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技术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外墙外保温就是给新建筑穿上 “新衣服”,建筑节能,不仅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还起到了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一、建筑节能
1.1 注重建筑环境和体型设计
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上,往往不把重点放在设备和技术上,而是放在了对建筑功能、生态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利用上。由于建筑物表面积的增大,夏季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缺乏有效的立体、综合化措施,达不到有效的“调温”的作用,从而增加能源消耗。
1.2 合理进行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和节能材料的选择
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是达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围护结构是指屋面,墙壁,楼板,门窗等等这些建筑围护结构和采暖通风空调通常节能率大约各为20%,照明节能率约为10%。以起到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温为主要手段来维持良好的室内热环境,需要依靠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来维护,假如选择的围护结构材料保温性能不好,它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了热损失,那些采暖空调设备的热能量消耗损失就大。所以在建筑的节能措施中,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在外墙和屋面应该采用的保温措施,建筑外窗应采用中空玻璃或隔热中空铝合金窗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并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
1.3 充分利用新能源技术
目前,中国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那些优质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地热,风能和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太阳能建筑的节能效率可以达到80%,的地源热泵技术和光电建筑一体化可以实现比较高的节能效率。依靠地暖技术,使用的地暖中央空调机组比燃煤锅炉机组,燃油机组,电锅炉机组的初装费用都低,还比常规能源的使用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我国,最大的地温中央空调系统已成功地应用于北京馨港庄园。虽然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成本提高了,可是在入住以后可以降低使用成本,减少住房消费,从长远来看是实惠的经济利益。
二、建筑外墙外保温技术的特点
为了提高冬季的外墙表面温度,改善室内温度和环境。对建筑外墙做外保温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墙体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夹心保温,他们都是外墙外保温的主要措施。其中外保温是效果更好的,理由如下:2.1 外墙外保温避免热桥现象的发生。外保温相对于内部保温减少约20%的热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相同的厚度相同的保温材料,外保温减少了更多的能源消耗。2.2 因为实体墙的内部有很高的热容量,在进行外墙外保温后,可以为房间存储更多的热量。打个比方说,白天的阳光照射和间歇性的采暖所造成的室内缓慢的温度变化,室内的温度相对稳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在此同时,外墙外保温保存热量,家电和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得以充分利用,也就是说在更大的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夏天太阳光强烈,外保温层在夏季还可以隔绝部分太阳能的辐射,起到防高温,减少表面温度,以减少建筑物外墙和建筑室内的空气温度。用于建筑物的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了建筑的冬暖夏凉。
2.3 在正常情况下,室内的温度和保持的结构的表面温度影响着人对室内温度的感觉,这充分体现了外墙外保温技术对人的生活空间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适当的调节也可以制造舒适的环境。外绝缘加强,在外保温得到加强以及室内的热环境得以保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减少采暖负荷,节约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损耗的目的。2.4 采用外墙外保温可以用来保护建筑物内部砖墙和混凝土墙的外部,在墙体的外部形成保护层,任凭外部气候怎么改变,他都可以隔绝在墙体之外,在冬季内部主题墙的温一直得以提升,减少了墙壁的潮湿度,使墙体的整体温度变化趋于平缓,在减少了建筑物外墙热应力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墙体出现变形、裂缝、损坏的情况发展,延长了墙体的使用寿命。
2.5 便于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以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和正常生活。
三、墙体外保温技术
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内保温技术相比有较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使用相同的规格,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墙外保温效果更加显着。外墙外保温技术含量高比较宽泛的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新结构工程,并同样适用于旧楼改造,外墙外保温层覆盖在建筑结构外,它可以充分保护的主题结构,延长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3.1 外挂式外保温
外挂的保温材料有岩(矿) 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仿石装饰保温板、钢丝网架夹芯墙板等。其中聚苯板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 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的外墙保温外挂技术中被广泛应用。外挂技术采用了粘接砂浆或者专用的固定件,将保温材料固定在了外墙上, 然后抹一层抗裂砂浆, 压入玻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 防止裂缝,最后再做装饰面层。
3.2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筑成型
这种技术是在混凝土剪力体系中,使用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 在即将浇筑的墙体外侧, 然后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筑成型为复合墙体。该技术解决了外挂式外保温的主要问题, 其优势是很明显的。由于外墙主体与保温层一次成活, 提高工效,大大缩短了工期, 且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且在冬季施工时, 聚苯板起保温的作用, 可减少护保温措施。但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均匀、连续浇筑, 否则由于混凝土侧压力的影响会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现变形和错茬, 影响后序施工。其中内置的聚苯板可以是双面钢丝网的, 也可以是单面钢丝网的。双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 主要是依靠内侧钢丝网架与墙体外侧配筋相绑扎及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 其结合性能良好, 具有较高的安全度。单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 主要依靠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以及斜插钢筋、L 型钢等与混凝土墙体的锚固力, 结合性能也较好。与双钢丝网相比较,单面钢丝网技术因取消了内侧钢丝网和安装保温板前的板外侧抹灰, 节省了工时和材料, 其造价可降低 10%左右。但此两种做法都采用了钢丝网架, 造价较高, 且钢材是热的良导体, 直接传热, 会降低墙体的保温效果。
3.3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
