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各高校都在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计算机“五进”—即进教室、宿舍、家庭、实验室、办公室,极大地推动了师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因特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载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通道、以及内容的广泛性、访问的快捷性等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有利工具。
互联网提供了广阔丰富的信息搜索,网络信息的极端丰富和信息流动的极端自由,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的过度膨胀和泛滥,成了信息污垢滋生繁衍和传播的“场所”。各种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混杂在一起,严重防碍了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导致一些辨别能力差的上网者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上出现了迷惘,而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者,更是屡见不鲜。这些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导致了各种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据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每1亿网民中就有至少57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综合症”。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冲击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许多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玩游戏,真正上网查找资料用于专业学习的很少;对网络最普遍的应用就是发邮件,看时事新闻;有些大学生因“网络成隐症”而逃课,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阅读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信息,以至损害生理和心理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不作自己的研究思考,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直接从中国期刊镜像网站下载文章,经剪贴和技术处理而成来应付老师;更有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大学生在BBS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冒用别人的IP地址、盗用别人的帐号、甚至因好奇而充当了黑客……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要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航行,就必须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即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信息道德是人们依据信息行为规范从事信息活动的品德,是指人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施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它是调节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法律规范,抵制各种各样的违法、、迷信信息和虚假信息;尊重个人隐私等。
当前,随着全社会对信息道德问题的日益重视,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大学生熟悉信息道德法律和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成为具有较高信息道德素养的人。通过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各种功能,引导大学生上网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品质;同时,明确网络的负面影响,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
高校信息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
1坚持正面灌翰、正确引导的原则,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犯罪容易判断,而在网络社会里,人们的身份、行为方式等都被隐匿,人们的交往具有虚拟化、超时空和数字化的特征。这使得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束缚,有了自我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使现实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这容易使人们忘记了社会角色,淡化了社会责任。为此,各高校应建立一种信息道德教育机制,组建一种可操作性的教育力量或整合原有的教育力量,实现统一协调的、有目的、有层次的高校信息道德教育服务。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条件进行正面灌输,通过构建学生理论学习网站、网上书记校长接待室、网上党校,或在主页中开设相应栏目等形式,开展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针对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网上网下引导。做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认真贯彻实施,对大学生的信息行为进行规范引导。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戒除对不良网络生存方式的沉迷,建立积极有益的正常学习生活交流方式,展示和发展健康的个性。
2大力推广和普及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自1986年4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互联网安全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一系列规定和法规,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写人了有关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条文。近年来,为适应信息产业和信息犯罪增加的形势,我国加快了信息立法的步伐。2000年9月29日国务院第31次常委会议通过公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为尽快融人世贸组织规则而制定的有效管理信息产业、应对国际竞争和处理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框架性政策。对于以上政策法律法规,高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普及、推广,且做到教育内容与最新的信息道德规范同步。
在讲述有关地球环境时,告诉学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爱护地球,不让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在讲述自然资源时,除了给学生介绍有关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的有关知识外,还应教育学生对资源要合理利用和保护。使学生懂得: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生存的摇篮,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教育学生将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时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使地球环境不受损害,这些知识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教学过程中还告诉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山,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把自己的家园建成绿色环保家园,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加强几个意识教育
2.1全球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即便是宇宙事业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即21世纪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
2.2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需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2.3“人口道德”意识
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意识到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2.“4环境道德”意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让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5“资源道德”意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方法途径
一、高职院校要创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念
1.高职教育思想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教育应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要高度重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高职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思想道德作为核心灵魂,在教育观念上改变过多的偏重技能的倾向。把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注重高职学生的理想主义、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2.深刻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是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本质是养成教育。高职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夯实道德基础,唤起学生内心的自觉,使行为规范的外部强制变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高职学院党委、行政应将德育工作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头等大事,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
