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有机合成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机合成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机合成的意义

第1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一、小汽车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

(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改变,机动车保有量幅度攀升,特别是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17亿辆,其中汽车9846万辆,汽车中私家车突破700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73%。按照年均汽车产量2000万到3000万辆,未来20~3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亿辆,对应约14亿人口,千人拥有500辆车,成为世界上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

以上海为例,2002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的车路平衡政策,使上海机动车增长速度控制较好。但是,机动车保有量仍然以每年超过10万辆的速度在增长。2011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51万辆,比2000年增加147万辆。上海汽车注册量用11年时间从47万辆,增长至了194万辆。汽车总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小汽车的增长,2000年小汽车占汽车注册量的57%,仅为29万辆,至2011年小汽车已经占到汽车总量的80%,达到了156万辆。并且小汽车的日均行驶里程处于较高水平,约39公里/车日,大约是伦敦的1.3倍,东京的2.1倍。

(二)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比重的提高

小汽车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的不断提高,2010年上海全方式出行中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已经达到了20%左右,而十年前仅为13%。相比较而言,公共交通方式比重仅维持在23%~24%左右,甚至2010年相比2004年还略有降低。

(三)小汽车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出行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机动车增长带来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水平的提高,将给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带来严峻的考验。城市用地中交通用地的比例和人均用地面积的双重约束,使得中国的道路不可能适应类似欧美的机动化程度。而中国机动化水平在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仍将是迅猛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对城市交通将是灾难性的影响。

首先,道路交通将难以适应小汽车快速增长的需要。上海快速路网高峰平均行程车速在40公里/小时左右,早高峰约有10%左右的路段车辆行程车速在20公里/小时以下,已经失去快速路应有的快速的作用。中心城地面干道服务水平普遍有所下降,如早晚高峰时段浦西地面干道平均车速仅14~15公里/小时。随着,越黄浦江流量不断增长,桥隧高峰车速也有所下降,中心区越江隧道(大连路、延安路、复兴路、打浦路隧道)车速不断下降,早高峰平均行程车速17公里/小时。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量还将继续增长,而中心城道路网结构和容量已经基本稳定,道路容量增长空间有限。若维持现状的路网供给水平,未来道路拥堵的路段还将继续增多,拥堵的时间还将延长。

其次,停车位配建不足,停车矛盾不断加大。居住区夜间车位供求不均衡趋势不断扩大,中心城居住配建车位供求比由2004年0.78:1下降到0.61:1。尽管非居住类车位供求比由2004年0.61:1提高到0.68:1,但车位供求依然比较紧张。

伴随着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将会日趋严重,将会极大影响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造成城市活力衰减。因此,需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创建城市集约化的交通出行模式。

二、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吸引小汽车出行转移

根据预测分析,至2020年,公共交通方式比重需要从现状23%提高至27%,才能将个体机动化方式比重增长控制在3个百分点内,才能维持道路交通可接受的运行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在各方面给与公共交通优先权,使得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在便捷、可靠、经济、舒适、安全等各方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比重。

(一)提高公共交通便捷性

便捷性指快速和方便,需要公共交通出行的各环节的良好衔接,包括车站的可达性,以及站点候车时间、乘车时间和换乘时间的长短。目前,上海中心城轨道交通出行时间约60分钟,平均车外时间占轨道交通平均出行时耗60%以上,反映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方便性还较弱,乘客在接驳、候车和换乘等车外环节的时耗较长。比如,2009年上海轨道与公交站点之间平均换乘时间为7.2分钟,而香港约90%的换乘能在5分钟内完成。上海在轨道交通起点和终点步行接驳时间平均为13分钟,而香港轨道交通站点平均步行时间为4分钟。若要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便捷性,需要扩大站点覆盖率、缩短换乘距离、缩短站点等候时间、建设市通郊快速轨道交通线路、提高公交车运行车速,涉及到公共交通用地的保障、设施规划之间的衔接、公交路权专用的保障等措施。

(二)提高公共交通可靠性

可靠性指不仅在速度上具有优势,还需要具有准点性。随着道路交通拥堵的加剧,公共汽电车在站点等候时间,路中行程时间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可靠性下降。中心城公共汽(电)车平均出行速度为8公里/小时,仅为小汽车的一半。即使公交车辆按照运行计划准时发车,但是在中途站点也难以实现准点性。若要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必须保障公交运行车速。此外,还需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乘客在候车时及时获取公交车辆的行驶信息,预估出行时间。

(三)提高公共交通舒适性

舒适性主要指公共交通出行过程中的拥挤程度。站席密度指每平方米站席区面积站乘客人数,是直观反映乘客拥挤情况和舒适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站席密度大小划分,可将乘客拥挤服务水平分为舒适状态,每平方米站3~4人;临界状态,每平方米站5~6人;拥挤状态每平方米站7~8人,已经超过额定载客人数;极端拥挤状态每平方米站大于等于9人,难以忍受。轨道交通部分区段高峰时段拥挤严重,中心城多处区段高峰时段运能明显不足,全网拥挤里程比例为15%,部分线路高峰时段、高客流断面、高方向的车厢满载率较高,轨道6、8号线的拥挤现象尤为突出,甚至站席密度超过9人。部分线路公共汽(电)车也十分拥挤,如市通郊线路高峰十分拥挤,客流最大断面平均每平方米站立6~7人。若要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除了要增加运能之外,还需要提高车辆配置水平。

此外,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还需要提高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对于普通市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票价是他们选择公共交通的重要因素。安全性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设施设备必须以安全为基本要求,运行组织也必须首先考虑安全性的要求。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需要激励机制的保障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各部门、运营企业、企业员工、乘客等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努力,需要政府建立良好的机制,并从规划用地、建设投入、运行管理、行为规范等各方面,激励公共交通参与者共同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一)增加投资和保障用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最基本的保障,基础设施规模、布局、设计形式直接影响到公共交通的整体运输能力、覆盖范围等,进而决定了出行的便捷性、快速性和舒适性。

1.现实状况

上海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从2000年的62公里增加到了现在的454公里,实现了网络化运营,主要依靠高强度的投资才能保障建设的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比重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40%。未来上海轨道交通规模将达到1000公里,将需要更大的投资规模。在轨道交通及枢纽的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用地落实困难,各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站点设施建设难以同步等问题,也需要机制的保障。

2.拓宽投资渠道,促使公共交通外部效益内生化

进一步扩大轨道交通投资渠道,转变投资的模式。比如香港“地铁+物业”商业模式,利用轨道交通可以带动沿线用地升值的特性,香港地铁运营公司在负责建设轨道交通设施的同时,还参与沿线物业的开发,地铁公司从物业开发获得的利润,用于建设新的轨道线路及补贴线路运营的亏损。上海,在未来建设的轨道交通及枢纽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土地升值来解决建设资金紧张问题。

3.以规划、建设、管理优化保障公共交通用地和设施规模

将“公交优先”理念落实到规划的编制、设计建设过程及运行管理各环节。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强调公共交通用地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替换和占用。在设施设计过程中,通过前期审查、交通影响评估等各环节保障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和交通功能的合理性。在设施建设过程中,建立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各管理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做到同步建设和投入使用。

(二)增加运能提高运速,增强公交对乘客的吸引力

运能和运行速度直接影响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和快速性,是乘客选择公共交通最重要的因素。必须保障公共交通运能和车速,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

1.基本情况

目前,中心城高峰时段轨道交通十分拥挤,多处放射性进出内环的路段满载率接近1,甚至大于1,站席密度已经大于6人/平方米,有些路段甚至达到了8~9人/平方米。在高峰时段对于一些拥挤线路不得不采取限流的措施。

公共汽(电)车由于受道路运行情况的影响,运行车速不高。据调查,早高峰内环内及进出内环方向的车速仅在12公里/小时左右。虽然,上海建设了160多公里公交专用道,但是受社会车辆非法驶入的影响,以及上海道路本身交叉口较多的客观因素影响,公交专用道上公交车辆速度提高的幅度有限。

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能和运行车速。

2.提升主要客流走廊的公交运能

首要的是继续增加轨道交通车辆的投入量,缩短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提高运送能力。比如,轨道交通1号线火车站以北路段可以通过缩短列车发车间隔,提高运能,缓解目前拥堵。若已有轨道交通能力已经达到饱和仍不能满足巨大客流需求,那么需要考虑建设新的线路,扩大客流走廊的运输能力。

新线路的形式可加以两方面考虑。一是工程允许条件下增加轨道交通复线,开行多股道轨道交通,既可增加轨道交通运能,又可开行大站停车提高运行车速,这种形式对地下空间要求较高,建设难度较大;二是在路面或高架建设新形式交通方式,断面运能应达到1万人次/小时以上,这种形式对空间要求较高,若要达到运能和速度的要求,必须给与专用的通行路权。

3.提高公交专用道的平均运速

目前,公交专用道运行效率不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社会车辆驶入干扰公交车辆运行;二是公交专用道上停站时会公交车辆相互干扰影响速度;三是交叉口较多,同时受到社会车辆右转影响,公交车辆在交叉口处难以实现优先。因此,需要对公交专用道系统进行整体整治,提升运行车速。