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加工破碎成为 0. 5 mm~ 4 mm 的颗粒, 作为轻集料来配制保温砂浆。该技术包含保温层、抗裂防护层和抗渗保护面层。该技术包含保温、抗裂防护层与抗渗保护面层。该技术的施工技术较为简便,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建筑工作效率;并且结构质量差异对其影响不大,不用耗费人力和时间对有缺陷的墙体修补整平,可以直接使用的保温料浆找平,避免因找平抹灰产生的墙体过厚而脱落的现象。同时,该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界面层易掉,面层易开裂,空鼓等问题。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突破,相较于其他外墙外保温,使用成本低但是同样保温效果的优势。
四 结语
外墙保温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工艺,在施工技术上还可以不断提高外保温效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注重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改进,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产生外保温质量问题的因素,及时弥补及时改进,不断创造新思路,研究新的外墙外保温工艺。
参考文献:
[1]易春珊.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J].安徽建筑,2007(1):32-33.
以往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轻实践,重理论,同时还要考虑理论体系的延续性和完善性,导致很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难度与本科学生所学的接近,这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符.我院专业任课教师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改变以前的做法,并且依据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难点及实际工程中很少用到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删减.对课程中一些实用性很强的部分,加强了教学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取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建筑材料》课程,重点讲述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主要材料的基本性质、质量标准、技术性能等内容,并将质量标准、技术性能及应用作为重点.同时,对装饰材料、防水材料及新型建材也进行适当介绍.在课时分配上,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进行合理安排,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与学策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目标,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2.1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将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完成任务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实现“教学做暠合一.比如,在施工图识读训练中,教师提前发放施工图纸,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并选择重点进行讲解.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中,以建筑物轴线测设实训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物定位测量的技能,学习水平角测设方法、坐标反算、水平距离测设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测量知识的工程应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与实训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体现能力与知识、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工程案例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弥补了理论和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既向学生们传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向学生们展示了工程照片,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同时,充分利用计量计价软件,结合工程实例,练习定额的使用方法,精练多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3采用现场教学法
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设置在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环境下讲解模板安拆、搭设脚手架、钢筋下料等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采取现场教学法,使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融汇贯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开展体验式学习
建筑工程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施工技术实训与毕业实习是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到各个施工工地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施工环境中进行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将理论与实践在工作环境下合二为一,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改革教学手段
3.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直观、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等特点,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鼓励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轻松、直观的课堂教学中获取专业知识.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教师将各施工过程制作成动画,结合工程照片进行直观讲解.如滑模施工工艺、场地平整、集水坑降水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
3.2采用虚拟仿真技术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采用工程项目仿真实训方法,对于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工程概预算等内容,在模拟实际工程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要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实训项目和实践教学大纲,按照典型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规划实训设施建设目标,确定校内外实训场所、设备和实训内容.我院校内现有建筑工程制图室、建筑模型室、CAD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测量实训室等.各实训室均能很好满足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训项目充分体现了先进性、技术性、仿真性的特点.同时,院系领导重视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按照不同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要求,与盘锦市建设监理站、盘锦市昆仑房地产开发公司、盘锦市辽河造价所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在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同时,还提供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接收毕业生就业,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暠素质.因此,打造一支具有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暠素质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从建筑行业聘请既具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成立由企业专家、专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定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高职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为标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通过采取送出去进修、参加短期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以老带新,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研究生.