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垄断地位
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军事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新闻和广播影视业、金融业、重要物资储备部门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领域。从现实情况看,这些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中作用无可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保持垄断地位是国家对其实行绝对控制的必要保证。
二、在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保持支配地位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电力、邮电通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业、铁路运输、航空和港口等。在这些领域中,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投资这些领域,应主要由国家进行投资,并保持支配地位,由此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亦应逐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有些领域中甚至可以占到较大的比重,只要国家能通过法律、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得住,就可以尽可能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由此可能为国有经济提高控制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
当今世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现阶段,只有靠国有资本的参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潜力,才可能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性高、竞争激烈、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部门培育发展出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有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和建筑业几个支柱产业。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成分难以进入,需要全面促进其发展。这些产业是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部门,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有资本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加大在该领域投资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向该领域。这些行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产业等。
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
对这些行业中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国有经济要从中小企业中撤出,集中支持国有大企业,使这些大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由于目前我国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力还不强,在规模经济效益明显的领域还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这些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是国有经济的优势所在。这些产业主要包括部分机械、电子、化工和原材料加工业。对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较少、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于分散经营的产业,国有经济的经营效率一般相对较低,应从中逐步退出。这些产业包括食品、纺织、家具、造纸、文教体育用品等制造业以及中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
关键词:公有制;主体;非公有制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05-04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这里谈一点看法。
一、我国国有经济活力增强,规模增大,但控制力、影响力有所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产业分布、规模和质量有了重大变化。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彻底打破,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宏观管理与微观搞活的局面得到确立。100个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中央统一管理,其余10多万个国有企业由地方管理。地方和企业有了投资、建设、布局的自。国有企业不再是国家计划的单纯执行者,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过去严重落后亏损的国有企业已全部淘汰,绝大部分国有小企业已转化为非公有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关键领域集中,新成长起一批具有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地方和企业的动力、活力增强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综合实力提高了,总体规模也增大了。国有资产总体增长较快。目前,全国国有企业拥有资产53.5万亿元,比2001年全国工业资产(13.54万亿元)高2.9倍,相当于1978年全国国有资产(4 471亿)的119倍。国有资产近十年每年增长3.6万亿元,一年增长额比1978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量高7倍。2010年国有企业实现净利润1.07万亿元,上缴税金1.4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国净资产的6.7倍,按可比价计算,也至少高2倍。国有企业总体规模增大,大企业实力雄厚,集中了更多高级工程师、技术工人和优秀领导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我国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这些年来实施了很多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全局发展的举措,影响和促进了我国未来科技进步创新的进程。这是值得自豪和庆幸的。但是,国有经济在资产规模有所增长的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和控制力有所下降,严重影响到作为社会主义基础和宏观调控支柱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 公有制主体地位削弱,出现由非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的趋势。公有制在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57%,2006年的48.6%,2008年的35.2%,下降为2010年的26.9%。其中国有资产占22.2%,集体经济占4.7%。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42.8%,2006年的51.2%,2008年的64.2%,上升到2010年的73%。其中私营经济占45.7%,外资经济占25.1%,个体经济占2.2%。私有外资企业的资产已超过国有企业。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比公有制高1.7倍,其中私营经济比国有经济高1.1倍,外资经济比国有经济高13%。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中国有经济仅占3.9%,家庭联产承包制占63%。第二产业中,公有经济资产仅占27.6%(国有24.8%,集体2.8%),非公有占72.2%。第三产业中,公有制仅占24%(国有21.7%,集体2.3%),非公有占到75.9%(私营51.8%,外资21.3%)。
2. 国有经济控制力和支柱作用严重削弱,非公有制在绝大多数重要部门已居控制地位。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但目前我国40个主要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居控制地位的只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电力工业、水生产供应业和烟草工业等5个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占94.7%,石油加工业占70.3%,电力业占91.7%,水生产供应产值占64%,烟草业占99.3%)。居相对控制地位的有煤炭开采业(产值占59.1%)、电力机械制造业(占46.4%)、燃气生产供应业(占43.4%)3个行业,其余31个行业全部为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并居主体地位了。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公有制经济早已下降到不到20%。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非公有经济在各领域中健康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占控制地位也不影响公有制主体作用。但在许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居控制地位,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这么低,失去控制地位和主体支柱作用,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有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只占19.9%,医药制造业只占12.6%,通用设备制造业只占5.7%,专用设备制造业只占1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24.3%,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只占8.9%,钢铁工业占38.5%,有色金属工业占27%①,不能说是正常现象。
有一些行业看起来不属于国民经济命脉,但与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由谁经营主导,影响很大。像农副产品加工业,2009年产值2.79万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 509亿元,仅占1.7%,加上集体企业也不到3%,几乎完全由外资和私有企业占领,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是不利的。
外资控制了我国近一半行业。在我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对20个拥有资产的控制权。其中绝对控制的有9个行业,相对控制的11个行业。一些产业未完全控制,但控制了一些产业排前5名的企业。
3. 国有企业实力不足。我国现有2万多家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中中央企业仅剩百十来家。国有大型企业比重低,实力弱,集中度太低,以至形成大量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影响到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效率及控制力。十大钢铁企业的集中度仅有39%,前5名为24%。500强企业分布在74个行业中,其中钢铁、建筑、石化三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占1/3,而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设备等9个高新技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企业仅占8.8%和11.4%。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拥有的资产量较多,但与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比,就显得颇弱。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有349家,占69.8%,但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7.8%、10.7%和6.5%。我国国有经济拥有总资产53万亿元,不到世界500强前10家公司资产(23 415亿美元,2006)的30%。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弱,大型骨干企业少,集中度低,是国有经济控制力低,影响力不足,有些该占领的领域未占领,该居控制地位的领域不居控制地位的重要原因。
