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孩教育问题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母亲――专制与溺爱并存型
溺爱型的父母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它是父母把孩子摆在高于自己的不恰当的位置,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案例中,母亲刚开始的多次迁就暂时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表现出任性,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
2.父亲――放任型
从案例中,笔者以“爸爸在旁边从始至终没发过任何言论”来概括了父亲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已经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使得孩子过于亲近母亲,而忽视父亲的存在。由于家庭成员较多,父亲基本无从插入。又因觉得自己难得休息一天,所以常常推脱给母亲或奶奶。父亲的放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需要研究者和家长共同重视。
3.祖辈――溺爱型
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溺爱严重。表现为:凡是孩子要的,想法设法办到,甚至上天摘星星也行;一切包办代替;一切事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和父辈的不同。案例中,虽试图阻止过,但孩子想要也就给了。祖辈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溺爱孩子有什么不对,奶奶说过:“算了,就给他”、“对他好没什么不对啊”。
4.曾外婆――支持型
支持型具有健谈、赞赏、善解人意,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等特点。曾外婆的人缘极佳,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找曾外婆聊天。从她的人缘和周围邻居的评价中,笔者确定她是一个爱干净、勤俭节约、健谈的老人家。
二、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成员人数多,容易在教育方法上产生分歧 ,缺乏一致性
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漠不关心的状态,其他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似乎无法提出科学的意见。这样,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不一致性是必然会反生。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受到重视。父亲常说:“到妈妈那里去,走吧。”这种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惧怕疏远或对立,亦使父亲的教育权在无形中失落。而爷爷奶奶的溺爱则促使孩子的性格会偏向任性。
(二)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离
“认知偏离”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认知偏离。普通家长都认为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贪玩、任性、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三个主要方面。相当多的家长把爱玩当成了贪玩,没能把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充分释放和利用孩子玩的天性来进行引导与培养。其实“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孩子通过游戏来获得最直接的认知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成人不当的行为示范
我国家庭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教育意识浅薄。小孩好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父亲母亲和东东在床上休息,母亲玩笑的说:“宝宝,去打爸爸。”东东嘴里边说着“打”边用力的敲打父亲,东东以此为乐。案例中,成人在生活中对“打”字反复强调,使得孩子学会“打”的发音。这样的一个字或动作是不是一个3岁幼儿该最先学会的字呢?
三、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家长教育,定期进行育儿培训
家长是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其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中最强有力的教育因素,也是实施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为了提高急停教育水平,必须在社区范围内推行家长教育培训活动,以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乡镇政府应该积极举办免费育儿讲座,鼓励每个家长参加。可利用幼儿园师资优势,给祖辈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和讲座。为此,其思想可传递于父母,帮助父母共同担负婴幼儿的教育问题,制定育儿方法以及内容。
(二)重视行为示范的榜样作用并有意识的营造语言环境
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能力。因此,每个家庭成员的正面引导很重要。例如:妈妈教东东浇花,东东很喜欢,抢着要自己浇花。后来东东不肯停止浇花,妈妈呵斥东东并把他关在门外。可以看出,母亲是有意识的引导东东爱护植物,但呵斥东东的语言确不是良好的榜样。因此,笔者和母亲沟通后,提出调整与东东沟通的方式,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改变母亲的措词和语气,试图使得孩子明白、理解。
一般语言发展正常的幼儿一岁半左右是单词句阶段,他们会运用简单的词来表达。东东2周岁时笔者开始观察,但至今东东都不会使用简单词或句。研究者针对这个问题,主动和家庭成员沟通,试图找出帮助东东语言发展的方法。其方法集中于家长要有意识的营造语言环境,例如:家长每天可抽空1到2小时时间专门为东东看图书、讲故事,考虑到是婴幼儿,年龄较小,长辈们可反复强调其中一本或两本,便于幼儿记忆和复述。
(三)高度重视“独二代”心灵的滋养和呵护,重视父亲的榜样作用
首先,很多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了个九年义务制的教育就不用在读了。原因之一是有些比较困难的家庭供不起孩子读书,就断了孩子的读书路;二是有少数的家长也认为读再多的书不也没多大的用处,最后大学生不还有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吗?三是有些孩子实在是读不进书,九年义务教育都没读完就退学了,早早的就跑到社会上打拼,去吸收经验。就像是比尔盖茨一样,人家不一样大学没读完,就自己开创了微软公司,最后不也成为了大富翁吗?
