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时代传播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时代;机遇;挑战
一、前言
如今,网络已经以难以阻挡的趋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中国新闻传播必然在网络时代下发生变革,走向一种新的模式,我们不得不感叹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它给中国的新闻传播业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中国新闻业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现在网络已经以难以阻挡的趋势走进了各行各业。新闻传播已经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新闻传播应投入网络时代,牢牢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新的挑战,谋求发展和进步,实现向更高层次的飞跃。
二、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网络新闻是网络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媒体种类多、互动性强等特点。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以往新闻传播的概念,在多种方面给予大众新的体验。它将新闻进行整合,相对于其他新闻传播方式来说,网络新闻更短小精悍,包含信息丰富,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就能获得有效息。网络新闻凭借其时效性,无限性,可存储性,选择性和互动性等强大优势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了整个世界,迈进了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了当前最具优势影响也最为广泛的多媒体传播方式。
三、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机遇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方式,集合了许多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并且凭借着其自身独特而强大的新优势走向了新闻传播的最前沿。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
(一)全球化传播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技术优势,它不用受报纸版面的制约,不用受电视时段的制约等种种限制,相较于过去的新闻传播,在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实现了全球化传播,让人感觉到“地球村”时代的渐渐到来。网络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组成了数据库,信息能够在数据库里流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后短短的几十分钟,网络上就充斥了汶川地震后的种种新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几乎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汶川,人们能够时刻了解到汶川地震的最新情况。
(二)打破权威化传播
传者在任何传播方式中都是最重要的传播环节,其身份是向受者传递信息。随着人们对网络认识的提升和对计算机技术掌握能力的提高,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站,其中有雅虎,百度,新浪等规模较大的网站,也有一些无所不在的小而有特色的网站,如无为网,天涯社区也等等。
(三)贴民化传播
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一般都关注比较重大的事件,它们的关注方向往往是国家大事和重大的国际新闻,关注的对象更多的是一些社会名人。而网络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的传播形式更加的贴民百姓,它更多地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很多具有特色的草根人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些草根人物平平凡凡,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或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静静地绽放自己的真善美……他们精彩而安静地生活着,从未想过哪一天能够走进大家的视野。是网络让他们平凡而美好的身影和心灵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新闻传播的平民性还表现在它关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愁苦,悲愤,无奈……如最近很火的协警闯入平民家中打人并妇女,我们看到了被成为“最懦弱男人”的杨武的愤怒,无奈和绝望。这个新闻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网络上后,就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因为这种舆论的力量,事情虽还未完全尘埃落定,但我们相信,充满苦难的杨武一家肯定能得到应有的公道。网络新闻传播的这种平民化趋势,使得网络新闻更加得到了人民大众的青睐,也使网络新闻真正的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人民大众的声音真正地被世界听到。
四、网络新闻传播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在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机遇促飞跃是新闻传播在网络时代必须做出的选择。而无论何时何地,挑战总是存在的。
(一)网络虚假新闻泛滥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让新闻传播更容易,更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正是因为传播门槛的降低,传播者的多元化,让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出现了网络虚假新闻泛滥的情况。只要是平常有在关注网络新闻的人们应该都有遇到过这种虚假新闻的经历。比如前两年的成龙,金庸的“被死亡”新闻,还有上半年的文章和马伊的“被离婚”新闻,以及最近新疆籍艾滋病感染者在全国部分城市用自己的血滴到食物里,有人被感染等虚假新闻都曾在网络上疯传。所以,使网络新闻传播更具规范化,更加真实可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网络新闻低俗化倾向严重
网络的精神实质是共享与协作,网络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应该得到应有的规范和约束。网络在允许人们展示自己个性美的同时,也要在道德方面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法律方面对人们进行必要的约束。然而现在的网络过于自由了,网络新闻低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不少人在宣传传统道德难以容忍的思想,同时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无限自由主义等思想都在冲击着我们的道德价值观。网络新闻的低俗化倾向还表现为为了出名故意制造出各种“雷人”新闻的明星和网络红人,像频频以“雷人”装扮和“雷人”话语的凤姐和芙蓉姐姐等人。在生活中我们总会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面对这些网络低俗新闻,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低俗化倾向的网络新闻几乎无处不在。
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网络自出现到发展至今时今日,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的世界是离不开网络的了,新闻传播作为社会所不能缺少的一个部分更是离不开网络这一“第四媒体”。所以,在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机遇促飞跃是新闻传播在网络时代必须做出的选择。而无论何时何地,挑战总是存在的,只要我们敢于接受挑战,只要我们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解决种种的困难。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种种弊端,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入手进行克服。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是离不开网络的了。网络是无处不在的,要使网络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网络的不良影响,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造假的惩罚力度。现已推行的法律法规有:《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
(二)要加强新型传播手段的管理
如今,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新型传播手段,如,微博、个人博客、论坛贴吧等,微博虽为新型传播手段,但是它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相当惊人的,若不加强新型传播手段的管理,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郭美美炫富门”事件就是由微博传出后迅速传遍整个网络的。
(三)健全社会的诚信体制和道德体制
真正要做到实现网络新闻真实化,提升网络新闻的可信度,扭转网络新闻的低俗化趋势,最根本的是要求广大网络参与者要讲诚信,要有正确的道德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新闻传播已经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新闻传播应投入网络时代,牢牢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新的挑战,谋求发展和进步,实现向更高层次的飞跃。
六.结语
如今,网络已经以难以阻挡的趋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中国新闻传播必然在网络时代下发生变革,走向一种新的模式,我们不得不感叹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作为新兴传播方式,集合了许多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并且凭借着其自身独特而强大的新优势走向了新闻传播的最前沿。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在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背景下,抓住机遇促飞跃是新闻传播在网络时代必须做出的选择。而无论何时何地,挑战总是存在的,只要我们敢于接受挑战,只要我们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来解决种种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宋玲玲 张发林. 论网络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生态变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5):635-639.
