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影视作品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生态日益恶化的严峻现状,高校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利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将影视作品作为生态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来增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无疑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33—02
收稿日期:2014—09—01
作者简介:马爽(1991— ),女,辽宁营口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一、利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影视作品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要想重新建立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就必须大力推广生态文明观念,使人统治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利用自然,使其造福于人类。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保护意识传递下去,加强整个社会对生态文明保护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要想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就必须将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因此,高校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功能,将生态文明题材的影视作品引入到课堂中,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和行为去感染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学会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意识到保护生态文明是自己的责任,进而将其意志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上去,这是高校在思想政治课中引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初衷。
二、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三)实践指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教育。运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活动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纪录片《守望》就充分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该片细致地描述了福建人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保护大自然的平衡发展以及与大自然和平相守的感人故事,也提出了今后我国环境将面临的生态难题,以此来警示众人。
通过此类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的大学生将其所接受的思想认识、道德内容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继而将这种优秀的品质转化为现实行动和行为习惯。
三、生态文明影视作品的发展方向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视作品的制作方必须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平台,将影视作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去,这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实需要。
(一)倡导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弘扬生态价值观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对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美丽、文明、和谐、无污染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摇篮,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这一主题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书本式教学,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创作影视作品时,要想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倡导生态文明的主旋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主动关心生态问题,主动参与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弘扬传统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明行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生态文化的论述,例如: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所提倡的不杀生等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充分体现了古代先人对生态文明的极大重视。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与心愿。
作为具有社会教化作用的大众传媒,在建设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来弘扬我国传统的生态文化思想,使大学生在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之后,能够自觉地抵制和反对任何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并努力将生态文明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参考文献]
[1]孟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沙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朱大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责任[J].天中学刊,2002(5).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屈朝霞(1971-),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党总支副书记,教授;董国静(1988-),女,天津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硕士研究生。(河北 保定 0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项目编号:201301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17-02
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下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以来,短短三十年中,我国的经济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表现在生态环境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而言,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引入了竞争机制,竞争必然导致资源消耗加速,环境污染加重。其次,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极其落后,我国必须把所有精力都集中于经济建设,却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再次,由于科技落后、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对资源开采过度,利用率低,对环境也是只顾污染、不思改善。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我国目前面临极其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匮乏,水资源紧缺,全国有2/3城市处于缺水状态;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5%;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严重,60%以上的河流遭到中度和重度污染,25%地下水污染严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灰霾现象,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占大部分;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石漠化面积占1.3%,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改善生态环境,也采取了很多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这些努力还是不够的。因此,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视,并于2012年11月8日十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论述。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所谓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而生态文明建设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制度和行为都是在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属于意识观念范畴,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出了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的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一定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展开的,目的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主要方式是教育和影响。为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教育和影响两个方式入手:
1.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方式
教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对“人类社会中大量的、独立而专门进行的关于知识、技能、道德等的灌输活动、传授活动、引导活动、构建活动、交往活动、对话活动等的泛称”。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是学校组织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活动。这里所运用的只是教育的狭义概念。
教育的对象应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学生。因为,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能力强,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用教育的方式使其树立生态文明观能够取得更高的效率。教育应主要囊括以下内容:
(1)生态观教育。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自然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加以改造。但是,人对自然的改造不是盲目无节制的,而是要依据自然规律并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观是科学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中应作为核心内容。因此,在学校的“两课”课堂中,应凸显生态观的教育。
(2)生态现状教育。当前,我国乃至全球都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然而,青少年学生在校园中生活且把所有都集中于课本学习上,以致于他们不能全面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程度和后果的严重性。因此,在课堂教育中应适时穿插时事,让学生们清楚最新的“数字”,这样能让他们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3)生态道德教育。高尚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由于不良思潮的涌入和家庭、学校教育缺失等原因,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逐渐偏离轨道,他们意识不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高尚的行为,也看不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是可耻的行为,这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生态主体地位,增强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性,自觉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和义务。
(4)生态实践教育。理论的学习需要联合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中应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污染区、清理污染物等,这样可以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激发其环保动力。
2.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持久、稳定的方式
全社会的人多而分散,且各个群体的特征不同,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教育,只能采取影响的方式。影响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抽象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的结果持久性、稳定性比较强,同时,作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影响的方式上,可以进行以下努力:
(1)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人具有社会属性,都是社会的人,其生存和发展时时刻刻都受社会氛围的影响,因此,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对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微博等媒介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大力倡导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倡生态文明思想行为,加强积极引导,同时杜绝不健康思想行为的传播。
(2)发挥典范的影响作用。典范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在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中,要多发现环保典范,公开进行宣传表扬,并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这样会起到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影响作用。同时,对反面案例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惩治措施,发挥“反面典范”的作用,以一儆百。
(3)鼓励学习西方成功经验。对于西方的思想行为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大成效,提供了很多经验,应该加以借鉴,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在治理雾霾方面的经验,德国、日本、瑞典、法国等国在处理垃圾方面的做法,以及欧洲各国在生活细节方面的环保经验。应该大力倡导人们吸收这些成功的经验,以此督促自身的行为。
(3)大力倡导互相监督行动。已定政策法规只有在监督之下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人们的行为在别人的监督之下会格外加以收敛。互相监督不仅要在人与人之间倡导,更要在家庭与家庭、企业与企业、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以便在互相监督之下实现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这些发展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议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育和影响两种方式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西涛.生态文明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史志,
2012,(3).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张正江.论教育的多重内涵[J].理论视野,2010,(4).
