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

第1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宫颈裂伤 宫颈机能不全

【Abstract】Objective This clinical study aims to discuss he treatment of Improved cervical laceration repair during stages of labor in preventing the cervical recurrence . Methods 38 patients were choosen including cervical cerclage for cervical incompetence and delivery trauma. Do the modified repair (the longitudinal seam on the transverse cervical laceration and longitudinal ones)during stages of labor according to latitude and longitude on the principles,and observe the cervical changes after surgery ,non-pregnancy time and subsequent pregnancy. Results The cervical length of improved patch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repair group, and partly avoid cervical cerclage when repregnant . The success rate of cervical cerclage was 100% . Conclusion The improved method play significantly effect on both repair and treatme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ance of cervical incompetence.

【Key words】cervical cerclage cervical incompetence

宫颈机能不全是反复晚期流产、早产的主要原因,多为阴道分娩造成的严重宫颈裂伤及宫颈发育不良引起,妊娠结局不良,活产机会很少[1]。主要治疗方法是宫颈环扎术(或修补+环扎术)。宫颈环扎的主要远期并发症为宫颈管裂伤、颈管狭窄[2],而严重的宫颈裂伤与宫颈机能不全互为因果。如能通过宫颈裂伤的修补达到矫治的目的是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本文在1990-2011年收治的宫颈机能不全病例中,选择因宫颈环扎和分娩创伤引起的宫颈裂伤38例,行改良式修补,予以矫治,改善了妊娠结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宫颈机能不全患者142例(均符合中华妇产科学诊断标准),其中妊娠期已行双U字宫颈环扎术者134例,余8例未环扎,其中4例在流产、早产时得以诊断。分娩时合并宫颈裂伤的38例,其中阴道分娩33例,剖宫产5例,年龄25-40岁,分娩孕周25-32周4例,33-37周34例,活产儿34例。分娩时宫颈检查结果:宫颈环扎线术后缝线切割伤及分娩创伤致宫颈前后唇横形裂伤24例,纵形裂伤10例,既往陈旧性宫颈裂伤4例,其中1例中期引产时胎儿自宫颈前唇娩出,致宫颈环形裂伤,1例晚期分娩致宫颈右侧壁裂伤至穹隆。根据裂伤特点的相近性,大致分为两组,选择20例进行改良式修补,另一组作为观察组常规环扎,分别观察术后、非妊娠期及再次妊娠时宫颈机能情况。

1.2 环扎方法

对妊娠期已实施宫颈环扎术的孕妇定期产科检查,排查宫颈环扎线切割伤,预定拆线时间,阴道分娩时待胎盘娩出后或剖宫产完成后仔细探查宫颈裂伤的部位、方向、陈旧性瘢痕程度及与膀胱、直肠的关系,注意分离膀胱、直肠,对于宫颈前后唇横形裂伤的,修剪创缘或瘢痕后将创缘纵形对合,用2-0号可吸收线由顶端自上而下纵形间断环扎,宫颈的纵形裂伤修整后,自宫颈顶端纵形连续或间断环扎,缝线至少进入2/3宫颈组织,尽量不穿透粘膜,环扎后用手指探查宫颈的完整性和宽度,防止局部血肿及漏缝,术后防治感染。

2 随诊

2.1 产后3个月复查宫颈修复愈合情况,注意宫颈长度、内口宽度及质地变化,之后动态观察。

2.2 有再生育要求者,建议2年后试孕,孕前再次评估宫颈机能。

2.3 再次妊娠者,14周开始动态评估妊娠期宫颈机能情况,对需要再次宫颈环扎的患者尽量采用shirodkar+U字上下双重缝扎法,对宫颈机能较前有改善,尤其是宫颈管壁增厚,质韧,瘢痕化的,颈管较窄的则可不予环扎,在其他保胎治疗下,自然妊娠,必要时行治疗性或紧急性环扎。

3 结果

全部病例产后复查,宫颈愈合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但两组病例经超声、宫颈扩张试验、宫腔镜等检查及妊娠结局随访,有差异性,改良组宫颈组织增厚、质韧,非孕期颈管明显增长,内口缩窄,其中一例宫颈内口进四号扩张器受阻,但无粘连,再次妊娠需行宫颈环扎术的比例明显降低,即便施术,成功率亦较高,提高了活产率。

