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生物教学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是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科技文化变迁的实际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高三阶段的生物复习以其独特的地位以及自身特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际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生物复习
新的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制,与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不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大多数学生以及教师来说,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以及高三阶段的生物复习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高三阶段学习会有各门学习科目的复习课程,复习课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针对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只是类型以及知识迁移过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才能真正的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高效完成高三生物复习的措施分析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体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以及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陈旧的教学理念之中,仍然认为学习生物的主要方法还是强记硬背,对学生的实际要求处于低层次的记忆阶段,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1、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其实施以来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进行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已经成为高中教学体制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三生物课的复习就是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对记忆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再认识,形成长时间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的生物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另外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虽然繁多,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到稳态与环境,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层层推进又紧密相联。
2、注重发挥实验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作用
虽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受到自身素质以及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但是通过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一定的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改善。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可以明显的看到对学生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而且考试题目的形式也是逐渐多样化。实验题以及开放性的探究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题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原本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很明显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考查,生物考试试题中纯粹的书本知识越来越少,检测学生创新理念和应变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要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丰富生物复习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现阶段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以及高三生物复习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已经成为高三生物复习的目标。从生物高考试题角度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了高考试题的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试验能力,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使得生物高考试题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形式逐渐灵活多样,而且与学生的现实实践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有更高的层次,要求学生在能够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对于学习过的知识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遗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记忆中的知识量会大大减少。总体来说,高三生物复习是一项艰巨性的任务,需要学生以及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把揭示生物学奥秘的"金钥匙"交给学生[J].生物学通报
【关键词】高三生物 知识网络 措施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153-02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常有学生提出疑问:“书看懂了,练习却不会做,原因何在?”我认为这是因为经过分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很难把握题目的切入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呢?在许多教学辅导书中也有归纳好的知识网络,但要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网络,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网络是指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构成的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高中生物复习的基本任务。首先,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之一是“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因此,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直接的考查目标。其次,网络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知识形成网络结构,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途径。可以说,获取的知识没有形成网络结构,也就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止一位学生经常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把书看过好几遍了,知识点也记得很清楚了,可是一做到综合性较强的题总觉得束手无策?我想这也是很多学生身上的共性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
二 构建知识网络的常见类型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1.流程图型
相关知识的呈现具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和反馈关系,使用流程图能清晰地表示出其中的关系。如:细胞分裂、胚胎发育、中心法则、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具有发展、变化或形成过程的知识,用文字、线条和箭头按先后顺序编写出知识流程,并把相关的知识放在流程的合适位置上。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2.概念图型
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命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种图型能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知识结构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细胞的分类与结构:
3.中心辐射型
某些单元的知识点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将这些知识以关键词为中心,用线条、括号和精练的语言文字,按知识内在的层次关系,逐级概括,层层展开。如以N元素为中心的相关知识:
4.列表比较型
把教材中易混淆的知识,如相似或相关知识利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对比的内容、项目,逐项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以加深理解,并避免知识之间相互混淆。如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三 构建知识网络的有效措施
构建知识网络的具体操作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了使知识网络建构更有效,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第一,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网络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第二,师生互动,构建一个知识网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第三,由老师在黑板上构建一个简单的或不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学生间的分析讨论来加以补充和完善。
四 构建知识网络重在应用
实践证明:练习是学生获取、巩固和应用知识的手段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做练习中去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对知识间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上图是人和动物体内某些物质转化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人在饥饿初期,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途径是①(填图中标号),对该过程有促进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2)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时,图中的④⑩1112过程会加强,这说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3)⑨过程是在转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4)图中C物质的作用是与氢结合生成水,D物质主要是通过肾(器官)排出体外。
这是一题学科内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要想把它解答得完整,就必须掌握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它们间的关系以及与人体健康、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
总之,我们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挖掘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在复习时,只有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学科内的综合,立足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提高,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一、 复习巩固陈述性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
高三生物复习涉及大量陈述性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常常出现知识间混淆和记忆的不协调。怎样处理才能让学生乐意去记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呢?
