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内部审计过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审计过程

第1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启示

作者简介:孙合珍(1967-),女,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财理论和实务。

中图分类号:F7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64-04收稿日期:2007-11-20

一、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一)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20―40年代的财务审计阶段。随着现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营管理跨度增大,经营地点日益分散,一年一度的外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迫切需要不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2.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形成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必须强化内部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这就迫使内部审计的内容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不断地向以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重点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拓展,其审计目标已拓展到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分工、企业素质、经营管理决策、资源利用效果、计划方案等各个方面的审查,并针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设性的审计评价和建议。

3.21世纪至今的战略审计阶段。如今,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内部审计正由管理保障(即管理会计)向风险保障转变;二是由被动审查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这两个转变使内部审计作用更具有前瞻性、建设性。

(二)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1.1983―1993年,内部审计初步建立阶段。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其中第10条明确规定:“县以上政府部门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1987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审计条例,其中第6章对内部审计作了较全面的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2.1994―2002年,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其中第29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内部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职业化。

3.2003年至今,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二)找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点是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

企业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企业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坚持依法审计,制定、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章程是确保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健康运转的前提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内部审计章程是经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批准签发的纲领性文件。该章程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目标、责任和权力,内容包括: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授权在审计工作时可以检查的有关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等。

(四)开展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是改革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不可缺少的一环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并在评审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即所经过的程序为:了解内部控制――(评价内控)确定符合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确定实质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资本金保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质量控制的评审,监督现行制度是否被执行,是否合理,运行是否富有效率以及符合效益原则等,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从而促使企业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使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五)对资金投向及其效果进行评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企业工作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中心是决策,对企业投资前的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预测效益,从中选出技术先进、经营合理、投资少、风险低、效益好的方案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内部审计部门应从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生产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审查评价其必要性、可靠性,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项目上马后,还要进行追踪调查、合理预测、定期分析、考核,开展事中、事后审计,促使企业降低消耗,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六)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的关键

内部审计的成败与否与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有直接联系。西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得到了企业成功人士的重视,在定期召开总裁办公例会上经常要求监事会通报内部审计情况和提出对策措施,并亲自部署落实,同时也得到了决策层和经理层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各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希望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和暴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具体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应该更严。

(八)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突出重点,并正确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应将企业经营活动中重大的、带有倾向性或共同性的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突出审计监督的宏观职能。对于审计重点,注意集中力量查深查透,做到不仅事实清楚、处理得当,而且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收到明显的成效,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对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服务和顾问作用。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还应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关系,尊重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有关意见,但又要坚持原则,做好按制度要求如实上报检查事项的协调工作,共同形成为上级领导负责的融洽局面。

(九)坚持“三个结合”,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桥梁

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十)内部审计运行机制要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紧密连在一起

公司治理是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向企业管理层负责,还要向企业出资者负责。而其最终的工作目标是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内部审计运行中不断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高层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内部审计运行机制顺畅进行。

(十一)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对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向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拓展,通过调查、取证、分析,评价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拟定审计项目优先秩序,扩大视角,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将审计工作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以对战略的规划、设计、执行、管理及效果实施动态控制,审查并评价子公司是否与集团公司战略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

[2] Andrew D.等著,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第2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关键词: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64

近年来,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新时期的企业来说,如何客观、公正评价内部各部门工作情况,提出更具参考价值的建议、意见始终是难点所在。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有效防范、化解运营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减少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内部审计质量就是内部审计工程的良好程度,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想要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必须多角度动态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多样化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有效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从某种角度来说,保证审计质量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等的核心任务。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准确把握企业运营中已发生或形成的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确保一系列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目标顺利实现。二是:可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直接决定了审计风险大小。就审计风险来说,和审计计划的制定密切相关,比如,审计作业过程、审计人员素质,它是一种不可抗因素,客观存在的,无法彻底将其消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全方位分析审计风险特点,采用适宜的控制方法,优化调整审计工作,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强化健全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控制

