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人员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一、科研经费使用支出程序复杂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地方及社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高等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但是,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于严格,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即使项目预算内的经费调整,亦应履行一定的审批程序,办理一定的手续,而且有些预算类别禁止调整。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改变原来的技术路线,调整变更大型仪器的购买计划,增加经费的,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第二十一条之规定,不得调整。如果需要调整的,应当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审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亦要接受频繁的审计和财务检查,导致科研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经费审计、检查和使用支出等方面。1.科研人员没有科研经费支配权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高等院校应当管好、用好科研经费,防止科研经费的滥用和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无论是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经费,项目负责人没有一定的经费自主支配权。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即使在项目预算总额内进行经费调整,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第二十一条之规定,亦应当由项目承担单位审核批准。再比如,横向科研项目经费,高等院校一般规定按照技术合同约定经费预算进行使用支出。但是,实际执行时,高等院校不按相关管理规定和技术合同约定办理经费使用支出,项目负责人无权依据技术合同预算自主使用支出经费,尤其是技术合同中约定的劳务费较高时。例如,2013年,武汉某高校承担的一项行业课题,批准的计划任务书中明确规定劳务费支出20万元,项目已按时结题验收。至今,项目课题组人员不能获得该项劳务报酬,仍在等待学校层层审批。极大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漠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劳动价值。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错位
高等院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科研计划项目经费,以及与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通过签订技术合同获取的科研经费。其中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科研计划项目经费属于公共财政开支范畴,高等院校及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计划任务书管理和用好该经费。可是,横向科研经费是高等院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与市场平等主体通过签订技术合同,获取的经费,是科研人员及其团队代表高等院校履行技术合同的价值体现。在使用支出该类经费时,应当依据双方技术合同约定进行,并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自。目前,高等院校在管理横向科研经费时,严格比照纵向项目经费管理规定。尤其在劳务费、会务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方面的使用支出,限制科研人员自主支配权。比如,科研人员在履行技术合同时,需要提供所谓的一函三单,其做法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其性质属于用约束公权力的管理制度限制高等院校和科研人员的市场行为和民事权利行为,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错位。严重伤害、限制了广大科研人员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二、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每年承担大量的纵向和横向科技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是高等院校事业经费的重要补充。目前,国家没有制定出台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法律、法规,各高等院校主要依据或比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国务院的《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等规章、文件精神,自行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虽然对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进行了分类管理,但是,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创新活动。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纵向科研经费,是指来源于国家或者地方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经费。经费使用支出必须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的预算执行,缺乏灵活性,过于严格。因此,国家应当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给予科研人员自主创新、自由研究的空间,同时赋予科研人员一定的经费自主支配权。只要在经费预算总额范围内,国家应当允许项目负责人自主使用、调整科研经费,同时提高间接费用和科研人员劳务费支出比例,不应当禁止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人员获得一定的劳务报酬。高等院校亦不应当另行限制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自,包括劳务费、差旅费、住宿费等的报销支出。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等院校与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经过友好协商,签订技术合同而获取的项目经费。其性质不同于国家、地方政府资助的项目经费,不属于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有偿技术交易活动,是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智力劳动价值的体现,属于市场行为。其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应当有利于技术合同的履行。第一,技术合同有明确经费预算规定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使用支出相关费用,充分体现意思自治原则,亦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即使双方在技术合同中约定的劳务费、差旅费较高,高等院校应当严格遵守双方签订的技术合同,允许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人员在技术合同约定的额度内自主发放津贴和劳务费并负责缴纳个人所得税。高等院校不得背离契约精神,予以限制。第二,技术合同没有约定经费预算的,高等院校应当制定相关规定,参照技术合同的学科、领域、性质、类别、金额等,体现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劳动价值,明确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额度,由项目负责人自主支配。比如,大数据、计算、分析、设计、咨询、人文社科、纯数理类的科技项目,其经费构成主要包括劳务费、交通费、会务费等,一般没有设备仪器、试制、加工、材料等经费开支。因此,应当允许项目负责人大比例自主支配劳务费,才能充分发扬科研人员的主人公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发挥积极性。
2.科研结余经费管理
结余科研经费是指高等院校承担的纵向或者横向科研项目结题或者验收后剩余的经费。纵向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以及《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之规定,课题结余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由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但是,该规定过于绝对,缺乏科学性,采取一刀切,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首先,相关主管部门应当聘请专家组,对照项目(计划)任务书,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议,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估、评议结论。其次,依据评估、评议结论,决定是否收回结余资金。第一、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或者有重大理论创新的项目,需要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不应收回结余资金,而应当实施滚动计划,继续追加经费支持。第二、对于完成任务目标较好的,其结余资金全部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第三、因客观原因导致研究项目失败,应该宽容科研失败,只收回其结余经费;第四、因项目负责人主观原因,导致项目不能结题或者不达标,其结余经费应当收回,同时作不良诚信记录。横向项目结余经费的管理,高等院校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等文件规定,纳入学校事业性收入,并由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和核算。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使用支出结余经费,比照纵向项目结余经费管理,规定过于严格,限制过多,支出报销程序繁杂,科研人员没有自和支配权,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对横向项目结余经费切块管理,按照切块的比例和额度使用支出。首先,鼓励科研人员利用结余经费购买科研仪器设备,增强和改善科学研究活动的物质条件。其次,支付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聘请的技术人员的劳酬。再次,按照结余经费总额,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由科研人员自主支配,不附加任何前置和限制条件。例如,2016年5月,武汉大学出台的《武汉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文件明确规定项目结题后,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结题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可向课题组发放不超过结余经费70%的绩效奖励。该文件的出台是全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亦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高等院校管理科研经费,主要实施事前管理,依据国家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文件,制定严格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尤其在差旅费、会务费、业务接待费等方面,简单比照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而且设置各种限制条件。因此,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制定有利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以及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体现其智慧劳动价值的监督管理机制。第一,无论纵向项目还是横向项目,只要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中有经费预算的,在预算范围内,项目负责人可以自主调整、使用经费,不得以内部规章制度进行限制。第二,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中没有经费预算的,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由科研人员自主支配,使用支出范围包括劳务费、绩效酬金、差旅费、燃油费、接待费、会务费、学术交流费等,单位只对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只要在该经费比例额度内,不得设置禁止性规定。