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文学语言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语言赏析

第1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传统文化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85-01

一、引言

随着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引起了一股全球热流,得到愈来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认可与学习研究,显现出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在当今世界竞争越发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标能成为世界大国,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其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代代相传,熠熠生辉,魅力无限,至今仍值得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学习与研究,不断发现其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中国成语大会是一档广受观众喜爱、颇具影响力的电视栏目,其以成语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切入点,对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有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成语大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中国成语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电视栏目,是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激发人们对以成语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学习与应用,让成语让汉语言文学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熏陶人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赏析能力。曾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追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昌盛提供着丰富的滋养。

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典故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寄托,例如成语“精忠报国”出自《北史颜之仪传》,意思是为国家尽心尽力,竭尽一切牺牲一切,其目的在于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恩重如山”、“孔融让梨”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成语旨在弘扬礼貌与感恩的优良传统,对于民众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还有的成语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例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哿ν心”分别代表宽容、进去与团结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而持久的教育意义。

三、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进行赏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背景,包括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涉及不同的地域风情,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了解其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肩负着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其涉及的领域范围广时间长,包含多种思想意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包含多种艺术形态,如音乐、各种棋类、舞蹈等;包含多个历史朝代,从先秦到两汉魏晋隋唐经宋明再到清代以及民国等整个历史长河。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赏析应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1.纵向贯穿,横向比较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其不曾间断,赏析传统文化首先应将其纵向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政朝与人民的意识水平,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将传统文化只定位于我国的发展时期远远不够,还应不断挖掘其深度和广度,将传统文化与同时期的各国文化进行比较赏析,比较其先进与落后之处,结合当时的国力强弱,分析传统文化对于国力发展的影响。

2.运用高科技手段鲜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中传统文化的获取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而应将其拓展为更易获取的信息媒体渠道,如中国成语大会就是将成语搬上电视银屏,其娱乐色彩浓厚并富于激烈的现场比赛氛围,形式多变,内容丰富,产生了良好的演播效果,收视观众数量可观。相比于枯燥乏味的书本电视节目更加生动鲜活,其传播效果更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观众更多地了解运用成语的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的重新视赏析以及深入思考。

3.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性智慧性及魅力性早已走出国门,世界多国纷纷开办孔子学院,研究至今尚未完全开发的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的国外友人更是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学。总之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以其隽永深厚的韵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的学者不断学习研究,使其生生不息,熠熠生辉,但对于传统文化应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赏析。

参考文献

[1]李聪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浅谈.文学教育,2016(5)

第2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关键词:前房积血眼外伤眼球损伤临床分析

眼球损伤后,虹膜血管渗透性增加或由于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前房称外伤性前房积血。外伤性前房积血多见于眼球挫伤,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国内统计约占门诊眼球挫伤病人的11.3%,住院病人的39.8%,轻者可以自愈,多数可在6天左右完全吸收,视力恢复,但大量出血或反复继发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及角膜血染者可以致盲。

前房积血为虹膜睫状体血管破裂所致,多见于眼外伤,当积血量大或继发出血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严重并发症,损害视力。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前房积血40例,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0例均为单眼,男30例,女10例,发病年龄为8~68岁,平均年龄为38岁,右眼22例,左眼18例。致伤原因:玩具枪子弹击伤7例(16.6%),石块、铁块、木棍等击伤16例(39.5%),拳击伤10例(31.3%),啤酒瓶盖、鞭炮等伤7例(15.6%)。伤后立即就诊30例,3天内就诊6例,1周就诊3例,2周就诊1例。

1.2分级及分类

I级:前房积血少于前房容量的1/3,Ⅱ级:占1/3至2/3,多于2/3为Ⅲ级。本文32例中Ⅰ级10例(31.2%),Ⅱ级8例(25.o%),Ⅲ级14例(43.8%)。原发性出血28例,继发性出血4例。