2.1内部审计准备阶段

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准备阶段是其首要前提,做好审计前期准备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为提高审计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确定好审计项目组人员。在安排审计人员的时候,企业必须综合分析审计人员已有的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是否具备较高的审计能力、电算化能力,根据工作内容、性质等,明确各审计人员自身职责,有效防止权与责混淆,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相互监督,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同时所安排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审计中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规范操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将审计前的调查工作落到实处。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要全方位深入调查审计事项等,客观分析调查相关信息数据,促使各个重要控制点明确化,看其审计质量控制是否适度,准确估计被审计项目对企业运营造成的影响,确定好审计的核心领域。最后,合理制定审计方案。在制定审计方案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审计内容,结合事前调查情况,选出更具针对性、代表性的经济业务事项,促使审计方案内容更加明确化、合理化,具有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审计重点,完善作业程序,针对工作流程等,提出相关要求,不得随意更改审计方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整体质量。如果必须更改审计方案,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确保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2.2内部审计实施阶段

2.2.1完善日常工作考核制度,注重现场指导、检查

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必须明确项目组长、审计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做好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目标顺利实现。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各影响因素,健全日常工作考核制度,认真编写审计工作日志,确保领导、审计组长等能够第一时间全方位了解参与审计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情况,客观评价审计工作质量,采取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动态的控制。还要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审计工作会议制度,审计组长、主审要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开展不同形式的审计工作会议,组长审计人员参与其中,确保审计部门各成员更好地沟通、交流,提出更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措施,提高审计质量。审计部门相关人员要及时全方位了解审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支持、指导、监督乃至复核审计人员日常工作,认真查看关键性审计领域、重要的审计事项,看其是否具备具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要认真审查审计工作底稿,看其是否合理,确保所制定的审计目标顺利实现。

2.2.2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复核工作

就审计工作底稿来说,准确记录了审计证据收集、鉴定等情况,能够为审计报告的编写提供关键性的参考依据。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保证所编写的审计工作底稿具有其完整性,能够客观折射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实施的具体审计范围等。同时,所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重点要鲜明,尤其是重大事项,必须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详细列出,为合理编写审计报告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必须明确审计工作编制人员自身的职责,签字盖章,审计总负责人必须认真检查所编制的底稿,做好复核工作。

2.3内部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人员必须保证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客观、真实。在编写审计报告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综合分析一系列的审计证据,尤其是管理、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不仅仅是财务信息数据方面,确保所制定的审计报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企业日常运营情况,站在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审计措施,有效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促使企业可以从根源上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有效防范、规避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减少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还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报告相关标准。通常情况下,审计报告初稿是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起草的,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在完成好审计报告初稿之后,要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多和他们交流、沟通,优化调整编写的审计报告,是其更加规范化,并向企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等提供正式的审计报告。

2.4内部审计后续阶段

在内部审计后续阶段,内部审计小组一定要对日常审计工作加以总结,根据企业具体运营情况,对其生产、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合理性的审计意见,有效解决日常管理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还要根据审计工作特点,制定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动态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明确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职责,一旦审计中出现问题,相关人员必须承担对应的责任,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需要审计质量责任融入到日常考核中,使其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加强日常审计档案管理,做好档案归档、管理工作,为企业管理者日后查找相关资料信息提供便利,科学决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当下内部审计具体情况。此外,企业还需要多层次加强后续审计管理,将内部审计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成效。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优化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至关重要,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生产、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完善内部管理,促使各部门处于动态网络体系中,确保一系列经营活动顺利开展,有效防范运营风险,动态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提高内部资金利用率,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志明.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09):50+57.

[2]刘凤君.科研院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胡秋虹.强化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191192.

第3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关键词:过程方法;符合性审核;内部审核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符合性审核是内部质量审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一方面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标准的符合性,另一方面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的符合性。如果审核员发现不符合项,将要求受审核部门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符合性审核一般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或者公司手册程序进行,审核要求一般比较明确,需要审核员分析判断来做出结论的事项较少,一般得出的问题不外乎文文不符或者文实不符。因此,符合性审核的难度较小。

2 过程方法的内在优势

其一,确保审核工作的完整性。过程方法逻辑性较强,可以覆盖活动的全过程,不会遗漏对活动的子过程进行检查。

其二,有利于受审部门进行活动的持续改进,过车方法审核的取证过程是随着过程的进展逐渐显现的,这样受审核方就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不用跳出过程独立地分析问题,更不会对审核问题感到不知所措。