[关键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点;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网络时代下的特点
1.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
新时代的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报刊、电视、新闻广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平台与空间价值。传统媒体拥有着宽广的群众基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传统媒体有着雄厚的品牌意识,经济效益突出,其广告经济利益、平台社会影响力大等等,如电视媒介受众范围广,信息真实可靠,用户可信率高。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受众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受众的用户多为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他们不懂网络,不太会使用新媒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2.网络时代的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媒介,例如移动通讯、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网络互动及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前日发生、明日见报的时间差,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各种弊端,新媒体信息传播虚假性不断出现,各种造谣、丑化、虚构等事件不断出现,负面现象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不到位所引起的。
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需要融合,需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速集聚与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弊端,所以借助新媒体可以加速媒体传播力度与扩大范围,增强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例如140字的微博短语,短短几句便可以说明信息,转发之快、传播之广是传统媒体所做不到的。但是,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严格的监管制度,在信息传播快的同时也存在真实性不稳定的因素,新闻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也无法全面展开,所以在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时,也要增强全媒体时代的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二、媒体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的机遇
新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插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突破了纸质行业的媒介弊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流通弊端。新媒体借用互联网,赋予媒体更多的广而告之的魅力,增强了媒体的多元化与经济价值,也加速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到平民百姓、社会群体,用户多、范围广,但是传播速度却没有新媒体迅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借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介手段,伴随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融合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行业,需要突破传统媒体行业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新媒体行业需要增强新闻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深度和典型的报道增强客户群体的受众范围,增强媒体行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参与。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媒体发展趋势
新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互联网的“高铁时代”,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有全方位的媒体做依托,融合媒体的发展需要借助互网这个媒介,才能更为高速有序地发展与进步。未来的全媒体发展需要借助行业的发展规则,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如: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慢,客户趋向老龄化,缺少受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管理制度严格等;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多趋向年轻化,用户之间互动频繁。《半月谈》《人民日报》《光明经济日报》等等报纸杂志,不仅有纸质的报刊,也已经出现网络杂志、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平台等。电视媒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电视中,如CNTV研发的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QQlive、UUSee网络电视、数字媒体、云电视等等。多元化的网络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台同步播放,扩展了受众群体,增加了与群众互动的平台,增加了客户群体,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发展需要依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合的媒体发展模式,创造适合互联网要求的新融合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范明献.传统媒体对网络时间的舆论引
导.重庆科技院学报,2010.2.
关键词:静态摄影;网络传播;影像品质
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人们通常把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传统报纸、广播和电视几大阶段,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而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如今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对互联网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前三种媒介形式。现在,当我们得知发生了某件国际或国内大事时,我们想到的可能不是翻阅报纸或打开电视,而是直接到互联网上去搜索相关的信息。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在进入网络时代的同时,我们又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影像成为人们快速、直观地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这个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①
影像包括静态摄影、电影、电视等多种形态,本文仅在此探讨狭义的静态摄影影像。在传统媒介时代,静态摄影影像的传播途径一般是平面媒体,而到了网络时代,影像则借助网络进行传播,这便造成了摄影影像传播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点。
一、网络摄影影像的传播特点
网络的影像传播,是以相关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决条件的。其中,数字化影像、数字压缩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为影像的网络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网络媒体和先前的几种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特别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具有优势的网络媒体也为网络影像传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其在宏观上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影像传播的新特点。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以光速进行的。广播和电视虽然也具有光速传输的特点,但由于这两种媒体往往属于主流媒体,在上面信息要经过严格审查,并且要通过专业的基站进行传播。网络与其相比,任何一个使用者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终端进行上传,更具有一种便捷、快速和随意的性质。对于在网络上传播的具有新闻性质的影像信息而言,有时候会具有现场直播的效果。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互联网是目前覆盖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媒体,通过任何一个电脑终端,都可以把信息传输到世界上任一角落的其他终端。并且,在目前的网络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被消解了,“把关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此外,互联网可以把海量的信息进行高速的传输。这些条件都使得互联网比先前任何一种媒体都具有信息的大容量和多元的性质。目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的影像信息。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受众广泛的参与性和信息的互动性。互联网使影像信息传播具有空前的广阔性,众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这些影像信息进行分享和下载。另外,网络上的影像传播还具有互动性。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留言等方式对影像进行评价。而影像信息的点击率和下载量也从另一个方面给影像者以反馈。用户对影像文件下载后,甚至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修改后重新上载到互联网进行传输。
