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对科学研究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实验 教学研究

1.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大背景的影响下,物理这样一个实验居多的科目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产生基本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从理性上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基础进行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2.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辅导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科学知识,这一教学计划是由各种教学元素充分结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容及构建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体验探索科学实践的乐趣,从而加深对规律定律的记忆,更好地学习。在实验课不断开展的过程中,制订必要的学习计划,并促进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和寻求合作学习。

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选择

以下几种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以实验探索的教学模式讲授:第一种为“控制变量法”。以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内容如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为研究对象,例如: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控制材料、长度相同的条件,通过对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最后总结归纳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精确分析,得出准确结论。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主体作用,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学中,可进行充分的探索性实验:利用实验归纳法探索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自行对电路进行设计,并且通过电流表测出各电阻的阻值,然后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操作,并从实验中归纳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值,再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通过设计电路、总结规律、理论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培养探索精神。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灵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接受新事物,“好动,好奇,自信,进取”是其普遍存在的心理性格特点,物理实验生动,与实际操作和探索的因素与学生的心理特点非常一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实验设计悬念,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学生按照基本规定的实验要求完成所有的实验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部分被遮挡,其成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并让学生先进行推测或猜想,即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并说出自己的根据和理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证实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5.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能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发散,取决于学习氛围是否民主和谐。教师应创造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自由、易于学生思维发散的思维空间。而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思路进行全面的革新,先学会放下身段,彻底摒弃以往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教师讲的内容就是对的”这一陈旧观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指出的错误及时改正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疑问。以亲和力感染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的不足及时指出便于学生改正,从而使师生间建立信任、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消除神秘感、恐惧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和同学、教师争论。其次,要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在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将每一个步骤和实验原理都讲解得非常仔细并且反复强调,导致学生对实验步骤死记硬背,最终实验课的功能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在实验教中,我采用的是活学活用的原则,为学生提出发散性猜想,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论证各种猜想。如此生动的实验场景,又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记忆怎会不深刻?实验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实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实践研究,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学生将思考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2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课余体育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论述了高校既有提高学生课余体育认识的条件,也有切实提高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的必要, 指出高校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 高校 课余体育 发展研究

鉴于目前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和课余体育在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以及课余体育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前人或他人在课余体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课余体育的欠缺;但是在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认识方面以及造成大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不足的原因方面,相关的研究数量偏少,且研究范围狭窄,不具备推广性;或发展对策不明确,可操作性差。因此,文章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认识的视角进行理论研究,分别从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现状、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认识教师的体育教学及家长的体育态度等方面全面、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一、我国从中学到大学课余体育开展情况分析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发现,大学生体育课比例相对较少,体育健身内容相对单一,加之学校比较重视文化课,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益智以来得不到上级学校以及教育等部门的重视。有些学生考虑到将来的就业情况等因素,尽管明确体育活动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但还是从心理上间接地降低了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最终导致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大学生人数的比例比较低。

二、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功能、价值的认识程度分析

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课余体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明白的。相对而言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的了解者就更少了。总的来说对于课余体育活动的了解比较片面,了解的程度也比较浅。大部分人仅仅知道课余体育锻炼对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有作用即可以强身健体。但是对于课余体育对于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心里发展起到的作用了解的非常少。总结发现,学生对于课余体育的了解的片面性和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的实际参与。

三、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情况

不同高校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系别存在有差异,同一系别不同年级的也有差异,但是总体呈现的趋势主要反映出一下情况:大学生周末没有课的时间有大部分会在宿舍上网玩游戏、参加一些补习班或去图书馆、自修室学习,以及选择外出打工和陪同同学逛街等,而剩下的一小部分的大学生的人会选择出门打球、跑步等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分析学生安排课余时间的结果,总结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分为学生自身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两类。主要表现在:课余时间更多的用于学习、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与同学玩耍、少量同学因家庭经济问题外出打工以此赚取生活费用。

四、大学生对课余体育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时间不足,内容、形式简单乏味

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接触过多的课余体育活动且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枯燥乏味,没有从小养成课余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学生对课余体育的作用、概念、功能,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刻,没有发觉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所以导致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降低。

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和科学,课余时间被一些其他的时间所占用,并没有安排科学的活动学习生活时间,且学生一些的习惯存在弊端,不能够做到早睡早起科学的生活作息。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用于上辅导班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在宿舍上网玩电脑游戏,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外出活动或者有的同学周末或者没有课的时间会到一些饭店餐馆之类的地方打零工。所以学生的课余时间看似充足却很少科学的利用。

(二)缺乏相关体育健身组织的引领和指导

缺乏体育教师以及相关健身组织的引领和指导,督促措施在实际的课余时间内非常少,单一的凭借大学生的运动喜好和兴趣来参加运动,这对于那些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并且没有毅力不坚定的同学来说,每周做到至少两次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就更稀少了。大学体育课程同中学体育健康课程有所差距,体育教师上完课之后一般很少干预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尤其是学生的体育休闲生活,因此,大部分课余时间还需要学生自觉的去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由于学校方面的领导和指导次数方面没有保障,所以学生们就往往放任自流,干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课余体育的参与机会也就相对的大打折扣。