1.3眼部并发症

眼外伤造成前房积血的同时,还可以引起眼前、后段的其他损害。主要是外伤性瞳孔麻痹20例,占25%;继发性青光眼18例,占22.5%;视网膜震荡12例,占15%;玻璃体积血10例,占12.5%;角膜血染2例,占2.5%;房角后退2例,占2.5%;视网膜脱离1例,其中有的病例未出现并发症,有的病例同时出现数个并发症。

40例病人中,有合并症18例,虹膜根部离断6例,视网膜震荡14例,继发性青光眼I例,视网膜脱离1例。

1.4方法卧床休息,取半卧位,适当应用镇静剂。应用止血剂,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不扩瞳、不缩瞳。出现虹膜刺激症状时,及时散瞳。注意观测眼压,眼压升高时,应用降眼压药物。每日观察积血的吸收。积血多,吸收慢,伴眼压升高,经药物治疗眼压仍不能控制,应作前房冲洗术。有较大凝血块,可切除。以避免角膜血染。尽快促进前房积血的吸收,防止或控制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前房积血3天内使用止血药无活动性出血,3天后立即停药;静点20%甘露醇250ml,每日1次;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点眼;⑤积血长时间不吸收,眼压升高,作前房穿刺冲洗。

2结果

3天内吸收者19例,占48.8%;4至7天吸收者18例,占45.8%;7至15天吸收者2例,占6.2%,总有效率96.9%;1例20天未见吸收有大量凝血块,行前房穿刺冲洗后,前房积血清除干净。

3讨论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由于角膜组织的伸展,赤道部巩膜扩张,晶状体虹膜隔后移和急性眼压升高,致撕裂前房角的血管组织所致。常见睫状体前面撕裂,虹膜动脉大环分支返回支的脉络膜动脉和睫状静脉破裂所致。眼外伤最常见并发症为前房积血,前房积血的多少与破裂血管大小、多少及血管损伤程度有关。

前房积血是眼球挫伤综合征中的一种,来源主要为虹膜和睫状体血管破裂所致。前房积血本身对视力功能影响是暂时的,可随着血液的吸收而消失,但前房积血的并发症常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因此处理原则是在促进积血吸收的同时应特别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制动休息,防止便秘、剧烈咳嗽及避免对眼球施加压力可有效防止继发性出血,对活动性出血尤为重要。止血药不宜长期使用,因为正常人的凝血时间在5rain以内,而大多数患者就诊时间距受伤时间均超过20min,因此我们只是短期使用止血药3天,因为长期使用止血药促进凝血块形成,反而不利于积血吸收。甘露醇为高渗脱水剂,能降低眼内压使房角开放,有利于积血与反应性炎性渗出物的吸收。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可减少炎症反应,消除小梁组织的肿胀.有利于小梁网的引流,促进出血吸收。对前房大量积血,伴较多凝血块,20天以上难以吸收者,采用前房穿刺冲洗。防止角膜血染和继发性青光眼的出现。

此外,前房积血的疗效好坏还取决于就诊时间,因我院地处繁华街区,大部分患者伤后立即就诊,治疗后积血均能全部吸收,仅l例伤后2周就诊且为Ⅲ级出血,只好采用前房穿刺冲洗。因此搞好眼外伤病人伤后早期就诊的宣传工作很有意义。

外伤性前房积血多伴有眼部并发症,积极治疗前房积血促进血液尽早吸收对及时发现眼部其他并发症以便及早治疗保护视功能很有帮助。我院收治32例病人中,1例并发视网膜脱离,l例继发性青光眼,2例病人虽视力有所下降,但因治疗及时,出院时视力(视网膜脱离病人为术后矫正视力)均达到0.5。因此,我们认为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积极治疗对保护视功能极为重要,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随着开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的视角也越来越开放了——我没有停留在“完成对整合的论证”上,我开始思考:这样做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一阶段以来,我一直在学习思考着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了这些理论对我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将作文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教学论意义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开始思考“教学”的理论问题。在华东师大的图书管理,我找到了施良方、崔允漷两人合著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教学策略》一书,如获至宝一般。书中介绍的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观点,使我受到了了很大的启示。

