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面积;蓄积;结构;数量
新民林场位于嫩江县东部,东、北与黑河市爱辉区大岭林场为邻,西接科洛林场,南与白云林场毗连,西北角与霍龙门林场以门鲁河为分界线。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21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5°56′45″~126°34′32″,北纬49°21′28″~49°46′04″。林场调查总面积为96046.35公顷。
1.各类土地面积及森林覆被率
该场经营总面积为96046.35公顷。森林覆被率72.60%,林木绿化率72.62%。
在各类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69729.17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2.60%;其它灌木林地面积为22.49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0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91.16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09%;辅助生产用地面积为24808.13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83%,其中林业沼泽7847.15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17%,其它辅助生产用地面积为16893.21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7.59%。
在有林地中,纯林面积29471.32公顷,占有林地的42.27%;混交林面积40257.85公顷,占有林地的57.73%。
2.各类面积蓄积量情况
经本次调查,全场活立木总蓄积为3726872立方米。在活立木总蓄积中,有林地蓄积为3703932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9.38%;散生木蓄积为19996立方米,四旁树蓄积为743立方米,共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62%。
在有林地蓄积中,纯林面积为29471.32公顷,蓄积为1660031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42.27%和44.82%;混交林面积为40257.85公顷,蓄积为2043901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57.73% 和55.18%。
按林种区分布,防护林林种区活立木蓄积为2546225立方米,用材林林种区活立木蓄积为1157707立方米,分别占活立木总蓄积的68.74% 和31.26%。
3.各林种龄组面积蓄积情况
本场有林地面积为69729.17公顷,蓄积为3703932立方米。
共划分两个林种,即水源涵养林和一般用材林。水源涵养林的面积为51133.22公顷,蓄积为2546225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73.33% 和68.74%。用材林的面积为18595.95公顷,蓄积为1157707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6.67%和31.26%。
从龄组看:幼龄林面积为5812.7公顷,蓄积为148028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8.34%和4.00%;中龄林面积为43474.55公顷,蓄积为2183922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62.35%和58.96%;近熟林面积为14099.24公顷,蓄积为953184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0.22%和25.73%;成熟林面积为4377.46公顷,蓄积为292441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6.28%和7.90%;过熟林面积为1965.22公顷,蓄积为126357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82%和3.41%。
按面积结构幼、中、近、成、过比例为1.3∶9.9∶3.2∶1∶0.4,按蓄积结构幼、中、近、成、过比例为0.5∶7.5∶3.3∶1∶0.4。
3.1用材林龄组结构
在用材林中:幼龄林面积1427.47公顷,蓄积30969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7.68%、2.68%;中龄林面积11636.65公顷,蓄积684092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62.58%、59.09%;近熟林面积4409.89公顷,蓄积359079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3.71%、31.02%;成熟林面积1028.38公顷,蓄积77285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5.53%、6.68%;过熟林面积93.56公顷,蓄积6282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0.50%、0.54%。按面积结构幼、中、近、成比例为1.4∶11.3∶4.3∶1∶0.1,按蓄积结构幼、中、近、成、过比例为0.4∶8.9∶4.6∶1∶0.1。
3.2防护林龄组结构
幼龄林面积4385.23公顷,蓄积117059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8.58%、4.60%;中龄林面积31837.90公顷,蓄积1499830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62.26%、58.90%;近熟林面积9689.35公顷,蓄积594105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18.95%、23.33%;成熟林面积3349.08公顷,蓄积215156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6.55%、8.45%;过熟林面积1871.66公顷,蓄积120075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3.66%、4.72%。按面积结构幼、中、近、成、过比例为1.3∶9.5∶2.9∶1∶0.6,按蓄积结构幼、中、近、成、过比例为0.5∶7∶2.8∶1∶0.6。
4.按起源分布及优势树种(组)的分布情况
4.1按起源分布情况
天然林面积蓄积:天然林面积为67833.45公顷,蓄积为3495601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97.28% 和94.38%。其中以混交林最多,面积为40056.09公顷,蓄积为2039212立方米,分别占天然林面积、蓄积的59.05% 和58.34%。在混交林中软阔叶混交林所占的比重最大,面积为39921.24公顷,蓄积为2034599立方米,分别占天然林面积、蓄积的58.85% 和58.20%。其次是白桦林,面积为22961.91公顷,蓄积为1239614立方米,分别占天然林面积、蓄积的33.85%和35.46%。
人工林面积蓄积:人工林面积为1895.72公顷,蓄积为208331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2.72%和5.62%。其中纯林面积蓄积最大,面积为1693.96公顷,蓄积为203642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89.36%和97.75%。在纯中落叶松林所占比重最大,面积为1577.48公顷,蓄积为194009立方米,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83.21% 和93.13%。
4.2按优势树种(组)分布情况
全场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所占比重最大的为软阔叶混交林,面积为39921.24公顷,蓄积为2034599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57.25%和54.93%。其次是白桦林,面积为22961.91公顷,蓄积为1239614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32.93%和33.47%。
5.生态公益林面积情况
本场生态公益林分为一般和重点,其中一般生态公益林面积为34912.38公顷,有林地面积为34154.43公顷,占一般生态公益林面积97.83%,疏林地面积为52.39公顷,其它灌木林地面积2.11公顷,未成林地面积40.69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7214.75公顷,有林地面积为16978.79公顷,占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98.63%,疏林地面积为18.14公顷,其它灌木林地面积14.02公顷。
6.用材林按龄级面积、蓄积情况
本场用材林全部为一般用材林,面积为18595.95公顷,总蓄积为1157707立方米。其中IV龄级面积、蓄积最大分别为10276.71公顷,蓄积为688312立方米,分别占用材林的55.26%、59.45%。
7.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按可及度、出材率情况
用材林按可及度分为:即可及、将可及、不可及;本场用材林全部为即可及面积为5531.83公顷,蓄积为442646立方米。出材率等级为I级。
全场有林地平均每公顷蓄积53.12立方米。纯林平均每公顷蓄积56.33立方米,混交林平均每公顷蓄积50.77立方米。其中:幼龄林平均每公顷蓄积25.47立方米;中龄林平均每公顷蓄积50.23立方米;近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67.61立方米;成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66.81立方米;过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64.30立方米。
关键词 森林资源;结构现状;分布特点;问题;对策;安徽肥西
中图分类号 F326.2;S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66-02
肥西县森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全县林地面积为19 073.9 hm2,有林地面积17 470.8 hm2,苗木花卉逾13 000 hm2,是全省苗木花卉生产大县,全县林木绿化率为24.14%。现根据2011年调查数据对肥西县森林资源状况作如下分析。
1 森林资源结构现状
1.1 各类土地面积
全县国土总面积208 266 hm2,其中林地面积19 073.9 hm2,占比9.16%,非林地面积189 192.1 hm2,占比90.84%。一是林业用地中各类林地面积。全县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7 470.8 hm2,占比91.6%;灌木林地面积741.5 hm2,占比3.89%;未成林林地面积601.0 hm2,占比3.15%;苗圃地面积71.4 hm2,占比0.37%;无立木林地面积46.1 hm2,占比0.24%;宜林地面积96.8 hm2,占比0.51%;辅助生产用地面积46.3 hm2,占比0.24%。二是各森林类别林地面积。全县林地面积中国家公益林814.1 hm2,占4.27%;地方公益林11 318.1 hm2,占比59.33%;商品林6 941.7 hm2,占比36.40%。三是不同使用权林地面积。全县林地面积中国有林地1 967.4 hm2,集体林地4 516.3 hm2,个人林地11 633.7 hm2,其他林地956.5 hm2(大户承包经营),分别占10.32%、23.68%、60.99%、5.01%。
1.2 各类林木蓄积量