4. 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工业中集体经济更没有多少。2009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集体企业只有1万个,股份合作制企业5 000个,联营企业239个,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产值仅占3.9%,资产占3.7%,主营业多收入仅占3.3%。
二、公有制主体地位下降的影响
公有制主体地位下降,对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尤其是长远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国有资产流失
1978年,国有企业有固定资产4 471亿元,流动资产近5 000亿元,合计上万亿元。集体企业有资产2 000多亿元。国有资产的1/3以上,集体资产的几乎百分之百被私有化,50%以上低价和无偿地转化到私人手中。
20世纪80年代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时期。1982―1992年,国有资产流失5 000亿元,平均每年流失500亿元,每天流失1.3亿元。90年代起每年流失1 500亿元,每天流失5亿元,目前仍在流失,一些地方仍在贱卖国有企业。2012年,山西省保德县的一个价值30亿的煤矿,被该县安监局长以37.5万元“卖”给了他的内兄。
(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所有制决定分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配结构的重大变化。在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57,不仅超出了国际公认的0.3的警戒线,而且超过了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分化程度。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的统计,我国“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收入比例仅为1.4%,按五等分法计算,近年全国最贫困20%的家庭总收入占4.06%,最富的20%的家庭总收入占50.4%。
出现了一批亿万富翁。2009年,我国百名富豪资产达到200亿元的有26人,有100亿元~199亿元的39人,有75亿元~99亿元的44人,分别占23%、35%和40%。2010年,资产过千万元的87.5万人,过亿元的5.5万人,过10亿元的1 900人,过百亿元的140人。由于私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新资产层。其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1%,拥有近20万亿元的私有生产资料资产,拥有的资产总量相当于一半国有资产;雇工7 000万人,雇工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70%以上。每年获得利润超过1万亿元,利润超过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以占1%的人口,获得全国净收入的1/3左右。人均资产和收入是一般劳动者的100倍以上。这个新阶层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3,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贡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占有生产资料,与工人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无偿占有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剥削者,也勿庸回避。他们参政议政,但也会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上层建筑、社会风气等。
(三)带来过量投资,重复建设,比例失调
这些年来我国投资率高达60%以上,与公有制经济控制力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盲目无序发展有直接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积累率高,固定财产投资比国有经济高1倍。为了获利,盲目投资,引起许多产业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闲置。许多产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到33%~100%。落后产能多,污染严重,带来比例失调,严重损失。
(四)影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这些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得以发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所加强。人们精神振奋,一心一意搞建设,为中国发展崛起努力奋斗。但资产阶级腐朽价值观有所上升,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风气下降。讲“金钱第一”的多了,讲为人民服务的少了。打架斗殴的多了,讲相互帮助的少了。有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为“全心全意为老板服务”。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屡禁不止。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鉴于在今后一段时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仍会高于公有制经济,如果不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控制力还会继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控制力会继续上升,非公有经济上升为主体地位,完全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不可能的。
(一)提高认识,正确看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宪法规定,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分工,相互支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为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支持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并使公有制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那种认为“公有私有无所谓,关键是生产第一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让公有制退出一切竞争领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看到公有制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支柱作用。公有制的这种主导支柱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忽视削弱都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发挥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就应重视公有制的比重。衡量一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看质,又要看量,应把质与量统一起来研究。质与量是难以分开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经济量,不能只看绝对量,还要看相对量,即看它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绝对量表现达到的水平和规模,相对量方能显示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只是绝对量增长,而比重却下降了,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更快,国有经济的实际地位降低了。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物质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经济命脉,公有制的数量和质量在国民经济中必须占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的比重严重下降,那只能意味着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削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削弱。
(二)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
增加投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能力。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部门和领域,在决定未来的高科技部门、创新研发领域,由国家投资,像过去抓156项工程、两弹一星、三峡大坝那样,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新建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支持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兼并收购,提高实力。
支持国有经济掌握最先进技术,创造先进技术。增强国有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国和世界的创新带头者和开拓先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辟更大发展空间。鼓励中小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为大型骨干企业。
国有经济要进一步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发挥主导支柱作用。要科学确定哪些部门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部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各行业会有差别,但决不是退得越多越好,办得越少越好。如果各地、各部门和各行业都把国有企业“收缩”到微不足道的程度,就不会有主导支柱作用。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不能光追求形式,关键在于要有社会主义的内容。管理制度不能仅照搬西方的,要有自己的创造,要继承和发展我们积累起来的一切优秀的东西。管理创新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国有企业要起带头作用,作出新贡献。
(三)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在我国农村,通常保存和坚持集体经济的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各业兴旺,社会安定,群众共同富裕,就业充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们生活幸福和谐。城市中也有一批办得好的集体经济。总体而言,原有集体企业,大多已解体或转化到私人手中,所剩无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现在到了大力鼓励、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支持,鼓励集体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促进其更快发展。
