注程度,所以几乎所有的网站管理人员都会对自己网站的信息参与和浏览人数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比如某一项体育赛事结束之后,对于赛事的结果和赛事的过程,很多支持者和关注者都会对赛事进行评论,互联网站就可以通过评论的频率、评论的次数等信息了解到关注人员对体育信息关注的方向和趋势,这对网站的体育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首次允许运动员可以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发表自己的博客,这为运动员会赛事观众及支持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观众可以了解更多队员在赛事期间的心得体会,情感变化,通过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观众对队员了解更多,反过来,队员受到观众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提升他们参赛的信心也是很有帮助的。

3.体育信息的自由选择性为用户的信息获取提供了诸多方便相比较报业而言,互联网信息的容纳数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轻松的在各大网站搜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信息,这种便捷性在传统媒体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媒体由于收到版面限制信息容量相对较小,这本身就使得二者在市场角逐中网络信息传播更胜一筹。比如对于赛事密集的奥运赛事和足球世界杯,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关注的比赛和体育明星;另外,传统媒体缺乏必要的相互沟通机制,而网络媒体为每一个用户都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用户可以轻松的通过博客、微薄、微信等方式参与到相关信息的传播中去,让更多的人们在具有信息可选择的空间内享受快乐和轻松。

4.娱乐化发展成为网站体育信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伴随着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于体育所赋予的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大众生活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所以,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具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以前的网络媒体受人们观念的影响,在体育信息报道中,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状况,这和传统媒体的风格是完全一样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精神、体育明星、体育传奇色彩等方面的内容上,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媒体在信息选择上需要注重这些信息的挖掘,信息的趣味性、可阅读性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带有故事情节的各类报道逐步占据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大多版面章节。体育信息娱乐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报道的主流趋势。

5.媒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资源共享成为当今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即便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网站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信息都能够及时的采集到,这需要传统报纸、电视台及其他互联网站的配合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在面对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时,这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一份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搜狐网与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知名卫星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平面媒体构建了一个专业的媒体联盟;而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世界知名媒体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体育信息的摄取和报道编制了一个立体式的网络联盟。这些短期联盟一方面可以提升各个媒体的知名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第3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尽管网络空间有着虚拟、隐蔽、间接、低门槛等特点,但终归属于社会公共空间的范畴。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空间,维护文明和谐的网络秩序,是所有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网民应有的自觉意识。

网络是把双刃剑,其传播的信息能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网络乱象也不可小觑。如何扬长避短,最大化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最小化网络乱象负面影响,已成为网络管理者面临的最为迫切的课题。今年以来,国家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成为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

自5月9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其中重点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等违规行为。依法查处非法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业务网站,至7月份,关闭的非法网站总数已达107家。

7月中旬以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全国“扫黄打非”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净化暑期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关闭274家违法网站、181个网站栏目和频道,对300多家网站进行了处罚。

8月10日,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举办。网络名人济济一堂,共同对话畅谈网络名人的社会责任。鲁炜在座谈讨论中提出,网络名人应共同遵守“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9月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出通报,对“抽屉新热榜”、“鲜果联播”、“ZAKER新闻阅读”、“3G门户新闻”、“一五一十部落”、“蜜蜂新闻”等一批未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违规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移动客户端,依法要求限期整改。

由此可见,治理和整顿是2013年互联网管理的关键词,也是网络管理部门肩负的重任。

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网络媒体责无旁贷。作为推动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主流新闻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应增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严格规范网络内容过滤机制,自觉维护网站形象,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净化网络空间。

第4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网络舆情

引言

2011年2月27日在新华网上与网民进行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总理提出网络民意对于党与政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与交互性的特点,每一个终端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的源头或者是终点,对于政府来说,其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视线中,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发矛盾,信息传播极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传播对政府形象不利的信息,错误的引导网民,激起社会矛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引导网络舆情,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我国政府公信力首次出现是200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从学术上看是指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可与评价,包括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理解或者支持,也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信誉、形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

互联网时代具有信息的共享性,通过互联网技术,人民群众可以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渠道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能够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而自身的观点也有可能被其他的互联网用户所知晓。在传统的媒体时代是官方媒体垄断的时代,而互联网时代则打破了政府的媒体垄断,这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1.网民规模发展迅速

