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的审计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尺度纹理,最小二乘方法,深度估计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号:A
The Least-square Depth Information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scale Texture Features
NIU Lianding1, CHEN Tingting 2, ZHANG Lizhi2
(1 Network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tage of low cost and high efficiency for 3D display market, the technique of 3D scene reconstruction from 2D scene image has bee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 the field of image processing. For the 3D reconstruction, the extraction of depth cu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Therefore, the paper proposes a least-square depth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multi-scale texture features, which can better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ure features and the scene depth.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multi-scale model and texture filtering, the paper captures the features of the texture gradient and texture variations as the training sample sets, and then trains these samples to get the relationship parameters between texture cues and scene depth, which can finally be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depth of the test sample se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performs well in scene depth information extraction.
Keywords: Multi-scale Texture; Least-square; Depth Estimation; Texture Feature
0 引言
由于三维影像可以带给受众更加逼真的临场感,在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三维视频制作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现实周期长等问题,限制了资源的供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通过获取二维影像的深度信息,并利用该信息将现有二维影像三维化处理获得三维影像,成为解决三维显示内容不足的一个重要手段。该方案不但可以降低制作成本,缩短制作周期,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影像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自2003年,德国Christoph Fehn提出了基于深度图绘制DIBR(Depth-Image-based Rendering)[2]的三维图像生成方式后,深度信息即已提取成为实现二维影像三维化的关键技术之一。
场景深度信息是指在空间上场景对象与图像物理成像焦平面的实际距离。二维场景图像的纹理变化、纹理梯度、颜色都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深度感知。通过比较一纹理区域在不同尺度下的位置、大小、方向,估算出纹理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得到相应纹理区域的场景深度。Knorr等提出了利用图像纹理梯度线索来提取深度的方法[3]实现深度估计。对于室外场景的转换得到了较好的重建质量,但由于线索单一,对室内场景图像效果较差。Malic,Saxena[4-5]等人,根据景物对象在不同深度上存在着纹理及阴影差异,通过建立马尔科夫随机场模型,监督学习方法训练参数,从而估计图片场景深度。Derpanis等人则从时空方向能量对动态纹理进行描述[6],提出利用方向滤波器的能量响应对视频进行处理,按照不同的等级对运动的形式进行定向分析。
基于对纹理特征的研究及优化算法的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纹理特征的最小二乘深度估计方法。该方法采用了纹理滤波器分别对图像的纹理梯度、纹理渐变、颜色进行滤波,用以捕捉图像不同尺度的纹理能量作为特征,通过训练得到纹理线索与场景深度间的关系参量,并利用该关系参量来估计特测试样本的深度。
1多尺度纹理特征提取
二维图像是三维场景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在投影过程中丢失了大量的三维信息,其中不仅包括深度信息,还包括真实物体的形状等几何信息。只有充分挖掘二维图像中残留的信息,才能重构三维场景。因此,通过构建多尺度模型,捕捉多尺度纹理特征实现二维图像的深度信息估计。
在研究中,以宏块为基本处理单位,通过计算图像中的所有宏块的深度值,获得整幅图像的深度信息。首先,将图像划分成固定大小的宏块;然后,对于任一宏块构建多尺度模型;最后采用滤波器模板对该多尺度模型中的每个宏块进行卷积,进而求得该宏块的多尺度纹理特征。
1.1多尺度模型构建
单目二维场景图像的局部特征并不能够完全正确地反映场景对象中某一宏块的深度值,因此需要引入与之相邻的局部特征或全局特征才能正确估计图像的深度信息。因此,为了获得更多图像本质特征,引入了尺度空间的思想[7-8]。构建如图1所示的多尺度空间模型,采用多尺度分析法获得二维场景的本质特征。
图1 多尺度模型
Fig.1 the multi-scale model
在观察物体时,随着物体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不断地变化,视网膜感知到的图像信息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不同的视觉信息可以获得被观察物体的本质特征。多尺度空间分析思想是根据人眼观察事物的这一特点,在图像信息处理过程中引入一个尺度参数(如物体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通过不断变化尺度参数获得在不同尺度下的图像信息,然后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深入地挖掘图像的本质特征。多尺度空间分析方法对于深度特征提取具有重大意义。如图1中,A0、B0、C0分别是三个尺度下的图像宏块。对于宏块A0,仅通过其本身特征来推断其深度信息是不可能的。而B0、C0提供了不同尺度下的图像特征,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全局信息可以更好地推断出宏块A0的深度信息。
在对图像中景物深度信息判断过程中,发现相邻宏块的特征对目标宏块的深度估计也具有很大贡献,可以约束相邻宏块之间深度的依赖关系。因此,将宏块A0、B0、C0的上、下、左、右四个相邻宏块包含在多尺度模型中。这样不仅可以将与目标宏块直接相邻的宏块的特征引入深度判断,而且还可以将较远的宏块的特征引入深度判断。
最终构建了宏块A0的多尺度模型,共计5宏块/尺度×3尺度=15个宏块。
1.2 纹理特征提取
纹理是一种反映图像中同质现象的视觉特征,体现了物体表面共有的内在属性,包含了物体表面结构组织排列的重要信息以及其与周围的联系[9]。在图像的分析中将描述这种灰度变化规律的数字特征称为图像的纹理特征。
