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与责任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意义疗法;自我认知;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08-02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1]。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他关注的是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2]。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有心理原因而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如何让患者找到他生命意义和责任感,弗兰克尔提出他的三个具体措施: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所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他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说清楚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介绍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并不是由其神经生物学的原因而导致症状出现,相反他发现真正致病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3]。说到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有关的心理治疗方法等同的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
心理疗法如何与认知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说明的。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4]。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都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对心理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正而采用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4]。心理疗法要想对求助者有效,是需要求助者积极配合的,就如患者要遵医嘱一样。唯有求助者对自身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配合心理治疗师的治疗,方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认知心理活动也将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这种洞察和理解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说意义疗法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当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意义疗法只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意义疗法要想奏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那么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5]。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这样人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一个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的需要贬低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其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谈到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那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这个话题。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做出牺牲。”总之,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当人们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个时候,需要意义疗法来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他们发现这些存在的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上来了,自我认知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人们才能接受;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必须面对一些难以面对的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困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1]弗兰克尔认为,这种在为了寻求生命意义时而不得不人为地制造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因此,意义疗法在可以让人们寻求生命意义的同时,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使自我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弗兰克尔提出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1]。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他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意义疗法通过使个体明白责任是生命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每个人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因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以及态度。第一点,对于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被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它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了一种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
从弗兰克尔提出的三种具体途径,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渐近过程。第一种途径很简单,而且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他又如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二种方法,由于是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有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本文认为,弗兰克尔在这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是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第三步,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他也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爱。因此,他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他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就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他就是其中的例子。弗兰克尔就是用这样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的。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弗兰克尔用他的经历及他所提出来的意义疗法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从弗兰克尔给出的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不难看出他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可以把这句话换一下: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三、评价
意义疗法只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是针对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但是意义疗法在治疗个体心理问题的同时,就已经起到帮助个体认识自我的作用。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意义疗法并不一定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它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因此,可以认为意义疗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疗法,它可以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教会人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教会人们如何看待困难。也正是如此,意义疗法在帮助人们发展自我认知的同时,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个体对生命意义更准确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文献:
[1]ViktorE.Frankl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55,2,100,101,106,110.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1.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97.
[5]陈理宜.心理咨询的体验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问题,这其中,较多的是初中生和父母的对立问题:他们有的离家出走;有的迷恋网吧;有的夜不归宿;有的早恋;有的逃学;有的不服从父母的管教,与父母争吵、对打;有的几个月不和父母说话,极端的甚至将父母杀害。
