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被高度关注的今天,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颗粒物在内污染物排放,已成为从联合国到其他国际组织,以及具有道德血液的企业重视和关心的议题。然而,在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对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成果的计算,却成了一道难题。如何科学量化,必须拥有一套完整、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据介绍,DNV率先研发的环境监测评估系统,主要为中国本土船舶、海洋工程和石油化工业实施节能减排的量化监测和评估。

当船舶航行于大海上时,船员可以每天通过邮件将相关数据发送至岸基部门,岸基部门根据DNV提供的软件进行碳排放量的监测与评估。通过邮件、网络查询或跟踪,报告排放量情况,比较一定时段内的排放量和理想标准的差距,船舶和企业可以很快找出需要改进的环节,并有效监控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DNV认为,依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确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由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对船舶的碳排放或其他污染物排放进行量化,无疑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实际操作的理想解决方案。据悉,目前这一系统已先后被挪威等国家的一些新造船厂、挪威国家铁路局等采用。

据了解,DNV率先推出的节能减排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在时间与效能上大大领先于国内同行。李绍龄表示,全球运力快速增长,这些运行船舶对温室效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执行公约,但这种没有统一标准和监控的状况不会持久下去了。在谈到应对危机时,他坚持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但全球气候变暖却是世界工业、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必然不会持续发展。他告诉记者,应对上述挑战,很多国际组织已经开始行动。他本人身体力行,已经参与国际帆船组织,正在为绿色梦想摇旗,为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呐喊。

就DNV而言,除了船舶领域,更关注工业企业的工程资产管理。针对中国很多工业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生产任务繁重,运转设备老化快,安全制度尚不健全等因素,DNV按照度身定制的资产完整性管理解决方案,主要通过综合评估设备风险、生产风险以及人员风险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企业在管理和消除运营中的潜在风险上提供支持与帮助。

第2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 能源税 能源消费 国际比较 燃油税

1. 国外能源税实施现状

国外对于能源税的征收是林林总总,但从税制来讲,主要分为对能源生产的课税、对能源消费的课税以及道路交通和关联设备等方面的间接课税。对能源生产的课税在世界各国主要体现在产品销售税、公司所得税、资源租金税、石油开采税、石油收益税等方面。对于能源生产的课税,可以从根本上限制和控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经济活动,进而鼓励人们对于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对能源消费的课税在世界各国对能源消费征税的主要税种为燃料税和各类石油消费税。政府通过对能源消费征税,从而筹措环保资金,同时获得财政收入,保证公共设施的折旧补偿。并且对能源消费征税也能调整收入分配,平衡国内能源差价。道路方面和关联设备的间接税 ,由于能源消费大部分集中在交通运输行业,该行业也成为重要的污染源,自然也是各国重要的课税对象。国外能源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能源税中燃油税为主要代表,能源消费税日益依赖于交通运输行业,能源间接税的地位日渐重要,能源税以环保为导向。

2. 中国能源税实施现状

中国现实施的能源税,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即能源生产税、能源消费税、能源特别税及其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关于能源生产征税,我国目前对于能源生产环节的征税,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资源税。现行的能源增值税采取对能源的普遍征税。此外,增值税还体现了节约能源的理念政策。另外,我国实行的能源消费税,主要有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能源特别税包括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关税等。

3. 中国能源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税收调节手段有限。现行的税收调节手段有限,调节力度低弱,税种之间缺乏衔接。 能源税周体系中,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优惠政策较少,对于节能环保的产品技术,税式支出范围狭窄,不能最大幅度的牵引市场向节能环保型的产业结果发展;增值税的特殊调节功能较差。现行消费税范围狭窄,不能将我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耗能产品、资源消耗品及高污染产品全部包括在内。

3.2税种的利用未突出环保取向。我国税收杠杆调控能源价格促进节约能源的导向作用尚未体现,一刀切式的增值税对于所有的能源产品按17%的税率征收,不具有特殊调节作用;相关税种的设计中,税率与污染和耗能程度不相称;税目税率的高低与课税对象的环保程度关联不高,从而污染与不污染、好能与节能产品在税收负担上趋同化,不利于孤立环保品和抑制非环保品。

3.3能源税收的法律层次较低

从现行的能源税制来看,只有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是法律,多数能源税收政策的法律位阶较低,并且没有单独的税种,基本上是通过对一些基本税收法规的条款进行修订、补充而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税收文件中,使人们对政策难以全面把握,执行起来容易出偏差;还有一些优惠政策缺乏稳定性、权威性,从而使有关政策不规范,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刚性,在适用效力上有其局限性,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4. 国外能源税对中国的启示

4.1加强相关能源税开征的紧迫性。中国开征能源税,即是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号召的响应,更是应对国内能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必然选择。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能源税制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于能源税的制定背景却是相似的。能源和环境双重危机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中国对于国内的能源危机,可以借鉴美国“开源节流”的方法。一方面扩大能源供应,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开发替代、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更要注意能源利用效率。

