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感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社会人才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就业市场中虚假信息盛行等又加大了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艰巨性。大学生职业教育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着眼社会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努力探索职业教育的新形式、新规律。因此,构建一个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显得必要而且紧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学生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新媒体环境的客观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由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转到当下流行的新兴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在由多媒介技术和产品合成的新传媒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把虚拟影像的传媒世界当作真实的现实社会,按照媒介的描述感知和理解社会。但面对内部运行机制极其复杂、充满着各种社会利益博弈的媒介时,大学生因缺乏真正的媒介辨识力而无法甄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把媒介内容看作毋庸置疑的权威和真理,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媒介的过分依赖、认同、轻信甚至盲从。例如,一些虚假的媒介信息常常会导致大学生求职者的决策失误,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因此,在传媒网络体系覆盖下开展的大学生职业教育面临的职业文化环境、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等都受到严重的挑战,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实施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传统的职业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创新和改进教育方式成为当务之急,而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则不失为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
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客体的客观要求当前,大众传媒是大学生接触和感知外部社会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生奇志等人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获得新闻和信息。在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标志的新兴媒介对比中,使用网络媒介高居榜首。同时,由于缺乏对媒介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信息传媒社会将大学生置于媒介网络之中,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给大学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媒介信息时代,在大学生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更真实、更理性地认识外部世界,也可以使其以更成熟的、社会化的心态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自觉抵制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为今后更好地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贡献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教育主体的迫切需要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职业教育的对象是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影响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而校园媒介信息环境丰富多彩,媒体传播手段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迫使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充分地了解网络,了解大众传媒,研究媒介传播规律,才能适应时代及大学生的要求,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职业指导。然而,现实中大部分职业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水平不如学生,因此迫切需要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以期师生的媒介素质同步得到提高。
二、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无论是面对不断发展的媒介信息环境还是职业教育的主客体(即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都需要加强媒介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面向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新体系。
(一)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面向职业教育的校园媒介素质教育环境可以从多层次构建。良好的校园媒介文化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由表及里、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此,在高校中应积极推进多层次的校园媒介网络文化建设,将党的方针政策、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和大学生职业教育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媒介网络环境中吸取知识营养,提高其媒介素质,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能力。构建以大学生职业教育网站为主体的媒介素质网络教育环境媒介素质教育网站不仅具有一般形态的动态网站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新媒介特征的WAP形态网站功能,可实现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支持大学生职业教育的移动学习环境。网站将文字、声音和视频集成在一起,将各种媒介就业信息,如职业指导讲座及职业生涯主题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演讲会、模拟招聘等等活动的文字、声音和视频素材挂在网站上,传播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构建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辅导网站与教师辅导博客相结合的职业教育辅导学习环境应重点丰富面向职业教育的媒介素质教育知识,然后定期推荐一批好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实施IP地址监控,并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设立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络论坛进行互动交流等。
(二)构建职业教育中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内容新体系一个良好的媒介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媒介素质的提高。面向职业教育的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媒介的基本知识;网络媒介传播的基本原理;媒介信息制作与传播技术;媒介信息隐含的商业目的与功能及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因素。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具备敏感的媒介意识、较强的媒介认知能力和媒介理性消费能力要学习掌握媒介基础知识以及各种媒介的使用方法,包括网络媒介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以及网络传播基本原理等。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媒介基本知识,才能理性地使用媒介信息。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大学生要有媒介意识,通过现有的媒介环境寻找与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相关的媒体信息,养成正确的“职业媒介信息需要”。例如,大学生要经常查阅各种就业招聘信息,分析各种招聘单位的信息,了解用工单位的需求,通过各种媒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提炼,了解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观。具备媒体信息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根据传播学理论,媒介通常根据其自身宣传目的选择媒体报道的重点,在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可能出现一些不良信息。例如,现在的各种就业信息,传播渠道复杂多样,有一定的模糊度,真假难辨。一些招聘广告含有大量水分,有的甚至是一些非法机构的具有欺骗性、欺诈性的聘用信息。所以,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评估和批判能力特别重要。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大学生要做到不偏信、不盲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批判的思维分析和评估各种媒体资源,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甄别和筛选能力。