刚上初一的小红是在物质优越的家庭中长大的,但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她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寄宿生,对此,她早已厌倦。上了初中后,她终于可以不在学校寄宿了,但今天外婆家明天奶奶家的生活,仍然让她感觉生活动荡。有时候,小红会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尽管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但她的内心还是十分孤独。小红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很少有人看到她的笑脸。未满14岁的她,却已经交了不止一个男朋友。一次,小红因为一点儿小事和父母怄气,一夜都没有回家。父母十分困惑:我们这么爱她,她要什么就给什么,她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小红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家长抱怨,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可稍微大一点儿就不听管教了;而孩子也在抱怨,他们这样对我,为什么还要生我?
孩子的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
上述现象,实际上并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对于孩子发出的“你们为什么要生我”的痛苦呼声,有多少父母认真想过。做父母的没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但是到底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到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这些问题也许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说得清楚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这么多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幸福呢?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也明确指出,每个儿童都享有固有的生命权,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健康?如何理解幸福?如何理解生命权呢?事实上,作为人类这个物种,其生命的意义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个是精神层面上的,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而人类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对物质层面的需求。健康的概念,相当部分的内容是精神层面的,幸福的概念,则可以说全部是精神层面的,而生命的概念从某种角度而言则是一个无限的概念。一个人健康了、幸福了,他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过程。
生命并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要有尊严、有价值、有品位、有质量地活着。很多人对于“为什么结婚生子”的回答是:“到年龄了,别人结婚我也结婚,别人生孩子我也生孩子,否则该遭人非议了。”于是,一个本应被尊重的生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来到了世上,而他们的父母却并不清楚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
因为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很多父母往往在物质上不惜一切代价地供给孩子,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在精神上给予孩子的却少得可怜。更有一些父母,在精神上给予不了孩子太多,就用物质来补偿,可事实上根本补偿不了。
专家建议
如何培养出一个能活出生命意义的合格社会人,这对于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在此,我们给父母几点建议:
首先,当一对夫妇想要孩子时,要考虑一下,你们能对这个生命负责任吗?一提到责任,很多夫妇往往考虑的是物质方面的准备,却在精神方面准备的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精神方面还需要准备。然而一些精神方面的准备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夫妻双方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否具备一种宽容、感恩的心态等等。如果不能在精神上为孩子多做些准备的话,夫妇俩最好慎重考虑要孩子的问题,否则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其次,孩子降临之后,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比如,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天天做“肤触”,和孩子多说话,多交流,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成长中的孩子很需要父母为其提供“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很多父母却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给孩子,而只是用物质来填充他们的生活空间。在冷冰冰的“物质”面前,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关键词】三生教育;初中教学;重要性
1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安全意识方面,不知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什么是“安全隐患”。于是,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某校一名男生,入学才一个月,夜晚到宿舍楼顶的水池里打水,不小心踩空,跌落下来;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女生,因打电话给一个男生被拒绝,气愤地把电话砸了,然后从二楼跳下去。而某校初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一个年纪八个班里面,竟有40多个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在上学的路上摔断了手脚,有的是在走道上打闹损伤了头脑,有的是在体有课上弄成骨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正是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初中教育与小学、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高中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生中展开“三生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当代中学生叛逆思想很严重。比如回家跟父母要钱,如果要多少给多少,就说爸妈真好。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对父母说:“你们是不是我的爹妈?”或者说:“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让父母听后很痛心。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上学不用功学习,常常惹是生非,甚至跟父母“唱反调”。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在“三生教育”课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现身说法。具体办法是,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父母”角色,几个同学扮演“子女”角色。让他们自己来明辨是非,探讨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亲子矛盾”,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教育活动,让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达到了“三生”课的教育目的。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写遗书”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轻生者”的身份来给家人写一封“遗书”,尽量回想父母给他们倾注的关爱,想象“永别”之后给父母及其他亲人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悟到:一时轻生,永世遗憾!这种特别的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育效果显著,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轻生的可悲、死亡的可怕、懦弱的可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它能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神圣,能让学生从小就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现实,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
“三生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教育主体、多种教育内容的系统工程,既有思想教育,又有能力培养,甚至还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教育,它表现为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以一门课为代表的单一教学活动,还需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齐心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生命观 基本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些意外伤害来自于青少年打架、群殴、自杀等。其中,不满14岁的意外死亡已占0-18岁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到31.3%,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3- 11倍;2003年我国卫生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至少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致使自杀成为我国死亡排名的五位,尤其在15- 34 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死亡的原因 。据华东师大心里健康辅导中心主任徐光兴博士透露,我国中小学生患忧郁症的比例正在上升,截2010年6月1日,这一比例已达5%-6%,患忧郁症人群的最早年龄提前了8-12岁。目前,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中国共青团网的调查问卷显示,64.7%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不开展(10.9%)或偶尔开展(53.8%)生命教育活动,说明我们国家生命教育的滞后,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作为人这一社会存在的基本的物质载体,是我们解读人、把握人,乃至最终超越人的物性的局限,是实现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重要依托。20多年来,我国的学者们围绕何为生命教育、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以及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的活动。” 这一观点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生命教育根据不同的学龄阶段的特点,具体内容有所差异。小学阶段重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初中阶段着重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高中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理解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 中小学生开展命教育的重要性
