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第1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一、抓住信息系统审计这个创新点,在制度保障上下功夫

当前,新余市正全力打造政府数字化综合办公平台,推动“智慧新余”建设,一些单位各自推出了“金保”、“金审”、“金盾”、“金财”等信息系统工程,政府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深化,投入不断加大,作为审计机关,要努力适应信息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审计领域,在信息系统审计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1.进行先行试点。走访相关的部门、单位、企业,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搜集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审计的必要性、项目的可行性、审计的难度、预期的目标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切实保证信息系统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可通过走访市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调查了解全市各部门近年来信息系统报批、立项、投资、使用等基本情况,摸清全市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确定试点项目,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再进行推广,每年安排1~2个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形成信息系统审计的常态化。如对近年来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硬件资源的配置、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作为试点。

2.选择审计重点。选择一些公共性、民生性信息系统作为审计重点,如选择城市应急系统、天网工程等事关百姓生产生活安全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以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能力,提高决策效率。如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进行审计,有助于形成城市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防震、防火、防空、安全等公共事业的统一指挥调度平台,使分散资源得以互联和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处理特殊、突发、应急、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3.建立健全制度。对信息系统审计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可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审计招投标制度、引入协审单位制度、协审工作考核及付费制度、信息系统审计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以有效保障信息系统审计有序推进。

4.确定审计目标。围绕六个方面进行审计:一是合法合规性,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运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二是安全性,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资源是否得到妥善保护,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露系统中的信息。相关安全制度是否齐全,执行是否到位等;三是可靠性,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是否能够准确、稳定运行,是否有效保证业务的正确运行;四是有效性,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功能是否满足业务目标的需要,是否达到了信息系统建设的设计目标;五是真实性,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是否能为所产生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性提供合理保证;六是效率和效益性,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是否通过较低的资源投入而获取合理的预期收益或达到预期目标,投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发挥了信息系统的作用

二、找准政府投资工程审计这个切入点,在公开招标引入协审单位上求实效

随着政府投资工程的不断加大,政府投资工程审计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范围更广。如何使国家审计机构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开展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努力提高政府资金投资效益比,使政府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需要我们借鉴信息系统审计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大胆创新,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一些资质较高、信誉较好的社会审计机构参与国家审计工作,改变以往私相授受、随意指定协审单位的传统做法,以有效弥补国家审计力量不足,整合社会审计资源,优化审计工作方法,防范审计任务分配的廉政风险,杜绝审计任务分配权力寻租,实现审计绩效最大化。

1.进行公开招标。建立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备选库,制定评标细则,委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协审服务采购》招标公告,选定2~3家具备工程造价咨询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协审单位。

2.加强业务管理。对社会中介机构资质、工作要求、工作纪律、人员安排、审计时限、审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文规定,同时建立审计质量保证金制度。社会中介机构在实施每个审计项目前,应当缴纳一定数额的审计质量保证金。项目审结后,经验收确认没有质量问题和违反相关规定行为的,全额退还保证金。

3.支付协审费用。制订协审费用支付标准,按基本审计费和效益审计费分别进行支付。

4.开展业务考核。为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业务的管理和监督,对协审中介机构进行业务考核。根据社会中介机构执业纪律和执业形象、社会中介机构与市审计局及建设单位依法依规履行工作手续、审计业务规定执行情况、审计时间、审计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按得分高低对参与协审工作的社会中介机构排出名次,实行末位淘汰制,以便补充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协审工作。考核结果实行通报,并作为下一年度安排审计项目的依据。

三、把握财政联网审计这个突破点,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上做文章

为增强信息化条件下财政审计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作用,从即时性、有效性、规范性上把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一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加快财政联网审计势在必行。

1.在线采集数据。财政联网审计可以对财政数据进行适时联网采集和传输,使得审计数据得到动态更新,审计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对财政总预算管理、财政资金拨付、各部门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等情况进行联网采集数据并进行跟踪核查。

2.实时分析数据。财政联网审计可以实现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分析、动态预警等功能,初步实现财政审计工作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单一现场审计向远程联网审计的转变。以国库支付明细为基点向支付时间、预算单位、预算科目、摘要等维度延伸,以财政预算指标为标准动态监测财政支出状况,显示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检查预算指标的执行率,达到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和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第2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摘 要 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出发,在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并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进而指出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第3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小水电行业;会计核算

一、小水电行业实施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通过对生产经营管理中已发生经济活动的分析、总结及评价基础上,对于水电行业的未来进行预测,以对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地、客观合理的信息。会计核算是基于对数据的积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实施的量化研究。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客观准确、全面深入的对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及时的核算。

传统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实施监督、核算,以此为基础为政府及管理者提供经营活动者的财务信息。传统会计核算并未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损害等包含在核算内容范围内。当今社会,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为国家赢得了立足之地,但是也对社会的生存环境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其对社会环境危害的角度看,企业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从当前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小水电行业实施会计核算改革,促使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向环境会计核算转变。

2 环境会计核算

环境会计常被人们称为“生态会计”“环保会计”“绿色会计”

等。其不仅涵盖了会计学、环境学、经济学及管理学,还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环境事项进行及时的反应与控制。可持续发展是对企业如何正确的开发、使用自然资源,进而为维护生态平衡提出的最高要求。而环境会计核算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促使水电行业开始以新的、全局化的视角看待水电行业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新调整会计核算内容,增加环境项目,进而合理的确认环境资源与企业成本计量之间的价值关系。

