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具体表现在:第一,在价值取向上,功利主义严重。据笔者对238名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75%以上的大学生找好工作的标准不是提供好的学习平台而是工资福利待遇,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部分学生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敬业精神的缺失,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第二,在职业道德判断标准上,不少学生观念模糊、庸俗甚至十分错误。奉献意识淡薄,过分看重工作待遇,不少学生认为在职场当中升职不靠能力靠关系,认为关系是职场发展的法宝,从而忽视了对自身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敬业精神,更谈不上爱岗敬业。第三,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上,缺乏基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和独生子女政策问题的显现,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自我的环境中长大,从而造成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反映在职场中就是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优越的物资生活又同时造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薄弱和个人为中心意识的强化,使得大学生在工作中稍遇挫折就离职而去。第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还表现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法制观念、责任意识等方面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
2职业道德素养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
2.1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型人才的基础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方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的基础。人是技术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人对社会贡献程度大小的不是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高低。职业道德水平越高的人,技术水平越高对社会的贡献度越大。反之,职业水平越低的人,技术水平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度反而越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而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标准由技术转向更加注重大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核。根据笔者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最看重大学生品质的前五项排名分别是:第一,优良的个人品质;第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第五,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完成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
2.2大学生职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人本素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价值体系日益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的价值取向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中国当下社会变革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势必会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造成深刻影响和改变。特别是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金钱至上的物质观、过分强调关系弱化能力的人际观泛滥等等,势必会对大学生的职业成长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时代的变化,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代企业判断一名出色员工的标准应具有忠诚、敬业、勤奋、正直、工作主动、尽职尽责、宽容、感恩、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等十大职业素质。这十个方面正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优秀的职业品格将是未来大学生在职业成长中必备的人本素养。
3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抓好“就业指导”理论教学,切实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
就业指导课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理论课程。高校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内容的更新与转变,“就业指导”和“两课”内容应更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紧跟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对人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影响,及时反映时代的变化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大教学改革;二是“两课”教学方法要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前提,以开展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三是在做好大班上课教学的同时,认真做好一人一事的经常性教育活动,把大学生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2以顶岗实习为依托,强化实习期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充分利用实践、实习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中完成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通过实习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下领悟、体会和感悟职业道德,在实习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爱岗奉献、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意识培养,通过教师和企业人员的指导、实践完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同时,实践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工作认真负责的品德。大学生只有不断地融入社会,才能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同时正确地审视自己的不足,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
3.3以校园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诸多因素,作为大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校园起着主阵地的作用。大学生正是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的重要时期,“三观”也是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载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把职业道德教育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积极向上、人文情怀浓厚、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文明、卫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文明宿舍”、“优秀班级”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邀请优秀校友为学生做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事实证明,校园文化不仅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而且直接促进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发展。
3.4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和家庭也应肩负起应有的教育职责。学校教育应侧重于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社会教育应侧重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家庭教育侧重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的职业道德问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只有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三方面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4结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修养
在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就业者的道德素质被列为招聘和考核的内容之一。在职业教育中,如果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或存在缺失,则会使职业学校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于职业道德人才的需求。为此,职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育,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
一、职业道德教育概述
职业学校中,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与职业的实践活动相连接,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具有稳定收入的、专业的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态度,教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对职业问题的甄别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如下具体特征:(1)内容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行业特征,实现对学生的分类职业道德教育。(2)形式的多元化。在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措施,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更好地生成职业道德素养,如,参与车间工作、实训室学习、企业见习等。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一)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强化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之中,首先,要更新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理念,使其与社会焦点、热点内容相链接,具有现实性价值和意义,并使之具有行业性。其次,还要注重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开发和配合,要合理计划和安排学科课程、核心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比例,使学生达到规定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并注重在显性教育中融合隐性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开放性教育,采用心理辅助、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二)引入丰富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职业学校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具体的教育手段包括:(1)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整合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素材,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职业道德规范。(2)主题演讲法。这是一种极其感性的教育方法,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围绕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题,阐释某一观点或看法,可以较好地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浸透力,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将其践行于自己的行动中。(三)优化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建构和优化科学的考评机制和体系,不能单纯采用笔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应当结合口试、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能力,更好地提升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配备。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要充分重视和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学等理论知识,学校要为职业道德教育者提供培训的机会,还可以聘用企业名家、社会学者、社会名流等进入校园,通过他们的切身经验和体会,向学生讲解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事件,使学生沉浸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中,这些鲜活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其强大的刺激作用,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甄别和选择能力。(五)强化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耻教育,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耻辱观,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用优秀的文化资源滋润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以德修身的高尚情操。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要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和精神,形成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感知和沉浸于良好的职业道德情境之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精神,成为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劳动者。
作者:罗新程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刚.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廖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意识培养[D].复旦大学,2011.
