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

第1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冲破了黑暗时代的神学禁锢,找回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主义精神,赋予艺术作品以人文主义内涵。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新兴商业权贵们掀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兴权贵们提出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供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神权和专制主义提倡世俗文化和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提供知识和理性反对愚昧主义。

具有蓬勃生机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为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为代表的绘画‘三杰’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艺术家们在艺术语言上更是以一种十分谨慎的科学态度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为后人树立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观察方法。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开创了一个现实主义艺术的新时代。自然科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医学等取得了突破,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成为古希腊文明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一、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起源于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城邦。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其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根本原因。

意大利具有便利的海上交通较早发展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出现了新兴的商业阶层,以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尤为突出。他们为了商业目的,要求发展科学,改进生产技术要求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但却与封建神权的宗教政治体系产生了冲突为此他们提出了反对神学,提倡科学;反对神治,提倡人治等主张,人文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一社会和经济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生机勃勃的社会现实,为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机会。于是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为代表的绘画‘三杰”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尽情地宣扬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倡导自由和平等。

其次意大利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化遗产,代表新兴商业阶层利益的人文主义者对之加以改造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办许多世俗的城市大学,开设人文学科为人文主义的传播提另外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和印刷术的传入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以上所述在十四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促发了人类文明史上震撼人心又影响深远的思想变革。

二、人文主义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应当说人文主义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它使文化艺术从神坛走向人间从神性回归人性它引导人们以理性来思考文学、哲学、历史、科学和艺术并赋予它们全新的解释,从而为近现代欧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根基。而人文主义对艺术的理性思考,表现在绘画方面则是迎来了一个群星璀璨的艺术世纪——十六世纪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科雷吉奥(可内乔)提香等一大批杰出艺术家的出现使文艺复兴达到了辉煌阶段。

然而,在众多大师面前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伟大的先驱——马萨乔,正是由于他在绘画形式上的大胆创新才引导了绘画史上一个辉煌的世纪.

1、马萨乔‘三要萦’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三位杰出的先驱人物:布鲁内莱斯基(建筑师)多纳太罗(雕塑家)马萨乔(画家)他们是人文主义的倡导者。众所周知人文主义的典型态度便是否定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中世纪文化拋开古希腊、古罗马“神人合一”的艺术理念把神的‘人性’特征剥落使原本纯洁、高贵且具有亲和力的崇拜形象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人本身则被奴化成‘绵羊,,放弃肉体和精神上的自我完全皈依于虚拟的神秘世界。马萨乔等冲破这种理念的禁锢把人重新置于宇宙万物的中心,高度赞扬人的理智和精神;在实践上,他们打破以前的惯例把艺术以新的形式推向世人面前尝试拉近人和自然的距离。为此,马萨乔提出了著名的“三要萦’,正是他的这一带有强烈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所谓的“三要素”便是:

(1)朴素而厚重的写实主义

(2)以人文主义为基础高度赞美人的肉体和精神品质;

(3)运用中心线性透视法来处理人物形象。

马萨乔这一理论的提出正好迎合了新兴商业权

贵门要求稳定与和谐的心理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新兴权贵们为了树立权威,在政治上要求权力的心态必然影响他们对艺术的规范。所以他们给艺术设计了新的方针,大致归纳如下:

(1)追求古典式的完美造型重塑人的权威;

(2)忽略细节,着重把艺术的现实性体现在理想的结构之中;

(3)重新构拟宇宙的和谐结构,并表现为艺术;

(4)把以上的创作经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创作规范。

新兴权贵们对艺术表现形式的追求本身就有很大的社会意义正如艺术评论家胡塞尔所说:统治者力图通过艺术向世人证明,今天的确存在着一种普遍有效的、坚定不移的、不容触动的标准和原则存在着一个指导世界事物和人的行为的永远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方针。

可以看出,马萨乔‘三要素”既符合人文主义者对艺术朴实性、人性回归的愿望同时也迎合了新兴权贵们对社会艺术结构合理性的期待。而要达到这种愿望实现这种期待必须借助于新的艺术表现手法——透视法.

2、透视法雕塑精神的神秘手段

所谓透视法,也就是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用三度空间的理性思维来处理艺术作品的一种科学手段,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堪称是独特的发明。透视法成为文艺复兴艺术与中世纪艺术的分水岭。正是这种技法的运甩从而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要求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模拟现实,注重人性的表达,这是文艺复时期绘画领域对艺术的贡献无论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还是拉菲尔的《雅典学院》,都是运用这种处理方法来达到突显人的精神的效果,从而使作品更富有现实性,充满对人性的关怀。正如胡塞尔所说:任何完美的艺术作品都必须完美地反映它所包含的全部现实。”②文艺复兴盛期的绘画艺术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地赞扬透视法,艺术家们对作品神韵的追求其实与中国画对传神追求一样。

文艺复兴的斐然成就是在复古的基础上取得的,也即是越过黑暗的中世纪直接到古希腊、古罗马那里找源泉。而‘三杰”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正是在重回马罗、重回古典的基础上实现的。

3、古典与浪漫:殊途同归

古希腊神话艺术中对人性、对人体、对青春的高度赞美,直接影响了古罗马艺术的发展。所以公元三世纪左右基督教的兴起表面上看是反希腊艺术的,实际上仍然是以描述人的世界为主的。亚当夏娃、诺亚方舟等故事都说明了同一个主题。因此,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要重新恢复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传统,重新把人当作艺术描述的主线。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便是回归传统的体现。而文艺复兴绘画艺术伟大时刻的到来则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菲尔先后到达罗马后在古典的基础上完成的。

就‘三杰”来看,达。芬奇和拉菲尔是比较倾向于“古典”的,而米开朗基罗的后期则倾向于‘浪漫”。先来看古典一支达。芬奇给人的印象便是有着近乎科学家的冷静他擅长分析,擅长冷静的思考常要求自己的艺术创作在形式上要达到绝对完美稳定的状态。如他认为完美的人体是丈量宇宙的尺度。这种理性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在用科学的、理性的分析来检查作品形式上的完美和精神上的感动。如他的杰作之一(最后的晚餐〉便是理性思考的极致这幅作品虽然无法看得很清晰,但仔细观察,仍不难发现他在构图过程中对人性的思考。他与安德烈。德尔°卡斯塔尼奥、多米尼科。吉尔兰达创彳作(最后的晚餐〉时注重氛围的营造不同而是通过加重对人物的刻画来表现作品深度的精神。他选择朴素而幽僻的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对称的画面使画面上所有的人物有序排列而又紧密联系,并集中于一点——耶稣身上使他的庄严、安详、沉静与使徒们的激动、辩解、惊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他运用自己发明的“空中透视法”,13|(卜78)通过背后的三个窗子光线的折射,从而使画面的流畅性与和谐性效果更加突出。在刻画人物上,他运用阿尔贝尔蒂的理论:“精神上的活动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展现但动作不能过分,要恰如其分。”①达。芬奇在《绘画i论〉中也强调:一个好的画家必须注意绘制好两个主要对象:人和他的精神面貌。”131(U69)达芬奇正是通过对传统宗教故事的解读,以理性的思维、科学的分柝把现实与古典紧密结合,使信仰在突破神学禁锢的樊篱中后更加稳定。

而年轻的拉菲尔虽然同时向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学习,但更多地是揣摩达芬奇技法与传统题材的巧妙结合。他也很重视‘古典”,不仅在构图上讲求均衡、层次、和谐而且注重表达的节奏感。如其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雅典学院〉便是一例。在这副作品中,他注重严谨与细腻清新和自然,通过对人物的层层渲染,对布局的和谐处理表达了人类追求真理的永恒愿望。当然在后期他也受到米开朗基罗浪漫手法的影响也大胆在作品中表现‘悲剧性风格”,深刻刻画在时代激变中人的各种形象