首先,加强对于社会车辆驶入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力度,采用信息化等手段进行执法,提高惩罚力度。其次,对公交专用道建设,进行系统性优化,公交专用道建设不仅仅是在道路上划出公交专用车道,还需要对于车站、途径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减少公交车之间、公交车与社会车辆之间的干扰。再次,提高交叉口通行优先,根据道路实际情况,细化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

(三)建立长效财政补贴机制,破解公交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矛盾

由于公共交通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需要政府给企业一定的补贴,但是从激励企业提高运行效率和政府承担能力角度,公共交通成本又不能由政府全部承担,因此,适度的财政补贴是协调公交市场化和公益性矛盾的关键。

1.现状分析

目前,上海对于公共交通的补贴主要给与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对于轨道交通给与少部分补贴。以2011年为例,市级财政给与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约42.2亿元,给与轨道交通行业补贴约3.1亿元。对于公共汽电车行业的补贴方式采取专项补贴,补贴主要有燃油补贴、车辆更新折旧补贴、线路变更补贴,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换乘补贴、老年人乘车补贴等。

财政补贴金额逐年增加,近五年(2007~2011年)市级财政给与公共交通的补贴金额约是前五年的7.5倍。由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公共汽电车的车辆更新力度较大,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人次不断增加,2011年享受老人免费乘次约2.1亿,优惠换乘约9亿人次。

在政府补贴金额不断增加的同时,运营企业面临着严重亏损。一方面票价多年未变,而公交的客运量增长缓慢;另一方面成本大幅增长,包括燃料成本、车辆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都大幅度上升。

可见,未来政府将要承担更多的补贴金额,一方面公共汽电车行业补贴金额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轨道交通更多线路的投入使用,轨道交通行业也将面临亏损问题,需要政府的补贴。

2.建立标准成本补贴机制

现状采取的项目补贴方式,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区分公益性和市场化条件下的方式,从根本上看不具长效性。首先,政府应给予的补贴份额、企业应承担的成本以及乘客应承担的票价之间界限不明;其次,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核对企业实际运营成本和监督服务水平难度较大。

标准成本是指根据车型不同制定出合理的公认的公交标准运营成本,然后根据公交公司提供的不同车型的车公里数,计算出该公司所花的标准总成本。根据特定时期公交行业的公益性水平(政府补贴占标准成本的比例)核算政府应给与企业的补贴金额。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低于标准成本的,企业将获得盈利,反之则存在亏损。在票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种机制将激励企业一方面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客流增加票款收入。政府也可以更明确、更有依据地提高公益性水平。

该种补贴机制需要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成熟完善的成本规制,二是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三是制定相关的奖惩机制,四是票价根据标准运营成本变化的调整机制。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司售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乘客的文明素质

加强对公共交通行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建立奖罚机制,鼓励员工文明操作,特别是公交车驾驶员文明驾车。进行全社会宣传,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乘坐公共交通时文明乘车,使得“公交优先”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创造可持续的城市交通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01[R].上海: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2001.

[2]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2011[R].上海: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2011.

第2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超声技术;化学实验;化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O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120042-02

1 概述

近年来,超声波技术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领域里的应用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还具有很大的研究开发空间。超声波对某些化学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其原理简要地分析是:由于通常的声波波长远远大于分子的直径,在液体中,超声波产生的特定频率的震荡,能够加剧溶液中物质分子等微粒的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增大其活化能,由于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共同效应。结果导致温度变化更加剧烈,以至于在通常条件下不易发生的化学反应,获得了较为有利的反应条件,从而促进反应物微粒的裂解和新的自由基的形成,最终使化学反应速率大大提高,并降低了实验或生产成本。

超声波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改进化学反应条件,避免采用高温高压,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和选择性,而且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在改变反应的历程,例如在加成反应(亲电、亲核、环加成等)、取代反应(亲电、亲核)和氧化还原反应中都能适用。利用超声技术改变反应环境,可以大大降低反应难度和成本,提高实验或生产效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下列举一些应用实例,说明其应用原理、方法及效果。

2 超声波在植物提取方面的应用

2.1 超声波提取的基本原理

在液体介质中,超声波产生的强烈的空化效应、机械振动、高的加速度、乳化、扩散、击碎和搅拌作用,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强溶剂分子的活性,更加容易吸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利用超声波可以提高提取速率,能提高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出率,同时也就提高了药材的利用率,避免了高温对提取成分的影响,能够降低条件,节省时间,减小成本。超声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天然植物中药成分的提取,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应用前景广阔。

在提取天然植物药用成分时,通常要使其细胞破碎。利用超声波产生的超常规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以及强烈的空化效应,同时产生的高速并且均匀的搅拌作用,能够促进植物药材细胞的快速分离,更加有利于溶剂渗透进药材细胞周边,植物药材的有效成分在溶剂中加快溶解,因此提高了提取效率。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一般指频率为20kHz-50MHz的波段。超声波在通过介质传播时,会先后产生膨胀和压缩。超声波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并通过介质形成很大的加速度。在液体介质(溶剂)中,这个能量增大及加速过程促使形成负压。当超声波产生的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造成急剧膨胀,此时会在液体介质中生成气泡或对液体的冲击而形成许多微小空穴,这些空穴在瞬间闭合时将产生高达3000MPa的巨大压力以形成空化作用。这种持续产生的作用力不断地冲击物质颗粒表面,使物质颗粒表面及缝隙中的可溶性活性成分迅速分离出来。在空化作用下,还促使植物体内细胞壁破裂,导致细胞内可溶物快速扩散到所接触的液体介质中。同时,由超声作用产生的能量以及在微粒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有利于形成活跃的游离基。

超声波提取是利用其在溶液中产生的空化作用、机械效应以及热效应,以致增强介质的穿透力,并加快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提高提取生物原料中有效成分的效率。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

1)空化效应。在液体介质内部所溶解的数量不等的微气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产生强烈振动,当声压达到一定值时,气泡由于定向扩散而增大,形成共振腔,然后突然闭合,这就是超声波的空化效应。这种效应会在瞬间产生几千个大气压的压力,可使成植物细胞壁及整个生物体破裂,使包括有效成分在内的各种成分更容易分离。

2)机械效应。超声波在溶液中以较快的频率产生较强的振动,显著增强了液体状介质渗透及扩散作用,这种作用即机械效应。同时,超声波在扩散时还产生较大的辐射压强,对所加工的样品形成强大冲击,造成细胞微粒突变,样品中的蛋白质变性;另外,在介质和悬浮体中产生加速度,由于两者的运动速度差异很大,以致在两者之间形成摩擦力,促使植物体内分子解聚加快,即可促进其所含有效成分的扩散。

3)热效应。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的扩散中,伴随着能量的传播和扩散,介质将所吸收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会转变为热能,引起温度的升高,也就加快了植物中所含有效成分的溶解。

2.2 超声波在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应用实例

茶叶所含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和多种香气物质,在医药和食品方面有重要用途,利用超声波作用,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以高效提取茶叶有效成分。茶多酚有多种提取方法,一直以来用得比较多的有溶剂提取法与沉淀法。在沉淀法中要使用大量的沉淀剂使得成本较高,因此通常大多采用溶剂提取法。在溶剂提取法的提取过程中,由于茶多酚被氧化而使产量降低,产品杂质较多,增大了分离的难度,所以应用也不够广泛。在溶剂法的基础上,应用超声波技术,将会显著改善提取茶多酚的条件,获得较好的提取效果。由于降低了提取温度、缩短了提取时间,所以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提取率,而且还提升了提取产品的质量。通过分析初步得出提取实验设置的条件是:配制适当的液体介质(80%乙醇),施加超声波振动,实验时间约为50min,提取剂(80%乙醇)用量大约是茶叶样品质量的8倍。对茶叶中茶多酚的浸提条件选择,通过正交实验归纳出最佳浸提条件为:乙醇浓度60%,浸提时间为45min,介质温度为80℃,浸提次数为1次。用20KHz超声波处理茶叶10min,茶多酚及儿茶素的总量均比水提法提取30min提高40%多,提取产物的性质与结构、茶多酚及儿茶素各组分的构成保持不变。

天然植物产物中的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以生物碱、昔类、菇类和挥发油等为主要成分。针对不同的样品以及提取物,有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和复杂的条件,提取方案和工艺的不同,会造成提取产率和品质的很大差异。经过许多人的大量实验,确认可以将超声波应用于生物碱的提取中获得明显效果。例如从吐根中提取生物碱,用超声波提取30min比用索氏法5h所提取的碱量还多。超声波用于从黄连中提取小桑碱的常规碱性浸泡工艺中,超声提取30min所得到的小桑碱提取率比碱性浸泡2h高50%以上。同样,用超声波从曼陀罗、萝芙木、耶仆兰胡椒、金鸡纳、天麻、颠茄、罄粟、马钱、益母草、北草乌、延胡索、人工冬草等植物中提取各种生物碱等,提取产物的效率、产品质量以及提取总成本,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3 超声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超声波引入有机合成实验中可以使有机反应速率比普通加热快数十倍甚至数万倍,可以节约能源,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反应产率;由于进行的是半微量反应实验,减少了污染,更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要求。

实践证明,超声波技术用于有机合成取得了显著效益,具有明显的优点:

2.3.1 由于加快了合成反应速率而使产率提高。基于各种不同条件下或不同介质,以及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提取样品,通过实验的观测和坚定,证明超声波都能显著加快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提取产率。如在超声辐射下,用KMnO4把PhCH2OH氧化成PhCHO,10min产率可达90%,而不用超声波时产率只有29%。而在超声波作用下,以Fe2(CO)9作催化剂,相对较无超声波时的常规实验,1-戊烯双键的转移速率增加约105倍,因此产率的增大是极为显著的。

2.3.2 降低反应条件,减少生产成本。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使溶液中出现微区和极短时间高温高压,但对于整个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压强并没有造成明显的改变。这对于有机合成生产是很有利的,不仅可以减少高温高压的危险,提高安全系数。同时可以降低生产设备成本操作技术难度。

在均相溶液中进行的有机合成反应中,由于超声波产生的空化作用,其强大的能量可导致原有基团键的破裂,并形成活动性强的新的自由基,溶剂结构的迅速变化促进了反应速度的加快。这些有机金属化合物之所以能够起到催化作用,是由于在外力作用下,金属与配位体的结合键断裂,促进了化学反应。α-氰基乙酸乙酯含有α-H,在碱的催化下可与醛或酮发生缩合反应。传统的方法是用吡啶作催化剂加热回流,反应速率慢,产率低。利用超声波进行该反应,缩短了反应时间,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通过对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研究发现:虽然在超声条件下反应的反应物的活化能也没有明显提高,然而在超声条件下的反应速度能提高6.2倍;在乙醇和水的双溶剂溶液中,超声波条件下的乙酸乙酯的水解速率为无超声条件的2.4倍,并且水解产物也能得到较高的纯度。

在有机合成中常用高锰酸盐作氧化剂,但用高锰酸钾氧化烯烃制备邻二醇时往往发生深度氧化而伴随副反应,致使邻二醇的产率不超过50%。将超生作用引入到高锰酸钾氧化烯烃制备邻二醇的反应中,由于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使邻二醇的产率明显提高。原理是在无超声的室温条件下,烯烃的氧化非常慢,而在超声的作用下,促进了反应中间体环状锰酸二酯的分解,使整个反应速度加快。

3 总结

超声技术在实验室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尚未十分成熟,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技术和装备问题。因为声化学效应的不稳定性,以及声化学主要机制——声空化没有统一定量表述,目前难以概括声空化的具体规律。很多声化学研究者都是以化学效应为目的,只把声作为一种手段或者辅助方法来进行研究。声化学和物理学以及物理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广义的说声化学属于物理学或物理化学。

目前超声波提取技术主要用在小型实验室或小规模生产设备,要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要运用大型超声设备及其配套装备,要解决有关工业设备放大的难题,涉及到成本和工艺技术问题。尽管如此,超声技术在化学化工相关领域的应用,其实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随着技术的不断开发,其应用前景必定是广阔的。

第3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法律依据】

《继承法》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第十三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第4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摘要

为进行抗小儿多动症原料药盐酸右哌甲酯的质量研究,本文合成了盐酸右哌甲酯及3个有关光学异构体。合成工作从2-氯吡啶2和苯乙腈3出发,经两步反应生成中间体5。5经加压氢化反应生成化合物6,化合物6经叔丁醇钾构型调整得化合物7a顺式消旋体,7a经D-二苯甲酰酒石酸拆分,甲酯化成盐,得化合物1a(盐酸右哌甲酯);7a经L-二苯甲酰酒石酸拆分,甲酯化成盐,得化合物1b;化合物6经乙酸乙酯打浆重结晶得化合物7b反式消旋体,7b经D-酒石酸拆分,甲酯化成盐,得化合物1c;7b经L-酒石酸拆分,甲酯化成盐,得化合物1d。本文合成的4个光学异构体经MS、NMR确证结构,HPLC确证化学和光学纯度,旋光仪确定旋光,盐酸右哌甲酯1a与化合物1d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绝对构型,可作为盐酸右哌甲酯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光学杂质对照品。

关键词

盐酸右哌甲酯;有关光学异构体;合成

盐酸右哌甲酯缓释胶囊用于治疗6岁及以上患者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1-3],于2005年5月26日由Novartis公司[4,5]通过FDA申请上市,商品名为FocalinXR。本品2015年美国销售额约6亿美元,且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前景非常好。2010年7月6日,Shireplc公司宣布FDA批准Daytrana(哌甲酯透皮贴剂)上市,用于治疗13~17岁青少年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6],这是第一个治疗ADHD的非口服药,这种药不仅是治疗ADHD的唯一贴剂而且还为向那些被确诊患上ADHD的人提供了一种方便的给药选择[7,8]。到目前为止,除了盐酸右哌甲酯本身,其另外3个光学异构体,尤其是一对差向异构体还没有文献就其不对称合成工作开展过完整研究,通过相对方便的手段系统化的将其全部得到以对比其合成过程及化合物性质的差异。因此,为了对上述两种药品的原料药盐酸右哌甲酯合成工艺的质量控制过程进行研究同时对这一类化合物的性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制备其相关光学异构体就产生了重要意义。

盐酸右哌甲酯作为一个临床上被证明十分有效的药用分子,其合成制备过程一直受到广大化学及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先后有不同的合成路线与方法被报道出来[9]。其中,诺华公司最先开发出了以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为关键步骤的合成路线[10],并在其后进行了改进[11]。之后又陆续有科学家先后报道了由苯甲酰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12,13],或以哌啶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14]的合成路线。Matsumura等人开发的不对称合成路[15,16]线以Evans酰胺的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之后Fox等人在这条路线的基础上,使用甲基苄胺为手性助剂[17],对该路线进行了改进。为了以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最终得到目标光学异构体,我们最终选择一条比较简洁的合成路线[18-22],合成了盐酸右哌甲酯及其3个光学异构体,分别为(R,R)-2-哌啶-2-基苯乙酸甲酯盐酸盐1a,(S,S)-2-哌啶-2-基苯乙酸甲酯盐酸盐1b,(R,S)-2-哌啶-2-基苯乙酸甲酯盐酸盐1c和(S,R)-2-哌啶-2-基苯乙酸甲酯盐酸盐1d,其结构见图1.

1结果与讨论

如图2所示,该路线从可大规模获得的商品原材料2-氯吡啶2和苯乙腈3出发,以甲苯为溶剂经氨基钠作用生成2-吡啶-2-基苯乙腈4,该化合物在浓硫酸作用下氰基被水解生成2-吡啶-2-基苯乙酰胺5。化合物5以乙酸为溶剂,经钯碳催化剂在70℃条件下加压氢化,可得2-哌啶-2-基苯乙酰胺6。使用乙酸为溶剂有两个目的,一是乙酸沸点相对较高,可适应于氢化反应所需要的较高反应温度,二是该反应无论是反应物5还是产物6由于吡啶或哌啶基团的存在都呈明显的碱性,使用酸性溶剂有助于增强底物在溶剂中的溶解性,以利于提高氢化反应的效率。氢化完成后的产物6是顺式和反式异构体的混合物,多次实验发现,化合物6中顺式和反式异构体的比例与氢化反应时采用的氢气压力有一定关系(反应条件筛选见表1)。由于吡啶环存在一定的芳香性,该反应必须有在一定压力下,用10%钯含量的钯碳催化剂催化才能进行,压力小于0.3mPa反应不能发生,在1.0mPa–5.0mPa范围内压力越大反式产物所占比例相对越高,顺式产物所占比例相对越低,但总的趋势仍是反式多于顺式。化合物6若采用叔丁醇钾作用于酰胺α位(同时也是苯甲位)的活泼氢经进行构型调整,由于顺式异构体相对于反式更加稳定,经构型调整后全部得到顺式异构体7a。如将化合物6在氢化完成但尚未固化的条件下直接在乙酸乙酯内打浆处理,则可完成类似于重结晶的纯化过程以去除相对少量的顺式异构体,得到纯净的反式异构体7b.盐酸右哌甲酯1a和化合物1b的合成路线如图3所示,化合物7a经D-二苯甲酰酒石酸[19]手性拆分得中间体8a,8a经甲酯化和盐酸成盐得盐酸右哌甲酯1a,两步收率23.5%;化合物7a经L-二苯甲酰酒石酸手性拆分得中间体8b,8b经甲酯化和盐酸成盐得化合物1b,两步收率21.6%。

化合物1c和化合物1d的合成路线如图4所示,化合物7b经D-酒石酸手性拆分得中间体8c,8c经甲酯化和盐酸成盐得化合物1c,两步收率20.8%;化合物7b经L-酒石酸手性拆分得中间体8d,8d经甲酯化和盐酸成盐得化合物1d,两步收率19.1%。盐酸右哌甲酯1a与化合物1d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绝对构型,其分子立体结构投影图如图5[24a]和图6[24b]所示。

2结论

本文按照盐酸右哌甲酯的合成工艺路线经过改变合成工艺和拆分试剂合成了盐酸右哌甲酯1a和其3个光学异构体1b,1c和1d,通过相对简洁的合成路线以系统化的方式得到合格的4个光学异构体样品。合成的盐酸右哌甲酯和其它三个光学异构体经MS和NMR确证结构,HPLC确证化学和光学纯度,旋光仪确定旋光值,盐酸右哌甲酯1a和化合物1d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绝对构型。上述光学异构体的合成方法为盐酸右哌甲酯生产过程中所需大量杂质对照品的制备奠定了基础,亦对盐酸右哌甲酯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大的意义。