【关键词】驾驶人;道德;修养
驾驶人职业道德是从事驾驶工作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和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原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安全第一,防范事故,是驾驶人职业道德范畴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既是驾驶人自身的愿望,也是社会公众对驾驶职业的要求。作为一名驾驶人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实现安全行车的美好愿望。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驾驶人道德水准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人感慨讲奉献的人少了,明哲保身的人多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照样有人挺身而出,有奉献精神,社会总是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社会各行业间的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正在不断加强,由此联想到日益庞大的驾驶人队伍,其职业道德的高低,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人试就如何提高驾驶人职业道德修养,谈点个人见解。
一、当前机动车驾驶人队伍的基本现状
机动车驾驶人是一项特殊性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机动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驾驶人队伍越来越庞大。驾驶机动车的人已不再是完全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更多的成为人们生活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驾驶人队伍存在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非专业化。非专职驾驶人人数的大量增加,整体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交通法规以及各种规章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很难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道路交通现状。二是驾驶人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差异,影响到交通安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上这些都增加了社会运行与交通管理成本,因此,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机动车驾驶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些不良表现
机动车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必须遵守各项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同时还必须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机动车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时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欲超车前车不让,产生报复心理。有些驾驶人在行驶途中欲超车,前车不及时让车,就觉得心里不舒服,超越前车后,产生报复心理,故意减慢速度,立即右转方向别车或急刹车,稍不留神就会人为地增加事故频率。
2)三成驾驶人夜间车辆交会不关闭及滥用远光灯,只图自己方便,无视其他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如果始终不关闭远光灯,会造成其他车辆驾驶人、骑车人和行人眩目,人为增加夜间不安全因素。
3)故意遮挡车牌或占用紧急车道。雨天开快车,泥水溅行人。雨雪天气,道路积水,路遇行人,不减速避让,任凭车轮高速冲过积水,飞溅行人一身,漠视车德。
4)肇事逃逸。个别驾驶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不是立即停车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及时报案。而是置伤亡者于不顾,存侥幸心理,驾车或弃车逃逸。更有人性泯灭者,将伤者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抛弃,致使事故受伤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延误时机导致人为死亡,构成刑事犯罪。
5)酒后、醉酒驾车、毒驾、飚车,频频见诸报端,这种驾驶恶习越来越多,缺乏对生命的应有尊重。
6)严重超载。有些驾驶人或车主受经济利益驱使,车辆严重超载,尤其是在交通管理相对薄弱的地方,驾驶人见有机可乘,无视道路交通法规,视他人生命于不顾,载客车辆大大超出限额人数;货运车辆更有甚者,超过限载吨位的一倍甚至数倍以上,这种严重超载超重的车辆,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造成路面损坏,降低车辆制动效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对社会危害极大。
7)闯红灯、超速行驶及高速路上追逐竞驶成了一些驾驶人的习惯。这种行为很容易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自身安全。
8)有数据显示,六成驾驶人在驶过斑马线时,未减速让人,导致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
9)不讲社会公德。少数驾驶人员忽视职业道德,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片面认为驾车只要不违反交通法规就行了,其他一律置之度外。因此,有的驾驶人在行驶途中遇到交通事故,路人或伤者求救时,不停车救助;有的驾驶人路遇违法乱纪行为,不敢制止,任其不良后果发生等等。
以上种种迹象,追根溯源,都与职业道德缺失有关。因此,重建道德架构,拯救驾驶人职业道德滑坡,迫在眼睫。
三、交通事故与驾驶人职业道德的关系
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多要素配合失调引起的,其中人是主要因素。对车祸的分析表明,90%以上的事故责任在于驾驶人员的主观因素,而因汽车和路等的客观因素诱发的交通事故不足10%。因此只有从驾驶人自身做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行驶中分析判断的能力及驾驶技能,才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人如果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交通事故的发生就会从偶然走向必然。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驾驶人必定对工作认真负责,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必然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安全行车的重要保证,加强驾驶人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成为当务之急。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教育、法律约束、制度规范、社会监督等多管齐下。
论文关键词:职校生,技能训练,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我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是不仅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职业道德与技能训练培养相结合,是专业教师当前培养职校生的关键任务。以下是笔者在专业技能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一、在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中强化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职校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往往都很盲目。其所选择的专业,有的是家长选的,有的是通过招生简章的介绍而选的,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鉴于此,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技能训练,再进一步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道德。实习课教师在上序言课时,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还通过展示往届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让学生对技能训练项目有一个感性认识。学生从教室到车间,身份已转变,自己调配的时间多了,自由度增多,教师要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到技能训练上来,把技能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技能训练也是一种艰苦的学习,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同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配用技能骨干,让他们在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成为学生当中的模范,带动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
二、在强化安全意识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安全是底线,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必须从职业道德抓起,这样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必须是安全教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用生产事故图片等向学生讲解大部分生产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是操作人员精力分散、不遵守安全规程或缺乏安全意识而导致。并要求每位学生必须通过安全考试,80分及以上才算及格。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使其在安全意识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如在车工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机械设备以及仪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等,要求全体学生严格遵守设备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还通过总结历届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出现的典型问题,结合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讲解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在技能训练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教师在训练前讲解安全文明生产知识,在训练中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三、把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作为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内容。
