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

第1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消费对满足大学生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概念、内涵及作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消除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和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用于生存消费的比重下降,用于教育、休闲方面的消费逐年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与一般群体的文化消费相比,大学生文化消费必须更突出满足发展层次的需要,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文化消费概述

(一)文化消费研究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人类一种有特殊意义的消费活动,有着与物质消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趋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一般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

(二)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消费是一个有形的消费过程,它对人的作用只体现在消费的过程,或存留短暂时间,而后其价值便自行终止,一般用来满足人们生存(或生理)层次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个无形的过程,对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心灵和行为,甚至左右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一般用来满足享受、发展(或友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大学生是文明社会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特殊群体,文化消费也应成为他们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消费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进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培养高级情感,改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但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生理发育已趋成熟,思想活跃但容易偏激,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消费欲望强烈但鉴别能力低,各种消费的观念、方式等都还尚未定型,因而各种畸形的文化消费方式,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内容,都有可能给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引导。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消费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

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消费主体(大学生)、消费客体(文化消费品和劳务)和消费环境(主要指真实存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质量就是反映三者结合中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三者质量高,结合的好,消费质量就较高;否则,消费质量就较低。

从大学生文化消费活动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需求强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消费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只追求一时消费的满足,忽视终极发展即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理性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34.1%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40%是为了调剂生活,20%两者兼有,2.2%表示说不清,2.2%表示是凭自己的兴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消费目的的认识是理性的。但从他们的实际消费活动来看,却绝大多为娱乐消遣、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从消费环境来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家庭消费注重实用、社会消费崇尚娱乐消遣等,给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导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校从育人的目的出发,供给较多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努力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自身结构单一、内容远离现实,不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另外,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商家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高品位文化的辨别和欣赏能力,或者为了谋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良知,不利于大学生文化消费市场的净化。目前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流行音乐,卡通游戏充斥大学校园文化市场,尽管反映了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倾向和消费兴趣。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带来了一些误导作用,冲淡了他们对主流、精英文化消费品的关注。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的提升。

(二)文化消费品供给不足,又浪费严重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比较丰富,但与他们急剧膨胀的消费欲望相比,还十分缺乏。在他们的个人消费能力受到制约、作为公共文化消费主要供应者的学校经济能力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尽量发挥己有文化消费品的最大效应。但目前来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浪费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学校公共文化消费浪费严重。据调查,单就上海大学每年组织的各类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内国际著名艺术团体在校内的免费演出大约在25场左右,学生一方面抱怨学校提供的活动太少,一方面却是每场演出大约30%的空座率。由此可见,学校公共文化的供给结构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休闲、娱乐、实用文化的实际消费占主导地位,而精英、主导类公共文化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浪费严重。

2.个人购买的文化消费品浪费严重。这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购买文化消费品的目的与实际消费行为发生偏离或背离。例如,大学生买CD机、MP3不是用在外语学习上,却主要用来听流行音乐。买电脑、上网不是用来辅助学习,而是主要用来玩电游,看光碟,聊天等,这就偏离了其主要用途。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教育引导

(一)正视客观存在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

大学生文化消费差距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之间消费能力存在差距。

1.大学生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之间差距的校正。文化消费能力的大小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条件之一,而不是直接、更不能当作唯一标准。从文化消费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因而更注重对消费品和消费过程质的要求,不是单纯追求消费品数量的多少。

2.满足大学生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

文化消费最低消费底限,即最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近年来,由于高校学费上升幅度比较大,学校贫困学生增加,关于贫困学生的最低生活标准问题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但基本上也是围绕学生的吃穿展开的,而他们的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迄今为止,人们观念上首先想到的是他们能否吃饱穿暖,于是在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总可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但文化消费支出则得不到保障。但实际工作告诉我们,贫困生问题最主要的不是物质贫困本身,而是他们很难找到一种战胜自我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因此保障大学生最低文化消费水平,可以使他们能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增强自谋生路的信心和勇气。今天的贫困学生,即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一样缺乏多少独立生活能力,心理比较脆弱,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

大学生消费受经济条件、个性心理、文化环境、相关群体、专业特点、性别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消费过程中并不都表现为理性行为。就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而言,过分地突出生存和享受层面,忽视发展层面,与大学生的角色和培养目标很不相符,必须加强引导,要积极倡导并强化为终极发展而消费的文化消费观念,努力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素质,促进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三)加强校园文化市场管理,提升大学生文化消费品位

1.丰富校园文化市场,严格准入条件。学校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应该加大公共文化消费品的生产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如增加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多修建格调高雅的人文景点,加速校园文化的网络建设等。近年来,高校扩招力度很大,远远超过了公共文化消费品的增长速度,因而学校人均拥有的公共文化消费量有所减少,质量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有的文化消费品具有重复消费和共享消费的特性,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效果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作为高校,既要大胆地吸引外资来丰富校园文化市场,又必须严格校园文化市场的准入条件,对他们的经营范围、场所、内容、档次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并随时不定期的进行抽检。对校园周边的文化市场也应比照这个要求加强管理,以保障大学生文化消费生活健康、高雅。

2.切实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高雅的消费。校园文化品味是决定大学生文化消费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校办学的经济实力主要只影响公共文化消费品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文化消费品观念性质的内容更多地与学校的历史传统、指导思想、办学层次、对外交流、信息开发等有关。因此,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着力提高校园文化消费品的品味。基本要求应做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格调高雅、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3.充分提高校园公共文化的利用率。文化消费品有的可以重复消费,有的可以实现消费共享,有的兼而有之,因此,可以减少一些重复购置,提高其消费使用频率。