4.2能源税率的设定要合理。鉴于中国的能源税刚起步,对于税率设计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试探性。过低的税率不能刺激影响生产消费行为,而过高的税率则会牵扯到多方的利益,这也是中国燃油税艰辛历程的主要原因。欧盟能源税最低税率提出与1992年,历经1997年提案,后至2003年欧盟能源税率的提出,一直磋商改进,不能不说慎之有慎。而美国能源税率早在1975年就已审定, 直至2005年新税法颁行。我国的燃油税刚刚起步,税率的设定能否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还有待于实施的验证,应在实际的调解中反复磋商,找到最适燃油税率。

4.3完善对能源税收的优惠政策。从欧盟方面来看,其税收政策优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采矿业、化工业、制造业所用燃料免税;2出口燃料、国际航行的飞机和船舶用燃料免税;3用于发电、供暖的燃料减税;4混合燃料及替代燃料如生物柴油减税;5农、渔、航运、航空用燃料减税。而美国05年出台的能源税法则更多的偏向于节能投资的政策。国外国家的税收优惠健全,覆盖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我国燃油税刚起步,对于能源税收的构建,以及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建设,国外的这些具体条例值得学习。

4.4完善其他与能源消费有关的税制。中国可以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经验,一方面,加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产业的优惠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节能、环保科研成果的鼓励力度。通过对于关联设备增值税的抵扣和免税优惠,引导市场向清洁能源的理念发展。对于企业开发的节能产品、环保产品给予比一般产品更加优惠的税收待遇,鼓励节能、环保科研成果及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培训而去的的收入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

参考文献:

[1] 徐涛,苗俊峰.能源税制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山东工商院学报.2006.2.

[2] 朱顺贤.关于构建我国能源税制的思考.税务研究.2006(03).

[3] 傅津.可再生能源产业国际比较及对我国建议2006.10.14.

第3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见教材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建议按教参P22页的三组对比实验进行。

[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4、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好?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现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让你设计一个能较准确地测量反应中热量变化的装置,它的大体构造是怎样的,你可以和同学交流探讨共同确定。

[教师讲解]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

[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

补充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3、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的混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2)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O2和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3H8及CO所需氧气的质量比。

4、比较完全燃烧同体积下列气体需要的空气体积的大小:

天然气(以甲烷计)、石油液化气(以丁烷C4H10计)、水煤气(以CO、H2体积比1:1计)

5、两位同学讨论放热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

反应中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1.D2.BC3.(1)C+H2OCO+H2吸热(2)70:114.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水煤气5.略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初步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2、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重点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也了解了中和热的概念。那么,很多同学也许会有这样一些疑问: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然后介绍反应中热效应的表示方法,最后再谈谈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Cl2中含有1mol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要吸收242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H-O键要放出463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

[教师讲解]

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朗读和书写的注意点

[练习反馈]

乙炔(C2H2)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温火焰,可以用于焊

接或切割金属。已知0。5mol乙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会放出649kJ的热量,试写出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计算1Kg乙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教师讲解]

乙炔是一种重要的烃类,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种烃类,它们在燃烧

时都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促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录像]

[思考、交流]

根据你的经验体会,谈谈你对当前能源利用、开发及能源危机的看法。

[总结]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它

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

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补充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B可节约燃料

C可缓解能源危机D此题中的CH4、CH3OH、NH3等为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1mol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molH2(g)完全转化为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第4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汽车 可持续交通 发展方向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动车、私人小汽车增长最快的国家,国际能源协会(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到2050年中国机动车拥有量将达到10亿辆,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机动车的拥有量[1]。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已经迈入了汽车高速发展的阶段,部分特大城市开始进入普及阶段,我国已迅速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汽车消费国和生产国。交通工具是全球能源危机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倡导和节能减排的号召,绿色汽车、节能减排已然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研究汽车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1、可持续汽车交通的内涵

    可持续交通必须满足以下3个主要的要求:首先,必须保证存在一种来自于经济和财政支持的持续能力来满足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其次,必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总体生活质量,这不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环境与生态的可持续性;最后,交通产生的利益必须被社区的各个部分平等共享,即社会可持续能力。所谓的“3E”原则(经济、环境和社会公正性),即是实现这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平衡和互动[2] 。

    基于“3E”原则,可持续汽车交通可以理解为:以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的持续增长为前提,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其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总体生活质量,且其自身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不造成损害,最后,可持续汽车交通产生的利益能够使全社会都平等共享。

    2、汽车发展的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汽车拥有量逐年上升,2009年,民用汽车达到6280.6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占到72.84%。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主要来自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小汽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购车成为继购房之后的第二大消费。

    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国家经济增长,突破了就业和居住范围的极限性,对构建合理的城市结构起到积极作用。然而,汽车交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大量的道路设施用地加重城市用地紧张、增加道路拥堵、加剧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

    3、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发展小排量汽车

    小排量汽车通常是指排量在1.0升左右的“微型汽车”,其油耗基本在每百公里5升以下,与排量在1.4升左右的轿车相比,每百公里省4升油左右。小排量汽车外形尺寸小,道路和车位占用面积少,钢材、油漆等材料消耗低,在综合油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小排量汽车是国际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大力扶持本国小排量汽车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小排量汽车实行消费税优惠政策,建议对小排量汽车单设一档低税率,促进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另外,还可以通过降低小排量汽车的各种养路费、停车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来降低消费者使用小排量汽车的成本,从而提高小排量汽车的购买量,小排量汽车经过不断技术创新,基本解决了安全、排放、节能等技术难题,符合国家汽车产业鼓励发展的方向[3] 。