质量是生命,质量就没是效益。职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要为企业创造效益,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也只有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效率。因此,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尤为重要,这种意识的养成,离不开职业道德的养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心目中有一种质量意识,有一种责任感,因此,质量保证和道德养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产品的加工,学生不仅强化了质量意识,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而且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劳有所成,劳有所得,这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提供条件。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校毕业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才能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学生在校外参加技能训练时技能训练,不仅要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还要学习企业师傅的敬业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与企业员工长时间接触,使学生认识到:衣着打扮、工作规程规范化;物品摆放一线化;工件尺寸、形位精度的一致化;地面、车床卫生的整洁化;同事之间相处的和谐化。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机会,还有利于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使实习教学和生产创收有机结合,达到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的目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提供了条件。
五、在项目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意识。
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由简入难,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在刚开始加工工件时,加工精度低,时间长,技能内容分步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精度要求高,时间短,技能内容综合程度高。待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以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技能竞赛的模式,在学生中营造出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技能训练氛围。对于技能训练的效果应及时评价和反馈,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的激励方式。技能训练到一定程度时技能训练,可以开展趣味课题工件的加工,如:榔头、酒杯等,使学生在趣味课题的加工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对校外企业的产品进行加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强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学生生怕出现差错,影响到学校及班级的名誉,都会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多花功夫,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
总之,职校生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每一名职校生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苦练技能,强化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意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胜任本职岗位,体现自身的价值。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职业发展的定义,职业发展其实就是每个人在自己选定的工作领域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成为最好的专家。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不仅利于高职毕业生长久立足于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长远和终极目标,更是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愈加凸显,现代企业用人已不再仅仅注重员工的单一技能,更加注重的是综合职业素养,社会的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体现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上,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重要门槛。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的含义因个人研究的侧重点和定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界定,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知网(CNKI)中大多学术论文和文献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高职学生未来将是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中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通过校企文化熏陶、品德养成、技能培训,以及自我管理、自我陶冶、自我锻炼,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掌握和形成其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职业认知、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即在未来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1.企业的需求
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冰山理论”,企业把一个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职业知识、行为和技能等,这是显性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称之为隐性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一个员工的整体职业素养。从企业需求来看,人才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员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对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以为然,理论课不认真听,职业技能训练时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不少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怕苦、怕累、怕吃亏,纪律松弛等不良品质,这样的表现根本无法符合企业的要求,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必然寸步难行。无法培养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早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个人发展的需要
有调查表明,通过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不少高职学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很容易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被淘汰,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立足,非常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高职学生面临着从学校直接走向工作一线的境况,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规业律, 但对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成长为训练有素地骨干人才,为自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平台。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思考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B方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高职院校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在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企业行业专家,开展专业工作分析和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总结出岗位职业活动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作风等方面的要求,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构建一个从内容、标准、途径到评价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工程,使学生在入学后很快就能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进而明确自己为职业发展而努力的方向。
2.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培养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工作业绩的向往与追求,是对未来工作价值目标的设想。培养职业理想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过程贯穿于高职学生整个学习教育阶段,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可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指导他们逐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给他们创造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从事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系列的职业训练,提高职业修养,使他们初步完成职业过程的转化。