[4]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郑士鹏,陈术文.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赜[J].求实,2013,(1).
[6]黄鹏坤.试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作者简介:周芬芬(1982-),女,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谢磊(1975-),男,湖南湘潭人,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南华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阈下环保专业大学生开放性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22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6-02
高等学校是知识的摇篮,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场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必须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拓展和充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四大方面。
一、生态文明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理论是被实践反复证实了的科学真理。它是由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等构成的理论体系。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1.生态世界观教育
生态世界观是生态意识的基础。所谓生态世界观是指人们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根本观点。生态世界观的理论化被称为生态哲学。[1]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生态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批判资产阶级生态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生态世界观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应然”层面,即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理想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二是“实然”层面,即资本主义是如何现实地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的。在“实然”层面上,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资本的本性是造成现实世界生态危机、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在“应然”层面上,生态世界观告诉我们:要消除生态危机,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世界观是最科学的生态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必须加强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所谓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态伦理关系的根本观点,包括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标准、生态价值意义等。在生态伦理价值观上,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在生态具有伦理价值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同认识。E·温克勤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对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各持不同的观点,对人和各种生物的道德地位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却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生态学是一种伦理学”。[2]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在马克思看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学科。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3]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以生态和谐为根本价值取向,既反对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赞成片面的自然中心主义。我们必须用生态伦理学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3.生态审美观教育
生态美学是现代兴起的一门美学学科。生态美学的核心是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的主旨是揭示生态美的本质及规律。所谓“美”,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产生的审美感受。根据审美对象不同来分类,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其中,自然美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人们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界的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美”。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古今中外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标准,那就是“和谐即美”。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对自然美的模仿。“自然界喜欢矛盾,并且从矛盾中而不是从相似中逐步形成了和谐……显然,艺术在这一点上模仿了自然。”[6]人同自然的和谐协调,构成了“生态美”。所谓生态美,是指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有机统一,它是形成现代艺术美的前提。在高校开展生态审美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审美情操。
二、现代生态科学教育
生态科学也叫环境科学,是生态文明意识的核心内容。所谓“生态科学”,可以定义为:探索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海克尔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海克尔于1866年撰写出版的《普通有机体形式学》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7]20世纪50年代,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从而推动生态科学趋向成熟。英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斯坦勒强调指出:所谓生态系统,应当包括地球上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环境化学物理因素(土壤、河流、空气、气候等因素)。“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因为它是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为基础的。”[8]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态环境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众多生态科学的专门学科。生态科学教育就是要把各种生态学科知识传授给广大学生,使广大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科学的内容和方法,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奠定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现代生态科学是一门内含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环境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化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等许多学科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生态科学又得到了新发展,形成了环境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以及文化生态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科学教育时,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将生态科学知识融入其所学专业中,使大学生能够更加热爱学习现代生态科学。
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必须用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来教育大学生,丰富他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历史文化底蕴。
1.儒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儒家思想包含丰富的生态和谐理念。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关于“仁爱”、“中庸”等思想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周易》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确表明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观念。孔子在《中庸》一书中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儒家关于生态和谐的思想,从本质上看,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和谐。孔子强调,“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荀子则强调“不夭其生,不绝其长”,[10]等等,他们都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阐述了人类在物质生产中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达到人同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儒家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中国古代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化渊源。因此,我们应当以儒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教育大学生。