1. 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基础知识
在复习课中要善于设疑,适时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原有知识。例如,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时可以设计话题“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生态农业”,同时提示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原理设计农业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学生就会调动原来储备的知识“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种间关系”等相关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自然也就激活了原有的知识,最后总结出设计生态农业系统的具体措施。
2.兼用多种方法,促进知识深加工
有关的研究资料显示“鉴别相似性与相异性”是效率最明显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高三生物复习中大量的相似的名词、概念可以采用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对知识和概念进行比较、类化,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课本讲述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基因的表达时,就可以将复制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即转录和翻译)从时间、场所、模板、原料、条件、过程、产物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列表归纳,在课堂上呈现以下比较表:
总结是效率相当明显的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复习课上,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总结,必须删除、替换和保留某些信息,其前提是学生较深刻理解这些信息。进行第二轮专题复习时可以于课前告知学生专题内容的高考考核要求,让学生认真梳理,按照知识的内部联系课前建构知识网络图,课内小组交流、补充和完善。例如,复习“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课前让学生把课本中涉及的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找出来,在课堂上共同归纳出以下“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知识网络图”:
构建知识网络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的过程。通过构建类似的知识网络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非语言表述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 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生物教学的目的之一。任何一种技能的学习过程都是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这也是高三生物复习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然而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把熟记于心的概念、原理加以应用。虽然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但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技能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是“定型阶段”。以实验设计为例,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是建立在对课本经典实验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模仿课本经典实验的设计原则进行的。如果仅是背一道道实验设计习题的答案,那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相当低。
技能学习的“定型阶段”只需要认真地对待和分析几个“技能样板”。对高三学生而言,生物学科最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样板”应该来自于课本,尤其是课本的经典实验。指导学生对课本的经典实验进行剖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更有利于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
孟德尔的经典实验给予学生两个“技能样板”,一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二是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例如,剖析光合作用实验时,我们可以按照实验设计的内容进行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加以考虑。例如,这些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对照类型、单一变量、结果与结论各是什么?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剖析,对学生理解生物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答实验试题很有帮助。
三、 程序性知识使用熟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习程序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使用的熟练化是需要大量的针对性训练的。根据有关的实验统计,一项技能学生大约是练习24次才能达到80%的掌握水平,才能准确而迅速地使用这项技能。要反复地使用一项技能,又要让学生乐于不断地使用这项技能,变式训练应该是技能熟练和提高的最有效的练习。
1. 变式训练是提高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系列问题就可以将课本原题目P83选择题3采用以下变式训练。
变式1: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人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右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A. 左右相等
B. 左多右少
C. 左少右多
D. 左右均无
变式2: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以上的两个变式和课本的原题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掌握解决系列问题的分析方法。习题变式训练应尽可能选用课本的原题,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使学生有清晰的思路,逐步建立相应的思维模型,达成大幅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积累错题是提升解题能力最有效的策略
进入高三后,学生所做的练习数量和次数肯定要比高二多,学生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外,还应该自觉主动地将每份试卷上的典型错误摘录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周积累三到五个题,那么经过一月、一学期、一学年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的经常反思和回顾,在脑海里就会形成较大的积累量。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做有心人,在高考中应该可以厚积薄发、充分发挥、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关键词】因材施教 生物总复习