纹理的变化在人眼视觉感知深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图像纹理线索作为深度提取的主要因子之一,在人眼视觉深度感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功能主导作用。随着深度的变化,图像纹理在视觉中的变化是很明显的。纹理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视频图像恢复、图像增强、三维立体视频制作等。因此,采用Laws滤波器以及纹理梯度滤波器滤波的方式获得纹理特征。
由于Laws滤波器[11]检测均值(Level)、边缘(Edge)、斑点(Spot)等诸多信息简单有效,至今为止仍被广泛用于分割与模式识别等领域。本文采用3阶Laws模板(如图2所示)对图像的灰度通道进行滤波,以获得图像的灰度纹理变化信息;采用图2中第一个模板对图像的两个色度通道滤波,以获得色度通道的纹理变化信息。
图2 Laws模板
Fig.2 the Laws’ Mask
纹理梯度侦测器是用于检测图像纹理方向的一组滤波器模板。图3中给出的是间隔为30°方向侦测器,将0~180°的空间划分成6个方向,考虑到纹理方向不存在正向与反向之分,可以通过这组侦测器将纹理分析具体归结到6个方向上来处理。
图3 纹理梯度滤波器模板
Fig.3 the mask of texture gradient filtering
将上述9+2+6=17个滤波器 ( )与图像宏块 卷积并求其能量。式(1) 中,k=1时为绝对能量,k=2时为平方能量和。这样,每一个宏块获得34维特征向量。
(1)
再将多尺度空间模型与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相结合。即采用式1所示的方法,对于每个目标宏块i所建立的多尺度模型中的15个宏块,进行纹理变化、纹理梯度等特征的提取,最终获得34×15=510维可以反映其深度信息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采用模式识别的概率模型来估计场景对象深度。
2 基本算法模型
模式识别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在六十年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代数、矩阵论、概率论等其他领域。模式识别是研究图像或各种物理对象的分类与描述的实用性科学,是将每一具体事物正确地归入某一类别。可以说,模式识别是模式空间经过特征空间变换到类别空间的一个实现过程。
将深度估计引入模式识别,即把深度估计问题归为模式识别问题,深度即是离散的拟要识别的模式类。对训练样本集和待估计的测试样本集内图像分别进行特征的提取;以贝叶斯原理为基础建立分类器进行分类决策模型;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方法训练模型参数,使得基于这种分类决策对被识别对象进行分类所造成的误差要尽量趋小;最后,利用所得模型参数完成深度估计,生成待估计测试样本的深度图。
2.1 基于模式识别方法的深度模型
利用模式识别分类方法,对已有的真实深度图像和二维场景图像进行监督训练,在本实验中参考Saxena的数学模型方法,将训练样本图像分成 个宏块单元,选取三个尺度的纹理能量作为训练样本集的纹理特征,并将训练样本同一行的纹理特征进行相关组合,构成特征矢量,研究样本集中场景图像深度与纹理能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数学表达如式(2)所示[12]:
(2)
这种算法是针对宏块的深度值属于每一类进行决策。式中 是归一化常数; 是宏块 的特征矢量; 是宏块 的真实深度值。 表示真实深度的方差,用来衡量深度对于纹理能量特征的不确定性。大多相片是由水平安装的相机拍摄,每行具有不同的布局。因此,对不同行 采用不同的参数( , )。针对同一图像中不同行场景布局的不同,所需训练的行参数也不尽相同,并用 来表示每一行的参数矩阵, 的估计是通过 的极大似然函数来获得。将其他参数看成已知,则 的最大似然估计即为求解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的真实结果。
2.2 基于最小二乘的参量估计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技术,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来寻找数据的最佳匹配函数,进而简便求得未知数据,并使得这些计算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值。
利用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根据估计深度值与真实深度值之差的平方最小来估计最优参数矢量 ,满足式(2)中概率最大的估计深度值即为二维场景图像在三维场景中的最适深度。式(2)中, 表示满足二维图像宏块的深度值取值概率,因此通过确定式中 的最大值,就可确定该宏块最有可能的深度值。同时,又根据指数基本性质,可知若使得 取最大值,则需要满足式(2)中 的取值为最小,并且式中 ,因此,就要使其中 取值达到最小,此处可令:
(3)
那么满足关系式 取值为最小,即需使:
(4)
根据矩阵的基本性质,利用最小二乘方法,对式(4)求导可得:
(5)
为满足式(4)中 取最小值,令 ,则:
(6)
从而得出二维场景图像的纹理特征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参量:
(7)
2.3 深度估计
由式(7)得知,参数矩阵 与纹理特征 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前所述,每个宏块的纹理特征 都是510×1维特征向量,参数矩阵 则为1×510的特征矩阵。在进行深度估计时,可以认为深度 是宏块 的纹理特征矩阵的非线性组合。这样,参数矩阵 就是不同的权值组合,每一权值就是其相应的纹理特征对深度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到深度值如式(8)所示:
(8)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Matlab2011b环境下通过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选取400幅1 704*2 272像素的二维图像及其真实深度图为训练集,133幅1 704*2 272像素的二维图像及其真实深度图作为测试样本集。场景中包括人造环境(楼房,街道等),自然环境(森林,灌木丛等)。
试验中,为了权衡由宏块大小所带来的训练速度与深度的统计特性的显著性之间的矛盾,将图像分成17×32像素的宏块。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a)为原始图像、(b)为本方法得到的二维场景图像深度估计结果、(c)组图像是激光扫描设备得到的二维场景图像的真实深度图像,深度范围是在0~81m,对于超过81m的深度都将记为81m。
(a)原始图像 (b)实验结果 (c)真实深度
(a) original image (b) result of our method (c) real depth image
图4 实验结果
Fig.4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4 结束语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纹理特征的最小二乘深度信息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多尺度模型、采用了纹理滤波器对图像的纹理梯度、纹理渐变、颜色进行滤波,捕捉图像不同尺度的纹理能量作为特征, 并通过训练得到纹理线索与场景深度间的关系参量,该关系参量可用来估计特测试样本的深度。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深度信息提取效果,且对场景结构及空间布局要求较低。但对于纹理轮廓不明显,深度值高度接近的图像,很难得到一个理想的深度图。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重点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深度特征提取方面,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特征,并且可尝试结合其他特征不同的特点,分配不同的权重。其次,在模式识别方法模型方面,可以尝试更好的方法来研究特征和深度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不同的更加有效的模型。
参考文献
[1] KARSCH K,LIU C, KAN S B Kan, Depth extraction from video using non-parametric sampling [C] // Computer Vision, Florence: ECCV, 2012: 775-788.
