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病科常见护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1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74-01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对老年期疾病的影响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人比例如果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的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其中,法国130年,瑞典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然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8年,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69 亿,占总人口的13%;且正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2050年将达到4亿,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5%,即每4个人中有1个老年人,这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是全球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其影响甚为广泛而深刻,是对全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健康和医疗保健等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到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老年人口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地高于其他年龄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人口死亡年龄构成近40年来有相当深刻的变化,1955年40%的死亡人口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21%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了1995年,死亡人口发生在5岁以下降至21%,而65岁以上升至43%;预计到2025年,5岁以下将只占总死亡人口的8%,而65岁以上则将上升至63%,充分说明老年人口同时是脆弱的人群,可见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任务之艰巨。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目前超过1500万,比五个新西兰的人口还要多;我国的残疾老人目前有4500万,已经相当于一个韩国;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目前约有600万到700万,远远超出新加坡的人口总和。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3.2倍,伤残率是3.6倍。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因而就诊率及住院率均高,住院时间长,占床位的比例增加,医疗费用高。统计显示,占社会人口13%的老年人,消耗了近80%的总医疗费用。据统计,60岁以下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为7471元,老年人则为12679元,是前者的1.7倍。因此是一个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2 老年期疾病的特点
老年人群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由于人的老化,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发生一系列变化,其疾病发生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使老年人患病的表现和处理方法与中青年的情况不尽相同,老年病的诊断、治疗均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老年人常常可同时合并存在几个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老慢支、肺气肿、骨质疏松症可同时发生在一个老人身上。另外老年人肿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老年病在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和预防上与年轻人存在较大差别,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多病共存,一般老年人均患有2~3种慢性病,据我科统计,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85%同时患3种主要疾病,50%同时患4种以上主要疾病;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数为4.3种,75岁以上为5.9种,我科一位84岁的女性高龄患者有14个诊断。②发病缓慢,老年病多属慢性退行性疾病,有时生理变化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一般早期变化缓慢,容易误认为老年生理变化,如有些老年人智力减退,动作不灵、肢体发僵,以为是人老的变化,后来发现是早期帕金森病;有些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初期症状也不明显,常常是经过一段时期后才发现。③临床表现不典型,如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差,发热反应较一般人低,甚至有些严重的感染,如:肺炎、肾盂肾炎,在一般人可发生高热,而老年人体温不升;老年人痛觉不敏感,一般人剧痛的疾患有些在老年人反应很小,如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可能只有一些不适感。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患病常先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有的老年人患心脏病时,首发症状是昏厥,有些严重肺部感染主要表现嗜睡;④发病诱因与年轻人有时不同,如心肌梗死的诱因在老年人不一定是运动过量,在情绪激动或饮食不当时也可诱发;⑤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在老年病治疗别强调早期活动,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康复医疗在老年病的治疗上尤为重要;⑥药物治疗易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有些药如巴比妥类药物在老年患者中易导致低体温,洋地黄类药物易出现中毒反应,对肝肾功能影响大的药物更要慎用。因老年人多病共存,所以同时服用药物的种类也很多。据统计,老年病人服药5种以下10%~20%会产生不良反应,服药5~9种80%会产生不良反应,服药10~15种100%会产生不良反应。
据统计,老年人主要慢性病构成中,心脏病占13%,脑血管病占7%,高血压占15%,老慢支占13%,骨关节病占14%,消化系病占11%,糖尿病占3%,眼疾患为5%,其他为19%。关于老年人的死因,据全国13省市的统计,前四位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肿及呼吸系统疾病。
老年医学(Geriatrics)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关系到老年人的临床、预防、治疗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主要研究导致老年人病残或死亡的多发病、常见病。老年病除了与儿科及产科无关外,与其他临床各专科都有密切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老年特有的疾病:如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前列腺肥大、老年性骨关节病等;②老年人多发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肺炎、肺心病、骨质疏松等;③老年人和非老年人都可见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胆石症等。老年医学的目标是防治老年疾病,提高健康预期寿命;对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系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医学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基础医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相应知识和手段,探索病因;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干预;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定期体检和宣传教育,及时有效地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来降低老年人群体中常见、多发疾病的患病率。因此,开展老年医学工作,要更新理念,强调以健康为中心的积极健康促进观念,并以此代替既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被动等待病人上门的思维定式。