3 小水电行业实施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水电行业自身发展特点决定

由于水电施工企业的施工周期长、建筑规模大等特点,使得这一行业呈现出工程项目点多、资本较为密集的特征。水电行业应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企业的环境形象在资本市场上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次,为避免环境风险,水电行业也应积极的承担自身所应承担的环境、资源保护责任。总而言之,在追逐自身利润同时,企业还应对自身可能给环境带来影响的生态活动,实施及时的改革。会计核算作为现代社会衡量财务状况的价值标准,在环境活动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把环境价值加入到传统的会计核算管理中、建立系统的环境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为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管理当局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对于水电行业避免资源浪费、控制工程规模、降低工程造价及树立和维护政府与企业的形象,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促进会计核算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

水电行业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贷款或者是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其主要的特点是资金的流动量大且有关资金的立项、筹资、建设及管理等运作十分的复杂。环境问题的产生都会对应着相应的资金的流入或流出,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传统的会计核算只考虑到经济社会,而没有将生态社会纳入到经济管理中来。环境会计核算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将环境项目纳入到会计核算的依稀中,积极的参与环境管理与研究中,促使会计管理从传统的微观领域向会计管理的宏观领域中来,拓宽会计研究领域。

(3)树立良好的行业发展形象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绿色意识也越来越强。当前,我国也对环保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环境会计核算不仅催生了水电行业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的产生;而且还通过生态化管理,为企业树立绿色的管理形象。在提升行业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提升我国小水电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最终实现小水电行业自身经济利益与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双赢管理局面,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二、促进小水电行业会计核算向环境会计核算改革的建议

1 强化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管力度

对于企业而言,关注的重点在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为追求利润,常常难以真实客观的实施环境会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对小水电行业实施环境会计的力度就起到了重要的l监管作用,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应积极地从检查原则、核查材料以及内容三方面进行准确的披露。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首先,深入研究环境审计法规建设,构建适于小水电行业发展的环境审计;其次,选配环境审计人员;最后,注重环境审计报告在促进小水电行业促进企业环境及稳步前进的推动力。

2 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与技能

在小水电行业会计核算改革中,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于国家会计准则与制度在实际中真实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但是,环境会计作为新的会计学科,实际的会计核算管理中,其实务操作还未被我国广大会计管理工作者所熟知,因此,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于促进小水电行会计核算向环境会计转变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首先,财务人员应树立积极的环保思想,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及消耗再到产品的回收等环节,从管理思想上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其次,由于环境会计是一门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环境学等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对于从事传统会计管理的财务人员而言,及时的更新自身在环境会计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小水电行业会计核算向环境会计改革的力度及实施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保障。

3 基于我国当前发展国情有步骤的实施改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且我国的水电行业发展是以掠夺性的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还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会计在我国小水电行业的实施。必然要经历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要尽快的促进小水电行业向环境会计转变,就需要我们在推进环境会计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国际环境会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因地制宜,从会计核算的方法、内容及核算进程上,做出适合我国经济情况的化境会计管理方法。首先,在会计核算的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做严格的要求,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从会计核算的资料中获取适用的环境信息;其次,在会计核算的形式上,采用将复式记账与单式记账核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信息披露方面促进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最后,推行范围上,可以再小水电行业中挑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小部分试样,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

4 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管理准则与制度

为保障环境会计在小水电行业改革中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就需要以强大的环境会计准则作为支持。首先,健全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体系,是环境会计做大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其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自身特点,环境会计在我国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促进我国环境会计在实施企业及管理人员中的实施与普及。再次,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国际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环境会计体系。

第4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环境会计 发展 展望

环境会计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一个会计问题。我国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的理论,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又急需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从环境会计的发展历程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环境会计的发展

环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是指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与属性,正确核算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现代会计学分支,使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应用科学。

世界范围内,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时代,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1990年Rob Grany的报告《会计工作的绿化》,作为环境会计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环境会计研究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中心议题。1992年,“世界管理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由此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研究。为了回应外部利益关系人的关注,美国环保署(USEPA)于1992年启动了环境会计项目,该项目的任务是鼓励并促使企业了解环境成本计算技术、资本预算和产品决策,帮助经理人员对备选的污染预防方案进行投资评估。2000年,USEPA在《绿色股利一企业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的关系》中提出了推行环境战略以增加企业价值的建议,并设计了全部成本评价法(TCM)。该组织还研究了AT&T的绿色会计的实施经验和五家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等大量的案例。此外,USEPA还提出了或有环境义务的货币价值决定技术,以及可用于改进环境的P2/FINANCE软件等等。另外,许多国家也在政府的推动下对环境会计开始进行研究和实践,如:德国联邦环境部(BMU)和联邦环境局(UBA)在1996年颁布了一套环境会计的手册,强调环境成本的分配问题;联合国专家工作组也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会计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和普及,并在2001年4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上做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的报告。西方历年来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从宏观角度上看,环境会计建立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系统(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SEEA),联合国统计司(UNSD)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文件;从微观角度上看,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研究的重点,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环境导致的成本分为外部环境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调整价格和成本;准许的污染投入、产出或废弃产品数量的控制;“最佳可用技术”对生产工序进行的控制等。奥利(ORIGIN,1993)以及安大略・海德利尔(ONTARIO HY-DRO)已经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于环境成本的跟踪和分配除已成熟的生命周期评价法、单独计算法、直接成本法、分步成本法和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法之外,STEFAN SCHA HERGGER和ROGER BURRITF(史迪芬・肖特嘉和罗杰・布里特)还设想以材料和能源流为主线,以经济-生态效益为导向构造材料流导向的作业成本法。投资评价的方法既有对传统的净现值法进行改进的全部成本评价法(TCA),也有多标准评价法(MCA),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SVA)。业绩评价则克服传统评价只考虑财务指标的缺点,采用环境系数、综合计分卡等方法。环境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大作用更是被实例所证明。德国的波纳特公司对在麦德黑的纺织厂导致的环境财务成本进行了追溯,通过这项措施使波纳特的环境污染降低了20%,生产成本也降低了31%-32%,约等于几百万马克。(资料来源:fritzler,1994)。但是,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仍有许多困难。大多数的公司不愿将环境成本纳入决策之中,在理论上环境成本的追溯、跟踪、分配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仍值得商榷。