表S-1病人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4 讨论

宫颈机能不全主要因素为创伤、先天宫颈异常等。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及中期流产的增加,创伤性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预防性环扎为一个普遍接受的方案[3]。而宫颈环扎和引产又是造成宫颈裂伤的危险系数[4,5],当宫颈环扎后,随着宫腔内重量的增加,缝线承载量增大,至分娩时难免有程度不同的缝线切割伤,且此类病人多孕多产,常并发宫颈炎,易发生宫颈裂伤,由于宫颈环扎多接近宫颈内口平面,加重了宫颈内口肌纤维及纤维组织的断裂,使宫颈机能更低,再次妊娠时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风险。近年来,随着农村二胎生育的增加及宫颈环扎的实施,有宫颈环扎史者呈上升趋势,而女性患者一旦有宫颈机能不全及早产史,就会在再次妊娠时有相似的危险[6]。至目前为止,虽宫颈环扎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已有50年历史[7,8]。但对一次环扎未成功或有再生育要求的如何避免或减少再次妊娠缝扎,或提高手术成功率,缺乏样本研究。根据经纬论,即纵横论[9]原理,设计宫颈裂伤的修补,将宫颈横形裂伤纵缝,纵形裂伤的仍纵缝,改善了宫颈形态结构,增加了宫颈的长度,缩小了宫颈宽度, 使内口机械性狭窄,提高了宫颈内口的承载力,部分免除了再次妊娠环扎之弊,尤其是剖宫产后修补,未经阴道分娩,对宫颈的创伤小,成功机会更大。另外近年来赵友萍[10]、白红[11]等学者研究宫颈长度与孕周延长有明显的影响,本资料提示,宫颈延长与孕周延长呈正相关,延长了宫颈,再应用shirodkar +U字上下双重缝扎,明显提高了手术效果,改善了围产结局。

分娩创伤造成的宫颈裂伤,引发的宫颈机能不全,至晚期流产、早产时方得确诊的,采用分娩期改良式修补,亦达到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改良式宫颈裂伤修补基于分娩期产道宽松组织松弛或在产科麻醉状态下施术具有手术可行性。不仅矫治时机有别于既往的妊娠期及非妊娠期,更主要的是利用原手术、分娩并发症的治疗,作为再发宫颈机能不全的前瞻性、治疗性医疗干预,起到修复矫治的双重作用,且手术简单经济,尤其适用于农村患者,故在积极有效的防止宫颈裂伤的同时,改良修补方式值得探讨。

参 考 文 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

[2]姚嘉斐.子宫颈解剖学结构与功能对妊娠的影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4):297-299.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临床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6-128.

[4]Landy HJ,Laughon SK,Bailit JL,et al.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perineal and cervical lacerations during vaginal delivery.4Obstest Gynecol.2011Mar;117(3) :627-35.

[5]Parikh R,Brotzman S,Anasti JN.Cervical lacerations:some surprising facts.Am J O bstet Gynecol.2007 May;196(5):e17-8.

[6]Tsai YL,Lin YL,Chong KM,et al,Effectiveness of double cervical cerclage in women with at least one previous pregnancy loss in the second trimeste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6J Obsteet Gynaecol Res.2009 Aug;35(4):666-71.

[7]FuchsF,SenatMV,GervaiseA,et al.Cervical cerclage in 2008.Gynecol Obstet Fertil.2008 Nov;36(11):1074-83.

[8]Vidaeff AC,Ramin SM.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reterm birth:Part II-Update on cervical cerclage.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9 Dec;21(6):485-90.

[9]郎景和.妇科手术笔记.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6.

第2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策略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原则和财经法规制度的基础之上,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以及处理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投资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大型企业一般都可以通过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融、投资行为,这些都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但是能否做到对这些企业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很好的担当起这种监督和管理的职责。

(二)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以及分配这五个方面。企业资金的筹集对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对于所筹资金的投放则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能有着决定作用;资金的消耗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对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有着很大的影响;资金的分配对企业的消费和积累有着决定作用,同时也决定了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决定作用,搞好企业财务管理,就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财务管理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及时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资金运转有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流畅,生产和销售是否通畅,都可以从财务指标中表现出来,这也可以促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正确的调整。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如何更有效的为企业做好风险防范

在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的风险理财已经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种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因为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反馈速度非常快,如果企业内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就容易造成企业的决策风险;另外,由于各方面信息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企业员工不能很好的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势必会造成企业的风险,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寿命周期进一步缩短,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设计和开发风险;在资金流通领域的电子汇兑以及电子货币,使得企业的资金流通速度加快进一步造成了企业所要面对的货币风险。正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这么多风险,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在风险防范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财务管理理论不能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大多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理念还存在着传统财务管理的观点,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提出的许多要求。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其厂房、机器以及资金等有形资产,而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产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企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将是无形资产。但是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对于无形资产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因而造成了一部分企业往往将无形资产低估了,这样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资本运营很不利。因此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的。

(三)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合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

