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第1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 突发事故 安全知识教育

在做化学实验时,有时会发生火灾、中毒、烧伤、割伤等伤害事故。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加重伤害程度。在做实验时,务必要注意安全,要有强烈的安全保护意识和灵活正确处理事故的能力。所以,如何应对化学实验中的突发事故十分重要。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一、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1.正确识别化学物品的性质,不轻易使用水来灭火

水能克火,水在灭火中应用范围最广。因为水具有很大的冷却能力,它能使着火点的温度降低,破坏继续燃烧的条件,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水不是万能的,有的处理不当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应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物品的理化性质,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

如碱金属、氢化钾、氢化钠、电石和锌粉等,当遇水后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可然性气体,同时释放大量的热,极易引起爆炸;汽油、乙醚、丙酮和苯等有机溶剂,这些物质比水轻,着火时若用水灭火,它们会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火灾现场存放有浓强酸时,水遇浓酸放出大量的热,使得酸液飞溅,有喷伤人的危险;大毒化学物品,禁止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锑粉、铍粉、金属铊等不得用水灭;高压电气装置火灾时,在没有良好的接地,或没有切断电源情况下,不能用水扑救,这是因为一般的水都具有导电性能,电流可通过水流造成人身触电事故;精密化学仪器设备,也不易用水扑救。

2.正确认识火源的性质,选用适当的灭火器

我国目前通常使用下列一些灭火器:

⑴泡沫灭火器。药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当两者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灭火器内形成巨大的压力,把机内的药剂连同水一起,化为泡沫喷射出去,既降低了温度,又隔绝了空气,以起到灭火的作用。

⑵二氧化碳灭火器。成分是液态二氧化碳,当其从灭火器中喷出时,由液态变为气态,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着火点温度,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以阻止氧气的进入。一般适用于电器设备、小范围油类及忌水化学物品的失火。

⑶干粉灭火器。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等盐类物质与适量的剂和防潮剂。主要用于扑灭油类、可燃性气体、电器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文件和遇水易烧物品的初起火灾。

⑷1211灭火器。目前用得较多的是液态氮气灭火器,它的灭火机理与二氧化碳灭火器类似,但它的效果更好,适用于灭火的范围更广,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特别适用于扑灭油类、有机溶剂、高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的失火。

二、化学伤害事故的安全教育

1.割伤急救

用消毒棉棍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小心取出伤口中的玻璃或固体物,然后将红药水涂在伤口的创面上。若伤口较脏可用3%双氧水擦洗或用碘酒同时使用。伤口消毒后再用消炎粉敷上,并加以包扎。若伤口比较严重,出血较多时,可在伤口上部扎上止血带,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立即送医院治疗。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

轻度的烫伤或烧伤,可用药棉棍浸90―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高锰酸钾溶液擦伤处至皮肤变为棕色,然后涂上獾油或烫伤药膏。

较严重的烫伤或烧伤,不要弄破水泡,以防感染。要用消毒纱布轻轻包扎伤处立即送医院治疗。

3.化学灼伤的急救

化学灼伤与一般的烧伤、烫伤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即使脱离了致伤源,但如果不立即把污染在人体上的腐蚀物除去,这些物质仍会继续腐蚀皮肤和组织,直至被消耗完为止。化学物质与组织接触时间越长、浓度越高、处理不当、清洗不彻底、烧伤也越严重。

一旦发生化学烧伤事故,都应于最短时间(最好不超过1―2分钟)进行冲洗。冲洗抢救如同救火,要争分夺秒。冲洗时必须立足于现场条件,不必强求用消毒液和药水,凉开水、自来水、甚至河水、井水都可应急。冲洗需要反复而彻底地进行,具体要点如下:

⑴发现化学烧伤后,要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随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

⑵干石灰或浓硫酸烧伤时,不得先用水冲洗。因它们遇水反而放出大量的热,会加重伤势。可先用干布(纱布或棉布)擦试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

⑶如完全可以确定是酸碱类化学烧伤,可慎用低浓度的弱酸、弱碱进行中和处理。酸性烧伤可用清水或2%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冲洗;碱性烧伤可用2%醋酸溶液或2%的硼酸溶液冲洗,冲洗后涂上油膏,并将伤口扎好。重者送医院诊治。

⑷溴灼烧,应立即用酒精洗涤,涂上甘油,用力按摩,将伤处包好。如眼睛受到溴蒸气刺激,暂时不能睁开时,可对着盛有氯仿或酒精的瓶内注视片刻。

⑸热沥青(柏油)烧伤时,千万不能用手去揭已沾在皮肤上的沥青,否则可加重创面皮肤的损伤,加重伤情。清除沾在皮肤上的沥青可用棉花或纱布,沾上二甲苯或氯仿(也可用豆油或菜油),轻轻擦试。擦干净后,再涂上一层抗生素药膏。

