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旅游;土特产;漾濞核桃;开发;研究
一、研究背景
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在20世纪末大众旅游迅速发展背景下,为解决既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又不允许破坏和污染自然、文化及环境,使两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平衡这一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于198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探讨了生态旅游发展模式[1]。近年来,生态旅游以其对环境的关注,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多重维护得到了广大认同,被看作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最佳形式。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更加珍惜和爱护生态环境,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有助于提高人们回归自然、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生态旅游产品从开发到投入市场一直遵循着保护环境、突出本土特点、表现文化内涵的原则,从包装到实物直接承担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任务[2]。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基础,只有大量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才能更好的满足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二、近年来漾濞核桃开发状况
(一)漾濞核桃产量
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2001年至今核桃加工及深加工获得长足发展,相继成立了核桃仁、核桃休闲食品、核桃乳等一系列的核桃深加工企业,且随着核桃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县内建立了大规模的核桃基地,核桃种植实现规模化,核桃产业链初步形成。尤其是2002年,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遏制,是核桃价格的最高时期,核桃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二)漾濞核桃资源及分布状况
漾濞核桃经济价值高且产量稳定,是种植面积最广的核桃品种。漾濞县核桃树龄结构是盛果树和衰老树所占比例小,初果树和幼树所占比例大。即盛果树和衰老树少,初果树和幼树多。由于近几年的积极发展,大面积的荒山的开发与利用,使得幼苗的种植数量直线增加。是近几年来漾濞县积极发展核桃产业的结果。
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82万亩,产量2.7万吨,核桃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1979年的14.9倍和17.8倍。全县9个乡镇65个村委会都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村民小组有607个,占全县村民小组的95.4%,种植核桃农户18270户,占全县农户数的84.6%,农民人均有核桃近7亩。核桃收入1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0户,10―15万元的有34户,5―10万的有120户,1―5万的有12000户以上。核桃已经成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支柱,一些农户率先进入了小康行列。
(三)漾濞核桃开发状况
漾濞县的核桃生产大多是个体作坊的初加工户。漾濞县进行核桃深加工年产值5O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其中产值最大的是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植物核桃蛋白饮料、核桃乳和核桃油。该公司生产的 “漾宝” 牌核桃乳,荣获国家级2项金奖、1项银奖和1个推荐奖。随着该公司3 O00吨脱脂核桃乳、3 O00吨低脂无糖核桃乳、500吨核桃胶囊的开发投产,2009年产值达1亿元;核桃工艺品加工企业预计到2010年加工铁核桃果500吨以上。工艺品7万件以上。实现产值1千万元以上。漾濞核桃目前主要是以加工核桃仁销售为主。目前,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O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其中除加工本县自产的核桃外,还加工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的,以及来自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I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1600多万元。为解决闲散剩余劳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苍山西镇下街村328户村民经营核桃加工,占全村农户的57%。该镇上街村有条闻名大理州的农民街,街上74户居民户户从事核桃加工。全县核桃精加工企业6户,初加工企业达55户,年加工、销售核桃7000吨,全县通过核桃加工每年实现产值近亿元,每年解决1万多人近4个月的劳动力就业,全县城乡居民每年可通过核桃初加工获取劳务费4000多万元……”。
三、总结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趋严峻,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生态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注意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实现旅游的无污染或低污染策略,努力做到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另外一方面,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又具有旅游纪念意义的功能,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发展前景广阔。而云南省漾濞县核桃种植业历史悠久,境内核桃遍布四野,规模宏大,品质优良,是著名的“核桃之乡”。漾濞核桃以其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和出仁率高而誉满中外,是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产品。本文在调查研究和查阅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当前漾濞在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中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开发机遇与挑战,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品牌的建设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对漾濞核桃的开发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为本县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这种具开发潜力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本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开发能够使本县的农民真正受益,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解决好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卖亏”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建立起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打开市场,走上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高峻.生态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麒钰.漾濞核桃全国第一[N].云南经济日报,2005.