该书介绍说: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件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一个促进这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通常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确定帮助的情景,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

第三,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

第四,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决定;

第五,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给与必要的支持。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大致地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教师是促进者,是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有一些言语到现在也没弄懂——“接受学生的感情并加以澄清”是什么意思?当时,我在笔记中加了重号,但现在也没悟得其中的意思。不过,“情景”、“问题”、“计划”、“帮助”这些关键词,是我深入地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认识了研究性学习。同时,“非指导”一次,是我重新认识了作文教学:作文,一定要教师来指导如何写吗?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隐隐约约地想到了“学习情境”的问题。任何学习,都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来主动学习?

整合以后,研究性学习基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情境,同时,研究性学习又是一个标大的情境,是这样吗?

第4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品味 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汉语言品味--文章构建--审美情感"的机理,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审美体系。它是一个反映阅读教学本质,揭示阅读教学规律,体现阅读教学的崇高审美层次的系统。所以说,在新课堂中,老师应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交流放在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和感悟,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1.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1.1.赏读品味法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用优美的文字来表现秀丽的自然风光、复杂的内心情感、未曾亲见的事物等。朗读能够使学生脑海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诱发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人间真情、感受万物生灵。作为教师要在范读过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倾注到字里行间,也要教会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感染学生,诱发其去想象,使其入境入情,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其对美的共鸣,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教师在朗读后,还要针对文本适当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通过阅读来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具体的朗读方法灵活多样,但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1.2.比较品味法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对于简练凝重的语言,如果常规的品味方式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意味。新课程所选的大部分文章,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仔细推敲之后精心选择的,决不能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采用换词的方法,通过比较品味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如分析《北京的春节》一课中的一段“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一段中的“敢做”能不能换成“在做”呢?教师要引导同学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敢”字能够突出那种过年的红火景象,而“在”却在语意上显得平淡,所以二者不能互换。

2.体验情感进行阅读

2.1精心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文中真情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文本,仔细斟酌文本的切人点,精心设计对话的话题,才能让学生既能在话题中找到阅读的支撑,又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如:《妈妈的账单》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利用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来设计话题:妈妈面对账单,她做了什么?试想一下当时妈妈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应该说这个话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后一个问题,学生想要独立地去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是话题有了一定的难度,思维有了一定的强度,才容易激发起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才能够使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揣摩文本的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也才能让这个话题始终似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学生的心拴在了课堂上,拴在了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感悟上。当阅读过程中把话题打开后,可以适当地把阅读问题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议一议。如有可能,可以将口语交际的教学与阅读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灵活掌握。

2.2换位思考,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手法

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非常重视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利用这种优势来设计换位思考的阅读模式是十分有利的。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当学生的理解流于肤浅时,教师要耐心给予指点;当学生徘徊于语言文字的门口,教师要智慧地引领学生登堂人室。引导换位体验课堂有效对话的手段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进人文本语言所描述的境界之中。例如:感悟《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然后进行换位思考,讨论一下:“如果文章中的‘我’变成哪位‘教授’,你认为他会做出相同的举动吗?”这时,学生的意见可能会出现分歧,有的会认为“我”会做出同样的鼓励,而大部分则认为,一名学生不会有老教授那样的深刻思想境界,不会做出同样的事,甚至会和其他人一样厌恶的躲开。通过这样的交流感悟,学生们会进一步地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和深厚情感,对文中的“我”的感激之情也就更容易体会了,从而全面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特色。

参考文献

第5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全国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中,鉴赏评价作品的语言题,能力层级为E级,要求能鉴赏评价作品的优美语言。因此,对文学语言的理解,超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词义解释层级,进入了欣赏的层面。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阅读能在较高的赏析层次上进行,理解作品语言的意蕴,分析语言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领略其优美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2013年全国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语言鉴赏题梳理分析

