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传统文化;剪纸艺术;保护
民间艺术中,剪纸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及的程度也较之其他的民间艺术更加广泛,更加实用。在我国广大农村,剪纸作为民间艺术,曾温暖过许多人的记忆。随着现代人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一些民俗活动逐渐消失,与之紧密相连的剪纸艺术之类的民间艺术,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丰富土壤,现代生活的躁动,文化生活的多元,这些要坐得牢、静得下的细致活很难吸引年轻人,因此,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要保存、传承和发展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就决不能放弃学校这块大阵地。学习民间剪纸对学生有着很深远的意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喜欢民间剪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学习民间剪纸的意义
在剪纸课上多启发学生创作思维。尤其是人文,审美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剪纸艺术运用了生活中很多东西的谐音来进行创作。比如我讲剪纸的寓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就剪了一个“苹果”,我问他你为什么剪“苹果”,他说:苹果的谐音是平安,我的爸爸和叔叔都是司机,我希望他们每天都平平安安,我听了孩子的话眼睛湿润了,但也感到很欣慰。还有去年“元旦”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个剪纸班学生给我的精美的信封,我打开信封看到了一张漂亮的蝴蝶剪纸,很受感动。学生可以用学到的剪纸知识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我觉得纸教学不光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由此看来,民间剪纸的学习在美术教育中,是意义深远不可取代的,民间剪纸的教育,应被充分的理解,广大美术教育者,要运用好这一学科知识,把握好这一学科特点,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二、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既然中国民间剪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想使得学生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么剪就怎么剪,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例如:有一次再给一年级同学上剪纸课,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剪纸教学,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放在纸上,沿手型轮廓勾勒下来,再让学生剪出来,一件作品就完成了。这样使得学生都有了成就感,原来剪纸这么容易啊!接着,我又变魔术似的,把一张学生的手的剪纸上剪出了手纹,这样就更形象、更丰富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想动手去剪手纹的欲望。在学生剪的过程中,可以观察自己手纹的纹路,任凭他们自由发挥。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个性差异,我对学生的作品均给予了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施展,眼、脑、手得到了训练,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当一幅幅学生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墙壁四周和校园文化橱窗里时,学生享受到了被肯定的快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剪纸的兴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剪纸课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增加了剪纸类图片,又同时加入学生动手折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剪纸寓意及剪纸在现今的运用方式,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来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化妆舞会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也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我也有幸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剪纸画室。对于剪纸,虽说不上精通,但却一直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两个学期的不断摸索,剪纸教学也作为学校一个特色课程呈现在大家眼前。我校开展了剪纸特长班,通过特长班的学生带动全校学生热爱剪纸艺术,每学期我们几个美术老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两到三节剪纸课。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的概念、范围及基本特征循序渐进并逐步深化,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重视民间剪纸。我们还编制开发我校的校本教材《纸韵》。今年我们的市级小课题《民间剪纸艺术的教学研究》已经结题。剪纸艺术在我校美术课中已经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我校师生已经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举办了“六一”和“庆国庆”剪纸展览,学生的剪纸作品还获得了不少奖项。学生对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剪纸艺术在我校已经引起了师生的关注和喜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民族文化,让民间剪纸艺术走进校园。在民间剪纸的教学上,有待更多的美术教育者在实践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民间剪纸”在学校绽放,开出一朵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陈荣静,魏忠丽.心随剪走美从剪生——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J].吉林教育.2009,(Z1):96.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现代融合
1现代艺术设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也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多元化,使其可持续发展并具有地域性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地域广泛、形象鲜明等特点,这也是保证我国的现代设计不被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所割裂的保障。从客观的角度看,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现代设计师手中取之不尽的设计素材,也是设计师进行现代设计融合的对象,更是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发展与融合的主要途径。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及与文化的融合,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创新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其可以有效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基于其他行业的融合可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延伸,而且可以丰富中华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特色。现代艺术设计中文创产品设计与文创产业的发展正是基于民间艺术的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为后来的现代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承载着特定时代人们的情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同时,现代艺术设计是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分支,与民间艺术有许多共同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要保持独有的地域特色,也即文脉主义,这就必然要求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研究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进步,而且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2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与设计企业现状
