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

第1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探讨 基于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突发事件预警平台的探索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规律研究 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探索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信息交换均衡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分期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 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框架研究 浅谈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网络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经验与反思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困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7-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732593.htm,2007-08-30.

[3]曲淑华,刘.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6-148.

[4]丁菊玲,勒中坚,王根生.我国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10):5-8.

[5]董杨.中美两国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cn[EB].

[7]http:∥/[EB].

[8]http:∥/[EB].

[9]张玉峰,何超.基于Web挖掘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11,(4):64-68.

[10]周君.Web文本挖掘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梅中岭.基于Web信息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85-88.

第2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销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特性和贸易公司特点,其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风险性。化工产品销售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引发舆情风险。如“7.23中海集装箱坠落海”事件中,部分包装袋及颗粒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和离岛沙滩,引起舆论关注和民众担忧。在未确定货物权属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汹涌,质疑、指责中国石化,甚至指向中资国有企业,指向香港特区政府。二是经营品种的特殊性。化销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和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舆情危机。三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造就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带来了“明星”般的聚光效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公众和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的燎原之势。四是化工行业的敏感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片面宣传误导,化工行业容易成为社会公众重点讨伐的对象。如果在化工产品销售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将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五是营销领域的高风险。由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氛围,贸易经营领域是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如果监管不到位,营销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实施损害公司或客户利益的不当行为,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炒作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目前,化销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突发性重大事件处置预案不完善,也未对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难以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销公司还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三是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始异军突起,我们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新闻管理办法,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第3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网络 舆情管理 高校

近些年以来,由于不良网络舆情而引发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大学生,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作为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本身,应从最有效防范不良网络舆情的快速扩散和进一步演化为出发点,建立起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现实可行的管控方式,以保证绿色健康的网络舆情成为维稳及推动高校、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表现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突发性偶然事件的进一步激化;2.国内国际相关热点问题的激发;3.切身利益的触动。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其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着其独有的新特点:

1.突发性。2.情绪化。3.影响广。4.易控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一)应急反应迟缓。处理好突发事件的关键就在于反应要迅速,重点在于应在突发事件后迅速启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内工作程序,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

(二)处理方式被动生硬。回望过去相关高校的热点问题的解决处理过程,高校往往采取的是强硬封闭消息,回避事态发展的消极处理方式,本想以此方式来试图淡化高校网络舆情扩散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往往将自己列为居高临下的“管控者”角色,而不是因势利导的“引导者”角色,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更加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三)重视不足,硬件跟不上。由于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是近几年才受到高校及社会广泛关注的,因此,过去的几年里,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普遍存在重视度不够,硬件设备设施不充足的情况。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体系的建立

(一)三大工作体系

所谓的三大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学生工作部、各学院、高校三级网络舆情新的搜集工作体系;2.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团队的分工合作工作体系;3.高校网络舆情的各部门联动工作体系。

(二)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

校、部两级管理机构的报送体系主要是指网络舆情发生后需要由高校和教育部两级未报送路径,分别对高校和教育部负责,并且,当突发事件的影响有扩散到校外的可能时,就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及时的联系当地党委政府等相关机构,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来应对此突发事件。

(三)高素质网络舆情管理团队

网络舆情管理团队是整个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是关键。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团队,要有完善的一个完整地组织架构、组织机制体系和组织制度,在专职指导老师的培训及领导下让他们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工作。

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流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因此在网络舆情与现实产生的互动过程中,遵循其形成、高涨、被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将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抑制在最低值,不让其有网络舆情转化为网络舆论,我们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流程。

(一)迅速上报

进行网络舆情快速反应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集,如何科学地收集、分析网络舆情,是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重要环节。网络上的敏感信息以及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被发现,需要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院、高校三级舆情收集部门快速全面地收集网络信息。

(二)紧急应对

宣传部门及其所属工作团队们时刻关注着网络上的相关反应在信息上报之后,特别是高校BBS、贴吧站务组和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指导意见到达之前前,各个部门团队应该果断针对性的以网络言论为主的开展紧急应对的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引导舆论导向,缓和事态矛盾,及时的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滨面七进一步向不良方面扩散传播。

(三)提高舆情信息反馈效率

1.及时回复那些在高校网络中出现的舆情信息,及时对师生经网络渠道提的建议与问题进行反馈,强化高校中网络舆情管理的时效性;

2.对舆情信息的快捷反应与柔化处置进行事后评价,总结经验效果,发现问题与不足。

3.高校舆情处置离不开团队配合,离不开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舆情处置的高度重视,要建立协调一致的舆情处置管理机制,提高舆情处置的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舆论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新r期的重要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岩.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浅析[J].文教资料,2010,(03).

