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经济文化的统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的统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文化的统一

第1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正如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一样,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是当今国际社会法律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全球化是其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跨国民商事关系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发生,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吸纳国际资金、技术和人员,无不在改善其国内法律环境,这样就需要各国法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这有利于各国法律消除差异,趋向统一;而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要谋求共同发展,保证国际社会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的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贸易交往的扩张和深化,则需要制定更多的国际条约来规范国际商事关系,努力建立起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法律环境。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世界范围内法律的统一化、协调化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商人交易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商人之间的跨国交易设立规则,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商法规则的统一。 因为“协调化的法律规则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促进国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数十年来,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已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商人通过自己的机构如国际商会等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规则; 各国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法律规范,从而使商事法律规范趋向统一。

    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大量的调整有关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公约,推动了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意味着,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非洲国家根本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非洲国家积极推进市场的联合与扩大,而“市场的联合总是与努力对有关金融和贸易方面的法律进行协调的活动相伴而行” 。非洲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好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二.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

    消除法律的多样性,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法律的多样性在非洲尤显突出。非洲法律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2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设计作品的中的体现变得不再明显。值得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者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其作用还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对其设计的独特性、作品的魅力都具有影响。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1.传统文化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体现出环境设计的地域性、传统性以及民族性特征,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持久的活力。使设计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对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2.传统文化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应用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思想更加丰富。环境艺术不仅是一种形态语言,而且是一种感性语言,将文化作为环境艺术的表达,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使艺术语言巧妙的表达给观众,也为每个观赏的人提供了真正的艺术表达,含蓄的具有意境的表达。

3.传统文化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

环境设计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这与传统文化的天人和人理念相辅相成。尤其是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雾霾不断出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特征应成为其主要设计思路,而在其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吸取设计精髓,使设计出具有现代风格并且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苏州园林、孔夫子庙都是中国具有浓厚文化特征的设计作品。之所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就是由于其中加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随着环境的破坏,设计过程中还应关注环保问题。如何应用适当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成为设计师的主要任务。

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

将传统文化整体复制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可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或者表达某种新的概念和情感。设计过程中还可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需求。如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应用就是一种重要的复制方法,将我国传统形象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载体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不同的特征,设计者可充分发挥图形信息的重要作用,体现其自身创造力,使图形成为一种语言,传递给观众。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

复制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具有文化提取的能力,对传统文化中的可用部分进行抽象、提取和重构,并应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阐述不同作品的不同内涵。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建筑设计的目的、需求以及其自身经验对艺术作品的轮廓、密度以及形态进行调整。建筑设计师以中国传统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高度概括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使得现代设计理念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

3.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将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并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对其设计元素进行创新,使设计作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国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典型建筑,这一建筑充分体现了传统遗产的人文特征,利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园林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并以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为构建完成了这一杰作。新馆的设计与在苏州古城风光和谐统一,为苏州的旅游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形态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使用了三角形、菱形以及方形等多个形状,使人们赏心悦目。

4.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隐喻和创新

隐喻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将不同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拼接来体现不同的环境本体特征,隐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是根据设计需求而进行的文化信息传递。我国不少建筑中用了隐喻这一手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要注重文化的价值取向、内涵寓意表达。将民族特色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当下环境设计的主要策略之一,我国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应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品,以满足旅游观赏需求,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创新并非是盲目的,而需对传统文化不断的优化才能实现。将多种建筑元素作为原型,采用隐喻的手法对现代元素进行提炼和表达,才能确保作品的经典性。

总结

第3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一、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概述

1.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与体现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富含许多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图腾文化、象形文字等等。将这些元素应用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可以对设计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还可以对设计理念产生一种支撑作用。但是中华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厚,将这些文化合理有效的融合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就要求设计师要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区别于优势进行详细的研究,以寻求到最佳的组合方式将二者相融,实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文化价值的提升。

2.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旨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且极具创意的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的应用与融合可以满足人们舒适环境生活基础上加强感情的交流。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使之与其它设计产生区别。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世界文化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全球化文化走向已经成为主流[2]。在本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为促进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接受新文化、新理念的同时,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优势。

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颜色与形态

传统文化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除了体现在文化理念方面,还体现在颜色、形态等基本艺术元素的应用上。在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经常大量运用颜色刺激人们的视觉神经,从而达到艺术效果与设计效果的提升。颜色的组合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红色带来热情、蓝色带来安静、绿色带来健康等。这样的心理效果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但是长时间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会为人们带来审美负担与审美疲劳。所以设计师为了营造出更加舒适富有活力的环境,便可以充分分析人们的真实感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配色原理进行设计。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曲线与形状会为人们带来审美享受与舒适感,可以将其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构思中,实现设计价值的提升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素材与灵感

中华文化是经历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而来的,富含着数代中国人的智慧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要求设计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源源不绝的设计灵感,才能够设计出符合时展前沿的作品。因此,可以不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打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已经出现运用传统文化而产生的大量优秀作品,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场地设计中,就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图腾以及中国结等。要想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设计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掌握程度与积累程度,并不断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可以依据设计的主题,进行合适的文化构思内容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师在进行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不可全盘接受。要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辨识能力与应用能力,中华文化是一项复杂、庞大的文化系统,尽管优秀文化众多,但并不是都适用于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产生的积极影响。针对自身环境设计的主题与实际的设计情况和环境,选择适合的文化元素与理念进行设计构思,从而实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的提升,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

