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诚信教育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0引言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学活动和教材的有效衔接,从而帮助学生适应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体现教材理念和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向新学段过渡。通过不断优化教法设计、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行为,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体育生活,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1促进师生双向适应,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衔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双向适应是小学体育教学首先应该完成的命题。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具体体育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奖惩手段等,从而更好地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好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特点,才能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做好和学生的“双向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参考上学段体育教师教学风格,优化课堂管理和组织形式等,从而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消除与教师的隔阂后,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达成真正的双向适应。
2尊重学生成长特点,制定学习目标
我国小学阶段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离开幼儿园,从心理特点和身体形态上与幼儿阶段仍保持较大相似性。因此,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可以多参考幼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过渡。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比于幼儿阶段已经出现了较大变化,表现出“少儿”特色。因此,针对中高年级的小学体育教学,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加强与教材的衔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各类技术动作,形成一定的体育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加强教材和教学活动的衔接时,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必须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年级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规划好学习目标,体现出技术动作和学生知识技能之间的衔接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下一阶段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大部分小学从一年级就开设了这个体育项目,但是仍然有部分小学生直到毕业时仍然无法有效地掌握基本技术动作,更不用说开展立定跳远的体能锻炼了。因此,针对不同年纪的学生,应该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3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对体育类游戏强烈的兴趣,模仿能力强,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运动技能中获得提高。但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娇气和任性,没有形成强烈的合作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设计好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体验,降低他们不良心理倾向给教学活动造成的困扰。
以立定跳远教学为例,小学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好课堂的导入环节,例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激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做热身运动时,采用“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活动,从而改变传统的单调的广播体操或者纵队慢跑等热身活动,更加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做好学习提高环节的设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善于表现,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直观教学法,在讲解三拍动作时,可以巧妙地引用“高人、矮人、超人”的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在练习具体技术动作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如在练习摆臂和不摆臂的跳跃时,设定“跳过小河”的情景游戏环节,以海绵垫作为“小河”,不断变化海绵垫的摆放宽度和高度,从而使跳跃的距离和高度不断变化,帮助学生从易到难地学习相应技术动作。这样,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活化和丰富了教材内容,使得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间衔接性更强。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做好整理恢复环节的设计,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尾声阶段往往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或者解散,没有很好地总结教学得失。实际上,体育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放松的动作帮助学生从激烈的运动中放松身心,同时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动作要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高中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是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从以上现实需要和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中对诚信教育基本内容的有关规定,学校主要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第一,传统诚信思想教育。如“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无信不立”等传统诚信思想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宝贵资源。
第二,正确的交往观教育。通过真诚待人教育,使学生懂得真诚是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使他们学会通过培养和完善自身“诚信”品质来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中蕴含着诚实守信等公德意识,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公德意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诚信意识。
第四,纪律及法制教育。把诚信教育和纪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诚信教育于纪律教育之中,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诚信品质。
二、进行整体设计,突出诚信教育的层次性
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诚信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为使诚信教育取得实效,遵循学生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把整个高中阶段三年时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案,使诚信教育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高一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以“做诚信社会的高中学生”为主题的理想教育和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进一步将诚实守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二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诚实守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诚实守信内化为学生的品质。通过对高二年级的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帮助他们变他律为自律,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再内化为自觉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
高三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诚信人格形成教育。通过对高三年级的教育,使学生站到更高的起点上,明确人生的理想,将远大的理想同眼前的具体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养成求真务实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形成诚实守信的人格。
三、打通三条渠道,强化诚信教育的协同性
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的建设人才。因此,诚信教育要打通社区、家庭、学校三条教育渠道,形成教育的合力:
