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防演习作文范文

消防演习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防演习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防演习作文

第1篇:消防演习作文范文

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一声警报一下让我们放下书,向操场疾速跑去。我冲下楼,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向四周望望。哇!连我们班的“邋遢大王”——赵洲也飞奔在前。

来到了操场,我们排好队,望着司令台。校长站在上面说:“今天我校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同学们都很迅速,只用时2分15秒……”

校长发言完毕,我们班科学老师开始示范怎样使用灭火器……示范完以后又叫了几个同学上去操作。

第2篇:消防演习作文范文

难忘的消防演习

借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消防演习。

这次演习的时间定在第二节课后的大课间。刚一下第二节课,就听见广播里说要有一位消防员叔叔来给我们讲消防知识。“在火灾发生时,我们应将手帕叠成八层,用水将手帕弄湿,然后用手帕捂住口鼻,有秩序的迅速……下面我们将进行一次消防演习。”演习?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接下来的事情充满好奇。我也不例外,激动、紧张、兴奋一齐涌上心头。“呜——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这场惊心动魄的消防演习,在警报声中拉开了帷幕。我们在老师的指挥下,把毛巾迅速叠成八层。我数着:“1、2、3”正好三下八层。然后用杯子里的水把毛巾湿透捂着口鼻,在门外排好了长长的队伍往下撤散。

开始在五楼时,还没觉得有什么异常。天空还是湛蓝色,白云依然悠闲的在天上飘着。我东张西望,却没看见一点儿烟雾。“哼!连点烟雾都没有,还说什么消防演习呢!真没意思!”我感到很失望。楼梯上,有的同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的同学连嘴都不捂;甚至还有的同学手拉手像散步一样往下走。更离谱的是沈洪武和王泓宇这两个调皮鬼,一个把毛巾系在脖子上,充当蒙面大侠,准备拯救世界似的,另一个干脆忘带毛巾了,把一只黑色的大鞋套捂在嘴上,我心想:“你可真是恶心到家了。”

我们到了二楼时,便有一股刺鼻的浓烟味扑鼻而来,黑黄色的浓烟笼罩着二楼的楼道。可恶的烟雾熏得我都流泪了!烟雾中,隐隐约约听见同学们的咳嗽声。我们赶紧用毛巾捂住嘴。二年级的小同学全都用湿毛巾捂着口鼻,弯着腰往下走,很认真。楼道里乱哄哄的,有老师指挥的声音,也有同学们说话的声音,还有……

哎!总算成功的“逃”出来了!回头望望浓烟滚滚的教学楼,已经被黄黑色的浓烟包围了。

这次惊心动魄的消防演习,令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消防知识和如何在灾难发生时自救,还明白了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镇定,不能慌张。学好消防知识,携手共同为减少灾难而努力。从自我做起,从今日做起,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让我们日益强盛的祖国更加祥和安宁。

第3篇:消防演习作文范文

我的学校是一座美丽的学校,那就是剡山小学。它位于嵊州市城关镇西后街128号,总共有2000多名学生,那是一个充满欢歌笑语的乐园。每天走进学校,就能看到一座座教学楼,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琅琅的读书声从各个教室里传出来,传遍了整个校园。校园里有迷人的四季:翠绿的春天,枝叶茂密的夏天,枫红的秋天,银色的冬天。我在这美丽的学校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春天来了,校园里的小树披上了绿色的衣服,小草从地上探出头来,小朋友唱着欢乐的歌,欢迎春天。

夏天,太阳照着同学们们的身体,这时,小树撑起了太阳伞,同学们在树下乘凉,做游戏,玩得可开心了。

秋天,树叶变黄了,风一吹来,树叶在空中飞舞。有的同学捡起一片叶子当扇子,有的收起来当标本,那时的校圆美丽极了。

第4篇:消防演习作文范文

关键词:消防审核与验收;存在问题;措施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以往砖混结构的建筑物,融合了钢构、保温、木材、化工原料等新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不同领域、不同材料、不同学科、不同技术的发展融合,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建筑工程标准有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建筑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建筑工程本身就是一项既复杂、又宽泛的多学科综合体。消防工程审核与验收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在建筑建筑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建筑工程的火灾隐患都是在建设之初形成的,具有隐蔽性、先天性的火灾隐患特征。而大部分建筑工程单位对消防工程的审核与验收并不当回事,更有甚者是选择逃避检查,应付验收,这样就从主观上,埋下了建筑工程的火灾隐患。加强消防审核与验收、提高消防工程验收的合格率,对于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消除控制火灾隐患的发生,是一件特别重要的工作,各级施工建设单位必须给予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1 建设工程消防审核与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价值体制、差异观念和价值取向,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变化,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消防检测、生产单位都是市场主体,也是利益主体。再加上利益主体消防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造成建筑工程防火审核与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1 设计单位