梳理真题 明确复习方向

把握考题特点 盘点出题规律

1.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分析鉴赏是多年来高考文学作品类文章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具体目标有:分析语言特点(特色)、语言含意、语言风格,赏析语言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对语言作比较赏析等。主要考查鉴赏与评价能力。

2.近几年,此考点主要考查的内容: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②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③辨析作品语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④句式的比较,理解句子深层含意,领会句子表达意图等;⑤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⑥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3.题型以主观简答题为主,也有探究分析题。一般4到7分。命题趋势,本考点继续以主观问答题为主,鉴赏评价内容可涉及叙述描写语言、人物语言,有可能会出现对两个或多个人物语言的特点比较,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理解文章的综合评价能力。

典型真题解读 透析规范答题

(2013年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离我最近的草

李玉良

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

……

④……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外,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急驶的火车。忽而一阵风过,他们便无人管束一般,如撒欢的野马,有的跑到山洼里,有的跑到水沟中,它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

16.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描写铁路边的沙蓬,请分析其语言特色。

深度审题:分析画线句子的语言表达特色,属于语言特色题,就是分析用了什么手法,把要表达的对象表达得如何,阐述语言的表达效果。

规范答题: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沙蓬孩子的特征,使得沙蓬的形象更加生动起来;②运用了比喻,把沙蓬比作孩子和野马,突出了沙蓬天真、自由的特征;③与上文沙蓬给作者的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作者改变对沙蓬的看法作铺垫。

二、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语言鉴赏题复习指导

(一)储备知识 夯实基础

1.充分熟悉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

①语言形象化。就是说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

②语言凝炼含蓄。这是指文学作品要尽可能以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③具有强烈的感彩。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感人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

2.掌握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

①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②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形象含蓄。

④从语体色彩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⑤从情感色彩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二)熟悉技巧 规范答题

1.赏析文学作品语言一般从下列4个方面思考

①语言的含意和作用。对文章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④语言的手法。多从修辞手法角度思考。

2.解答语言赏析题的步骤和方法

(1)第一步,认真审题,根据要求找准切入点。赏析时须先找到赏析的点。纵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言的赏析点主要有: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鉴赏语言的特点。③语言的风格。④语言的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入手。⑤语言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第二步,明确目标,选好鉴赏点。赏析不能面面俱到,在找到的点中选择一个即可(考试时须依照要求而定)。我们应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擅长,选择一个既符合题目要求又便于自己发挥的点。这一点必须是打动自己、折服自己,使自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的一点。

(3)第三步,评价语言,规范答题。就是写出对选点的欣赏文字。落笔时首先要亮出自己的赏点是什么,然后具体写出欣赏的理由,不能空泛,更不能游离于原文。概括说就是,抓住一点,全力突破,赏有理由,析有依据。

3.解答语言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鉴赏时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有文本思想。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这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和关键。

第6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基金项目】 词汇附带习得是Nagy & Herman (1985)基于儿童习得母语词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大量学者研究了有关二语中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若干种可能因素,但是从学习者兴趣角度去关注电影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并不多见。

一、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论

1.研究问题:(1)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能否通过赏析英文电影附带习得词汇;(2)赏析近期的英文电影(不熟悉电影内容)与赏析经典的英文电影(已熟悉电影内容),哪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词汇附带习得。

2.研究对象及电影素材

研究对象为锦州师专英语系的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控制班。素材取自于互联网上公认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电影。

3.研究过程

实验开始于2013年10月,开始实验之前检测了问卷的信度,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随机抽取的学生要参加词汇水平测试和主题熟悉度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学生要分别赏析经典英文电影和近期英文电影,然后进行词汇后测。

第三阶段,教师要完成了解学生对词汇附带习得态度的调查问卷。

(二)研究结果

实验前共发放了调查问卷68份,回收62份,有效率91%。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已含目标词汇的电影熟悉的程度如何,下表是关于10个经典英文电影的主题熟悉度调查。