重视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发挥他们在科研、教学中的示范作用.重视“双师型暠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高学历、学有专长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相关业务部门及企业的学者、专家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6结语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计算机结构程序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使建筑结构工程师可以设计出大量优质的建筑结构,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也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现象。不少设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过分的依赖,认为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很简单,只需要利用相关的软件,并按照相关的标准就可以轻松的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对软件计算结果也不进行论证。甚至有些设计人员没有考虑设计规范和软件之间的差别,对结构设计的整体性和合理性缺乏思考。研究出更为先进的理论,并灵活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认真分析优质建筑材料的运用,使建筑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是现在建筑行业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师要善于创新,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扑捉设计灵感,并想法设法将其表现出来。除了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建筑结构分析师还需要有扎实可靠的理论基础。能够很好的处理建筑结构中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的力学关系,同时将概念设计融入结构设计中,创造出更为杰出的作品。
1 概念设计介绍
在运用概念设计之前,建筑结构设计师们需要对概念设计有个充分、清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的运用。只有深刻的把握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表现形式,才能将建筑结构设计的别具一格。不管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居住的舒适度上分析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概念设计一般指对建筑结构不经过数值的计算,尤其是在一些没法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者是规范中也难以规定的问题,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把握,从感官上进行设计。但是它并不意味着,结构分析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设计的最终结果,结构分析师需要准确的把握整体结构体系和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并遵循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运用一定的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对建筑结构的相关布局和抗震细节上进行宏观的控制。
(2)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可以表现出很多的优势,比如可以让结构设计的思路突破传统的局限,达到进一步的拓宽。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往往将设计的重点集中在提高结构的抵抗力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就会使用等级比较高的混凝土,并增加钢筋的使用量,对工程的设计没有整体的把握,使工程的造价不菲。因此,我们对一些工程中出现肥梁、肥柱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时,一般先根据初定的尺寸计算出整个结构的刚度,并计算出抗震力,最后进行配筋。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结构刚度越大,其地震的效应也就越强烈这个问题。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产生的破坏作用也会随之增大。所以为了增加抗震力,而采用多配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3)为了减少建筑物在震中的破坏,设计师通常会采取一定的隔震消能的措施。这种措施有很多,一般是在建筑物基础和主体之间设置一个柔性的隔震层,它能减少地震能量从基础到主体的传递。还有的为了达到隔震消能的目的,在建筑物的顶部设置反摆装置,在地震的时候这个装置的位移方向和建筑物顶部的位移方向相反,这就加大了建筑物在振动过程中的阻尼,降低地震对其产生的破坏。只要设计的合理,这种方法降低地震破坏的作用非常明显。
(4)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更应该注重概念设计的运用。我们知道由于建筑结构比较复杂,在发生地震时,所受到的地震力不确定性比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抗震结构的认识比较模糊,对抗震设计分析和计算的结果精度,不能准确的把握,加上使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其它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甚至有些效应现在也无法研究清楚,最终使设计的结果和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同时在震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给建筑物带来损坏,这种不确定因素在设计时很难把握,因此,建筑结构师们必须重视整体的概念设计,从某种方面考虑,概念设计取得的效果比分析计算得来的效果更显著。
2 概念设计的应用
进行任何的设计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注意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实际的工作做出正确指导,发挥其设计的价值。概念设计同样也不例外,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2.1 准确把握刚性设计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合理的确定建筑物的刚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总体来讲建筑物的刚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结构设计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准确的把握。建筑结构的刚性太大,其自身的自振周期就短,在地震中比较容易传递能量,从而给建筑物带来较大的破坏,并且造成大量的材料浪费,增加建造的成本。刚性太小的话,建筑物表现比较柔,在地震中比较容易变形,影响其整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2.2 注重整体破坏机制
建筑物设计时,考虑的破坏机制有楼层和整体破坏机制。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注重整体破坏机制,避免楼层破坏机制的发生。一般出现楼层破坏说明在设计的时候,对细节问题考虑不周全,一些部位没有发挥其承载能力。因此设计人员应将设计的重心放在实现结构的整体破坏机制上,这就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布置塑性铰,并准确的把握其出现的顺序等要点。
2.3 注重等强度和耗能设计
在建筑物抗震结构的设计中,要认真考虑设计的原则,避免由于考虑的不周造成建筑物局部出现缺陷,在水平作用下造成承重结构的提前垮塌。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建筑结构的等强度设计。另外,在关键的部位还需要具有耗能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减弱地震能量造成的破坏。
2.4 遵守其它设计原则
在进行概念设计时还需要遵守其它的一些设计原则,比如结构延性设计原则和强柱弱梁的原则。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保证结构具有比较好的延性,采用强柱弱梁是为了避免楼层破坏机制的发生。
3 概念设计的意义介绍