其三,过程方法审核可降低审核员对企业手册程序的依赖程度。换句话说,即时企业程序对活动过程的描述不够细化或不够详细,甚至没有编写相应程序,审核员运用过程方法一样可以有效实施活动的审核工作。

3 运用“过程方法”开展内部审核工作

由定义指出,运用“过程方法”开展内部审核工作,需要做好识别活动的过程及其应用、确定过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和接口,分析确保活动有效所需的标准和要求,以及支持过程运行所需的资源。

3.1 对审核员的要求

过程方法主要是针对活动的过程及管理进行分析,判断活动过程的输入、输出是否满足规定的管理要求,因此这对审核员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审核员不仅要对活动过程十分熟悉,对活动过程有分析能力,同时还要理解掌握活动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各项质量标准要求。

3.2 审核方法的要求

(1)对准备采取过程方法审核的活动进行分析,确认活动相关过程以及所需资源。

(2)确认相关过程的先后顺序。

(3)针对受审核活动过程,俩节相关标准要求,确认程序文件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4)针对活动过程的输入输出,结合本单位标准要求,设计审核内容。

(5)针对审核内容,编制审核检查单,除用于记录审核发现外,还用于防范审核员的随意性,防止偏离审核主线,并及时提示审核员审核思路。

4 过程审核的注意事项

首先,企业针对跨职能涉及多部门的活动,制定一些规范程序来区分职责或明确流程。但审核员在工作中绝不能死扣程序,而应将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而非规章条款或者公司程序文件。

其次,不应只停留在记录方面的检查,而更应该关注活动的结果,一旦在记录方面发现问题,应该去追查活动过程或接口是否存在问题。

再次,受审核活动过程中涉及跨职能或者多部门时,需要将这些部门的相关过程纳入一起进行审核。

最后,过程审核不是对企业所有的活动都是最佳的,对于有些简单活动过程,符合性审核来的更直接、更有效。因此过程审核与符合性审核结合来做更实用。

5 实施内部审核活动

5.1 明确审核任务,周密策划内部审核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设计内部审核活动,按照审核要求点确定检点,防止遗漏事项。审核组成员应明确分工,确定审核大方向,对以往出现的不符合项和改进项进行商讨,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部审核检查清单,内容应覆盖验证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内审员采取抽样方式和审核方法,提出取样的代表性。

5.2 采用科学的方法,达到审核目的

企业应将PDCA循环活动注入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体系管理人员的认知能力,又可以有效提高内部审核程度。审核本身的质量应遵循客观规律,保证审核质量,实施内部审核活动需要PDCA思想的大力指导。

5.3 内部审核活动的成功取决于现场审核的顺利进行。

内部审核实施过程中要搜集客观事实以评价事实的可信性,现场审核中,审核员应该以客观事实证据为依托,遵从审核原则,做到多多记录,保证科学合理。审核员应独立完成审核,不受外界影响就事论事,仔细记录审核发现细节。

5.4 广开言路准确辨别质量改进

审核不光是找缺点,更不是完成开出不符合的任务,而是通过此项活动使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并挖掘体系运行的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将要妨碍体系有效运行的因素,使管理体系得到完善和改进。审核也是一种交流,是体系内的所有人员经验交流,使内部审核成为体系运行的坚实基础。

5.5 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内部审核的源泉

任何组织的活动,领导重视不重视,效果大相径庭。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内审员也会有很好的积极性。原因在于权威和监控效应,领导的质量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质量管理水平,若非常重视质量工作,很多审核出现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结语

目前,许多企业不仅仅满足与按照有程序进行符合性审核,这就对内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简单活动过程,符合性审核更直接有效,对于复杂审核,建议过程审核与符合性审核等审核方式相结合进行,这样对于企业的内审工作会更为实用。运用“过程方法”将会提高内审工作的审核效果,实施内部审核,将会使企业的活动过程得以持续改进,进而增值内部审核这项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群青.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J].航天标准化,2004(03).