4.试剂溅入眼中,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洗涤,急救后送医院治疗

⑴立即睁大眼睛,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边冲洗边转动眼球,但冲洗时水流不宜正对角膜方向。冲洗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5分钟。

⑵若是固体化学物质落入眼内,应及时取出,以免继续发生化学作用;若是碎玻璃,应先用镊子移去碎块,或在盆里用水洗,切勿用手揉动。

⑶若无冲洗设备或无他人协助冲洗时,可将头浸入脸盆或水桶中。努力睁大眼睛(或用手拉开眼皮)浸泡十几分钟,同样可达到冲洗的目的。注意,若双眼同时受伤,必须同冲洗,如先冲一只眼,再冲另一只眼,后冲洗的那只势必成为牺牲品。

总之,化学烧伤必须在现场急救和处理,切忌末经任何处理就送医院,以免耽误了最重要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张忠慧: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J],中华现代教育.2008.30.

2.徐伟强:化学实验与安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12.

第2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1方法与资料

1.1分析方法

收集2003.04~2011—03期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的突发事件,其中从2009—04开始应用ASA分级系统,按是否应用该系统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及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分成2组,对应用ASA分级和预防应对措施前后各类疾病突发事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2ASA分级系统[1]评估标准见表1。

1.3根据口腔外科门诊的特殊性对ASA分级进行总结

根据口腔外科门诊就诊患者情况,ASAV级患者不会出现(表1),我们对ASAI、ASAⅡ、ASAUI和ASAIV级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1.4诊治医生和辅助治疗措施的选择ASAI级:进行常规的口腔外科治疗。ASAⅡ级:需要高年资医生(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在辅助应用镇静技术下待患者稳定后进行口腔外科治疗。ASAm级:必须在备有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前提下,由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进行必要的解释,温柔娴熟的技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或者在辅助应用镇静技术下待患者稳定后进行口腔外科治疗。ASAIV级:由高年资医生视患者身体情况和预计治疗难度,在镇静及急救措施完善的情况下进行选择性治疗,必要时住院进行口腔外科治疗旧o。

2结果

2003.04~2011—03期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发生的突发事件共计86例,年龄1~80岁,平均(62±1.5)岁。

2.1突发事件发生率与就诊量关系,表2显示,从2003~2011年就诊量逐年增大,但伴随就诊量的增大2003—04~2009—03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直到2009-04应用ASA分级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并采取预防应对措施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2.2评估前后突发事件发生率的变化表3说明使用ASA分级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采取预防应对措施后,突发事件的种类减少了;应用Poisson分布对评估前后的突发事件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在评估前后存在差异(P<0.05)。

2.3突发事件年龄分布通过图1可以得出突发事件与年龄的关系,60岁以上患者容易发生突发事件,提醒口腔外科医护工作者对老年患者应加以重视。

2.4突发事件的种类及构成比表4未涉及ASAIV级患者,这是由于我们对ASAⅣ级患者更加谨慎、极度重视,因此,未发生突发事件。ASAI级患者虽然无系统性疾病的病史,但仍有可能发生突发性心律失常、晕厥等,近2年来,这些突发事件也逐渐减少,得益于我们提醒患者术前进食,术中采取平卧。ASA11级和ASAIII级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据了绝大部分,其中高血压、心律失常,心绞痛更为多见。提示我们预防和应对措施应该更倾向于心血管疾病患者,严格术前全身评估,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

3讨论

第3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危机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因其属于政治性敏感的群体性系统,更是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是我国高校面临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感触颇深,对于突发事件的涵义、原则、处理方法、相关法律规定等有着一些独到的体会,愿与广大高校相关工作者分享经验。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规模、根源和内容等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

1.按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来分,可分为管理决策类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类突发事件、灾变性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类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类突发事件、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及环境压力类突发事件。

2.按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结果来分,可分为学校财产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秩序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社会信誉损害类突发事件、健康安全与生命安全损害类突发事件、综合损害类等突发事件。

3.按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想要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必须清楚突发事件的成因。根据实际经验可概分如下:

(一)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成因:因为信息不流畅、公开透明度不高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概念,是造成这类危害性突发事件或扩大危害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首先,校方教育管理不力,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个别不法分子侵害以及交通或其他意外事件等,是造成高校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的直接原因;其次,校方责任意识淡漠,相关管理人员不作为,工作失职,致使学生心理失衡等,是造成重大、恶性事件的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高校所处地域发生地震、洪水是引起此类事件的直接原因。对自然灾害缺乏正确认识、预测和应对措施,是造成该类事件危害性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1.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破坏,是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外在因素。

2.高校贫困生的日渐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在因素。

3.社会化步伐加快,导致学校长期利益和师生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积极利益的矛盾加深,也是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4.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学校配套的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能随之及时跟进,致使高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规模,极易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帮助,助其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适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在危机中保护自我,度过危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搭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抽调骨干人员,组织机动队伍;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信息合作系统;编制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机制的深入探索,分析当代中国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类型,分析国家的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和特点,系统研究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应急体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对建立健全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提高学校和辅导员老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参考,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彭艳红.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2).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05).

