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四川省农村饮水安全总体状况
根据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农田水务局《四川省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现状调查及复核报告》的统计数据[7],四川省2009年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578万,占农村总人口的36%,南充市和成都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最高,均超过220万,其次是达州市、泸州市、宜宾市、资阳市、自贡市,不安全人口数均在140万以上。相对数量以自贡市最高,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高达66%,其次是甘孜州、眉山市和乐山市,不安全人口比例在50%以上。四川省不安全人口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集中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成都平原各市以取用地下水为主,主要问题是水质问题,川中丘陵区各市以取用地下水、沟塘水及水库水为主,主要存在水质、保证率和水量的问题;川西高原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地广人稀,山高谷深,水源主要以河流水为主,主要存在取水方便程度和水量保障方面的问题;盆周山地和川南山地(凉山州和攀枝花市)主要以取用江河水及溪沟水为主,主要存在方便程度、水量和保证率的问题(图1)。水质不安全是四川省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而在水质不安全中以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细菌学指标超标和饮用受其他污染的地表水污染为主(图2)。主要原因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地受到污染。
2四川省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2.1工业点源污染工业污染,尤其是乡镇企业是农村水污染的重要来源[8]四川省的大型工矿企业业和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从2006年开始无论是乡镇企业的总数量还是乡镇企业中污染较为严重的采矿业和制造业的数量都在下降,而且整个四川省的工业排污总量和污染物总量都在逐步降低,污水排放达标率在逐步提高,点源污染正在逐步被控制,但是仍有接近5%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表1)。
2.2农村面源污染
2.2.1农业生产四川省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化肥和农药使用较多的区域。从表2可以看出四川省农业和化肥的使用量在持续增加,2009年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624kg/hm2,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安全上限(225kg/hm2)。
2.2.2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四川省2009年农村人口为669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5%。目前全省4427个建制乡镇绝大多数未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的10多亿t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约1700万t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5,6]。
2.2.3禽畜养殖污染根据四川省农业厅《2007四川省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四川省2007年大型牲口的存栏量为421万头,生猪存栏为9957万头。虽然大部分的规模化养殖场都已经修建沼气池等处理措施,但是由于综合处置能力不够,有90%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仍达不到环保要求,大量养殖废物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5]。并且四川省作为养猪大省的,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仅为44%,散户养殖仍占主要位置[9]。尤其是四川中部丘陵和盆周山区的部分水源地处于居民聚集区,农户散养的畜禽粪便是水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2.3水源地内源污染四川农村地区,尤其是川中陵和盆周山地区,一般是以石河堰拦截河流形成回水区域或筑坝形成湖库等静态水体作为饮用水源。川中丘陵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高达8000~15000t/(km2?a)[9],水土流失严重,大量腐殖质等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后沉积在底泥中,成为污染物的蓄积库,在一定条件下被释放或再悬浮,造成内源污染。
3四川省农村饮用水源地主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3.1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因素,选择不易受污染的水源在筛选集中饮用水源地时应综合考虑,优选不易受到污染的水源地,比如地下水等。但是一般农村地区对水源的选择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四川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工程性限制较为严重,获得较好的水源投资较大,农村地区很难承担。应加大政府投入,为广大农民优选好的水源。目前四川省惠民工程“红层找水”工程已经取得显着成效。
3.2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四川省政府十分重视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工作,相继出台《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关于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但是一些农村地区的水源保护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水源保护区,虽然已经划定,但是长期处于弱监管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分布分散,尤其是盆周山区、川南山地和川西北高原地区,县级以上的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受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对每一个水源地都做到切实有效的监管,应该加大乡镇和村级部门对水源地的环境监管保护力度。
3.3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四川省平原和丘陵区的水源地大部分位于农耕区,河流或水库周围就是农田和村落,大量面源污染物会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对于面源污染的控制,应该从多方位进行控制。以四川丘陵区为例,山丘上部植树造林,进行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在生活区修建沼气池和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粪便进行处理,达标排放;农田区域采取植物篱措施对氮、磷等营养物质进行拦截;在河岸或湖滨设置防护林或湿地形成滨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进行拦截。本课题在四川省乐至县的示范效果显示,在水源地周围采取沼气池、生活污水净化池和人工湿地等措施对地表水污染控制有较好的效果。