Note: F=频率

两个班的学生都表现出了对这些电影的高度熟悉。其中《泰坦尼克号》,《人鬼情未了》高达100%。7个主题熟悉度达到76%以上,3个在60%-70%。

表1经典英文电影主题熟悉度问卷

经典英文电影的主题数据不熟悉一般很熟悉 泰坦尼克号F0062%0%0%100%生死时速F1358%2%5%93%肖申克的救赎F14741%23%11%66%美国丽人F8747%13%11%76%云中漫步F16442%26%6%68%乱世佳人F6353%10%5%85%歌舞青春F5057%8%0%92%人鬼情未了F0062%0%0%100%壮志凌云F91142%15%18%67%真实的谎言F7649%11%10%79%表2近期英文电影主题熟悉度问卷

近期英文电影的主题数据不熟悉一般很熟悉 神秘代码F39194%63%31%6%当幸福来敲门F46106%74%16%10%时尚女魔头F39716%63%11%26%非常小特务F48122%78%19%3%精灵旅社F45512%73%8%19%里约大冒险F41129%66%19%15%精灵旅社F381014%61%16%23%功夫熊猫F45125%73%19%8%越狱F41813%66%13%21%曼谷杀手F4949%79%6%15%・影视教育杜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赏析英文电影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注: F=频率

上表表明5个“不熟悉”达到了61% 以上,5个“不熟悉”高达70%以上。由此推断,大多数学生更熟悉经典英文电影的主题而对近期英文电影的主题不熟悉。

1.前测研究结果

为了了解学生的词汇量,特安排了测试(引自Nation 的词汇量表,1990)。先找到同时出现在两种电影中的词,然后测试同时出现的20个目标词汇(如表3所示)

表3目标词汇

compulsory, tuition, predecessor, erase, gorgeous, garment, ultimate, crucial, elite, prestigious, nutritional, legitimate, mock, nil, equivalent, gratitude, buzz, bubble, orientation, notorious.接着,运用SPSS 11.5软件对调查问卷和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分别赏析经典的和近期的两种英文电影。两个月后,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词汇测试。结果如下:

表4前测的数据统计

班级人数平均分标准差标准误差

平均分分数实验班3264.478.0201.418控制班3064.838.3921.532注:满分为100分

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平均分分别是6447和64.83, 平均分差是0.36。两个班的标准差分别是8.020, 8.392,标准差的差是0.372。表明两个班在实验前没有明显差异。

2.后测结果

表5后测的数据统计

班级人数平均分标准差标准误差

平均分分数实验班3271.9710.1901.801 控制班3066.3010.6871.951由表可知,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分别是71.97和66.30,71.97>66.30,所以,经典英文电影(更熟悉的素材)比近期英文电影(不太熟悉的素材)更容易附带习得新词汇。

结语

经SPSS11.5分析,问卷的 Cronbach alpha =0.8107〉0.70,表明结果信度高。如下表:

Figure 5.1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通过赏析英文电影附

带习得词汇的可能性 Notes: EC=实验班 CC=控制班

如上图所示,问卷涉及的1-4题调查证明了大多数学生通过赏析英文电影,附带习得了大量词汇,并且运用词汇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于5题,75% 的实验班参与者赞同通过赏析经典英文电影猜测到了词意。但只有23.33%的控制班参与者赞同通过赏析近期英文电影猜测到了词意。对于6题,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参与者都不赞同这个观点。所以回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即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能通过赏析英文电影附带习得词汇。

Figure 5.2实验班和控制班对电影的主题熟悉度与学

生的词汇附带习得的关系Notes: EC=实验班 CC=控制班

第7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 赏析与阅读

培养小学生文学赏析的能力,首先要教会他们阅读文学作品,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是美的享受,是心灵的洗礼,是知识的积累,是感情的升华,是对欣赏力与鉴别力的培养。那么,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从哪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文学赏析的准备与积累呢?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赏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赏析字词

