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第1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经济增长速度在持续下降中开始出现回升

记者:自2010年10月宏观刺激政策总体上“择机退出”之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虽然2011年全年增速达到9.2%,但按季度看则是持续下降,进入2012年,前三季度又分别降至8.1%、7.6%、7.4%,连续7个季度增速持续下降,第四季度增速回升至7.9%,全年增速为7.8%。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刘伟:究其原因,从投资来看,投资需求增速放缓是经济增速放缓的突出原因,主要是市场性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在政府投资开始放缓的条件下,投资需求增速放缓愈显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0年迅速降至19.5%,2011年再降为16.1%(均剔除价格因素),2012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投资需求增速的持续下降,是形成连续7个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但是从2012年第四季度态势看,投资需求增速开始出现积极增长迹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纵观2012年名义投资需求增速比2011年有所下降,但波动幅度不大,同时,若考虑到2012年较上年通货膨胀率的回落(自5.4%降至3%左右),2012年的投资需求实际增长率自2010年来连续2年多下降来看开始出现回升势头。因此,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很可能继续提速,包括各级政府和大企业及中小微企业的投资需求均可能出现稳定缓慢的增长,名义增长率会出现较显著提升,若通胀控制严格则实际增长率会更高些。

从消费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内需不足的突出表现在于消费需求增长动力不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上年的增长16.9%降回14.8%,2011年比上年增长17.1%(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名义增长率为14.3%,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2.1%,比上年提高了0.5%。我国经济长期以来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相应的投资需求增长正处在历史高峰期,客观上投资需求的高速增长会排挤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上存在严重扭曲,从总体的分配结构看,政府、企业、居民三者间收入增长速度上,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最低,一般比GDP增速低1/3,而政府财政收入增速最快,显著高于GDP增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按当年价格计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而GDP(按现行价,不是按固定价)年均增长14%多(按不变价为9.8%),这就使得居民作为消费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这种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又与初次分配中劳动要素报酬增速放缓进而比重下降直接相联系,进而使得消费与经济增长不协调。要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矛盾,需长期多方面努力,但从2012年总体短期情况看,开始发生变化。虽然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2011年CPI为5.4%,而2012年CPI为2.6%,因此实际增速是有所提高的。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投资,达到55%,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目标的逐渐实现,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民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必然发生相应变化,相信在2013年,这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的回升能够继续保持其势头。

从外需来看,2012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等原因,我国进出口增长低于预期,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进出口比上年只增长6.2%,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4.3%,在与主要贸易国的双边贸易中,中日、中欧双边贸易下降,中美、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及与俄罗斯和巴西双边贸易不同程度地增长。2012年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虽不是负值,但由于出口增长在一位数,因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实上不到1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GDP贡献率则为-5.5%,下拉GDP0.4个百分点。从目前各方面的分析预测看,2013年世界经济虽开始有所复苏,但其速度不可能较快,难以达到金融危机前的增长水平。因此,2013年我国进出口,尤其是出口增速很可能仍在1位数的水平上,可能略高于2012年,但难以达到2位数以上。今后较长时期里,我国经济增长只能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以年增20%以上的出口来支持经济增长的状况难以长期再现。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在回落。

2013年我国投资、消费需求的名义和实际增长速度可能略高于上年,据多方面预测,世界经济在2013年下半年复苏的态势可能更明显,与之相适应我国出口需求增速若也略高于上年,那么,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止跌回升的趋势将更为明确,经济增速略高于2012年是完全可能的,失业率在目前水平上稳定并略有下降也是可能的。

物价持续回落中潜在通胀压力仍较大

记者:2012年通货膨胀全年呈现先高后低趋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年初的4.5%逐月下降(除3月的3.3%较2月的3.2%略有反弹外),9月、10月CPI已降到2%以下,11月才又重回2%,12月则为2.5%。2012年全年CPI比上年涨2.6%。您是怎样分析这些数据的?

刘伟:2012年成功地实现了年初预定的把通胀率控制在3%左右的政策目标。但潜在的通胀压力仍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成因复杂,有其新的特点。

首先,从需求拉动来看,2012年虽然仍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紧的力度开始放松,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和逆周期审慎的宏观管理等多项政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着货币供给,货币供应量增速略显回升,到9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创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高,M1增速则创2012年新高,M2余额为9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8%,货币存量与GDP之比仍居很高水平,几乎接近200%。考虑到货币政策对物价作用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反危机以来形成的大量货币存量,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陆续影响物价指数,从潜在的通胀压力转化为现实的物价上涨。对于这种巨大、集中而又有滞后性的需求拉上的通胀压力,现期宏观政策的时效性会被极大削弱。

其次,从成本推动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现阶段的通胀除受需求拉上作用外,成本推动起了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现期通胀压力有40%以上可以用成本推动加以解释,对于成本推动形成的通胀压力,依靠传统的紧缩需求,收紧银根的做法是难以有效控制的,甚至可能产生负作用,在紧缩银根的条件下,上涨的市场利率增大企业融资成本,进而加剧成本推动通胀的压力。