对于一些思想比较封建的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读职中的都是一些扶不上墙的稀泥,整天在学校混日子,没一点文化素质,应该都是一些不良学生。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职业学校去就是毁了一生,有的宁愿花大价钱买进普高、重点高中。他们是否想过,在那里读书,孩子是否跟得上课?接受知识能力上是否接受得了?而有的在接受过学校老师的劝导的家长,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将孩子送去了职中。最后,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里,我想强调的观点是职中,也能学习成才。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社会也朝着建设文明社会的方向发展。现在的社会要的是知识丰富的博士、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能以无私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干部、踏踏实实工作的农民……而最不缺少的就是一无是处在社会上混完一日就是一日的人。所以,这些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进步、不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那么,他最后将会跌入社会的最底层。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教育和学习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两句话:“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兴趣”、“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很多家长认为棍棒下能出孝子,就有很多的家庭采取暴力来教育孩子。往往,结局只会适得其反,反而给孩子留下了阴影。相信大家都看了电视上的一所这样的广告,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花大量的钱在不符合孩子的年龄下就让孩子上早教班,接受各种培训。结果钱浪费了,却没有一点成效。反而是一部很便宜的动画教育,将小孩子培养成了小天才。这种事例告诉我们,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一切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培养。
自从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身感责任之大,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且不说工作的繁琐,仅一个班级四五十位学生的安全问题就够让人提心吊胆了,再则由于班主任经验较为缺乏,所以一年来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点滴的工作做法,仅供参考。
加强家校联系是帮助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家校联系被定位为老师把表现差的学生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地向家长进行汇报,问题一解决,老师与家长的联系也就中断了。长期下来,有些家长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就心慌,不知孩子在校又出什么事了,有些家长甚至怕接电话,畏惧老师,不敢也不愿意到学校来。这样对班主任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能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老师-学生-家长的关系,也就是朋友的关系。家校联系的次数不在于数量之多,而在于质量,每次与家长的联系要讲究针对性与目的性。以家访为例,我每次家访时特别注重与家长的交谈,一般不直入主题谈论孩子的问题,而是先了解其家庭的情况,甚至问寒问暖让家长倍感老师的亲切,这样交谈起来气氛轻松多了。家长在老师亲和力的感染下就会主动积极地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会主动提供孩子在家的种种表现,这样班主任工作就会少走很多的弯路。那么老师与家长的这种朋友关系要如何才能维持下去呢?我觉得要稳定这种关系需要班主任使用一定战略战术来得到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1 多鼓励家长
大部分的学生怕开家长会,怕老师打电话到家里,甚至连家长也有此想法。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无非是老师通常都以兴师问罪或告状的姿态出现在家长面前。而我认为我们在报忧的同时别忘了报喜。当某些同学取得一定的成绩或小小的进步时,我们可以通知家长让他们来分享喜悦,同时对他们提出进一步配合的措施,可谓一举两得。在一次月考中班级里有5名学生挤入年段的前50名,更有不少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便不失时机地打电话通知他们的家长,并邀请部分家长在学校家长会上进行发言,家长们都倍受鼓舞,很多家长提出在下次家长会上让更多的家长进行发言或者互相交流经验,效果甚佳。
2 严格要求家长
老师必须让家长知道,他们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有责任与义务管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推卸给老师。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夫妻长期不在家,只顾做生意,把小孩兄妹俩扔在家里不闻不问,家访时人不在,打电话也难以打得通。孩子上网吧、学习状态欠佳等症状他们都不清楚。还有一对夫妻长期感情不和,常常吵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互相推卸责任。还有部分家长长期不来参加家长会。就此类问题我在一次家长会上毫不客气地对这些家长提出几点看法和要求:(1)赚钱重要,而教育孩子更重要;(2)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3)不参加家长会的家长必须补开家长会。如此一来很多家长就会感觉能对家长严格要求的老师一定也能对孩子负责任,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度也就增强了。
3 关心家长,为家长出谋划策
朋友关系就是能同甘苦、共患难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的这种朋友关系一样不能脱离同甘苦的关系。我们在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忽略了关心他们的家庭、父母,甚至必要时为他们出谋划策,我曾经帮助过不少家长解决他们家庭的矛盾问题,帮助过家长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帮助过家长办理各种各样的手续问题,甚至帮助过家长写信等,有些问题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举手之劳,而对家长来说他们会感激你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这样一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达成共识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4 充分利用家长之间的资源共享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事业的成就至今都影响着现代教育的方法与思想。