因此,文化消费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高级情感,改善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建立、完善校园的文化环境,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志平,徐淳厚编著.消费经济学[M].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2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引导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的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的消耗。同时这种消费(消耗)过程又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的主体的素质和文化修养不同、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及收入水平不是整齐划一所决定的。

文化消费不同于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物质消费文化和精神消费文化的总和,它是受消费者消费心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习惯偏好等影响和约束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的一种情调和氛围。相比较而言,文化消费是具体的,而消费文化则是笼统的、更多是观念上的并具有消费哲学的意味。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1.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律意识较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独立学院实行按人均教育成本收取学费的政策,这使独立学院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一般来说,就读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的娇宠和呵护使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进人大学后,一些学生便陷入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学习无目标、花钱无节制的混乱境地。

2.思想活跃个性较强,自卑敏感度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关心自身的权利,强调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张扬个性,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加上独生子女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经济优裕的环境,导致心理比较脆弱,经不起成功和挫折的考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3.超前消费意识较强,消费需求心理不成熟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独立学院大学生金钱观的真实写照。独立学院大学生中流行高档化妆品、饰品享受型产品和种类繁多的宴会等高价消费,超前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消费主旋律,大学生面临“后大学”消费危机;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需求心理不成熟,对鱼龙混杂的大众文化缺乏判别能力,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吸收,据调查,在独立学院中最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就是普遍意义上家长最关心的温饱这块,现在仅占到大学生全部消费的30%。书籍消费则更可怜,只占到全部消费5%,即便是5%,绝大多数人购买的还只是漫画、服装、化妆一类的杂志。而另外65%的消费,包括品牌衣服、品牌MP4、电脑、手机方面及在酒吧、迪厅、网吧等场所的消费。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

1.低层次文化消费多,高层次文化消费少

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取向来看,独立学院大学生除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在其活动及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较少考虑社会发展或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个体综合素质。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尤其明显,他们追求休闲,享受快乐,在许多大学生中去网吧的比去图书馆的多,在网吧娱乐的比学习的多,他们热衷于低层次、带有炫耀性、摆阔性、攀比性的精神文化消费,而不愿或没有能力欣赏高雅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作品等。

2.非理性文化消费多,理性文化消费少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加上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文化消费方面难免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独立学院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而导致的突发性高消费行为。如今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网络通信、人际交往、恋爱、体闲娱乐等文化消费中“大方”花钱已比比皆是,例如有的同学请朋友吃饭或为朋友庆祝生日,为了“面子”,不惜假借学校收费或学习费用向父母要钱,或沦落为校园“负翁”。追求虚荣,盲目攀比消费是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

3.网络文化消费金额大,层次低

在对所带274名学生关于上网的消费金额、主要内容和目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7%的学生网络消费金额占其总消费金额的40%左右,近94%的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基本是在那些免费的或花费低廉的项目上。对上网聊天、游戏、浏览娱乐新闻、电子邮箱、免费下载、电影的消费最多。只有13.6%学生将上网作为学习的目的,而查找学习资料的上网时间只占学生上网时间的9.3%,可见,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意识不强,学生网络消费现在还主要是娱乐消费,真正将网络用于学习方面的不多。

4.文化消费追求个性与独立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与自我表现,且冲动性强。在文化消费方面,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同时,他们的冲动性购买多于计划性购买;选择商品时,往往忽略综合选择而只关注款式、颜色、形状、流行等某一方面因素,而不关注文化产品的实用和品位。据CTR市场研究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对IT、数码产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期平均花费达1485元,占平均一学期花费(不含学费、学习用品及住宿费用)总额的54.8%。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原因分析

(一)社会重视和研究的欠缺

第一是理论界对精神文化消费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物质生活的消费研究,少见精神文化消费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研究就更加欠缺。第二是文化企业对大学生文化需求把握不到位,文化产品供给与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第三是文化经营行为发生偏差,诱使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发生扭曲。

(二)学校育人和管理的偏向

独立学院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上则存在着一种以不出事为原则的指导思想,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对于学生文化消费的状况和文化消费的环境缺乏必要的重视,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大,缺乏对青年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同时,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

(三)家庭重视和关心的失重

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所以,家长不太重视和关心学生的消费金额,关心的是孩子的钱够不够用,饭吃得饱不饱,衣服穿得暖不暖,而对于他

们该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参加什么活动,钱花到了什么地方,就缺少必要的关心,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指导更是少则甚少。在对所带学生中的110名家长进行沟通调查中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消费金额多数集中在1500以上,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消费去向的关心度却普遍较低,这直接造成学生文化消费的恶性循环和消费意识的恶性膨胀。

(四)学生自身心理和自控的失衡

由于社会刻板效应。误导社会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歧视,同时,独立学院大学生(特别是与母体学校共处同一校园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入学的成绩基础较差,学习比较困难,在与本一、本二大学生相处时,常常引发自卑心理,在学习方面感觉得不到被尊重的需要,再加上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较强,所以,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习,追求时髦,热衷于低层次的带有炫耀性、攀比性的文化消费,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而对高层次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

另外,大学生身心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自控能力较差,又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现象的影响,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重视娱乐、享受、消遣,忽视高层次文化消费。

四、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调控和引导

(一)完善社会文化市场制度,培育科学合理文化产品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有效供给、开发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开发,要坚持在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再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2.培育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持续增长。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