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 340 538 m3,其中林地蓄积量640 921 m3,四旁林木蓄积量699 617 m3,散生木蓄积量95 m3。在林地中:国有蓄积量76 972 m3,占比12.00%;集体蓄积量145 668 m3,占比22.74%;个人蓄积量412 283 m3,占比64.34%;其他蓄积量5 903 m3,占比0.92%;防护林蓄积量483 653 m3,占比75.00%;特用林蓄积量46 670 m3,占比7.00%;用材林蓄积量110 503 m3,占比18.00%;乔木纯林蓄积量636 727 m3,占比99.36%;乔木混交林蓄积量4 099 m3,占比0.64%。一是分林种面积。全县有林地面积为17 470.8 hm2,其中防护林10 717.2 hm2,特用林1 365.1 hm2,用材林5 015.8 hm2,经济林372.9 hm2,分别占61.34%、7.81%、28.72%、2.13%。灌木林地7 41.5 hm2,其中防护林4.8 hm2,经济林736.7 hm2,分别占灌木林地面积的0.65%、99.35%。二是乔木林分树种、龄组面积、蓄积量。全县乔木林面积为17 440.3 hm2、蓄积量为640 826 m3,其中:按树种组分,杉类的面积188.2 hm2,占比1.1%,蓄积量8 603 m3,占比1.3%;松类面积1 979.8 hm2,占比11.2%,蓄积量81 928 m3,占比12.8%;硬阔面积2 577.6 hm2,占比14%,蓄积量60 888 m3,占比9.5%;软阔面积542.9 hm2,占比7.2%,蓄积量2 009 m3,占比0.36%;外松面积1 120.9 hm2,占比6.3%,蓄积量42 612 m3,占比6.7%;柏类面积56.9 hm2,占比0.2%,蓄积量274 m3,占比0.04%;杨类面积10 258.8 hm2,占比58%,量蓄积443 760 m3,占比69.3%;乔木经果林面积372.7 hm2,占比2%。三是按龄组分,幼龄林面积3 910.6 hm2,占比22.42%,蓄积量29 785 m3,占比4.65%;中龄林面积1 851.3 hm2,占比10.62%,蓄积量76 242 m3,占比11.9%;近熟林面积9 866.7 hm2,占比56.57%,蓄积量443 973 m3,占比69.28%;成熟林面积1 623 hm2,占比9.31%,蓄积量74 889 m3,占比11.69%;过熟林面积188.7 hm2,占比1.08%,蓄积量15 937 m3,占比2.48%。三是竹林面积、株数。全县竹林面积为30.5 hm2,株数11.09万株,均为毛竹林。
1.3 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
全县森林覆盖率为8.74%,林木绿化率为24.14%。与2004年相比,森林覆盖率由6.96%上升至8.74%,提高了1.78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由15.73%上升至24.14%,提高了8.41个百分点。
2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全县国土总面积208 266 hm2(含巢湖水面11 266 hm2),林地面积19 073.9 hm2,占总面积9.16%;非林地中四旁树木折算面积32 062 hm2,占总面积的15.39%。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铭传、山南、柿树岗等乡镇、紫蓬山管委会和国有肥西林场,树种以杨、硬阔、松、外松为主,阔叶林面积增长较快,桃、李、柿、枣、板栗、杉木、毛竹也有分布。呈有林地多无林地少、近熟林多中幼林和成过熟林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的特点。全县林地分布基本分为以下四大块:一是中西部丘陵用材林区。以县中西部山脉为主体,自西向东绵延25 km,范围涉及铭传、山南、柿树岗、花岗、紫蓬镇、紫蓬山管委会和国有肥西林场等。森林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辅。树种以麻栎、马尾松、国外松、黄连木、黄檀、化香、山胡椒等为主,林地面积6 600 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5%。其中山脉西部和中部划定国家公益林为815 hm2;东段为紫蓬山风景名胜区,区划风景林1 029.3 hm2;西部的铭传乡境内是传统蚕桑基地,分布有成片桑园401.3 hm2,占全县成片桑园面积的76.7%;其余大面积山林为用材林区。二是平原岗地退耕还林区。总面积9 840.7 hm2,树种主要为杨树,分布区域依次为南部、西部及北部等地,以山南、柿树岗、铭传、丰乐为最,4个乡镇面积合计为6 139 hm2,占全县退耕还林总面积的62.4%。根据生态区位将其中9 223.8 hm2划为地方公益林。三是河湖渠路防护林区。以淠史杭总干渠、瓦东干渠、滁河干渠、潜南干渠、丰乐河、巢湖大堤等河堤林带和合六路、合安路、合铜路、杨桃路、合九铁路、合叶高速等道路林带为主,树种主要为杨树,部分为水杉和池杉,面积585.1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1%。四是苗木花卉主产区。以中东部的上派、紫蓬、花岗为核心辐射扩展到周边10多个乡镇,共有成片农用苗圃地8 615.5 hm2(纳入四旁计算),固定苗圃地71.4 hm2。
2.1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
与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相比,2011年林地由16 633.9 hm2增加到19 073.9 hm2,净增2 440.0 hm2,年增长348.6 hm2。其中有林地由15 210.8 hm2增加到17 470.8 hm2,净增2 260.0 hm2,年增长322.9 hm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由947 549 m3增长到1 340 538 m3,净增392 989 m3,年增长56 141 m3。其中乔木林地蓄积量由199 188 m3增加到640 826 m3,净增441 638 m3,年增长63 091.1 m3;蓄积量由13.1 m3/hm2增加到36.7 m3/hm2,增幅明显。
2004年,四旁树木折算面积18 617 hm2,2011年为32 062 hm2(其中苗木折算面积为8 616 hm2),净增13 445 hm2,年增长1 920.7 hm2。四旁树木总蓄积由748 631 m3减为699 617 m3,减少49 014 m3。主要是因区划调整导致国土面积减小,同时群众观念改变多在房前屋后大量培育苗木而很少培养用材树,导致四旁树木株数增加,四旁树木蓄积量反而减少。
2.2 林分质量分析
2011年全县防护林面积10 717.2 hm2,总蓄积量483 653 m3,平均蓄积量45.1 m3/hm2;特用林面积1 363.7 hm2,总蓄积量46 670 m3,平均蓄积量34.2 m3/hm2;用材林面积4 986.7 hm2,总蓄积量110 503 m3,平均蓄积22.2 m3/hm2。由此可见,防护林的林分质量好于特用林,而用材林的林分质量较差。这是因为肥西县防护林主要为退耕还林和国家公益林以及路渠林带,由于管护到位,林木长势良好,而且近成熟林比重较大;特用林主要为风景林,位于紫蓬山核心区域,封育成效明显,但树种结构主要为松树和阔叶次生林,中幼林偏多,蓄积增长不快;用材林分布范围较广,林分质量参差不齐,郁闭度较小,中低产林和小老树较多。
2.3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原因分析
一是造林不止。不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后续产业建设、长防林工程、市县级林业项目和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强力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大幅度提高,2005年后仅退耕还林就新增633.3 hm2,大户承包荒山绿化逾1 200 hm2。二是区划调整。2005年,南岗镇和烟墩乡划归合肥市区,2007年寿县3个行政村划入肥西县高刘镇,肥西县国土面积由218 600 hm2减少为208 266 hm2,林地面积净减少890.7 hm2。国家公益林原核定面积为2 333.3 hm2,2010年春区划调减为815 hm2。三是苗木面积纳入。肥西县为苗木花卉生产大县,目前全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已成为全县六大特色产业之一,成为肥西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肥西县农用苗圃地面积8 615.5 hm2,纳入四旁折合面积。四是未成林地进入,树龄进级。2004年调查正值退耕还林造林过后,多为幼林和未成林,因主要树种为杨树,生长快,龄级期限短,2011年龄组多为近熟龄,有林地活立木总蓄积增长迅猛,由199 188 m3增加到64 0921 m3,净增441 733 m3,年增长63 105 m3,年增长率31.7%。五是桑园纳入。肥西县为全省蚕桑生产十大县之一,桑园面积逾2 000 hm2,对符合灌木林地标准的桑园、茶园和葡萄一律纳入国灌,参与森林覆盖率计算。六是自然演替,人工改造。2011年调查,针叶林面积有所减少,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主要是部分人工针叶林内次生阔叶树种多,针叶树种逐渐衰退,阔叶树种生长旺盛,适应性强,逐渐演替为针阔混交林或阔叶纯林。同时,肥西县最近几年对残次的小老树和低产林逐年进行有步骤的改造,也改变了树种结构,使林分结构更趋合理,营林水平和林地利用率明显提高。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源总量增加趋缓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完成和国家对耕地保护政策越来越严格,造林空间越来越小,肥西县的森林覆盖率与国家和省市绿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提升难度大。
3.2 用地矛盾逐渐突出
2004年以来是肥西县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各项工程建设使用林地越来越频繁,占地面积逐年增加,2004—2011年累计征占用林地164.1 hm2。从某种意义上挤占了林业发展空间。
3.3 林分结构不合理
主要树种以杨、马尾松、国外松和硬阔为主,纯林比重过高而混交林比重过低,林分稳定性差,防火、防病虫害能力差,森林生态防护效能低下。
3.4 营林水平有待提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科技力量薄弱,科学营林水平不高,抚育措施不到位,导致林分质量和林地利用率不高,生态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低下[1-2]。
4 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对策
4.1 积极拓展造林空间,扩大森林资源
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市县级林业项目、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和清洁家园、绿化乡村活动,加快城乡一体化绿化步伐。“十二五”期间肥西县计划新造林9 386.7 hm2,主要布局:一是加大城镇绿地建设;二是重点抓好道路、水系、村庄、塘坝等地绿化和成片造林;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发展非规划造林;四是多渠道增加绿化投入,引进企业和大户尽快绿化现有宜林荒山荒地。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
4.2 改变粗放营林模式,提高营林科技水平
生态林和用材林要大力发展混交林,选择乡土树种和速生丰产树种,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改变林种单一结构;经济林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林果品质;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森林采伐限额向低改倾斜,探索采伐监督管理模式;建立多类型森林经营示范点,提高科技示范作用,帮助林农克服重栽轻管的习惯,提高林地生产率,努力增加林农收入。
4.3 明晰林业产权,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林业管理体制,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3]。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培育林业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向林业产业聚集,改变林业低投入、低效率的现状。激活林业经营机制,推动林权合理流转,促进非公有制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4.4 严格资源管理,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做好合理采伐论证,完善“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的采伐管理办法,保证资源消耗量小于生长量。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构建县、乡、村三级护林防火网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4]。健全资源档案,加强档案管理,结合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资源消长变化规律,为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和进行林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参考文献
[1] 孟庆国,王丽.阜新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6):57-58.
[2] 杨仙.册亨县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与经营管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7):240.
关键词:北安市 森林资源 林地面积 林木蓄积
一、调查方法
1、面积调查