2.1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社会文化愈加呈现出一副开放包容的姿态,我国传统艺术设计也深受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及国际设计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不断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发展道路使现代艺术设计逐渐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现阶段,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市场发展不容乐观,由于受到现代设计理念的多元围合,其设计中的地域性与文脉渐渐消失,现代艺术设计操之过急、好高骛远,即使是当前火热的文创产品设计也是复制比例较高,有照搬国外设计理念的嫌疑,对国外的设计不是“抄袭”就是“粘贴”,原创性不明显。这种设计的发展方向,无疑是一种“自杀”的手段。
2.2现代艺术设计企业的发展
随着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规模的设计企业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随着设计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通过创新能力的辐射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规模效益。设计企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文化的发展程度。管理者只有重视企业文化,才能保证设计企业文化的有效稳定发展,企业文化是体现企业自身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独特的企业形象,它应该包括独特的价值观、企业历史和文化环境。企业要始终把企业独特的价值观贯穿于企业工作的始终,把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和建设。其特点应包括:第一,企业文化应具有独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企业应认识和梳理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继承。要随时随地积极宣传和践行优秀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第三,企业文化要创新。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根据企业的市场环境而变化,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和拓展自身的文化价值,每一个补充都要体现创新,并融入到日常管理中。最后,要统一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本身是一个整体,所以企业文化应该融入到每一个员工和每一份工作中。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要紧密联系实际,实现企业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优势。
3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融合发展及相互关系
3.1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源泉
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最好的艺术素材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生活是艺术的一部分。生活中的艺术材料经过艺术家加工后,充满了艺术气息。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载体,是我国艺术设计的源泉。民间艺术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物质作为人们生活的基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明是人们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的体现,对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为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助益,当代文创产品设计正是基于民间艺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所进行的。
3.2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
民间艺术的主题可以激发现代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灵感。通过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分析,发现几乎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都来源于当地的丰厚物质及文化资源,我国丰富的资源使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现代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与生活相结合,从人们的生活中汲取素材,这一点与民间艺术立足于当地的物质资源有着共同点。
4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差异
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的文化环境不同,成长的文化语境不同,其有着不同的渊源。传统民间艺术基于本土文化,是大众的艺术,是基于大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艺术设计基于西方文明,是因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因其文化发展两者渐渐相互融合,因此,它们有不同的追求。传统民间艺术更接地气,也就是注重实用性、普及化,具有普世的审美性;现代艺术设计是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产生的,基于大工业批量化机器生产,它以利益为导向,更多的是追求商业价值和利润。就传统民间艺术的实用性而言,传统民间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是在实用性基础上产生的精神需求。
5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融合发展的策略
5.1艺术设计者要积极学习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师因受到西方文化语境的包围,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到位,在设计过程中缺少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设计作品缺乏历史感、文化感,导致设计文脉的割裂。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师应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承担起设计师的设计责任,广泛涉猎民间艺术,系统研究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
5.2艺术设计者应积极树立兼容并包的艺术设计思想
当前,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更为多元,设计形式早已不局限于架上绘画,其创作手法更为多样,设计文化正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师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树立兼容并包的艺术理念,融汇东西,在承载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的同时,积极吸收不同的创作元素,在了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进行梳理,特别是要把握民间艺术的本质,将西方设计文化加以融合,并充分认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相互借鉴与融合的意义。
5.3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的融合
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表现融合了设计和装饰功能,其色彩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是基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强的暗示意义与文化象征意义,因此,现代设计师应积极运用极具象征性的传统色彩元素,将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色彩相融合,可以改造和创新民间艺术中的色彩表现方式,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中,表达独特的艺术审美意境。
[关键词]当代绘画;民间艺术;特征;运用
一、民间艺术来源及其特征
(一)民间艺术来源
民间艺术的来源及其根本实际上就是最早期的原始艺术,直到如今,众多偏远地区还依旧是封闭与保守的少数民族,保留着古老的民族特色与民间艺术,散发着浓厚的原始民族艺术气息。从人类诞生之初对生存的强烈欲望并通过现实方法体现的早期装饰艺术,其自身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从产物的层面上看是实实在在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形态,并一直流传至今,对当代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今时代中,仍然能够直接或是间接的见到蕴含着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理念、民族感情、审美思想及艺术形式等,甚至还有许多具体的纹样及艺术词语。这种特性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其他社会方面发展转变过程里所体现的显著断代性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所见到的陕西、甘肃某些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中通常将大面积纸张剪成各种形态的线条并组成蛙造型,还有当地的民间刺绣艺术中的双鱼相连贵子图等,都能从中看到早期艺术的影子。