一、国有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调整思路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重要任务,要求“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同时要求“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我国开展结构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1、当前国有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经济总量大、涉及行业多、地域分布广,构成了中国现代经济的主体,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是国有经济行业分布过广。目前,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全部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行业95个大类中也基本都有分布。中央三级以上子企业在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都有分布,在国民经济95个大类中涉及86个行业。二是国有企业户数尤其是小企业户数过多,仍占全国国有企业总户数的近50%。从赢利能力看,小型国有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总资产报酬率相差8倍多。三是国有经济布局条块分割现象突出。在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国有资本根据管理权限在部门、地区间进行分布,根据主管单位管辖范围开展生产经营,导致国有资本形成以主管单位行业管辖范围为纵向、以区域管辖范围为横向的条块分割状态。
(2)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不健全。一是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多以政府为主导。由于政府需要考虑调整对当地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落后未必被淘汰、先进未必被扶持的问题,市场机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二是国有企业退出机制仍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破产带来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对国有经济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三是推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手段不完善。目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尚处于探索阶段,来源主要是从税后利润中收取的一小部分收益,尚未真正开展资本经营,规模较小、渠道单一、收取比例不够灵活,尚不具备对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进行预算调整控制的能力。
(3)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方政府长期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的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尽管东、中、西部的资源和经济技术环境存在很大差别,但在工业产品结构中相似程度却很高,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从初级产品到机电产品,再到支柱产业,目前雷同现象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国有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投入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5)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国有经济布局过宽、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多元化经营、投资管理不规范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企业涉足领域过多,业务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业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企业在非主业领域投资和跨行业收购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企业业务趋同、交叉重叠,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同一区域存在多家业务和经济规模相同或相近的国有企业,由此引起重复建设、同行业过度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
2、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原则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系到国民经济布局与结构调整的全局,是―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说,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的原则。重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进一步战略性调整,要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坚持结构调整与培育国际竞争力相结合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成为我国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为此,在调整中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借助外国的资本、资源、技术和人才等,培育―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3)坚持政府分类指导的原则。国有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调整首先应当对国有企业及其资产进行正确分类,明确区分哪些企业是以增值为目的的,哪些是需要以市场进入为主的,哪些是可以退出的。这样,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
(4)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市场经济中,企业重组是在不同的企业主体间进行的,应该使企业成为资产重组的动力源和操作者。企业可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利润吸引力和生存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自主、合理地选择是否重组、重组对象、重组方式和重组规模,积极进行相应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
(5)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3、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设想
深入推进中央企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中央企业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分类推进,把调整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国有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推进、竞争力提高、企业主业突出等问题。通过重组培育―批主业突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中央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1)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之间的重组力度。目前中央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中的企业,包括军工、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煤炭、航空及水运等七大行业的中央企业,这类企业占中央企业总数的20%左右,在中央企业资产和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均占70%左右。第二类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中的一些骨干企业,主要指建筑、汽车、电子、重大
装备、冶金、科研等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中的中央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中已具备相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50%左右。第三类是规模较小、不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扭亏无望、管理混乱或资源枯竭型企业,约占中央企业总数的30%。前两类企业大约有80-100家。因此,国资委确定的目枥;黾力争到2010年将中央企业整合到80――100家。
(2)抓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不同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现阶段,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竞争优势,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国民经济结构以及科技和工业基础等原因,目前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历史使命,只能落在国有经济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肩上。
(3)推进内部产业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重组整合,在集团层面保留80-100家企业只是对中央企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目标。目前,中央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企业存在大量非主业资产,涉及领域过多。业务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一些企业子企业户数过多,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过于分散,甚至存在内部竞争;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甚至一些重要子企业如上市公司在5级以下,集团的控制力不断衰减,严重影响了运行效率,影响国有资产安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加强中央企业的内部产业整合、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上来。
二、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
