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纺织经济与贸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经济与贸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纺织经济与贸易

第1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中国市场经济

一、引言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三者的关系,对国际贸易现象的产生提出了深层次的原因,阐明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的动力、利益的来源等。而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更好地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为了追寻超额利润而推动国际贸易,为了更好地促进贸易发展而提供理论指导。两者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内容和对象上各有不同。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提供良好的借鉴,从而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二、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提出来的,应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借鉴与批判。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较为笼统地围绕着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这三者展开。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来科学地揭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由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组成,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背后,来统一地揭示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源于它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实践的探究,不是简简单单地解释表面现象。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出一个总体的规律。马克思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而产生的。对马克思国际贸易进行研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围绕着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分工,可以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利润。这也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中心思想。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国际分工,再加上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这使得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要真正地了解国际贸易,就要更好地了解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出现,促进了各国的生产效率,使得各国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国际分工超越了社会分工的界限,如果没有了国际分工,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一直到今天,国际分工在国际贸易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国际分工,使一种商品可以在各国利用各国的优势,比如技术、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从而使成本较低,获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国际分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有些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是被迫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利润,通过战争等方式攫取落后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而这一现象,也是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这一点,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原因,只停留在经济手段上。除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与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有关。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原理,可以体现在国内市场,也可以体现在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的商品,其价值,就是要通过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体现。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使得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来获得差额。资产阶级通过国际分工产生的成本较小的商品,因为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不同,将商品放在国际市场上售卖,所取得的利润,要远远大于国内取得的利润。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或者是由于商品的独特性,使其拥有国获得商品的垄断权,竞争规律受到限制,垄断价格取决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这使得拥有国大大受益。因此,国际价值也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国际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巨大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是世界市场。

西方的资本主义,以殖民扩张的形式,将东西方国家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西方的经济可以不仅在国内发展,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大程度地获益。因此,可以说,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关键,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养分。只扩大市场,这对资本家的生产和销售都是不可或缺的。世界市场的联结,可以将国内分工扩大到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商品的国际价值。而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中,需要提到的理论家是卢森堡,她首创了世界体系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世界体系。她在世界体系方法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这一理论抛弃了传统的国际政治领域,而是把市场延伸到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间的交换。资本主义间的交换,只属于内部市场的交换。而资本主义和被其剥削的非资本主义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交换,就属于外部市场的交换,这属于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资本输出,这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作了更深入地展开和论证。因此,从卢森堡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资本主义是不能独自存在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如果没有同非资本主义交换,就不能生存。也可以说,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可以说,国际贸易在社会生产下的作用,既是有利的,也是有弊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各国的劳动力、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国际交换和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一国的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扩大,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的产生,并不是一个自愿和不流血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扩大世界市场,必然要迫使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如果生产的无限扩大和需求的有限减少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矛盾,这必然会产生经济危机,这在历史上也已经证明了。

三、西方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经过各个时代经济学家的补充,直到现在,已经大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可以提及的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贸易中,虽然提及的是自由贸易,但是在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都是由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联结在一起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虽然有一定的保护主义,但主要着重的是自由贸易。而比较着重保护主义的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和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等等。西方经济学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这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呈现出国际贸易理论的萌芽,但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接着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对此进行完善,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完成的,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越来越无法满足新的国际贸易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规模报酬递增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但相对的每个理论都有其弊病,而需要应对新问题,需要多者统一起来讨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的距离已经无法阻挡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渐渐地融入国际贸易的潮流,而面对这一情况,西方经济学也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从而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开始,都是围绕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中心来思考和研究的。如何在国际贸易这一浪潮中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来更方便地为资产阶级提高效率,这是西方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从早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学说开始,其主张认为一国积攒财富的手段,就是要增加贵金属货币财富,而为了获取货币,需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本国商品输出,实现本国贸易顺差。早期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有了贸易顺差的意识,扩大一国的出口,可以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为以后的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然而早期的重商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局限,资本主义只是把眼光局限于货币上,而没有注意到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可以带来多大的财富。基于这一思想,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就把国际贸易注重在国际分工上,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可以通过各自的优势,而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双赢。之后,相互需求论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贸易分析模式,它提出了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两国的需求强度上,需求强度如果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瑞典科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这一理论,也为日后的新贸易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战之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何来解释这些变化,新国际贸易理论试图用多方面多理论来研究,比如规模报酬递增理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成本的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贸易分工可以使一国扩大产业规模而获利,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贸易。与规模递增从而成本递减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来解释新形势下的国际贸易。新技术的创新,可以使一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率先获利,但是随着模仿时滞的克服,新技术传播到各国,一些落后国家也拥有了该项技术。这一理论也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这些理论都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都具有片面性,无法解释全部的新特点。因此,新国际贸易理论只能解释表面现象,却不能挖掘国际贸易新形势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中,总有率先崛起的大国,也有落后的国家。

如何让这些稍显落后的国家,如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润,西方国际贸易理论还相对应地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其主要的论点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的对外乘数理论,这些贸易理论为一个稍显落后的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各个主张仍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幼稚工业保护论中,在具体操作上对保护对象的选择并没有做深层次的分析。如果保护手段选错,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进程,中心-论提供了新的方向,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发达国家控制的体系,但其发展并不理想,中心-论抛弃了市场机制,想要争取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但是对于现在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虽然组成的理论庞大,但是各个理论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各有其侧重点,不能一概而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体和分工上进行综合的研究,新国际贸易理论又是在新的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特点的不同解释,每一个理论虽然不同,但都有相关的关系。一个现象,可能是由多个理论来解释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对背后的经济现象作深层次的研究,只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取得利润,这与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同。但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深思,它为各国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指导,每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实践或多或少都借鉴了西方经济学,它对我们的影响重大。

四、比较与评价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在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后诞生的。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在深刻地研究了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国际贸易理论。两者的相通之处都看到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工发展较快时,国际贸易发展也较快,国际分工还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在传统的国际分工中,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的分工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家剥削落后的国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并没有把社会差异和历史范畴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而只是假设于参与国之间贸易位置的平等,通过这一方面来推导理论公式。可以说,在国际分工上,两者都注意到了,可是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在国际价值上,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获得的利润更大,因此商品就更青睐于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思想,又与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类似。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为不同国家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两者互相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马克思揭示的是国际贸易商品交易的一般规律,是为了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要素禀赋则是通过了解各国商品相对差异,来更好地为国际贸易服务,出口该国相对富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可以这么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和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都有其可以借鉴的地方。两者相互关联,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为西方的国际贸易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完善,而马克思通过研究这些西方的具体实践和相对应的技术,更概括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

参考文献:

[1]蒋雅文,耿作石,张世晴.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彤玉,张桂文.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其人.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第2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752.62;F426.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成本、价格与数量方面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贸易形式日渐多样化,抬高产品成本现象普遍化,进而,在提高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动态控制产品进口数量。由于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出现各种贸易壁垒,比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1]。随之,生产技术、劳工待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我国来说,纺织品企业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力”,才能有效满足这方面的客观要求,为了有效打破技术壁垒,必须注重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同时,在纺织品原料来源、质量方面,部分进出口国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幅度增加了纺织品成本,纺织品价格也进一步提升。对于这方面来说,所采取的保障对策:关税、配额以及反倾销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纺织品的价格,防止我国在纺织品出口市场中占据低价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借助相关曲线图,以“成本、价格、数量”为基点,从经济学层面客观分析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在(A)图中,S、D两条线分别指进口国国内纺织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国内均衡价格、产量分别指图中的P0、Q0。由于我国纺织品物美价廉,该国家纺织品价格也有所降低,即P1,在低价影响下,该国纺织品厂商也适当减少了供给数量,即S1,但社会大众在这方面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还有所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需求、供给二者间出现缺口,这就需要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进行填补,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在纺织品方面的客观需求。同时,在进口国贸易保护对策影响下,我国纺织品成本有所提高,进口国家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有所提升,即P2,在该价格作用下,进口国纺织品生产量有所增加,国内对纺织品需求量有所减少,纺织品供应缺口发生了变化,即D2-S2,随之,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也有所减少,这是因为该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也能提供相应的纺织品,出现了贸易转移,其他价格更低的供应国来补充对应的贸易转移量。在(B)中,我国纺织品供给线、需求线分别为S0线、D线,随着国外市场纺织品价格持续上升,进口国在纺织品方面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导致大部分纺织品又流入国内,导致我国纺织品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纺织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对于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一旦出现供给过剩问题,必定会减少纺织品生产量,生产规模日渐缩小,纺织品成本增加,纺织品供给价格也有所增加,进而,随着纺织品出口量日渐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贸易条件方面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如果采用贸易限制实对策,我国纺织品出口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会增加其出口成本。如果只有两种商品,纺织品和一种其他商品,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同时需要进口该类商品,另一国和我国进口的商品整好相反。一旦实施贸易措施,短时间内,由于贸易条件受到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量会大幅度减少,出口的一些纺织品又会流回我国,纺织品出现供过于求现象,纺织品市场中纺织品价格会大幅度降低,其出口价格也会低于之前,贸易条件处于恶化状态,纺织品出口收益迅速下滑。这是因为在实施贸易措施之后,从我国进口纺织品的国家将会从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甚至依靠自身纺织品企业生产纺织品,会进一步扩大纺织品生产量,我国向该国出口的纺织品必须转向第三方市场。站在长远的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出口企业会受到严重影响,纺织品进口国对其需求量不断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部门也无法处于正常运营状态,贸易条件会进一步恶化。

三、技术创新方面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如果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长期受到贸易保护刺激以及压力,纺织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极有可能被激发。就我国而言,属于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以及贸易国家,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民消费意识不强,纺织品出口企业也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纺织品出口贸易方面,发达国家极易采取相关贸易措施使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影响,比如,技术法规、卫生检疫制度[3]。在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也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纺织品生产整体效率与质量,大幅度降低纺织品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想要有效突破各贸易壁垒,必须将技术创新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纺织品整体质量,避免受到纺织品各类贸易限制影响。在残酷的纺织品贸易环境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也必须转变自身运营理念,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以及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在经济学角度来说,我国纺织品出口中会受到国际贸易环境深刻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成本、数量、贸易条件、贸易流向等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纺织品出口企业都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要根据纺织品贸易环境,立足基本国情,构建“安全、稳定”的出口贸易平台,纺织品出口方面要强化自身品牌战略意识,加大自身技术创新力度,采用“走出去”等战略方针。以此,避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到各种贸易壁垒影响,确保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活动顺利进行,增加纺织品出口量的基础上,减少自身成本,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促使我国纺织品行业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燕.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科技资讯,2014,35:215.

第3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关税;纺织品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68-03

中国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都是全世界的加工工厂,而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我国纺织业,其发展一直都是高投入、高能耗、低回报的“两高一低”模式。但尽管如此,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我国纺织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注入了不少的活力,在解决我国人民就业问题上也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面对现如今的“低碳经济”[1~3]和发达国家即将实施的碳关税的开征[4~5],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纺织业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因此,如何顺应全球经济低碳化趋势,改变我国纺织品发展模式,提高我国纺织品研发和生产技术,减少我国纺织品生产过程碳的排放,继续维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6~7]。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分析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规模分析

自2001年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国外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以此为契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快速地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纺织品出口同时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也仍然是为我国创造大量外汇收入的主力军。通过近十五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就可见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得到了多么飞速的发展,尽管在近三年发展步伐有所减缓,但在这段期间包括未来,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地区分布分析

自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就日益频繁,而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也同样如此。2001―2010年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因此我国纺织品对欧、美、日的对外依存度也相对较高。但随着近三四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伙伴也相应地产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1)随着东盟市场的崛起,欧盟的地位已经开始逐渐被东盟取代,东盟市场成为拉动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中坚力量;(2)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欧盟与日本的依赖逐步减弱,但由于美国近几年正逐步从2009年经济危机的浪潮中苏醒,故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力仍然比较大。

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为2 838.9亿元,同比下降了4.9%,出口量下降1.2%。下图显示,截至2016年2月份,我国纺织品出口持续下降趋势,情况更加不乐观,出口额下降了15.7%。在传统纺织品出口国家中,我国仅对美国出口保持增长,增幅为6.6%;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量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3.7%、11.7%。另外,在其他市场中,除中东与非洲外都延续去年的下降趋势,由以俄罗斯下降明显,下降32.6%。

我国与传统纺织品出口国家的出口额波动幅度情况图

(三)印度纺织品出口贸易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同样,对于作为世界工厂的印度而言,碳关税将对印度的纺织业的影响力也十分巨大。首先对于出口规模而言,印度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在近些年增速迅猛,甚至还于2014年一举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8],但是相较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而言,印度至今仍望尘莫及。在出口贸易地区的分布上,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事实上都相对集中于欧、美这两大发达国家市场,而印度对于欧、美市场的依赖程度相较中国而言更为明显,故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出口在国际上存在一定的竞争性。虽然目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仍处于领先地位,且远远地大于印度,但是近几年印度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增速十分迅猛,且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不停上涨,我国纺织业存在的传统优势也在逐渐被印度取代,所以印度的纺织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国纺织行业也亟待面临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等问题,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浅析

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3个指标性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迄今为止,在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中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始终都占据着相当大的国际市场,而且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其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不言而喻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纺织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同理,我国的纺织行业对于技术与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逐步削弱,且随着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在国际市场上的活跃,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之路将会面临一些比较大的困难。

二、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分析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CO2排放特别关税。那么,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通过大多数学者对碳关税的研究分析可知,碳关税实际上是某些发达国家在借着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因为碳关税的开征会使发达国家获益良多,并且还会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纺织工业技术落后且缺乏自主创新,纺织产品竞争力不断削弱;(2)纺织品的生产过程之中对于碳排放的控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无法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标准;(3)纺织品出口贸易对外依存度高,故也容易面临贸易壁垒的巨大打击。因此,为应对部分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我国必须在2020年之前较好地控制好纺织品生产时的碳排放量,否则2020年时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势必将遭受新一轮的冲击。