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90年代,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环境》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会计的展望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又急需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弥补我国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和差距,正确反映企业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是我国环境会计生存与发展所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发展历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为了防止这种社会发展模式在我国重演,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就需要我们首先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是保证环境会计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首先是要完善和修改《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环境会计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然后还要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将环境会计的内容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进行具体要求,以促使各企事业单位对环境会计加以重视,并能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

(二)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全面、如实地对环境会计进行披露。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监督包括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因此,尽管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会计的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它的舆论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社会公众提高自身的环境意识,进而对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进行监督,是促使环境会计进一步完善的重要环节。国家机关和部分社会中介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则主要体现在其专业性和效率性上。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或

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出具环境审计报告,是推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可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促使企业加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断完善,从而使环境会计这一学科本身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三)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很不完善。究其原因,首先,环境会计的目标还不是很明确。明确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所需要解决的一项首要问题。其次,环境会计使用者的范围较小。目前,环境会计的使用者往往只有政府机构,他们依据企业所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相应规定的制定以及对企业的奖惩等。但是其他的使用者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指导我国环境会计实践工作。

(四)加强对从事环境会计工作财会人员的培训

要想大力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环境会计涉及到很多学科领域,属于交叉型边缘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从事此项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对现有的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经济与环境双赢的观念,增加环保知识的学习,适应环境会计的工作岗位。其次,我们可以选择专门的环境专业人才对财会人员进行指导,使他们共同协作,来完成此项工作。第三,对于未来环境会计人才的培养,还可以从现行教育人手,在各种院校开设相关的专业,或者在现有的专业中加开相关的课程,这样,我们可以直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5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审计质量;同地审计;异地审计;审计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4日

一、引言

我国自从恢复了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行业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为适应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在不断迅速扩大,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初具规模,确立了其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但由于我国市场的基础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起来,我国的证券市场无疑仍算是一个比较新的市场,这些都影响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持续,财务舞弊事件的层出不穷也让人们对审计质量充满不信任,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疑惑有增无减,公众及社会对独立审计质量的种种批评,又为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小的阻力。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而审计师地域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给审计质量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审计地域性与审计质量相关概念解释

审计质量的概念最早是由DeAngelo(1981)提出的,他将审计质量界定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错弊的联合概率”,他认为审计师发现错弊的概率取决于其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错弊的概率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水平。

关于审计地域性,我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异地所审计;另一个是同地所审计。所谓异地所审计,是指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注册地不属于同一行政管辖区;而同地所审计是指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注册地属于同一行政管辖区。

三、审计地域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针对审计师与客户处于同一地域是否会影响审计质量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竞争性观点:信息观和冲突观。信息观认为,如果审计师与客户处于同一地域,本地审计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将有助于缓解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审计质量将得到提升;冲突观则认为,审计师与客户地理上的接近,会使得本地审计师与客户管理层存在较密切的关系,这将损害审计独立性,最终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针对发达国家审计市场展开的实证研究总体上支持了信息观,如Choi & Kim发现美国本地审计师的客户报告了更低水平的可操控应计。李奇凤和宋琰纹(2007)选取了可操纵应计的绝对值和非经常性损益绝对值来衡量审计质量。Chan等(2006)选取了出具非标意见的角度,他们都用直接衡量的方式得出异地所比本地所审计质量更高的结论。Chan et al.以1996~200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与非本地审计师相比,本地审计师更可能对本地政府控制的公司出具清洁审计意见;在改聘为本地审计师后,先前被出具非标意见的本地政府控制公司更可能获得清洁审计意见。李爽、吴溪(2009)通过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中遭到有关监管部门处罚的审计失败案例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涉案事务所都是本地所。姚振业(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地域性差异这一变量和审计质量无显著关系,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同样有学者认为当审计师提出审计调整事项并要求公司予以调整,不仅体现了审计师发现问题的能力,还体现了会计事务所与公司进行博弈的能力。就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言,本地会计事务所具有相对优势。基于历史的因素,本地会计事务所不仅挂靠于政府部门,其管理人员和员工大多来自于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虽然经过脱钩改制和多年的市场化发展,但会计事务所及其员工与政府和企业的关联关系并没有削弱,而是继续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因此,“资本背景”和“人事背景”决定了本地会计事务所对本地政府和当地企业更了解,进而获得更多的“本土知识”,从而不仅有助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还可以促进相互沟通和协商以对审计调整事项达成共识。所以,基于此背景,本文试图通过新的计量方法,为审计师地域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提供经验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5.2.

[2]DeAngelo,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oural of Economics,Vol3,No.3 (1981).

[3]Balsam,S.,J.Krishnan and J.G.S.Yang,2003.,“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2.