在信息化时展的今天,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必须要以更快更准的信息为导向。因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也应该是管理层次以及中间管理人员比较少,并且财务管理机构还要具有高效、快速的特征。而反观我国大多数现代企业还是沿用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机构,传统的财务管理机构中间层次比较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而财务人员也是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观念落后,理财和管理方法也比较落后,不利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三、现代企业应对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一)将企业的理财观念进行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因素由原来的物质资本转向了现在的知识资本,因此现代企业的理财就不能仅仅只是关注物资资产和金融资产,必须进行及时的转变,也要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对知识资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要了解知识资本的特征、构成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其次,一定要认可知识资本,将知识资本纳入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充分认识到知识资本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财富。最后,企业一定要对知识资本进行重用,企业要为知识资本创造财富提供一定的平台以利于知识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企业也要充分利用好知识资本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二)在融资决策管理方面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决策原则主要是一定要是低成本、低风险的将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在进行融资管理时也要有所改变,企业的融资重点应该从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其原因在于:随着知识资本逐渐的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同时随着西方股份选择权制度的出现使得科技人员想要成为将自身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的产权也变成了现实,我国深圳华为公司在这方面也做了比较有益的尝试。另一个方面就是金融信息的高速公路以及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也使得知识资产的证券化的步伐更加的快了,这也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工具。因此,现代企业在融资中也要更加注重知识资本的融入。

(三)风险管理方面的改变创新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现代社会正进入到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经营也面临着许多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还表现出比较多的特点:一是对于知识产品的价格而言,其中的物质资料的成本比重比较的小,但是研究开发的固定成本却在急剧的上升,这也就造成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增加;二是金融市场和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得企业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多样;三是对于知识资产的开发其不确定性也在进一步增加,使得企业的投资风险也进一步的扩大了;四是企业的信誉和经营关系都跟企业的知识资本有很大的联系,这些方面的变化也使得企业的名誉风险变得更加突出。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应该以现代的手段对风险管理的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要有效识别出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利于很好的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确定,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起风险的报告、计量和控制系统,以利于企业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

(四)在财务分析内容方面的改变

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指的是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对现阶段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分析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预测的一种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对于企业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财务分析的内容一定要增加对知识资本的分析。那么针对于知识资本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评价知识资本的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的报告,将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以及顾客忠诚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披露,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情况能够让想要了解企业的人知道。同时设立知识资本的考核指标:一是设立创新指标,比如知识资本的创新能力;二是效率方面的指标,比如关于知识资本的利用率以及知识资本的利润率;三是关于市价的指标,比如关于每股知识资本的账面价值以及每一股的盈余比率;四是关于稳定的指标,比如关于知识资本的增长率以及知识资本的损耗率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更能体现出企业的综合发展情况。

(五)努力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如果用管理有形资产的手段对知识资本进行管理,就会出现许多的弊端。因为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超前性的一项工作,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因此企业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这些内容包括现代的财会和经济理论,同时还有现代数学以及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新的知识。只有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给企业提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洪亮.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国外资.2009(11)

[2]安喜秀.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营管理者.2009(09)

第3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习,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习,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习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习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习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习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习,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习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

此次实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习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走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次毕业之前最为重要的励炼。

习惯了四年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最为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习惯了简单快乐;习惯了简单的悲伤;习惯了校园中的一切……而这时,我们要离开所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离开这一切平静的。毕业了,我们,必须去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喧嚣。

我的理想,可能说是幻想,是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XX年参加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时候,我也为自己规划这样的职业。记得我当时把我的5年职业发展路径定为3个阶段,而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成为一名国内新闻的编译。 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工作做是一名产经新闻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英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产经新闻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单位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在3月9日上午结束了我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英语专业8级的考试之后,我只身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这个我的很多同学都向往的,都渴求可以今后工作的地方,来到了这个人多车多,我一直并不喜欢的地方。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着车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告诉自己:有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了我的实习单位《消费日报》社。这是中国轻工业协会下属的一家政府性报纸,我们的文章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政府部门、给相关轻工企业看的,我们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后来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与我背靠背坐的姐姐告诉我的。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近15年,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政府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款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4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技术知识;制度知识;经济增长;经济制度;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61.2;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6-0096-04

经济增长是各国(地区)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经济学着力解决的问题。纵观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从重农主义强调土地的作用到重商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到古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综合强调各类生产要素(当然包括土地)和发挥市场效率等的作用,都展示出这样一幅图景:人们在分析经济增长时,越来越多地把各类相关要素纳入分析框架,从而越来越客观、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增长过程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其存在的原因,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人们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之所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经济活动的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区别于其他物种而具有智能生命的特质,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可以通过知识积累提高其“掌控经济活动”的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推进经济增长的根本,但是这点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本文拟通过对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探讨人类知识,尤其是制度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及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知识不论怎样区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两类,前者是人类探知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性知识,而后者是关于人类自我组织的知识,可分别称之为“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如果说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中涉及知识的作用,大体都是指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论是李嘉图强调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传统经济增长,还是马歇尔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最终都只是把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局限于技术知识的作用。直至当前,人们在研究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大都是指技术知识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往往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典型代表。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增长分析中的新古典主义倾向,而且在于人们注重于从定量上确定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技术知识更容易量化。