3 对老年内科疾病应进行综合治疗
老年病的内科治疗应该从老年患者的特点出发,把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治疗目标,要考虑到方便老年人就诊及提供住院的便利,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延长老年人的生命。若在专业上分科过细,则对老年病的治疗不利。对待老年内科疾病,更全面地分析才能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既要治疗“疾病”,更要关注“生命质量”。老年医学更注重“人”,而非只注重“病”,需要多学科合作的整体治疗模式,简单的专科整合不是老年医学科。近年来,针对个别脏器的诊疗手段越来越细化,但用在老年病治疗时采用过多过细的专科医疗未必就好,因为这种治疗手段可能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缺乏益处。老年人往往是多种慢性疾病缠身,由于衰老而发生的多脏器的功能减退是不可逆的。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具体情况,不可一概而论。老年病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相同的年龄、同样的诊断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个体化治疗是特别要强调的。例如,一个长期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高血压可导致的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患者除了有冠样硬化,往往同时存在脑动脉硬化,如果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时硝酸甘油用量过大或静滴速度过快,导致血压下降过快,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脑梗死,这些都不是理论上的空谈,是血的教训。
前面已叙述,老年患者多种慢性病共存,用药数量、品种比年轻人显著增多。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已经低下,多种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不一定产生医生所希望的疗效。老年人用药副作用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服药品种多少、用药时间长短有关,肝脏的解毒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都是在用药前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因用药种类较多,要做好详细的用药记录,医生要熟知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用药,短期用药能达到治疗目的就不要长期用药。
4 老年病科可对老年疾病进行全面整体的治疗
老年人由于年龄关系,常常同时患有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神经精神等多系统的疾病,如果分科看病,就可能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老年人初诊最好先到老年科。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4.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机体出现一系列衰退性的变化。故老年人需要安全、饮食、运动、自我保健全方位的健康知识,而老年病专业人员是老年人得到全方位健康知识的基本保障。
4.2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人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如记忆力下降、孤独、抑郁、多疑、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等。这时老年病专业人员的耐心、热心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有效加强情感沟通的桥梁。
4.3 老年人患病的特点:
4.3.1 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由于老年人感受性的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老年病专业人员善于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可以准确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避免延误诊治。
4.3.2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故治疗老年病要综合考虑影响老年人健康转归的各种因素,制定全面的治疗护理计划。
4.3.3 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老年病人免疫力低,抗病与修复能力差,致病程长、恢复慢,而经验丰富的老年病科专业人员会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护理目标,协助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老年病科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疾病特点而设置的。针对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多致病因素、多脏器功能减退、多种疾病并存的特点,由多学科组成的治疗小组为患者提供全面检查、诊断、强化干预治疗和健康指导等“一站式”医疗服务,为老年心、脑、肺、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和急性重症病例的抢救提供最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 静滴;异舒吉;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76-02
自2006年5月~2008年4月我院老年病科使用异舒吉即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珠海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治疗老年心血管病85例,由于护理得当,未发生一例因滴注异舒吉而导致明显不良反应的病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5例患者中,男52例,女33例;年龄62~80岁,平均71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3例,冠心病心绞痛3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6例。
1.2 治疗方法
将20~40 mg异舒吉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以2~8 mg/h速度静脉滴注,1次/d,连用5~10 d。
1.3护理
1.3.1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年龄大,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卧床时间长而影响其活动和日常生活,再加上静脉滴注异舒吉时速度缓慢以及频繁地监测血压、心率等而产生焦虑、急躁、反感情绪,有的甚至不配合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1],说明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产生的不适感,说明该药的治疗作用以及用药方法的原由,使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输液时,如果条件和病情允许,可协助患者坐起看电视、书报、下棋、与家人聊天等,以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
