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特殊孩子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特殊需要;小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67-01
小学教学中注重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小学生中出现了很多行为有问题心理有偏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融入集体、性格孤僻、对待学习也是没有热情和兴趣。解决这种状况已是刻不容缓,并且要对症下药。针对当今特殊小学生需要的现状与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教育特殊小学生的方法与策略,促进特殊小学生的发展,积极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导致特殊需要小学生出现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重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已经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方向埋下了种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安全、信任感、温馨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家庭生活不和谐,会导致孩子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责任感、社交能力极差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父母对孩子管教过松对孩子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骄纵蛮横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道德观念薄弱。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格会使孩子变成冷酷消极的性格,对他人产生敌对心理甚至是攻击行为。父母要掌握好对孩子教育的方向和态度,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成长,使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迈出健康的第一步。
2、儿童自身原因
由于先天的遗传条件或是后天环境影响使孩子可能有身体或心理的健康问题,不能向正常孩子一样很好的接受教育,在班级或是受到冷落或是受到歧视,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可能并不会很清楚的意识到自身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其他的小朋友对待自己总是怪怪的样子,换下角度想一想,这样的孩子其实更加要我们去疼爱去呵护,不要让孩子在孤独中成长,更不要让不健全的孩子在孤独的状态下成长,这样只会使孩子所处的情况越来越糟。
3、教师的教育方法
始终坚信着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教育。教育其实就是另一种养孩子的方式,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怀着一颗包容博爱的心去关怀孩子去理解孩子。而一些教师的做法只会把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对待孩子毫无耐心讲解以后孩子不明白就马上变得不耐烦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孩子犯错误时不会正确的引导只是恶语相向言语攻击,对孩子进行变相体罚或是身体上的伤害,让孩子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厌师厌校的心理。
二、应对特殊需要小学生的策略探讨
为了让孩子们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家长学校老师社会要联起手来为给孩子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1、家庭中注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意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作为家长为孩子们做好榜样是重中之重的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作为家长要扮演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角色,朋友、知己、玩伴。一方面,培养孩子有独立的意识不宠爱溺爱孩子,孩子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作为家长就要放手要孩子去做,要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自信的意识,要孩子对自己所做或者要去做的事情都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好,家长此时要支持要引导要鼓励,当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会变得更加积极更加努力更加自信。最后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钻研,孩子在主动研究的时候也是孩子创造力开始的时候。此外,要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遇事首先不是想着去求救,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2、学校教师对学生做好引导作用
在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的今天,许多教师懂得让学生亲自去领悟感受知识的重要性。教师的使命是严肃的也是神圣的,我们要做传到授业解惑者,更要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散发出自己的一点光和热也都是幸福的。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待特殊需要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多注意多关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想法,从根本上解决特殊需要孩子的问题。教师的自身素质更有待提高,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该付出加倍的努力加倍的耐心,而不是极度的不耐烦和厌倦,轻易的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教师不仅仅要传递文化知识也要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教育,在孩子处于迷茫或错误的边缘时及时引导及时讲解。包容孩子的错误积极引导,心疼每一个在自己身边的天使,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将其放大培养。
3、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培养和保护
小学生是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因为孩子年幼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孩子们并不能分清事情的利与弊,作为社会人员我们要积极引导孩子共同帮助孩子们创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社会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面对这些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落实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界也要极尽指责发挥各自优势保护小学生,共同努力推动法律条例的执行,一些网吧不管孩子成年与否允许他们在网吧里打各种暴力游戏,也是校园暴力的一个原因,孩子们将在网上游戏的所见所为实施到校园生活中,不仅会给孩子们健康造成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困扰。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保护工作,将保护小学生作为一项全民事业来参与来完成。除此之外,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求知欲望以及对陌生信息的强烈好奇心,课堂知识以及社会信息对他们的思想都有很强的冲击力。