二、高职院校要加强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道德教育
1.加强高职生的法纪意识与文明修身教育。对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重点是加强高职学生的法纪意识和文明修身教育。首先,应制定具体而可供操作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规范高职学生的道德行为,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其次,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修身活动,如播放专题片、举办文艺晚会、道德情景实验、个性化寝室设计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2.重点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院的思想道德教育应突出职业特色,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突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责任心对工作、对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注重诚实守信教育,既是对高职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道德人格高低的标示。讲究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尊重,以诚相待;相互配合,顾全大局;相互学习,谦虚谨慎;相互帮助,加强协作。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1.改进道德教育课程,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应改革课程体系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一是要改革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把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其职业性。在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上,既体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共性,又体现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二是改进思政课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单一说教方式,引入丰富的形式和方法,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法、道德难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社会活动法,聘请社会成功人士、本校的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开设专题讲座等,把许多教学内容融合在丰富的形式和活动中,让学生加深对道德的认知,受到相应的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调整教学比例,增加实践课时等等2.强化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对高职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中,必须强化实践环节。一是充分利用教学实践环节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通过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担任一定岗位,在工作上独挡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增强高职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三是通过各种知识性、技能性竞赛,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四是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带着某一专题,深入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到特定的地点进行参观考察、专业实习、民间文化调查等,丰富理论知识,增长社会见识。3.建立知行统一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一是改进德育课程考核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体系。课堂教学的考核应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在考核方法上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主观卷与客观卷结合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读书研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二是制定科学的道德评价标准。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学生的道德状况的科学评价,既要重视其长期的内在素质的表现,也应重视其外在行为的量化积累,做到在量化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化的结论,并尽量让定性化指标带有定量的测定,最终给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结论。三是完善道德评价途径。高职学院应拓宽德育评价的途径,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社区相应部门给予评议,将会增强道德评价的客观公正性,防止片面性。
四、优化高职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基础,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少灵魂的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而道德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部分。培养出具备优良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是高校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人文道德素质只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养成,任何急功近利的说教式的教育都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学校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包括教师、管理者和服务者,营造出整体优化的育人大环境,近朱者赤,学生长期置身于具有良好校风学风、高雅的文化品味、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能成为具有较高人文道德素质的人才。高校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重知识轻素质是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多数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这个问题与专业课教学无关。然而,大学教育中,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如果把这部分教学处理成单纯的专业知识教学,不与人文道德素质教育融合起来,我们就会失去赋予学生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很多机会和时间,人文道德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而持久。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学人员的主体,如果不对他们的教学过程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予以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论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的问题。
二、生命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重视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生命科学领域辉煌的成就及其对人类的贡献。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生命科学及其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1978年,英国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引发了世人的普遍关注;1985年,人类实现了对DNA碱基配对测序的自动化,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成熟;1997年,克隆羊多莉出世,使得克隆人开始变得可能;1998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了人体胚胎干细胞,使人类生命科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9-2001年,科学家们成功地从成年人体内分离出干细胞,并找到了培养方法,使得人体脏器的再生不再是梦;2001年,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发表,表明生命科学技术开始向解读人类生命天书的方向挺进;2004年,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正式完成并公布,其精确度高于99%,进一步宣示了人类生命科学技术的辉煌[2]。生命科学在解决食品、疾病和健康等问题上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命科学研究及其技术进展为未来人类解决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生物材料等方面还将做出重要的贡献。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家所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科学领域在为人类谋福利和在基本知识的积累上有像目前生命科学那样的广阔前景[3]。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或者专业人才正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他们不仅通过器官移植改变了某些器质性疾病无法治愈的窘境,还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种。