再次,从国际输入方面看,一方面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会推动国内市场价格上升,诸如石油价格的上升对于石油进口依赖度已超过50%且每年仍以8%以上速度增加进口的我国而言,必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成本;又如铁矿砂等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上升,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际市场上最大的买主而言(国际铁矿砂市场贸易量中我国买进量占60%以上),影响是显著的;再有农产品中的大豆、玉米等,我国也是大量进口,其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升自然影响我国物价水平。这些进口品价格上升都会直接进入企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从而加大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会刺激国内的通胀,美国为走出危机,刺激经济,已连续多次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政策与财政赤字扩张政策相统一,自然会加剧国际市场上(美元)流动性增加;日本政府在2013年伊始,已加大通货膨胀水平,增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复苏;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复苏迟缓,迫使欧洲央行也不得不考虑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国际性的由以扩张财政为主应对危机转向同时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财政与货币政策同时双强力扩张来缓解危机,会加剧国际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从而推动国际市场上的通货膨胀加剧,进而通过进口贸易影响我国国内通胀压力的上升。

最后,在资本流入流出上由于种种原因,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不断增大,相应地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提高,也会促使国际上的资本更多地流入我国,资本流入的增加(包括所谓“热钱”),会导致外汇占款的增长,从而增大货币供给,并且产生严重的不稳定性。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已有所缓解,2012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已降至2.6%,但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在未来几年仍然较高,并且在国际国内经济矛盾复杂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以某些短期内的突发变化为契机,从某种结构性物价上涨迅速演变为总量通货膨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现阶段通胀压力成因特殊,传统控制通胀的方式和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削弱,需求拉上的通胀压力具有滞后性,在经济衰退条件下,这种滞后时间会比正常条件下更长,使控制通胀的现行政策的时效性受影响;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显著,使传统的应对需求拉上通胀压力的机制和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加剧通胀;国际输入性的通胀压力,使国内宏观调控更为被动;国际收支失衡加剧的通胀压力,使国内宏观政策作用被动。所以,现阶段虽然通胀水平表现并不高,但治理难度大。

财政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反方向组合中的政策作用方式和力度不断变化

记者:自2010年刺激政策退出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又回到危机前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状态,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伟:2010年10月择机退出以来,重回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财政政策虽然扩张力度有所放缓,但扩张性的方向仍是明确的,不过是从“更加积极”回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则相对财政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逆转,从“适度宽松”逆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其原因和内涵都与反危机之前的政策反方向组合不同。

从原因上看,是因为经济中既存在通胀压力,又存在下行风险(类似于所谓“滞胀”),这种双重风险所要求的宏观政策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这就使得宏观政策既不能双松(全面扩张),也不能双紧(全面紧缩),采取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是风险较小且又能减轻经济波动程度的可行选择,在危机冲击过程中是主要运用财政扩张还是主要运用货币扩张或是双扩张来刺激经济?在危机冲击后择机退出时期,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还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组合?等等,存有争论,但两大宏观政策工具采取反方向组合在存在双重风险下是可行的。

第2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住房问题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f constant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many of the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there are major changes, the change of the real estate sector,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people's life have a direct effe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ouse prices high, people can only for its "hope and were left feeling useless", the country in view of these situations, introduced a lot of support policy, improve the people's housing pressure.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Macro-control; Housing problem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就是曾经没有过多关注的住房问题,却是在不断的困扰着人们的现实生活。近些年,房地产行业一片火热,在很多房地产商中间经常会出现了一夜暴富的情况。任何事情都是有喜必有忧,房价的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这就致使其根本无法安心工作,如果这种情况占了大多数,就会造成百姓的抱怨,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房地产改革措施。以缓解百姓的住房压力。

一、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具体问题分析

(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本身的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需要一段过程,包括问题的发现、调控政策的制定、实施。而市场的易变性、波动性会使得政策无法执行,形成滞后性。其二,宏观调控政策灵活性较差。宏观经济政策是面向整体市场,解决短期经济问题。而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较强的市场,易造成部分区域适应性差。即使各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策制定地方调控细则,也只是一纸空文。另外,还可能由于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问题把握不准。其三,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调控细则歪曲调控政策、政策执行者不作为、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因为利用土地、货币、财政、税收政策等对违反市场行为者进行经济性惩罚。在实施惩罚过程中,会因“寻租”、“招商引资”政策、经济惩罚力度不够使得执行大打折扣,造成投资回报远大于经济性惩罚,致使政策经济性约束性失效。

(二)房地产宏观调控引发的问题

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市场经济环境更加恶劣。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投机回报率增加,投资炒房和囤房盛行,房地产市场俨然是住房投机市场而非消费市场。特别是大量制造业资本或者其他重要实体经济资本投资楼市,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开发商大建高档住房,而高档住房成交拉动房价,使得中端房价也跟随上升,中端住房出现泡沫。因此,调控使得房价越调越高,住房越来越困难,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二、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新思维

(一)继续改进和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

1.弥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不足。第一,重视对宏观调控效果评价,制定更加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解决政策失灵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要适时、针对性地执行,严格执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加大宏观调控政策配套措施,提升宏观调控执行力。执行力关系到效果与目标的差异。要力求避免执行力大打折扣、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作为的现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努力构建宏观调控政策监督体系。第三,着重分析抑制住房需求的弊端,积极引导住房需求。