3.4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新设备、新工艺,加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农村居民长期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对农村饮用水源会造成一定污染[11]。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从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入手,开发一些适合与农村的新设备、新工艺,既能够处理生活污染物和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环境效益,又能够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以沼气为中心的“一池三改”项目已经在四川农村地区表现出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问题;治理建议;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228-01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十一五”末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643亿元,年平均增速12.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 509元增加到了4 675元。同时,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探讨走科学发展之路迫切而有必要。宁夏实施的各类工程措施,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保生态、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初步取得成效,新增湿地面积4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000 km2,完成造林合格面积32.53万hm2,实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1.4%。全区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大成绩,赢得了“塞上江南”美誉。但是由于宁夏地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漠三大沙漠包围当中,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全区平均不足300 mm。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厂和居民生活废弃物等,导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加之工业化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也日趋迅速,环境污染的防治成为全区工作的当务之急[1-4]。现拟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为基点,探讨下一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和建议。
1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1.1 农村环保设施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区政府围绕提升农村环保水平,以沿黄区域和生态移民庄点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建设,仅2011年就累计投入达3.5亿元,受益农民达126万人。2011年全区投入3.5亿元对71个乡镇、430个村庄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成垃圾中转站84座、垃圾填埋场25个、污水处理设施72处、集污管网195 km,保护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59处,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70万t/年、垃圾处理能力36万t/年,农村环保设施得到极大增强。
1.2 农村环保项目管理逐步规范
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监督检查、招标投标管理等9个暂行办法。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范以及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技术规范等6个技术规范标准,为宁夏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统一设计了农村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4种标志。目前,在沿黄区域、生态移民区和南部山区3个重点区域的各示范项目区已制作完成一级标志牌15个、二级标志牌70个、三级标志牌110个、四级标志牌1 200个。
2011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了“中意环保合作—宁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使广大农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全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动物粪便污染
目前,全区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10 077个,全区畜禽存栏数1 827万头(只),产生畜禽粪便1 790.72万t,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养殖废水随意排放,固体废物随意堆放,造成水体和空气污染,高浓度畜禽养殖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不仅危害农田生态,还传播病菌,给居民健康造成威胁。有关数据显示,全区畜禽粪便是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2.77倍,养殖场排放污水中固体悬浮物超标10~20倍,生化需氧量超标70~80倍,化学需氧量超标50~60倍,一旦进入地下水中将会造成持久性的有机污染,且极难治理和恢复,使原有水体丧失使用功能。
2.2 农村水污染
一方面,宁夏自治区农村缺乏系统的污水和垃圾处理,乡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93万t、人粪尿300万t、生活污水8 051万t,直接进入农田和排水沟,造成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质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全区农业生产中施肥不合理,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而有机肥施用较少。同时,施肥方法不当,造成肥料利用率偏低,氮肥、磷肥的利用率分别仅为30%~40%和15%~20%。由此估算,全
区每年有逾90 t纯氮由农田进入黄河,造成巨大污染。
3 建议
3.1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继续开展“环保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丰富农村环境文化建设,大力推广“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乡)处理”的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常态化。此外,通过中国环境报、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等媒体,加大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3.2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集约化养殖,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畜禽粪便的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化处理利用,大力推广生态高效农业。
3.3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力度
开展全区范围内农业重大污染源调查和定点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当前重点对全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
3.4 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整治农村环境
2010年宁夏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为此,区委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农村垃圾中转站与填埋场,建设垃圾池(箱),购买垃圾专运车,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的比率,合理安排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等。
3.5 加大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
根据农村环境执法特点,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执法队伍,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的执法工作力度,重点打击对自然资源的滥开滥采、对农村居民集中饮用水源配方污染物的违法行为等,切实保护宁夏农村生态环境。
4 参考文献
[1] 李更虎,崔万杰,刘军.宁夏扎实推进环境整治工作[N].中国环境报,2012-02-22(7).