[2](美)理查德・B.蔡斯(Richard B.Chase)等著,任建标等译.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4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通过审计人员定期对各建设项目开展现场审计,及时发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将信息反馈给集团决策层,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可有效的维护建设项目投资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有效加强项目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审计应在投资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审计,本文着重介绍施工过程的建设管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1 建设管理的过程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PDCA的循环过程。

P就是PLAN,计划,所有的管理都应该事先做好计划;

D就是DO,执行,制定了计划以后按照计划执行的过程

C就是CHECK,检查,执行了以后要定期进行检查工作;

A就是ACTION,改进,要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出改进方案;

以上步骤在建设过程中循环进行,我们建设管理的重点也就是检查在建设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是否遵循了以上过程。

2 建设项目管理审计主要内容

建设管理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三控、两管、一协调”

所谓“三控”,是指控制进度、投资和质量;“两管”,是指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一协调”,是指协调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建设管理中安全管理部分更应该作为重点进行关注。

因此,建设项目管理可以定义为质量、进度、投资、合同、信息、安全、协调七个内容。

3 质量管理审计重点

根据现行的建设法规,建设项目要实施建设项目监理制度,现场建设质量管理应该由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3.1 监理公司对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监理公司要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理计划即《监理规划》、《监理细则》,在施工中要及时检查工程质量,在工程质量检验记录上签字确认,服务于业主,按时提交监理月报,按时组织监理会议。所以对监理公司的管理工作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3.1.1 检查按照《监理规范》规定要求的监理资料是否齐全

3.1.2 检查现场监理人员数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3.1.3 检查监理大纲、监理细则是否经业主建设管理人员审批

3.1.4 检查监理是否及时检查施工过程并签字

3.1.5 检查监理日志是否齐全,监理月报是否及时交付

3.1.6 检查见证取样资料是否齐全

3.1.7 检查是否定期执行了监理例会并进行了会签

3.2 现场建设管理人员质量管理过程:

3.2.1 人员配备

3.2.2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

3.2.3 监理大纲审批

3.2.4 进度计划审批

3.2.5 业主单位建设人员是否记录了完整的施工日志资料,包括记录内容要有规定

3.2.6 工地会议制度是否健全并执行,可以结合监理工地会议,检查会议纪要是否齐全

3.2.7 检查施工单位管理制度及现场技术人员数量、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3.2.8 检查图纸会审、施工交底记录

3.2.9 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人员签字是否齐全

3.2.10 检查施工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及复试试验报告是否齐全

3.2.11 检查到场设备质量合格证、质量保证书、装箱单、开箱检验报告及签字是否齐全

3.2.12 检查工程质量检验记录是否齐全

4 进度管理审计重点

进度管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检查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批工作

一般施工单位进场后正式施工前都应编制总体进度计划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并经监理和业主审批。

检查进度计划审批过程是否规范,进度目标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施工计划编制时间

4.2 检查施工进度计划检查及分析工作

施工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工作,并在监理会议及工地会议中进行进度偏差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检查是否定期进行了进度月报与进度计划的对比检查工作,检查是否进行了进度偏差原因分析工作

4.3 检查施工进度计划调整及审批工作

经检查后发生进度偏差的要及时进行进度计划调整,修改进度计划并报监理和业主审批;

检查发生进度偏差的时点是否进行了进度计划调整和审批工作

检查是否根据修改进度计划调整了相应的机械设备人员物资数量

4.4 在我公司项目中还要重点检查设备采购订货计划、设备到场计划是否经过审批,是否与整体进度计划是否衔接,检查实际到场时间是否与进度计划一致

5 投资管理审计重点

投资管理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5.1 检查预算编制及审批工作

5.2 检查施工单位上报的进度投资是否经过现场造价人员计算和审批,对照周进度报表、月进度报表进行了投资对比,检查是否超出了预算控制价

5.3 检查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是否在月投资额中进行了计算,但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按照规定不做为进度款拨款依据

5.4 检查进度款拨款的审批过程,每笔款项拨付是否对应着相应的合同

5.5 检查进度拨款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比如付款比例、扣款数额和内容是否符合合同和建设管理规定