比如,有的高等院校明文规定禁止科研人员自驾车从事科研活动,对其交通费、燃油费不予报销。该禁止性规定,无视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时代,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混淆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与公务员的公务活动。其实质是将科研人员的民事行为等同于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第三、科研经费的外拨,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规定外拨经费的,依据其规定。按照规定的外拨经费额度、拨付方式、开户银行和账号等条款办理。计划任务书或技术合同没有规定外拨经费,但是,确实需要其他单位予以配合完成的,应当按照审批程序,签订技术合同;超出一定额度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进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合作单位。避免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等方式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损害国家利益和高等院校的合法权益。目前,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已落后于科技创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不利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不利于科研人员发挥创造性劳动。因此,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当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法,由事前管理,转变为事中事后管理。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要素的决定性作用,赋予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自主支配权,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性价值,努力开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局面。
作者:江世国 余杨 单位: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 问题 分析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3-02
近年来,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了一支主要的科研力量,而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国家给予支撑科研项目的经费越来越多,呈大幅度增长的状态,高校之间在比较科研竞争力的时候,科研经费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核指标,高校科研处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策划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必须要求高校出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针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其得到有效运用。
现今有些高校看重更多的是科研成果,而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不够重视,导致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这一环节出现了诸多严重问题,科研经费严重流失,甚至影响到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针对当前不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等问题,本文针对进一步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化管理,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目前高校不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将导致对科研经费管理产生多种弊端。首先是财务对科研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器械不知是否合理,这很容易造成科研器械的浪费,导致重复购买器械,浪费资源。其次是对于大部分的科研固定资产科研处没有起到应尽的管理责任,而是把其归为课题组的旗下,另外还有些科研人员为了逃避国有资产的监管,在购置科研器械时候开具虚假发票,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另外,国家规定高校要按比例收取科研经费的管理费用,并且要向国家上交税金,但是有些高校内部的科研人员因此将科研经费挂在校外的其他机构,躲避上交税金,科研活动却在校内进行,这使学校资源外流。再或者是将上交到学校的科研经费通过各种途径转出,或者运用假的发票或与科研无关的发票套取现金。
(二)高校的科研处和财务处对经费报账的手续不够完善
目前有些高校针科研经费的认识还不够准确,认为科研经费为某些人所有,属于个人的项目中的一部分,因此对经费报账的手续不够认真重视;而且报账的手续十分简单,只要是拥有合法的票据就能顺利地报销科研经费,某些高校进行单一的审定,只经过科研处的某些部门,无需其他相关领导的签字,就能顺利地进行经费的报销,还有些高校的科研经费到账之后,所有的费用均用于个人的支出。我们所说的报账不是一种形式,因为相关的高校职称的申请需要靠科研项目以及相关的科研经费所决定,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代表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因此很多高校会鼓励学校的科研人员和教授老师进行课题和项目的申请,这同时也可以争取到科研经费,这将导致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松懈,报账时候的放宽政策可想而知。
(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流失
目前对高校固定资产的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方面的监督力度还远远不够,一经科研经费所购置的相关试验仪器,均属于高校的固定资产,同时也属于国有资产,必须上报、登记,由高校统一管理。而现在这些管理过程还比较薄弱,高校的固定资产并没有彻底查清楚,各高校没有定期对经费购置的资产进行清查,也没有及时报失,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丢失。在科研项目结题的时候,清查工作做得不彻底,相关的变更手续更是十分简单,有些科研人员私自留下设备为己所用,某些固定资产成为了灰色的固定资产。另外,高校仪器重新购置这一现象也是十分泛滥,高校并没有执行相应调剂关系进行解决,也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有偿调控,进而被某个科研人员独自占有,造成了国家经费的浪费,降低了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各高校颁布的相关政策颁布过于简单和实施不到位,高校对国有资产的掌控力度还不够,另外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过程的评估时不够严谨和规范,造成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高校监管的力度各有不同,并不能及时地对国家资产进行清查,造成现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
(四)科研人员对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有问题
尽管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明确,但是很多工作的标准模糊不清。工作没有高标准,就没有不断革新改进的方向,更多的是安于现状。执行速度上,会使工作进展缓慢,有些时候工作缺乏主动性,意识松散,责任心不强,严重影响科技管理工作的实施进度,导致学院的领导层在决策的时候进展缓慢,经常被延误时间。在很多高校,科研处人员只对执行科研活动很在行,但在科研经费的审核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对财务知识了解甚少,对于高校规定的财政制度不是很了解,报账的时候缺少很多程序和必要的文件,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
二、促进高校科研经费合理利用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科学健全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效、科学、标准的财政管理制度是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要在传统的经费管理制度上不断与时俱进,针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及时解决,并不断改善经费管理制度。高校要严抓科研经费,严格把关每一个过程,无论申请的项目渠道在哪里,最终的科研经费都要统一归学校管理,单独进行核算,保证科研经费都用在应该用的位置上,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流程更加明细化,让科研经费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化,将财力集中在科研的重点上,进行优化安排,将科研经费合理化配置。高校的科研计划分为纵向和横向的两个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科研经费的来源不同,因此使用的时候更加要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所谓的纵向科研经费指的是国家对科研进行的专项财政拨款,来源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于科技的项目经费,这些经费要细化科研的每一步来分配;而横向经费指的是高校与相关的企业达成科技项目,在此期间获得的经费,应该将经费分配的重点集中在市场的竞争中,发挥高校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高校的科研处和财务处对经费报账的手续
高校的科研课题的申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并且项目众多、种类繁杂,伴随而来的必然是科研经费的报销问题。如何完善经费报销手续,是每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将经费报账手续重视起来,杜绝单一审定、走人情、缺少手续,无负责人签字不得顺利进行报销。科研经费的日常支出报账在很多高校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而项目的日常支出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此高校有必要在这一细节上严格控制,加强高校对科研经费日常支出的审核制度,要制定一定的标准来控制支出,这其中包括人员费用、劳务费用等。科研经费的支出部分一定要仔细核查是否与项目有关,避免有些科研人员将自身的家庭开支混在项目经费里面进行报销,严格杜绝这种现象。
(三)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避免浪费
避免科研经费由于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浪费,对于重复购置设备要严格控制,要让固定资产的申报过程更加简单合理化,防止瞒报、不报固定资产的这种行为的发生。科研经费当中的固定和无形资产都需要进行严格登记,固定资产在购置的时候要严格依据学校经费管理制度执行。在科研进行的过程中,项目人调动或者项目结题的时候,高校的财务处需要对账目进行清查,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行收尾的工作,保证在以后科研项目中减少不必要的器械的购置,共享现有资源,还能增进项目组之间的协调能力,在合理化利用资源的同时提升科研水平,避免不必要的Y金的浪费,这是科研处目前存在的重要意义。
(四)提升科研人员对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
提高执行力仅仅依靠科技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管理制度的缺陷是导致执行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执行制度、健全的监督机制和有效的奖励制度,并且针对高校的科研处人员开展相关的工作领域的培训工作。高校科研处人员日常工作涉及高校的各个学院及社会上的机关部门,首先需要进行培训的就是财政制度,使其熟练掌握科研经费的每个程序的相关文件,提升工作的效率,严禁通过个人关系给予他人方便,导致科研经费的流失,同时要精细化科研管理工作,要在完善和细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细化科研活动的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工作制度在科研活动各环节的执行力。
三、总结