除上述几点外,网络影像传播还具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影像传播者的匿名性、网络影像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被削弱等等,我们这里不再赘述。
二、对网络摄影影像传播的思考
毋庸置疑,网络传播已改变了摄影影像的制作理念、存在形式和传播形态。本部分将主要探讨网络传播对摄影本身,及对摄影从业人员所造成的影响。当然,网络给摄影影像带来了迅捷的传播方式,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必须省察的。
(一)对摄影本身的影响
1.摄影影像品质的部分丧失
传统摄影时代,对影像品质的追求是摄影一贯的标准。人们之所以对选用不同品牌的镜头或者不同类型的感光材料津津乐道,是来源于对影像品质的极端尊崇。而摄影作为艺术,除了影像本身所承载的“文本信息”,摄影作品的物质载体(胶片)所独具的“载体信息”也很重要,比如影像颗粒是否细腻,影像反差是否细致,色彩的过渡是否柔和等等。
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存在的影像必然会受到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需求的信息量大”这个特点的影响。从主观层面上说,考虑到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的问题,影像压缩率和传输效率等问题,影像者渐渐淡化了网络影像的“载体信息”,而愈加强化了其“文本信息”;从客观层面上说,数字影像本身由于CCD成像技术过于“客观”而丧失了拍摄中很多偶然但极具人性色彩和艺术感的因素。另外,数字影像在存储媒质方面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不会产生“载体信息”的变异。这些原因导致了数字影像“载体信息”的淡化,而“文本信息”则得到强化。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网络影像受众也逐渐在网络的影像海洋中淡忘了视觉艺术应该具有视觉质量这一品质标准。
摄影作品的欣赏方式大致有三种:在美术馆中欣赏原作、观赏画册等印刷品、在互联网上观看摄影作品等。影友于翔在偶然得到一幅摄影原作并与印刷画册中的同一影像进行对比后惊呼:“我明白了在这之前所看到的几乎所有印刷精美的画册都不过是原作的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同时也明白了摄影术虽然具有易于传播的特性,但这个社会的发展与传播的发展,已经拖带不起摄影术本身笨重的精美。”②画册的质量尚且如此,互联网影像就更无法与摄影原作相提并论了。
欣赏艺术原作,除了作品本身高品质的质量因素,更重要的是观摩艺术真品时在观众心中所产生的仪式感和敬畏感。观摩原作是和作者的交流,是和作品中生命信息的相通。而网络把接触艺术变成了一件很随意的事情,无论是文学、电影,还是绘画、摄影,网络多媒体把多种功能合而为一,但却损失了不同艺术形态独有的欣赏方式和欣赏环境,这样,这些艺术形态在网络上的消费就有变为“快餐消费”的危险。
当然,客观地说,网络影像品质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当前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如带宽、网速等因素的局限决定的,而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影像的品质也将得到部分改善。但对于网络影像受众而言,不应该由于接触大量网络图片就对摄影艺术本身产生麻木和误解,认为摄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品质,好比看多了DVD影碟就认为电影就是如此品质一样。在适当的时机,还是应该到美术馆观赏,至少也应该通过印刷严格的画册来接触摄影艺术本身。
2.摄影日益由艺术形态转化为传播形态
传统媒介时代,摄影一般被认作是艺术形态,以艺术的定位被创作和传播,多见之于画册、画廊和美术馆。
进入网络时代后,媒体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信息成为左右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影像信息在传媒中的大量应用,其作为新闻信息和娱乐信息传播工具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遵循短平快的传播方式,使其日益成为一种信息传播形态。其原初的精雕细刻的创作方法、明心见性的艺术气质、凝神专注的鉴赏方式则被进一步削弱。
另外,顺应网络影像传播观念,网络也催生了一批新生代的网络影像艺术家。他们多是年轻人,具有敏锐的情感触觉,以短平快的摄影、极富个性化的摄影或私摄影的形式,完成对生活断面瞬间的记录或个人感情的细腻表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3.静态摄影的地位被削弱
和印刷媒介时代相比,静态摄影的重要性在网络时代被削弱了。越战期间,黄功吾拍摄的被燃烧弹烧伤女孩的照片,人们对越战的结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在当今,人们对媒体上传播的海量照片已变得麻木。在伊拉克战场上,除了美军虐囚的照片外,又有哪些照片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此外,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流媒体”的发展,网络上的静态影像如今已经受到动态影像的严重挑战,尤其是单幅的静态摄影作品,更容易淹没在影像的大海之中。英国摄影师提姆・赫德林登(Tim Hetherington)曾说:“纸质媒体出现衰亡,网络播放的确是主要媒体,该媒体具有能进行创作的最多可能性,而且能有大量观众。但我们与荧幕的关系是与动态影像有关,因此,静态影像在荧幕上空间很小。在网络播放的形式中,摄影基本上是没有出路的。”③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静态摄影一方面要出奇、出新,一方面要尽量放弃单幅,进行更多深入的专题性的努力。
(二)对摄影从业人员的影响
1.摄影创作人员的分流和越界
数字影像和网络传播对摄影人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摄影的门槛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这也使得一些受雇于专业图片社的摄影师丢掉了工作。某些图片社解除了与签约摄影师的合同转而向世界各地的自由摄影师索稿,这便是由于数字影像传送便捷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互联网对于增加客户,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其一,图片交易方式的改变,使摄影师在网络上传输及出售作品更为快捷;其二,摄影师如今可以很方便地建立个人网站、图片博客等,给自己的作品以展示空间;其三,网络上还有不少专门网站收购摄影师的作品,或者提供空间供摄影师上载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销售。
如果辨证地看待网络时代摄影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图片的质量下降,对较低质量图片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反而促进了高精度和良好创意的图片在商业用途和艺术展览途径的地位提高,掌握了高超摄影技法的摄影师仍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而从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的关系来看,大多数人转向数字,也更加明确了传统胶片摄影师的角色和努力方向,传统胶片摄影如今更多进入艺术收藏市场。
摄影师的越界是网络时代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加上网络传播的快捷,专业摄影记者可能受到来自“草根”的强力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一部分专业摄影记者另辟蹊径,采用更高画质的摄影设备和精雕细琢的手法进行拍摄,以便让自己的作品在新闻之外,还可以进入展览馆和艺术市场。从这个角度讲,这类新闻记者又兼具了摄影艺术家的身份。
总之,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促成了摄影队伍的变化,一方面,摄影人员逐渐细化分为从事摄影工作的摄影师和从事摄影创作的摄影艺术家两大群体;另一方面,有些摄影师也可以身兼数种角色。同样,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也导致了摄影工作方法的分流,传统胶片摄影、高精度的商业摄影更追求精致的制作;新闻摄影更追求快速、报道角度新颖;而观念摄影、数字摄影则更追求观念和创作手段的多样、独到。
上文提到,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这使得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权威性某种程度上被消解,“把关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但是,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每天都有无数人上传大量的图片和影像,如果没有图片编辑、评论家的比较权威的意见,我们可能会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在海量信息时代,虽然存在某些技术操作层面的难题,“把关人”或图片编辑的地位却变得更为重要,他们需要为公众过滤和编辑图片,以免公众被数百万的照片所淹没。
当然,单单依靠外力的帮助是不够的。网络时代的观众要掌握一定的影像基础,“武装”自身,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体系,不随波逐流,面对海量的图片信息要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而对于在网络上寻求影像信息的人员,更需要有高超的影像鉴别能力、出色的网络操控能力和导航能力,以便在浩如烟海的影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综上所述,静态摄影影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表面上看只是传播形态的改变,但深究起来其改变却是多方面的。在一个“流媒体”时代,静态摄影影像虽然不会轻易消亡,但我们对其产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当然,即便当今学界对于网络对摄影影像传播的影响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只有尽快适应、迅速调整,才可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注 释:
①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72.