林业局面积调查。将各林场界线精准转绘到1∶5万地形图上,经现地放样调查认证后,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地形图理论面积控制,进行调查范围内、外面积区分求算,其误差在1/500以下时,进行调查范围内、外面积平差,然后将各幅地形图调查范围内面积合计,即为林场调查面积。各林场面积相加,即为林业局面积。
2、蓄积量调查
以林场为单位,采取抽样的方法进行总体蓄积量控制,用目测辅助以角规的方法将总体蓄积分配到调查小班。小班林分、林木蓄积分别由单位林分蓄积及单位的林木蓄积乘以小班面积得出。 二、自然地理概况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6°16′40″――127°53′09″,北纬47°35′54″――48°33′25″。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10℃的活动积温稳定出现在5月2日以后,有效积温1830℃―2830℃,植物生长期156天。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是小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的浅山丘陵地带。全市可分为山区、丘陵区和冲击平原区三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是暗棕壤、潜育暗棕壤、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
三、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一)森林资源现状
1、各类土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
该局经营总面积为93319.02公顷,全部是林业用地。森林覆盖率39.43%。
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为36793.3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9.43%;疏林地面积为144.1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15%;其它灌木林地面积为22.60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2%;未成林地面积为698.9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75%;苗圃地面积为44.07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5%;宜林地面积318.1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34%;辅助生产用地面积为55297.81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9.26%。
2、森林及林木蓄积
全局活立木总蓄积为2866181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为2816809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8.28%;疏林地蓄积为3033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11%;四旁树蓄积为20176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70%;散生木蓄积为26163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91%。
(二)森林资源特点
通过调查总结以下一些森林资源特点:
1、有林地比重低,森林覆盖率为39.43%;
2、其他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所占比例大,面积达到55297.81公顷,占经营面积的 59.26%;
3、沼泽地面积较大,面积为14359.08公顷,占经营面积的 15.39%;
4、天然林的比重大,人工林比重小,人工林的树种单一。天然林的面积蓄积分别占有林地面积、蓄积的75.19%和62.90%。人工林树种主要是落叶松,面积蓄积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63.47%和69.06%;
5、龄组结构较合理。幼、中、近、成、过熟林面积之比是1:7:5:2:0,蓄积之比是1:18:20:7:0;
6、立地条件好,森林植物生长快并且健康;
7、群落结构比较合理,生物多样性丰富。
四、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在前期调查资料的经营总面积93410公顷和本期经营总面积为93319.02公顷范围内。后期比前期总经营面积减少90.98 公顷。经调整可比面积为93319.02公顷。间隔期为11年。
经营面积的变化一是由于本期各林场场界沿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场场界不变,两期调查采用卫片精度不同,计算方法上也存在差异,所以面积有所不同;二是2011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时各林场与农场、集体、其他国有等有争议的地块重新确权,部分划为国有。
(一)资源动态变化
1、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
(1)、有林地面积增加1218.04公顷;
(2)、疏林地面积减少62.67公顷;
(3)、灌木林地面积减少8.37公顷 ;
(4)、未成林地面积增加588.05公顷;
(5)、苗圃地面积增加2.11公顷;
(6)、无立木林地面积减少590.42公顷;
(7)、宜林地面积增加130.29公顷;
(8)、辅助生产用地面积减少1277.03公顷。
有林地增加是与近几年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有关,部分辅助生产用地通过造林变为有林地;部分疏林地、灌木林通过林分改造成为有林地;当年的未成林造林地达到成了标准,变为人工林。无立木林地的减少是因为人工造林或封育造林。因为上述的原因,森林覆盖率增加1.31%。
2、各类面积蓄积变化情况
(1)活立木总蓄积变化
通过两次调查数据对比,活立木总蓄积增加665112立方米。
(2)有林地面积蓄积变化
有林地面积增加1040.49公顷,蓄积增加674964立方米。
3、森林资源消长变化
全局间隔期内总生长率由各场间隔期内总生长率蓄积加权计算得出。经计算全局间隔期内总生长率为4.19%。
全局各生长指标、消耗指标由各场统计得出。各项指标详见下表。
生长量和消耗量统计表 单位:立方米 正常消耗与非正常消耗比例为1:1.4。
五、经营效果评价
(一)各地类面积比例情况
从各地类变化看,全局随着国家对林业重视,各地类变化向合理方向发展,森林面积蓄积增加。
(二)林分龄组结构合理性评价
2001年各龄组蓄积结构是:1∶8∶2∶0:0,2012年各龄组蓄积结构是:1:18:20:7:0。各龄组结构调整与2001年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善。
(三)两期林分因子比较情况
通过11年的经营,林分因子比上期有所改观。
(四)人工林及未成林造林地现状
加大了对人工林抚育管理力度,保证了未成林造林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人工林的每公顷密度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人工林蓄积年生长量增加,蓄积量快速增大,使森林经营向良性转变。
(五)消耗量比值看资源林政管理效果
正常消耗与非正常消耗比例1∶1.4,正常消耗与非正常消耗比例基本合理,资源林政管理效果比较显著。
1 森林资源概况
钦廉林场位于广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林场总面积6万hm2,其中,林地面积5.9万hm2,占总面积的98.4%;非林地面积1000hm2,占总面积的1.6%;全场商品林地面积为5.6万hm2,公益林地面积2800hm2,活立木总蓄积量78万m3。林场人工植被以马尾松、杉木、桉树、湿地松等树种为主;林下植被以野牡丹、桃金娘、三叉苦、五节芒、莠竹、铁芒箕等为主。
2 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2.1 林下经济 林场富有创造性的谋划了“林——草——牧——沼”立体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种植牧草,刈割的牧草饲养牛羊,牛羊产生的粪便制沼,产生的沼气供职工生活使用,沼液淋草、淋苗,沼渣制生态有机肥。通过此模式的实施,综合效益明显,并发展了林下栽培食用菌和农作物模式,利用牛粪、树皮等作食用菌培育原料,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转变了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长期得林、短期得益的生产格局。
2.2 林分改造 林场对生产力低、质量差与密度太小的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进行林分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如生态公益林中有一部分马尾松“小老树”林,林分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树冠平顶,无明显主干,生态效益差;林场采用带状采伐或块状采伐,引种乡土珍贵树种降香黄檀、土沉香、柚木、火力楠等,调整树种结构,改变林种单一的问题。另外,采用疏伐方式进行林木透光抚育,培育大径材,并在疏林下套种珍贵树种或牧草,提高经营效益。
2.3 林产品剩余物综合利用 剩余物通常指在森林采伐过程中产生的枝丫、梢头、伐根及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截头、板皮、锯末、刨花等。林场将梢头、截头等生产木片作造纸和人造板工业的原料,枝丫、伐根、板皮作烧柴燃料;锯末、刨花用作栽培食用菌或培养苗木轻基质的原料,从多个方面较好地利用了剩余物,实现了不扩大森林采伐量的情况下,又可为人造板、造纸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
3 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3.1 三大效益相结合原则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带动职工、周边农民致富及林场经济的发展,实现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把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当地劳动就业结合起来,解决当地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较好的社会效益。
3.2 持续利用原则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防止资源破坏、浪费和环境污染,在大力培育、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做到青山常在,持续利用。
3.3 因地制宜,科技兴林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综合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依靠科技,发展“三高”林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林场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永续发展意义重大。如林场利用林下空地从事种养殖,既提高了复种指数,节省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粪便制沼,“三沼”的再利用,有效地节约了物质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另外,通过林分改造,不仅调整林种结构,也提高了林分质量。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310-02
1林权基本情况
森林资源资产是一笔丰富的资源财富,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这笔财富搞活起来,也是搞活林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是将农村“死资源”变成“活资本”的重要途径。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是拓宽林业发展融资渠道,缓解农村发展经济、微型企业等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江县国土面积324万hm2,林业用地面积22.5万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9.44%。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期间,除了国有土地和纠纷林地外,参加本次改革的集体林地面积有21万hm2,勘界率和发证率为100%。其中,发证宗地158 844宗,发放林权证73 439本,涉及农户61 712户。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到户为规范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奠定坚实基础。