三、结语

第4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论文摘要]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制造工艺十分讲究;蓝印花布的最大特征在有意无意间关合浓烈的生命意识;从色思维学本身来看,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南通蓝印花布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包含着的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使南通蓝印花布历久弥新,成为不朽的工艺品门类。

南通蓝印花布是印染艺术的奇葩,研究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制造工艺与文化特征,对于认识我国的文化传统,促进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发展并世代承传,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南通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在这里撞击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蓝印花布已经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阡陌田畴走向都会城市。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苟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北魏贾思勰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133229.COm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菱,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原称“蜡缬”。唐代统称“染缬”,包括“绞缬”和“夹缬”。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注人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夹缬工艺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俗名“浇花布”。史籍中记载了嘉定及安亭镇的印染情形:“宋嘉定中(1208--1224)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故称“药斑布”。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清末,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南通人多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种植蓼蓝草,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江苏,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并影响到全国各地。各地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产生出不同风格的各种图案。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而在山东等地区,因为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苏印”。

蓝印花布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一般有4道工序:一是纹样设计和花版制作。先用点、线、面合成纹样,然后用纸合成花版,最后用熟桐油油漆晾干;二是印防染糊与晾干。把石灰和黄豆粉加水拌合成印花防染浆,漏刮在织物上,完全阴凉干燥,才能开始染色;三是调制染液与土靛浸染。用蓝草的色素制成染液,在室温下进行多次染色。一般染色三四次,中色七八次,重色1o次以上;四是刮浆显花与清洗晾晒。染色后的蓝印花布经晒干或烘干,用刮刀刮掉防染浆层,然后用流水多次清洗,洗尽浮色。

蓝印花布在有意无意问关合着某种生命文化,其中浓烈的生命意识折射出的文化特征是重要的基础特征。蓝色与白色,是生命的基本色调。《尔雅》说:“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在我国古代,青色以春天、生命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我国本原哲学体系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阴阳之道与圜天运动旋转、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影响着我国传统的艺术观念,使得生命、生殖成为民间造型艺术中一个恒常的主题。显然,青色被人们赋予了生命复苏、万物繁衍的象征意义而成为了一种主观理性的认识。另外,多年来,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对于色彩的限制使青色成为平民阶层的象征,而这种平民化的特质正是蓝印花布在民间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青色在我国传统文学和古典神话中的形象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和内涵。如神话中的青鸟所蕴涵的美好意义以及它具有平民特质的仆役身份,给青色也赋予了同样的含义。古代蓝印花布民间艺人们,随手把自然界蓝天、白云的蓝、白二色选择到蓝印花布上,看是无意识的,却充分反映出东方人本有的淳朴、和谐的审美理念。王维《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云”、《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杜甫《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对色彩的描绘都显示出我国对于蓝白配色的审美体验由来已久。而且,白底蓝花和蓝地白花的印花布所体现出来的对比与统一之美,正反映了我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周易》阴阳观中所强调的和谐的、共生互补的阳刚与阴柔之美。

白色使人们联想到白云、白雪,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明快、朴素、清洁和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特征;蓝色使人们联想到大海、蓝天,象征宁静、宽厚、深遂,具有清纯、稳重、智慧和无限包容力的特征。有专家称,民间艺术,是身边的艺术、寻常的艺术。……民间蓝印花布色彩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蓝白二色的巧妙组合来实现的。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在纹样设计上,遴选生命里的蓬勃要素,吸收了苏州蓝印花布纹样的精髓,并融合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创作手法和优秀图形,使南通民间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越来越丰富,品种越来越多。其画面内容和形式巧妙结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琐,让老百姓观之悦目、听之悦耳。这些纹样大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和合二仙”、“龙凤呈祥”、“凤戏牡丹”、“狮子戏球”、“麒麟送子”、“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平升三级”、“五福捧寿”、“喜上眉梢”等在简单的蓝白两色中,充分表现出喜庆、和睦、富贵、团圆等变化迥异的风姿风韵,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给人以蓝白之美的享受。民间蓝印花布可谓是中华民族工艺史上的瑰宝。是人们对于生命关注的美好诠释。

南通蓝印花布与元代青花瓷器反映的生命意识殊途同归。元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青花为瓷器釉彩名,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据说,在北方有一座林木茂密的名叫额儿古涅昆的山,山上有一个山洞。某天,一只青色的狼,从这个山洞里走出来。后来这只狼碰到了一只作为它未来的伴侣的白鹿,双双跑到了后来的蒙古国土。据成吉思汗家族的史家说,这只狼和这只鹿从贝加尔湖来到斡难河之源——不儿罕山(圣山),即今之肯特山脉定居下来。蓝色和白色与蒙古族人的衍生发展息息相关,色彩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生命意义,并在瓷器载体上以青花品种形象地存续下来。