[2] FEHN C. A 3D-TV approach using Depth-Image-Based Rendering (DIBR) [C]// Proceedings of Visualization, Imag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Benalmadena: [s. n.] 2003:482-487.
[3] KNORR, IMRE S, OZKALAYCI E, et al. A modular scheme for 2D/3D conversion of TV broadcast [C] 3DPVT 2006, North Carolina: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6: 703-710.
[4] MALIK J, ROSENHOLTZ R. computing local surface orientation and shape from texture for curved surface[J]. Interm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1997, 23(2):149-168.
[5] SAXENA A, SCHULTE J, NG A Y. Depth estimation using monocular and stereo cues [C]// 20th Int'l Joint Con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yderabad: IJCAI, 2007.
[6] DERPANIS K G, WILDES R P. Dynamic texture recognition based on distributions of spacetime oriented structure [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California : CVPR 2010,2010(6):191-198..
[7] WITKIN A. Scale-space filtering [C]// Proc 8th Int Joint Conf Artificial Intell, Karlsruhe: [s.n.], 1983: 1019-1021.
[8] 孙剑, 徐宗本. 计算机视觉中的尺度空间方法[J] . 工程数学学报, 2005.22(6):951-960.
[9] HARALICK R M. Statistical and structural approaches to texture[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79, 67(5) :786-804.
[10] 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6.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信息化;对策
前言
互联网的使用应该是21世纪中最重大的事件,信息化的时代带给我们更加便利的生活,以及更高效的工作。并且已经逐渐深入到生活中的细节当中,会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是现在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的审计对策解决风险因素,是相对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传统的审计方式向信息化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过渡时期的问题,及时的解决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分析会计审计中的风险因素成因
(一)审计法律跟不上市场的经济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相对较快,而市场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变化,激烈的竞争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面临这样的压力企业应该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篡改企业的会计数据,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是实际上是在阻碍会计审计的正常工作,给会计审计部门平添工作压力的同时,还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而相关的审计法规跟不上市场的经济变化,没有做到及时的更新完善,就会有人钻法规的漏洞,实施不法的行为,而审计法规又不能对其进行监管,也就造成了会计审计的风险因素。
(二)审计人员达不到审计的专业要求
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审计的工作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过关才能够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满足现代化影响下审计工作的实际顺利开展。但是现在的很多审计人员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的专业素养,首先体现的就是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不相匹配,很多审计人员经过国家的专业培养学到了很多的审计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情况总是会和理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审计人员没有能力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相对应的就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素;其次的体现在于审计改革后,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现代化的审计方法掌握得不好,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效率,导致审计工作风险因素加大;最后体现出的就是审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的责任感不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到严谨以待,导致会计审计的数据容易出现误差,也相应的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因素。总之,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工作态度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审计方法应对不了增多的工作量
对外开放的国家政策为我国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效益,但是与此同时与国际的往来密切也相应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意味着审计的对象变得更加多样化,语言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会加大沟通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另外审计内容也会相应的变得多元化,工作量的增加也是在推动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应对不了逐渐增加的审计工作量,而且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还要注重考虑国内和国外不同的审计方式等问题,这些都会直接增加审计风险的发生。审计内容的增加导致现在的审计工作大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式,但是抽样的缺点就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而且这种误差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除非实施全面的会计审计。审计内容多,审计误差不易解决是当今审计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更是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二、讨论对应的信息化审计补救措施
(一)完善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
针对经济发展迅速,而经济体质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审计的法律法规却没有相对应的更新问题,国家以及企业应该相互配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现存的法律法规对于改革后的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企业的审计工作缺失一定的公正性,不仅是对企业的发展有影响,对于整个市场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首先出台相对应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审计法规,是更加全面并且能够适应当今体制的,新法规中应该能够明确的解决目前存在的审计方面的问题,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因素;而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审计工作公平公正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为国家审计法规的制定提出一定有效的建议,与国家有效的配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做出相应贡献,并且通过稳定发展促进市场中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加强专业的审计相关培训
针对现代化的发展,应该对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在面对信息化的新技术时,也会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因为不同的领域之间的相互碰撞,不仅是带来了便利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学习内容,想要在现代化改革中依旧将审计工作顺利的进行,就需要及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够支撑新的审计方式。而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相应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因为随着经济变化,审计工作的内容以及对象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今的审计工作,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审计方法是必要的发展趋势;其次就是学习一定的现代化技术,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手段,再配合专业的审计知识,能够使审计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健康发展。
(三)利用合理的审计信息化手段
现代化的发展对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因为审计工作的内容以及对象变得越来越多,给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且现在经济发展迅速,市场上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实现实时的资源收集,还能够构建出更加完善的审计系统,使其功能更强大。完善的审计系统可以对审计工作的全程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动态的管理方式增加了审计的整体协调性,能够通过控制降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其次信息化的手段还能够实现风险预防,就是针对风险因素实施必要的预防措施,在根源上避免审计错误的发生,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审计中确实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工作态度不认真是工作人员造成风险的因素,审计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工作人员如果不能相对应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的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审计方法,而仍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工作,自然会相应增加审计的风险,通过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并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质量,还有法律法规的及时更新、积极使用信息化的技术对于审计工作是有明显积极作用的,针对会计审计中的风险因素,实施信息化的审计手段才能够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鑫.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对策探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9:177-178.
[2]张云.试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J].时代金融,2015,6:155+158.
[3]景丽.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与信息化审计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4,19:105+107.
[4]王瑞华.基于会计审计风险原因与会计信息化审计对策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7:232-233.