[2]杨亮,靳丽萍,薛皓,封杰.试论高校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如何上好党课[J].青年科学,2010,(03).

第4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城管;舆情应对

近年来媒体关于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不断曝出的负面新闻中,城管已被严重妖魔化。人们从对城管粗暴执法的不满已经转移到对城管群体本身的仇视。

在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在城管话题上出现失衡。关于城管的新闻,即使是谣言也会被网民无条件接受。尽管也有部分理性地看待城管与小贩之争,但在对城管群体浩荡的批判声中,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湮没无闻。

一、城管舆情特点

(一)城管舆情以负面为主,影响力大

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中,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集散地。以新浪微博“头条新闻”为例,2012年至2014年期间,其共信息61972条,其中包含“城管”关键字的信息共344条,这意味着社会上每发生200件重大新闻事件中,就有一条是城管新闻,并且上了当天头条。其中影响面较大的(转发加评论超过2000条)有66件。仅有1条信息是体现了城管正面形象,其余65件舆情事件,皆为负面新闻。

(二)城管舆情的观点以负面为主

对研究样本的网友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舆论以负面为主。评论内容主要是对城管群体的无理谩骂、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不满、对城管制度的抨击、对城管的讽刺调侃、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逆反,以及对城管问题的理性思考等。无论是对城管群体的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微博评论中舆论态度并无大的差别,都以负面为主。尤其是负面报道,评论皆以对城管群体的辱骂和对城管制度的抨击为主,偶有理性评论也淹没在茫茫的谩骂声之中。即使是有关城管的正面报道及阐述理性意见的微博中,网友评论也仍以负面为主。

(三)舆情分布地域广,未有明显区域性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66件城管舆情事件分布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各地城管部门都应密切关注舆情事件,执法过程中一旦发生冲突事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经网络曝光、媒体传播,应对不及时极有可能产生重大城管舆情。

(四)执法过程中产生冲突是引发舆情的主因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与民众接触频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冲突,导致现场人群聚集,最终形成舆情事件。66件城管舆情事件中,有37件是因执法冲突造成的舆情,占总数的56%。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各地城市管理面积逐渐增大,但执法编制受严格控制,因此执法人员不足成为各地城管部门存在的现实问题,招收大量的临时工成为必然。临时工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随意性比较大,方式简单,责任心不强。这也是导致现场执法不当,冲突容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五)媒体与微博互动共同推动舆情发酵和扩散

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论坛等自媒体成为舆情的重要发源地,有61%的城管舆情事件通过网络曝光,特别是微博。在这种自媒体时代,具有“草根性”的传播工具对催生舆情方面功能日渐显著,“微博、论坛爆料--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微博论坛热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因此,及时掌握微博、论坛上有关城管的舆情信息,是做好舆情监测、开展舆情处置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城管部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全国来看,城管属于突发事件多发领域,也是舆情爆发的重灾区。在当前的舆情氛围下,要彻底扭转城管形象、降低城管负面新闻的“吸睛”效应在短期内还是无法实现,但这并不意味城管部门在舆情事情发生后可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采取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不仅能遏制负面效应的扩散,疏导网民情绪,也是构建透明政府、缓解官民矛盾的重要内容。

(一)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处置反应滞后。网络舆情的恰当处置,需要快速反应机制。舆情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失真的,这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极端化的信息所绑架,流言、小道消息也大行其道。此时,城管部门的不作为很容易使舆情扩大或升级,甚至从网上传到网下,引发。二是信息欠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城管部门及时对事件作出回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仓促的回应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例如延安事件中,民众虽然对城管总体执法行为颇有微词,但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那个跳踩商户的城管。分析延安城管局的处理结果,把肇事者认定为“临时工”,对他的处理轻描淡写,使得民众内心的愤怒缺乏一个宣泄的渠道,这就为随后而来的“城管大楼”、“超标公车”曝光后民众的愤怒埋下了隐患。三是舆情监测不力。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舆情的阵地之一,互联网舆情监测日应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舆情监测,一方面能提前发现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或之初就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化解。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准确搜集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意见、建议,对此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城管部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二)舆情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