具备制作和媒体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在媒介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体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和者。制作和自己的媒介信息、借助媒体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相互交流是大学生媒介素质得到提高的象征。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应要求大学生不仅会查询浏览各种与职业相关的媒体信息,而且还要会制作和自己的求职媒体信息,如简历、求职感想、视频演说、视频自我介绍短片等。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媒体制作方法和知识,同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循媒体道德规范,要有自律能力,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充分认识媒体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制作和真实的、健康的、文明的媒体信息,利用网络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利用媒体信息发展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生要善于从媒体信息中提炼出有关实用的职业技术信息,结合现实环境情况,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另外,大学生通过参与分析评估、制作和传播媒体信息,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增加对社会的认识,能以成熟的心态、理性的思维看待社会,实现自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大学生的信息沟通是指大学生获得某一信息后作出反应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即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信息沟通的形式有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横向沟通是指处于同一级别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纵向沟通是指不同级别的组织、个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是使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成员都能够做到在恰当的时机将恰当的信息内容用某种适当的途径传递给相应的对象,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和谐的、快速的和健康的信息交流系统,有利于整个群体的组织和发展。在信息时代,整个社会充满着信息和信息交换。高校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信息沟通和协调能力,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沟通能力,高校要研究和构建一个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培养体系。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和在校受训的经历、职业咨询和指导、口头表达训练和交际能力,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获得的专业技能和各种奖励、科研能力和成果等等。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综合素质要高,即以能为本,这些素质都取决于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
(三)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要大力加强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质,抓好各系学生辅导员、学工处工作人员的媒体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既掌握职业教育工作技能,又能熟悉媒体技术、具有良好媒介素质的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媒介时代大学生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质。作为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有了一定的媒介素质,才能深入网络媒体世界中,了解学生的各种网络媒体语用体系,掌握丰富的网络媒体知识,具备较强的网络媒体沟通能力,才能适应大学生在网络媒体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
(四)构建面向职业教育的师生媒介素质教学互动体系有效设计职业教育多媒体网络互动论坛通过校园BBS、QQ群、博客等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在各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围绕某一职业教育热点问题有效设计活动主题,并参与讨论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给予指导,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接触过程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质。
从2010年寒假起,我校就利用各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和当前职业教育形势的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观念上加强教师投身课改的自觉性。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实现我校编写教材和当前的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一教学目的,开发和编写出确能体现我校特色的教材。我校在确立各专业课程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大模块为主后,根据这一课程改革的需要,拟开发近20本校本教材,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务处、专业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材编写小组,删除原来过时的不再使用的内容,增加了当今国内外先进的化工工艺和生产的内容。使学生出了校门后就能参加工作,为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让教师进行调研,选定内容,确定要素教师通过广泛接触社会,和企业同行交流,可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教课内容本着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易教易学的原则,形成自己的可依赖的校本教材。以“生活即教育,实践出真知”为开发原则,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对自己所开发的教学文本进行不断的建构、加工,开发出有助于学生人人动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年初,我所在的化工专业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就开始进行调研工作,教师通过下到生产一线,和企业同行交流,获取了化工行业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和知识,结合学生的特点,以体现“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成为真正的职场能手为目标,决定编写《化学工艺》、《化工单元操作》二本校本教材。为此发动所有教师搜集国内外众多的化工教材、本地区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并结合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进行反复论证,审慎编写,几易其稿,不断进行修改,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力求开发出既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校本化工教材。
确定教材编写内容及原则
1.以“会用、够用、实用”为原则开发校本教材。“会用、够用、实用”是化工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化工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总原则。根据化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并根据本地区企业要求工人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技术要求、具备哪些能力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化工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化工工艺流程识图认识:识读工艺方块图、识读PDF图、识读PID图、识读与简单绘制设备图、识读管道图、绘制流程图。②操作单元涉及内容:蒸发、吸附、精馏、干燥、沉淀、气提、水洗、制冷。因此在教材编写内容上只要求理清必要的内容,把握分寸,不宜过深,对于复杂的理论原理等可以概括性地进行通俗讲解。2.教学合一原则。体现“教学合一”的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即学生将来要干什么活就需要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不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针对培养目标,简化原理阐述,删除现在已淘汰的旧内容和繁冗的计算等,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内容。3.教材内容与考证技能一体化。将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技能融入到教材内容中,使考证与常规教学结合,实现了双证融通。4.课程综合化原则。突破现行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并能适应本专业不同方向设置的教学需求。校本教材编写以课程的综合优化为手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横向穿插,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体现多元的智力理论,扬长避短地加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如《化学工艺》课程围绕职业能力,综合了化工设备、化工仪表、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安全等课程,克服了学科间的割裂状态。《化工单元实训指导书》、《化工工艺仿真实训》训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切实地体现了用专业课程搭建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平台,用灵活的技术能力模块满足企业和学生的技能需要。
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1.引言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近十年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它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随着二十一世纪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随着高职教育进入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时期,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高职英语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如何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每一位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外语教学方法何其多,针对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该如何开展呢?
2.高职英语教学
2.1外语教学法回顾
理想的外语教学法一直是外语教育工作者们想努力寻找或构建的。从古希腊、中世纪到二十世纪再到二十世纪末,多种教学法竞相涌现,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二语习得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古典希腊,中世纪拉丁时期到二十世纪之前,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呈钟摆式运动于两大方法之间。一种是教学习者使用某种语言,能说和理解。另外与之相对的一种方法是教学习者学会分析语言,掌握语法规则。十九世纪末,德国Charles Berlitz创立的“直接法”风靡欧洲,重视语言的使用比如发音和口头能力等,对以后的外语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接法于二十世纪初传到美国,随后被阅读法取代。阅读法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即二战时期,被听说教学法取代。同期英国出现了情景口语教学法,法国出现了视听教学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外语教学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先后涌现了默教法、暗示教学法、集体语言学习法、全身全应法等。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有的外语教学法都让步给一种更有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即交际法。交际法汲取多学科的理论,比如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教育研究等。它遵循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和用于交际的理论观点,以学习者为中心,重在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此教学法曾风靡全球,甚至至今都被世界的一些地方所采用。