“浪漫”一支属于米开朗基罗。但他也只是在中年以后才在作品中大胆的加入非正统的、更富有想象力的形式或手法来造型激动人心的作品。因而被认为是倾向于浪漫的色彩。如他在创作六件‘奴隶’雕像时便运用大胆的夸张、变形来表现人物的扭曲和抗争。而其最富有代表性的、在绘画方面浪漫色彩表现浓重的便是晚年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最后的审判»。在这幅作品中,米开朗基罗赋予画面强大的“律动感’,把人物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描绘了人类在信仰中的圣洁与沉沦。

当然严格地区分‘古典’与“浪漫’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不合适的。“古典”宣扬的是理性、是分柝“浪漫”昭示的则是激情和放纵但无论是“古典”还是‘浪漫”,其目的都只有一个也就是拉近形象与精神的距离拉近神和人的距离把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放在艺术的中心地位。这种坚定不移的标准和原则表达了艺术对于永恒信仰的追求也恰恰反映了艺术背后的力量——新兴权贵们对于权力永恒性的表达。

三、结束语

第2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关键词】奥德修斯;《荷马史诗》;《神曲》;人文主义

伊卡塔王奥德修斯是希腊联军的重要将领,是贯穿整部《奥德修记》始终的主要人物。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屡建奇功。献木马计攻陷伊利昂城后,奥德修斯和同伴启航还乡,历尽劫难,终于在漂泊海上九年之后独归故土,和儿子特勒马科斯一起杀死纠缠妻子、挥霍家财的无耻求婚者,终于合家团聚。而在《神曲·地狱篇》中,奥德修斯却作为犯欺诈罪者,灵魂堕入第八层地狱第八恶囊之中,遭受酷刑折磨。同一个人物的命运,为什么不同的作者竟做出了如此不同的安排?既然观点大相径庭,为什么我们还说两部作品都秉承了“人文主义”的创作传统?且待下文分解。

一、“悲剧”与“人文主义”:《奥德修记》中的奥德修斯

悲剧是古希腊对人类文学的卓越贡献。毫不夸张地说,一部悲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文主义”发展的历史。

严格说来,《奥德修记》应该称为“史诗”。但是,《诗学》之中论及悲剧,多引《荷马史诗》为证。因此,史诗(尤指《荷马史诗》)与悲剧之间,无疑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因素。故笔者采用亚氏之说,以悲剧,或至少是“潜悲剧”论荷马。

亚氏认为,“史诗和悲剧……有些是两者所同具,有些是悲剧所独有……史诗的成分悲剧都具备,而悲剧的成分,则不是史诗里都能找到的。”对于荷马,他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认为荷马是“真正最大最卓越的创作者”,“神圣般地超过其他人”,是“第一个人”,是“最大的一位”。为何诸如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伟大的悲剧作家都未能享此殊荣,而史诗作家荷马却能获得如此程度的赞颂?亚氏曾经指出,“史诗的种类也应和悲剧的种类相同,即分为简单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和苦难史诗;史诗的成分(缺少歌曲与形象)也应和悲剧相同,因为史诗也应有突转、发现和苦难。”这样,一切不言自明——荷马的史诗创作和亚氏的悲剧理论相当契合。从形式上来看,史诗可以摹仿很多行动、包含很多情节,但无论简单史诗《伊利亚特》,还是复杂史诗《奥德修记》,都只摹仿一个行动;从情节上看,《荷马史诗》完全具备“突转”、“发现”和“苦难”三个要素。

所谓“悲剧”,“不一定要有我们今天的悲惨结局,它的结局一般都是平静而和解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种理念,颠覆了柏拉图“艺术摹仿自然”的哲学框架,把“人”提升到了突出地位。这样一来,便促使人们将目光从倾心自然转向审视社会,将信仰从膜拜神祇转向瞩目自身,将希望从企盼来世往生转向关注现实生活。他认为,作为人性的固有部分,感情和欲望生而有之,不应也不能被忽视甚至禁锢,而悲剧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性的这一需求。这是因为,悲剧能够“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也就是说悲剧能够宣泄怜悯、减轻恐惧、陶冶感情、制造,对于社会道德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对于个人品性具有良好的规范作用。亚氏本人也相当重视悲剧的教化和规范作用,他指出,“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符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综上所述,亚氏对于悲剧作用的阐释明确了他艺术为人服务的功能指向;对于悲剧实质的定义体现了他追求人性解放的道德趋向。

《奥德修记》采取的是双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一条线索是特勒马科斯蒙雅典娜相助外出寻父;另一条线索是奥德修斯蒙宙斯恩典辗转还乡——两条线索因父子相认而最终汇合,全诗依照线索,有序展开。亚氏评价,荷马“与这些人(其他史诗作者)不同,不仅从艺术上,而且从创作本质上皆相信见到一道好的光芒。”荷马严格按照“突转”“发现”“苦难”三重标准展开叙述,重点描述了奥德修斯还乡途中遭受的磨难和困厄。这些磨难和困厄来自各个方面:来自神、来自人、来自自然……然而,荷马并非单纯为了描写苦难而描写苦难,而是旨在通过苦难表现奥德修斯执著的追求、顽强的精神与无畏的抗争。正因为人文主义所瞩目的是“人”,所以恰恰是通过这种执著的追求、顽强的精神与无谓的抗争,奥德修斯的英雄形象才显得血肉丰满,荷马史诗的人文主义才显得淋漓尽致。

《奥德修记》中的人文主义观念,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显示出来的——一方面,作者瞩目于人,通过对人性的褒扬直接宣扬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主义内核;另一方面,作者又不脱离神,通过对众神的描写间接衬托重视人性、强调理性的人文主义要求。

首先,奥德修斯与人和自然的奋力抗争是作者人文主义精神的良好载体。离开伊利昂后,他们先是踏上洛托法戈伊人的国土,洛托法戈伊人给他派出的三人吃下了洛托斯花,让他三人不知归返,奥德修斯果断地把“享用洛托斯花,完全忘却回家乡”的同伴缚在船上迅速离开;他们而后来到库克洛普斯的居地,面对震地神波塞冬的儿子波吕斐摩斯,奥德修斯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他先告诉巨人自己的“名字叫‘无人’”,骗过了巨人的同伴,接着灌醉并刺瞎波吕斐摩斯,把自己和同伴绑在公羊肚子下面逃出巨石封锁的洞穴;船队接着驶过特勒皮洛斯,莱斯特律戈涅斯人“从崖顶向下抛掷巨大的石块”,“叉鱼般把人叉起带回作骇人的菜肴”,除了奥德修斯所在的船只外其余都惨遭不幸;侥幸逃脱后,他们又登上了海岛艾艾埃,可他派出的九名同伴又被美发的神女基尔克“变出了猪头、猪声音、猪毛和猪的形体”,赶进猪栏,幸而奥德修斯得到赫尔墨斯的晓谕,制服基尔克,使被施魔法的同伴复归人形,不过他们也因此在神女的宅邸居留了一年;而后,奥德修斯在基尔克的指点下,“前往哈得斯和可畏的佩尔塞福涅的居所,去会见特拜的盲预言者特瑞西阿斯的魂灵”;在冥府,他见到了死去的同伴、故去的母亲,见到了先知特瑞西阿斯,被告知归途的命运;从冥府归返后,他们从艾艾埃岛再次启程,沿途战胜了女妖塞壬的诱惑,躲过了卡律布狄斯悬崖的凶险。当然,他们也曾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代价,他的同伴趁奥德修斯熟睡之际偷偷打开艾奥洛斯赠予的皮囊,结果一行都被从伊卡塔的岸边吹回风神的岛屿。作者通过奥德修斯一系列的探险经历,展现了他在与敌人斗争中体现出的果敢和智慧,以及在与自然斗争中体现出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外界给予的一次次沉重打击与艰难困苦,奥德修斯没有放弃、没有屈服,而是始终固守着重归故土的坚定信念。他把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与万物之灵的高度智慧相结合,战胜了诸多的磨难,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显示了人类的力量。通过第八卷到第十一卷中对奥德修斯行动的一系列摹仿,荷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全面阐释了人文主义精神:第一,是面对磨难与困厄时坚定不屈、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第二,是面对危难与困境时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理性思考;第三,荷马同时又从反面抨击了自私、贪婪和猜疑等人性中的弱点,为人文主义的失控敲响了警钟。通过前两点,荷马正面赞扬了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性、强调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后一点,荷马反面批判了自私、贪婪、猜忌等过分强调人文主义带来的问题。从而对人文主义做出了全面的阐释。