高校的科研活动的顺利健康的进行,这需要科研经费科学合理地运转,负责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责任责落在了高校的科研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而目前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了某些弊端和陋习,并有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这需要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进一步革新和完善,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解决,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时的高效性、合理性,完善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推动高校科研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高校的科研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志远.加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5(02):269.
[2]吕少钦.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181-182.
[3]张莉.浅析高职院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5):44.
[4]李文鹏.独立学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13):90-91.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
中图文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96(2015)06-0051-03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创新观念不断增强,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创造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创新重任。对于高校来说,科研和教学是其两大重要功能和使命,而科研能力强弱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研实力强弱。从当前国内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实力较弱,科研管理方法落手,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强,科研经费难以为继,科研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不断促进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增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同时也不断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是当前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要负责制定高校科研工作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还承担着高校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等工作,可以说,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综合实力的强弱。高校科研是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之一,高校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高校科研创新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是民族自主创新的源泉,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石。高校科研不仅要实现科技发展的突破,而且要不断自我改革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可以说,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是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突破传统制度的局限性和约束性,总结和分析科研管理经验和教训,找到创新发展突破口。更关键的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顺应时展趋势,根据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动力,实现高校科研发展新目标。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支持。
2新时期下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对策和建议
2.1树立正确的高校科研创新管理观念
高校在重构科研管理观念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紧扣知识这个核心内容,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目标。知识产权是科研人员通过脑力工作取得的智慧成果,是法律保护的宝贵无形资产。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的传播和再造者,汇聚了大量专业性人才。高效科研人员是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高校科研管理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管理观念,强化现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法律保护,切实维护好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权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和创新的浓厚氛围,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人才和成果管理的保护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科研成果市场化管理,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生产技术的水平。高校科研管理首要目标是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提高学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不断收获丰厚的经济回报,用市场经济尺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和成果的价值。
2.2创新和改革科研管理制度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制度,建立一套灵活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科研人力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手段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要建立科研管理全覆盖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要保证科研管理政策一脉相承,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全面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组织体制改革。要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的等级管理制度,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科研管理者不能扮演传话筒和发号员的角色,而且还要积极参与项目过程当中,转变科研管理工作作风和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能者居其位、各尽其所能,打造高效、活泼、紧张的用人竞争氛围。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实际贡献和工作表现为考核依据,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确保其付出与收获对等,通过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之间的联系,促进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科建设创新思路为: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的匹配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和资源人才培养作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层次,围绕高校重点科研项目打造科研人才队伍,突出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构筑人才培养高台,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实现。
2.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校科研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由于科研项目周期较长,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特点,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也要形成系统化、流程化,要建立“申报———立项———实施———过程控制———结题———成果鉴定———成果推广”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鉴定水平。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果鉴定方案,突出科研项目特色和特点,提高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对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科研兴校的人力资源基础。对于国家级重点项目,要制定独立的科研管理计划,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团队,采用“设计———科研———施工”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同时,要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切实保护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要引导科研人员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选题,重点扶持重大产业项目。要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给予政策性优惠。要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合作,共同出资建立科研研发基地,争取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有效降低科研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2.4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关键是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还要具备科研管理专业知识和素养。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预算,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人是科研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其工作效能直接影响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吸收和补充高素质科技人才到科研管理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做好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结合本校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建立人才良性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优化人才结构。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惩处落后。要不断改善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队伍稳定性,强化科研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工作创新,集思广益,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再创造的重要平台,承担着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根据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和方法,扎实提高科研管理综合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转变科研管理观念,采用现代科研管理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这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达人.高职院校要走自己的路[N].中国科学报,2013-09-23.