3.建立合理的文化消费价格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消费结构。要根据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以较低价位的文化消费品,满足和刺激文化消费需求。着眼于美化心灵,通过大量喜闻乐见的价位较低的优秀文化产品,吸引青年大学生参与、鉴赏和消费。

(二)树立学院“塑造灵魂、培养人才”观念,充分重视大学生消费文化

1.加大独立学院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独立学院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机制,奠定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基础。文化基础设施可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满足和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和方向。

2.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高校教师(含政工干部)是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生产者及消费导向者,极易被崇拜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所认可和效仿。独立学院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公开散布错误理论与言论,制造消极的精神产品,使大学生处于困惑和无所适从的境地,所以,应加强独立学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

3.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形成校园良好的消费舆论,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文化消费方向。

(三)提升家庭文化消费教育力度,营造家庭文化消费氛围

1.家长要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在满足子女正常的基本生活费用的同时,要教育子女不要盲目攀比,奢侈浪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也只能提供适度的生活、学习费用,不能无原则迁就,一味满足子女摆阔浪费,挥霍无度的要求;家庭经济困难的家长要时时注意提醒子女体谅家里的困难,勤俭节约。

2.家长要率先垂范,积极营造家庭文化消费氛围。家长应用自己文化消费的行为和理念,引导子女的文化消费方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四)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四自”能力

第3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财”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当代大学生理财能力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其大学生活的质量,也将对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行为趋于不合理,理财能力匮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理财现状及对其理财能力培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理财现状,寻找科学的理财对策,笔者于2011年9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对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十几所湖南省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实地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8份,回收率为94%。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消费基本情况、消费观念及方式、理财观念及方式、如何有效理财等五部分,调查内容的前四部分采用客观题形式进行调查,每道题有3-7个选项,选项序号用A、B、C、D等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第五部分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调查。针对此次调查结果,本文将对理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理财方式。调查结果见表1:

二、大学生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消费来源单一,个人消费差距较大 目前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所占比例大约为78%,剩余部分则来自个人投资收入所得、勤工俭学、奖助学金、兼职收入等;同时,学生之间的月消费额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高的超过1200元,低的不足500元,而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缺乏理性 当前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额大约在500-900元,其中饮食方面的消费为主要支出,大约占50%。在服饰、娱乐、学习、电子产品等方面支出比重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服饰支出大约为学习支出的2倍。调查发现:性别、年级、家庭条件对消费结构差异的产生有较大影响,如男生在电子产品方面的支出会明显高于女生,在学习、服饰方面的支出则较女生少;高年级的娱乐交际支出明显高于低年级;家境富裕的学生用于娱乐交际、电子产品的金额又明显高于家境贫困的同学;同时恋爱消费支出已成为大学生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受当今社会高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容易偏离理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在生活费不足的情况下,一部分同学不惜以节衣缩食、减少其他必要的支出甚至向同学借钱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三)消费支出缺乏计划性,消费心理亚健康 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消费支出计划,消费时主观随意性强,在月初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经常在月末感到手头非常拮据。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时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盲目追求个性与特色。这导致了他们在消费时表现出超前消费、高消费、情绪化消费、攀比消费、人情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而另一部分学生消费心理较为成熟,这部分学生特别是特困生能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在满足基本生活消费和学习消费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娱乐消费。

(四)缺乏良好的理财习惯,理财方式单一 近年来,虽然大学生的整体生活费有所提升,但每到月末查询银行账单或银行卡余额时,还是发现生活费不知所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理财习惯。据调查统计,当前大约 18.79%的学生一直有记账的习惯,剩余80%左右的学生没有养成对支出进行记账的习惯;另外,除记账外绝大多数同学无其他理财习惯。

(五)理财知识匮乏,理财观念与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缺乏相关的理财知识,如未正确理解理财的含义、缺乏基础的理财知识、不清楚可以进行哪些理财活动等。因而谈及理财,大部分学生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虽然有少部分同学会利用结余进行一些理财活动,如买股票、集资开设小店铺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在投资活动中抱着随意的心态或是带着进股市玩一玩的想法,所以往往以亏损状态结束,进而失去再次进行理财活动的信心。

三、大学生理财问题成因分析

(一)宏观环境的影响 第一,社会因素对消费与理财环境的影响,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整个消费环境较为浮躁,如:互相攀比、好吃喝玩乐、办事好排场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以物质追求为生活目标,不切实际追求高消费。由于我国理财环境不够成熟有序、市场中投机现象严重、理财机制有待于完善,使得大学生不敢积极地参与理财活动。第二,文化因素对消费与理财环境的影响,受“学生应以掌握文化知识为首要任务,赚钱、理财还不是学生的事”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只顾“埋头苦读”而很少从事理财活动,进而导致理财能力偏弱。

(二)学校缺乏适当的教育与引导 学校理财教育滞后,缺乏完善的理财教育体系。目前在调查的十余所高校中,普遍存在“知识传授以专业知识为主,而很少关注学生的理财教育”的现象。该现象主要表现为:除经管院学生,学校对大部分学生开设的课程仅局限于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在公共选修课程中,也很少出现有关于理财的课程;院校开展的活动中主要以学科知识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为主,而很少举办与理财相关的活动;缺乏对学生进行理财引导,忽视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和理财观以及财商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理财知识溃乏,理财方式单一。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 第一,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学生们已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们生怕自己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睡不好。因此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基本有求必应,宁可苦了自己也绝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很少关心孩子的理财情况。这使得大学生对理财概念的淡薄,难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以及良好的理财习惯。第二,受传统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家长关注的重点,虽然现在的家长们已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技能的培养,但对于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仍处于被绝大多数家长忽略的状态。第三,家长自身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当今大部分家长青年阶段均未受到相应的理财教育,他们理财技能大都是成人后通过自学与总结所得。因此,很多家长仅凭其自身的经历来教育孩子,认为孩子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在步入社会后再积累理财经验。由于家长自身意识的局限性导致当今大学生在理财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区域,进而导致他们的理财意识较为薄弱。