根据数据显示,随着4G手机技术的商用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关注社会事件,网民的数量逐年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网民数量为3.84亿,而2010年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4.57亿,2015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8亿。2013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比例已经高达81%,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增加到5.94亿,使用新浪微博社交平台的月活跃人数超过2.12亿人,互联网视频APP软件的应用,使得网民自己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而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

2.公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增强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疑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得到一定的解答,公众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增强。在目前互联网提供的渠道上,如电子投票、网络投票、BBS等都能够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网络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如2010年5月4日搜狐新闻网“国家统计局称中国居民住房月支出111元”的新闻消息,消息一出立刻受到网民的关注,搜狐网上有超过2.8万的人参与,网友对该消息进行批评与质疑,说明互联网舆情的影响力大。

二、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一)网络曝光政府官员腐败的现象增多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国家政府官员中出现腐败行为时,一旦经媒体曝光,则会被广泛的网友知晓。一些官员在网络媒体面前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导致网民对政府印象下跌,政府公信力受挫。在最近频频被曝光的官员开房、官员艳照门等视频图片,使得政府被网络舆论推到风口浪尖。

(二)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

互联网时代为人们参与政府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仍显不足,人们通过互联网渠道可以获得政府的相关信息,对于政府公开行政政务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华南虎事件”“王立军事件”等都显示出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导致社会网络谣言,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三、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一)开展电子政务

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当与时俱进,要通过引入电子政务系统,提升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实现政务公开,并为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务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日常职责、办事规则,将政府的行政窗口向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二)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而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或者是政府的信息不公开容易在网络上造成谣言,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通过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将最新的舆论热点进行解读,防止网民以讹传讹。通过网络发言人解答网友的问题,能够建立政府与网友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三)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互联网时代中网络平台传播的信息十分庞杂,一些谣言信息极易在网民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损害国家形象、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事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网民由于自身的原因,其情绪极易被挑拨,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因此,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及时的处理不良信息,保障政府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安.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以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1):43-46.

[2]柴红蓉.互联网信息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4):32-35.

[3]张欣.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政府公信力[J].新,2015(05):78-79.

第5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1数字化生存和数字化设计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互联网的发明就是明证,称之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伟大的发明毫不过分。互联网太强大了,它决不仅仅是PC的继承或者仅仅将PC的地位取而代之。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社会化,达到信息的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在信息时代,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之上。

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将持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一般平面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公共标识设计、CI、标志设计等等。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从这一点来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可以结合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人类围绕信息的传播而展开的努力与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能够用视觉符号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图形存储自己的记忆和知识的方法,寻找能够把信息的传达程式化和简单化的方法。文字的产生、印刷的发展等等,都代表了这种努力。直到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依然代表了这种探索的发展。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为自己能够生存在这个信息时代而感到庆幸,因为信息时代为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的发展环境。计算机的发明为设计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创作利器,切实地改变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表现手法;而由无数台计算机相连而成的互联网络则更具威力,它即将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最主要的活动领域。

2“第四大众传媒”与视觉传达设计

2.1信息传播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四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与效率。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字传播的诞生:使得人类的信息传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传播的诞生。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品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模拟式电子传播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并迅速普及,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前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革命,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数字式电子传播的诞生。进入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资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真正的信息时代。

2.2“第四大众传媒”

公认的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广播、杂志、书籍和电影等六大媒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今,国际上已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中,并将其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这说明,人们已经认同了互联网的作用,能够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广泛地传递新闻信息。

其实,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能够及时广泛传播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使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之间的铜墙铁壁顷刻就要瓦解,传统的、相互分割的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和电影等大众传媒顷刻就要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就要随着新一代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进入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由于国际互联网所具有的超越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决定了网络对平面媒体的超越,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2.3媒体与设计的互动效应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而传达的最终表现界面则永远也脱离不了媒体。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媒体既体现了设计,又给设计带来了局限性;设计既受制于媒体,又是新媒体产生的动力之一。