2.道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道德经》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作,集中阐述了道家生态和谐理念。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传统生态和谐理念的基础。道家强调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道家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在老子看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具体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庄子进一步强调,自然是世界万物的本质。自然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万物的归宿。因此,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如果把人与自然界分离开来只能是自取灭亡。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1]推崇生态和谐,是道家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道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道家的生态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和谐文化的精华,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因此,必须把道家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3.佛家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中国古代佛家的生态文明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观。佛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主张“万物一体”。在佛家看来,生命作为世界的主体和生存环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果联系之中。一切生命都是自然界的产物,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自然界,那么生命就不可能生存。二是众生平等的生态价值观。在佛家看来,生命是人类和一切动物及植物所共有的,一切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众生是完全平等的。人类因其具有意识和文化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人类不能因此而伤害其他生命。佛家认为,一切生命皆有佛性,世界上的生命在本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一切生命都应当值得人们尊重。三是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佛家不仅强调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强调要关怀其他生命体。佛家甚至主张,在必要时应当放弃自己的利益,保护众生的利益。儒家认为,世界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应当善待众生,关爱生命,反对杀生。为此,佛家要求佛教徒素食、放生。佛家的上述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因此,应当把佛家的生态文明思想有选择性地纳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之中。
四、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而且需要严格的行为规范来约束,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来引导。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法律及政策教育。
1.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教育
所谓“生态道德”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道德规范。只有用这些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广大公民特别是大学生,才能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德伦理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使之自觉遵守生态文明的社会公德,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态人”。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提升生态道德素质,并外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2.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教育
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包括两大类:一是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二是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这两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各有其特点,前者具有自发性、软约束等特点,而后者具有强制性、硬约束性等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律行为规范教育,使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制度化,才能保障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因此,生态文明法制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法制教育主要涉及到国际、国内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关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生态文明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自律精神,自觉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包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美丽中国”的建设战略目标,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具体政策。必须将党和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纳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之中,通过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使广大大学生深刻理会并自觉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战略和具体方针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现代生态科学教育、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方针政策教育。其中,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是基础和核心。必须以生态文明理论为主线,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普遍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为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5.
[2]E·温克勤.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M].国外社会科学,199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5]杨伯俊.论语注释(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
[6]吉尔伯特.美学史[M].上海:上海释文出版社,1989:88.
[7]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
[8]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
[9]黄磊.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
2007,(8).
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众所周知。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近些年来。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已经认识到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90年代以来,前些年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校园环境文化。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1 传统道德内容中的众多精华,今天仍可与时俱
进,仍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要求正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在一部分人中滋生了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出现了损公肥私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传统道德中的正义和义利之辩的教育,对他们日后处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作出正确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爱人”思想,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和谐精神。处世待人,诚信为本。老子也强调“言善信”,就是所说的“说话算数”。近些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由于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消极影响,这一道德要求经常受到破坏。所以要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以诚信自我约束,会使社会文明程度有更大的提高。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时代的奋斗目标传递给学生。
