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大学篮球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篮球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开展篮球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体质,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大学生适应未来多样化的工作与生活,有利于大学生适应毕业后的生活与发展。大学篮球文化不仅仅是篮球运动本身的文化感,更重要的是转变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和过程,从而充分的发挥大学篮球文化在运动文化中的作用。所以说,大学篮球文化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通过普及大学篮球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首先,大学生通过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去,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在篮球训练教育和篮球运动实际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大学生的肌肉力量,促进学生在耐力和速度方面的成长。此外,篮球运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而这些优势的开展,都是以大学篮球文化为基础的。
2.有利于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
篮球运动属于竞赛来的体育内容,在篮球运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传球、控球、运球的基础篮球技巧和能力,这些是篮球运动的基础。开展篮球运动中,一般都是分为两个队伍进行比赛。然而,在篮球运动中,不仅仅是基础篮球技能的发挥,更是对大学生心理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篮球运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协调的集体精神,超越自我、互相帮助、良性竞争,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种争取的竞争意识,是未来大学生工作、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篮球乃至校园文化的推动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篮球文化,乃至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參与到篮球这项运动中去,从而丰富了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内容,推动大学篮球文化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篮球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关键词]人文素质文化消费导向
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而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为。当代学生文化消费既是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一、当代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内容。当代学生文化消费品种丰富多样,包括图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摄像、电影电视、网络等。在众多文化消费项目中,当代学生青睐的是那些前卫、时尚的品种,注重的是消费项目形式的时尚与新奇,往往忽略内容的深入与实用。他们追求个性独立,敢于表现自我,文化消费重形式、轻内容,且冲动性消费多于目的性消费,超前消费,超支消费,缺乏消费规划。
(二)重网络、轻图书。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当代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去网吧的比去图书馆的多,且许多学生拥有个人电脑。他们的信息获取主要依赖于网络,网络消费支出所占消费比重相当大,与之相反,除购买必要的工具书、考试用书外,平时几乎不购买图书。几年前,学生毕业时常为托运图书发愁,现在,学生毕业时校园里充斥的是电脑转让广告。
(三)重娱乐、轻学习。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外,当代学生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其中又以休闲娱乐消费为主。不少学生往往以学习需要为借口,向家里索要钱物,但实际上却热衷于炫耀性、攀比性的文化娱乐消费,对学习型、知识型文化消费的投入相对偏少。尽管当代学生泡在网上的时间长,网络信息量又大,获取知识方便快捷,为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利用网络娱乐的多,学习的少。
(四)重物质、轻精神。由于社会环境复杂、法制不够健全、经济利益驱动,导致部分格调低下、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占据了校园文化市场。一部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只重物欲的满足,过分地追求功利和娱乐,疏忽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追求,漠视精神生活和道德信仰,荣辱不分,是非不辨,导致青年学生精神失落、道德失范、行为失控、学业失败、身心失调。这样的人走向社会,不仅不利于自身的成长,还会带来种种负面效应。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人自身的危机才是最根本的,人的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化危机才是世界所面临的所有危机的总根源。
二、加强文化消费引导力度,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当代学生文化消费的引导,改变当代学生的消费误区,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当代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规范校园文化市场,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校园文化市场不仅承担着满足当代学生不同层次文化需要的任务,还肩负着创造当代学生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任,会对当代学生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市场的规范与管理,过滤不良文化产品,建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市场,对引导当代学生的文化消费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搭建网络文化消费平台。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普及后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开辟网上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渠道,改变当代学生网络消费重娱乐、轻学习之现状,增强网络信息消费意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既能扩大教育的影响力,又可以增强教育的渗透力,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新的媒介形态中得到完整的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文化消费提供“营养套餐”。校园文化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板报橱窗、标语警示牌、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组织开展诸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画大赛、歌舞比赛、名着欣赏、文艺晚会、科技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文化消费提供健康向上、高品位的“营养套餐”。通过提高当代学生的文化消费品质,来提升当代学生的文化品位,建设一个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春雨润物,潜移默化,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人文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文化消费的自觉性。社会实践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当代学生社会实践,有助于满足求知欲望,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助于当代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和检验当代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向社会展示和推荐自己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对当代学生素质的要求,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增强文化消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单纯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准确掌握当代学生的文化消费情况,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习惯,借助文化消费对教育的反作用,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权立枝,李瑞杰,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状况及其教育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重庆大学校长 林建华