(四)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处于青年阶段的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其亚健康消费心理的出现,盲目消费且互相攀比。其次,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其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包办,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都得靠自己打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易受社会风潮的影响,同时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下超前消费、从众消费、冲动消费。第三,大学生自身理财意识淡薄,理财知识与理财能力匮乏,所以很多大学生面对月初家长打到卡上的生活费时不知该如何合理使用它,于是就造成了乱消费、不合理理财现状的出现。

四、大学生理财完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与理财环境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和理财环境的活动中。首先,政府部门、消费者协会等非营利性组织应当适度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逐步提升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观念,如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主要传播媒介将正确的消费理念、理财知识传授给社会大众,鼓励群众进行合理投资,反对投机行为,引导居民关注物质消费同时兼顾文化消费,形成正确的、多元化的消费观念。其次,广大消费者应当积极参与到各项关于建设社会良好的消费环境、理财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活动中,身体力行,在提升自身理财能力的同时,为营造良好社会消费环境与理财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二)学校应重视理财教育,建立完善的理财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应提高对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提升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列入教学培养目标中,引起全体师生对理财教育的重视。其次,学校应开设相关的理财课程,把理财课程列为本科教育的必修科目,把授课对象从经管类学生扩宽至全校学生。第三,以校园文化推广为载体,推进理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定期开展与理财相关的活动,如: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理财知识竞赛、企业模拟经营大赛、理财创意大赛、开办校园跳蚤市场等一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理财能力和创业意识提供交流平台。第四,开设理财专栏,如成立大学生理财协会等社团组织,向学生征集优秀的理财模式,通过学校广播、论坛、校报、院刊等媒介宣传科学、合理、健康的理财知识。

(三)家庭需担起帮助孩子树立理财意识的责任 家庭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消费观与理财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消费观、理财观。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理财现状,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并将正确的消费理念传输给孩子,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理财经验;第二,适当关心孩子的消费情况与理财情况,多与孩子沟通,并针对孩子的消费情况与理财现状,对孩子的理财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摆脱理财困境;第三,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停止生活费“有求必应”的政策,做做孩子的“债主”;第四,不过分呵护,多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懂得父母挣钱的不易;第五,培养子女理财的技能,让子女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这一点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即父母可鼓励子女从小就工作挣钱,教导孩子通过正当手段赚取金钱。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理财能力 理财是一个关乎终身的技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改善大学生当前的不合理理财现状,解决在理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自身应当做到:第一,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铺张浪费,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在原则内消费;第二,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学会在月末对账目进行汇总,总结当月的消费情况,找出适合解决自身不合理理财行为的方法,并尝试编制下个月的预算;第三,多参加学校开设的理财讲座、理财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与技能,在月有结余的情况下,适当地从事一些理财活动,如购买定期定额基金、购买债券等,培养自己的财商;第四,充分运用“开源节流”这一理财理念,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努力拓宽自己的收入来源,如:积极参加一些兼职,家教活动,对于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奖助学金制度,努力学习,凭优异的成绩获取奖学金,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既解决了生活费不足问题又减轻了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马晓丹:《关于大学生消费与理财行为的调查分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第4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现状 价值取向 消费行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待消费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间的矛盾使得其在消费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场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使其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行为。本文试图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意识、动机及行为特点的具体调查出发,分析其特点,寻找其规律,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健康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杭州下沙、滨江和小和山高教园区11所高校在读全日制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针对性调查表,共发出调查表1200份,回收996份,有效回收率为83%。

根据研究需要,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涉及消费的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状况、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喜欢的消费项目及方式、对消费方面的最深刻感受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消费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调查,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往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大学生消费的价值理念及行为特征

(1)大学生消费水平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由于个人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较明显的层次性。虽然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合理,但具体消费水平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部分学生难以理性地把握适度消费,透支情况越来越严重。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也造成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2)大学生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再单一,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消费、电子时尚消费、娱乐文化消费以及人际交往消费。其中日常生活消费仍占最大比例;用于促进自身发展方面的消费比例正在逐步扩大;同时在娱乐休闲消费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用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则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中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方面。手机、旅游、电脑、运动、影音器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反映出大学生对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3)大学生消费过分追求名牌,存在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具有理性的一面,具体表现为:价格、质量仍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注重理性的消费决策和有计划的消费。但另一方面,大学生消费又有浓厚的消费主义倾向,表现为追求超前消费、炫耀型消费、攀比消费和消费期望过高等。甚至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4)大学生消费日益表现出时尚化和风格化特征。在消费上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在消费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特点。他们不愿意随大流,不愿被他人左右自己的行为。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三、结论与建议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消费结构不合理、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面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解决大学生不良消费的问题,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与消费的外部环境。

(1)在全社会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观。高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理性消费,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从大学生学习、消费的社会小环境来说,高校应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对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的清理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违法经营的商贩,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同时,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并严格依法管理,使大学校园周边真正成为优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说到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自觉遵守消费规范,进而崇尚科学消费。