还有传统中的宽恕也具有和谐精神。宽恕这一道德规范,大致包括:1)要宽容、宽厚待人,不要过分地挑剔人;2)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要有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量,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意见;3)要容许别人有过错,宽容人、谅解人、饶恕人。
传统爱物的道德思想具有和谐精神。爱物是仁爱规范的进一步延伸,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尊重自然、取物以时、取用有度、物尽其用、保护野生动物等。现阶段最重要的认识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从古至今是一以贯之,但近年来也确实出现了某种不良现象。尤其中小学生不经历创业的艰苦,坐享父辈的劳动成果,再加上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勤俭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了。
中国传统道德所讲的自强,是立志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自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强,而不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自强,这是中国传统道德自强的基本精神。国家和民族的自强,固然要靠每个人的自强,但还必须有人们的团结合作,自强才有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更强。
谦虚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大美德,也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谦虚道德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应当尊重别人,对人恭敬有礼。谦虚道德表现在学业方面,则应当采用诚恳虚心地向他人学习的态度,以不断地增进自己的学问和才干。每个人都应发扬中华民族的谦敬美德,虚以处己,敬以待人。
孝是做人的起码的道德。在中小学生中加强孝行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独生子女受父母的宠爱,但如果没有孝的教育势必使学生养成自私的毛病,再加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子女赡养老人的困难加重,如果不进行孝行的教育,也许今后会出现不“赡养”老人的情况。进行孝行的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感恩的心,使之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与人和谐共处。
2 家庭教育方面家训也起到巨大作用
中国古代的家训是传统道德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传统家训的教化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究其根本,却始终是围绕齐家治家、教诫子弟、处世指导三个方面展开的。在公民道德素质养成的内容上,弘扬传统家训教化的积极因素,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家庭教育优劣得失、家庭文明程度高低反映和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状况和文明程度,而这又依赖于家长的道德素养和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家庭教化应成为家庭成员积淀道德品质、建设道德文明的重要环节。
3 从教育的功能角度分析,应该让传统道德充分
发挥作用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包含传承道德的含义。公民道德的培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的确定,需要从传统道德中汲取营养。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构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协助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确立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定位,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德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古老的道德文明传承下去。
一是围绕开展的“三严三实”为主题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与我局“两创两守”赣抚平原文化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谋划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重点组织职工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教育职工守纪律,讲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心中有敬畏,头上有戒尺。自我约束,遵纪守法,以增强职工安心基层,恪尽职守,严于律纪,甘于奉献,尽心尽责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稳定工作。
二是把始终把防汛防旱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抓紧抓实抓好。年初制定了度汛抗旱方案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将防汛工作任务责任到人。严格执行站负责人24小时带值班制度,做到了从组织、思想、措施和物资的四落实。同时,加强了站辖区内强对流天气及台风对雨情水情和工情的影响,严格服从局水情调度,尽量减少灌溉内涝损失,科学调节好防汛和农业灌溉与发电生活用水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今年张王庙发电厂又创发电量新高。尤其是今年遭遇历史罕见的冬汛,及时发现报告船闸上游水毁工程的抢修修复工作,确保了防汛抗旱工作全胜。
三是加强对站辖区水利工程建筑物检查和各种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及巡堤查险工作。针对船闸设备老化严重,及时更换维修了船闸旧液压油泵、电机和电磁阀等,对所有机电设备进行了严格的维修保养,为通航及防汛供水服务提供安全保障。今年重点加强了巡堤查险违章行为教育协调及劝阻制止工作,加强了对东总干渠沿堤村民法制宣传教育和巡查监督管理,尤其是在防汛抗旱供水高峰期间,加强了科学调度和巡堤次数。特别是对东干渠李渡东南大桥清除围堰及正在新建的李渡大桥进行监督协调工作。认真执行局要求,积极协助配合进贤县政府采砂整治行为的协调工作,对抚河采砂船严重影响工程建筑物安全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有效地劝阻制止,确保站辖区内安全稳定。对大桥及桐家巷段在渠堤上乱倒建筑垃圾排污进行综合执法,对周坊节制闸启闭运行及闸前树枝水草障碍物的清除达35次以上,有效地保障了灌区输水用水安全。
四是加强职工生产安全教育管理,认真排查安全工作隐患,建立风险安全责任制,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一年来,开展了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大排查,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月和公共宣传节能周活动。教育职工时刻按照九个安全的要求,时刻做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讲安全,认真做好防火防盗及工程运行安全生产大排查活动,并将安全检查问题整改到位。特别是加强了个别职工教育帮助安全管理工作,每逢重大节日及重要工作要求,都建立了严格的职工值班带班零报告制度,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是全面实行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站院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局考勤考核制度的管理,做到工作任务责任到人,检查考核到人,奖惩处罚到人。加强站院环境管理,将日常管理卫生责任区划分到个人,养成职工尊重劳动,保持职工室内务干净整洁的良好习惯。一年来,加强了职工廉洁自律学习教育,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的要求,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坚持执行制度人人平等,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在计划数内,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搞好职工生活和用车行车管理,在公车使用方面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尽量做到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确保了车辆未发生安全事故。
六是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职工除参加局有关学习培训教育外,站里还每月针对职工素质技能情况,专门制定学习教育培训计划,由组长以上干部职工现场授课,并对全站职工进行现场直观学习教育培训,提高了职工业务技能水平和管理素质,并收到良好的培训实用效果。
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辖工程建筑物及站院面貌环境依旧,渠道管理难度大,违章行为执法手段较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加强改进。
明年主要工作要点
明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一定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确定的规划改革思路,奋斗目标,总体任务。结合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的要求,着力抓好常态防汛抗旱与冬修工作,重点协助配合病险水闸工程改造与站院环境建设。加强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修保养,加强渠堤巡查违章污染及分水口管理,全面实行工作量化管理考核制度,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与安全生产工作,为提升基层管理水平及工作绩效,创建生态文明灌区而努力工作。