(二)民间艺术特征
民间艺术会让人产生的最直接反映就是多种多样的民间手工艺品,这相对于其他领域的艺术活动,更加能够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独特性。民间艺术实际上是艺术的审美方式与实用手工艺相互结合的一种产物,是广大劳动人们自身,而并不是专业美术设计者所创造出来的在乡村广为流传的大众性艺术,民间艺术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理想,并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群众在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本土的文化思想及艺术理念。民间艺术的审美形式及构造千变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很多造型与纹样能够追溯到华夏民族的源头及我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此外,民间艺术根据材料工艺可分为雕塑、刺绣、编制、绘画、印染、漆艺、剪纸、陶瓷、金属工艺、木板年画等种类,而根据实用性功能则可分为建筑、环境装饰、玩具、家具、服饰、文房四宝、节日用品等。
二、当代绘画创作中的民间艺术元素运用
(一)西方当代绘画创作中的民间艺术元素
当代绘画与传统民间艺术之间相互融合所形成的全新体现形式,不管是对当代绘画创作还是民间艺术都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共同发展。在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中弥漫着各种感性的思想、改革思想、反对工业文明及现代化主义思想、虚无缥缈的思想、对抗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等,这些新旧思潮之间得相互交织、相互撞击、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艺术多姿多彩、分散凌乱的拼接版图,成为了当代乃至后现代西方社会艺术领域中崭新的主流绘画创作思想。其中对传统社会的回归也是西方当代绘画创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和评判让更多人重新认知了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文丘里是早期视觉艺术设计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曾表示,建筑设计师应该是保留传统的专业者,并提出了“对于艺术家而言,创新也许代表着从传统的或是现有的事物中不断反复地进行挑选”的创新性理念。文丘里用感性的观念始终坚持并继承性的积极运用传统元素,他明确指出,在当代社会中保持着过去较为传统的方法,其主要指的是“应用传统与合理融入新的元素来构成展现独特的整体”以及“利用当代的方法来体现传统元素”。在文丘里、斯特林等众多后现代主义杰出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中,大量的古希腊、文艺复兴以及古代罗马等早期的建筑元素及艺术符号被广泛运用,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结构、变换、颠覆、变异等多种形式的重新组合,运用这些传统艺术元素与全新方法的有机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内涵。在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具象回归成为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向,其保留并运用传统的方法与建筑设计思想较为接近。在这样的绘画创作风格中,民间艺术元素被合理的划分成各种符号性质的元素,依次被加以使用,且进行解构后重新组合以及造型变换,而不是学院派的直接照搬与复制。在西方当代绘画创作中,存在许多模仿与抄袭的现象,有些是为了烘托气氛,有些则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与文化,还有些则是简单地通过单一的形或是观念达到所谓的“戏似”。对于大多数西方当代艺术创作家来说,在他们的作品中积极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实际上是审美思想的轮回,同时也是想要在创作当中努力寻找崭新的艺术符号及有效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园教育;资源利用
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大众文化,最能贴切地反映真实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民间艺术教育和传承,是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民间艺术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体检,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进民间艺术资源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和文化积累。弘扬民间艺术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加强民间艺术教育,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幼儿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应成为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民间艺术文化氛围
由于幼儿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思想和心理还不成熟,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所以,为了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更应该营造良好的民间艺术学习氛围,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艺术教育所带来的愉悦。
首先,可以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宣传橱窗,定期向家长或者社区居民宣传、介绍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民间艺术作品以及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与家长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这种方式,争取家长主动配合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让家长成为教师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合作者。
其次,遵循“环境即课程”的理念,对幼儿园的内外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如在幼儿园的门厅处绘画色彩斑斓的中国福娃娃;大厅楼梯转角布置民间老家什展,收集展览梳妆盒、老风箱、脚盘等系列家用艺术品;幼儿园走廊可悬挂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的印染、剪纸、彩画、书画等作品,如《吉祥彩灯》《动物趣事》《十二生肖》等各种色彩鲜明的师幼合作画。
最后,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早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朗朗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活泼有力的民曲让幼儿欣赏,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一天美好的幼儿园生活;饭后可以给幼儿讲述经典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午睡时幼儿伴随着悠扬的民曲入睡、起床、穿衣;晨练、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筷子操、武术操等。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民间艺术生活化、教育化。
二、开设民间艺术教育课程
幼儿园可以开设关于民间艺术教育的课程,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来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结合幼儿特殊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例如,绘画、剪纸、童谣、刺绣等。所选内容既要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要能够起到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启蒙作用,让孩子更具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的精神。
其次,创新艺术教育形式,它可以是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学习,也可以举行易于幼儿接受的相关活动,如通过讲述民间故事、民间神话传说、民间寓言等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或者可以教幼儿学唱民间歌曲,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比如,可以给幼儿播放相关的民间艺术纪录片或优秀的电影电视作品,也可以制作相关的民间艺术小视频,使单调的艺术教育变得丰富有趣。总之,通过多元化的课堂艺术教育形式,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在民间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创造潜能、身心智力等的个性化发展。