纵观外语教学法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寻求“某种”外语教学法的过程,一个一种方法被另一种方法不断取代的过程。恐怕谁都不能说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因此,二十世纪末,特别是随着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发展应用,关于最佳外语教学法的争论开始减退,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外语教学法的观点,或者说外语教学法已进入后方法时代,即外语教学者不应恪守哪一种方法而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此时强调的就不再是某种教学法而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
2.2高职教育的教学特征
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其传统的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都面临巨大冲击。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区别,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即需要培养出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就业,并胜任岗位需求。因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为能主动适应创新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特性。
2.2.1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大之处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它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将来就业而设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教学内容因此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知识,即一种与情境相关、与实践工作结合的知识,这种知识应是教学的核心,并将其承载于典型工作任务中。既培养学生的职业经验的习得和形成,又注重学生以经验为基础的专业系统化知识的构建与积累。
2.2.2以情境教学为典型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这种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学习,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和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其教学活动及其发生的情境应依据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况来设计或者从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来选择。只有在这样能全面整体地反映真实生产的结构与过程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相应的职业实践的工作能力。
2.2.3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的教学环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情境是直接反映实际职业状况而不经加工的情境,所以高职教学环境即学习环境和实训基地,就应以营造真实职业情境为代表,以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目的,从而实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种真实的职业情境表现在校内的学习既具备学习的条件又要符合生产(服务)的要求,校外的实训既要设计工作岗位又要设计学习岗位。正因为如此特性,新形势下的以工作过程理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各方面都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传统的中专教育,其实践教学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挑战。
2.3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个人看法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英语教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在高职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要求下,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日益成为保证高职学生就业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高职外语课程(一般为大学英语课程)虽然是作为文化基础课程,但也应该逐步接轨于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形成有特色的职业外语教学体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针对高职学生的差异性,高职英语教学该如何进行呢?我在高职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多年,学生专业各异,有电子通讯专业、机械专业、模具制造专业、建筑专业、文秘(及公关,电政专业)及艺术设计专业等。下面我将浅谈一下自己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心得和感想。
2.3.1客观认识高职院校及学生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确切地说是培养技工“蓝领”人才,能就业、能上岗,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颇市场化。为了更好地工学结合,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安排在专业课学习和实践上,相对来说学习英语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一般为半年到两年之间。另外,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以前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消极学习体验,以及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持有的偏见,或由于高职传统课程内容的枯燥或实用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等各种原因,许多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倾向,内部学习动机明显欠缺。体现在英语课程上主要表现为英语基础差、应用能力差,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缺乏积极的英语学习方法和自卑的心理也都是影响他们英语课程明显落后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因素。
2.3.2英语教学方法应以能适用于学生为前提
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的现实,固执地坚持哪种被认为很有效的英语教学法是既愚蠢又不理智的。中国的英语教学受西方外语教学法的影响和本国的社会需要,主要分为两大派系,其一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其二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并相当流行的交际法。两种教学法,特别是前者,在中国被广泛地运用,也有过激烈的争议,特别是在交际法传入中国之后,有学者建议在中国外语教学中交际法应该完全取代语法翻译法。我非常赞同外语教学后方法的观点,特别是面对高职学生,能博采各家外语教学法的长处,比如通过语法翻译法来补充高职学生薄弱的语法基础,或用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中心的交际法来改善高职学生口语差的状况,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因材施教,将大有裨益。外语教学法再好,不能适用于高职学生也是枉然,否则整个教学过程无法顺利开展更谈不上达到一定成效。
2.3.3高职英语教学的开展
首先,要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高职学生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原因,对英语课程普遍没有信心从而直接影响对英语兴趣的投入。在课堂中英语教师一定要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气氛,多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要求,聆听他们对英语方面的需要,拉近与学生的身心距离,尽量争取学生对英语课程、对英语教师的信心。
其次,生动的授课方式非常重要。英语教师应尽量把所学英语话题与学生生活或专业实际挂钩,创造近似的情境,设计与话题相关的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英语教师对学生哪怕是一丝丝的参与行为也应给予肯定、鼓励的态度,尽可能构建他们的信心。授课过程中应尽量以学生为中心,给予他们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锻炼机会,同时更可以保证学生保持更持久的兴趣和专注力。
再者,英语教学应照顾到考级与实用并重。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而言,不谈考级而只进行纯粹的英语教学也不现实。在笔者看来,英语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在随堂的英语教学中既可以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比如语法讲解,或级别考试常见知识点或题型的穿插训练,也可以侧重听说等实用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教学可以做到精读课中的听说训练或听说课中的知识点精讲,因为任何学习环节都可以是英语几大基本技能的深度融合。
最后,高职英语的教材选用也非常重要。高职英语教材的内容应更多地贴近真实的各种职业领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的应用性。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英语之外,更多的是要掌握职业英语,能运用于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如此,英语教师也可以提升综合素质,逐渐符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要求。
3.结语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应用能力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示范性建设的发展,还需要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职英语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地研究和不断创新。但有一点,作为高职英语教育者,永远要对高职英语教学有执着追求,对高职学生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高职教育信息.2008.5,(1),(总第55期)月刊.