参考文献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或听到一些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采取极端手段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何那么多学生会无所顾忌的走上犯罪得到路,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下产生了家庭格局的多样性。许多受教育者处在一个个不完整的家庭,幼小的心灵受到扭曲,教育又忽视了他们所出的环境,更重要的事忽视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了他们心理不够健康。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我们每个人教育者的面前。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 帮助特殊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特殊家庭环境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 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离婚率、犯罪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只是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从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犯罪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
一、特殊家庭学生的特点
生活在特殊家庭里的学生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学生相比,因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因家庭变异所带来的教育方法不当,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都有着差异。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孩子由于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导致了其行为和心理的偏差,无疑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感到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对他们异常心理行为特征及时进行矫治,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讲,首先应该是家庭要努力改善外因,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其次,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改变内因。
二、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我们不仅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老师要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班主任要经常找这些同学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培养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家庭的不幸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
三、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让家长明确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
当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的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继父、母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祖辈代管家庭: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教育观念陈旧,文化水准较低,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学校对这些监护人更要作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联系,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避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总而言之,对待这群特殊的群体,我们应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要各方面全方位的积极配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细心、特别关心、充满爱心、非常耐心!特殊家庭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关注,教师从学校角度去促进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发展比较容易把握,但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促使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更有效。
参考文献: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特殊儿童先天的残缺及后天教育的艰苦,对家长的心理承受力是一个考验。调查发现,特殊儿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较之普通家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这对于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严重脱节的特殊儿童,是很不利的。
1. 情感层面失衡导致不良家庭氛围。
若不能理性面对孩子的特殊性,特殊儿童家庭往往会出现不良家庭氛围。或者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导致孩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任性、幼稚、依赖性强等性格;或者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形成孩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
2. 零批评与“护犊”情结,忽略心理潜伏期教育。
特殊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抓好幼儿期和心理潜伏期教育,就成了家长不可避免的责任,而家长往往忽略这两个时期的教育。不少家长甚至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仍旧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开脱,零批评与护犊情结极易养成孩子不负责任、任性、为所欲为的心理。不良心理品质一旦形成,后期的矫正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教育效果远不如将问题控制在未爆发时。
3. “笼养”、“圈养”现象严重。
不少家长出于种种原因,很少让孩子接触外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和误解。
4. 未能分类教育,忽略开发心理潜能。
特殊儿童障碍类型有别,残障程度不一,家长应根据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型、程度以及年龄阶段进行教育,如自闭症应给予更多的关怀,肢体残疾应加强大小肌肉训练,智力残缺应给予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和兴趣开发等。另外,应注意开发儿童的心理潜能,调动孩子成长的自身动力,从根本上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