由于天狼眼睛的颜色,蒙古人自此开始了对蓝色的崇拜,阿尔丁夫草原旅游的时节,常常会听到一首歌曲——《蓝色的蒙古高原》。达延汗把重新统一起来的蒙古称为蓝色蒙古,与中原汉族政权宣扬的“天命思想”无出二致。大概由于白鹿的缘故,蒙古族也崇拜和信奉白色,敬仰可谓无所不在。蒙古族的节日惯例,把农历八月后的第一个月当作岁首之月,蒙语泽音为“查干萨日”,因为在这个时期牲畜奶是旺季,人们在这个月食用奶食也最多,因而也日“奶月”或“奶酪月”。

蒙古民族传统的生活习尚和信仰习俗,还把白色与节日、祭祀、庆典等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其他民族所少见。“白节”(春节)习俗在马可波罗的《行纪》中可找到根据:“其新年于阳历二月,……举行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鞭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祭祀活动也崇尚白色。《十福经·白史》中说,“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洒圣乳而祭祀”。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一日,恰好八十一天。也就在这一天,要用八十一匹纯白色马之乳向上苍祭祀而拉开查干苏鲁克(吉祥畜群)祭祀的序幕。

在元代极富生命意识的青花瓷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蒙古民族的骄傲,绝不是偶然的。在生命意义里,人们可以进一步领略那蓝蓝的天空与袅袅的白云,青青的草原与绵绵的羊群。有人更点出蓝白的奥秘:蓝色其实是大海的颜色,那是水的本质;白色其实是云朵的色彩,那是空气的符号。水和空气,正是整个人类生命存续的两个基本元素。娄家骏、黄杨在《蓝印花布艺术的色彩思维哲学透视》一文中,从色思维学本身提出其思维特征。

蓝色即青色,是古代五行哲学中与木、火、金、土、水的“木”相对应的正色之一,也是现代三原色中的原色之一。无论作为正色或原色,蓝都是其中唯一的——冷色(在光色三原色中,绿也属蓝或青的范畴,故称唯一的冷色),有冷或冷静的感觉。蓝印花布的靛蓝,在色彩学上大体属标准蓝,尽管是相对的。这是色彩常识或美术家的共识。

色彩是可视可感的具体美感形式。古人选择靛蓝为蓝印花布的本色,除了靛蓝草在古代很早就普遍种植为其提供了物质条件外,更根本的原因是——美感原因。以往的蓝印花布研究,大多重视物质条件和图案方面,但是从纯粹的色彩的角度作深入分析研究的很少。蓝印花布主要的感性审美特征在靛蓝,美在靛蓝,但人们在研究时却不抓住主要特征。这在我们看来是“主次不分”,从审美上说即“本末倒置”。他们认为,蓝印花布美在蓝色和蓝花,“靛蓝美是其“第一义”,而图案美在其次,至于其“物质性的材质美”,在审美逻辑上也在其次。

他们认为,青蓝色之于人的需要的必然性、无条件性(视觉不正常者除外,但这样的情况很少),还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找原因。如蓝色的情感或象征意蕴(或意象、隐喻、暗示、启示);蓝色的象征义与人与蓝色的物理光学特性的关系具有相关性,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的感性生活因素。蓝色的象征义(或“语义”)与人的审美取向的某些普遍性有同构关系,其一般是冷静、沉稳反身(后退)、含蓄、隐秀、阴柔、悲剧、自然(蓝色是大自然的环境色调)等等。蓝色作为符号或语言,其“所指”意义宽泛且多层,但这些方面又必然是在色彩系统关系中与红黄等色相对且相关,而具有稳定性或确定性的意义。

靛蓝色在视膜上成像位置最浅,最能表现空间的深和远。蓝色在空气中的辐射直线距离最短,折射角度最大,故能产生透明的气氛和柔和感。在光色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中,最能代表冷色符号的因此就必然只能由蓝色来承担色彩具有符号性,特别是原色,最具概括的符号性。从蓝印花布之名以“蓝”当先来说,就突显了其符号意义。“蓝印花布”(之名)是“取实予名”的“色彩符号范畴直观”的表征(其“花”的图案的逻辑在后)。蓝印花布选择靛蓝来“染花”,一如“拈花示佛”,不尽之言,尽在——“第一义”

的——靛蓝色。靛蓝是“五色”或色料三原色中唯一的冷色。从人的色彩平衡的心理要求来说,使用色彩时必然本能地需要冷色。这意味着在色彩系统中人只能“优选”靛蓝色,人们无法不“尚蓝”。人的“青蓝情结”是规定性的或合规律和合目的的。尽管人也需要红、黄色,但相对来说,它们都对人的视觉构成不能久视的刺激,因而使用的恒长性和普及程度不大。除蓝印花布外,我国没有任何一种花布能形成单色的成规模的花布品种(很少有“红印花布”、“黄印花布”品种)。即便有人偏好绿色、紫色,但绿和紫中仍都有蓝的成份,因此尚绿或尚紫也就意味着尚蓝或部分地尚蓝,反过来说也一样。现今人们“呼唤绿色”,其实质也是“尚青蓝”。他们用“排除法”或“统计法”说明了青蓝色之于人的需要的必然性、无条件性(视觉不正常者除外,但这样的情况很少),又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寻找原因。如蓝色的情感或象征意蕴(或意象、隐喻、暗示、启示);蓝色的象征义与人与蓝色的物理光学特性的关系具有相关性,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的感性生活因素。蓝色的象征义(或“语义”)与人的审美取向的某些普遍性有同构关系,其一般是冷静、沉稳、反身(后退)、含蓄、隐秀、阴柔、悲剧、自然(蓝色是大自然的环境色调)等等。蓝色作为符号或语言,其所指意义宽泛且多层,但这些方面又必然是在色彩系统关系中与红、黄等色相对且相关而具有稳定性或确定性的意义。