3实验部分

3.1仪器与试剂核磁共振谱采用UnityINOVA4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d6-DMSO为溶剂,TMS为内标);质谱采用Agilent1946BESI-MS型质谱仪测定;旋转蒸发仪为Bucher型;旋光仪为MCP500型;单晶X射线衍射仪为BrukerSMARTAPEX-Ⅱ型。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无水试剂与溶剂使用前均按要求进行预处理。

3.2实验方法

3.2.12-吡啶-2-基苯乙酰胺(5)的合成在5L的四口瓶中加入甲苯1.5L,室温搅拌下通入氮气吹洗0.5h,然后加入氨基钠(293.0g,7.51mol),冰浴使体系温度降为10℃,搅拌下缓慢滴加苯乙腈(570.0g,4.87mol),滴加完后滴加2-氯吡啶(500.0g,4.42mol),保持体系温度低于30℃,滴加完后撤离冰浴,常温搅拌反应4h。反应结束后缓慢加水(200mL)淬灭过量的氨基钠,并用水(200mL)洗涤有机相3次,分水后将有机相中的甲苯蒸出约80%,然后加入石油醚(200mL),搅拌均匀后用冰浴冷却(1h),产物从母液中析出,过滤并烘干得化合物4,为浅黄色固体668.1g,收率78%。在3L的四口瓶中加入浓硫酸(400mL),冰浴冷至10℃,搅拌下分批加入上一步产物(300g,1.55mol),保持反应温度低于20℃,加入完毕后升温至室温反应,16h后冰浴冷至10℃滴加水(1.5L),滴加完后使用30%NaOH水溶液调pH为13-14,抽滤并干燥,得淡黄色固体278.5g,收率85%。

3.2.1顺式-2-哌啶-2-基苯乙酰胺(7a)的合成在容积为2L高压氢化反应釜内加入化合物5(100.0g,471.7mmol),10%钯碳催化剂(10g),乙酸(1L),用氢气钢瓶加压至3.0mPa,加热至70℃开始反应。4小时后冷却降温释放压力,将钯碳催化剂过滤,溶剂乙酸旋干,加入水(1L),将溶液降温至10℃,然后在快速搅拌下缓慢滴加30%氢氧化钠水溶液,滴加至有大量固体析出,溶液pH值为13-14为止。过滤收集固体,并将固体烘干,此时得到中间体6(89.3g)。在5L四口烧瓶中加入中间体6和甲苯(2.7L),搅拌均匀后加入叔丁醇钾(89g,794.6mmol)加热至70℃反应,16小时后将反应降至室温,缓慢滴加水(500mL)以淬灭剩余的叔丁醇钾,然后缓慢滴加6N盐酸(500mL),滴加完毕后快速搅拌,使有机相与水相充分接触,静置分层,分液取水相。然后在分离得到的水相中缓慢滴加30%氢氧化钠水溶液,直至溶液的pH值到13-14为止,此时有大量固体析出,过滤收集固体并烘干,得浅黄色固体70.1g,两步收率68.2%。

3.2.2反式-2-哌啶-2-基苯乙酰胺(7b)的合成在容积为2L高压氢化反应釜内加入化合物5(100.0g,471.7mmol),10%钯碳催化剂(10g),乙酸(1L),用氢气钢瓶加压至3.0mPa,加热至70℃开始反应。4小时后冷却降温释放压力,将钯碳催化剂过滤,溶剂乙酸旋干,此时得到的是浅黄色粘油。在此粘油中加入乙酸乙酯(1L),搅拌下逐渐有固体析出,将固体收集过滤,然后溶解于水中(800mL),缓慢滴加30%氢氧化钠水溶液,直至溶液pH至13-14为止,有大量固体析出,过滤并烘干,得到浅黄色固体62.3g,收率60.6%。

3.2.3(R,R)-2-哌啶-2-基苯乙酸甲酯盐酸盐(盐酸右哌甲酯1a)的合成[20,23]将中间体7a(30.0g,137.6mmol)和D-二苯甲酰酒石酸(51.7g,137.6mmol)加入2L四口烧瓶中,加入异丙醇(600mL)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5℃,固体全部溶解,保持该温度搅拌反应60分钟,将溶液缓慢降温至30℃,有大量固体析出并过滤。将得到的固体用异丙醇(150mL)重结晶一遍,然后缓慢加入6N盐酸中(300mL),充分搅拌反应2小时,过滤去除析出的固体,保留滤液。将此滤液置于1L四口烧瓶中,缓慢滴加30%氢氧化钠水溶液,至pH值到13-14为止,有类白色固体析出,过滤烘干得中间体8a(10.6g)。

3.2.4(S,S)-2-哌啶-2-基苯乙酸甲酯盐酸盐(1b)的合成将中间体7a(30.0g,137.6mmol)和L-二苯甲酰酒石酸(51.7g,137.6mmol)加入2L四口烧瓶中,加入异丙醇(600mL)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5℃,固体全部溶解,保持该温度搅拌反应60分钟,将溶液缓慢降温至30℃,有大量固体析出并过滤。将得到的固体用异丙醇(150mL)重结晶一遍,然后缓慢加入6N盐酸中(300mL),充分搅拌反应2小时,过滤去除析出的固体,保留滤液。将此滤液置于1L四口烧瓶中,缓慢滴加30%氢氧化钠水溶液,至pH值达到14为止,有类白色固体析出,过滤烘干得中间体8b(10.1g)。

3.2.5(R,S)-2-哌啶-2-基苯乙酸甲酯盐酸盐(1c)的合成将中间体7b(30.0g,137.6mmol)和D-酒石酸(20.6g,137.6mmol)加入2L四口烧瓶中,加入异丙醇(600mL)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5℃,固体全部溶解,保持该温度搅拌反应60分钟,将溶液缓慢降温至30℃,有大量固体析出并过滤。将此固体溶解于水中(500mL),缓慢滴加50%氢氧化钠水溶液,至pH值到13-14为止,有类白色固体析出,过滤烘干得中间体8c(9.9g)。

第5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油气资产 产品分成 油气储量 折耗

油气资产,是指油气田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井及相关设施和矿区权益。在产品分成合同中的成本回收直接依赖于油气储量的其他设备也作为油气资产核算。

油气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油气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油气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一、油气资产的初始计量。油气资产包括取得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成本、暂时资本化的未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成本、全部油气开发支出以及预计的弃置成本。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公司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根据地质和工程分析,可合理的能够从已知油气藏中开开采的油气数量。油气资产具体包括:油、气生产井(含已转作生产井的探井)、注入井、资料研究井等;联合站、油气集输站、计量站、压气站、配水间等相关设施;井场工艺流程装置、热采设施可;集输油气支管线、集输油气干管线等;油气处理设施;储油设施;污水处理等其他环保设施;油气田内部供水排水(包括水源水质处理以及相应地面设施和水源工程)、供电、通信设施和其他生产用建筑物;提高采收率设施;开发用辅助设备设施;弃置费用;矿区权益以及其他油气田生产设施等。

1、 为取得矿区权益而发生的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土地或海域使用权支出、中介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矿区权益的其他申请取得支出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

2、 油气勘探支出中的钻井支出在完井后,如果确定该井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将该钻探该井的支出结转为井及相关设施成本。确认未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将钻探该井的支出扣除净残值后计入当期损益。确定部分井段发现了然名经济可采出来能够的,应当将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有效井段的钻井支出结转为井及相关设施成本、无效井段钻井累计支出转入当期损益。完井一年后仍无法确定是否发现了探明经济储量的,如果该井已发现足够储量,但确定是否属于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还需实施进一步的勘探活动,且进一步的勘探活动已在实施或已有明确计划并即将实施的,油气勘探支出暂时资本化;否则应将暂时资本化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油气勘探支出中的其他支出计入发生当期损益。无效井钻井支出计入确定该井无效

当期损益。无效井如果以后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已经费用化的无效井成本不予

转回。

3、 油气开发活动中所发生的支出,根据其用途分别予以资本化,作为作为油气开发形成的井及相关设施的成本。

4、 油气生产中发生的操作费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5、 企业确认井及相关设施的成本时,应当以矿区为基础,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矿区所在地法律法律的要求、与利益相关方达成的协议,预计矿区废弃时应当承担的弃置义务,应确认为预计负债,同时计入油气资产成本。

预计弃置成本时,未折现的弃置费用以预计发生的清理支出为基准进行测算。对在

油气再掺测算弃置成本时,应按照油气资产弃置的工艺标准进行测算。计提金额为

以目前价格水平和工艺要求进行清理所需要的支出为基准,以剩余可采年限为折现

期,以公司长期负息资金利率为贴现率,对未折现弃置成本进行折现并将其作为弃

置成本。在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弃置费用计算确定各期应负担的利息费用。

各油气田地区公司应每半年对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和采用的折现率进行评估,如果

测算弃置费用的相关条件,如油气资产的弃置清理工艺标准、清理费用、贴现率、

环保要求等发生东大变化,以至于影响弃置费用测算结果时,应及时调整计提的弃

置费用金额,增加(或减少)油气资产原值和预计负债。

二、油气资产后续计量

1、油气资产减值: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半年对除未探明矿区之外的油气资产和在建工

程中归集的尚未结转油气资产的井和相关设施总体或以区块为单元进行减值迹象判

断。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判断其可回收金额,并将所测试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帐