赏析字词时,教师应从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字词开始,比如:为学生讲解“闪耀”一词时,可结合语境文意,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在文章的这个地方用这个词语,用它能表达什么,有什么含义,然后再多列举几例该词的应用,使学生明白这个词的大体用法。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说出几个它的近义词,并对比区别,让他们更好地分辨和把握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例如,在巴金的《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写道:“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老师在讲解时可以着重点出动词的妙用,告诉学生文中的“堆”字,形象贴切地描绘出了榕树叶枝繁叶茂的样子,而“颤动”则渲染了生命的张力,片片绿色树叶簇拥着,高调展示着生命律动不息的动感,使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一旦以这些生动鲜活的词语作为亮点,串讲课文,就容易帮助学生抓住着力点,让他们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课文留下深刻的记忆。

逐字逐词分析过后,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将这些关键词还原成图画来加强学习记忆,用想象体会文章的独特的美感。例如,上文提到的《鸟的天堂》,还应当要求学生结合动词、形容词,积极想象感悟榕树的高大、鸟儿聚居的神秘安静乐园的美丽安谧景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认识,深化对文章的体察了解。

二、赏析句子和段落

在文学赏析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句法、修辞繁多,糅合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往往让人有不知从何处着手的感觉。而段落又是由这些灵活多变的句子连缀成段落,给人不拘一格的美的享受。这样就需要找到重点句,帮助学生整体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那么如何教导学生赏析句子和段落呢?首先是要一字一句的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用意与情感;其次是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辨明语言的风格与结构;再次则是联系上下文和文章背景,分析该句该段的地位与意义,从而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三、赏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字面意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指导学生透过字面,更深入一层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是因为,虽然文学语言最带感彩,但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是隐晦的、曲折的。因此,只有让学生赏析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学生的文学感悟力提升到新的层次,使他们从内心生发出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终其一生受益无穷。

在《送别冰心先生》一文中,文章介绍了冰心葬礼上的特殊告别仪式,灵堂用玫瑰红色和天蓝色代替了黑色与白色,是她生前喜欢的颜色,用柔弱又美妙的钢琴声代替了那低沉的哀乐。老师教这一课时,不仅仅要从遣词造句、脉络、框架、结构等方面来讲述文章,还必须使学生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去世的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冰心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艺术贡献,对小学生爱的熏陶,《寄小读者》中对小学生的回信等等,使学生理解作者字里行间饱含的对冰心老人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受到洗礼,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做好文学赏析是为学生打下坚实文学修养的第一步,也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提高国民素质至关重要的一步。老师只有多做这方面的工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之路走得更顺更好,培育出成绩优异、涵养深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8).

第8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领会与感受的程度和速度,是由一种语言现象悟出与此相关的内容,将作者表现在文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种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多读、精思,不少语文教师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他们往往在粗读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忙于分析,自以为分析得透彻,学生听来却甚感茫然。自然,教学效果差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认真地多次阅读,对内容的理解才会产 生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才会有由感性到理性的收获。读思结合,是古今学者的宝贵经验。多读,还需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是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单薄内容,而要广泛地涉猎,让学生在众多大师创设的语言世界里,自觉地感悟其写作技巧,发现其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必然使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其实,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如重视文学熏陶的功能,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呢?

首先,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美感。课堂阅读,教师要善于从中引发学生美感,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为课文中的美所吸引,所陶醉,从而获得思想上的教益,精神上的愉悦,起到调控心理、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美感能力,随之可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细研写景状物、赏析自然风光之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雄伟瑰丽,细研文中写景状物的出色片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二是推敲遣词用字,品味文学语言之美。课文中有丰富优美的文学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音乐性和富于感彩三个基本特征。就其形象性来说,古今不少优秀作家在语言的形象化方面都不惜反复琢磨,费尽心血。例如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有“推敲”的故事流传后世,北宋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有一名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绿”字前后斟酌十几个字才选定,使诗句对春风作了形象的描绘,显示出它给大自然带来的无限生机。三是剖析人物个性,体会艺术形象之美。语文教材中,一些文学大师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阅读,体会这些艺术形象之美,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对比中去求真,崇善,爱美。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根据一定的创新目的,提出或解答超过作品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其目的不再停留在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上,也不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色的评价和鉴赏,而是通过阅读,得出新的创造性的设想或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阅读是高层次的阅读,其实也就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好作品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会比实际生活更普遍。 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不违背艺术形象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丰富的想象去补充作品的未尽之意或者作品留给读者的思考。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再创造便是通过阅读,展开形象思维的结果。阅读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在教学活动的方式上是灵活多样的,如创造性的口头复述的训练,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等等。还可鼓励学生在借鉴写作的时候,进行“反向构思”,标新立异,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第9篇:文学语言赏析范文