建筑工程由最初的设计开始,就存在着标准不严、意识不强的因素。还存在着设计单位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法律法规和工程的防火技术规范,设计归设计,但怎么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主要是因为市场竞争的需要,设计单位不得不一次次更改设计方案,满足建设单位成本核算要求,有的甚至走了样,根本就不考虑建筑工程客观情况,一味的迁就,一味的改动,失去了原有的意图,埋下了消防隐患。有的为了利益所需,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联起手来,在设计图纸上设计得特别合理,在消防审核中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按图纸设计进行施工,还有的设计得很好很漂亮,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种种客观限制,又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形成缺陷的半拉子工程、样子工程,根本就不能通过消防验收。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如办公室区域、商铺卖场等大空间设计,在通过消防技术验收后,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又进行了分隔、分切,形成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小隔断,这样就造成了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堵塞,形成后天性的火灾隐患。

1.2 建设施工单位

有些建设单位从主观上就减少对消防设施的投入,或者直接使用不合格的劣质消防器材,从各个层面渠道上减少成本,或者有的单位摆摆样子,在消防部门检查时,消防器材是合格的,但拿到了验收合格证后,这些器材就不见了,或者重复使用应付检查、挪作他用。有些施工单位不按设计图纸和防火施工验收规范施工,不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作业,擅自将消防水管管径变小,将防火涂料变薄、使用不合格的消防器材等等,偷工减料、降低标准,造成建筑消防系统安装施工不良、先天不足。特别是科技的进步,有些高档建筑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比如火灾报警产品、监控产品等。对新产品不了解,施工布线、安装知识、接线混乱、安装位置不准等问题,导致系统不能开通使用。

1.3 监理单位

监督、监理单位不能认真履职尽责,内部安全教育、落实项目总监上岗前考核、督促各项目监理部工作、深入施工现场等工作,落实不到位,各种安全监理程序不规范。一些监理单位虽定期或不定期对所承接业务范围内所有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各项目监理部所采取的安全工作措施等安全监理行为进行考核,但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建设、监理单位相脱节,走形势、走过场现象十分严重。

1.4 消防机关

有的消防监督人员在审核验收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设计图纸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面、准确地提出审核意见、整改意见,甚至对比较简单的诸如疏散门的开启方向、室内消火栓安装位置等问题也提不出意见来,对缺乏主要的消防设施设计图的设计图纸,草率地下发同意设计的审核意见书;有些消防监督人员自身就不重视消防审核验收,把建筑消防验收全部寄托在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站上,从而放松了消防验收工作。

1.5 消防技术规范

消防机构执法弹性较大,主要是现行消防技术规范、标准修订周期过长,具体条款不明确、不具体,还有的相互矛盾,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推导、演算和分析,更是跟不上形势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没有任何规定可依,更谈不上标准。

2 加强建筑工程防火审核与验收工作的有效措施

2.1 重大工程实行联系卡制度

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建筑等要有提前措施,提前介入、提前备案,严格实行联系卡制度,在设计、施工阶段就形成跟踪机制,以保障消防到位,从根本上解决隐患的发生。利用网络系统,建立本地区建筑工程信息库,将建筑工程的审核、验收、日常监管情况等信息输入信息库。

2.2 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建审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现有人员匮乏、无法按需配备等问题较多。这就要从提高建审人员业务素质、业务能力、优化改善人才、更新知识等方面入手,平时要加大培训和再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严格落实建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2.3 坚持备案抽查制度

对不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和较简单的工程项目,实行审查资料为主的备案;对其他重点建筑工程,实行审查资料与现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提高建筑工程的消防质量。

2.4 构筑电子化建审工作新模式

建审工作流程是一个系统,充分发挥网络功用,对图纸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行政处罚、档案管理、工程查询、数据统计、多级审批、工作流转、工作监控、信息发送等全过程,进行网络运行管理。