1.3.2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异舒吉的药理作用为松弛血管平滑肌,继而引起外周动脉和静脉扩张,容易引起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静脉滴注后起效迅速,若剂量过大、速度过快或患者呈高敏状态,可引起血压急剧下降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因此,用药过程中需做好以下几点:
1.3.2.1 密切观察血压及心率用药前测量血压及心率并做好记录,开始用药后每间隔15~30分钟测量1次,稳定后每小时测量1次。有些患者对此药敏感,血压波动大的测量次数需要增加,当血压降至
1.3.2.2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滴注速度异舒吉初始起剂量是2 mg/h,然后每隔20~30分钟递增2 mg/h,直至达到8 mg/h为宜。速度应根据病情、血压和个体差异调整。用药过程中影响滴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般坐位或坐卧位时输液滴速会减慢,仰卧位及侧卧位时会增快,所以,输液过程叮嘱患者勿频繁更换。②穿刺部位。一般选手背、前臂输液为宜,如患者不下床活动的也可选下肢输液。如果选择手腕关节或肘关节输液时,由于关节由弯曲变为伸直或伸直变为弯曲时可加快或减慢输液速度;或者输液一侧的胳膊受身体压迫时调好滴速,当患者转为平卧位时滴速突然增快而发生意外,因此,输液过程嘱患者尽量减少移动穿刺肢体,避免压迫,一旦肢置发生改变,立即调整滴数,防止滴速过快而导致血压下降。③血管的条件。如果患者血管弯曲的,在活动时可能导致针尖斜面在血管壁上,使液体流通不畅,甚至凝血后阻塞血管而影响单位时间内的药物维持量[2]。最好选择肢体末端较粗直、富有弹性的血管,以确保输液通畅,保持血压恒定。④输液器的质量。一次性输液器的调节器存在不同程度的难调节问题,有的甚至会自动滑落,因此,使用前要检查输液器的质量,防止意外的发生。⑤输液器管道和头皮针的固定也非常重要,有时因管道受压或扭曲引起液体滴入不畅,一旦受阻解除会加快滴速。⑥护士的操作规程。异舒吉滴注起效快,故应先穿刺,调好滴速后再加入药物,以免因穿刺、固定及调节速度时输入过快;更换其他液体需要调快速度时,一定要确保输液管内的异舒吉溶液滴完后才能将液体调快,或更换输液管,否则突然调快引起血压下降等不适。
由上述可知,影响滴速的因素较多,有条件的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和输液泵输液。输液过程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如果滴速改变应及时调整至适当范围,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1.3.2.3 头痛和晕厥的护理临床工作中笔者观察到,在静脉滴注异舒吉过程中,约10%的患者出现头胀、头痛,有的患者甚至感到难以忍受,这时,护士应耐心解释,头痛是由于硝酸酯类药物的扩张血管作用继发引起的,与生成的一氧化氮(NO)有关,NO在硝酸酯类药物导致的头痛和自发性偏头痛中具有重要作用[3]。用药初期出现头痛属于正常现象,通常连续使用数日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如遇患者头胀痛难忍时,可用头部冰敷减轻头痛[4]。静脉滴注异舒吉过程中患者若出现性低血压晕厥,可采用脚高头低平卧位,按摩四肢,促进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使之缓解。滴注结束后,应静卧1 h,缓慢坐起,防止产生直立性低血压而昏厥。
1.3.3 巡视、协助生活护理
输注异舒吉注射液时要频繁巡视,严密观察,反复交待患者和家属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经常核对输液速度,若发现输液部位有红肿、外渗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处理,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和导致机体损伤,增加患者痛苦。患者由于年龄大,输液时和肢体活动受限,给生活带来不便,护士应多关心照顾,协助患者用餐、上卫生间等。
2结果
静脉滴注异舒吉后,有9例患者出现头痛,6例给予头部冰敷,3例经药物减量后症状缓解。
3讨论
异舒吉注射液为二硝酸异山梨酯,具有扩张动、静脉,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供氧,增加侧支循环血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环节来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心肌灌注[5]。近几年异舒吉注射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老年心血管病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重点作用于静脉系统的硝酸甘油。虽然异舒吉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直立性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但经临床观察85例中,除约10%患者有头痛外,用药过程中只要护士做到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就能确保用药的疗效和安全[6],有效预防异舒吉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2]王颖,陈杰.异舒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辽宁药物与临床,2002,5(1):1.
[3]李东霞.硝酸酯类药物的静脉应用[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29(6):374.
[4]何晓明,修英菊,孙丽娟,等.头部冰敷减轻硝酸甘油引起头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9-20.
[5]王新华,李明华.异舒吉合用低分子肝素,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4):504-505.
云南省楚雄州中医院老年病科,云南楚雄州 675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并分析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经健康教育干预治疗后,试验组的有效率高达92.0%(46/50),明显优于经传统药物的对照组(74.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方面临床症状,减少发生其他并发症的机会,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050-02
[作者简介] 杨本燕(1976-),女,云南禄丰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老年病临床护理。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会引发中风等多种疾病发生高血压是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按照分类,高血压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长期以来,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目前,有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多数与习惯因素遗传有关,其次是环境因素、年龄和肥胖等其它因素[1]。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致使全世界乃至全国的高血压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截至目前为止,高血压的发病趋势已呈现年轻化现状[2]。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不良反应,所以很难提高众人对高血压的重视度,其危险性较大,易并发冠心病、脑梗塞、脑出血等其它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为了提高老年性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及正确认知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干预尤为重要。