传统的传媒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等媒体依然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和互联网络相比较,它们具有比较单一的感官传达功能,因此,它们的先天缺憾愈加明显,同时,比较单一的传达功能也使设计师受到限制。人类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多感官的,视、听、触、嗅、味的感官综合使得我们更完善的了解其他事物。为达到信息的全面传达,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师一直在寻找着崭新的媒体来表达完善的设计。而今互联网络正是新生的、综合感官的、充满活力的新媒体,为设计师创造了以前所想象不到的信息传达手段和途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极有可能成为最完善的媒体。这应该引起每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关注。尽管现在互联网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但网络发展的速度和力量是惊人的。

3互联网的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技术的信息时代,为视觉传达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结合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数字化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师的主要表现手段。虽然对许多人来说,互联网还象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其实仔细一看,视觉传达设计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真实的力量已经毕现无遗。

3.1无限制的传播

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商家在互联网络上只花极少量的广告费用,就可以将他的产品在全球宣传;设计师可以与远在天边异国同行交流设计心得……

3.2信息极大丰富

有上网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即当你在网冲浪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络这个信息海洋的广博无边。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超过1.5亿,网上主机数量约3000万台,可检索的网页数约50亿页,真正称得上“信息海洋”。另外,网上信息量可扩充,几乎不受限制。

3.3传达形态多样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象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3.4时效性强

虽然许多人都在抱怨网络的传输速度太慢,但相比较传统的传播媒介来说,互联网在信息传输的迅速及时上依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实效性强是其一大优势,当报纸、杂志还在制版印刷,当广播、电视还在后期制作时,退过互联网的信息早已传到受众的身边。互联网的迅速快捷为视觉传达提供丁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捷径。

3.5交互传达

互联网是有史以来的影响我们生活面最广、最容易产生互动的新科技,它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从以前的线形思考到现今的网状思考,由一体通用到量身定做,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这皆是互联网的互动特性所带来的新特性。互动的设计更会引起受众的兴趣,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例如可以对网上的某些信息作出自己的反应,并将其加入到网络媒体当中,反过来又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

3.6自由性

媒介、印刷、出版社、发行等环节不再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以文字、声音、图象、影视等任何形式发表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供全球亿万人人机交互,共同欣赏和相互切磋。在网络时代,优秀的设计者不必再为没有机会和条件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担忧,而且,者可以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随时随地的修改,而这一点正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已经印刷的内容房要临时调整,那批印刷品只好报废,而网上信息的修改则是轻而易举。

3.7传达效果可测性

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都有各自对传播覆盖面及传播影响和效果的统计方式,如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客流量等,而网络媒介则由于其独特性,网上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统计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和细致。精确的统计,有助于广告客户和设计师了解广告设计的效果和影响范围,对进一步改进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4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

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着这么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与其它设计一样,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种羁绊设计,有其局限性。

4.1被动点选

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而且网上内容极大丰富,受众有着宽松的选择余地,所以网络媒体是一种被动点选,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特点。这既是一种优势同时又可以说是一种不足。因此,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网站本身的内容以外,视觉传达设计起着挽留受众的决定性作用。

4.2版面局限

网页作为互联网媒体的具体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一页,由于受计算机显示器的局限,设计的版面过小,创意受制于小空间。在这一点上,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比采用海报或是户外广告作为媒体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它的设计倒是与书籍设计相仿,虽然平面空间受局限,但它更注重的是立体的整体纵深性结构。

4.3技术局限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在各个设计领域内都广泛地存在,例如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在传统的基于平面载体的视觉传达领域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当然存在,不过在崭新的基于网络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性需要我们了解。文字、图形、影像等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元素在网络上的体现,比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的信息传输量受硬件的限制,所以基于网络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应尽量做到“小而精”。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因已有很多文章专门讲解,在此不再多谈。

第6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的应用时刻影响我们生活,企业利用社交网络来提升知名度与绩效都已达到一定的效果。本文在互联网社交网络这个大的发展背景下,回顾和总结相关的文献,探讨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对社交网络用户意愿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归纳了五个变量,分别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交互性、满意度、社会认同,分析这五个变量,然后提出促进营销信息传播的建议,得出研究结论。

关键词 : 社交网络;社交网络营销;营销信息;影响因素

1、定义概述

1.1 SNS的定义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

社会性网络服务是一个平台,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的连接。例如利益共享、活动、背景或现实生活中的连一接。一个社会网络服务,包括表示每个用户(通常是一个配置文件)的社会联系和各种附加服务。大多数社会性网络服务是基于网络的在线社区服务,并提供用户在互联网互动的手段,如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