树融合理念,促进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首先要理性接纳孩子的特殊性,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应充分认识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让特殊儿童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孩子学会与外界交流沟通,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怯懦、任性、粗暴、敏感等不良心理品质,树立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建立健全人格。家长要注意的是,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庭中的教育和训练应具有经常性、反复性和长期性。另外,家庭成员要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要发挥期待效应,开掘特殊儿童心理潜能。
特殊儿童的各类残缺障碍,导致了他们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相对落后的矛盾,家长要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积极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巩固习得的技能。同时,拓宽知识层面,发挥自我教育作用,通过期待效应开掘孩子的心理潜能。可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几个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制定相应的长短期目标,遵循小步子原则,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促进孩子自觉主动地成长和进步。
第三,拓宽特殊儿童活动空间,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 家长要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异常发展的早期实施系列的治疗、教育和训练,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健康水平。特殊儿童发育早期是他们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大脑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家长及时有效的干预、训练和教育,既能有效发展残疾儿童的素质,又能有效防止第二缺陷的出现。
2. 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鼓励特殊儿童克服怯懦、畏惧心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今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最后,家长言传身教,联合学校社区形成家庭教育特色。
家长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特殊儿童自理能力差,独立性弱,他们的教育过程充满了枯燥无味的重复,这就更需要家长提高心理素质,耐心地教育孩子。家长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探究残疾儿童的特殊心理,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王老师疾步上前,想去宽慰一下胖男生,可胖男生看到他走近,就跑开一段距离。为了让孩子留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王老师只有暂时不动,与孩子僵持着。他转过身问其他同学“他怎么啦?”一位同学走到他身边悄悄介绍了胖男孩的情况。这孩子脾气很特别,只要不合心意,轻则摔书、推桌子,重则撞墙、跑出去要跳楼。大家知道他的反应,一般都不去招惹他,平时只有一个同学和他走得近点,可以安抚他。这时,真有一个男孩走上去陪着胖男孩,把他抱住不让他伤害自己,胖男孩没跑,只是嚷得更大声了。
在后来与班主任的交流中,王老师得知了孩子的想法:他不想去扯别人的尾巴,也不想别人扯自己的尾巴――我不惹你,你也不要来惹我。老师让其他同学和他玩就是要扯他的尾巴。王老师感慨――要是早知道这孩子的情况,就不会自作主张拉他进游戏圈,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和朋友自主决定参与与否。王老师说:想起来后怕!要是自己硬要去靠上去企图说服他、要是]有朋友去劝慰他,要是孩子当时情绪一激动跑到楼顶……
学校里,像王老师这样,因为没有提前了解班级特殊孩子情况,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情感,甚至差点造成身体伤害的例子不在少数。对留守的孩子说“把你爸妈请来谈谈”;对单亲的孩子说“你没人管吗?”;对心理脆弱的孩子严肃地批评;对爸妈遗弃的孩子态度漠然;让身体不宜运动的孩子跑步……这些言行会深深地伤害孩子,让他们远离老师、远离同学、远离人群!
怎样让担任班级教学任务的所有老师在第一时间知道班级有哪些特殊孩子,他们都有哪些特殊便格外重要。
首先,我在学校42个班中进行了调研,初步统计, “特殊”孩子竟有73个之多!主要集中在身体条件、心理疾病、习惯不良、学习困难、留守儿童、离异家庭、人际交往困难、缺少自信、网瘾、情绪失调、经历灾难、责任感不强等几类, 然后,我设计了《班级特殊学生档案》,发给每个班主任,大家把班上交流过程记录下来。这是四年级(6)班雷老师记录的其中一页:
这样,班上的特殊学生就有了一个档案,便于查询、反思、借鉴。
第二步,班主任集中本班任课教师,在隔离学生的环境里与大家逐个交流特殊孩子的情况,教育教学中要注意的“”、分析导致状况的原因,探寻教育帮扶的办法,并强调档案“保密”――老师心头有数,绝不当着学生面议论,把孩子当作孩子,多关注他,让同学们关心他,让他不缺少朋友,不脱离班级。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家长并肩共育。
通过特殊学生档案的建立,班级特殊人群迅速锁定,教育更有目的,更人性化。这些孩子一直放在老师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小心呵护,深情关爱。因为各学科老师达成共识,特殊孩子得到特殊的爱,成长环境轻松了,教师的教育同步了,有特殊情况的孩子们渐渐在尊重与特设的氛围下放下压力,慢慢变得乐观、开朗,有的逐渐纠正自己的行为偏差,变得正常。
对于少数很特别的孩子,学校与心理健康教研员联系,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对重点个体情况进行咨询,预约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还建议家长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如果不能帮到孩子和家长,至少不把事情恶化。
学校还组织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班妈妈小故事演讲比赛,老师们在会上交流的内容感动了彼此,大家决定将特殊学生档案一直记录下去,成为教师心中永远的秘密。体育王老师也交流了自己与四年级(5)班胖孩子的第一次见面,第二天与孩子的真诚对话,以后与班主任的深入交谈,自己翻阅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资料,以后体育课与孩子的约定,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努力与变化的过程,他说:感谢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了我们了解他们、爱他们、帮助他们的机会。他们是断了翅膀的天使,是星星的孩子,我们走进他们,也会温暖自己。
【问题与反思】
1. 特殊学生档案的管理与记录一定要遵循心理与道德伦理,只是老师们的“内部资料”,不得与学生家长见面,不得成为取笑和打击孩子的依据,只是便于老师更快了解特殊的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并且,这个记录只是观察与教育的表面呈现,不能产生定论,不与孩子的操行评分挂钩,要以孩子的持续发展、人性关怀为宗旨。
2. 档案跟着班级走,教师变了,档案就要移交,记录孩子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随时记录更新。这就给老师们增加了工作,如果没有对档案透彻的理解与认同,会把这个记录当作任务来应付,不是真正有温度的关爱。