关键词:教学法;产学研;授课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205-01
一、问题提出
产学研的模式在校企层面或者在各级政府的产学研办取得中迅速的发展,对该领域的研究也长期集中在高校输出与企业需求的断链领域,这可称为产学研的外向延伸。但对于高校的自身根据产学研的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却落后于外延的发展。该现象可以理解为对产学研的内部承接滞后。内接滞后于外延的直接结果是高校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仍然低于企业岗位设计的期望。间接后果是使产学研的理念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这种断链的生成除了内接原因外,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对理念的认识偏差导致,因此,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产学研的内接意义。三段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下进行实践探索。
二、三段式教学法定义及原理
三段式教学法是根据高校产学研办学模式和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实训资源的优势,并将其融入到理论教学中,通过一看(引)、二听(教)、三实践(示范)的授课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从而衔接产学研内接与外延的断层现象。
三、三段式教学法内容
(一)三个方向。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产学研模式对自身的启示作用,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剖析其隐含的对教师指明的要求、方向。(1)深入生产一线。只有参与到社会生产中才能掌握市场的需求,市场对于课程的定位、技能的要点,才能更好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关键进行课堂设计。(2)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更新优化知识结构。这是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生产技术手段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对教师的考验。(3)能结合实践与理论前沿进行一定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这是对教师理论与实际结合程度的体现,也是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素养。其次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看。(1)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点的关键并非是学生学会计算诸如1+1=?的问题,而是要学会在实践中加以联想的推导,掌握大的领域与理论。从而在工作中解决1+2=?的问题。(2)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相比较具有高学历、高技术而缺乏职业道德的人才,企业更需要的是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却具有鸵鸟精神的奉献者。(3)启发学生自动自发的思考并具备一定的参与企业科研、工艺改进、技术升级的工作。(二)三个目标。产学研办学模式的必然要求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要达到“下得去,留得住,上得来”的标准。从教师角度讲,特别是工科教师,需要有实践精神、奉献精神、科研精神的灌输,因为在工科领域的教学更为贴近生产,更需要其有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理念,不是纯粹的板书专家和理论家。想要达成学生的三个目标,教师的三个目标是坚实的基础。(三)实践流程(要点)。(1)看(引)。使学生首先整体把握课程、形成概念、并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中可以产生联想,激发对课程的激情,这是决定课程成败的关键一环。往往学生满怀信心走进第一节课堂,第二节就失去了信心,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切实感受内容及实际形象。因此,结合教学先进行认识实习再进入具体理论学习。尤其是工科专业其操作性更强,也更需要先由具体而上升到抽象。教师则在旁加以引导、解说,阐述课程的实际运用及社会意义,并介绍相关前沿科技,率先抓住教学的爆破点。(2)学(教)。经过认识实习即可进入课堂理论,在该阶段需要时刻结合“看”的成果,调动一切教学资源、创新课程教案、设计课堂讨论、总结教学效果。但其核心理念是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灌输知识。企业需要的不是图书馆,而是需要能阅读书的人。(3)实践(示范)。用实践来衡量教学效果,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说明
三段式教学法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某一课程,可以放大到整个专业培养,同时也可以具体到某一堂课。教学中间也可不断的调整穿插,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课堂教学不流于形式,或是个别学生的努力。同时,增大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是教师能深层理解课程,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及兴趣度。
五、结束语
该教学法是在笔者从学生到员工,从员工到管理者,从管理者再到学生,进而走上讲台的过程中,通过对学员、企业、高校三方的角度来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而得出的一点感想,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和反复过程。当然,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本文提供一个思路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在我院2011级大专护理1-14班,随机抽取3个班(124人)为实验班,3个班(111人)为对照班。两班均采用李秋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内科护理学》教材(第2版),教学内容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风湿及神经系统疾病护理。依照河南省护理专业(专科)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时数为126学时。
2研究方法
2.1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实验授课模式,理论课采用讲授法,实验课采用示教练习法。实验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重点病剖析、简单病自学、理论压缩、实践增强、综合实训强化,以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将评估能力、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中,采用先单项后综合、先理论后实践、先知识后应用的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培养方式。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实验班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2.1.1理论教学方法
(1)巧妙引出课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较多,内科患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只要留意、认真观察,均能找到真实素材,课堂上通过视频、电影场景、语言及学生的亲身感受等途径引出课题,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2)加强知识和方法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内科护理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规定了十二大类60多个疾病的内容,其理论性强,深奥难懂,缺乏直观性。但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有规律可循,每一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有普遍的方法,教师加强引导和总结,可使学生在掌握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某个疾病的特殊性。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例,详细讲述疾病相关知识,提供临床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评估方法开展有针对性评估,找出护理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应用已有知识完成护理任务。在掌握基本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后,教师提供学习资源(网站、图书),提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3)总结梳理知识线条,培养分析应用能力。基础课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常常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而临床患者是一个整体,如何引导学生将点串成线,将线围成面,将面组成体,是临床课教师的责任。在了解疾病病因和诱因后,引导学生制定防治措施;在熟悉疾病表现后,要求学生明确护理诊断及依据;掌握疾病治疗要点后,结合药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总结该病常用药的用法、疗效判断和副作用观察;在熟悉某疾病常用的检查项目后,要求学生结合标本采集技术,做好各项检查的标本采集和检查前准备工作。在学习各常见病、多发病后,教师引领学生理清3条主线:①疾病知识主线,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检查项目—治疗措施。②临床思维主线,护理评估(问病因、诱因、病史、主要症状及病情变化、入院前的诊疗情况)—护理诊断(主要不适及其原因)。③知识应用主线,消除病因、诱因—减轻不适症状—采集标本、协助诊断、监测病情—预防保健。我们常常采用小结、结构图、线条图、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线条,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2.1.2实践教学方法