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

未探明矿区权益每个会计期末都进行减值测试,经公允价值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确

认为减值损益,计提减值准备。油气资产及在建油气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

转回。

2、油气开采及集输过程发生的修理费执行《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计入操作成本。

输油气管线及相关设施发生的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

石油物化探、钻井、固井、测井、录井、试油、井下作业、海洋工程等工程技术服

务和工程建设业务发生的修理费,先按受益对象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期末应将未

完工程中尚未结转的修理费全部结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3、安全生产费用概述

安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

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

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范围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物化探、钻井、固井、测井、

录井、试油、井下作业、海洋工程、建筑安装工程等工程技术服务,炼油化工危险

品生产以及交通运输等

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标准为:

石油和天然气以产量为计提依据,石油按每吨原油17元;天然气按每千立方米原气

5元逐月提取

安全生产费用的账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对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

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各项费用,应按以下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1) 提取时,

借:管理费用等

贷: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提取

(2) 利用安全生产费用构建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等资本性支出时,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等

转资时: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同时全额计提折旧,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使用

贷:累计折旧

(3) 支付安全生产费用性支出时: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使用

贷:银行存款等

(3) 由此造成的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此处冲减的“专项储备”以已经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冲减至零为限,即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小于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时,按实际发生费用冲减至零为限,即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小于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时,按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冲减“专项储备”,实际发生的安全生产费用支出大于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时,按“专项储备”的账面余额冲减“专项储备”。

企业当年计提安全生产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三、产品分成合同的核算

在产品分成合同模式下,通常在合同各方间订立的联合作业协议中指定一方为作业者。作业者按照合同各方的意图,管理合同矿区的日常生产经营作业活动,并负责设立联合账簿,根据合同中规定的程序进行核算。联合账簿的目的是为了向合同各方提供筹资、成本和投资回收和分配的会计信息,以满足合同各方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需要。联合作业矿区通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报告内容主要是反应合作矿区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从实质上看,产品分成合同模式下的合同矿区应归属于共同控制资产。合同各方对联合账簿的投入按照自营油气田的会计处理原则,确认在联合账簿中享有的份额油气资产和应承担的份额费用,从合作矿区取得的油气收入,均作为油气销售收入处理。

1、取得矿区权益的核算

对矿区取得前期成本(如投标费、购买资料包费、中介费和可直接归属于矿区权益的其他购买取得支出等)暂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归集,若项目成功,则连同购买价款、签字费等一并计入”油气资产“科目的”矿区权益“明细科目。同时,应根据储量评估资料将矿区权益分为探明矿区权益和未探明矿区权益。

2、勘探和开发支出的核算

(1)对投出资金中应费用化的勘探支出(如地球物理研究支出)和后续确认为干井的勘探支出应计入勘探费用。油气勘探支出中的钻井支出,如果确定该井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在进入油气开发时,将该井的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探井支出结转为井和相关设施,确定未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其他井,将相关探井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完井一年后仍无法确定是否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如果该井已发现足够储量,但确定其是否属于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勘探活动,且进一步的勘探活动已在实施或已有明确计划即将实施,钻井支出暂时资本化。

(2)开发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开发支出,结转到井及相关设施。

(3)产品分成合同下在建工程的转资以区块或油田为资产组进行:勘探阶段发生的有经济储量发现的钻井支出,在进入油气商业生产时,将该区块或油田的探井支出结转为井及相关设施;开发生产活动中发生的开发支出,以区块或油田为资产组转为井及相关设施。

3、油气资产的折耗及减值

在产品分成合同中,成本回收直接依赖于油气储量的其他设施也作为油气资产进行核算。

井及相关设施和探明矿区权益在中国准则和国际准则下,均采用产量法分区块计提折耗。按国际煤层气储量评估标准,进行折耗的储量标准需要经国外第三方储量评估机构评估确认。

第6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游憩空间;游憩意象;游憩意象综合体;营造

一、引言

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情况来看,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斑廊基网络结构操作模式、风景区规划的avc三力理论、文化旅游地规划的“景观信息链”理论等。但总体上看,这些旅游规划理论与操作模式的共同特征均是以专家的视角,从空间客体(物质实体空间)出发进行构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实践也多关注空间客体本身,而对作为空间主体的游客和居民的空间感知与认知关注不够。

城市意象充分重视了人对城市物质实体空间的主观体验,为研究城市居民与游客的空间感知与认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城市意象运用于旅游地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外已有三十余年,但有关游憩者对城市空间感知与认知的研究,至今仍是游憩研究中,尤其是城市游憩研究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研究领域。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研究涉及城市游憩地,研究内容集中在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结构及规划设计上,且多为具体的实证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理论总结。本文所指城市游憩空间意象是城市游憩者(包括城市居民和城市旅游者)通过对城市游憩空间或场所的观察与体验、感知与认知,对游憩空间环境信息的刺激加以存储、了解与重新组合后在头脑里形成的有关城市游憩空间的印象及产生的意义。城市游憩空间意象源于城市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感知与认知,游憩者感知与认知良好的游憩空间通常具有高度的可意象性,能使身处其中的游憩者感觉良好,不仅“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有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连接,能够逐渐被了解”而且能使游憩者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舒适感和认同感,产生对游憩空间意义的认识,并促进地方感的生成,由此在自己与外界之间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游憩空间意象的“好坏”成为衡量城市游憩空间环境设计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或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对城市游憩地规划设计意义重大。

鉴于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在城市游憩地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国内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系统阐释“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探讨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概念框架及其实践途径,以期为我国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二、“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提出

城市意象研究的先驱林奇(lynch)指出城市既作为物质实体空间而存在,同时也是人们感觉中的城市,即作为主观城市而存在。林奇(lynch)通过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市三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指出城市结构中的道路、节点、标志、区域、边界等五种要素是对城市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元素,并将之作为城市意象营造的要素形态类型。由于“感知和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游憩者使用的设施及寻求的活动都会受到空间感知与认知程度的影响”,因此,城市游憩空间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公众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主观空间,城市意象五元素是对城市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元素。

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论,本文提出“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认为游憩者(包括城市居民与城市旅游者)通过在城市中的生活经历和户外游憩活动体验,对城市游憩空间或场所产生特定的感知与认知,使得小到一个公园、一座广场、一个景点,大到一个城市游憩地,乃至一个区域游憩地都有可能成为游憩者感知与认知的对象而留有游憩者记忆的痕迹,不同个体、家庭或团体游憩者通过各自的游憩生活体验赋予空间以意义,经过记忆的积淀,整个游憩空间都被转化成一种记忆与意义的集合体,本文称之为“游憩意象综合体”。这里的“游憩意象综合体”实际上是游憩空间中公众记忆(包含了公众对空间赋予的意义)的凝结体,是游憩者的集体记忆在游憩空间中的物化,其本身是隐性的,只有通过意象输出所产生的游憩行为才能外显。当游憩者在城市中从事相关游憩活动,记忆被城市空间中某些要素所触发,过去的经历就会和个人的记忆一同呈现。这些要素不仅包含在道路、节点、标志、区域、边界等城市意象五元素中,还内隐于游憩者对空间所赋予的意义中,本文将之概括提炼为“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四要素,即游憩意象元(公众游憩者对空间意义的认知)、游憩意象点(公众游憩者感知与认知到的标志、节点)、游憩意象廊(公众游憩者感知与认知到的道路、边界)、游憩意象域(公众游憩者记忆深刻的特色化区域)。“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对城市实体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性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表现为一种以游憩意象元为内涵和灵魂(空间意义的内涵式表现),以游憩意象点为核心要素,通过游憩意象廊的连接功能实现游憩意象点的排列组合和游憩意象域的内外部沟通,进而形成“游憩意象点一游憩意象廊一游憩意象域”网络结构(空间结构的网络化表现)(图1)。其中,游憩意象元表达了游憩空间文化形态意象(包括社会功能、行为意义、历史传统等)层面的内容,而“游憩意象点一游憩意象廊一游憩意象域”则表达了游憩空间物质形态意象(包括标志、节点、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层面的内容。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对城市实体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与当前我国众多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关注城市外部实体空间的组织和营造不同,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重点关注游憩者的空间感知与认知,强调实体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要着眼于公众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主观游憩空间,即通过对游憩空间中能够反映意象特质的文化信息(游憩意象元)进行提炼,对能激发游憩者记忆和兴趣的特征点(游憩意象点)按一定范式进行筛选,并通过特征点组合(游憩意象廊)和场域再现(游憩意象域)的方式有效表达,激活“游憩意象综合体”。“游憩意象综合体”被激活的游憩空间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可识别性强,游憩者到此地游憩能被游憩空间的“特征性”、“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所吸引,从而产生对游憩空间的深刻印象和情感认同,最终形成游憩者与游憩空间的良性互动。

三、“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空间的可伸缩性特征

“游憩意象综合体”具有空间的可伸缩性。随着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的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展,“游憩意象综合体”也不断从游憩场所层次向游憩景区层次再向整个城市游憩地层次,直至区域游憩空间层次,甚 至更宽广的空间层次扩展。随着空间层次的不断扩展,“游憩意象综合体”所包含的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域的数量增多,意象内容趋于丰富。