5.6 检查隐蔽工程工程量是否经过签字验收

重点检查土方工程是否绘制了三通一平后开挖前及总体厂平后的标高测量图,检查建构筑物及管道土方开挖后是否进行了土方收方工作

5.7 检查材料认质认价过程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照规定审批

6 合同管理审计

合同管理审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6.1 检查施工合同是否及时签订、具体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公司要求

6.2 检查现场分包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招投标,分包合同是否按规定审批

6.3 检查大宗材料、设备是否执行了招投标

6.4 检查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审批及投资计算

6.5 检查合同审批流程是否合规

7 信息管理审计重点

管理的证明就是资料,完整的建设过程资料就能说明项目管理过程的合规,信息管理的审计要点为以下两方面:

7.1 项目的档案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现场审查其档案资料是否齐全有效

7.2 检查现场是否有专职档案资料管理人员

合理的人员是管理的保障措施,检查现场是否有专职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是否按照公司的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履行了相应的职责。

8 安全管理审计重点

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8.1 检查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建立

8.2 检查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8.3 检查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排查

8.4 检查安全管理整改措施是否制定并执行,各种会议中对安全的要求是否执行

9 协调工作审计重点

业主单位现场的协调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9.1 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工作,主要是三通一平工作,正式供电的协调工作是否及时完成;

9.2 项目合法手续的办理工作;

9.3 项目所在地村民的协调工作;

9.4 协调监理公司、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当地各种关系

9.5 检查是否定期进行了工地会议以便于展开协调工作

9.6 检查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是否及时以便于证明设计单位、建设管理人员的协调工作是否到位

通过建设项目的内部管理审计工作,可以促进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质量和水平,能够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参建各方及时纠正问题,改进工作,防范管理风险,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第5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1 背景

近年来,为适应铁路快速和谐发展,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建设国际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公司相继开工建设350公里动车组建设基地、完善动车组建设基地、武汉建设基地、南昌建设基地,建设投资由几亿元-二十几亿元,针对项目投资规模大,质量标准高,节约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2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定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针对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的确认和评价,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改善建设工程管理,促进建设工程目标实现的审计监督控制活动。

3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必须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1)施工前,跟踪审计的主要检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合同条款是否合规、公允,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是否一致等。

(2)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的主要检查:履行合同情况;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设备、材料价格控制情况等,

(3)工程竣工验收后,工程结(决)算的审查:审查工程量;审查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审查隐蔽验收记录和设计变更及各种经济签证是否真实等。

4 企业内部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具体做法:

(1)应在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时,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关注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主动与各专业组联系沟通,了解他们各时期的工作计划,并要求一些重要工作提前告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审计组从健全和完善制度入手,规范建设工程投资管理行为,在执行公司《工程预算、决算审计管理流程》、《合同审计管理流程》、《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招标管理办法》、《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基础上,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制造基地建设过程控制与监督的若干规定》,协助项目组制订并《制造基地工程建设预算管理规范》、《制造基地工程建设预算管理办法》、《制造基地工程建设预算管理流程》,为保证项目建筑工程建设的有序运行,为有效控制工程投资,真实反映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投资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2)积极参与建设项目招标工作,规范招标行为。从考察、确定投标厂家、制定招标文件、明确评标原则、制定标底、开标、评标、授标、签订合同进行了全程跟踪。对照招标管理制度不断总结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招标过程中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公司招标管理办法、评标管理办法及流程,通过规范招标程序,对照招标管理制度,不断总结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招标过程进行监督和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维护公司利益,规避招标违法违纪行为,保护公司权益。

(3)审计组在项目现场办公,参加各类会议,及时跟踪项目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全程审查工程签证,控制工程造价。抽调专人常驻施工现场,对每项工程进行现场监督审查,全面参与了建设的审计监督工作。将工程审计关口前移,从制度建立环节开始进行监督,特别是对2万元以上工程技术经济签证进行现场确认,及时确认工程签证和合同变更,并明确对2万元以上技术经济签证没有审计人员确认签证费用不予记取。

(4)加强合同管理,发现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制度。重点对合同工期、价格、结算标准、优惠政策、甲供材等影响工程结算的相关条款进行审核,对合同中约定不明条款进行明确,避免因合同条款约定不明造成结算纠纷。