为此,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该研究旨在验证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干预的重要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和分析均为该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年龄(65.5±3.1)岁;高血压类型:原发性高血压52例,继发性高血压48例;高血压分级:轻度高血压25例,中度高血压39例,重度高血压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的方法。生活习惯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理、社会压力、环境因素、不良嗜好对高血压病情发展的影响,应学会适当的放松心情,减轻自身的生活压力等。饮食习惯指导:因人制宜进行饮食指导的前提是因人制宜进行个性化饮食评估。评估包括既往饮食习惯和患者饮食结构差异性。同时还应告知患者饮食指导的重要意义,引起患者重视,提高患者依从性。饮食多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为原则,每日食盐量不超过 6 g,配置相应的盐勺, 按 3餐 /d分配。多食高纤维食物,多采用植物油,避免饮食油炸、烧烤类或是腌制类的食物,降低患者胆固醇;限制吸烟、饮酒的摄入量,避免进一步增加动脉血管硬化的机率。药物依从性的指导:患者对抗压药物的依从性是解决高血压问题的主要问题,服药应以医嘱服药、按时定量、切勿忽停忽用原则,突然停药或减量,极易导致血压波动,增加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健康运动指导:首先要调查患者既往运动历史以及运动习惯。同时有效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因人制宜制定合理运动方案。良好的运动可以使患者大受裨益,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有超过普通运动性质的重要意义。在意识上鼓励患者运动,在意志上提高患者运动积极性。在方法上给予科化学指导和规划:患者运动应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符合自身科学强度,循序渐进,科学开展。防治运动过度,防治不恰当的运动方式致损。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措施。每日定时监测血压、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叮嘱患者按时吃药等内科常规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前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合理膳食、健康运动等均明显提高,血压波动现象完全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合理膳食、健康运动等均有所提高,血压波动现象减少至50%~90%,其它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用药抵抗性及血压波动现象依然存在,其它临床症状均没有好转。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治疗结束后,明显改善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波动、用药依从性等临床症状,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2.0%(46/5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自身心脑血管功能退化,罹患高血压疾病的概率大大高于正常人群,当老年人罹患高血压疾病之后,全身细小动脉会有一定程度硬化,从而导致自身器官、血管发生器质性病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值得引起高度警惕。另一方面,高血压可以认为是对老年人心脑血管功能异常的一个警告信号,如果不引起重视,容易进阶成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罹患高血压疾病之后可及时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
该研究中,应用健康教育干预的试验组仅有4例无效患者,而未应用健康教育干预的对照组的50例中有13例无效患者,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46/50)和(74.0%,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国内他人的研究结果相符[3]。原因是试验组的健康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健康教育干预的实行一是因为患者的心理、饮食习惯、服药依从性等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生与血压的波动,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对心理情况的改善,既提高患者战争病魔的决心,又可以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加重病情的发展[4-6];二是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指导,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不按时、不定量服药的危害性,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7-8];三是饮食方面的护理,可以及时监测血压变化并调整用药情况,降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与恶化;四是增强患者的运动情况,坚持每天的运动量,消耗自身过多的脂肪。
综上所述,选用健康教育干预,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必要措施,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应推广于临床教育。
参考文献
[1] KOUNTZ D. Special considerations of care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Africa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J Natal Med Assoc, 2012, 104(56): 265-273.
[2] Jane R,Schubart,Heather L,et al.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ternet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Factors to Enhance User Engagement[J]. CIN: Computers, Informatics Nursing,2011,29 (2):81-92
[3] 周粉芝.健康教育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病控制中的作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0022.
[4] 吴秀娟. 鄂伦春旗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32): 301-302.
[5] 毕永章, 周文刚, 张晓娴, 等. 云南省某贫困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干预管理效果分析[J] .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8) : 42-46.
[6] 姚梅琪、夏秋欣,黄梦娟.高血压病人保健活动中脑血管意外分析及预防[J].护理学杂志,2011.16(3):552.
[7] 曹佳宁.轻度高血压(临界高血压)240例7年预后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0(3):610-611.
某市三级医院护理部近日连续接到3例病人跌倒的报告。第1例为神经内科病人,男性,56岁,因家属反映近事遗忘而人院,当晚病人无人陪伴,Pm22:30左右从4楼通往3楼病区楼梯栏杆处摔下,坠至底楼地面,经及时抢救病情稳定,再行各项检查,结论是高处坠落,导致右侧肋骨骨折,右髂骨骨折,右侧胸壁、腹壁皮下血肿。第2例为心脏内科的病人,78岁,女性,1O年冠心病史,近日胸闷加剧,本次入院经冠脉造影并放置冠脉支架,症状明显改善,原定出院日的前1天晚上,半夜睡梦中坠床,致头面部挫裂伤,经清创缝合,延长住院至拆线后出院。第3例病人来自内分泌科,因同事前来探望,送同事走时在医院连接走廊内滑倒,致右膝部软组织损伤。为此,护理部开始通过寻求研究文献,以期深入研究住院病人跌倒问题,制定解决对策。
2护理问题
1.住院病人跌倒的严重程度有多大?2.跌倒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如何评估?3.如何预防住院病人跌倒?4.如何评估预防跌倒的效果?