2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情况
2.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情况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在从江县早就开展,据相关登记资料说明,从1995年在县林业局就有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登记。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至1999年5年内,在县林业局登记抵押的森林面积有9 347亩,涉及抵押的金额共计3 123万元。从登记资料显示,虽然当时登记的资料简单,内容简短,但足以证明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早在20年前就在从江县开展此项业务。
2.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登记现状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后,对于林区森林资源更加便于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即“三资转换”。打破了林区经营发展林业的传统观念,从以经营采伐商品材为主要经营方式逐步转向通过培育资源并利用其价值作为筹码,通过抵押方式实现资源变资金,缓解林业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林业改革后,即从2010年度对全县森林资源资产规范抵押登记以来,到2015年5月5日止,全县共申请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登记面积共计3 910.8 hm2,涉及抵押宗地310宗,抵押贷款金额12 429万元。其中,2015年申请抵押登记面积共计274.9 hm2,涉及抵押宗地15宗,抵押贷款金额1 528万元。目前,全县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余额有10 810万元。
3存在的问题
3.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深入,林农对林业经营理念尚
未得到转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林权所有者、经营者领到《林权证》,只是认为《林权证》是其拥有森林、林木、林地的合法凭证,而没有意识到森林、林木、林地依法取得《林权证》后的其他用途。同时,林农对林业的经营理念尚未从原来单纯以经营采伐商品林将资源变资本的方式转变到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资转换”上来,导致农村丰富的森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2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少、资质低、评估人员缺乏
从江县全县尚未挂牌成立一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社会机构,一般的评估业务由林业局规划设计队承担,但由于设计队资质低、评估咨询人员少,而其他资源调查的业务量大,很难满足当地林农申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要求。而黔东南州正式挂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只有一家,但收费高,包揽全州乃至州外其他县市业务,很难满足林农的需求,制约着全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的推进。
3.3开展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银行金融机构少、服务
质量不高全县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银行只有一家,即农村商业银行。因没有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竞争,业务服务质量不高,办理抵押贷款程序复杂。
3.4贷款期限短、利率高、抵押率低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目前所开展的业务来看,最高放贷年限为5年,正常的1~3年。抵押的利率高,年息高达10.5%。抵押率低,成熟林、过熟林最高抵押率不超过评估价值的40%~50%,近熟林以下的林龄抵押率更低,最低的为幼林龄,抵押率仅为评估价值的20%。由于经营林业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而抵押周期过短、利率太高,严重制约了林区的经济发展,在林区要是没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创业能力的农民是不敢贸然用森林资源资产作抵押。
3.5林权分散、面积破碎、评估价值不高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虽然产权得到明晰到户,但林权由于过于分散、面积破碎、地块分散、形不成集中连片,申请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时,评估价值不高,最终影响抵押率和放贷额度。
3.6抵押物种单一
根据相关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都可以用于抵押。但从抵押实际登记数据分析,在本县目前申请抵押登记的只有用材林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而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尚未申请抵押登记。
3.7联户发证较多,影响抵押贷款业务正常开展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业技术、民情、社区、林情等问题。改革中,根据林农意愿或因技术因素导致部分宗地在确权勘界和颁证时存在联户勾图和联户发证。因多户共证,在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时就难以实现林权共有人的意见一致,阻碍抵押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
3.8办理抵押贷款程序复杂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办理程序包括:抵押人向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申请银行对拟抵押人资格审核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拟抵押人与放贷银行签订抵押合同凭抵押合同,抵押登记申请表等材料放贷银行函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拟抵押宗地,复函放贷银行,发放抵押登记证书拟抵押人与放贷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办理放贷手续。由于程序过于复杂,办理一单抵押贷款业务估计需要半个月以上。林农很难想象和接受这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影响森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即“三资转换”的主要因素之一。
3.9缺乏农村创业致富示范带动正能量,林农创业积
极性不高县内林下经济种养殖点、林业合作社起起落落,不断有新的种养殖点产生,但又有一些旧的种养殖点沉落。究其原因,就是“三大因素”在作怪,即市场、技术、资金。这三个因素的辩证关系很明显,任何一个条件的不成熟将会直接影响结果。发展林下经济,很多种养殖点都是林农单家独户创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弱,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因此,由于没有创业的动力,林农也无需将其森林资源通过抵押贷款来变成资金。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应政策
林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营者涉及千家万户的农户,文化水平不高,信息传递闭塞,在一项新的业务开展后需要通过形式多样进村入户大力宣传。针对林业的特殊性,应配套相应适用、完善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建议提高抵押率,用材林及竹林的成、过熟林,盛产期的经济林抵押率应提高到70%~80%。建立诚信档案适当降低贷款利息率。根据贷款用途,延长贷款期限。如贷款用途为发展林下经济的,放贷期限可以为3~5年;发展中药材、油料植物、能源林基地建设等应该为10~15年。
4.2完善抵押贷款评估程序,简化办理手续
根据抵押贷款数额不同,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办法,简化办理程序,提高林权所有权积极参与抵押贷款业务。对于林农小额贷款,应建立一套简化评估程序、简化办理手续,减轻林农负担为重点的抵押放贷方式。如在简易评估林木价值时,由相关技术部门根据森林、林木、林地所在的位置不同,结合当地木材价格,制定一个速查表,供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放贷银行作估计参考;在办理抵押登记和抵押贷款手续上,应该在乡(镇)林业站或农村银行可以直接办理、放贷。让林农真正体会到林业改革带来的实惠,让《林权证》如同银行存折一样,放到银行柜台就能取出钱,就能解决林业发展中的经济困难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加大中央财政林业贴息政策,引导和鼓励林农积极参与
现阶段,林业发展正处于转型阶段,即从原来以采伐销售木材为主要经营目的转变为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目的。林业的经济收入将从林下经济作为突破口,在注重生态建设的同时,中央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林业贴息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政策鼓励逐步将林农以采伐方式将资源变资金转变到通过抵押贷款方式将资源变资金的经营理念上来。加大林下经济发展、农村微型企业抵押贷款贴息政策,这样,不但林业抵押贷款业务得到推开,也缓解因资金短缺而采伐林木销售带来的生态破坏,同时,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4引进多家银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促进良性
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为有力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将林权改革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建议从省、州层面开推开,引进多家银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促进抵押业务形成良性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林权所有者、经营者有资源、有抵押需求即可将资源变成资金。
4.5创新林权抵押新模式
为解决因林权分散导致评估价值低、抵押率低和林权抵押品种单一问题,根据林权经营的实际情况:一是可实行多家多户、以集中连片的形式捆绑抵押;二是可通过承包方式将分散到户的林权集中起来形成整体;三是对风景林、森林生态旅游林区等观赏林可以经营权进行抵押;四是开展经济林抵押。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林业信贷担保机构建立,规范担保机构运作。以及针对用于抵押的森林资源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政策要求纳入保险。这样,既可以提高评估价值低、抵押率低和解决林权抵押品种单一问题,提高森林资源抵押覆盖面。又可以降低抵押物信贷风险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参考文献:
巴东县野三关镇雄踞武陵山余脉,位于东经11001°至11004°、北纬30032°至30043°全镇面积552.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2米,最低海拔227米,年降雨量1270mm,年无霜期234天。现如今,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森林丰茂,生态环境良好。但曾经的野三关,生态环境经历过了一个由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巴东县素有“鄂西东大门”之称,是我国东南部低山过渡到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的第2级阶梯,地形复杂。由于受第4纪冰川影响较小,不仅成为中国第3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而且是温带及亚热带植物区系发育的“摇篮”,分布了中国第3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或更古老物种,种群丰富。国家级保护植物有银杏、金钱松、大果青扦、秦岭冷杉、篦子三尖杉、巴山榧树、榧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连香树、厚朴、凹叶厚朴、水青树、珙桐、光叶珙桐、樟树、闽楠、香果树、黄连、金毛狗等20多种。根据自然环境和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可以分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温带性针叶落叶混交林带和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带。海拔1600m以下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建群种主要由栓皮栎、短柄抱、枫、野核桃、亮叶桦、灯台、化香、檫木、紫茎、青冈、巴东栎、巴东木莲、马尾松、杉木、榧树、油松等组成。海拔1600m以上为温带性针叶落叶混交林带,建群种主要由巴山松、华山松、锐齿槲栎、水青冈、山杨、麦吊杉、青扦、枫场、槲栎等组成。同时,在野三关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成规模的竹林分布。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竹林也属于国家的森林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公元1957年以前,野三关镇和全国其它大多数地方一样,森林植被保护趋于完好,森林植被覆盖率高。1957年兴起的“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其目的是尽快提升国家的钢铁产量,提升国家工业实力。但由于过于相信和鼓励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缺乏科学指导和科学实验论证,其结果是导致人力、物力的巨额浪费,尤其对森力资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使生态环境加速恶化。1957年之前的野三关,大山青幽,古木参天,森林郁闭度在0.5―0.7之间,为典型的密林地区。那时候,除开茂密的森林,良好的植被之外,野三关地区还有物种很丰富的野生动物,比如野生猴群、野生麂子、红毛锦鸡、竹鸡等。巴东和野三关等地因历史上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上山川险峻,一直有“山川险峻甲荆南”之美誉。但后来的“”运动和“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对当地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首先是盲目挖铁矿造成大量树木被连根挖起,大面积的乱挖矿坑又破坏了植被赖以生存的地表土壤。矿坑的密集挖掘又破坏了植被根系发育的空间,使很多密林快速变成枯木遍地的疏林。更为严重的是当时遍布各地的土高炉,由于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指导,这些土高炉大多用木材当燃料,这就造成很多参天大树被连根看法和挖掘,对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自此,在野三关地区再也很难见到参天古木,连片的郁闭度较高的密林都已经不再多见。随着植被的大规模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也急剧减少,慢慢的人们发现,在我们的山林里面,再也见不到野生的猴群和麂子了。历史上那些描述长江沿岸包括巴东地区的名句,比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面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李白《早发白帝城》里面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刘义庆《世说新语》里面记载的“桓公伐蜀……母猿缘山随船而行……”。东晋桓温伐蜀,自荆州乘舰船逆流西进,必从今巴东经过;李白从白帝城返回江陵城,江陵是今天的荆州、沙市一带,白帝城是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城,中间也一定要从今巴东县经过。通过这些史籍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一窥历史上巴东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运动和“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后化为泡影。如今,无论是在巴东县城长江两岸,还是野三关的高山丛林里面,我们都很难见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壮景,更多的,是人声的鼎沸和机器的喧嚣。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留在老家务农而按照传统农耕模式生产生活的人员减少,这种农村留存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客观上促进了野三关地区森林植被的一定回复。至少,现今的野三关,虽很难见到古木参天、掩云蔽日的幽森场景,但几乎所有的山峰,都有或多或少,或疏或密的林木覆盖,至少没有出现“童山濯濯”的状况,也很少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等因植被惨烈破坏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的出台以及人民思想观念的进步,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野三关地区的森林植被得以逐步恢复,使得青山逐渐再现。
但野三关地区在森林保护领域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一个是出于经济原因,盗砍盗伐盗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林业管理单位和林业警察加大了管理和处罚力度,但破坏森林植被的现象屡禁不绝。第二个重要原因是野三关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用木料取暖生火做饭的生活习惯。历史上木材是巴东野三关地区最主要的燃料,以前因为野三关地区富集的森林资源和较少的人口,使得人民烧柴对森林资源也没造成巨大威胁,长期以来,人们的取柴和森林资源的生长和自我恢复形成良性平衡状态。1957年“全民大办钢铁”过后,由于对植被资源的巨大破坏,使得人们生火烧柴对林木的砍伐和消耗变得显然起来。改革开放后,野三关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思想观念进步较快。但可能是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也可能是烧柴可以就地取材,比燃煤、用液化气、用电能、用天然气等燃料来得便宜,使得野三关地区的人们无论在其它生活领域的习惯如何改进,就是改变不了烧柴生火取暖做饭的传统。特别是每年一到深秋,你可以看见川流不息的人们忙碌的身影:都在忙着看书伐木,锯柴劈材,很多人家都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准备一个巨大的柴垛子,以抵御即将来临的寒冬。这样的用木材取暖生火的习惯,无疑每年要砍伐大量的树木,对森林资源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如果这样的燃料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恐怕野三关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覆盖率很难恢复到“全民大办钢铁”之前那个程度。其实,以巴东县和野三关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人们已经具备了采用其它燃料的经济实力,比如用电能,用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等等。如果广大人民群众能改良燃料结构,减少对植物的砍伐和对木材燃料的依赖,我们坚信,在政府加大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大背景下,野三关地区的森林植被会快速恢复,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改良,这对把野三关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避暑和会议中心,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一个必须步骤,也是一个必然步骤。我们坚信,野三关的明天,一定会是一个经济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明天,会是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明天,会是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明天。
前路漫漫,我们共勉。
关键词:环境法;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红线;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58-03
森林资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如林产品)、生态价值(调节气候、保肥固土)和社会价值(如提供就业机会)。长期以来,人们重视森林的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国家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森林资源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效能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林业保护部门纷纷划定林业生态红线,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底线。
然而,我国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和分布不均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同时,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和环境的事件频发。解决森林资源保护的环境问题,调整因森林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现行的森林资源法体系主要包括《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构成林业生态保护依法建设管理的框架。然而,森林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当代新型林业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法治需求,因此,立足于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现实困难,探索制约森林资源保护的原因,寻求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法制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一、森林资源问题