[2]叶向前.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3]杨德山,许艾珍.高职院校科研现状与基本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8).
[4]张国丽,田丽.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2).
高等学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国家对教育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科研项目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类型上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科研经费也大幅增长。“十一五”以来,中央科技经费的财政投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1 521亿元,各地方财政的投入在2009年总和已经超过中央的直接投入,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25.5%,“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2.2%。科研经费在推动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科研事业、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贡献日益突出,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却存在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中国政协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用于项目本身的只有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如何管好科研经费、用好科研经费,最大程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合理
科研课题的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科研经费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提供了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有权检查科研人员的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研究成果。而科研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科研人员未必能按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Ziman(2002)提出,科研人员需要为特定的科研项目提出详细的研究计划书,甚至于在事先承诺做出具体的研究成果,是自相矛盾的。朱苏飞,马健(2009)研究指出,按计划进度分批拨款制度弊大于利。按科研进度进行拨付,科研人员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预期的阶段性目标上,以更好的完成科研进度,而获得科研经费。这种管理制度并不能够最大化的减少科研风险,降低科研成本,还会使科研人员丢失掉创新的灵感,阻碍科技的进步。
(二)科研经费核算制度不合理
多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都不进行成本核算,只注重科研工作者得到实惠。学校重视科研经费的总量,至于通过科研工作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在意,甚至认为“宁可学校赔钱,也要支持科研”。因此,从事科研所用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费,参加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教育事业费中支出。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制度比较简单、笼统,或未分类制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财务处无法判断科研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容易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科研固定资产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更有甚者为了逃避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购置固定资产时化整为零开具发票,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三)科研经费成为新的腐败工具
部分科研人员以学术的名义,利用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漏洞或者伪造印章或相关材料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管理处很少核实印章和手戳的真实性,只是对报销金额和项目进行检查,这就为科研经费的流失带来了机会。科研设备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购买设备的经费占高校科研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购买科研设备,并不对所有人公开,只是向科研经费管理处报销票据,双方没有协同作战,形成了科研经费管理的漏洞。高校实行先自行支付事后核查报销制度,财务部门在核查报销时很难核实科研设备的真实用途与课题是否相关。因此,就导致了“夹带现象”即科研人员在购买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器材的同时购买私人用品,并一同开票报销。
三、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成因
科研经费的申请难度加大,科研经费主观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的进行重复博弈,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在设计按计划进度分批拨款制度的时候,是出于通过制度安排来激励科研人员敬业,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科研风险,降低科研成本的初衷。各大高校往往以科研成果的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业绩,并直接和职称的评审相关。这就容易使科研人员为了获得科研经费和更好的业绩评价,只是追求论文的数量,不重视整体质量,科研人员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发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职称评审。
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是学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两个部门,科研处往往注重于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合乎财务管理制度认为应由财务部门掌握,而财务部门也会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争取来的在执行财务制度时相对于学校经费的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 再加上课题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意识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人员廉洁意识不高,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把握不了自己。有些科研人员会觉得课题是自己申请,经费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些思想的存在造成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形成了科研经费的腐败现象。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实践中,许多高校都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项目负责人各司其职,对科研经费的报销程序上规定的比较严,但现实管理中却并非如此。财务部门不负责课题预算工作,也不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只是在科研经费报销中审核审批人签字和相应的票据的真伪,对科研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的多少则无法进行监控,看似严谨的审批流程却因审批人员放松警惕而漏洞百出。
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分析
(一)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在制定科研经费制度的过程中细化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口径,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定。从根本上治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问题,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科研项目编制预算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关键步骤,其合理性至关重要。在项目的立项阶段,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实项目成本,合理制定预算;项目实施阶段应根据项目预算,保证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和合理性,监督项目预算的执行;在项目结题阶段,要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强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有利于保证项目的有序开展和实施,有利于控制课题经费的支出范围,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结构。
(二)科学的核算科研成本
科学核算科研成本,可以使管理部门掌握科研项目成本的真实构成,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全成本核算的关键是科学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并合理分摊间接成本。对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可以采取措施,首先,对原先未计入科研直接成本的项目,如固定资产使用费、燃料动力及水电费等,可通过安装水电表、计费电话等设施,制定固定资产使用费率,在科研经费中据实列支,保证成本计量的相对准确性。其次,由上级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在保障科研成本核算科学性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全成本核算。
(三)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加大科研经费报销核查力度