三、加强师生民间艺术教育互动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他们对教师的强化行为十分敏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对幼儿的艺术创作行为和作品多肯定、多表扬、多关注,对幼儿的每一个创造行为,教师都应及时给予亲切的微笑和动作的鼓励,如,拍拍肩、亲亲脸、抱一抱、拉拉手等,这样才能巩固幼儿的创造,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在大班的民间艺术活动《美丽的风筝》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欣赏风筝的种类和形状,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等,激起幼儿创造的欲望,然后启发幼儿做风筝、装饰风筝。在幼儿独立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风筝后,教师再以肯定和表扬的语气,抓住他们的兴趣,从中教给幼儿一些制作技能,从而让他们更大胆、更积极地去表现、去创造。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更增强了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幼儿优秀品质的形成,有利于我国文化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所以,通过营造民间艺术氛围,加强课堂多元化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幼儿艺术教育,让幼儿接受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和熏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更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破解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反思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爱好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脸谱、彩绘泥塑、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基层艺术学校特色教育的必然选择
蒲城县是一座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境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辉映着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蕴藏着丰富灿烂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们留下了丰富多彩、极其精湛的民间艺术。有剪纸、刺绣、皮影、泥塑、面花、麦秸画、民间绘画、木版年画、血故事、社火等民间制作工艺和技能;有秦腔、盾户、道情、走马戏、皮影戏、腰鼓、麻鞭、尧山大鼓、得胜鼓、梅花鼓、神龙花秋千等民间音乐舞蹈:有尧山圣母庙会、婚丧礼仪等民俗文化空间;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述文学。这些民间艺术是基层艺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资源。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当前基层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也必将培养出具有独特技艺的复合型人才。
(一)可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许多基层艺术学校教育仍采用传统教材授课,致使教育与当地实际和市场严重脱节,学生不懂、不会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不了解或很少了解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毕业的学生不会唱地方戏曲,不会跳民间舞蹈,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升地方的特色文化影响力。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基层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市场需要的特殊技能。
(二)加强了民族文化教育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让蕴藏着艺术教育重要资源的优秀民间艺术进课堂,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蒲城县的石羊道情,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其表现风格独特,伴奏乐器古老,唱词通俗口语化,节奏比较自由,表演诙谐生动。其有的曲目和伴奏曲牌,还保存着民歌小调的痕迹,像“割韭菜”、“绣荷包”、“银纽丝”之类很明显是原先的民歌,有些也吸收了迷胡和碗碗腔的音乐。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央电视台对此曾专门做过采访和报道。组织学生向民间艺人学习,使学生普遍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在深刻认识这一传统文化的同时,并因此掌握了又一门技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基层艺术学校的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挖掘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资源,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力度,并成立了相应的保护机构。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技艺传承人。基层艺术学校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民间技艺传承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教育特色
(一)编写特色校本课程
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每一个地区都有三五个或七八个独特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近几年,各地的文化部门都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并申报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的还编辑出版当地民间艺术书籍,收录和记录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重要资料。基层艺术学校可根据各地实际,以这些重要资料为依据,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有侧重地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课程。如笔者所在的蒲城,民间戏曲类,可侧重挖掘石羊道情、走马戏:美术类,可侧重挖掘木版年画、剪纸、杆火彩绘等;音乐舞蹈类,可侧重挖掘尧山大鼓、八仙板、五子梅花鼓等。据此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培养独特技艺的人才。
(二)邀请民间艺人授课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基本靠口传身授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传承。大量的民间珍稀艺术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此,要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以技巧和经验见长的蒲城石羊道情曲艺、蒲城木版年画、蒲城尧山大鼓更需要民间艺人在课堂上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手把手地进行示范传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参加当地的民间文艺活动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设计理念,并且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对构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在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中逐渐创造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创意。在目前的高校艺术专业设置中,民间美术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渗透到设计理念中。文章通过研究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结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一、民间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间工艺美术的衰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改变了民俗文化。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民俗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衰退,民间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众多民间美术类型逐渐消失。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了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数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量,却使得民间艺术逐渐与民俗脱离,传统手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没有突出民间艺术的个性。