一、离异家庭给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
任何一个家庭的矛盾和解体,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孩子带来伤害。
首先是心灵的伤害。因为父母都是孩子最亲近和最爱戴的人。在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显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孩子很难以选边站。
其次是习惯的伤害。父母离异后,孩子的归属权和监护权虽然共有,但是一般在离婚时都会判决给一方抚养。
再则是行为的伤害。离异家庭的子女享受的父爱和母爱是很不全面的,更谈不上完美。有的父母离异后,远走高飞,各奔东西。
二、离异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责任
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是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但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为父母,我们要对自己的亲身子女的成长负责。因为孩子长大了将走向生活、步入社会。他们是造福于社会、还是拖累社会、甚至祸害百姓,这都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必须事先约定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必须育子女的思想观点和方式方法。
其三,必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爱母爱的真实存在。
三、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规律,也要讲究方法。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是不足取的。正因为是离异家庭子女,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更要讲究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教育规划、问题分析、具体做法等等。
一是要有孩子教育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事先的预测,对离异父母双方的教育职责有一个具体的分工。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其阶段性和特殊性;社会生活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干扰和影响;离异后的父母,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失去控制。所有,必须有教育规划或者教育计划,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预设方案。这样才能做到职责明确,措施得体。
二是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1)到校咨询法。按照分工,家长每隔一段时间要去学校找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2)交流沟通法。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要约孩子一起吃一顿饭或者喝一次茶。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让孩子感受父母之爱。(3)定期探视法。具体抚养方父母要提醒孩子,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对方家里走一走、看一看,通过帮助做家务事、一起吃饭,沟通感情,增进互信。(4)电话交谈法。离异父母要通过电话联系,互通孩子情况,提出教育建议,形成教育共识。
三是教育孩子要做到宽严适度。离异父母一般对孩子有一种歉疚心理。在与孩子聚少离多的交往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严管不足。常言道,“严是爱,宽是害。”虽然今天孩子会不理解,但是长大了他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职责。因此,孩子必须要由父母亲自管理和教育。有的离异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爷外婆去教育抚养。这其实是推卸责任的做法。记住,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领的。没有特殊的情况,父母应当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监护和教育。
四、学校和社会要重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
现实社会生活中,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孩子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增添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被动应付,而应当主动介入、积极应对。
一是学校要重视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据悉,成都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离异家庭孩子达29人,占学生总数的58%。可见,这个孩子群体的教育有多重要。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来探索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来专门负责这个孩子群体的心理疏导。学校政教处要重点监管这个孩子群体,从正面教育入手,加强学生教育;从行为表现的观察,防微杜渐,及时管控。班主任老师更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做好与孩子父母的信息交流和方法指导。
二是社会组织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把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纳入重要议题,探索家庭与社会共同教育特殊孩子群体的工作模式。社区(街道和村组)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对不承担教育抚养义务的家长,要开展法纪教育,督促父母尽责。单位组织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不谨守教育抚养孩子职责的家长,要通过会议宣传教育和个别谈话,督促离异父母落实教育养护孩子的责任。
一、 单亲家庭的教育现状
1.孩子的心理状况
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往往会感到自卑,他们在同学中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怕让人家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对集体活动不愿积极参加,严重者容易产生自闭倾向。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缺少自信心,他们的行为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也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严格的管束,在遵守纪律和道德品质方面出现问题,他们在闲暇时常常感到无聊,采用消极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不完成作业甚至逃学。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缺少父爱(母爱),很容易受到异性的吸引,从而萌发出早恋现象。这些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心理压力比较大,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制观念淡薄,个别学生由于交友不善,还会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家长的教育方式