学生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看,等级分化严重。在高一和高二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基础扎实,学习主动,知识掌握系统牢固,在进行高三总复习时,能很轻松的完成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概念构建,而有些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及方法等多方面原因,对已学知识遗忘较多,知识体系混乱,概念不清,复习感到很吃力,且很困难,导致出现了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传统的复习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化教学,面对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他们忽视学生个体化差异,制定统一的学习目标,采用同样的复习方法,训练同样难度的练习,要求同样的复习进度,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差生却消化不了,有能力的学生不能发挥潜能。这种复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导致学生课堂效率低,降低了复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些种情况,为改变这种局面,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尝试高三生物复习的分层教学,也就是做到“因材施教”。
一、从复习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和实施上做到因材施教
为使总复习课能够让每格学生都获得进步,在总复习的时候,教师在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复习内容分层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但要注意不能成为某些不认真学习或者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不学或少学找理由。在复习课的教学任务安排和实施上的因材施教,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学习,从而改善学习的自信心,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如知识点把握、知识点归纳调理清晰,解题思路明确、复习任务量等)。特别需要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在复习课的教学任务安排时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挑选出适合相应的复习题目,发现普遍性的存在的问题,那可以就普遍问题共同解决,如发现局部性存在的问题,那就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解决。如果是实验类的学习问题时,还可发挥每个学生间的协助作用,这样既能调动大家的学习性,也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课堂的一体化,融入到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来。以上通过诸如此类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层层落实,掌握基础,强化优势,不断进步。
二、从复习课的评价检测中做到因材施教
复习教学中的阶段检测的作用便于考查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但利于学生再学习,还便于教师的再教学。可以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复习。
在对复习课的评价检测中的基本题,是学生必须都要掌握的知识点。第二级别题是与学习目标相应的提高题。第三级别题是与学习目标相应的拓展题。基本题要求学习基础一般,知识掌握不够的学生(即后进生)必答,选答其他题;平常学习还可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即中进生)必答基础题和提高题,选答拓展题;平常学习能力很强,具有很好知识体系的学生(即优秀生)。经过分层测试,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努力进取。
复习课教学中,除了测试是主要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的学生分类别、分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好的学生以提点为主,中游学生激励进取为主,差等生辅导鼓励为主,促使他们不断进取,努力拼搏,不断超越自我,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要让各种评价成为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从对学生的辅导和能力提升上做到因材施教
一、 三轮复习的主要任务
回扣教材、夯实基础;查漏补缺、完善二轮复习;研究“两纲”、锁定范围;关注热点、把握方向;模拟练习、考前辅导。
二、时间安排
4月30日至5月20日:巩固二轮复习成果,分析二轮复习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完善复习;单项能力训练; 综合模拟考练。5月21日至5月30日:回扣教材和实验;5月31日至6月3日:”三看”,即看教材、看实验、看习题;心理培训与应试辅导。
在复习时,根据实际情况,这三个阶段可以穿行。
三、 具体要求
1. 巩固、完善一、二轮复习成果,这是三轮复习重要目的之一。
这一阶段的复习是在学生已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全市两次统考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对边缘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制定补救措施,以完善扩大二轮复习的成果。
2.注重三基,回扣教材。
教材是基础、是根本,是高考命题的理论来源和原始命题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两纲”为依据,以教材为根本,以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为重点,要加强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回扣复习,并且要对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做到整体把握,确保学生在高考中基础知识不丢分。
在回扣复习中,要求学生做好三看:既看教材、看习题、看实验,回扣的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要使学生感悟教材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概念,记住基本的一些生物数据 ,可以让学生建立记忆检索表;回扣到一二轮复习用过的材料中,查找错题,使知识不留死角;还要回扣到实验中,既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又要掌握实验的原则和方法,从以前做过的实验习题中总结规律。
3.进行专项训练。
三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除进行适量的学科内综合练习以补充完善二轮复习外,还应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专项能力训练,如设计找“实验变量”、“对照实验”、设计如何识图、如何审题、如何应用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分配答题时间以及进行应考心理素质训练等等。
4. 强化规范化答题训练
理科综合考试试题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题量小、分值大,这就要求学生要以严谨的思维、认真的态度、细致的作风、规范的答题习惯、准确、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以高考的标准进行模拟练兵。通过让学生做高考模拟理科综合题,并配合“两题”(即高考题和全市统考题),认真搞好试题的讲评,要着重注意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训练和应试心理素质培养,消除学生对高考的神秘感,练好“临门一脚”的基本功。
5.少讲课,多辅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后期复习,教师要制定好回扣计划,学生根据教师既定的回扣计划自行复习,同时教师要做好辅导。后期回扣是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过程,在回扣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辅导加以解决。教师也要要求学生把平时遇到的问题随时记下来,以便于教师集中辅导。
6. 关注学科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综合科的整合能力。
在一二轮复习中,主要培养了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这也是目前高考所考查的主要能力,也是复习的主要内容。三轮复习要在立足学科教学的同时,注意和物理、化学学科教师搞好配合,促使学生提高对综合学科的整合能力。
关于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如克隆、基因图谱、细胞工程、试管婴儿等热点问题,是高考的选题点,在三轮复习中应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分析,主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科技成果的生物学理论基础,科学方法以及对实际生活的意义和影响,而对具体的实际操作程序等细节不予关注。
7. 学会辨别试题方向和辨别考察能力范围.