第6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一、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传统的审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现代审计则既涉及经济活动还深入到社会领域,这引起审计职能的必然扩大。在人类活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受托责任的范围正不断扩大,在受托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已经向社会、自然环境等多个领域延伸,而这些领域均有充分获取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需求。此外,现代审计的职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监督职能的范畴,评价、鉴证、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日益成为现代审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承担自然环境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鉴证,加强自然环境保护、管理,为环境信息需求者提供环境信息服务,必然对传统审计提出更具体、更专业的要求,环境审计的产生成为必然。环境审计是在传统审计领域中开辟的新领域,是审计学科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与传统审计的产生基础有相同的部分即均源于受托责任。但鉴于环境资源具有社会公众共有性,其所有权的共有性这一特征决定了环境资源特殊的委托受托责任关系。在经济社会中由于企业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企业便应当承担环境保护的受托责任,但由于企业经济人的本性使其为了追逐利润而任意使用多种环境资源,并且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日益恶化,而社会公众却成为其重要受害人,社会公众便开始寻求人并委托其来进行环境监督与管理。于是,受托责任扩展到环境领域便形成了受托环境责任,而这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监督与管理又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可持续发展下的受托环境责任”是环境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促成了循环经济理念的发展,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背景不同,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学者、组织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指出“,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三)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内涵围绕什么是环境审计这一概念,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审计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发表了多种看法,在此以美国环保署和国际商会的观点做简要介绍。美国环保署(EPA)认为“,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法定机构对适用于环境要求的有关业务经营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国际商会(ICC)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客观地估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和控制、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长期以来环境破坏末端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传统思路,但循环经济突破了这种狭隘的观念,拓宽了环境治理的视野,使环境保护向前延伸到了经济运行机制的层面,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应体现循环经济这一突破,环境审计范围也不能再局限于经济活动结果的审计,而是向前延伸到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审计。其一,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运用环境审计手段分析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在源头上控制将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其二,运用环境审计手段开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的定量、定性分析,并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内部控制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做出客观评价;其三,向委托人提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审计报告。由此可知,循环经济下的环境审计是指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下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等采用科学的方法,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在发展循环经济、履行受托环境责任过程及环境活动产生影响的经济事项和经济结果所进行的检查、监督、鉴证、评价、报告等的环境管理活动。

二、循环经济下环境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曾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提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当前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其中极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环境审计工作,通过开展环境审计,可以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以提高经济效益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的可行性

首先,从理论上讲,循环经济与环境审计之间的天然联系为循环经济下实施环境审计提供了可行性。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节约有限的资源,使生产的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并重,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强调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更注重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循环的循环使用,同时强调投入产出比,以使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总效益最大化使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通过环境审计,揭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无效、低效行为,促使被审计单位承担环境责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环境审计都是为了使企业摆脱传统粗放的经济运行方式,大力发展新型的集约化、绿色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承担起受托环境责任。循环经济发展是环境审计开展的必要前提,环境审计是推进循环经济运行方式的有利手段和可行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与开展环境审计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一方面,受托环境责任要求企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开展环境审计;另一方面,环境审计又能反过来检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等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起到监督与制约的作用,从而使受托环境责任得到有效履行。因此在循环经济运行方式下开展环境审计具有理论的可行性。

其次,从政策法规上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逐步制订了多层次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并且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组织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物权法、刑法修正案及其他有关法律中也针对环境保护作出了新的规定;开展了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等环保相关法律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8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出台脱硫电价、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一系列政策,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生态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试点。并且,截至到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现行标准已达1300项。另外,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审计法规、条例,如《审计法》、《中国审计法规》、《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提供了依据上的可行性。

再者,从机构设置及社会宣传上讲,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具有组织、意识上的可行性。目前环境审计在我国虽然还是起步阶段,但相关各方一直都致力于环境审计的宣传与执行。我国于1983年正式成立审计署,1983年到1997年在审计署开展的审计项目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事项。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通过了《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即《中国21世纪议程》,并明确提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等”。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开启了环境审计意识上的可行性;1995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1997年,中国审计学会在《审计研究》期刊上,举办环境审计研究专题,得到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1998年,我国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明确了环境审计的职能,这标志着我国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2002年,中国审计学会再次召开环境审计研讨会,这充分说明了环境审计日益被重视;2008年,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环境审计的实施提到了日程上来,并且引起了理论界对于环境审计研究的重视,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奠定了循环经济下开展环境审计的组织、宣传基础。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环境审计的实施策略

(一)环境审计自身体系建设策略环境审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方法等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应该把制定环境审计的法规体系、增加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拓宽环境审计的实施领域、创新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作为环境审计自身体系建设的重点。

第一,制订环境审计的法规体系,明确环境审计政策法规依据。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与环境审计相关的政策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目前还没有用于直接指导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有国家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审计规范不能对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环境事项审计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而目前还没有专门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因此,应尽快研究环境审计立法、制定具体的环境审计准则,以确立法律的权威性,统一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第二,增加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开展内外部全方位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是我国审计领域的三大审计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环境审计领域政府环境审计却是最大的主体,就其审计范围来看也主要是由政府审计部门实施的外部环境审计,较少涉及企业及其他微观主体的自身内部环境审计,而由注册会计师开展的民间审计也受到很大限制。伴随着我国循环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入推进,重视审计环境系统以及评估环境风险是环境管理发展的趋势,微观企业自愿式环境审计必将提上日程,环境审计必然由外部强制式审计发展为强制式审计与自愿式审计相结合,企业微观层面的内部环境审计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环境问题将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长期财务安全,民间审计的第三方身份能为企业环境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注册会计师介入环境审计与报告活动成为一种必然和可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应三方协调开展环境审计,互为补充,将能全方位、分层次地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及取得的绩效等。

第三,扩大环境审计的内容,拓宽环境审计实施领域。在以政府环境审计为主的当前,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和财务报表中环境事项的处理和披露是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在循环经济逐步落实的过程中及环境审计实务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环境审计的内容必将得到进一步扩大,环境审计实施领域也将大大拓展。环境审计的内容至少应该扩大到企业清洁生产审计、企业环境责任审计、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企业环境财务审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审计、企业碳排放审计、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计、政府生态环境建设审计、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财务和政府环境责任审计等。环境审计的领域就目前来看至少应涉及到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审计、大气污染防治、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海洋资源、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并且随着循环经济及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环境审计的内容及审计领域也必将会有更多的新增和扩充。