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直面生命是教育的前提,敬畏和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关键,提升、完善生命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实现生命的超越性。” 教育使人安身立命,其深层次价值在于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幸福的境界。生命教育就是以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发展为目的,使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情怀,进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教育应以生命为起点和终点,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2、开展生命教育是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丰富了中小学生生活和心灵。同时,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学生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失衡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对自己生命绝对的处置,对他人生命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对健康保障的无知,导致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危及中小学生生命。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初中生掌握自我保护、提高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及接纳他人;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正确的生命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3、生命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是“树人”的教育,是满足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的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个党的十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新课改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来看待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性、个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学生热爱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
四、 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生命认知、生命实践和生命自省的统一,把握生命的意义与知识、学习经验和体验、国际共同体、自然界和生活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开展生命教育有如下途径:
1、 构建生命教育理念,承载生命教育的责任
推行生命教育理念,是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予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增设关于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系列课程,不断的提高这些课程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监督相关课程在各中小学的开展。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生命教育的育人理念,制订生命教育实施计划,通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实践研究,积极讨论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前提。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主阵地作用
2、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培养个体正面积极、乐观进取的生命价值观,并且能够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对社会及他人的关爱。教育者要重视发挥学生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动作用,让学生谈经验、看影片、讨论新闻、做专题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展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让学生从做中认知生命、从体验中感悟生命、从学习中提升生命。使学生在具体体验中感受到积极的生命情感及巨大的潜能和成就感,从而激活生命、体验生命乐趣。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观念,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3、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教师传承知识的工具。践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完善教育过程。教师应具有“师德高、理念新、业务精”等教师素养,更应该处处以学生为本,“在生命教育课中,告诉学生生命的来源,讲解生命教育的目的,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教师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建立新型的生命互动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对生命的认识,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 整合各种资源, 促成生命教育途径多元化
生命教育除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组织者应创造各种条件,加强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联系,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吸引家长参与学生的生命教育;采取开展社区合作、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建立生命教育基地等方式,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只有社会各界不断的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教育问题,共同为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形成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在理解生命的基础上,引导生命的自我发展,促进生命的精彩与辉煌。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为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学会感悟生命、仰视生命,实现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池墨:生命教育不容忽视[N],中国教育报,2007 -08 -01。
[2] 中国共青团网,.cn,2011年05月14日。
[3]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月亮摸了摸星星的头,说:“生命是一朵七色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五彩缤纷。生命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各的特点。”
“生命是白色的,只有用顽强向上的精神,灿烂的人生态度,怀着对生命的敬意,才能为短暂的生命增添最绚丽的色彩。”月亮若有所思地说。
月亮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与失败,荣举与耻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审视与感情,生命值得欣赏与敬畏。”
星星听不懂,疑惑的摇了摇头。星星说:“生命好难理解呀!为什么人们还要为了生命而活着呢?”
“因为责任,生命就是一种责任,为了别人而活,为了责任而活。”月亮说。
2001年秋天,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一心想做一名出色的教师,然而,现实的经历,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内涵。
那时我中途接手一个基础很差的班级,学生成绩普遍很差,学习气氛不浓。我信心十足,天真地认为凭着耐心与责任心可以很快使这个班级有所好转。但由于和学生没有感情基础,他们视对我的严厉教导和苦口婆心一点也不买账。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打架斗殴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有几个调皮的男生还跟我对着干。
有一次,一个叫李良的学生在上课时与同学嬉闹,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但是他却对我进行顶撞。我非常生气,罚他站到教室外面,他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这件事让我有些心灰意冷!那时候我的孩子才2岁多,都是多病的婆婆在帮忙照顾,自己因为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辛苦和努力换来的是学生的误解和反抗,觉得这样的付出是不值的。我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第一次有了动摇的念头。