(二)完善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机制

完善税收政策调控机制。税收的重要功能是使收入、生产要素再分配。对房地产征税,主要应增加住房投资成本,而不是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目前我国住房税收调控既抑制投机,也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由此引发住房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住房持有和住房流转交易分别设计征税。只有增大持有投资住房的税收成本,才能抑制投资投机行为,即让投资房地产的收益小于成本,才会抑制投机。

(三)逐步启动和发展我国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

1.从战略调控的现实意义上正确引导我国住房需求。一是正确认识住房需求与住房需要,需要且有支付能力才构成需求。因此,购买住房的需要并不等于住房需求。实际上,我国楼市多数住房需要都被错误地理解为住房需求。二是引导中国住房观念,“安居乐业”是指有居住权而非住房所有权。因此,只要能满足居住,租房也能实现“安居乐业”。三是年轻人要认识到购买住房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根据房价收入比4~6倍的国际经验,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大多在10倍以上,再加上CPI的持续高涨,使得年轻人住房和资金购买力下降。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较低,短期内难以承担高房价。因此,购买住房只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只有当改善住房需要变成需求时,住房才由奢侈转为必需。2.从战略调控的理论基础上,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费权利。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尽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真正的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就照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低很多,而且,我国的贫富差距较为悬殊,因此,中低收入者的人数比例很大,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不仅仅是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由市场解决,社会问题由政府解决。因此,完善住房商品房分配制度,努力满足住房改善需求和住房投资需求的住房消费权利。更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和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努力建设以消费功能为主,投资功能为辅的房地产市场。

三、小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不适宜的情况发生,只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能对改革制度不断的进行完善,才能使其逐渐的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房地产业尽管现在表现出了很多严重的问题,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之下,一定会逐渐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使百姓能够真正做好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 乔新生.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几个关键问题[J].理论月刊.2011,04

[2] 邓文娟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评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 刘春潮.房地产宏观调控需标本兼治——析房地产宏观新调控缘何成效不彰[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第3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 宏观调控 政府安排 制度基础 政策效应 政策边界

与2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伴随,中国的宏观调控也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如果说1997年以前,面对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形还能通过强制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压制总需求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话,那么,1997年以后,面对在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扩大基础上形成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宏观总量非均衡情形,尽管政府实施了更为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三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仍相距甚远。对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和政策的规范研究业已引发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关于宏观调控的研究往往因暗含宏观调控政策能完全解决经济衰退的假定前提以及由此演绎的逻辑推论而陷入了宏观调控认识的误区。本文基于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一种制度安排的观点,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制度基础与边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内生与外生的绩效

当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摒弃制度是外生或中性的新古典假设从而将经济运行分析由“无摩擦”的新古典框架转向“新制度”的框架下进行时,市场被描绘成一种为降低交易成本而选择的制度安排(Coase,1937,1960;North,1981,1990)。在将制度分析引入新古典的生产和交换理论并更深入地分析现实世界的制度问题中,新制度经济学家同样给出了各种非市场形式的制度安排理由,这就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客观存在使对市场的使用存在成本,因而,为把有限理性的约束作用降到最小,同时保护交易免于机会主义风险的影响,经济主体必然会寻求诸如政府安排的制度(Williamson,1975)。任何特定制度的安排与创新无非是特定条件下人们选择的结果,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无疑是经济增长(绩效)的必要条件。正是通过对产权、交易成本、路径依赖等问题的强调,使新制度经济学得以将经济增长问题纳入制度变迁的框架中作出深刻的解释。由于制度安排的范围相当宽泛,这里,笔者并不打算涉及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制度问题,而只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某些术语(这些术语可能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内涵),在阐述宏观调控政策也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就它相对市场基础而言是内生还是外生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第4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怎样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预期目标,使课堂教学有效。需要教师组织适合教材、学生的课堂教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实录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手段。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数字图片(多媒体播放)感受其中的变化。

师:这十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我们一同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新课:

师:什么是市场经济?

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

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情境一

小王是我校江海晚报记者团成员,他了解到《财富》2012年世界500强中国部分内地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通信。

问题:(1)这些上榜企业有哪些共同特点?(从企业的性质和涉及的行业分析)

(2)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征?

生:(1)这些上榜企业都是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从所有制来看,都是公有制企业。这些上榜企业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情境二

背景:全国启动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已实施1627个项目,投资153亿。

我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

(多媒体播放小王采访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视频)

问题:(1)结合背景材料和视频,分析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2)我国为什么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通过结对合作支援新疆地区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特征?

生:(1)伊宁地区经济社会发生变化离不开国家的共同富裕政策的支持。

(2)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发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先富)和长远利益(共富)、局部利益(新疆)和整体利益(全国)结合起来。因此,我国能够展开如此巨大的对口援疆。

(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基本特征。

问题:近几年,房价持续上涨。国家及时进行调控,为什么?

生1: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不调节势必影响百姓的生活,

生2:如果房价疯狂上涨,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建房材料、装修材料、人工费等)费用的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师:看来,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也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师:小王还想知道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该运用哪些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呢?

多媒体展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问题:你能从中概括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吗?

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师:小王还收集到国家部分调控房价的政策措施。让我们结合这些政策措施一同体会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情境三

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

问题:(1)这些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2)国家是如何利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1)经济手段。

(2)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国家运用经济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四

为了规范房地产行业,我国已制定了《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相关执法部门依据法律,加强执法检查力度。

问题:上述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法律手段。即国家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调节经济活动。

情境五

政府对房价过高城市实施“限购令”;对于情节严重的捂盘惜售等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问题:以上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国家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段进行调控的?