(1)强化专科技能训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制定统一的实验教学计划。保证实训岗位:增加实训教师,保证一位实训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30人;学生合理分组,每组不超过6人;实验仪器设备配备到位,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教师利用多媒体、标准化病人、模型、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室等资源示教,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练习。实验课结束时,随机抽取学生测评练习效果,根据测试达标情况进行反馈矫正。在单项训练中不仅要求操作熟练,还强调操作前的核对、解释,操作后结果的告知和注意事项的交代,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实验班增加实训学时,鼓励学生通过录制视频、观看视频完善自己的操作。(2)增加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岗位适应能力。实验班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结束后,增加综合实训30学时。由临床护理专家和专业教师围绕医院典型病例,结合常见病临床护理路径,设置入院接诊、入院介绍、入院评估、采集标本、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病情监测、抢救配合、出院指导、慢性病管理等情景,提出护理任务和具体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途径完成任务,不仅强化了单项技能,还培养了沟通交流能力、评估能力、诊疗技术配合能力、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健康教育等核心职业技能。(3)强化课外见习和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素养。除学校安排的课间见习外,实验班根据教学进度,在完成每一系统的理论学习后,教师布置任务,提出见习内容,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深入医院、家庭,调查人群对护理的需求,感受百姓疾苦,以便对医院环境、护士工作内容、患者、疾病有初步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对亲人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学以致用,体现自身价值。见习和社会实践后书写报告,汇报自己所见、所闻和感受、感想。教师通过阅读见习报告和实践报告,肯定学生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2.2教学安排
对照班严格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安排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按照我院一贯的管理方式组织期中、期末两次理论考试,实验课成绩由学生从训练项目中抽取一项,现场操作,教师现场打分。实验班采用压缩理论、强化实践、增加综合实训的模式,除了与对照班一致的理论、实验考核外,理论教学中增加两次阶段性考试作为平时成绩,实践教学中增加学生自我矫正反馈的机会,由学生将自己每一项最理想的操作录成视频并转交教师评阅。在最后现场抽考时,除了教师评价外,学生本人、同学和标准化病人均参与评价,评价成绩供教师参考。
3结果
3.1理论成绩评价
期中、期末均采用教考分离方法,在内科护理学试卷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对两班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统一评分标准。考试题型中名词解释、填空和简答题(识记类)考查学生对专科知识的识记,期中、期末试卷各50分,共100分;选择题和病例分析题(应用类)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期中、期末试卷各50分,共100分。
3.2技能成绩评价
两班期末均采用抽签方式,从内科护理专科护理操作13个项目中抽取一题,在标准化病人身上操作,教师当场从基本素质、沟通解释、评估判断、操作水平、结果判断和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考核。
4结论
统计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识记类试题成绩无显著性差异(t=0.90,P=0.37),而应用类试题成绩有显著性差异(t=2.19,P=0.03)。实验班与对照班技能考核总成绩无显著性差异(t=1.26,P=0.21),但在各项素质、能力评价中,除基本素质(t=0.16,P=0.87)无明显差异外,两班在沟通解释(t=10.92,P=0.00)、评估判断(t=11.18,P=0.00)、操作水平(t=7.10,P=0.00)、结果判断(t=10.84,P=0.00)、健康指导(t=10.70,P=0.00)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在知识应用、沟通解释、评估判断、结果判断和健康指导方面均优于对照班,而对照班在操作方面优于实验班。
5讨论
5.1高职生基础下降与人才标准增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随着考生人数的下降和本科院校的扩招以及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高职院校的生源愈发紧张,学生入学成绩越来越低。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新药物的应用,人们对护士的要求日益增高,行业对护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这种认知基础与目标要求相矛盾的情况下,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突出护理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以基础为临床服务、疾病知识为护理措施服务,强化技能训练,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成为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5.2护理专业特点与现行制度影响了工学结合
护理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人,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需求;而人不同于机器,其各项指标会随着环境不断变化。为保证人的安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模拟病房和模拟人上进行训练。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医疗纠纷的增多,临床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医院对医学生培养职责不明确,提供给学生的训练岗位有限,因此,护理职业教育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较为困难。而加强综合实训,培养岗位适应能力是护生向护士转变的必由之路。
5.3深化教学改革是走出高职护生培养困境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合作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 教学创新
引言
“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要求。为了进一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2010年,我校提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同时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实现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学校在广大教师中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作为学校的一员,笔者尝试各种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创新。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创新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而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高职英语教学创新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跟;教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地接受一切,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高分低能,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而不是一味地“教”,高职英语教学首先应遵循语言习得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教师应主动地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所教的现成结论。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创新中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应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些教学活动应以语言交流为根本目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思维,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高职英语教学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目的。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合作学习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主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语言信息并产生大量语言输出,而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创新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大强化英语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和70年代的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国的研究一致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理论。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涉及以下三种理论。
(1)认知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于1978提出:认知发展产生于概念,并通过社会间的相互交流而被内化为个体知识。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合作学习更好地提供了学生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经常向其他组员解释材料、进行讲解等。根据认知的精制理论,这是精制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当然,耐心倾听其他同学解释的学生,也会比单独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因此,通过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2)自控理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学生有自己的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合作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培养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3)集体动力理论:集体动力即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各成员的良好合作会对每个成员产生多方面的“增值效应”,具有不同智能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长期的合作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在小组中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学习在教学创新中的应用形式