学校审计部门每年抽查审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及执行情况,科研、财务、审计、监察联合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实施科研项目的预算、实施、结题的全程监督和重点课题的跟踪监督,加强对科研结余资金的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大科研经费报销单据的核查力度,是完善科研经费报销制度的重要举措。有错必纠,原始凭证必须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核人和课题负责人共同签字后才能报销。对于签字,不符或者出现替代签字,假冒签字的现象一律不予放过,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及时上报学校监察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财务部门在审核报销票据的同时要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和时间相符性对于有问题的票据还可以再次向经办人、审查人和科研管理部门进行核对,在项目结束后还应该保留对核查失误的项目进行追踪问责的渠道。
(四)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廉政化建设
以人为本,人是有限理性的,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人的管理,加强科研人员的防腐教育工作,提高科研人员的廉洁意识,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诚信制度;明确各管理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责任,完善经费使用过程中的审批流程及支出控制,强化大额经费支出、经费转拨、项目劳务费支出管理。使科研人员从内心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和科学研究的使命,热爱科研工作,积极努力的工作,而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对科研设备进行有效监管,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对与科研无关的支出禁止在科研项目中报销。在审核报销时不仅需要审查购买科研设备的手续和票据,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审查科研设备与课题的相关性,防止课题组成员用课题经费购买与科研无关的设备。为了杜绝科研设备被“私有化”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科研设备追踪制度,从科研设备的购入、使用、处理进行全程登记。
在综合性医院中,医务人员既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还肩负大量教学任务,并且许多医院目前的科研基础薄弱,科研经费不足引致科研实验条件差,开展科研课题存在困难,更缺乏高水平、高素质、负责人的科研技术人员。再加上,综合性医院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科研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科研人员缺乏有效培养,导致医院的科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二、综合性医院科研管理改革的有效建议
1.科研机制改革
本人是医院科教科的科研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我院科教科参照我国、省、市相关医疗政策及法律法规,再综合我院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科研活动管理制度,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医院科研课题申报、项目实施、科研经费管理、和成果申报等,逐步让科研管理制度制度化、系统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真正克服科研管理上存在的盲目性、被动性问题。此外,也要有效改革医院现有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全面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从根本上提高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2.组织运行机制改革
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展科研人员创新个性,应有效改革科研人员的组织运行机制,可借助医院自身机构横向化和网络化来实现组织运行机制的改革,即改革传统的垂直管理组织体制,尽可能减少组织中间层次,落实基层人员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自主进行横向协调,实现医院内部科研各部门间知识和信息的自由共享。这样一来,既有利于科研主题与市场沟通,又真正实现了医疗信息的双向交流和知识产业化。网络化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激活组织的僵化机制,通过立体连接和互动信息的沟通交流方式,将科研管理工作的平台连接到各科研人员,为她们提供更迅速、更便捷、更系统全面的科研信息,全面增强科研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医院更好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3.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医院科研必须依靠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发展,因此,医院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尽心负责、专业优秀的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第一,医院要积极挖掘创新改革型科研人才。科学发展迅速,国内外医疗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因此,医院应强化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视开发科研人员的发展潜力,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观念、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大胆将有实干才能的科研骨干人员放置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第二,医院要多关心科研人才。为提高科研成果的研究质量,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应得到足够的支持与配合。为此,我院科研管理部门认真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不仅强化物质奖励制度建设,还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培养科研人员的主体精神,增强科研人员的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自爱的独立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全面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4.构建新型科研平台
医院应积极转变各科室科研“各自为政”的科研管理模式,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构建新型医院基础研究平台、诊断技术研究平台和治疗技术研究平台等。同时大力建设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网络图书库,逐步丰富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扩充书刊藏量及各方面的医学信息电子资源,开发建立完善的医院医学信息网站,以满足科研人员知识需求,便于科研人员查找和获取医学文献,构建良好的科研平台,为医院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从根本上提高科研质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三、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5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深入实施,高校作为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都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科研收入已经成为高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经费大幅增长的同时,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管理高校科研经费,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按来源不同,分为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和校内自筹科研经费三大类。纵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承担各级政府科研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并从财政部门取得专项经费拨款;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委托,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服务,并因此获得科研事业收入;校内自筹科研经费是高校内部通过科研立项或实施纵向科研经费配套,从事业费中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科研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财政部和科技部没有制定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高校大都是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对科研经费的有关规定自行制定科研管理办法,总体上来说管理制度是不完善、不全面的,比较简单、笼统,操作性标准不一,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科研部门重视的是项目的争取或管理费的提取,往往忽视对经费使用合理性的监督,而财务部门只负责管理经费,不掌握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无法判断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缺乏信息交流、沟通,各自为政,从而造成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
(二)科研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预算是项目负责人在申报课题时对经费所做的全面测算,由于预算编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再加上科研人员不熟悉财务制度,预算观念淡薄,往往凭借经验甚至想象来确定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额度,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容易在项目执行中产生超范围、超额度使用资金的情况,偏差较大,导致科研经费预算和决算严重不符。如果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不符,必然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三)科研资产管理松懈,流失现象严重
高校科研资产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许多科研项目未经充分论证,就大量购置专用设备,并且,这些设备大多由项目负责人保管,成为项目组的专用设备,容易造成专用设备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不高,占用大量科研资金,浪费资源。再加上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和日常管理手续不完备,科研项目结束后,由项目负责人保管的仪器设备,上交给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很少.大多滞留在个人手中,国有资产流失就变成常态了。同时,高校科研项目中的无形资产管理更加松懈,对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有效的监控,科研部门只负责记录专利权,财务部门却对无形资产未做任何账务处理,导致高校科研成果形成的无形资产浪费严重。
