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减灾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震风险;公共物品;风险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6-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地震巨灾所带来的是灾害损失,而保险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的有效工具,因此,人们自然想到地震风险应该通过保险来转嫁,在地震巨灾的损失补偿中唱主角的应该是保险机构。与这一常规想法相悖的是,在地震这样的大灾面前闪现的是政府的身影。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大地震,截至2008年6月15日,政府方面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91.54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6.09亿元;灾后重建基金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2009年、2010年中央预算再作相应安排。社会募集方面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56.54亿元。相比之下保险损失赔偿占比约为3%-5%,约计21~70亿元人民币之间。
是不是因为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保险意识淡薄。民众的投保率低导致了以上的局面?我们先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一下国际上的地震投保情况。
虽然很多国家在地震保险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其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投保率一直很低。以地震保险机制比较健全的日本为例,在日本地震保险法制定初期,即1966-1968年度,日本地震保险为自动附带(即在加入主险的同时附加地震保险),受到1964年和1968年地震的影响,地震保险投保率在20%左右。在这之后投保率开始下降,加之1972年、1975年和1979年3次提高承保限额,1994年地震保险投保率下降至7.0%。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前投保率仅为3.0%,地震后,投保者争先恐后,急增至10.2%,1997年达到27.3%。尔后,投保率又开始下降,1998年3月末,地震保险的投保率降为13.1%,现在仍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大灾之年或之后地震保险的投保率会上升,而后开始下降,总体情况还没有日本好,甚至有的国家投保率不足1%,而且因地而异,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地震较为频繁的国家或地区地震保险开展较好,投保率也相对较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保险的投保率普遍过低,发展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供需严重失衡。比如美国,美国地震保险1964年、1989年和1997年的投保率分别为9.7%、18.7%和23.2%~31.5%。而各州差异很大。加利福尼亚州作为美国人口最集中、工业化程度最高、资本最密集的州,其地震活动也最频繁,目前的投保率也不足20%,其他州则更低。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地震巨灾风险管理与地震保险是两回事。对地震的风险管理不等同于地震保险,地震保险在地震风险管理中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是全部。那么保险这种风险管理工具为什么在地震面前难以发挥转嫁风险的有效作用呢?如果不是对保险这种风险管理工具本身的认识问题。就是对地震巨灾风险的认识问题?抑或是两方面都存在认识上的问题。
因此,本文从地震风险的认识角度着手。澄清地震的风险属性及提供地震风险管理的可行措施。本文研究结论是:地震风险由于波及面广、灾害重大等特点使地震灾害具有非常强的外部性及非排他性,从而使其具有了公共灾害物品的属性;另一方面,与地震巨灾公共灾害物品属性对称,地震风险管理同样具有非常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公共管理范畴。我国的地震巨灾风险管理应该放在公共管理的框架内构建。
二、地震巨灾公共物品性质的经济学分析
(一)地震巨灾的公共灾害物品属性
所谓公共物品,是相对私人物品而言的,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独占性的天然特性。公共物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公共物品和社会属性公共物品。自然公共物品主要是自然界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如地球上的阳光、空气,还有地壳的运行规律等。公共物品的社会属性通常包含公共物品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
消费公共物品就会带来效用,根据公共物品带给人类的效用而言,可以分为正效用,比如说享受阳光、空气、水完成生命的新陈代谢;负效用,自然运行造成的灾害结果使人们被迫消费,如地震带给人类的是强烈负效用,而且具有强烈外部性的非排他性公共灾害物品属性:
1,破坏严重、成灾广泛。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推挤和俯冲,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具有“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等特点。1556年我国陕西关中8级大地震83万人死亡。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23.4万人死亡。19747年4月江苏溧阳5.5级地震就死8人伤2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30000万元。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重伤近16.8万人。轻伤54万人,95%的建(构)筑物坍塌,所有生命线工程全部失效,经济损失大于100亿元,致使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瞬间变为一片废墟,至今让人心有余悸。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7.1级地震虽发生在云南边陲,受灾人口仍多达516万,其中重灾民141万。1997年9月23日,广东三水3.7级地震,震中烈度为5度,3天后又发生4.2级地震,震中烈度为6度,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杨懋源,2004)。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地震,死亡人数近7万。近百万的受灾人口需要安置。震后人们谈震色变,大吃大喝,争相取款,停工停产,社会影响十分强烈。
2,突发急剧,防不胜防。突发性是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不同灾害的突发过程长短时间相差甚大。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孕育过程要短于地震,但其发生到成灾的时间又较地震为长,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甚至更长,毕竟可以给人们以某种抗御灾害的时间。例如暴雨形成山洪,病虫害或急性传染病等的蔓延、流行,旱灾的发生,泥石流的产生等自然灾害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地震灾害却不同,其爆发到成灾的过程极为短暂,地震的发生和成灾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往往几秒至几十秒内,灰飞烟灭,一切都发生了,都过去了。一瞬之间人们祖祖辈辈辛勤劳动而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毁坏殆尽。在地震预报水平还很低的今天。由于地震灾害具有这种突发性,它往往在人们毫无防范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加重了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二)地震风险管理的公共物品属性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识别、预防、救助及评估的一系列活动,是动态管理过程。既然地震灾害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及
非排他性。身处其中的公众就形成了对防止、降低公共灾害的强烈需求,同时,提供灾后重建也是保证灾民福利不进一步下降的必要措施。因此,地震风险管理不但包括对灾后的重建,还包括发生灾害时的救助、灾害的预防等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程度。与公共灾害对应的是对公共灾害的风险管理,它同样具有外部性与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属性:
1,地震后救人具有非排他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财产、人身损失是惨重的,地震的最主要灾害损失是房屋建筑垮塌,被困在垮塌建筑中的人员需要及时救出,救人就成了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同时,主震之后是不断的余震,给救助增添的不仅仅是困难,还有施救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时的救灾已经上升到民族气节、民族良知、民族精神体现,也是考验一个执政党的亲民措施。与救人相对应的是大量灾民安置,受伤灾民救治,在大灾面前需要调用物资、医疗措施、救灾的援助人力,这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及时就位,各个环节之间需要协调、协作。这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时候的管理目标是社会民众和国家财产的安全,而不是谁付了保费谁享有被保护的特权,享受被保护成为公众普适权利,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地震风险管理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公共管理层面。
2,震后抢修生命线具有非排他性。比地震灾害更严重的是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瘟疫等次生灾害,同时由于短时间地下巨大能量的释放,对道路、电路、煤气等关及民众生命线的公共设施损害是波及面更大、灾害损失更严重的潜在危险。这样的危险需要马上解除,对于这样危机事件的管理也是国家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换句话说,也只有国家才有这样的能力,其他私人组织很难达到这样的财力及组织调动与协调能力。
3,灾后重建具有非排他性。灾民安置与灾后重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大震过后,很多问题都不是用钱能够解决的,比如说灾后建设涉及到整体规划;受灾群众中有很多痛失亲人而面临的孤老、孤残、孤儿的照顾与赡养问题,对受灾群众的救助不仅仅是当期生活必需品的短期救助,更是未来以后的中期、长期救助;救助的需求不仅仅是钱物,还有人性的关怀、一个国家人道制度的关怀。就算是这些救助手段都可以折成钱来计算,那么折算的标准也应该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因此,灾后重建更要求国家提供公共管理。
三、地震风险管理公共物品的供给借鉴