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国有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国有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近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支撑这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除了解放生产力之外,主要是物质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从总体上说,这种高速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靠粗放型增长方式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的瓶颈制约,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要实现国民经济未来30-60年的持续增长,长期依赖投资带动增长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改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突破资源瓶颈、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关键在于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08年,我国GDP达到4.4万亿美元,人均超过3000美元,这其中制造业贡献突出。同年,美国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人均4.7万美元。我国经济总量要达到美国水平,我国的工业需要创造大约4.3万亿美元的GDP;人均要达到美国水平,需要创造大约40万亿美元的GDP。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相关领域市场上已经占据了较高市场份额,继续依靠低附加值大量出口拉动增长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改变经济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顶端,才能完成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这一目标。尤其是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我国实现工业强国的关键。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动力
目前,我国依靠自主创新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技术贸易限制的航空航天、核工业、基础电子等涉及国家军事安全的战略性高技术产业领域。在其他领域,―是我国i~ll,生产面临的资源“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在逐步减弱,使企业不得不加速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突出。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最低,只能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赢利空间。三是我国宏观经济经过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经济规模、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对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了微观基础。
4、推进全球化经营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我国以加工出口为目的的经济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导致相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在为全球提供廉价商品的同时,我国每年消耗的资源量非常巨大,不得不大量进口。资源需求量大:、产能过剩、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状,造成众多企业在出口产品和进口原材料两个环节展开激烈竞争,不得不压价出售、高价采购,形成“买什么什么涨,卖什么什么降”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对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在全球配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为过剩产能寻找市场,保障经济安全。
5、推动股份制改革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对国有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在保持,必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绝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和股票上市,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种经济资源共同参与国有经济发展,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按照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接受有关监管机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监督,形成企业运行的制衡机制,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以市场为手段配置资源是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方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运行机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看,不论是企业重组、改制上市,还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都必然涉及产权的流转和交易成本的确定。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国有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领域流动和集中,可以为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勋口高效、经济的渠道。
7、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关键作用
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指导。但结构调整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需要有渐进发展的过程,不能产业发展“一哄而上”、产业调整“一哄而散”;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政府直接组织或行政命令方式。政府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制定必要的产业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尊重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加以必要的督促和协调,避免“一刀切”,防止从―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只有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支“看得见的手”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瞎康发展,引导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8、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标准是促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手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虽然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我国制造业与国际技术标准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总体差距仍然较大。根据相关产业国际标准和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技术标准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推手。如钢铁行业,粗钢产能约7亿吨,存在过剩;而一些高附加值特种钢材产能不足,需要大量进口。通过不断提高技术产能标准,可以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简答题,顾名思义,答案要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不必作过多的扩展。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发表我的一管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为何类简答题
做这种题型要注意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二是意义。回答原因可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危害性等角度思考;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到政治、由文化到哲学等角度来综合作答。
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地位,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按劳分配的基础知识,通过此题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因。
答案: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一,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必然性)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第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第五,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二、辨析类简答题
辨析类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错对混杂,尽管是简答题,却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并且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第二,回归教材,确定答案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从中找出其理论依据,即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对每一层意思一一进行分析,对的讲理由,错的讲原因,分析要事理交融,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三、归纳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同方面的,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此题型由材料到观点,即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通过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确定答题方向。
第三,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一致性。在表述观点时注意与材料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国有资产规模扩大,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去年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行业的资产达到11.4万亿,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3.3%,该比重比2006年的33.6%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邮电、通信等五大行业的资产为7.1万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3.3%,比2006年27.3%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现象?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首先,审设问,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次,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国有资产规模扩大,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次,回扣课本,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最后,要做到规范化答题,即“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规范日常化,语言科学化,书写认真化”。