    3.2 发展清洁燃料汽车

    汽车是全球石油危机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清洁燃料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重要措施,清洁燃料的普遍特点是燃烧完全,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30%~90%。因此,应当加大清洁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生产,鼓励和支持包括利用太阳能、氢燃料汽车的研发,大力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汽、柴油车替代品车辆的使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鼓励在城市中实行氢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等混合动力汽车的使用[4]。

    电能作为二次能源来源丰富,污染排放为零,电动机车被称为“无污染汽车”,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能源消耗率比汽油车高出40%。发展电动汽车代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各国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最早推出电动汽车,具有发展电动汽车的先发优势与资源优势,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政策先导作用,不仅能够推动低碳交通、振兴汽车产业,同时对我国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以及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5] 。

    3.3 发展智能化汽车

    汽车的“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以低排放和零排放为标志,部分或者全部以电机驱动。目前,汽车电气化已经进入汽车各个系统,这个趋势正在加快,并将带来汽车工业革命性的变化。而汽车电气化时代的到来为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未来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能源消耗、尾气排放、安全及拥堵。针对这些挑战,对汽车技术的研究也将发生变化,将从传统的以石油为能源进行内燃机的研究转变为以电和氢为能源的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的研究。有关学者认为,今后汽车社会将步入“车联网”时代。“车联网”实际是把互联网和以车为主体的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新网络。“车联网”时代的智能汽车具有以下特点:车与车之间能够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可以实现零碰撞;车与车之间的组队是随机进行的,根据车主的目的地,通过GPS定位和车辆之间的自动沟通,车与车之间可以临时组队或离队,提高交通效率。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智能化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6]。

    4、结语

    当前由汽车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社会各界对汽车的发展产生了质疑。然而汽车工业的兴衰与国民经济的兴衰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应当在汽车自身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探索适合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经济、社会和环境诸多方面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口号,而应当转化为政府和全民参与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Cervero R. Transit-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2011, 9(1).

    [2]潘海啸.城市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发展[J]. 城市交通. 2008, 6(4).

    [3]褚义景,戴胜利. 汽车节能减排的若干对策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2(4).

    [4]赵靓.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减排措施[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5).

第5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建筑表皮;生态建筑;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能源消耗量不断上升,从而引发了社会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物与外界接触的直接载体,其生态性则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能耗与建筑室内环境的质量,因此学者对建筑表皮生态技术的研究成了当前热点。

1我国建筑表皮生态技术的发展现状

1960年,Polosoler代创立了生态建筑学;1970年代初期能源危机的“节能建筑”风潮之后,提出了“风土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的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主要研究太阳能应用和建筑节能方面的能源消耗层面;1982年李道增在《重视生态原则在规划中的应用》提出全面关注生态问题;1988年吴良镛,提出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综合其它相关学科,把建筑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关注;1999年《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观及绿色设计,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系统阐述;2000年后,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建筑节能示范楼和建筑遮阳示范工程,但实践中,因建筑表层耐久性不佳、施工困难等,导致了节能产品难以推广,从而促使了国内众多学者结合示范工程展开了相关施工技术、节能监测和效果评价分析的研究,同时开展了相应的遮阳产品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等的研究;2001夏云、夏葵根据我国人口与资源的严峻形势,提出了未来建筑出路;2002年庄惟敏引入国内外建筑设计与生态研究成果;2003年,宋德萱从建筑技术角度研究生态建筑;2009年,刘先觉提出生态建筑学关心的不是生态学全部内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表皮是各国展馆的设计核心,生态材料的利用,如万科馆的建筑表皮则是采用加工过的麦秸秆;芬兰馆的建筑表皮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废纸和塑料。加拿大馆、法国馆及印度馆等的建筑表皮使用墙体垂直绿化或屋顶绿化。如日本馆的建筑表皮的电力全部来自于可再生资源的太阳能的光电转换等。

2建筑表皮生态技术研究

(1)建筑幕墙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各种部件中,将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得出最完美的艺术典范。建筑幕墙节能实质上是寻求对其传热过程的控制,本质上即断热,阻止夏季室外热量进入的同时,也保证冬季室内热量的存留,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

①大幅度减少冬季失热和夏季得热;

②由于保持了在冬季室内一侧的较高温度,在夏季时则保持了室内侧较低的温度,从而提高了室内温度的舒适性;

③有效降低了冬季室内结露的可能性。南方地区夏季室内过热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通过幕墙面层透过空气层和墙体进入室内的热量造成。幕墙保温设计中,墙体一般采用外保温形式。

(2)门窗的生态技术

①门窗材料的选择

②提高门窗的气密性

从建筑节能的角度讲,在满足建筑物室内换气的条件下,通过窗户缝隙的空气渗透量过大,会导致建筑物热耗增加,因此必须控制建筑物门窗缝隙的空气渗透量。做好窗户的气密性与保温措施,还与扇与扇、框与框之间,窗框与窗洞之间的密封材料使用和接缝处理相关。