但是,从现实经济增长来看,人类的制度知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有效性(张尚毅,1998a),进而影响甚至决定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成果。新古典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在经济分析中不考虑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将经济制度视为经济分析的外生因素;而李嘉图的传统增长理论虽然涉及制度因素,但是并没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这方面的分析。事实上,我们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到这点。

张尚毅:制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人力资本第二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变,从重农主义到重商主义等无不如此。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哈罗德和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他们假定技术等经济变量不发生改变,从资本和储蓄的相互关系引出经济增长模型,从而推出一个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并以此提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作为新古典主义的继承者,哈罗德等人在其模型中沿袭了新古典主义传统,将经济增长直接与储蓄转化为资本联系起来,指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本的投入量,但这只是从一个方面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因素。随着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的发展,产生了以索洛模型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模型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劳动、技术等变量,从而使经济增长不仅和资本,而且和劳动、技术的变化联系起来(索洛,1988)。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用定量方法分析出技术对经济的具体贡献和大多数经济理论一样,通过将实际经济数据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而推导出各个变量的具体效应,是在数理上有说服力的方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门科学只有在它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美的地步”(拉法格,1957)。经济学也正因为充分运用了数学成果,从而使其成为真正的科学,经济增长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所掌控。 ,索洛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通过设立和技术有关的规模变量,分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索洛采用美国1909―1940年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估算出美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约占51%左右;而对1909―1949年美国非农部门的估算,这个比例提高至87.5%,并且在这40年中后半部分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前半部分的5.83倍(索洛 等,1991)11。这些实证数据不仅验证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且也说明了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强调资本、劳动、技术等经济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制度等经济变量依然被排除在经济增长分析之外。

引入技术变量,实质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引入经济分析中,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可以从定量的角度论述知识、技术等经济变量对经济的贡献度。如丹尼森曾估算出美国在1948―1973年的经济增长有28%左右归因于知识的进展(索洛 等,1991)256。这些关于知识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论述,引起了人们对知识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视,一些学者也逐渐将知识纳入经济增长分析之中,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分析中由外生变量内生化。然而,真正将知识明确引入经济增长分析的是保罗・罗默。罗默所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从技术分解出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索洛不同的是,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不仅使经济分析能预测经济的长期趋势,而且可以将经济的短期变化预测出来,从而能更准确地测量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新经济增长理论明确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进而提高了人们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Romer,1986)。

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被人们发现并重视,得益于现实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于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相一致,而经济理论又往往超越经济实践,给经济实践以指导,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类关于经济增长的知识的进展。目前,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虽然将各种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增长分析中,但是对于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强调了技术知识的作用,忽略了制度知识的作用,也没有较为普遍地指明各类知识(特别是制度知识)分别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其无法说明为什么知识(实际上是技术知识)在一些经济态中的作用较强,而在另一些经济态中的作用相对较弱;更无法回答为什么技术主导的经济增长发生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而不发生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要将知识真正引入经济增长分析中,不能仅从技术知识方面着手,还要将人类关于自身的知识纳入其中。由于新古典义传统理论在技术知识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下文着重分析制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经济增长的知识基础

当我们依赖于自然资源推进经济增长时,自然会得出增长存在极限的结论(米都斯,1997);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极限进行了否定,提出由知识所决定的增长递增效益。今天,在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更多地依靠技术知识而相对较少地依靠其他资源推进经济增长的现象,正如罗默所说的那样,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的深化以及运用这些技术性知识推进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继承了新古典主义传统,虽然指出了知识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却不能用人类全部知识的进展来解释经济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无法解答我们前述的一些基本问题。