其次,奥德修斯与众神之间的恩怨纠葛同样是作者人文主义精神的突出体现。归返途中,他的同伴背弃誓言,烹食赫利奥斯的牛群,集云神宙斯用雷霆击毁他的船只、击毙他的同伴,他只身一人“漂流九天,直至第十天黑夜”,登上奥古吉埃岛;来至岛上,他又被美发的神女卡吕普索留居七年,神女许以长生不死、永不衰朽,他却终日“坐在海边哭泣……用泪水、叹息和痛苦折磨自己的心灵”;终于获准离开,强大的震地神波塞冬又掀起风暴巨澜,撕裂他的船帆、折断他的桅杆、击毁他的船阀,他“奋力浮游”,“在汹涌的波涛里漂浮了两夜两天”后,踏上费埃克斯的国土。面对诸神降下种种的磨难、抑或是神女给予的绵绵情意,奥德修斯没有放弃希望、引颈受戮,也没有抛弃信仰、屈膝委从。这样便突出了奥德修斯自主判断的理性精神和独立意志,赞扬了奥德修斯面对苦难的坚忍不屈和奋力拼搏,从而高度肯定了人的尊严、力量和价值,突出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境、蒙受苦难,但人生的价值也就在于此——用精神去激发自己的力量,在拼搏中掌握自己的命运。永生不死的众神固然可敬可畏,但在《奥德修记》中,他们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和奥德修斯的行动息息相关。一方面,奥林波斯诸神的行动始终围绕着奥德修斯而展开,从而侧面衬托了人性的可贵;另一方面,奥林波斯诸神的形象普遍具有着复杂的人性特征,从而直接体现了人性的价值。从而使人文主义得到了良好的彰显。

综上所述,《奥德修记》通过描写奥德修斯凯旋还乡途中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时表现出的沉着冷静、坚定不屈的精神,集中表述了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性、强调理性,反对以神性压抑人性、以神学贬低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忠实地继承了西方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直至今日仍然有着相当的意义。

二、“喜剧”与“人文主义”:《神曲》中的奥德修斯

但丁号称“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神曲》这部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性巨著中,但丁在维吉尔和贝雅特丽奇的指引下游离与地狱、炼狱与天国,通过与诸多著名人物的对话,一方面反映了中古时期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也透出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蓬勃萌芽和灿烂曙光。

正如但丁所言,“在任何一部教诲性作品的开篇,必须探讨六点:主题、作者、形式、目的、标题、哲理”,可见作者本人对《神曲》的定位,就是“一部教诲性作品”;因为教诲的目的所在,所以《神曲》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而是‘多义的’。第一种意义是照文字上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照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第一种可以称为字义的意义,第二种可以称为讽喻的或神秘的意义。”“全书的主题,仅就字面意义来说,不外是‘灵魂在死后的情况’……但是,如果从讽喻方面来了解这部作品,它的主题便是‘人,由他自由意志的选择,照其功或过,应该得到正义的赏或罚。’”这样一来,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也就相当明确,即“解脱生于斯事的人们于悲惨的情况,而领导他们达到幸福的状态。”旨在通过获罪的灵魂和“得福的灵魂在死后的状况”,晓谕世人“人凭自由意志去行善行恶,理应受到公道的奖惩。”《神曲》,意在规范人的实际行动,“对邪恶的世界有所裨益。”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追求真理……他以赞颂的笔调描写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受了求知欲的推动,在远征特洛亚胜利后,不肯还乡,坚持航海探险的英勇行为,并借他的口指出,‘人生来不是为了像兽类一般活着,而是为追求美德和知识。’”可见,作为求知欲的化身,但丁给予奥德修斯相当程度的褒扬与肯定。《奥德修记》在奥德修斯合家团圆后便告结束,奥德修斯此后命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冥府中的特瑞西阿斯曾有一段隐晦的预言:“死亡将会从海上平静地降临于你,让你在安宁之中享受高龄,了却残年。”根据这段预言,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补充了这位英雄的结局——他们出海航行、终于到达西方,却因神灵之意葬身炼狱山前。

不难看出,奥德修斯的诸多思想与行为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追求。首先,在他的心中,认识世界的欲望远比对儿子的慈爱、对父亲的孝心以及对妻子的恩爱强烈,促使他毅然决然地乘船远航,去探索“太阳背后的无人的世界”;其次,奥德修斯提醒同伴,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具有心智和理性,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不应像兽类一般浑浑噩噩,而应努力追求美德和知识。通过奥德修斯的思想和行为,但丁全面阐述了尊重人性、推崇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我们也看到,就是这样一位但丁给予高度赞誉的奥德修斯,死后灵魂却被但丁安排在深层地狱受到惩罚。奥德修斯所处的第八层地狱被用于惩罚“对非信任者的欺诈罪”,是惩罚重罪者的深层地狱。奥德修斯因为献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而被判作“出阴谋诡计者”,灵魂堕入第八层地狱第八恶囊,永受烈焰灼身之苦。为何如此?

这是因为,但丁毕竟处在新旧交替之时。虽然大力宣扬人文主义,可是依然难以摒弃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的经院哲学观点里。这体现在,他一方面肯定荣誉的必要价值,一方面又感叹荣誉的虚幻无常;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将奥德修斯堕入地狱受罚,一方面又依据自身的价值评判对奥德修斯表示同情叹惋。《神曲》中,这种宗教道德观念曾不止一次第体现。在炼狱海滨,他“看到四颗除了最初的人以外谁都未曾见过的明星”;在第八重天,三圣人又向他通过询问考验他的“信、望、爱三德”……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但丁的出发点依然是教会——“没有这种信仰,单靠善行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不敬拜上帝、不信仰基督,即使终身行善,灵魂也难得救。

不过,总而言之,但丁笔下的奥德修斯,是求知欲的载体和化身、是美德和知识的集合体。即便但丁将他打入深层地狱永受烈焰灼身之苦,我们无需、也无权站在今人的角度上过分苛求古人。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表象背后的真实——正如上文论述,不与儿子、父亲、妻子安享天伦,而是启程、探索世界,体现了他崇尚理性的倾向;对同伴强调人的心智和理性,主张人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追求美德、获得知识,则体现了他尊重人性的倾向。但丁通过奥德修斯的言语和行动全方位展示了他尊重人性、崇尚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结语

奥德修斯的英雄形象是不朽的。漂泊外乡九年之久,他的足智多谋、沉着冷静、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业已成为无数人的信条。也恰好是这集于一身的优秀品质,使他的身上无时无刻不闪烁着人文主义的耀眼光芒。诸如关心人、尊重人,强调人性、推崇理性等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核,无不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至于具体的论述,已详于上文,此处不再赘述。总而言之,无论是最伟大的“悲剧”还是最伟大的“喜剧”,都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者;而奥德修斯,则仿佛作品的灵魂,使两部巨著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更加熠熠生辉。人文主义是不灭的,奥德修斯是永存的。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 诗学[A].//罗念生. 罗念生全集(第一卷)[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创作学注疏[M].王士仪,译. 台北: 联经出版社, 2003.