(三)健身场地不足,设施陈旧不具时尚性

体育设施的陈旧,一些场馆的不开放,活动场地的拥挤,学生手中一些体育器材的相对缺乏又没有购买能力,导致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降低。我校的篮球场仅有一小部分进行了更新,满足了日常的教学但很大一部分的篮球场地篮球架等都还比较陈旧因此学生的周末活动时活动场地的限制导致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乒乓球馆、网球场、田径场等由于一些设施的维护费用高昂,一般周末时间也不向学生开放,因此学生的活动空间和选择就少了很多,导致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降低。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成人医学教育是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医学再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1]。换而言之,夜大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学生,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体质之下,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真正的在提高他们学历水平的同时使之能力也获得提升,以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这成为了摆在我们成教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形势下,也促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有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着眼于探索适合成人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方式,在第三年不脱产的临床实习期间, 进行定期的10个临床讲座, 内容涵盖内、外、妇、儿。包括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密切结合的对临床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及灵活运用, 临床问题分析方法,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和防范医疗事故等, 充分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突出临床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 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衔接及综合运用, 对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收获, 学生临床诊断更加思维开阔, 在运用理论只是进行临床治疗时考虑的问题更为全面, 对新知识的认识和追求也更为迫切。此项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适应临床实际工作需要, 培养新形势下临床医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多方面能力: 即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获取、处理和交流有关信息的能力; 更好的进行医患沟通和防范医疗事故的能力; 在处理临床急诊时的应变能力以及强化规范行医的认识等本文由收集两年来, 我们连续开展了两期系列专家讲座,因其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因此,我们不断对讲座进行改进更适合于探索性改革。并对2010级参加系列专家讲座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 现对结果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1.1 听课对象: 我院夜大2010 级临床医学本科生138人。 他们已完成全部教学大纲内的课程学习, 并在原单位进行不脱产实习,即将毕业。

1.2 研究目的:通过讲座, 激发同学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同学思考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建立起批判性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基本正确地处理疾病;并能够主动并独立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动向。讲座讲的是一些普遍的原理, 是通过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展开的。夜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有实际临床工作经历的,在经过他们以往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再为其理论性的梳理和总结临床知识,同学听过讲座后, 就会得到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 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3]。即使对比较复杂的病症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 也能顺利做出判断。在同学的笔记中还可见到, 同学们根据讲座的讲解, 结合临床实践就一些很难掌握的内容和教师展开讨论, 包括症状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症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等, 反映了讲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很快能把从讲座中获得的知识融于他们的知识建构中,并进一步的付诸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

1.3 研究方法

1.3.1 邀请专家: 均为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多年的的各科室专家、教授和我院领导。每人每个讲座授课3小时, 共计10个讲座,30个小时。

1.3.2 讲座内容: 校外专家都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 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出发,讲授各科室相关临床知识和诊疗技术常规、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事故和如何加强职业防护等内容;增强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升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具体内容见如下表1。

表1专家讲座的内容

讲座内容

1.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2.医疗现状与对策

3.骨折的诊治要点

4.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进展

5.x光片的阅读分析方法

6.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7.妇科急腹症诊断及其鉴别

8.如何分析心电图

9.医院感染管理

10.如何做一个好医生

1.3.3 问卷调查: 全部讲座结束后, 给学生发放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表。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内容:1、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2、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3、认为专家讲座的内容重点放在哪里,专家讲座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4、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对象; 5、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6、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7、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8、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 9、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10、你对今后我院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有何建议。发放问卷调查表138份, 回收135 份, 回收率97.8%。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本次系列专家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见表2。

表2 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

问卷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n ( %) ]

1 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在职(3年以上)

34(25.2%) 在职(5年以上)

80(59.3% ) 非在职

21(14.5%)

2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很有意义95

(70.4%) 较有意义

26(19.3%) 一般

11(8.1%) 没有意义

3(2.2%)

3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重点应放在: 学科前沿知识

105(77.8%) 现场工作实践

113(83.7%) 其他

26(19.3%)

4 对本次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印象是: 非常好

112(83%) 还可以

18(13.3%) 一般

5(3.7%)

5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合适

104( 77% ) 时间太长

21(15.6% ) 时间太短

10(7.4%)

6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毕业班学生

125(92.6%) 所有年级学生

10(7.4%) 进入专业实习学生

125(92.6%)

7 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非常有效

105(77.8%) 还可以

26(19.3%) 没有影响4

(2.9%)

8 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大学课堂讲课: 很有必要107

(79.3%) 有必要

21(15.6%) 一般7

(5.1%) 没必要

9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非常有帮助

102(75.6%) 还可以

28(20.7%) 没有帮助

5(3.7%)

10.对今后我院组织此类讲座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

2.2 从调查结果可见,其中94.9%的学生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出勤,参与讲座的学生到课率在85.8%以上,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2010级夜大临床专业本科生84.5%为在职人员,工作5年以上的占到59.3%。由此可见,这一大部分学生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全日制的学生要广,另一方面他们学习的功利色彩也比较浓厚,只学对自己有用的,不学所谓“无用的”。成人医学教育学生更喜欢按既定的目标学习,注重实效和有否实际意义,更多的注重学习的价值,没有价值的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根据成人学员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他们怕基础、怕理论、重临床、重实践的学习特点。长期以来,成人教育教学又是普高的一个缩水的复制品,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循证医学观的发展,临床理念和诊疗技术均有很大程度的革新。面对这些又是临床大夫、又是学生身份的成人学生,以往这种重理论、轻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忽略了成人学员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不了他们对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需求。因此,对成人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以灌输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坚持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尽可能多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2]。探索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理论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与老师互动,通过优秀教师的讲解,教会成人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潜能。

2.3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很有意义和较有意义的占89.7%; 有94.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96.3%的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说明邀请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成人本科生进行讲座, 一方面专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以及补充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这对于解决目前教材滞后的现象是有一定意义的,对于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成人医学生也是完全有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 进而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知识面,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夜大学生也会为知名专家给自己授课、解惑而感动,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临床实际环节实践上占(77.8%),学科前沿知识占(83.7%)。且83%的同学对本次系列讲座有很好的印象。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目前高校的年轻教师较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夜大学生,实际上大部分授课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他们的临床经验可能欠丰富,且成人学生普遍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教师具有排斥心理,专家讲座弥补了成人学生对获取老师临床工作经验的需求,且面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们多饱含敬仰之情,不爱学习也难。由于我们邀请的均为附一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在各自的领域都多有建树,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 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这个问题。有92.6%的同学认为合适进入专业学习的毕业班的。进入专业学习和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全面学习了培养方案里的所有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对专家讲座内容涉及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容易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学习专业知识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对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更为合理。

2.6 本次专家系列讲座安排在2010级夜大本科生不脱产实习期间, 分别有10名专家分10 个专题进行。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印象: 有83%的同学认为非常好, 13.3%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同时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时间安排合适的占77%, 时间太短占15.6%, 时间太长的占7.4%; 而在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内容是否合适你这个问