3.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支持,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如:将企业里的5S管理模式,即企业环境卫生和设备管理工作标准,引入学生管理中,引入到学生宿舍和教室卫生规格化管理之中,制订“5S”的动态管理标准,使学生身亲感受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养成好习惯,提升道德品质,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对员工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20-01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劳动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分支,也是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如今,因供大于需、供需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用人单位对被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了测试拟聘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外,还极其重视考察其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素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应依据专业对口行业对岗位人才所需素质的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放在学校培养的核心地位。
1、职业道德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主题。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经过在校阶段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更为看重学生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诚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即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很多单位录用人才时都强调:有德有才者破格录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限制使用、无德无才者绝不录用。 所以,就业指导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聘技巧,要告诉学生职业道德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校学生,一方面要在专业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以胜任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就业储备职业道德软实力,因为职业道德素质决定了将来的工作态度。
2、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包含要素
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和遵守职业纪律等,更通俗地说,就是讲诚信、有责任心、保守公司的机密、对企业忠诚、不传播与工作无关或有损公司的小道消息、团队协作和守时等。其中,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是个人职业道德的基本品质,在此基础上心怀远大目标、行动执着追求的人则能够为企业同时也为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敬业常常是用人单位对员工提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首选。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往往很珍惜就业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和敬重之情,甘于为工作付出和奉献并从中感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敬业精神也是个人品质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选择、认真负责的态度、忘我投入的志趣。所以,敬业精神不仅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高度热爱,也是一个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更是做人的高远境界。诚信即诚实和守信,即在职业活动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诚信是个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德,更是职业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要素。
团队精神是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中必不或缺的要素。成功的企业必然都拥有凝聚力超强的高效团队,因为只有团队员工之间彼此了解、取长补短、气氛融洽,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很多的职业活动都是项目式运作,尤其是在很多跨学科的新兴产业领域,更强调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聚集一起而共同完成一项工作。
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也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行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纪律。员工如违反了职业纪律,轻者会被企业予以警告、处罚,重者会招致被企业开除,最严重的甚至会触犯到国家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在遵循职业道德方面,个体首先要习惯严格遵守职业纪律,既保证工作秩序正常进行,也有利于树立自已遵守职业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更好地延伸和提升。
二、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实习的过程中,体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努力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成为自觉行动。
1、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首先,注重增加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因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职业道德。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金钱观,提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学生的学习追求,最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
我国就业指导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根据中国国情状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前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尤为关键,为此要落实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即时就业率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中长期就业率,即要关注有多少学生经过试用期后能够真正被用人单位留下来。通过就业指导要让学生更加关注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等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兼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除了通过专题讲座、开设指导课程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就业法律及政策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为学生到对口单位深入实习创造条件。
3、开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校本教材
摘要: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既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又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培训 职业道德 教育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的“道德”指的既有社会道德,又有职业道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道德包含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行为准则、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①因此,在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进行职业培训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鉴于此,其目前情况如下:
1.学校侧重于技能培训,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教师重点讲授专业理论、技能操作课程,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数,而对职业道德的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把其放在应有的位置,且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一层不变,未能使学生看到“好处”、成效,不能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道德的关注。
2.教师只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部分学校是直接安排专业课教师顺带上职业道德课;部分学校虽安排思想政治课教师上,但这些教师沿用“老套路”,不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实际进行教学。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未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水平,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亦使他们缺乏提升个人修养的动力。
3.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图眼前境况,却未能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待职业道德。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职业技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职业道德的好坏与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看不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否影响将来的发展空间,继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
二、加强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每一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那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职业道德,做到“道德”与“技能”并重呢?