[3] 吕新雨. 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4] 但丁. 致斯加拉亲王书—论神曲·天国篇[A]. 缪灵珠. 美学译文集(第一卷).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5]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第3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1.找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某刊物中“史海拾贝”栏目出现了“尼罗河流域、胡夫金字塔”两个关键词,据此我们可以断定该栏目介绍的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2.1901年12月,法国和伊朗联合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该法律条文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1787年宪法

3.某校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把“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确定为研究课题。下列研究内容能列入该课题的是( )

①种姓制度②胡夫金字塔③阿拉伯数字的发明④佛教的创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人类早期文明中有些具有明显的海洋文明特征。下列哪幅图片与这种文明有关( )

5.某一地区曾诞生了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下列成就与该地区有关的是( )

A.楔形文字

B.金字塔

C.《俄底浦斯王》

D.种姓制度

6.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射出欧洲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当东方诞生孔子、老子等一批文化圣人的时候,那里的天空也折射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人的思想光芒。“那里”是指( )

A.古埃及

B.古希腊

C.古罗马

D.古印度

7.历史教科书这样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方城市出现了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西方。请问下列哪一地图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地图( )

8.它是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和朝觐礼拜的圣地,寺院周围严禁杀生、斗殴和一切邪恶行为,故又称禁寺。它就是麦加大清真寺。那么它是下列哪一宗教的第一大圣寺(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10.从人类文明的出现到15世纪,文明的冲突和融合从未中断过。下面见证了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作品是( )

11.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他多才多艺,在艺术和科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著名的绘画代表作品是( )

12.“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句话反映的历史最有可能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

D.启蒙运动

13.1955年在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期间,曾形象地称《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凄美爱情故事的是( )

A.列夫・托尔斯泰

B.贝多芬

C.但丁

D.莎士比亚

14.“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思想应出现于( )

A.百家争鸣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5.《西方文明史》载: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智力和文化的历史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重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

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②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③启蒙运动兴起④工业文明在欧美普遍建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6.在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下列不属于法国启蒙思想家观点的是( )

A.追求自由平等

B.倡导三权分立

C.遵守社会契约

D.宣扬物种进化

17.对图5两幅图片资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与漫画资料相关的历史人物是阿基米德、达尔文

B.漫画所反映的内容与杠杆定理、生物进化论有关

C.生动论证了近代科学所取得的成就

D.体现了知识的伟大力量

18.弗洛伊德曾说:“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界的子民’,打破了人类一向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固有观念。”造成这次“打击”的人物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爱迪生

D.达尔文

19.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赞叹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如果用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杰出人物的成就来证明的话,下列哪一选项符合( )

20.贝多芬曾经一度把拿破仑看作自由之神,希望他能在法国建立一个英雄的共和国,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遍欧洲,怀着这一崇高的理想,他创作了( )

A.《义勇军进行曲》B.《国际歌》

C.《英雄交响曲》

D.《马赛曲》

21.现代文明与科学进步密不可分。然而,某著名科学家说了句令人清醒的话:“原子释放出来的能量已改变了除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外的一切,因此,我们正在走向空前的灾难。”这位科学家是( )

22.下表是一份世界历史名人简历。请根据所给的信息,选出适合题意的漫画,粘贴在简历左侧的照片处( )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下列图片,然后回答问题。

(1)观察上述五幅图片,请把它们分成两类,并简要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如果想要探究这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应该选择______

如果想要探究欧洲的建筑风格,应该选择

如果选择图片10,可以探究___________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领域中,文明一般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当某阶段的文化较广泛地使用了文字,则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初步形成;当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政治权力出现的时候,则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较为完备。当文化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就可以称为文明。

材料二 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漫征途中,东方文明出现得最早,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紧随其后,多以海洋为中心。东西方文明随着东西方的战争、商贸往来、和平交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而互相交融,对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三 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等,以此为源头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明。

材料四 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1)根据材料指出东西方文明起源的特点。

(2)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二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

(3)根据材料概括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联系主要有哪些基本方式?请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人文主义打破了天主教的文化垄断,为西欧思想家提供了传播新思想的便捷媒介。人文主义肯定“人”,提倡科学文化,促使人们摆脱神学的束缚去认识世界,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的诞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诞生。还有就是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培育了大量人才。

――摘自360问答

材料二 牛顿(1642―1727)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正如伏尔泰所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五尺的小动物,却可以不把这些法则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怪了。”寻找决定人类事物的这些永恒的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况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的“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指的是什么理论?结合材料二分析“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有何重要价值?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有何启迪?

26.英国诗人蒲伯写道:“大自然和自然定律都在黑暗中躲藏,上帝说,让牛顿问世!于是一切都有了光明。”这就说明了牛顿所起的重要作用。请以下图人物为例,叙述他的贡献。(内容应包含:时期、国家、成就、影响。字数在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埃及文明的理解能力。根据尼罗河可知这是埃及文明,再加上胡夫金字塔断定是埃及文明。

2.A 【解析】由题干中“楔形文字”可知最早是在西亚地区使用,而选项中汉谟拉比法典是在西亚地区出现的;《权利法案》出现在英国;《人权宣言》出现在法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颁布的。

3.C 【解析】上述选项中种姓制度是印度古代的等级制度,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佛教也是由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而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的文明成就。

4.D 【解析】金字塔是埃及的,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苏美尔人发明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西亚的文明成就,他们都属于河流文明;《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属于海洋文明类型。

5.A 【解析】由题干“古代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可知这是汉谟拉比法典,它诞生于古代西亚地区;选项中楔形文字产生在古代西亚地区;金字塔是埃及文明成就;《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腊的悲剧作品;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

6.B 【解析】“欧洲第一缕文明的曙光”是指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也是古希腊的。

7.A 【解析】亚历山大的东征路线由欧洲、非洲再到西亚、南亚,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

8.C 【解析】穆斯林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麦加大清真寺与伊斯兰教有关。

9.A 【解析】由“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可知是与人物个性有关,这体现了人文主义,是与文艺复兴有关。

10.C 【解析】见证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是马可波罗的行纪;A、B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D是19世纪俄国的文学作品。

11.A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可知是达・芬奇。A是《蒙娜丽莎》,作者是达・芬奇;其余不是。

12.B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是一个艺术相当繁荣的年代,而且发生在意大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艺复兴。

13.D 【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人物。

14.B 【解析】题干这一段话反映的是追求个性解放,体现的是人文主义,联系所学知识,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

15.C 【解析】文艺复兴在14―16世纪,工业文明在欧美普遍建立是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大约发生在19世纪中叶,不符合题目的要求。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在17―18世纪,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

16.D 【解析】物种进化是达尔文的观点,他不属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17.C 【解析】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阿基米德是古代人,所以C不对。

18.D 【解析】题干中提到生物学研究,选项中只有达尔文是此方面的科学家。

19.B 【解析】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战争与和平》,《神曲》是但丁的,莎士比亚写了《哈姆雷特》,曹雪芹写了《红楼梦》。