家庭的不完整,会使家长的心态发生改变,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不少离婚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够或相互推卸责任,认为孩子跟谁生活,就应该由谁来教育管理。有的家长把离婚的过错都推给对方,给孩子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导致孩子的心理偏差;有的家长撒手不管,将孩子交由祖父祖母隔代抚养,实际上没有做到为人父母应尽的教育和管理责任;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是担心特殊的家庭会让孩子受委屈,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但不考虑其要求是否正确,如果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一旦满足不了他的愿望,便容易走向犯罪;有的家长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使孩子的独立能力得不到锻炼,容易形成怕吃苦的错误思想;也有的家长因为一个人带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达不到的时候常常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结果引起孩子的逆反,影响了彼此的感情,有的孩子因为怕挨打会离家出走,甚至夜不归宿。
二、 单亲家庭的教育对策
1.给孩子正确的心理疏导
单亲家庭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家长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更加积极向上,这样才能带动孩子的情绪往好的方向发展。家长应该教孩子正确面对这个问题,告诉孩子虽然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但对他的关心和爱不会减少,在这样的家庭中应该更加坚强和乐观。家长应经常和孩子交流,用关心的语气、亲切的语言去温暖孩子的心灵,鼓励孩子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2.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先鼓励孩子完成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孩子自理、自立、自励。再引导孩子帮家长做一些家务,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其吃苦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孩子可以在家务劳动中感受家长的辛苦,体会家长对他的付出,也可以借机加强亲子交流,增进感情,这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参与去帮助他人,感受身边的关爱,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3.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3―01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很好地诠释了老师的责任与使命。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生理心理正发生着很大变化。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又促使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孩子的成长,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论述离异家庭孩子初中阶段的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类型
1. 自卑抑郁型。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没有完整的家庭而导致自卑、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如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世界里,害怕和别人交流,内向、孤独,时间久了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产生抑郁,很可能出现自杀、报复等极端行为。在学校一些细节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感受,可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学习阶段经常会有亲子活动,一般父母和孩子会一起玩,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但却有很大隐患,离异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怎么办?这些孩子本来就非常脆弱,在活动中他们看着别的同学其乐融融,自然会想到自己,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2. 放任粗暴型。这些孩子主要是父母双方都没有监管,或者是管不住。由于放任自流、,他们易爆易怒,情绪波动大。由于缺少监管,很多会混迹街头、游戏成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在学校自然不服从管理,违反纪律,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温暖缺失型。离异家庭的孩子都缺少来自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爱。初中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青春期的他们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些孩子相比其他孩子更缺少爱。所以当有同学对他们好时,很快便会投入别人的怀抱,他们很多会谈恋爱。初中学生对爱还是比较朦胧,又缺乏保护意识,谈恋爱不但会伤害双方,而且有的处理不佳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即使是离异家庭,也应该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坏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感情有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一块应达成共识。溺爱、放任等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关爱就是陪伴,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点一滴都在孩子的眼里。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陪伴,陪伴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父母可以看书,还可以商量着和孩子的同学、好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这样孩子会觉得温馨,不觉得孤独,慢慢地也就习惯了。父母一方带孩子肯定会非常累,但是陪伴不能或缺 ,你的辛苦最好能让孩子亲身感受,这样孩子会感恩父母。
2. 学校应给予更多关爱。除了家里,孩子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学校是个大家庭,孩子能否快乐健康的成长,首先这个家庭要温暖。作为老师就要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中不能只谈学习,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用心交流。其实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不是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北大,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的交往,引导一些品德优良的孩子多给予他们关心,最好能让他们都成为好朋友。同龄孩子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没有隔阂,往往更能打开他们的心结,走出心理的阴影。在一些班级活动中要鼓励这些孩子多参与,甚至老师和他们一起玩,给予更多的温暖。平时的一举一动应给予充分关注,注重细节,多引导,及时疏导,积极沟通交流。
【关键词】关爱教育;教师心态;挫折教育;关爱学生