1.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首先要从道德意识抓起。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校要督促教师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细化,并强化职业道德要求,适时地拓展职业道德知识。二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灵活运用培训方法,结合现场观摩法、师生互动法、影片赏析法等教学方法,生动地讲解职业道德。
2.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培训中去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学校应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一手抓“技能培训质量”,一手抓“职业素质质量”。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时,在开展专业课过程中,也要视专业、对象的不同而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且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操作培训中去讲解、示范及运用。职业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基本的道德着手,从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开始,再深入地讲解本职业的“行规”,培养学生认识、接受,乃至实践“行规”。通过培训,努力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这些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指导他们具体技能训练的“武器”。
3.改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原有认识
从学生到员工,他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校、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接受培训时,一定要改变他们对职业道德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等原有的错误、肤浅认识,要联系实际生活、工作,排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困惑,让他们在从事本职业活动时,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哪些该做、不该做,在做正确时才能得到认可时,就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便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开展工作,一心一意地为做好每一件事。此外,也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威望、收入等,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实事求是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这样才能完成所从事职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需密切结合学生专业,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从行动上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学生需扎实地掌握本行业的规范、准则、礼仪等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高“德”“能”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宦平主编.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二版第三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0-11.
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包括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五个方面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遵循“成材之前要先成人”,而成人的要素当首推道德品质。从总的情况来看,目前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好的,基本上适应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但也有部分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企业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有必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中等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更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文化的接轨,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中职生普遍年纪都不大,要从日常小事、生活习惯上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在学校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以后的就业以及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能自觉地遵守职业行为规范。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深刻地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某些特定行业劳动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也是行业劳动者对社会和对所从事的工作应担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二、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标是中职生能够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职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人,处在建设祖国的最前沿,所处的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一线的岗位,做的也是最基础最平凡的工作。此外,中职生在社会中从事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职业道德素养方面尤其重要。因此,帮助中职生树立起“爱岗敬业”和“诚实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是达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方法。学校通过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实际上也是帮助中职生能够尽早地适应社会,适应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帮助中职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展示自我和完善自我,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三、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通过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中职生懂得工作后作为从业人员基本职业道德应该怎么遵守,使中职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作为职业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学校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敬业意识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指的是中职生要十分珍惜和从内心要十分地忠实于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较强的自豪感,要有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作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当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做到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作为一个从业人员,要发挥才智做出成绩,只有通过爱岗敬业、以高度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对工作充满激情,将全身心投入到职业活动中。要想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只有通过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来实现。
(二)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
讲究质量和注重信誉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业主们应该去认真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讲究质量要求企业或从业者立足于以质取胜、反对忽视质量;注重信誉要求其以信立本、反对不讲信誉。讲究质量和注重信誉,它既是反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又是反对用户不负责任的作风。讲信誉指的是要求企业业主们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或事先约好的条约去做,也必须去认真履行已经向社会和对个人做出的承诺。关于质量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企业或从业者能够得到顺利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三)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
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遵纪守法和公平竞争从实际上来讲是企业业主们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自觉遵守行业职业纪律,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只有企业或从业者都自觉遵守市场法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它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
现代的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要考虑应聘者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原因何在呢?事业要获得成功,单凭个人力量,进行孤军奋战,是难以实现的。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下,职业团体内部人员之间和协作团体单位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才能形成职业团体、行业团体中良好的道德氛围,提高从业者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创造出更好的业绩,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
(五)苦学习、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