[5]于孟晨,巩红,盛攀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1).

第4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29-2

1 公寓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危机与突发事件的概念

危机,起源于希腊语,最早是在医学中得以应用,其原意是指人之将死时的状态。后来,随着这一词语的慢慢发展,危机也可以说成相当关键,需立马给出判断的状态。而所谓的突发事件,便是没有意识,突发之间出现的事情,然而,目前人们更习惯将突然、严重、影响广泛的事件,称作为突发事件。在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两者关系的分辨上,一些学者则表示,危机出现的前提,便是突发事件,对于一次危机来说,其通常时间不一,或长或短,同时必然是由于某一事件造成的,而这种事件,通常便是危机事件。对于危机事件来说,并不是都是强调突然性,突然事件当中的突发,其为事件出现的主要特点,而突发事件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拥有危机事件严重性与负面性两大特点。由此可见,突发事件也可以被定义为突发出现的危机事件。

1.2 危机管理的概念

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学术界对危机管理概念有着明确定义,所谓的危机管理,便是各类关系的创建与维护过程,并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对组织造成破坏性影响的问题,对其实施控制措施,进而来使事件发生时,对组织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危机管理通常包含四大环节,分别为危机事件发生前、事发、事中与事后。同时,全面而系统性的评价,也是为经济管理的一部分,在危机事件出现前,通过预防等措施,来在事发与事中时进行预警,并在事件发生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进行化解,也是危机管理过程的体现。由此可见看出,对于危机管理来说,其不但是危机事件发生时的管理,更是对危机事件出现前的预防到出现后的化解等整体流程,才可称为危机管理。

2 当前公寓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及危机管理现状

2.1 目前公寓应用的体制情况

目前,学生公寓通常都是由物业、学生、学生教育来实施共同实施管理,管理所涉及的项目及内容,也使得高校学生公寓在管理上,出现多元性与多样性。从当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院校,其对应的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校旗下的后勤集团所属的物业公司,来对物业管理进行负责;二是让学校外部公司来对物业管理进行负责;三是由学生工作部门对物业管理直接进行负责。另外,还有少数院校,还存在学院化、学区化的管理措施。不论是以上哪种管理体制,均存在优缺点。尽管就目前来说,每种管理措施都存在问题,然而,很多高校都在通过积极探索,来使管理体制得到优化,其不断有利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更能够使公寓在危机事件出现后,做到有效应对,同时完成危机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对于高校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2 目前公寓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现状

很多院校,在对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展开应对,并实施危机管理时,均通过管理机制与管理流程的制定来开展工作。然而,因为很多单位在机制与流程制定之后,没有做到有效重视,或是受到其他影响,使得每个高校,所制定的管理机制与流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些高校工作开展较为细致,对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措施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规定,甚至根据突发事件类型的不同,来进一步完成危机管理流程的制定,并完成对各类机制的有效建立于完善。然而,还存在一些院校正好相反,其制定的管理机制与流程较为简单,无法做到全面覆盖与指导。

3 公寓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与危机管理模式

3.1 机制策略的开展

如同危机一样,机制也是源于希腊文,其原意表示机器动作于构造原理。在医学与生物学当中,通常使用机制来表示机体内部出现病理或生理方面的变化,也指每个器官的调节与联系。而对于危机管理机制来说,其是在危机管理系统中,其内部组织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优缺点,可借助其对危机管理对象系统发展的贡献来作出衡量。

当公寓突发性事件即将发生之时,对于危机管理人员来说,应当在短时间内,完成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决策。在此工作开展时,需对四大原则做到有效遵循。一是维护稳定原则。高校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因此,高校的稳定、安全,不仅是高校本身的事情,更与社会稳定有着直接联系,甚至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二是迅速快捷原则。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想使其带来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需用最短的时间,通过有力手段,来对事件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时间拖延造成更为严重问题的出现。三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政治思想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重点,因此需做好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当中。四是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就有所强调,要求把公民合法权益作为突发事件解决中的重点工作,从而体现出较强的以人为本原则。

总地来说,在应对公寓突发事件,实施危机管理时,需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不断遵从,合理、有效的按照危机处理程序与步骤,来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于危机管理工作。