(二)结构的自相似性特征

不同空间水平的“游憩意象综合体”结构上是自相似的,即都是由所在空间等级水平的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域构成。这主要在于“游憩意象综合体”这个概念本身是可以随空间的变换而不断变换的。当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的空间对象是整个城市游憩地时。城市就是一个“大”的“游憩意象综合体”,游憩者记忆深刻的城市内部游憩功能分区就是游憩意象域,为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的连接各大游憩区域的城市景观道路就是游憩意象廊,其中的旅游景点或游憩场所就是游憩意象点;当空间对象是游憩景点或游憩场所时,游憩景点或游憩场所就是一个“小”的“游憩意象综合体”,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游憩景点的空间范围就是游憩意象域,其内部的游憩路径就是游憩意象廊,而散布其间的一个个具体游憩点或特色建筑物就是游憩意象点。

(三)要素的组合性特征

“游憩意象综合体”核心是它的四要素,包括“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四要素的组合则是一种从潜在到外显,从抽象到具体,从散点到链接,从分散到集聚的过程关系(图2)。因为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游憩意象综合体”常常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一个完整的“游憩意象综合体”通常是由上述四个要素共同组成的,但“游憩意象综合体”常常通过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以缺失状态呈现,如“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域”。这种组合方式受到游憩空间环境特征、游憩者自身的因素(如记忆的因素)及游憩者从事相关游憩活动的空间范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持续更新的过程,其发展与游憩者的空间体验和记忆直接关联,往往呈现阶段性发展特征。随着游憩者对空间体验的逐渐深入和记忆的逐步累积,“游憩意象综合体”也相应经历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的“离散发展——组合发展——融合发展”三个逐步提升的发展过程(图3)。游憩空间特色的强化、公众游憩者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的提升、游憩经验的增加等均能使“游憩意象综合体”获得加速发展。

四、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框架

(一)概念框架的提出

“游憩意象综合体”是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目标、系统、层次、要素、途径五个方面架构起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概念框架,即以打造可意象性和情感认同强的城市游憩空间为目标,以惯常环境下的游憩空间意象系统和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空间意象系统为营造对象,以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四要素为营造核心,以提炼游憩意象元和构建“点一廊一域”的游憩空间意象信息载体为具体实现方式,并从社会、(空间使用者)群体和(空间使用者)个体三个方面体现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层次性(图4)。

(二)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目标

简言之,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游憩意象综合体”的解析来营造可意象性和情感认同强的城市游憩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对游憩者空间感知与认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游憩空间中可意象性强的特色要素进行挖掘和有效组织,使游憩空间结构的“特征性”和“可意象性”凸显,游憩者的“情感性”认同增强,以利于空间中个人、家庭、或群体的游憩生活体验与记忆的生成,从而把个体与更大一层次的集体记忆和价值相关联,使城市成为游憩者记忆的发源地和精神的归属地。

(三)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系统

城市游憩地应营造两套空间意象系统,即游憩与旅游的双空间意象体系。一套是供惯常环境下的居民使用的游憩空间意象系统;另一套是供非惯常环境下的游客体验的旅游空间意象系统。游憩空间意象系统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日常的休闲游憩,既要在休闲游憩的层面上营造,也要在生活功能的层面上营造;旅游空间意象系统主要服务于外来游客的旅游,是游客实现旅游体验的场所和获取愉悦感的源泉。值得说明的是,划分两套空间意象系统是研究的需要,在实际的组成中,两套系统的一些部分常常是重叠的。

(四)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层次

carr(1992)认为公共空间在意象塑造上的关键在于它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相关性”,即从使用者个体的层次,空间能显示与使用者个人发展和个体特征的关联性;从使用者群体的层次,空间能使人通过空间联系提升其群体社会关系的潜力;在社会的层次上,空间能够表达城市文化和时代特征的意义。

城市游憩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象的营造也应包含了游憩者个体、游憩者群体和社会等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游憩空间意象营造对应不同的营造对象,包含不同的“相关性”侧重、具有不同的营造特点,突显不同的营造项目(表1)。

(五)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要素

1 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元是游憩空间的“灵魂”,通常是潜在的,需要挖掘和提炼才能够凸显出来。“游憩意象元”体现在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整体记忆”中,是游憩者体验和感悟游憩空间的最核心意象因子,是游憩空间的“个性”和“特色”所在,对游憩意象元的准确把握,对游憩间意象营造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2 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点是游憩意象元的具体物化,是人们能够直接获得的空间意象层次。代表性(即在城市中的标志性)和关联度(即意象要素与游憩意象元之间的关联程度)是确定“游憩意象点”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游憩意象点可以通过不同尺度游憩空间中的意象要素表达出来,常常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标志性很强的游憩点。如城市游憩空间整体层面——某历史文化名城游憩地的游憩意象点,多集中表现为某些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具体的历史建筑物;城市游憩区域层面——城市商业游憩区(rbd)的游憩意象点,常常需要通过各种商业要素来表达;游憩场所层面——某个公园绿地的游憩意象点,则与园林或游憩的要素紧密关联。

3 游憩意象廊。游憩意象廊是游憩意象点按一定规律在游憩空间的排列组合。游憩意象廊具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是连接功能和组合功能,营造时应强化除此之外的游憩功能。同时,游憩意象廊还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特性。在时间上,是记录个人或群体不同阶段游憩记忆的时间通道;在空间上,是游憩者感受和认知游憩特色要素的空间廊道,因此,还有凝结公众记忆(印象度)的功能。

4 游憩意象域。“游憩意象域”是城市中令游憩者印象深刻的特色化游憩区域,是游憩者的主观感知与游憩地的地域特色的有机融合。游憩者通过在城市游憩空间中从事游憩活动,受游憩空间所在地域的文化基质、自然生态环境、休闲氛围、交通水平等的影响,获得游憩体验与感受,将印象深刻、同质性强、特色 突出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记忆,形成意象场,即为“游憩意象域”。游憩意象域通常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独立的游憩意象元,多条游憩意象廊连接成网状,众多游憩意象点散布其中。游憩意象域反映了城市游憩空间“面”上的特质,是城市游憩空间意象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指针。

(六)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的途径

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提炼游憩意象元,激发和恢复公众对游憩空间的记忆与意义,以利于游憩者对空间意义的理解;一是构建“点-廊-域”的空间意象信息载体,以利于游憩者对空间形态结构的掌握。

1 提炼游憩意象元。“游憩意象元”的提炼应着眼于对城市游憩空间意象特质的把握,应能反映公众游憩者对游憩空间的感受和评价特征,特别应注重挖掘和恢复游憩空间中那些能激发游憩者记忆、想象和情感的元素。

记忆和想象是游憩空间意象形成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深入挖掘和恢复游憩空间中那些能激发游憩者记忆和想象的元素,让这些元素向游憩者准确传达空间特色文化信息,以唤起游憩者对空间的个性化记忆和情感,是营造情感认同强的城市特色游憩空间的关键性环节。

2 构建“点-廊-域”的空间意象信息载体。良好的、“可读性”强的游憩空间形态结构可以“刺激”游憩者的综合感官,易于为游憩者识别和记忆,并由此产生对空间结构的认知和对空间意义的判读,有利于游憩者空间意象的形成。

“游憩意象综合体”中的“游憩意象点”、“游憩意象廊”和“游憩意象域”是塑造游憩空间意象形态结构的有效信息载体。在游憩空间意象营造中,合理选择游憩意象点,有利于单个游憩空间意象的凸显;将游憩意象点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优化配置游憩意象廊道,强化游憩意象域,则可形成强烈的游憩空间整体意象和高效的游憩意象集聚效应,有利于游憩空间形象的彰显,是营造可意象性强的城市特色游憩空间的核心内容。

五、结语

感知和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游憩者使用的设施及寻求的活动都会受到空间感知与认知程度的影响。因此,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应注重对游憩者空间感知与认知的考虑。受启发于城市意象理论及相关旅游规划理论而提出的“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是对城市游憩空间的可意象性起关键作用的“意象空间单元”,对城市游憩规划设计有重要意义。与当前国内众多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主要关注城市外部实体空间的组织和营造不同,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重点关注游憩者的空间感知与认知,强调实体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要着眼于公众游憩者所感知与认知到的主观游憩空间,通过激活“游憩意象综合体”的方式来营造令游憩者深刻印象和情感认同强的城市游憩空间,是城市游憩规划的新视域。

本文从游憩空间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视角,系统阐述了“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认为“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内涵和特征具体体现在空间的可伸缩性、结构的自相似性、要素的组合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等四个方面,并从目标、系统、层次、要素、途径等五个方面架构了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理念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概念框架,为国内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从景观生态学构建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操作模式,地理研究,1995,14(3):69-73

2 刘滨谊,余露,风景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与应用,规划师,2003(10):99-104

3 刘沛林,“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2008,28(6):1035-1039

第7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车辆齿轮油;基础油;降凝剂;成本分析;优化

中图分类号:TE626.3 文献标识码:A

The 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 of GL-5 Heavy-Duty Vehicle Gear Oil

ZHANG Wei-dong

(PetroChina East China Blending Plant, Taicang 215433, China)

Abstract: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vehicles gear oil in East China Blending Plant wa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Taking GL-5 85W-90 heavy-duty vehicle gear oil as an example, base oil selection, additive upgrading and cost structure were analyzed detailedly, and the primary factors of influencing production cost were discovered; Based on the actual resource situation of East China Blending Plant, suggestions on optimizing the component usage and reducing the production cos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vehicle gear oil; base oil; pour point depressant; cost analysis; optimization