传统媒体时代,宣传方式是通过官方媒体下的议程设置,选择性的报道事实,信息自下而上单向流动,由官方统一口径,出通稿,管制市场化的媒体,不许出现其他声音,保持舆论的一致。新媒体时代,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不能及时报道的突发事件,首先被网民公之于众,这些消息大多来源于突发事件的当事者、现场围观者和相关知情者。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的格局,从而使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者。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单向的官方统一口径的沟通播报方式,是没法应对舆情的走向的,更不会起任何引导作用。若对网络舆情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心不烦,任网上众声喧哗,仍自岿然不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危机事件,甚至于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

二是缺乏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城管部门的舆情信息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情况后下级只向上级汇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工作仅局限在“汇报”、“研究”层面,并未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对局面进行控制。在处理一般的紧急事件时,这种管理方式也许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在突然状态,仅对事件的表面进行分析,只注重暂时的社会稳定,不考虑城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本质内在联系,是不能从根本上去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第5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突发事件发生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受关注度高。在这期间选准内容和角度,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传播,既能达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稳定和谐、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目的,又能达到树立农业科研工作科学严谨、求真唯实的良好形象。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发挥学科领域广、科研人员素质高、研究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等优势,用好用足各种媒体资源,及时、客观、全面、准确、主动地权威信息。要着重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1做好信息报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为政府工作的参谋、助手和智囊,有各级各类国家和省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挂靠在农业科研单位。在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肉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发事件中,质检中心的科技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取样,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检测结果;同时在快速检验检测方法的研制、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将准确的信息和权威的数据尽快、稳妥地通过政务信息报送的渠道及时上报,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做好科学普及,为公众解疑释惑很多突发事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禽流感、柑橘大实蝇、毒香蕉、西瓜膨大剂等等。由于普通公众很难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评判分析能力,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及时地做好科学普及。事情发生之后尽快安排专家从科学的角度告诉公众怎样尽量避免流感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禽肉禽蛋只要经过简单的烹饪就可以完全阻断病毒的危害,大实蝇不是蛆虫,毒香蕉也没有毒,西瓜膨大剂是与西瓜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生长调节剂一样的物质,均对人体无害,从而避免公众因不了解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猜测、误解甚至恐慌。同时,还可以帮助重建市场信心、帮助产业恢复生产。

1.3做好谏言献策,为救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一些严重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异常时有发生,如2008年年初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10年春西南5省大旱、汶川和玉树地震等。这些情况发生时,农业科技人员都能及时奔赴灾区,了解研判灾情,分析提出科技需求和对策建议,并立即筛选、整理、集成一批针对性强、实用度高、见效快的品种和技术;同时,印制相应技术手册或“明白纸”,将技术尽快送到农牧民手中,为实施科学救灾、减少损失、恢复重建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此外,结合研究撰写有预警价值文章,如“警惕北方越冬作物冻害损失”“从极端天气看农业减灾的紧迫性”等,谏言献策以降低突发事件导致的严重损失。

1.4做好典型宣传,塑造科研人员心系“三农”的良好形象无论是在SARS、禽流感、口蹄疫肆虐,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余震不断的时候;无论是在异常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生存,还是在农产品质量危及国家信誉的时候,不管是否在节假日,农业科研单位都在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制订指导农业生产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对相关工作动态、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应及时收集、整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农业科研工作和科技工作者,营造出农业科研人员关注国家需求、关注民生、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和形象。

2深入剖析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薄弱环节

通过近年工作的实践与摸索,农业科研单位在应急科技传播方面经受了一些考验,做出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舆情关注不足、应对能力不强等情况比较普遍,依然存在明显不适应的方面。

2.1管理模式滞后绝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尚未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科技传播管理模式,还在以常规的程序来应付。常规政务管理模式层级较多,且负责科技传播和业务管理的部门分离,致使事件突发后科技传播部门跟进滞后、介入不深,很难迅速形成有效的应急协调机制,造成信息难以整合、传递时效滞后,不能及时组织权威、引导公众舆论,在应急处置中处于被动地位。