3.2 流程策略

3.2.1 减缓阶段

一是建立起组织机构:在突发事件应对于危机管理工作开展前,需完成危机管理小组的建立,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协调部门,该小组应当由高校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并将工作内容与职责明确下来,做好人员安排工作,使小组内部能够得到有效管理与运作。二是做好学生公寓日常管理工作:公寓在实施管理时,应加强制度建设,对管理内容做到有效明确,同时根据制度来完成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管理时,保持对学生动态的实时把握,对安全、卫生问题的定期检查,均是公寓管理不可或缺的工作项目。三是做好教职工培训与学生教育工作:在对学生公寓开展日常管理时,应做好对危机管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要求全校师生及职工,能够保持危机意识。四是多部门联动防范突发事件:学生公寓内的突发事件,具有种类繁多这一特征,因此需各部门联动起来,一同完成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联合心理咨询室、校医院、保卫科等部门,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2.2 预备阶段

预备阶段需要完成突发事件应对于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同时完成预警系统的构建,通过培训与演练工作的开展,来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对于危机管理人员来说,需从整体来对突发事件进行观察,不仅要对过去事件总结、归纳,更是要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做好突发事件的预判工作,进而完成高效公寓突发事件预案的详细制定工作。

3.2.3 响应阶段

在这一阶段,重点工作内容在于对突发事件的确认及评估。危机爆发的初始阶段,通常很多信息均不明朗,在此危机情形下,对于危机管理小组来说,需做好危机类型、性质及特征的确认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依靠信息来完成。在对突发事件认清之后,便可结合预案来完成实施计划的制定工作。每一种突发事件,其对应的情况,与预案当中的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别,所以,管理小组在预案启动时,还需结合所收集到的信息与评估结果,来对之前的预案做到合理调整。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突发事件应对与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出相应处理计划后,应立即分配任务开始实施。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反馈事件发展状态,根据具体情况,危机管理小组应继续调整下一阶段处理计划,以指导下一步处理行动。直至行动达到预期目标,能控制住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和影响力,逐渐分散和化解突发事件。

4 结语

作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公寓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工作还需做到重视起来。然而,现如今仍存在一些高校,对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危机管理缺乏认识,因此忽略了这部分工作的开展。只有负责学生公寓管理的τΣ棵牛才会开展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对学生公寓危机管理重视起来,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完成机制策略与流程策略的有效开展,从而在对危机管理模式做到有效构建的同时,维护学校自身形象。

第5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ity rail transit has developed more and more quickly, but security issues have also been highlight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ie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5, it points out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in China, and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emergency plan, emergency identification, diagram adjustment and emergency feeder, provides measures for city rail traffic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标示;紧急预案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it;emergency;emergency identification;emergency plan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93-02

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乘客良好出行条件的前提和保障,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逐渐扩大,选择城市轨道出行的客流迅速增长,运力与运能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运营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运营安全不仅关乎运营商的利益,也关乎广大乘客的切身利益,随着乘客安全意识的逐渐提高,安全、可靠的运营环境已成为乘客出行的基本需求。

1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统计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运营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各类突发事件逐年上升。通过统计分析2009年至2015年间全国各个轨道交通运营城市典型的突发事件案例,得到以下结论。

①城市轨道交突发事件大多发生在早、晚高峰时期。如图1所示,2009年-2015年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间比较集中,大都在早晚高峰时间,其中早高峰突发事件率达到了47%。

②城市轨道突发事件持续时间比较长。通过对突发事件持续时间进行统计汇总,发现一旦城市轨道交通发生突发事件,均会造成很大的后果,因为其持续时间普遍较长。其中,持续1小时以上的突发事件达到了65%,持续30分钟的达到了90%,如图2所示。

③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因素众多。2009-2015年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典型的突发事件原因与后果见表1。这些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传递性以及扩散性,突发事件均会不同程度造成网络的局部中断、客流拥堵和列车的延误,轻者造成乘客出行不便,降低运输能力,重则路网瘫痪,危及人民生命财产。

④疏散难度大。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大多空间密闭、出入口通道比较长,突发事件极易造成乘客短时间聚集,而且乘客不可控因素较多,利用有限的楼梯跟扶梯将客流快速疏散出去难度较大。目前我国地铁车站工作人员应对正常情况下客流问题不大,但是对于突发事件的疏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我国应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法规尚属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均未有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具体规定,立法空白导致通过行政手段来建立和运作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相比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在稳定性和清晰性方面相差甚远,这样为城市综合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2.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难度大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涉及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多个部门。目前,我国部门城市虽然制定了综合的应急预案,但是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调沟通以及统一指挥难度大,突发事件后很难迅速赶赴现场分工配合,容易延误应急最佳时机。

2.3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但是安全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模式相近,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均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突况下,员工安全意识不强,自防自救能力低,应急能力不够;很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将安检部分外包管理,安检员工作量大且待遇低,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流动强,管理难度大;城市轨道交通虽进行定期紧急演练,但是大多在夜班时举行,没有乘客参与,对实际突发事件下乘客的主观性因素应对不足,突发事件时紧急演练很难适应现场。