对于地震风险管理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分析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样的公共物品由谁提供?如何提供?即公共物品的供给规律。公共物品中有三个基本的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消费者直接获得或接受服务,他们可以是个人、特定区域的所有人、公共机构、私人组织等。公共物品的生产者直接组织生产,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它可能是政府机构、志愿组织、私人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有时甚至是消费者自身。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或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志愿组织、消费者自己等。在公共物品的“市场”上,或是政府建立的企业。亲力亲为,进行“政府生产”,或者由政府委托、安排私人企业生产,称之为“政府提供”。就公共物品而言,政府可以是供给的主体或最终责任人,但却可以将不同的环节分配给非政府的私人组织。也就是说,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责任与形式可以分开,政府是主要责任人,或最后责任人,而提供的方式却可以多样化。目前就世界经济来看,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是一个趋势,之所以是一个趋势是因为这样的供给模式引入了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工具。对于地震风险管理这样公共物品的供给我们看一下世界已有的做法:
(一)日本
1966年日本制定了“地震保险法律”,根据这一法律建立了地震保险制度。制度一建立就引入了政府再保险方式,采用政府与灾害保险公司共同运营的方式。由于国内保险公司的受理能力有限,而国外保险公司不受理分担责任的再保险,因此根据地震保险法规定将地震保险分为三级机制。第一级由民间的产险公司以火灾险附加方式承保住宅的地震保险后,再由国营再保险公司(JER)分担再保险,发挥第二级机制功能,JER再将超额损失以再保方式转予政府承担,由政府担任最后一级的风险承担。原则1-750亿日元以下的理赔由民间业者负责(含产险公司及地震再保险公司);如果理赔金额达750亿日元至8186亿日元,则由日本政府及民间业者各负责一半;若理赔金额达8186亿日元以上至41000亿日元,则由日本政府负责95%,民间业者负责5%。
(二)美国
1996年加州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一个为房主提供地震保险的计划。除了参加的保险公司提供的资金和保险费外,再保险资金和加州债务管理机构以及私人投资者的资本也投资于该计划。保险公司提供第一笔10亿美元的现款,并承诺。如果需要,再追加30亿美元用于理赔。保险公司将投保人的保险单转由加州地震管理局控制,由该局负责赔偿任何损失。如果加州地震管理局所付的保险赔偿费超过了该局的财力,该州财政厅将发行债券或由政府担保得到多达10亿美元的其他财政借款,这笔借款将通过将现有保险费增加20%来分摊给每个被保险人。
(三)新西兰
新西兰对地震风险的应对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别属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巨灾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将启动应急计划。新西兰法定保险费按每户每年60新元收取,保费被加在保险公司收取的火险保费上,由保险公司代收后交给地震委员会。保险最高责任限额:房屋最高责任限额10万新元,房内财产最高责任限额2万新元,巨灾风险保障的费率为0.5%;如果房屋或房内财产的价值超过了地震委员会的最高责任限额,居民可以到保险公司投保超限额的部分。免赔额:(1)房屋受损或房屋及房内财产均受损的,免赔率1%,最低免赔额200新元;(2)只有房内财产受损的,不论损失金额大小,一律免赔200新元;(3)土地受损的免赔率10%,最低免赔额500新元,最高免赔额5000新元。
保险公司承保居民住宅及宅内财产价值超过地震委员会最高责任限额部分的地震险。保险公司一般将全国各地按地震风险的程度不同划分成315个区域,并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高度以及使用年限等因素,厘定不同的费率为0.1%~0.5%。
(四)墨西哥
墨西哥地震保险是在火险保单上包含了地震责任,地震责任以交纳地震附加费和外加费率的方式在保单上注明。地震保险保障只限于固定资产,而不包括利润收益的实际损失。地震保险可按以下四种方式投保:(1)全额投保(带有保不足条款);(2)保户负担25%共保(损失责任按比例分摊);(3)以火险保险金额的75%为保险金额投保;(4)以地震保险金额的2%为绝对免赔率,投保最大金额不限。
墨西哥地震责任的绝大部分由再保险公司负担,再保险公司要求再保险分公司定期提供有关信息,在每一相关地震危险的比例分摊再保险合同有效期内,至少每年提供两次。
对上述几个国家的地震保险进行总结可以看出:(1)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震保险制度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作为基础,由此也肯定了地震风险管理的公共产品属性,地震风险供给上升到国家管理层面。(2)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震保险制度都建立了一定的核心机构,但是这个核心机构却表现出了国别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地震风险管理供给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并不局限在政府或私人单方供给模式,更多是两者的配合。(3)政府支持。不论采取何种模式,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地震保险制度都有政府的支持,虽然支持力度有所差异。也就是最终在政府层面上肯定了政府是地震风险灾害的最终责任人,给出了政府担保。四、中国地震风险管理的模式构建
地震风险管理的公共物品性质是从多方面表现出来的,不但具有经济属性,还具有文化属性,尤其是对大灾救助的系统工程,反映的是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社会民众的精神面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结合的社会和谐程度。因此,地震风险管理首先从性质上应该归属到国家管理的高度,其次地震风险管理的国家管理范畴并不是以经济为惟一目标,但却以经济为主要基础。
(一)地震保险与地震灾害赔付
保险业中的损失和赔付是两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损失通常指承保标的可能发生的实际损失大小,赔付则指保险公司按承保合同规定的保险责任所支付的实际费用。事实上,保险公司关心的是赔付而不是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费率准备金及再保险安排等精算问题应以保险责任的赔付损失分布情况为依据。也就是说,如果作为私人商业保险的供给而言,商业保险考虑的是赔付规律及自身的赔付承受能力。
因此,就商业规则而言,无论是出于赢利还是树立自己的形象,无论是提供公益的非盈利活动还是超能力承保威胁到自己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都要制定赔付政策。赔付政策对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投保人缴纳保费的金额数目及投保人因道德因素引发投机或逆选择等方面的控制起到一个杠杆作用,它是保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上已开展地震保险的国家也有各自的保险赔付政策。比如日本对地震损失的赔付政策是根据日本地震保险法,以安定居民生活为目的。如属于全部毁坏,被保险者将获得地震保险费的全额支付,但不超过地震保险赔付的上限(房屋的保险金额上限为5000万日元,生活用品保险金额上限为1000万日元);如属于半损的情况,将获得地震保险金额50%的赔偿;如果只是一部分损坏,则只能获得地震保险金额5%的赔付。由此可以看出。地震损失的保险赔付与人们的愿望赔付不是一回事。通过对地震灾害损失的即时管理可以看出,人们对地震救灾期许的是公共产品属性,而商业保险提供的只能是私人保险商品。日本地震保险建立得比较早,相对于其他国家也是民众保险意识最高的国家,在经历了阪神、淡路大震灾,现行地震保险制度也有这个难题。震灾后,日本的消费者提出了许多有关理赔内容不充分的意见,主要是:(1)保险金额上限过低;(2)只是火灾保险赔付的30%-50%,赔付比例太低;(3)家庭财产受到损失而建筑物没受损失便不赔付太不可思议。这反映了消费者寄希望地震保险的“个人财产赔付”比例与“帮助受灾者稳定生活”这一地震保险本来的目的之间产生了一些差异。因为地震灾害是一种特殊保险,所以不得不对理赔内容作某种程度的限制。尽管如此,日本政府在灾后要求保险公司在争取担保能力平衡的同时竭尽全力,尽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另外,从保险的操作规程上来说,对损失的赔付要有明确的依据,那么也就是对灾害损失最后的损失额度要有实际的查勘,而查勘不仅需要技术、人员,还需要时间。因此,从尊重保险商业规则的角度,保险的地震理赔也很难达到即时性。日本阪神、淡路大震灾发生时,对上一年12月28日发生的二三陆远海地震的受灾情况调查仍在继续。为了对大量的受灾契约物件进行灾情调查并迅速支付保险金,保险公司最多时1天出动调查人员约3000人。但由于交通受阻等原因,保险公司于3个月后才基本完成了赔付工作。
(二)对我国地震保险的解读
1979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以后,地震保险作为财产保险中火险的自动附加责任予以承保。1996年7月1日新颁布的《财产保险基本险》和《财产保险综合险》条款中将地震责任从财产保险的保险责任中予以剔除。目前保险市场承保地震责任的基本情况是:随着保险业风险防范意识逐渐提高,国内保险公司对地震风险持谨慎承保态度。建筑工程险包含地震责任,企业财产保险需要另行特约承保,家庭财产保险、机动车辆险等险种则将地震风险列为除外责任。在承保实务中,基本上也采取了限制保险金额、设置绝对免赔率、高比例分保等控制地震赔付风险的措施。地震保险对震害风险的分散和补偿作用极为有限。
从地震保险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保险公司对地震保险的供给是由完全供给到完全不供给再到目前的限制供给。表面上看是一个商品的供给问题,其实质是在供给背后的经济体制发生变迁。在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财政收支使保险实质充当的是财政职能:保险公司所收保费上缴,赔付再由财政拨付下放,有财政兜底,保险公司谈不上赔得起还是赔不起。1979年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利改税使保险公司具有了企业色彩,但是这时高额的保险税率把保险公司用于准备金积累的资金都以税收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
保险税制经过若干次改革,所得税率降了下来,但与交易商品密切相关的交易类税种,如营业税、印花税对保险公司的负担仍然不轻,因此,保险公司对于地震这样的风险只能是望着市场需求而畏缩着供给的手脚。作为金融行业之一的保险业,是国家财政的税利大户,由于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虽然税率水平会随经济发展而下降,但这样的制度在当前及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是不会有太大改变的。
(三)我国地震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以上两方面分析得出,地震保险在我国不应该完全依赖市场搞商业保险机制,地震保险在我国适合搞成国家支持的政策性业务。也就是说,我国的地震风险管理应借鉴国际做法――国家公共管理属性,政府供给与私人供给相结合。
突发性、严重性是地震灾害的显著特征之一,我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45%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或Ⅶ度以上的区域内。特别是我国大陆地震绝大多数为发生在10~35km深度范围内的浅源地震,更易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我国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极为严重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目前保险的税率制度也是一个变迁的过程,没有完全过渡到市场机制,如果损失完全由商业保险来承担。势必会导致保险公司经营亏损,甚至破产。
就自然灾害来讲,地震保险的风险特点也不适合完全商业经营。地震活动的另一个自然属性是时间分布的准周期