[2] 李军,胡志冠.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N].宁夏日报,2007-02-1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环境污染 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中央提出的新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它既不同于旧中国针对农民“愚”、“贫”、“弱”、“私”四大病害的“救济乡村”运动,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实现温饱的努力,而是中央在作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升华,是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生活宽裕是根本目标,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村容整洁是关键环节,管理民主是有力保障。这里村容整洁范畴很广,应包含整个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村容整洁作为关键环节被提了出来,显示出国家对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农村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源泉、国民经济存在的根本。在城市环境问题得到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正在日趋恶化。主要表现为:
1、当代农村环境污染存在从点源向面源扩大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要求越来越高,为追求高产,种植农产品使用的农药、化肥和农膜的数量也明显增加,农药、化肥和农膜的使用正在由过去的少量采用发展成为大范围应用,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扩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导致成本不必要的增加、农药残留使农产品质量下降,而且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不少生物面临灭绝状态,以往夏季里的一片蛙声在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听不见了。不仅如此,农业生产中使用塑料薄膜,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的“白色污染”也相当严重。如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公斤/公顷,其中最严重的地区达268.5公斤/公顷,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在1,500万元以上。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居住特点由分散趋向集中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凸现起来。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多数农村根本没有相应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或者是村镇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不少镇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流,路边和河沿成为堆放垃圾的主要场所,这使得农村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就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推行清洁生产而言,在人们的意识中普遍认为工业领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远胜于农业,这种认识有一定片面性。无论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还是污染程度来讲,农业都不亚于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工业。而且,因为工业污染是“点状源”污染,而农业污染更侧重的是“面状源”污染,这使之更难监测和控制,其治理难度比工业更大。
2、城市“三废”污染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食减产100亿公斤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农民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随处乱倒,城市产生的垃圾又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农民除了闻到难闻的气味外,还因垃圾造成蚊蝇乱飞,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
3、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主要表现在:
1)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乡镇企业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盲目布点,乱占耕地;滥垦乱采,毁坏山林,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少乡镇企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矿无综合性规划,见矿就挖,见煤就采,采富弃贫,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几乎与矿业开发相伴而生,如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占用;采矿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采矿导致的地下水资源枯竭、泉水断流;露天开采引起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矿引起的废气、废渣污染,以及粉尘、瓦斯和煤矸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等,并由此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污染行业多,污染源点多面广,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的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各大部门中的各个产业。在我国十五大工业行业中,都有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污染比较严重的有造纸(制桨)、电镀、印染、采矿、治炼、炼焦、土硫磺、砖瓦、水泥、石棉、油毡、化肥、染料、制革、农药、沥青、炼油等行业。乡镇企业这些行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在生产中“跑、冒、漏、滴”的现象十分严重。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设备简陋,污染源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对于富含资源的地区,更是遍地开花,区域环境污染严重。
3)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具有潜在性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规模小,“三废”排放量相对较小,分布比较分散,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不易发现,乡镇企业环保措施大大滞后于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大多数乡镇企业还没有很好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具备防止污染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还居于国内较落后的技术层次,对“三废”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环保管理部门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将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潜在性危机。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应给予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足够的重视。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将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伴随而来的将是农村生态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增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Albrecht(威廉・奥伯特)1971年提出,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基本含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生态农业是强调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生态农业的建设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当地的生产力状况及生态现状选择不同的模式。如对于生态脆弱区和大河流域源头区、沿江河平行分布的平原区,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应是根据资源环境等特点调整大衣业的结构,应用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维护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畜产品;对于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都市城郊和沿海较发达城镇,应在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的同时,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污染。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和环境污染预警控制;对于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传统农业区域,如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外的其他农业主产区。主要目标应是防止农产品污染,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