(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结题不结账是指科研项目完成后并通过项目下达至单位验收评估,但项目结余资金却不做账务处理,长期挂账。结题不结账,不仅使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经费一直挂在账上还会造成年终会计报表中高校未完成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量沉淀,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
(五)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成本核算不合理
由于科研经费开支缺乏明确的范围限制,什么费用都可以报,报多少没有限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用品支出数额庞大,有些项目组成员甚至将家庭支出的费用如电话费、私车保险费等也都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大部分高校从事科研活动所占用的学校房屋、水电、科研人员工资、仪器设备使用费等由于核算难度大,几乎都不计入科研成本中,而是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科研成本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随着科研项目的日趋增多,科研经费挤占教育事业费的现象将越演越烈。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权限和职责,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科研预算审核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制度,完善科研项目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科研项目信息公开和科研经费内部检查制度,建立科研经费管理队伍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制度,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奖惩机制。伴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高速发展,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应随之变化,要不断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地调整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二)科学合理地编制科研预算
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科学的预算。首先,高校科研部门应积极配合,主动做好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宣传工作,积极组织高校科研人员熟悉、学习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其次,高校财务部门也应及早地介入到科研管理过程中,在科研项目申请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相关的科研管理规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科研人员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使预算的编制更具有操作性。最后,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也应积极配合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做好科研预算编制工作,并按预算规定使用经费。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既重视立项工作也重视预算编制工作。
(三)强化科研资产管理
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必须纳入高校资产统一管理,科研购置仪器设备应按规定履行申报、购置、登记、入库等手续。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国有资产部门应对已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分析比较,合理购置仪器设备,降低科研成本,避免科研资产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科研项目结题后,相关的资产应交由学校统一保管使用,不能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重视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发明权等,科研部门要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财务部门根据相关的认证资料及时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统一核算,以确保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四)加强校内科研结题管理
科研部门要及时和财务部门沟通联系,对于已经结题的科研项目,要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办理结题手续,避免将剩余资金长期挂账。对纵向课题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留给学校,用于补助科研发展支出;对横向课题,可按照科研合同的约定,在兼顾学院、院系、科研人员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一部分留作学校科研发展基金,一部分留作院系发展基金,其余作为课题组基础研究经费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严禁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支出。
(五)规范科研经费日常核算,健全科研成本核算体系
科研资金属于专项资金,必须遵循“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的资金管理原则,以及国库支付相关管理要求,不得挤占、挪用和转拨转移。高校从科研专项经费中列支的支出,不得超范围、标准列支,不得列支禁止性支出,挤占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支出要根据课题开展进度列支,避免出现结题前突击花钱或调账、后续支出过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于从事科研活动所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房屋及实验室使用费、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应按照合理的比例予以分摊,改变以往不分科研课题性质、内容和方向简单按一定比例计提管理费的方式。这样既能够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适度、合理、透明,同时也能够杜绝因为成本核算不完整,造成科研项目挤占高校日益紧张的事业经费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1]。医学科研人才的评价不仅是科研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科研人才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加强医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和使用等工作,是打造研究型医院的关键步骤[2]。然而,现阶段我国对医学科研人才的评价研究尚存在不足,例如评价体系简单化或主观化,评价指标片面,缺乏科学性。因此,医院通过建立一套客观、科学、动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符合我院科研管理需求的医学科研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医院的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科研管理部门对医学科研人才的初步遴选及限项类课题的推荐,将成为医学科研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加强医学科研管理的精细化、民主化、科学化建设,而且有利于医院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
1评价管理制度
1.1评价制度
现阶段,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存在评价行政色彩过浓、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分类不详尽等问题。例如评价指标主观、缺乏科学性,评价手段过于简单;或者一味追求量化和标准化,片面强调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以上情况均很难客观科学地评价医学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医院主要通过对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利用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构建数据库,实现评价的多样性和客观性。此评价管理系统通过专家访谈法(Delphi法)确立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由基本素质、学历职称、学术造诣、科研业绩、成果转化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设定权重,例如对SCI论文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课题层次、课题数量、技术发明、理论创新(论著数量)、成果转化等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从而对医学科技人才复杂的智力劳动成果及科学研究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人才的价值得以真实反映,从而为医学科技人才管理提供较准确的依据。此评价管理系统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研究型医院对医学科研人才评价工作的实际需求,能客观地反映出医学科研人才在学术业务及科研业绩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1.2激励制度
注重强化激励机制,旨在提高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对医学科研管理的效率,给予医学科研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医院对不同岗位的人才进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医院匹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等,修订《科技奖励办法》,对优秀科研人才进行立项资助及奖励,实现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例如,处在不同阶段的人才的需求和内在的特质各异,因此针对不同层次人员要给予不尽相同的培养措施[3]。因此,依据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的特点,设立不同基金,实现个性化管理。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京科九条”、“京校十条"、"京医十四条",医院联合社会资本建立转化基金;针对留学回国人员设立启动基金;针对青年科研人才设立种子基金;针对有应用基础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设立培育基金;针对海聚人才、院外课题中标人员、奖励及专利获得人员、高水平论文作者等设立匹配基金等。