性。长时间的资料分析表明。地震活动是强、弱相间。波浪起伏地发展。即在某一时段内强震密集发生,数量多,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在紧接着的一个时段内,地震活动稀疏,不仅数量少,而且强度也低,称之为地震平静期。一个地震活跃期或平静期的持续时间通常为几年至十几年。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周而复始,构成一个延续不断的地震时间分布序列。很显然,地震灾害的时间分布也将依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而变化,在活跃期形成地震灾害损失高峰时段,平静期则为灾害损失谷值时段。地震活动的这种周期性特点,对地震保险业务的正常平稳经营必将带来严重影响。在地震平静期,地震活动水平低,震灾损失风险小,保险公司的经济赔偿数额也少,容易造成虚假盈余,使相当一部分本应留做赔付地震巨灾损失的未了责任准备金被当作利润并通过国家税收上缴了财政。而在地震活跃期,大震频繁发生,震灾损失严重,导致保险公司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超过自身的赔付能力。
同时,由于灾害性地震,特别是大地震发生的概率小、周期长,这就可能出现在地震活跃时段,尤其是在有震情时,投保人多,预测地震所在地区的投保人多;而其他时段、其他地区的投保人少。保险公司从自身的经营考虑,则正好相反,这就形成了双向逆选择。
因此,政府应将地震保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列为政策性保障措施。首先,要建立地震保险的保障基金;其次,对地震保险保障基金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
1,建立地震保险保障基金要强制。地震保险之所以要实行强制保险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1)为了达到业务经营必须的参与率。保险是以大数法则为基础的经济措施,大数法则的核心是参与率越高,稳定系数越好越合理。(2)克服地震保险中存在的双向逆选择倾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形地貌特点复杂。不能像新西兰采用全国统一的强制保险。但是,为了保证必要的保险参与率,政府规定对某些地区、企业实行强制保险。实施强制保险的对象,应包括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基本烈度Ⅶ级及以上地区的居民住宅、工矿企业的厂房以及公共建筑物。强制的办法可以考虑税费结合。
[关键词]护理管理者;成批伤员;救护;转运;管理实践
护理管理者在医院被赋予了多重角色,病区护士的管理,病区财产、设备的管理,病区病人的管理,陪伴的管理,学生的管理,医护的协调,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等等重任。长期从事护理管理的护士长群体,有着管理者共有的特征,在管理的工作区域内,不管什么突发事件发生,护士长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和出现在现场,沟通、协调、组织、解决是护士长群体经常都要承担的工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作为省卫生厅派遣的医疗救援小分队,在震后19小时我院10名医护人员到达青川受灾最严重的木鱼镇中学开展救援,面对学校操场横七竖八躺放的成批死亡和受伤的学生和老师,哭声喊声声混杂一块,三五成群无助的基层医护人员,到处散乱堆放的简单医疗用物,无序混乱是第一映像。出于职业习惯和敏感,达到现场的护理管理者立即进入角色,给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最高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立即被任命为木鱼镇医疗救援总指挥。
在医疗救援总指挥有效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下,在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公安、武警的大力配合下,木鱼中学和木鱼坝98名地震伤员得到现场有效的救护、包扎、固定后有序转运,令木鱼镇伤员致残率、死亡率降低到了最小程度。回顾突发地震所致成批地震伤员的救护得失,是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有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人类诞生起,就有了管理实践,地震成批伤员现场人员聚集集中的地方更需要有效管理,从现场的救护到伤者的有序转运,从有限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到恕不相识的各级医护人员资源的配置组合,从现场的消毒隔离到死者尸体的集中管理和处置等等需要有人承担起统一组织和指挥责任。护理管理者作为现场医疗救援总指挥,把管理病房的有效经验应用在了本次成批地震伤员的救护和转运中,其管理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管理原则
护理管理者被现场授权救援总指挥后立即召集当地基层医院、各医疗队负责人和本救援小分队10名医护人员短暂碰头,达成分工合作原则,立即各就各位完成任务。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分别摸清现场医护人员情况、医疗物资情况,按照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行动思想原则,配搭医生护士,未分到工作任务的基层医护人员在指定位置待命。
1.1分组初步检伤
由于伤者在一个大操场横七竖八的摆放着,总指挥初步划定5个区域,本医疗小分队10名医护人员,按照一个医生一个护士的配搭,基层医院医生跟随的方案,医生检诊,护士记录,基层医生按照分检医生的指导为伤者做包扎固定处置,保证不漏检一个伤病员。
1.2再次核查分检
按照急救时间的标准,最佳急救期在伤后12小时内,较佳急救期在伤后24小时内,延期急救期在伤后24小时以后。伤者越早时间得到正确救治,伤员的存活率越高致残率越低。从未经历过突发大灾害的医疗救援队小分队出发前没有足够的估计,仅带了有限的救援设施设备,不能满足现场开展手术的需求,现场伤者转院是唯一的出路。为此现场检伤分类决定转运顺序非常关键。按照急诊急救的正常程序,伤者应按伤情、危急程度、年龄、性别等统一编号挂牌,便于医务人员快速识别、分诊、分级处理、转送抢救。但成批地震伤的现场不可能按常规进行,只能因地制宜。在分组检伤完成情况汇总后,指挥长要求各分片医生,陪同现场最高权威的资深外科主任医师再次分拣,并根据轻重缓急决定转运的顺序,每个伤者手里拿着一个转运的彩色纸片顺序号牌,重伤者转运号牌纸片上还有一个初步诊断,对不断挖掘出的伤者根据情况进行转运的顺序安排。
医疗救援总指挥员根据分拣的结果,按轻重缓急将转运的伤员分批次有序的安放在指定位置,以便于及时按秩序转运。
1.3联合转运
救援小分队迅速完成了伤者病情评估、伤情处置,检伤分类后决定转运的顺序。由于通讯中断信息不畅但救援总指挥根据道路刚打通进入青川的经历,及时做出分析决策,得到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征用拦截一切可以开动的车辆转运伤员。一场以护理管理者为主导,公安武警共同配合的安全大转运联合行动迅速、高效、有序地行动起来。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组织人员负责抬送伤者上车,救援小分队派出医护人员赶赴木鱼坝另一伤者集中地点救护。
1.4安全转送
第一批列入紧急转运的伤员21名,其中开放性双下肢骨折11例,脊柱、骨盆骨折6例,肢体离断2例,多发伤伴有血气胸2例。第二批共有伤员24例,其中开放性四肢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9例,颅脑外伤7例。第三批共53例伤员,主要是四肢、躯干和头部的外伤或骨折。每个转运车辆都安排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随车,危重伤者全部都在补液的状态下运送,并准备了途中足够的液体补充。
2、现场的防疫清理和消毒管理
按大灾之后防大疫的指导思想,救援总指挥在伤者全部转运后立即联系公安武警和志愿者清理现场,并要求将到处摆放无人认领的尸体统一放置在指定的地点。同时联系当地基层医院负责人尽快想办法完成现场防疫消毒处置。汇同抗震救灾指挥部、相关人员重新为医疗救治点选择合适的地点布点。在现场没有消毒处置前,其他避难的群众暂时不宜进入该区域,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在完成现场消毒处置后要求每个挖掘出来的伤者、死者都进行初步的喷洒消毒。
3、思考
笔者作为青川地震成批伤员救护现场的管理实践者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有效指挥和管理,应急状态下的灵活应对应该是一种策略和方法。
3.1医疗队救护资源合理安排和利用
本次青川木鱼镇救护现场,在震后24小后各地陆陆续续到达救护现场的医疗队越来越多,大量人员聚集在同一个点,能够自行利用带来的医疗资源全面开展医疗救护的医疗队非常有限,医疗人力资源闲置浪费表现突出。每一辆转运伤员的车辆,配置一名医生和护士随车监护转运的伤者,让伤者增加了心理的安全感,同时充分利用了闲置状态的医疗人力资源。集中管理的设备物资由各医疗队负责人在指定地点和人员手中领取。
3.2救护现场授予医疗护理专家的决策权
救护现场由于各医疗队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相互不认识,没有合作的意识和经验,每个队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着一些伤者,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有的伤者病情严重而没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置而错过最有效的救护。鉴于此在类似的现场,授予最高医疗级别的医疗专家做总决策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现场成批伤员的进一步损害,为下一步救护争取时间。
3.2非医疗资源的替代应用
当救护现场缺乏必要的医疗资源时,可以利用现场仅有的条件树枝、木块代替夹板固定。浓烈的尸臭,导致挖掘现场武警官兵出现强烈的恶心呕吐,用绷带折叠做简易的口罩,矿泉水稀释酒精湿润纱布做内层,减轻了官兵恶心呕吐的症状。氧气管代导尿管应用于应急状态下的导尿等。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可用资源是灵活性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种策略。
一、于5月12日在乡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xx乡防震减灾会议和并举办防震减灾知识培训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包括《地震知识》、《动物震前异常反应》、《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等,我们从地震基础知识,到震情识别技能、灾情速报程序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热爱防震减灾事业的业务骨干。
二、在xx乡文化广场悬挂标语、横幅,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及现场咨询活动。活动当天着力宣传了防震、避震、地震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我国地震发展形势,丰富群众防震减灾知识,向群众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份。向群众展示宣传图片5张,到各企业送发地震宣传单100余份,累计咨询人数达200余人次。这次活动对有效提高我乡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也能帮助群众正确处理地震发生与识别相关谣传。通过宣传,群众了解到防震减灾知识,接受到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增强了防震减灾意识。