(二)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潜在影响主要包括:(1)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成本,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出口竞争力;(2)缩小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出口规模,降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总额;(3)从长远发展考虑,碳关税的征收也可能促使我国纺织业结构优化,提高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因此,在低碳绿色经济的潮流里,不仅要认清某些发达国家以绿色低碳为名以保护本国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本质,还要把握好碳关税有可能带给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积极意义。在维护我国正当利益的同时,使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与竞争优势。

三、应对碳关税消极影响的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策略研究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国家层面应对策略

为减小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国家层面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加强我国纺织品生产低碳绿色发展观念、低碳意识的教育与宣传,让我国纺织品“低碳”生产成为实际行动,让我国纺织企业积极承担节能减排社会责任。(2)建立健全我国纺织品生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并坚定维护我国纺织品生产自身权益。(3)提供积极的政策优惠与经济支持,给我国纺织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提供强大的后盾。(4)在国内开征我国纺织品碳税。根据世贸组织协议,如果我国已在国内征收纺织品碳税,则进口国不能再次征收我国纺织品碳关税,因此,在国内开征我国纺织品碳税,可以有效地避免进口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过程中征收碳关税,同时还可降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外贸风险。当然,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企业层面应对策略

为减小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企业层面应对策略主要包括:(1)研发和生产绿色纺织品。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企业应该从自身利益与应承担的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脚踏实地地推行纺织品研发和生产中所有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尽量做到不污染环境,并从源头上做好纺织品研发和生产节能减排工作,从而有效规避碳关税的征收。(2)推动我国纺织企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设计与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品牌建设。(3)加快我国纺织品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纺织产品附加值。集中投资,加强对低碳绿色纺织产品的研发,提高低碳绿色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低碳绿色纺织品品牌,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市场份额。(4)扩大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国内市场,开拓新兴低碳绿色纺织品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符合我国人民需求的低碳绿色纺织品市场需求也日益增大,我国政府提出的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也为开拓新兴低碳绿色纺织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符合我国人民需求的低碳绿色纺织品国内贸易市场条件也日趋成熟。(5)积极开拓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的新兴出口贸易国际市场。除与我国纺织品贸易互动频繁的东盟之外,我国在非洲和南美纺织品市场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如果我国低碳绿色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经济重心部分转移至东盟、非洲和南美等三个地区,将会显著减少我国纺织品出口对欧、美和日本的依赖程度,也可有效地规避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结论

第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规模与市场分布现状表明,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因此我国纺织品对欧、美、日的对外依存度也相对较高,容易遭受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第二,碳关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增加我国纺织品出口成本、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缩小我国纺织品出口规模和降低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等方面。而从长远发展看,碳关税的征收也有可能会成为促进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从这一点来说,碳关税事实上也是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第4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关键词 TPP;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8-0035-05

一、前 言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于2005年7月签订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该协议2006年5月28日正式生效,作为四国之间在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贸易和投资等相关领域给予互惠的经济合作协定,称为“P4协议”。为避免被亚太经济边缘化、平衡与抑制中国的崛起、重振国内经济,美国于2008年9月加入TPP谈判,并于2009年11月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随后,澳大利亚和秘鲁加入TPP。2010年,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成为TPP谈判成员,TPP成员数量扩大到9个。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正式成为TPP第10个成员国。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正式加入TPP。2013年7月日本成为TPP最新成员,从而使TPP谈判方扩大至12 国,涵盖约1/3的全球贸易,参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占世界经济比重近4成,TPP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自美国高调加入并开始主导TPP谈判进程以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TPP的关注度迅速提升。饶芸燕(2013)认为TPP将成为美国重返亚洲、建立全球经贸霸权、平衡中国的新工具;胡麦秀(2012)指出TPP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作为亚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与TPP成员国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TPP组织的成立及其发展前景可能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汤碧、林桂军(2012)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美国主导的TPP冲击了中国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战略,改变了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流向,将会减少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并且使中国在区域合作中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损害;彭支伟、张伯伟(2013)、赵金龙(2012)、万璐(2011)等学者运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得出,TPP将会使中国福利受损、贸易条件恶化,这些研究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重点分析了TPP对相关国家整体福利、贸易情况的影响。中国至今没有收到加入TPP谈判的邀请,很有可能会成为TPP的“最大牺牲品”,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纺织服装产业,可能会最先受到冲击,这使得中国必须要提高警惕,正确应对。TPP的生效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陆圣(2013)运用全球贸易分析(GTAP)一般均衡模型就TPP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部门有可能成为TPP的“输家”;曾坤生和王珏(2012)选取三个常用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TPP12国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情况,指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对外依存度较大,不管加不加入TPP,都必须要壮大自身。纺织服装部门是TPP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尝试从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的贸易现状入手,收集整理大量的数据,重点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中国纺织服装部门提出应对TPP的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出口总量和全球纺织服装出口中一直占据较高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持续增长,为我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做出了巨大贡献。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十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9];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①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1992至2013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总额变化如图1所示。下文采用的纺织服装贸易统计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易(UNcomtrade)数据库,纺织服装产业分类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版本(SITC Rev.3)进行界定。

由图1可以看出,除却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出口额基本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出口额增长趋势比较缓慢,加入WTO之后,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额相比加入之前急剧增长。这可能得益于中国加入WTO便与除越南之外的TPP成员国同属于WTO,各种优惠贸易安排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纺织服装对TPP成员国的出口,这也许可以从反面预测如果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可能会削减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

一旦TPP谈判达成协议,其成员国之间将免除所有的产品关税,实现百分之百的货物贸易自由化,越南、秘鲁及马来西亚等国由于贸易转移效应势必会部分取代原属于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影响中国纺织服装的竞争力。中国和TPP成员国相比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如何,将是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分析的内容。

三、中国与TPP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对比分析

为综合研究中国与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情况,本文从众多测算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中选取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实证分析。

(一)出口市场占有率

出口市场占有率(MS)指一国某产业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这种产业的出口总额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该国某产业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其值越大,表明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其公式为:

MSi=Xi/Xw (1)

MS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市场占有率;Xi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Xw为该产业的世界出口总额。根据可获得的数据,对2003~2012年中国和除文莱之外的TPP成员国进行对比分析,应用公式(1)计算了中国和TPP成员国的MS指数②,分析结果可以发现:

近十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出口市场上的占有率是逐年上升的,2012年的比重达到37.74%,远远高于TPP各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智利、马来西亚、秘鲁的纺织服装市场占有率略有升高;越南近年来增长迅速,市场占有率已由2003年的0.96%上升到2012年的2.71%,在TPP成员国中纺织服装贸易市场占有率仅次于美国;除上述四国之外,TPP的其他成员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占有率都处于下降过程。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又称净出口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同时考虑了对外贸易中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TC指数的值越接近1,表明该国纺织服装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表示竞争力越弱;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TCi=(Xi-Mi)/(Xi+Mi) (2)

TC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进口额。计算2003~2012年我国和TPP成员国的TC指数,从中可以发现:

中国纺织服装的TC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66上升到2012年的0.82,存在较强的贸易竞争力。由于美国是纺织服装进口大国,导致美国的TC指数与出口市场占有率不一致,其MS指数在TPP成员国中位居榜首,而TC指数却垫底TPP;墨西哥的TC指数虽然在样本初期大于0,但在2006年之后TC值开始小于0且继续下降;马来西亚、秘鲁和越南的TC指数大于0,并且越南的指数还在不断增加,说明其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其他TPP成员国TC指数都小于0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的比率。该指数剔除了国家出口总量和世界出口总量波动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出口与世界该类产品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RCA指数的具体公式如下:

RCAi=(Xi/Xie)/(Xw/Xwe) (3)

其中,RCAi表示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代表i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额,Xie为i国总出口额,Xw表示纺织服装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we为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额。一般认为,若RCA≥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若2.5>RCA≥1.2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若1.25>RCA≥0.8则具有一般的竞争力;若RCA

在样本区间内,中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始终大于2.5且变动很小,表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RCA指数在样本区间内均大于我国的RCA指数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竞争力不容小觑;秘鲁纺织服装的RCA指数呈下降趋势,由较强竞争力下降为一般竞争力;墨西哥的RCA也表现为下降趋势,纺织服装由一般竞争力产业转变为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他TPP各成员国的RCA指数均小于0.8,竞争力很弱且大多数成员国的竞争力还在继续下降。

由上文定量分析可知我国纺织服装具有出口竞争力,但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若TPP谈判成功,成员国之间相互免除关税以及对非成员国设置的非关税壁垒等因素势必会降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在TPP成员国中的竞争力。

四、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潜在影响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仍然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出口的大多数纺织服装商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化严重。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大多依靠低价格获胜;且大部分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由于TPP成员国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TPP对纺织服装部门条款的实施可能会大大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纺织服装竞争力。

(一)TPP实施后引起的价格竞争力变化将减少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

TPP成员中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进口国,越南、墨西哥、日本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亚太的主要竞争对手,越南甚至是仅次于中国的美国第二大纺织服装进口来源国。TPP达成后,其成员国将会对来自区域内的纺织服装产品全部减免进口关税,而对非成员国的产品仍保持原进口关税。由于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具有较高的相互替代性,且税率直接影响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价格,若TPP成功实施,依靠价格竞争力取胜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关税减免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陆圣(2013)的研究结果证明:TPP实施后,在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下,中国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的服装出口将大幅减少,如果被排除在TPP外,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很可能成为TPP的“输家”。

(二)“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降低我国纺织服装中间品竞争力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弥补关税作用的不足,各种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其作用亦日益凸显。原产地规则作为非关税措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进口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和其他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发达国家的青睐。TPP协议规定只有符合原产地规则的产品才是贸易自由化的对象。TPP中较为严苛的“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条款的制定和运用将会对中国和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产生影响。“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要求受惠产品从纺纱开始至产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必须全部在成员国国内生产,才能享受自由贸易区所规定的优惠措施。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向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间产品,但是“从纱认定”原产地规则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碍这种贸易模式,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影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力。

(三)TPP的其他议题也将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

TPP谈判议题相当广泛,包括农业、政府采购、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政策、贸易救济措施、市场准入、跨境服务等多个领域。美国引入的“高标准、严要求”谈判规则超越了WTO,其中有些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跨境电子商务等,对我国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冲击,会间接削弱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竞争力。同时TPP在新兴贸易领域也设立了规则保护,而这些领域很多也涉及纺织服装产业。TPP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居多,大部分成员国对纺织服装进口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企业还无法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管理体系和社会责任等国际标准。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TPP成员国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长期位于中国10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家和地区之列;近20年来,中国对TPP成员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占中国对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5%以上,TPP成员国对中国纺织服装的进口变化将会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通过综合分析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项指标,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大国地位非常稳固,出口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且始终保持大额顺差,与TPP成员国相比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我国纺织服装的RCA指数不仅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而且小于越南纺织服装的RCA指数,表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相对优势在下降。

(3)若TPP成功实施,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必然会受到TPP协议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使得美国、日本等国减少从中国的纺织服装进口,转而增加从越南、墨西哥等国的纺织服装进口;“从纱认定”的原产地规则将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TPP成员国时受到歧视待遇,阻碍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我国很多纺织服装产品目前还无法达到国际管理体系的要求,制约我国未来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成为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障碍,严重制约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竞争力。

(二)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结合TPP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可能造成的影响,应采取下列措施,以使我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具有可持续的出口竞争力。

1. 按兵不动,密切关注TPP谈判进展

中国应加强对TPP谈判进展的研究,密切关注其发展进程,形成对TPP的正确认识和准确判断,这是针对TPP可能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采取有效对策的基础。虽然TPP已历经19轮谈判,但目前仍存在较大分歧。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关税税率等方面的差异较大,“高标准、严要求”的TPP谈判议题最终能否达成,取决于成员国间、成员国内各行业间利益矛盾的平衡和协调,还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中国此时没必要急于加入TPP谈判,但应及时深度地跟踪TPP的变化和进展,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和深化有关纺织服装贸易议题的研究,以积极应对可能达成的各种协定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2. 加强对外区域合作,推动现有FTA的发展

TPP的大部分成员国都与中国签有FTA,随着TPP作为新贸易协定的出现和发展,原有的FTA不可避免地将遭受削弱。目前,中国在暂不参与TPP的情势下,为最大限度地弥补TPP潜在的贸易转移效应将会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造成的损失,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快推进中日韩FTA谈判,如果中日韩FTA能够达成,必将大幅抵消TPP实施带给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消极影响;其次,大力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FTA谈判,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经济高度互补,合作领域非常广阔,中澳FTA谈判若顺利完成,不仅能大大提高两国的经济发展、巩固双边关系,也可促进中澳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最后,积极探索金砖五国达成FTA的可能性,金砖五国覆盖亚、欧、非、拉美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金砖五国作为全球五大新兴经济体,潜力巨大,若能达成FTA,必将会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出口契机。

3. 提高纺织服装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TPP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要求,很多涉及纺织服装产业,对我国目前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出口,或许政府可以对纺织服装征收更严格的环境税,再将这部分收入帮助企业发展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在纺织服装产品知识产权和安全性检测等方面加强力度,打击侵权和劣质产品,减少产品召回和避免知识产品等贸易壁垒。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发达国家对纺织服装贸易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也是为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经过竞争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将在今后的纺织服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出口竞争力。

[注 释]

① 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计算所得。

② 如需计算结果,可以联系作者。

[参考文献]

[1] 胡麦秀.美国主导TPP的战略动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情报杂志,2012(9):81-86.

[2] 陆圣.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潜在影响――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世界经济研究,2013(11):27-33.

[3] 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4] 饶芸燕.模板、跳板、挡板:美国战略视角下TPP功能的三位一体[J].世界经济研究,2013(8):9-15.

[5] 汤碧,林桂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战略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6-20.

[6]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4):60-73.

[7] 曾坤生,王珏.中国对TPP参与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10):54-57.

[8] 赵金龙.美国TPP战略的动机及其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2(6):18-26.

[9] 朱彤,孙永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2):25-31.

[10] Areerat T,Kameyama H,Ito S,et al. Trans Pacific St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With Japan,South Korea and China Integrate: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12,4(1): 40.