③控制窗的太阳辐射

i窗的构件遮阳形式

阳光通过窗进入室内影响了室内的热舒适性,导致建筑能耗上升。调节进入室内太阳光热辐射量的方法是“堵”和“防”。遮阳防止了建筑物产生局部眩光和过热,保护了室内物体的隔热。遮阳构件出挑深度最小要能遮挡夏至日正午的太阳,最大不能影响冬至日正午的太阳光照入室内。遮阳构件宜与窗顶有一定的距离。窗户的遮阳主要分为内遮阳系统和外遮阳系统,可划分为固定遮阳和活动遮阳。

固定外遮阳系统可分为水平式、综合式、垂直式、挡板式;

活动外遮阳系统可根据建筑内部不同的功能需要或不同的时间段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调节,能对散射辐射和眩光有较好的控制。活动遮阳分智能化、手动调节。活动遮阳系统主要有刚性活动遮阳和柔性活动外遮阳。

ii窗玻璃贴膜遮阳

玻璃贴膜材料有节能型膜和安全型膜两大类,性能主要是隔热、抗紫外线、美观及安全,可用其提高窗玻璃的性能。据研究3mm普通窗户用隔热膜粘贴在玻璃上,可降低70%以上的太阳的辐射,如果将隔热膜贴在玻璃窗的内层,散热量可降低17%。

(3)屋顶遮阳

表皮的分离是建筑对温度、水、阳光和空气等外界要素符合逻辑的应对。遮阳结合表皮建构的原理是解决了遮阳,同时谋求对建筑表皮更高标准的设计,表达了某种有意义的形式。

①作为脱离装置植入,在部分建筑物中,遮阳设施脱离建筑主体而存在,其作为建筑整体系统的补充而相对独立;

②作为肌理构成植入,当遮阳成为立面的肌理构成后,其会对该立面做出两大基本贡献:增强图案感和细化尺度;

③作为文化载体植入,遮阳构件最初是为了解决阳光问题,但其是有规则形状的实体,不可避免成了建筑符号,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如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的南立面上27000个类似照相机快门的伸缩式遮阳百叶,重复而细致的几何图案易让人联想到伊斯兰的艺术特点,是对传统阿拉伯格栅的诠释,从而建立了与阿拉伯文化的关联性,通过旋转改变进光量的小孔过滤了多余的阳光,巧妙解决了遮阳问题。

屋顶遮阳是建筑物夏热冬暖地区夏季防热的重要措施。合理的屋顶遮阳造型和方式,丰富了建筑造型效果,减少了屋面对太阳的辐射吸收,使建筑能耗减少。屋顶的遮阳构件根据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构件遮阳与屋顶自身遮阳构件遮阳,如百叶遮阳构架、遮阳板、太阳能装置、张拉膜结构遮阳等,其与屋面分离,无防水、保温隔热等功能要求。该方式比较普遍,可单独调整不影响屋顶整体使用的优点。构架作为太阳辐射的过滤器,在炎热的天气,很多阳光光通过百叶被反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百叶允许透过部分光线照亮空间。另一种如太阳能集热板、架空通风屋面、金属屋面、加贴绝热反射膜的屋面、双层屋面、绿化屋面等作为屋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保温隔热、防水等物理功能。

3结语

建筑表皮生态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要从当前社会和自然的法则出发,综合考虑建筑物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建筑师们要注重生态效益,把工艺美学和建筑技术完美的整合,使建筑设计方法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金歌,封心宇.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语言表达[J].中外建筑.2009(07)

[2]罗小平.建筑表皮地域性设计研究与分析[J].商品与质量.2009(S2)

第6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约型机关

当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能源危机,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是极为现实的社会需求,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政府机关办公的能源消耗都较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不仅造成了现实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无益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节约型机关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政府机关的发展困境

(一)办公消耗巨大

办公消耗过大事政府机关一直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国能源信息网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全年能源消费超过800亿元,占同期社会消费的5%,而且当前仍呈上升趋势。导致巨大消耗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公车和办公材料,其中建筑消耗更是占据政府机关办公消耗的46.7%,基本上所有的办公建筑都设置有复杂的空调系统,这些系统因为盲目使用、日常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公车方面,当前全国共有公车数百万辆,每年因此产生的能源消耗高达2000亿元;办公材料方面,政府机关办公材料的利用率较低,尤其是纸质材料的使用基本是一次性的,大量的一次性文件使用不仅增加了纸张的浪费,而且跟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二)资源浪费严重

政府机关的资源浪费主要集中在日常办公之中,包括有结构性浪费、决策性浪费、行政时间浪费等,绝大多数的浪费都是隐性的,非身处其中的人员、非细致入微的考察无法发现。这些浪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构组织的不合理和监督机制的缺位,组织机构不合理造成的机构重叠、审批职权重叠,衍生导致了相应资源的双向使用、重复使用;政府内部监督、问责机制的缺位导致因为人为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无人承担责任,只能由政府来买单;同时政府监督、问责机制的缺位还导致了行政时间的浪费,机关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工作任务,政府机关确为其闲暇的时间支付时间和用工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新型政府机关建设策略