2.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给人类困惑和灾难。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如此。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越发展,它的正负作用也都越来越大[4]。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富庶和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问题甚至灾难,生命科学技术正在对人类伦理和法理学带来新的挑战。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以及揭开生命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医学很有可能依照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对因下药。但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对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带来了冲击,基因技术滥用很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威胁,通过基因技术制造怪物将破坏人类原有的生态平衡,克隆动物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一些动物的天性将会被人为的改变。基因技术一旦被滥用,人类的伦理和法律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不复存在。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命科技犯罪已经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生命科技犯罪是指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所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或者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生命社会关系等重大后果的一系列行为及与其他生命科学技术的利用有关的各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总称,例如制造基因武器或生物病毒等。生命科技犯罪作为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滥用,严重背离了生命科技发展本应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宗旨。以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为例,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使某些疾病的医治成为可能,带给了类健康和长寿,但同时引发的人体器官买卖等问题又使人类面临很多困境。
3.加强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生命科学研究的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价值目标,包括学术价值目标、经济价值目标、道德价值目标、美学价值目标等。道德价值目标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历史告诉我们,科学工作者只有明确其科研道德价值,以造福人民为己任,以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和谐发展为导向,其工作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因此,专业人才的科学良心事关重大,因为他们所具有的特殊的知识背景使其在知识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因此他们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将促使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所带来或者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后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旦意识到专业研究成果会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就应当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上文所述,生命科学的确已经带给人类很多的隐患和威胁,而掌握生命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本身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会对此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多数都有生命科学专业,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生命科学研究高度发展的时代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生命学科虽然被归属于理科范畴,似乎不具备人文色彩,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这点出发,生命科学是具有人文色彩的,随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现象、原理的深入研究,人文色彩在这一领域必将越来越得到彰显。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生命科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道德素质教育。
1.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运用教师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所谓人格是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终生的。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不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教师能不能为科学献身,有没有对科学的极大的热情、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向陈旧的学说挑战,其实大学生看得很清楚。教师的学识、为人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大学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2.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典型事迹和科学史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生命科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高尚的社会责任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科学家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课程内容中穿插一些科学发现的历史,向学生揭示自然奥秘是如何被揭开的过程,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锻炼正确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伟大的科学家对青年的无限魅力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的许多著名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这些典型史实和典型人物,处处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由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人类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3.结合社会问题,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生命科学的研究,在涉及到人类健康发展的科学实验中,还应考虑它的技术手段和成果是否给人类带来危害,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准则规范是重要的,而科研工作者和专业人才本身的道德自律也是重要的制约机制。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界限,人类有能力驾驭和引导技术向需要的方向发展,然而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已经赋予人类几乎摆布自然的本领,因此必须谨慎小心地衡量各种技术抉择是否合乎需要,这种强大的力量必须用于高尚的目的[5]。教师要在专业课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结合实际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生命科学造假、相关的学术腐败问题,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的社会声誉的大问题。在2006年12月,《科学》杂志的编辑们评出了年度科学欺诈事件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和其研究小组伪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动摇了科学大厦的诚实根基。在讲授干细胞研究进展时,可以穿插这一事件,教育学生在治学中要有高尚的学术品格,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就是直接损害学术品格,瓦解学术研究,导致学术泡沫化和无谓地消耗人力物力的可怕病毒。
关键词:文化知识;防微杜渐;自我修正
一、加强小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促进观念更新
作为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爱学、善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在时展的征程中劈荆斩棘铸就辉煌。
二、践行“生本”观念,着眼于学生实际
对小学生施以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小学生是富有朝气和灵气的天使,他们对事物怀有好奇、新鲜的心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在心中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继承先辈遗志,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防微杜渐,小事育人