【关键词】太平湖;生态旅游;问题;对策
1 黄山太平湖风景区概况
黄山太平湖是皖南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风景区总面积31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88.6平方公里,24亿立方米是最大蓄水量。太平湖处于合肥到黄山黄金旅游线上,有“东方日内瓦”之美誉。并获得中国热点湖泊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地方、2007年获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2 黄山太平湖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安徽省虽然高度重视开发“两山一湖”,但是太平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太平湖属于高山峡谷型湖泊,所处位置是自然山谷,常年清澈。水体景观是天然水体景观,湖水景观美感度较高。植被丰富是太平湖风景区又一特点,森林覆盖率达95%,树种约400多种,花木有183种。景区中的游览区有大面积绿化,但是种植绿化植被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乡土植被的采用,大面积种植马尼拉草,违背了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原则。
太平湖使用的大部分是燃油船,参团游客基本是靠燃油车参观游览,也有部分的竹排和摇橹船。太平湖每艘游船都配有救生衣,登上游船之后会向游客讲解安全知识,湖周围有实时监控人员,安全措施较好。太平湖区较大,园内餐饮业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并未形成特色生态餐馆。
3 黄山太平湖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太平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的湖水达国家一级水质标准,水质优秀,主要源自黄山和九华山的溪水;湖的两岸山峦叠嶂,覆盖率达95%。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当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尚没有形成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者缺乏吸引力。
3.2 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对外宣传滞后
太平湖所在的黄山区,即原太平县,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当地旅游社对太平湖的宣传不到位,网络营销很少。太平湖又处于黄山脚下,黄山是世界双遗产,名气大,吸引力强,大多数游客是直奔黄山而来,忽略太平湖风景区。
3.3 风景区面临生态旅游特色丧失
太平湖风景区建设进程缓慢面临湿地生态旅游特色丧失,观光旅游开发以及周边旅游酒店景观房产发展较快等建设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调查中风景区生态保育区出现游客举行篝火晚会造成草地斑秃现象,这对风景区原有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
3.4 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太平湖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层次偏低。并且没有开展相关培训,社区内没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没有明确的参与机制和社区利益分配制度模糊。
3.5 发展生态旅游没有与休闲度假旅游结合
随着未来生态旅游发展进步,旅游消费将由观光旅游转向生态旅游度假。太平湖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景区内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期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是一线城市的数十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太平湖水体常年达国家一级标准。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符合都市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太平湖风景区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有利于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游客在太平湖停留的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左右,过夜游客很少,并没有实现休闲度假旅游。
4 太平湖风景区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开发适宜太平湖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
太平湖要发展生态旅游,存在潜在威胁,这就要求太平湖风景区必须要树立自己独特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生态旅游者乐于参与的生态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周边强敌中脱颖而出,带动周边经济的长远发展。
4.1.1 观光度假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风景区内风景优美、独特,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极佳,游客来到此次必能体会轻松与愉悦。太平湖风景区应加大投资建立生态度假区,开发生态度假产品。
4.1.2 观鸟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的生态保育区是典型的河口湿地和草本沼泽湿地,约10.24平方公里。常见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鸟类共52种。每年都有广受喜爱的数万只鹭鸟、雁鸭来此栖息。但每年来此观鸟的游客仅为数百人,因此需要着力开发观鸟旅游产品,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如每年举办观鸟摄影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利用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形成优势产品,吸引更多观鸟爱好者前来驻足游览。
4.1.3 观猴、观蛇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湖内有猴岛、鹿岛、蛇岛旅游度假区,但名气较小,据调查70%游客来太平湖风景区之前并不知道有此类旅游产品。太平湖风景区应以此作为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扩大游客与动物参与度。对外加强宣传,以此作为特定客户群的吸引点。
4.1.4 垂钓、捕鱼生态旅游产品
当地居民在太平湖内养殖,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并没有对游客开放,湖区内垂钓的一般也是附近居民,游客几乎没有特地来此垂钓。此类资源可以作为参与度很高垂钓和捕鱼产品,需要当地各方面协作完成。对外同样要进行积极宣传,着重强调生态自然性和体验性。
4.2 加大投资,加强宣传力度
4.2.1 政府应重视对太平湖风景区的投资
太平湖是安徽省旅游发展战略重要内容之一,太平湖作为湖泊生态旅游极具旅游发展优势,当地政府应增加投资力度,对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增加财政收入有很大促进作用。
1.自然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古树:吕塘村多种植松树、榕树,位于村口的古松林已有600年的历史,占地近50亩,现存260多棵参差不齐的古松柏,是闽南地区松龄最长、树径最大、分布最集中、占地最广的古老小林区,与之相连的是古榕树群。蓊蓊郁郁、四季常青的古树俨然成了吕塘村亮丽的风景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水前自然村有一颗“大榕王”,据传是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郑成功义军二进同安时,从石井移植栽种的,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群众出于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崇拜和爱戴,称榕树为“树王”“神树”,并四时加以祭祀。4水域风光:享有“母亲河”之称的九溪,由内田溪、美山溪、马池溪、店头溪、新安溪、沙溪、莲溪、内头溪、后房溪九条支干流组成的树状水系,贯穿翔安全境,汇流后经吕塘村入海,流经吕塘村的那一段最能体现九溪风光的美。除此以外,吕塘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是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吕塘村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尤以古建筑(古厝、宗祠、庙宇)、古乐(南音、歌仔戏、高甲戏)闻名。古厝:明清时期,吕塘村的进士、举人、祖辈先贤修建的精美的闽南红砖大厝,现存的这种大厝还有三十来幢,集中分布于吕塘村的中心地带。宗祠:吕塘村各氏村民于每年春秋之际祭祀列祖列宗,所修葺的祠堂大都美轮美奂,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分别有洪氏宗祠、西林柳氏宗祠、董水董氏宗祠、后树柳氏宗祠等。庙宇:全村现有寺庙9座,如西林清溪宫、吕塘九溪宫、吕塘青龙宫、董水清溪堂等,供奉各种“神明”,每座寺庙都有“佛生日”,每个自然村每年有一次“民俗日”。吕塘村灿烂的宗祠文化是福建省仅有的,也体现了吕塘村深厚的民俗文化信仰。古戏:梨园世家创办的福建省唯一一所民办民间的戏曲艺术学校——吕塘戏校,以高甲戏、歌仔戏、南音为特色,形成吕塘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致。此外,吕塘村还有“金门名贤蔡贵易墓”“望洋阡墓道石坊”“明太监柳智太监碑”“清时期镇守海疆的胡提督衙府”等大批明、清文物古迹以及“九溪神奇传说”“陈县令墓葬的传说”“牛心石的传说”等历史、神话传说。
二、吕塘生态旅游文化市场定位