第四,探索环境审计的审计模式,创新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我国环境审计在审计方式方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针对政府审计,缺乏系统性,与环境学科的融合也不够,尚未打破传统审计研究框架,难以取得适应环境审计实务开展的突破性进展。实务方面,目前的环境审计实务,多采用项目为导向、以资金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模式,没有突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整体效应,难以适应逐步拓展的环境审计领域的需要。因此新型的、遵循环境领域自然规律、符合环境审计特点的审计模式的探索及环境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已成为目前环境审计发展的瓶颈。对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审计一要积极开展合作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上级审计机关要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对水、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共同关注的区(流)域性生态环境事项,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并建立协商机制,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二要积极开展跟踪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重大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等(如国家大江大河及湖泊治理规划、退耕还林工程和节能减排政策执行),要积极试行跟踪审计和审计调查;三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排污费核定和污染物减排核算办法、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等。

(二)环境审计外部保障措施建设策略循环经济视角下环境审计的实施除考虑环境审计自身体系建设外,还应考虑环境审计外部保障措施建设。

第一,加快环境会计的实施,规范环境审计的信息载体。环境会计能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向信息需求者提供环境信息,而在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均未披露,现有会计报表提供的是经济效益指标,对开展环境审计所需资料现行会计还无法提供。针对目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制定便于环境信息披露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基本核算体系,再者规范环境信息披露形式,不能仅局限于目前的环境报告书。另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资料的管理,保证环保管理系统高效、及时运转,确保环保资料的真实有效性,规范环境审计的信息载体。

第二,加快环境审计的宣传,提高环境审计的社会舆论。我国已就环境审计开展了系列的宣传工作,但与一些环境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审计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环境审计的质量,提高社会对环境审计的重视度,一定要注重环境审计的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这也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再者要处理好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案件,要使这些容易引起社会反响的环境问题起到一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以扩大环境审计的影响和社会的认可度,使环境审计适应环保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第7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政府审计;民间审计;期望差距;审计需求;审计供给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1日

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和人民财产的管理进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受托管理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的约束。这种约束方式就表现为政府审计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因此,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

民间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的定义中均可看出,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特所认为:“17世纪公司的出现,使有利害关系者对与账簿分离的独立的财务报表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债权人和股东均需要得到与他们的投资有关的资料。但是,由于公司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潜在的利害冲突,股东对公司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常常抱有怀疑,因此需要进行审查,以证实其可靠性。”

一、审计的微观需求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的基础上,目前有三种假设来描述审计的微观需求,分别是论、信息论和保险论。

在关系中,委托人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将人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一方面会激励人更积极地履行管理的职责,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使人产生粉饰财务报告,虚报经营业绩的动机。如果将人的报酬固定,人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必然受到削弱,势必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如果用有刺激的报酬安排再配以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既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又能遏制他们虚报业绩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要求。

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投资者可利用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不可靠或不完整的信息常常导致投资者决策的失败和损失。投资者可以通过审计判断财务报告的真伪,从而纠正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错误,进而牵制企业提供虚假信息,防止财务报告的人为偏差,减少噪音,提高投资决策的精确度。

保险论认为,审计是分散风险和保险的手段。由于财务信息的非直接性、信息提供者的偏见和动机、信息量庞大以及交易复杂等原因,投资者可能得不到可靠的财务信息,或者说他们要承担很高的信息风险。为了防止信息提供者提供虚假信息而引起灾难性的损失,投资者需要审计。如果审计人员因失职而未察觉财务报表中的虚报情况,他们有责任赔偿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分担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监督的目的,获取更多信息的目的,还是保险的目的,投资者对审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财务信息的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二、审计的宏观需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两个方面。

(一)市场自我控制机制的目的就是确保市场自身运行的有序性。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如果没有作为第三者的审计师为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唯利是图的企业管理者就会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那就很有可能产生无政府状态,从而引起经济危机。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畅通、可靠的信息系统,外部审计的出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信价值,促进市场得以有效运转。

(二)宏现调控机制主要是控制市场的发展方向,以达到供求总量平衡和产业结构优化。政府进行宏现调控的措施主要是建立能全面迅速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网以及能正确分析、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管理信息系统。制定相应的调节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并制定有利于市场朝着想要的方向运行的有关法律和制度,政府要制定出正确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都必须依靠完整、真实的信息,审计正是一种可增加信息价值的活动。

我国市场经济能否运行良好,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是直接与全体社会公众利益休戚相关的。鉴于审计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社会公众需要高质量的审计。

三、有关审计供给理论

(一)公共资源理论。对于信息而言,公司的财务报告一经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公司的管理者无法避免非购买者使用财务报告,未持有公司证券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也可以从公司的报告中获得信息而无须为信息付出任何代价。由于公司的管理者没有得到非购买者对使用信息的偿付,他们在无管制状态下提供的信息便不会考虑这些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或者,如果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因为考虑了非信息购买者的需要而对公司产生消极影响时,公司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披露这些信息,信息必然会“生产不足”。因此,为避免披露信息不充分和不可靠,必须通过制度管制方式强制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

(二)沃勒斯的理论。沃勒斯认为,当财务信息不接受审计时,市场会出现逆向选择,即投资者没有可靠的信息来判断每个企业的价值,不得不使所有企业的证券价格平均化,导致高质量的企业证券退出市场。但是,如果审计能附加可靠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做出应有的判断,那么高价值的企业愿意接受审计。这样市场会对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高的价格,对未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低的价格。最终未接受审计的企业也不得不接受审计,因而通过市场可以保证审计的供给。

沃勒斯的理论显然需要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基础之上。当市场并不那么有效时,自然无法保证审计的“自发”供给。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的确存在对审计供给的制度管制,比如政府审计机关必须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重点审计。有时政府出于加快市场效率化的考虑,强制要求进行审计,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培育初期,资本市场刚刚建立的时期,规定比如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必须经由审计师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自愿聘请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以向市场传递信号。