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认为教育应该从小从实践开始,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说:“从福禄信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幼儿教育之重要;……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形象鲜明地阐明了幼儿教育对于人格成长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说:“教人要从小教起。有人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不可忽视,从小培养小孩子的能力、兴趣、思想情感是根本。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之教育”、“教育及社会”、“教学做合一”三大理论主张。又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应从实践开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2现代幼儿教育可能面临的冲突
2.1幼儿与教师的思想冲突
幼儿的思想就像一张白纸,如何让这张白纸染上美好的颜色,幼儿老师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刚开始接触教育的时候,对于幼儿老师的话无法理解,好奇心非常重。如幼儿老师会告诉他们,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小孩子可能就会问:“为什么是从东边升起,而不是西边升起呀?”或者会问:“太阳为什么会每天都要下山?”等一系列的问题。老师觉得理所当然的话,那些小孩子可不觉得理所当然。太阳升起落下本来就是一个自然现象,从科学物理角度来讲很好回答,但是小孩子目前接触的事物不多,逻辑思维也没有形成,理论知识更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科学解释无法听懂。对于这样的问题,幼儿教师回答:“因为太阳要回家睡觉”小孩子或许更能明白。他们的思维充满想象力和跳跃性,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思想来禁锢他们的思维,创造也是一种对孩子思维的开拓。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加入儿童的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而幼儿老师应该保护这种创造力,并帮助他们发散思维。
2.2儿童教育的单一性和功利性
现当代幼儿教育的一个趋势是学习成绩好才是一切。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接受教育去学校读书,是为了达到他们心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为此,小小的孩子就背着又大又沉的书包,越来越多的课外试题,辅佐资料、测试试卷等拿来学习,什么《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拿来背诵阅读,要不就是名著等。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学得不够,早早的就去上英语补习班、数学补习班等。导致儿童过早的形成单一的思维。幼儿的心智与成人相比发展和结构是不一样的,而这样的做法,一味地灌输知识文化只会让他们的想象力匮乏、缺失。创造力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想象力禁锢,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也让孩子心里备受压力。
2.3教师的讲课方式与责任心
老师在讲课之前都会备课,按照这一套思路在上课的时候讲给学生听。学生成绩不好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不听老师讲课,上课不专心。老师讲课方式过于枯燥乏味,一味地讲纯理论知识,让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或许根本没听懂。这样的教学,学生受益并不大。老师应该时刻以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时刻注意学生自身的问题、学习上的问题,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不要等问题严重后再解决。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学识,同时教师心里要对学生有爱护之心。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爱满天下”,要用爱来教学生。“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学无止尽,不进则退。好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师对于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
3针对幼儿教育问题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解决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幼儿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教育是关键,首先得从老师做起。学生喜欢一门学科,除了对它自身有兴趣,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重要。幽默的教学方法绝对比死板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欢上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处于朋友与师生的关系,处于一同学习的状态。同时,增加学习实践,体验知识,可以让幼儿亲身体会那些无法体会感知的东西,比如,情感的理解、对与错的认知等,在学习时,老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实践,一起体验过程,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在重复温习知识,而且很好地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实践是学习中最好的接受方式。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尚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很多问题都只能靠具体形象的感知才会有所收获。”
4结束语
就拿昨天来说吧,离考试时间不长了,也只有这么一个星期天可利用了,我要他稍微辛苦一下,抓紧时间复习。他倒好,反过来回我一句:“我晓得,你就是想把我累死,不停地叫我做习题、看书,在学校里还没有这么辛苦呢!”瞧瞧,说的什么话,好像是为我学习似的,当时我真要被他活活气死。我忍住想甩他的冲动,苦口婆心地跟他讲道理,讲他哥哥(他姑妈家小孩)是怎样用功的,终于在今年取得成果,被一所重点中学录取,举家开心。他也不知是真被感动还是假感动,终于能学习一会儿了。哪知下午拿了一纸给我,原来是一首改了版的《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妈妈骂过后清醒……我知道,你们就是想让我把试考好……就算被妈妈骂也不放弃玩电脑……这是学习调节的好方法……”看到这些,我真是欲哭无泪,终于忍无可忍,撕掉了他想玩电脑而做的小聪明。
唉,真难管教啊!怎样才能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我在网上也看了不少,可好像起不了多大作用。眼看就要进入四年级,也就意味着小学的关键时期开始了,可我到现在还没有一套针对他的教育方案,还真是郁闷啊!