1、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巩固“三严三实”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成果,守纪律,讲规矩,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进一步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强化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干部网络教育,抓好职工思想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按照局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及管理要求,努力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2、抓好防汛抗旱与冬修工作,加强站辖内雨情水情和工情管理,确保工程建筑物和机电设备运行安全及生产生活的安全。
3、加强渠堤及分水口管理和违章建筑巡查污染管理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李渡新大桥跨东总干建桥巡查监管工作,督促清除建桥围堰及建筑垃圾,确保东总干渠输水能力与用水安全。
4、重点协助配合病险水闸工程改造与站院环境建设。加大主体工程建筑物改造及站院环境的整治工作,提升工程管理形象和改善站院环境面貌。
时间:20*/10/25
地点:校园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环保;培育
2015年的冬天,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雾霾连天,北京甚至在12月8日了首次空气质量红色预警,空气质量预报中不少城市的PM2.5超标上百倍以上。2015年12月12日,法国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上,196个《公约》缔约方国家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议》,制定了1.5℃的减排愿景。世界各国第一次承诺共同控制碳排放,以增强地球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共同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可见,低碳环保思维、低碳行为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更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
1 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内涵及意义
1.1 低碳环保意识内涵
低碳环保意识具有丰富内涵,它包含生态平衡理念、可持续发展及平等观念、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和创新发展理念等多重含义。所谓低碳,就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低能量、低消耗进行正常甚至高效的生产,提倡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厉行节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是一种新的行为习惯。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时尚的生活方式,不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它通过个体的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总体碳排放的控制,以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培育低碳环保意识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我国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据报道,中国将在2016年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而做为教育主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的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1.2 培育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重要意义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和素养的合格高校毕业生,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低碳环保意识培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人类生存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产生存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党的十五中全会上又提出了“健康中国”理念,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给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低碳环保思念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
1.3 高等学校要注重培育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合格大学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久健康发展,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到工厂、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具有低碳环保意识的人才,只有全社会都积极主动地倡导和践行低碳行为,生态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才会畅通,才会卓有成效。
2 培育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应积极主动全面地培育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以适应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需要。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的培育,应该贯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的整个过程。
2.1 利用媒体平台宣传
学校建立低碳环保教育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充分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宣传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会议精神和思想,不断加大低碳环保教育宣传力度。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媒体,在学生微信、QQ等多种自媒体交流中,宣传低碳知识,相互促进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形成。
2.2 优化低碳育人环境
教育育人,首先要做到环境育人。而低碳意识的培育更需要一个低碳的环境,这对学生的低碳行为是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校园绿化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低碳环保的因素,如学校的所有建筑物都建设成为具有绿色环保标志,实质性地在用电、用水方面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校园照明路灯尽量多地使用太阳能灯具,教室走廊、图书馆张贴低碳环保的宣传画,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处处能感受到低碳行为的重要,节约水电的必要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同时也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逐渐加深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未来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好思想准备。
2.3 开展各种低碳活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要做好低碳环保思想意识的渗透,可以“春雨润物细无声”,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低碳环保教育活动来实现低碳环保意识入眼、入耳、入心。如组织开展系列低碳环保知识讲座、大学生低碳环保主题演讲比赛、大学生低碳环保主题征文比赛,让全体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低碳,什么是环保,什么样的行为才是低碳环保行为。组织全校学生低碳环保知识竞赛,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低碳环保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评选低碳环保校园之星活动。
2.4 低碳环保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永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意识的培育,更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学校在开学初备听评审过程中,教学管理机构、学生管理部门要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提出关于低碳环保教育方面的明确要求,在教学中不但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礼、学会生活、学会交际;并进一步做到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必须渗透低碳环保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2.5 成立低碳环保社团
指导学生成立低碳环保社团,有计划有目的的宣传低碳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环保行为。大学生社团成员具有爱心,对环保具有高度热情,并且分布在各专业和班级中,他们的低碳的言行,对其他学生能起到很好地示范作用,能有力地促进低碳环保行为进班级、进宿舍、进餐厅。低碳环保志愿者和低碳环保社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促进了低碳环保行为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杜悦英.气候谈判的巴黎新局[J].中国发展观察,2015(12):5-6.