答案:第一,材料反映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材料中基础行业的国有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充分说明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启示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再根据材料回扣原理,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答题时可从坚持什么(正确的)、反对什么(错误的)、避免什么(失误的)、注意什么(经验教训)、做些什么(国家、集体、个人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学校、社会家庭)等角度考虑,这种题型比前面几种要深刻一些,透彻一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否则就不是启发。
例如:小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位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下棋。他想,要是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交流、娱乐场所就好了。于是,他给居委会主任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居委会对此非常重视,经过多方努力,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分析:紧扣原理“民主管理”,结合材料。
答案:第一,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小王的做法,正是积极尝试民主管理的做法。
第二,通过参与民主管理,我们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三,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机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大胆尝试民主管理的活动。
当然,简答题还有很多题型,但不管哪种题型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第二,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
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扛起使命,不负青春年华,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人生的航程不断劈波斩浪,用奋斗书写辉煌的明天!。下面是分享的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资料,欢迎参阅。
神奇的货币
1.基本属性: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和价值(人类劳动)。
2.有使用价值的并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3.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4.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额,决定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但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5.货币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6.通货膨胀: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7.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8.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不能减少货币的流通),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并非十分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9.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本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有利于对外投资,有利于出国旅游和消费,不利于出口和吸引外资。
10.美联储加息,对于国际资本来说,会流向收益高的地方(美国),进而导致其他国家资本外流。(汇率上升,本币升值,汇率下降,本币贬值。资本会由预期贬值国家流入预期升值国家,由低利率国家流入高利率国家)
多变的价格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3.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14.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15.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大(需求弹性大)。
16.市场决定价格与价值决定价格是一致的。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7.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
18.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19.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不含投资)的比例。
20.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21.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生产与经济制度
22.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3.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24.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5.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6.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
27.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8.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9.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3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3.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他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34.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
36.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7.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38.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不平等)。
39.集体经济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在3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国企改革的经验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明确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国企改革真正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为股权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所以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就是要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而不企求把每一个国有企业都搞好。中国有二十多万个国企,要把他们每一个都搞好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明确国有经济的定位,即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按照这个定位对国有经济进行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定位会随着经济发展、改革深化而发展变化。第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企业所有者到位。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和要求,今后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包括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真正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统一。第四,着力抓好中央企业。抓大放中小的方针是正确的。就全国来说,应着力抓好中央企业,形成几十家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的、进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更好发挥主导作用。地方(指省、市、自治区)应着力抓一二十家有优势的企业。第五,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第六,把改革成功经验及时提升为法律,指导以后的改革规范进行,其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交易规范、完善公司治理等特别重要。
国企改革的教训主要有:第一,改革初期,由于没有经验,立法、规范、管理滞后,致使国企转制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有些触目惊心。第二,垄断行业改革抓得不够紧,以至于既得利益固化,成为改革的阻力,包括设置过高壁垒阻挠竞争。第三,国有企业退休职工,下岗分流职工,为改革作出了贡献,但不少人生活陷入困境,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第四,政企不分问题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没有到位,至今未很好解决,政府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致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受影响。
衡量国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衡量国有企业改革是否成功的最根本的标准,应当看其是否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整体上看,国有经济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否得到了增强;从单个企业来说,看其是否有效益和承担了社会责任。按照这个标准,应当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虽然还有很多攻坚任务,但已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观念上的障碍,最主要的观念障碍是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就是私有化。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人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写信,不赞成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认为前一段改革是搞私有化,国有企业卖得太多,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动摇。然而,通过考察,数据不能支持上述观点。我们的国有资产和净资产都在增加。当然也有流失的情况,而且流失得可能还不少,但国有总资产和净资产都在增加,其对GDP贡献的比重这几年没有下降,大约1/3多一点。在金融行业,虽然现在国企纷纷上市了,但国家绝对控股,金融业为国家创造的增加值也不少。也就是说,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具有控制力。