3相关证据
3.1跌倒的定义和发生率国际(医疗)质量指标计划(InternationalQualityIndicatorProject)对住院病人跌倒的定义是:“住院病人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的跌落至地上”。跌倒事件成为住院患者意外事件的最主要的、也是经常发生的严重问题。据估计,1/3的65岁以上的老人和1/2的8O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在澳大利亚的医院里,38的患者意外事件是跌倒[1]。在瑞典几乎1/3的髋关节骨折发生在住院病人【2]。跌倒问题在长期照顾机构中尤为严重。美国的170000护理院住院老人中每年有一半发生跌倒[3]。有跌倒史者,更易再次跌倒[4]。严重的跌倒会因伤害导致并发症而死亡,据估计,跌倒成为老年人意外伤害所致死亡的第二位;而据英国的报道,75岁以上老人伤害性跌倒是该年龄段老人的主要死因之一_5]。跌倒还造成患者、家属及社会的负担。美国因跌倒所致髋关节骨折所需要的医疗护理照顾成本,每年高达一亿美元]。Alexander等l_7发现,华盛顿地区因为跌倒性伤害所需的医疗费用占医院医疗费用的5.3。中国台湾的研究也证实了跌倒会增加医疗资源的耗用,有伤害性跌倒的医疗机构在总住院天数和申报医疗保险费用金额上显著高于无伤害性跌倒者_日]。国际(医疗)质量指标计划根据各国报告的数据指出,每1000病人日平均有3.8次跌倒,其中28连带伤害,有99/6重复跌倒,有31造成轻度伤害,6为重度伤害_g]。美国各地的一些医院于1990年开始针对住院病人跌倒等病人安全意外事件进行了记录和报告,开始时各个病区各自为政,即使如此,跌倒发生率仍然下降了25。以后经医院安全和质量委员会提议,逐渐改进为医院范围内的报告,如此一来,所有的记录和分析,自1997年一季度开始进行统一报告和集中分析,再经过头脑风暴法酝酿对策,并制定成跌倒危险评分标准和干预规范,至1998年下半年,其发生率下降了569/6L1。。。美国卫生保健质量联合鉴定组织(JointCorn—missiononAccreditationofHealthCareOrganiza—tion,JCAHO)1995年开始将住院病人跌倒事件,尤其是有严重伤害甚至致死的事件,列入医疗机构质量指标。1996年提出将住院病人致死性跌倒列入病人安全方面的不良事件,并要求个案报告[1。2000年针对前4年中接报的22个致死性跌倒的案例,进行了根本原因分析。从发生场所的分布来看,22个致死性跌倒案例中13例为综合医院(含1例为综合医院的精神病科),6例为长期照顾机构如护理院,2例为行为健康医疗机构,1例为精神病院;从致死原因来看,509,6的致死性跌倒患者死于头部外伤,且多为硬膜下出血(因自杀行为的跌倒被排除);跌倒致死案例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其中一半是8O岁以上老人。
3.2损伤性跌倒的分级国际(医疗)质量指标计划将跌倒导致人体的损伤依严重程度分为三级:一级为扭伤、擦伤、皮肤小撕裂伤,或仅需简单处理或观察;二级为扭伤、大而深的划破、撕裂伤,或小外伤需要医疗及护理处置,如缝合、绷带、夹板或冰敷;三级损伤包括骨折、意识改变、身心状况改变,甚至死亡,均需要医疗处置或会诊。该机构将住院病人跌倒列入各类急慢性医院的质量指标,该指标一共包括10个子级指标:有记录的跌倒;因病人健康原因跌倒;因治疗、药物或麻醉反应致跌倒;因环境危险因素的跌倒;因其它原因的跌倒,以及有损伤的跌倒,损伤严重度一级、二级和三级的跌倒以及重复跌倒L9]。相关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9]:(1)跌倒发生率=跌倒总件数/总住院人日数×1000(即每千住院病人日中的跌倒发生次数);(2)不同跌倒原因的跌倒发生率=跌倒原因分类之跌倒件数/有记录的跌倒总件数X100;(3)跌倒造成的伤害率=有记录跌倒伤害事件数/有记录跌倒总件数X100;(4)不同跌倒伤害程度的发生率一不同伤害程度的跌倒件数/有记录的跌倒总件数×100;(5)重复跌倒发生率一跌倒次数超过1次以上的住院病人数/总跌倒住院病人数×100。
3.3跌倒的危险因素跌倒发生率如此之高可归咎于许多因素,包括创伤、引起虚弱的疾病、环境危险、年龄、精神状态、住院时间和性别。跌倒还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除了病人因跌倒而损伤外,还会延长住院天数,降低病人活动能力,产生不同并发症,甚至会影响到病人的心理健康如安全感丧失,或者因害怕跌倒而降低了接受康复训练的意愿。依据跌倒原因分类统计显示,病人健康因素所致跌倒为最主要原因,占6O9/6~7O9/6Lgj。虽然可能有观点认为,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跌倒危险,但某些患者特征一致,被认为与较高的跌倒危险性有关。这些特征包括:年龄、精神状态、跌倒史、药物、活动障碍和特殊排泄需求。E1](Ⅲ级证据)。(1)年龄:一些研究表明,65岁护士进修杂志2012年2月第27卷第3期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在逐步增加,而与此相反,另一些研究认为跌倒与患者的年龄无关;(2)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跌倒因素为精神障碍。这种障碍可以是精神错乱或定向障碍。记忆力损害和缺乏理解力同样可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性;(3)跌倒史:患者住院期间有跌倒的经历是导致跌倒危险性不断上升的因素之一。Gluck等_4]指出,在多篇研究中均发现有跌倒史容易再次跌倒。对有跌倒史及定向混乱二项危险因子对跌倒的预测敏感度为68,特异性为889,6,可见重复跌倒是一项可预测跌倒的重要指标;(4)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止痛剂和镇静剂,可以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性。虽然小样本的描述性研究已经确认了某些药物(如地高辛、抗惊厥药、利尿剂、降血压药和p一受体阻滞药等)可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性,但尚需设计更严密的研究支持L1;(5)活动障碍:因机体原因,如虚弱、行动困难或动作不协调,均与跌倒的高危险性有关[1;(6)特殊的排泄需要:如大小便失禁、尿急或腹泻等,也可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性;(7)其它因素:包括疾病、病房类型等。研究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综合性内科疾病、贫血或者脑卒中等患者跌倒的危险性很高。某些患者照护区域,如康复病区和老年病区,跌倒的发生率要高于一般病区。另外,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跌倒。]CAHO分析了22例致死性跌倒的危险因素,17例在跌倒发生时有精神状态改变,这些改变多是源于慢性精神系统疾病,有些则是急性中毒的表现D13。报告致死性跌倒的医疗机构中,有一半以上认识到医务人员间的沟通障碍是病人发生致死性跌倒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在护理报告、护士交接班、或由医院转入护理院时未予以沟通;医务人员未将病人精神行为改变记录到病史中,家属未将病人有关病史和先前的跌倒史告知医务人员。41的医疗机构发现病人跌倒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对病人评估不全或/和缺少再评估、照顾计划不全,或缺少跌倒预防和干预的常规;环境因素有医院建筑中窗户、门锁和护士站设计问题。其余的原因有不会使用床边呼叫铃、新员工缺乏针对性岗前培训、医嘱执行延迟、住院病人、护理院或老年病院缺乏相关病人教育、护士人力不足、片面减少约束却无相应替代措施跟进以及照顾者培训过程缺乏监控等口。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长期卧床 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已经成为全世界康复科学的主要健康问题[1],长期以来长时间卧床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是出现压力性损伤的高危人群,主要由于老年人群在卧床休养时,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并且大多数老年人群往往合并较多的慢性疾病,致使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较高[2],同时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往往处于营养状态较差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患者体质虚弱,影响患者的抵抗力,导致患者很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3]。