我开始对工作有些心不在焉,朋友在这期间给我介绍了一家很不错的单位。于是给父亲去了电话,希望从他那里能得到答案或是些许建议。父亲并没有劝我坚持下去,而是对我说,“不管在什么岗位工作,责任第一,能力倒是其次,你如果想清楚了,你就相信自己的选择。”我沉默了,“责任”这个词对我来说,似乎忽近忽远,当生活工作一帆风顺时,我认为责任就是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按着自己的想法走,做好本职的工作。当遇到困难时,责任就似乎沉甸甸的,我不想往自己身上扛,想到逃避。
在思想挣扎中,我想到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曾说过:“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我想生命的负担就是责任。教师如果卸下了责任,不但生命变得“轻浮”,而且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调整好心态后,我把李良叫到了办公室,对罚站一事表示道歉,然后很坦诚地问他,是不是老师哪里做得不好。李良说,很多老师都是看他们成绩差,不愿管他们或者挖苦嘲笑他们,他也知道我是为同学们好才这么做,只是接受不了我对他们的态度。我明白了,他们之所以对我这样反抗,是因为他们内心的自卑与自我保护,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老师眼中的坏小孩,因此,像小刺猬一样立着尖尖的小刺,随时反击抵抗老师的批评。我很后悔自己当初鲁莽地想法,所谓的付出、牺牲、努力都是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没有真正想过学生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去关注、理解学生的心理。
从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对这些“普通学生”尤其是“差生”给予了更多宽容,经常用提醒、鼓励和表扬的手段来督促他们的学习,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们交心。慢慢地学生们都理解了我的苦心并从内心接纳了我,对学习的态度也开始转变,班风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生们的成绩也一天天好起来。我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接手这个班的第二年,学生们的英语成绩有了根本的逆转,在毕业升学考试中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至今那个班的学生还跟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们说,“Miss zuo从来不会瞧不起我们差生”,“没有Miss zuo就没有我的今天”。听到同学们如此评价自己,我觉得,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我们将班级名称定为“星宿班”。学生解释说: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班有28名同学,正好对应天上28颗星宿;第二,我们要做谦谦君子,君子就要和而不同,班中28名同学都各有特点,个性鲜明,正如天空中28颗星宿,在夜空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成为一个特色鲜明而和谐的集体;第三,星宿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喜爱。
开学以来,在师生深度编织的教学生活中,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了星宿文化,并初步形成了班级的核心文化。班级文化中的战略、愿景、使命、价值观等逐一明确起来。
我们的班级战略是:快乐阅读,诗意生活。
读书就是与古今中外思想大师对话,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在与大师对话过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班级星宿文化的理解。
我们班的班级愿景是:做值得仰望的星。
在这里,仰望有两重意思:一是要做值得同辈人仰望的星;二是为今后的人文实验班的学弟学妹们树立榜样,成为他们仰望的星。
我们的价值观是:尊重、责任、创新。
我们班的学生对于尊重的理解是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
在阅读生活中,学生们对尊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冰心)“闪烁,却不是为了诱惑 /只为了让那皎洁的光 /照亮你 /也照亮我 /照亮一道纯净的小溪 /照亮一条清澈的小河……”(汪国真)所以,学生们把尊重的价值观概括为:繁星闪烁,和而不同。
对责任的深刻理解则来自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和诗人徐志摩的名句。“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黑格尔)“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
以这两个名句为基础,我们确定班级的责任就是:仰望星空,长篙慢溯。我们理解的责任观是既要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又要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对创新的深刻认识来则自泰戈尔的《飞鸟集》“让我设想,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是指导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的。”班级的创新观就被概括为:星光指引,探索未知。
我们的班级使命是:为了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幸福。
课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这并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是一部真实的史诗,其中很多情节都是作者真实的经历。所以,教学中要多参考作者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本文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提起他,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提起《小王子》大概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奇异的小星球,他就是《小王子》的作者。除此之外,圣埃克絮佩里还有很多代表作品,如,长篇小说《南方航线》《夜间飞行》等。童话作品《小王子》是他的最后一部杰作,他正是因此而蜚声全球。但是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职业飞行员。1900年他出生于法国里昂,12岁第一次搭乘飞机,从此对飞机一往情深,22岁实现童年梦想成为一名职业飞行员,26岁进入邮政航空公司,是邮政航线的开拓者之一,为开辟夜航航线立下汗马功劳。二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于1944年在执行飞行任务时牺牲。职业飞行员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是圣埃克絮佩里的独特之处,这两种经历在他的生命中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他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作者的不同之处,他始终在进行着自我的书写。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取材于他个人的航空经历。比如,1935年,他的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三天后才死里逃生被拯救出来。在《人类的大地》里,他对这个悲惨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小王子》也受这次事故的暗示,以飞机故障被迫降落在沙漠中开篇。作者的生平经历,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
本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不同,其篇意不在叙事,而注重发掘和记录人在生存危急时刻的心境和心路历程,富含人生哲理,教学时要注意理解其深刻内涵。在课文中,探险不仅仅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障碍的较量、对自身的挑战,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担,对生命的热爱。对这种意义的阐释,作者是通过和两种人“农人”“斗牛士”的对比来说明的。农人和飞行员比起来是普通平常的职业,作者在文中多次将两者进行比较。比如,文中说:“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样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我们接触的是风、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飞机在作者眼中只是一个工具,就和农人的犁铧一样:飞机在空中滑过,留下一缕痕迹,就如同犁铧犁过大地;农人期待春天,飞行员在群星中寻找真理。作者通过这些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探险并不是神秘的,而是平凡的。他们揭示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斗牛士”在文中只出现一次:“我一点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中的节录“有人会把这种人和斗牛士、拳击手混为一谈,吹捧他们对死亡的轻蔑。但我却嘲笑对死亡的轻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英雄”之所以冒险从事飞行事业,是因为选择“服从了一种崇高的使命”,这和蔑视死亡的斗牛士有着本质的不同,作者不赞同冲动的冒险行为,他认为,“如果这种轻蔑不是出于公认的责任感,那他就是意志消沉或年少冲动的表现……”
通过对比分析,要让学生理解“冒险”不是简单地寻求刺激,不是靠只有胆量和年少冲动就可以去实践的,冒险的内涵是出于对责任的承担。引领学生对“冒险”行为进行反思,对生与死的价值进行思考,体会作者的“因热爱生活而无畏死亡,因恪尽职守而勇于冒险”的这种精神,从而获得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本次的师德培训中,通过听报告以及去一小听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跟家长沟通,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一、教师要有爱心。教育是爱的事业,冰心老人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实,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要有责任心。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这样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这样才能保证所任教的学科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同学们学得舒心,家长满意,领导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