三、在xx中学进行防震疏散演练,在疏散演练警报响起后,各班同学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快速有序地跑出教室,全校师生在校长王学强的指挥下用2分13秒安全撤离教学楼。在师生们到达指定位置后,班主任清点各班人数,向总指挥做口头汇报。最后,总指挥进行活动评估、总结。为做好这次地震逃生演练,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实的演练方案,让学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明确演练的重要意义、演练的程序、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对疏散路线和安全地带进行了仔细检查,消除各种可能存在的障碍和隐患,确保“逃生”路线畅通安全,真正做到了高效、有序、快捷地避震、逃生和疏散。此次地震逃生演练,使广大师生了解了防震知识、避震方法,疏散路线,树立了自救互救意识,掌握了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四、发挥地震预报观测点的作用。在我乡设立了2个观测点,发现异常情况迅速上报,通过畜、禽和自然现象密切关注地震灾害的前兆,有效地掌握地震动态。
这次防震减灾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地震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公众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为吸取汶川特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震灾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地震局就加强震情监视和应急处置工作下发了紧急通知,现就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了防震减灾相关体系建设,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市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当前地震灾害面临的新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严峻的防灾工作形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当前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真正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不定期地播放、刊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特别是在“5.12”与“7.28”防震减灾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重点时段和活动中,市地震局要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防震减灾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组织和协调新闻单位刊登防震减灾公益广告,编写和印制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免费向社会公众发放。大力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共同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要抓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和科普基地建设,积极开设防震减灾专题讲座,增强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各中小学校要结合自然、地理等课程,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要在教育网站上链接相关防震减灾知识和视频宣传片。有条件的中学,可结合学生兴趣小组,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室,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地震基础知识学习。完善现有地震台站设施和功能,充分发挥地震台站科普宣传作用,切实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创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进一步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管理的各项体系建设,在原有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强化管理,细化紧急情况下的各项应急措施,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落实应急救援队伍。
市地震局要切实做好全市“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地震监测设施和能力建设。要加强对我市地震台、各前兆观测点和宏观群测点的管理,确保信息节点24小时正常运行,准确传输相关数据,保证地震监测台站设施不受外界干扰,严厉打击破坏地震监测站的设备设施、房屋建筑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准确收集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分析会商,主动、及时地向上级报告信息,积极为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严防地震谣传、误传的发生。继续积极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等“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要制订“三网一员”建设方案,制定和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配备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形成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将地震应急体系纳入全市抗灾防灾大体系统一规划、建设,重新修订地震应急专项预案,建立指挥平台,加强应急通信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实现与市应急平台对接,构建上下贯通、保障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
市住建委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在项目选址上,应尽量避开抗震不利地段;在项目设计、审查上,要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在项目审批上,有关部门应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审批的重要内容,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加强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一般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市民政局要做好地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积极推进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增加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的适应性品种和数量。建立应急救灾物资调拨和运输网络联动工作机制,健全救灾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协作,共同做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
市房管中心要加强对社区的管理,指导各社区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社区每年开展2次地震宣传活动,努力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意识,积极组织社区参加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申报工作,全面推进示范社区建设。
市教育体育局要加强对中小学校的应急演练管理工作,认真部署,精心组织,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排查消除隐患、常规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安全工作,提高师生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结合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编制学校建筑抗震性能加固改造工作方案,合理确定校舍加固改造、重建工程时间。
市财政局要在保证地震部门基本经费支出的前提下,还应安排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群测群防、地震台站建设和运行等财政经常性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科技(地震)、住建、交通运输、水利、民政、卫生、教育、供电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办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科技(地震)局办公,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乡镇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防震减灾助理员,并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各相关部门要针对防震减灾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分类指导,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二、不断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采取举办地震科普讲座、地震知识竞赛等方式,以农村广大民众和青少年为重点,广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的氛围。县地震、教育、住建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并会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县广电部门要策划制作防震减灾和地震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专栏节目;县地震部门要依托现有资源,建立一个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和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并做好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全面提高地震防范综合能力
(一)不断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县地震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地震观测台、地震前兆台和地震宏观观测点的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批地震宏观观测点,解决地震宏观观测盲区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地震安全信息平台,加强对水库、江河堤防及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监测,逐步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二)切实加强群防群控工作。县地震部门要会同各乡镇加快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测、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三)深入开展抗震设防工作。县地震部门要会同县住建、交通运输、发展改革等部门,加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全面提升城乡各类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能力。要迅速公布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并将其作为建设项目审查的必备条件之一,其中,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要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新建工程,要按照高于本县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加强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