20.C 【解析】贝多芬创作的是《英雄交响曲》,而《义勇军进行曲》则是我国国歌,《马赛曲》是法国国歌。

21.A 【解析】这段话说的是原子能的危害,四个选项中只有爱因斯坦与此有关。

22.D 【解析】由表格可知是达尔文,根据特征判断,四个选项中D是达尔文。

23.【答案】(1)图9、图10、图12为一类,是宗教建筑;图11、图13为一类,是文明古国建筑。

(2)图13,图9(或图11),佛教。

24.【答案】(1)特点:东方文明出现得最早,都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紧随其后,多以海洋为中心。

(2)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3)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两种方式。

举例:暴力冲突――希波战争(或亚历山大东征等);和平交往――马可・波罗东游(或阿拉伯数字西传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明的分类及传播。

25.【答案】(1)人文主义为近代科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2)“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指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理论体系或物体三大运动定律;价值:牛顿的发现促使启蒙思想家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永恒法则,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等。

(3)启迪: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4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新古典主义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美学为创作思想,崇尚自然与理性,选择庄重的绘画内容,画面体现出了完整性和塑造性,强调以理性主感性为辅,着重素描关系而忽略色彩关系。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安格尔、路易•达维特。安格尔受到达维特的影响,追求理想美。所以他对作品做到了尽善尽美的完美,技法上以简练的概括,视觉感受上则是温文尔雅。他以对实物的精准反应,是受到拉斐尔和古典主义的熏陶。他擅于观察造型以现实为根基并能加以主观意识的处理,在其作品中用造型线条的调整,形成节奏上的韵律,线条上的流畅,最终形成他所追求理想化的完美,安格尔的《泉》,在其表达的内容上反映女性的自然美,思想从肉性转换为表现女性的神性,可以说他在阐述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上神似的美。从大的场景渲染到反映生活的小琐事。在其形式上去掉严格的牢笼大阔步迈向主观的新古典主义。注重轮廓上的严谨,表达柔美的人物体态,在理性中寻求感性的适从性。维安讲究对绘画作品有进行本质的还原,极力推崇古拙,雅致的美,他反对绘画的,要做到绘画者和作品之间的人文气息,是人文的再现,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的回归。他的弟子达维德,其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再现了古罗马艺术作品的神性。19世纪初期,毋庸置疑在达维特的倡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从达维特到他的学生安格尔,新古典主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刻板的描绘到具有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其安格尔的女性绘画题材成就高屋建瓴。

二、新古典主义文化思想

新古典主义当属西方哲学体系。在西方美学中,新古典主义从不同的方面阐释着美学思想的核心,当然这是与启蒙思想是分不开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谐。黑格尔在《美学》中诠释古典美仅仅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从中世纪开始了以崇高为特性的美,他的“美在自由”说和“有机整体”说成为了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基石。狄德罗他把美解析为“实在美”与“相对美”,前者是实物本质的美,也是事物各个有机体的从属、映射等,这是形式的和谐。“相对美”是指实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了社会内容,人物个体意志,万物的形态,审美的对象,美的接受和传递。在新古典美学和启蒙主义上都在倡导理性,这种理性是抽象的,这也是到时人意识所决定。充分说明,理性为为主体,感性为客体的主客关系。从新古典主义本身的功能来说主张道德教化。从艺术形式上的表达来看,它主张类型说,它反映的社会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当时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果。这种和谐是被封建主义所允许,并是在其控制下的“和谐”。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在其美学上达到主客感性和理性状态之中的和谐。但是在和谐的前提之下,客体与主体,理性与感性有着不同的关联,这就形成了古典美学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讲,新古典美学是客体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全部统一与理性阶段。狄德多主要艺术主张有,一是“美在关系说”的产生;二是孕育了新的艺术形式——严肃喜剧;三是带有浪漫主义的原始主义;四是在表演艺术中,表现和体验的矛盾,基于理性的表现。所谓的“理性”符合人性原则的先天规范。新古典主义绘画是表现静的美学对象,突出叙事性、图像性。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理论支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国新古典主义影响力巨大,映射到了欧洲,其中有威尔逊、富塞利。他们都在从不同角度探究出了新古典主义规律。

三、表现推崇理性

主张绘画作品要在理性中展开,抵触主观意识上的表现。在大场景的英雄内容上转变为贴近生活表现的现实主义。在作品的效果上借用现代材料,从不同纬度阐释着新的传统内涵。可以这样说,理性的表达着新古典主义所倡导的形神兼备,最终的达到雅致,品味具佳的画面效果,这样的艺术追求足以反映一个高贵中却不失去生活的时代特性。古典主义是对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

(1)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的指向是“形散神聚”,既有装饰的意味,又有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气质,所以说新古典主义绘画具有自身性和相依性。使得让美术接受者在享有文明的同时享有精神上的寄托。

(2)注重装饰效果,用陈设品来渲染历史的脉络。

(3)媒介的大量使用和技法的熟练控制保留了材质,色彩,摒弃了过多的线条,却从未丢失性格,却仍然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底蕴。

四、结语

第5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关键词: 英美文化差异 文学评论 影响

每个国家的民族、历史、背景不同,就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这种不同的文化特色,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化,导致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态度、评论不一样。文学评论主要从社会背景、文化风貌、主题思想、表现形式、表现风格等因素入手,也受到评论人员自身的知识素养、兴趣爱好、从事行业、人生阅历的影响。作品的受关注程度也会因为文学评论而改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于文学评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美文学评论是伴随英美文学而产生的,极具艺术性的英美文学将风俗人情、审美全面地展现了出来,文学评论更是在文学的基础上对英美两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英美文化立体性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1.英美文学的发展及特色

1.1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按照英国文学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1]。伴随英国历史的发展,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对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社会现实和当代文化都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使得英国文学与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中世纪,由于北欧入侵,文学不可避免受到北欧文化的感染,作品呈现出大量的战斗英雄和战争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文学中也渗透了宗教文化的特色。新古典主义时期,现实主义的小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随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也达到了巅峰,这些作品都深刻地解读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状。在现实主义和后现实主义时期文学作品中也更多地渗入大量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使得文学作品的风格更趋真实,在结构上更精妙,同时还将戏剧融入文学作品中,将英国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1.2英国文学的特色

从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第一,英国的发展历史比较久远,文学作品多数受到英国历史和政治的影响。第二,伴随基督教在英国的日益传播,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渐渐增多,使得更多的作者接受并愿意运用宗教元素进行创作。第三,英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影响文学创作,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顺应时代,推动社会的前行。

1.3美国文学的发展

美国的发展历程只有两百多年。虽然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在英国文学的基础上,美国文学的发展很快,不论是小说、诗歌、散文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取得杰出的成就。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依据战争分成五个时期:殖民、独立革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二战过后[2]。美国发展至今,受到多次战争的影响,每一次大战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学创作中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对和平的向往都有涉及,战争对文学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尤其经过二战之后,传记形式走向文学的巅峰,真实地反映了种族对立和战争的残酷,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美国文学的特色

美国文学最初的作品都渗透着浓郁的英国风情。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作为一个移民群体组成的国家,在多习俗、多民族的相互作用下,美国文化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具有创造性和包容性,从英国文学的影子中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经历长时间的战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后,美国文学形成三种风格,即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些特色也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在文学领域获得许多奖项。

2.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分析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辨析它的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态度,从而提高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根据不同的形式和题材,英美文学评论可分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小说评论等[3]。在评论中所运用的相关理论及对作品综合的、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深刻地诠释作品的创作定律,有利于更好地展开创作,由此可见文学评论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