一、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
1、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基本的职能,是企业以各种财经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标准,对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确保其财务支出和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检查和监督各种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情况;监督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各种奖惩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2、评价职能
评价职能是从经济监督职能中拓展而来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和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它通过审查被审计部门的预算、决算和政策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管理层已定的目标和决策进行,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整改建议,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管理职能
内部审计应对董事会负责,为在业务上向董事会定期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为管理层的各种管理决策和管理行为提供依据,决定权在管理层不在内部审计部门,所以内部审计具有管理职能。
二、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要做好充分的沟通协调工作,协调好董事会、管理层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在战略决策制定开始,内部审计需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查工作,协助公司董事会或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在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需要对各部门执行战略决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针对各职能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向题,内部审计需要提供咨询服务。在战略决策实施完成后,内部审计人员要对战略决策的结果进行分析,审计是否达到了公司的预期目标。
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及有效所进行的独立评价系统等。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确认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一贯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定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确认、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
3、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风险事项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内部审计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经营风险越大,经营的不确定性导致持续经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不确定性越大,风险成为影响企业目标的主要因素,管理和控制风险成为各大公司的当务之急,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成为控制和管理风险的主要部门。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应针对风险管理部门确认风险项目识别的完整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恰当性、风险管理执行的有效性等,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内部审计后,提出相应改进对策,改善风险管理存在的漏洞,健全风险管理政策,规避企业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三、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没有把内部审计看作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把内部审计看作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必要途径与手段,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因此,引起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命与罢免随意性,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引起企业内部部分职工不能正确地看待内部审计工作,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顺利的开展。
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
3、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滞后
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范围较小,我国部分企业内审模式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未达到以运用最新的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转贴于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绝大部分是从会计岗位转过来的知识面较单一,缺乏与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内审工作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1、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应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内部审计部门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对组织中一个拥有足够权力的人负责,将其主要职能限定在监督和评价之中,完善的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地位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相关机构报告审计业务工作,向组织的首席执行官报告行政工作。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审计人员必须以有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避免利益冲突为基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要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人员的配备上,对具有财会、信息技术、工程、法律、管理等知识背景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各占一定比重,形成合力。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让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轮岗工作,熟悉各项具体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从事多元化产品服务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影响;转型
伴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世界各国的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审计内容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工作亟需进行革新。为了有效的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实现内部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新准则的推行,要求企业内审工作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型,这对内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1.内部审计概念
根据《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审概念定义为,对组织内部各类控制工作及业务进行独立性评价,对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独立监督,并确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与方针,业务活动是否实现了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地利用了经济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现阶段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重新进行了阐述,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兼具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咨询活动,主要通过系统性的方式方法,对组织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审查与评价,从而优化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2.内部审计准则的概念
所谓内部审计准则,主要指的是各级政府机关与各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遵循的相关原则。内部审计准则是评估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并推进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逐渐重视起了内部审计工作,这就对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广泛吸纳了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意见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于2014年对传统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内部审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实务指南三部分组成。
二、我国内部审计开展现状与新内部审计准则实行的必要性
1.我国内部审计的开展现状
根据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应在遵循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基础上,依照本单位与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围绕单位与部门的经济活动在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参与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独立行使内部审计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报告审批都是有相关单位与部门的领导直接做决定,内部审计人员则需要遵循领导的指示开展工作并报告工作。我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将我国企业与政府机关的内部审计部门定位于主要负责人领导,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的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差距,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不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还有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后不久便被撤销、合并,或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目前的这种领导隶属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陷,独立性难以保证,经营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起不到审计监督的作用,限制了其控制和评价作用的发挥。
2.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我们的内部审计准则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改动,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不是很长远,长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内部审计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很多细节上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所以推行新内部审计准则是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
三、新内部审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1.对内部审计准则内容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在制度规划、文字表述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首先内部审计定义修订得更加完善和科学。同时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规划,立足于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把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起来,使内部工作计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2.对内部审计准则质量的保证
新内部审计把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作为制定准则的三个目的之一,彰显了内审质量的重要性。制定准则的依据有所改动。依据提高到《审计法》及《实施条件》的层面,彰显了《基本准则》的严谨,高端和大气。新内部审计强化了内审的客观性、从属性和服务型,并提出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更加重视内部审计方法的科学性、现代性和规范性。
3.对内部审计的任务和人员的改变
新内部审计把内审的任务进一步扩大,“业务活动”不仅局限于“经营活动”,从而扩大了内审工作领域,还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审计内容,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组织发展的需要,并对内部审准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