我们要想在2020年实现教育强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要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现在我们除了专业课,还有两类课程是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一类是通选课,另一类是去年建立的校内平台课,在内部进行交流,已经建立一百多类课。我们要加强一些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典籍,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加强观念。还有就是将政治理论课程纳入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我最近听了政治课,感到政治课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现在的政治课不吸引人,很多学生上课是为了拿学分,没有认真去听,所以我们要改革教学的方法,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性思考,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些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和安静的校园。我非常同意纪宝成校长说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也要坚决反对和摒弃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倾向。还有就是教师培养问题,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我们要弘扬优良学风,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守则和道德规范。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教师管理松懈,教师教学精力外流、敷衍教学,这在国外是很少出现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制度上一定要把握和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资源调配要依据教学任务,加强教学内部评估;老师要明确教学是其基本责任。现在教学规划就写上了要明确教师的聘任、工资,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对教学有基本的认识,同时将教学态度、能力、水平和业绩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着力完善教师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我觉得刘延东同志在去年暑假讲话里对于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那句话是这样的: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机制和氛围。
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欧阳康
根据素质教育十几年来取得的经验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里还有几个比较重大的实践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有两个看法:一是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需不需要搞一些规范。我个人认为至少要让我们的基地达到比较高的平均水平,以此为基础去创造特色,所以说在所有的基地建设方面应该有共同的要求,这应该是比较重大的实践,也是理论。一旦进入评估体系以后,就会遇到非常复杂的情况,如人事安排、经费支持、活动场地、领导层次等问题,要正确处理好软硬的关系。我认为大家都是希望教育部下的指标越严越好,这样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希望搞得千人一面。
第二个是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行业结合的问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文化素质教育一定要多样化,这是大的历史趋势。在实践中多样化如何与规范化相结合,体现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以此为基础创造行业的特色需要探索。比如说综合性大学能做的,在非综合性大学的专业里也能做,这就涉及文化素质教育覆盖面的问题。我认为所有人、所有学校都应该进入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区别在于怎样与自己的行业相结合。
第三个方面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这里有一个难题,那就是确认谁是文化素质教育者,当然有些比较清楚,如基地主任委员,基地学校主管领导与工作人员,所有承担了学校认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的人等,那么其他人如何界定呢?如果我们在专业教育中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范围就会很大。刘献君副书记做的一个课题获得上一届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就是努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但是渗透是很难的,我认为应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一种价值导向,全面地改造和提升现有的大学教师,文化素质教育的好坏在于老师教课的效果,有的老师就会满堂掌声,有的就是稀稀落落。教师的培训有着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问题。文化素质教育能否强调专业化与职业化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很多老师愿意兼职上一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但是要想专业就有困难,涉及经费有限、效果不好等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受益问题。我认为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但是目前明显不是的。华中科技大学讲座虽然每次总是几百人去听,但总是有限的。所以说怎样使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受到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最终检验中国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的是学生对我们的评价,以及学生受益的广度、深度及程度。
文化素质教育机会难得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杨慧林
十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倡导推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推动使得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整个教育文化的战略主题,这个历史功绩是很大的,如果我们沿着这个道路继续前进,那么素质教育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文化素质教育也需要大家的共识,需要很好的校园环境,其实这些东西也需要制度性的保障。
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对于宁静学校的提倡是十分感动的,大学应该是最后一个可以保证宁静的地方。宁静的校园的根本在于人的心境,人的心境是需要制度的保证的,否则宁静的校园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都承认知识商品化的世界性问题。知识商品化的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浮躁,无法宁静,这是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相悖的。大学谈文化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时,应该考虑推进的措施要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精神相符合,以实现初衷。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所处的处境和所获得的机遇,是西方人非常羡慕的。当今西方的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使得他们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改变,比如英国政府已经连续两年大幅度缩减教育经费。英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很相似,绝大多数是国立大学,在基本的经费上面对政府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经费的缩减必然导致大学教育的改变,所以当他们听说中国政府用基金支持纯粹的学术研究,中国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到的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全民教育、学习型社会,真的是很羡慕。现在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总结15年来的经验,探讨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未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文化理念”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 张岂之
十几年来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之一,就是它进入课堂,形成大学生通选课系列,使这种教育成为持续的、有学分和成绩记录的智力活动。为提高这方面的课程质量,大学课程应关注对于文化理念的阐释,即文化技术方面的课程,也不能离开文化理念。
什么是文化理念?我想大约有这样一些特征:1.它是民族优秀文化与全人类优秀文化的融合、会通的结晶;2.它属于理论,即精神层面的理念;3.它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4.它具有“种子”般的作用,在青年学子们的心灵上开花结果,有助于造就卓越的创新人才。
文化理念带有我们自己民族的特点,但它兼容并蓄,具有时代性。早在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有的典籍出现了“人文化成”这样的理念,其内涵是:用文明去教化、感化人们,共同趋向于文明。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更加需要这些春风化雨式的文化理念在大学里开花结果。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他们离不开文化理念的滋养。
还要提到,大学精神更加离不开文化理念。这里举一个例子:八年期间,西南联大精神有口皆碑。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由冯友兰先生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西南联大精神:1.与民族同呼吸、共患难的忧患精神;2.和而不同的独立学术精神;3.民主自由、兼容并蓄的文化理念;4.克服困难、迎接民族复兴的自信心。总之,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论,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国大学的“最高表现”。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今天我们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将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我们鼓起精神,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更高层次迈进!