―――一位妈妈的日志
像日志中的那位母亲一样,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正在讨论中”的话题。近段时间电影《摔跤吧!爸爸》凭着好口碑引发了一轮观影潮和热议,男主对于孩子的教育深得家长的学习和探究。究竟怎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合适呢,这部影片对我提供了别样的想法和建议。
教育规划要持之以恒
当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不一致时,父母之间应该如何协调?现实生活中,父母意见不一致是很常见的,解决的方法一般以爸爸付钱、妈妈做决定为结果,或者有一方对教育不管不顾,另一方全程负责。而这两种方法尤其是后一种,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特别是升学阶段,父母应当一起做出决定。如果这个决定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那接下来怎么再去教育孩子?如果他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信心了,我们应该怎么开导他?作为父母需要在做决定的最开始,就想好一个答案。如果原计划失败了,有没有备选方案,教育是需要规划的,不是临阵磨枪,是持之以恒。
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每一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究竟该怎么爱,如何爱,爱到什么程度?
作为父母应该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我们只能陪一半的生命,当父母离世之后我们的孩子还有属于他的另一半的生命,这段没有父母陪伴,没有遮阳伞的生命,我们的孩子该如何自己面对?
体育比赛是锻炼这种能力最好的方法,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这个机会,那就先从孩子自己上学开始,一个人去上补习班,一个人坐公交,一个人坐地铁,让他感受这个社会,感受有那么多陌生人在身边。
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路是要他自己走的,爸爸妈妈只能陪你一段路,他要学会自己挽救自己,学会靠自己。
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当父母或教育者们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论文关键词:《窗边的小豆豆》,我国少儿读物,出版
摘要:《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本文着重分析《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为何畅销30年之久,并且深入到从他的畅销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国的少儿文学类作品的内容出版,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少儿作品在国际的大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少儿文学内容出版内容为王
正文:《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窗边的小豆豆》为何能够长销三十年呢?可以说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就一个出版物而言内容是最重要的。我通过对儿童、青年、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读者对本书的内容的看法我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对我国儿童出版物的内容出版能有一定的启发。
《窗边的小豆豆》自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发行到世界各地,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不仅在她之前没有人获得过,在此之后也再无第二人。该书的英文版仅日本国内销量就达70多万册,至今无人超越。2009年我国南海出版社引进《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再次上儿童文学书籍的畅销榜,经典书籍总是内容为王的,这本书的内容给不同的年龄阶层的读者带来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以下是我对不同的读者群所做的问卷调查中不同读者群对其内容的看法。
对儿童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调皮、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八岁小女孩,就好像是自己的童年生活一样,充满了幻想、欢乐。可以随心所欲地实践着自己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儿童看“小豆豆”就能找到共鸣,一个平凡的、有点奇怪(或许很多儿童都是这样的)的小孩的故事,内容简单、真实,不像我们国内出的许多励志教育类的书籍,其实小孩也会有逆反心理,他们也会排斥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的故事,就像一群小孩排斥那个被老师宠爱的孩子一样。看这本书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小豆豆,或许他们就是“小豆豆”,这样的一本书让孩子们看起来轻松自如、毫无负担,所以他们非常愿意看下去。
对青年人而言(他们也是“小豆豆”一部分读者群),这本书里面那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的话,勾起了无数青年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想起了当年那本没有版权、印制粗糙的“小豆豆”。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了,但是现在大家还会记住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现在又有很多青年重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也不知道现在热哈利波特的孩子是否还会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气动心,少年时代的记忆只要有一扇窗口打开,就会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扑面而来。所以《窗边的小豆豆》就好像青年读者的一本童年画册,可以说很少有人重新去看少儿时期所看的书,而“小豆豆”这本书让许多的青年读者缅怀自己的童年时光,同时又在思考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在自己的美好童年被厄杀之后,他们也在重新思考着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可以说最应该本书的应该是家长和老师,可以说这本书让无数的家长和老师反思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你的爱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给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所以在这本书庞大的读者群中成人占有很大的一部分,这本书里面妈妈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及小林老师的教育理念都值得我们中国现在的许多成人借鉴。