0 前言

车辆齿轮油的发展已经经历了80多年,从1925年试制成功双曲线齿轮油以来,车辆齿轮油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类载重运输车辆发展对齿轮油的要求,加上环境保护和政策法规的压力,使车辆齿轮油从最初的硫化鲸鱼脂,发展到如今的高性能全合成齿轮油[1],产品升级换代稳步推进。

车辆齿轮油的牌号众多,GL-5重负荷车辆齿轮油目前仍是中国市场车辆齿轮油的主要产品。GB 13895-92中规定了GL-5重负荷车辆齿轮油按粘度分为6个牌号,分别是:75W、80W-90、85W-90、85W-140、90、140等。但在日常生产和使用中,GL-5重负荷车辆齿轮油主要由三个粘度级别组成,其使用环境为:

85W-90,适用于环境温度-15 ℃以上的一般地区全年通用;

80W-90,适用于环境温度-30 ℃以上的寒冷地区全年通用;

75W-90,适用于环境温度-30 ℃以下的寒冷地区全年通用[2]。

以上三类中,尤以85W-90级别的产品用途最广、销量最大。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暖冬现象出现以后,85W-140牌号的产品销量也开始增长。

中国石油华东油厂自2005年3月开始试生产前,曾从公司内兄弟厂调运200 t GL-5 85W-90车辆齿轮油成品,当年5月份开始自行生产,截止2008年8月底,各种牌号的车辆齿轮油产销量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85W-90牌号的车辆齿轮油占到其总销量的75%以上,所以我们以此为代表,分析一下三年多来车辆齿轮油的基础油使用、添加剂选用和成本情况,按照销售价格进行效益评估,以便结合华东油厂实际资源情况,了解成本构成,为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供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生产。

1 基础油

车辆齿轮油使用的基础油组分可以是精制的矿物油、合成油或两者的混合油,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先后使用过MVI150BS、KH150BS、MVI300、MVI400、MVI500、MVI600和HVI400等7种组分调合GL-585W-90重负荷车辆齿轮油,基础油典型数据见表2。

2 添加剂

GL-585W-90重负荷车辆齿轮油在调合过程中主要使用三种剂,即主功能剂、降凝剂和抗泡剂。主功能剂由中国石油兰州油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已从RHY4204改进到RHY4208,加剂量下降了12.5%。

2.1 主功能剂

使用含硫添加剂、含磷添加剂、防锈减摩多功能添加剂研制的RHY4208复合剂是在RHY4204复合剂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其具有更优良极压抗磨减摩性、防锈防腐性、热氧化稳定性、抗磨耐久性以及与不同基础油的适应性,生产的重负荷车辆齿轮油通过了CRC L-42、L-37、L-33、L-60、L-60-1全尺寸齿轮台架,油品的性质、性能达到且超过API GL-5规格要求,质量也达到MIL-PRF-2105E规格要求,和国外其他典型复合剂相比综合性能最优,代表了车辆齿轮油复合剂的发展方向。

其特点是:

(1)无灰、低磷,清洁节能型齿轮油复合剂。

(2)通用性强,可用于调制各种车辆齿轮油和重负荷工业齿轮油。

(3)适用性强,适用于各种中间基基础油、石蜡基基础油、加氢基础油及合成油。

主剂的典型数据见表3。

2.2 辅剂

2.2.1 降凝剂

降凝剂前期选用路博润公司生产的LZL803B,它是聚α-烯烃类型的降凝剂。也有个别批次使用沈阳长城生产的T-808A,它是一种苯乙烯富马酸酯共聚物,其降凝度较LZL803B稍差,但粘度稍低,流动性好。今年开始使用Rohmax公司新开发的适合中国齿轮油配方的V1-147降凝剂,是一种聚甲基丙烯酸酯(PAMA)类型的降凝剂,它通过加入长烷基支链结构,使自身具有类似蜡特性的物质率先与油品中的蜡相互作用,从而破坏油品中三维蜡结晶的形成,改善油品凝点(倾点)并降低低温粘度及改善屈服应力。根据厂家的推荐用量及实际使用经验,聚甲基丙烯酸酯(PAMA)类型的降凝剂比聚α-烯烃类型的降凝剂加入量下降了62.5%。

两种国产降凝剂的典型数据见表4。

2.2.2 抗泡剂

几年来一直选用2#复合抗泡剂(T922),属硅型与非硅型复合物,与各种添加剂的配伍性好,对加入方法不敏感,具有高效的抗泡能力;且不需稀释,使用方便。在油品中适应性良好。

3 调合方案

在实际调合生产过程中,根据资源现状,每批次的调合方案会有差别,调合过程的典型调合方案见表6。

4 质量分析数据

以上选取的13批次产品均调合合格,分析数据见表7。

5 成本计算与分析

对于以上13批次的产品调合,由于3年多来基础油、添加剂的价格都进行了多次调整,尤其是今年7月份以后,公司对调拨华东油厂的基础油价格进行了调控,目前,特别是新疆的基础油价格偏低。为了对以后的生产能提供帮助,统一采用2007年的价格进行成本核算,通过选取不同的调合方案(重点使用RHY4208调合的产品)对其成本进行分析。另外对不同的添加剂方案,也采用相对固定的基础油价格进行核算,以方便成本对比。

5.1 基础油和添加剂的价格(见表8、表9)

5.2 成品的成本计算公式

成本:C=B1×R1+B2×R2+A1×R3+A2×R4(1-1)

式中:C――成品油的油剂成本,元/吨;

Bx――基础油组分x的价格,元/吨;

Rx――基础油(添加剂)的比例,%,∑R=1(i=1~n);

Ax――添加剂组分x的价格,元/吨。

5.3 各调合方案的成本计算

利用公式1-1和表6~表9中的数据,计算结果见表10。

5.4 成本分析

(1)从整体成本情况来看,先期使用的RHY4204复合剂与现在使用的RHY4208复合剂相比,在基础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者价格相当(分别是37500元/吨和38000元/吨),但RHY4208的加剂量只有RHY4204的87.5%,故其加剂成本约下降204元/吨。这也是全公司要求使用RHY4208代替RHY4204的原因之一,只有对特殊需求的OEM用户,为了保持产品的外观一致性和从气味方面的考虑,少量使用RHY4204。如RHY4208的价格超过42800元/吨,则其再无价格优势。

(2)早期使用RHY4204的两个典型方案(方案1和方案2)价格都较高,主要原因是正好使用进口的MVI150BS进行测算,如果换用价格相当的KH150BS,其成本在8600元左右,与方案10相当。

(3)在基础油稳定的情况下,降凝剂的选用也至关重要。从方案13、12和方案11、10中我们可以看到,LZL803B的加剂量一直在0.8%,虽然其价格较低(20131元/吨),吨成本加剂费在161元左右。而V1-147的单价虽贵(28400元/吨),但其加剂量小,只有0.3%,吨成本加剂费在85元左右,不到LZL803B加剂成本的一半。

(4)从组分使用情况来看,在添加剂和BS光亮油稳定不变时,中性油对成本影响顺序从小到大依次为:MVI600

(5)从表2的7种基础油典型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MVI300等中性油和MVI150BS的40 ℃粘度上下范围都在其平均值的10%之内;但MVI400的粘度范围较大,在20 mm2/s左右,是其平均值的13%;其100 ℃粘度差距在0.6~2.0 mm2/s之间。而KH150BS的粘度范围太大,竟然达到230 mm2/s,使其100 ℃粘度差距在4 mm2/s 以上,所以导致了看似同样的组分(如方案11和方案13),如不考虑降凝剂对成本的影响,由于KH150BS的调合比在45%~52%之间,导致成本差距在76元/吨。同样如方案7和方案10,同样使用完全相同的组分和添加剂,但由于组分油粘度相差较大,KH150BS的调合比在38%~45%之间,成本差距在136元/吨。

6 结论及建议

(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RHY4208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故我们应该绝大部分选用RHY4208复合剂来生产车辆齿轮油,减少RHY4204的用量。这两年来,我厂也是这样做的,2006年RHY4208的用量只占车辆齿轮油复合剂总量的54%,而2008年1~8月份,RHY4208的比例已占到92%。如车辆齿轮油产量按照12000 t/a计算,节约费用达244.8万元。

(2)降凝剂成本的降低也能对产品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好的作用。通过优化选用降凝效果好的酯类降凝剂,不仅直接降低成本,而且由于用量减少,节约的运费、加剂前的加温费用、抽剂的动力费用等都会相应降低。如车辆齿轮油产量按照12000 t/a计算,5.4(3)中按照去年的降凝剂价格,年节约费用约96万元。如果按照2008年降凝剂的价格(LZL803B:25363元/吨;V1-147:31050元/吨)计算,则加剂成本分别为203元/吨和93元/吨,节约费用达132万元。

(3)在车辆齿轮油的调合中,应优先选用MVI500以上的中性油,其粘度范围较窄,比较稳定,和KH 150BS的配伍性较好。但玉门的MVI500质量较差,粘指较低,宜少用。MVI400以下的中性油粘指也较低,实际使用过程中经济效益也不好,所以尽量少用此方案。合适的基础油配伍节约成本至少在400元/吨,年节约费用可达480万元以上。

(4)KH150BS的质量差异对齿轮油的成本影响较大,由于实际质量(粘度的范围)差别太大,导致了实际吨油成本差别在100元以上,所以要加强对接受KH150BS的质量控制,使其100 ℃粘度在32 mm2/s以上,可以减少KH150BS的用量,从5.4(4)的分析看出,由于KH150BS的粘度变化,对成本的影响在76~136元/吨之间,如车辆齿轮油产量按照12000 t/a计算,节约费用达91.2~163.2万元。

参考文献:

[1] 张龙华,伏喜胜.车辆齿轮油规格与技术发展趋势[J].油, 2007,22(5):59-63.