链接
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一)教工党员素质有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21世纪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过去,产业革命时代需要的单一的技术型、操作型的人才必将被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所取代,这就从根本上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必然会赋予师生关系新的内涵。传统的权威型、严师型的师生关系所生发出来的崇拜心理,已然成为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未来学习与生存的桎梏,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时代呼唤着一种能适应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教工党员提出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教工党员其教师的身份决定了其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他们自身的行为则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工党员,需要积极的创造出促进师生交往的情感氛围与机会。在校内墙壁、橱窗进行和谐教育宣传,在教职工之间努力形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学生之间,教师积极引导营造一个和睦相处、情感交流、互助友爱的和谐环境。在整个学校内,让人人都能感到温馨与快乐,这样的环境与氛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工党员的素质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其中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工党员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离不开教师,而教工党员应该成为学科的领头人,带领本学科的教师积极的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积极解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其自身的素质也可以对广大的教师产生影响。教师的素质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会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更加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学习。拥有良好的素质,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示范,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愉快的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提升,为自己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教工党员素质,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一)构建展示平台,让教工党员能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自信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打造出先进典型,让教工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成长与进步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要积极关注教工党员的思维、行动中的闪光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提升,将其成功案例进行积极的宣传,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的同时发挥出示范作用。积极通过评优课、观摩课、教研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对每一个教工党员的创新与进步进行展示,帮助教工党员展示自身素质,让教师们能够发现身边的榜样,主动的在工作中向那些榜样学习。
(二)营造优良的校风与教风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可以激励教工党员为人师表、辛勤育人。为此,学校需要对自身的优良传统进行认真总结与提炼,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校风。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风好,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可信度。作为学校自身来说,无论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学校与学生的发展,都需要倡导严谨治教、敬业爱生的教风。同时要激励教工党员纳入到学习者的行列之中,让教工党员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要鼓励教工党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相互协作的教风。
(三)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实现党群互动
学校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党群互动机制,让每一位教工党员都发挥出模范带动作用,教工党员需要主动与其他教师联系,一起进行专业成长的“高原效应”分析,找到突破口,一起进行提高。要积极构建党员业务骨干展示平台,通过骨干教师展示等多种活动,让教师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去进行观摩、反思,在教学的第一线,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环节,实现所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为骨干教师印刷成长专辑、召开教学特色展示会等形式,对骨干教师的专业经验进行整理,为其他的教师提供参考的模板。让教工党员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上做出表率,在专业上提供示范。
(四)完善对教工党员的管理制度
学校需要对教工党员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唤醒教工党员的忧患意识,激发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学校还需要将综合素质作为教工党员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的力度,同时还需要对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让教工党员能够不断的去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还需要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到教学改革中去,加强管理,促使教工党员主动的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在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为教工党员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对那些表现优秀的教工党员进行鼓励。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语文 模块化教学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5-01
一直以来,中职语文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一、考核方式也不尽统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佳的问题依然存在,就业时学生基本应用能力不足,终身发展受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解决以上问题,结合我市最近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精神和培养合格中职生“八个一”的标准,我们着手进行了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学习和吸收模块式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分为五个模块: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演讲和钢笔字。
