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防震减灾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震的科普教育,要追溯到20世纪 70年代,其历史悠久,基础雄厚。鉴于此,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在2006年11月申报成为广州市中学组第一间“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2009年又被评为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
1.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管理、宣传、培训等体系
我校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的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疏散方案的编写;教师培训;研究性小组、综合实践组建立;校园建设;校内外宣传阵地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网站的建设、维护、更新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全面渗透,在海珠区、广州市甚至广东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阵地
我校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阵地,分别有室内和室外的。室内的有地理专用室、专用电脑,海珠区观测台站;室外的有地理园,专门开辟一块防震减灾预测预兆阵地,种植了十几种植物。从学生熟悉的植物做起,学生既感兴趣,效果也好,又为学校增添不少的绿化。此外我校还有投资了20多万元的“防震减灾科普长廊”和各种各样的防震减灾活动宣传栏、电子屏幕等。
二、课题提升,专项支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特色课程
利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平台,由笔者牵头主持,于2010年6月成功申请立项广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防震减灾科普特色课程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研究。课题深入探索具有特色的防震减灾地理教学特色课程的建设。主要内容是:①研究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构建,例如让学生通过关注生活热点, 充分挖掘内容,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 主动地开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②研究如何将防震减灾特色课程与地理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即如何将特色课程的内容采取向学科渗透,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主题。通过利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特色课程建设等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特色融入到地理学科教育建设中去,研究科普教育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机、有效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11月又成功申请了广州市海珠区科技与信息局的防震减灾专项——利用广州市第五中学地震前兆观测站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广州市地震办公室、广州市海珠区科技与信息局和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联合指导下,发挥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优势和作为省、市、区科普教育基地的“以点带面、全面渗透、辐射全区”的作用,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开展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有效性的教育科研。
三、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
1.具体落实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1)加强课题组老师专业素质培训。此项专业素质培训主要通过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基本功。重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地震专业岗位培训,加强新地球观教育。为此我校一共进行了七次教师专业培训和两次野外实习。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将防震减灾科普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更好的落实到教学实验中。
(2)将防震减灾科普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落实到教学实验中。在初中的教材里安排了板块构造运动知识体系,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也安排了有关的知识。我们让学生在初中粗浅的地震知识的基础上,系统详细地掌握地质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形成、地震的种类、地震波的种类等知识。并利用课堂、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研究性小组、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地震有关知识,达到真正普及的目的。
此外,我校课题组老师还专门开展了三次“防震减灾科普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的校级公开课。
2.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相结合
让学生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及预防知识,使同学们对地震灾害和防震减灾有实际的感受和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活动能力及技能,提高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通过活动、宣传增加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使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在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在这一年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如:观测井的各项设施及仪器的使用,各项仪器发出的各种数据及其含义,如何记录观测的数据、野外实习等。
经过学习培训,不但增强了课题组老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开展学生活动的能力。
四、成果
我们的成果是丰富的,有《防震减灾科普特色课程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书籍、《2012—2013年宣传台历》、“观测井”模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网站等。
一、学校开辟了“防震减灾”橱窗宣传专栏,张贴宣传画,组织全校师生观看。让每一位师生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做到“防震减灾,人人有责”深入人心。
二、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并要求学生将所了解的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社会带防范意识。
三、进行紧急疏散演练,进一步检验全校师生应急反应能力,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
四、在校门口围墙处、教学楼正门处张挂宣传标语。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引导全社会主动、科学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特殊时段重点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达到省上提出的“力争5年内,全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传内容
(一)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规。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法规,中国地震局部门规章,以及我省防震减灾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监测预测知识。宣传地震监测预测科普知识和技术方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要求,我国地震预测的客观能力。
(四)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用和意义,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减灾实效,我省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普及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等知识。
(五)救助知识与应急演练。宣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控、心理疏导等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
(六)科技成果。宣传国内外地震科技创新进展,地震科技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工作
(一)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机关活动。行政学院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及主体培训内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对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公职人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引导全体职工学习并熟悉本级应急预案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开展1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指挥、服务、协调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行政学院、各成员单位