[11] Armstrong S. Austral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R].2011.

第5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主要面临的教学问题分析

通过对纺织行业贸易人才市场的调研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明确了目前纺织行业国贸人才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内涵界定问题。已有的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概略性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范围,缺少以规格精确的方式对目标内涵进行详细而清晰的定义。

(2)课程体系与纺织行业国贸人才素质培养的协调问题。已有理论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产业发展对产品知识与行业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实验为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职业、就业、创业课程多是以宣讲或授课方式进行,而不是有机融入企业实践过程。

(3)培养途径与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适应问题。传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基础训练,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差、递进性较弱,实践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不明显,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品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与方法:

1、确定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纺织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天纺集团、天津真星纺织有限公司等的调研、咨询基础上,确定了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即4种素质,5大领域知识、6种能力。

4种素质:扎实的专业、行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操守、务实的就业理念和较强的创业意识。

5大领域知识:国贸专业知识、纺织行业知识、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础、法律知识。

6种能力:学习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实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创建在“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贯穿纺织特色,内在结合、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1)“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教育内在结合、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按照4种素质、5大领域知识和6种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建设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特色方向平台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突出行业特色的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将理论课程体系向实践环节内在拓展,构建专业基础—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内在演进的课程序列: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培养学生国贸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础和法律知识的专业教育,以经济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产业认知实习、社会统计调查、电子商务认知实训等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以海关业务演练、纺织外贸跟单、毕业实习等为基础的就业教育,以跨国公司经营、专业技能、创业专题实训等为主的创业教育。

(2)在课程体系中贯穿纺织特色。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纺织商品学》、《纺织经济专题》等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将《纺织外贸跟单》、《纺织贸易专题》等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等6门理论课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认知与模拟》、《社会统计调查》、《海关业务演练》等5门实验课、教学软件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新增纺织外贸跟单教学软件,新增5个纺织企业实习基地,超过40%的毕业论文与纺织贸易有关。

3、探索“学习-实训-就业实习”的学程途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多年纺织贸易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承担了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经济类专业就业形式实习的研究与实践”,与纺织企业合建综合应用型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就业实习”的螺旋式提升能力培养模式:在1-3学期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在第4-5学期,由企业教师以“模拟职场”的方式进行“学期实训”,进行职业测评、职业认知和职场礼仪培训活动。在第6学期,在实践基地进行就业体验和模拟面试:与企业员工组队就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国际商务谈判;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组织面试模拟活动。在第7-8学期,进行就业形式实习和创业教育:实行“双导师制”,尝试就业形式实习并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定期邀请纺织行业成功人士举办“大学生发展指导与创业素质培养”、“纺织行业创业必备知识与运用”等一系列讲座进行创业指导;认真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天纺集团合作,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博览室举办“抵羊1912”纺织服装品贸易博览会,组织学生与天津真星纺织有限公司共建“中外毛巾产品展示中心”,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举办的国际贸易博览大赛等创业实践体验;与天津市劳动局合作,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创业技能资格培训;利用模拟公司创立“创业工作社”,

鼓励网上开店,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4、创新合作培养机制。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企业共建教学管理团队;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务性强的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国贸专业45岁以下专业教师中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和纺织企业工作经历的占46%,每年安排2-3名教师去纺织企业学习。

三、创新点

1、教学理念创新。

创新性提出了“把行业人才需求放置在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四个维度上培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在纺织企业具体实践环境中培养纺织行业国贸人才”的教学理念。

第6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关键词:纺织贸易 院系合作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05

发展跨学科专业是现代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教育部早在2001 年12 月25 日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提倡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高等纺织院校也已认识到跨学科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并在此领域内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纺织贸易专业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专业多设置于全日制高校的纺织学院,也可设置于具有纺织工业特色的综合大学的经济学院,如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的纺织工程专业和其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都下设有纺织贸易方向。然而,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学院的不同资源优势及偏重,纺织贸易专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及建议。

1 纺织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纺织贸易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瓶颈问题,急需改革并突破:

1.1 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目标严重趋同

纺织贸易方向的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普遍趋同,各自特色不突出,未能完全考量学科资源、办学条件、生源层次、专业资源和师资力量等客观差异性,也未能充分利用各自的独特学科资源和竞争性优势,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纺织贸易人才的需求。

1.2 课程设置脱离人才培养目标

纺织贸易专业都共同开设有商品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等基础课程,但更多的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各自师资的限制,无法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设于纺织学院的该方向将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任选课,是学生在修完主干课程和学分之后出于兴趣爱好而自选的课程,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从难易程度上看也相对浅显;而在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的纺织贸易方向教学计划中,又将织造原理、针织原理、染整原理等主干课程整合为一门专业任选课程“纺织工程概论”,供学生选修。

1.3 师资队伍各有优劣势,但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

纺织贸易专业的教师往往只具有单一学科的学位或学历,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同时具备国际贸易和纺织学科双学历的教师仅占不到1%。而其在授课过程中所欠缺的学科知识往往只能通过自学,这势必会导致所授内容的深度、难度及前沿性不足,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4 实验实践资源未能整合利用

纺织学院和经济学院现有的实验装置和实验场所有很大的区别,在纺织学院的实践教学中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而经济学院则较注重贸易环节和流程的模拟和实践,二者各有侧重亦各有欠缺。如纺织学院开设的纺织商品检验学课程因其具备实验条件故配备了纺织商品检验学实验课程,而经济学院的商品检验检疫和纺织商品学课程却只能纸上谈兵;再如经济学院为纺织外贸跟单课程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引进了3D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可以进行纺织商品外贸全过程的跟进训练,而纺织学院则无法开设该门课程。

1.5 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由于实习的时间、地点、经费、安全性、保密性等多方面因素,纺织贸易专业的顶岗实习往往难以实现,学生们大多只能在实验车间或实习工厂里走马观花地参观,或做些简单的技工、文案工作,形成“实习劳动化,实践形式化”的困局,很难达到实习实践的目标。

2 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规划

纺织贸易专业的发展要求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张廷海,张庆亮(2010)曾提出特色专业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我校两纺织贸易方向均应立足于服务区域和行业的需要,紧贴天津建设“北方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的需要,围绕纺织品贸易平台,注重纺织专业与贸易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熟练掌握纺织材料、纺织加工流程、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较全面掌握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方法和操作技巧,具有较强计算机与英语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突出特色

3.1 开展院系合作培养,人才共建

打破学院行政设置,充分利用两学院现有的师资力量,优势学科,财政投入,教学、科研设施与设备,知识产权、合作企业等内外部资源,优势互补,构建教学团队,共担课程,共享实验实践资源。

3.2 师资交互培养

充分利用两院优势资源,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分批、定期的交互式培养,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科学研究、管理研究等多角度全方位有计划地进修,使只具备单一学科学历的教师更加深入地掌握所需学科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成立学生互助小组,搭建学习平台

在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打破原有院系和班级设置,将两院学生混班编排,成立学生互助小组,共建学科学习网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发挥各自学科特长,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刘何清,刘荣华.论高效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特色定位原则与过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2]黄豹.纺织类高校专业生存及发展的评价标准――以武汉纺织大学法学专业为例[J].纺织教育,2012,(4).