“蝼蚁之穴,溃堤千里”警示我们,不注重小节,就会遭遇灭顶之灾,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时,切不可忽略“细节”的作用,应从细小处着手。如,在校园内吃零食的坏习惯,看似事小,实则关系思想道德建设的全局。对此,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措施,可以有效牵制小学生随便花钱的行为,对环境卫生的压力也相对减轻,在某种程度上又避免了疾病的发生或传播。此外,我们还要教育学生珍惜光阴、遵规守纪、重视安全、学习进取,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把芝麻小事作为自身思想道德提升的切入点。
四、坚持底线意识,教会学生反思自省,自我修正
【关键词】体育教学 意志品质 道德素质 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的意志品质有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人为培养与锻炼而形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光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利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育。只有具备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优良的品质,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而引起的,包括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锻炼有个正确的认识,即通过上体育课不仅能增强体质、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及多种多样的运动技巧,还能培养一个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毅力,以及果断性、勇敢性、自制性、自觉性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各项运动的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意志和性格,真正达到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良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制性的培养
自制是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意识地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如在足球或篮球比赛中,教师可故意错判、漏判等,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达到自制的能力。
二、顽强毅力的培养
顽强毅力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证,是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一种精神。教学中学生在已经疲劳或情绪低落时,教师再布置一定的内容让其完成,或在气候、场地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练习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三、果敢性的培养
果敢是在行动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即使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也毫不犹豫地去执行的一种行为。教学中可通过增加器械高度,如撑竿跳高、跨栏、鞍马、跳水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果敢性。
四、主动自觉性的培养
主动性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接受它,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困难任务的一种表现。而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完成自己所从事的行为,并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意义。高度的自觉主动性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最高表现形式,具备了这一品质,就能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些课后作业,使其对课堂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复习,对动作难度自行揣摩,以此达到自觉主动锻炼的目的。
五、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共同努力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如果一个人不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而只顾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就不会顾全大局,从而影响集体荣誉。同时,如果持有狭隘的个人主义,缺少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在个人的学习、 工作及事业上也就难取得进步。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小至个人成就,大至民族强盛,都与集体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不应忽视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六、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强弱两队进行对抗赛,或在各种教学正规比赛中,诱导学生排除场内外不利因素的干扰,以此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接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渗透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材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各种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活动都有其一定的特点。教师应了解并结合自己所用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把道德品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体育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体育与健康知识教材,可根据教材特点认真挖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材。教师要抓住各种适宜时机,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我国体育的发展史,民族传统体育和我国的体育现在在国际上的地位等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意志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切随意运动的完成都必须有一定的意志参与。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培养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品质。只有优良的品质与强健的体魄相结合,学生才能在现代科技社会中不断进取,从而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由此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想道德;素质;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使语文教学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根据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要求,结合语文这门学科人文性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形象感化法
爱因斯坦说得好:“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是1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对其高尚人格的衷心赞扬,这些话很深刻地说明了形象感化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文上有许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善诱的孔子,憨厚善良的阿长,迂腐穷酸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易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正反两方面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人物的时代背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这个形象,让学生更觉人物的真实可感,易于从文章人物本身的魅力中接受其思想品质,并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针。
二、细节深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开掘学生的这种心灵“愿望”,进行诸如细心品评深究课文中一些词句语段等方法,往往能让学生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中一个“尚”字,勾画出一个身处僻野、疾病交困却苦思为国立功的爱国诗人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包含着多么迷惘愤懑的感情,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亲情和金钱关系强有力剖析。
三、迁移综合法
综合,即把具有同类或相反类别思想道德方面的人物、语言等归结在一起,比较总结出其共性和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迁移,即可以是文本间的比较联系,也可以把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以文本的力量指导自己的言行,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我们可以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励志的古诗文名句归纳在一起复习记忆,更易于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立志奋斗的壮志豪情。可以把孔乙己与范进、胡屠户与奥楚蔑洛夫综合对比,就会对封建社会,对十九世纪的沙俄,对我们当今社会应做怎样的新型人才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教学《故乡》,我们可以迁移我们现在火热的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可使学生感受到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和新的追求。