西方语言哲学认为没有私人语言。同样,在色彩中也没有“私人色彩”。色彩象征,一旦进入语言共同体便有共同语言的意义。蓝色的意义在逻辑上是语言共同体的而不是私人性的。私人的色彩偏好和审美差异受共同体的逻辑制约而具有共同的交流意义。蓝色的语义,具有自然的和历史的因果性。色彩在艺术运用中也是一种“权力”。人们看蓝、读蓝、品蓝、参蓝、思蓝,一般不会如色盲者那样读出红色或黄色的语义来,这是它的相对确定性之所在。色彩观照,也有直觉的符号接受性,所谓“触景生情”、“应目会心”、“目识心通”,表明视觉与认知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道理。这在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中有恰好的表明,在中国古代服色制度中也有不同方式和意义的反映“青衣蓝衫”在中国古代很长时期是平民和一般文人的普遍服色,在现代同样也是最普遍的服色,社会人普遍的“尚青蓝的情结”由此可见。这种基于思维学研究得出的见解,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理解。

四作为古老的工艺品种,南通蓝印花布益发产生出蓬勃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的内涵在任何时代都包含着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正是这种“现代”特征,使南通蓝印花布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历久弥新,成为永远不朽的艺术品门类。鲍小龙认为,儒家提倡的“文质彬彬”一词,反映在蓝印花布上则是纹样风格的朴素和棉布质感的粗放相统一和谐。道家崇尚自然,讲天人合一的概念在蓝印花布上也是显而易见的。自然的染色,手工操作,天然的面料,自然的纹样风格设计。许多纹样描绘的是天而实际是人,平淡天真,无需修饰,这就是民间美术“真善美”的特色,更迎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要求。

看上去,蓝印花布充满传统要素,人们往往忽略或漠视它的“现代”要义。它取材广泛,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吉祥文,也有具象的植物、动物、人物、器物、建筑等。抽象纹样主要有环纹、鱼鳞纹、鱼子纹、云、水纹、绳纹、八卦纹、三角纹、五角纹、锯齿纹、龟背纹、双喜等等。植物纹主要有梅花、牡丹、荷花、、海棠、水仙、兰花、桃花、石榴、卷草、灵芝、水藻、葡萄、桃子、佛手、莲藕、葫芦、藤蔓、竹子、松树等等。动物纹有凤、喜鹊、鹤、鸡、燕子、鸳鸯、麒麟、狮子、鹿、蝙蝠、虎、猫、松鼠、鲤鱼、金鱼、龙、蝴蝶、蜘蛛、蜈蚣、壁虎、蛇、蜴等等。蓝印花布的图案也有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这些题材既是古老的经典的,又是这些事物又是今天人们身边眼前的鲜活素材,因而是现代的。梁惠娥、奚燕锋从设计理念的角度,诠释了对蓝印花布“现代”精神的理解。

一是符号设计。南通传统蓝印花布是一座设计符号的宝库,时至今日,它在民间仍拥有广泛的语言交流基础。就表层的象征性而言,是由图案、谐音和文化传统形成的符号体系。南通蓝印花布图案以吉庆祥和为主,既有抽象图案,又有动植物、日用制品图案等。其中抽象图案与古文字颇有渊源,如福、寿等直接以文字为装饰元素;另外一些抽象图案来源于宗教及图腾,如八卦、菱形等,因此南通蓝印花布图案所携带的文化传统及精神内涵是其最具代表的符号。由于蓝印花布的图案造型具有代表性,造型极为丰富,可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有较大发挥空间。首先在设计中可以采用蓝印花布本身的图案纹样参与设计。由于图案是依附于蓝印花布而参与设计,因此对它的设计必须与蓝印花布在服装中应用的面积、位置、手法结合考虑。一般来说,蓝印花布在服装中使用面积较大时,可考虑运用形式多样的图案或造型活泼的品种。也可以打破图案过于规整的格局,使之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另一种方法是将图案从蓝印花布中抽离出来,作为单独的设计元素进行创作。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经常会运用局部装饰,比如在肩、胸、腰、腿部等,以体现服装的精巧和手工感。还可以选择有较大花型的蓝印花布,将花型图案剪取下来,进行艺术加工,再缝制在其他服装中,产生传统与现代、机械与手工的融合美。