题, 有73.6% 的同学认为非常合适;23.5%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因此, 总体来说, 同学们对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评价较好, 认可度较高,专家系列讲座的许多内容对同学们今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一点,从学生的课堂笔记中可见一斑。

2.7 部分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应该增加一些专业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发展。并对我院今后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提出建议: 如更加合理安排讲座时间, 增加讲座的次数,充实讲座的内容,每一个讲座后留出提问的时间, 增加与教师互动提问的环节。

3、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院夜大临床本科学生不脱产实习期间开设专家系列讲座作为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 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的举办此类专家系列讲座活动, 会考虑以此为契机,对成人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讲座时间安排上会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更多的考虑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使讲座真正在学生中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讲座内容上也会与学生代表开展座谈,共同商定,更加贴合成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并会在安排上增加一些现场临床现场实践教学内容的知识、以弥补成人学生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同时, 适当调整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 使同学们有与专家提问、答疑等互动的时间。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教学改革, 目的在于在现行的成人医学教育模式中, 探索更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我们培养的成人临床医学本科生能成为理论扎实、基本功强、素质过硬的能够经得起患者考验和医院能用得上的高质量的人才。

第4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造影剂;造影术;血管3D可视化重建;效果比较

随着医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结合,医学知识日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科普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也在迅速诞生,使医学数字化成为当今研究与应用中的热点,为数字化虚拟人体血管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1-2]。人体血管3D可视化技术为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的最新成果,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建立数字化人体血管各个层次的计算机模型,展示人体组织、血管与周围诸结构的相互关系,实现了由二维变三维、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的三维立体模型。通过构建三维的、可视的、可调控的、虚拟的立体血管形象模式,以便更清晰地展示血管内部空间立体结构。近年,应用放射造影术进行人体血管造影、血管3D可视化研究的技术已日趋成熟,构建的血管模型图像越发高清,血管更为显微化。本文探讨采用氧化铅、氧化铈、氧化铋、碘4种悬浮液进行人体标本血管灌注造影、血管三维可视化研究的效果进行比较,从中刷选出最佳造影术。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用材选用无外伤死亡的新鲜上肢材料4例。氧化铅、氧化铋、氧化铈、碘、碘化钾、明胶、聚乙烯醇、乙酸乙酯+环己酮-过氯乙烯溶液。

1.2实验设备及软件X光机(GX-211,上海产),计算机放射扫描成像系统(CR)、CR乳腺版X线扫描卡带及相应的图像工作站等全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装置及其后处理系统(FCRXG-1,日本产)。GE公司CT机(ProspeedsysCT);重建软件“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10.01)”、3D-doctor。

1.3实验方法

1.3.1血管造影填充剂的配制明胶/氧化铅配制[3-4]:明胶5g,40℃温水100ml,氧化铅50g。聚乙烯醇/氧化铋、氧化铈配制[5-6]:8%聚乙烯醇100ml,氧化铋/氧化铈50g。乙酸乙酯+环己酮-过氯乙烯/碘配制[7]:8%乙酸乙酯+环己酮-过氯乙烯溶液100ml,碘30g。

1.3.2标本血管插管与造影填充剂灌注按常规管道灌注法于肱动脉血管处插管,采用25ml注射器进行造影填充剂快速加压灌注,每例上肢灌注量约为150-180ml,灌注完毕后立即将标本放入冷冻冰柜10min,使填充剂充分凝固。

1.3.3标本CT扫描与X线血管摄影将标本依次编号为A、B、C、D,其中A为明胶-氧化铅造影术,B为聚乙烯醇-氧化铋造影术,C为聚乙烯醇-氧化铈造影术,D为乙酸乙酯+环己酮+过氯乙烯-碘造影术。按常规腹部64排CT扫描条件:120KV,512×512重建矩阵,0.5mm层厚,无间距连续扫描:窗位35-40、窗宽250-300,获得连续扫描图片562-587张,数据光盘刻录、存档,PC机读取扫描数据。X线摄影条件为:电压53kV,电流50mA,暴光时间1/20s,线器滤(—)。

2结果

2.1标本血管X线造影效果比较4例上肢标本X线摄影血管图像均清晰,管道饱满血管连续无中断,组织无造影剂渗露,血管显影密度由大血管至细小血管变化不大,边缘光滑。从X线图像血管显影密度观察,碘灌注标本血管密度大于氧化铋、氧化铈、氧化铅,说明氧化铅造影术对人体细小血管铸型显影不够充分;氧化铋、氧化铈造影术对细小血管铸型显影较充分;碘造影术对细小血管显影最充分,皮肤下血管及血管网清晰可见,可显示至0.1mm。

2.2CT扫描结果64排螺旋CT无间距连续扫描,获得图片562-587张,数据光盘刻录、存档,PC机读取扫描数据。断面血管图像显影均匀清晰,无放射性伪影,血管密度与软组织、骨骼密度区分较明显,肉眼能清晰辨别,血管壁圆滑。取4例标本同一段断面的血管CT值,进行CT值变异系数比较,求得碘的CT值变异系数小于氧化铋、氧化铈、氧化铅。

2.3血管3D可视化重建图像质量比较4例标本血管三维重建所得图像均清晰、美观,管道连续饱满,无中断,边缘连续平滑,无齿状伪影。图像立体空间感强烈,形态逼真,可随意放大、缩小,不同角度旋转观察。构建模型的血管密度及血管构建质量观察,得出:碘造影术血管构建密度大,图像质量好,细小血管,特别是皮下血管可充分构建;氧化铋、氧化铈、氧化铅造影术血管构建图像质量也好,但血管密度不大,细小血管构建不充分,皮下血管难以构建完整。

3讨论

3.1人体血管3D可视化研究概况当今时代,计算机已经深入了各行各业,应用相当的广泛。可喜的是,计算机也向人体生物学进军,取得了不俗的佳绩。人体血管三维可视化是使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将人体血管图像构筑数字化,以构建三维的、可视的、可调控的、虚拟的人体血管形象。使用CT成像而进行的血管3D可视化研究主要基于人体管道铸型技术,也就是用造影剂填充剂灌注入人体血管内,经过X线摄影、CT、MRI扫描所得图像数据集加以数字化后输入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体血管数据集信息化加以存储,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10.01或3d-Doctor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三维立体图像。