2.强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强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防治大学生不良消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的说教。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制定必要的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同时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而帮助他们准确了解国情、民情,让他们自己亲自感受到创业之难,浪费之耻。

(2)优化校园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环境。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同时高校要改善大学生物质生活的条件,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尽量减少学生的不合理消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把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上来。

3.发挥家庭积极作用

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双管齐下,矫治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才可取得最佳效果。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1)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较多的金钱给予是关爱子女的方式之一,但却未必都能达到美好的愿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并不一定与消费收入的增多成正比。不少情况下,正是父母的“无私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由于过分溺爱,有些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自私与任性,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赖他人。因此,家长要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

(2)密切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解决学生超常消费也是大多数家长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与学生家长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大多数学生家长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消费情况。高校每学期应将各种正常收费通知家长。同时向家长介绍学校一般正常消费水平,以及学生在校消费的大致情况,使家长及时控制学生的不当开支。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行为,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吴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3)

[2]张立彬杨湄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第5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整体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消费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这一低层次的需要,而是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当我们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时,却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可谓喜忧参半,而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折射出消费主体的价值认定和道德追求。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消费是指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等);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生日聚会等)。对于大学生的消费现象,人们众说纷纭,从消费来源,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伦理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消费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消费的分类

我们平时说的大学生消费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经济来源方面为学习深造及生活成长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以学生能否自主灵活使用来划分,大致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

必要消费指学生按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交纳的费用。如学费,住宿费,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技能考试等。这类消费最大特点是政策性强。学生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不交。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必须交纳的费用,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无关,也不会有消费差异。非必要消费指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消费。指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费用。如生活费,通信费,上网费,服装费,考研费,参加社会实践等产生的费用。这种消费要依不同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不同。这种弹性空间很大。使低层消费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心理压力以及引来不公正待遇。学校必须及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非必须消费没有标准,对大学生来讲,家庭经济实力制约着消费的额度。个人的理财,合理适度的消费也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种消费额度。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动机有很大差异,但不管资金是否充足,大学生首先要解决学习与生活必需问题,然后才能谈论其他问题。学校要加强引导,大学生不能将大量资金用在学生和生活之外。从消费的潜意识看,大学生消费随大流,攀比心理,追逐时尚的现象较普遍。

目前电脑、CALL机或手机、旅游、恋爱等“特殊”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 ,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环境因素分析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所接受。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已成为事实。反映到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制、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和高消费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已经和正在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从大的方面划分,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源地城市化程度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其中食品支出差异最大,表明出生地城市越大,大学生越注重消费质量;生源地经济发达水平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学生在衣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小,而在交际、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大。

在大学校园,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策略

1.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提倡理性消费。当今的多数大学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在消费观上部分学生仍处于盲目从众状态,受周围环境影响,冲动消费较大。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当时中心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纯粹的消费。对日常消费开支要合理分配,加大学习方面的支出,减少娱乐和交际方面的支出。

2.加强理财管理。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消费,学会一种理财观念,考虑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分析自己的基本情况后来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并尽量按计划执行,量入为出。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结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契机,通过途径建立“节约型校园”,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以塑造大学生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洞察其深层成因。高校要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公平、和谐的消费道德,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求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消费 研究 建议

1.引言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一种活动,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消费,是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消费之后,追求发展和享受而进行的一种个人消费行为,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校就读的女大学生,是妇女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将来她们会日益成为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参与者、体育健身产品的重要消费者及体育产品家庭购买的决定者。我结合新乡市在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对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引导女大学生树立适度、合理、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养成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有效地增进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促进女性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行为的开展与实施,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2.女生大学体育消费的现状

通过问卷形式对新乡市部分高校在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8份,调查结果如下。

2.1体育消费观念的差异

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作为启动体育消费行为的观念形态,表现为受各种内刺激所引起的体育消费欲望。体育消费观念是通过对体育费的态度表现出来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不同生源地的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有差异,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远远高于农村的女大学生。城市学生占89.3%,农村学生占68.7%,差异明显(见表1)。

2.2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

2.2.1不同生源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调查表明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与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特别是休闲娱乐动机、明星效应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体育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女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于家庭收入,来自城镇的女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支付起在休闲娱乐、崇拜明星过程中相对较高的体育消费费用,而且城镇的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健身器材相对较丰富完善,为城镇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农村女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条件在这些方面都相对落后,这就造成了城镇女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动机水平、明星效应动机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女大学生。

2.2.2不同年级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不同年级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也具有一定差异,大一、大二的女生注重体育消费的休闲娱乐、求职考试动机,而且明显高于大三、大四的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大三、大四的女生侧重于身心健康和社交动机。这主要是由于大一、大二的女生社会接触少,阅历浅,闲暇的时间多,没有过多的压力。她们大多是利用体育活动消磨闲暇时间,丰富课余生活,而且大一、大二的学生还要求上体育课,为了应付期末的考试,她们也会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消费。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加,特别是面临考研和找工作,而且逐渐意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因此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能够非常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比较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以此来保证良好的身体状况,为考研和找工作提供良好的身体资本,这就造成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更注重身心健身和社交。

2.3体育消费类型的差异。

在研究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时,其体育消费结构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只有具备了合理的体育消费结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才能得到蓬勃、健康的发展,这是女大学生体育市场完善的一个前提条件。众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全国女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明显高于劳务型体育消费。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务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呈现出消费倾向递增的规律。另外,调查表明,新乡市女大学生在目前经济状况下的体育消费选择与经济状况许可时的体育消费选择存在着显著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经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观念方面,城镇女生体育消费人数明显高于农村;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城市女生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健身和娱乐,而农村女生的体育消费主要在于健身和考试,有一定差异;在体育消费结构方面,大一和大二女生主要是娱乐和参加考试,大三、大四女生主要是健身和社会交往。另外,体育健身场馆的不足和体育健身器材的匮乏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3.2建议