(1)运用概念设计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对建筑空间和地理条件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建筑结构的整体效果。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结构和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把握建筑结构的各项性能,从而对分析结果有个合理的判断。
(2)建筑物是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里面每一个部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将其看做是一个整体来考虑,但是现在建筑结构的设计,在建筑空间的整体研究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建筑结构工程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规范和原则进行设计,同时对一些推荐性的规范不能盲目的遵守,而应该将其作为设计中的参考,从而在具体的设计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3)运用结构概念设计能够弥补理论设计的缺陷,现在建筑的结构设计水平,并不能完全的保证对抗震、抗风等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效果。由最近几年国内发生的震灾结果分析来看,在某个层面上采用概念设计比计算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现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计算上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例如,对混凝土内力和截面计算采用的理论不同,这两者计算结果存在的矛盾,使其在实际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运用概念设计够有效的弥补设计过程中,由计算理论带来的偏差。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的设计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概念设计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合理的分析,能够达到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建筑安全的目的。概念设计的突出优点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是建筑设计思想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灼桥.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分析[J].河南建材,2009(04).
关键词:节能趋势;建筑施工技术;改良对策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建筑行业节能理念下施工技术的改良越来越重要了。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是我国的能源在众多人口的压力下还存在严重短缺的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供求矛盾不断的加深,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不可少的,节能建筑的大力发展也是可不容换缓。
1 建筑节能概念
所谓的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主要包含有建筑照射节能技术、空调节能技术和采暖工程节能技术。在房屋工程节能施工的过程中,要将改善建筑物舒适性、发挥建筑物功能和提高建筑物质量统一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在建筑节能施工中,主要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房屋的使用功能、提高房屋使用寿命、增加房屋的舒适性。
2 建筑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建筑结构和建筑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加.而在这些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所造成的能耗浪费和损失占据整个社会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就全国的总体趋势来看,城市的悬浮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指标严重高于农村,且北方城市大于南方城市。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施工、采暖等环节的问题需要认真的进行处理和总结,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的顺利进行。
3 建筑施工技术改良的意义
3.1 节能环保是我国建筑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进行和谐发展的一种产物,主要是以建筑施工过程中坚持以“节能环保”为主要标准进行材料采用的一种技术。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仅能有效地节约资源,同时还有利于利用先进的具有科学性的施工技术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并创新,给人们带了较高的收益。
3.2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改革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是物质上的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人们对精神的和高尚追求。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城市空间逐渐缩小,现有的建筑工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使得人们的心态开始变得躁动不安,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等。因此,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革不仅是顺应建筑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的发展趋势。
3.3 建筑业主要涉及着社会的多个领域,直接关系和带动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不能够达到节能环保的标准化进程,某种程度上削弱城市化的发展;若达到节能环保的标准化进程,既能够提高社会发展中的节能速度,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建筑施工技术的改革具有战略性的发展意义。
4 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对策
4.1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
节地在设计阶段会更有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施工的过程中就什么也不用考虑,如何处置临时设施以及施工道路就能体现项目部对于节地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想实现节地的目的,项目部应合理规划临时围墙、工地临房、施工便道及硬地坪,其占地面积综合考虑施工生产规模、材料设备需用计划、员工人数及现场条件等进行设置,达到高效的利用土地,提高建筑空间使用率。
4.2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施工中的节能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降低能耗,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今后的发展主要方向。由于保温隔热效果差,据统计我国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世界平均值的近三倍。要想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就需要有系统整体的观念,不能仅仅局限在建筑单体,要从热源、管网和建筑系统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输配管网热损失、提高热力使用能效比、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室内散热器的热效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入手。与此同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在施工现场就应该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出现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运行或者小功率施工机械设备超负载运行的情况。总的来说,要做到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机械设备的满载率,合理安排工序,并且加强现场管理,做到人离机停,避免设备长时间空载运行的状况。