第7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一、美国纺织服装产业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美国的纺织服装工业开始于1790年,塞缪尔・斯拉特(Samuel Slater)利用其在英国阿克莱特所学到的技术经验建立了美国第一家棉纺工厂,至今已有210多年的历史。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一样,纺织服装产业为美国经济腾飞和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美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历史分析,该部门经历了发展――衰退的过程,但由于美国政府在过去的200多年里采取了有力的贸易保护措施,因而美国的纺织服装业在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美国纺织业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三个阶段。

二战前美国的贸易保护:关税措施。

1820-1920年期间(除1840年时段外),美国的进口关税均高于英国。与当时英国、法国、荷兰等先进的工业国家相比,美国采取了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作为美国工业化先锋的棉纺织业就是在关税保护下发展起来的。

1816年美国颁布的关税法规定,对进口的棉纺织品征收25%的关税,其中的最低估价条款对进口的初级棉纺织品的限制尤为明显。该法为刚刚建立起来的纺织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保护。1913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纺织品产量的第一大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纺织品进口仍采取高关税保护。棉纱的关税为7.9%,非漂白棉织品为6.1%,印染棉织品12.8%,而在同期英国这三项产品都为“零”关税。

二战后的非关税壁垒:配额。

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于1947年成立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GATT成立的宗旨是大幅度降低关税,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保证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美国对纺织服装生产的贸易保护,由以前的以关税为主转变为以配额为主、自愿出口限制为辅。1955年,日本纺织服装产品大量向美国出口引发的矛盾是这一贸易保护方式转变的标志。

1953年日本纺织市场萧条,库存产品大量积压,棉织品价格跌到国际市场价格之下,造成向美国市场大量出口,对美国纺织服装业造成严重的威胁。日本对美国的棉织品出口由1953年的21亿日元增加到1955年的111亿日元,增长五倍,女士衬衣出口由1953年的5000打增长至1955年的40万打,增长近80倍,出现了所谓的“一美元一件衬衣事件”。

在此情形下,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请求议会通过立法限制进口。为了回避贸易矛盾,1956年日本纺织业实行了“自愿出口限制(VER)”。1957年,针对美国政府的强烈要求,日美两国签署了《日美棉织品协议》,以政府间协议的方式实行自愿出口限制。

在美国的领导下,发达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共同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采取数量限制。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实行数量限制是违背GATT第一条(一般最惠国待遇)和第十一条(要求基本取消数量限制)的。然而,为了使数量限制合法化,发达国家“创新”了通过多边协商一致来背离GATT规则的方法。

走向“创新”管制贸易的第一步是在狄龙回合(1961年)中达成的棉纺织品短期协议,这很快发展成为长期纤维协议(1962年),并因此导致了连续四个多种纤维协定(MFA)。MFA的歧视特征逐步加强,新覆盖的产品和国家也不断扩大。自1986年以来,不仅棉纤维,而且还有羊毛、人造纤维,所有的植物纤维以及混合丝都被包含进来。第一个MFA于1973年达成,到1994年,第四个MFA已包括了45个缔约方,其中包括中国。MFA包含的出口受限于双边同意的数量限制或单边设置的限制。由于纺织品和服装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45%,MFA已成为南北方贸易框架的基石。MFA对贸易的限制是巨大的,如果没有MFA,估计服装产品贸易会增加25%,纺织品的贸易会增加10%。

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ATC),MFA将于2004年底消亡。美国纺织服装业所享受的贸易保护环境也将发生较大转变。但无论如何,美国纺织服装业在过去50年间因为上述非关税壁垒,避免了严酷的市场竞争,在政府贸易保护这只“有形的手掌里”渡过了一段安逸的时光。

由于美国在中国“入世”谈判中施加了压力,要求在取消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和服装产品限制以后,允许美国在纺织品服装进口激增而导致行业受损情况下,根据ATC保障条款,行使保障权,其有效期到2008年12月31日,这要比ATC的有效期晚四年,再一次为美国纺织服装业赢得了贸易保护机会。

WTO下的保护方式:反倾销与保障措施。

在MFA于2004年底消亡后,反倾销和紧急保障措施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对纺织服装业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们一致反对反倾销行为。反倾销是WTO的主要漏洞,常常被各国产业当作一种武器加以使用。反倾销与紧急保障措施很容易被改良成为新的保护主义,它有可能被进口竞争利益集团操纵和滥用。据统计,1995-2002年的六年间,全球发动反倾销调查1979起,反补贴调查147起,实施保障措施(至2001年底)114起,其中美国的比例最高。

1975年1月至1996年8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接受了66件保障条款的申诉,其中30起已被驳回,34起被送至总统,总统至少对11起采取了进口自愿限制措施。在这些案件中,虽然美国总统采取了技术性否决,但是却启用了其他具有进口限制效应的法律程序。

纺织品和服装是经常面临类似保护措施的主要产品,可以预计,随着2004年总统大选来临,美国纺织服装业将抓住机会,争取新的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出口不断增长,但是所面临的反倾销也在与日俱增。迄今为止,中国所遭遇的反倾销案达到了500多起。中国已经连续七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从趋势上看,反倾销和紧急保障措施将成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拦路虎。

二、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品市场,产品消费量占全球的20%。纱、服装、家用纺织品年消费额达1850多亿美元,仅服装一类,每年的市场销售总额就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目前在美国服装消费中,约有近60%为进口。2003年,加拿大、墨西哥以及加勒比国家、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服装产品在美服装进口市场中占31.4%,这部分进口额主要受惠于美国的特殊贸易政策,从其他各国(地区)进口纺织服装品的比例分别为:中国17.2%,东盟(ASEAN)14.0%,,欧盟15国6.0%,中国香港4.7%,韩国3.2%,中国台湾2.8%。

从美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分析,纺织业由于原料便宜,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有规模优势,基本能满足国内的需要,贸易略有盈余。制成品、服装则已丧失了比较优势,为贸易逆差部门。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这两个部门。2002年美国有制成品企业7333个、服装企业12516个。

从产业发展状况分析,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相比,纺织服装业效益差、收入低,且呈逐步恶化之势,是典型的衰退部门。1950年,该部门的GDP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为9.8%,2000年降到3.2%,纺织业和服装业的人均GDP在美国制造业人均GDP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66%和54%分别下降为2000年的54%和47%。2001年,两行业总税收分别为7.14亿和4.16亿美元,只占制造业的1.1%和0.65%。这些数据说明,其对社会的贡献度比较低,是一种以解决就业为特点的产业。

过去的50多年中,纺织服装业的就业人数由246万下降到2004年3月的78万,其中纺织业41.6万,服装业36.6万,尤其是1990年以后,下降速度不断加快。从中反映出这两个产业比较优势丧失的现实。即使有贸易保护,其生存难度也日益加大,保护的代价日益升高。同时,由于人数减少,其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力也在减弱。