人体血管三维可视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人体血管构筑数字化在电脑屏幕上看得见的、能够调控的虚拟人体血管形象,即血管“可视化”。近年,楼新法,唐茂林等[3]改良了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术,不仅造影效果比以前大有提高,而且氧化铅的用量大幅度减少;并首次引入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对全身动脉进行了3D可视化研究及皮动脉的定位定量研究[4]。周小兵[8-9]等对该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探索,采用羧甲基纤维素为造影剂氧化铅新载体,再一次降低了造影剂含量,完善了该技术造影剂的最佳浓度配比,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石小田[5]、张惠爱[6]等采用新型造影剂氧化铈、氧化铋成功重建出许多清晰、美观、立体空间感强烈、高质量的人体血管图像。将穗斌、任加武等[7]探索采用碘与有机溶剂+过氯乙烯成功进行大白鼠血管造影与3D可视化研究。

3.2各造影剂性质性能与造影效果比较血管显影、三维重建图像质量效果与造影剂的种类、性质有直接关系。目前用于血管显影的造影剂分为不可溶性的重金属粉末类,可溶性的碘剂(碘油)。碘可溶于有机溶剂类,用于血管造影研究,只能与溶于有机溶剂类的载体(过氯乙烯、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甲酯等铸型剂)配制成造影填充剂,其均匀分布性强于金属类粉末,但在同等条件下,铸型造影填充剂的流动性与管道饱满、圆滑性远远不及金属类水溶性载体造影填充剂,故常用重金属粉末作为血管造影剂。氧化铅的相对密度9.53;氧化铋相对密度为8.55;氧化铈相对密度为7.13,就造影剂相对密度比较,密度大说明单位体积重量大,用以同一载体血管灌注,沉淀速度快,比重大,造影剂在血管中的均匀性分布性差。由此可见,氧化铈、氧化铋的性质优于氧化铅。取4例标本同一段断面的血管CT值,进行CT值变异系数比较,发现碘的CT值变异系数小于氧化铋、氧化铈、氧化铅,进一步说明碘的分散性好于氧化铋、氧化铈、氧化铅。

时至今日,人体血管造影、3D可视化研究,要想取得最佳的血管造影效果,不仅与造影剂的类别、性质直接相关,也与造影剂载体的类别、性质,造影剂填充剂的浓度、用量,灌注方法;X光机,CT机设备、软件及X线摄影、CT扫描技术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钟世镇,黄文华,原林.数字化虚拟人体在医学应用上的前景[J].中华实用医学,2002,4(9):1-3.

[2]钟世镇.数字虚拟人的研究和前景.香山科学会议-科学前沿和未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71-178.

[3]楼新法,梅劲,ChristopherR.Geddes,等.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术的优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24(2):259-262.

[4]张志浩,梅劲,唐茂林,等.应用放射造影术进行血管3D可视化研究初探[J].中国临床学解剖杂志,2006,24(2):255-258

[5]石小田,易西南,王淼,等.聚乙烯醇-氧化铈人体血管造影术[J].《解剖学杂志》,2010,33(4):558-559.

[6]张惠爱,姜秀艳,石小田.聚乙烯醇-氧化铋人体血管3D可视化[J].《中国临床解剖杂志》,2010,28(5):589-590.

[7]将穗斌,范立新,伍中华,等.塑料/碘填充剂在CT三维成像和标本铸型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08,31(2):235-238.

第5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摘要:mba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要求,适应企业实际。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主要教学对象是企业的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调查发现,这些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很强,求知欲很强,其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效果。但作为非人力资源经理的MBA学生只介入企业一些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软”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企业文化、劳动关系、员工道德建设方面较弱。这些“软”的人力资源管理恰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而且MBA学生也表现出对这些内容很强的学习意向。因此,MBA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关键词:MBA教学;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101-05

收稿日期:2014-03-17

作者简介:谢康(1990-),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长沙,410082。谢玉华(1965-),女,湖南长沙人,法学博士,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从事人力资源、劳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长沙,410082。朱迎(1960-),北京人,管理学博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教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研究;阿德莱德,5001。

一、问题的提出

MBA教学要求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结合企业管理的现状,同时还要预见未来,培养学员适应并把控商业发展新趋势。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主要教学对象是企业中基层的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人力资源经理和其他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与合作[1]。企业基本的人力资源活动越来越多地被分散到中基层管理者[2]。但大部分管理者从来没有受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日常管理也随性而为,这样可能留下企业危机的隐患[3]。中基层管理者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时的战略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4]。在中国尤其如此,人力资源管理更多被看成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5],一般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角色和中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角色都是比较新的概念[6]。因此,对大量非人力资源经理角色的MBA学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7]。学习者的原有水平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MBA教学策略,要求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根据企业变化持续推动课程内容的变化[8]。波兰尼(M.Polanyi)在其构建的“个人知识观”中指出,任何知识的传播都与两种特性相关:一是个人隐性知识,二是个人求知热情。MBA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求知需求,不仅通过“言传”使学生获得“显性知识”,而且通过情景化使学生获得隐性知识[9]。

中国MBA教学框架基本从欧美引进,课程教学内容也深受美国影响[10]。MBA教学内容怎样本土化,一直是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人力资源课程为例,欧美广义的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包括人力资源战略、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培训、职业规划、劳动关系、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11]。中国引进的人力资源MBA教学模块基本相同,但中国企业亟需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因此更重视岗位设计、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基本制度的构建,MBA教学顺应了这一特点,教学内容主要也是这些模块。随着中国企业管理架构的完善,MBA教学是否要进行一些新的内容模块的探索,课程内容是否需要重新设计呢?学界对此少有探讨,本文作一尝试。