生:行政手段。即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师:记者团的其他成员在了解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情境六

记者甲:政府只要实施合理经济政策就可以管好房价。

记者乙:我觉得调控房价法律手段最重要。

记者丙:只需要用限购令来调控房价。

问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观点?小组合作探究。

生1:记者甲只强调了运用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来调节房价。是片面的。

生2:记者乙只强调了法律手段在调控房价中的重要性,也是片面的。

生3:记者丙只看到了行政手段的直接、迅速。但是,忽视了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生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各手段不能单独使用,应该使用“组合拳”,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师:让我们一起帮小王总结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

生:本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三是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针对宏观调控,课本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加以阐释。

二、教后点评

(一)适合教材、学生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本课中关于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一处教学内容,教者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能够为教学服务的“国家调控房价的部分政策措施”来说明。由于经济手段强调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来调节经济活动,因此,教者采用了“国家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央行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按照“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三个政策来说明。三个政策中既涵盖了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又把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突显出来。可见,在研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情境才是有效情境。

本课中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一知识点,教者开发利用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教者首先介绍了我们南通市与新疆伊宁县结对合作:选派援疆干部,提供资金、物资、技术和智力支援这样的大背景。其次结合我校援疆干部某校长的亲生经历,将学生采访援疆干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耳聆听国家先富帮助后富的举措。这样的情境来自于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身边的东西,自然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适合学生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第5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企业发展;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02

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国家也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的优化调整,通过采用货币的调整手段和财政政策来对经济进行一定的控制和调节,对市场起到一定的优化引导作用,同时也促进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的平衡,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政策调控下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要根据宏观的政策来调整中自身的发展,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

一、我国的宏观经济现状分析

1.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理论

在我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经济市场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政府就会实行货币紧缩的政策来对进入市场的资源进行调节,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要注意的是政府进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也受到其他市场因素的制约,如果要保持经济市场的均衡,政府就可以通过调节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调节市场资源,但是在进行货币紧缩政策时要注意保持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市场经济如果发生了通货膨胀,政府在进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会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来抑制发生的通货膨胀,也可以对货币放慢供给率,这时候由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了人们的生活支出成本就会变大,而如果物价上涨过快时,货币贬值,人们就不愿意继续持有货币而是投入其他市场,也会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在这个时候即使政府进行了货币紧缩的政策也不会改变通货膨胀的现象,因此,政府在进行货币紧缩政策时要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考虑到政府进行的宏观政策,政府实行的货币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方向,政府会通过中央银行来调动货币的供给量,利用利率来对企业的投资产生影响,从而也影响我国的就业情况和国民经济的收入水平,所以,运用货币政策通常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市场利率灵敏性较强,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之后企业的投资不会及时的发生变化。政府实行货币政策时花费的时间较短,但是要想产生预期的效果却还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很快,在这个政策发挥作用期间,发生的经济情况肯能会和预期的差异较大,所以,宏观经济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影响人们的投资活动从而来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的。

2.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特点

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政府会采用一些比较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对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指导,而一般在开放性的经济中政府实行的货币政策也会受到国际资金的流动影响,最常见的是一个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这时候利率就会上升,因而国外的资金就会流入到本国,汇率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本币就会升值,这时就会刺激贸易而抑制对外出口,这样就导致在本国的总体需求量更小。政府如果实行了比较固定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就会抛出本币来避免本币的升值,经济市场上就会增加本币的供应,因此,我国政府实行的货币政策不仅对对国内的资本经济市场产生影响,还会对对外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宏观调控的特点,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财政存款和存款的准备金率。回顾国家的政策,在2011年我国的人居国民生产总值仍然有5.4%的涨幅,之后政府进行将近一年的货币紧缩的调控策略,在11月份的时候我国政府的财政存款开始投放市场,同时也开始下调存款的准备金率,政府的存款准备金率在一个月内下降了有0.5%,而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是政府利用货币政策对市场的货币流动进行调节的标志,而接下来政府就会对中小银行的准备金率进行下调,并且继续对参数进行调整,同时,对货币在市场上的流动产生负面影响的还有外汇占款的增长和公开市场的净回笼等。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发展来看,货币市场出现了适度宽松的情形。

二、我国企业进行投资的宏观环境

1.企业投资的特点

一般如果按照企业的资金来源,企业进行投资的资金一般有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国内贷款、国家的预算资金以及其他资金。但是从统计的企业的投资资金情况看,国家的预算内资金包含了企业的政策性投资金,而与之相配的资金则主要来源于企业在国内的贷款,因而可以从国家的预算内资金发生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内政策性的投资金发生的变化。另外,市场对企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增加的具有一定投资风险的投资金、企业增强的投资愿望以及企业不断扩大的投资领域等。政府的推动力量则主要表现在国债投资和与不具备承担风险损失能力的增长的基金方面。如果对企业的资金比例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企业投资资金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政府的推动资金。在目前情况下市场在投资资金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投资还依赖于政府的政策。