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对纺织服装业进行长期贸易保护有利有弊,弊大于利。贸易保护的直接受害者是广大的国内消费者,他们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各种产品,同时丧失了广泛选择消费品的权力。但是限制进口对他们造成的损害是缓慢的,难以简单比较和计算,而且这种损害分散在了无数的消费者身上。对个人来说,一段时间里的累计损害很小。因此对消费者而言,这种损害实际上是一种金钱数额不大的“损失”。除了少数专家、官员和相关的商人外,一般消费者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更不会很积极地去对政府政策施加影响。

对于贸易保护的直接受益人――美国国内纺织服装业的老板和雇员,以及配套企业人员来说,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进口冲击不大,只造成产品的销售价格及企业利润下降,老板和员工的收入受点影响,这时尚不会导致对自由贸易、进口产品的激烈反抗。但如果进口冲击非常大,以至于企业要亏损甚至破产,而员工要面临失业,那么自由贸易将遇到强烈的反抗。对于这些人来说,冲击是突发的、巨大的、难以忍受的,他们必然会联合起来进行抗争,对政府、议会施加巨大的压力。

关于贸易保护的非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心理与政治两方面。人们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尤其在交织着民族主义情绪时,对外国产品、外国企业容易产生敌视态度。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与日本发生贸易摩擦时,美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意识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对日大讨伐,以至许多美国人对正常贸易行为都产生了偏见。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这种心理依然存在。在政治上,美国一贯把贸易与其他非经济问题联系在一起。对中国人来说,最为典型和难忘的例子是:在过去一年一审的中国最惠国待遇中,美国屡屡将人权问题与其挂钩。在实用主义原则的指导下,纺织服装品的贸易问题可以成为美国处理中美之间一切问题的工具或“交易筹码”:开放市场、人权、军备、核扩散、提高人民币汇率、贸易平衡等等。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谈判水平。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随着中国市场购买力的增长,中国产业完全可以运用这种实力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份额。

据德国Verner公司提供的1998年58个国家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数据显示,美国位居前列,人均工资成本仍处于过高水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对其进行保护是没有意义的,更缺乏理论依据。

尽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贸易保护对美国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利益,但美国纺织服装业贸易保护将继续存在。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将会是美国纺织服装业贸易保护的最后的两个高峰期。从2005年开始,纺织服装品的国际贸易正式回归WTO体制,配额和VER等数量限制将取消,美国纺织服装业面临大调整,美国的贸易保护力量将全力以赴争取延缓调整的到来。2009年,美国将取消对中国行使ATC下的保障权,中国纺织服装品对美国出口将有实质性的增长,可能再次触动美国贸易保护行为的兴起,并且这两个时间都恰逢其总统大选。

美国贸易保护的方式将会以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为主,结合环境标准、技术标准、原产地规定等壁垒,来限制外国纺织服装品进口。考虑到美国是贸易保护的专家老手,它有可能再发明一些象“VER”之类的保护主义新工具。

三、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对美出口的形势与对策

1980年,美国由纺织品出口大国转为进口大国,进口额逐年上升,到2003年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口达828亿美元。

1994年中国内地首次超过香港,跃居世界纺织服装出口国榜首。1998年全球纺织服装品贸易总额为3150亿美元,中国占13.6%。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对美国出口不断上升,1991-1995年居美国进口份额的首位。墨西哥凭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待遇,于1996年起成为对美纺织服装品出口的第一大国。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中美两国在此领域的贸易合作不断升温,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的进口份额重新居于第一的位置。

中国纺织服装品的出口特点是:纺织品,包括纱、布、制品出口增速快于服装,但服装出口比重大于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以棉制、化纤制产品为主;国内出口大户集中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

目前,中美在纺织服装贸易上的矛盾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核心就是一个,即围绕着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短期、长期经济利益的争论。对美国来说,目前的纺织服装业除了少数产品类别,如无纺布、纤维、高端面料等外,其余的企业已完全丧失了比较优势,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其保护的代价太大。从长期来看,以美国的实力,让这一部分本该淘汰的企业及其员工退出纺织服装生产,逐渐过渡转移到其他产业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纺织服装为“衣食住行”之首,算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对于一国政府而言,不可能轻易放弃,更不会完全放弃,从美国所谓的“经济安全”考虑,即使它退出纺织服装业,也不愿意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占有其很大的份额,而是希望有许多的国家来供应国内所需。从短期分析,产业的调整,政府要付出代价,美国当然想“有所失,则要有所得”,通过拿配额、市场份额来跟中国做交易,换取我们在其他方面的让步。

总体来看,从2001年我国入世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限制尚处于一种比较温和的水平,反映出国际贸易客观的发展规律不可逆转,也反映出两国政府合作的诚意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果继续保持这种趋势,两国的利益都将得到最大化。

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纺织服装业出口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其就业又关系到社会稳定。中国对纺织业的重视是在情理之中。

对待中美纺织服装品贸易中的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消极等待,一旦出现问题或矛盾激化,则针锋相对,互相报复;二是主动引导,提前化解,让双边贸易顺利发展下去。显然,最佳的选择是后一种。

总体上看,对于中国这样的开放经济体,世界贸易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以WTO为标志的国际贸易新秩序正在走向完善和成熟。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竞争与斗争更多的是体现在综合实力与运用WTO“游戏规则”的技巧的结合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有悠久外交传统的文明古国,完全可以也应当以中美纺织服装品贸易问题为契机来展示自己作为国际贸易新秩序的主要奠基人的能力,树立中国作为领导集团中重要一员的形象。

要妥善处理好中美纺织服装品贸易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美国的具体情况,虽然最近美国的某些官员与组织发出了一些威胁信号,但仔细分析起来,美国在此问题上要打的牌并不多。在纺织服装品贸易保护方面,美国目前实际能用的措施也就是两方面:一是保障措施,二是技术措施。就是这方面的保护措施,美国也不能用得太多,覆盖得太广,否则会引起众怒,造成内乱。至于那些讨论中的所谓议案,真正出台的可能性很小。鉴于这种分析,中国在处理中美纺织服装贸易问题上的政策可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中国应该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贸易利益为诉求,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要求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遵守承诺,开放纺织服装品进口市场,采取以多边协商为主,以中美双边谈判为辅的方针。

坚持在WTO体制下处理争端、解决矛盾。与美国等国的国内体制相比,WTO体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更加公正、透明。我们要积极引导各成员在WTO体制内处理贸易问题,并逐步对其中不妥之处加以完善或修正,建立一个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长的国际贸易新秩序。

第8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浦东境内,属于中国自由贸易区范

>> 应对上海自贸区 苏州服务外包业战略转型升级研究 湖州市:纺织产品检测服务与纺织企业转型升级探讨 中部如何应对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对贸易转型升级的推动 湖州市纺织行业发展报告 上海自贸区对上海楼市的影响 湖州市安吉白茶的绿色营销策略研究 对上海自贸区的内容思考简析 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与建议 对上海自贸区的经济制度及发展前景的研究 湖州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畅想长三角视野中湖州市动漫产业错位发展策略研究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研究 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上海自贸区打造经济升级版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探析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中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自贸区与大连开发区产业升级发展策略 湖州市吴兴区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湖州市吴兴区居民早锻炼人群特征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何亮亮. 大西洋自贸区遏华上海自贸区具战略意义. 中国集体经济[J]. 2013(35):35-36