(一)引入低碳办公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当前技术水平下最低的碳排放量为目标的,落实这一理念不仅是要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低碳意识,更多的是要在政府机关工作中引入低碳办公概念。落实工作人员实现办公目的同时减低碳排放量的价值取向,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产生的采购、低碳技术的应用。

第一,严格贯彻《政府采购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规的要求,真正把好政府办公材料的采购关、技术的引进关和低碳管理措施的落实关;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率先引进并使用低碳技术,切实降低自身办公消耗的同时,为社会其他经济主体提供参考;第三,强化采购人员的素质建设,建立地方政府机关低碳办公的碳排放量标准,要求每年达标,并设置岗位责任制度和追责制度,保证低碳建设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低碳办公的长效机制体系

当前我国政府机关的低碳办公建设,并不缺少相应制度,缺少的是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起码应包含运行机制、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三个部分。

第一、运行机制,相应政府机关领导主体应成立低碳办公领导小组,形成顶层的低碳办公建设推动力;根据机关的具体情况制定合乎单位实际的《建筑管理办法》、《公车管理办法》、《水电气节约办法》等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统计和管理机制;拓宽公众参与通道,鼓励并支持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监督低碳办公建设。

第二、评估机制,按照政府机关的编制人员和职能要求对政府机构的建筑、公车、办公用品及总能耗出台相应标准,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考核、考评;推行目标管理制度,政府机关在落实低碳办公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企业成本管理的目标管理办法,由总体低碳目标起始,低碳目标下放到每一个部门、小组和工作人员,结合岗位责任制和追责制度保证低碳目标的落实。

第三、监督机制,在政府机关内部公务处理涉及到多个部门,是立体的,因此要想实现对低碳经济建设的有效监督,监督机制也应该是立体的,以财务、审计、监察部门为主体,将高能耗、高浪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割断,在从三方面角度为低碳办公建设保驾护航。

(三)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的管理模式革新

如前文所述,政府机关能源的消耗和浪费很大程度上还是产生于政府的管理模式,政府机构结构不合理,很多机构的职能和权责存在重合的问题,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一些政府机构存在机构臃肿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而且也造成的办公资源和行政时间的浪费。但是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的政府机关管理模式革新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结构较为复杂,因此除弊革新任重而道远。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谕,而政府机关作用低碳经济的主要推行者,其自身的低碳建设不仅具有直接作用,还有敢为社会表率的间接促进作用,本文从低碳概念的引入着手、细说低碳办公的长效机制,直指管理模式革新的政府机关低碳办公的症结,以期为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谭星驰.低碳经济视角下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7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关键词:工部发达地区;农村;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S210.7;[S210.3]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巨大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下。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制约我国能源问题的瓶颈。无论是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还是解决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加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都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秸秆、柴薪等生物质能,能源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农民生活水平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农村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我国农村地区商品能源使用量较少,石油、煤炭和电力等常规商品能源在农村的能源消费比例中不足20%,而同期非商品化能源(如:薪柴秸秆)消费量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商品能源逐渐在农村地区普及。截至2005年止,商品能源在家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了46.05%。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将有利于缓解商品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浙江省宁波市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之一。据宁波市发改委统计,2008年基本实现农业增加值16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250元,增长12%;而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4140元。宁波市新农村建设是较为成功的。能源结构是东部沿海发达农村的典型代表,对其农村新能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为其他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 调研对象及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在宁波市周边农村选取了4个考察对象:位于鄞州区下应镇的尚未进行新农村改造的姜村村,与其毗邻但新农村建设较为完善的湾底村,宁波市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一春光牧场,以及位于宁海县的青珠农场。各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其中人均年收入的数据为实际调研所得。

2.2 方法

整个调研过程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访谈、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其中,走访了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姜村村及湾底村村委;现场踏勘了鄞州区春光牧场及宁海县青珠农场的沼气设施;并对湾底村、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的村民进行了经济水平、年龄、学历、能源使用种类及费用、新能源使用情况及意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

对于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主要采用的是MicrosoftAccess和Microsoft Excel等软件。

3 农村沼气利用现状与问题

3.1 沼气使用调研结果与分析

3.1.1 沼气使用现状

沼气池在农村建设中是政府力推的,但是调研发现宁波地区普通农村未建设沼气池,部分新农村已建的秸杆沼气池也多因来料不稳定、季节供应不平衡,技术不成熟、维护管理难度大,沼气池异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等问

题而废弃。虽然秸杆沼气在宁波地区无人问津,但是畜牧业的沼气建设却带给了当地人很好的经济效益。

浙江省对已建畜牧场实行生态化改造时,主要通过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模式。所调研的春光牧场及青珠农场也是通过该模式,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但是对于所产出的沼气处理方式却有不同,仅青珠农场在示范建设中将沼气供给了周边部分居民使用。其资源化循环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目前,青珠农场的居民并非全部使用沼气。农场仅将沼气提供给与沼气罐位于河同岸的居民试用,后期将由试用效果再定是否扩建。在通有沼气的区域,沼气的使用率达到100%。