在开展护理操作时,相关护理人员需要意识到患者在康复期间存在的问题,明确患者的康复风险,并予以有效的预见性护理,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避免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4]。该次研究将2017年4月—2019年10月作为研究时段,选择该院中高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进行高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护理操作时,应用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控制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高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公式法进行两组均分,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3例。
实验组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3;年龄为60~102岁,平均(81.9±5.1)岁;对照组中男女性别比为11:12,患者年龄为60~101岁,平均(81.4±4.6)岁。
纳入标准:患者在接受该次实验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患者基本资料已录入该院数据库中;患者个体资料稳定,未见生命危险;患者具有良好的随访耐受性。
排除标准:不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疾病治疗或其他实验患者;缺乏正常认知功能或无正常认知功能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良好。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接受该次研究指导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家属可代签,该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宣教和日常管理,告知患者家属具体的护理操作。
实验组患者选择预见性护理开展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干预。
采用Barden评分对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评价,判断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感觉、潮湿度、并发症发生状况和营养状况等,在完成患者的状态评估后,根据患者的最终得分识别患者的临床风险,确认患者的个体状况。
在开展患者的实际预防性护理操作时,应当规范患者的翻身时间,由于患者在长时间卧床休养的状况下,患者的局部组织会遭到长期的压迫,当患者病情稳定并且接受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协助患者更换,每隔2h左右可进行1次翻身;如果患者病情不稳定,则可对患者进行受压部位按摩,或在患者的受压部位加用减压软垫。
如果患者在康复期间存在二便失禁的状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清洁皮肤,并更换患者的床单被罩,要求患者家属帮助患者更换清洁衣物,必要时可选择纸尿裤或尿不湿等物品进行辅助,这样能够避免患者皮肤受潮而降低患者的抵抗力。
在患者的康复期间,为了保证患者翻身良好,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翻身时,应当保持动作轻柔并保证方法得体,不可随意拖拽患者,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皮肤造成的摩擦力和剪切力。护理人员还需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每日帮助患者擦拭身体,每周进行剪指甲和洗发等操作,患者在康复期间还可涂抹护肤用品,如果患者存在某一长期受压部位还需要予以保护,如果发现皮肤异常,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每周还需要做好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如果患者存在进食较少或吞咽功能障碍的状况,还需要做好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以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若患者存在极度消瘦的状况,还应当注意对患者的骨隆突处保护。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进行记录,同时对所有患者的家属进行考核,确认患者家属在开展各项压力性损伤预防操作时的合格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中患者共有5例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1.74%,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0,P<0.05);而在实验结果中,两组患者家属的压力性损伤预防执行行为合格率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的合格率21例(91.3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4例(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4,P=0.016)。
3 讨论 压力性损伤主要是指患者在卧床休养期间,骨隆突处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在压力、剪切力或摩擦力的影响下,出现局限性损伤,属于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并发症[5-8]。压力性损伤在临床上不可完全消灭,但在患者康复期间做好有效的预防,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预见性护理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评估,来对患者的护理方案进行调整[9-11]。
在该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仅为0.00%,没有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对照组共有5例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21.74%;两组患者家属的压力性损伤预防执行行为合格率有明显差异,实验组的合格率91.30%高于对照组的60.87%。而在王函玉等人[12]的研究结果中,通过对偏瘫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仅为3.00%,相较于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25.00%来说明显更低,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相似度较高,提示该次研究可参考性较强。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操作时,选择预见性护理进行配合,能够有助于预防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使患者的康复状况更为良好,同时预见性护理还有助于指导患者家属开展各项压力性损伤预防执行行为,对于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雪.老年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12):133-134.