那么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本儿童文学作品能够给全球的读者带来如此巨大的感悟了,作为出版人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就出版儿童文学作品而言内容应该是怎样的呢?随着教育问题在我国的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儿童文学作品的市场在我国可谓是前景广阔,因而近年来
有无数的作品涌入了儿童文学的市场但是国内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少有成为畅销书的,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版权的作品,比如说《哈利波特》等。就我国国内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大部分是教育故事,中国历史故事如《上下五千年》,各类寓言童话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以及科普类儿童作品等。这些类型的书籍在国内的销路不是特别的理想。面对中国3.8亿儿童的广大市场,我们的出版界却没能够充分的利用,从各大儿童文学作品畅销榜来看排在前几位的如《窗边的小豆豆》、《不一样的卡梅拉》、《森林报》等我们不难看出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是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纯真的、充满想象的作品。而我国出版的书籍大多不能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不是说教味儿太浓就是太过天马行空而没有与孩子们的生活相结合,这些内容上的弊端就导致了我国自己的儿童出版市场长期被外国文学作品占据。
我是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师。现在农村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也越来越多,造成在家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一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他们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平时的行为习惯,甚至于家庭教育,都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差的多。
一、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典型代表:今年我带的班级中的宋炳玉,父母均在天津打工,跟着自己的奶奶和老奶生活,平时父母寄回的钱确实不少。足够他们三口人生活及教育所用。但由于奶奶和老奶的年龄太大,文化水平低,且他们只有这一个独苗,两位老人对这个孙子别溺爱,可以说是衣来伸的,饭来张口。但由于两位老人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也有此力不从心,只是管吃管穿,致使该生的习惯养成特别差,作业潦草,且不能及时上交,甚至一次作业教师催促多次仍交不上的现象。现在是我班的一位“老大难”。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典型代表:我校四二班的黄程同学,原来是在班成绩不错,基本上属于优等生,学习认真刻苦。但这个学期她父母买了一个车,父母两个同时外出,将这个女儿独自留在了家中,他们一个星期也不见得能回家一次。这样就没有人监督黄程了,学习习惯逐渐下降,作业虽然能够完成,但基本上是在应付。最近一次检测,班中有两个D级,而她就是其中一个。
2 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典型代表:我校六二班李想同学。父亲在杭州干建筑,在家由母亲看护。但母亲监管力度不够,对他的思想教育也跟不上,造成他形成了我行我素的偏激性格。如:在村里经常追着四五岁的小孩要东西吃;自家的门口拦截比他小的小孩子;在班级中班干部管理时不听甚至和班干部顶撞等行为。而他自己对这此行为认识不足,只是认为这是和同学或本村的小孩子闹着玩的。
3 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典型代表:我班的王建同学,家中有四辆货车在外跑生意,生活非常富裕,吃的穿的比一般的同学要好上很多。但有一点,这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差,非常懒惰,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好,将来不一定指望考上学来谋求发展。平时的作业十次有九次完不成,我们课任老师也多次和其父母交谈,但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 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 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近期记者在广西、湖南部分县区调研了解到,由于疏于管理,加上社会诱惑增多,部分留守儿童沾染上游戏、吸毒、赌博等恶习,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留守儿童犯罪不断增加,并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据《半月谈》整理)
留守儿童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要降低这些“边缘群体”的犯罪率,教育是关键,净化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学校周边网吧等场所的管理,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从根本上说,要让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要改变父母与孩子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现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人为壁垒,尽量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城读书的需要。同时引导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尽量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戴着镣铐跳舞
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微博: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副组长漆永祥表示,今年高考作文假大空现象较为普遍,“高考体”作文亟待改文风。问题在学生,根子在大人。如果我们不号召学屈原,只是让学生唱高调,高考体将成为时代印迹钉在耻辱柱上!