1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传承传统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1.1 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以就业为导向,弹性使用教材,精讲精练,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字、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以适应社会需要。
1.2 重在阅读与欣赏,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名著”,是我市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八个一”的标准之一,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延续和载体,因此,作为中职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模块,肩负着传统和时代两个因素的教育使命,是语文课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编写这一模块时,以中职语文教材为依据,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全面地精选文学阅读与欣赏的内容,例如第二册语文,课堂上选择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善良》《人生的境界》《荷塘月色》《我爱这土地》《雨巷》《雷雨》《将进酒》(男生班)《念奴娇・赤壁怀古》(男生班)《琵琶行》(女生班)《雨霖铃》(女生班)《师说》等课文。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灿烂文化和传统精神,在学生早自读时,我们补充了《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诗词等内容作为朗读材料。
2 应用文写作模块――让学生注重实效、学以致用
(1)目标:通过此模块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公务性、日常事务性文书的写作格式和要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讲究时效、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为学生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解决问题和促进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着“注重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选择了条据、书信、个人求职简历、讲话稿、通知、计划、总结、合同、报告、启事、海报等常用应用文种进行讲解和练习。突出表述的精要性,力求写作格式的规范和内容的简明扼要、切合实际,避免长篇大论;突出例文的典范性,选择规范的例文进行精当的讲解;突出特色的鲜明性,在讲解文种时,力求使例文内容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突出训练时的操作性,提倡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减少理论知识的练习,侧重小组合作进行写作训练和展示。
3 普通话模块――让学生讲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
(1)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使学生掌握普通话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辨证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能用规范标准或比较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说话、演讲及其它口语交际,毕业时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2)这个模块的教学主要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采用情境教学,在学生掌握准确发音,朗读和说话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强调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学习不同情境下该怎么说话,怎样与人礼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就业。学校每年定时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要求所有学生达到三甲以上水平,与口语相关专业的(如文秘、商贸、服装专业)要求达到二乙以上水平。
4 演讲和口语交际模块――让学生“能说会道”
(1)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演讲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和胆量,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及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人才竞争的需要。
(2)该模块要求每堂语文课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给学生轮流锻炼的机会并确保每个同学每期参与和上台至少4次锻炼的机会。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灵活开展朗读或朗诵比赛、半脱稿和脱稿演讲比赛、即兴演讲比赛等。活动结合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部分实施,教师重在指导、点评和总结,学生重在多实践。
5 钢笔字模块――让学生写一手规范的钢笔字
(1)目标:通过楷体钢笔字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写字的态度,达到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匀称,有一定的速度,并力求流畅、美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毕业时能写一手规范的硬笔字,为以后适应岗位练好基本功(开设制图课程的专业适当补充仿宋体知识)。
(2)此模块主要要求学生坚持练习,每个学生发一本庞中华《楷书入门基础训练》字帖和两个练字本练习,学生每天至少练好3~5个字。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定期考核,并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在班级的展览墙上,营造一种浓浓的书香氛围。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计算文化;计算科学;计算思维
从教育学意义上讲,素质主要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培训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Character)。古人对素质的重要性早就有论述:“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1]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尚坚定的人格、理性辩证的思维以及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为此,大学的通识教育应注重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魅力。相应地,大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就是传承计算文化、弘扬计算科学和培养计算思维。
一、传承计算文化
计算文化(Computational Culture)就是计算的思想、方法、观点等的演变史。它通过计算和计算机科学教育及其发展过程中典型的人物与事迹,体现了计算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作用以及它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通过计算文化的教育,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计算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展现计算之美,从而使学生对计算科学产生兴趣。