2.企业进行投资宏观上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面临着在未来的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而外部环境主要是通过产生系统性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系统性的投资风险包含了政治风险、通货膨胀的风险、利率风险以及经济的周期风险四种风险情况。其中经济的周期风险是对企业的投资有影响的系统风险里最重要的一种风险,而根据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相继呈现出高峰和低谷相间的状态,也就是经济的周期。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高涨的阶段,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刺激影响,只要有好的投资方向,受环境的影响投资收益率也会有好的收益状态,出现亏损的概率会比较小,因此企业发展的要重点把握好投资机会。另外,由于市场利率不断地变化也产生了利率风险,而市场利率大小直接决定了企业投资的收益,如果市场利率较高,企业的投资成本就会较高,投资收益就会下降。而如果市场利率低,企业投资的成本就低,因而就会获得较大的资金收益。最后是市场的通货膨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物价会普遍上涨,货币就会相应的发生贬值,因而企业的投资项目就会承担一定的风险损失。而在进行收益核算时,企业是按照货币名义价值来计算投资的收益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更加关注货币实际的购买力,以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三、宏观经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意义

1.宏观经济对市场运行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条件下,政府进行的任何宏观调控的政策都会对企业的运转带来一定的影响,它既会对一些产业的发展造成抑制,同时也会给企业的发展指明新的方向,促进企业向着新方向更好的发展。而这一点则主要是体现在我国经济所处的一个转型阶段,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重点培养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对节能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调整,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支持系统,还利用央行来进行充分的宏观调控。一般央行在进行调控时,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对贷款利率进行适当的放宽,发挥利率的调控作用,促进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同时政府也要鼓励商业银行来开发出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类产品,而商业银行还要对企业发展的风险和发展前景作出预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通过财政奖励和贴息来促进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和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另外,在企业融资方面还可以充分的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让企业可以因地制宜的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利用地方的技术、市场和地方资源,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

2.促进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企业集中自身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在市场上优胜劣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有效的转变增长方式,促使企业提高对资源的利用,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企业的投资从单一制向着多元化的投资发展,甚至是直接转向对外投资,同时,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在促使企业对国外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让我国的企业在竞争时可以处于比较有力的地位。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国家也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的优化调整,政府主要是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拉力调节市场,而企业也在宽松的市场条件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加自身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实现转型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黄燕芬.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环境和改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35(58):74-78.

[2]李悦.浅析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如何应对财务风险[J].中国中会计师,2010,37(52):46-47.

[4]符泽兰.浅析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J].改革与开发,2011,23(06):233-238.

第6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治政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法治政府目标,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实施有效的政府治理。

一、推动宏观调控的政府手段的机制化

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概念,并对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任务、政策手段的整体协调等方面做了总体要求和部署。只有推动实施宏观调控手段机制化,才不会出现调控工具过滥、对象过宽、部门过多、程度过烦等现象,也不会出现一些部门和官员用“宏观调控”的名义过多干预市场,既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也扰乱了市场的有序发展。

(一)在中国很多部门性的问题都被冠之以宏观调控的名义进行处理,如粮食的生产,钢铁、水泥的产能过剩,特定行业的技术标准,一些行业污染环境加剧,对这些问题政府都应该进行适当干预,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的是问题与平衡的关系,政府很少干预能够由市场自由调节和行业能够自主管理的部门。

(二)中国的宏观调控工具五花八门,政府部门掌管着过多的调控工具,多有重复管理,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的现象严重,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常规的宏观管理工具主要是问题参数型、间接的工具,主要有利率、财政、汇率等。

(三)中国的宏观调控部门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要宽泛得多,可谓是“五龙治水”,不仅有央行、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还有农业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等十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多有职能重复、监管不力、多龙治水等问题,到底哪些部门才是真正的宏观调控部门,是未来科学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命题。

所以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的、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

二、积极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

全球经济互动性日益提高,坚决守住不发展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至关重要,健全宏观调控的迫切性来自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国内看,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包括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存在,面临调整压力。经济增长方面依旧是粗放型,高能耗、高污染,创新能力低。金融领域风险聚集也是不能忽视的,包括地方债务问题、金融杠杆过高、影子银行,一旦对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其影响不容小视。

从国外看,欧美日的经济复苏进程仍不平坦,欧洲央行前降息至纪录低位来刺激经济增长,日本经济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对中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也将不可避免影响到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中国的金融运行。因此就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以及对经济运行起作用的货币政策都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

三、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要反对和防止对GDP的盲目追求,不能拿单纯的数字来衡量发展的水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到现在如果还单纯走经济发展的道路,而且是粗放式的、污染型的经济发展的老路子,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看待现实。但是怎么能够转变发展的方式?从建设法治政府的角度看,必须要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而且要依靠广大公务员和领导干部来履行,也就是说,能不能真正在工作中实现转变是决定政府职能到底能不能转变的关键性因素。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是推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指挥棒,人的行为会随着这个指挥棒自然而然地发生针对性的改变。改变以单纯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评价一个领导干部和班子的政绩太重要了,要更加重视居民就业、人民健康状况等因素在一个地方或者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重点是纯正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现象,加大环境损害、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科技创新、安全生产、地方债务等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更加重视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引导地方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来。

四、加强政府的战略规划制度、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一方面需要最大程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中退下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市场效率;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发挥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弥补市场本身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所以中国政府必须从中国自身的发展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反思总结、借鉴和创新的基础上,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公平稳定的竞争环境,要建立健全经济安全防范体系,提高承担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确保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职能缺位问题,中国政府必须从中国自身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上来。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就业问题等方面下功夫,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同时也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在总结经验,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在多方努力与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高秦伟.法治政府及其模型演进[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2] 林吉.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法律出版社,2012.