(二)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活动。教育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教育。地震、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学校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应急演练。确保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要认真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把学校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5年内力争建设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业抗震能力、依法进行抗震设防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地震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审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优势,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宣传。地震部门每年要深入2家企业,宣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并对有关人员如何加强安全措施进行培训,提高企业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地震、民政、三区等相关部门要以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居民进行专门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环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时的撤离路线和避震地点。年完成对全市30个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取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市社区中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到年使辖区内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三区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强农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三区、建设、地震、科协等部门要把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采取培训农村干部群众、播放科教片、赠发宣传资料、张贴挂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民房抗震技术,帮助农民编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内,每年要保证举办农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班1—2期。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三区、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六)以满足家庭自救知识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活动。地震、文化广播电视、科技、卫生、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地震基本常识宣讲、地震仪器演示解说、宣传咨询台、宣传展版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农家书屋专题图书、群发手机短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务,引导家庭自备“防灾应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协要设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区,完善图片、录像和实物模型。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妇联、报社、市科协
(七)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依法开展信息公开为重点,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化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建立与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公益宣传规划,确定宣传主题、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确定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主题和重点时段,并及时提供制作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确保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在主题宣传时期,如“5·12”、“7·28”、《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调整增加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播出时间。有感地震发生时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确保社会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微搏传媒作用,及时准确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澄清不实报道,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科普网站和微博,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配合单位:报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格局,并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深入开展常态化、特殊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文化部门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地震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提纲、应急宣传方案,统一震情报道口径,建立联系协调制度,共同负责实施。同时,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资料,确保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震减灾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地震部门参与;宣传内容、宣传口径由地震部门负责把关。重大地震事件的宣传要经党委、政府批准。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由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传播。
(三)精心策划,保障需求。地震、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协等部门要协作配合,组织制作质地精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科教片、动漫片、折页、电子书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自救互救、识别地震传言常识、心理疏导等,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际需求。
筑牢安全防线
——中心小学开展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师生的应急避震能力,掌握应对地震时的防护措施和方法。中心小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和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
为了确保演练安全、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防震减灾演练方案、安全预案,并召开教师会议。会上明确了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以及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明确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重要意义,了解疏散演练的程序、内容和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安全区域。
演练开始前,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地震科普知识和自救自护知识,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逃生技巧以及疏散的路线和安全集结的区域。
5月17日上午9:10,“地震警报”拉响,演练正式开始。各班老师立即告知学生“地震来时,不要慌”,并引导学生紧急避险。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墙角处或桌子底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保护头部。
关键词:地理教学;防震减灾;实践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地震频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由于我国处于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所以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面对灾难我们不仅要全力做好防震救灾工作,还要痛定思痛,尽量做好以后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地理教学中,地震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的教育统称为灾害教育。我认为地理教学对今后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教学在防震减灾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而且具有地震发生频度高、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所以在我国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加强防震教育对我们的防震减灾工作有更加突出的作用。
地理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与众多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等为基础内容的学科。它不仅联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而且与实际的联系更是紧密,通过地理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价值观,而且可以直接在课堂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灾害意识教育。地理教学的目标是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灾害意识教育本来就是地理教育的一大任务。
二、加强地理教学中防震减灾教育的迫切性
在汶川地震灾害中,有一位老师紧急采取措施,让学生躲在附近铁质椅子下使得全班学生无一遇难,最严重的学生也只是受了一点轻伤。据媒体报道这是由于教师的经验丰富,临危不乱。但是也有的学生“地震未伤人,无知先自残”,表现在慌乱中的人员踩踏,失措中的跳楼避险等。更有让人气愤的是有一段学生自拍的震后视频中,有些高中生还幸灾乐祸,而且有一名学生还表示希望天天都发生地震,原因是他们可以不用上课!