目前的高职班级人数多、班级大,笔者所授的班级也不例外,如2011级有个班的学生人数达到53,2012级有个班的学生人数为55。要在如此大的班级内进行教学创新,最好要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恰恰在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所以笔者把所教班级的学生按3~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有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对组员完成的任务进行详细的记载,同时和笔者一起对各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分。到期末阶段对各组完成学习任务情况进行评比,评出最佳学习小组给予奖励。最后,由笔者根据各组长的记录及各组每次任务完成情况的得分,评出每一位同学的分数记入英语学期总评成绩。
(1)课内合作学习。为了便于课堂上的合作学习,笔者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按小组就座,完成各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了避免有些同学在活动中投机取巧,笔者要求每次活动中小组派出的代表不能总是同一个人。笔者在课堂上常采用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小组头脑风暴”活动,即小组成员按笔者指定的教学任务集思广益,围绕一个主题创造出新的观点和想法。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小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把个人想法汇总成一个总的观点。例如,在学习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From Trash to Treasure”之前,要求个小组用五至十分钟的时间提出自己对节能减排、废物利用的观点,并列表阐明;“单词竞猜”活动,即各小组派代表用英语解释单词的含义,由其他组的同学猜生词,猜中最多的一组为胜者。“角色扮演”活动,即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短剧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角色扮演最大的优点就是语言在真实环境中全部运用,场景可以模拟,也可以假设,学习者的表演越接近于角色,其语言体验就越自然,对学到的知识越理解。小组成员在角色扮演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善于表现不怯场的分配台词多的角色,胆小羞怯者可以当幕后制作人。“背景知识介绍”活动,在正式讲解课文前,要求各组进行课前背景知识的准备,即在图书馆、期纸杂志、网站、电视媒体中寻找搜索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分享。“课文复述”活动,在讲解完课文后,要求学生在组内对所学课文进行复述,并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讲解”活动,有些课文要求各组派代表当小老师进行词汇讲解、篇章结构分析、设计问题和别的同学互动等,达到对课文全面的理解。“辩论比赛”活动,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中的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如学完第一册第五单元后,要求学生讨论“Which is the better transportation tool,a bike or a car?”,小组成员从小组观点出发,各尽所能,集中智慧,获取信息,形成可以说服别人的观点,然后开始辩论。辩论一般分正反方,各小组可以组合为两个大组,或小组各持己见,最后持相同观点的小组联手,共同阐述一个问题。
(2)课外合作学习。笔者第一学期授课所采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起点大学基础英语教程》第一册,该教材的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关。笔者每单元都会分配任务给各个小组,让各组学生在课外合作完成任务并做好准备,然后各组派代表利用上课时间进行呈现。如第四单元的话题是电影明星,所以教完课文之后,要求各组课后找电影片段并用英语进行配音,课外练习熟练后,在课堂上展开比赛;第六单元的课文A要求各组学生自己先读懂,然后把课文改编成对话并做好课文讲解的PPT,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进行PPT展示和对话表演。第二学期笔者采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第一册,该教材围绕一个特定的职业岗位,如公司介绍、商务宴请、产品介绍、产品销售、产品运输、客户服务等,安排内容和设计任务,所以笔者讲授第一单元时就让学生按小组成立虚拟的公司,给公司取一个主题鲜明的名字,选出公司的CEO,设立Personnel Department,Marketing Department,Research and Develop Department,Production Department,Maintenance Department等公司部门,小组成员设定为各部门的manager,secretary等角色,在整个学期中,各公司(即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单元主题活动。在期末口试时,让各小组的学生挑选一个或两个教材涉及的话题,用开学时确定的角色和设立的公司,结合所学知识自己编写英语剧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并拍摄好视频,在学期的最后一次英语课上,各组播放视频供全班同学观赏,各组长和笔者一起对各组进行评分。另外,针对我校学生每学期要参加专业课程实,训这一具体情况,笔者要求学生按小组把实训内容做成PPT,在实训回来的第一次英语课上,各组派代表用英语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展示。
4.合作学习在教学创新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参与各种活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通过学习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其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有利于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是在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发表不同观点、提出修改意见等,这样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中体验团队成功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思维网络。而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的方法,也是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有人说,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交换一种思想,得到的是更新、更丰富的思想。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创新中采用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语言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自己的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起到了教学创新的作用,而且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面摘录的是学生的感想:
“这么一次活动可以提高自己寝室成员的凝聚力及一些同学的领导能力,因为寝室长在分配任务时,是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及特长分配的,比如哪些人英语比较好,可以来编对话,谁的电脑操作比较好,则可以主要负责PPT的制作,谁的口语比较好,则负责进行PPT的演讲,其他则可以对某些资料进行收集及对不足之处提出要求等。……总之,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通过自学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同学间的凝聚力等,使我们受益匪浅。”(学生感想1,未作修改,以下同)
“通过这次实训PPT的制作及上台演讲,培养了英语写作文及对话能力,锻炼了自己的演讲能力。通过这次演讲,也同样使我培养了团队组织协调能力,使我加深了对电子电工的实训过程内容和操作方法。”(学生感想2)
“这次情景剧的表演对我们来说收获很挺大,不仅仅在英语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对英语的认识,以及团队合作和兴趣上,这是超越知识上的,我觉得这才是这次参与其中的最大收获吧!”(学生感想3)
“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很多活动都是以小组开展的,这不仅给我们增加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更让我们学会了与人合作共赢的方法,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大家群策群力做了很多,例如“电影英语配音”、“巧记单词的分享”、“英语菜单的设计”、“实训归来的小结”,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学生感想4)
5.结语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由此可见,造就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教师的天职。高职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力开展教学创新,使学生跳出书本的知识框架,学活知识,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Vygotsky L.S.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MA:The MITPress,1978.
[2]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M].Needham Heights.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1995.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4]郭德俊,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3).
[5]车小茜,陆洪珍.创新教育思想与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1).
[6]潘梅英.浅议高职英语教学创新[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2).