1.森林资源变化。(1)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是指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林地与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率。根据1973―2013年的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2013年颁布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数据,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覆盖率随时间变化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仍远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30%的平均水平。同时,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差异较大,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东南丘陵,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同时,森林蓄积量增长潜力呈东南部增长快但总量少、西部增长缓慢但总量多的趋势,因此,我国森林的未来规划方向趋向于西部重种植面积、东部重森林质量[1]。面对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发展国情,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的目标,合理规划森林种植区域,评估和提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长潜力,将是今后我国林业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2)荒漠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荒漠化面积262.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千米。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2004―2009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进一步实现净减少,年均缩减1717平方千米。但是,我国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防沙治沙法的贯彻实施和相关政策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防沙治沙管理体制不顺,未确立林业部门防沙治沙管理与执法的主体地位,执法监督难以落实;防沙治沙法与相关法律存在交叉重叠、法律边界比较模糊等问题[3]。为实现到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的目标,须探索荒漠化防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扩展生态环保新技术和新产业,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机制,巩固以林草植被恢复为主体的荒漠生态安全体系。(3)湿地。湿地是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抵御洪水、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价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增温和人类活动(农业经济活动)直接导致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普遍破坏。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9―2013年)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呈下降趋势,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339.63万公顷[4]。目前,在湿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法制和政策体系不健全,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严重滞后,公众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缺乏认识,缺乏专门的湿地保护资金[5]。为履行《湿地公约》和实现《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建设长期目标,完善我国现有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迫在眉睫,须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强联合执法;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4)土壤质量。土壤是森林生态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空间向森林的挤压及矿山开采和冶炼、污水灌溉、大气沉降等因素,造成大量污染物进入森林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甚至恶化。土壤一旦遭到污染,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如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含量降低且有效性下降,最终导致林木生长不良,给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6]。我国土壤保护及治理方面的专项法律机制的缺失,使得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无法可循,无法可依,严重影响防治工作的开展。土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面对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急需公众提升森林土壤保护意识,加快推进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进程,以法治建设为抓手,坚持源头严控,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乱用、滥用问题,保障农林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7]。
2.侵占林地。为了切实守住林业生态红线,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非法侵占林地问题突出。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建设违法违规占用林地面积年均超过200万亩,5年时间累积超过千万亩,要守住森林资源保护红线,保障森林资源发挥调节气候变化作用的数量底线,压力很大。从法律制度操作层面,毁林占地的违法成本较低,一般从非法占用林地多少的角度考虑,处罚相对较轻,难以做到罪刑相适。
3.毁坏珍稀濒危动植物。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物质组成部分,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场的利用不尽合理,肆意掠夺野生动植物资源,使得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由于经济利益驱使,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弱,过度开发利用而不加保护,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逐渐衰竭,森林生态系统失去某些功能。因此,实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和生物的多样性,全面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开展物种拯救,使95%以上的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和国家级以上的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80%的重要生物得到保护,继续开展对野生动植物的就地保、迁、野外放(回)归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是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盗伐、滥伐林木。近年来,在我国各个林区,盗伐和滥伐林木的案件频繁发生,处于偏远山地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滥伐林木情况更为严重,具有小型案件频发、以初犯农民盗伐和滥伐林木为主的特征。导致破坏森林资源案件频发的主要经济原因在于:破环森林资源的犯罪机会成本过低、木材价格高涨、严厉的林木限伐政策及违法犯罪被发现和被惩罚的概率较低[8]。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普法宣传不到位,农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淡薄,这是导致此类案件频发的因素之一。对滥伐林木行为追究行政责任时,存在行政处罚的执法阻力较大,征收罚款的理论依据不足;刑法有关滥伐林木罪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存在处罚力度设置不合理,入罪范围有疏漏。
二、制约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我国森林资源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林木所有权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所有权。我国现行《森林法》对森林权属的规定,没有就构成森林的各种要素(如林木、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森林景观、林下资源、林木品种等)分别规定所有权、使用权,对森林集体所有权和林木个人所有权限制过多,这些都不利于对森林产品和林业适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9]。同时,我国林业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粗放,管理落后,在政府宏观调控与公众参与等方面与国外林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林业建设项目点多面广,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营林措施、连栽、纯林等配置不科学,导致人工林地衰退,生产力不高。受制于林权流转市场不完善、林业经营主体分散、林权抵押物无人监管等问题,林业资金投入不足,林业规模效益无法显现。同时,林木采伐指标分配制度经过层层实施,农户处置权进一步受到限制,农户经营山林的制度成本过高[10]。这些传统的林业政策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完善林业基金制度。为了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央级和省级林业基金制度,把林业基金规定为林业主管部门用于发展林业的专项资金,实行“以林养林”。发达国家林业发展的成功,离不开林业基金制度的保障,如欧盟森林生态补偿制度蕴含着深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体现出高度的环境公平正义,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博弈问题,制定一整套的林业保护与扶持政策,建立不同形式的林业基金制度。日本、美国等建立自己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国家必须从林业基金中以无偿和低息有偿形式资助私有林主进行造林[11]。目前,我国的林业资金投入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林业资金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基金管理制度,严格界定林业基金使用范围,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资金投入体制,解决林业投融资问题,改革传统的育林基金制度,才能保障林业基金的使用与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12]。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基金管理办法陆续出台,扩大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范围,加大补偿力度,为生态林的集中分布区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保障林农权益,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仍存在法律体系零散、资金运作缺乏有效监督、补偿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标准不统一、数额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13]。借鉴国外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国须客观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和管理监管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实现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支付的多样化[14],最终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需求、体现森林生态价值长效的生态补偿制度。