四、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内审工作的影响
新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企业内审工作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审工作人员短时间内需掌握大量新内容
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调整不仅仅涉及到部分内容的调整,甚至连根本性的职业道德原则也进行了调整,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
(1)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对新的内部审计定义进行深刻理解,明确新内部审计定义对职能范围的拓展,深入分析内部审计工作在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风险导向理念与相关准则进行结合,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当以风险为基础,合理开展内部审计业务。
(2)新内部审计准则应当立足于现阶段内部审计实际发展情况,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在调整过程中应当兼顾绩效审计准则的经济性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合理性,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保证准则调整的科学性。
在对准则内容进行合理化调整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删除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可操作性较低的内容。对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修订与更新,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从而构建健全的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规避内部审计风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结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加大对新准则的宣传力度,不断促进新准则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新内部审计准则所调整的内容根据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理念,提升了准则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内审工作人员必须确保自己与时俱进,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新内容、新原理,以确保自己更快地适应企业内审工作新要求,更好地融入到内审工作中。
2.加大了企业行业的信息指导
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不断进行着完善,我国会计行业的工作也不断依附于企业的内部协调以及管理进行着转变。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情况的转变以及我国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会计报表也不断进行着改变,不断进行着规范与完善。
3.强化了风险的审计概念
在新内部审计准则中,通过相应的导向作用,对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易出现的经营风险进行着规避与监控,并着重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日常的经营中,风险种类、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全面改善。从整体金融环境来讲,内部审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的风险预警工作可以产生相应的提示功能。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中法律环境、监管力度等难以预测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经营风险的预测也存在较大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出台的新内部审计准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一系列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预测,进而帮助企业强化管理措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转移,降低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威胁。
五、新内部审计准则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调整,企业内审单位及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及转型企业内审工作:
1.加强学习新内部审计准则,进一步提升内审技巧与方法
针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新挑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对新内部审计准则及其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提高企业内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内审工作人员重点把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之处,并努力提升自身的内审技巧与具体方法,由账项审计人员提升为审计分析人员,以实现在审计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一步,以达到满足企业内审工作发展的需求,否则难以对企业的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判断。
2.深入分析及掌握新、旧内部审计准则差异所在
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对应的变化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并应用于企业实际内审工作中。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带来的变化之处,不仅仅包括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内部审计范围、目标的变化,以及准则的适用范围的变化等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IIA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界定为确认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的确认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事项进行鉴证,并在见证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而内部审计的咨询功能则是在确定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的,是确认功能的升华。与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监督职能的查错纠弊功能不同,新会计准则下的内部审计工作着重强调咨询功能带来的内部审计价值增值。随着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与评价职能无法全面地反映现阶段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因此借鉴IIA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新内部审计准则将监督职能、评价职能转换为确定职能与咨询职能,从而有效的扩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
(2)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目标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内部审计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的功能。并进一步确定了对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价值增值、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以及实现企业目标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影响力与层次。
(3)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将传统的企业经营活动审计转变为业务活动,将传统局限于以盈利组织为主的业务范围拓宽到了非盈利组织。同时新内部审计准则增加了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关注度。
3.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强化内审管理
(1)提升内审工作人员素质,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任何一企业内审管理控制制度均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因此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是内审管控制度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基础与保障,企业应该关注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工作,特别是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是说,企业内审工作人员必须以新内部审计准则层面出发,突破以往的内审管控理念的约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促使企业内审管控制度得以高效执行。
(2)强化企业的内审管理工作。企业内审工作是企业审计进行内部管控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组成部门之一。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力争确保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与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并从本质上规避各种风险,完善管理制度。另外,设置企业内审管理部门时,应该确保内审部门管理职责清晰,并确保内审工作人员及管理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其应有的工作专业独立性,以便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企业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建设。强大、完善的信息平台,可为企业内部审计管控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实际运营及销售数据。基于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可以有效地发现审计日常作业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财务管控风险。另外,健全、完善的信息平台同样能够让那些想要盗取或者修改企业经营信息的不法分子失去了宝贵的良机,确保企业经营正常平稳开展。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准则的革新对企业内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层面,还是在加强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协调作业层面,均要求企业内审工作人员保持更为谨慎的心态,要求企业管理人员给予更大的重视,更需要企业决策层给予强大的支持。企业内审工作人员更需要深入地分析与掌握新内部审计准则所存在的差异,掌握新的内审知识、工作技巧与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新内部审计准则下的内审工作需求,更好地推进企业内审工作开展,确保企业内审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吕文慧.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
[2]姚小燕.内部审计新准则对央行内审工作的启示[J].青海金融,2014(9).
一、云会计对企业审计影响
外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企业财报公允性与真实性的审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降低其面临的决策风险。与传统会计相比,云会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要求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云会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 基于目前信息失真日益严重,造假案件层出不穷的现状,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多的寄希望于企业的外部审计,期望借助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力,向其披露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然而云会计出现以后,企业的数据资料大多储存在供应商提供的虚拟化数据库中,审计人员在执行外部审计时,小部分资料可以从企业直接取得,大部分资料来源于云会计服务供应商,而供应商所提供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都有待商榷。审计人员对所取得的AIS的可信性如何判断也成为云会计环境下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囊括联机分析、嵌入数据挖掘等最新技术的审计软件的出现,一方面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能否实现对软件的熟练操作是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总之,审计人员首先要做到对当前审计环境的认知与了解,才能保证后续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云会计对审计人员的影响 云会计工作环境下,如果鉴证部门为云会计服务供应商提供的鉴证报告缺乏可信度,那么审计人员同时要对供应商提供的AIS进行审计。具体的审计内容涉及网络和应用接口的安全性、财报内控的有效性以及软件的可用性等。此外,随着企业数据资料的日渐繁杂,审计人员要想快捷的筛选有用数据,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就要学会利用数据挖掘等一系列应用技术。然而大部分企业的审计人员要么只对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比较精通,而不具备相关财务知识;要么就是虽具备相关财务审计背景,但不熟悉计算机和软件应用。尽管审计人员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共同协作来弥补这些不足,但受其知识背景与思维模式的影响,仍然难以避免交流不利状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可见,在云会计时代,要想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审计风险,就亟需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员,尤其是在审计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注册会计师,要熟悉掌握会计、管理、审计、计算机等学科的复合型知识,要属该领域的全能专家。