2.4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安保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专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安机关,但人员编制少,难以负担日益繁重的地铁治安防范、消防监督等任务;另一方面是外包的安保人员,这部分员工大都专业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能力存在问题。

2.5 地铁商业网点、广告箱影响乘客疏散

地铁由于客流大,乘客多样,吸引了许多商家。一些城市运营公司在站台、站厅设置了大量的商业网点与广告灯箱,突况下,严重影响了乘客的安全疏散,降低了地铁的安全系数。

3 城市轨道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3.1 启动紧急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类型,迅速启动紧急预案,并成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人员率人赶赴现场,并及时通知并督促相关部门赶赴现场。坚持“安全第一,处置第二”原则,尽快疏散乘客,保障乘客安全。

3.2 使用应急导向标识系统

突发事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导向标识系统将乘车信息及车站等信息传递给各类乘客,引导他们顺利完成从进站到出站一系列的过程。针对突发事件可以优化广告牌的位置,广告牌的设置要以不影响导向标识为前提;设计图形类导向标识,合理的增大导向标识的密度,保证在应急情况下导向标识的连续性;增加语音导航功能,保证在人群过度拥挤导致导向牌被遮挡的情况下,通过语音提示帮助乘客导向;在换乘主通道上,一路不间断的设置箭头,乘客跟着箭头并参照其他指引性标识就可以完成换乘。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临时导向措施,如工作人员手持扬声器引导乘客,车站进出口位置增设信息牌和导向牌等。

3.3 调整列车运行图

突发事件下,列车无法正常运行,造成列车晚点,某些车站会出现客流积聚的现象,容易发生拥挤踩踏等事故。正常情况下的时刻表不再适用,必须对发车间隔、运行线路进行有效的调整,才能使列车按表运行,不依靠实时的调度指挥行车,车站调度员需采取相应的手段来,一般情况下采用小交路、大间隔调整运行图。

①线路区间采用小交路行车,整个区间分为故障区间和正常区间。其中,故障区间运行小交路,非故障区间正常运行,并在有折返能力的车站折返,如图3所示。找到小交路开始时间的在线列车,改变每列车的到发时间;对于始发列车,则将运行方式变为中途折返,改变每列车的到发时间。

②改变列车发车间隔,变为大间隔。对于在线列车,发车时间不变,发车间隔不变,根据降级运行速度和降级停站时间调整在线列车的时刻表。对于始发列车发车间隔变为大间隔,改变每列车的到发时间,其中大间隔期间需要发车的列数=预计事故持续时间/发车间隔。

3.4 启动公交应急接驳

①接驳车沿地铁站点停靠上下车。当处于中心城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发生事故,导致大量乘客滞留在车站,为了及时的疏运乘客,安排应急公交沿着中断的运营路段运行,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为站点停靠上下客。

②接运滞留乘客至周边交通枢纽。当处于郊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发生突发事故,周边交通不便,可以通过调度公交至故障站点将滞留乘客运送至周边的交通枢纽,乘客自行换乘其他交通方式最终到达目的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突发事件下,城市轨道交通有效应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突发事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措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如何对突发事件进行更为有效的预防,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防灾救援体系,更为快速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对地铁运营安全的影响,依旧是一个比较紧迫的课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雪香,杨其新.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初步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5):12-15.

第6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政府 预防和应对 突发事件 能力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并着重强调:“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在社会总体上趋于和谐稳定的同时,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加,这就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各级政府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在迎接挑战和应对挑战中努力加强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

一、加强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1、现实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从自然角度分析,我国地貌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上千亿元。从社会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如果处置失当,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因此,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给我们各级政府在执政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应急管理,努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2、客观必然性

对于许多突发事件而言,虽然私人或者社会组织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不可小视的作用,有关法律条文也赋予公民与社会组织以法定的自救与救他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无论如何,来自私人与社会组织的松散、脆弱、十分有限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于有效应对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而言通常只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政府在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领域具有十分鲜明独特的行政功能与法定职能。结构决定功能,机制设计服从于功能定位。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政府运作机制更能体现政治权威、更具有强制性、更加重视宏观性与系统性、领域更加广泛等等。政府的行政管理运作机制最突出的特点是“理性官僚制”:层级设置,等级森严,上下级之间是命令与服从关系,信息传导网络发达。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使政府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与个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从实践上看,由于政府信誉、政府能力、政府作为公益代表的身份以及政府本身所受到的各种法律监督与社会监督,因此通过政府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其风险成本相对而言也要小得多,因此,必须主要依靠政府,而非其他国家机关、社会与组织与个人来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二、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运作模式和行为内涵