[2]马跃涛.预防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在老年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12):203-204.
[3]田敏.延续护理对老年疝气术后行为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6):625,627.
[4]丁桂花.延续性护理降低老年高危压力性损伤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375,380.
[5]朱雅竹,蒋亮,熊琴.集束化护理管理在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21):5-7.
[6]杨雨.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2):90,92.
[7]徐家蕊.探讨循证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307,309.
[8]王玲.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皮肤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1):147-148.
[9]曹阳.综合护理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与心理状态的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5):16.
[10]曹阳.综合护理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与心理状态的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4):37-38.
关键词:风险警示;医疗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16-02
医疗风险是造成患方医疗利益损害的潜在可能性[1]。医疗风险具有客观性、危害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2]。因为医疗行为的操作对象是人,其风险发生后的损害远大于其他行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投诉、医疗差错等风险,近则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对医务人员造成职业压力,重则对医疗机构甚至社会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效规避或降低医疗风险发生是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探讨医疗风险控制的新方法,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采用传统管理联合风险警示法对某三级医院非手术科室11个病区进行风险控制,并与单纯采取传统管理方法进行风险控制的11个病区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某三级医院共有22个非手术科室,其中神经内科3个病区、肿瘤科3个病区、儿科3个病区、呼吸内科2个病区、心血管内科2个病区、肾内科2个病区、其他内分泌科、血液内科、消化内科、感染内科、综合科、老年病科、内科ICU各1个病区。将22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22个病区全部为非手术科室,实施风险警示法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无显著差异,有一定的可比性。实验组11个病区采用传统管理法联合风险警示法进行医疗风险控制;对照组11个病区单纯采用传统管理法进行医疗风险控制。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主要包括①风险管理组织及时拟定风险管理目标、计划及措施,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评价;②建立健全各种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和职责,完善医疗风险管理流程及评价体系,制定各种保障病人安全的相关规定、制度职责和操作指南,严格执行各种药品、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的准入制度。③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的培训与考核。
实验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联合风险警示法。将11个病区近两年发生的医疗纠纷、医疗投诉、医疗差错、质量缺陷等医疗风险进行收集、整理及分析,明确风险形成原因。通过统计,引发风险的危险因素从高至低分别为医患沟通因素、诊疗操作因素、药物因素、诊断治疗因素、医嘱因素、危重临终因素等。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制定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医患沟通警示录,危险操作警示录、危险药品警示录、危险医嘱警示录、危险诊治警示录、危重抢救警示录等。并制作印刷成《风险警示录》,发给每一位医护人员,供随时翻阅学习,相关管理部门定期对风险警示录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1.3 时间:从2011年3月开始对实验组11个病区实施风险警示法进行医疗风险控制。观察指标的时间段实施前为2010年3月-2011年2月;实施后为2011年3月-2012年2月。
1.4 观察指标
1.4.1 医疗风险总体水平、各类医疗风险水平。①医疗纠纷[3]:泛指患者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形成了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就医疗法律行为的需求、采取的手段、期望的结果及双方权利义务的认识上产生分歧,并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请求的行为。医疗纠纷的统计包括已赔偿的案例及尚在解决之中的案例。②医疗投诉:因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或诊疗措施等诸多原因引起的患者投诉。主要来源于医院纠纷投诉接待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及纪检监察办公室的投诉登记本。③医疗差错: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确有过失,但经及时纠正未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或未造成任何后果的。数源主要来自质控办每月质量安全检查资料及各科室质量控制差错登记本。④质量缺陷: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造成诊疗活动的不足,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或未造成任何后果的。质量缺陷数据主要来源于质控办每月质量督查资料,主要包括诊断缺陷、治疗缺陷、抢救缺陷等。
1.4.2 各项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入出院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合格率等。
1.5 统计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获取与研究有关的具体数据,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风险警示法对医疗风险总体水平、各类医疗风险水平的影响
①实施风险警示法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医疗风险总体水平、各类医疗风险水平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施风险警示法后实验组医疗风险总体水平,各类医疗风险水平明显低于实施前(P
2.2 风险警示法对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各项指标的影响
①实施风险警示法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②实施风险警示法后实验组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实施前(P
3 结论与讨论
3.1 风险警示法针对引发风险的危险因素制定了针对性的风险控制防范措施,对医疗风险进行科学、系统地控制与防范,能降低医疗投诉、医疗纠纷、医疗差错、质量缺陷等医疗风险的发生。
3.2 风险警示法有利于医护人员对医疗风险常见危险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和警惕性,提高了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规范了诊疗护理操作,从而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医疗质量,最终能改善医疗服务,和谐医患关系。
3.3 影响风险管理与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①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变化性。②医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待完善[4]。③医疗风险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统一权威标准。④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等。这些因素对医疗风险控制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 艾尔肯,秦永志. 论医疗风险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2011,19(2):46-51
[2] 饶黎,陈羽中,钟海忠,等.医疗风险管理的理论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3):270-271
摘要:本文结合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大学本科非医学专业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并根据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28-02