1.3约束制度
为推进学术风气建设,提高全院人员学术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学术行为违规处理管理规定》和《学术道德准则》等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科研人员需在科技处备案:备案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如不备案发表文章不予认定。(2)加强科研管理者意识:加强科技处内人员意识,正确引导科研人员发表文章,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监督。(3)加强宣传:与科室负责人签订学术诚信承诺,在医院网站上传学术道德文件,举办学术道德相关的讲座。
2初步成效
医院科研人才评价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医管局青苗计划、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等的评价与选拔。医院青苗计划的遴选,通过科研人才评价系统推荐15项,立项6项。通过此系统排名前6名的项目与实际立项项目的符合率为83%。医院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的遴选,通过青年科技人才评价系统推荐35项,立项7项。通过此系统排名前7名的项目与实际立项项目的符合率为86%。人才作为医学科研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科研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4]。因此,经过多次科学论证,通过科研管理系统推荐的项目与实际立项项目的平均符合率约为85%,此系统可望在各市属医院的科研人才评价工作领域推广应用。此外,从更深层次分析,随着此制度在医院的探索与推行,近年来医院的科研实力得到提升。从中信所的SCI数据情况分析,医院的SCI论著数量及排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体数量由2011年的72篇上升到2015年的190篇,排名由2011年的61名上升到2015年的62名,见表1。
3讨论
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通过文献调研法建立了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架构的雏形,并在深入分析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的基础上,通过Delphi法确立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权重大小对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因素、各指标进行均衡,从而在整体水平上优化指标,对三级指标进行量化并建立相关参数,例如:对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进行分类评价;提高了成果转化的权重系数;调整了重点学科的权重;提高了高水平SCI论文的权重系数,因为科研论文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只有发表学术论文才能让同行了解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能与同行之间交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5];利用多层次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建立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通过对医院现有的科研人才数据库进行测试评价,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性、可靠性分析,进一步检验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最终制定一个可进行综合评价的,高效、快捷、动态的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在于实现了科研人才的个性化评价,针对每位科研人员进行纵向评价,即科研人员自身的对比,将其现有的科研业绩与既往和未来对比,同时,也实现了科研人员之间横向的对比,将其科研业绩与全科室(本专业)乃至全院人员(跨专业)对比,使其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更快的成长进步。其次,此制度可望通过分析全院科研人才的数据库,实现科室、团队之间的动态评价,从而为医院的学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再次,此制度可望实现可视化显示,最终形成医院科研星标,从而辅助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人才进行精细管理。最后,医学科研人才评价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实时更新,从而实现了科研人才评价的实时化和动态性。医学科研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医学科技人才的评价,能很好的反映出科研人才的真实客观情况,具有综合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等优点。此外,评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表明,此系统性能稳定,操作简便,能有效提高医院医学科研人才评价工作的效率。科研人才评价管理制度实现了科研人才的个性化评价、科室乃至团队之间的动态评价;可望实现可视化显示,形成医院科研星标,对加强医院医学科研管理决策的精细化、民主化、科学化建设以及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经多次论证,此制度可望在各市属医院的科研人才评价工作领域推行,对科研人才进行科学动态管理,因才施用、各尽其能,针对不同医院的特点,培养一批符合时展的自主创新型人才及团队。
参考文献
[1]孙凯洁,班志森,张华宇,等.某三甲医院十年间人才引进情况分析[J].中国病案,2016,17(3):21-24.
[2]凤磊.研究型医院科研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2):97-99.
[3]罗涛,孙凯洁.医改新形势下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病案,2016,17(12):43-44.
[4]李媛,张育军,蕾,等.依托信息化平台的立体化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评价[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5):571-577.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34-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也成为了我国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数量也是不断在增加。高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就是管理的难度增大,很多高校都存在科研项目经费乱用的现象,以至于实际用于科研的经费微乎其微甚至没有。这些现象都严重颠覆了科研工作的崇高意义,污染了我国高校科研环境。因此,加强对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现状
1.1 经费来源多样化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比较多样化,既有国家拨发的又有学校、上级单位等筹措的,还有的是通过商业开发的。而来源不同的经费在财务核算管理时也需要区别对待。比如,对于国家拨发的项目经费,一般管理比较严格。一般会将其纳入部门预算,在审查时一般是这部分经费是重点。而对于上级单位筹措的经费,支出管理一般取决于上级单位的意向。不同来源的经费在进行统筹管理时,往往会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1.2 管理部门之间脱节严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及费用管理都是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而财务部门主要是与其进行财务的核对工作。项目和财务两个部门分管两个方面,而部门之间又缺乏相应的交流,只是定期展开财务核对。这就造成了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脱节严重,这对于两个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而项目的进程与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密切相连的,这种脱节往往会造成项目尚未结束经费就已用完,或者项目结束时还剩余大量经费未使用。
1.3 经费浪费严重
资金的浪费一方面是高校将国家或上级拨发的项目经费用于别处,比如学校的基础建设等。不少高校在发放经费时扣除以各种理由扣除一部分用于购置教学用品、支付贷款利息等方面以缓解学校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还给科研工作增加了阻碍。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人员通过报销造假,从中牟取一部分项目经费。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挪用项目经费进行私人消费,开出的发票却都是购买办公用品等,还有的用于报销车费、食宿费等等。到最后,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很少。本来应当用于科研工作开支的经费却被用于不相干的别处,以至于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大打折扣。
二、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并落实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当以自身实际条件为依据,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加大对项目各种开支的管理的力度。加大审查力度,对于项目经费的报销、支出等要严格进行审查。规范审批制度,明确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按规定对每一笔开支进行审批,以防止经费的挪用及浪费。同时,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到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强对其核算及评估。在项目结题后,要保证财务部门对一切相关的支出核算完毕并确认后才可出具报告,以防止研究人员利用无形资产牟取个人利益。
要从根本上遏制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就得拥有并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我国针对这方面曾经出台了《科技三项费用使用办法》,但从很大程度上讲,其落实工作并不是太好。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缺少相应的执行法规。因此,政府应当完善并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保证高效科研工作的严肃性。