[7]韩红.论合作学习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8]梁爽.浅谈外语教学中的合作式学习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
[9]陈映丹.合作学习在高职实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及成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
【关键词】 始业教育 适应 实践 高职
始业教育又称高校入学教育,在西方国家被称作新生定向辅导(Orientation service),其历史几乎跟高等教育一样悠久。国外高校非常重视该门课程,如哈佛大学安排了四周时间,对新生进行包括“怎样听课”、“怎样提问”、“怎样参与教学实践”、“如何完成大作业”、“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与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等内容的始业教育,新生必须修满该课程的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始业教育,但是普遍缺乏理论指导和理性思考,各校在始业教育的模式、内容、形式、实施主体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少深入研究与探讨。因此,研究大学新生的特点,对始业教育的具体操作内容进行探讨,对提升学校学生工作的品质与绩效具有现实的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将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个高职新生走进新的校园,都面对着全新的环境,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生活环境.抑或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与中学时代相比,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必将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大部分新生都会在两到四个月里顺利完成角色上的转换,班主任通过始业教育将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职业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新生的特点
1、家庭条件较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优越。
现在的高职新生基本都为95后,他们生长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年代,从群体上来讲,他们的家庭条件较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要优越。另外“95后”高职新生独生子女比重很高,自小就受到多方的关怀,百般呵护。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陌生的环境下生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另外家庭期望与要求在学生进入高职有所变化,使得约束学生的外部因素又减少了一个层面,很多人会短时间失去了了目标。
2、自我意识强,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较弱。
在更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中长大,95后的高职新生对自我的认可同样也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不怎么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他们在情感上的表达上更为外在和直接,但是抗外界环境的干扰欠佳,与陌生人沟通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普遍较弱。
3、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是是高考失利者,或者高中学习成绩不佳者,多数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忽略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意识的培养,甚至个别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厌学心理。虽然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成功,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改变现实的不求上进矛盾多多。时常有很多好的想法,但要彻底改变以往养成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又缺乏持久动力。
4、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自己的发展认识不清
笔者曾对新生做过一项调查,问他们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又相当模糊,看到社会就业状况堪忧,以及社会上“唯本科硕士”不用的的某些歧视时,又难免陷入自卑心理。这种缺乏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指导的模糊化职业想象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发挥。
二、班主任做好高职新生始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1、拉近新生和班主任的距离,开展思想引领和疏导的工作
高职新生远离家庭,即便遇到问题也不愿请教父母;而普通任课教师大多是上课碰面,平时不怎么接触的。如果连班主任对他们都疏于指引的话,学生就只能在自我摸索中艰难成长,心理适应期延长,对未来发展极其不利。高职新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规划上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各种不良心态的存在,使得他们极需一个人生引路人。在长达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他们习惯了班主任管理,对班主任这样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老师往往存在心理依赖,渴望得到指引和帮助。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生活,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平等、健康的心理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和成功之路,也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学生的心里话需要有人倾听和理解,特别是刚来到一个非常陌生的校园时,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面对面地与学生谈心,尽可能地给学生宣传自我辨别、防御心理疾病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动。
2、初步建设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发挥集体的影响力
应该说,高中生的班集体是完全的学习集体,而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全方位的生活、学习、工作的集体,在以往的实际中,大学班集体往往被忽略。大学班集体建设,虽然有极大的难度,但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多种形式的始业教育,可以充分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班主任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精心挑选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有热情、有能力的同学来担任,建设一支团结务实精干的学生干部队伍,形成班级工作的核心,大力加强班风建设,扬正抑邪,营造良好的育人小环境,强化班级凝聚力,倡导互敬互爱互助和谐共进,使新生在良好的班级集体中感到优越和自豪,并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塑造和感染,从而带动整个集体。
3、通过始业教育,大力强化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激情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因为传统的一些观念影响,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会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部分源于同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的不理解,因此通过始业教育,大力强化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激情,以社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树立“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学习目标,把握高职教育技能学习的特点,适应高职教育学习、生活的需要,并初步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高职新生始业教育的班主任工作探索
1、结合时代特点,开展人生目标和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目标简单又明确:那就是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一旦进入了校园,为之奋斗多年的目标就消失了,而新的人生目标却还没有出现。以专业和职业为导向的人生目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专业”和“职业”并不仅仅是只学习的专业内容和工作的职业性,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生目标。社会需要是多元化的,学生实现自己目标的途径当然也是是多元化的。
2、贴近学生生活,多种形式创新始业教育
新生入学后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学习要求的不适应、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同学、老师关系的不适应等。常规的始业教育大多在开学时通过迎新以及入学指南的方式进行,不能满足新生的需要。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常常决定它的效果。班主任是新生始业教育的落实者,,除了学校统一的常规活动,可以针对新生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的多样化,班级始业教育可以采取听、说、读、写、动等多种形式。听――听报告、听讲座、听介绍、听课;说――新生与师长、新生与校友、新生与老生、新生与新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读――读校纪校规、读名人传记、读经典名著、读人生哲理和励志成才书籍;写――写感受感慨感想、写大学生涯规划、给家长写信;动――主题班会活动、参观活动。
3、围绕高职教育目标,体现始业教育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主要特征。因此对新生的始业教育同样也要发挥企业的作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始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内容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需要,如有条件,始业教育的场所也可以有选择地放在企业中进行,开展企业调研、生产实践参观、模拟招聘等实践活动,班主任也可以聘请企业经理、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技术专家、历届校友等,这些人士有的有丰富的创业经历,熟悉行业发展背景,有的熟悉职业生涯规划,有良好的培训经验,有的熟悉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他们带来的各类创业事迹、企业管理方法、职业精神,对学生有非常强的吸引力,是在校大学生入行前的最佳“就业指导”。在此基础上,始业教育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新生明确自己的特点、兴趣,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设定目标,才不至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知所向。可以开展辅导,通过生涯故事、观念分享等方式,建议高职新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合理筹划与安排高职生涯的三年宝贵时光。
4、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引领的能力。
以上种种的工作,对于高职班主任的要求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要求他能做到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指引者,还尽可能是学生专业方向上的指导者。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以积极乐观的情绪,融洽的人际关系、坚定的信心、诚挚的爱心、顽强的毅力,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释放、排除。同时班主任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给予学生在专业学习方法、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以帮助。