特殊教育学校,人们自然而然的想起:那是一所收容弱智儿童的学校。因而,很多人不愿进特校当老师,甚至有人对特校教师嗤之以鼻。在谈起子女就学问题时,有的父母不敢说出自己的孩子就读于特校;在谈起自己的就业岗位时,有的老师不敢说出在特校教学。虽然社会十分关心特校的师生,但还有人存在着学生是弱智学生,老师也好不到哪去的偏见。面对种种社会现象,我们特校教师如何去正视,如何安下心来当老师,又如何当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优秀教师呢?关爱是特殊教育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
1. 对学习要专心、对事业要忠心 特校是一种施行特殊教育行业的学校,是一所培养弱智孩子健康成长的学校。要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要使他们长大后生活能自理、事业能自立,我们特校教师必须付出何等沉重的代价 呀!要付出代价没有资本不行。 我们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学 哑语、学盲文、学护理、学会观察,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语言、声音、手势、抚摸等方式方法,与每一个孩子交流,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并产生共鸣。
(1)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们在听力,视力,走路,说话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无法自理,学习是困惑的,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去读写。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前功尽弃,走向极端。
(2)残疾儿童思想局限性很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少正确的定位,没有具体而又长远的目标,对前途对未来是很迷茫的。残疾儿童的思想波动常常通过外表展现出来,那就是痛苦和喜悦。
(3)残疾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容易自卑,感到自己不如人;他们容易失落,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他们容易懦弱,毅力和恒心不能维持很久。 由于生理机能的某一种或几种缺陷,残疾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学习成功时,他们的喜悦也是常人所无法体验的,万一失败了,他们会气馁,始终觉得自己不如人,感觉真是什么用也没有了。这时生活的信心随时可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消失。所以,我们特校老师必须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育人要得法,培育这些需要帮助、需要更多关爱与谅解的特殊群体,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只有用心对待。
2. 给孩子予爱心,给家长予关心 家长在教育中不自觉的错误,可导致孩子心理障碍加重、加深,并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弱智的孩子来说,势必使孩子更陷于自卑,产生“别人不喜欢我,爸妈也不要我了”的潜意识思想而自我否定。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仅会使其学习成绩、生活能力进一步下降,孩子未来的整体发展都会受到妨碍。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特校老师应做到给孩子予爱心,给家长予关心。应经常到家长家中,与家长切磋如何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如何帮助孩子学好文化知识。告诉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给予其自由的发展空间,而这不仅是学校能完全给予的。并告诉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必需经常鼓励孩子。身为父母者,必需常常这样激励子女,让他(她)享受温暖与关爱,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做为一名特校教师,要了解、关心家长的苦衷,告诉家长,我们不一定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一定要望子女成“人”。要渴望弱智的子女成人,谈何容易。因而,我认为,要培养弱智子女成人,首先要着重做好家长工作,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教给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希望家长把握好爱的尺度,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对母亲的依赖。要求家长对孩子既要十分体贴爱护,又不能娇生惯养;既要有一定的要求,又不能过分严格,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除了家庭教育外,还需要我们特校教师的双倍努力。在学校,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对焦虑的家长,面对弱智的儿童,作为一名特校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关心家长、关爱学生的心态。
3. 实施关爱教育,调整教师心态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生活。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残疾儿童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起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2)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操练”。残疾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中保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理品质,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关键词:特殊学校 心理健康 自卑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和他们的性格发展,在特殊学校学生身上,这点也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相较于普通学校的同龄学生,特殊学校的儿童由于其身体或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关注特殊学校儿童的心理健康,首先就要从了解他们的心理现状开始。
一、特殊学校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问题
特殊学校儿童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普通学校学生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在怀疑、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的表现上显得尤为突出。对智力缺陷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分辨识别能力弱于同龄人,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从而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交活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正常的交流互动以及部分人对这个群体的错误认识,不少特殊儿童的内心都会存在压抑、恐惧、冷漠,甚至喜怒无常的心理问题。由于自控能力较弱,这些儿童的情绪较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左右;由于表达水平受限,他们又很难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开心或愤怒的情绪。所以,不少特殊学校儿童因为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受挫和恐惧感,造成他们对社会的冷漠、甚至抵触态度。