但是相比之下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一位10岁的英国小女孩运用自己的地理知识拯救了数百人的性命;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广东汕头市和福建漳州市距震中均约200千米,汕头市有6000多人受伤,而漳州市无一人伤亡,原因是漳州市从1989年就开始了在地理课程中对中小学生的灾害意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加强对学生的面对自然灾害知识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而地理教学也是责无旁贷的。
三、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防震减灾教育
(一)丰富课程中关于防震减灾的内容
地震的知识虽然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们在初高中的地理教学课本上只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地震概念、分类、成因、分布等知识。我们对于灾害发生的缘由讲的比较透彻,对国家宏观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如何进行灾后防护工作讲得比较细致,但是对于具体到学生个人应该如何在灾害中拯救自己进而拯救他人,我们却没有一处地方提及!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地震地理教学中拓宽课本内容,增加防震减灾知识。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回归地理知识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与实际,补充书本知识在实践方面的不足,丰富书本中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把自救办法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切实有效地进行一些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都要迅速、紧张、有序、准确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楼上楼下的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从而使学生具备一般的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急技能,把单纯的知识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二)注重地理发展性思维的培养
面对自然灾害,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没有更多的更有效的预测手段和设备,但是我们可以联系实际地理现象对自然灾害做出初步的判断。以地质灾害这一节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就地质灾害发生前的征兆做细致的总结,并且联系其他学科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与实际地质灾害的正确联系几率有几层,这种现象放到其他地区是否有效,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首先做出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是否有效。比如:汶川地震前是绵竹有明显的大规模的蟾蜍异动,这种现象与地质灾害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联系生物知识说明这种关联性的几率,发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等。
(三)注重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不断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全面提高城乡建筑防御能力。我局始终坚持以抗震设防管理为主抓手,以抗震设防要求审批进窗口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全面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同时,结合“三送”工作,我局把推进农村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建设列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三送”活动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建设,对农村房屋建筑进行排查。
(二)妥善处理地震突发应急事件。2013年2月22日省市县发生4.8级地震发生后,我局领导及工作人员迅速行动,积极应对。一是立即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应急办报告;二、安排专人至电各乡镇核实震情,了解地震对我县各乡镇的影响;二是耐心回答市民咨询电话,做好震情社会稳定工作;三是加强震情值班,保持与省市局的联系;四是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
(三)结合“三送”工作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在认真做好县“三送”主要工作的同时,我局结合本局业务在农村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一是在全体干部走访各自包户对象家时,每家每户发放本局印制的《防震减灾知识读本》;二是在乡镇中学和村小学校的黑板报出了防震减灾小知识,并向学校提供学样防震演练方案;三是对镇的商住楼建设进行排查。利用“三送”工作的时机在农村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百姓对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推进了防震减灾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更让农村学校的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演练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积极做好防震减灾信息公开工作。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各地地震突发事件及我局工作动态,我局积极认真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上半年,我局共上传政务信息57条;二是在县行政务大厅窗口每季度向县行管办报送信息不少于6条。三是定时报送工作信息到省、市局。
(五)按照县三送办要求,认真做好“三送”工作。我局“三送”工作队积极做好“三送”工作,每位“三送”干部亲自上门完成各包扶农联系牌更换、联系册填写、联心卡的发放,在走访过程中收集农户诉求。
(六)认真做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局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我局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原因
(一)人手不足。县里给防震减灾局人员编制为5名,现实有工作人员6名,实际的人员分工为吴旭东副局长挂职防震局,赖晓斌抽调县重点工程办拆迁。
(二)经费不足,严重制约工作的发展。省局的“九个一”工程至今有五项未完成,因无专项经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应急车还未完成,并导致在每年的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评比中扣分较多,严重影响全县防震减灾工作。
(三)执法平台与我县的大县地位不相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列》、《市人民政府》(第五十六号令)、我县防震减灾规定及项目依法确定脱节,并在全市造成不良影响。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恢复窗口“抗震设防前置审批”工作;
[关键词]群防群测 防震减灾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91-01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体系,防震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强化机构建设。成立了延吉市防震减灾工作专门机构延吉市地震办公室。通过产权兑换的方式为市地震办公室置换了550O办公楼,并配备了专用车辆、数码仪器和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保证了我市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公安消防大队建立了一支综合性应急救援大队,组建了19支各行业和系统的专业应急救援队,拥有各种应急救援车辆134台,专业人员905人,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作高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积极推动“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震减灾群防群测体系。目前,我市在每个镇、街道发展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在每个社区、村发展一名速报员,每年对全市130多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和速报员统一进行培训。同时,设立了地震应急专用电话,与全州联网,保证突发地震事件时信息及时上传下达。