2.2思想认识缺位一方面,受“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思维影响,农业科技领域的干部职工多年来只顾埋头苦干,形成了对外不宣传、少宣传的状态。另一方面,缺乏对现代传播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应急信息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习惯于以被动的方式对待传媒。

2.3队伍配备不足当前,从事科技传播的人员基本为兼职,多是在完成本职工作还有余力的情况下“顺便”开展一些科技传播。因此,不仅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而且专业素养、能力水平都有很大欠缺,更无法满足应急科技传播的要求。

3亟需建立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快速反应机制

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涉农突发事件妥善处置的需要,必须制订应急传播预案,尽快建立一个统一指挥、反应迅速、信息畅通、准确、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科技应急传播机制。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报道、对内有声音,确保各项工作跟得上、贴得近、打得赢。

3.1实行归口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急,要求处置应对急,特别要明确归口部门和工作程序,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基本原则,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判舆情,制定工作方案,不能乱中出错。

3.2严明科技传播要求应急科技传播的稿件要按照全面、客观、准确、及时、通俗的要求,按统一口径统一,严禁以下属单位或个人的名义自行。

3.3高效协调媒体工作有关事件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和协调媒体采访、拍摄,并对采访报道给予支持和服务,保障电话传真、网络传输等的畅通。主动联络有关专家,协助做好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的收集、准备等。保持同主流媒体记者的良好沟通,强化对舆情的正面引导。

第6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几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电力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2005年俄罗斯莫斯科大面积停电事件、国内2008年在抗冰救灾自然灾害中电力供应紧张和大面积停电事件等,突发电力事件考验着各国电力企业应急处理能力,使应急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电力安全应急机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县级供电企业应通过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及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实施与评估等方面,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达到人身、电网、设备安全。

一、建立科学的应急组织体系

要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结合供电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成立相应的应急领导小组,建立起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基层单位迅速响应,全局有条不紊,攻坚克难的应急组织体系,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并明确应急指挥中心工作范围和职责。当发生突发性事故时,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工作;当电力生产、电力设施遭受大范围破坏或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调度值班员要立即将停电范围、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报告给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按照有关的应急预案、工作流程,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事故处理。

二、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收集、整理国家、政府、行业有关应急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依据有关法规规章,制定并逐步规范本企业各类电力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别加强应急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制定工作,切实指导本单位电力应急管理工作。

三、加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正确及时地处理好各类事故。

供电企业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包括处置大面积停电、重大交通事故、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应急预案进行定期修订,明确各类预案的启动及解除条件、具体责任部门等。各基层单位结合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重点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明确各类电力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同时,要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四、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为保证应急体系有效运行,各供电企业应成立专门应急指挥组织,按照分层分区、统一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设置相应的电网恢复、事故抢险、新闻、通信保障、后勤保障、治安保卫、事故处置等专业应急工作小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工作。调度中心主要负责电网事故处理;行政工作部、政治工作部主要负责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并经领导同意的相关电网安全信息等;生产技术部主要负责电力生产设备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安全监察部重点负责消防、防汛、应对恶劣天气等应急工作;市场营销部主要负责应对重要用户停电应急事件处理。供电企业应急指挥中心要根据完善的预案和充分的物资保障,加快对电力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4.1、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平台体系建设

结合实际,建立具有信息丰富、查询方便、数据准确的应急网站。建设应急管理数据库,开通应急管理网站。依托现有的网络等专业资源,加快完善电力应急平台和电力调度平台功能,最终形成能够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4.2、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和严格的责任机制

供电企业要充分整合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所属各基层单位、有关部门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落实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实战演练,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形成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建立完善电力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4.3、制订应急培训计划,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制订应急培训计划,开展实用的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应急培训、预案演练及反事故联合演习。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更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提高各级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强化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建立电力应急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指导应急管理工作。各生产部门要及时更新主网及配网结构图纸、设备运行参数等资料,工作人员特别是调度值班人员要认真熟悉设备,把握设备运行状况,熟练掌握电网运行方式;应急中心值班人员要熟练掌握预案流程,对各种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4.4、加强应急管理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