3.1.2 沼气使用满意度分析

对沼气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沼气用户对目前沼气使用的满意度是100%。主要原因是沼气管道建设、沼气灶及沼气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在使用沼气过程中若出现故障,农场会有专人上门免费维修。该沼气项目建成后,附近90%居民普遍反映生活的环境质量改善了。

在用户对管道沼气认可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其中81.8%的沼气户觉得使用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之前更换液化气瓶的麻烦;9.1%的沼气户认为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钱,免费的沼气使他们节省了一笔家用能源费用;剩下9.1%的用户认为使用沼气较液化气干净是对沼气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3.1.3 沼气使用意愿分析

由于青珠农场对附近村民的沼气供应是免费的,但在后期深入推广上,经济性不十分合理。为此展开了用户使用沼气的意愿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18.2%的用户认为即使沼气费用略高于液化气费用,他们依然会选择沼气,因为使用沼气方便而且干净,但这部分用户基本属于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用户。81.8%的用户表示会经过价格的比较选择使用的能源类型,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液化气和沼气价格相同,还是会选择沼气。以上说明目前农村的沼气收费还存在可操作的空间的。适当的收费可以反哺到沼气的运行维护中。

3.2 沼气推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制约沼气在农村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3.2.1 重环境治理,轻能源利用

目前,宁波农村地区大部分牧场对于沼气池的利用还仅停留于其污染治理的功能,改善了以往猪圈“脏、乱、差”的现象。但产生的沼气利用率普遍较低。大多仅将沼气用于牧场内部使用,其余沼气直接点燃排放。

3.2.2 沼气配给系统建设不利

由于牧场选址一般往往与村庄有一定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管网配送建设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沼气配输系统的扶植力度不够;同时,爆炸、泄漏等安全隐患责任方不明确造成了沼气输配建设的瓶颈。

3.2.3 气味、气量上的缺憾

户用沼气有一定的异味,这主要是由于沼气中掺有 少量的如硫化氢气体等。沼气管道破裂也偶有发生,大量沼气外溢,短时间内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冬季由于温度等气候原因导致沼气的产量较其他时期有所减少。

上述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加大普及农村沼气使用的可行性。

4 太阳能利用现状与问题

4.1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现状

太阳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能源,其利用主要是通过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光热转换的应用之一。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在宁波地区的农村使用面较为广泛。

4.1.1 太阳能使用现状

调研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普及率为38%,各村的普及率如表3所示。

从农户选择的太阳能品牌来看,皇明、四季沐歌、华扬等国内有名的牌子占到近50%,其余多为宁波地区生产的太阳能品牌。太阳能平均价格为2500元左右,国内名牌的价格为4000~5000元不等,各村购买的太阳能平均价格见表3。而在购买太阳能设备时,当地政府并无相应的补助措施,因此对于农民而言,相对的富裕程度与购买的品牌及价格间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从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来说,近50%的用户遇到过故障,但厂家都能很好地提供售后服务。由于地区的特点,出现的故障主要是冬天水管冻裂、和雷雨天气容易遭电击。但所有的受访农户均表示,即使是冬天,太阳能也可以满足家庭的热水使用。

可见。从商业化角度来说,农村的太阳能热水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了,但其热水器的质量方面还有待全面提高。

4.1.2 太阳能使用意愿分析

对未使用太阳能的原因进行探讨,见表4可知,对于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所居住的人群相对年纪较大,大多数人并不选择太阳能。而在湾底村,新农村改造后,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好,农民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多数人表示住房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法使用太阳能。

由上分析发现,家庭经济问题是不购买太阳能的一大原因。实质上,在发达地区农村并非家庭负担不起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对于在经济条件相对稍差的村庄,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收入有限,对于他们而言使用太阳能的经济性不高。传统农村有锅炉热水供应点,仅需0.1元每瓶,夏天热水的需求量低;在其他季节以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瓶热水计,一年8个月则需48元左右,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费用为144元。相较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锅炉热水在传统农村更为合理。但由于烧锅炉存在一定的污染,而新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太阳能是更受欢迎的。

综上所述,对于宁波近郊农村,农民选择太阳能的主要因素是由生活环境,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所决定的。

4.2 太阳能利用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后发现,相对于宁波周边地区的农户来说,影响太阳能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传统农村里流行的锅炉热水较为廉价,相较之下太阳能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

中老年农民平时生活节俭,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环保意识较弱,因此缺乏购买太阳能的意愿;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建造别墅和公寓楼提供给农户居住,而目前仅居住在顶层的居民可安装热水器,且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寓楼一般为6层,不具备电梯,因此农户一般不选择顶层,造成顶层闲置。致使太阳能又少了一部分使用者。

5 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农村应用较多的两种新能源-沼气、太阳能的现状分析,可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建议。

有大量秸杆产生的村庄可以转建造沼气池为气化室,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目标;对于未使用的畜牧沼气,牧场及各级单位可以扶植沼气商品化产业,包括对其除臭、提纯等等。已建成和将建的管道沼气应确保管道及链接处的质量。以防泄漏。