3.英美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3.1语言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同时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的内涵和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媒介,创作者需要运用个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对语言进行深加工和精简,将创作的中心思想与意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英美在语言上的差异导致两国在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英国的历史相比美国而言文化根基深厚,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英国文学作品的严谨和文化底蕴使得许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都表现得十分谨慎,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巧妙婉转。这或许是评论家对于历史悠久的英语的一种崇敬,生怕语言使用不当而亵渎英式英语的纯正,这使得英国文学评论显得十分内敛、拘谨。

美式英语可以说是由英式英语衍生而淼模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保持英式英语的核心要素。伴随着美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在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下,美式英语得到不断的创新,将其个性化、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朝着个性张扬的方向发展,比英国文学多了一种创新,在文学评论的语言使用上更勇于开拓思路、大胆前卫。

3.2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由于受宗教的影响较深,使得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禁锢。同时,因为英国历史进程中革命的不彻底性,文化中依然包含皇室和贵族的元素。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英国的人文主义发展有效地对抗了神权,宗教影响在不断缩小。虽然人文主义的发展受到多方质疑,但是其在本质上依然对英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国在历史进程中伴随英国的人文主义色彩,但是美国对人文主义进行了大幅度的修饰和改革。虽然美国比英国的发展时间短,但是由于遗留的历史问题少,使得美国文化的发展极具创造力、更奔放,对文学评论在语言上、论点上都更新颖、具有活力。

3.3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也有深刻的影响。英国文学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文学评论对于传统,不仅仅是继承,更是思考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新的路径,努力摆脱陈旧思想对自身的束缚,可以说,既继承了文化传统的深厚根基,又根据时展的特点,不断地创新评论形式,促进文学发展与当代社会观念的融合。

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欧洲文学、印第安文学的影响,这些都渗入美国文学评论中。但是在美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文学评论结合多种文学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地变化、创新,快速地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立的美国文学评论。美国文学的内涵深刻地影响美国文学评论,使得评论者在评论美国文学作品时语言的使用十分张扬个性,观点鲜明。

英国文学评论受到历史的影响,表现得更拘谨;美国文学评论没有历史的包袱,表现得更有个性、更具有创新性。两国文化差异带给文学评论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当然,不仅是文化差异,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不同的评论者等也会给文学评论带来影响。通过对英美两国在语言、历史、文化内涵的差异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明白英美文化差异对其文学评论产生的支配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旭.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J].品牌,2015,03:123-124.

第6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式;多媒体;人文主义;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改革效果显著,新课改体系在各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所创新及突破。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尤其是美术这门学科如何适应新课改,在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怎样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提高整体的美术教学质量,是每一位初中美术教师面对的挑战。

一、改变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教师讲解、强调重点内容,再由学生进行练习,学生被动学习,容易依赖教师,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不利,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因此,美术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有利于激发潜能及创造力的氛围和环境,利用提问等交流形式引导学生在美术上有所创新,促使学生将创造性的思维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美术创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如:参观、录像、范画、游戏及故事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能力得以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宗旨和目标就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要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例如,在讲解色彩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郊外进行写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蓝天、红花、绿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画出对生活中色彩的感觉和喜好,在不经意间涂抹出对未来的向往。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不仅是当前的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而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美术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及作用,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使美术教学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例如,美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在网上搜索出相应的图片及欣赏文字,或者各种影像信息等,制

作成课件,在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直观、丰富、生动的视听效果,来开拓学生的想象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美术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专题短片,介绍这一时期的经典美术作品、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等,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这些美术作品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注重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更注重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美术作品或者美术现象时,教师可以从历史、美学、文学、风俗、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角度为学生呈现更完整、更丰富的美术知识,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同时,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感悟能力,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对这种人文性思想的贯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美术带来的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改变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评价学生作品时用“优秀、良好、合格”的统一评价标准,这种简单的评价标准极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层次的评价,还可以利用等级评定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品做出评价。对那些作品效果不佳的学生,要在评语中有所鼓励,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学生作品委婉地提出建议,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例如:“你的想法真好!老师发现你进步很快!如果色彩再明亮些,画面会更棒,继续加油!”“你想象很丰富,画得漂亮极了!如果再细心一些构图,会更出色!”等。这样的评语更能促使学生增强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

信心。

新课改实施以来,美术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以上所述,均是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以及感悟,希望从事初中美术教育的同行能从中获益,并共同努力,探索出更科学、更完善的初中美术教学体系,共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每一堂美术课上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萝立芬.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法教学的反思[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2).

[2]贺亮.新课改形式下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12).

[3]黄梅平.新课改形势下对初中美术教学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12(1).

第7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关键词:威廉・洪堡;柏林大学模式;德国崛起;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勤助科研校级项目社会科学类项目编号:QZYB11035

1810年,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近代大学――柏林大学,开始用新的办学理念改革高等教育和重建大学。柏林大学的创办和改革使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率先走出了18世纪末以来的“欧洲大学危机”,并成为世界各地的大学群而效仿的典范。同时,各种先进教育机构的设立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和人才基础,使德意志帝国在1871年建立时,已然成为欧洲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

大学的文化水平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平,柏林大学的创立不仅为世界高等教育开创了全新的模式,而且为德国的崛起指引了一条捷径,使整个德意志民族国家由思想领域到科学领域迅速崛起。“柏林大学的兴建,使旧瓶装入了新酒,旧瓶也因此破裂。古老的学府如此彻底地按照一种理论进行重塑,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洪堡教育理念的诞生

17世纪以来,启蒙运动的发展、科学革命的爆发、功利主义的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动冲破经院哲学的束缚,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开始为各自的国家和民族探索生存之道。而拿破仑的入侵迫使普鲁士进行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柏林大学的建立。

然而早在柏林大学建立之前德国的教育思想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先是康德在总结个人本质与教育的关系时说:“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的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随后他的弟子费希特和洪堡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费希特在其哲学核心――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性和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他的观点在德国引起了轰动,并极大的影响了普鲁士当局对教育的态度,同时也引起了德国民众对教育的重视。但是直接对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威廉.冯.洪堡。

威廉?冯?洪堡,出身贵族家庭,曾就读于德国学生数量最多的哥廷根大学,师从康德学习古典哲学,后来又结识了歌德和席勒,深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洪堡本人也成为了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普通教育”(Allgemeinbildung) “普通教育”始终涵盖含义是:完全的人的培养,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主张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这就与长久以来人们将大学教育的主要功用定义为传授知识并培养特定的专业使用性人才的思想相区别。洪堡认为,教育除了必须是“全面的”之外,还必须是“纯粹的”,这强调的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价值取向的非功利性。即大学教育不应以眼前的暂时利益为目标,而应将追求真理作为其最终目的。

毫无疑问,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目的的阐释,继承了康德的教育思想。但是洪堡比康德走的更远,因为他提供了使这一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方案,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柏林大办学三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1809年,洪堡在建立柏林大学的申请获得批准之后,迅速组建了包括洪堡本人、施莱尔马赫以及另外两名助手在内的建校委员会,并成功地完成了建校工作。从此洪堡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和实践。

二、柏林大学办学三原则的内涵及其践行

“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柏林大学的校训含蓄地表明了洪堡的功绩:他在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很好地阐释了柏林大学办学三原则,并将之付诸实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三原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学真理的发现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大学自治

洪堡主张大学自治,主张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行政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洪堡对国家持消极的态度,主张最大限度地限制国家的作用,将国家的活动范围限定在“必要”的原则上,诚如洪堡在1810年所说:“国家在整体上不应以国家直接和眼前的事物去要求科学机构(大学),而应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即当大学实现了其最终目标时,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它同时也实现了国家的目标。”