高考试题都具有明确的考察方向和一定的能力考查范围, 考察的依据就是<<考试说明>>.因此,我们要在深入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会辨别试题的考察方向和能力考查范围,从而会增加应考的针对性.
四、 三轮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忌处理一些偏、难、怪的试题和过多处理成套的大综合练习题。
2. 忌对学生进行加班加点超强度的训练。
3. 忌忽视教材而过多注重猜题押宝。
高三生物 教学质量 设计规划
众所周知,高考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关注上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种重要程度也决定了人们对于高考的重视度,而高三作为准备高考的特殊时期其重要性不言自喻。在高考中,生物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也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虽然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考试的题目还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和方向,尤其是在目前考试题型变化很多端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研读。经过我针对多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的研究发现,当前生物试题考试多倾向于考查一些实际问题,也就是和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贴近的试题,尤其是考察一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已经很少出现一些专门的考察课本上的纯理论的知识了,知识的应用性渐浓。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解题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来让学生们分析其中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生物学理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解决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觉出现以后就能够在解题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进而获得高考的成功。
二、编制合理科学的知识网络
我们都知道,任何答题的技巧都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通俗点讲也就是说要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什么,大体了解一下该门课程的知识脉络。这主要也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知识脉络,并且这个知识网络还应该是易于记忆的,易于我们理解的。其次,引导学生给这些知识脉络增加一些具体的知识内容,这样能够更加便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就是在于学生的使用,也就是从这些知识网络中调取我们在考试或者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知识内容,这就得益于平时的学习锻炼了。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教育心理学上讲,不论是正向迁移、负向迁移还是横向迁移、纵向迁移都会对于我们知识的学习产生巨大的补充作用,这种迁移作用就是指我们学习一点知识的时候就可能会牵连到另外的一点知识,或者说是在解题过程中想到了一个知识点就会进而联想到另外的一个知识点。在进行迁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于表格和图像的形式进行,这样能够更加主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一种连结,在提取知识的过程中便能够很好地进行关联性的提取,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培养迁移能力,广泛迁移能力的建立便能够使得整个的学科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比较法的合理利用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比较法的合理利用和上一方面的迁移能力是有很大相关的,只不过迁移主要的注重于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的内容,而比较法则更为全面,可以是两者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的正向相关,也可以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几个知识点,总之就是把这些知识点放在一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记忆的压力,增加记忆的强度和牢固程度。在比较法的运用中表格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可以增加对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记忆。
五、注重材料题的复习
材料信息题应该说是未来考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种题型考察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它不仅是单纯的考察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牵连能力,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多引入一些具体的题例,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思索,慢慢的理解这一类题型的解题过程和解体的思路,形成一种“理解——搜寻——答题”的基本过程,进而完全征服该类题型。
六、关注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除了上文中我所提到的一些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就是当前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在考试当中也是极为出现的一类题型就是结合目前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出题,这类题型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多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大事,思考下哪些知识点和这些事件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并且最好是主张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思索,这样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思考起到主导作用。
七、重视实验设计
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遇到一些有关实验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实验设计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设计说白了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在进行试验设计时考虑周全。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于实验过程的记忆和理解,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实验我们都需要进行具体的操作,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的操作即可。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进行提高,本文主要是结合高三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现状,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全方面的加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习的效果,但在具体的知识点中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进行具体的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翁青玲.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0,(17).