(5)根据施工过程跟踪审计的特点,及时发表审计意见。组织审计小组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撰写专项审计报告,对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6)项目结算工作进行监督,组织人力对其进行专项审计,促进竣工结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建设工程项目结算初审、复审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监督效果。派专人负责协调沟通,要求建设单位编制建设项目结算总体规划书,对结算审核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明确各方责任,发挥总体规划的优势。

5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工程项目中的几点建议:

(1)项目组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提报施工图预算,以便加强投资控制过程管理。

(2)从投资角度上要在项目管理班子中落实进行施工具体跟踪的人员及其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跟踪控制,定期地进行投资实际值与计划值的比较,及时发现偏差,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纠偏措施。

(3)在建设工程投资控制中充分发挥项目监理机构的主要作用,对实际完成量与计划完成量进行比较、分析。及时编制施工阶段投资控制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

(4)对设计变更和主要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和技术签证及时审核和办理,确定因设计变更造成的费用增加,对工程造价的变化及时掌握和了解,为工程竣工结算做好准备。

(5)提高项目投资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把控制工程项目投资观念渗透到各阶段之中。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将项目建设审计结算中出现的问题提前解决,及时掌握工程变化情况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在经济管理上取得很大效益,进而验证了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第6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1 .有利影响

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利于科技将各个单位的财务资料集中汇集在一起, 使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对财务资料进行集中审核, 减少审计工作花费的时间与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迅速确定需要审核的重点内容,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 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立, 有利于降低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 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以更好地对单位的依法理财、专款专用等方面进行监督, 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2 .不利影响

首先, 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建立,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产生了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制会使会计相关材料都集中到核算单位中, 容易使核算单位的工作人员与被审计单位部门相互勾结, 让违法乱纪的行为通过审核。其次, 会计审核制度的使用, 使责任认定的难度增加,在会计集中核计风险的算制下, 审计对象由被审计单位变为被审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转移, 但其作为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主体, 仍享有财务收人筹集、支出的审批权、执行权以及财产物资管理权; 而会计核算中心成为被审计对象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监督等职能都是会计核算中心负责的。因此, 在审计过程中, 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可能对一些会计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诱, 增大责任认定难度。

二、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会计集中核算制使用以来, 对内部审计工作既带来了有利影响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 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避免会计集中核算制中的不利因素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充分发挥会计集中审核之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从目前的情况看, 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一定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相关法律法规, 所有的相关行为规范都要按照《审计法》的基本要求进行调整, 丰富审计的执法手段, 增强审计执法的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对于被审单位出现违规行为的, 审计部门要参照相关法律法规上的基本要求, 做出审计决定, 对会计核算中心出现的管理问题, 要根据《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 对会计核算中心出具审计建议书。

2 .明确责任主体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施行以后, 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两个审计对象, 分别是被审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 所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要明确责任主体。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 集中核算单位的负责人依旧是财务责任的主体, 应对单位内的财务收支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来负责。所以,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 审计的主体就是被审计单位与集中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而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所以要对财务资料的合理性与完整性负责, 一旦审计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会计核算中心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3 .要把握审计的重点

第一, 要注意审计的全面性, 将被审单位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现场, 并要求处理该笔业务的会计核算中心的经办人员到现场, 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情况和现象进行解释, 将不同现场的审计进行结合, 配合完成内部审核的工作。第二, 在审计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 被审单位本身的财务管理会出现相对的弱化的情况, 这种弱化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检查。第三, 在审计过程中, 要详细检查各个单位票据的使用情况, 对票据使用的合规与否、收人的人账情况进行详细审查, 以免出现有账不报、报账过程中的错报、漏报等。

第7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会计集中核算 影响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行为,保证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全面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在建立高效、公开与廉洁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增强内部审计工作效果。

一、内部审计受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分析

当前,部分企业在利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过程中,会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影响,导致企业会计审核工作效率降低,无法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对象的影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集中会计核算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因为在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之后,需要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实施检查工作,在实际检查期间,涉及到较多会计集中核算对象,从原来的核算对象改变成为集中的核算对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影响着内部审计对象。