1.2 社交网络营销的定义

社交网络营销的核心是关系营销。通过社交网络这个服务平台来推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以及其它的发展业务,社交的重点在于建立新关系,巩固老关系。其特点是:第一,直接面对消费群体,目标明确,可信度高,利于口碑宣传。第二,可以作为普遍宣传手段使用,也可以针对特定目标进行重点宣传。第三,直接掌握消费者的反馈信息,针对消费者需求及时对宣传战术和宣传方向进行调整。

2、发展现状概述

2.1 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及社交网络应用的发展,为消费者搜索与分享信息提供了重要手段。根据艾瑞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PC端社交服务月度覆盖人数为4.7亿人,同比增长10.7%,环比增长0.8%。在总体网民当中的渗透率为92.6%。社交网络平台人们注册身份的真实性,将线下的关系网复制到线上,利用这些关系网传播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对于任何想要吸引消费者的企业来说,了解社交网络变得极为重要。同时它也促进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然而现在对于在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善,有待人们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的社交网络正在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社交网络在世界各地均有知名的网站分布,如欧美的Facebook、Bebo、Xing、Myspace,亚洲的Mixi、开心网、人人网等等。2013年,全球社交网络的普及率为17.3%,2014年将达到20.4%,社交网络的登陆人数多达全球互联网用户的三分之二,超过了电子邮件,成为全球第四大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

社交网络逐渐成为网上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平台。在各大社交网站中还产生了一种类似现实的媒体,简称为社交媒体(Social-media)。这种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无不对整个网络信息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基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实时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社交网站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

2.2 社交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社交网络以其普遍性、其用户的数量和信息的传播速度等特点成为互联网上发展迅速的一大网络平台。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社交网络营销。

社交网络营销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不断传播,使得社交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聚集地。因为社交的重点在于建立关系,任何用户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张或大或小的关系网。而整个社交网络的强大关系网便能支持营销者们业务的发展。

目前,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用户的聚集地,在整个社区中聚集着互联网上大部分的用户。通过分析发现,在社交网络中他们是直接面对消费人群,并且人群集中、宣传直接、可信度高,相对于现实来说更有利。在社交网络中,营销者完全可以组织特殊人去对其进行重点和特定目标进行关注。

3、社交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在研读社交网络及社交网络营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社交网络用户联系时间不确定性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一大障碍,这使得信息的传播出现断续性,容易导致营销信息被淹没,传播过程过早终止。

(2)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依赖于用户的个人喜好。虽然它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但受用户的选择而限制。

(3)社交网络营销信息的内容有没有趣,营销信息内容的专业性的强弱,都会影响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

(4)对于传播者而言,传播者口碑的好坏也会影响下一个传播者对信息的传播,所以这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才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扩散。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存在一些影响企业营销信息扩散的因素。所以要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营销,我们就需要解决社交网络用户传播信息的动机和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营销信息的传播意愿。

根据关系营销和在线消费者行为理论,本文以信任-承诺模型为核心,整合个人声望因素,建立面向社交平台用户的企业营销信息传播意愿模型,针对各大社交网站,研究用户传播企业营销信息的动机,并确定不同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为营销者深入了解消费者传播信息的内在动机,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4、营销信息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

4.1 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感觉到使用一种特定的技术会增加工作绩效提高作业程度。1989年,技术接受模型是Davis1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提出技术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一个解释说明。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①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②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easeofuse),反映一个人认为容易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程度。Davis(1989)认为感知有用性会影响技术使用者想要采用某项技术的意愿。

4.2 社会影响

社交网络用户在对营销信息传播的时候,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他会很在意他的亲朋好友、同事、上级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对其重要或是有一定影响的人,会促使用户把营销信息传播下去,传播时,会对社交网络用户产生影响,若社会影响越大,用户传播意愿越强,越能促使营销信息传播行为。