(三)云会计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其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就要保证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而云会计下审计证据的电子化和复杂化加大了获取充分证据的难度。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同供应商、客户之间进行交易就可直接通过互联网,这也就形成了大量电子化、复杂化的交易,并且这些记录都没有具体的形式。同时,对于云会计供应商所提供的AIS,企业在审计过程中面对编译程序以及测试软件等相对复杂的资料,可能还是难以理解。这些记录与鉴证资料都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重要证据,但是由于其电子化和复杂化,可能并未引起审计人员的足够关注,使其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此外,云会计下,电子化、复杂性的审计证据主要存储于由供应商控制的数据库中,一旦供应商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或者拒绝提供数据信息,甚至与企业沆瀣一气对其数据进行篡改,审计人员就难以获得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
(四)云会计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业务以被审计单位为具体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收支状况以及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而云会计时代,具体的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云会计时代,一方面,用户担心其信息的安全性。企业用户与服务商之间呈多方对单方的状态,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与其竞争对手间可能将数据存储于同一个供应商的数据库中,此时,如果服务商未对各公司提供的数据实施加密技术,也未采用隔离政策对其实施隔离,那么就可能引起公司间数据的混淆,使竞争对手获取企业的私密信息。另一方面,用户还担心应用接口的安全性。企业用户如果使用了某些不安全的接口进入银行及税务系统,其登陆信息就可能被泄露,企业的私密数据也可能被破坏。此外,用户还担心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器的具体性能状况。一旦那些性能不好的服务器发生中断,就可能引起用户数据的丢失。因此,外部审计的对象除了被审计单位,也包括其服务供应商;审计内容不仅涉及被审计单位的日常活动与财务数据,而且涉及其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AIS。
(五)云会计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云会计环境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审计环境和日渐复杂的审计对象,综合能力有限的审计人员很难获取有效的审计证据,这些都加大了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的审计风险模型理应随着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云会计时代却仍然按照传统的风险模型来判断风险,其模型具体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衡量风险水平时并未将上述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如果在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采用现有模型,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审计风险。
二、云会计下审计工作开展建议
以债权人为代表的债权投资者和以股东为代表的股权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判断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并据此作出具体的投资决策。如果审计工作者在执行审计时未能控制相关风险,为外部投资者提供了信息失真的审计报告,那么就会损害众多投资主体的利益。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应对云会计对审计业务造成的影响,以期降低审计风险,完成审计目标。
(一)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云会计环境下审计工作的需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1)扩大注册会计师考试范围,强化对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目前注册会计师考试只注重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而对其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没有要求。虽然我国审计师考试中有信息系统方面,但其考试内容并不涉及财务会计方面,涉及所考的范围比较狭窄,不能实现会计与计算机知识的融会贯通,因而很难培养选拔高级从业人员。在云会计时代,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审计人员,在注册会计师考试时应注重会计、审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测试。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会计审计准则的实时更新,审计工作要适应新的变化,不断进行学习,因此,还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保证其掌握最新的审计知识,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2)高校应加强对审计专业学生多学科综合性知识的教育。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除了要掌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还要将计算机软件应用和法律等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最初学习阶段积累多方面综合知识,可以从根源上促进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
(二)改进审计方法 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云会计审计环境的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想获取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就要改进其审计方法。在云会计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行方便快捷的联网审计方式。该种审计方法下,企业在发生各项经济业务时,审计人员就能够取得执行审计工作所需的全部资料,并且对企业进行持续审计。同时,面对审计证据不断复杂、不断多元的现状,审计人员要将数据挖掘、联机分析以及物联网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到审计软件中,实现准确快速的理解与分析,进而获取更多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较之传统的审计方法,以互联网和云终端为载体,综合XBRL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新型审计方法,不仅能实现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高效化,还能节省审计时间,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也为进行持续审计奠定了基础,帮助审计人员尽快获取审计证据。
(三)优化审计风险模型 云会计时代的到来,使原有的审计模型已经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的需要,所以应该优化原有审计风险模型。考虑到云会计服务商的AIS也是外部审计工作重要的审计对象,因此,在优化原有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将云会计服务商的AIS作为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云会计供应商的服务为用户带来了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风险。首先,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本身就面临着基础设施毁损等相关固有风险;其次,在更新云会计软件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相关的测试风险;此外,还存在其他相关风险,比如企业数据被人为篡改的风险,网络接口存在的不安全风险,信息在传输中容易被泄露的风险,网络遭受黑客和病毒侵袭的风险以及服务人员相关素质低下等风险。虽然云会计服务商针对固有的风险设计并实施了某些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定期检查基础设施的可利用状况,按时检测相关软件的安全性,对企业数据实施加密隔离保护等,但这些内控措施对控制那些固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不能起到预防甚至纠正的作用。因此,本文在相关信息系统风险理论基础上,从云会计服务商与企业角度出发,构建了云会计时代具体的审计风险模型,具体见图1。
云会计服务商面临的AIS审计风险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是云会计时代审计工作中的主要风险。云会计服务商的审计风险具体由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构成;被审单位的审计风险就是被审单位的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乘积。综合两方面风险得出的优化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云会计服务商的AIS固有风险×云会计服务商的AIS检查风险×云会计服务商的AIS控制风险×被审计单位的检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该优化模型首先通过对云会计服务商和被审计单位进行实际评估,分别确定其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然后以会计师事务所规定的风险水平为标准,判断服务商与被审计单位的检查风险,由此来划定具体的审计范围,并进一步设计与执行具体的审计流程。
(四)出台相关审计法规 目前,云会计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因而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云会计环境下,原有的审计方面的法律与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审计工作的具体需要,当前环境下如果仍以原审计法规准则指导新时代的审计业务,难免误导审计人员的工作,使审计风险不断增大,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要适应当前审计环境的需要,就必须制定相关的审计法规。并且在具体的审计法规中对相关事项做出规定,如要强制云会计服务商向审计人员提供被审计单位的完整的审计资料,要严格规定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从业标准等。
三、结论
本文以云会计下审计环境的变化为基础,分别分析了审计环境、审计人员、审计证据、审计对象以及审计风险等因素对当前审计工作造成的影响,并为云会计环境下具体的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进一步保证云会计环境下被审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使投资者对具体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清晰的认识,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帮助其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文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2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环境;举措
中图分类号:F 235.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14-0142-02
审计环境是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集合,是审计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则是国家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门。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运作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审计环境,对加强学校内部治理、学科建设、科研拓展及内部审计的工作理念与定位、工作范围与模式、人员配备与素质、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完善高校审计环境的坚实基础
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审计体系协调运行的基础,更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力保障。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国审计工作从创建阶段开始,就特别注重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始终坚持依法审计。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在《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但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与之密切相关的某些审计法律和法规还没有出台或者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例如《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条例》等制度及规定均没有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颁布。因此,必须尽快修订或完善内部审计条款,填补相关的法规空白,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对内部审计的切实保障,并规范审计机构与被审计的部门、单位或者人员的关系,通过法律手段化解审计关系中的矛盾。国家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各类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评价标准的法律法规。高等学校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一环,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国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家各个地方都根据自身的地区特色建立了一些地方法规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有些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总体上还是缺乏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评价标准。有了统一具体的评价标准,责任的界定也将有据可循,更将为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环境是完善高校审计环境的有效前提