(四)大力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县地震部门要会同各乡镇,采取每年在全县建立1个以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点的方式,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在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时,各乡镇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并加强与县劳动就业、地震部门的联系,组织农村民居工匠培训和村民抗震知识培训,提高农居建设施工质量和村民防震意识,使农村抗震民居比例大幅度提高。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县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表彰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xx年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政府向给予防震减灾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各部门和辛勤工作在防震减灾一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获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为什么今年选择在五祖镇召开会议?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让大家接受教育。湖北省地震局黄梅地震台是省级台站,仪器先进,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多次被评为先进台站,也是我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有必要让大家来切身感受一下,现场接受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二是让大家看到变化。近年来,五祖镇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成效显著,五祖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在20xx年成功入选中国地震局“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立项项目,并于去年通过省级验收;五祖镇一天门社区去年被省地震局评为“湖北省防震减灾示范社区”,这不仅是五祖镇防震减灾工作的缩影和见证,也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标杆和典范,更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希望和方向。这些变化,也有必要让大家实地看一看。三是让大家思想触动。通过看亮点、听经验、学典型,让各乡镇、部门分管同志思想有触动,工作有压力,进一步找准差距,明确方向,鼓劲加压,推进工作。下面,就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统一思想,把握防震减灾新形势 20xx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十六字”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被省地震局评为“20xx年综合工作先进单位”和“20xx年地震应急工作先进单位”,五祖镇一天门社区被省地震局评为“湖北省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一是工作有氛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财政经费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强力支持。各乡镇都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全县防震减灾会议召开后,独山、新开、刘佐、五祖等9个乡镇,迅速在党委、政府会议上传达会议精神;大河、刘佐、停前、杉木等4个乡镇在镇、村级干部大会上传达会议精神;大河镇3次在全镇村级干部大会上部署、督办村级防震工作。独山、濯港、刘佐等7个乡镇签订了村级防震减灾年度目标考核责任状。
二是联动有力度。发改、住建、地震等部门不断强化对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先后对20多个高大建筑群进行了抗震设防的行政审批。财政局在防震减灾专项资金预算和拨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教育局坚持把防震疏散演练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地震局先后争取3个省级项目,获得项目资金131.5万元。人社、民政、安监、卫计、国土、科协、团县委、电视台等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能力有提升。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不断健全,地震灾情收集与信息报送系统初步建立,地震应急信息平台正式运行,地震应急终端全面配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成立了首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深入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全县各部门共举行地震应急演练30多场次,停前镇、大河镇、分路镇等乡镇均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应急演练,五祖镇、杉木乡把应急演练延伸到幼儿园。
四是宣传有成效。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等特定节日,深入开展文化广场宣传、发放知识读本、送科普电影进校园等活动,在东禅公园建立了地震科普文化宣传橱窗。小池、独山、五祖、濯港、分路、停前等乡镇,创新形式,多次开展宣传活动;刘佐、大河、孔垄、苦竹等乡镇开展多次村组干部、联络员专题培训或以会代训,濯港镇举行了70多人的专题培训。全年在国家、省市级网站、报刊发表防震减灾信息文章20多篇,有力地提升了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显示度与影响力。 虽然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小部门实现了大作为,但与组织要求相比,与群众期盼相比,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提高,个别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和麻痹思想;
二是防震减灾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监测设施、避难场所建设等难以满足防震减灾需求;
三是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有待加大,特别是乡镇经费难以保障。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我县地质构造复杂,是 “湖北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多次发生有感地震并受临近地区地震影响,地震态势依然严峻。而我县当前正处于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建设“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能力。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责任更加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站在讲政治和讲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负责、对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进一步认清当前防震减灾面临的严峻形势,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当前的大事抓紧抓好,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二、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开创防震减灾新局面
20xx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省市防震减灾会议精神,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监测为主,完善预报体系。
一是要加快台站建设。要继续加大黄梅县地下流体观测站的建设力度,确保台站新钻水井观测仪器安装到位并尽快投入运行,力争把县地下流体观测站建设成国家和湖北省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台站。要提升台站监测资料质量,力争观测资料评比达到全省综合第一要争取将台站改造纳入20xx年武汉城市圈项目,对台站环境进一步整治,使之成为环境优美、手段齐全的综合台站,成为科普教育宣传基地。
二是要加强平台管理。要以地震应急信息平台为依托,切实加强防震减灾信息的报送工作,确保信息传送及时准确,实现与省地震局的信息共享。县地震局既要加强与省、市地震局的沟通衔接,争取上级支持,又要加强与省地震局黄梅地震台的沟通交流,配合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三是要健全群防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继续推进地震客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各乡镇要至少完善以动物或水井观测为主的地震宏观观测点1个,配备兼职地震宏观观测员1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切实加强对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地震宏观观测点测报员的管理和服务。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当出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要第一时间上报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及时向地震局报告,以便领导和专家对相关现象及时作出分析与判断。
(二)要坚持“防”字为重,提升预防能力。
要坚持“宁可百年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的原则,做到“防”字当头,把震灾预防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在灾害发生之前。