2、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
农村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这已被实践所证实。“和谐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经济”,这句话精辟地表达了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即持续发展的思想。乡镇企业的发展同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我们既要发展乡镇企业,又要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使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做到: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乡镇企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取决于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就会使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延缓、甚至阻碍乡镇企业以及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合理规划布局、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
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要求,并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属于应该淘汰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属于保留的乡镇企业,要引导其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二要按照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开展创建优美环境小城镇等活动。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向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优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优先发展食品、饲料工业和建材、建筑业和能源工业。广大农村基本上还处于以种养业为主的较粗放的农业产品型经济,具有原材料多,种植、养殖、加工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优点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利用,就地转化增值,引导农民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方式发展经济。
3、依法保护环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及环境法规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逐步形成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创造安全、畅通、整洁、美观的村庄环境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长效管理的工作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综合整治镇村环境,彻底改善村庄面貌,提高村庄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促进我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整治时间
年1月10日至12月31日
三、整治范围
整治范围包括镇驻地和全镇13个行政村,县镇村公路主干道两侧,镇驻地及有集市活动的街区和主要街道两侧。
四、整治标准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村庄清理垃圾、清理河道和道路环境整治。具体内容:
一是对所有村庄庄头、河边沟渠、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等积存垃圾进行清理。
二是对村庄河道的垃圾进行清理打捞,禁止向河塘倾倒垃圾、粪便或者丢弃其他废弃物。
三是对村庄内道路路面进行修整、道路两侧进行清理,杜绝堆草堆物、垃圾杂物。
四是对县乡主干道路沿边建筑物进行清理,从公路边沟外缘起到规划建设区外缘区域内,破旧房屋、围墙、乱搭棚店外经营等在规定期限内由各村自行拆除。确保做到道路两侧无违章搭建、无乱倒垃圾、无杂草杂物、无打谷晒场等现象。县乡主干道整治由各村按地界所属分工负责。
五是对镇驻地卫生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各单位、各商户及居民家庭对自己门前环境卫生实行三包,镇建管所负责公共区域、道路交通秩序、农贸市场等场所卫生。
五、整治和管理的责任体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负其责。各农户和企事业单位负责本户内、房前屋后、责任包干内的积存垃圾进行清理和长期保洁,并将垃圾放入指定的收集点;村负责本村范围内垃圾收集点、公共区域、县乡村道路和河塘的垃圾进行收集、清理、清运和保洁,落实卫生责任包干制度;镇建管所负责镇驻地、公共区域垃圾每日清理和保洁,对各村的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督促管理和帮助指导,支持和配合交通和水利部门完成对省、县道和市、区级河道的垃圾清理;其它有关部门也要对照各自职能做好相关工作。对责任区分不明,卫生状况突出的地域、路段、河道、道路,则由建管、水利等相关部门和相关村进行联合整治。
六、考核办法
镇将组织联合检查考核组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情况,严格进行检查考核,按照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采取随机抽查和进度考核相结合,总得分=随机抽查得分×20%+进度考核得分×80%。
七、奖惩措施
镇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任务好的村,将适时给予表彰。对完成任务差的村,镇将给予黄牌警告,并列入镇年度目标考核,与村干部工资挂钩。对整治不到位的村,镇将冻结村里帐目,用村有资金来搞好整治。这次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未达标的村和个人,年终考核不能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八、整治要求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和道路综合整治工作,决心在领导,关键在基层,基础在农民,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等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把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声势。要通过发挥党员、共青团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启发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使我镇农村形成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环境卫生和道路整治的良好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责任。镇联合检查考核组要加强对全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检查指导,认真分解任务,全面落实责任。特别是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要与驻村干部一起研究整治方案,深入到整治现场,检查指导和落实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抚河是养育赣抚大地人民的“母亲河”,是我们的生态之魂、生活之本、生命之源、生存之根。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紧紧围绕发展抓环保,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建设,依法强化环境监管,积极推进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空气、饮用水源、抚河地表水等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达标率*0%,跨市区界面水质符合国家三类标准。但我们也应看到,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仍面临严峻形势,主要存在“五小”企业及矿产企业污染严重,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城镇垃圾处理亟待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医疗废物污染隐患较大等问题,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提高对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力气,做更大的努力,切实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突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切实抓好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为构建生态*、和谐*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年,全市干支流监测断面I-III类水质达到90%以上,市界、县(区)界出入境断面水质达到III类;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全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S02)排放总量控制在3.21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控制在4.1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