职业技能主要是指从业者们所从事职业活动、在工作中所履行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它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努力钻研所从事的专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不断提高技能。从业者如果不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那么从业者根本就不可能提供优质的服务,更不可能谈得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从业人员,要勤于探索,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展的步伐。因此,要培养从业人员的学习意识,要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精神财富。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业者,要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吃苦耐劳精神,要千方百计地在降低产品成本上多下功夫,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减少能源的消耗,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对于一个企业或职业团体来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作为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的从业者,要珍惜国家和集体资源,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四、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何常常是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的。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细微处做起,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要尽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尽力做到让学生感受到要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认真实践,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往往是结合中职生的学习时间分阶段进行,有序推进。第一个阶段:入学时期,与入学教育相结合。在这一阶段,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首要的任务和培养的重点是中职生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以帮助中职生顺利过渡到职业院校的学习生活,并能够尽快适应一切。在这期间,更要注重对中职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引导并启发教育他们热爱学校、热爱专业,以增强他们对专业学习的信心。第二个阶段:专业学习时期,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中职生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在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并对职业道德规范有清晰的认识。中职生在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高等学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能够了解和认识中职生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标准。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加强其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阶段:就业指导时期,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中职生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点应该是开展就业指导。高等学校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此同时,在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高等学校要通过规范中职生的行为,通过严格管理,使中职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将这些良好的习惯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都得到有效规范,具体转化到今后的工作实际行动中去。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中职生在岗位或工作上实践分不开的。要真正使中职生达到知行统一,高等学校可以组织中职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第一,参观现场法。通过挖掘并收集一些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正面或反面教学资源,组织中职生实地参观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现场,考察与专业相联系较多的工作或岗位,形成或撰写参观与考察活动的报告。第二,社会服务法。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可以通过中职生课余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来帮助其强化。在课余可以组织中职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提供多种无偿服务。这种做法通常是在中职生顶岗实习阶段进行,并且这种服务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强化了学生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第三,调查法。为了帮助中职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可以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道德现状调研活动。采用小组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行业道德综合性实践活动,针对性地实地调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自身知识需求的迫切需要
当前,科技文化知识迅速增长,我国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处于这一国情下,对于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就更高了。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等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首要素质,它的核心是强调要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最关键点还是在职业道德素质上。中职生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同时,不只是在于学多少知识,而更在于学会认知;不仅要学会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如何做事和怎样做人的知识。此外,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中职生,应当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人与人的合作,更强调具备团队精神。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自信自立,敢于和善于竞争的客观需要
我国每年有几百万的中职毕业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或流入社会。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选择人才的机会,这对于毕业生而言,则意味着面临更激烈的就业竞争,难免让中职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从企业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生在适应职业的过程中有一些不良的表现,比如:出现浮躁心理、功利心理、自傲心理、依赖心理和矛盾心理等等。因此,在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多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高低。在我国政府重视和职业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整个社会与学校更加关注与重视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已经开始注意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教育统一起来,中职生只有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积极应对就业市场变化带来的影响。只有及时地将自身置于社会职业的现实大环境中,才能有效地衡量出自身的价值与竞争力,才能准确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中职生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充分自信的职业心理素质。自信是中职生求职择业的动力和职业成功的有效保障。中职生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或空谈,而是需要付诸现实的行动。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适应社会和发展自身的内在需要
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性质都受社会发展需要的决定和制约。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不再是单指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职业道德教育的鲜明特点就是必须要建立在职业这个基础上,它的最基本精神和最基本的原则也必须是国家所公认的,具有社会的普遍性。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国家的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观念在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上的最直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道德其实也是社会公德之一,只是由于职业道德是建立在职业特点之上的这个特殊性,职业道德有侧重点而已。此外,让中职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更加适应社会,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也让中职生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六、结语
关键词:导游人才培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16-02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稳定增长的居民收入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所需人才门类之广、数量之大是其他产业所不可比拟的。导游是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灵魂,导游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各高校能否培养出一批批专业性强、技能性强、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导游人才是当前旅游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这是因为,旅游业为旅游者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导游人员作为旅游行业的窗口和形象处在旅游业的第一线,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的质量、旅游企业的形象、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甚至还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形象。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层次不断提高,导游行业岗位对导游人员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旅游服务活动中出现的有关导游人员违规的负面报道(如“宰客”、“狂拿回扣”等一系列令人忧心的现象)常常见诸于各大媒体并屡屡成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投诉的热点,这充分印证了导游人员作为整个旅游过程的核心人物,其职业素质对整个旅游活动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表明导游人才素质培养领域里存在着不可忽视问题。