一是要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有这样一个事例,20xx年3月20日,墨西哥南部里氏7.4级强震,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强震,仅2人死亡。一个并不是很发达的国家,为何能做到遇强震而无重大伤亡?根本就在于该国政府未雨绸缪,执行非常严格的防震抗震标准,在首都墨西哥城,建筑物的标准为可以抵御里氏8.5级地震。许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而我们国家每次发生地震,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工程抗震不达标是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梅政办发〔20xx〕103号”文件的规定,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从源头上杜绝地震安全隐患。特别是新建、扩建、改建的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教育部门要切实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规划、住建、发改、地震等部门要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关。
二是要全面推进民居安全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村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宅和设施。住建、地震及各乡镇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安全民居抗震设防技术培训,提高建筑工匠和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县地震局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以濯港镇洪湾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等工程为重点,积极申报“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项目,争取省级项目支持。
三是要科学编制防震减灾规划。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十三五”专项规划。地震局要加强与发改局的衔接,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工作,争取将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纳入政府单项规划中,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三同步”。
(三)要坚持实战为要,增强应急能力。
一是要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据了解,各乡镇和大多数部门都完成了应急预案的制定,希望各部门不断完善预案,并上报到县地震局。后段,要推动地震应急预案向企业、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延伸,形成完善的预案体系。地震局要统一协调,并做好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检查。
二是要加强地震应急演练。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临震不乱。教育、卫生、住建、安监、地震等部门要着重指导、督促机关团体、学校、商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教育局、地震局要联合发文,将5月作为地震应急演练月,并重点督促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全县中小学校每学年都组织一次以上地震应急疏散和救援演练。
三是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机动能力。去年,我县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各乡镇也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组建了队伍,这只是第一步,今后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与水平。县应急办要出台文件,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对队伍、人员、装备、设备等进行统一登记、统一备案、统一管理。
四是要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城市人口的明显增多,城市建筑密度显著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越来越少,城区仅有的几处避难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住建、规划、发改、教育、地震等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要求,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应急避难设施,统筹安排应急避难所需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应急避难标志牌,并规划设置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栏。今年城区要新增避难场所2处以上,每个乡镇要新增避难场所1处以上。
(四)要坚持宣传为先,提高防灾意识。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要强化宣传。在20xx年,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距离较远的重庆也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一男子因恐慌从三楼跳下,脑部重伤,另一男子从四楼跳下身亡,成都大学5名学生,也在地震时跳楼致伤,其中一人重伤。淡薄的防震意识,匮乏的防震知识,愚昧的逃生手段,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必须坚持“防震减灾,宣传先行”的指导方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要把防震减灾知识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5.12”、“7.28”等特定纪念日为重点,充分利用会议、讲座、宣传栏、媒体等各种形式,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实现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常态化、全面化、多样化、重点化。教育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县党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公共安全教学体系,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水平。各乡镇和文化部门要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村级文化长廊内容。电视台、黄梅在线、黄梅防震减灾信息网等媒体网站要发挥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县地震局要充分履行职责,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做好专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谋求防震减灾新作为 防震减灾是一项多领域、跨部门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主动担当作为,形成工作合力。
(一)要加强领导。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每年都召开,文件也印发了很多文件,今天又签订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状,应该说各地各部门的职责都很明确了,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有没有引起重视,有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没有制定明确的工作措施,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各级各部门能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做到有领导分管,有具体人员负责防震减灾工作。各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主动向乡镇党政主职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要争取资金支持,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保障。
(二)要形成合力。防震减灾工作不是地震部门的事,也不是单靠地震部门就能做好的,需要各级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各级各部门既要强化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又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合资源,大力支持。发改、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民政、交通、水利、卫生、通信、电力等部门要加强本行业抗震设防和救灾应急准备工作;新闻宣传等部门要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其他有关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三)要担当作为。今天各乡镇和相关部门都签订了责任书,年终要结总帐,通报考评结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考核只是手段,推进工作,重在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有岗位就要有责任,要想出彩就必须出力。就我了解,有些乡镇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主动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推动了防震减灾事业长足发展;而有些乡镇安于现状、逃避问题,甚至不推不动、推而不动,防震减灾工作毫无起色。希望各级各部门能主动担当作为,推动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发展。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年3月1日上午10:30
地点:胜利路商业步行街名秀广场
二、参加人员
1、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
2、区直机关干部、街办(管理处)干部群众、部分中小学生,共计约220人。
三、宣传仪式
(一)主持人:区主要领导
(二)议程:
1、授牌
(1)副区长同志宣读人民政府《关于授予育新学校、小学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的通知》;
(2)省地震局领导、市领导和区领导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授牌;
(3)小学校长讲话。
2、省、市地震局向赠送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3、领导讲话
(1)区主要领导讲话;
(2)省地震局领导讲话;
(3)人民政府副市长讲话。
四、宣传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
2、地震科普知识、地震宏观前兆知识;
3、抗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
五、宣传形式
1、地震知识咨询;
2、地震科普知识图片展;
3、向市民发放地震科普知识资料;
4、悬挂宣传横幅、出板报等。
六、有关要求
1、此次宣传活动规模大、要求高、时间紧,请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按照要求搞好本单位的宣传活动。街办(管理处)要在街道及人口密集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各社区要以板报、墙报等形式配合搞好宣传活动;
2、各单位按照分配的人数于3月1日上午10时15分前到达活动地点;