第一,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使他们的诚信品质得到升华。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诚信示范作用。要求每一名教师,不论在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中,都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决不能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教师在讲公开课之前不得反复“演练”,在书写学生评语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地反映学生的优点、缺点。
第三,将诚信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高中学生诚信教育读本》,作为德育课程来学习,并纳入学分制管理,实现诚信教育课程化。
第四,制定学生诚信守则,实行“诚信”承诺制度,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使学生诚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第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如让学生到社区散发诚信宣传资料,组织社区居民在诚信公约上签名,利用居委会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诚信宣传。在参加社区诚信宣传和具体商业活动过程中,丰富了学生们对诚信的体验,为学生们诚信品质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第六,通过开办家长培训中心、举行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引导家长在思想上重视诚信教育,号召家长诚信做人,当好子女的表率,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
四、创新教育方法,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灌输晓理法。诚信意识不可能自然形成,强力灌输才能收到教育的功效,这种灌输必须时时处处反复地讲。
二是案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诚信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学生诚信水平提高。
三是榜样示范法。讲解名人诚实守信的事例,展现教师诚实守信的人格,宣传学生中诚实守信的典型,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榜样。
【关键词】创业教育活动 新成立高职院校 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10-02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加,但社会的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毕业生踏上了自主创业的路途,由此开创了大学生就业的第四条道路。在国外,创业教育活动的历史悠长,经验丰富。20世纪60到70年代,国外的院校开始在教学中广泛涉及这方面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展。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已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此后,我国的创业教育兴起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
一、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现状
如今,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创业教育与学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全国性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环境。但国内目前还未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工商和税务方面对于大学生创办企业并没有太多实际落实到位的优惠政策,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很艰难,创业整个趋势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国内的众多大学大体形成了以下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模式:
(一)以课程教育为中心开展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由各院校引进国际上成熟的创业课程,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开发的创业类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学分系统,全方位开展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达到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的目的。
(二)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的创业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业实战大赛,例如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在全国开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蝶杯”创业模拟实战大赛、NCGE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案例大赛、用友ERP沙盘模拟实战大赛、SIFE赛扶世界杯比赛、IVEY案例分析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以建构孵化创业基地为中心的创业教育活动。建构各种孵化创业基地,提供相关经营和管理的培训指导,并给予政策扶持,从而加强大学生企业家素质培养,促进和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
二、新成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特点
在目前大形势下,新成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兴趣浓厚,意愿不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从当前新成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表现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成功创业的景象抱有一种幻想和憧憬,受理想化与功利化的驱使,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大多为了就业而创业,存在盲目性,缺乏“积极探索、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创业精神,加上对社会、对创业环境认识存在欠缺,对自我认识不到位,创业心理素质差,急于求成等,导致大多数学生创业失败。
(二)创业模式守旧,创新性不强。学生创业的眼界不开阔,大多数创业学生对创业创新的敏感度较低,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使得他们的创业模式主要选择白手起家的积累演进、加盟的连锁复制或在企业中学习创业的分化拓展等风险性较低的模式。而较少涉及或不敢涉及风险性较高的需要结合高新技术的技术风险模式、风险投资公司支持大学生的项目进行的模拟孵化模式或概念创新模式等。
(三)合伙创业,难免摩擦。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共同创业,这是大学生创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创业初期,面对种种困难,创业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有对自己能力的检验,还有着家人期盼成功的责任,而和交心的朋友一起努力奋斗,可互助互持。凡事有利就有弊,一旦形成创业伙伴关系,和平时的朋友关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朋友间的相互体谅在商场上是行不通的,分工不明确,久而久之,摩擦渐起、矛盾发生,往日的好友日渐疏离甚至反目,最终创业团队会被解散。
(四)创业优势突出,劣势明显。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创业优势主要在于:首先,大学生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职业发展初期,创业一次跌倒了却又可以快速爬起。在一份关于创业失败的调查中,选择放弃二次创业的有163人,占16.64%;选择“筹备资金准备二次创业”的有405人,占41.33%;选择“等待时机,积累经验”的有42.03%。其次,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理论知识;而且因为年轻,学习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合作精神好,注重团队建设,容易形成创业团队等都成为大学生创业中的优势。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在于:首先,普遍缺乏商业方面的经验,人际沟通交往和职业工作经验不足。其次,青年对自己的创业定位不稳,较热衷于“体面职业”,初期创业新鲜感强,但不容易持之以恒。最后,青年创业易眼高手低,过于注重利益性,而忽视创业的辛苦和困难。第四是资金短缺,甚至面临信贷信用不足等问题。
三、新成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借鉴国内高校的操作模式,结合新成立高职院校学院实际,可从以下途径开展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一)从教师做起,转变创业教育观念。首先,专职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框架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将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并有所倾斜。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中,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详解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动机,而学院的思想政治课,不应仅仅局限在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法纪教育、意志教育和协作教育上,还可以结合创业实例来剖析和讲解思政知识。只有对创业教育观念做出的改变,才能更适应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也因此才会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从学生抓起,提升学生创业者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系列创业教育活动,来弥补学生创业的经验,历练他们的心志,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如开展学生创业方案设计大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蝶杯”大学生创业模拟实战大赛以及青年创业方案设计(实践)大赛等。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先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然后让大学生创业者深入市场进行预先分析评断,清楚自己实力,充分认识自身能力、人际关系等,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再通过模拟市场、模拟演练,让大学生创业者及时寻找机会深入了解行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积累创业经验;最后还要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关注和研究创业与法律问题,提升学生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三)从活动形式抓起,规范学院创业活动模式。以创业各项活动为载体及铺垫,通过学校各级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合作,调动学校各层面的支持、关注、宣传,通过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完善创业管理模式、构建创业平台三步曲,形成一套学院独特的创业活动模式。具体表现如下:
1.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国家政府一直都在大力倡导和培育创业文化,把全民自主创业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把创业教育作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借此良机,积极营造学校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如利用学校的广播、院报、刊物、横幅、橱窗、板报和学校带有标志性的事物等宣传工具,进行长效创业宣传,使创业的相关知识与政策深入人心,形成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积极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无形的创业氛围营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奋斗品质,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2.努力完善创业创新管理模式。制定《学院学生校内创业活动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校园创业活动正常实施,通过把校园商铺经营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构建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业活动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3.搭建学生创业平台。除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比赛外,还可建立各类形式灵活的创业格子铺以及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一条街等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创业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把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感受创业的艰辛,了解创业的过程,领悟创业的内涵,提升自主创业的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创业活动最终从书本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使学院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更广泛的群体。
总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活动问题是关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命题,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吸收国内外各院校创业教育成功模式,结合本院实际,在组织开展学生各种类型创业活动时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构建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良好环境,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严金发.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汪志兵.走出误区开创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局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曾涛.试论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4)
[4]龚丽,谢丽芸.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09(5)
[5]马德龙.创业教育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
一、综合实践课程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教育部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在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原因在于,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以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融生活于教育,融教育于生活,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会,在该课程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润物细无声,比单纯课堂中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
例如,“我的生命”一章教学内容就非常容易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让学生带着“我的生命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进入学习,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视频教材中主人公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感受生命的奇特和差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翻阅自己从小到大的影集,获得生命成长的直观概念。并在翻阅影集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样了么?”“我长得像妈妈还是长得像爸爸?为什么呢?”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获得生命概念的认识,学会了尊重生命,正视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尊重生命这一主题就这样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润物细无声地根植到学生心中。
二、综合实践课程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引导学生学会接纳别人
综合实践课程中有不少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教学契机,让学生学会接纳别人。一般小组活动都是自由分组,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指定分组的办法,让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指定小组活动中去直面矛盾冲突,进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改变自己。例如,一个女孩聪明能干,成绩优异,是老师身边的得力助手,但同时她很霸道,以自我为中心,若同学中有人得罪了她,她会号召全班其他同学孤立那位得罪了她的同学。鉴于这样的情况,笔者有意采用固定分组的活动方式,让其学会和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一开始她因为分组没有分到和自己关心好的女同学一组而不高兴,甚至不参加小组活动,这时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学会和每一个同学相处。”她想通这个道理后,很快地融入到小组中并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灵净化
学校活动中有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教要善于抓住这些点点滴滴的教育机会,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中,有的学生外出体验生活,卖了一天的报纸,吃了无数闭门羹,变得心灰意冷;有的查找资料时,一时没找到就情绪低落、灰心丧气……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点滴细节,引导学生知道“一针一线,当思其来之不易”,引导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鼓励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时刻保持自信心,教育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无惧困难考验,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3.爱的教育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爱心,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标准,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寻找校园中令你“感动的人”“感动的事”“感动的瞬间”等。引导学生寻找校园内、生活中以往不曾察觉的细节,例如,负责桶装水运输的叔叔不畏酷暑,没有他们辛勤的汗水,哪里我们解渴的甘露?再比如,寒冬腊月,做清洁卫生的阿姨无惧严寒,室外温度再低也能保证校园的清洁,没有她的付出,哪里有我们学习的舒适环境?再比如,无论春夏秋冬,烧菜的师傅掌着一柄大勺,汗水摔成八瓣,只为我们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身边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通过观察、交谈,学生贴近了生活,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针一线,当思物力艰难”,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教会了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学会关心别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