②于翔.24英寸巨幅相机诞生记.大众摄影,2005(7):112.
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优势
(一)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天地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辟新的阵地,建立新的教育平台,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手段
人们面对面交流时,往往不愿意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网络具有匿名性特点,交流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说实话,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网络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效、灵活、多样的特点。在网络时代,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就能在网络中迅速发现所需的信息,使受众及时了解最新的党政方针政策,分析政治动向,引导受众看清形势,把握大局,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这把“双刃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高效、灵活、便捷的同时,也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中,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一个人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说服力、可信性,思想组织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网络特点,认真研究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新机遇,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获取更多网络信息。
(二)导致主流价值取向错位
互联网的信息环境是开放的,各种价值观念在此交汇,造成不同文化、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碰撞。另外,西方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总是把西方价值观强行渗透于发展中国家。机关干部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导致价值观念取向错位。
(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是靠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进行单向灌输式说教。但网络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具有了信息能力,接收信息的自明显扩大。传统的 “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受到排斥,效果不佳。
三、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信息网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一)增强网络意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充分认识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刻苦钻研和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科技,全面了解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手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二)依托网络平台,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虚拟空间为人们提供思想方面的服务。善于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努力增强政治教育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和吸引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组建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制作优质教学资源,让机关干部学习,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手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提升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现代化技术支持,开展网上政治学习、网上讨论、网上征文、网上竞赛等系列活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综合利用。充分重视网民心声、关注网上动态、留意论坛声音。引导机关干部甄别各种信息的真实性,深入分析信息传递与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可能,推断并把握网民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俊斐,李炯,陈子立,何云.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
[2] 贾治学.关于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04).
[3] 吴雪.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路径探索[J].科学时代,2012(6).
[4] 汶录凤.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4(06).
[5] 李冲.网络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N].河南个人日报,2011-3-25.
[6] 郭仰东,杨燕筠.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30).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07-0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担负着民生重任。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在网络技术时代,在肩负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改革重要使命的背景下,研究出人社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网络时代人社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
网络时代的最大特征在于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媒体传播平台共存的局面。网络时代人社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四种理念。
其一是在网络时代,要树立以“大局为上”的观念先导。新形势下,我们对于人社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要始终坚持“大局为上”的思想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找到人社领域的正确位置,并以此为主要方向,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保证人社思政工作与人社改革深入工作、社会发展能够保持同步、一致。
其二是在网络时代,要提升人社领域工作的“服务至上”的基本观念,人社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实际上是服务于社会群众的,这也决定了其服务至上的观念。在网络时代,人社领域的思想工作要不断整合网络优势,提升服务水平,为进一步规范人社资源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其三是在网络时代,要秉持公正、公平的核心观念。公正、公平是人社领域思政工作的灵魂,也是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证改革工作的核心所在。在网络时代,开展人社领域的思政工作,必须要秉持公正的观念,让群众享有公平的利益。
其四是在网络时代,要坚持积极进取的工作观念,在工作过程中,勇于应对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困难,勇于担当,坚定不移的推进工作,进一步推进改革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二、网络时代人社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网络时代对人社领域的四证工作创建了更好的工作条件,不仅开拓了基层群众的视野与知识面,开辟了思政工作的新阵地,为进一步改革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形势背景下,开展人社领域思政工作的方法也会更为丰富多样,以下介绍几个新方法。
(一)利用信息网络吸引民众的参与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在网络中吸纳了各行各业的先进研究成果,为人社领域的思政工作提供广袤的社会素材。网络信息对于民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将这份吸引力应用至思政工作中,其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同步交流等特征与功能可以用来吸引民众参与到人社领域的思政工作中来,一方面能够实现思政工作形式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综合化,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网络思政工作的平等交流,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提升人社领域思政工作的惠及面。
(二)创建人社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挖掘优势
网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为人社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环境,因此在网络时代,人社领域的思政工作应该进一步建设相关的工作网站,完善网络平台的运行制度,从网络平台中寻找和挖掘思政工作的新优势。
创建人社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首先应该做好相应的引导和宣传工作,为群众带来积极的引导。在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提出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要求,围绕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人社领域的实际需求,选取真实有效、高品质的思政内容,创建符合需求的网站;其次,在网站的内容选取过程中,要提升人社资源与群众生活的联系性,例如就业创业制度的引导和宣传、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进度、人事人才劳动力的制度改革进度等,网站设计要尽量化繁为简,便于群众的理解和使用。再者,还应该加强网站平台的维权互动,人社领域的思政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民众的维权意识,提升政府与群众的平等交流。最后,网站的运行和管理都需要采取严谨、专门的制度,要充分体现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同时需要提升网站的安全性能,保证信息的正确性。
(三)提高网站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
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应该是民众思想武装力量的源泉,因而需要根据公众心理及网络传播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当就业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经济成分、社会组织方式、经济利益多样化日趋明显时,利用思政网站能够更加生动的推进思政工作,进一步拓宽影响范围。因此,在选择网站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对群众的思想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总结
人社领域思政工作是充分发挥政府构建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建设、提升社会福利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这些工作实施和进行的过程中,人社部门还应该加快培养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与此同时,人社领域的思政工作还需要善于结合网络时代的主要特点,积极创建网络平台,主动完善思政工作,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于海.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针对性[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关键词:网络时代;图书营销;新模式