四、情感熏陶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教学中若能创设一定情境,把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化为特定的情景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或所设置的情感世界中,就能对其思想道德培养起到促使感悟或潜移默化作用。如学习《马说》,通过反复诵读“熏陶”,引领学生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和唐朝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现代社会人才观的新认识,增强学生成为优秀人才回报社会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跆拳道课;中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作用
跆拳道运动是以腿为主的格斗项目,能有效地提高身体柔韧性,在训练时,伴随着“哈、呀、哇”等发声,既能有效地减轻中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还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身心得到双重修炼,促进体格和人格的完善。这符合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一、中学跆拳道课的特点
跆拳道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很快,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中学生。跆拳道受欢迎程度如此之高,和跆拳道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它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跆拳道课非常注意礼仪教育,教育学生礼貌待人,对提高中学生的礼仪修养是一门非常不错的课程。
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相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要求学生德、智、体并重,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三、跆拳道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对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爱国主义精神和意志品质具有促进作用。
1.跆拳道对中学生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转折点,中学生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要学会做人。然而跆拳道继承和发扬了讲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在中学的跆拳道课上,重视礼仪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跆拳道的礼仪教育更重要,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让学生充分体会“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的跆拳道精神。跆拳道教育的实质是对每个练习跆拳道的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2.跆拳道对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项目的特点和我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充分体现出我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并在跆拳道教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学开展跆拳道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科学训练的方法,还要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进行智能教育,培养求知欲望,丰富中学生的体育活动,了解民族体育文化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3.跆拳道对中学生身心素质的促进作用
(1)跆拳道对中学生体质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的技术动作是由拳的技术和脚的技术组成,能很好地促进中学生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跆拳道比赛变化多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多动脑,敢于尝试,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2)跆拳道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
通过跆拳道练习,不仅身体上得到锻炼,获得外在的体型美,提升内在美,而且通过发声来提高大脑运动中枢的兴奋性,提高注意力,增强自信心。
4.跆拳道对中学生美育素质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本身就有“腿的艺术”之称,加之现代跆拳道项目的快速发展,加入了奥运会这个大家庭,通过几届奥运会洗礼,表明跆拳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跆拳道运动融竞技、健身、娱乐表演和个人晋级为一体。在中学跆拳道课的教学中学习技术动作时,教会学生欣赏、表现、创造跆拳道运动技术中的美,亲身体验跆拳道的动作美和表现美。
5.跆拳道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习跆拳道真谛的保证。人的意志品质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互相联系的。而跆拳道的学习是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精神,贯穿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学习跆拳道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整体目标。跆拳道是一种新型体育项目,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美育素质,以及自信心和表现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可强化爱国精神。这是其他教育项目不可以比拟和替代的。因此,如果把跆拳道运动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大力推广,也为跆拳道运动在中学发展提供了绝好空间和最佳平台,同时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岳维传.中国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Abstract: Sports dancing is an emerging physical object, highly combining sports with art. In the situation of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sports dancing in the college education is paid more attention. Sports dancing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hen the training for all-around talents is pai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dancing and its role in colleg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sports dancing in colleg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关键词: 体育舞蹈;高校素质教育;作用与可行性
Key words: sports dancing; colleg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effect and feasibili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6-02
0引言
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对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体育舞蹈在对学生展开体育艺术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体育舞蹈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对学生塑造身型和陶冶情操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体育舞蹈的概念和特点在高校中并不普及,进行这种普及,能够使各高校认识到体育舞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体育舞蹈的概念和特点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以男女为伴步行式双人舞的一种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的内容也十分多样化,总体分为俩个项群和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土风舞,经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现在体育舞蹈已经成为国际上一项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比赛项目。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体育舞蹈具有国际性,舞蹈都具有民族性,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舞蹈在国际的普及越广泛,从艺术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成为一项国际重要赛事,使其国际性愈加明显;体育舞蹈具有竞技性,体育舞蹈是一种体育运动,既是一种有氧运动也是一种无氧运动,在世界各大运动会上受到重视;竞技性决定其具有规范性,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完整的舞蹈体系并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国际上,对体育舞蹈的规范日益完善;体育舞蹈具有锻炼性,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具有着所有体育项目共有的锻炼性,在强健体魄上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舞蹈具有群众性,体育舞蹈对硬件设施并没有太多要求,决定了体育舞蹈是一种能够在群众中普及的体育项目;体育舞蹈具有社交性,体育舞蹈是交谊舞的一种,所以在社交方面会起到很大作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