1.对计算文化的理解要建立在对计算本质的认识上
计算文化是指“计算”这个学科所蕴涵的文化,我们理解计算文化首先要对计算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人类对计算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计算手段器械化。计算手段的器械化是“计算”学科的基本属性。在古代,人类社会最早使用手指、结绳、算筹等方式进行计算。公元1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算盘(Abacus)。1275年西班牙的R. Lullus发明了旋转玩具,可以将初始符号串通过机械变换得到另一个所希望的字符串。1614年法国的B. Pascal受钟表齿轮传动装置的影响,制造了能够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加法机”。1673年德国人G. W. Leibniz设计制造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轮(Calculating Wheel),为手摇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C. Babbage设计了能用于计算对数、三角函数等的分析机。以上这些计算工具的特点都是机械式的,无法实现自动计算。到了20世纪,美国人V. Bush研制了能求解微分方程的电子模拟计算机;20世纪40年代,德国人K. Zuse和美国人H. Aiken研制了用继电器作为部件的二进制机电式程序控制计算机;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研制了所谓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ENIAC和EDVAC。
第二个阶段是计算描述形式化。人类对计算本质的真正认识,取决于对计算过程的形式化描述。形式化方法和理论研究起源于数学的基础研究。首先Russell发现了Cantor集合论的逻辑矛盾,即“罗素悖论”;接着,Hilbert提出了形式逻辑系统的完备性,即Hilbert纲领。但G?del指出了形式系统的不完备性,Hilbert纲领的失败启发了后人应避免花费大量精力去证明那些不能判定的问题,而应把精力集中于解决问题的“可计算求解性”。在Hilbert纲领失败的启发下,图灵从计算一个数的一般过程入手,将可计算性与机械程序和形式化系统的概念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开始了对计算本质的研究。图灵计算就是计算者(人或机器)对一条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纸带上的0和1符号执行操作,一步一步地改变纸带上的0或1值,经过有限步骤最终得到一个满足预先要求的符号变换。在研究问题的可计算性时,图灵是从一种简单的数学机器出发来研究计算概念的,通过引入机器状态,使用了本质上具有指令特点的程序运算操作。这种数学机器虽不是一台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但它却是一种操作十分简单且运算能力很强的计算装置,它就是著名的图灵机。
第三个阶段是计算过程自动化。当计算机执行的过程能实现自动化时,它才能真正发挥强大无比的计算能力。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将机器所执行操作的步骤(即所谓程序)和操作对象(即数据)一样都存入计算机的存储器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计算机发展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一旦有了存储程序的概念,运算对象(数据)和运算指挥者(指令)都一视同仁地存放于存储器中,通过程序计数器,机器就可自动连续运行,无需操作员干预,从而实现了计算过程的全部自动化。
2.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是计算文化的生动载体
在计算机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对计算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及人物[2],对计算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计算理论的奠基者阿兰・图灵,为计算机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ACM专门设立了图灵奖来纪念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图灵奖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又如,提出了“存储程序式电子数字计算机”概念的冯・诺依曼,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现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仍然采用他提出的体系结构,从而又被统称为“冯・诺依曼计算机”。
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是计算文化的生动载体,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例如,不少计算机科学家都很喜欢甚至痴迷物理,和诺贝尔物理学家私交甚深,也有很多计算机科学家似乎对生物学普遍感兴趣,认为计算机智能的下一个大进展将来自于生物学;重视学科交叉是计算机科学家取得很多创新性成果的重要因素。又如,科学研究同时也是冒险之旅,科学家要取得成就必须要有牺牲精神,著名结构大师D. Lenat在做项目研究时曾说过:“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其实就是在拿自己生命中的三十年进行赌博。”这些启示对于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生都是很重要的。
二、弘扬计算科学
从计算的视角,计算科学(Computational Science)是一种研究数学建模、定量分析以及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领域;从计算机的视角,计算科学(Computing Science)是一种利用高性能计算能力预测和了解现实世界物质运动或复杂现象演化规律的研究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计算科学的概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1.伟大的计算原理(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3]
P. J. Denning曾指出:计算不仅仅是一门人工的科学,还是一种自然的科学。计算不是“围绕计算机研究现象”,而是研究自然的(Natural)和人工的(Artificial)信息处理,计算机是工具,而计算是原理。
一个领域的原理(Principle)实际上就是讲述一组交织在一起的有关该领域中的诸元素(术语)的结构(Structure)和表现方式(Behavior)的故事。而P. J. Denning将计算原理描述为运行(Mechanics)原理和设计(Design)原理:前者指计算的结构和行为运转方式,后者指对系统和程序等进行规划和组织等。他着重研究了运行原理,将其归纳为要素:(1)计算。关注点是什么能计算,什么不能计算;其核心概念就是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理论等。(2)抽象。关注点是对计算问题的归约、转换及建模;其核心概念是概念模型与形式化模型,抽象层次,归约、分解与转换等。(3)自动化。关注点是信息处理算法与智能化;其核心概念是算法设计,迭代与递归,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等。(4)设计。关注点是可靠和可信系统的构建;其核心概念是模型、抽象、模块化,一致性和完备性,安全可靠等。(5)通信。关注点是不同场点间信息可靠移动;其核心概念是编码、传输,接收与发送,通信协议等。(6)协同。关注点是多个计算间步调一致;其核心概念是并发、同步、死锁、仲裁等。(7)存储。关注点是信息的表示、存储和恢复;其核心概念是存储体系、绑定、命名、检索等。(8)评估。关注点是计算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评价;其核心概念是模型、模拟方法、基准测试程序等。
2.计算透镜(Computational Lens)[4]
R. M. Karp在计算透镜一文中提出:(1)很多自然的、工程的和社会的系统中的过程(Processes)自然而然是计算的(Computational),计算就是执行信息的变换。(2)很多不同的学科领域(物理学,社会学等),传统的研究过程(或处理)都是基于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但它们也可自然地视为计算,就此意义上讲,这些过程(或处理)动态地执行以数字或数据表示的信息变换。(3)通过计算透镜,我们可以根据计算要求和变换信息的方式来看待自然的或工程的系统。这些允许我们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概念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思维方式,而计算可作为通用的思维方式。