这些年来,还有许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质疑的问题,例如,对于国有企业转制和工人下岗,现在依然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组织管理形式并不落后,反倒是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形式更加落后。所谓国有企业效益低只是个伪问题,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照样有低效益问题。另外,工人下岗给国家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由企业负责的福利保障最后都转由国家买单。他们还认为,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生存困难的原因主要是计划体制下的供求链被破坏及金融支持的中断。这种认识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中国的实践表明,在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大量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国有企业由于实行大锅饭体制,冗员很多,负担很重,效率很低,下岗分流是无奈之举。大量下岗工人为中国改革作出了牺牲,社会有责任给予补偿。国有企业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已是历史的事实。
成功的国企改革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国有经济的定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有所变化。因此,这个问题要历史地看。1978年,城市里国有企业几乎一统天下,农村又都是生产队体制。国有经济的基础那么雄厚,这时候进行市场化改革,不能立即到位,必须一步一步进行。所以在改革初期很多盈利的、竞争性的企业保留国有性质是很自然的。等到个体、私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都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平等竞争了。1999年对国有经济的定位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由国有经济控制。具体化为四个领域: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骨干企业。这四块到现在还适用,但第四块主要是竞争性的,我认为可以逐步从绝对控股变成相对控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由市场来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当然要保留国有;自然垄断领域现在看还需要保留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一部分也不一定非得国有,国家可以买单,让私营企业去做。我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定位要逐渐向前三块转移,竞争性领域要根据情况,先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然后,逐渐由市场来选择。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当前来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已是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结构是在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此消彼长中发生变化、实现调整的,其调整的速度应取决于其中贡献最大,变化最快、发展势头最强劲、效率最高的那部分。笔者认为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次产业的优化应寻找最有效的突破口,它必须具有带动面广、运转效率高、发展前景好并符合改革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的特点,这一突破口应是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舞台的主角。民营经济是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盈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
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事实表明民营经济具有顽强的、旺盛的生命力,它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没有享受过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也没向国有企业那样被得到特殊的照顾,完全凭着自身在夹缝中,在边缘处生长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践证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活力。
民营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从产业发展看民营经济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取决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它自身产业分布的合理性,二者缺一不可。只在国民经济占主要地位而没有合理的结构与自身结构合理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不起主要作用,都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而民营经济恰恰二者兼具,因此它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带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合理的产业布局决定其正向推动作用
从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来看,其结构要优于整体经济的产业分布,因此它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由于理论界对民营经济没有不统一的认识,国家对民营经济更没系统的统计。出于统计分析资料可得性需要,本文采用的口径也不尽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例,说明民营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贡献。从业人员的构成如表1所示。
表1表明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远远优于全国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结构,尽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占到近60%,而全国该比重为30.6%。单从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的变化看,其变化趋势越来越趋于合理:第一产业过低的比重(1.08%)呈提高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过高的比重(76.99%)呈降低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从产值构成来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作为民营经济重要部分的私营经济,其产业分布结构要明显地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产业结构,到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重分别为:1.84%、34.30%、63.86%,产值比重呈三二一的顺序分布;而同期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为:15.2%、52.9%、31.9%,产值比重呈二三一的顺序分布。私营经济所呈现出的产业分布正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这一布局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带动力量,促使我国整体产业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就越合理。
无论是产值的产业分布还是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都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更接近。从另一角度来看,随着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结构就会对整体产业结构发挥作用,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的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从民营经济对产业的贡献及发展潜力看民营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此对民营经济分布较广的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分析。
1.民营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分类和数据,整理资料如表3所示。
表3根据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2004年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合并统计,没有分开统计,因此只能计算出外商投资和民营经济合计的比重为57.64%(2003年及以前是将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分开统计的,本文中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归到民营经济的范围)。
从表3中的资料看到,在工业企业产值构成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虽然仍旧最高,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57.03%下降到2004年的42.36%。而外商与民营经济的产值构成随着国有成分的下降在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55.14%,其中民营经济达到38.66%,2004年外商和民营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57.64%。另外,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303.94万人,其中仅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3225.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4.66%,如果按宽口径的民营经济(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来计算这一比例高达76.07%。随着更多的垄断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成分民营化步伐的加快,民营经济在工业领域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对工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第二产业中除了工业,另一重要部分是建筑业,下面分析民营经济对建筑业的贡献。