高职教育与之基础教育相比,其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进入校门的新生,也往往要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这样一个过程。班主任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切实有效的始业教育,使学生尽快了解学校,了解专业,掌握学习方法,规划学业及职业生涯,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刚:大学,梦起飞的地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党竹青: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一、建立和谐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很自然的会喜欢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记得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的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他们的课堂需求,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氛围,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还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谈吐,这样才能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职业生涯这门课程。
二、巧设课堂导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堂课的优劣,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创设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必然有个精彩的导入。如我在讲职业生涯规划前言“开启充满希望的人生”这一课时,采用音乐导入,给学生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学生欣赏完歌曲后乘机提问: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想?我们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今天和明天呢?通过优美的歌声学生能得到美的熏陶,歌词的再现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未来生活信心十足,从而对职业生涯规划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使这堂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三、利用现代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忽略了。这种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记忆储存,而不注重发展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具有 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例如在上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职业起步”这一课时,该课涉及到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我把专业对应的职业群进行动画演示,把关于职业道德当中的不讲诚信的事件用图片展示,如地沟油、瘦肉精事件等事件,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看了之后必然关注自己的健康,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做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从而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中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四、创新学习方式,增强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童年时代就对生物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在采集标本时,为了腾出手来捕捉昆虫,竟然将甲虫塞进嘴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中达到了如痴如迷、废寝忘食的境地。古往今来,大凡卓有成效的“大家”“学者”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讲职业性格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两人一组,人人参与互相说出对方的性格特征,从而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因为有一句话说得好,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五、端正教学态度,树立良好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 自信心 技能大赛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86-01
目前,高职院校将面临生源减少的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遭遇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困境,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遭遇进出两难的窘境,而其中学习质量提高不显著很大一部分原因都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从众性与依附性;精神状态懒惰松懈,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求知欲、上进心,感受不到学习压力和社会责任等等。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学校课程设置、教师评价等几个角度进行测评,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从教育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出发,造成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习基础差、学习方式不当;(2)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目标不明确;(3)缺乏正确的归因方式;(4)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5)课程设置呆板、教材选用缺乏特色;(6)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7)教学评价体系单一;(8)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
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也将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现结合本人的体会,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
1.培养自信心,教师有责任
首先,高职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学科发展不全面,或是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他们在学习上往往自暴自弃,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永远也摆脱不了差生的帽子,自卑心理较重。其次,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而高职专业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业教师的专业介绍和专业导读等形式,让新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面对学习主体的转变以及深度、广度都有较大提高的专业学习,他们在知识、能力以及心理上的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的问题也就随之突显。因此,老师在学生入学的初期阶段的合理引导就尤为重要,在初始授课阶段,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从某种意义来说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面使得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喜爱而更加喜欢这门课程。
2.优化学习环境 ,改革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兴趣 ,改善学习状态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是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被充分应用到现代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培养创造能力。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容易理解接受,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型思维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同时实验实训是高职院校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进行相关操作,同学们在别样的教学方式中,兴趣浓郁,也能更好的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需要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相互配合。
3.加强就业指导 ,定位职业角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人才市场制约着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要求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进行办学。如果学校培养出的技术工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滞后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或者由于专业不对口,造成人才的积压,导致产销不平衡,那么学校必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职业学校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专业。一个好的专业如同一个知识的品牌,会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会以此为骄傲,产生学习的动力。相反,一个不被市场所需的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被社会所需要,“英雄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英雄”也就不愿学习了。所以,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考虑市场所需,及时调整学校办学方向。同时对自我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学会调整择业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和失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能力等,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高专院校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引导。 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宏观和微观的就业形势,了解本专业就业去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
4.技能大赛搭平台,大家都来试身手
教育部定期举行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此项比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各职业学校应以全国技能大赛为契机,在本学校开展各种技术大比武,让同学们人人都有机会参加,要形成一种尊重、崇尚和争做优秀技能人才的良好风尚。技术大比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果的展示。技术大比武是展示台,同学们可以展示出自己的技术、技能和技巧,显露真活、细活和绝活。通过比赛,同学们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培养了自信心,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学校在安排学生就业时要优先考虑比赛中获胜的同学,使学生明白“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得好与不好不一样”,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竞争与机遇,只有不断学习,艰苦创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成功。
5.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内要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习乐趣,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组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企业家到校作报告,将先进的科技成果、管理经验和个人的创业经历展现在学生面前, 拓宽其视野,鼓舞其士气,增强其信心,启发其灵感。
参考文献:
[1]李彩云.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9(24).
[2]王付全,柴红.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之探讨[J].科技信息,2006(11).
[3]查俊峰,李敬.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4]王水江.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J].改革与开放,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