3.2.1培养女大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符合女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它关系到女大学生的体能和智能的发展,关系到女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终身体育思想。而体育消费观念淡,体育消费意识较差,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其中低年级女生体育消费意识相对差一些。高校体育要加强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的培养,用新颖的宣传方式长期进行示范性宣传,让女大学生明确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灌输“健康第一”和为健康投资的理念,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以促进女大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3.2.2不断开发高校体育市场,满足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应注重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体育市场的定位就应该是以满足这些需求为目标。目前,学校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跟不上时代社会的发展,陈旧、单调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相对于其他学科较落后。各高校应抓住时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充分利用体育场、馆、池等现有设施,完善体育锻炼的服务设施功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文资源,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健身活动和娱乐内容,增强有偿锻炼项目的开发,扩大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范围,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女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物有所值的体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3.2.3根据大学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好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调查显示,管理类、文法类专业的女学生体育消费略高于理工类学生,这是由于理工类学生余遐时间相对较少的缘故。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相对规律性,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合理安排各种体育场馆和体育项目的开放时间,以吸引和促进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

3.2.4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地,整合社区内体育资源,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并适当开发有偿的体育活动场所和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以引导学生的消费动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3.2.5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水平,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学生体育消费心理和方式的了解,改变教师和学生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放在消费者的位置上,着重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女大学生适应体育活动兴趣需求的能力,鼓励她们自觉开展课余、个体和小群体的体育活动,并且对体育锻炼过程进行更加合适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女大学生体育竞技的兴趣和水平,使她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消费形式,最终使她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秋丽,翟水保.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文化建设,2007:70-71.

[2]何敏学等.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04.3.

[3]李萍.浅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第7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网络嵌入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22-02

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超前的消费观念和滞后的消费实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尤其是酒类消费行为,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并引导其走向健康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行为是嵌入于个人关系之中的,而经济行动者们又是嵌入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起着促进的作用。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是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因此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论,分析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特点及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与思考。

一、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位于700元~1 200元之间,占70%,生活费位于700元以下的人数为10人,占20%,生活费在1 200元以上的占1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支出总额为700元~1 000元之间,处于较合理的范围内。但是,酒类消费支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据调研,最高月消费总额约为最低月消费总额的4倍。由此可见差距之大。

大学生的酒类消费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啤酒的消费最多,其次为葡萄酒、红酒。这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啤酒的价格较低,这正好与大学生现有的消费实力相匹配。另一方面,红酒、葡萄酒象征着品味,因此特别受女生欢迎。大学生消费酒类的频率为半个月一次的较多,每次的饮酒量大都是两瓶以上。

调研结果还显示,女生酒类消费支出普遍少于男生的支出。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娱乐活动上,男生的酒类开支要比女生多。男生的酒类消费主要为啤酒,白酒次之,而女生的酒类消费主要为葡萄酒、红酒、米酒等,啤酒次之。

(二)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社交活动成为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动机。大学生的酒类消费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扩大人际交流圈,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社交活动对酒类消费的需要极为强烈。调查显示,大学生通常会在周末、聚会、请朋友吃饭等场合饮酒,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与长辈间的饭局上饮酒,通常饮酒的场合为餐厅和娱乐场所。虽然很多大学生并不提倡饮酒,但是还是随着文化潮流在各种情况下、各种场合饮酒。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喝酒是一种适应社会的能力。

2.理性消费观念不足,消费决策的追附性强。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进行酒类消费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同时,时尚和名牌受追捧。这个群体追新求异、思想活跃、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他们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时尚酒吧、KTV深受大学生欢迎,而这些场所酒类消费多以红酒为主。

3.饮酒过度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酗酒。国家有关部门及各高校对大学生饮酒没有做出硬性规定。但有些大学生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经常饮酒过度。据调查,每年高校都有很多大学生因饮酒过度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常有学生因饮酒过度而醉倒在草坪上,影响极为恶劣。类似这样的事例每月都会发生几起。平时酒后打架骂架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毕业生离校的六七月份,饮酒带来的问题更是不胜枚举。

二、基于网络嵌入视角的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分析

(一)社会网络嵌入理论

嵌入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关系嵌入性是指行动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纽带来获取信息。结构嵌入性解释了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多维总体性结构问题,强调行动者通过网络所处的地位来获取信息。资源并不是均匀或随机流动的,行动者是按照其所处位置点而有差别地占据资源或结构性地享用资源。文化嵌入性指个体对区域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

(二)基于网络嵌入视角的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必然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中。本文基于网络嵌入理论,结合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的特点,从关系性网络嵌入、结构性网络嵌入、文化性网络嵌入三方面解释大学生酒类消费行为。

第8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莫言;文化消费;消费心理;建议

一、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内容、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日益多样化、现代化。精神文化消费是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而核心的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都有过文化消费方面的经历,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对于文化消费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莫言作品畅销背景下的文化消费心理的调查,针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时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给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

1.大学生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作品的了解甚少

调查发现,极少数的人对莫言是非常了解的,大部分的人完全不知道莫言。对于他的作品,少部分大学生看过莫言的作品或者浏览过简介,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莫言的作品。由此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大学生对莫言的陌生,同时对其著作的熟知度也非常低。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领域比较狭窄,他们普遍对文学名人及其经典著作不太了解。