4.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标准及规范不是很健全,又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致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材料选择多样化,从而也形成了材料质量的不统一。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故节约材料成本就显得尤其重要。现在废弃建筑材料的垃圾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对材料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所以对于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降低废弃材料的污染,开发节能材料刻不容缓。
4.4健康绿色的施工管理
一栋建筑物能否顺利施工与是否具有高效健康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同样的道理,要想实现节能建筑施工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绿色建筑指的在建筑的生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以及拆除)过程中,以最有效利用能源、最节约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健康,安全,舒适及高效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观念上首先发生改变,学习绿色的施工管理念,要求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和良好的施工秩序。
5 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的建议
5.1 完善我国建筑业节能工程的规范
我国尽管已经制定的部分节能设计的规定,并取得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但是一些强制性的条款还是不够完善的 ,及时在设计、施工以及最终的验收过程里都应该做到建筑节能规范化。
5.2加强对新的型节能建筑材料研发和应用
建筑施工技术中的节能离不开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新型材料,因此加强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研发以及应用,是推进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我国必须尽快摆脱依赖进口国外新型节能材料的现状,实现自给自足。这样不仅能降低能源消耗还可以节约成本。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于新型节能材料人才投入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开发出更多的新型科学节能材料应用于我国的建筑节能领域。
5.3强化建筑施工技术节能的宣传工作
要想真正落实建筑施工的节能技术就应该通过多方的、系统的宣传,将建筑节能相应的政策,条款法规 ,以及树立节能理念对于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国际的能源安全有着怎样的积极效应,让社会大众能够有所了解。并且要做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号召下,建筑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及涉及的房地产公司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建筑节能中来 ,相互合作以确保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中能够有效应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总之,在节能环保的趋势下,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发展十分重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使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有利于城市进行总体性的规划。所以应该在合理科学的节能理念引导下,积极推进建筑施工技术中技术改良工作的开展。实践节能技术合理科学应用,加强节能技术理论研究与推广,借鉴外国的优秀的节能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经济成本,提升社会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二、总结
[关键词]土木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79-03
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有着飞快的进步,房地产产业和住宅的大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迅猛兴起,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城市建设中的基坑开挖不仅越来越深,而且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发敏感;全国30多座城市已建或在建地铁,大冶露天铁矿开采的边坡高度达到800多米,海底隧道、煤矿开采的深度最深达到1000多米。同时,近些年我国工程建设中事故频发,如杭州风情大道地铁基坑倒塌事故、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因此,我国对工程建设场地选址及场地内地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水文与工程地质工作是土木工程建设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结构、桥梁、道路、岩土、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土木工程,具有内涵广泛、支系众多、科目复杂的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对学科全貌充分认识与把握,以期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1] [2]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土建、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国防工程等广泛领域。[3] [4] [5]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对刚进入大学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以后从事土木工程相关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水文与地质专业对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道路桥梁建设、煤矿资源调查等项目开展初期和建设过程中都必须对工程地质自然灾害、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和调查。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的恶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如采矿导致的地面沉降、人工开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尾矿库对地下水的污染、水库蓄水诱发区域性地震,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故此在各类地质环境评价、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地基基础工程建设等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业人员懂得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知识,而且会科学管理各种工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普遍不足。
水文与工程地质的毕业生,既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可在大型工矿企业、城市、城镇从事给排水、地下水及区域环境评价等方面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也可在有关部门从事飞机场、港口、海岸带海洋环境、铁路、公路、隧道、水库等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特点
(一)涵盖内容全面
本课程包括材料力学和结构概念、建筑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飞机场工程的选址及建设、地下工程类型及施工工艺、桥梁工程的类型及施工工艺、道路工程的选线及种类、铁路工程、海口工程、给排水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中的灾害等内容,其中不仅涉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力学内容,还涉及规划、施工及监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刚跨进高等学校大门的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发展变化快