执法检查是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两个检查组分别对石棉、芦山进行了检查,委托其余六个县区人大对本区域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然后听取了市防震减灾局汇报。6月24-25日,市人大召开第18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的报告,印发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雅人委〔〕27号)。会议形成了《关于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雅人委〔〕25号)。
会议认为,《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防震减灾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提升,地震防御能力得到提高,地震应急体系不断加强,“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得到有力推进。会议对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会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以来,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改进。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薄弱,防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能力需要提高;三是防震减灾部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四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存在漏洞。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增添措施,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了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等五条意见。
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十分重视,接到市人大《审议意见》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抓落实。为此,结合市政府《关于做好防震减灾及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意见》(雅府发〔〕35号)的落实,有针对性地以下贯彻意见,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继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进一步实施好《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素质工程,以《市防震减灾简明读本》为基本教材,以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通讯等宣传优势,利用街头公益广告栏、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基层宣传设施,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防震减灾意识。
1、积极开展“进机关”活动,发挥机关表率作用。各机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班、各种会议,采用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等方式,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机关”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法规纳入各级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内容;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和专项活动,如《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5.12”纪念及“防灾减灾”日、修订预案等,主动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联合开展工作时机,如各种检查、行政执法、基础建设等,面向社会有争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2、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发挥学生辐射作用。进一步抓好市防震减灾局、市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雅震发〔〕11号)的落实,在全市中小学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法规“进校园”活动。通过市级、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教学设备的支持、优秀辅导员的表彰,鼓励一批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学校真正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列入教学管理目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乡镇宣传防震减灾知识,通过“进校园”辐射全社会。
3、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发挥社区区域管理优势。按照市防震减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精神文明办《关于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的通知》(雅震发〔〕20号)要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促进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宣教活动。各级防震减灾机构要加强对社区的指导、帮助和督促,为社区提供宣传资料和技术支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帮助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划定疏散路线和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4、积极开展“进企业”活动,增强企业应对能力。有关企业管理部门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规“进企业”活动,帮助大中型企业、重要企业、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企业及其员工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5、积极开展“进乡村”活动,提高乡村防御能力。发挥“三网三员”群测群防网络作用,充分利用赶场天、节假日,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光碟、张贴宣传挂图等形式和乡村宣传栏、公开栏、召开会议等,经常性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县区有关部门利用三月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普赶场等活动,采用发放宣传资料、放电影、咨询、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指导乡镇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开展应急演练。
二、加强地震监测、震情跟踪基础工作
严峻的震情形势,决定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中,监测预报是基础性的工作,是做好其它工作,特别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切实抓好。
1、树立“震情第一”的思想,加强台站的建管。我市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又处在省内三大断裂交汇附近和汶川特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中南段,震情形势严峻。为此,必须加强全市地震监测、观测台站的规划建设、优化改造和管理维护,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观测能力和水平。
2、强化监管责任,密切监视和跟踪震情。市、县区防震减灾部门必须强化24小时地震监视和震情跟踪制度,完善震情初报制度,及时处置上报震情信息。县区防震减灾部门要加强宏观观测网点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各网点正常运转,对出现的各种宏、微观异常情况做到无一漏报,出现一起核实一起,为捕捉地震短临信息,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服好务。要切实做好短临和监测数据报送工作,特别是年初确定的承担短临跟踪任务的县要进一步落实措施,把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做到位。
3、加强分析研究,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及时收集、处理、上报各类数据,加强数据的分析研究,搞好周、月会商和加密会商、专题会商,不断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
4、加强“三网三员”建设,切实落实震情初报。进一步抓好“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乡(镇)和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和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基层防震减灾宏观员”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强化“三网”建设,落实“三员”责任,切实落实震情初报制度,第一时间上报震情、灾情,随时收集、掌握,及时上报震情、灾情信息。
三、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工程设防管理
防范胜于救灾,搞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关键所在。
1、强化行政许可制度。市、县区建设、交通、水利、电力、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把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应实行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制度。
2、强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市境内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需要进行而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不得批准立项,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
3、强化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4、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市境内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生命线工程,应当按照市防震减灾局转发的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雅震发〔〕25号)要求和设防分类进行设计。由市规划和建设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的行政许可项目,未经初步设计审查的建设工程,不得进入下一个建设环节。