2.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类型多样

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内容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知识类、休闲类和娱乐类。知识类主要涉及在学习方面,对于经典文学领域的关注和消费还是比较缺乏的,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莫言及其著作。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类型虽然比较多样,但是总体来讲涉及的领域还是不够宽,对文化领域不够深入。

3.大学生文化消费心理还不够成熟

大部分大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最注重的是实用原则,流行指标和价格高低也在考虑的范围内,但是也有同学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存在攀比心理,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缺乏理性,盲目跟风。现在的社会普遍以教育为重,文化消费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必要的。“再穷不能穷孩子”,适当的文化消费对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因为经济问题忽视了文化教育,但也不要过度消费,要理性对待。

三、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因素

1.社会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不够理想

社会为其营造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盗版书籍,盗版光碟,不健康的书籍、影像充斥在我们活动的各个角落。大学生有时候难以辨识优劣,导致他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产生错误的消费理念,被错误的文化知识所误导。大学生对盗版文化产品的购买,使得盗版文化产业越来越活跃,正版文化产品渐渐被忽视,也使得自己在消费时存在了一定的价值偏差。

2.学校精神文化消费场所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学校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地”,校园环境和设施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但是学校的资源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群体的要求。因此,大学在精神文化场所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上存在明显滞后,社会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带入到校园中来,导致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积极性不高。

四、解决的对策和方案

1.大学生进行文化消费注重多领域

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文化消费领域比较狭窄,拓展面不够宽,接触的文化可能只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导致了对经典文化的不熟悉。这就要求大家在进行文化消费时要注重多领域,不要仅仅局限在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内,对于一些专业外的或是兴趣范围外的文学作品可以适当涉猎。

2.大学生自身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进行文化消费之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状况,从个人职业发展及素质的提高出发,制订好消费计划。理性进行文化消费,克服从众的思想,消除攀比心理,合理进行文化消费。我们也可以适当涉及一些经典和热门的文学作品。文化消费市场难免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因此,在进行文化消费时要学会辨识,选择健康的文化成果进行消费,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成果。

3.学校力求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造就生活力第一要素的现实基础。充分利用校内的学生社团、文艺团体等,利用校内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吸引同学参与。在校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风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以此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要让大学生在参与中能够学有所长,闲有所乐。

4.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范围

文化消费需要引导,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社会各界要重视学生精神文化消费问题。整个社会应该通过积极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以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通过科学教育和合理引导文化消费,使大学生这一最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形成健康的娱乐追求,从而不断形成文化消费热点,实现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步发展。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售卖盗版书籍、盗版光碟的不法商贩,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5.政府做好教育宣传工作

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够,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低,难以辨识市场上文化产品的好坏伪劣,导致被盗版的文化产品所误导,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阶段的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更好地支持并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文化消费,拓宽大学生的文化消费领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和政府一起努力。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社会要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政府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学生文化消费和物质消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权立枝,李瑞杰.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状况及其教育引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

第9篇: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范文

关键词:经典;市场营销;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摘要:阅读经典著作对于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推动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受网络文化、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经典著作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将市场营销理念注入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的推广工作,加大对高校学生经典著作的阅读引导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4-0010-03

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人才、科研教学、传播文化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专业知识学习而开展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而进行的营销活动似乎毫无关联。然而,新媒体时代,网络以其全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及时效优势,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以及知识获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入馆人数减少,纸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借阅率大幅下降的窘况,因此高校图书馆亟须引入市场营销的理念,围绕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向等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推送,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融入他们的生活。

1市场营销理论与经典阅读推广

1.1市场营销理论

目前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有两条。一条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构想、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1]。另一条是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的过程。他在其著作《营销管理》中指出营销无处不在。

1.2经典阅读与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

根据《辞海》的解释,经典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二是指儒家经典,也泛指宗教的经书[2]。经典著作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受了时间的沉淀及历史的检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是揭示人类精神生活根本性问题的重要思想[3]。根据这些特征,笔者认为经典著作的范围有:①我国传统国学领域中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以及现当代学者的思想文化名著。②西方传入的思想文化名著,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奠基性著作或集大成的著作。③经典著作[4]。

高校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是指图书馆通过精心创意、策划,提高大学生对凝聚人类精神和智慧精华的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依靠良好的空间和氛围帮助读者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让大学生通过阅读在优秀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中汲取养分、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1.3市场营销理论与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工作之间的关系

从营销与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定义来看,高校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工作与市场营销具有很多共性。首先,二者之间的主体相似[5]。高校图书馆相当于企业,大学生则相当于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经典著作相当于产品,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当于营销人员,经典阅读推广的各种活动相当于促销和分销。其次,二者的目标相似,都是想通过一定的服务方式和手段达到双赢、多赢的效果。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致力于通过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将经典著作推送给大学生,使大学生通过阅读汲取养分、提升人文素养;而企业则是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将商品或服务销售给消费者,从中获取利润。最后,二者都是在不断拉近产品(经典著作)与消费者(大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产品(经典著作)与消费者(大学生)之间的流通时间,提高消费者(大学生)的自由度和便利度,从而达到推动销售(增加阅读量)的目的。因此,市场营销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工作。

2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分析

根据市场营销理论,营销活动是指向一定目标的。企业在进行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想之前,首先要对这一目标(市场)进行机会分析。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经典阅读推广前也需要对其服务对象(在校大学生)的特点、阅读现状及阅读习惯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他们的显性或隐性需求,制定相应的阅读推广策略,组织和配置资源,以便有效地提供服务。