奥地利学派学者哈耶克在他的有关论著中将人类知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指出“均衡仅仅以人们在试图执行可能达到均衡的初始计划的过程中确实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哈耶克,1989),从而将知识完全融入整个经济分析中,这种无区别地将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和人类自身的知识融入经济分析,与国际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用人类全部知识解释经济增长所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均衡并非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的是具有同质性经济主体的均衡,而是具有异质性经济主体(拥有不同量和质的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知识)的均衡,这就必须解决异质性经济主体相互耦合的问题,必须明确具有不同知识的经济主体之间为什么存在相互冲突,怎样才能相互耦合,进而达到均衡,保持一个经济态的稳定与发展(张尚毅,1998b)。从制度知识的角度,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不同的经济主体不但具有不同的个性知识,而且具有作为耦合基础的共性知识,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所称的知识传统;知识传统决定了一个经济态可能具有的经济制度优化水平,从而也就决定了该经济态可能接受或者拥有的技术知识水平,进而呈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水平这点我们可以从中国以及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看到。中国近代的落后并非在于不知道当时西方世界技术知识的发达程度,也引进过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反之,一些国家(如日本)在近代的崛起也不是因为比我们更多地了解当时先进的技术知识。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在于我们关于制度知识的缺乏,或者说拥有先进制度知识的人很少,不足以自我产生或接受新的经济制度。 。正如诺思所指出的那样,“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诺思,1989)。总之,具有不同知识水平(包括制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经济主体决定了经济均衡状态的不同,从而使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认为当一个经济态的人群中关于制度知识的分布程度相对较低时,是不可能产生出更有效率的经济制度的。因此,具有足够多的不断优化的制度知识的人群就成为一个经济态不断进化的基础。这仅仅是从经济态自组织内部看问题,如果考虑到经济增长不仅是自组织内部进化的结果,而且还可以通过获得外部性知识来实现,那么,具有先进的制度知识,或者更通俗地讲具有前沿性制度知识的人群分布状况,将决定一个经济态进化的可能性,从而决定经济增长状况。因此,人类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历史,从实质上看就是人类各种经济制度进步的历史,各类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了经济可能达到的增长程度。因此,经济增长(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经济)事实上都是人类技术知识和制度知识共同进步的结果。

经济发展是人类知识普遍发展的结果,人类关于自然和自身的知识逐步深化过程也就是经济增长随之加快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知识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相应阶段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和自身不同的认知阶段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身前沿的知识,这是一个经济态乃至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充要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在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前沿性知识的普遍发展,那么,这个经济态将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一定发展以后,停留在不发达陷阱的原因。然而,这仍然无法回答这些国家和地区为什么没有将他们的前沿性知识运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这个问题。关于这点罗默也没有给出答案,他虽然指出了技术知识的增长递增效益,但是没有指出一个经济态为什么要运用前沿性技术推进经济增长。诺思对此作出了解答,他认为一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停留在不发达陷阱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制订或实施诱致这些前沿性知识运用于经济的经济制度,“正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诺思,19992)。对此,汪丁丁(2001)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因在于人类关于制度的知识不断丰富,在探索过程中,人类代代相传、不断积累的关于制度的知识构成知识传统,而在知识传统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引发了技术知识的不断进步。因此,人类在推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运用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关于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以技术进步为主导,进而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这个基础既得益于人类关于自身知识的进展――实现经济制度的演进,同时也得益于人类关于自然知识的进展――实现生产技术的进步,进而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

三、制度知识:人力资本第二特征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递增作用,我们可以视为知识的经济化。知识依托于人类自身,知识所表明的经济特征和人力资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学家在研究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论及人力资本。从相互关系上来说,人力资本和知识是相互依存的,这点我们可以从经济以及经济学发展史中看到。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明确地指出了人力资本和个人知识的相互性,也进一步强调了受教育的经济意义;其后,舒尔茨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作用,指出通过对成人和儿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健康状况等本身就是资本积累。从舒尔茨等人的基本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和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人力资本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知识的经济化。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优化的结果,这和我们在现实经济发展中所看到的现象是一致的。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人力资本在全部资本中比例越高,知识经济化程度也越高。有关研究表明,一国人力资源占世界的比重与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基本是一致的,如美国人力资源占世界比重居前,其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也居世界前列(李仲生,2006)。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是决定与现代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也是现代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发达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分布状况,从而也就决定了其经济增长状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证明了这点: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往往也也是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关研究表明,1982年,东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是中西部地区的1.32倍,而到2004年扩大到1.53倍(张邦辉 等,2007)。 。

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我们可以视其为人力资本的第一特征;制度知识是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的经验性知识,我们可以视其为人力资本的第二特征。可以说,人类经过长期积累的制度知识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具有相应制度知识的人群数量和分布状况与制度创新之间服从概率分布。而从概率的角度看,人群制度知识的分布将依大数定律收敛于某一期望值,这个期望值代表制度的优化程度。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较快,是由于这些地区有较多具有相应制度知识的人群。另外,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不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发展的不同成效来看,一个地区能够吸收和消化的技术水平取决于其制度优化程度,也就是说其现实技术知识的先进程度决定于制度知识。正如诺思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可以利用其他社会的成就,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却在继续扩大”(诺思,2013),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欠发达国家人群的制度知识分布状况不能支持先进技术的高效应用,更不能促成新的技术创新。因此,不论是从内部产生技术知识,还是从外部引入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都将取决于制度知识的分布状况,具有较先进制度知识的地区最终将成为发达地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着力培养人力资本,特别是提高制度知识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哈耶克.1989.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51.