二是组合设计。要想将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民间元素引入西方审美标准下的现代人的生活,可以将蓝印花布与现代人所熟悉、喜爱的元素组合,如将蓝印花布与牛仔布相组合。首先,蓝印花布和牛仔布都是以蓝靛植物为染料,都有棉织物特有的手感。其次,蓝印花布和牛仔布都来自民间,具有“平民化”的特质。最后,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牛仔布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在现代流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人们在欣赏蓝印花布的美感时,又不失时尚、个性。在同一服装款式中,可以通过蓝印花布与牛仔布的打散重构形成一种新的面料外观,即通过分割面料进行有序或无序的拼接,使服装产生随意、自由的效果。也可以将蓝印花布和牛仔布染成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进行款式变化设计。蓝印花布除了与牛仔布进行组合设计外,还可以与中国特色的花棉布、格子面料等进行组合设计,极朴素的3种元素,再加上手工感的刺绣,形成一种华丽而浓郁的朴实感,使人产生田园式的轻松与浪漫。

三是创新设计。南通传统蓝印花布的设计创新是其蓬勃发展的源泉。借鉴、整合传统图案,引用新的设计手法,在程式化的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融合新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服装的款式设计中,可以采用“补”、“挖”、“刻”等再创作手法,对原有的蓝印花布面料进行面料再造或运用其他面料再造出蓝印花布的某些代表性特征,赋予传统蓝印花布以新的面貌。“补”即指可以从蓝印花布面料中剪取所需图案元素,使其外部形状细致化,镂刻出内部细节,然后再补到服装上,这种方法可以使补贴部位具有虚实对应的效果。“挖”是将蓝印花布面料表面的图案挖出来,在底部衬上纱,用细长的珠管和圆形亮片进行刺绣,刻画出蓝印花布图案的细部,珠管和亮片的组合在纹样造型上与蓝印花布特有的点和短线的组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刻”是从蓝印花布的镂空雕花版中得到的启发,可以在蓝色的面料上镂空蓝印花布纹样中的点、线使其形成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符合制作工艺的前提下,通过借鉴现代设计中的各种手法对传统蓝印花布进行创新,从而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不仅可以使人感受到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情趣,还可以赋予南通传统蓝印花布以新的时代特征。

蓝印花布由于适应了当时社会在生活方式和使用习惯上的要求,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在历代技艺和应用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从而使蓝印花布这种旧有的工艺形式呈现出新的“时代”面貌。今天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更拓宽了蓝印花布的新天地。举例说,窗帘悬幕的用布,单面的印花布存在视觉方面的欠缺,而蓝印花布双面印花新工艺的出现,可以满足现代室内装饰的使用需要。至于深浅蓝复色印花的新型工艺,又是对数百年传统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的革新和发展,给现代蓝印花布增添了新的品种,亦能满足现代妇女对于服装用布的多样爱好。除此以外还出现了红底白花或白底红花,以及绿地白花或白底绿花的印花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印花布色调单一的局限。

除工艺技术上的革新和创造外,人们还在应用方面对原有的形式、品种加以改造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新节奏。如蓝印花布钢骨晴雨伞,真丝印花扇,还有蓝印花布的箱包、壁挂、以及现代居室用品,现代服饰等。南通蓝印花布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它正以高度概括的形式美表现着丰富多彩的精神内容,展现出服饰艺术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清]袁昶刻本(渐西村舍本),1896(光绪二十二年).

[2]清]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34.

[3]陈先进.古朴清雅赋蓝白、巧染棉布寄乡情——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与特色[j].艺术百家,2003(2).

[4]陆岚.中国传统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j].湘南学院学报,2006(6).

[5]李永.探究南通民间蓝印花布[j].东南文化,2005(1).

[6]鲍小龙.中国蓝印花布的纹样赏析及其现状思考[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

第5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常见于建筑、音乐、文字等方面,突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象,有明显的民族符号、风格。当然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文化符号。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将室内外环境概念与设计理念完美呈现的形式,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强调艺术与环境的密切结合,通过光影、色彩与空间设计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的景观园林设计、古代建筑群落设计等都可以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从众发现先人的环境艺术设计智慧,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中,不仅可以实现功能上的需要,而且可以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表现技法,同时运用光线、植被、装饰等元素,满足人们的居住、活动与审美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民族文化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就将古人的建筑设计智慧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为环境艺术设计增加了创新的素材与资源,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富有浓厚的民族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相互推动,共同进步,是民族文化迸发出勃勃生机。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2.1增强作品的生命力

文化发展与继承的背景下,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使中国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环境艺术设计是特定时期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关系民族文化的传承,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采用与挖掘,凸?@设计作品的民族特征,带给现代环境艺术作品持久的影响力。

2.2加强作品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有种自然的含蓄美,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熏陶,传统文化元素都有隐性之美。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可以弥补现代设计作品张扬的特点,提升艺术设计作品的精神内涵,创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耐心细致的品位过后,才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意境,让人流连其中。

2.3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主要是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组成,设计者需要科学的融合各类元素,形成作品的感染力。比如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之一,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自觉运用自然的设计元素,结合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完美融入到设计中,增强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3民族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增强了设计的精神韵味,也带动了自身的传承。

3.1民族图案的运用

民族图案与不同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民族图案是环境艺术设计常用的一种素材,如龙的形象即是代表中华民族,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图案之一,北京的九龙壁以式样不同的龙图案为设计原型。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经典作品。徽派建筑群众,人们在屋檐、门窗等出用图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民族图案中还有许多形式出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代表着美好的寓意。