2.1新媒体时代,经典阅读备受冷落

新媒体时代,受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读图、读网的浅阅读和各种功利性阅读深受其青睐,经典阅读退居其次,备受冷落。相关调查显示,虽然多数大学生对经典阅读是认同的,但种种原因造成传统经典著作只占其阅读书目的很小部分[6]。

2.2造成经典阅读危机的原因分析

2.2.1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课程设置、资金投入还是师资力量上都更侧重于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以培养实用型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为重点,从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建设,减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高校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也通常将理工科作为优先考虑,人文学科成为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导致经典著作的阅读也随之倍受冷落。

2.2.2功利化的阅读倾向。功利化阅读,就是根据能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而进行的阅读活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所遵循的价值规律和利润原则导致许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更加注重自身实用性技能的提高。因此,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各种相关就业指导的书籍,而经典阅读多不涉及现实经济生活,短期功效不明显,既不能增加学分,也无法为其自身利益带来直接帮助,导致大学生降低了对经典阅读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2.3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大众文化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以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并广泛传播的,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7]。大众文化作品往往由少数人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快速炮制而成,是一种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它并不追求文化价值的永恒性,给人们带来的也只是一种娱乐和感官上的享受。大众文化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倾向。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即时快捷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准呈狭窄和浅薄的趋势,削弱了人们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导致大学生的阅读出现了以图代书、以网代书的现象。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阅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习惯浅阅读。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的浅阅读会降低人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甚至造成思维能力的退化。

2.2.4阅读经典著作存在的障碍所致。经典著作往往思想深刻,同时我国的国学经典原著对读者的文言文阅读功底要求较高,高校大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时,往往会感觉存在较多的文字障碍,觉得其内容晦涩难懂,难以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致使其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慢慢降低。

王金花:浅谈市场营销理论对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 3市场营销理论对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启示

根据市场营销理,企业首先要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或挖掘消费者的需求,然后从整体氛围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这主要是深挖产品内涵,找准消费者需求,让消费者深刻了解产品进而购买的过程。所以,营销是包括产品、价格、促销及渠道策略的设计和规划的综合性活动。高校图书馆可借鉴营销策略开展经典阅读的推广工作。

3.1找准大学生经典阅读需求,选择合适的经典阅读书目

高校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等。专业有文科、理科及其他各学科专业。因此,他们对于经典阅读的兴趣和需求也各有不同,高校图书馆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读者群的需要提供不同的经典导读书目,使之与其文化层次及专业课程相适应。

3.2加大宣传引导,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经典阅读的价值

目标设置理论的研究表明,无论一个目标是他人指定的还是个体参与设置的,只要个体相信该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并且完成目标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他对该目标的承诺就会加强[8]。所以,如果大学生认为经典阅读这个目标没有意义和价值,就会削弱他们的阅读动机和兴趣。事实上,经典著作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构建人文精神,其中更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思想方法。因此,高校图书馆在经典阅读推广工作中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经典著作、经典阅读意义的宣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其经典阅读习惯,提升其人文素养。

3.3视觉营销,营造经典阅读氛围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多媒体时代,产品除保证品质和适应市场需求外,还需要进行宣传以吸引消费者。产品的展现形式决定其是否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同样图书馆中图书的摆放位置也会影响读者的选择。从读者角度来说,是否容易看到图书与他们是否会借阅有直接的联系[9]。因此,高校图书馆在经典阅读的推广中应注入营销理念,打破传统的排架方式,依据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对馆藏资源进行排列布局。如:开辟经典阅读室或设立经典阅读专柜,根据不同节日、主题挑选不同种类的经典著作进行展示,给读者常看常新的感觉,加强大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关注度。

高校图书馆还可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把阅读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拉近大学生与经典著作之间的距离;还可与各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联合开展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有关活动,如:征文比赛、阅读演讲比赛、组织经典著作改编的剧目表演、评选经典著作阅读校园之星等,对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3.4名人代言营销策略,引导读者阅读兴趣

企业常常利用名人进行广告营销,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度。对名人的追崇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而电影则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一心理开展经典阅读推广。如:图书馆可定期开办影展,用电影将大学生引入经典的世界,促进相关经典书籍的阅读;还可邀请一些大学生喜爱的名家到学校举办讲座,讲述自己的作品,介绍自己对经典阅读的体会,推荐经典著作,以此激发大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这种集阅读、电影和名家报告于一体的“立体阅读”活动,通过读图、读书、读影、线上线下等多维度阅读,让大学生感受经典妙趣,传承隽永经典,从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3.5化整为零,将碎片化阅读融入经典推广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一种潮流。高校图书馆可结合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充分发挥数字阅读的优势,将经典内容进行分类或提炼,推广时可贴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灵活拆分,减轻其阅读压力,使其在有所思的时候能够随时阅读,进一步巩固其阅读习惯。

4结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变化对高校图书馆的经典阅读推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应加大对经典阅读意义的宣传引导,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满足大学生对经典阅读的需求,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培养人才和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国庆.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

[2]化月凡.对大学人文教育中经典阅读的理论审视[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陈笑玲.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良好习惯[J].情报探索,2011(9):101-103.

[4]王逸鸣.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出版广角,2014(5):16-19.

[5]赵慧真,嵩朴.市场营销对高校图书馆传统阅读服务推广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5):28-32.

[6]王荣.当代大学生传统经典著作阅读现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2):95-98.

[7]傅晨茜.理工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8]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5: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