[2]何志学,马瑞香.生物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江苏省高考生物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整体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历年的生物高考中都有众多以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为背景的试题。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候,往往无从下手,好像平时所学的知识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主要是?W生不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到新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由此反思现在的教学,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是章节化的、模型化的、简化处理的知识,学生往往单独地学习复杂生物现象或对象的某一个部分,忽视了概念要素相互作用、关联的一面,就像“盲人摸象”,将会使学生产生碎片化的、机械的认识。如果在高三专题复习时,学生还是孤立地看待概念及要素、特征及研究方法,将无法对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认识,势必造成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遇到相关习题就只会生搬硬套。
鉴于此,以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为教学设计的主线构建高三二轮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专题复习,让学生在体验所学知识价值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以实际问题“草地退化”为例,整合并综合运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构建高三二轮“生物与环境”的专题复习。
1 走近实际问题,构建专题知识框架
教师以视频的形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草地退化”;从而引入课题,以问题的形式指导学生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面围绕“草地退化”这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完成相关知识整合,形成“生物与环境”专题的框架。
例如,草地退化的过程在种群水平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结合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让学生感受到种群密度等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的现实意义,并对种群水平应研究的相关问题有了实际体验和深刻理解。就种群密度的研究对于草地退化而言,学生除了需要知道一些优良牧草和其他杂草(如冷蒿等为主的菊科)的种群密度,还需要知道草地中一些动物(比如野兔、草地螟等)的种群密度。如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如何调查像野兔这样动物的种群密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最终将落实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上。教师要让学生在有解决问题的现实需求中明确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的区别、具体操作过程、相关注意事项。教师也可适当延伸到微生物的计数方法上。如果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研究各个种群数量变化,教师就可以有机结合“J型”曲线和“S型”曲线。在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构建种群数量变化两种增长曲线的适用环境条件、增长率变化及原因分析等。
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各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那就要构建群落的概念。由此,让学生体验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所研究问题的区别。从群落水平研究草地退化现象,就要考虑物种组成、丰富度退化趋势及数量关系。比如在某退化草地的植物组成中羊草占比为由30%变为9%,冷蒿等为主的菊科由10%变为31%。在研究各个种群数量变化相关性时,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关注种间关系。如,草地螟寄生蝇与草地螟是寄生关系,对草地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以此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群落中某些物种过多的生长将会对其他物种以各种形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让学生实际体验群落水平研究生态问题的必要性。
草地的退化,既是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生物群落演替,也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环境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上,也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上。教师由此整合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等相关知识。同时草地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功能的退化,稳定性受到根本影响。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构建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相关知识,使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整合成“生物与环境”专题。
2 走进实际问题,深化专题知识理解
对于“草地退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除了了解生物的数量、组成、生态系统的状态等之外,更需要从物质和能量角度深入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实现对专题知识的深度理解。
从能量角度分析草地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间失去平衡。从第一营养级能量输入角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牧草种群密度、草地覆盖率等角度思考和分析可能原因。如草地光合面积变小,第一营养级固定太阳能变少,生产力下降;再如群落的草群组成中优质牧草比例下降,第一营养级可流向人类的能量部分所占比例下降,草地牧草品质降低。从第一营养级能量输出角度:教师可以结合图1让学生分析草地退化的可能原因。如流入下一营养级这个部分可能由于虫害、过度放牧以及滥挖、滥割等不合理利用的因素使得能量输出变多。