2.推进森林碳汇交易。碳汇交易是指购买碳排放指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2013年起,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碳交易试点正式运营,交易量不断增长,初步构建碳交易政策体系。截至2015年4月,累计成交额近13亿元。在碳交易市场中,森林碳汇项目处于发展初期,总量较少,各省市仍处于探索阶段。如2013年,云南首笔森林碳汇交易1.78万吨,每吨二氧化碳卖60元;2014年,浙江省临安市首批42户碳汇成功出售,每吨30元。我国目前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重,发展森碳汇不仅能利用我国的天然优势,对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突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市场开展森林碳汇交易的主要模式是CDM(清洁发展机制),而我国作为主要的碳汇供应国,处于碳汇交易的底端,缺乏话语权。因此,有必要完善碳交易市场,推进森林碳汇参与碳交易体系,实现企业碳汇交易由自愿向强制转变;加紧建立林业碳汇的计量监测和标准体系,为碳汇的计量监测提供基础依据;加大财政的支付转移力度,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转变增长方式,发挥森林碳汇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估算我国森林蓄积量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1):147-151.
[2]国家林业局.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R].2011.
[3]彭继平.《防沙治沙法》贯彻实施情况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3):1-5.
[4]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R].2014.
[5]吴后建,但新球,舒勇.湖南省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和建议[J].湿地科学,2014,12(3):349-355.
[6]楚春晖,佘宇晨,佘济云,等.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5):259-263.
[7]陈梦舫.保护土壤,守住人类生命线[R].人民日报,2014-10-20.
[8]彭亮.论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法律关系――以森林资源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0,(4):84-86.
[9]蔡守秋.《森林法》修改的几个问题[J].现代法学,2004,26(5):47-57.
[10]张红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林权状况研究――基于国家政策法律、林改政策及农户调研数据[J].林业经济,2015,(1):16-22.
[11]陈曦.欧盟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及其借鉴[D].浙江农林大学,2012.
[12]薛艳.我国林业投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1.森林植被
该区属大兴安岭植物区系,是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向东部小兴安岭植物区的延伸过渡地带。其原生植物群落是以天然兴安落叶松、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其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云杉、白桦、柞树、山杨等。本场松木山北坡天然落叶松、红松、云杉混交的林相及为常见,但由于帝俄日本侵略者掠夺性采伐及解放后多年的生产经营活动,原始森林逐渐衍生为次生林。又经多年的封山育林和针叶林禁伐措施,致使本场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逐步演变成为现在的针阔混交林和天然落叶松纯林以及以白桦、柞树、黑桦、山杨等为辅的天然次生林为主植物群落。本区森林群落结构类型皆为完整结构,即具有乔木、下木和草本三个植被层,部分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类型为较完整结构,即具有乔木、草本二个植被层,极少部分人工林的群落结构为完整结构,具有乔木、下木和草本三个植被层。林下灌木主要有:杜鹃、榛子、胡枝子、珍珠梅等,有些地段山的中上部杜鹃占有一定的优势,盖度多在80―90%之间。该场林下主要地被物有:乌苏里苔草、蕨类、樾橘、合叶子、唐松草、轮叶王孙、山茄子、玉竹、山蒿、山黎豆、勺蓝等,盖度多在60―80%之间。
2.森林资源现状
该保护区活立木总蓄积为1956452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952538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9.79%;疏林地蓄积439立方米,仅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03%;散生木蓄积(含四旁树)3475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18%。全区有林地面积14612.33公顷,蓄积1952538立方米。全部为特种用途林。其中纯林蓄积265778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13.61%;混交林蓄积1686760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86.39%。有林地面积按龄组分布:中龄林最多,面积7616.99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52.13%;近熟林面积3152.16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21.57%;成熟林面积2457.0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6.81%;过熟林面积仅次于成熟林面积,1134.87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7.76%;幼龄林面积最少,仅251.28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73%。
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布:也以中龄林为最多,蓄积1152990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59.05%;近熟林蓄积390843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20.02%;成熟林蓄积250451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12.82%;过熟林蓄积127613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6.54%;幼龄林蓄积最少,仅30641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1.57%。全区天然林面积为14537.7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99.49%;蓄积1940485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99.38%。
在天然林中,纯林面积1913.21公顷,蓄积254466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积蓄积的13.16%和13.11%;混交林面积12624.52公顷,蓄积1686019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积蓄积的86.84%和86.89%。
2.1天然林面积按龄组分布
从大到小是以中、近、成、过、幼的顺序分部的,中龄林面积为最大7600.09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52.27%;其次为近熟林,面积3095.18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21.29%;成熟林面积2457.03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16.91%;过熟林面积1134.87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7.80%;幼龄林面积最少250.56公顷,仅占天然林面积的1.73%。
2.2天然林蓄积按龄组分布
从大到小是也以中、近、成、过、幼的顺序分部的,较中龄林蓄积最大1150975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59.31%;近熟林蓄积380845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19.62%;成熟林蓄积250451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12.91%;过熟林蓄积127613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6.58%;幼龄林蓄积最少30601立方米,仅占天然林蓄积的1.58%。
2.3优势树种按面积分布
以软阔叶混交林面积最大,面积6998.23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48.14%;次之为针阔叶混交林,面积4980.83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32.26%;兴安落叶松林面积1400.05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9.6%;针叶混交林645.46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4.4%;白桦林、柞树林、山杨林、云杉林所占比例均不足2%。
2.4优势树种按蓄积分布
则以针阔叶混交林蓄积为最大,蓄积786981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40.55%;次之为软阔叶混交林,蓄积753996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38.85%;兴安落叶松林蓄积188884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9.73%;针叶混交林蓄积145042立方米,占天然林蓄积的7.47%;其余白桦林、柞树林、山杨林、云杉林蓄积所占比例均不足2%。
全区造林成林面积为74.60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0.51%;蓄积12053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0.62%。 全区生态公益林(地)总面积15595.68公顷。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区面积14742.44公顷,占生态公益林(地)总面积的94.53%;一般生态公益林(地)面积853.28公顷,占生态公益林(地)总面积的5.47%其(皆为林辅用地)。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区中,有林地面积14612.33公顷,占重点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99.12%;其它灌木林地116.78公顷,占重点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0. 87%;疏林地仅13.29公顷,占重点生态公益林(地)面积的0. 01%。在一般生态公益林区中,其地类皆为林辅用地,总面积853.28公顷。本区天然更新总体上看效果很好。在近、成、过熟林以及疏林冠下不但更新频率较高,更新树种也很理想,主要更新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白桦、柞树、椴树、黑桦、山杨等,每公顷更新株数多在 2500株以上,且分布较均,属良好比等级。森林植被自然度,是指现实天然林植被状况与原始顶极群落的差异性。自然度分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标准。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林业产业发展;作用
现如今,我国森林覆盖率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人们在发展经济时没有做好森林资源管理,从而导致树木被乱砍乱伐,这样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与此同时也使得我国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因此,在研究森林资源在林业产业中发展作用的过程中,林业部门要能构建完整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这样才可以防止林业产业出现恶性循环的问题。