2体育舞蹈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实现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而体育舞蹈在这些方面能够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所以,体育舞蹈可以加入素质教育具体实施项目的行列,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二者是归属与被归属的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体育舞蹈能够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意义,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做出很大贡献,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同时素质教育能够使体育舞蹈得到普及,是体育舞蹈面对一个新的机遇。
3体育舞蹈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基于体育舞蹈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舞蹈能在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对其身体素质培养以及身心素质培养俩方面,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体育舞蹈队学生塑造身体形态的意义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对身体形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符合姿态美的美学原则,科学的进行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消耗人体中的脂肪,改善人体曲线,在一些基本动作如挺胸、抬头、收腹、立腰、上半身紧绷等的训练中,可以使学生更加挺拔,在锻炼肌肉的同时使身体形态柔美刚健,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和灵活性,达到塑造学生良好的体貌特征以及外在气质的目的。
3.2 体育舞蹈在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意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从这方面体育舞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体育舞蹈是一种全身性、高负荷运动,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的,许多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证明体育舞蹈是一项最好的室内运动,通过运动中大量氧气的摄入,不仅能提高人体吸氧、运氧、储备氧和消耗氧的能力,同时对人的心肺功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并且在体育舞蹈的运动中,对头、颈、腿、肩、腕、腰的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人体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肢体的协调性,在锻炼韧带肌肉的同时,能够提高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进而实现增强体魄的目的。
3.3 体育舞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体育舞蹈不仅仅是体育的范畴,它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所以体育舞蹈较高的艺术性能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舞蹈是以肢体语言的吸引力使学生得到熏陶,同时以所有艺术共有的内在情感来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升华,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将艺术所包含的音乐美、姿态美、运动美等表达的淋漓尽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同时吸引学生参加到体育舞蹈中,实现发现美创造美的目的。审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要求之一,体育舞蹈在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不容忽视。
3.4 体育舞蹈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理博士的理论;“左脑具有理智,以逻辑思维的方式活动,主要支配语言、文字、运算等,而右脑富有情感,以形象思维方式活动,主管形式、空间和非口头活动”。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艺术,有助与学生右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扩展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国外风情和舞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体会舞蹈的风格以及内涵,使学生在训练和体会的过程中培养其想象力和理解力。
3.5 体育舞蹈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意义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舞蹈在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缓解其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状态,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具有集中注意力的优良习惯,并能减少心理疲劳,将精力房子啊学习与有意义的活动上。所以,体育舞蹈在塑造学生健康的身心方面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3.6 体育舞蹈队学生社交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社交能力是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同时也是在社会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而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交能力不强的现状,体育舞蹈队有利于改善这种现状。社交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从体育舞蹈的概念来讲,体育舞蹈是是以男女为伴步行式双人舞的一种体育项目,是无法一个人完成的,现代大学通过系部班级限制了大学生之间的广泛交往,而体育舞蹈恰恰能够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进行舞蹈知识与技术上的交流,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心理制约,同时在体育舞蹈中要求舞者要衣着庄重,风度高雅,姿态挺拔,学生养成这种良好习惯后将在学校以及社会上受益匪浅。
3.7 体育舞蹈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展体育舞蹈教学,能够在高校创造一种艺术与体育气息,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情操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等。通过举行各种活动以及建立各种组织,对学生社交能力有很大帮助,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极大意义。所以,在高校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上,体育舞蹈具有重要意义。
4体育舞蹈的可行性以及具体实施中的策略
基于体育舞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决定了体育舞蹈在高校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同时,在体育舞蹈工作在高校中具体开展中的腰主义的问题与策略也不容忽视。
4.1 体育舞蹈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可行性体育舞蹈在高校中的可行性事体育舞蹈与高校素质教育以及体育舞蹈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决定的,并且体育舞蹈具有群众性,在全民健身的如潮影响下很容易得到普及,同时体育舞蹈在高校中的普及也符合高校课程多样化的要求以及传统文化向高雅文化过渡的要求。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的开展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不高,也决定了体育舞蹈在高校中具有可行性,总之体育舞蹈是一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并且对硬件设施要求不苛刻的体育项目,在高校中开展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
4.2 体育舞蹈在开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4.2.1 对体育舞蹈知识系统的传授在高校以前甚至现在的高校中,体育舞蹈并没有得到普及,对其概念、特点和意义只具有模糊的概念,所以早体育教学在高校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体育舞蹈知识的灌输,要以基础为本,不能急于求成。
4.2.2 对体育舞蹈教师提出较高要求在任何一个课程中,教师的素质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对体育舞蹈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开始,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争取达到在较少的课时内取得最佳的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目的。
4.2.3 鼓励学生自发创建体育舞蹈组织高校中的艺术体育课程普遍较少,要使体育舞蹈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是学生自发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所以鼓励学生穿件体育舞蹈组织,可以使学生在具有强烈兴趣的同时促进体育舞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宽柔,姜桂萍.舞蹈、体育舞蹈与健美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
[2]张瑞林.高等学校教材体育舞蹈,2005,(11).
[3]单亚萍.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4]杨林.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6).
[5]韦广忠,梁宝君.体育舞蹈教学特点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