而事实上,在着手创建柏林大学时,洪堡就主张大学应脱离国库,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以确保大学的独立和稳定,但这一主张未能实现。不过,柏林大学仍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突出表现在教授治校、实行教授会制。所谓教授会制即教授会的成员为全体教授,大学内的所有事物皆由教授会决定。教授会享有很大的权力,比如校长的遴选,教授的选聘等,他们独立负责大学或学院内的学术事物。但是洪堡从现实出发,认为国家对大学的有限介入是有益的,如可以防止学术和思想上的门户、宗派观念的产生。国家保留聘用教师的权力,也可以使学术自由不受学派利益的侵害。

2、学术自由

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原则最早可追溯至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他在1670年提出“哲学思想自由”(libertas philosophandi)的思想,认为人“根据最高的自然法则为其思想的主人”。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中被广泛接受,并为著名的哲学家康德、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人所继承,洪堡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深受新人文主义影响,主张学术自由,认为学术自由不应被国家利益所左右。科学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都由研究者自己决定,而不受社会需要的干扰,使科学研究成为纯粹的真理追求。政府不应干预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向,任由其发展。在科技发达的国家由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而在不发达的国家则有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当时德国的科技水平并不高,所以洪堡特别重视理论研究,将“学术自由”作为新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中心任务。

学术自由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即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正如费希特所言,“教师在专业上享有自由探讨、发现、出版教授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发现的真理,并且这种自由不受任何权威的指挥,任何政治党派和社会舆论不得加以干涉。”与此同时,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有自由开课的权利,明文禁止教授们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决不允许大学教授去经商、办公司、搞“创收”。与之相比,学生在大学也享有极大的学习自由。“学生在教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指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学习什么的权利,在教育管理上参与评议的权利。”至于听课,也是可以偶尔为之的事情。“在德国大学中学习,全以学习自由原则为基础,除了对修业时间有一定的规定外,几乎一切事项全在个人,没有必定的课程和中期性的考试……每学期选什么课程全由自己决定,而且听课与否全在自己。学习自由甚至包括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做的自由。”美国教育家霍尔对此曾有极高的评价,说:“德国是当今地球上最自由的地方”。而正是这种学术自由的思想使“为科学而生活”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洪堡认为大学不是高级中学,也不是专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大学应“唯科学是重”,“应视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之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成为大学的主要任务。

洪堡摒弃了传统大学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职能的做法,将科学研究置于首要地位。洪堡认为:“大学教授的任务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不是‘学’;大学学生必须独立的自己去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引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去指导并帮助学生去研究工作。”这就是著名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原则”。正如柏林大学教授包尔生所言:“柏林大学从最初就把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把授课效能仅作为次要问题来考虑;更恰当地说,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的最有能力的教师。”

习明纳教学法的改进和哲学院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者三大原则的最好体现,也是柏林大学模式最显著的两个特点。

所谓习明纳,是一般由8-12名学生和一名教师组成,每次活动由几名学生负责领导,师生在1.5-2个小时里围绕事先拟定好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早期仅存在于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由教授或学者个人创办。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习明纳也渐渐为医学、化学等学科所运用,成立了师生共用的实验室。习明纳这种教学方法为德国培养了大批哲学家和科学家,发展到后来,在政府承认和资助下,一些大型的研究所、研究院的建立成为主流,习明纳逐渐制度化,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合作完成课题研究。

习明纳教学法的应用和改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调整了学科内部学与教之间的矛盾,并将两者统一到科学研究之中。与之同等重要的是哲学院中心地位的确立。不同之处在于,哲学院中心地位体现的是学科之间关系的调整,各学科地位的平等化使学院内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宽容氛围,而各学科的研究也在公平竞争之下齐头并进、焕发勃勃生机。

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时,极力提倡新人文主义思想,学习与研究应该以追求人性为最终目标。所以,按照新的教育政策,大学的改制是从哲学院的改编开始的。在传统的大学学院设置中,哲学院及文学院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主要教授内容,是为“高级”学院学生夯实并增加学科基础知识的 “准备学习学院”。这时的哲学院地位比较低,因为它不仅缺乏像法学院、医学院等专业学院较大的实用意义,而且教师的任务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无科学与技术水平可言。大学改编后,保留了从中世纪大学沿袭下来的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学院,其中哲学院居于首位。改编后的哲学院显得极为重要,其课程包括了语言、历史、艺术等古典人文学科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共计78门。哲学院不再是“预备学院”,而是取代了一直以来神学院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日渐成为大学里的中心学院。此外,德国大学中新式的教学方法,诸如讲学和习明纳最初都是在哲学院推行的。哲学院以其兼容性使原本相对独立的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这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柏林大学模式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林大学的建立对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影响至深。德国是在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才开始崛起的,但是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鲁士就开始了被称为“民族统一运动的初霞”的一系列改革。主要实行于1807年至1813年之间的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就是这一系列改革之一,而柏林大学的建立恰好是这一改革中的一方面――教育改革中最令人瞩目的举措。对于普鲁士政府而言,他们把教育改革或者说柏林大学当作国家崛起的一种手段,但是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发展教育是一种手段,更是一个目的。

柏林大学作为19世纪德国教育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除了推动器的身份之外,它也是德国崛起的一部分。柏林大学的发展对德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全国高等教育改革起到了模范作用;二是柏林大学及在其影响下取得的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的运用对经济的飞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促进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增强。

柏林大学之所以能够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起到模范作用主要缘于它的崭新的办学理念和在此理念指导之下的先进的办学模式。柏林大学办学三原则――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基于追求纯粹科学的新人文主义非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办学理念。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哲学院取得了中心地位,神学在哲学院一统天下的局面消失,法学、医学、哲学等学科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使得大学的学科结构得到完善、表现出良好的兼容性。同时习明纳、实验室教学等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得以实现。柏林大学办学模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各种研讨班和实验室纷纷建立并且成为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和活动中心。为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的职业化创造了必要条件、从而为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追求真理和纯粹科学的环境在整个普鲁士邦国内形成,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又得到国家的认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德国大学出现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勃勃生机,众多学派成为了德国科学繁荣的“创新生态群”。德国大学从此称为了科学的领头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世界4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中就有14名德国人,而这些德国人全都是大学教师,其中柏林大学就有8人之多。

柏林大学科学领域的成果有力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最后25年,欧洲科技创新中心转移到德国,德国在电子工程、有机化学、光学以及汽车工业等新型工业领域已经远远超过了英国。德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6%,其中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站24%,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作用,德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5%。此外1913年德国对英国的出口中,工业品的比例从1870的39.7%上升到70.8%。

洪堡理念指导下的德国大学不仅限于科技、经济和教育领域,它们在军事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近代战争中,从武器制造到军事侦察,科学技术都被大量应用,近代德国坚船利炮的背后正是其强大的工业和尖端的科技。同时,德国的军事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军官素质和作战技术。1870年普法战争,普鲁士大败法国,一雪耶拿战争的耻辱,以柏林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在此次战争的胜利上功不可没。

至于洪堡教育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则是我们永远无法用具体的数据和言语来描述的。仅仅是柏林大学自身,就拥有费希特、马克思等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近代德国大学在哲学领域取得成就无人能敌。通过对哲学的思考了选择,形成了后来严谨理性的德国人的性格。它所带动的一些列文化上的变化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洪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公民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德国国民基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使人们获得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另外,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把哲学院放在与其他学院同等的地位上,其直接目标是为新建的文科中学师资提供学术教育。实际上,这间接地加快了德意志的统一进程。虽然学习古典哲学没有像学习医学、法学那样实用,但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民的人文情怀,面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困境,民众的爱国心理就会渐渐被催生出来,民众一旦获得了民族性,“德意志民族”才能完整,德国的统一和崛起才会成为可能。

四、结语

柏林大学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全新的办学模式,引起世界各国的纷纷学习和效仿,进而掀起了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大学的新时代,同时也为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皆是其受益者,中国也不例外。先生在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时,其主旨和精神皆鉴于此。虽然一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但是柏林大学模式于今天的中国尤其是高等教育而言,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第一,扩大学校的自治权,增加教育投资。柏林大学建立时就有充分的自治权,突出表现就是教授治校,实行教授会制。在校长的遴选、教授的选聘上具有最高决定权,而且还独立负责大学或学院内的学术事务,学校拥有充分的自,使学校可以依据其自身的特点发展,有利于学术自由的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急功近利。洪堡教育理念推崇新人文主义思想的非功利性价值取向,教育的目的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为了谋生而教与学,“为科学而生活”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第三,坚持学术自由,培养创新人才。学术自由包括老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在德国大学里,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自由权利,老师有自由的开课权,学生有选择听课和听或不听的自由。这种自由学术思想的碰撞带动了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工真.德国大学的现代化.[J]天津日报,2007-10-8.