4.3 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被定义为使用者利用新系统、新技术需要努力的程度或者期望使用该系统的容易程度。这个变量在本论文中主要是指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方便程度。使用社交网络很方便,以百度贴吧为例,使用百度贴吧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他利用自己在搜索引擎领域的知名度与地位,通过关键字查找同道者,通过简短的文字就可以进行交流,而且在移动客户端都可以进行,所以用户的感知有用性越强,社交网络用户的传播意愿越强。

4.4 传播信息的交互性

所谓信息交互是指自然与社会各方面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活动。本论文将交互性定义通过互联网和网络技术,基于百贴吧使用者与参与者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互动的程度。在百度贴吧上进行各个主题的相互讨论,可以通过在线发言、评论还有回复等方便地表达意见并与他人交流。百度贴吧使用者可以在线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互动沟通,使用者能够更加了解企业以及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大众进行互动,借助社交网络这个平台,使消费者能够迅速锁定目标企业的商品信息,节省消费者的精力时间,降低获取信息的搜索成本,更能促进使用者积极传播营销信息的积极性,所以营销信息的交互性越强,社交网络传播信息的动机就越大。

4.5 满意度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顾客满意度反应的是顾客的一种心理状态。顾客的满意度,是指顾客对消费经历的满意程度。在本论文中满意度是指用户对他所使用的百度贴吧这个经历的满意程度。满意度的高低会影响使用者的传播意愿,从而影响对营销信息的传播行为。因此使用者对网站及传播的信息越满意,对信息的传播意愿就越强,对网站的归属感越强,传播频率就会增加,从而形成传播行为。

5、意见与建议

5.1 营销信息设计内容方面

为了达到社交网络用户的期望的体验,即满足社交网络用户对营销信息传播意愿,企业营销信息在内容上应简洁易懂的同时要保证内容对用户来说是有用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可靠性、权威性;以便能够提升用户的归属感,所以企业在设计营销信息时,可以以别出心裁的形式来表现信息的内容,比如微电影、图片、名人语录、音乐等等来表现。使用户在使用信息的时候会产生视觉与心理的享受与冲击,增加用户的粘性,使用户产生传播信息的动机,另外就是利用现当代的主题与焦点和结合流行元素创造出来的营销信息的内容更加贴近用户的心理感受,使用户的社会认同度增加,从而增加转化率。

5.2 营销信息的投放平台方面

企业在投放营销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对社交网络平台的选择。口碑良好和用户活跃度高的社交网络平台对于企业的营销信息传播颇为有利,更加能促进用户对信息的传播。

5.3 企业自身发展方面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要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在平时的宣传当中,使企业与用户的粘度加深,一方面,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能够让用户为企业传播营销信息,增加社会认同、自豪感与归属感。总的来说,我们的对象是用户与客户,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与精神需求是追求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蓓婧,侯伦. 消费者微博营销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TAM和IDT模型[J].

[2] 刘建新,陈雪阳. 口碑传播的形成机理与口碑营销[J].2007

[3] 郭小钗,陈蓓蕾. 在线口碑效应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2009

[4] 陈小云. 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商管理.2012

[5] 赵明媚,郭宇. 品牌忠诚度对企业的影响摭论[J].2010

[6] 张莹瑞,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14

作者简介:

第7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字】微博 议程设置 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并且人们获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网络传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美国的民间社会,也就是自此之后,网络传播迅速发展,以其自身全球性、数字化技术特点、双向性的特点,很快成为一种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所以,人们把它看做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与进步的过程,直到今天的web2.0实现了用户自我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使得用户在互联网的传播中真正的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微博就是web2.0时代的重要的产物。2006年3月21日,Twitter的董事长兼联合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发出了第一条信息开始,“微博客”这种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以及随时随地信息的特点,成为了互联网的一个亮点。在我国,新浪微博也带领着中国网民走进了“微博客时代”。尽管微博的发展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是它的用户数量以及它产生的社会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响无处不在。”①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效果论,“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②议程设置通常是由与议程相关的媒介议程、公共议程和政策议程组成。传统的议程设置过程是由把关人将有影响的议题以及引起人们观众的新闻事件设置媒介议程,然后由大众传播影响公共议程,最后直接或者通过公共议程间接进入政策议程。研究人员最早是讨论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的能力。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其作为一种新的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的能力探讨也成为研究者关心的论题。但是,又由于互联网与传统的大众媒介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互联网是否对议程设置理论产生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冲击十分值得研究。而微博作为近两年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兼具了互联网传播的各种特点,所以,本文通过微博来考量互联网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