[2]北京中工干教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节能减排工作・低碳环保生活[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136-138.
关键词:中职 思想教育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34-0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正处在发展期和叛逆期的特殊青少年群体,也是思想教育的重点对象。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进展;和谐的校园氛围,则可以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生人格培养,也有利于校园建设和学校发展。
1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中职学生大都在16~18岁之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进行有效思想引导的最重要时期。另外中职的学生在毕业后,绝大多数将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也将会游离在党团组织之外,所以这也是党团组织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引导的最后时期。
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表现总体良好,多数学生具有比较坚定的理想信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领导,入党意愿也较强。多数学生对祖国和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以贡献祖国、服务社会作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充满热情。中职学生已经能更好地与同学、老师相处交流、表达想法意见,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得到增强。
因传统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中职学生大多是普通高中的落榜生,且以农民、普通工人、个体工商户和无业家庭为主,家庭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因素造成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相对落后。这也使得他们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对前途更加感到迷茫,自信心缺乏较为严重,心理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具有较多的烦恼和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对就业的担心、缺少学习动力、家庭负担重等方面。此外,还有较多学生表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表明,中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实际的困难,并且已经对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诚信意识缺失、法纪观念变淡等。
2 学生思想教育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行为态度。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规范他们的行为,塑造出诚恳、自信、有责任心的人。这些都是和谐校园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学生思想教育是中职学校向学生宣传和谐校园建设理论思想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教育课的理论宣传作用,广泛宣传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建设思想,能使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方法更好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通过案例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及热点事件。宣传先进典型,树立科学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弘扬正气,监督和鞭挞校园内不和谐现象,营造优良的校园风气。
学生思想教育激励学生为理想、未来而努力奋斗,为祖国、为社会积极奉献。改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增强学生的信心,促使中职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积极的学习热情,热切的实践激情和自信的人生态度还可以激励学生改变迷茫的状态,使之不易受不良习气影响,进而减轻校园管理压力,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改变学校的精神面貌。
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答成长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出中职学生强健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处理各类矛盾冲突,以及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实际困难的能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化解各方矛盾,促进不同学生群体的融合,减少各类不良情况发生。
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对学生行为道德引导,培养和塑造学生诚信守法、文明礼貌、相互关爱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校园次序和校园形象。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融洽相处,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形成对不良思想、不良行为的强大免疫能力,保证校园的和谐次序,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3 和谐校园建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和谐是不同事物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和谐校园则是一种内和外顺、稳定有序、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一种以校园为纽带,各类教育要达到素优化组合的整体育人环境。和谐校园建设中最为根本的就在于校园的文化建设,它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增强学校软、硬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谐校园环境下,学校教育工作协调运转,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合力发展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和谐校园建设是培养学生优良美德,促使学生健康、全面、综合发展,并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之根本。只有建设好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孕育出高善的情操,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也才能使学生思想教育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和谐校园建设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人际环境和学习环境,提升了学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方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自我意识较强,直接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教学方式,其效果已然不大。但中职学生在思想上仍然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和谐校园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益于学生身心成长的文化体育活动,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既能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够更好地陶冶的学生性情,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教育环境和谐发展。为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乃至延伸至家庭、社会的,全方位的良好外界环境。全面位促进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质性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
和谐校园理论促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自身的转变和发展,使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谐校园以人为本的理念、理想教育的信念以及文化育人的原则,既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借鉴,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和谐校园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能更加符合学生、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及需要,能更好地引导中职学生成为道德高善、立场坚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4 学生思想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协同发展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保证优质的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可以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既是思想教育工作成功的环境保障,其本身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协同发展,需要以学生思想教育为核心,大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保证和谐校园建设的成功及完善。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工具改善学生思想教育的条件和方式,使学生思想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通过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促使学生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认同及参与,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及建设质量。通过和谐校园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和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实际效果的取得。
用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改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思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由监督、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密切相关、相互促进,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重要因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岳杰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1):26-28.
[3] 王铁江.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5):92-93.
[4] 李兰香.论提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15-116.
[5] 刘忠珍.浅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健康人格教育[J].职教论坛,2009(8):42-43.
[6] 孙志成.中等职业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5):34-35.
[7] 孙贺,傅丽萍.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的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51-52.
[8] 余文龙.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机械职业教育,2008(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