[3] 吴式颖,任仲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 张宝昆.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德意日三国大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思想家.[J]比较教育研究,1988,1.

第8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人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学校体育改革与人的内在关系,并从人性思想和入学干预进行全面审视,提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并向人文教育升华。 

 

前言 

 

所谓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价值、需要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学说的总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和出发点去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人的思维方式和主体性实践价值哲学…。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人的发展,随着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发出的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值体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改变,而“以人为本”是人学的核心理念,反映在教育领域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二,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发展人的社会性,实现均衡发展。第三,自由与创造,没有它就无法奢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所需的“完人”。 

 

一、学校体育改革欠缺人性思想的关照 

 

1.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人本观的同时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本观:以人为本,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发展,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成就入,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的需要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因而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重理轻文”的现状 

科学如果失掉人文的内核,就如人类学家所说的,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技术昌盛”。人类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自身的进步,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出现偏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书”而不育“人”,满足于技术的灌输说教和技能的进步,忽视对学生内在精神的教育和人文关怀。这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教育方式,其育人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性,教学就耍回归到其自身的出发点,以人为本,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变。 

 

3.学校体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过程既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对象的主观积极活动,尤其是自我教育才能的发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过去的体育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漠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错误的认为教育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随意改造,没有考虑到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形成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终身教育”、“个性化学习”的今天,我们应该明白学生才是主体,不应该再把学生当作雕塑的对象而按照雕塑者的主观意志进行雕塑。 

 

4.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与以学生为基点 

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对象是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和进行体育课程评价。 

4.1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过去我们对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学生体育课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不仅限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他的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否,而是看他是否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快乐。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了解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态度和团队精神。所以我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局限于校内,而且要延伸到校外。 

4.2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过去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看体育课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不仅要看体育课成绩的高低,还要看掌握了多少体育知识,是否养成了体育锻炼意识和掌握了多少体育技能。 

4.3 体育课程的评价 

我们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价,就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考核标准以每个学生的个体水平为基点,看其进步了多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力。这样我们对学生做出共性评价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了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了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人学干预 

 

“只有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人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学校体育工作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工作的且的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过去传统的学校体育虽然在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时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的目标和要求。基础教育追求升学率,使学生以身体为本钱,健康为代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我们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必须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都获得和谐发展。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2.学校体育教育向人文教育升华 

“人文”这个词源于《易·贲》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一化成天下。”《辞海》中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等。人文主义最早是指促进个人才能发展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发展制度,而现代社会提倡的人文主义主要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教育,主要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培养对群众和社会的责任感并学会做人,使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貌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得以提高。美国学者博伊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和教育精神,学校和教师应在每一节课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体育不仅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而且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威部分,必须时刻把握好教育的旗帜方向。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教育,即培养完善的人格,并使其身心和谐发展。人文教育不仅是一种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而且是一种人性教育,是把“自然人“变为“现代人”的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人,并使其灵魂得到进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心智得到充实。 

 

三、结论 

 

1.学校体育改革要“以人为本” 

 

在人学视野下学校体育改革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方式和评价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快乐,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了解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态度和团队精神,而且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他律到自律的重要转变。 

3.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摈弃过去的传统观念,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都获得和谐发展。 

4.学校体育教育要向人文教育升华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和教育精神,学校和教师应在每一节课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学生,使其灵魂得到进化,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完善,心智得到充实。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完人”。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邹诗鹏.入学[h].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米德,代沟[h],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h]北京:人民出版j生,1979:124. 

[4]入学——a的问题的当代阐释[h].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8.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第9篇:人文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英语

1 正确把握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们得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有良好素质的人。

纵观前些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等应试能力的训练上,许多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将四、六级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实际上,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另外,通过客观全面地分析介绍西方文化,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思考世界上发生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全面公正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素质。反过来,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2 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材作为人文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1)摒弃功利价值,追求简朴自然。如《大学英语》等二册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中记叙了爱因斯坦性格的几个方面,他摒弃社会功利,追求简朴,谦逊自然,毫无矫饰。若不具备如此良好的人文素质,爱因斯坦也许很难有那么伟大的成就,造福人类。第三册why i teach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真挚笔调讲述了他对学生的热爱,教书丰富了他的人生,使他和学生共同成长,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作者视富贵如浮云,追求人生真谛的心声让人振聋发聩。(2)走出狭隘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走出狭隘的自我天地,树立起对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博爱的胸怀面对整个世界。going home中文戈的妻子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他的错误,用爱的黄丝带温暖他的心灵,爱的感化使得一颗迷失的心重新踏上光明的人生之路。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中的贝蔕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北方军官,因为他不是敌人,也是某人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一个受苦受难的人。她们的行为向我们指明了一条博爱的人生之路。(3)藐视困难和失败,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a fan’s notes中莎拉虽然身患脑瘫,但她藐视困难的勇气和阳光乐观的性格带给每一个读者启示和鼓舞。(4)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培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培育学生善待自己、他人和自然,使他们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is there life on earth? 等课文都关注这一主题。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使用好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

3 教师要善于发挥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运作中,应研究如何根据篇章内容,灵活安排课堂讲授,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所要培养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融合、渗透于主体课程的介绍与讲解之中。不仅如此,还要研究如何加大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的力度,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启迪。从而既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促进其听、说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心智,提高素养,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

(2)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良好的课堂互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互动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师生间除了语言点操练或巩固的互动外,完全可以就成长、健康、人与自然、人与人交往等内容进行交流,就某些方面获得指导或达成共识,师生各自的态度价值观也因有所分享而相长。互动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价值取向,着力关注主体的心态开放、个性张扬和创造性的开放。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所以在互动过程中不仅有了信息与思想的交流,而且会产生情感与心理反应。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有足够的空间让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有意义的精神互动。教学互动不是文本知识的简单交接,而是将教材知识、学生已有知识、教师具备的知识三者“投放”到特定课堂情景中,在互动过程中促成知识之间的融合、修正和生成新知,从而实现心灵对话、情感交流。

(3)教师还应建立愉快的课堂气氛、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须以爱施教,以情育人,既严格要求,又善于灵活处理和对待。同时,努力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其自信心、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配合,力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优化其态度、情感、价值观念、信仰等,不断提升其人文素养。

(4)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良好的人格素养,在外语教学中无疑会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也会喜欢他的讲课。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外语教师高尚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具有磁铁效应:学生会愿意和老师接近,乐意跟老师交流,愉快地向老师学习,可谓是“度德而从之”。德国的迪斯多惠就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旦外语教师以健全的人格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他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学习、谈感受。

4 结语

总之,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做好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以高尚的人文灵魂、深厚的学术功底、灵活多样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育,课程教育就会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