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企业相关部门会委托专门的会计核算机构开展核算工作,不能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其进行核算,导致核算机构与企业内部经济业务出现脱节现象。此类问题的出现,很容易引发企业内部审计内容失真,无法提高其准确性,难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果[1]。

再次,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程序与工作效率的影响。当前,我国各个企业在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的时候,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难以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与作用。导致企业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无法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计程序,也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增加了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难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

最后,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方式的影响。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其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方式,主要因为在企业内部审计期间,会计集中核算与实际经济审计工作出现严重不符的现象,内部审计工作与集中会计核算工作难以同时运行,经常会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同时,在一些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方法[3]。

二、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内部审计控制问题

在企业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之后,经常会出现内部审计问题,难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体系,首先,企业在应用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之后,忽视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落实,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抑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还在应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无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最后,企业管理人员忽视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将会计集中核算与内部审计工作联系到一起,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

三、企业集中会计核算之后的内部审计措施

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创新内部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

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观念,保证可以走出内部审计工作误区。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审计实际要求,端正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审计体系。同时,还要为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彻底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进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二)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虽然可以改变落后的状态,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多影响其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发展期间,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保证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进而优化内部审计结构,达到良好的内部审计效果。

(三)创建优秀的内部审计团队

在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高素质人才队伍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要求,创建出高素质的审计团队。首先,要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大力配合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实施,进而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其次,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配置,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内部审计工作技能,进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最后,在企业内部审计期间,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要求其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也要重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有效性,避免出现与会计集中核算相脱离的现象。

(四)规范内部审计程序

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根据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程序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其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要全面审核会计集中核算资料,避免出现信息不准确的现象。最后,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一旦发现有内部审计人员与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相互脱离,就要予以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语

企业在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内部审计工作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实绩情况,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逐u更新内部审计方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和.论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财务安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5):17-18.

[2]陈文晶.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经济师,2015(3):137-138.

第8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 管理 防范

内部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假定与内部会计控制无关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整体财务报表和各账户余额或某项业务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即由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工作本身的不足而形成的审计风险。控制风险是指由于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内部控制行为不力,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某个账户或某种业务中的重大错误而形成的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单位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社会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制约。内审人员面临的是与单位领导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同事关系,所涉及的人不是领导就是同事,非直接有关也是间接相关,审计过程及结论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个人利益,因而审计过程难免受到各类人员干扰。

2、内部审计人员业务不精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从事审计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审计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审计经验有限。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面对当今内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簿,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内部审计方法不科学

我国内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随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复杂化,这种审计模式不适应开展内部管理审计的需要,因为它过分依赖于对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测试,本身就蕴藏巨大的风险内部审计一般采用统计抽样方法,由于抽样审计本身是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和总体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误差,形成审计的抽样风险。

4、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审计管理的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差错和舞弊。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审组织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部分审计机构至今仍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期的审计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一般仅记录审计问题事项,而未记录审计人员认为正确的审计事项,使得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是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而且也是衡量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标准。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在相关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不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尽量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内涵应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两方面。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内部审计在组织内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应能够获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必须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应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保持诚实的信念,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做出重大的妥协。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应加强内审人员政治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树立内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对其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高尚品质,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引导审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内审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在进一步完善审计队伍准入制度,实行执证上岗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使审计工作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

4、执行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

从审计任务的下达和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到实施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整个工作流程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在实施审计的工作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的及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从审计组提交审计报告到作出审计决定阶段应有完善的“把关”程序。要抓好执法检查和廉政回访工作,要检查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证据收集是否齐全,程序是否符合要要求,决定是否合法,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补救和纠正。

5、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审计风险可以控制但不能完全消除,如果一味降低审计风险,就可能违背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在接受审计任务时,要认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程度,高风险单位应该选派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员,并适当延长审计时间,而对低风险单位可以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样就能使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三者统一起来。

6、开展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青.审计风险的特征、成因及控制[J].中国审计.2003.01