第7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分析;价值取向

自2007年至今,在美国次贷危机、欧盟货币的影响的,全球经济的基本层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到了明显的衰退之中。在近两年,一些国家(包括我国)逐渐走出了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长的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充分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之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应对。对我国来说,身处后危机时代,因为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体系的结构等因素,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在宏观经济学层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文章以此为视角,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1)对政府购买性支出来说,指的是政府借助国家资金购买商品或者劳务的支出。在财政政策中,只要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国民收入会出现成倍的增长。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通过增加投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使相关行业与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转移性支出也叫做转移支付,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到市场上完成购买行为,而是将财政资金转移至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方面,而对那些接受转移资金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经过市场购买商品或者劳务;(3)通过税收对总供求进行调节。从财政学的角度将,国家适当的减少税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为了减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减税,能够使一些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使那些企业已经亏损的企业实现再次盈利,能够维持现有的生产,在购买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环境能够保持一定的竞争力[2]。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活跃市场,还能都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促使经济的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1)为了对经济危机做出有效的回应,通常要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完成,比如利率优惠。这是中央银行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为依据,对其采取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或部门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就业;(2)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常用的货币工具,其具体操作为,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约束,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充足,更好的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具新问题、新情况对政策作出及时、充分的调整;(3)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最为常用的工具之一,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借助降低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并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社会货币供应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尤其当经济进入到了低迷期,需要借助降低再贴现率的方法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以此刺激消费,增加财政收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兼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讨论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这几个板块在重要性方面没有显著区分,但是,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地区(板块)的发展已经落后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3]。比如,中部的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划给了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吉林省、黑龙江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再一次的重点关注。除此之外,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大多属于粮食主产省区,在农业、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国家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使这些区域得到均衡的发展,已经全面整合了不同省份的有利条件,在加强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过程中,相关的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继出台,对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后时代”,但是,因为政策不合理,和进口设备的减免税等,一些本国产业处在了竞争劣势地位。此外,内资和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不公平的情况,知识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市值被严重拉低,最终成为其他企业的并购对象,演变成为组装厂和装配线,产业的“空心化”情况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与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借助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企业,使其能够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转变和延伸,在强化传统产业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产业的水平。此外,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的自主创新,使产业内的企业能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对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前,由于后危机时代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利益结构十分敏感,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指向市场,并使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能够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性的蔓延已经使我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有效解决国内货币政策目标和各国对美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你冲突。即使在后危机时代,也能够通过改革与完善货币体系,构建一个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能够在宏观经济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具体操作为,通过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对供给贸易的依赖;借助危机中的机遇,不断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转型,以此加速产品与设备的更新速度;同时,要调整出口结构和方面,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多下功夫[4,5],此外,还应该积极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伙伴,通过合作和联盟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在于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可在后危机时代,一些企业将金融衍生品看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机工具,认为的把衍生产品复杂化,这样一来,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被空前的提高,市场规模也已经超越了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限制,一旦危机再次爆发,将会使实体经济再凑受到冲击。为此,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通过有效的方法,积极应对市场上的潜在风险,否则,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四、结束语

在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进入到一定区间的后危机时代,依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理论,这一时期指的是萧条阶段已经结束,复苏阶段尚未开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企业要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文件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通过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与内容,不断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文章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第8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经济增长不仅与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 ,而且 ,在社会投资总量既定的条件下 ,为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 ,要求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投资结构上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对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中国来说 ,政府投资是国家利用所掌握的财力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直接资金投入 ,其投资活动是影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重要因素 ;政府投资方向的确定 ,依据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 ,直接体现着国家对国民经济全局的部署和投资意向 ,有选择地将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等部门 ,并以追求宏观经济利益为前提。

        在现代经济运行条件下 ,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增长率。为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 ,中国“九五”期间开始的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 ,一项长期的战略重任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从速度型转向效益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 ,与财政投融资的运作紧密相关。

        1 .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 ,经济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说 ,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本增长率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 ,如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率较低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低。这说明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国家 ,急需疏通和完善将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渠道。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功能 ,在于通过政府信用将民间闲散资金转化为社会投资 ,并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来完成财力资源的转移与配置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

        2 .经济增长率与资本配置效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在资本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 ,资本配置效率越高 ,经济增长率也越高 ;资本配置效率低 ,经济增长率就低。就财政投融资对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来分析 ,首先 ,通过财政投融资的运作 ,使那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良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能够得到超常的发展 ;并由此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其次 ,通过财政投融资在资本市场的运作 ,消除企业存量资产长期凝固的障碍 ,推动存量资产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流动与重组 ,充分利用企业存量资源。再次 ,通过财政投融资合理配置资源 ,促使企业经营机制发生转换 ,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 ,营造具有良好约束力度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 ,铺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3.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与投资方式的转换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运行中几次出现的大波动 ,都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和投资需求膨胀相关 ;说明投资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最活跃的因素 ,通过乘数作用对经济系统施以巨大的影响。同时 ,投资在创造社会需求的同时 ,也会增加社会供给 ,成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因素。通过财政投融资的运作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实力 ,对社会投资规模进行调控 ,改善经济结构 ,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换。并且 ,财政投融资的诱导和扩散的导向效应 ,促使社会投资方向趋于合理。