图书包含物质商品与精神商品两种特性,主要是通过间接性和隐蔽性地对人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其使用价值,因此图书属于特殊的商品。由于消费内容具有多样性,消费者具有多层次性以及消费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图书营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性。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出版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介对我国传统图书出版的发行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因而分析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创新我国图书营销模式,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更加具有意义。
一、传统图书营销存在的模式
图书信息属于出版社图书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存在消费对象不明确、目标不具体的问题,导致图书营销成本较高而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1)纸质营销模式 出版社常定期发送纸质图书目录给目标读者,或者将图书信息清单夹在上架图书中,其缺陷是图书信息难以覆盖更全面的目标群体,且难以保证即时更新,导致出版图书的宣传效果缺乏全面性和时效性。(2)光盘营销模式 出版社将图书信息刻录于光盘中,客户需通过电脑等相关设备阅读或者订购图书。虽然光盘营销模式当前应用范围较广泛,但是该模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多,需通过固定书展或者其他交流性活动传达于客户,致使图书消费率较低。(3)网站营销模式 出版社通过网站图书信息时受网站空间影响,导致图书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或者仅提供简单的Word和Excel形式图书信息表,不利于客户查询与购买。
二、网络时代下图书营销的新模式
(一)合作营销
合作营销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联合进行营销传播、产品促销等,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获取较大效益的营销活动。传统营销以竞争为导向,而联合营销模式是通过与供应商、经销商甚至竞争方合作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出版媒介随之迅速增加,电视、报纸等单一的营销模式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图书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出版社采用合作营销模式可将某一领域的畅销图书快速移植于其他营销途径,并且尽可能延长图书的生命周期,有助于实现图书价值的最大化。具体表现在,出版社可根据图书在网络上的人气数值选择部分进行出版,然后寻求投资筹拍电视剧,图书销量可随电视剧热播程度再次增加,从而达到二次营销的目的。
(二)借力营销
借力营销是指企业借助外力的优势资源以实现自身计划的营销目标,包括借渠道、借品牌以及借用户三种形式,可向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产品外包,或者咨询顾问公司等。图书营销可以利用网络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的成本较低、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在出版和营销纸质图书前为其进行宣传造势。具体表现在:出版社可借助网络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网站专栏以及网络微博等方式进行图书营销活动。针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微博应用,出版社可通过建立官方微博、作者或编辑个人微博等形式,同时邀请书评专家和文化名人参与活动,以使读者能够与其实现在线网络交流互动,从而获取一定数量的关注图书群体,有利于图书的口碑传播量大幅增加,从而为图书营销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三)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强调关注消费者群体,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相应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要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传统图书营销模式中较少涉及和重视服务营销,但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层次也逐渐提高,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图书营销活动应该充分认识服务营销理念的积极价值,根据图书营销活动的特点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营销体系,然后制定适应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图书营销战略与模式,通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实现图书营销业绩的提升与图书出版发行业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出版社应当引导全体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后,采取构建图书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平台措施,同时重视对图书营销员的服务质量和营销人才培训,以增强图书营销员的服务意识。
(四)概念营销
概念营销着眼于结合消费者的积极情感与理性认知,是通过导入消费新观念进行产品促销,以引起消费者认同感的营销模式。图书营销活动应用概念营销主要是应该引导消费者明确购买诉求点,即购买图书的理由和益处。出版发行业进行图书营销时应该与图书创作环节互相衔接,以便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心理需求,进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实现图书营销的目标。具体可通过将图书消费观念寓于公益广告中,积极举办图书展销会或者图书博览会等方式,现场介绍说明图书的优点,使消费者接受图书消费的营销理念。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对于图书营销领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数字化技术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介的产生使得我国传统图书营销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出版发行业首选应当充分认识网络时代背景下探索图书营销新模式的重要意义,查找传统图书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新型营销战略的同时,将合作营销、借力营销、服务营销以及概念营销等新型营销理念应用于图书营销实践活动中,改善出版发行业的经营管理,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促进传统图书营销向现代网络新型营销转变并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媛媛.数字时代图书营销中的SoLoMo[J].出版发行研究,2012,11(20):53-56
[2]周凯.书媒:图书营销新模式探究[J].编辑之友,2012,9(13):72-76
>> 浅谈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 试论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下的音乐检索方法初探 信息时代医学信息资源检索的研究 浅谈网络时代的网络阅读 网络时代的信息构建 网络时代的信息规则 网络信息检索浅谈 浅谈网络时代的编辑素养 浅谈网络时代的学校建设 浅谈网络时代审计的变化 浅谈网络时代的作文训练 浅谈网络时代的营销变革 浅谈网络时代的受众观 泛在网络时代文献检索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网络时代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创新 浅谈信息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信息网络时代城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发展 网络时代的强制性信息传播研究 网络时代的信息与监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GenBank是美国国立研究院(NIH)、美国国立图书馆(NLM)、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于1982年建立的核酸序列数据库,免费提供所有公开发表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及其生物学注释和书目文献等信息。它与日本DNA数据库(DDBJ)、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BL)合作,形成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协作体,每天交换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基因库的数据来源有:从科学出版物中搜集核酸序列;科学家直接发送数据;测序中心以ESTs成批发送的数据;与其他核酸序列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GenBank提供了Entrez浏览器(Entrez Browser),用户可以检索GenBank、EMBL、PIR、SWISS-PORT、PDB等数据库的序列信息以及Medline中与序列有关的文献信息。
3因特网上查找医学信息的其他途径
目前常用的中文通用搜索引擎有:①百度搜索(http://)它是目前全球最优秀、更新时间最快、数据量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它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信息库,总量超过8亿页以上,并且还在以每天几十万页的速度快速增长。②Google搜索(http://)它是目前最优秀的支持多语种的搜索引擎之一,也是万维网上最大的搜索引擎,现能搜索80多亿网页,课用多种语言进行搜索。③搜狐公司搜狗搜索(http://)到目前为止,搜狗搜索收录的中文网页近20亿,并且实现了4~5d全部网页更新,重要网站和链接每日更新,大大降低了死链接,空链接。④雅虎中国(http://.cn)曾是纯粹的分类列表时搜索引擎的代表。目前已经实现搜索全球38种语言网页并抓取10亿中文网页。
通用搜索引擎提供的是包罗万象的查询,为了快速、准备的获得所需的医学信息,需要选择适当的检索策略。如选择合适的关键词,缩小或扩大检索范围等。
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分散和无序,影响了网络信息的检索质量。2001年出台的MPEG-7国际标准解决了多媒体信息描述的标准问题,实现了快速有效的搜索。标准化是网络信息检索的根本性技术保证。[1]智能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它把现代人工智能的技术与方法引入信息检索系统,机器根据用户提供的以自然语言表述的检索要求进行分析,而后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搜索,使信息检索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特征,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其功能。[2]因此,网络医学信息检索将向着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与数据库的应用与发展,为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时代,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是实现医学事业快速发展,提高医疗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现存的信息获得途径,并掌握合适的医学信息检索方法,对医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1-02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国际传播的制高点。借力互联网,充分发挥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是顺应世界传媒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媒体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更好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要;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打破西方舆论垄断,促进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需要。