由于MBA教学对象主要为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尤其面对企业开展的MBA教学,更以企业中层管理者为主。我们界定的中基层管理者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以下、最基层管理即一线主管以上的管理者[12]。中基层管理者的地位和学识使他们能够充当组织战略和日常活动之间的媒介[13]。巴拉古恩(J.Balogun)[14]和巴帕斯(J.M.Pappas)[15]的研究表明,在公司创业创新和组织学习、战略实施、战略决策过程中,中基层管理者的战略性作用和影响力较大。因为他们在组织内部是个人和组织之间的重要接口,起中介作用[16];他们更能削减周围人际关系的模糊性,缓和工作场所矛盾[17]。因此,不同类型的中基层管理如部门经理、职能部门经理以及团队或项目的管理者,都包含在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之中。

然而,中基层管理者战略性人力资源角色的研究还有很多疑问,如中基层管理者是否充分地参与到了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的初步制定中[18],人力资源政策是否传达给了中基层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在按照组织要求贯彻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时,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知识、技能和个性)[19];在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任务时,他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教育和培训[20]?以往的MBA教学研究中,几乎对这些问题没有关注,更没有实证研究。

谢康谢玉华朱迎:基于MBA教学对象实证研究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研究分析作为教学对象的企业非人力资源经理MBA学生的知识意识、知识需求及他们的培训迁移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设计MBA的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内容。

三、研究设计和方法

要了解MBA学生对人力资源课程教学的需求,应先了解MBA学生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角色及管理职能。本研究以企业的中基层非人力资源经理为调查对象,这是因为MBA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通用专业核心课,更多的教学对象是非人力资源管理者;至于少数人力资源管理的MBA学生,应该针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教学。

问卷设计前,我们先对10位湖南大学的MBA学生进行访谈,其中3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7名企业中层非人力资源经理。根据访谈制定初步问卷,又对30位在企业担任非人力资源中层经理的MBA学生进行调查,请他们对问卷进行修订。最后确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学背景问题。第二部分由与中基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作用相关的6个问题,包括中层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来源、对人力资源知识和政策意识及中基层管理者人力资源作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熟悉程度、参与人力资源活动程度及得到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程度等。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为保证区域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东北(占12%)、西北(10.3%)、华北(19.3%)、华东(14%)、华中(22.3%)、华南(22%)等地区的六所大学的商学院,对这些商学院的MBA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在企业担任非人力资源的中基层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一线主管被排除在样本之外)。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38份,剔除38份有缺失或不符合“中层非人力资源经理”的问卷,有效问卷共300份,有效回收率为75%。300份有效问卷中,男、女被调查者分别占63.7%和36.3%;2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占6.3%,26-35岁的占67.3%,36-45岁的占25.3%,46岁以上的占1.1%;工作年限在3年及以下的占46%,3-5年的占25%,5年以上的占2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被调查者占39.3%,民营企业占32.7%,外资企业占17.7%,其他类型企业占10.3%;制造业的被调查者占35%,服务业占29.3%,其他行业占35.7%;规模在200人以上的占35%,200-500人的占23.7%,500人以上的占41.3%。

四、实证结果

(一)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来源及意识

被调查的MBA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该项为多选):31.6%来自公司内部的培训,31%来自MBA学习,29.9%来自自学,这说明MBA学生群体知识来源较广泛,自主学习的动机很强。如果对已在MBA学习中修完了人力资源课程课程的被调查者(占被调查者的47.1%)单独分析,发现这些学生的人力资源知识来源中,“学校MBA学习或专业培训”的比例最高,可见,MBA的人力资源课程学习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有效的,如表1。

被调查者有很高的学习人力资源知识的意识。在对“掌握人力资源知识和政策重要性”问题上有很高的肯定,得分均值为4.12,而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大家有着较一致的认识;而且86.3%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要和非常重要。对“您认为您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贯彻和推动是否重要”选项,肯定程度也高,得分均值为4.03,标准差较小,一致性强;而且80.6%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对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和推动作用是重要的和非常重要的,如表2。这表明,绝大部分MBA学生有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并认为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在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掌握程度

被调查的MBA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低于对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见表3。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熟悉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岗位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员招聘、员工培训与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对以上选项作出“熟悉”和“非常熟悉”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别为:60.7%、49.4%、44.6%、40.7%、39.3%、39.6%、33%。这说明,作为企业中基层经理的MBA学生比较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是与他们日常管理相关的工作,如岗位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福利、人员招聘;而对企业本来薄弱的培训和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与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他们的知晓度低。同样,被调查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及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这说明,被调查者参与较多的是日常性人力资源管理;而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员工培训及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等人力资源管理参与较少。但是以上选项标准差很大,说明被调查者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度差异较大。

(三)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掌握程度与参与程度的相关性

我们对问卷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人力资源管理自主权、以及接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支持帮助的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水平越高,获得知识的意识就越强,而人力资源管理参与程度和自主权也较大。在对人力资源各项目如绩效、薪酬、岗位设计、招聘、劳动关系、企业文化、企业伦理进行分析,发现同样的规律,拥有的知识越多,参与程度和自主权就越大,如表4。

以参与程度作为因变量,其他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参与程度(Y)=0.170*意识(X1)+0.534*自主权(X2)+0.198*咨询帮助(X3)。表明,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水平越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自主权越大,得到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帮助越多,相应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也就越高。

这说明,MBA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人力资源知识掌握得越多,越能有利地指导他们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MBA学生人力资源知识模块的学习意向

对MBA的人力资源课程各模块的学习,学生有什么需求呢?调查发现,除了通常的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岗位设计、培训及职业规划、招聘外,MBA学生对劳动关系、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意向,而且关于各模块学习意向的标准差较小,说明被调查者有比较一致的学习意向,如表5所示。

五、结论

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启发的结论。

首先,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也有很高的学习愿望,这将对中国企业管理由简单粗放向“人本管理”转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的MBA教学内容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普及。

其次,MBA人力资源模块的教学内容,应该增加“软”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员工职业生涯等的教学。原因在于:

其一,弥补MBA学生的知识缺陷。调查发现,作为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MBA学生履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是基本的,仅仅与他们日常管理活动的职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工作岗位设计、人员招聘等相关,即仅限于人力资源实务,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源知识也以人力资源实务为主。而人力资源管理“软”领域,如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方面,被调查者参加得很少。我们的现有教学内容也反应这一特点,重实务教学,轻理论及“软”的模块教学。因此人力资源教学模块内容既要基于企业实际又要超越实际,增加理论及“软”的模块如职业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道德建设、劳动关系协调的教学。

其二,MBA学生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显著的培训迁移效果,他们掌握的人力资源知识越多、意识越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这印证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MBA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因此加强MBA学生和企业都比较薄弱的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劳动关系、企业伦理等知识学习,促进MBA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训迁移,有利于企业管理转型及基于长远目标的发展。

其三,满足MBA学生学习需要。调查显示,MBA学生对“软”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模块有很强的学习意向。中国企业管理正在转型,当企业建立起基本的绩效、薪酬等制度后,培训员工、帮助员工职业规划,完善企业文化就成为更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升级提质的措施。而且,中国劳资冲突日益激烈,劳动关系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功能。因此“软”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职业规划、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和劳动关系,对中国企业管理转型和金融危机背景中的企业管理完善都很重要。如果管理者通过培训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企业伦理及社会责任方面的知识,企业的商业活动就会减少很多潜在危险[3]。

总之,MBA人力资源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应适应中国企业管理转型的变化,增强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模块教学;增设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等模块。随着企业转型升级,这些“软”的模块的教学可能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人力资源教学内容的主要模块。

本文的不足有: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参加MBA学习的中基层管理者,没有将其和潜在的MBA学生需求做比较。之外,这种单一来源和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的数据可能有共同方法变异问题。MBA学生越来越年轻化、基层化,因此,下一步我们将对担任主管层次的企业最基层管理岗位的MBA学生进行调查,并与中基层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跟踪毕业的MBA学生,分析他们的培训迁移效果,综合起来提出更全面的教学内容设计。

参考文献

[1]Currie, G. & Procter, 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R and Middle Manager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1(3): 53-69.

[2]Kulik, C. T.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non?HR Manager[M].London:Psychology Press,2004:245.

[3]Rowley, 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Market Scenarios: People Management and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EB/OL]. Cass Business School. City University London.(2010-09-27)[2011-05-20]. http://cassknowledge.com/article.php?id=338&title.

[4]Currie, G. & Procter, S.The Antecedents of Middle Managers’ Strategic Contribution: The Case of a Professional Bureaucrac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7): 1325-1356.

[5]Zhu, C.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Past, Current and future HR Practic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M]. New York : Routledge, 2005:152-180.

[6]Cooke, F. 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M]. New York : Routledge,2011:274-288.

[7]邹艳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5):27-29.

[8]沈占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MBA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94-100.

[9]罗彪,张雁冰.我国MBA教学方法改革趋势与对策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8-82.

[10]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2003(5):55-58.

[11]Dessler, G. A. Framework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India:Pearson Education India, 2009:120-162.

[12]Wooldridge, B.,et al. The Middl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on Strategy Process: Contributions, Synthesis, and Future Research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34(6): 1190-1221.

[13]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5 (1): 14-37.

[14]Balogun, J. & Johnson, G. 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Middle Manager Sense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47(4): 523-549.

[15]Pappas, J. M. & Wooldridge, B. Middle Managers’ Divergent Strategic Activity: an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Measures of Network Central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7,44(3): 323-341.

[16]Floyd, S. W. & Wooldridge, B.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ocial Network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e Renewal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23): 123-144.

[17]King, A. W. & Zeithaml, C. P. Competencies and the Causal Ambiguity Paradox[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1): 75-99.

[18]Heraty, N. & Morley, M. Line Managers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1995,19(10): 31-37.

[19]Colling, T. & Ferner, A. The Limits of Autonomy: Devolution, Line Managers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Privatized Compani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2,29(2): 209-227.

第6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 创新

一、我国当前社会科学中方法论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学科等一些学科都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而之后又不断的进行分化,如今出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遭受打破,使得边界的划分成为学科交叉及融合成为一种大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其为大科学时代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该趋势的出现,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背景,其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问题不断的复杂化,为此,今后将需要更为丰富的学科研究思路、工具以及方法。还有就是某种社会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体系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或者融合时,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概念,进而使其形成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分支。因此,可以看出,科学方法中的跨学科使用将是一种必然。

二、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及研究方法的创新

对于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其社会系统是具有开放性特色的复杂性系统,面临着以下一些挑战:其一,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未知的领域;其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而是由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所形成的复杂性系统;其三,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分工也将变得越来越细,同时专业化的程度也将会变得更高;其四,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所关联的领域将变得越来越广泛。社会科学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通过采用单一的某种学科是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较为复杂的问题。然而,学科交叉及融合,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但概念侧重点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交叉主要是指汇集,体现的是集成系统科学的思想;融合更加强调的是相互渗透及合为一体,大多数是在生命的层次、质变的层次以及化学的层次进行结合,其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系统科学思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潜在规律为普遍性哲学问题,也就是世界万物之间均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在当前的科学组织管理、科学价值以及科学目标高度统一的信息科学时代,学科融合及交叉可以实现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在应用层次与理论层次之间的相互融合,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划分,让社会科研人员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进而使其在方法研究之上进行创新。

在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引进学科交叉及融合,不仅仅是权宜之计,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研究技巧,而是因为当前只有通过采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才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并提升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加强对社会研究问题的准确度以及精细化,进而使其能够对复杂性的社会问题进行驾驭。为此,可见学科的融合与交叉是当前社会科学获取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必然途径。

三、加快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境内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已渐渐的将复杂系统作为基本理论,统计分析、运筹学以及综合博弈论等一些数学方法,行为科学、多主体的系统、人工社会以及元胞自动机等一些多学科进行交叉的实验计算方法,对我国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宏微观层次以及多要素行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影响,其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了经济系统的演变、环境的综合管理、公共建设管理以及重大工程的管理等,均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通过自己多年对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笔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

其一,应从当前的大科学角度来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加强对社会科研方法创新的认识,认识到学科的融合及交叉在社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地位。

