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
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五、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语用原则;差异;对比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30-03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与西方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这导致了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一般来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心理习惯,对于看似相同的语言表达,中西方民族也许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判断。这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往往也起着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交际双方的言语误解甚至交流失败。
二、中西方语用原则文化差异的根源性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变得日益频繁,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要的通用语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学习英语的大潮之中来。但是,在我国,由于英语往往是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的,很多人对于英语的学习往往更多的停留在英语的基本表达上,即使已经说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但是,由于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对英语的语用原则掌握不多,导致了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够真正了解或者融入不到西方文化当中去,从而容易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或者交流不畅的情况。因而,文化之于交流来说,显得如此重要,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对于人的思维和行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化原则来思维和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中西方文化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是,它们的文化精神渊源却大大不同,从而使得双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1],而西方文化却主张“天人相分”的观点,这是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根源所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本位”的核心观念,而西方文化却宣扬的是“个体为本”的中心思想。但是,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会通过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表现出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背景。应该来说,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其实质就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一个过程[2]。
三、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属于一种跨学科的语言实用学范畴,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情况。换句话说,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超越了语句字面含义的意义,亦即话语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要普遍遵守的两个基本准则就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个言语交际中最为基本重要的原则中的合作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的语言学家Grice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会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最为基本的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也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样,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就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则,即礼貌原则[3]。这种原则往往是在人们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情况之下产生的原则,即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通过礼貌原则来进行补救。由此可见,人们交际所要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交叉使用的。我们要尤其重视这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使用规则和原则,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尽量避免语用原则使用不当造成的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语用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探讨的主要涉及的是广义的语用原则,它指的就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原则,其涵盖面广,涉及的理论众多,它不仅包括了语言学原则,还包括了与实际语言运用紧密相关的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等方面的原则和准则。应该来说,语用原则涉及的分支学科非常多,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交际双方必须掌握好中西方语用原则,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事实上,语用学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理论和体系等都不太完善。但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却非常需要了解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即语用学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原则;明确语用原则是掌握语用学这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语用原则是语用学这门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研究语用学原则,是我们探讨语用规律的必由之路;研究语用学原则,也是了解语用学这门学科基本特征的突破口。无论语用原则具有多少的指导性、交叉性、层次性和独特性,我们都应该明确地分析其文化差异所在。
(1)中西方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作为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遵循的“合作原则”,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来的。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得交际顺利完成,交际双方都在遵循着某些会话准则,这就是“合作原则”[4]。一般来说,合作原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关乎“说什么”,第四条则关乎人们“怎么说”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会自觉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尤其是自然、无准备的言语环境中,人们并不严格遵守合作原则。这并不是说人们故意违反该原则,而是为了要产生某种较为特殊的会话含义而不得已为之。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人们交际行为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合作原则产生于英语文化背景之下,因而,其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来,不具有普遍性和可用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牺牲合作原则而使用更加符合我们文化习惯的交际规则来进行言语的交际。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中国人往往说话言不由衷,常常不得不违背合作原则。究其根源来看,中国人是为了保全礼貌而牺牲真实性,但西方人宁愿保全真实性也不要合乎礼貌性。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只是遵循的具体方式和手段不一致而已,这是因为交际双方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从语言交际的方面和非语言交际的方面来具体探讨中西方语用原则的文化差异。就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交际双方的初衷都是要遵循合作原则并努力配合的,但是,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或者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比如说礼貌,交际双方常常会不惜牺牲合作原则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中西方文化来说,各自背景下的人们必然对如何使用合作原则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行动。比如说中国人崇尚谦虚和内敛,而这有时在会话中却不得不违反合作原则。西方人更重视个性化发展,基本上能够遵循合作原则,但有时却让中国人感到难以接受。就非语言交际方面而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会话准则的取舍往往表现得颇为不一样。比如说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概念并不那么严格,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往往却奉行严格的时间观。虽说这些并不是什么道德准则,但却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想要顺利进行交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5]。
(2)中西方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