2.2 形成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很多情况下,项目经费浪费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科研人员认为经费已经发放而至于最终成果是无所谓的事情。就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将大量的项目资金用于私人消费。因此,高校可以成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综合项目的经费及最终成果考虑,考核该项目是否得出了创新性的成果或为学校及社会带来积极的元素。对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而得出丰硕成果的科研人员,学校应予以其个人及所属院系适当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能有效遏制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不良之风,引导科研人员将来之不易的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到科研工作中去。
2.3 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顾名思义,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既涉及科研管理部门,又涉及财务部门,其对于两个部门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在管理时两个部门要彼此配合,经常沟通核对。从项目成立开始到项目结题,两个部门都要保持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共同加强管理力度,加大财务核算审查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不正之风无懈可击。
2.4 细化财务科目
适当细化财务科目可以降低管理的难度吗,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比如,根据学科的层次设置一级科目、二级科目等等。科研项目资金为一级科目,包括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二级科目,二级科目又包括材料费、业务费、设备费等三级科目。在分配资金时,也可以逐层分配,可大大减小管理的难度。科目设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科目分层的依据也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便于管理。
三、结束语
在高校成为我国科研的主要阵地的形势下,加强对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的管理对于项目、高校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针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本文中提出的解决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政府要完善并落实好相关法律,高校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管理部门要加深合作。另外,科研人员要深刻意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肃性,抵制利益的诱惑,摆正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相信只要加强管理、完善法律和制度,不断从实践中探索新的途径,就能有效解决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高校中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专利与著作权。2010年我国高校专利授权数为35098项,2011年为49436项,2012年为68971项,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1.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现今我国许多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成立了科技处(室)或科研办来负责本校的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处(室)或科研办的组成人员大都没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可能对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领域并不熟悉。管理部门在知识产权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科研成果的统计、科研津贴的核查、科研奖励的发放等方面,对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往往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有意无意地选择回避。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又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高校广大科研人员更加注重成果的创新,普遍忽视了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及权利的市场推广,结果导致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1.2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高校知识权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我国许多高校并未建立科技成果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导致高校科研人员的职务发明私有化,即职务专利被科研人员个人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或未经高校许可实施了有偿转让;二是由于的数量和层次是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而是否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的数量却与考核并无直接关系,所以科研人员对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大部分科研人员选择将科研成果公诸于众,使其丧失了作为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新颖性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又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免费被世界各国使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是依法由高校享有的知识产权被无偿占有或使用,如高校教职工在办理离退休、停薪留职、辞职及调离手续时,擅自将其在原单位从事科技工作的技术资料、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产品等带离单位或私自使用、许可、转让学校的专利技术、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四是由于高校对专利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不少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不予申请,也不支持科研人员申请,这些成果只作为科技鉴定成果;五是由于论文的发表、掌握技术秘密的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会议、科研人员为了校外兼职收入等原因会导致技术秘密公开化。
1.3 成果转化效率低
将知识产权进行转化运用,是知识产权申请的最终目的。但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专利成果应用性不强。一些高校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无视市场导向,忽视国内外最新技术水平的发展动向,造成研发转化与市场的严重脱节,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成果转化资金尚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三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科技成果大多被“闲置”。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许多高校重视科技成果,并以此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职称、业绩考核和激励奖酬的内容,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思路与措施
2.1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稳定且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队伍,负责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围绕科研的立项、科技攻关、科研成果的产生、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报、市场前景的评估、知识产权的市场营销等过程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每个环节的规定应尽可能细化,避免因相关规定过于原则而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为激发校内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学校不仅要明确相关知识产权取得后给科研人员的奖励,还要将相关知识产权市场化后所产生的巨大收益以较大的比例分配给科研人员。如果相关高校条件较好,应将相关知识产权的申报、评估、年费和维护的费用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避免科研人员因经济拮据而被迫放弃相关权益。此外,高校应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知识的宣传与培训纳入相关规章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科研人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2.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方面要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将知识产权纳入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高等学校管理,特别是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地位;第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强化高校知识产权意识。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建立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制度;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的导向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把知识产权创造纳入到科研人员业绩考核中,与职称评定相结合、与岗位津贴相结合、与成果奖励申报相结合,以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从制度上转变重论文轻专利的思想;第四,推进技术秘密的保护。规范科研人员在学术交流活动中的行为,对涉及高校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要进行审查和保密。对承担课题尤其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人员发表的论文建立审查制度,主要审查可专利性和技术秘密的内容,切实防止知识产权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