建立健全电力突发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在对各类电力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结合电网安全及电力可靠性统计评价分析等工作,加强电力应急管理的统计分析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电网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事故处理终结后,要及时分析事故原因,作出事故分析报告,并认真召开专题总结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和短板,通过总结,进一步增强供电企业员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认识。

4.5、加强电力突发事件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第7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一、区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

区人口密度大,网民基数高,呈现出网龄年轻化,思维活跃化的现状。这些网民既关心家乡建设,关注党委政府的民心工程,又对一些热点舆情表现出既监督,又使其传播的新态势。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依托网这个网上宣传阵地,加强正面引导,把握舆论导向让正面舆论起主导作用。同时通过网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以疏通社情民意。总体看,目前网上舆论态势正在呈现积极变化,正面舆论越来越成为网上的主流。在正面舆论的引导下,网上公共舆论逐渐理性,支持党和政府的声音越来越强。区委、区政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通过网及时,出现负面舆情,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主动权。

在开展网上正面宣传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探索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通过不断的探索,区网上舆论监管和引导工作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健全了舆情收集机制,每天都有专人负责舆情监控,做到热点舆情提早掌握,提早主动,事情处理后要出《舆情摘报》,给我区一些部门敲警钟,让他们绷紧弦,时刻不能麻痹大意,轻视网络舆情;二是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联动,建立了舆情监看联络员队伍,这些联络员每天上网,及时掌握本单位网络舆情,一有问题,马上汇报,我们也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四是建立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在全区相关部门和主要区直单位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评员队伍。针对热点、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根据事态及时运用网络语言,开展网上舆论引导。这些工作机制的建立,使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初步形成了配合有力、联动有序、处置有方的工作格局。

虽说区的这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形式和日益变化的舆情传播渠道还不适应,与中央提出的把“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成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民健康精神文化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认识和形势发展有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提升到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舆情信息特点和规律的掌握,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

二是处置网上舆情能力还未达到强势影响。尽管以网、政府网站为主的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初具规模,但总体上说,数量少、影响力弱,从网络媒体看,宣传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舆论引导的力量看,总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对网络评论的特点把握不够。舆论引导的主动性不够,战斗力不强,在论坛的引导存在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影响了网上舆论引导的效果。

三是网络管理还没有形成联动作战和快速处置的机制。在应对网上热点敏感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党委宣传、外宣部门和事发地或当事部门的联动作战和快速处置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普遍存在着提供情况滞后,配合联动迟缓的问题。当事部门要求网上删除、封堵的多,主动组织参与正面引导的少,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抢夺舆论话语权、主动权的意识更是缺乏,致使网上不少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延误最佳时机,形成网上评论热潮,给工作造成被动。

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上级舆情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县区舆情信息工作的监管指导。让县区舆情信息工作单位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当前最新的舆情动向,得到市部对县区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指导意见,上传下达,查漏补缺。

第8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突发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容易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学校已经不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学生更为关注社会上的“新鲜”事情,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突发事件容易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及政治信仰等方面有所冲击,需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和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或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契机,可利用这一非常态的情境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稳定突发事件之后的社会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各类工作的必要前提,其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及矛盾、克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定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生命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突发事件之后的社会动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开展社会动员,集中对抗突发事件,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学生经得起突发事件的考验,不会恶意传播谣言,守住做人的底线。

突发事件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境的主要手段。首先,突发事件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也要引导和规范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和行为,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就需要借助危机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在危机中锻炼品质。第二,突发事件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件契机。有时社会常态下难以调解的矛盾,在非常态的环境中得以解决。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中,人们过于关注矛盾冲突,突发事件爆发后,人们则把注意力转移到事件上来,原本冲突得以缓解。第三,突发事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突发事件,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基于突发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态度面对危机,内心会对危机产生恐惧。就目前学生表现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难以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应对事件过程的缺失和教育内容的缺失。