2.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冲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以致艺术设计教学中西方文化体系占据重要位置,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忽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艺术设计理念,却没有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文化内涵,所以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中缺乏民间艺术元素。
二、艺术设计教学引入民间工艺美术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深刻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观。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引入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能保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艺术元素应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教师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应将民族文化作为指导,探索与发掘民间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我国艺术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展现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从而汲取民间艺术中的精华,借鉴传统创作方式和理念,指导学生创作出独具本土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3.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吸取、借鉴现代艺术设计需要的元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完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并且应结合地域发展的特点,发挥地区的优势,立足本土化,根据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对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表述,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的互动,提高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手段,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首先,“请进来”是指将民间艺术家请进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亲身表演、讲授民间传统技艺,并且引导学生提高对周边艺术环境的重视,从而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其次,“走出去”是指学生要走出校园进行民间采风,并且探寻中华民族艺术发源地及其历史,感受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品的无限魅力。
结语
高校的艺术设计课堂要积极引入民间工艺美术,借鉴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精华,传承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瑰宝,从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这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心理特征,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
参考文献:
[1]谷莉.论民间美术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大众文艺,2011(23).
[2]李雅日.民间工艺美术的教学利用价值探析——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交流状态与儿童美术教学环境的创设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儿童的形象思维经过了学龄前期的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及图式期(5~7岁)与学龄初期的写实期(7~12岁)这四个阶段。学龄前期的幼儿由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美术活动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游戏性、模仿性、求全性及稚拙性等特点。[1]儿童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象思维层面,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处在“对”与“不对”的简单判断阶段。儿童对自己作品的判断永远是“对的”、“好看的”和自以为是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进行的是全方位的艺术创作,画、塑、剪、糊等要样样精通,通常进行创作时不是事先拟定草稿,而是信手拈来且一次成型。“目识心记”是民间艺术家学习的过程,通过“目识”师傅“信手拈来”的创作过程,“心记”师傅的创作规律,再通过个人循序渐进的实践,才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创作效果。这种经验性的、直观传递性的传授方式,积淀着不知多少代人对某种技术性创作的经验总结。基于此,接受者能够直观地认识事物并达到再创造的目的。[2]
节庆、庙会、祭祀、红白喜事等都是民间艺术家创作和展示其艺术作品的时机,无论是炸响的鞭炮、喧天的锣鼓、嘹亮的唢呐,还是孝子的哀嚎、和尚的诵经,这些民间活动与文化氛围营造了民间艺术不同的创作环境。民间艺术家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并将其作品通过一系列活动给予展示。无论是创作还是展示,学生(徒弟)都要全程参与。全面感知艺术的方法,这是我国民间艺术传承和交流最典型的特征。
美术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美术教育学科本位的倾向,进而建立文化美术和生活美术。民间艺术家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十分紧密地结合起来,用满腔的热情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儿童美术教学中,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构成了美术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借助书籍、图片、实物、音像等工具,让儿童进入到一种艺术体验的环境中,感悟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形象、聆听美术故事、创作美术形象,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
民间艺术家必须在特定的环境,如民间节庆、祭祀、婚俗丧葬礼仪等中创作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儿童也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游戏、亲情、友情和自然现象中感知世界。因而,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从感知能力到形象思维能力,从临摹到创作,文化情境创设都是至关重要的。民间有一则《画匠画佛》的故事是这样讲的:徒画弥勒佛,其笑容总不尽如人意,问多次,其师笑而不答。一日再问,其师笑而举手,做逗儿状,徒弟不解。过数日,师抱其胖儿,徒举手逗儿,儿乐呵呵笑容满面,徒见之遂喜,原来如此也。一尊身形胖大、光头大耳、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立挥而就。这种“笑”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因而,教师要在文化情境中,将民间美术与节日习俗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悟”其“真”,培养儿童对民族故事、传说及艺术传统的兴趣,也要引导儿童自我感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树立科学、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美术,从而使学习更具娱乐性和趣味性。
二、民间艺术的造型理念与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
程式化、意向造型是民间艺术造型的核心理念。由于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造型理念和审美意识。民间美术承载了更多民族地域文化、和生活形态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象。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概括性、随意性、象征性及完美性等特征,是民间艺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理解,并以符号化、程式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中国戏曲当中的动作、脸谱、服装,民间美术中的构图、色彩、造型等皆为高度程式化的理念。