拉法格.1957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72-73.

李仲生.2006.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31-34.

米都斯.1997.增长的极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51.

诺思.2013.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1.

诺思.1989.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70.

诺思.1992.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66.

索洛.1988.增长理论:一种说明[M].北京:华夏出版社:32.

索洛,等.199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56.

汪丁丁.2001.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J].战略与管理(1):77-81.

张邦辉,谭伟,邓淼.2007.从人力资本角度看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6):126-129.

张尚毅.1998a.从知识传统到交易费用的支付[J].探索(1):81-84.

第5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财经;需求;培养

1.前言

现在有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学习过财经方面知识的学生不从事新闻方面的知识,这样畸形的“供求”关系真的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新华社的副社长曾经表示,只要是财经人才,不懂得新闻都可以,这样的要求让人充满了无奈但也充分表示了现今财经人才的短缺。虽然有少部分高校认识到了这种畸形的供求关系,但是财经媒体人才仍十分的短缺。由现状看来,不仅是财经媒体人财紧需,各种复合型人才都十分紧俏。

2.财经媒体人才的需求

财经人才的紧需是由何种原因造成的是十分重要的,必须明确社会对财经媒体人才的需求才能与现今媒体人才的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如何改变现状,对之后的人才培养进行更便利的分析。

2.1需要财经人才

我国现今有专业的经济类报纸超过两百多家,财经方面的咨询也涉及到房产、汽车、证券、期权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现在关于从事媒体方面的财经人才却很少,现在的许多岗位都需要大量精通财经的人才,现在的各种媒体的需求并不能从各大高校的供给中得到缓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是精通新闻媒体专业,但是对于财经方面的知识却是了解一点,这样的构成与财经知识丰富,新闻媒体知识了解与否无关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培养学生时发生的偏向性错误,在众多高校中基本都设有财经新闻课程,但是教授财经新闻课程的教师还有一部分具有专业知识,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关于财经新闻的学习。除了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外,还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2紧跟传媒技术的革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变革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媒体人才也必须要可以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现今的大学中具有新闻专业的大部分都开设了关于新闻财经方面的专业课程,其中的一半的学校将这门课程设置为本科学生的必修科目。但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财经媒体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他们需要的人才变成了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并且可以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的全方位人才,但是现在的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只有4个方向,这样的课程设置只适合十年前的情况。现今社会对新闻专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只适合十年前社会的需求,因此不仅要求学生自己更上时代的潮流,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要紧跟时代的需求,用紧跟时代潮流的技术来培养学生。

2.3全能的学习型人才

财经新闻报道对记者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了解全球的各种新闻,从而分析全球新闻对经济的影响。这样对财经媒体人的要求就是能够精通外语、精湛的分析能力、不断的学习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够在信息传播迅速的今天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并能够在新兴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的新闻传播行业出现的问题是,已经就职的媒体人不断充实自己的劲头正在逐渐减少,新闻媒体专业的学生的发展并不如其他学科的学生,新闻专业的学生只在前几年的工作中占有优势。

3.财经教育人才的培养

造成经媒体人才短缺的原因是现今对财经媒体人才的需求加大而财经媒体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想要解决现今社会财经媒体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重视财经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要重视培养人才外,还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调整。

3.1培养财经人才

新闻传播专业除了应该开设财经新闻课程外,还应该重视财经新闻课程的重要性,把新闻财经课程设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这是为了满足现今传媒人才的需要,也是对未来传媒人才的补充。新闻传播专业还应该安排多种交叉学科性质的专业,比如财经新闻等,这样就可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目标。这样也就更加方便的为各专业的学生安排更多关于本专业的跨学科的知识技能等。现在的高中学生对于财经新闻专业的了解还不足,相对于每年生源都十分充足的新闻传播专业来说,财经新闻应该宣传自己的专业优势,获得优质的生源,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质的财经新闻人才。

3.2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高校的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按照多年前的模式,因此应该积极的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专业教材的编写。现在关于财经新闻专业的课本仅有二十几本,这样的数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专业学习的需要,因此应该编写出真正适合财经新闻学生学习的课本。其次,教师应该将新闻和财经结合,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拥有更实用的学习经验。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校与媒体进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直接的经验。最后,需要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这样才能让教师能够顾全全班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师的教学。

3.3培养全能型人才

第6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第7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s' Targeted Training