由于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从而产生了会话隐含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来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这就是著名的“礼貌原则”,它主要是出于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显示出尊重对方或者其他人而表明的自我形象和态度。一般来说,礼貌原则包含有六个方面的准则,即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同情准则[6]。应该来说,礼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人们之间的相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人们对于礼貌原则的侧重和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虽然说礼貌原则的产生和生长的土壤是英语文化环境,但是,它或多或少的也适用于其他各种文化,只是它的适应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这种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我国著名学者顾曰国也提出了专门针对汉语的礼貌原则,即与汉语文化有关的、带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以及德、言、行准则五条基本准则。无论是西方的礼貌原则还是我国特有的礼貌原则,它们都是对各自文化背景的强烈反映。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更为常用的是“贬己尊人”准则,因而,他们在进行祝贺与表扬、恭敬与谦虚的时候,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而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往往是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扬之辞,然后表示感谢。他们认为中国人实则谦虚的否定行为却让他们感到不高兴,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祝贺和褒奖的对象也不一样,中国人很少表扬自己的家庭成员,而西方人只要需要,他们却会赞扬自己的家人。在称谓方面,中西方语用原则也存在差异性。在中国语言中,有很多称谓形式本身就具有礼貌性质,但是,到了西方语言当中,却没有礼貌的含义了。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用“小+姓”的模式来表达对对方的亲切,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却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老却并不意味着尊敬老人,而是表示无用。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不能随意地去帮助一个老人,因为这会引起老人的愤怒,而非高兴和感激。[7]还有,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为了求同和面子,有时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讲“面子”。但是,到了西方文化中,其所说的“面子”并不完全跟我们所说的面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面子包含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约束和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某些“邀请”是不礼貌的,但在中国文化中,基本上没有把“邀请”这种行为列入不礼貌的行为之说[8](P624、333)。
[参考文献][1]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M].in Grice, H. P.(1989), or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2]Hall,E.T.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N.Y.:Anchor Press,1976.
[3]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1983.
[4]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灵丽.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J].洛阳工学院学报, 2001, (4).
[6]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世界日趋全球化。人类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生活,人们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商务贸易,还是社会活动,甚至私人交际的机会都比以前多起来,而语言架起了人们沟通的桥梁。随着历史的沉积,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只注重形式,忽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甚至造成误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对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给学习和使用英语带来的影响。这些差异往往存在于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几点。
1.1民俗差异.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人们非常重视亲属关系,重视辈分的长幼,对老人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个亲属都有一个称呼。而在英语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称呼简单的归为brother,sister,cousin。
1.2打招呼的方式
在我国熟人相见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见的“吃了吗?”、“到哪去?”实际上我们对就针对句子的回答不感兴趣,仅仅是寒暄的一种方式。而对西方人来说,见面就问这样的话,他们会感到很奇怪,要么他们感到这些句子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而反感,要么他们会给与答复。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谈论天气。如:“Nice day,jsn’t 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谈论自己的私事,选择天气这个中性的话题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1.3谦虚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对长辈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过分表现自己,他们在接受赞扬时会推辞甚至自贬,而西方人会接受。如:在中国,有人表扬你,“你的英语说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说英语的国家,对“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答却是“Thank 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poor.”会让对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礼物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往往推辞一番,而且不能当客人的面打开,以免显得不礼貌。西方主人收到礼物时会当客人的面打开并称赞一番。表示对客人的感谢。常会说“Oh,how nice,thank you.”、“Oh,Ilike it,thank you.”等。
2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要消除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就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楚意识到文化的差异,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才能使用得当,更好的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
2.1依托教材,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中西方历史及社会发展史,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通过对本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了解和学习,学生更能理解和尊重他国的文化现象,减少对其一些文化现象的误解和偏见。如:高职高专《英语》第三册(WesternHolidays}这一课讲述了圣诞节的起源和庆贺方式。文章涉及到《圣经故事和与圣诞节有关的风俗习惯,如:基督教徒、圣诞礼物、感恩节等。学生在学这一课时如果对西方文化了解少的话,会觉得文章苦涩难懂。如果对圣经的故事有所了解的话,就会知道Jesus,Chirst,Chirsmas,Thanksgiving day的历史渊源,会体会西方人在这一天(fullofjoy andgaiety,loveandlaughter,hospitalityandgoodwild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同时学生在学习中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与之比较,会发现他们的起源和庆贺方式的异同。在了解和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与之相关的词汇和语言使用环境,最终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2.2鼓励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
成熟全面的了解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量的阅读。除了在阅读技巧方面给学生指点外,还要合理选材,挑选优秀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剧本还是社会学,语言学方面的书都很好。很多文学作品不仅生动的刻画出社会各个,各个阶层的人民的生活,而且语言生动丰富,通过阅读学生对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深刻,学生不仅能了解风土人情的差异,还能了解另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甚至价值观上的差异。而且学生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语言知识。在以后使用英语中更能准确的选择语言形式。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语言风趣幽默,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创造的,直到现在还在传说,引用。而有些作品中常出现用颜色来形象的表达每一种含义。如:in thered(负债),whitelie(善意的谎言),blue-eyedboy(特别得宠之人),green-eyed(嫉妒)等。这些短语在文章中不难猜出他们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级价值观念的变化,很多语言不断派生出来,他们首先出现在报刊,电视广播里,有的还会成为流行语,如:on the ball(勤奋),walk on air(非常高兴),costan arm and leg(t~常昂贵)等,他们的字面含义和真正的含义相差甚远,但是在语言环境中就不难理解。