第9篇:内部审计过程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审计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59313亿元,同比增长16.1%;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6%。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必须有完善的审计制度,才能保障各方的利益,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基本途径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是指根据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对预算(决算、结算)书进行审计,以此作为建筑工程各项决策的参考依据。从当前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主要有3种审计方式,且在实践中可能存在3种审计并存的现象,共同构筑一个完善的审计体系。

1、投资主体内部审计

投资主体内部审计是指投资方内部的审计部门开展审计活动,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与投资方的利益完全一致,并且对建筑项目的了解程度更深,这既可以避免审计人员与建筑承包者“合谋”抬高工程造价价格,又可以通过审计更好的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强化工程管理提供了便利。

2、建筑承包单位内部审计

对于建筑承包单位而言,对工程造价进行内部审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方面,这种审计可以帮助承包单位真实、准确的了解整个工程的成本结构,从而为成本节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这种审计可以更为科学的帮助建筑承包商编制预算书,对于提高中标概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对于合理的编制结算书,弱化投资方与建筑承包方的差异具有重要的价值。

3、社会中介机构审计

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一般是指中介机构接受投资方的委托开展审计活动。社会中介机构如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由于集中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且长期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发现工程造价中隐藏的一些问题,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不仅涉及到多个主体,而且审计的专业性较强,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从实践来看,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主要面临二个方面的挑战。

1、审计技巧有待加强

首先,审计方法运用不合理。建筑工程造价常用的审计方法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比较审核法等,在审计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过多的采用全面审核法,依托设计图纸重新计数工程量,而比较审核法等审计方法由于技巧性相对较强,且容易被认为是“偷工减料”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更多的是处于辅的地位,从而增加了审计的成本,降低了审计效率。其次,审计重点不突出,工程造价审计主要包括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审计,工程定额套是否准确的审计,工程计价、取费是否科学的审计,但审计应该突出重点,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过于突出对工程量的审计,而其他方面有所忽视,部分审计人员则对每一项内容都进行全面审计,没有突出重点,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

2、审计管理有待加强

首先,审计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过于依靠图纸等资料,缺乏对现场的勘察和测量,从而使得审计人员缺乏感性认识,在审计过程中会“想当然”的进行审计,或者“生搬硬套”的利用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审计,降低了审计质量。其次,审计过程管理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由于审计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且参与人员数量较多,甚至某些环节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才能完成,如现场勘查需要施工单位、投资单位和审计单位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且为室外作业,从而使得审计过程管理难度大。再次,审计结果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部分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保密意识不强,容易将审计结果泄露,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如对于预算审计,其结果会被用于招投标工作,如果泄露审计结果则会影响招投标的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工程项目都会进行二审乃至三审,如何充分尊重并利用上一次审计结果,降低审计成本,还需进一步探讨。

三、加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对策建议

加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可以从规范操作,严格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三个方面着手。1、以规范操作为中心改善审计工作

首先,要规范工程造价审计流程,在审计过程中,要参照《建设项目工程结算编审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在审计开始之前,要熟悉建筑工程的基本情况,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根据建筑设计、施工、现场签证等相关资料开展审计工作,避免随意、主观性的审计,在审计结束后,要按照相关规定对资料进行移交保管,避免审计泄密。其次,要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如要完善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如规定审计人员不能单独与工程承包方接触等。再次,要科学的选择审计方法,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基本情况选择审计方法,如对于工程量小的选取全面审核法,对于工程量大的选取重点审核法等。

2、以质量控制为中心改善审计工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明确审计责任,对一审(二审)审计结果与最终审计结果差额超过一定额度的,要给予惩罚,对审计结果与最终结果相差不大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方面,单位内部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如组织审计人员共同探讨审计中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中介机构、高校等外部单位合作,利用外部力量来开展培训工作。

3、以工作效率为中心改善审计工作

首先,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程造价审计,一方面,审计部门要积极引进、更新工程造价软件,并帮助审计人员掌握软件使用方法,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工程造价相关网站来辅助审计,如全国和各省都基本建立了工程造价信息网,可以利用其中的最新造价信息辅助审计工作。其次,在审计过程中要树立成本、效率观念,要按照审计的工作量,规定某一建筑工程的审计时间,从而“倒逼”审计人员集中精力,有效的开展审计活动,间接达到改善审计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