表4资料表明,国有经济在建筑业领域不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66.3%下降到2003年的24.2%,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55.0%下降到2005年的17.8%;与国有经济变化趋势相反,民营经济的比重呈明显的上升,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33.28%上升到2003年的75.15%,从业人员比重由1995年的44.64%上升到2005年的81.80%。这充分表明,到2003年,民营经济已经主宰了整个建筑业,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
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演变
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人、个人、外商组成的。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
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
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
二、为什么必须改变政府在社会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和转变政府投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制度,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才有所改变。这种制度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决定的,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我国政府投资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国有资产,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完善了国民经济体系。近年来的政府投资活动,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只依赖政府投资,忽视民间投资,也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不良后果。
在投资决策上,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由于社会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判断困难,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常常容易出现失误,而一旦失误,就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政府投资往往造成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近年来为明晰产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多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管理不善,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投资而形成的国有产权,缺乏真正负责的产权主体。国有企业的管理人,是国家所委托的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要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由于信息不对称,人必然产生一些机会主义的行为。在监督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愈演愈烈。正因为这样,西方国家通常不提倡发展国有企业。
加入WTO后,为适应WTO规则,我国政府必须尽快改革运行机制。WTO规则尽管是围绕消除或限制成员国政府对跨国贸易的干预而展开的,但是绝大多数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为适应其要求,政府必须切实把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不再插手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必须依法行政,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接受法律监督。
政府是社会投资的主体,占主导地位,不仅会与民争利,还会妨碍履行自身的职责。政府要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安定、法制健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社会保障等。政府在投资方面花费的精力过多,就会分散为经济提供服务的精力。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投资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英国政府也进行投资,但投资领域仅在于个人不愿投资或没有实力投资的领域,以及那些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安全的领域。其他绝大多数领域都由私人投资。而且,政府投资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日本、德国、韩国政府投资较多,但现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民营化。
三、民间投资的发展形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出台,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拉动国民经济、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民间投资增长加快
2.民间投资已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占有较大份额,但在一些国有垄断部门尚待加快进入
3.民间投资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四、转变政府投资职能和继续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建议
尽管近年来民间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是由于体制因素和政策的不完善,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和天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在必要的领域和特定的环境下,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转变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1.实现政府投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
投资决策与管理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其中一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健全、高效率的服务。政府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或者特殊需要,只在特定领域进行投资,例如在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或其他民间无力投资或不愿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美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健全。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如环境法、银行法、公司法等,对企业进行税收调节,提供机场、港口、水、电、道路、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英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税收、国防和对外事务。在当前及今后的政府职能转变中,我国应依据WTO的有关规则,切实做到政府管理职能的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作用。
2.改善投资管理,简化民间投资审批程序
国外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审批手续少,程序简单;二是对不同的项目审批的内容、重点不同。通常,对私人投资项目,政府部门主要审查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他方面一般不予审查;对政府投资项目,政府不仅要审查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还要对资金来源、构成、总额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查。我国对投资项目的审查,不仅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涉及的主管部门多,周期长,而且不管什么项目,审查的内容都一样。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上,应当依据项目的资金来源情况有不同的审点,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查,特别是审查资金来源、运用、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情况,防止资金滥用、管理混乱。对私人投资则简化程序,强调环境,提高效率,缩短审批周期。
3.放弃保护垄断,统一市场准入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但是一些投资领域还存在政府垄断经营和保护经营的现象,在金融、保险、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民间投资有些还没进入,有些进入很少。现在,我国政府已经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必须垄断的行业作了限定,此外的所有行业都应向民间投资开放,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当前为应对入世即将允许外资进入的银行、保险、电讯等行业,应当首先向国内的投资者开放。在基础设施、科教文卫、能源交通、水电煤气、港口和航空等领域,也要进一步实行投资开放政策,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民主化,经营管理科学化。
4.发展中介组织,改善社会服务
发达的中介组织,有利于民间投融资活动。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大,比较缺乏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组织社会力量,为他们创造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例如,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较少向他们提供信贷的情况下,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一方面支持建立为非国有经济服务为主的金融机构。又如,为促进民间投资,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精简政府机构,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发展培训机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咨询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2]阳小华,曾建民。民营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一、追问要“追”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注重直观感受,而缺乏理性归纳。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往往随口回答,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以恰当的追问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更高层次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片段】学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框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经济成分?