2.家庭及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特殊儿童了解社会的第一步,也为他们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然而,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压力也很有可能导致这些儿童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压力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部分群体对特殊儿童差别对待,其二则是对这些儿童的过度关心。
一方面,在教育特殊儿童时,部分父母仅仅是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他们以正常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忽视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缺陷。一旦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他们进行指责甚至谩骂,全完忽略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从而造成他们自卑性格和偏执个性的养成。另一方面,部分父母和社会人士对这类孩子的过度关注也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频繁出席于各类慈善晚会的捐款现场,经常被好心人作为捐款捐物的对象,同样令部分特殊儿童产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长期强调这些孩子的弱势群体地位使他们将自己摆在了一个需要援助的、弱者的角色上,好心人士的过分善举在无意中也强调了他们在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从而让他们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进而表现为懦弱、自卑的心理问题。
3.学校心理教育缺失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国的特殊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部分地区,特殊学校还仅仅是收容特殊儿童的收容机构,教学设施、教育方法、师资力量都极度短缺,更谈不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和实时监控。即使在一些大城市,特殊学校的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文化素质为出发点,以帮助这些儿童走上社会为目标的讲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心理疏导的过程。
这些过程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较为快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而陷入急躁、自卑的情绪,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在无形中受到损伤。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缺失也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错失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加剧。
二、改善特殊学校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1.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咨询是一种交流式的治疗过程,针对特殊学校儿童缺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现状,心理咨询通过建立起这些儿童与外界对话的桥梁,让这些孩子在对话中放松自己,进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不同于一般心理咨询流程中学生与咨询师的面谈,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活动应该从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通过音乐、绘画、做游戏等方式,将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暴露,相关老师通过解读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反馈出的不同情绪,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互动,与他们成为朋友的过程。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老师们应该尝试更为简单明了的,游戏式的方法,在玩闹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它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产生综合性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通过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使他们找回信心,回归主流社会。
对特殊学校的儿童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死记硬背式教学也不适用于那些智力存在缺陷的孩子。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本就以娱乐的形式为主,在这里,寓教于乐的过程不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过程,也是营造整体环境轻松愉快的过程。
通过在学校范围内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可以使这些学生在接触外界时减少产生畏惧心理的可能,从而让他们敢于迈出封闭的内心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与此同时,老师应着眼于培养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非提高他们的应试成绩。通过培养部分孩子的艺术天赋,激发他们的自信,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3.三方联动,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儿童与普通学校儿童的互动
对特殊学校儿童的关注始终是社会的焦点话题,他们的健康成长则需要校方、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家长需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孩子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愉快环境。学校则应展开对特殊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他们提供互相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找到他们能力中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社会则应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坏境,在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给这些孩子一个平淡过度的空间,让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社会。
为实现这几点,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特殊学校儿童与普通学校儿童的互动来实现。通过与同龄孩子的交流,游戏,放松特殊儿童的内心压力,通过娱乐的方式实现压力的释放和内心的平静。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举行定期活动来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点,从而引领他们欣赏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