吕塘村处于厦、漳、泉、金“闽南金四角”的核心位置,随着翔安隧道的开通,将承接来自泉州、福州等福建其它地方东部方向的交通量,未来厦门岛约有1/4的车流将通过翔安隧道进出,翔安将成为进出岛重要的门户。加之,拥有5A级旅游景区的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量达千万次。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较复杂,旅游者的行为和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不一样,大致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中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增长知识为主;高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科学考察和科学教育为主。根据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和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市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目标市场层次应定为大力吸引素质高、生态文化保护意识强的中、高层次生态旅游者群体。根据吕塘村的地理位置,从空间上看,吕塘村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应该是以市内及省内其它周边城市居民为一级市场,以除省内的国内外游客为二级市场。
三、吕塘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目前,旅游市场正呈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转变,休闲度假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消费的趋势和潮流。通过前面对吕塘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市场的定位,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应以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为主,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辅。紧紧围绕“最美乡村,生态吕塘”的整体形象理念,按照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其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设计旅游项目。吕塘村生态旅游消费群体不是单一的,每个旅游者所青睐的旅游产品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生态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其单一性,应采取合适的产品组合策略并使其达到最优。由此,笔者对吕塘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提出了组合策略的设想,如下:产品名称:自然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吕塘村亚热带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古松、古榕树林森林公园,九溪文化川河流湿地公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等;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农业观光,农产品出售,农家乐等;人文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古建筑群,民俗信仰文化,戏曲文化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古屋旅居,戏曲赏析,九溪垂钓,水上竹筏漂流,休闲街区等。
四、结语
一、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1.旅游资源遍布全区,又相对集中
从分布的空间范围看,二道区旅游资源分布相对广泛,遍布于全区各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同时,这些旅游资源又大体集中于东部三个乡镇,即泉眼、劝农镇和四家乡,其中又以四家乡所占比例最高,达全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可以根据二道区旅游资源空间组合关系,把二道区分为四个旅游资源组合区域,即建成区、泉眼镇、劝农山镇、四家乡。
2.自然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较为突出,人文旅游资源建筑设施类最为多见
全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天然沟谷为主,占自然旅游资源总数的近50%,这些天然沟壑植被繁茂,反映出二道区东四乡(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二道区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资源基础,同时,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全区53个人文旅游资源单体中,有47个属于建筑与设施类,占88.68%,而遗址类和购物类占据的比例都很小,说明二道区人文旅游资源中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较为突出。另一个特点就是体育运动竞赛场所和设施较多。
3.旅游资源总体上等级不高,大多只具有市域范围的吸引力
根据对二道区旅游资源的评价,比较有价值的资源有以下几个:长春龙湾、莲花山国际滑雪场、世界风景园、莲花山度假村、石头口门水库、素质教育基地、驼鸟园、新光民俗村、都市草原、鹿鸣主题园、劝农碑、卧龟山、朝阳观、响石等。这些等级较高的旅游资源是二道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4.二元结构突出
二道区仅有的5个三级旅游资源都分布于东部的四乡镇。建成区内无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两种不同的地域类型,旅游景观各不相同:建成区内以伊通河沿岸景观和劳动公园等一些零散景点为主,但受用地的限制,规模较小;此外,建成区内还集中了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四乡镇中三道镇因其处于建成区与城郊结合部,毗邻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城市扩张增容的后备之地,列入未来新城区考虑。其余三个乡镇――泉眼、劝农、四家乡旅游资源丰富,占二道区旅游资源总数的72.9%,且地域广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的空间较大,这就基本上决定了二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格局――以城郊的东三乡为重点。
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根据二道区现有旅游资源情况及未来规划,可以推出以下四大主打旅游产品:
1.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典型的度假地一般位于海滨、湖滨、山地、森林。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近距离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应运而生。而距离休闲度假的主体――城市居民较近的城区周围则成为假日度假的主要依托地。依托于二道区山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特色,迎合潜在旅游者厌倦纷杂的城市生活而想放松身心的需求,可以在东部乡镇开发休闲度假区,为城市休闲者提供场所。目前,龙湾山庄经过几年的运作已经初见成效,吸引了许多长春市民到这里游憩。同时,已有意向的还有鹿鸣主题园、劝农山庄、麋鹿山庄、菩萨山庄等。这些山庄将成为市民们休闲时光的主要目的地。
在这些休闲度假旅游地,主要规划设计一些能够提供休闲娱乐活动的项目。例如垂钓、狩猎、游泳、攀岩、森林浴、以及各类体育运动设施等。
2.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形式。
二道区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有丘陵、山地、阶地、洪积台地和河漫滩;区内现有红松、黑松、樟子松、落叶松等30多个树种;有近百平方千米土地可供开发。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在全区的旅游发展中,生态旅游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理念,贯穿于各类旅游产品的始终。生态环境的塑造也是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全区主要通道两旁的绿化带建设和各游览区的环境建设中可以得到体现。
生态旅游产品大体上可由以下一些类型产品组成:
(1)生态观光:二道区的低山丘陵及其孕育的森林风光是开展生态观光的基础。
(2)生态科考:在四家乡境内山地较多,可开展山地科考、教学实习、动植物观赏、生态夏令营等活动。
(3)生态娱乐:在野外可以开展的休闲娱乐活动,如登高、攀岩、游泳、垂钓、滑雪、滑草、球类运动等,都可以作为生态娱乐旅游产品的内容。二道区东部山林可开展此类活动。
(4)生态美食:主要指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着的山珍、野味及绿色食品。二道区东部乡镇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其生产过程中人们重视了生态环境以及农药等的危害,因而可以生产绿色食品。
3.冰雪旅游产品
冰雪是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冰雪旅游产品也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拳头产品。由于地处长白山余脉,二道区东部几个乡镇有低矮的小山,具有一定的坡度条件,十分适合开展冰雪旅游项目,尤其是四家乡莲花山,九峰并立,犹如盛开的莲花,目前,已经作为亚冬会比赛场地建设滑雪场。
冰雪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1)冰雪观光旅游产品:观赏雪景、雾凇、残雪、冰灯及雪雕。同时在建成区内和主要游览区(如莲花山国际滑雪场)也可以适当开发冰灯、雪雕等观览型旅游产品。
(2)冰雪运动旅游产品:可开展滑雪、滑冰、堆雪人、打雪仗、雪地足球、冰爬犁、冰猴儿等参与性较强的运动产品。
(3)冰雪体验与冰雪艺术活动:如冰雪摄影大赛、雪雕冰雕比赛、冰雪艺术晚会、冰雪狂欢巡游等。
4.体育旅游产品
二道区现有几个以体育运动为主的旅游区点,如都市草原、汽车拉力赛场、射击靶场等,在未来开发中,可开发其他与体育运动、体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
(1)体育文化产品:在体育文化园,通过展示中国体育项目发展,揭示中国体育发展历史,向旅游者介绍和展示中国传统体育发展历程,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