Through in-depth Enterprise Research

LIU Dan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in Business English Training. From the academic nature, quality of students, business needs and local economic four-pronged approach to explore how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argeted professional business English training,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economy.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argeted

根据2012教育部专业目录介绍,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涉外商务的专门人才。在这样一个关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普通概述的指导下,根据各方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特色培养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 外贸企业人员需求调研结果

通过在湖北东程皮件鞋业有限公司为期一年的实践,对其外贸人员素质及业务操作流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中关于企业人才需求部分所显示,不同于大型企业合理的人才配置和细致的人员分工,中小企业的员工往往被期待着拥有从事多项工作的能力。企业需要的外贸人员能够参与从客户开发、接洽、谈判、订单、制单、发货甚至到收款结汇等各个环节中。然而,中小型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后续培养方面的滞后和消极的态度使得新进员工在短时间内无法很好地操作整个流程,所以企业在进行招兵买马的阶段一定要考虑到用人的各方面综合条件。他们不仅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如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及办公运用技巧;同时,也希望他们具备较高的性格素质,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稳扎稳打的态度和精神。全能型的外贸人员是这类企业所渴望的。

2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依照最新的“就业市场需求”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市场需求最大的高水平外语人才是商务类,达到了50%的比例;最需求的语种是英语,高达82.5%。这样的调查数据足以显示目前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由此,商务英语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高职高专院校较早地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已有了一定的进展。2006年教育部讨论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7年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在对外经贸大学成立,由此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发展。在随后的几年间,全国有146余所高校已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院校采用1年语言学习+2年专业知识+1年实践实习的模式;在师资配置方面,以英语专业教师为主,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边探索边转型。

3 商务英语专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

(1)针对商务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质。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学科性质使它具有专业+语言的特殊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尤其我们二本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方向定位在国际贸易,培养的是一般涉外企业的国际贸易人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国际贸易及其衍生知识的重要性,从大二开始逐步开设如跨文化商务沟通、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以保证学生完整的专业知识储备;在教学内容上,应融入大量的实际案例在专业理论框架下进行引导分析和讨论,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以专业内容为基础将语言应用于实际情境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处事应变能力。

(2)针对商务英语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自控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们必须采取语言教学持续深入与专业知识逐步推进的培养方式,以专业知识为依托进行英语的教学,争取达到语言与专业齐头并进的效果。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与管理。

另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当地开展校内外实训,如进行实践教学,建立实习基地等。并鼓励学生采用英文的社会实践报告或商务报告,如调研报告、创业创新计划书、商业企划书、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和实习的考核。教师在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质量和格式外,更应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重要依据。

(3)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非重点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应聘到大型外贸企业的机会不多,因此,一方面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另一方面为了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作为在地方普通高校中从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研工作者,制定出一套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有助于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地方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孵化者,应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并提高服务的效率。在了解这些中小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后,在专业人才输出阶段就应该采取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而并非某一项知识技能的强化。只有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推进校企多层次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此,便有助于学校探索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及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

(4)针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主要特色。经济发展特色因地域而不同,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并渗透到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既能推动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能满足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举两得。以湖北咸宁地区为例,随着近几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对外经济发展迅速,但主要进出口产品仍集中在机械和纺织领域。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人才输出基地,我们应抓住这一特色,在普通专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机械、纺织方面的术语学习以及案例分析,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对地方经济的适应性和配套性。

4 结语

以教育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针对不同院校的特色,不同企业的需求,以及不同地域的经济特色,有的放矢地进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于校、于企、于社会都大有裨益。

项目来源: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XD2012366)

参考文献

[1] 丁怡,余敏.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项对广州地区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调查[J].科教文汇,2010(17).

第8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设计学 跨学科 知识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12—03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升格为艺术门类,同时,设计学也提升为一级学科。纵观百年来“图案学—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设计艺术)—设计学”的名称变迁,设计学的新名称以及学科的提升,无疑是中国当代设计史和设计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面对学科提升的历史性机遇。尤其是设计学体现出的跨学科、交叉学科、复合学科的鲜明特征,如何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设计学的需要,积极建构设计学跨学科知识平台,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设计学跨学科表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报》、《装饰》等关于“工艺美术”是否应该否定以及关于“工艺文化”的论辩,是中国当代设计史的重要思潮。表面上看,这场论辩是关于一些基本概念的争论,但其中的表述和观点如“我们应该把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和现代工艺像辫子股样的编结起来”。“工业设计从艺术和手工艺中、从专家工程师中分离出来。无疑这是造物史上的一件大事”。等等,实质上却涉及到设计是不是一个交叉学科以及学科范畴问题。从“图案学”到“工艺美术”以及“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再到设计学,不难看出,名称的变化使设计显现出更多的交叉学科色彩。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特别注明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艺术设计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作为一个舶来的概念,设计学的跨学科表征,离不开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推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 工业化的推动。从世界现代设计史来看,设计的发展与科技、工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199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4万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在全球制造业排名第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制造业的强劲发展,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设计产业从模仿到创新、从国内到走出国门,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工业化背景下,设计的发展与装备制造工艺、科技化水平越来越密不可分,成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的特性,并且整合两者、超越两者,成为新的一极”。