1、理想运作模式

政府要想在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最大功效,就必须遵循科学的运作模式,即由常规行政来主导突发事件的防范,由紧急行政来主导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所谓紧急行政,专指当突发事件既成事实时,政府依法采取专门性的应急性处理措施加以防治,从突发事件出现到宣告其终结为止这段区间内政府专门用来防治突发事件的行政。相对应地,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前的预防措施以及结束之后的善后处理措施,以及在应急处理过程中可能动用的其他非应急专用的行政措施,都只是一种常规性行政。突发事件出现之后,虽然常规行政也会以各种方式对其防治做出贡献,但无论如何,主要被设计用以解决一般普通行政管理事件的常规行政,在突发事件面前,由于运行机制、管理权限、可供采取的措施、处理期限、责任追究等各方面的法律授权不足,因此难免会显得行动迟缓,缺乏足够的行为能力去有效制止事态的扩展。正因为如此,政府就需要及时启动立法专门授予其用来解决突发事件的紧急行政权,以便最大限度地拯救公共利益与私人权益。

2、理性作为

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形态各异、变化诡谲,大都具有起因复杂、爆发突然、蔓延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处置不当便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政府在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正确的步骤,采取理性和科学的方法。

(1)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应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一旦发现苗头,应立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分不同等级发出警报。例如,美国在对SARS的战役中创造了零死亡记录。这主要归功于其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隔离检疫的监测预警机制。

(2)严格落实完全的信息披露机制。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

(3)整合与完善社会力量的动员参与和应急机制。社会公众既是突发事件的承受者,也是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参与者。突发事件可能会与每个人都有关联,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得自救互救、防灾避险的应急知识,就可能在突发事件中大大减少伤亡。因此,政府要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社会公众有效处置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4)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突发事件经常给公众带来两种意义上的权益损害:一种是直接来自突发事件本身。另一种是来自政府在防治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处理失当,尤其是紧急行政权的非理性运作,也使得公众经常饱受紧急行政减损或限制合法权益之苦。因此,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加强对应急工作和政府行为的管控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加强政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的几个问题

1、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并非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问题,而是由政府应急职能、应急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且其基本的统筹次序应该是“确定应急职能范围构成应急体制框架安排应急投入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应急处置能力达到最大化。

2、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能应该清晰和明确

政府应急职能的界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的划分和主要内容应该是准确的;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三是服务于职能发挥的基本的资源储备、信息体系建设应是配套的。

3、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应该完整和连续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体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能力;(2)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要建立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3)危机结束后的考评。需要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和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的应急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4、应对突发事件的投入应该是事前和量力而行的

危机爆发后的治理成本,要远远高于事前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提前投入中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都将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5、应对突发事件的资源配置应力求最优化

当政府在确定如何在各领域配置防范资源以便最优防范突发事件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处理好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既不平分笔墨,做到重点突出,又要防止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二是要处理好社会敏感与实际危害之间的关系,虽然社会敏感性与危害性之间经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社会敏感的突发事件未必就是危害性重大的;三是处理好高风险与高危险之间的关系,有些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很高,但危险性却未必很高;而有些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很大,但未必风险很大,风险概率与危害程度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

6、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美国建设这一应急机制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发展中国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发展过程。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的。因此,应急机制的建设尽管十分必要,但建设的速度和程度必须适当和合理。

【参考文献】

[1] 戴维・H・布罗姆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莫纪宏、徐高:紧急状态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3] 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国际论坛,2002(3).

[4] 柯武刚: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第7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快速响应;情报系统

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阻力,能否及时地对灾害进行预测,能否在灾害发生时及时的采取准确、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否保障灾害救治过程有序无误的进行成为“快速响应”的主要任务。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快速响应情报系统应能根据情报需求,利用数据清洗、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快速的对网络、手机、物体、位置以及信息库中丰富而杂乱无章的有关突发事件数据及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能够辅助应急决策的情报知识,并且利用群体决策法、多目标演算法、情景演化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结合人机智能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生成面向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方案,然后基于应急方案推理搜索和优选方法将应急决策方案与决策者情报需求进行匹配,不断修正和完善直到找到最利于应对当前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情报方案,并能根据方案反馈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应急决策情报知识库。

一、情报需求分析系统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情报需求具有时间紧、响应快、精度高等特征,然而不同的决策主体对情报有着不同的需求,只有对不同的决策主体的情报需求进行分析,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情报服务。情报需求分析可以从经济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应急决策主体情报需求的内容、数量、质量等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为情报采集提供支持。