化学家H. Davy曾指出:没有什么比应用工具更有助于知识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取得的业绩与其说是天赋智能所致,倒不如说是他们拥有的工具特征和软资源不同所致。如今,计算科学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计算科学、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并列成为科学发现三大支柱。美国PITAC(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报告认为[5]:21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前沿研究都有可能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计算科学而得以解决。所以弘扬计算科学,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培养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法[6]。计算思维是一种解析(Analytical)思维,它共用了数学思维、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计算思维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抽象(Abstract)和自动化(Automation)。计算是抽象的自动执行,自动化隐含着需要某类计算机去解释抽象。
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无论哪个学科,具有突出的计算思维能力都将成为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高校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高级人才的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7]。
1.计算思维在美国
计算思维的提出与2005年6月美国PITAC(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致美国总统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有关。为了落实PITAC报告,美国NSF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选择了以计算思维为突破口的行动方案,启动了两个重大的国家科学基金计划:一个是2007年启动的CPATH计划,另一个是2008年启动的CDI计划。
CPATH计划针对的是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目标是促进造就具有基本计算思维能力的、在全球有竞争力的美国劳动大军,确保美国在全球创新企业的领导地位。CDI计划针对的则是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目标是通过多学科方法,使用计算思维在计算概念、方法、模型、算法、工具与系统等方面的创新与进步,对科学与工程领域产生新理解、新模式,从而创造革命性成果。CPATH计划最初的目标是大学本科的计算机教育改革,随着计划的实施,美国人认为这种思维方式还应该向中小学延伸,为此,2011年美国NSF又启动了CE21(21世纪计算教育)计划,目的在于促进美国K-14(中小学和大学一、二年级)教师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
与中国类似,在计算思维方面,美国也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仅CDI计划启动前的会议就有12次。2008年5月后,美国国家研究会更是召集了来自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的代表对计算思维的本质进行了近两年的讨论,2010年会议的研究报告Report of a Workshop on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发行。
2.计算思维在我国
计算思维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与科学研究领域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得到全面推进和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早在2010年关注到计算机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两年的时间里面组织了十多次各种范围的工作会议,对计算思维的内涵以及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交流,逐步形成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全面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路。2012年,教育部开展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力图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完善计算思维的内涵,在操作层面上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和教材中,从而正式确立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方向。在教育部项目的支持和教指委的具体指导下,很多高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在教指委主办的三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很多高校展示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在高校普及计算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有效性。
国家自然基金委也非常重视计算思维的研究工作,先后多次在全国各地召开专题会议,研讨、部署、推进此项工作,并对计算思维进行专题立项研究[8]。科技部在信息技术领域备选项目推荐指南中,有关基础研究的先进计算,对计算思维及其支持机理也推荐立项开展研究。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公共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中,也支持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及职教技能评测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思维源于西方、兴于东方。我们不应将培养计算思维简单地作为口号,但是应该在学科研究、在人才培养中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落实计算思维。这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使命,同样也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q益. 灵峰宗论[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 刘瑞挺. 计算机名校风采录[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3] P. J. Denning. 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3, 46(11).
[4] K. M. Karp. Understanding Science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 Lens[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ly 2011, 26(4): 569-577.
[5] 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 Computational Science: 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EB/OL].http://nitrd.gov/pitac/reports/ 20050609_computational/computational.pdf, June 2005.
[6] J.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6.