受地域性、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影响,各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身的审美特质和造型语言。儿童审美意识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其造型理念带有强烈的民间意趣。超时空的构图、主观性的色彩、稚拙的线条,这些是民间美术和儿童美术所共同拥有的特征。例如,X光机的透视构图意趣,大红大绿、对比强烈的色彩观念等。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成年人的审美意识来指导和品评儿童课堂。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技术获得较大进步,人们逐渐忽略了民间艺术,导致民间艺术迅速衰落。在这种状态下,中小学教师不愿也不会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在小学一至六年级的美术课堂中,能够直接涉及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课堂占比不到20%,而以自然物象为观察对象的课堂占比是50%,美术基础知识课堂占比是30%。儿童美术教学中,人文社科知识的内容较少,民间艺术知识涉及不多,因而,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
儿童对基础美术知识的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春天是嫩绿的、嫩黄的、粉红的,夏天是深绿的、火红的,秋天是金黄的、橘红的……,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和表现上。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概括,以民间美术色彩为例:红色、黄色代表着喜庆,代表着皇权;丧葬仪式中所用的蓝色、白色、黑色象征着凄凉、惨淡、悲痛。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深受传统阴阳五行学的影响,形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青、黄、赤、白、黑,五时——春、夏、季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等因素的象征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将这些民间文化的基础知识穿插于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儿童就无法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更无法理解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造型与色彩观念。
感性、直观、抽象、完美是民间艺术与儿童美术创作的共性。民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以感性的、直观的视觉去审视世界,以夸张的、抽象的、尽可能完美的画面去表现世界。儿童也是一样,“所有的儿童创造都不是对物体原物的模仿,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正是由于这种儿童先天认知的思维混淆,使他们自身原创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足以支配自己的世界,所有对外界的感知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3]
无论是民间艺术家的有意,还是儿童的无意,其造型理念中均表现出一种超自然、超物类、超科学、超逻辑的自由思维状态。在这种思维状态之下,其画面显得充实、饱满、自由与奔放。所以,在儿童的眼里,小草可以歌唱,大海能够呼吸,树木可以和云彩聊天,马儿可以长上飞翔的翅膀,小朋友也可以在月球上荡秋千。因而,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将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元素与造型理念融入其中,有益于儿童民族文化情感的形成,更有益于儿童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民间艺术的创作技艺与儿童造型能力的形成
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技艺是全方位的,眼、手、脑共同协作,绘、雕、剪、绣、塑等各种技法综合运用。而这种全方位的动手实践能力恰恰是今天电脑时代所缺乏的,却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对儿童群体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家通过用心观察去写生的作品,以自身的表现需要为出发点,非常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所造之形不是对视觉形象的直接复制,而是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对印象本身进行能动性的改造、修饰、规范、取舍和提炼,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与典型,将其融于剪纸、年画、刺绣等形式中。[4]
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在长期的工艺创作实践过程中,民间艺术家在选材、布局造型及设色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民间艺术家造型的稚拙化、完美化、平面化和程式化,构图的规整化、秩序化,对称性、均衡性、多样统一性,色彩的象征性、对比性、民俗性和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对于儿童美术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民间艺术家在各类民间作品创作中,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技艺。在具体实践中,民间艺术家以谚语、歌谣等形式进行技艺交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作品创作。民间艺术家坐在暖暖的炕头上,唱着信天游,剪着窗花,与文人雅士或专业艺术家在宁静典雅的环境里进行专业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专业艺术家以系统的理论和技艺进行传承;民间艺术家以歌谣、顺口溜形象地总结民间艺术的技艺特征。这些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技艺经验,成为民间艺术创作朴素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依据。
民间技艺口诀对形式的总结体现在形象造型、色彩、纹饰、结构等方面,其中最为普遍的是造型艺诀和设色艺诀。民间技艺口诀内容丰富多样,包含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玩具艺人总结的塑造口诀“从下而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上色口诀“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5]这些朗朗上口的画诀不仅仅是民间艺术家技艺的总结,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精髓。
民间艺术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在逐步缩小,如何在这种尴尬的状态下,保护、拯救、传承民间美术文化是值得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议题。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条件的完善以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儿童美术教学更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逐步向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看齐。但遗憾的是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缺失了美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民族化。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是源头,是根,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儿童美术教学,必须强调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否则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形态转型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会面临被中断的危险。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兴趣小组、采风考察、民俗实践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儿童在欣赏与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历史与人文的教化,提高审美能力、创作技能和求知欲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民间美术视野下师范院校艺术类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S[2013]GHB08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武葵英.美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63.