结合第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入、输出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探讨未利用部分的变化与草地发展状况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能量收支不平衡可能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辐射到其他营养级能量角度的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深刻的认识。
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草地退化的资料,如土壤性质改变,土壤有机物下降,土壤微生物减少,土壤的盐碱化和沙化,土壤养分循环功能降低。学生热烈讨论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在思维碰撞和知识应用中加深理解,形成归纳-总结等能力。
3 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题知识应用
如何缓解“草地退化”问题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草地退化的具体措施。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体验所学专题的知识价值,提升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某地方制定草地利用长期规划时,要求每年的牛羊头数增长率保持在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要求是否合理。学生必然会将每年牛羊头数增长率8%和“J型”增长曲线联系。“J型”增长要求的环境条件是无限资源,用有限的草地资源去保证“J型”增长必将导致草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学生切实感受到要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就要符合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确定合理载畜量。
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增加第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即固定太阳能总量的措施。比如合理补播多种优质牧草籽等,既能实现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增强优质牧草的竞争能力,提高草地的覆盖率,又遵循物种的多样性原理,增加植物的种类,提高草地的稳定性。教师可利用资料展示一些措施的效果,如在土壤条件较好的退化草地上补播优质牧草能使其在2~3年内恢复较高的载畜能力,补播可使草地生产力增加2~3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合理利用好第一营养级能量输出的措施。如结合“S型”曲线确定环境容纳量,避免超载放牧。通过定量研究能量流动特点,利用林德曼的10%定律实现草畜平衡。同时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进行虫害、鼠害的防治。学生体验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价值和意义,并形成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讲评课;四步教学法;生物教学;试卷讲评;反思;落实
高三复习中,周练、月考、模拟考试不下几十次,因此,每次测试后的讲评课在复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讲评课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内化知识、提高学科素质。如何优化试卷讲评,提高讲评效率呢? 通过近十年高考复习,在生物讲评课教学中,本人认为最优化的讲评课以四步教学法为好,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统计数据,归纳错因
分析考试情况,教师在讲评前,要先进行有关的成绩统计、分析和处理(包括全班的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及格率等),以此来确定本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析试题内容结构,包括分析试卷中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分布情况,各个知识点所考查的层次要求(了解、识记、理解、应用)等,判断出试卷的难易度和考查的重点; 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到学生的进步,对有创见性的解题方法加以肯定,找出答卷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或典型的错误,仔细分析其出错原因。讲评时对班级成绩进行分析评价,并对试卷中正确率低于80%的试题和重要失分点结合本班具体情况进行错因归纳。以我校十月模拟考试卷分析为例,从答卷和数据统计中不难看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记忆不牢、理解不透;二是思维缺失、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重要解题方法掌握不到位;三是审题不清,对题给信息不能正确捕捉;四是表达能力欠缺,生物学术语的使用缺乏规范意识。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我通过电子白板明确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错因,指出整改措施。
二、错例分析,学生纠错
如果说统计数据和归纳错因属于找出问题,那么,典型错例分析和学生纠错则是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加深理解、形成方法和解题技巧的关键。在错题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所给信息,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帮助学生从表象中分析找出解题方法,比较最佳解法,规范作答,仔细纠错。例如:有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子,其弟弟是先天聋哑(aa),妹妹是色盲。她与一个正常男子结婚,生下一个先天性聋哑并且是色盲的儿子,那么,这对夫妇的子女中,只患先天聋哑的概率是多少?只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错解:依题意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所以患先天聋哑aa的概率是1/4,患色盲XbY的概率是1/4
错误分析:此题解法很显然是审题时,粗心大意,对关键字眼“只”字考虑不周造成,解答中没有排除同时患有两种病aaXbY的概率1/16。这一错误的产生完全是受思维定势影响,忽略了所给信息造成的。讲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点拨完成的就不要越俎代庖,不让学生直面答案,让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主动构建完整的思维模式,形成解题方法和技巧,达到主动纠错的目的。学生纠错的同时,教师巡回检查,掌握不同程度学生纠错的完成情况,帮助他们减轻认知负荷,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复习状态和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纠错效率。