四、民间审计的期望差距

从上述的审计需求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假设出于何种目的,都能推出公众期望的高质量的民间审计,保证的财务报告公允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我国的资本市场属于初创时期,政府对上市额度、配股资格、保牌资格等都有很强的管制。在企业“取悦”政府管制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供给不是一种自发的来自如沃勒斯所说的市场需要,而只是满足政府管制要求的产物。企业只需要提供一份监管部门能够接受的审计师报告,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企业或已经上市企业成本效益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在企业不需要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前提下,审计师追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审计成本,甚至失去市场份额。因此,审计师只能通过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审计服务而生存,即降低审计质量。这样就形成了巨大的民间审计期望差距。公众不能通过审计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从审计中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可靠的。当公众希望从审计的保险功能中得到应有的保护时,发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制度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风险,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风险近乎于零。进而低质量的审计不仅不能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现调控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没有效率。这样又进一步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五、政府审计的期望差距

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从审计需求分析中可以知道对政府审计的需求也应该是强烈的,尤其是我国国有资产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较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计民生。公众理应对政府审计有更高的期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众习惯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很少有监管政府的意识。同时,从产权理论来看,全民财产不能很清晰地划分到个人,这些财产所带来的利益相比较投资者对企业的直接投资利益要间接得多,因而公众对这部分的利益得失较少关注。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公众对政府审计的期望很低。

从政府审计的供o来看,前面阐述的公共资源理论应该更合适解释。但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建设项目得不到审计,大量的非法收费项目得不到检查和制止。很多种审计还开展得不够,特别是一些特别项目审计和常规审计,如预算外资金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

虽然政府审计的供给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由于公众对其期望较低,因而期望差距并不显著。当国家审计署开始将审计报告公布于众时,这一行为大大出乎公众的意料。报告中列出被媒体称之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更是使公众震惊。

六、研究结论

从对民间审计期望差距的分析看到,政府必须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事务所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并在法律上保证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将带来巨大的赔偿风险。政府也应该p少一些不必要的管制,让企业向市场负责,而不是一味地“取悦”于政府;让市场来区分不同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并使事务所的高质量声誉与高市场份额挂钩。

第8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校 新校区 建设项目 跟踪审计

一、高校新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各地高校纷纷进入新校区建设的,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且呈现出投资主体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大,周期长,技术复杂,程序环节多,专业性强等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闪失,都可能对学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影响项目效益的发挥。这意味着高校新区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在增大,同时也对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合理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资金,加强对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监督,控制投资风险,已成为当前许多高校新区建设审计工作的重点,也成为摆在监察、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长期以来,对建设项目的审计基本都是沿用事后竣工结算的审计方式,高校建设项目也不例外。实践证明,这种审计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审计工作在规范建设管理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揪出了腐败案件,但人已经触犯了法律。可见,传统的审计方式存在着时效性差、时间滞后、诉讼增多、风险加大的弊端,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有鉴于此,1994年南京市审计局率先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路子,并对南京长江二桥建设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取得良好效果。其后,这种跟踪审计模式先后被其它省市的审计系统应用,成为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审计方式。各地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也逐渐借用了这种审计方式。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业主委托,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活动,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投资,帮助建设部门纠正偏差,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维护合法权益,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和投资规模,完善建设项目管理,保障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跟踪审计立足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它一改过去工程由竣工后集中一次结算审计的传统模式,是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它在优化投资决策、规范建设行为、促进项目管理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前,在各地高校新区建设中也应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等措施不断提高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详细的跟踪工作,真正实现由“结果审计”向“过程审计”的转变,确保审计质量,从而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实现审计服务的价值增值,协助业主实现投资控制目标。

二、新区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实施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种动态的管理,由过去定期、不定期的审计发展到驻场实时审计,这种“贴身”的审计模式使审计监督覆盖了从项目立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设备材料的采购、隐蔽工程等,直到工程最后竣工决算和资金收支的全过程。它把建设工程审计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审计人员参与各个环节,全过程进行深入了解。高校新区建设中要有专职审计人员驻扎现场,对隐蔽工程、现场变更、签证进行详尽把握,避免结算时产生矛盾,减少审计风险,从源头上控制工程投资。

1.跟踪审计的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跟踪审计的准备阶段,是保证建设项目投资真实合理的前提。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根据建设单位上报的项目情况,组成跟踪审计小组,确定审计负责人,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依据项目特征制定审计方案,编制审计计划,参与审计活动。

(2)认真研究、核查报审的文件和资料,检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合理,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

(3)严格审查各项前期费用的支付情况,检查各项规费是否合规、合理,征地拆迁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有效控制前期经费的发生,减少工程的投资成本。

(4)进行概算审计,从源头把关,形成制约机制。从节约投资、优化方案、规范程序等角度,及时提出阶段性审计意见。

(5)和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讨论会,共同制定监督制度,明确各方职责,确立跟踪审计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给审计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2.跟踪审计的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控制,其目的是规范管理,控制项目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设计阶段。设计标准、设计方案、结构安全系数等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设计阶段的跟踪审计目标是确定设计单位是否符合资质,设计的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要求,设计是否控制在项目计划投资额内,防止出现“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从而堵塞设计阶段的人为浪费,控制工程造价。

(2)招投标阶段。首先,跟踪审计应根据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计划,监督编制工程概算、审查工程量清单并参与标底答疑,以减少造价的变更。其次,审查招标文件并全过程参与招标,监督开标前的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执行了回避制度,报名、制标、评标是否三分离。最后,审签施工合同。对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条款,审计人员应咨询或通过专家论证,尤其应关注施工方、供应商在履约能力、售后服务、质量保证方面的情况。另外,还应特别注意合同文本与招投标文件之间的统一,避免产生矛盾。