(2)体育竞赛产品:依托现有的一些体育竞赛场所,如北亚拳击俱乐部、天山马术俱乐部、汽车拉力赛场、射击靶场等承办体育赛事,通过赛事增加二道区的知名度。
(3)体育健身产品:依托劳动公园、伊通河滨及各个休闲度假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鸡西事的旅游景点星罗棋布,集雄、奇、秀于一身,冰雪、湖泊、湿地、森林古墓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鸡西加快旅游城镇(乡村)、景区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建设,突出自然生态、养生度假主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进一步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城镇(乡村)、景区建设规划。把旅游城镇(乡村)建设同发展旅游配套产业结合起来,以产业开发带动旅游城镇(乡村)建设,以旅游城镇(乡村)建设促进旅游配套产业发展。办好第三届鸡西养生度假旅游节暨兴凯湖沙雕节等活动,叫响“生态鸡西、养生度假”品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活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达标活动,确保节能减排目标。
二、鸡西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近年来,鸡西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生态旅游对鸡西经济发展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鸡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还比较粗放,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后续产品的开发比较薄弱,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平均素质偏低,景区管理不够得当等,制约了鸡西旅游业及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鸡西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些负面影响,这是很多旅游景点都应该注意到的发展问题。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在鸡西游览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环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很多偏角垃圾堆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一些工厂排放出的污水污染了当地的河流,河流不再清澈,甚至散发出臭味;一些饭馆的卫生设施不完善等。这些负面因素都会对鸡西的发展造成影响,不仅影响了鸡西的整体形象,降低了游客的游玩兴趣,更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还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争取生态与经济都得到收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不断促进当地的经济与环境的进步。
三、鸡西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策略
作为鸡西市的主人,群众在实践中,通过切身利益,就能很清楚的认识到,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长远的发展基础就没有了,这一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变成老百姓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是旅游发展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和环境保护有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古人早就有这个概念,到西北地区一些景点观光尤其去看庙,在一片黄土地如果突然看到一片树林,我们就知道景点就到了,因为大片树林都是历代的和尚一棵棵种下来的,他们深知,没有好环境不行。旅游不开发的时候老百姓只能砍树,旅游开发后,知道应让客人看树,砍树只是短期效益,看树是长远效益,即眼前环境代价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砍树转化成看树。再如从打鸟转化成观鸟,打鸟也是一次性的,但观鸟是长远的。在发展中必然有这个过程,如果绝对保护、就是谁也不能去,但绝对保护产生了更大的破坏,现在付出一定的代价,缩短这个过程,尽快从无意识破坏环境到主动保护环境,工作力度也应放在这上面。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出发,鸡西应构建一套新型的生态旅游体系。从目前来看,首先要强调的是生态开发。生态开发主要体现在景区景点,一是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设计是否有生态意识。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是否始终灌注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
关键词:低碳经济;市域;生态旅游
开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中,针对不同国家的实际状况均制定了温室气体排放指标,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处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运作形式,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发展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寻求符合“低碳”时代要求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模式[1]。“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对低碳旅游进行了界定,指出这种生态旅游活动既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同时也保护了当地人民的利益。”陶表红(2012)指出,此定义中的两个要点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和“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2]。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生态旅游项目在中国迅速崛起,尤其是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市域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在市域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中造成的许多偏颇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同时做到适度开发、保护环境和提高旅游产品品位、带动经济增长,让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获得旅游界和大众巨大关注。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政策制度及管理模式,构建生态旅游的内生式增长机制,形成与生态旅游特点相适应的特有开发、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角度下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日益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行业整体效益,在全球倡导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只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旅游,才能为旅游地区带来更大的经济利润,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提供给广大游客,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的关键在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低碳生态旅游景区,减少景区内的碳足迹,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3]。基于低碳经济视角开发无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迎合节能减排的国际发展形势,也是推动旅游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体现了建设和谐和创新节约型社会的本质。