三、大力开展抚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一)严厉整治“五小”企业及矿山污染企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强硬措施,关停整顿一批资源消耗大、纳税能力弱、对水体污染甚为严重的“五小”企业。经贸部门、中小企业局应对抚河流域各乡镇和水源保护区域的“五小”企业,进行全面的清查和整顿,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能要求及工艺落后、严重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协同环保部门限期关闭整改;国土部门应对严重污染环境的矿山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整改,对安全、环境不能达标的企业实行停业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环保部门要积极指导企业搞好治污工作,对列入省、市政府限期整治名录的企业要加强督导,督促其尽快达标。
(二)坚决遏制工业污染源头。一要把好源头关口。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坚决不搞”原则,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园区所有新上项目必须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验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要强化日常监管。各工业园区和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日常监管的各项措施,搞好企业污染源普查,建立污染企业台账,加强对企业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检查落实。对抚河流域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医药、化工、造纸等企业应纳入重点监控对象,督促企业完善治污设施,及时查处企业偷排、超标等违法行为。三要开展重点整治行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污染治理设施不能稳定运行或超标排污的企业,责令整改、直至关闭,造成恶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2009年7月底前,金溪、广昌、南城、东乡四县要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其它县(区)污水处理设施2009年年底前必须完成并投入运行。要重视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建设,抓好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新城区必须建设雨水、污水分流系统,老城区也要通过逐步改造,解决雨污合流问题。要妥善处理好工业污水排放问题,工业园区和企业必须先行处理好工业污水,达标后才能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要合理确定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征缴力度。
(四)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按照《*市20*—2015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总体布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治理、排污口拆迁、污染水净化处理等;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指导,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农业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划分规模畜禽养殖区域。对抚河两侧1公里范围划为规模化畜禽禁养区,禁止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关闭。其它规模化养殖企业要按照要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实行厌氧处理措施,达到畜禽类污水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各县(区)要广泛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适时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普及、推广猪沼果、稻田养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和节水农业模式;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五)加大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力度。各县(区)要积极拓展筹融资渠道,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尽快规划、启动县城垃圾填埋场建设。要完善通风管道、防渗层、卫生防护及渗滤液处理等环保措施,确保垃圾处理无害化。要加强对现有的露天垃圾填埋场的消毒工作,严防垃圾渗滤液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鼓励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建立区域性乡(镇)垃圾卫生填埋场,按照“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模式,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制定乡(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置管理制度,指导乡镇因地制宜进行垃圾处理。
(六)切实加强医疗废物处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健康环保意识,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卫生部门要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进行规范。物价部门要尽快制定无固定病床的医疗机构废物集中处置收费标准,扩大医疗废物收集范围,将所有乡镇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服务站、个体诊所全部纳入集中处置范围。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不按照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擅自偷排医疗废液、废物的医疗机构,将按有规定严厉惩处。
四、建立完善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为加强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市政府成立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各县(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部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并每年向人大、政协或有关监督部门报告或通报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要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把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上游排污对下游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有关县(区)政府要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调控。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完善抚河流域源头、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及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规划,未制定规划的不得盲目开发建设。各地制定规划编制要突出保护优先和统一协调,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体现塑造地域特色要求、自然性和原生态要求、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科学划定建设区、限建区、禁建区,制定相应的区域开发和环保政策。对有一定环境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优先开发;对生物多样区、土壤侵蚀防治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限制开发,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对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于2009年12月底前,完成各类功能区划工作,并作为今后建设项目核准和环评审批的参考依据。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情况报告和预测预警制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情况报告制度和预测预警制度,积极推进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环保部门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应急预案,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对涉及抚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情况,要及时报告,认真处置,依法查处。