一、诗中的形式美

“图像诗”作为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有趣的呈现,从一出现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诗人会按照诗的内容或描写的对象,把文字排成各种独特的图像,有时是一个串烧:

这首诗,通过诗人精心的排列,成了一个串烧,不仅好看、好玩、形象、直观,亦把自己对成长的理解隐藏在了图像之中:成长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这难道不是拥有综合口味的串烧吗?读着这样的诗,你一定会感到图像给你带来的美的感受。

有时,诗歌会像活泼的孩童上下蹦跳,透露着浓浓的情趣:

这首诗来自台湾诗人叶维廉的《水车》,将打水的画面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读着这样的诗歌,我们会有一起一落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水桶,正随着水车在打水,带着满桶的星光与满足,这种美感又怎能用语言来形容呢?

二、诗中的音乐美

诗歌,诗歌,从古至今,诗与歌就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诗和音乐也就成了情迷的朋友。有的诗,它强烈的音乐节奏,比如赵家红的《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这首诗歌,虽然长短不一,但读着它你一定能感受到它内在的节奏,就像是跳动的音符。伴随着这轻快的节奏,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乡下孩子在自由、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诗中的想象美

“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想象之闸启动了,立刻就听到了流水的哗哗声。”诗人圣野的这句话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开启了这想象的闸门,流淌的诗歌才会随之而来。请看,台湾诗人杜荣琛的《春天被卖光了》: 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燕子是个卖布朗。//他随身带着一把剪刀,/每天忙碌的东飞飞,/西剪剪,/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在诗人眼中,有着尖尖尾翼的燕子是“春天卖布郎”,(这是多么形象又奇特的想象)而春天则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被“卖布郎”给“一寸寸”卖光。诗人这种创造性的想象让春天的绚烂与易逝变得立体、生动。我们仿佛就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举着一把大剪刀在一块美丽的大布匹上东剪西剪,由于舍不得,它剪得如此之慢。于是,这块美丽的花布“一寸寸”消失了。“天高任鸟飞”,乘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美好,与诗歌一起飞翔。

四、诗中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中最精炼,如果说文学语言是满天繁星的话,那诗的语言一定是其中最亮的那颗;如果说文学语言是满园缤纷的话,那诗的语言则是最美的那朵。有时,一个题目就会带来一份美丽。班上有个孩子,四年级时写了一首题为“钓春天”的诗:老鹰/鸽子/蝴蝶/远了/远了/成了蓝天中的蝌蚪。/我们拉着长长的线/钓春天。

这灵动的题目让我们眼前一亮:春天,迟迟未来,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孩子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长长的钓竿――风筝线,钓起了春天。把那份期盼与等待都融入了这个“钓”字中,多么精炼,多么传神的表达。

五、诗中的情感美

夜空因为星星而美,草地因为野花而美,大海因为波浪而美,诗歌因为情感而美。请看,圣老的《盲女・阳光》:一个快乐的/盲女/在院子里/晒太阳//盲女说/我看不见阳光/但是我感觉到了/它给的温暖。//

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不是盲女对生活、对命运不公的埋怨,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的小姑娘。阳光给盲女带来了温暖,而盲女则为我们送来了感动。这样的诗歌为我们带来的美感不再只是视觉上的,而且是来自心灵最深处的,我们的心灵也因此得到了美的浸润。再看雪野的《月光》:月光/依靠在门框上/看我/静静地坐着/写作业//那深情的模样/真像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