其二,应对综合集成的思想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大力开展一些社会科研方法的创新,进而实现当前社会科研方法的体制。

其三,应进一步对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复杂性系统中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由于这种复杂性的系统,使得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但有了结构性,而且还有半结构性以及无结构性,很好的揭示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一些规律。

其四,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的方法研究,它的社会科学研究问题不再是个别的研究问题,而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此,应在宏观上对其进行推动,推动该趋势当中的战略安排以及战略思考,进而使其形成鼓励学科融合及交叉的一种大文化。

其五,应进一步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进行调整及优化,并对其进行知识体系的培养。通过采用多种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解决。

其六,构建以学科融合及交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地。

其七,营造良好的跨学科社会研究文化学术氛围。

四、结束语

在当前,随着我国科学学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同时还可以看到的是在社会科研方法中,采用了多学科的融合及交叉的方式手段,对社会科学研究问题的广度以及深度进行研究,以多学科作为研究的基础,创建出当前大科学社会科研时代的体系,而在人才数量以及能力方面,相比国外水平还有很好的差距。为此,我们应在中央方针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努力创新,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任平,曹典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吴元梁.哲学形态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徐竹.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因果机制理论述评[J].哲学动态,2012(3):95-101.

[4] 乔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治解放思想探析[J]. 唯实. 2012(02)

作者简介:

第7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客观性 意识形态

社会科学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但在中国研究则还是刚刚起步,还不像其他哲学门类那样已有大量的现存材料和研究框架,甚至它的方法和原则还在建构之中。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比较多,包括合理性原则问题、整体论、还原论等问题。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也一直是困扰社会科学哲学家一个主要问题。

在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方面,一般人认为社会科学不如自然科学那么客观。历史决定论者主张在社会科学中不可能建立起客观性,如果社会科学家有意图的进行预测,那么,他就要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来进行行动。这种价值判断就会影响预测本身的内容,给预测内容的客观性和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害。

在社会科学家那里,这其实也就是一个关于社会科学对象的特殊性问题,可以表述为:"与自然科学所界定的自然世界不同,社会科学的对象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仅研究对象包括了研究者本人,而且被研究的人还能够与研究者展开各种各样的对话或辩论。在自然科学中,辩论的问题通常无须诉诸于对象的观点就能够加以解决。而研究对象的可变性和与被研究者的对话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自然领域通过偶然事件呈现给我们,科学研究则揭示出偶然性背后的规律。偶然事件及其内在必然性构成了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则要更复杂一些,在研究对象中,一部分是人的有预期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带有人类精神特有的各种丰富的特点,是人之外的自然界所没有的,这就构成了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这种有预期目的结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各种目的期望的互相抵消,总是超出于任何现实的预期目的之外。所以,在研究中,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无意识的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内在规律支配的客观对象。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经验的、实证的研究方式,也对人类理性产生巨大影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们推崇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模式与方法来建立社会科学.力求使社会科学也成为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他们认为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应该是描述客观事实,只研究社会现象"是怎样"的,只对社会现象做出事实判断,不应该对社会现象做任何价值评价,以此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在西方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社会科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是怎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使自己成为真正严格的科学。对此,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给出的答案是"非意识形态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惟有拒斥意识形态才具有真正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那种认为要保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必须避免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化,必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拒斥意识形态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当代中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非意识形态化"主张事实上也是受其影响的产物,或者可以说它也是出现于近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某种延续或变形。

现今持社会科学研究"非意识形态化"观点的人实质上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缺乏准确的认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理性和思维的自然界,它没有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则离不开现实的活动着的人。正如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价值无涉"成为一种美好的幻想。具体来说:

第一,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内在地包括选择和建构。社会科学研究中他既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同时又因为自身是研究的社会现象的参与者,因而也是研究活动的客体。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能采取纯客观的立场、他必然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把他所固有的、与其所属的社会集团相关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宗教情感等意识形态带进社会科学研究之中。这样,在从研究对象选择、到材料收集整理、再到形成研究结论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

第二,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活动着的人,因而研究者在获取被研究者信息的同时,被研究者也在获取关于研究者的信息。研究者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时,难免影响研究客体,使被研究者在获知研究者的目的意图后,会评价这一研究对于自身的利害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正常行为或状态。更为重要的是,被研究者还可以反作用于研究者,使后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被研究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影响,以致用被研究者的眼光去看问题。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使社会科学研究从获取、整理资料,到提出研究结论,不仅会受研究者思想观念的影响,被研究者的意愿也会透过研究者在其中打上烙印。

第三,人类社会从宏观上看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就具体的历史进程而言则又充满着历史的偶然性。这就使得以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不仅要求真,还要向善求美,不仅应该是一个知识体系,还应是一个价值体系。从求真的角度看,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社会现象和事件都与构成这一现象和事件的人的行为有关,离开了人及其活动,也就无所谓社会现象和事件,而人的行动总是在一定的观念、理想、价值指引和驱使下做出的。这里,意识形态不仅是以个性化了的精神的东西在支配人的行为,而且也是作为客观化的精神形态(即作为意识形态的理想、观念、价值等渗透于科学、文化和群体意识之中所构成的人们活动的客观文化背景)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着作用。可以说社会现象的特点就是与价值、意识形态的高度相关性,拒斥意识形态恐怕很难最终认识社会现象和事件。从向善求美看,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必须探讨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为了理解这种价值又必须探讨行为者是在什么观念驱使下做出行动的,这就必须借助价值判断,遵循一定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

第8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并由柏林大学第一个把高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变为实际行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洪堡倡导的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现代大学办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科研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科研。为了进一步提高各高校教育水平,教育研究就必不可少,作为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高校也不例外。