(四)健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协调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建立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综合决策机制,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环保部门要积极作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严格把好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验收关;经济综合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制定有利于水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有关政策;发改、国土、建设、房管、工商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宣传教育部门要积极开展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
(五)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管力度。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对超过总量指标排污、重点治理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地区,全部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在限期内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污染直排的、存在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一律停产停建。对环境违法行为,监察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进行严厉查处,并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依法取缔和关停的非法排污企业,工商部门应责令限期办理注销登记或变更登记,逾期不办相关登记的,依相关登记法规进行查处,供电、供水部门要严格执行政府下达的停电、停水通知,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 我国的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司治理不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是建立在以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双层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仍然不尽完善,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弱化和监事功能不足等方面。二是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不会有企业的经营哲学和发展远景,就可能使员工难以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环境的规定,也就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员工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难于共享。三是管理者素质不高。“人”是内部控制环境设计和实施的主体,内部控制的好坏取决于各层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观念。内部控制的执行包括管理当局及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四是内部审计的无效性。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是控制环境的要素之一。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助管理部门监督,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未成立审计委员会,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独立工作的环境,无法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五是人事政策不合理。一个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而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在人员的聘用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同时也没有完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转机制,再加上外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约束不力,导致雇员极易产生短期行为。
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宏观控制环境
(1)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功能,因此其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智慧和才能,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有效地履行其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2)建立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实际上为经营者所拥有,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的外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真正发挥应有的效能,就必须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形成一个约束、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②注意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建立一种“约束+激励”的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者行为;③应从法律法规或制度方面要求经营者搞好内部控制工作,并制定“经营越轨行为”的惩罚性措施。
(3)设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公司活动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企业所组织结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完善组织结构具体应采取下列策略:①确保组织结构的适当性及其提供管理企业所需信息的沟通能力;②按照主管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判断其是否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经验;③保证各主管人员所负责任的适当性;④企业应根据环境的改变相应调整其组织结构;⑤注意员工尤其是负责管理及监督职能的员工人数是否充足。企业设置组织结构,应按照相互牵制、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规模、业务特点等具体情况设置职能部门并进行业务分工,以使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由一个部门单独输出,而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
(4)建立合理的公司组织结构。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关键在于职责界定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沟通渠道流畅。构建组织结构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公开原则。在组织结构建设中,力求增加结构的“透明度”,使组织结构的职责准确无误地公布于众,以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保证内部控制的运行方向;二是牵制原则。一般情况下,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岗位与执行该项经济业务的岗位要分离,执行岗位与审核岗位要分离,执行岗位与记录岗位要分离,保管岗位与记录岗位要分离;三是效能原则。
2.2 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支配内部控制的权力,如果被不当行使,或者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自设特例绕过制度或变通处理有关业务,就会使制度的执行随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不应有的弹性,这样势必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功能大大削弱,严重的将会引起“群体越轨”现象,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系统所设置的各个岗位,必须物色精明强干、训练有素和具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所有管理人员及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②按照具体责任和职能的要求培训人员,以提高每个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工作轮换,以发挥人才的潜力。④激励机制,加强考核,促使制度执行者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2.3 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以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员工在企业当中所切身感受到的人文环境,也是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的体现,它支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员工始终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里,接受企业价值观念,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