土木工程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其领域随相关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三)应用性广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基础形式多以桩基础等深基础为主,这不仅要求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的滞后
土木工程建设种类、规模发展日新月异,由于时效性,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土木工程的变化,已淘汰的施工工艺技术甚至还有可能在现有的教材中出现。
(二)课堂教学方式不丰富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工程种类多、工程性很强。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相较于传统的黑板教学而言,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涉及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施工工艺的流程、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过程,学生如不到工地现场则不能很好地掌握关键施工技术,这就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
(三)教学素材收集难
由于土木工程涉及交通、土建、港口、海洋等方面,其覆盖面相当广泛,要收集各种工程的典型性素材有相当的难度。
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精选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开拓学生土木工程的视野、培养学生土木工程的意识、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讲课时可选择生动宏伟的建设场景和案例,如上海中心基坑施工、广州东塔基坑施工、三峡大坝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及世界各地的海底隧道工程等,以此来让学生建立土木工程的整体和发展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质量。同时,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接触生产实际,掌握一些现场施工的知识,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各种如桥梁类型、隧道类型、飞机场形式等可以用静态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以此提高学生对工程的直观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以较少的教学时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土木工程概论内容丰富多彩,为避免课程内容变得枯燥无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以静态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土木工程的有关概念、理论,这样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间播放一些隧道施工、深基坑维护施工的教学短片,如人工挖孔桩、港珠澳大桥施工录像、广州东塔的施工动画、管桩打入施工过程、双排桩施工过程、锚杆支护施工过程、越江隧道施工动画、边坡加固施工过程。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让学生掌握各种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法。
(三)穿插专题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最新发展状况,针对新近的一些深大基坑工程、桥梁工程及土木工程方面的试验平台做专题讲座,如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楼倾倒事故分析、上海中心深基坑支护工程、港珠澳大桥施工、国内外离心机试验、动态空心圆柱剪切试验等。随着城镇化的进展,近年来淮南新建了一批深基坑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现场技术人员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做讲座,如进行过“搅拌桩维护施工”、“地下连续墙施工”、“拉森板桩维护施工”、“地下空间施工”、“打入桩施工”等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事土木工程的就业方向。
(四)知名人物及实验平台介绍
为增加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对国内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认识及针对部分学生今后考研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到各种土木工程时,可穿插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当代知名学者及国内的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介绍。如讲到桥梁工程时,可讲一讲茅以升事迹、卢沟桥事件、国内外知名高校桥梁工程专业的知名学者及同济大学的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讲到地下工程时,可介绍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离心机试验机、动态空心圆柱剪切仪;讲到铁路工程时,可介绍一下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同济大学的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建筑工程时,可说一说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出成就等;讲到土木工程灾害时,可介绍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五)新近知名土木工程建筑介绍
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变化。因此,在讲授土木工程概论时,应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土木工程建设进展,以增加本课程的时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土木工程材料时,可穿插装修材料的最新发展状况;讲高层建筑时,可介绍国内正在建设的摩天大厦,如上海中心大厦;讲桥梁工程时,可穿插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建设情况;讲高铁建设工程时,可结合京福高铁来讲;讲水利工程时,可以介绍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正在建设的水电站,如向家坝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三江”水电基地。通过讲解一些知名重大工程建设的情况,可以拉近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与土木工程之间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六)授课教师的优选与培养
土木工程概论涉及现有的各种工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要选具有丰富科研经历的教师授课本门课程。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教师数量的不足,尤其是有一批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不仅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鼓励年轻教师参与相关研究课题中,而且为了掌握土木工程的最新进展,年轻教师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在寒暑假期间,尽量去工地实习、锻炼,掌握现场施工的细节,不断更新土木工程概论的教学内容。
五、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可起到几点作用:1.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兴趣、效率,激发了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热情。2.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重要性,加深理解水文工程地质对各类工程的影响,以及各类工程与水文工程地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3.提高了学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保护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的自觉性,能够让学生认识并分析不良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并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处理措施。
[ 注 释 ]
[1] 傅光耀.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1(1):25-26.
[2] 王清标,初明祥,胡永强.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5-77.