2.5 建立建筑工程审验协调机制

为解决审验责任脱节问题,应建立“审验协调机制”,由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审验协调小组,加强工作互动,统筹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既有利于审核、验收衔接,又能促进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同时也可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联动的消防工作新机制。建委、规划、工商、质检、保险等部门应将消防审核、验收作为前置条件,这是办理其他手续的前提,否则不予办理,从源头上强化消防意识。

2.6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对建筑工程不能检查完就算大功告成,应该建立和完善审验质量评判与长久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审验工程质量能够长期有效。

3 结束语

新《消防法》修订和实施,强化了设计、建设、施工和监督管理等单位的法律责任意识、责任内容。随着防范火灾风险的社会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消防执法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安消防机构的审核和验收工作方法更加灵活,社会单位和个人对消防执法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服务型行政的理念逐步建立,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将会更加密切,相信社会抗御火灾风险的能力必将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消防演习作文范文

【摘 要】新闻教育需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地方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转向已成趋势。地方新闻院校面临业务型师资匮乏的困难,“传媒人士进课堂”成为弥补师资的重要举措。围绕这一议题开展的调研表明,这一校媒合作颇受学生欢迎,已经初见成效,但各新闻院校还应在师资遴选、合作模式和合作系统化建设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

关键词 校媒合作 地方新闻院校 应用型新闻人才 “传媒人士进课堂”

“崇高的新闻理想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是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媒介技术更新快,全媒体背景下“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新闻人才成为热门需要。新闻院校人才培养分层、转向已成趋势。

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著名命题,美国的“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归,以人文主义为目的”②的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兼顾两种价值取向的新闻教育的成功样板。“在美国大学从事新闻采写和编辑教学的教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者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老师。新闻从业经验,成为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③多年来,大力吸引业务型师资进课堂,也是我国新闻院校充实师资的重要举措。

一、调研的缘起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积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认为“按照社会需求,研究型大学应是少数,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大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出的“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⑤这一信息,给地方院校新闻人才培养转型提供了最新依据。

地方新闻院校开始大力引进业务型师资。这一方面力度最大的措施莫过于“传媒人士进课堂”。这里的进课堂是指让传媒业界的人士担任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职教师,从事常规性教学活动。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改革应尊重学生意愿。为此,本课题组对在校新闻类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外来师资意向的问卷调查,对专职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统计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豫东南某新闻与传媒学院学生。该学院有过“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尝试,应属有参考价值的调查对象。该学院共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后文简称为新闻、播音、编导)三个专业,四个年级的本科学生,其中新闻学专业学生数为338人(大一99人,大二91人,大三70人,大四78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542人(大一110人,大二129人,大三146人,大四157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627人(大一139人,大二138人,大三184人,大四216人),全体学生人数为1557人。由于总体取样规模太大,故抽取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号进行随机抽样,每个专业和年级随机抽取15%的样本,然后发放问卷。调查共调查问卷234份,其中无效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

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已有的“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措施的认同情况。

针对是否从“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校媒合作中受益的问题,223份问卷中,选“是”、“否”、“说不清”的人数为149人、36人和38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6.8%、16.1%、17.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教学效果。针对有无必要在今后继续采取这一措施的问题, 223人中,186人认为很有必要,占83.4%,31人认为有必要,占13.9%,6人认为没必要,占被调查人数的2.7%。由此可见,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的继续实行予以肯定。

二是就“传媒人士进课堂”的具体操作性调查学生意向。

首先,学生们更欢迎业务型的师资。不同专业期待人数比例从40.5%以上到80.3%,远远多于对理论型和兼有型师资的需求。其次,不同专业关注教师业务技能人数的比例均在65%以上,远高于对理论水平和人格魅力等其他要素的关注。再次,学生更倾向于来自正规媒体或是与媒体相关专业如传媒公司师资,期待人数比例均在45.6%以上。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们主要期望传媒人士主讲专业业务课,各专业期待人数比例均在65.8%以上。在教学形式上,55%以上的学生期望教师长期、定期授课,并“按正常课表进行”,85.6%的学生渴望走出传统课堂,去户外、实验室和传媒人士单位学习和锻炼,尤其是播音和编导等技能性需求更强的专业。

三、访谈结果

调研者采用小组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运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对“传媒人士进课堂”进行评价,从中看出了这一措施有不少尚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反馈