一方面,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前、事中、事后都有所缺失。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功能,从当前情况来看,学校更为注重突发事件后的应对,忽略了突发事件前的预防。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有所缺失,不注重对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舆情的监控,微小的舆情被传播异化后,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慌乱。这些负面的言论在校园中传播,会在学生中产生恶劣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搜集与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变化,对学生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控,当前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不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关注灾害的控制、人员抢救、经费筹措等方面,而对思想教育、心理救助、行为矫正等方面有所忽视。在事件发生中,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缺位状态,事件发生时,学校往往会采用行政命令,容易忽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结果导致学生反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引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发生。突发事件发生时,会带来谣言与恐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班级会议为主的方式开展,对谣言则采取“冷处理”,较少出面澄清,也较少听取学生对事件的看法,缺乏及时的信息及反馈的渠道。在突发事件后,不仅会产生直接的物质影响,还会产生精神影响,而精神影响则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精神打击,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人们对此也不够重视,事件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做表面工作,不能针对事件实质来开展教育活动,难以发挥恢复和安抚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应急教育知识没有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缺乏长期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导致突发事件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陷入被动中。

基于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结构调整,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促使基于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断扩大,正在趋于递进式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不仅要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诉求,最终要满足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

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然灾害、安全事件等发生所带来的影响,指导学生冷静处理和有效规避危险。具体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分为生命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两个方面。一方面,生命教育,要让学生热爱生命,避免学生面对突发事件产生心理问题、行为失控;另一方面,生存能力教育,让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心理健康教育。突发事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从学生行为上控制,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疏散内心压抑与恐惧,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后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维护党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

奉献教育。自然灾害、民族危难、社会动荡之时,更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我实现意识。奉献教育是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社会认同感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采用社会实践来实现自我价值、反哺社会。突发事件发生后,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少事件的危害,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被社会认同的感觉,在奉献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与快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基于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在事件预防、事中处理、事后调解三个阶段都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突发事件中,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

首先,要把突发事件案例纳入课堂教育。学校是以教学工作为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承担着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任务。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和改进教育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手段。将突发事件等热点案例带入课堂、写进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其次,运用活动载体来开展体验学习活动。情感体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等体验性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危机意识。第三,利用网络教育工具来强化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学校要积极开展多样性的网络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的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突发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内介入,及时开展网络教育能更为优化教育效果。第四,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加强阶段式干预。要针对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来对学生积极疏导、耐心劝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尤其是对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反复或连锁反应的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分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干预。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茂涛:《浅析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方法》,《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期。

②程宝洪:《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处置机制探析》,《理论导刊》,2010年第3期。

第9篇:突发事件处置与舆情应对范文

    文  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31号

    日期:2013-02-28

    执行日期:2013-02-28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已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2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王勇

    二O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中央企业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

    第四条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是指中央企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第五条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应依法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履行以下监管职责:

    (一)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国家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

    (二)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建立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三)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各项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措施,及时有效应对企业各类突发事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四)参与国家有关部门或适当组织对中央企业应急管理的检查、督查。

    (五)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参与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

    (六)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央企业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失职渎职责任进行追究。

    第二章 工作责任和组织体系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认真履行应急管理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国家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制,应急管理责任制应覆盖本企业全体职工和岗位、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

    第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全面履行以下应急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二)编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并持续改进。

    (三)督促所属企业主动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对接,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四)加强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应急平台建设。

    (五)做好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置和善后工作,做好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信息披露、新闻危机处置。

    (六)积极参与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九条 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负总责。中央企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分管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统筹协调和管理企业相应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对其独资、控股及参股企业的应急管理认真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责任:

    (一)监督管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应急管理制度建立情况;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培训、演练情况;应急管理投入、专(兼)职救援队伍和应急平台建设情况;及时报告、处置突发事件等情况。

    (二)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纳入中央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严格应急管理的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三)对参股等其他类子企业,中央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协议书等明确各股权方的应急管理责任。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本企业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和各类突发事件分管部门的职责。

    (一)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成立应急领导机构,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管部门,配置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配备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

    (二)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机构。

    中央企业要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本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对办法。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并明确一位企业负责人具体分管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三)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企业应急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企业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分管部门开展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在跨界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负责综合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对外联络沟通等工作。

    (四)应急管理分管部门。

    应急管理分管部门负责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培训和演练,负责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分管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第三章 工作要求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企地衔接”的要求,建立“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管理常态工作。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先进理念,采用科学的应急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一)中央企业应当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实施、同步推进。

    (二)中央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当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应急培训演练体系、应急队伍建设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等。

    (三)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及时发现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确保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编制企业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中央企业应当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和备案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监测,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各级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指挥和救援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全员的应急意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要组织编制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分层次开展全员应急培训。

    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突出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认真做好演练的评估工作,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