(一)引导高校审计理论研究
高校审计的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和学校都应该通过提供研究经费等方式鼓励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争鸣局面,进而产生足够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学科群。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尚处于一个变革阶段,内部审计的地位、范围、职能都在发生变化。内部审计对象的特定性,要求高等学校审计应具备独特的审计理论。
(二)引导高校审计实务研究
在实务研究中,要积极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在传统模式审计的方式下,尝试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性与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审计成果、提高审计效率,使高校内部审计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监督和评价责任。
此外,还要不断总结审计经验,将处理过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专题案例库,在内部审计人员中进行经验交流。利用社会研究力量来将案例经验进行升华总结,形成必要的审计惯例,乃至广泛适用于内部审计的各类准则,为高校内部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协调工作是完善高校审计环境的必要保障
有效的内部协调,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规定尚不健全,因此,在界定审计责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界定结果对评价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各个方面的压力会加大内部审计的工作阻力。协调高校部门的沟通包括:一是与高校主要负责人的利益相关部门协调,减少审计阻力;二是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沟通,扩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作用,包括公布内部审计成果并获取反馈,为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良性发展,不断提高责任界定的科学性。此外,有效的内部协调工作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推行公开管理模式,促使各方面监督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不单纯是审计部门的工作,各业务相关主管部门也必须认真履行相关职责,有效地利用审计成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一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高校审计成果。在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有关单位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下达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同时,有选择的抄送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的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实施有效地管理和监督。二是将高校审计成果公示。公示中应包含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处理处罚意见、审计整改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审计督办责任人、限期整改时间等内容,以接受职工群众对审计评价在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监督。对一些热点问题、倾向性问题等,要在内部网站上进行披露。通过将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结果公示,在单位干部职工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效地提高了审计的威慑力。三是试行将高校内部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使内部审计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四是建立干部任用失察追究制度。对不采用审计成果、出现审计成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意见不一致、违反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和程序、乱用干部任职权以及任用干部出现重大问题等情况,应对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二)认真落实高校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密切了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不仅能使审计成果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而且会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高校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是一项工作关联度高、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相互支持。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共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不断加大审计整改意见督办落实的力度和审计整改考核力度,使审计整改意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落实,确保审计成果落到实处。在专门召开的审计整改联席会议上,可以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明确高校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并将责任分解到人,并对存在的问题责令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完毕,使其得到彻底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要逐步建立起内部审计工作的联合调研机制、联合督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联合应用成果机制等运作机制,保证高校内部计成果得到有效的运用。
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是完善内部审计环境的重要举措
内部审计职业化就是借鉴社会审计的管理方式,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从内部审计职业资格的取得、内部审计组织的组建、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到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意见发表,再到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人员业绩评价等所有环节都按照职业化的标准进行操作。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具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评核工作,通过检查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建议等服务。内部审计作为监督的一个重要角色置于整个内控的较高层。
2、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又是全面审查、监督内控制度的专门组织,它立于会计控制之外,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评价和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1)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
健全性测试主要解决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健全,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是否齐全、准确等问题。通过对这些测试资料的分析,来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并针对内控中的薄弱点和失控点,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在企业内部收集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和办法,以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调查了解,运用调查表法或记述法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进行测试。
(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遵循性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一些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点的测试,分析哪些控制点上建立了强有力的内控制度,哪些控制点上存在薄弱环节,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情况,以及审查管理制度在执行中的使用情况。根据测试部位可信赖程度的分析,评价被测试系统内部控制的程度,并找出控制薄弱点和失控点,同时确定审计重点,以决定将其列入实质性测试。
(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有效性测试主要是了解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等问题。要正确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在财务领域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予以查证监督,还应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领域投入更多的热心与关注。
2、通过内部审计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监控职能
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应当负责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相关的保证活动。在新的内部控制指导框架下,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应当满足以下两方面要求:一是,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以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为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提供依据
三、 影响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作用发挥的因素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弱化监督力度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行使和发挥好职能的基体。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设置了内审部门,但由于企业领导对认识的不到位或者考虑到企业规模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导致了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管理不明。内审部门有的是独立的部门,有的是挂靠财务部门,隶属于总经理或财务负责人领导,由于内审部门与其它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无法保证其应有的独立性,也就大大弱化了监督力度的发挥。
2、 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尽管有《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等,但还不够完善,效力也比较差。内部审计法规依据不充分、不健全,或出现空白,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因而增大了审计风险。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绝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转过来的,知识面较单一,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有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更重要的是内审人员一般由领导指定,很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从而难以选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担当此重任。因此一些素质不高的内审人员,无法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 健全内部审计的对策
1、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控规范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根据以上内控规范规定,规模较大的企业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它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2、 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精通会计、审计、法律、税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熟悉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工艺流程、经济政策法规、市场环境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一方面要从企业管理的各专业领域吸收熟悉业务懂管理的人才补充壮大我们的内部审计力量,同时要抓好内审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及新更新内审人员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的内部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全方位监督和评价。