3.2民族色彩的应用

色彩是强烈的视觉符号,能够直接表达设计思想,民族色彩可以分为黄、红、白、黑、青无色,代表着不同的寓意。红色代表喜庆,传递出胜利的信心与欢迎各界朋友的热情。黄色则代表财富,通常用于高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以便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视觉体验。民族色彩的象征意义,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民族情感。

3.3汉字的运用

汉字是民族文化中代表性的元素,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记载史实和日常交流的重要语言。汉字表意,与西方的文字表音的特点大相径庭,在外观上和书写上有丰富的艺术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方方正正的汉字寓意做人的堂堂正正,代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顽强民族精神。汉字的字体形式有行书、楷书等,不同字体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城市景观、公园入口处常见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汉字是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

4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4.1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技巧的融合

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必须建立在深刻挖掘的基础上。从众找寻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转化,成为创作素材,结合现代环境设计的理念与技术,实现审美情趣与原始元素的结合,完成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具体来说,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需要结合当前设计理念,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契合点上,突破传统的束缚,融入现代时尚的元素。

4.2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

第6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向国际市场打开大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都开始融入国际元素。在环境设计领域,很多境外的设计师在国内环境设计工程中中标,并参与到国内的环境设计活动中来。这让国内的环境设计行业在惊呼“话语权丧失”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国内环境设计领域传统、民族文化的缺失。进而在我国环境设计领域掀起了一股融合传统文化的浪潮,也因此,传统文化得以在中国的环境设计活动中重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科教文化行业进步迅速,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也逐渐苏醒,对外来文化开始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对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的国际和异域文化产生了异议,认为这些建筑、景观不能反映出自己民族的特色,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念。在这种社会和民众需求的推动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优势、局限性及发展思路

(一)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环境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以建筑设计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容易区分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更加趋向于建筑原本的形态,也就是说更加倾向于建筑的实用性。基本上当前建筑物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用。那么在建筑中除去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剩下的就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因素往往是非理性的,是为了提升更深层的建筑品格和审美形象才加入进去的,这就意味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这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种看法,单纯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对环境的塑造理念,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让环境塑造更加具有历史的沿承性,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审美追求,这是其他任何文化理念都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有儒、释、道三种学说,这三家在对文化的阐释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三种思想达到了空前的一致,都认为人和环境应该是和谐共存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这就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应该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沃土,将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融合的应用

(一)树立自信心,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国门的初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国内的环境设计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对西方思想和西方设计理念的模仿,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稳,这种思想的盲目和急躁退却以后,环境设计人员开始认识到环境设计必须根植于民族和国家的土壤,并以此为起点。我国的环境设计事业开始对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走上了一条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主体,应该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相信在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呈现出更加无可比拟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同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环境设计理念必将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迷信,能够让中国的环境设计回归到传统文化延续、传承和融合创新的道路上。

(二)对世界各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切发展和创新都源自于对旧有事物、理念、思想的总结与提炼,在环境设计领域,我国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外国理念的一隅,也不能逡巡于传统文化的桎梏。而应该博采众长,既要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研究一切外来文化,在了解自身的同时也了解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世界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差距,我们有什么优势,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环境设计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了我国和世界环境设计的最新发展,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环境设计的全面认识,才能清楚当前环境设计发展的方向。进而在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环境设计理念。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融合

我国文化不仅具备无所不包的广域性,同时也具备纵向千年的时域性。在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进步总是先驱,是历史向前的引路者。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行业也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点上,我们的环境设计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兼顾现代元素,并结合中国环境设计的实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传统文化是基于传统社会实际创造的,在现代环境设计活动中传统文化的结合应用一定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所以在当前的环境设计领域中,设计主体一定要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结合在现代社会的血脉中,与环境设计的现代元素一起促进我国环境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第7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论文摘要: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文化潮流,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问题又回到现代文化的阵地里。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角度重新感悟民俗文化,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走进语文世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得以光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之一,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语文。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今天,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探寻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一、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1.经典诗文背后氤氲着传统民俗文化的气息

通过阅读《江南》,可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亲水采莲民俗风情,通过理解《敕勒歌》,可以明白塞北草原游牧民族骑马纵歌的生活习惯。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2.名家文本里面荟萃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

“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已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鸭蛋、精神层面的鸭蛋,它更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承载着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应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视野和生命的历程去解读它,人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刻,学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华。端午的鸭蛋,就是一卷精神的胶片,上面承载着作者对童心的复苏、故乡的缅怀和对民俗风情的追念。

3.山光水色中间流连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子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山伟岸、水奔腾,草木有情,蜂蝶有意。利用好这些蕴含在文字、景色背后的人类几千年来赋予“物”的特殊含义,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

4.故事传说背后掩藏着民俗文化的精髓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经典的、优秀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些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且往往蕴藏在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了解悠久灿烂的华夏文化。

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曾说: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关系民族的命运与走向的问题。当前,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多,在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1.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比如举行一些“元宵节——我和花灯有个约会”;“清明——追寻英烈的足迹”、“端午——走进屈原的世界”等活动,对于发掘和弘扬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搜集身边的民俗风情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正是说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参观名胜,收集对联。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中介绍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教师可以在讲授了文本中对联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收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对联。这样,学生既能巩固文本知识,又加深了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家乡的西楚霸王项羽故里,泗水古国遗址、嶂山森林公园等名胜古迹,均有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 转贴于