[3] 王琰,周戒.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3):12-14.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概念;知识体系;工程建设;学习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三峡工程、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中心(鸟巢)等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努力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手段,提升了工程管理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管理人才应当如何积极面对社会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下面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实践等方面思考怎么做。
二、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
(一)工程
工程,其一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另一层含义也指具体的施工建设项目。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概括起来就是说,工程是一种科学应用,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产品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由各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工程”还指重要和复杂的计划、事业、方案和大型活动等。
(二)管理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管理的核心和实质是促进社会系统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具有中介性、科学性和社会性三项基本特征。管理是人类的一项社会活动,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人既是管理手段的主要成分,有时管理对象的重要内容。管理并不是脱离实际的,所有的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学者在管理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检验总结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国内大型工程建设情况
(一)三峡工程
举世无双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期长达17年,动态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从1993年开工至今,一方面,相继攻破了175m直立高边坡开挖的边坡稳定、大坝高强度混凝土浇筑、截流和深水围堰施工等各类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三峡工程的建设,导致了13个城市、县市全部或者部分被淹没,动态移民量超过110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和重建,必须解决大量的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文物保护和社会经济问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必然是工程管理的全方位、高强度的应用过程。
(二)青藏铁路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km,海拔在4000m以上的路段有960km,总投资330亿元。工程建设面临着穿越世界上最复杂的冻土区等大量的技术难题,开创了世界上在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条件下“以桥代路”修筑路基的先例,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此外,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环保投资超过12亿元,并为野生动物的迁徙设计了专门的路线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体现了我国工程管理中的柔性化管理。青藏铁路的顺利通车和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标志着我国在复杂地理地形条件下,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工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总投资达10.2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约8万m2,高达30m,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由模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它的设计与建设完美地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科技、绿色、人文”的三大理念。
(四)国家体育中心(鸟巢)
作为北京奥运会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鸟巢”,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28.5万m2。它的建筑顶面呈现马鞍形,长轴为332.3m,短轴为296.4m,最高点高度为68.5m,最低点高度为42.8m,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体育馆。
鸟巢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建筑科技,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而且还大量节约了建设成本。
通过以上对我国国内近几年大型工程建设情况的介绍和阐述,可以了解到每个工程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要想真正地完成好一个工程,对于工程管理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了解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成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管理艺术和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专业指导委员会就工程管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四个知识平台的思想,即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和法律平台,并为此推荐了各个平台应该设置的课程,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毕业实习为主轴的课程体系。
(一)技术类专业知识课程
工程管理实质上就是建筑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的管理。从项目投资决策、设计到施工生产无不涉及技术问题。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首先是技术的优化配置,并且是针对每个具体项目(产品)来实现的,因此,管理者的技术素质是很重要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城市规划、工程施工和建筑设备概论
(二)经济类专业知识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经济类课程有工程经济学、经济学、金融与保险和统计学。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对行业所需的经济领域相关问题有所了解,运用经济的手段去分析解决问题。
五、结语
总之,工程管理的学习多方面的综合的能力,要想学好工程管理,必须对相关的概念和目前相关专业方面的发展都有了解,及时跟进当前国内的建设情况,做好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任宏 《工程管理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任宏 《建设工程管理概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一、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意义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关键词: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TU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6404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两难境况,而土木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既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又带来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因此,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小、环境影响小的土木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为适应这一时代精神,许多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开设了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旨在现有的土木工程教育体系中,开展环境和可持续理念教育,培养具有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专长的一专多能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以改善设计和建造技术,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性[1]。本文结合土木类专业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实际,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以寻求适应新时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一.基于学科特点,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内容体系
环境工程概论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教材基本上由从事上述专业的学者编写完成,教材内容也都偏重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污染控制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而对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没有涉及,也不包括与土木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地环境问题与保护,以及与资源节约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等内容,教材的针对性不强[2-5]。因此,课程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整合完善了教学内容,在继承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专题。教学内容以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为主线,讲授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噪声、光、热、放射性等污染问题和防治措施,重点突出土木工程行业常见的环境问题及污染控制措施,并从节能型建筑、节水型建筑、绿色施工(节水、节材、节地、节能)等方面阐述绿色建筑建设的技术要求,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1]。教改后的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教改后的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基本结构,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将视角立足于土木工程学科,把土木工程行业常见的环境问题、污染控制措施以及绿色建筑等纳入课程内容中,形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2013年,课程组将构建后的教学内容编著成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环境工程概论》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列入其出版的土建创新类规划教材系列[1]。该教材突出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反映了在土木工程领域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思想、新理念。使学生在今后工作或进一步学习中,将环境保护知识向本学科渗透,同时获得新的灵感或创新性思维。