一、微博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主要是研究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并且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新媒体,必然也会遵循议程设置的理论,但是,又由于它是一种新媒体同时又具备了互联网的特点,所以,在议程设置的能力上,微博和报纸电视一样,也具有研究价值。

微博参与下的议程设置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由微博引起的事件看到,现在,很多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事件,其源头都是微博,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江苏省溧阳市卫生局局长谢志强在微博上与情人打情骂俏的“开房门”事件,都是由微博最先发出,而后引起很高的舆论关注度。2011年中国社科院《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报告显示2011年超过两成的大事件都是由微博首发的。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议程的设置者,而传统的大众媒体只不过成为跟随微博脚步的报道者,他们的作用只不过是将事件的影响进行扩大。微博之所以有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微博自身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

1、微博对于传统媒体中“把关人”概念的改变

施拉姆认为,产生了权力极大的把关人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后果之一。传统的大众媒体主要是通过把关人控制信息的传播从而起到对受众的影响,实现自己的议程设置能力。但是微博则不同,微博依托于互联网产生,它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就是极大的扩展了参与主体,也就是对所有的组织和个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得到消息,同时又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见闻或者观点。这样就出现了“每个人都是媒介,每个人都是传播者”③的现象。也就是说,微博的出现使“个人议程”得到关注,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得不再仅仅寄希望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反而,更愿意相信由普通大众的新闻,尽管这样的新闻也许会存在一些不实亦或者所谓的“谣言”。微博让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人们都可以就社会热点或者社会事件发表和观点,一旦某个观点得到大众的关注,那么这种观点就很有可能引导社会舆论。

2、微博的信息扩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建构在一个关系网之中

SNS是建构在web2.0的基础之上的。Web2.0的意义在于“去中心化”,它的核心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它的特点就是通过网络搭建人与人之间的平台,微博也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是转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等方式传播信息。这样的信息传播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形成一个信息圈,而且这样的转发和关注不仅能够分享到自己关注的人的信息,而且也能看到许多并非自己关注的人的信息。在微博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同时担负着两种角色:博主和粉丝。博主和粉丝的双重身份使微博使用者在同一时间可以产生更多的信息,即一方面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另一方面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最重要的是,微博可以使这两种信息同时出去,因为微博的具有“信息源传播的零时间”和“信息在传播的零时间”④两个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形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这样庞大的信息传播关系网以及信息传播的效率之高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舆论强势,引导着关于某事件社会舆论的发展趋势。

3、微博导致公共议程的重新建构

马尔科姆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99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新假设“议程融合理论”。⑤微博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好的印证了“议程融合理论”。微博中的信息可以成为传统媒体报道的信息源,微博也可以针对传统媒体报道的事件进行补充和评论。这样的融合过程使得事件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信息进入,不断地修正,得到最终的议程效果。这就与之前的议程设置有很大的不同,不再局限于媒体的议程影响最终的决策议程,“个人议程开始影响社群,在与其他的媒体互动中形成公共议程”。⑥

二、微博产生的议程设置效果

1、议程设置的效果更显著而且更符合民意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更多的是由媒介的把关人控制。普通的大众被动的接受媒体所的信息,人们很难接触到除媒体以外的其他消息。微博参与下的议程设置可以说更加“亲民”。人们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多的参与最终的“决策议程”。

2、议程周期缩短

微博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即时性。人们可以通过网页、短信、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消息。微博既可以文字消息,也可以上传图片、视频等元素,可以说能够较完整的表达一个事件。而且微博信息的传播也十分迅速。只要“转发”或者“评论”就能轻松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扩展传播范围。公众对时事新闻的了解也更加迅速。