3.开发乡土资源

在用好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努力开发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开发乡土资源,当以活动为载体。在明确活动目的、细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要放手由学生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坚记鲁迅先生所说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进生活,走进语文世界,走进语文课堂,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第8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一、合同履行中公司与农户的博弈关系

以契约为纽带的“公司+农户”、公司与农户垂直一体化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博弈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所占比重较大,为非合作博弈;后者所占比重较小,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式,为合作博弈。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公司+农户”中的“+”是指“订单”或“合同”关系,这种关系中二者是“零和”博弈关系。最突出的问题是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两个主体之间的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表现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同的违约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双方之间的合同的完全守约率仅20%左右,其余80%的合同,要么公司违约,要么农户违约。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农户可能会违约将农产品卖给公司以外的他人;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公司可能会拒收合同定购的农产品或者压级、压价收购,违背当初的约定。这种行为的出现,显然不利于农业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联盟关系。

二、农户高违约率的成因

(一)公司一方的资产专用性远远高于农户一方

一般而言,公司的土地、厂房、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等一经投入,就会产生专用性:用于加工大豆的设备无法用来加工蔬菜。而这种专用性本身带来的不灵活性就决定了其专用性资产准租金被农户剥夺的风险很大,也就是说农户违约、对公司进行“要挟”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公司与农户签了收购大豆的订单,到秋收时,农户可能要求提高收购价格(当然是在供不应求时),否则会以将大豆卖给别人相要挟。因为农户很清楚,公司如果不答应,就可能收不上来大豆,而那时即使市场上蔬菜等大豆以外的农产品的供应量很大而且价格很低,公司却因资产专用性的限制无法轻易将加工大豆的设备转换成加工蔬菜的设备,就只能承受因原料短缺而开工不足的损失了。这样,公司就可能答应农户的提价要求,也就是说农户的“要挟”会很有效,这必然纵容农户的违约。而农户一方,虽然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耕地、种子等生产资料在一个周期内专用,牛舍、羊舍等也因无法不花费成本地转换为其他生产资料,使得农户资产也具有一定的专用性。但农业生产的资产专用性相对而言有较大弹性:第一,有些资产只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专用,下一个生产周期很容易改变用途,如耕地,今年种大豆,明年就可以种蔬菜;第二,农户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其专用性资产的金额远远低于公司,所以农户的资产专用性准租金被剥削的可能性和被剥削的损失远比公司小得多,因此农户的违约成本一般而言要比公司低,就必然导致农户违约的多发性、而有经营实力也就是资产专用性较强的公司却不敢轻易违约。比如公司与农户签订了收购大豆的订单后,公司如果因当年市场供过于求擅自降低收购价格,当年可能会获得一些投机收益,但下一年农户就不会再与公司签订单种大豆、可能会转而种植蔬菜,而公司加工大豆的设备却无法在下一年转而加工蔬菜,所以公司会遭受更大损失。

(二)我国农户具有数量多、规模小、高度分散、实力薄弱的结构特性

首先,由于我国农户生产经营单位具有“小、多、散、弱”的组织结构特点,由此决定了即使农户违约,公司也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向千万个小农户讨要赔偿;其次,我国农户的弱质性决定了即使其违约、且令其承担违约责任,也会因农户没有或没有更多可用来承担责任的资产,而令公司方(包括法院)束手无策;第三、政府、社会,包括法律,普遍存在着同情弱者情结,农户违约,很容易博得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免于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三方面的原因,在农户违约成本很低甚至可以不承担违约成本的现实条件下,农户违约无疑很常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并不适于违约的事后法律制裁,更应从事前控制角度来降低合同违约率。

(三)公司自身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有限,无法提高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

公司一般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只有龙头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足够强,才有足够的为农户让利的能力,才有足够的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诱导”、“贿赂”农户来守约的目的,才能使违约农户因失去公司的庇护而遭受较大的损失――承受相应的“经济制裁”,才能真正增加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而我国有这样能力的龙头公司并不多,既使是国家级龙头企业也未必都具备这样的制裁能力。

三、改善公司与农户博弈关系、降低违约率的对策

(一)诱导农户增加专用性资产的投资

从公司角度而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比直接给农户投资更有诱导性。以蒙牛公司的做法为例,在我国乳业大战中,控制奶源是关键,为培育并稳定稀缺的牛奶原料来源,蒙牛公司通过提升牛奶收购价格、提供周到细致的技术服务等方式,诱导养牛农户对养奶牛所获高利益的预期和对蒙牛公司的忠诚,诱导农户自发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增加牛舍,而奶牛、牛舍都属专用性较强的资产。也就是说蒙牛公司想方设法在诱导农户主动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自愿承受专用资产的不灵活性,自然也就使农户承受了高额违约成本。如合同规定,农户一旦违约,蒙牛公司将拒绝再收购其牛奶,而农户将牛奶转卖给他人是需要转换成本的,尤其牛奶具有容易变质、不易保存的特性,若蒙牛公司拒绝收购,其投入的专用性资产便无法得到相应回报,就会遭受较大的损失,也就是说农户违约的成本就会提高。从政府角度而言,为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可从鼓励专业化生产相关的政策入手,诱导农户进行专用性资产配套投资。另外,农户随着市场观念的逐步强化,自身也有动力加大专用性资产的投资,以获得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率。