[6] 钟建林. 近水楼台对接上海自贸区. 浙江经济[J]. 2014(1):52-53

[7] 张汉东. 上海自由贸易区之浙江应对. 浙江经济[J]. 2013-10-25:28-30

[8] 张汉东. 上海自由贸易区与浙江的应对. 政策t望[J]. 2013(10):42-44

[9] 法磊. 从局部和区域看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纤检[J]. 2012(12):44-45

[10] 于斌斌. 中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进展与述评[J]. 2013(4):1-7

[11] 王建平. 湖州纺织业应对严峻出口形势的几点对策.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2(4):75-77

[12] 王芳. 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2009:61-68

第9篇:纺织经济与贸易范文

在纺织品领域主要存在两类绿色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产品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本身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壁垒则是由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问题,即要求纺织品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有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的纺织品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1.1外部原因分析

1.1.1世界经济不景气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使温州纺织品出口需求大幅下降。这场危机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欧盟各国不仅提出了援助计划,还准备缩减财政赤字。因此,欧债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温州纺织品出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温州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自然使温州的纺织品出口额大幅下降。其次,目前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形势不好,某些国家因为政治、经济、社会上的压力,屡次运用贸易保护措施来帮助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在关税壁垒失灵的情况下,更多的国家使用反倾销和绿色贸易壁垒手段。

1.1.2绿色贸易壁垒“门槛”愈来愈高纺织产品进口国不仅通过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而且发达国家还凭借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技术优势和较高的环境意识,制定相对严格的技术标准保护本国的纺织产业。另外这些标准还具有一定随意性,常常修改,不断强化。同时进口国还设定了繁杂的进口手续。以韩国市场为例,虽然从2005年开始,韩国对开放市场,但实际操作上却利用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复杂的质量进口加以限制,向韩国出口的纺织产品,其认证至少要过4道手续约定后,出口国才能按正常贸易方式向韩国出口产品,但在销售前还要进行产品检疫和卫生检查。这种复杂的程序使得各国的纺织品产品出现出口障碍。

1.2内部原因分析

1.2.1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1)属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产业纺织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比比较低,因此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对于技术先进设备的要求比较低。劳动力的增加必然带来污染和浪费,纺织行业生产过程是需要经过化学加工的,在染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并且生产完成后产生的纺织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而且就算是在天然纤维的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污染。而天然纤维棉花为了防治病虫害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使用农药。为了保证其生长,需要使用化肥。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如水体污染,土地贫瘩以及富营养化等。更严重的是,农药残留在纤维中会对人体造成危害。2)缺乏必需的检验检测手段和设施纺织出口企业在将出口产品输往进口国前,按进口国的绿色标准进行检测检验是化解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之一。检测检验的渠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行购买检测设备,但由于温州纺织出口企业大多数为中小民营企业,而检测设备的投入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一般的企业根本无法承受这种压力。一种,是由政府设置专门的检测机构。由于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发达国家还不断推出新的形式,以及政府检测机构自身条件和资金的限制,对一些有特殊检疫要求的产品还无法实施检验检疫。由此可见,这两种检测渠道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而加大了温州纺织企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难度。

1.2.2纺织企业存在的问题1)附加值低且自主品牌少温州纺织企业85%以上以加工制造为主业,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温州纺织企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发展均相对落后,与国际先进的纺织品生产贸易水平还相差甚远,更难以跟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纺织业长期以来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地区纺织产品技术含量低以及附加值低的现状。目前温州只存在少量的纺织产品自主品牌,如美特斯邦威、森马等,难以形成明显地品牌效应。虽然品牌让企业赚钱变得轻易,但并不代表做品牌轻易。只有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检测,从而发展温州本地的纺织产业。2)环保观念淡薄1S0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各国环境管理标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制定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由于实施该标准具有保护环境和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双重作用,许多国家近年来将出口国是否通过1S014000作为是否允许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强制性标准来执行,而温州众多的纺织企业却对此反应迟钝。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可是温州甚至国内的纺织类企业漠视制度,认为只要物美价廉便能带来销售额。

2温州纺织品遭遇绿色壁垒影响分析

2.1绿色贸易壁垒对温州纺织品出口的积极影响

2.1.1有利于温州绿色纺织品的研发与生产在全球绿色产品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纺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然而温州出口的纺织产品大多数为非绿色产品。在目前温州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使产品绿色化,就要对众多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营销、服务等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绿色化体系管理。温州的绿色纺织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一些危害环境的纺织产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温州大部分企业越来越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这样有助于降低温州出口纺织制成品的能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原有传统产业污染治理的投入,促使温州市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化。

2.1.2提高了温州纺织业的整体水平因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客观上国际社会不得不对环境保护加以重视,并形成了丰富的绿色资源,如果温州企业能积极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绿色资源将大大增强温州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积极利用外资能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如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品的优惠贷款,以此来治理污染,大力发展绿色纺织行业。其次,由于引进外国先进的绿色产业技术和设备,并将其应用到纺织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回收等各个环节,可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温州纺织企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并且不断加强和绿色产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培养本土的优秀纺织人才,加快温州纺织企业的发展。

2.1.3提高了纺织企业环保与节约的理念温州纺织品出口频繁遭遇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从一定层面上来讲,可以促使纺织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错误观念,即由只重视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及环境保护并重;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同时,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也使得国内消费者强化了对纺织产品的健康安全性能的认识,同时增强了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加大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企业经营者们的流动资金减少,为了获取生产利益,必然要在生产环节减少成本,增加了企业节约意识,使得物尽其用。

2.2绿色贸易壁垒对温州纺织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2.2.1增加了纺织品企业出口成本,削弱了企业产品竞争力由于绿色壁垒的存在,温州纺织产品想要进步发展国家的市场,就必然要建立绿色产品体系。这无疑就加大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出口成本(即环境成本)。因为生产成本的提高,企业要获得利润,必须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那么国际竞争力将失去比较优势。首先,是进口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上升,国内的纺织原料基本都属于国外禁止使用的范围,但是为使产品达到进口国的技术法规要求,纺织企业不得不大量使用远高于国内价格的原材料,使纺织品的价格提高,严重影响了其出口竞争能力。其次,也增加了出口检测检疫费用,发达国家要求进口的纺织品服装必须经过国际上的权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而在国际上的权威机构进行商品检验的费用很昂贵,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2.2.2温州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市场份额下降温州的纺织品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以及温州本地。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是绿色贸易保护比较严重的地方(大陆除外)。发达国家对环境和安全日益重视,绿色贸易壁垒体系也越发完善,温州纺织品如在短时间内未能达到这些国家制定的标准,市场份额就会面临缩小的可能。近几年,温州甚至中国纺织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己经趋缓,市场出现萎缩趋势。如欧盟近来提出的REACH法规就是关于纺织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令的。该法规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已经成为继WEEE、RoHS、EUP三大环保指令之后,一波影响更大、涉及产品更广的“绿色贸易壁垒”法规。其涉及的产业主要包括有机原料、塑料、农药等上游企业,以及鞋类、服装、电子玩具等下游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