1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与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医学高校通过教育科研可以掌握教育规律、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科研是医学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1.1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主要就是根据医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对实践教学中贯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从而为教学初步改革尝试做一些理论准备并提供实践依据。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医学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才能跟上社会快步发展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1.2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及潜能的重要内容。由于医学教师既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需更侧重医学教师获取、研究、创新知识的专业能力培养。因此,以科研创新为价值取向,鼓励一线医学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为指导,对实际问题进行反复的观察,审慎的反思,边实践,边研究,以实践促研究。通过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反过来指导实践,不仅加强了教师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促进了医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3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虽已稳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的一大问题。医学高校通过对医学教育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医学教育实践,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也可以反映出高校办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办学规律等,从而丰富了教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2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问题纵观各医学高校当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不难发现,当前医学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研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再加上医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尤其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严谨性,而且教育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缓慢。因此,有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只需具有牢固的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会治病即可,而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是可有可无的。由于未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对医学教育改革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对其认识不足,也就谈不上重视,因此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无法走科研兴教之路。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不健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现行医学高校教育科研还属于上令下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无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依据,很多时候就凭领导、专家个人的取向、喜好来决定课题立项及验收结题;研究过程没有具体可行的监管办法,部分教师存在重申报立项,轻实质研究的现象,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其研究过程监管执行力度也不够,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等等。这说明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不够,使得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结果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科研水平。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科研水平不高。目前,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某些管理人员此前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部分人员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缺乏医学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少,不能满足教育科研管理与研究日益增长的需要;未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等。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长期以来,医学高校的教育科研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游离于高校科研的边缘地带。尽管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强对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视,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成熟的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项目对申请者的资历有严格的限制,很多年青教师、新进教师在申请课题上比较困难,导致教育科研机会不平等;教育科研经费普遍投入不足,使得很多教研项目中途放弃或无法深入开展下去而草草收场等。这些情况不仅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医学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削弱了教育科研在医学高校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第9篇: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科研活动 思维方式 优化与转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密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一新特点和新趋势,不仅使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而且对科研工作者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其中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转变就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如果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落后于物质生产,使得实践经验曾掩盖了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的重要性,那么,随着科学发展从积累经验向理论概括过渡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指导作用的加强,使人们愈来愈加深了对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要求人们必须确立新型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历史事实证明,先进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则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思维方式的更新和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科研人员必须重视思维方式的更新和优化,力争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型。

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的限制,过去人们的开放意识不强,就科学研究而言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进行封闭式的思考和研究活动。人们只顾自己的身边事,很少考虑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在科研活动中只看到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而看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各个学科以及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只看到本国和本民族的科学成就,而看不到别的国家和其他民族的科学成就;只注意科学本身的发展和理论成果的出现,而忽视科学的实际应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等问题。这是阻碍科学技术正常发展和突破创新的主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要求人们在科研活动中必须摆脱封闭型思维的束缚,逐步转向扩展思维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的开放型思维方式,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汲取先进的、美好的东西,从而加速自身的发展。因此,转变过去那种封闭型的思维方式,进而确立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由静态型转向动态型

静态型思维习惯于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因此,它容易使人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在科学研究中除了“唯上”就“唯书”,往往会导致懒惰和守旧的陈规陋习。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科学研究作为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活动,要求具备节奏快、反应灵敏、高效动态的思想品质。过去那种“静观待变”和单纯“守业”的思维习惯,已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们在现实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只有敢于创新,勇于突破旧习惯,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保守性的低效静态思维转向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动态思维,才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带动下,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由静态型向动态型的转变。

由单维型转向多维型

单维型思维方式只有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角度,一个逻辑规则和一个评价标准,从而只形成一种思维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的集中表现就是单一化:“一刀切”、“一本经”、“一条道”。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和一个层次,只从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因而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无法达到对事物进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系统,会有许多新事物、新问题,瞬息万变,纷繁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必须摆脱那种单维型思维方式的局限,不断扩大思维的联想跨度和转换跨度,善于在多样性的统一中进行全方位、多变量的思考和系统比较思考,进而建立起一种多维型的立体化思维方式。否则,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就会显得一筹莫展,无所适从了。与单维型思维方式相比,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研究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它有利于开拓新的认识领域;有助于人们接受真理;有利于增强科学精神等。总之,单维型思维方式使人喜一不喜多,而多维型的思维方式反对处理问题上的一刀切,它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用多种方法去认识事物,用多种标准去衡量事物,用多种模式去处理问题。因而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导致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开放。可见,确立多维型的思维方式不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分散孤立型转向群体合作型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和综合化趋势,不仅影响着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着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即由过去科学家个人以自由方式进行研究,逐渐转变为多人合作,共同攻关的新局面。当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在采用合作的方式去攻克科学研究中的难题,这表明了时展的特征。许多重大的科研项目,不仅需要国家组织的合作攻关,甚至采取国际间的合作。如美国著名的“曼哈顿工程”就曾动员了15万名各类学科的科研人员,而全球大气测量则有144个国家的科研人员参加。很显然,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强大的动力,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它有助于知识和能力的互补,充分发挥科研主体的潜能;有利于焕发创造热情,在竞争中获胜;有利于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出现和成长等等。因此,肩负历史重任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有效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从单纯的定性描述转向定性定量的有机结合型

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在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往往以定性描述为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只局限在事物的质的规定上。这对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区别不同事物都是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及其发展都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只有掌握了事物的量,才能具体地认识事物的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把握事物的质,而且要求把握事物的量,并且通过量的规定精确地把握质的规定。在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不是彼此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互相规定和转化的。因此,只有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对精确的定量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论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战略决策、工程项目还是其他许多复杂问题的研究解决,都要求有准确的数量上的分析和计算。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决策、预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正确的决策和预测往往需要有数量化的模型作为前提和依据。所以,定量化的思维方式在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对事物进行数量研究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数学工具以及先进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如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以及高精度分析测试仪、电子计算机等等的出现,对复杂系统进行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有效途径。因此,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

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无疑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过去的科学研究活动中,经验型思维方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老马识途”,“老而为师”等等都是人们重视经验思维的明证。长期以来,人们在思维定向上往往偏重于过去,偏重于经验,习惯于面向过去,更多地用过去的经验、框框来看待和认识问题。而时至今日,科学研究的对象扩大了,难度也提高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单靠经验去思考问题和处理事物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人们强烈地意识到:要进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必须树立科学型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现实,更好地预测未来,有力地推动科学研究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