长远看,公司、政府、农户三方,都有促使农户提高资产专用性的动力,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户违约成本逐步提高是必然趋势。

(二)将公司与农户的非合作博弈关系转变为合作博弈关系

据博弈理论,在目前我国公司与农户的两种联结方式中,“公司+农户”方式中,二者之间关系是非合作博弈关系,是“零和”博弈,双方都强调个人理性、个人优先决策、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双方冲突较多,违约可能性较大;而公司与农户垂直一体化为股份(合作)公司的方式中,二者之间是合作博弈关系、是“正和”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强调效率、公平、公正。如果能将双方的博弈关系由非合作转为合作,也就是将双方由合同关系转为股份或股份合作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将双方融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违约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因为公司和农户变成了股份或股份合作企业的股东后,二者的利益就由相对独立(甚至对立)变成了统一。

(三)实行多户联保

农户的弱质性,决定其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用来担保履约的抵押品,但采用五户或十户联保的方式,其中一户违约,其余所有联保户的财产都得用来承担违约责任,这样就使农户的违约成本提高了五倍、十倍,可有效地使农户的违约动机缩水。这同时也解决了因农户的分散性、弱小性造成的公司无法向千万个小农户讨要赔偿的问题。

(四)公司方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有足够能力使农户对自己产生依赖预期,建立起内部淘汰机制

违约的主要诱因是价格问题,如果公司有经济能力给农户更多让利,使农户真正分享整个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农户的违约动力就会大幅降低。例如,河南宛西制药厂与农户通过订单建立山茱萸生产基地,合同中收购山茱萸的价格很高(公司以其经济实力让农户分享利润),农户享受着巨额收益,但合同中有一款明确规定:如果农户违约,公司在未来三年内将不再与其签约,三年后即使签约,收购价格也要低于无违约记录的农户。这样就建立起了内部淘汰机制,使农户真正懂得诚信的重要,也大大提高了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使得想投机违约的农户不再违约。但这内部淘汰机制的建立,是建立在公司的经济实力和公司为农户让利的经济意识基础上的。如果宛西制药厂没有能力将收购价格提到让农民心动的水平,或者宛西制药厂尽管有经济能力却仍肆意压级压价,都无法达到建立内部淘汰机制、提高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的目的。

(五)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建立“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第9篇:经济文化的统一范文

一、发挥统一战线联络广泛、凝心聚力的优势,努力建设工业强市

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是第一方略。近年来,我们坚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保持了良好势头,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较大压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统一战线汇聚了一批实业精英和经济能人,具有联络广泛、凝心聚力的独特优势,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工业强市建设的重要引擎。我们要加强组织,注重引导,让统一战线在工业强市建设中积极扮演好三种角色。

一是当好外来资金项目的引荐者。要充分依托统一战线工商社团平台,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人脉优势,不断挖掘统一战线的资源潜力,加强对外联络和交流,宣传推介常德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巨大的潜力,积极为他们来常德投资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在常德兴业发展,力争在招引重大项目、促进交流合作上寻求突破,有所作为,以实际行动推动常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开发。

二是当好非公企业发展的引导者。动员激励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在“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十字方针指导下,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进一步解放思想、励精图治,争当带头兴业创业的表率,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施展才智、创造业绩。要通过合法经营,努力做大做强企业,带动全市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在我市形成非公经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浓厚氛围。

三是当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建言者。组织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扣常德发展大局议大事,围绕常德发展战略谋深远,要紧抓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提升、加快城乡统筹、加强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重大事项和全局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多进发展之言,常献发展之策,善聚发展之力,真正将统一战线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转化成我市的发展优势。

二、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努力建设文化名城

文化既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资源,推动着地方发展,塑造着城市性格。常德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是中华道德文化、中国农耕文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当前,我市已经把建设文化名城作为全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力倡导“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明确提出了建设“善卷之都”、“诗词之市”、“文化名城”的发展定位。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党外知识分子,既是文化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和提升文化影响力方面承担着光荣使命。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立足我市实际,抓住关键环节,引导和激励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身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推动我市文化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一是要积极参与常德的文化事业。要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参与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参与善卷文化产业园、常德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在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中国·常德诗人节等品牌节会中注重发挥统一战线人才的作用,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体育等各项事业中注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是要积极参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文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人才队伍力量。要充分搭建统战工作平台,大力引进文化领域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端人才,重点引进文化管理、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营销等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及专业人才,努力打造常德的文化人才高地。

三是要积极参与地域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播。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加强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如搞好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的保护开发,做好《常德文库》、常德文化名城建设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节目等,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常德的历史文化,展示常德的文化魅力,打响常德的文化品牌。

三、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努力建设和谐常德

稳定与和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要求。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统一战线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把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体现到统战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统战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一是要搞好合作共事。在统一战线内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坚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在思想领域的侵扰;尊重和保障各界代表人士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进一步扩大各阶层、各党派、各界人士的有序政治参与,努力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融汇和谐的政治氛围。充分发挥包容各界、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各党派、团体间的联系,密切各族各界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