生: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师:我国国有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生: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师追问:为什么不是国有经济控制着公有制经济的命脉,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短暂沉默后,主动展开了讨论。)
最后学生纷纷发言:我国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了国有经济的作用,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上,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加深了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理解,巩固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
二、追问要“巧”
真实的思想品德课堂是动态的,面对学生出人预料的回答,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一瞬间的机遇,那么课堂生成就能朝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性方向发展。
【教学片段】在学习《 人生难免有挫折 》时,有这么一个插曲。
师:人生路上,挫折在所难免,请同学举例说明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挫折。
生1:……
生2:……
生3:有一个小偷,他过去每次偷东西都很顺利,但后来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偷钱包的时候被别人发现,然后被扭送至派出所。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挫折是难免的。
(这个回答很意外,而且偏离了设问方向,师沉默了几秒钟)。
师追问:这个小偷遇到的挫折是什么?
生3:被人发现偷东西,被扭送到派出所。
师继续追问:那什么叫挫折?
生3:人们从事某种活动、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障碍或者干扰。
师继续追问:小偷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生3:偷钱包。
师继续追问:你如何看待他的目标?
生3:是违法的。
师再追问:那你现在如何看待他遇到的所谓“挫折”?
生3:他的所谓挫折其实是罪有应得。
生3出人意料的回答,显然是一个难得的生成资源,如果教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就会丧失一个绝佳的教育教学契机。而用巧妙睿智的追问,既拓展了学生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学主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追问要“导”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往往会遇到不同学生在回答时有争议的情况,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之处,也是知识展开、培养能力、情感教育的契机,此时加以引导性追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纠正中解决问题,明白事理。
【教学片段】在《 自觉服务社会 》一课关于“乐于奉献”内容的学习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出示两张图片,背景是玉树地震的赈灾情况。图片一是曹德旺、曹辉父子捐灾区1亿元,创慈善史纪录;图片二是一名衣着褴褛的乞丐捐款,照片中他手里握着啤酒瓶,口齿不清连说“地震”,手指地面当场流泪,因此被广大网友尊称为“啤酒哥”。
师提问:这两人的乐于奉献谁让你更感动?为什么?
生1:是曹德旺、曹辉父子,他们捐得多,贡献大。
生2:是“啤酒哥”,因为他自己都生活困苦,还能想到别人,太不容易了。
……
师紧接着追问:那是不是说“啤酒哥”更乐于奉献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在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两者都乐于奉献,虽然两人所捐赠的金钱有天壤之别,但无论是谁,在捐赠时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不计回报的,因为乐于奉献不是以金钱多少来衡量的。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思考,由于学生思维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利用学生思维的冲突点,进行适时的追问,能促使学生辨证思考,实现情感教学目标。
四、追问要“逆”
当学生回答准确时,教师可以运用逆向式追问提问,让他们回顾和展现思维过程,以达到进一步消化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和巩固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学片段】在学习《 公民享有财产继承权 》一课有关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时,有这样一个情景。
“Flash欣赏”播放张老汉购买、使用、出租、出售拖拉机的动画。
师问:张老汉出售拖拉机的行为是他对他的合法财产行使使用权还是处分权?
生:处分权。
师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生:因为张老汉把拖拉机卖掉了,所以是处分权。
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卖掉了,就是处分权呢?
生:因为卖掉了,拖拉机就不是张老汉的了。
师再追问:所以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当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发生转移了,就是行使了处分权。
在很多时候,一个问题,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但他思考过程的完整性和条理性等方面还是缺乏的,而适当的逆向式追问能让学生更加明确思路、拓宽思路,甚至扫清一些思维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也教育了其他学生,达到了同伴互助的目的。
五、追问要“有效”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有效的追问,下面三方面值得我们探讨。
1.追问的问题要有效
一要避免简单化,用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追问不止,表面热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二要避免选择化,用“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做追问形式,这其实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导致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不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追问内容要有效
首先,追问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所以要在关键点上追问。如果追问的内容不具体、方向不明确,甚至脱离教学内容,让学生听了莫名其妙,无从入手,实际上是浪费学习时间。其次,追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追问内容难度要适宜,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3.追问对象的选择要有效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状态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追问适合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