(3)施工阶段。首先,做好基础工程、隐蔽工程的现场记录,参与验收,做到由基建、审计、施工、监理四方会审会签后才能加以封闭,使工程成本更加切合实际。其次,把好对材料、设备采购的价格关。跟踪审计应根据工程进度,要求施工方提前报出所需的材料,在监理、基建质量把关的前提下,通过咨询、查询、询价,搜集材料价格,通过工程例会,由各工程管理方参与讨论、议价,最后审计综合各方情况进行定价,并经各方签章认可,作为决算价格。工程中使用的设备,也应公开招投标。通过以上的跟踪定价,进一步避免材料、设备供应中的一些不正当行为,维护学校的利益。第三,审查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如发现变更幅度大,审计人员应及时向校方发出超支预警,防止随意增加工程成本,对设计方案不合理或施工地质环境和结构的变化,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变更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尽可能把工程造价降为最小。审计人员务必坚持原则,对弄虚作假、高估冒算的行为给予坚决抵制。

此外,跟踪审计应检查项目概算执行,内控制度建立、执行,工程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等。同时还必须审查确定施工单位的工程量月报,作为学校支付工程进度款的依据,对现场施工情况提出阶段性审计意见。

(4)决算审核阶段。现在工程结算一般采用标底加变更的方法。首先,要严格核实工程量,对平时跟踪的资料进行汇集、整理并全面复核,明确招标确定的范围,严格审查增补协议等,避免加大工程和重复计算。其次,要查看定额、项目名称及规格,把好定额套用审核关,防止高套或重复计算,还应注意材料价格和让利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第三,要重点审计各项费用的计取比例、计算基础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与校方、施工方及监理多沟通,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最大限度地使工程造价得到准确、真实、完整的反映。

3.跟踪审计的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项目决算阶段制定决算审计方案,组织力量进行竣工决算的审计阶段。主要是做好审计资料的汇集整理和存档工作。每项工程审计结束后,必须按《档案管理办法》及时进行具体而标准化的整理登记,对审计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建立审计档案。档案资料必须真实、完整,对涉及高校新区建设项目的来信来访材料也要依据监察档案的要求,按规定上交上级档案馆,为今后的后续监督检查做好准备。

此外,在高校新区建设中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跟踪审计主要是构筑以防范为主的预警机制,应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介入不包办,独立不孤立”。

第二,跟踪审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方案,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对工程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三、加强高校新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思路

1.准确把握跟踪审计介入时间

高校新区工程建设一般要经历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决算等阶段。跟踪审计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审计资源和成本等要素,确定介入的时间。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审计都应贯穿建设的全过程,确保应有的连续性。此外,在审计的过程中,要体现跟踪的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2.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高校新区工程建设综合性强,而审计是以堵塞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审计机关并非从事建设、施工、监理等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地运行。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校方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不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中,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强调依法监督。

3.把握跟踪审计的重点关键环节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沿着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以工程投资控制为主线,紧紧围绕投资控制这个中心对建设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实时跟踪。目前,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跟踪审计质量,应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环节予以重点关注。首先要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其与其他审计内容相结合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其次,在跟踪审计中应找出投资、进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制定跟踪细则,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4.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

跟踪审计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的实时动态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为了使跟踪审计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有法可依、依法实施,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高校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运转,让跟踪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并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5.规范跟踪审计收费,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因自身的力量有限,往往借助社会中介协审,因此规范跟踪审计的收费,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审计机关才能更好地整合审计资源,利用自身熟悉业务、易沟通等优势,结合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储备较好,业务力量相对较强的优点,相互协作,更好地开展跟踪审计工作。

此外,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提升政治素养,强化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充分了解建设工程全过程理论,掌握最新的技术方法,提高综合能力,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作为现代审计制度的一种创新,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积极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在高校新区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深化对跟踪审计的认识,加强对跟踪审计的研究,使之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促进建设项目规范、有序、有效运行,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乃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更优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合同管理[M].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5.

第9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当前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比较缓慢,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程度不高,同时,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审计难题的能力不强,造成一些投资审计项目耽搁,审计周期拉长,影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工程价款及时结算。如:当前建筑材料市场不规范,价格差异悬殊,同一材料不同品牌价格差异悬殊,而在审计过程中材料实际价格根本无法核实,即使得到原始购货发票,由于建筑材料市场的混乱使得真伪难辨,成本仍然难以测定,投资审计难度很大。目前,审计机关针对此问题尚未建立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对策

2.1全面审计与重点监督相结合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审计机关通常按照“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结合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就政府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管理是否到位、招投标是否合规,有无重大损失浪费、工程量是否不实和高估冒算工程造价等问题,对项目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进行绩效评价,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在对政府性投资资金全面审计的同时,做到突出重点,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项目审计。因此,要根据具体项目特点,不断加强对政府重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科学选择全面审计、分组审计、筛选审计和重点抽查审计等不同方法。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涉及的资金大、部门广、环节多、人员多,时间跨度大,若凡事不分巨细,平均分配审计力量,难以取得审计实效,突出重点是保证审计质量,出审计“精品”的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面对上百个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关键环节、重要事项进行审计监督,采用重点抽查法,选取工程量较大、造价比重较高的分项工程作为审计重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3年开展监理履职情况调查,发现监理履职不到位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报告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乐清市委书记、市长、常务副市长等先后做出重要批示,住建局据此出台了《关于对监理单位实行量化计分管理的通知》,每季度实行检查打分,市纪委对我市部分重点项目进行了抽查、复查和回头看,专项审计调查成效显著。2014年开展的“五水共治”等项目审计,实现对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环节的全覆盖、全跟踪。具体做法是每年抽审2个环节,力求做深做透,引起重视,一个个整改,求得总体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全面审计与重点监督有机结合,一要做好审前调查。了解全市建设工程的总体情况,抓住重点项目,利用E—R图,找出项目关键环节,进而确定重点监督的事项。二是外调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由于当前工程领域的复杂性,一些手段越来越隐蔽,靠传统的账本审计方法已不适应,因此,开展外调审计,结合传统审计,更能看清背后的深层次事项,尝试外调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挖掘出一些利益输送线索。三是加强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结合。加强财务审计与工程业务审计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对拓宽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核减工程造价里已在财务账上进行支付的情况,充分发挥审计作为国家治理机制中“免疫系统”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2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面对审计任务重、专业性强、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等方面挑战,近些年来,审计机关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投构欠合理这一问题。