2.4 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企业信息与沟通系统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运行效率。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有效运行。如通过存货记录和收发记录,有助于保证存货的安全完整,通过业务发生的批准和授权记录,可以判断业务活动是否合法等。
2.5 实施配套的人力资源政策
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不但能够提高职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执行内部控制,而且还能够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性,有利于降低内部控制成本,弥补内部控制的缺陷,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整合环境管理资源,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巩固环境整治成效,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石庄镇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环境优美镇(生态村)、卫生镇(村)创建成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进程,为深入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二、主要目标
按照2014年全镇环境管理工作在领先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由镇环境领导组统一管理、根据区域规划分块运行、条块单独核算、面上公开考核的运作机制,坚持环境管理区域全面覆盖、责任主体明确、整治标准统一、考核奖惩分明、监督管理有力的原则,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使长效管理落到实处,确保年内建成环境长效管理示范镇,力争建成样板镇。
三、组织机构
为强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成立石庄镇环境长效管理领导组。
工作职责:负责上传下达工作,及时收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掌握面上工作动态;负责指导各村健全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运行机制,确保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长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负责对全镇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督查,并牵头组织考核工作;协助财政部门做好镇以奖代补资金的考核划拨工作;做好领导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根据管护的区域及职能,办公室下设四个小组。
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小组
工作职责: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相关村(社区)“四位一体”环境管护机制落实情况的检查、督查、整改、考核及与市长效办沟通,及时将相关情况向镇环境长效管理办公室反馈,安排相关人员协助垃圾清运组对垃圾清运人员进行考核。各村(社区)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主任或第一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管护小组,各村(社区)原则上按照1000-1200人口落实一名管护人员具体负责本村(社区)辖区内河道“两清一建”、垃圾集中收集、道路清扫、绿化管护等“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城镇规划区环境长效管理小组
责任单位:城镇规划区内相关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沿街经营户、居民
工作职责:由城管中队牵头,组建环卫作业队伍,人员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原环卫所保洁员中产生,缺额部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探索建立环境管理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在条件成熟时,由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将环卫作业服务委托市场经济主体实施。负责城镇规划区内大环境的整治、镇区秩序管理及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费用的收取(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安排人员协助垃圾清运组对垃圾清运人员进行考核。
垃圾清运组
工作职责:落实运输车辆,将各村(社区)、镇区垃圾房、垃圾临时堆放点的垃圾运至垃圾中转站,初步处理后运上海电气环保热电(南通)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同时牵头对各垃圾运输车辆垃圾清运情况进行考核。
督查组
工作职责:负责督查上述三个小组及各村(社区)工作落实情况。
四、经费来源及发放依据
1、城镇规划区环境长效管理费用。按照谁污染谁处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在生活垃圾处理有偿服务费用及政府以奖代补配套资金中专项列支环境管理费用(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2、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费用。根据“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以及谁受益谁负担的要求,建立镇、村(社区)分级负担、财政以奖代补的资金筹集机制。各村(社区)从“一事一议”筹集资金中定额提取环境管护费用,镇财政以奖代补配套部分资金用于环境管护,所有筹集资金在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设立经费专户进行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3、垃圾运输费用。原则上从市贴补镇垃圾运输费用中列支,缺额部分镇财政贴补。
五、考核办法及结果运用
1、相关部门。水利站、城管中队、垃圾中转部门作为镇环境长效管理的职能部门,实行捆绑式考核,列入工作考核内容。根据市长效办对我镇考核反馈情况、镇督查组巡查情况以及落实镇环境长效管理领导组和办公室布置工作落实情况,年底对三个部门综合评比,实行加分制,工作突出的部门优先推荐为镇十面红旗先进单位,对组织得力、表现出色,在市长效办考核对镇排名作出明显贡献的部门负责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优先推荐为先进个人。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定,镇长效办将根据市对我镇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通报至相关牵头部门,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把关不严致使镇在市长效办考核排名滞后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在上级检查等重大活动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2、相关村(社区)。各村(社区)作为环境长效管理的责任主体,镇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对各村环境整治采取每半月一次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给合的办法,发现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对整改不力造成影响的,全镇通报。
镇长效办将根据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小组每月例行检查结合市长效办明查暗访情况每月打分,按季汇总,并根据季度考核情况确定奖补资金,年底对各村(社区)进行综合考评,实行加分制。同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的村(社区)和相关部门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在上级检查等重大活动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
3、镇区保洁员及垃圾清运人员。分别由城镇规划区环境长效管理小组、垃圾清运组制定考核办法,报镇环境管理办公室批准后,签订管护工作协议、垃圾清运承包合同,明确职责和工作标准,划定责任区域,进行考核。建立严格准入、退出机制,优胜劣汰。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环境监测 治理
中图分类号:R122文献标识码: A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被称为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地形和气候因素是影响大气质量的基本原因。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特殊,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以兰州市为例,全市总的地形特点是以西北的祁连山余脉和东南部的马卸山脉为最终点,相向成阶梯形,逐渐下降到以中部西东流向的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之河谷川地为鞍底,形成一巨大马鞍形,相对高差为2181 m。另外的谷侧山峰对谷间大气有明显的加热效应,由于山峰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其表面温度高于空气温度,造成超绝热温度递减率,白天山峰对谷顶空气加热,谷底空气温度较低,形成脱地逆温.夜间谷间辐射,冷空气沿坡面下滑,形成夜间谷间辐射逆温.山谷盆地日间的脱地逆温层,以及夜间山谷冷胡效应形成的逆温层,是造成山谷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