2 城镇化的推动。日新月异的城镇建设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我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09年的46.59%,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我国只用了30年,已经进入从30%到70%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装饰热”、“装修热”、“广场热”、“拆迁风”、“欧陆风”、“全球设计竞赛”……越来越多的流行词汇使设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城乡面貌,风格新奇的建筑一次又一次颠覆着人们的视觉想象力,既宣传、普及了艺术设计知识,又不断催生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门类,建筑、园林、规划、环艺等多方面的知识需求推动设计成为一门复合型学科。

3 信息化的推动。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总结归纳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文明的出现,使“人”摆脱野蛮,人类有了建筑、文字、城市等等;第二次是工业文明把人类推进了现代化,汽车、火车、飞机的出现拉近了人类的空间距离;第三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科学装置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地球”、“超级大脑”,使人类的智能化生存越来越成为可能,互联网将更加趋近于人类的大脑。多媒体设计、数字设计、智能设计等信息化设计的发展,无疑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在设计中得以应用和发展。

4 市场化的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在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为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当代设计风格嬗变的速度十分惊人,巴黎的一款服饰风格,不到一周就可能出现在上海一家服饰店的橱窗。无论是潮秀还是回归,中国设计已经与世界日趋同步,设计和市场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201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关于设计营销、设计审美、设计消费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推动设计发展不可或缺的话语体系。

二、设计学跨学科知识平台的建构

第9篇: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范文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渗透的法制观念

本篇文章以经济生活教材为例,探讨在当前教材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在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中,关于公司的含义以及如何成立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方面有这样一些表述:“公司是依法设立的。”“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未来的创业者、公司的经营者,在中学时代就需要强化这种遵守社会规范、公平竞争的法律意识。在第五课中,关于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内容,有这样一些内容:“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劳动法,这部法律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每位中学生都是未来的劳动者,需要了解作为劳动者有哪些合法权利,以及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去维护自身权益。在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这样一些语句:“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财产所有权意识以及合法取得收入的意识。另外在第七课中关于征税和纳税方面,有关法律方面的内容比较多“: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这部分内容强调要树立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要学生懂得在享有公民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相应的义务。依法纳税的意识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必须要具备的公民意识。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关于市场秩序方面,有这样一些关于法律方面的表述:“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宏观调控可运用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7]通过这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市场规则意识,建立平等、公平、诚信地进行市场交易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总之,在经济生活模块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期望达到学生在经济活动的参与中能知法、守法、用法的目标,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公民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的建立以及深入人心、身体力行是我国市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以为还应在选修课中选录具体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以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可以选录这样一些法律,如公司法、劳动法、税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对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点看法

现有一个关于法律常识的选修模块,因为安徽省暂时还没有把政治的选修模块纳入考试范围,所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基本上没有哪一个中学选修这一模块。我看了一下选修教材,更多的是法律知识的教育。其实学生对实际的案例更为感兴趣,在对案例的分析中,会促使他们去认真研读法律条文,会从内心真正树立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学生更喜欢对案件进行判断、推理、比较、发现细节、进行辩论,从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可从热销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和《名侦探柯南》小说中窥见一斑。中国社会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属于人治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人们不注重法理、没有规则意识,讲究人际关系的现象。法治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我国要从每个公民的内心深处建立起法律意识还任重道远。所以我以为在人生的中学阶段加强法制教育尤为迫切、尤为重要。另外在大学阶段法律教育是作为公共课进行教学的,课时也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即使完成了高等教育,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整个学习阶段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入的法律方面的学习。这样的毕业生进入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一个政治民主化的社会,显然是有些准备不足的。在法制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多向发达国家学习。毋庸置疑,在这方面他们做得更好。从世界各国教育立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看,在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都将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日本根据《教育基本法》精神,把“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作为本国面向21世纪的三项教育目标之一。美国则把培养学生的“民主价值观和诚实正直的品德”作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目标。可见,民主、法制、纪律观念的确立和守法习惯的培养不仅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培养目标,而且也是世界各国衡量人才综合素质高低和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状况,我国非常需要在高中阶段加强法制教育,而且是对法律的研究式的深入的了解,也需要去改善目前的教育模式。

作者:张国华 刘燕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