[7]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关键词: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素;水文化教育
高职水工类专业的水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传承及水文化知识成果通过传授、熏陶等,培养学生“兴利除害,造福人民” 的行业思想、“献身、负责、求实” 的行业精神、“科教兴水” 的行业职责,进一步增强水利事业接班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水工类学生更加热爱其所终生从事的水利行业。
1 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当下,水文化研究教育虽然在各水利类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但相比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水文化教育仍然不够受重视,水文化研究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水文化教育途径单一、水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水文化教育缺乏长期的系统规划等问题还是十分突出。
1.2 普及率不高
水文化课程体系还未完善,水文化相关课程大多限于公共选修课、参加水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数量有限、水文化相关宣传活动辐射范围小等问题造成水文化普及率不高,未普及到水工类专业的所有学生,更不用说其他专业的学生。
1.3 效果不明显
水文化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内容,其教育成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显现,而且更多的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体现,短期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容易使水文化教育的各项活动流于形式,难以持久进行。
2 高职水工类专业水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水利院校,紧紧围绕“水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积极开展水文化教育。我院的水工类专业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教学过程、学生社会活动、校园水文化建设、企业水文化与校园水文化结合等方面探索了水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1 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重视学生水文化素质培养
水利行业是个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行业,从业者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周期长,因此高职水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一般专业高职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纳入水工类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中。
2.2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体现水文化教育
2.2.1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水文化教育核心课程。在高职水工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水文化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完善水文化课程体系,开设《水文化》、《水利形势》、《水与美学》、《水与人类文明》、《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水历史教育、水文化教育、水资源教育、水科普教育、水警示教育、水法规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系统培训,尽早培育学生的水利情怀,使学生热爱水利这一行业。
2.2.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水文化教育。水工类专业课是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要注意挖掘其文化因素,如在水工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结合工程实例,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当讲到无坝取水枢纽一节时,结合都江堰布置的无坝引水枢纽, 讲述调节水流的“鱼嘴” 的分流工程, 控制流量的“宝瓶口” 的引水工程, 以及泄洪排沙的“飞沙堰” 工程,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著名工程人水和谐的理念,把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实践及水利名人的不朽事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水文化的影响力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2.2.3 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水文化。水文化教育等文化素质教育除了体现在课堂里,还可以渗透到校内外文化活动之中,我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社会调查等), 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亲身感受和体验。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社科普及周和科普周宣传活动、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水利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水文化作品展等一系列校园水文化活动,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宣传了水利知识, 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2.3 通过校园水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水文化熏陶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水利院校,紧紧围绕“水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形式上校园建筑、景观建设充分展现以“水”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内涵上强化水文化研究,建设重庆市水利数字科技馆、水文化研究推广中心,积极打造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2.4 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
加强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水利行业。校园水文化教育与企业水文化的结合有以下两个途径,第一,高职水工类专业学生通过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深入企业,亲身感受水利企业文化。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着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水文化社会传播基地、水文化培训教育基地、水文化研究推广基地,把水文化品牌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
3 结语
2011 年11 月,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出台,该纲要指出水文化教育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水工类专业加强水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水文化素质,用水文化、水精神滋养每一位水工类专业学子,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水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措施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振宇,朱岐武.素质教育在高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2):49-52
[2]李梅华,丁秀英.高职水工专业课程实施素质教育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66-67
[3]张建平.论水利院校学生水文化素质的培育[J].通识教育.2010(2):159-161
[4]秦素粉.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7):36-38
[5]雷春香.水利类高校加强精神水文化教育的对策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24(3):1-5
学生人文素质的滑坡已在学术届乃至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当今学生不但人文知识缺乏、思辨能力差,而且学生本身在生活中表现的诸多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和不良行为也令人堪忧。有些学生不仅随便旷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甚至抢劫凶杀。社会大环境中,道德滑坡的实例更是比比皆是。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然而,社会公民的道德感和知耻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通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形成的,是可塑的。教育对公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是公民接受的最普遍、最正规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形式,所以,道德教育应当走入课堂。在教学课堂上实施并加强道德文化教育是应对目前学生以及整个国民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滑坡等问题的有效形式。在学校中实施并加强道德文化教育具有时代的紧迫性。
二、把道德文化教育融入外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外语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频率最高、学习时间最长的课程。国家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可见,外语确实是课时量大,教学时间长,学生投入精力多的科目,所以,外语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其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科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具有民族性、人文性。”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言语技能、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外语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必然涉及不同的文化观念、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等不可回避的意识形态与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并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可促进其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道德观察能力。因此,将道德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是可行的。
三、把道德文化融入外语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实施外语素质教育
把道德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外语课堂教学,首先应转变应试教育的外语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行外语素质教育。因为,在外语素质教育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外语知识、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在外语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转变,实施外语素质教育。外语教学不是要学生单纯地掌握外语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或只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的过程。外语教学应该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己任,它是我国素质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把道德文化教育融入外语课堂教学的途径
首先,外语教师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风范当成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表现在教学模式上,就是注重文化教学,形成一套有层次的和系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理解文化信息能力人文素养。语言教师从文化教学入手,依照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德育培养规律,通过对教材中或者是教师有意引领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的优秀影视作品和文学材料中的背景知识、词汇、习语表达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探讨,挖掘出该目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生接触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多了,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力。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和文化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文化鉴赏能力,在鉴赏和批判中反思自己的个性,重塑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观念。这种途径是教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隐性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文化教育。
其次,在外语课堂上实施道德文化教育,实行显性道德教育。把《论语》等弘扬道德文化的中国传统优秀论著的译文版作为目的语学习的教材来用,实在是不失一个好的道德教育模式。学生既学习了目的语,也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目的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从“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ce and again:Have I tried my utmost to help others? Have I been honest to my friends? Have I diligently reviewed the instructions from the Master?”(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得到了道德文化的熏陶。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最核心功能,外语教学恰好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是实现这一育人功能的理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好道德文化教育的切合点。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个体、亲近学生心灵,使道德文化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思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调动他们学习和运用外语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地思考、发现并反思学习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与蕴涵的丰富哲理,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并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
再次,外语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做好道德示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同时,外语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做好道德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外语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强调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这充分说明,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人格水平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的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随着商业大潮的冲击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出现,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人道德行为标准下降。这样的教师在对学生的道德文化教育中不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学生不能“亲其师,信其道”,因而难以“效其行”。因此,要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外语教师首先要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蜡烛奉献精神,内强育人本领,外强育人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兢兢业业地做好外语教育工作。
总之,实施道德文化教育是时代的紧迫要求,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文化教育形式具有其他道德教育形式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外语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形成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还要教育学生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从而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外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做好道德教育的楷模,同时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用最恰当的方法,找准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的最佳切合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他们进行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和审美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 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 贾东立.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特色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6(8).