四是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编制了《延吉市地震应急预案》并实施。各乡镇、街道和学校都按照自身情况制订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根据预案程序,成功处置了2010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朝鲜核试验所引发的人工地震。凡地震事件,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及时在广播、电视等媒体震情信息,稳定了人们的恐慌情绪,制止了谣言的产生。
二、突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积极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2010年,启动了延吉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聘请专家编写了延吉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工程初步设计书,申报了“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项目”,并获国家立项,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开展项目建设。
二是完善了地震观测站设施建设。经过调研、论证,投资26万元在依兰镇台岩村建成了地震观测站。观测站建成以来,为上级地震部门提供大量观测数据,为今后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争取资金10万元,对观测站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和绿化,确保观测站运转正常。
三是设立宏观观测点和应急避难场所。建立了四个宏观异常观测点,用于记录地下水、动物等宏观前兆异常信息,并建立了日记录、周报告、异常情况随时报告的观察登记报告制度。选定了4个避难场所,总面积约77000平方米,目前已设置了避难场所标志。
四是加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力度。通过对农村民居建设调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近五年完成了2854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房屋改造。通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创建活动,我市目前已建成了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五是开展校安工程项目建设。几年来,我市共重建与加固校舍总面积20.07万平方米。其中,重建校舍35栋,面积19.42万平方米;加固2栋,面积0.65万平方米。总投资4.3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0.59亿元,省级专项资金0.97亿元,市级配套资金2.74亿元。新建和加固的校舍抗震设防烈度全部达到7度以上。
三、坚持实战结合,强化应急演练与宣传普及,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定期开展大规模应急演练。2009年5年12日,组织全市20多个部门、300多人开展了全州最大规模的州暨延吉市地震应急演练。省、州、市领导和州内6个县(市)的地震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学生、群众共2000多人观摩了演练。2010年7月,市地震办会同应急办、宣传部、教育局等17个防震减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举行了“延吉市地震应急桌面演练”。通过演练,锻炼了队伍,检验了各部门应对地震灾害的紧急处置能力,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好了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每年,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组织各级中小学校开展4次应急疏散演练,以此提高师生、居民的实战响应能力。
一、认清形势,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震灾害波及面广、影响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是群灾之首。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2008年我们经历了历史上罕见、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次地震中受伤害的数十万群众中,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人具备应急避难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具有一定的避险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技巧,就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自己,减少伤亡。四川桑枣中学,在地震中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学校多次组织师生进行地震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用时1分36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属于国务院确定的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地处河北平原地震带,沧东断裂通过市区,*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都波及我市,给我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的6.3级地震,造成河间损坏房屋达56816间。因此,面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严峻形势,只有不断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提高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的力度,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真正把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一定要站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把防震减灾工作做好,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明确职责,切实做好当前防震减灾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迅速反映能力,确保在第一时间把我市及邻区发生的地震向市政府报告,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同时,要切实做好监测预报的相关工作,技术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和资料分析处理能力,完善震情短临跟踪方案,认真做好地震重点监视区的跟踪监视,不断提高分析预报水平。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对现有地震台网的管理、台站的改造优化,保证地震观测设施的正常运转。各县(市、区)公安、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辖区内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群测群防“三网两员”建设工作。一要不断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要根据河北省地震局《关于在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中机构设置的意见》、省编委《关于加强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和《河北省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职责》等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在新的一轮机构改革中,要继续保留原有独立的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对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建立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二要继续加强群测群防“三网两员”建设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防震减灾“三网两员”建设工作的通知》(沧政办字〔2008〕57号)要求,进一步加强“三网两员”队伍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稳定的“三网两员”经费渠道,制定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确保群测群防工作正常运行。市地震局要做好“三网两员”人员的业务指导和骨干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三)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各级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管检查力度。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县(市、区)要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批纳入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地震、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各自负起法律赋予的责任,在项目立项、选址、规划等环节相互协作,对未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等重大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可行性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地震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须邀请建设工程所在地地震监管部门对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将建设工程交付使用。