1)整合资源上下内外联动,形成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共同参与审计的有效机制。国家审计通过对内部审计加强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成为国家审计在投资审计领域的有效补充。

2)购买社会服务参与国家审计工作。针对投资审计项目多,审计人员少的现状,积极整合审计资源,通过购买服务参与政府投资审计。2013年乐清审计总结往年的经验,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审计,联合乐清市财政局、教育局公开招聘协审队伍,这次招标改变了过去“重公司业绩轻人员资历”的理念,注重协审人员的个人业绩和资质,把招协审公司和协审人员结合起来,同时强化后续管理,在招标文件中规定审计局、财政局和教育局将在协审人员实际实施审计项目过程、项目完成质量评价、工作效率、审计纪律、现场管理等审计后续工作配合情况对入围10家协审单位动态考核,对达不到考核条件的协审单位实行淘汰机制。

3)建立投资审计项目“专家库”。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投资审计工作模式,建立投资审计“专家库”,将各专业类别素质好的工程造价咨询资质人员,纳入“政府投资审计专家库”,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聘请专家库的各专业类别技术人才列入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审计组,被聘请专家须按审计机关的工作思路和要求开展工作。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实行计时工资和按效付酬的灵活方式,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如在开展全市绿化项目审计时,可以从“政府投资审计专家库”聘请绿化方面的专家参与全市绿化审计工作,做到任务有效分解,工作合理分工,成效显著提高。

2.3传统审计手段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

在当前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投资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量更大,范围更广,实施过程也更加复杂,单靠传统审计手段和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技术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审计方式的不足,实现审计过程和项目建设过程的有效对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工程,了解到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施工进展、重要人员(项目经理、总监、专监等)到位情况、安全施工等动态信息,并据此科学实施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首先信息化技术改变审计证据获取途径,现场签证、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等直接关系项目造价的资料由以往的建设单位集中报送,变为集中报送和审计组通过信息化系统主动获取两种方式,显著提高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了对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力震慑。其次信息化技术为完成日益增多的审计任务创造了条件,代替审计人员实现了“旁站式”审计,节省了审计人员大量驻现场审计时间,使得一人承担多项审计任务成为可能。因此,创新投资审计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是解决审计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1)开发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工程造价、施工进度、工地实时画面、重要班组到岗情况等动态信息,将繁多分散的工程数据资料用软件统一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工程资料管理方式,对每个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分别进行基本数据录入、审计报告生成、报表统计打印、审计结果公示、数据查询汇总、立卷归档等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减少了审计人员繁琐而重复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实现了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化、科学化管理。

2)编制E—R图(实体—关系图),较快掌握工程重点。从工程项目E—R图中详细描述从项目立项、工可、初步设计、招投标、施工过程、设计变更等整个流程,迅速掌握工程项目相关业务,明确关键环节,提高了工程审计效率。编写Excel工程量计算模板,开展工程量复核。积极运用CAD、清华斯维尔、神机妙算、KERY工程预算软件等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审计。如在对乐清市公安指挥中心大楼审计中,采用了调查法、现场勘测法、询问法、推算法,巧妙借助“清华斯维尔”软件,净核减工程款1060多万元。3)创新工程审计方法,开发工程造价互联网分析系统。为突破工程项目“低中标、高结算”现象的困惑,探索工程投资审计新方法和新技术,提高投资审计效率和质量。2013年,乐清市审计局自主研发了工程造价互联网分析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网络版的工程造价分析软件,从合同、项目竣工等环节进行控制,网上申报与现有的合同、设计变更及竣工决算等审计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该软件可以详细了解工程项目类别、概算、拖延工期、工程下浮率、合同中暂定项目金额、设计变更、资金支付情况和社会中介已审项目的误差率等,加强了对工程项目结算价超合同价的原因分析,起到了实时监控作用,为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安排提供一定依据,提高了工程审计监管水平。同时,该软件为建设单位提供了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隐蔽工程的视频和照片上传功能,为今后结算提供可靠的图文资料,以免以假混真,虚报多算的弊端。

2.4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并重转变

把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投资审计三个方面的问题。

1)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如在乐海围垦填方工程专项调查中,我们事中介入开展跟踪审计,提出要按合同约定控制填方高程的审计建议,被采纳后,高程由5.0调整到4.5,最大限度的节约投资建设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缩短了竣工决算审计时间。针对项目竣工到工程决算审计时间过长的问题,通过事前、事中审计,及时查错纠弊,根据工程项目进展计量支付、结算等情况,对已完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时开展工程结算审计,做到项目结束一部分,结算审计一部分,项目全部结束后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大量的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已经摊入事前、事中审计过程中,工程项目竣工后,审计机关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

3)及时开展事中专项审计调查,为今后项目实施提供真实数据,对各专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今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根据事中专项审计,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可以开展某一环节专项审计,如监理不尽责情况开展监理专项审计调查、投标后设计马上变更情况开展设计变更专项审计调查、“三超”现象多和中介机构结算审核造价误差多开展结算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对开展中介机构误差率专项审计调查,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来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的健康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