二、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立体化教学方式
环境工程概论是概述性课程,内容涉及水文学、环境地质学、水力学、生物学、化学、气象学、土壤学等方面知识,再加上补充的与土木工程有关的创新内容,课时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增长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课程组教师在授课时应更加注重所讲解内容的质和量,将多而杂的信息进行疏理与归纳,以灵活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但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当前应用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自学总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专题研讨、影音及实地参观等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
(一)讲授法
在概述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是使用最广泛,也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太利于土木工程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相应地缩减该类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在针对教学内容较难、知识点在其知识结构链中起核心作用,并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内容时,才使用讲授法教学方法。
(二)自学总结法
在课堂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充实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学总结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摄入量。教学模式采用教师拟定自学提纲、指定自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结构范围内做出总结。该方法主要针对介绍性、不必作过多阐述、比较浅显的、非核心知识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
(三)启发式教学
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该方法比较适合在传授与土木工程有关的水、气、声、渣、光、热等环境问题和防控时采用。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上述环境问题污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因此,可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或积极引导学生提出本专业的环境问题,并帮助学生提出解决本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把课堂教学活动由单纯的“教”转化成“教与学”的统一。这种“引而不发,导而不讲”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思考和分析的综合能力。
(四)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与日常生活较为接近的环境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环境问题离我们非常近,因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可以从自己的专业工作入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6]。这种方法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在每个章节的开始,安排一个与章节内容有关的“案例导入”引出相关的章节要点。 如讲解土地问题及防治时,以城市“地陷”作为案例导入;光、热污染章节以玻璃幕墙光污染为案例导入;大气污染及控制章节则以今年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的“雾霾”为案例导入等等。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更深的层面来认识环境问题。
(五)课堂专题研讨
在讲授完某个专题后,教师可结合土木工程学科布置几个相关的小主题,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和调研身边发生的实例,并制作成PPT文件在课堂上汇报,调研和汇报情况则计入课程平时成绩。例如要求学生对学校建筑中的水回用情况、建筑装修垃圾的产生原因及防治、固体废物在建筑材料中的综合利用、建筑节能等情况进行调研等等。这种方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的角色换位使很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各章节内容结束之后安排相关主题。
(六)实地参观教学
实地参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感性认知和掌握[7]。因此,在学完重点章节后,课程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地参观。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集美区污水处理厂、厦门市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卫生填埋场、厦门BRT沿线的声屏障、典型的大面积玻璃幕墙建筑等等,使学生亲临实地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影音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广泛搜集电视、网络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经济与法》、《中国财经报道》等栏目经常会报道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填埋场污染以及城市“地陷”等关系民生的热点问题。在每章课堂教学结束时,安排时间给学生播放,并在播放结束后,结合视频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主要的知识点。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地启迪学生思维,最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手段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课程组积极探索上述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建立丰富的案例和影音教学素材库,弥补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不足,通过因势利导和专题研讨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形式更为生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环境工程概论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概述性课程,因而考核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8]。在课程考核方面,概述性课程大多是采用写论文的考核方式,这种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如部分学生书写敷衍,网络资料的剪贴复制导致论文主题不突出,甚至内容张冠李戴,因此仅凭论文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掌握情况。而对试卷考核来说,内容可以涉及到每个章节,各部分分值也能均衡,且通过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设置,基本知识和原理都能有很好的体现和覆盖,是一种对理论知识较合理的考核方式,但其也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实践性,不能很好体现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土木工程学科设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在理论考核中渗入实践环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又能将学生环境保护素养的提高寓于专业实践中。
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组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将多种考核同步进行。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采用课堂提问及试卷考核形式,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则结合有关专题研讨、实地教学等进行,将各环节学生的考核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期末考试的份额,达到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施,课程组建立了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符合土木学科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完善了能突出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法,三者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影响,朝着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努力。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将全面提高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继而有效培养具有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专长的土木工程师,积极推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土木工程的设计、建造和应用,最终实现土木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参考文献:
[1] 马红芳,苑宝玲.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朱蓓丽. 环境工程概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周集体,张爱丽,金若菲. 环境工程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方淑荣. 环境科学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沈耀良,汪家权.环境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 崔丽娜,苏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2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