结语

微博所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尽管在传统媒体的传播活动中也有受众的反馈环节,但是,在网络传播中,人们不仅仅能够迅速且客观的表达自己的反馈意见,而且更能够亲自担当信息者的角色,这是以往的任何媒介都不能相比的。对于议程设置理论来说,微博实现了个人议程进入议程设置的过程,“传统的‘媒介议程——公共议程——政策议程’的单向闭合过程,在微博为载体的空间下转变为‘个体议程——公众议程——媒介议程——公共议程——政策议程’的多向非闭合过程”⑦微博中的个人意见正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决策议程,它不仅是对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的补充,更逐渐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力量。尽管,微博由于其相对自由的空间会产生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但是,从整体来看,微博起到的作用还是好的,比如2011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上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行动掀起全国解救乞讨儿童的热潮;2011年3月初,由邓飞等媒体人在微博上发起“免费午餐”活动等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而且我们也要看到,由微博的出现带来的“个人议程”也逐渐影响着“决策议程”,这样的结果将更有利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①③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1(10)

②http:///view/

73987.htm

④刘兴亮,《微博传播机制及为未来发展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0(3)

⑤⑥⑦唐菡,《微博参与下的议程设置过程》[A].《宜宾学院学报》,2011(8)

第8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053-01

目前,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有很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移动互联网集合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优势,被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量极大,需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技术体系进行探究,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移动互联网环境。

1 建立移动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技术体系的意义

移动互联网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集合两者的优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给人们的娱乐、资讯、沟通、上网提高了更稳定、高效率的服务。移动互联网具有便利小巧的有点,移动互联网的设备小型,易于携带,人们可在移动通信的覆盖地使用,不需到特定的网点。

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传输大量的数据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播不利于民族发展的极端思想,损人利己的不文明信息。利用木马病毒等侵害人们的隐私等不良事件。此时,需要建立安全技术体系保护信息安全传播。

针对恶害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行为,建立稳定、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安全技术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以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传播,为了控制信息的安全性,需提高信息传播的标准,控制有害国家利益、有损社会稳定等恶意破坏的信息传输到网络中。

2 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体系的关键技术

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分为:采集信息内容、检测信息内容、控制信息传播。需依靠高超的安全技术对不安全的信息进行网络控制盒阻断。

2.1 采集信息内容技术分析

提高移动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的关键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新的所有信息,应减少后续处理进行的技术部署所需的费用。信息采集主要利用的是网络旁路镜像技术和网络爬虫技术。网络旁路镜像技术通过对网络流量镜像的建立对网络信息进行还原,网络旁路镜像技术不会干扰网络性能,对信息能进行实时性的监控,为后续的控制技术提供条件,但是后续处理较复杂,成本较高。网络爬虫技术的程序能对网页自动提取,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速度,此技术具有后续处理成本低的优点,易发现隐藏较深的不良网络信息,但是具有占用宽带的缺陷。目前采集信息时,复制网络干线流量的采集信息技术不建议使用,不仅占用存储空间,给后续处理带来的后患无穷。

2.2 检测信息内容技术分析

检测信息内容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信息内容的流量,检测信息内容是否安全。数据传输建立在流量上,需对应用协议的数据所用的流量进行统计。在进行安全检测数据时,系统对信息的安全性自动判断,对不通过的非法、不安全信息进行控制。检测的内容主要是音频文件、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应用关键词识别法、统计模式识别法等检测方式,检测技术是模式化的,对信息安全性进行自动地识别和判断,能对合法信息和不合法信息进行分类的处理。

2.3 控制信息传播技术分析

检测信息发现的不合法信息需要存储起来,后续控制信息的工作带来便利,提高控制信息的效率,实现后续处理中的浏览、搜索等功能,储存信息可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为了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需减少存储空间,可通过处理同一类型的数据来降低空间使用率,将其合并放置于数据库中。

传统的控制非法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基于根据传播信息源的网站IP地址和域名等信息,将其添加到黑名单中,阻断传播信息的功能。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下,使用户成为了信息源而非网站。传统的控制技术剥夺了用户接入网络的权利,将阻碍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移动互联网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我们需针对这一特征进行探究和分析,信息控制技术需与信息采集技术相适应,由于大多数用户应用http,TCP是主要协议,基于此,可利用TCP链接和乱码的技术进行控制盒阻断非法信息。