(据网易新闻整理)
高考作文这样一个“大分项”,让许多考生头疼,写得太简单,自然得不了高分,立意太深奥,阅卷老师又没时间仔细推敲。许多人为了“保底分”,只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卷面书写上下工夫,真正在文章的内容上并没有什么突破或创新,因此高考作文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如果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在批判它存在的问题时有没有想过,在短期内有可以替代它的更好的模式吗?我们今天批判高考作文和当初批判八股文一样,只看到它的缺陷,却又想不出更高明的替代品。更何况,不乏优秀的八股文和高考作文,无论在八股时代还是高考时代,照样有可以写好八股文和作文的人才。我们不否认它的缺陷,但是也要理性地看到,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它无法彻底改变,我们只能带着“镣铐”去“跳舞”,而且要想办法跳好。
道德滑坡背后的教育缺失
近日,有一名网友发了一条微博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一群靠捡垃圾为生的小孩子,经常会在他们楼下叫“大哥哥!丢瓶瓶!”但他在教学楼看到,有些人竟然把瓶子挂在窗台边逗这些小孩。在他微博的配图里面可以看出,有4个小孩子为了能够到挂在窗子上的一个瓶子,一个小男孩当人梯,一个小女孩站在他的背上努力伸手去抓……有关部分负责人说会严查此事,对该班学生严肃批评。
(据网易新闻报道)
这几个大学生的“乐趣”让人寒心,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或者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如此。但是这事出现在培育人才的高等学府里,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大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试问,如今的大学,有几所开设有关道德教育的课程?即使有,也是被“边缘化”,仅仅成为学生为了拿到学分而在考试时的“转述”。从小学开始到大学结束,道德教育大多依靠社会、家庭的教育和自律,学校对于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一直存在“盲区”。中国选人历来注重以德为先,现如今是以文凭作为几乎唯一的标准,社会也缺乏一个个人道德评判标准和道德体系,导致社会只关注人才,而不关注人。道德文化的形成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对于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光靠严肃处理和批评教育是不行的。
“拜神热”应该降降温了
为求大考考个好成绩,文科生拜孔子,理科生拜科学家,喜欢物理的就拜爱因斯坦、喜欢生物的就拜达尔文……在雕像前有学生上供的馒头、鸡蛋等,甚至还有一两元零钱。很多家长和学生还大费周折,跑到各大寺庙烧香许愿,不惜重金求得神灵保佑。
“孩子玩耍时撞到玻璃,大人不会督促孩子‘自己要小心’,只是一味追究‘玻璃’的加害责任。为了避免承担这种责任,建筑者开始消极地倾向使用撞了也不会破的玻璃,甚至干脆不用玻璃。
“街头巷尾常常听得到让孩子发挥自己个性的教育改革等讨论,但是培养儿童个性与独立的想法,和将所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危险的事物完全摒弃,在受到彻底管理的环境中保护儿童的思维,是相互矛盾的。小孩在连撞到玻璃有危险都不懂的环境里长大,真能学会自我管理吗?在这种过度保护的状况下'到底能不能萌生‘活在当下’的紧张感?又怎能培育出自己想办法克服问题的创造力呢?现代儿童最大的不幸,就是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照着自己想法做些什么’的时间。
“我小的时候,城市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土地。放学后,理所当然的就是自由时间。在没有犬人制定规则的空地上,孩子们尝到自己动脑筋玩要的乐趣,与同龄人一起成长。学会与自然相处之道,也体验了进入危险的地方就会尝到苦头的感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歌颂经济至上的日本社会,从孩子身上夺走了空地和放学后的自由。将孩子封闭在‘过度保护’的世界里,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系统,阻碍了孩子的独立自主。”
在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并且以不怕孩子吃苦受伤而闻名于世的日本,能有如此反思,几年前读到此处时,很有些诧异与感动。对社会教育问题的尖锐反思与质疑,能够激发人们正视徘的问题,是一种可贵的追问。
回想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身,我们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可能与日本社会尚有差距,在有意无意中,在爱的名义下,孩子们的独立性总是遭到侵占与控制,以至于贻误了孩子的独立发展,等到问题出现、木已成舟才追悔莫及,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社会,遮盖自己并未尽到的责任,成为鲁迅笔下可悲的“恨人”之流。
对于教育方式是否合适的追问,应该贯穿为人父母者的终生。有人将教育比作是一门艺术,认为要用一生去探究。而教育艺术之路是一条让父母充满了挫折与坎坷的重新成长之路。“孩子们提供了各种机会激励我不断地学习,而且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明白了,只有在我有孩子之前,我才觉得自己是专家。”《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简・尼尔森在此书的序言里真实勇敢地写道。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说道:“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父母很不易做,是因为好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做出榜样,要使自己做出改变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推倒重来,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翻版,假如有―天我们真的教育好了孩子,我们也必然成功地重塑了自身。正如《正面管教》里生动而深刻的教育逻辑:“让父母和老师们感到沮丧的很多行为难题,是能够改变的,关键是大人要首先改变自己。坦率地说,我已经听腻了大人对孩子们行为的喋喋不休的抱怨。”
《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提及的教育家巴尔博士写道: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妄自尊大,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虽然婴儿、幼儿不明白什么叫自尊,但他们能够十分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对于抚爱和夸奖,他们以微笑和撒娇加以回报;对于嘲弄和漠视,他们以发怒和任性来加以回应。巴尔博士非常注意这一点,他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他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随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做法,孩子的任性就很容易被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