3、 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
关键词: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时下,在职审计人员每天忙于日常工作,往往缺乏“整”时间去学习,有时不免有“知识老化”、“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虞。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问题、新方法、新制度大量涌现。在职审计人员不能对已有的知识“坐吃山空”,而应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相当的进取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审计机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参加审计机关举办或者认可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活动,学习审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新知识,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计算机、外语等技能。第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要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应当达到审计机关规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同时《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这些规定说明,审计人员自己要有意识地“充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学习的方法可以根据主观、客观情况而定,但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自学不辍,知识储备积沙成塔
要想给自己的知识储量“扩容”,自学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由于环境的限制,随时聆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太现实,这就必须要养成自学的习惯,经常看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报刊。自学贵在自觉,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制造一定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捕捉与专业有关知识的新的进展情况和闪光点。应订阅若干种专业报刊密切关注专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注重自我积累。在当今网络媒体日渐发达的情况下,应多从一些财经网站上浏览最新法规条文,阅读专业文章,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多学学英语,对将来开展工作肯定会有帮助。特别是如今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播放的英语节目日渐增多,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后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水平,各地每年都组织所有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聘请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审计、财会法规以及实际运用,在规定的学时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材施教、“速成快餐”、“短平快”的培训方式,既有审计法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可操作性强的培训内容,又有审计风险分析、证券投资等亟待提高的强化内容,这对广大在职审计人员来说也是有效而实用的。因此,对于在职审计人员来说,若想提高专业技能,必须重视后续教育。
三、培训研讨,开阔思路
一些中介机构(如内审协会)、软件公司、专业网站等有时会组织专题性质的(如审计信息系统、财务审计工作案例分析、产权管理等)培训和研讨会,这种研讨会让不同行业的同行们聚在一起,聆听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作讲座,听到精彩处不免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时会在讲座后,大家济济一堂,对相关问题各抒己见,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相关问题,在交流讨论中集思广益,把带有自己行业和单位特色的问题及观点拿出来,这样就会开阔与会者的思路。由此可见,参加培训研讨也是提高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一大方法。
四、考职称,以考促学
考职称(包括初级和中级)可以说是财会行业的一大特色,每年参加考试的大军可谓蔚为壮观。考试难度虽说不是太大,但要想轻松过关,也非易事。况且现在会计内容、经济法规更新较快,需要花足够的精力去理解、消化。由于报考者的工作岗位不同,对平时工作范围中涉及不到的内容更要悉心钻研,拾遗补缺。准备考试期间,要工作、学习以及家庭兼顾,当然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在拼搏备战的过程中,把压力变为动力,系统的专业知识会入心脑,对以后的工作将有潜移默化的帮助。即,通过职称考试促进专业学习也是在职审计人员提高专业技能的一条途径。
五、考资格证书,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今,在职审计人员中报考注册内审师、注册会计师之风盛行,甚至吸引了许多非审计、会计专业的人员也加入到考CIA、CPA的大军中。在职审计人员考出CPA后,即使不加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被认为“含金量”颇高的注册会计师证书,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另外,在职审计人员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相当踊跃。值得注意的是,考“洋”资格证书也正“西风东渐”。比如,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在中国的学员逐年递增,这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国际大气候是不谋而合的。而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无疑会促进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其提高专业技能的很好路径。
六、考学历,读在职研究生、在职MBA
一、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企业经营目标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
随着国际贸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生产经营不但受到本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国际金融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风险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财务筹资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出现不确定性,如何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更为重要。内部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就是通过管理和控制风险,帮助企业在应对风险及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内部审计组织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并运用相关的审计方法进行企业风险管理,从而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方针和计划提供参考,让企业能够顺利地在风险环境中发展壮大。
(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的审计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下,审计结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传统审计模式程序繁杂、工作量大,审计工作没有侧重点,不分主次,也导致最终审计结果不能更全而体现审计目的,只能对账务处理与财务报表方而的相关信息提出审计意见。正是因为传统审计模式当中存在诸多缺陷,难以达到内部审计的目的,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审计要求。当前,企业对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部门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就要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帮助企业而对各种风险,提高盈利能力服务水平。
二、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新形势下的审计新方式,在审计理论各方而都有新的发展,从而对法律法规方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我国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准则等还不够完善。
1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法规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给予认可,确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审计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内部审计时,没有法律、法规规定要在相关环节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2缺少相关操作标准和规范。因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法律法规方而缺少支持,导致在相关理论发展方而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标准和准则规范,导致在审计计划、测试、流程等环节没有细化标准。
(二)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
我国企业现今普遍采用内部审计部门与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平行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需要向财务负责人报告工作。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缺少最高管理机构的权力保证,导致机构的审计结论权威性受到了影响,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企业各级管理层牵制和干扰,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全而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及管理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其所而临的各种风险。
1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各部门几乎处于同等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站在管理者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去选择审计方向和实施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不隶属于最高管理层,其他各管理层或多或少会影响和干涉其工作,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全而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其所而临的各种风险。
2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设置在一起,审计人员与其他员工之间有着各种联系和利益关系。审计人员的工资和待遇都掌握在其他相关部门手中,使审计部门整体独立性、权威性欠缺,审计人员主观上易受到影响,审计监督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全而发挥。
(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随着企业所而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越来越大,审计人员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活动,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但要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会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还要熟悉本企业实现生产经营领域的知识。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财会专业或审计专业毕业,知识结构单一。这样的内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技术等方而不够了解,从而不能对企业进行全而的风险基础审计。
三、完善我国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现阶段,加快建立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最高管理机构下设审计机构,直接进行审计工作。
(二)健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方而,应把风险导向审计放到重要地位,并在法规中明确审计计划、流程、方法等相关理论和操作标准,企业自身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控制风险的内部审计制度,在企业内部准则和规范的建立上,应与国际准则接轨,让风险导向审计更有助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盈利能力。
(三)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拓展审计职能和范围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应创新内部审计理念,以制度导向内部审计,创建内部审计新模式,提高审计预警的时效性,拓展内部审计发展空间,保持与各职能部门良好的协作关系,让其他部门认识到审计工作和公司经营互相促进的作用,正确对待内部审计工作。
要全面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范围,以提高公司价值为目标,在传统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上,把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为管理者提供更多风险预防保证和咨询服务。实现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而和环节的全而审计,内部审计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应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