2.城市建设是影响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的分类统计分析,其主要来源可概括为三大方面:
(1)交通运输。近些年来,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多。但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2)燃料燃烧。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局部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在一些城市,天然气在居民的生活中还没有普及,煤仍然是人们的首选燃料。而在燃煤市场上,高硫煤仍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放弃廉价的高硫煤而去购买环保型的低硫煤;这就造成SO2的大量排放。
(3)工业生产过程。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等,即是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企业。而且这些工矿企业大多数成为大气污染的主力军。
(4)市政建设。城市马路普遍存在道路斜坡问题,即马路两侧的人行板道明显高于路面而且与路面垂直,呈“凹”字型。致使马路上的灰尘不能吹走,而且越积越多,这也是引发扬尘天气的直接原因。
(5)工业布局。工矿企业的分散性使城区的大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6)绿化。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绿化还没有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只有政府、一些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内部绿化已基本达标,而整个城区的绿化却远远达不到要求。
大气污染对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来鉴定,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颗粒状物质的监测。
在大气污染物中有许多颗粒状的物质,这些颗粒状的物质较多,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具有多变性和危害性,有的本身具有毒性,有的是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运载体、催化剂或者能产生有害的反应。在某种情况下,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状物质与附着在它身体上的气态或者蒸气态物质产生反应,会产生更大、更多的毒性。因此,要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质进行必要的监测。对大气中颗粒物质所进行的监测主要包括:对总悬浮颗粒物进行测定、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地行监测,对粒度分布的监测,对降尘量进行监测,对颗粒的化学组分进行监测。
2.二氧化硫的监测。
大气中有很多含硫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硫酸以及酸盐等。他们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煤与石油燃料的燃烧产生的,在硫矿石的冶炼等化工产品中会生产与排放较多的废气。
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最严重,它的分布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在对硫氧化物的监测中主要是对SO2的监测。对二氧化硫进行监测主要是“对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钍试剂分光光度法”、“电导法”、“紫外荧光法”、“火焰光度法”、“定电位电”、“库仑滴定法”等解法。
3.氮氧化物的监测。
石化燃料高温燃烧和化肥等生产排放的废气使氮氧化物被排在大气中,除此之外还包括汽车的尾气造成的氮氧化物污染。通过环境监测,得知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进行有效的环境治理,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的椎广从国情出发,尽快开发推广技术可靠、经济合理、配套设备过关的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重点领域包括煤炭洗选脱除有机硫、工业型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的气化和液化、烟气脱硫、转炉炼钢收尘、焦炉烟气治理、陶瓷砖瓦窑黑烟治理等。
2.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减少直接消费煤炭,提高使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逐步提高车用燃油质量和标号,加速淘汰含铅汽油,使我国的汽油尽快向无铅化、高标号方向发展。
3.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防治工业废气污染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采用技术起点高的清洁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
以元旦春节期间城市管理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整治方案为载体,坚持“统一领导、属地负责”的原则,大力开展场镇容貌秩序、环境卫生和农村卫生等专项整治行动,突出解决城乡环境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集中整治工作取得实效,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处理整治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三、整治内容
(一)场镇环境秩序整治内容
1.沿街店面“门前五包”责任制度落实到位,街面无垃圾杂物乱堆放,无垃圾渣土暴露堆存,无卫生死角,街道绿化带(地)内干净整洁,建(构)筑物、市政设施和绿化带树上无乱拉乱吊挂绳索、衣服、拖把等现象。
2.非机动车在规定地点整齐有序停放,无乱停乱放现象。
3.街道两侧建(构)筑物、地面及市政设施上无乱画乱贴的小广告,商家玻璃橱窗内外无乱张贴宣传促销广告,店外无摆放的灯箱、广告牌。户外广告与店招店牌设置规范,完好整洁,与街境一致,无未经审批擅自设置及改变审批内容设置现象。无横(条)幅广告乱张挂,无流动广告现象。
4.无游商摊贩乱设摊点占道经营、无坐商跨店经营、无占道作业、无占道娱乐,无违规设置的各类占道亭棚,无未经审批擅自开展或改变审批内容开展占道宣传促销活动,无噪音超标扰民现象。
5.临街面建(构)筑物阳台、屋顶无乱堆放杂物和晾晒衣物现象,无乱搭建现象。
6.无其他不符合街道环境容貌秩序管理要求的现象。
(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内容
1.辖区内无任何垃圾池焚烧或损坏,还原所有垃圾池原来的本色。
2.村庄全域无积存的陈年垃圾。
3.村庄道路、河道、沟渠及居民房前屋后没有垃圾堆、漂浮物。
4.农房立面基本保持整洁。
5.公告设施、垃圾收集容器与运输工具完好、洁净,周围无垃圾、无污水、无污迹。
6.家禽家畜坚持圈养,人畜分离。
7.村庄道路与公共场所无乱停乱放、乱晒、乱堆现象。
8.村庄内无乱搭乱建、无乱贴乱画、无乱涂乱写、乱吊乱挂。
9.生活垃圾清运无抛、洒、滴、漏、吊挂现象。
10.无秸秆、垃圾焚烧现象。
四、时间安排及工作步骤
(一)集中整治时间
两个月
(二)工作步骤
1.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各单位按照整治内容对管理辖区进行全面排查,根据辖区内环境卫生和秩序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明确任务,组建整治队伍,做好整治前宣传动员等各项准备工作。
2.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各单位要按照制定的方案,对重点区域、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反复进行整治,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突出问题进行有效突破,对不服从管理的相对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给予从重处罚,以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保证整治工作取得明显实效,进一步有力提升河沙形象。
3.落实责任,巩固成果。
此次集中整治结束后,各单位要在巩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落实定人、定岗、定路段、定任务、定奖惩等“五定”责任制,强化执法人员工作责任心,狠抓队伍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落实督查考核和问责机制,做到工作事事有人管,责任件件有人担,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集中整治工作,认真组织安排好人员、车辆、工具等整治力量,按照方案进行整治,确保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整治时必须重视收集、固定证据应对突发事件,为公安机关打击暴力抗法提供支撑。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宣传力度,河沙广播站要借助村村通广播加强环境整治的宣传。党政办要利用镇短信平台及时通报各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要利用各种会议、活动以及深入各社各户加大环境整治的宣传力度,为整治工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三)协调配合,保障到位。居委会要及时收集、运送各单位生活垃圾。派出所、交警中队,执法中队要加大执法保障力度,严厉打击阻碍执法和暴力抗法行为,切实维护整治人员合法权益,为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