二、漳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通过对漳州市生态旅游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现状与问题,以便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迎接挑战,实现漳州市低碳经济生态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漳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福建漳州市位于城市的东南地区,在“金三角”区域内,濒临大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国家列为拥有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也被称作生态之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漳州市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经过不断的创新、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政府机构、游客及旅游企业均广泛的认识到开发低碳生态旅游的迫切性,并开始着手致力于发展低碳生态旅游业。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当前漳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概述:首先,漳州市旅游企业纷纷开展低碳生产,投入到全面构建低碳经济旅游景区工作中,充分利用特有的地区资源,例如:宗教、文化古迹、花果园林及海滨等,推动和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漳州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为构建低碳旅游景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由于同台湾隔海相望,漳州市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与台湾形成农业合作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旅游;同时也将低碳消费理念深入到每位旅游者心中,使旅游者能够在低碳旅游消费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漳州市的低碳旅游开发工作的前景非常广阔,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创新及改革,但依然处于初步阶段,仍待进一步的完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发展经验。其次,漳州市当地政府也积极相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制度,引导低碳旅游业的稳定发展。福建省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质量改善工极为重视,将低碳消费列入城市发展目标中,然而制定的政策措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家就将福建省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当地政府颁布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分、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等制度,为福建省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然而,通过深层次的剖析能够发现目前福建省的低碳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初步试验时期,并未制定健全的制度体系。漳州市旅游消费者也纷纷树立起良好的低碳消费意识,在当地低碳经济发展氛围的影响下,在低碳经济消费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漳州市针对旅游者低碳消费开展了一部分的低碳消费的活动,旅游者的低碳消费意识也有所提高,然而因为低碳消费尚处于初步的发展时期,仍有很大一部分旅游消费者没有意识到低碳消费的内涵及意义,对低碳旅游消费的认识不足。由于漳州市低碳消费的配套管理和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低碳消费市场无法实现稳定的运行,从而使得低碳消费成本较高、环境质量不高、旅游者消费不理性、未能积极主动购买低碳旅游服务项目等。因此,在今后发展低碳旅游消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地解决当前便利、面子及过度等消费问题,全面落实低碳旅游消费理念。
(二)低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就当前福建漳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同其他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相比,漳州市低碳旅游发展相对落后。虽然在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漳州市的旅游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旅游行业的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经过进一步的调整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整个城市的旅游基建工作质量大大提升。但是透过表面能够看出地低碳旅游的发展也对漳州市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大量外来旅游者的涌入,与当地居民抢占用餐、交通、休闲等资源,冲击居民的生活秩序和文化。公园、景区超容量地接待游客和旅游设施超负荷的运转,造成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破坏漳州“生态之城、田园都市”的城市形象。生态旅游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构建人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打造属于漳州市特有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树立良好的生态旅游城市形象,使城市的优秀生态文化得以不断的传承及发扬。作为闽南文化及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市并没有对当地特有的人文、地理及历史等方面的生态文化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生态文化传播途径过于单一,阻碍了漳州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要使漳州市生态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打造属于漳州市的低碳旅游品牌,传播闽南文化,大力推进漳州生态旅游开发进程。
三、低碳视野下漳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漳州依山傍海,四季如春,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造就了漳州市生态旅游黄金宝地,尽管这些漳州市在经济层面得分不高,但凭借先天性的自然优势,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仍拥有显著的优势。因此,漳州市基于低碳角度下,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漳州市自然享赋资源,又在兼顾低碳要求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低碳旅游要求在旅游系统的运营过程中,以低碳经济的理论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三低”原则为指导,结合漳州市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旅游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旅游生产的低碳化,要求旅游区的宾馆饭店、娱乐休闲场所和景点管理处等旅游企业提供“三低”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是旅游消费的低碳化,要求旅游消费者采取低碳消费方式,在旅游中尽量减少人均碳足迹和人均碳排放。
(一)低碳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核心思想
在低碳角度下,漳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注重低碳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要使低碳旅游产品的体验类型丰富化。要结合漳州市的实际状况,参考景区的特有生态资源,把握景区的目标市场、目标游客群体,研制出一系列的低碳旅游产品。其次,要扩大低碳旅游的体验深度。旅游者的体验深度同其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不同游客的旅游体验层次也不相同,从而使得旅游消费产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特征。漳州市旅游景区要把握好低碳旅游的本质,深入的了解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研制出针对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对旅游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保证每位旅游者都能够获得深刻的旅游体验。最后,应优化低碳旅游产品体验设计方案。可以在游客的整个观赏游玩的过程中全面秉承低碳旅游观念,设计配套的低碳旅游消费产品体验方案,并将观赏性与参与性活动整合起来,使游客获得真实的旅游体验。
(二)低碳旅游下的住宿设施条件
改善漳州市旅游住宿环境也是低碳经济角度下生态旅游开发的一大关键策略,需要落实以下两项工作:首先,设计低碳饮食旅游产品。游客的饮食产品要从漳州市当地特色产品中选取,可以将当地的有机绿色产品作为旅游食品,对游客的饮食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设计出符合人类健康的绿色膳食方案。旅游饮食产品的设计还要遵循适量的原则,以免出现浪费的现象,还要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要求游客自带,也要确保厨具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次,设计低碳住宿旅游产品。在实现漳州市低碳旅游目标时,应提高对游客住宿设施的重视,原有旅游模式下过分重视住宿设施的奢华感,在住宿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节能减排的理念相违背。而在低碳经济角度下,漳州市可以大力提倡简约和绿色住宿风格,可以根据景区情况,要求游客到乡村农家院居住,也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搭建帐篷,在获得旅游体验的同时,还可以达到环保的效果。
(三)低碳旅游管理
漳州市发展低碳旅游时,景区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做好低碳旅游管理工作能够提升旅游者的体验,也可以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环境。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打造优质的低碳旅游环境。漳州市的多个特色的旅游景区,可以综合景区的生态文化设置相应的旅游主题,利用多样化的旅游项目使游客的旅游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构建漳州市低碳旅游景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配置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围绕低碳经济的原则优化景区的人文、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将节能减排的观念植入到旅游者心中;2、对游客的体验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管控。针对漳州市低碳旅游景区,在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不同旅游景区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联合协作机制,为游客创造一个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流程,以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为导向,逐步改善旅游体验效果和质量。在实际过程中,应基于整体的角度,统筹把握低碳旅游景区服务管理、旅游产品创新等因素,构建出适应漳州市旅游业发展行情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四)低碳交通旅游产品