二、情报采集与识别系统

突发事件爆发以后,决策者需要迅速对事件的类型、内容、起因、人物、时间、位置、周边环境状况等情报信息进行迅速的收集、鉴别、结构化处理、情报存储等,以便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目前,比较重要的采集渠道有网络、手机、物体、位置等。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很多信息都是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因此,网络监测应该是网络预警情报的重要手段。网络舆情采集是以网络日常监测为基础的,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微博、微信、贴吧、论坛、新闻网站进行监测,防患于未然;对手机短信的监控是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的重要内容,借助各移动通讯平台,对指定区域的手机用户的信息进行敏感性监测和信息提取;另外通过电子标识、传感器、无线移动通信、卫星定位和海量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对人、物的属性、静态和动态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和实时收集。

三、情报表示与聚合分析系统

收集并且存储好的情报往往并不能在特定时刻直接为应急决策者所利用,或者说是不足以给应急决策者的决策提供支持,这时候就需要对这些情报加以聚合分析,尽可能找出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隐性规律与趋势,为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如通过通过建立关联数据、应急决策专家数据库以及语义网络,对数据进行整合集成,自动抽取与挖掘知识和情报,并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最佳决策方案。当然,要达到有效的聚合分析和挖掘,系统需要对采集的情报进行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处理,并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表示。这里面会涉及大数据的挖掘,细粒度信息组织与检索,多源(元)数据的关联与集成,中文本体工程应用,半自动构建,语义推理等相关技术等。

四、知识推理和决策方案生成系统

按照应急管理的三阶段理论,应急决策分为事前决策、事中决策和事后决策。事前决策主要以预警为主。而事决策需要根据已有的决策背景知识和当前发生的应急问题进行有效的知识推理。通过CBR推理将原本离散存在的情报、案例和专家知识进行融合,通过关键信息迅速从信息库中抽取相关信息进行聚合,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充足的情报支持。事后,需要对事件的处理作出合理评价,并重估数据库中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从而达到对数据库的合理优化与修正。如可以从联想和推演两个角度实现的知识推理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类推定型函子(Functor)和推出(Pushout)来实现的,它将推理形式转变成一种范畴化知识结构上的计算过程。该方法能够通过有效的知识推理,从已知的决策背景知识中获得新知识,以辅助决策者进行有效的决策。

五、情报传递与使用系统

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需要多部门协助,但由于各个部门之间情报需求类型不一致,情报处理能力有差异,导致各个部门在制定应急决策时,很难做到步调一致、协同处理,导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混乱不堪、效率低下。情报共享及传递系统,就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准确地将突发事件动态情报信息传递给各个相关部门,并对各个部门的应急决策进行共享,为其他部门的应急决策提供协作,保持步调一致。

六、情报反馈与评估系统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根据突发事件演变状况及运行态势不断进行调整,因此,对每一个应急决策进行情报评价,根据突发事件处理情景的需求特点,不断反馈新的情报,制定新的决策;同时,为了避免社会对突发事件产生恐慌,需要及时、不断地将事件情报向社会公布,避免产生新的社会事件。

七、协同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库是快速响应情报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含不同领域的专家支持信息和应急管理过程中使用的模型方法等。知识库的管理是对知识的控制、查询、表示、搜索和推理的管理。知识库管理系统可以对组织内部的信息、数据、文件等所有称之为“知识”的进行系统的管理,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知识库管理包括了知识的提交和、知识组织和管理、知识检索、决策支持、知识地图和系统管理等功能。知识库的存在为情报管理的智能化提供了可能。在应急决策中,知识库的管理是协同式管理,需要所有相关人员的共同智慧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决策和管理。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春侠,张静.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快速响应情报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05:53-57+68.

第8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机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61-2

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出现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经常出现的场所。高校作为一个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的组织来讲,其不同利益及价值取向可能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起因。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产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甚至潜伏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这就为处理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所以,成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形成全面管理条例,把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融入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可以更好的降低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产生,提高对其处理的力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原因

高校就是小型的社会,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经常被看成因不可控条件导致的偶然事件,其解决方法也为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没有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日渐严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也从昔日的偶然发生转变为频繁出现。所以,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中应用常态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改善处理效果。

这里所说了常态化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符合标准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机构,实现突发事件责任制、管理的全面化。

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标准

(一)运用动态方法分析问题

在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的成因有时候会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改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事件处置时对固定的条件进行整理,更要对动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论出其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解决方法,把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资源的合理分配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经常会面临资源不够的情况,进而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高校应更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工作,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向出发,最好的对资源进行调控与利用,完成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处理过程进行管理

高校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重点依据公共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预测、处理、恢复、评价等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最优效果对处理过程进行管理。在对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环节,只有针对这些环节都加以管理,才可以完美解决突发事件。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

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主要表现为:解决事件形成人、原因及发展等。在进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网络管理机制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凭借其自身的特性成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突发事件形成后,社会人群及媒体对其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关注态度,媒体的报道与评价对民众认识突发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网络管理机制对媒体进行管理,可以保证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高校应先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及时用准确、公平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与便捷度,将那些流言止于襁褓中。然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公众进行事件的评论,当互联网络中出现大量的信息时,民众一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对官方的评论会更信服一些,高校就可以利用醒目的色彩及积极的言论引导民众的思想。最后同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将事件影响缩小。