        4.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体现着对科技进步的要求 ,特别是在对现存产业结构的改造中要加大技术含量 ,加快技术改造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在目前我国产业部门设备老化和总体技术水准较低而政府公共预算资金十分拮据的状况下 ,急切需要运用财政投融资 ,为政府和企业筹集更多的长期建设资金 ,加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 ,增加高新技术的开发能力 ,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投融资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度 ,因此 ,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 ,运用财政投融资 ,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对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民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 ,从静态上看 ,是决定于存量资本的结构状态 ;从动态上分析 ,则与资本的投入紧密相关联。由于社会总投资的投向与部门投资份额决定着各产业发展速度的大小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所以 ,增量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和优化程度 ,就影响着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演变趋势 ,需要通过合理的增量结构来实现对既存产业结构的变革。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调节手段 ,存在着对增量结构内在的调节机制 ;可以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基金、bot等融资手段 ,增加对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和农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以缓解和消除“瓶颈”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财政投融资运作具有明显的产业政策倾斜 ,对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合理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通过财政投融资对增量资本的结构调整变化 ,来促进资产存量的调整 ,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比较落后国家向中等发展水平国家转变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的国家往往是结构变化最为显著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能否转变成功 ,成为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乃至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主要取决于能否通过急剧的结构变革来推动的。从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历程来看 ,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产业为主的落后国家成长为初步工业化的国家 ,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发生了巨变 ,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然而 ,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 ,中国始终受到结构制约的困扰 ,投资结构的扭曲已经成为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地域布局结构不合理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投资结构的转换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 ,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别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调节方式也就大相径庭了。从而 ,体现政府政策意图的财政投融资之运用以及运用程度在客观上就有着极大的差异性。由于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本处于现代化 ,根本性的结构转换已经完成 ,新的结构变革不存在技术上和组织制度上的障碍 ,产业之间的结构均衡主要依靠市场的自组织过程或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实现 ;故对发达国家来说 ,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途径来辅助或微调。与此相反 ,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发展要求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经济结构不仅是影响经济运行的局部问题 ,而且具有宏观战略上的重大意义。调整产业结构 ,促使其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既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目标 ,又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经济发展的一般环境 ,而且是作为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组织者。因此 ,财政投融资就必然在以下方面起着较大作用并成为政府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调节工具。

       1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现状 ,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 ,同时并存着的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 ,不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技术基础上 ,而且具有不同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在某种意义上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就是结构转换和组织制度创新的过程。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投融资 ,加大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 ,来保护和扶植我国新兴的幼小产业 ,促进这些产业的尽快成长 ;同时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进行比较和选择 ,促使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结晶在我国的采用和发展 ,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现实基础上有一个较高的新起点 ;从而加快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2 .由于目前中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市场要素发育不良 ,市场体系不健全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抑制 ,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现实中似乎一时难以达到 ,而通过政府的适度干预、产业政策的导向以及财政投融资的运作 ,给微观经济组织指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方向 ,有利于促使企业作出长期决策的正确选择。

        3.在加入 wto与实现产业发展和结构转换的外部环境上 ,国内生产及供给结构与国内需求结构 ,特别是同国外的需求结构之间的差距很大 ,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出口产业不仅是国内生产部门的量的扩大和延伸 ,而且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结构调整 ,存在一个明显的外向化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整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和它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竞争力的提高 ,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就不可能迅速提高 ;同时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的引导 ,也难以增加出口竞争力。因此 ,要实现外向化发展过程的良性循环 ,需要财政投融资配合相关的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支持出口创汇企业的运营 ,在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不断地形成一些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 ,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

       4.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较大的结构偏差 ,并处于产业成长过程中结构重组的转变时期 ,面临着重新构造产业结构的重大选择。伴随着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革 ,几乎会引起一些重要的经济过程、经济变量及其相互联系的深刻变化。偏差协调成为产业结构变革的基本内容 ,而且这种协调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投融资运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 ,在于配合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 ,促使国民经济的流量结构发生变化 ,引致社会资产存量作出相应的调整 ,从而有效地实现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目标的协调。

        三、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的一种重要财力资源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对经济运行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功能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

         1 .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公共预算和银行信贷的投资空白。财政投融资在实施过程中 ,既体现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经济政策的政策取向 ,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运行 ,以确保资金投放的安全性和必要的增值性。通过发展财政投融资 ,形成财政预算、金融、财政投融资三足鼎立结构的宏观投资体系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投融资作为既具有财政性质、又具有金融性质的政府投资 ,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 ,就是规范政策性银行和财政信用 ,转变财政职能 ,促进金融体制的改革深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 ,财政投融资承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 ,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其他一些长期、风险性和地缘政治因素而需要的政策性投资项目。