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发挥着一个重要的作用,也是导致高碳排放的重要缘由,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开发漳州市生态旅游模式时就需要解决和处理交通能源消耗问题。所以漳州市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出低碳交通旅游产品,尽可能的减少机动游览车辆,支持游客通过乘坐公车、骑行的方式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打造良好的环保型旅游交通。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景区设置绿色交通旅游产品,并倡导广大的旅游者享受全新、低碳的交通旅游产品,降低绿色交通产品的价格,凭借价格优势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并获得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政府还可以加大旅游交通产品的技术创新力度,要求交通车辆使用可再生资源,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并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低碳交通旅游产品还要具有重复利用的特征,保证废弃物能够通过回收的方式重新发挥价值,发展可循环式的低碳旅游。首先,漳州市低碳旅游景区应该配备共同交通工具,结合景区公共交通网络,尽可能地缩短游客的乘坐时间及次数,方便游客的观赏。景区公共交通主要包括:巴士、电动车、观光火车等,还可以结合景区的状况,配置一定数量的新兴能源车,这些环保型交通旅游产品普遍具有节能、轻型等特征,不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同时也可以使游客在乘坐的过程中观赏到优美的景色。其次,可以推动低碳交通工具的个性化及多样化发展,因为游客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必须要拥有多种节能型的交通工具,使游客的差异化要求都得到满足。比如对于一些重视娱乐体验的游客,可以提供人力或畜力拉车交通工具,而对于希望得到锻炼的游客,可以提供双人、多人脚踏车等。最后,还要求对低碳交通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和改进,在公共场所和道路安装以太阳能为主的照明设备,建造生态化的停车场。漳州市在旅游交通方面,提出构建漳州市“一环三廊六线”旅游交通结构,实现漳州市旅游交通干线与重点旅游景区间的快速联系。
(五)低碳旅游活动
开展低碳旅游活动也是基于低碳视野下漳州市生态旅游的重要开发策略,在活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应落实以下几项工作:1、对低碳旅游吸引物进行设计和开发。低碳技术的有效运用关系着漳州市低碳旅游的整体发展成效,也是决定低碳旅游模式开发效果的重中之重。因此,漳州市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低碳产业同旅游景区进行合作,应借助低碳技术打造和设计出全新的节能型旅游吸引物,减少石油、煤矿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量采用风能及太阳能等资源研制出创新型的产品。2、对低碳旅游活动项目进行研发。漳州市要大力发展小型低碳旅游景区,使得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充分的利用,研制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低碳旅游项目,在保证客源的同时,使旅游者能够充分融入、参与到低碳旅游项目活动中,从低碳旅游项目中感受的快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发展目标。漳州市在建设水仙花主题文化公园时,根据生态功能区的类型和性质,采用分区式的管理方式,对生态资源和植被进行全面化的保护。例如,可以构建以荔枝、水仙花等植被资源为主的文化园区,落实资源开发、保护工作,使漳州市拥有的资源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依托于原有的地势构造和地貌,在开展低碳旅游活动时应统筹分析各方面的条件,开发出拥有多项功能的旅游区,在此基础上研制低碳旅游活动。闽南文化内涵丰富,民间艺术多姿多彩,所以在设计旅游活动时,要尽可能的将当地文化、自然等优势充分的体现出来,使漳州市文化得到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并从低碳经济的层面入手,构建出具有低碳特点的旅游活动。漳州市作为市区,开发条件十分有利,可充分挖掘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建设文化内涵深、品味高的旅游项目,推出与文化、体育相结合的旅游路线。在全球环境恶化,追求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绿色工业旅游业的新兴发展方向正好顺应了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系统地对漳州市低碳经济视域下从战略和实践层面、具体层面上发展低碳旅游,为努力建成“低碳旅游景区”提供理论研究及经验借鉴,同时填补低碳旅游发展研究的空白。
作者:黄利剑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 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 0、1、3、5、7、9 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 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论文关键词:生态旅游,体验经济,体验导向,开发模式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体验经济赋予了旅游新的内涵。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在我国,众多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有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甚至于有丰富独特的人文积淀、浓郁的风俗民情,是获得愉悦、快乐旅游经历的绝佳目的地。借助体验经济的体验设计理论,在认识和尊重当地自然生态以及相关的民族文化生态前提下,开发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有利于延长生态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促进地区旅游发展。
一、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1、体验经济
1999年4月, 美国两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 《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 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从此,体验经济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热烈讨论。
体验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是社会经济经在经历了产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服务经济形态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者的一种产品展示来实现的,通过这种展示使消费者获得一种难忘的经历和体验。作为体验经济的供给方,主要是通过展示使消费方在一定的时段内充分体验和感受供给方所提供的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而是包括环境、文化、风情、氛围、愉悦、激情、特殊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和联想空间等在内的产品概念)。这种经济形态,其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客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经济供给物之中,使人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体验经济,一种和社会时尚同步的感受。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体验经济的发育、发展提供了土壤,体验经济将会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2、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必然趋势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根据参与的主动性与投入程度,将旅游体验划分为娱乐型体验、教育型体验、遁世型体验和审美型体验 4 种类型,认为每个旅游者的旅游经历都是以上四类体验的不同程度结合。四类体验的中心集合点就是美好的甜蜜地带(SweetSpot),在这个地带,活动对象达到一种“畅爽”境界。
由于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认识的深入,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休闲的旅游经历,而希望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与运动等全方位的融入,以体验的方式充分理解旅游地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和历史的内涵和特征,从中获得美学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与遁世体验期刊网。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体验经济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反映在生态旅游中, 就是要以自然与人文生态为对象,以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为目标,以深层体验和全在感知为行为结果;与传统生态观光休闲的旅游形式相比,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融入性和自享性。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满足这一需要,已正朝着体验型方向发展。