(二)构建群体管理机制

因为时间、资源、信息量等条件的约束,再加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稳定性,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环境、价值表现、约束情况、决策顺序及影响等都有别与其他的事件处置。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构建群体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事故处理意见更多元化、全面化,更好的保证事件的处理结构及影响。群体管理机制可以从不同管理人士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衡量,进而制定出更利于事件处理的方案。高校在构建群体管理机制时,应该将决策及监管相结合,保证方案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更好的保障事件的未来走向。

(三)构建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构建完善、规范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使高校提高处理突发时间的能力,减弱突发事件的危害。当前的心理干预机制通常在事件处理结束后,采用教育为主,恢复为辅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不正确的。在公共突发事件产生到处理结束,教师同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身心都会存在恐慌、焦虑等不安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不仅要在突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予以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指定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心理干预机制中,提出更专业的辅导理念。同时全面提高心理干预机制中人员的自身素养,在没有突发事件出现时进行模拟试验,更好的在将来的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自身功能,及时、专业的进行心理干预工作。

(四)构建科学化管理机制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受到时间、资源及人力财力等制约,这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复杂的突况面前,管理者的思路应该清晰,全面,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主要针对公共事件自身进行评估与动态分析,制定解决方案,总结产生原因,为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提出新的想法及应对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构构建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工作者深入思考、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

第9篇: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

一、应急体系

我局成立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实施突发事件专项应急工作。我局安排落实应急预案编制、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置和应急演练以及监测预警等工作所需经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我局应急体系健全,确保出现突发事件能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精神做好应急工作。本项考核分值20分,我局全面做好,自查得分20分。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我局制定了《自然灾害预案》、《防洪防台预案》,并把《自然灾害预案》、《防洪防台预案》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开展重大活动制定应急预案上报上一级政府相关行政机关备案,在本局网站上公布《自然灾害预案》、《防洪防台预案》和应急预案。我局根据不断发展的形势和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工作精神及上级部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工作部署,每年对《自然灾害预案》、《防洪防台预案》等进行一次修订,删除过时和不合事宜的条文,补充新的条文,使《自然灾害预案》、《防洪防台预案》等符合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工作要求,确保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到位,能够有效处置。

我局根据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明确了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所、公共卫生治疗和观察场所,设置了统一、规范的明显标志,所有应急场所向社会公布。我局制定了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制度,定期召开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领导小组会议,对突发事件工作进行评估,对突发事件趋势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打下扎实基础。我局建立起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管理制度,落实到相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我局建立统一的危险源、危险区域信息库,加强对信息库的管理,提高信息库的质量,确保各类信息真实有效。我局根据工作职责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建立数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将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情况及防范措施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在本局网站上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我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及时对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隐患进行排查,对排查出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隐患,落实工作措施,彻底消除隐患,确保社会稳定和谐。2012年,我局没有发生一起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矛盾纠纷,有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我局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切实防范社会稳定风险,取得较好成绩。我局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必要的专业器械、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加强对专业器械、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的管理,保持专业器械、设备和安全防护装备的性能和技术标准,确保在使用中不出现问题。我局对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举行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演练,2012年进行了X次演练。我局建立了应急管理培训制度,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应急管理培训制度,以制度保证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有效开展,取得实际成效。我局通过各类方式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将本局组织应急演练情况报区应急办备案,每年度未将本局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报区应急办备案。

本项考核分值30分,我局按照要求逐项做好,基本符合考核标准,自查得分29分。

三、监测与预警

我局建立突发事件监测体系,除本局自行监测掌握、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外,还广泛通过互联网、监测网点、信息报告员等多种手段和渠道,掌握、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我局强化信息报告制度,要求有关人员严格按照上级精神做好信息报告工作,如发生较大以上级别或敏感地区、敏感时段的突发事件,及时向区应急办上报信息和做好信息续报,不得出现信息迟报、漏报情况,决不允许出现信息谎报、瞒报情况,同时我局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联系方式,公布了联系名单和联系电话,确保信息报送畅通,让各级领导及时掌握信息情况,作出正确决策。我局建立应急事件24小时值班制度,设置值班台账,要求值班人员按照24小时值班制度要求值好班,做好值班台账记录,决不允许脱岗、漏岗,决不允许找门卫和工勤人员代为值班,发现值班人员违反24小时值班制度的,严肃批评,责令整改,造成损失的,给予纪律处分。我局加强值班室硬件建设,确保值班室设置合理,设施设备能够满足值班需要。本项考核分值30分,我局做得较好,没有发生问题,基本符合考核标准,自查得分29分。

四、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