一是传媒人士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一些学子表示,许多外聘教师确实业务技能很强,但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把握等方面不如专职教师,这些新闻业务技能外的因素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是分段上课安排不尽合理。同一门课程,在校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共同担任,课时安排对半或几几开。有学生反映两位授课风格不同的老师在授课时会出现内容重复或遗漏,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甚至会由于授课思路不一致导致课程体系混乱。

三是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够。

四是主讲课程开放性和前瞻性不够。传媒人士所授内容多为面向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摄等,而关于新媒体运作、技术等的课程太少,无法契合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需要。

五是授课内容拘泥业务本身。学生们普遍对手把手地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感到满意,而不少学生尤其是即将就业的学生,也想获知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新闻工作中面临的困惑等现实内容。

2、在校专职教师和新闻院校管理人员反馈

其一,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是科学、严肃的事情,教师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具备相关的教育理念、方法等。专职教师在上岗前都学习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经过教师资格的认定,走上讲台前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实习和见习等诸多环节的考核和评估。而传媒人士进课堂之时,则放宽了其教学资质和教学能力的标准。

其二,专职教师表示,外来教师往往来去匆匆,与之交流探讨机会较少,合作授课之前磨合不够,确有割裂课程体系之实。

其三,不少专职教师坦言,外来师资的课时薪酬远高于专职教师,同工不同酬、利益分割不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管理人员在访谈中的态度则比较乐观。整体上,院方对自身采取的“传媒人士进课堂”这一措施表示满意,认为其确实适合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的需要。但院方也表示,学生和教师们提出的问题都客观存在,这一措施还在“试水”阶段,属于弥补业务型师资的应急措施,下一步将建立相关制度,纾解各类矛盾,做好保障措施,将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校媒合作的长效机制。

四、调研结论

1、不拘一格遴选师资

首先,校方应摒弃追求可遇而不可求的“三高”(高层次、高学历、高资历)师资的虚荣心,着眼于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般地市级媒体。让这些在高校周边地区传媒工作,多年立足地方,对地方的媒介发展状况、社情民意非常了解的传媒人士走进地方高校新闻学课堂,更能为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新闻人才做出实在的贡献。其次,不能局限于从正统媒体遴选师资。所谓正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台、电视台等正规媒体。当下,传媒文化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日益兴盛、新媒体如日中天,许多业务精、技能强的人士都隐于其中。如果能挖掘到这些师资,更能把握新媒体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脉搏,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不能单方面强调技能型师资。新闻行业既有产业性,又有文化性和公共性。这要求我国的新闻人才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也要以社会为导向。要根据我国新闻行业“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宗旨来培养人才。因此,在引进业务型师资时,要综合考察传媒人士的技能、职业理念、职业作风等多个因素,为即将进入新闻行业的学子树立榜样。

2、课程安排合理化

首先是授课时间安排应该更加合理。大部分传媒人士有自己的主流新闻业务,来高校授课必须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授课日程,要便于其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要避免和高校的课程安排相冲突。需要传媒人士和校方事先沟通,也应征求专职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使课程时间安排更科学,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其次是授课内容应更加体系化。专职教师和传媒人士在合作授课前应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确定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内容要分工明确,所授业务与相关理论要结合得更紧密,避免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再次是授课方式应更加灵活。教师既可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也可以制作授课录像进行播放,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授课,甚至让学生去传媒人士所在的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最后,授课内容还可以适度拓展。在让学生直接学习和锻炼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的同时适当拓展,讲讲新闻行业现状、国家新闻政策执行现状,传媒人士在业务中面临的困惑等等,避免学校教育和行业现状脱钩,帮他们认清行业形势,培养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并促进理性就业。

3、校媒合作系统化

校媒合作的基本目标在于打造高效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传媒人士进课堂”只是校媒合作的一种典型方式,是立足于整个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之下的,因此要做好相关的保障,包括制度保障、后勤保障、技术保障等。“传媒人士进课堂”还应和其他校媒合作项目如实习实训、提供就业等结合起来,打造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这是院方管理部门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罗自文,《重塑我国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J].《现代传播》,2007(l):156

②贺明华,《论美国新闻教育模式的形成及价值》[J].《国际新闻界》,2011(8):25

③魏少华,《关于构建高校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新闻界》,2005(6):144

④⑤邓晖,《高等教育酝酿大变 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是“强扭的瓜”,还是“花开逢时”?》[R].《光明日报》,2014-5-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