5、强化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各县(区)要把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的管理,结合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水库移民等工作,将农村民居、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范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帮助服务,必要支持,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水平。
6、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的宣传教育。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规划建设、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民政、发改、防震减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知识的公益宣传,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要内容,切实抓落实。
四、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地震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信息传送、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资金储备、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演练等。
1、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根据新的《防震减灾法》和“5.12”地震应急工作实践,修订完善全市各级、各类地震预案,查找原有预案的不足,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指导督促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电影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水电站、矿山、石化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生产经常单位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适时对预案制订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尽快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以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全市上下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地震台网中心”建设,建立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配置地震现场必备的设施设备和装备。
3、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要充分利用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要在今年底前完成组建;防震减灾部门要不断完善抓好地震应急工作队伍建设,交通、通讯、电力、建设、水利等要加强各类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整合矿山等各种抢险队伍资源为地震抢险救援服务;指导、协助基层组织和共青团建立、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他们灾后第一时间抢险救灾作用。
4、经常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和队伍演练。各地、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要经常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把预案要求落到实处,确保突发地震事件发生时,有效应对,把损失和伤亡降到最低;要加强各救援队、应急队、抢险队装备建设,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5、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尽快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布局合理、品种齐备、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水供气、医疗防疫等部门要加强基本救灾设施设备的保障能力,做好相关救灾物资储备。
6、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空旷地,规划和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划定疏散路线,保持疏散路线的安全畅通。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应急供水、临供食品供应等功能。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必须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五、切实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我市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非常必要。各县(区)要根据当地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落实编制、队伍和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配齐配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各县(区)要为防震减灾部门人员配备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帮助防震减灾部门引进、培养地震监测预测、工程地震、地震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执法等方面的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防震减灾队伍。
自然界的灾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多掌握些减灾防灾知识很有必要,减灾防灾要从娃娃抓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小对孩子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这才是最根本的,毕竟黄金有价,生命无价。
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但是,一些由地球本身造成的灾难人类是很难防备的。我们不仅需要 防备一些灾难,还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和自卫知识。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
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 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防灾减灾助人就是助自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只 要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珍爱大自然爱护生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自觉投入到防灾减灾中,树立防灾减灾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的精神,摒弃小我思想, 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人鼎胜天,再大的灾难我们都能克服。
关于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心得体会
为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各谐美好社区。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我社区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老人和少年儿童开展火灾自救知识宣传。针对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等灾难的相关知识宣传。
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二、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为引起社区全体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结合本地区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和我社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应急疏散实施方案,细致安排部署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操作办法;假定演练背景,根据活动总体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社区及辖区单位在活动中的具体职责。
我社区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预设一幢楼内发生险情,演练开始:报警器响起、社区居民安全有序进行紧急疏散转移。演练总体情况良好,群众顺利转移、疏散,但是也体现出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些居民忘记在疏散过程中用毛巾捂住口鼻。
三、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我社区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对居民的防火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打好基础。
一、存在问题
此次综合减灾创建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通过宣传接触,我们发现有些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2、防灾减灾活动欠缺,训练时间不足,对居民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针对特别人群,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老人、儿童及青年群体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其防灾减灾能力。
2、增强防灾减灾活动数量。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等活动,增加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的次数,使居民得到切实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关于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心得体会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
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咱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
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