        2 .通过发展财政投融资 ,增强政府对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调控能力。社会基础设施是经济基础结构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是人类在长期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自己创造的基础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对生产和再生产、国民生活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保障和促进的巨大作用。由于其重要性和自身的特殊性质 ,决定了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手段予以调节、控制和管理的必要性。即使是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社会制度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 ,对此也是实行相当程度的管制。如美国政府始终对交通运输业、信息业 (主要是电讯、邮电 )、公用事业 (供水、电力、水利 )进行较多的干预 ;在日本也同样对电力、煤气、水道、交通运输、通讯等进行专门的干预和控制。政府通过财政投融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营运管理 ,实行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实际上是通过利用基础设施的基本特性以及营运的外在经济性 ,对市场主体实行利益诱导而实现的。

        3.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对投资需求来说 ,既要在投资规模上有一个合理的扩大需求 ,也要求投资结构能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和稳定运行。前者是依据“九五”和“十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 ,只有保持一定投资率才能实现相应的经济适度增长。财政投融资是该时期一条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将民间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途径。同时 ,财政投融资对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和投资的技术含量 ,也显得极为重要。近几年对某些基础产业或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所增加 ,但如何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以及支柱产业 ,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以消除政府宏观调控的“缺位”现象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9篇: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范文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有多方面,特别是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在中国是否能够逐步具备,财政金融政策要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性能,需要依靠微观经济主体对政策变量的反应程度以及通畅的传导机制。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金融政策的效能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囊括了内、外平衡两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内外平衡之间产生冲突,有必要调整政府宏观经济的思路。从封闭经济条件下到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与作用机制已经有较大的改变。到现在为止,开放经济条件下,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仍然是分析与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力的重要工具。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理论中指出,浮动汇率制度中,比较有效果的方法是利用货币政策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固定汇率制度中,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这个有力工具实现国民收入的增长。从目前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试行短期的浮动汇率,大多数国家施行的财政政策是固定汇率制度,我国现在施行的是在有管制的前提下浮动汇率。一般情况下,需要达到一定就业率的国家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是最佳的方法。然而,实现就业率的前提下,还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才能稳定经济政策。由于这一点涉及到需要实现内、外平衡,需要调控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国内的需求量满足就业量视为内部平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净流出与贸易出超保持均衡状态视为外部平衡。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内部失衡的有效工具是财政政策,解决外部失衡的有力武器是货币政策[1]。 

二、全球经济调整对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的挑战 

目前的全球经济处于失衡与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宏观调控模式过于重视调整内部平衡会面临较大的冲击。国际游资的投机性以及国际间经济被动传递,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从而造成中国财政金融政策产生内、外部矛盾。 

首先,我国现在市场调节人民币汇率正在逐步完善,人民币的升值在面对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部门产生不利的影响,出口产生波动也会影响到国内需求,使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顺差虽然使国际储备数量保持增长,通过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放大而扩张国内信贷量,促进国内需求增长,但由于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的状态下,顺差会使国内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要政策调节顺差与汇率。 

其次,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信息传递的速度、质量与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在信息化时代下,微观经济主体增强了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具有趋于理性的预期行为,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甚至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反应会使宏观经济政策变得完全无效。为了改善二者之间动态不能保持相同的情况,政策需要建立宏观经济政策信誉。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则用信誉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由动态不能保持相同转向动态相同的合作形式。所以,政府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避免微观经济主体预期模式对信誉产生冲击。 

再次,WTO组织的多边规则约束了中国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WTO组织约束国际收支调节,不允许采取直接管制办法,禁止直接补贴原则,不能随意提高关税的方法限制进口,调节国际收支运用汇率与外汇管制要符合WTO组织规则。另外,针对国内财政、金融、科技、税收、环保等方面的实施方式也要符合WTO组织的要求与规范。可以看出,中国加入WTO组织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因此,中国要改变宏观经济调整的模式,适应WTO组织的规则与要求[2]。

 

最后,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是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方式实现积累知识、技术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积累知识、技术是循序渐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技术,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而成。在全球知识信息量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果通过诱致性变迁机制来实现知识积累,则不能适应全球知识信息量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知识增长速度,重视科技与教育的增长模式。全球竞争以知识为基础,就需要中国财政金融政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快速积累。 

三、中国尚不完全具备采用IS-LM-BP分析框架的前提条件 

中国在宏观经济分析一直存在着一些争论,每次争论的焦点就是把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如何相结合。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是追求完美的市场经济理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与宏观经济政策观点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存在质疑,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需要谨慎运用这种经济学理论。这种抽象的均衡关系模型可以起到借鉴使用,但在实践中则会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与研究,通常采用IS-LM模型及其扩展形式IS-LM-BP分析框架。但是,IS-LM-BP分析框架需要有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市场化,对利率具有灵敏反应等等。如果中国不完全具备这种条件而采用这种框架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会导致结论错误的情况发生。 

中国现在的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非国有企业属于微观主体,能对市场价格信息反应比较灵敏,国有企业虽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但在行为上还是比较依赖市场与政府,是不完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以看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国有企业是体制外企业,而国有企业是体制内的企业。微观主体能够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理性反应,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畅通的政策传导机制。中国现在的利率可是说是由政府来确定,对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利率传导机制不存在市场化,IS-LM-BP分析框架就失去了研究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财政金融政策面临的挑战比较严峻,传统的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存在很大的制约,需要灵活借鉴全球经济金融政策的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与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