1关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做好森林资源管理意义的分析
现如今,我国森林资源逐渐减少,而且树木的质量也严重下降,森林资源的缩小,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例如:水土流失、泥石流、土地荒漠化,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造成较为不良的影响。面对森林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可以从中发现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的良好。所以,为了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做好森林资源的管理。
做好森林资源的管理可以有效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发展,也能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样我国林业产业的经济也会随之上升。因此,我国在发展林业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认清做好森林资源管理的意义,遵循相关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方法不断的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进而有效的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只有做好充足的管理措施,我国林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可以缓解森林资源带领的压力,也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林业产品的需求。从而快速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在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我国林业部门要能明确林业产业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这样才能完善相关的管理发展方案,建立生态安全体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
2关于森林资源管理对林业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2.1有助于森林资源资产化的改革
在对森林资源管理对林业产业发展形成影响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森林资源管理效率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林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在发展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而阻碍林业产业发展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发展林业产业进行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却可以有效的对森林资源资产化进行改革,并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所以,对于森林资源管理,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重视。
2.2有助于转变林业产业传统的市场经营模式
我国林业部门在生产经营木材的过程中几乎采用的是市场垄断方法,但是这种垄断方法十分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主要的是这样出现垄断局面,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森林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我国不仅要提升管理效率,而且还要尽可能在管理过程中转变林业部门传统的市场经营模式,要能让木材经营公平公正的竞争,对木材压价的情况进行制止,这样才有助于调节森林资源,进而促使林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2]。
2.3有助于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国林业部门会建立健全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这样可以规范化的管理森林资源。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不仅会对森林资源产生良好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可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具有约束性,在运用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可以严格要求林业产业的工作人员,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养,让工作人员积极主动进行相关的工作,从而改善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林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线生机,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的发展,并充分展现森林资源的价值。
3关于森林资源管理提出的措施
3.1构建完整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
我国林业部门要想做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并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我国林业部门应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数据,结合林业产业发展现状,构建完整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在建立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林业部门要能明确森林资源管理的目标,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这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就有效的提升森林资源的使用率,而且也十分便于林业部门对在森林资源的调整整合。因此,林业部门要能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林业的产量我国在发展林业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我国林业产业才会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不仅要做好树木的保护,而且也要对多种物种进行保护,做好水土防范措施,防止林业资源遭受破坏。对于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我国必须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惩罚,进而维持森林资源[3]。
3.2严格遵循国家提出的森林采伐管理标准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发展林业产业的过程中,林业部门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提出的森林资源管理标准,合理的采伐树木,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完成树木采伐后,采伐人员必须要种植树木,并投入资金培育树木,我国要严格推行“谁采伐、谁种植”的原则,这样就可以缓解森林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采伐人员可以按照森林资源管理的要求合理的进行多培育混交林,并扩大树木种植的面积,这样就可以提升林业产量。此外,我国也可以大力发展人工造林,并做好相关的监管工作,从而促使森林采伐管理标准起到实质性的价值作用。
3.3做好林地权的管理工作
在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林业部门必须要保证具有充足的林业资源,否则,林业资源缺乏将会阻碍林业产业的发展。因此,林业部门要能做好林地产权的管理,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加强对林地的保护,这样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森林资源。在提升森林资源总产量的过程中,林业部门要严格遵循相关占地规定,做好林地产权的登记。只有这样,森林资源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保护。其次,我国要能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于为林地权提供合理的保证。
3.4提升森林资源管理监督质量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也要让森林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我国在发展林业产业时要能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质量。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林业部门要能建立一支专业的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并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提升管理力度。
3.5对森林资源管理人员加强指导和培训
管理人员作为森林资源管理的指导者,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林业部门在选择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要能对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能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而在培训的过程中,林业部门要能激发管理人员的思想情感,让管理人员意识到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管理人员形成良好的管理思想,与此同时,林业部门要能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感,这样管理人员才会真正参与到森林资源管理中,并为林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如果森林管理人员缺乏较好的管理能力和意识,则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林业部门必须要对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加强重视度,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林业产业经济的增长。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观念,然后在其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森林资源作为林业产业重要的部分,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经济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森林资源管理的方法,要能采用先进的方法对森林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做好资源配置优化,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学玲.基层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探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7,(03):12-45.
[2]张燕.森林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宁夏国有林场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6,(12):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