三、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分析错例进而纠错并不是终极目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讲评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讲评应针对试卷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点评析,着力于解决学生答题中出现的共同的、典型的问题,讲其所需、释其所疑、解其所难, 引导学生加深或扩展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能力。例如:考试中发现学生曲线分析题错误率较高,分析的结果反映出学生对这类题在审题技巧和解题策略分上有一定的欠缺。所以讲评这类试题时,通过对各种与曲线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从“识标”(即识别图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基本含义)“明点”(即明确一些关键点,如起点、止点、转折点、交叉点等的特殊内涵),“析势”(即分析曲线中变量间的动态变化趋势),逐步对曲线进行分析,使得抽象信息“具体化、文字化”,不但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在解答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曲线分析题的基本思路。另外覆盖面再广的试卷也有某些知识点的遗漏,教师在讲评时,还要借题发挥注重知识的拓展,以“点”带“面”,有意识地把遗漏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牢固的知识网络,提高讲评效率。
四、课后落实、认真反思
一、上好生物试卷讲评课的几个重要步骤
1、做好课前试卷的统计、分析工作,是上好讲评课的首要条件
(1)试卷的统计工作。试卷的统计工作是教师在课前必须准备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包括:考点分布的统计,如考试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的内环境与稳态,就可按人体内环境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各占分比例进行列表统计;考查类型的统计,即按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统计相应题目的数量和占分比例;测试结果的统计,包括班级成绩的统计即是否呈正态分布及每题的得分率;错误率的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的出错率;错误类型的统计,主要是统计学生出错的类型及人数,错误率相对较低的统计到个人。所以统计是一项繁琐而又必不可少的工作,它为试卷的分析和讲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些教师不太重视统计,只凭主观估计来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事实证明是不合理的。
(2)试卷的分析工作。教师要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这样在讲评时,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少讲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避免了因试题或答案的不合理而导致讲评的连续受到破坏。其次要对错误率高的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审题、关键字词、隐含条件、信息处理和分析,答题语言组织与表述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题思路是怎样的,解题方法、技巧是否简明,并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能力的缺陷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在讲评时的放矢地解决这些缺陷和问题。
2、引领学生积极探究思考,是上好讲评课的核心。
讲评意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解决错误的问题,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时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质疑、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能使整个讲评过程中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得以激活,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对答案”的讲评,不但会使先前繁琐的准备工作付之东流,而且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学习探究思考的积极性。因此,讲评的艺术是欲露先藏,教师利用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不思而不得其解。
3、分析错因,是讲评课是否有效的关键。
生物试卷的讲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解决问题。从教师层面能了解的学生错误大致有:一是基础知识的遗忘,讲评时应及时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构架;二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对此,讲评时应重点讲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加强思维和方法指导,避免即兴随意答题;三是审题不清,如对关键词、隐含条件未理清楚就草草作答,还有是答题不规范、计算出错等,因此教会学生审题、养成良好习惯是减少失误的重要措施。
4、引导反思,是上好讲评课的重要手段。
考试后的反思包括对解题过程(如审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知识储备和考场心理的反思。一次考试过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遗憾,如果教师直接分析指出,只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系列“可接受”的观念,这些观念只是对教师观念的模仿,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反之,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并借鉴同伴的反思,则对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学习方法调整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5、思维发散,是上好讲评课的有效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物试题也由知识层面逐渐转向对学生能力层面的考查。因此,教师在试卷讲评时需重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讲评课结束的“两个环节”
1、课堂小结环节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因讲评试卷题较多导致时间不够,而匆匆忙忙下课,忽视了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完整一节课的收尾,它能有效地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问题。
2、巩固、反馈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