[2]刘吉平.陇南民间美术创作状态与文化传承[J].文艺评论,2009(4).
[3]徐青青.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58.
[4]谢子静.让民间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J].文艺争鸣,2010(7).
民间艺术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及文化特色,在日益消解化的后现代社会中渐趋被处于中心地区的文化所同化,民族内部独特的生态艺术特色与模式被破坏,种群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而且由于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化因素不得不中断民间艺术的创造,生态种群日益缩减。民间艺术的持有者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许多技术都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境地,由于年轻人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不足,且在审美观、生活需求方面也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因而导致部分民间艺术无法作为活态视觉表征出现在新媒体时代。
2新媒体时代下对民间艺术的视觉传播形式的完善探寻
(1)实现民间艺术产业化与视觉本真性的双重表征。保守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手段使民间艺术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则是消费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于中国民间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许多人为了振兴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产业化,实现学校大规模教学,开办教学班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一对一讲解,更是改变了在身心相授过程中被传承人情感的投入,使大规模教学下的学徒在作品的制作中总是追求技术的高超,却少了对作品人文属性的感知。因此,要实现民间艺术产业化与本真性的双重表征,在活态传承中,被传承人应多加入一些作品创作理念的情感讲解,使技艺的传授与文化的学习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传承人需要理解作品中孕育的生命意识、人文主义精神及自然生态观等文化潜能,使民间艺术的精髓得以最大限度地传承。
(2)深入开发新媒体技术下民间艺术的能指,挖掘受众审美口味。视觉表征以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二分模式作为理论基础,视觉表征包含着能指与所指,能指就是反映事物图像的具体形式,所指就是事物的概念。为了迎合受众审美口味,挖掘他们的视觉需求,就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尽可能多且优质的民间艺术的能指,在这些多样化图像的呈现中,完成民间艺术的大众传播。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网页皮肤、表情、输入法均可以加入民间艺术元素,实现淳厚质朴、尽善尽美的设计风格;如当今受大众喜爱的微电影,以爱情题材为主,可以在其中加入表现多子多福形象的动植物,表现中国传统爱情意蕴的蝴蝶、白狐或是表现长寿富贵的寿桃、牡丹等,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意味。
(3)视觉图像作品与现实文化应保持最大限度地意义关联。商业文化的过分渗入对民间艺术造成了一定程度地消解,要改变这种盲目物质的消费观念,就要从民间艺术视觉图像作品入手,从内容上严格控制作品的市场流入,从根源改变民间艺术作品质量差的局面,做到与现实文化应保持最大限度地意义关联。首先,作品题材的选择应该贴近现实,反映当今社会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及心理特征。其次,内容的设计要有意义,不要把无任何意义的图像展现出来,这是由于快节奏的视觉阅读状态,受众应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有意义的信息,这才符合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
(4)大力加强民间艺术视觉传播的立法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机制。现如今,针对保护民间艺术活态视觉表征的法律法规包括《: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望出台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也已经进入了第6稿,在草案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以分级保护管理为原则,实行以行政保护为主、以民事保护为辅的保护措施,但是法律规定还不够具体,在活态传承与活态视觉表征方面没有给予细致的保护措施以及违反措施的法律后果,欠缺可操作性。我国应该在立法上加强民间艺术活态视觉表征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法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力度及措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民间美术进行规制。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