当地政府应鼓励扶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改进,确保产品的质量。新农村建设时也应注重商品房建设的结构,预留各层太阳能的搁置空间。

新农村建设和节能环保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应加强环保、节能减排等的宣传,促进农村新能源的进一步普及和使用。

第8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第一次经济危机:从1920年开始至1921年底结束,大约2年时间。经历一战发大财之后的经济调整,主要源于“外需”的减弱,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25%,机器制造、煤炭、钢铁,都曾下降70%左右;农业生产总指数下降11.4%,其中主要农产品价格最多下降70%;失业率最高达到23.1%。

二十年代的“柯立芝繁荣”,从1922年持续到1929年,长达8年的繁荣时期。首先是人民在战后对房屋、日用品的需求释放,其次是“泰勒制”和“福特制”等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再次是国际贸易的实力增强,最后是分期付款及广告业对人们支付能力的透支。汽车(普及到四户一辆)、电气(发电机、发动机、电灯、电冰箱、收音机等)、钢铁、建筑是当时的主要支柱。

第二次经济危机(大萧条):核心时间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是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爆发,贯穿整个30年代。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过度膨胀与消费能力的日益缩小,设备更新到极点、消费透支到极点、国际贸易到极点、贫富分化到极点、股市投机到极点,以股票市场的崩溃而呈现。危机时期,汽车、建筑、煤炭、钢铁、机床等下降了70%―90%,工业加工业平均开工率为42%,13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农业总产值下降一半;仅1933年3月这一个月,就有5700家银行倒闭;出口下降70%。1933年罗斯福实施“全国产业复兴法”,生产逐渐回稳,就业指数由最低的60上升到70左右。一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也没有恢复到1929年之前的水平。所以说是大萧条,不仅幅度大,而且时间长。

二次大战拯救了美国经济,由于战争的刺激,直至1941年,美国的各项经济指标才超过了1929年。以1939年为100,工业生产在1943年增长到239,耐用工业品上升到360;机器增长3倍,运输设备包括汽车、飞机、船只等增长7倍;农业产量的增长在20%―70%,农场收入是战前的4倍;商品出口增长了5倍,同时迅速建立了合成橡胶工业。

经历了40年代的战争红利后,50年代增势较缓,60年代增长较快,70年代进入“滞胀”时期,大约是增长30年、然后用10年作为调整期。但是其间仍有多次小规模的经济危机。

第三次经济危机:1948年爆发,工业生产下降10%的小幅调整。

第四次经济危机:1954年,由于朝鲜战争的结束导致军事需求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3%和5.3%,这种下降仅仅持续了9个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进入高涨时期。然后是汽车与房地产对经济的大力拉动。

第五次经济危机:从1957年3月开始,主要是由于汽车与房地产的需求下降造成的,工业生产连续14个月下降,共下降13.5%,生产水平倒退37个月,回到1953年的水平。1958年5月再次回升。

第六次经济危机:从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工业生产下降6.2%。

从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经济持续繁荣了106个月,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在2.5%至6%之间。这次繁荣,越南战争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第七次经济危机:从1969年10月开始至1972年3月。经济没有大幅下滑,但是处于徘徊状态。

整个70年代,从1973年12月爆发,一直到1982年复苏,总体表现为“滞胀”。生产与就业的停滞伴随着长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国政府为了拉动经济而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美元大量印刷产生的后果。同时,在40、50、60年代科技革命之后,70年代的新科技力量缺乏,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仍然在酝酿中,世界贸易也在日本、德国的崛起中有所退缩,能源危机成为直接的危机导火索。

第八次经济危机:1973年12月至1975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5.3%,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7%;1.5万家企业破产;失业率最高达到9.2%。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6%;通货膨胀连续两年超过11%。

第九次经济危机:1979年4月至1982年11月,危机再次光临,持续时间长达44个月。失业率最高达到10.8%,私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26.6%,通货膨胀率均达到10%以上。还好,工业生产只下降了11.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

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从1982年12月一直持续到1988年底,通货膨胀率得到抑制,就业率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其间,美元贬值使得美国的劳动成本下降22%,而日本和德国的劳动成本上升了40%左右。美国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1984年底,大型企业的电脑普及率达到了100%,小公司达到了51%。飞机及航空制造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第十次经济危机:起于1987年的股灾,从1989年至1993年,持续时间长达5年。1989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降到1.7%,第四季度接近为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然后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呈现W+W型。进入199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之后,美国经历了长达6年多的黄金岁月,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泡沫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互联网泡沫,从2000年3月开始至2003年3月,持续了3年时间。从纳斯达克的调整开始,中间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安然事件。其间道琼斯指数从最高的11749.9点一直跌到7197点,跌幅达到38.74%。这次危机期间的GDP并没有大幅下滑,2001年前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和-0.3%,尽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但第2季度则降至1.3%。

之后就是格林斯潘主导下的房地产泡沫,一直持续到2007年7月,长达5年的繁荣。这个时期的繁荣,以严重透支消费、寅吃卯粮为代价。

第9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范文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节约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是耗能大国,现在国家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系统节能,降低能源消耗,倡导建设节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建立节约型企业,深入挖掘公司的内部潜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是当务之急。