二、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以游客的体验为核心,以参与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以使游客得到美好的感受与回忆为主要目标。旅游经营的重点已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而是为游客塑造难忘的旅游体验。因此,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
没有参与性就没有真正的体验,在参与过程中,旅游者改变了被动的角色,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这种感觉能激发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回归自然的喜悦。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给予旅游者的是多种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2、真实性
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真正打动旅游者。生态旅游尤其要注重真实性,旅游者选择生态旅游,就是为了看到原始的自然、真实的场景,在大自然的魅力中享受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自我的轻松与快乐。
3、系统性
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完整系统,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影响体验质量的关键。只有每个环节都带给旅游者畅爽体验的时候,才能在整体上使游客的体验达到最大化。
4、差异性
体验是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没有两个人的旅游体验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开发中要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针对性,塑造个性化的旅游。
三、生态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
尽管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良好体验经济,但是生态旅游开发也存在基础设施、知名度、活动模式、市场竞争、短期利益等问题,而且随着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态旅游继续寻找到新的出路。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来看生态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开发模式。
1、塑造鲜明的生态体验主题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鲜明的主题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触动游客的心灵,使之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强烈的印象。它不仅可以启发、诱导游客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的欣赏与认知,扩展和提升联想的空间与体验感悟的层次,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而且可以引导景点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在产品开发中,可根据景点生态资源特色与发展方向提炼一个内涵清晰、充满个性的体验主题作为引力源,景点的设施建设、体验活动的设计、形象建设及对外宣传均围绕这一体验主题展开,从而通过体验主题的塑造发掘生态文化内涵,展现生态文化形象,引导游客体验活动,以达到最佳的体验旅游效果。例如,内蒙古草原可以以“宁静”为主题,让旅游者在辽阔的绿野中享受心灵的平静,心情的放松;也可以以“奔放”为主题,将游牧民族的热情好客、淳朴民风展示给旅游者;扎龙自然保护区可以打造“教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使旅游者享受猎取知识的喜悦。主题的营造要内外兼顾,不仅整体设计中要把握“灵魂”,同时每个细节也必须与主题相一致。
2、营造真实的体验场景和多感官的体验氛围
体验的氛围需要营造,要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的场景或“舞台”,从旅游者直接体验出发,营造真实的体验场景和气氛。要重视游客的感官刺激。一项服务项目的感官刺激应该支持和加强服务主题,该活动越能有效地刺激感官,就越不容易让人忘记;一种体验越是充满感觉,越是值得记忆和回忆。比如荒漠生态旅游开发时应该尽力营造荒凉的感觉,打造广阔的沧桑感,将旅游接待区和景区严格分开,景区内没有任何人工建筑,满眼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其中零星点缀两三头骆驼作为衬托体验经济,这些都能增强旅游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以景点为基本单位的旅游氛围的成功营造,对强化该景区乃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旅游形象至关重要。
3、设计可深度参与的生态体验活动形式
参与是体验旅游活动的核心,产品开发应为游客提供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提供挑战性的活动以增加活动的真实性与参与深度,使游客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自我享受中获得深层体验和全在感知。参与性活动则是由企业提供而旅游者亲自参与操作的,它能使旅游者获得直接体验的乐趣,是生态旅游活动中必须倡导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可以设计多种参与性活动,如游泳、划船,采桑、采莲、采菱,垂钓、捕鱼、放养,栽莲、栽菱、插柳,挖野菜等等,游客均可深度参与期刊网。这些能让旅游者体验自然生态、当地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并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旅游活动,可以使旅游者通过感官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增强对产品主题的深刻印象,从而使旅游者从真实的旅游体验中对体验的“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部分得到充分的感受。
4、融合历史文化,开发特色生态体验项目
历史文化积淀反映旅游地文脉,生态资源结合历史文化积淀开发产品有助于提炼主题,丰生态资源内涵,可使旅游者在体验中获得升华。例如,大渡河下游(四川石棉以下)的金口大峡作为一处典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它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遗迹、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得天独厚的彝族文化。那么,它的生态体验设计是一方面开发设计如“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大峡谷生活(徒步野营)”、“穿越八亿年时空隧道(地质科普)”等以大峡谷、“地质天书”和桌状山等各种自然生态景观为旅游体验指向的考察、探险、登山、攀岩、漂流类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还把彝族风情作为体验对象,充分发掘包括风土人情、文化艺术、民族节庆、民族体育等各方面的资源潜力,以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文化认知和感受别样生活的需要,如开发设计“当一回彝族人”“彝族美食游”“彝族节庆游”等系列旅游产品。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为生态旅游增色不少,在引导游客体验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开发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
依据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景区的环境、项目、活动与游客自己的生活环境应有较大差异,能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感受,满足其个性化和参与性的需求。因此,生态旅游地应该建设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首先,应依据景区(点)的资源丰度与特色,突出产品的域内体验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其次体验经济,体验差异主要靠推出新产品、新项目以率先进入市场;再次,应依据环境体验差异选择目标客源市场,使体验效果最大化。
6、保持原生态体验功能
生态资源是体验的载体和基质,是产品设计的依据。生态体验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回归自然,在深切体验和全在感知中享受审美情趣,获得在原有条件下难以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解脱感、归属感等以及各种实践知识。产品开发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维护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功能,保持其先天特色。一方面应坚持资源利用最小人工化;另一方面,必须保护环境。即让经营者在提供体验性机会和情感性消费中保证“绿色化”的制造和维护过程,经营项目及过程均是采取积极有效的生态措施,以保证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环境和设施建设的生态安全,最终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体验经济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应依据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需求变迁的市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开发游客乐意重复使用的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体验旅游市场,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孙根年.论体验旅游的理论框架与塑造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6(6):115~119.