一、国际传播中互联网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由于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以及高速度、大容量和极具开放性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开通,国际传播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传播或一部分国家对另一部分国家的传播,而成为全球一体化信息平台上的传播。由于这个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形成,国际传播逐渐淡化了“国际”的色彩,全球传播也就成为国际传播的高级形态。在国际传播或全球传播中,互联网的作用表现为:
(一)互联网将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
传统媒介时代,西方媒体凭借高度发达的媒介体制和媒介实力,牢牢掌握了国际信息的和话语的垄断,国内媒体在国际舆论界几乎处于“失声”状态。 “全球化传播时代的传播技术进步导致了传播成本的降低,加上媒体关系相对呈现宽松趋势,从而为弱势国家、群体和个人提供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互联网拥有的不限疆域、不限时间、不限民族的一系列发展特性,都将有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首先,通过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传播,能够打破西方对他国信息传播的制约和排斥,促进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性。其次,利用互联网即时快捷的特点,有利于打破西方新闻传播的封锁性。互联网把整个世界即时地连接在一起,同时为众多的个人和非专业组织、团体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其快捷的方式,网上信息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国家和政党的控制。再次,利用互联网自由参与的特点,有利于打破西方新闻传播的垄断性。
(二)强化了社会公众的国际传播意识
传统媒体时期,由于传播技术手段和条件的限制,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大都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广大公众只能作为信息传播被动的接收者。而网络传播中每一个网络、每一网计算机都具备网上信息的功能。互联网出现以后,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改变,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者,相应地,人们参与国际传播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网络时代的个人参与不再是以简单的、小范围的人际传播形式出现,而是以大众传播中的“大众”一员的主体身份出现;不再通过人员交流、商品交换的形式间接地传播信息,而是作为传播主体发表言论、参与意见,形成舆论。
二、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
(一)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实现“零时差”
传统媒介,从报纸、广播到电视,对国内公众的传播和对国外公众的传播通常是分别进行的,而且两者之间传播有相当大的时间差,通常是先进行国内传播,经过一系列环节才能进入到国际传播通道。而互联网则使两者的传播同时并进。网站一经设立,它既面向国内公众、也面向国外公众;新闻信息一旦上网,就会传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对于很多事件的报道,国内的媒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抢到第一手信息或者有了信息源而没有进行报道,很多个人或者国际媒体把这些信息到互联网。这样,互联网共时性、全球性的传播特点使得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介时期先国内而后国际传播的演进模式。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传播主体
由于传播技术手段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国家,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各国政府。各国政府不但通过大众传媒向外传播信息,还承担着国际传播控制者与管理者的职责,即大众传播中所谓“把关人”的职责。互联网的出现,使国际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将千家万户连接起来,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都可以摆脱相对封闭的区域性的信息环境,进入开放的、无疆界的信息空间。在这个信息空间里,人们不仅可以自主性地寻找和接收信息,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同时也可以主动信息,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网络传播带来的传受关系的变化,使国际传播形态发生了相应变化,其结果是,国家不再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传播主体主导传播过程,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与个人也摆脱了依附地位,成为传播主体。这就使国际传播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元走向多元。
(三)从平面阅读到多维阅读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数量有限的信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由于海量信息的存在,受众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他们更多地采用浏览式、碎片化、跳跃性的阅读方式来获得信息或者进行娱乐;同时,受众也不单单满足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单一媒体传达出的信息而更加青睐于多媒体化阅读,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主流的门户网站成为网络时代受众喜爱的多媒体阅读“基地”。网络时代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博客、微博、维基、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等Web2.0应用不断涌现,受众的互动意愿持续提升,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同时,得益于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受众的关注焦点逐渐跳出国内视线,国际事件、国际热点越来越“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国国内发生的事件,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和放大,可能会对整个世界造成影响。
(四)传播内容突破单一的信息提供
传统大众媒介国际传播的内容,以信息的传递为主,相对而言较为单一。报刊、通讯社、广播一般以传播新闻、提供信息为基本内容。而网络传播的内容则有空前的变化。除了快速、及时、海量传播新闻和各类信息外,还提供极为广泛多样的服务。诸如影视、体育、娱乐节目和电子游戏,通信、通话、短信服务,文档、图片、数据、声像资料的传递或下载,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网上论坛、网上教学、学术交流等等。互联网络把国际间的新闻信息交流和多种服务融会交织在一个平台之上,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开展交往的重要天地。
三、借力网络进行国际传播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
国际传播是关系国家形象塑造,国际影响力提高的重要举措,而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西方国家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美国的ABC、CNN、PBS、MSNBC等大广播公司均已上网播出,仅CNN的网络版每天就有350多万用户访问。全球现有的3.2亿网页中,80%的信息源自于美国。目前我们还缺少像CNN、BBC等这样在国际上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媒体巨头,因此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投入必须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措施之一。“打造一流媒体,切实提高传播能力”,把提高国际国内传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内国际传播平台。
(二)增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提高传播的影响力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新闻传播学界较早地提出公信力概念的文章。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决定其影响力。但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尚不能达到和传统媒体相匹敌的程度。概括起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网络这一媒体自身的匿名性这一传播特性决定。另一方面,互联网以及网络新闻的法规还不完备, “把关人”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网络上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地监管和控制,严重影响着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中国首届域名大会上的《中国域名产业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万个,其中CN域名注册量达到1357万,位居世界第一。面对庞大的互联网群,政府、网站等应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引导网民提高媒体素质,增强自律意识;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机构应进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立法力度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网络媒体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着力培养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国际传播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媒介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当前,我国亟需一大批具有一流的外语能力,具备较高传媒素养,掌握现代传播技术,通晓国际各项规则的国际传播人才。为此,我国必须根据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要求,着手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扶持国内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构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对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除了政治意识、中国立场、外语水平、文化修养外,还亟待加强新媒体应用能力,以及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和Skype等当前最新最热网络传播方式获得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人物、研究新闻主题、和推广新闻等。
在国际传播中互联网将不再是第四媒体,它将成为主旋律。全世界的媒体都将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这给我国进行国际传播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要把互联网作为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优势地位,扩大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周庆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上洋.互联网将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J].网络传播,2 008(7).