供热系统作为一种城市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供热系统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供热系统企业作为能源的经营商,又必须采取系统优化的技术措施,以降低供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在供热企业运营成本中能源消耗(热、电)占总成本的75%以上,所以供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节能降耗。

1 供热系统消耗能量的环节

供热系统以集中供热系统为主,它由热源、管网、热用户组成,一般都要经过热制备、转换、输送和用热几个环节。集中供热制备主要通过区域锅炉房或城市热电厂而获得。区域锅炉房的主要耗能设备是锅炉、燃料输送及灰渣清除机械、鼓(引)风机、水处理和输配系统的水泵(循环水泵、补水泵和加压泵),它们耗用的能源是燃料、电、水和热。热网承担热能输送。供热管网由管道、管道设备及附件组成,其敷设方式有架空、管沟和直埋。管网的能量损失是沿途散热的热损失和泄漏的水、热。热力站是二级网的热源,主要耗能设备是热交换器、系统循环水泵和补水泵。热用户一般是通过采暖散热器把热传给房间以保持舒适的室内温度。其能量损失一方面取决于散热器的性能,另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室内温度的要求和外界环境的温度。近年来,以地热等其他能源利用为热源的供热系统得到了很快发展,为供热节能开辟了新的领域。

2 供热系统能耗的评价

2.1热能:供热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热力站、二级网和终端热用户组成二级网系统,热力站热交换器为该子系统的能量转换点;热电厂首站(或锅炉房)、一级网和热力站组成一级网系统,热力站是该系统的热用户,首站热交换器(或锅炉受热面)为能量的转换设备,热电厂(或锅炉)是热源。

2.2电能:供热系统主要耗电设备有循环泵、补水泵、鼓风机和引风机等。

2.3系统的泄漏损失:系统泄漏损失导致水资源和热能两方面损失。失水造成的损失和成本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自来水成本、加热水的燃煤损失和耗电损失、水处理成本和人工维修成本;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失水造成的系统失调、系统补水造成的供热温度降低对收费工作的影响、加速水泵等设备老化及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3 供热系统能源浪费的原因与节能潜力分析

3.1造成企业电能浪费的原因

3.1.1不合理的选型造成的电能浪费。一些设计人员“墨守成规”或生搬硬套,不加分析地按习惯做法搞设计,存在“宁大勿小”的心理,总是把用电设备选得很大,因而造成能源浪费严重。

3.1.2不合理的技改措施造成的电能浪费。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影响供热质量时,不做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是凭经验、凭感觉采取了更换用电设备或盲目增加用电设备的方法(如热网水力失调,不去调网,却增加循环水泵台数或更换大泵)。虽然使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却进一步浪费了大量的电能。

3.1.3运行管理不善造成的电能浪费。如对供热设备的使用条件认识不清或运行管理不到位,造成水循环阻力增加等,都可造成电能白白浪费掉,使企业一直处在高电耗的情况中。造成了运行成本过高,企业亏损严重。

3.2输送过程能量损失大

3.2.1热网热效率是输送过程保热程度的指标,体现管道保温结构的效果。一般热网热效率应大于90%-95%,直埋敷设管道能达到这一要求,而架空和管沟都达不到要求,其热损失远大于10%。如果地沟积水,管道泡水,保温层遭破坏,其热损失甚至大于裸管。

3.2.2热网补水率可近似地认为(忽略水热胀冷缩的补充)是输送过程失水的指标。目前,热网(特别是二级网)运行补水率差别很大,在0.5%~10%范围内变化。正常情况下,应在2%左右;情况好的,补水率可在1%以下;差的,管道泄漏和用户放(偷)水严重,补水率可达10%左右。系统泄漏丢失的是热水,补充的是比回水温度低得多的冷水(一般是10℃~l5℃),要把它加热到供水温度至少是循环水的3倍(二级网运行供水温度一般是55℃-85℃,回水温度40℃-60℃)。这就是说,系统补水不仅是水耗,而且热耗是更大的问题。如:补水率1%,即相当于减少至少3%的供热量;补水率10%,即相当于减少至少30%的供热量。

4 供热系统在其他方面的节能技术措施

4.1设置热网和热力站的微机监控系统,可实行最优化的运行调节和控制。实践证明,该方法是目前实现运行节能的有效技术措施。通过远程监控和传输技术,可以对热力站内所有热媒参数进行采集、监控及设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供热管网的耗热量,避免不必要的热量损失,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有利于整个供热管网的水力平衡,避免了局部水力失调现象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供热质量。

4.2管理体制的完善是节能的有效保证:供热单位管理水平;人员和技术管理;系统和设备的检查、保养、维修和改造更新等显著影响能耗。

总之,要进一步把节能潜力转化为效益,就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成果,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优化系统和设备,提高热力设备的热效率,还应采取热计量收费等措施。供热系统不仅要节能降耗和提高供热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供热企业和用户的节能意识。

参考文献:

[1]《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28-2004 J37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