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表明,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处理人际关系、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对未来职业的适应力等列为课程的核心内容[1]。然而在我国部分高校中,导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在着重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层面的培养、忽视职业素质方面培养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导游人才素质、特别是对于职业道德方面还不够重视,对人才的概念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意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职业技能是有形的,而职业素质是无形的,不能获得立竿见影之效。所以,较之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目前不少高校把培育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因此十分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和知识的传授。因为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职业,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这就决定了导游服务要求导游人员既要具有高超的服务技能,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此外,为大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融合性人才,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作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是指胜任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综合素质,这是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更是立足职场的根本[2]。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广泛,可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还可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形象以及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等。在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形成,对学生今后能否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并成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导游人才,是极为重要的。那么何为旅游职业道德?旅游职业道德是指适应旅游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道德规范,这也就是导游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包括了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导游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与游客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游客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导游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使游客满意。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也就是合格导游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具体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核心,也是今天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为,导游应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能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使学生具有过硬的旅游职业道德素养,才能使他们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三、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策略
高校应明确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训内容以及学生实习等方面加强相关德育教育工作,把知识传授、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熏陶结合起来,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导游应自觉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是培养学生个人品质和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旅游业建立一种独具个性的服务文化的现实需求。如今,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和对高附加值的追求,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较为突出地表现为树立旅游品牌、注重旅游服务质量的竞争了,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就在于培养并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加之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而服务意识则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这就意味着旅游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自觉的服务意识才能为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旅游工作者从业的前提,也是导游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由于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尽快转换并适应自己的职业身份,尽快进入现实生活中的服务角色,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尽量缩短毕业进入实习单位后的所谓“过渡期”,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职业角色,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并最终成为业内的佼佼者。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内部成立一家微型旅行社,由学生自己轮换担任不同旅游从业人员,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各景点进行义务导游讲解服务,还可在调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进行模拟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进行旅游广告宣传等活动。通过这样多方位的教学,既让学生了解了旅游行业及社会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服务意识,还锻炼了相关职业技能,可谓一举三得。另外,我们要积极寻求与更多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积极鼓励学生组织建设学生社团和走进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旅游行业相关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促使学生在现实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学会一些必要的职业技能,激励他们主动深入体会职业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等,这对于学生最终学会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企业发展与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误导,一些学生认为获取高额收入就是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从而忽略了对于职业岗位所规定的职责与义务方面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对此,我们应不失时机地进行人生价值观、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旅游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的教育。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讲解大量的正反面案例,激发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和总结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进一步意识到,游客是导游员的服务对象,满足游客合理而可能的要求、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并使游客满意而愉快地度过旅游生活,既是导游应遵循的服务宗旨,又是让导游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让学生尽早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尽快明确导游服务工作中应尽的工作职责,更好理解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从而加快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养成,这些都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尽早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诚者不伪,信者不欺”的重要内涵,着重培养学生“真诚公道、信誉第一”的良好职业行为和习惯。我们知道,“真诚公道、信誉第一”既是衡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又是导游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还是衡量导游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只有做到了“诚”和“信”,才能在社会中赢得良好的信誉,取得他人的信赖。“诚”和“信”既是优良的商务传统,也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基本准则。我们在平时的一切工作中应切实倡导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不能弄虚作假,欺骗别人。只有不断督促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让学生在将来面对服务对象或是与他人交往相处时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接纳和欢迎,并取得事业的成功。
第四,指导学生注重文明礼貌礼仪方面的修养,倡导学生逐渐养成热情友好、宾客至上、文明礼貌的良好作风。文明礼仪修养是导游员职业道德素质较为集中的体现和个人内在修养的标志,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招牌,是旅游业最具行业特色的道德规范和业务要求。导游员要做到态度和蔼,待人热情,行为规范,举止得体,衣着整洁,仪表文雅,谈吐文明。不言而喻,这是导游员所必备的个人修养和最基本的行业规范要求,也是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客人信赖与支持的基础,更是企业和个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明礼仪教育是改善旅游业软环境、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讲授,结合学生的课外实践与实训,我们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习惯,提高自身社会交往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从仪表、仪容及仪态、言谈举止、气质风度等方面塑造符合导游职业身份的美好形象。
有社会分工,就有职业生活;有职业生活,就有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它既是对本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尽管我国各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各异,效果不同,但是,作为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的摇篮和重要基地,各高校应当把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努力探索有效的培养形成模式,并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其培养体系。
――――――――――
参考文献:
〔1〕马乔林.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