(四)组织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我市农村及城镇人口密度高,建设房屋多数达不到抗震要求,存在严重的地震安全隐患。发改委、规划、建设和地震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三年大变样”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切实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免费给建房农民提供房屋设计图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使农民住上既有抗震能力,又有抵御其他自然灾害的新民居,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抗灾防灾能力,真正为农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五)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备案和检查制度,不断加强地震应急工作检查,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反应能力。要明确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临震不乱,科学决策,行动迅速,处置有力。二是要进行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要配置必要的装备设施,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装备、技术和信息保障。三是要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四是要做好物资储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民政部门要结合城市商品物流,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交通部门要保障震灾发生后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工作;卫生部门要掌握周边医疗机构救治资源状况,特别是要掌握群体性创伤的救治能力状况,在震灾发生时,统筹动员组织和安置伤员的救治工作,并确保灾后无大疫情。五是搞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本着因地制宜,平灾结合,便于疏散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置,依托城市规划和改造,在广场、绿地、公园等场所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安置明显标志,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只有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才能使公众在灾难来临之际,做到临危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地震知识宣传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地震部门推动,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媒体等相关部门配合的宣传教育机制。要创新地震知识宣传方式,构筑宣传教育立体模式,努力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实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经常化、普及化。要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防震减灾知识专栏,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努力扩大宣传面。相关部门及城市社区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深入到校园、社区、乡村、企业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市地震局要加强基层宣传员的培训工作,在防震减灾知识常规宣传的基础上,组织防震减灾知识宣讲团,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切实提高群众灾情面前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工作
今天,是xx特大地震7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省教育厅、省地震局、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资阳市教育局、xx市教育局在xx中学联合举行全省中小学校“5.12”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启动仪式,并把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日”,其目的就是号召全省中小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和学校安全工作,不断强化应急演练活动,努力提高中小学生防灾避险、安全应急、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确保青少年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四川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七年前的今天,xx8.0级特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近年来又陆续发生了“4.20”雅安芦山7.0级强地震,“11.22”康定6.0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面对大自然的灾难,人类如何应对,一直是我们不断求解的难题。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xx特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最牛学校”。刚才,该校校长林强同志介绍了他们一直以来坚持应急演练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4.20”雅安芦山地震时,名山中学师生镇定、有序、安全撤离教室的画面。“11.22”康定地震时,康定中学师生在2分多钟时间里,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且无一受伤。这些场景令我们感动,这些案例值得我们总结。磨刀不误砍柴功,关键工作在平时。桑枣中学、名山中学、康定中学在地震来临时的成功疏散撤离,就是他们长期坚持应急疏散演练的结果。“11.22”康定6.0级地震时,甘孜全州无一学生死亡,仅有个别学生受轻伤,就是因为他们高度重视学校防震减灾演练工作,他们要求学校从每学期开展一次大演练,到“每月一跑”,最后到利用大课间操时间开展“每周一跑”。这些成功的经验和经典的案例反复证明,做好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工作何等重要,意义何等重大,这是贯彻落实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行动,是一项保障幸福、捍卫安全的生命工程。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政治高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充分认识开展学校防震减灾、安全应急演练活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安排,有针对性地设置演练项目,拟定演练方案,开展仿真演练,提高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中小学生安全应急能力。
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灾难无情,生命无价。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学校安全应急大演练,普及防震减灾、安全应急知识,提高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的防震减灾、安全应急能力,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必将对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起到有力地推动作用,对全省防震减灾、安全应急宣传教育也将产生积极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