关键词:偷拍偷录 隐私权 网络
一、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的传统问题
所谓偷拍偷录,就是不征得当事人的许可而自由地拍摄录音,在估计当事人不会许可的情况下则采取秘密方式自行摄录。由于拍摄、录音是把人们的形象、声音“下载”到媒体上并且予以公开传播,势必会涉及社会、他人的合法权益问题。[1] 而街拍,广义理解就是公共场所的偷拍偷录,这一问题要更加复杂。
这一问题早已有之,却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表现出更严峻的形势。在新闻界,偷拍偷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实质是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的碰撞,这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平衡的新闻伦理与法律问题。众所周知,在私人场合偷拍偷录是被绝对禁止的。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未在立法上肯定隐私权的地位,但对私人场合也是给予了充分的权利与保证。人们普遍认为,将偷拍偷录的方式用于公共场所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因为被采访者出现在公共场所,表明他本人对别人了解他的行为举止持默许态 度。记者的偷拍不过是化身为公众的眼睛,替公众“看”到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面对镜头的行为表现与平时相差甚远。人们总是希望在镜头前展示自己最好的形象。偷拍偷录到的画面经常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被采访者的本意。[2]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人在公众场所公开发表言论时,不论他是公众人物还是草根阶层,这时候无论是记者还是普通人忠实记录当时的场景都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主动公开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默许了人们对其公开信息和行为的传播。
而对于公开场合的私人活动是否可以偷拍偷录呢?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问题。一位美国检察官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在一个会议厅内两个人正在交谈。此时是明拍还是偷拍都不是问题。因为两人共同出现在公共场所,可以推断其不忌讳社会知晓二人的交往。但此时偷录就有问题了,因为二人一对一地谈话,表明他们的交谈是私人性质的,不论是什么内容,偷录下来,播放出去,都构成对二人隐私权的侵害。[3]可见,公共场合的私人交往、私人活动理应受到保护,涉及新闻事件的除外。经过多年讨论,一些传统媒体领域的偷拍偷录问题基本上已在学界和业内形成了共识。
二、网络时代草根阶层的偷拍偷录
网络时代提供了足够的意见表达平台,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第一者。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大批民间dv爱好者出现,手机与照相机的普及,几乎人人都能成为一个拍客,随时随地拍下生活中的场景,拍遍生活中的新鲜事儿、要紧事儿。网络无疑又为这些拍客提供了最好的展示平台,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上传,传上微博,贴至博客,上传到视频网站。这样的现实就很可能带来对隐私权的肆意侵犯与践踏。如果说几年前关于偷拍偷录的大讨论主要是针对新闻记者而言的,那么如今的偷拍偷录呈现出新特点,对它的思考与研究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既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者,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隐私的侵权者。
如河南电视台的dv观察栏目,栏目的节目内容全部来自河南各地的dv爱好者,报道对象多是农民工、妇女、老人、未成年人等,一定程度上给草根阶层提供了在电视媒体上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是关于隐私权的问题是其不能回避的。这里面涉及到隐私权与肖像权的双重权利。由于dv拍摄者投稿到电视台,并获取一定的稿费酬劳,可以看成具有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又是未经他人许可的拍摄,那么就具备了对肖像权侵犯的构成要件。
三、网络时代偷拍偷录新特点
与传统意义上新闻记者的偷拍偷录相比,网络时代的偷拍偷录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有着其自身特点。
1、主体非专业性、内部差异大
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各种具有摄影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数码照
相机、dv等等给人们的偷拍偷录提供了物质基础,偷拍偷录的主体突破了原有的职业局限,偷拍偷录也不再是只有记者才能做到的事情。偷拍偷录主体的扩大就等于隐私权的潜在侵犯主体范围的扩大。与过去相比,目前偷拍偷录的主体呈现出非专业性特点,拍者职业各异,身份各异,他们与新闻工作者相比,在媒介素养、专业性程度和法律意识方面都相对欠缺。而这种隐私权意识的淡薄,很可能带来侵权的结果。在这一群体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由于每个个体的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不同,拍者的格调也大不相同。不同于传统记者的训练有素,有明确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他们大多数人是由兴趣引导拍摄,很可能只求新奇,不顾社会公益。不能否认,拍者中的很多人都有着强烈正义感或是渴望成为一名记者的职业理想,但是他们与真正的从业人员相比更容易漠视隐私权,这个群体内部的差异也十分明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个拍者关注的不同对象中就可以看出。
2、隐私权保护难度更大
拍客拍好之后,上传到网上是最快捷最直接的传播方式。而网络的发展也确实最大限度给人们提供了这种便利。现如今,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的虚拟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网络维权难度大。与传统新闻记者偷拍偷录侵犯隐私权不同,记者侵犯隐私权有名可查,有相关媒体机构可查。但拍客用网名上传作品,一旦发生侵权,侵权主体身份认证难度大,即使现有条件可以进行认证,但是其认证的经济成本与诉讼成本都相对较高,这也就导致了网络侵犯隐私非到万不得已、忍无可忍的地步,普通人不会依法维权。
另一方面,拍客偷拍偷录侵犯隐私权的程度可能普遍较轻,大多数时候不至于造成极大、极恶劣的影响。拍客人数众多,存在于社会的各处,很多时候很多拍客并不能拍到极具震撼力的事情或场景,他们大多数都是拍拍众生百态,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如夫妻吵架,街头吵架,这类发生在公共场所的普通人的事情往往成为拍客偷拍偷录的主要内容。
拍客数量众多,拍出的作品更是纷繁复杂,多如牛毛,这当中不同程度侵犯隐私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是这种普遍性无形中降低了公众对于隐私权侵犯的辨别度,提高了“免疫力”,直接导致人们对隐私权受侵犯的标准的放宽。一些事情中,明明已经侵权,但人们可能都已经习惯了这类事件的存在,使得当事人或旁观者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侵权事实已经发生。
3、传播平台多样性