R床医学课程是高等院校面向药学、医学检验、护理、生物技术等非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疾病各论,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极为迅速,同时为了适应医疗事业发展和社会对医疗及相关服务要求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结合专业需求强化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2-4]。在此背景下,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不同角度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研究和探讨也应运而生,例如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构建、课程结构优化、病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等[5-10],并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结果,为高等院校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结合自己教授临床医学概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非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因人而异开展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大学本科非医学专业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同类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启示。
一、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改革内容
1.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临床医学概论授课对象主要为非医学专业,包括生物技术、信息、统计、公共管理、法学、药学等,不同的非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的教学要求都有所不同,以本校药学专业为例,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总学时32学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以及疾病各论等部分。一般在第六学期讲授。
2.本课程主要改革内容。(1)将单一老师授课模式改变为由一位老师主讲,在一些特色知识环节由具有相关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辅助讲授。这样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单一一位老师即使是临床医生也很难对内、外、妇、儿等科目都有全部的深入认识,如果只是粗略的讲授理论,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通过将一位老师单独讲授改变为一位教师主讲,多位教师辅讲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一门课程中感受了不同老师的授课方式,对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2)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立5分钟左右的学生独立讲授环节。为了能够让该项活动更有可操作性,更加高效。独立讲授环节内容提前一次课布置给学生,然后由当堂选择的一位或两位同学对该内容进行讲授、剖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立足所学,加强实践环节,营造“研究型”学习氛围。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应用化。例如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首先提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及体征、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其发病机制以及预防保健知识。讲述内容以一例典型患者的主诉导入,进而引出问题,包括针对该患者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产生的原因等,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接着介绍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最后提出问题,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和预防及保健方法。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很难将书本中的理性认识与临床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在课余,也可以深入到医院进行观摩学习。(4)分清主次,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技能课程的比重,相应的理论课学时数有所减少。对于药学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在32学时内将全部临床医学知识都学到,那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度。如何在规定的学时内将课程内容全部讲完,是理论课老师遇到的新问题。在本课程学习中,作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取了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而将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为了检验自学效果,自学内容在下次课堂中进行抽检。(5)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仅凭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是不全面的,不能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此建议在临床在临床医学概论考核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在学校不具备全部实践操作硬件条件下,可以开展个性化试卷考核,即每个人的试卷中有一道与其他人试卷内容不同的临床技能知识应用题,考查学生对病历的初步诊断能力。在本门课程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考核的力度,具体比例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60%。(6)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授,但并不了解学生究竟真正学到了多少,理解了多少,那么这样的教学一定是不成功得。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作者采取了通过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期望、学习难点以及希望老师改进的地方,然后及时根据了解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修正,让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考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保持其原有优点的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革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什么课程,改革不能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具有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对于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有如下思考:(1)在临床医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2)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如在自主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步子迈得太快;(3)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与医德。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灌输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桌人.临床医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2]刘春艳,张津铭,罗爱林,赵明,谭飞,舒涛,刘征.临床医学概论整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2):214-216.
[3]刘亚莉,刘剑辉,姜涌.《临床医学概论》教学探讨与实践[M].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87-188.
[4]江宜蓁,夏驭龙,兰学立.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733-737.
[5]栗蕴,梅妍,方旭,李慈,李伟.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M].现代医学管理,2013,11(5):62-64.
[6]李冬冬,陈猛,王志龙,邓卫红,郭艳芹.“以器官系统疾病为基础”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效果[M].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5):157-158.
[7]向国春,刘刚,郭海涛,郭彦英.过程管理对提高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M].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0):2292-2293.
[8]陈序吾,姜洪池,张东华,郭劲松,薄红,孙宇辉.调整临床医学课程结构,优化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M].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