3 我国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但是相关的网络技术还是处于薄弱的状态,在移动互联安全性技术上,对信息内容的采集、检测和控制等技术相对于欧美国家较弱,采集一般的信息技术没有问题,但是对音频、视频等数据信息时,存在速度慢、技术落后的局限性。由于IP数据网络无法发挥差异化处理的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流量使用逐渐增加,而运营商只能通过IP数据网络进行活动,检测技术落后,导致网络投入的成本与收到的成效不相等,为了投入资金与回报相平衡,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提出的“智能管道”战略可对不同业务下使用的流量进行识别加以控制,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给不同等级的用户不同的流量体验,从而实现投入与收入的平衡。

网络运营商需加大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技术体系的研究力度,“智能管道”战略给运营商的网络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解决了运营商资金投入与报酬不平等的问题,在今后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中,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建设技术是我国运营商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各个领域,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数据传输。网络运营商需保证用户在安全的环境中上网,探究出信息内容安全技术体系,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保护人们的隐私机密信息。移动互联安全技术主要是信息内容的采集、信息内容的采集和控制、阻断信息内容。运营商提出的“智能管道”策略开创了移动互联管理的新时代。在未来,网络运营商需继续重视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体系的建立,为用户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永刚.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8).

[2]郭永.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6).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云计算安全技术体系架构[J].中兴通讯技术,2012(3).

第9篇: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煽动性信息受众传播

一、网络煽动性的内涵

网络煽动性是指在互联网这一介质上,通过使用具有鼓动性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作为传播符号来激化受众情绪,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促使受众按照传播者意愿进行相关活动所体现的一种传播特性。

二、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在煽动性信息传播差异的比较

(1)交互性强弱差异

互联网具有高度的交互性,会话是传递感情、思想和行为方式最强大的动因,而这种交互式讨论对煽动性信息的传播和传播所产生的效果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网上的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接收者也可以是传播者,他们之间能够通过发e-mail向别人传送信息和观点,也可以通过微博、QQ、天涯社区等社交网站和个人网页信息和观点。在这种交互式讨论的过程中,情绪不断被激发、高涨,难免出现过激言论。

传统媒体强调媒体的信息主导地位,受众很少有参与到信息讨论的过程中。交互式的讨论能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在头脑中产生影响,反对或共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舆论。

(2)舆论生成机制上的差异

在网络媒体上,舆论的生成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网民操作性。而在整个煽动从生成演变到主导,网络新媒介是不能参与到舆论的生成之中去的。

传统媒体上,舆论的形成具有线性、严谨性和媒体可操作性。传统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从选题策划、信息采编与筛选、新闻报道、形成舆论,媒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受众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参与到舆论生成的过程中。在信息筛选环节,传统媒体对煽动性信息的进行着绝对的控制,尤其是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领域,传统媒体、政府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因此,通过传统媒介散布煽动性信息和主导煽动的可能性非常小。

(3)观点与观点之间的互相作用

互联网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本质特征就是它能把同处于不同时空的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联系起来。传统媒体不存在这个问题,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传者―――内容、渠道―――受众”的经典模式。因为渠道和传播的内容被传者严格控制着,群体之间没有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平台,交互性的弱化就极大削弱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在网络上,只要一经,必定会在网上引人注目,并以此展开热议和广泛的传播。针对观点的热议,参与群体会依据自己的意见倾向将自己划进一个拥有同样观点的“同盟”中,并以此为组织经行组织之间声讨甚至的对抗。

与之相比较,传统媒体在为受众营造自由的言论交互讨论环境方面就比互联网弱很多。传统媒体高度同质化的传播,不仅仅是同质化的内容不断地重复传播,把传播对象也同质化,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缺乏差异的传播过程中,受众被迫取消了个性,取消了独立意见的表达权,取消了参与意识,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三、在法律上网络煽动性事件难以消解的原因

在法理上存在“法不责众”的情况,即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

网络煽动性常常会导致一些群体性的暴力出现,在网络煽动性中,无法准确量化的网络参与者,我们很难确定具体的责任追究对象,这就导致难以从司法审判的角度对网络煽动进行打击和遏制。

从信息传播过程中和传播源头上,我们还是能减少网络煽动性信息的。一方面,各大商业门户网站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网络信息审查程序并严格执行,删除有煽动性倾向的信息,以此截断这种信息的传播。其次,增加事件的透明度,以减少因信息的虚假、模糊和片面性而导致的网络煽动。再次,广大网络参与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增强理性而规避因从众心理带来的非理。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