[4] 梁庸.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林永希.人文素质・人格・人文精神――人文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共同的主题.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4).
[6] 林红.“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与失语”.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
[8] 姚君伟,张向阳,张伊娜.跨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9]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与语言研究.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10] 张雪株,张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山东大学教学,2004(4).
[11] 赵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运城学院学报,2005(2).
[12] 赵同宇,刘国勤.与孩子结伴成长.中国德育,2007(3).
一、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
幸福文化教育是指以学生为本,向学生传授幸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所以幸福文化教育的思想,并不是狭义上的以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而是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学校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一种学校教育体系。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思考,我们将“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概括为:“尊重人的幸福存在,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反映教育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点化学生的幸福品质,追求教育的艺术境界;让幸福因接受教育而精彩,让教育因幸福而深刻!”
二、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基于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学校在确定了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后,我们便开始着手探讨学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1.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1)心理――道德教育理论。心理―道德教育一方面秉承着心理教育中对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传承着道德教育中对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品格的培养。
(2)变构模型学习理论。变构模型学习理论是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一种新型学习理论,它纠正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对有利于学习的因素和条件的忽视与沉默。我们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与环境,使这种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出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模式。
2.学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构想假设
根据幸福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我校实施幸福文化教育是基于以下假设。
假设一: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的理论创新应该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学校幸福文化教育理论。同时,以探讨幸福文化教育中价值问题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为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的契合点,既为幸福文化教育提供深层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也将形成有效的、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模式。
假设二:学校的幸福文化教育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有自身的独特性与理论内涵。同时对于师生积极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又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它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且对于师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三、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现实教育符合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吗?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校以“实施幸福文化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为办学理念,通过制定学校德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幸福文化教育工作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从小事抓起、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学校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提出“低起点,小台阶,大容量,体验成功,感知幸福,促进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这个教育教学策略中,“低起点”是前提,“小台阶”是策略,“体验成功、感知幸福”是关键,“促进发展”是目的。
2.让教师的身教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的教育”。我校积极倡导“六种精神”,即终身爱岗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扎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抓好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3.让课堂成为幸福文化教育主阵地
(1)引进“课堂观察”听评课方法,探索确立了四十九中幸福课堂模式,课堂观察主张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对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等四个维度进行观察评价,用评价引领教学活动,是将教师带入研究状态的有效途径,能让师生课堂上逐渐感受到幸福。(2)加强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适时、适事、适当地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人爱己爱家国,真正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未来建设人才。
4.让养成教育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基础
我校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作为养成教育的主要策略,我们提出了“生活就是素质教育”,将各项规章制度和初中学习方法等编制成校本课程,如《四会读本》《学会学习》等,向学生灌输学校的管理要求。
5.让活动成为幸福文化教育的载体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校围绕人格教育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以“学生一日常规”训练为重点,分年级、分阶段、分重点,从“小事”抓起,抓训练,促养成。
6.开发了实施幸福文化教育的立体课程
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形成了立体的课程体系,其中有人文素养系列校本课程:“名家讲坛”“河北乡土教育”等;科学素养系列校本课程:“网页制作”“flas”等20余门校本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四、学校的发展成果及品牌影响
幸福文化教育的实施,使唐山四十九中的学生更加自信、积极向上、有朝气。学生身上具有唐山四十九中的特有气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2010年9月以来,有6人次在国家级各种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有两人在河北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校”“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河北省绿色学校”“唐山市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2012年学校被评为“慧聚中国・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中学”和“慧聚中国・2012中国示范性数字化中学”。学校申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