[2] 赵巍,粟斌,周新聪,等.GL-5车辆齿轮油换油周期研究[J].油, 2008,23(4):22-27.

第8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大隐静脉,穿刺,技巧和体会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84-01

静脉输液是儿科用药的主要途径,在临床治疗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也是儿科护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护士作为静脉输液的执行者,婴幼儿大隐静脉穿刺术是临床儿科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术,对于肥胖、脱水、休克的患儿。头皮静脉往往显露不明显,增加了穿刺的难度,而大隐静脉是全身最大的浅静脉。该静脉经过内踝前方时位置表浅而恒定’因此大隐静脉穿刺是临床采血、输液的常用操作技术。但婴幼儿主动配合性差,好动,也是大隐静脉穿刺难,渗漏率高,难一次性穿刺成功的主要原因。现将平时工作中摸索出的技巧报告如下

1技巧

1.1心里护理操作前要充分和家长沟通,讲解输液的相关知识,以及大隐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呼唤患儿的姓名,语言亲切诚恳,鼓励大一点的患儿,运用肢体语言抚摸安慰小一点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消除其恐惧感。

1.2让患儿采取坐在操作台上,有利于大隐静脉充盈,助手或者家长固定住患儿的双膝,是其双膝紧贴床面。

1.3方法常规消毒后扎好止血带,穿刺者左手握住患儿的脚,使其脚踝关节绷直,右手持针呈15-20度的角度顺脚踝最高点向内下方向进入大隐静脉血管内,见回血后再进少许,把针柄向左翻转180°,使针的斜面向下,有利于输液通畅,左手拇指固定针柄,右手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左手继续固定脚及脚尖部不松手,右手完成交叉和软管的固定,再用10-20cm的手板或者夹板置于患儿的外侧脚踝处,下端长于脚趾1-2cm,上端要在脚踝关节以上,小腿下三分之一处,下端先用一三胶布固定,再用宽约5cm的绷带固定,脚掌处可用软布或者袜子垫实,上端就用绷带固定,固定时松紧适宜,避免太紧影响血液循环,太松容易滑脱。

1.4宣教健康教育;讲解如何照顾小儿,避免液体外渗的方法;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如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生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第9篇:有机合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排水设施;市政;设计

近些年以来,园林景观设计特别注重绿色生态效益的高度实现。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内各个行业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长足贡献,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是付出了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严重代价,自此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靠国民产业经济的拉动与之提升。不过,在当前强调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已经越发重视景观工程的绿色生态效益能否高度实现这一问题,所以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建设寻求可持续化发展的绿色施工途径则显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提出了现代园林工程施工通过景观与排水设施的结合方法,目的是为了通过园林工程的改造实现绿色施工,达到美化、绿色、节约、生态的目的。

一、园林工程排水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地形排水技术

园林工程系统复杂,需要结合不同的地貌形态予以设计出不同排水区域的排水设计方案,比如作业场地的地貌形态有沟、涧、坡道、及小道等。如果不改变原有的地貌形态,就要确保排水施工设计合理。一般而言,如果坡度处于5%最小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迳流方式排水。但是径流设计需要考虑流迳速度,目的是为了控制地表冲刷;如果处于沟坡会水线之上,对于景观设计应采取跌度式,以有效控制水流迳流速度;如果是园路或是沟边这种纵坡较高地段,也可以设置消力槛模具,通常护坡消力槛由一些砖石铺砌浇筑形成的;在设置时应安置在路测两端。

(二)明沟排水技术

明沟排水主要针对具体地段情况采用砖石或是砼料来设计出明沟。对于土明沟而言,其边坡的坡度要考虑土质情况进行断面设计,通常所采用的是梯形断面。如果运用的是三角形断面,它主要适用于一些苗圃、花丛、临时性明沟等,不过对于其边坡交角要控制在交角90°。此外,对于水沟下游纵坡而言,其应要比上游纵坡大于2%为宜。

(三)管道排水技术

首先要将管道在深埋地下指定位置处,并要具有一定坡度,设置必要排水沟。其次,园林景观工程多集中在公园等公众场所,所以管道结构主要应用明沟与树枝式抑或鱼骨式的管道组合形态予以综合布置;再者,如果排水要求确实很高,应能多设置一些支渠。

(四)园林植物配置优化

景观设计中强调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所以,在植被设置时一般会选用一些乔灌木为主,并且要结合复层植物群落进行设计,从而才能使其景观工程运营时具有高效生态效益。而至于为何要采用乔灌木植被,主要是其对水分吸收的需求性要比一些绿化草坪小得多,同时又比绿化草坪具有更多的生态效益,通常来说,50 平米生长良好的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仅相当于10 平米左右的树木。而对于园林绿化的植被选种而言,应能结合所处区域的气候温度予以选用合适的植被,并要注重生态效益平衡,所以选用的树木植被多以乔、灌、草的综合应用复层结构方式。同时,为了节约水量,在具体规划阶段中,应能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因为外来物种不仅要考虑成本问题,同时其对土质的适应性也有待考察。而对于本土植物而言,它在抵抗虫害、施肥、环保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要更为成熟,所以更具优势。

二、排水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

依据生态景观工程设计要求,强调生态效益,应能一边要考虑居住区的绿地功能需求,一边还要注重景观美化效果,即兼顾美化与实用性的双重需求。如此一来,排水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也必然要归为生态园林景观工程行列中,所以对于园林景观工程而言,能够兼顾设计出来的艺术效果与生态效益下的美化、功能需求等是最佳的景观园林作品。

(一)营造意境

对于景观园林意境营造必然要借助一些景观设计要素,比如对山水、植被、山石、道路等要素的综合设计等。为此,园林植物应能具有高度观赏价值,同时植被应能易于打理,具有旺盛生命力。而除了考虑植被具有观赏价值与旺盛生命力之外,还应能考虑植被的色彩搭配,进而才能体现出美化效果,使其跃然于人们视野前才具生机之美。比如,白花象征着温婉、柔和、宁静之意,搭配黄色的植被却又带有质朴之感;搭配红色又具有浓烈、欢快之意。而如果特意营造某种意境,则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花圃植被,比如兰花具有幽香的感觉,可以搭配白颜色的花朵,象征深谷幽兰,含笑具有着浓厚的香气,可以点缀搭配一些红色植被,给人以富有生机之感。但不论怎样搭配,都应能一方面要满足美化环境要求,一方面要兼顾绿色生态效益实现;同时对于空间布置而言,应能考虑植被之间的合理组合,采用行列式布局方式,以打破布局僵化的局面。

(二)植被结构搭配

一般而言,适用于上层栽植的植被乔木有:白蜡、元宝枫、杜仲、栗树等;如果考虑常绿植被设置在上层予以栽植,可以考虑华山松、雪松、白皮松、洒金柏、侧柏等松柏类常绿乔木。适用于中层栽植的植被则有连翘、红瑞木、麻叶锈线菊、天目琼花、金银木等;如果考虑的是全光照植被,可以考虑珍珠梅、太平花、铺地柏等;如果是置于空地栽植,可以考虑紫叶李、榆叶梅、牡丹花、紫薇、黄护等。至于下层栽植的植被,可以考虑金银花、铺地柏、常春藤、扶芳藤等。

(三)线行变化

由于景观工程多以公园、居住绿地区域等为主,所以绿地内表现出的直线条形态较多,比如一些道路形态、围墙及居民建筑等。因此,对于易于变动设计的植被设置也可以考虑曲折形态变化,可以应用植被空间划分所用的林缘线,或者是林冠线起伏变化等设计手法。比如,在灌木边缘栽植时,可以应用一些灌木较矮且枝叶茂盛的植被,比如通过金钟花、迎春、木瓜海棠、火棘等植被予以密栽,进而使其设计出一种曲折变化曲线形态。再如,如果考虑的是孤植球类栽植,可以在绿地边缘选出一些孤植球,用以突出绿地边缘曲折变化形态。当然设计时,可以应用林冠线起伏设计手法,采用一些铅笔柏、水杉、松柏等尖塔式植被。一方面,这种设计手法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善于应用地形变化来突出绿地边缘曲折变化,通过高矮差异不大的植被与林冠线起伏手法予以配合,突出视觉效果。

结 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时,为了兼顾绿色生态效益下的美化、水能源节约等效果,应能一方面考虑植被的生态特性与地形植被栽植的设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才能在保证了能源节约的情况下,一能满足人们视野效果,二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绿色环境的精神需求,三能透过园林景观工程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化发展。

结 语:

参考文献:

[1]梅艳.浅析园林工程中排水设施与景观结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2]王定岛.旅游景区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3]刘建盆.园林工程中植物造景分析[J].现代园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