[2]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2.
[3]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旅游学刊,2004,19(4):38~44.
[4]伍晓奕.体验式旅游的革新战略[J].商业经济文荟,2005(3):56~58.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特点
1.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
纵观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依托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1.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来源相对有限
在众多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中,一般都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3-4],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相对分散的农户难以集中较大的资金开发深层次的旅游产品,造成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
1.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从南至北,农业种植以及生产环境变化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不尽相同,以至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样。以昆明团结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5],发展特色旅游,由于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农林业发达,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6]。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均取得了成功,这也凸显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1.4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基础环境脆弱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是这两者依托的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相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而言,农业环境生态更容易遭到较大破坏。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长期的耕作,农田土壤肥力低下,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难免会使用一些化肥促进作物生长,使用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相对于传统的生态旅游而言,其脆弱性不言而喻。
2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一些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各类游客达到了2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了8596万元,每年旅游人数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达到了13.8%和24.2%[6];在恭城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2年中红岩村累计接待游客达到了36万人次,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主力,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7];在团结乡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仅仅“农家乐”一项旅游产业8个月内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7万人次,实现营业毛利49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7]。整体上来讲,农业生态旅游仅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地区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旅游经济的发展一般由3个市场支撑,分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在这3大市场中,农业生态旅游影响最大的是国内旅游市场这部分,其次是入境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购买权利。农业生态旅游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对游客的购买力影响最小,不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权利,因此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以及游客的购买欲望上。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不同。在众多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安排在最后一站,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农业生态旅游一般主要接待入境旅游市场的人员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人员,很少接待出境游客。
另外,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趣不同,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并且由于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除了特别的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者扩展区,但是由于在扩展市场也会发生消费,总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2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影响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下,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2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2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而言,其投资相对较小,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改造幅度有限,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并且对环境,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品破坏最小,安全隐患较小。从宏观收益上讲,农业生态旅游的主要收入群体为当地农民以及经营者、政府税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其积累较多的资金,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原始积累,为地区旅游经济繁荣提供资金支持。从政府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顺应了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微观旅游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不同,它主要分析的是劳动耗用与经济效益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成本上,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分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由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的个体性,造成营业成本较低,并且农业生态旅游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便大大降低了微观经营成本。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无论是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田地每年都是必须要耕种的,农业生产必须要进行的,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在固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这点看,无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收益的高低,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收入是额外增加的,增加的这部分收益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使用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总体上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