从前记者们偷拍偷录,其传播平台比较单一,就是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甚至更局限为该记者供职的某家新闻机构。而今,除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为报纸、电视台投稿外,网络平台的出现让拍客的作品可以在网上快速传播,微博、博客和各种视频分享网站是传播平台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各种视频网站正是靠着网友们的上传的各种作品才获得了网民持续的关注。虽然网站对于网民上传的内容承担一定的审核责任,但对侵犯隐私权的视频,网站也并不一定具备甄别能力。
博客、微博等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我”媒体,成为了一种主流信息来源途径。“我”媒体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个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个人信息中心,我制造信息、我、我产生影响并扩散到尽可能多的其他个体。[4]对于“我”媒体尤其应给予更多关注、提高警惕,2010年风靡中国的微博,微博更加淡化把关人作用,其网络直播的功能、草根阶层的广泛参与无疑带来了隐私权侵犯的潜在风险。
4、传播范围更大
由于记者的传播平台有限,其传播范围也就相对有限,而网络不同,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就带来了传播范围的急速扩大,而且这种扩大是非线性的,一个视频可以从优酷分享到人人、qq空间,这样一次分享就带来了受众群体的增大,其传播力远非传统媒体可比,最后导致的传播效果恐怕连最初的拍者也没有想到。另外,网络传播过程中议题具有扩散现象,一则视频、一张照片都可能引起人们对事件主人公的关注,从近几年的网络群体事件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出,“拔出萝卜带出泥”,网络时代很多时候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使得传播不局限于最初的视频、照片本身,演化成最后无人能够预见的结果。
如一度走红网络的“犀利哥”,起初只因网友偷拍其照片并上传到网络,犀利哥从没想过走红,而最初的拍摄者也没想过自己的偷拍会引起众人的关注,这种关注带给“犀利哥”的恐怕并非他想要的,而这个过程中,犀利哥的隐私被
众人挖出,唯一一次对众人开口,不过是他在被众多摄像机和闪光灯吓到以后带泪的仰天长啸和一句 “我害怕”。这里面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值得所有人思考。
四、网络时代新对策
面对目前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的现状,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证公众的隐私安全,因为隐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之为人的尊严。
1、提高民众的媒介素养与隐私保护意识
(1)媒介素养:民众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5]
信息时代民众的媒介素养构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当媒介化社会已经来临之际,民众已经从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了兼有传播与接受双重身份的积极参与者。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6]如何让民众正确使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解决网络时代隐私问题的重要方式,人们只有深刻理解了媒介的意义及功能,才不会滥用媒体行使“媒体暴力”,无论是谁,滥用媒体的结果必然导致对人权的践踏。
(2)隐私保护意识
隐私保护意识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法律意识高低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法制建设逐步发展,民众的隐私权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淡薄的保护意识遇上网络带来的强大冲击,在我国呼吁隐私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民众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将使以拍者为代表的侵权者明确自身行为的违法性,而被侵害人也才能积极维权,这不仅会降低隐私权保护的难度,更会从根本上减少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发生。
(3)道德意识
新时代无论是互联网伦理体系还是媒介伦理体系都离不开中国传统道德,都是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发展,加强对民众的传统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得民众更清晰地辨别网络中的美丑善恶”[7],另一方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使民众换位思考,宽厚待人,自觉规避以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用自律形式构建网络伦理体系。
2、完善立法明确保护隐私权
目前我国隐私权保护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保护隐私权的立法。民法未能全面正确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性规定。[8]我国《民法通则》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保护,这种情况对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十分不利。法律规定尚不够清晰明了,无疑加大了隐私权保护的难度。
虽然网络时代广泛存在于网络的隐私侵权主体大都是普通人,但公民隐私权保护,除了民众自律外,尚需他律辅助推进,无论是从保护隐私的角度还是整治互联网环境的角度,政府都是义不容辞的重要力量。
3、媒体引导舆论,同时媒体人以身作则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力量依旧不容忽视。公共场所偷拍偷录等隐私权问题最初只涉及媒体、媒体人与公众,如今随着偷拍偷录现象的普遍化,成为网络传播中的潜在隐患。传统媒体想要保持优势,增强自身的可信度和媒介认同感、归属感,就必须在网络时代充分体现自己的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在隐私权保护问题上传统媒体可以大有作为。
一方面,媒体具有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其宣传隐私权保护、引导民众认识隐私权的重要性,都是其职能的体现,是媒体作为社会良心应当有的作为。另一方面,偷拍偷录问题本源自媒体,只有媒体人以身作则,充分尊重他人隐私,才能为民众作出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民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尊重隐私的实质就是尊重人权,尊重一个人体面地生活的尊严。
[1] 《偷拍偷录合法与非法的几条界限》,魏永征,《广播电视研究》,2000年第8期
[2] 《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徐迅,p265
[3] 《隐私权:美国社会共同的话题》,和育东,1998年5月8日《检察日报》
[4] 《突发事件报道》,谢耘耕,曹慎慎,王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5] 《重视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古明惠
[6]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蔡骐
[7] 《从谷歌街景侵权看互联网个人隐私保护》,陈小雯,邓开发,《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