2.3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说出或写出中国式的英语,这是因为学生总是用母语思维,然后译成英语,母语的干扰造成了语言的误差。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句型,加强词汇学习,否则学生张口或提笔时过多的考虑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准确与否,从而阻碍了连贯思维,甚至会减少学英语的兴趣。其次是利用图片、照片、画册来介绍国外的艺术、文化、风俗习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组织学生观看英语教学片和电影等。学生遇到听不懂的词,通过画面的提示会猜出他们的含义。在看过电影和录像之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和交换意见看法。在情景交融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也会跟着情节走,被动的思维变成主动的思维。另外在课余还可组织学生排练英语小话剧或举办英语晚会,让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还可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在词汇的选择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别,长期有意识的训练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4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 影响 建议
一、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日益深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和主动权,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个国家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招聘方式、晋升、绩效评估方法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例如,在跨国公司设计薪酬时,要考虑不同国家的不同看法。中国人把加工资同公共效益挂钩而外方则与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相联系。同样,在提拔干部时,中国人重视政治素质资历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量才而行。因此,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需以企业为整体,以管理者对本土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熟悉程度,对当地文化的适应力、融合力为条件选拔。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把双刃剑,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理念和交往上的差异,使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难度增大。实践证明,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摩擦,是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失败并使其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管理环境单一,在跨国企业中,成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组织难度较大。但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多样化,并且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方式发生变化,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1.整合企业文化,加强沟通,建立共同价值观念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视之为正统,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办事,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找到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吸收双方文化的精髓,发挥其共性和个性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又能适应环境的新型企业文化,逐步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等方式,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其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增进跨国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使员工的个人文化能够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公司的宗旨和业务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2.积极进行跨文化沟通与培训
跨国企业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文化沟通,如企业内确定一种利于沟通的通用语言;多使用任务单、备忘录、检测表等形式简洁、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收集员工的合理意见,做到使员工畅所欲言;组织中西研讨会,加强交流。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跨文化培训。所谓跨文化培训,就是指在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组织、群体内所进行的旨在消除或降低各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各种障碍、文化冲突的培训活动。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使员工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以及在国际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减少由于跨文化沟通不当带来的失误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跨文化培训被许多跨国公司认为是减少文化冲突、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文化的适应性训练、地区环境模拟等。
3.管理本土化策略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一般都在东道国招聘、选拔及任用。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经营诸方面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也是在承担着东道国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根植于当地文化的过程。使用本地人可以消除由文化背景和语言上的差距引发的种种误解,并且可以利用他们在当地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跨国企业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缩小子公司当地与母公司所在地之间的差异水平;并能选用最适合该岗位的职员。还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因此,应积极推动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录用。
三、结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者对跨国公司人员进行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企业中的中西方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使不同的文化达到最佳的结合,发挥其最大优势。企业只有建构起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战略,有效实现企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管理,才能增加其在跨国经营中成功的可能性,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 妍: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3期
[2]刘晶晶:论企业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工商管理,2007年第5期
[3]何春杰:合资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跨文化差异.企业天地,2004第11期
关键词:职高英语教学;跨文化;必要性;内容;方法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英语教师对语言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特别是语言的交际运用。现行职高英语教材在编写和选材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体现了以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目标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开展有效交际的能力。
一、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会交往中,语言的得体性比正确性更加重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必须将社会文化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之中。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二、职高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注意对一些中西文化的偶然现象及差异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根源,从而促进其在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
1.社会习俗的差异。认识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习俗的差异,有助于避免因不了解目的语交际准则而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中国人热情好客,也喜欢拜访他人,而在英语国家,没有预约是不能前去拜访的。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宗教或历史渊源,全面深入地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
2.词汇和习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中西方语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这些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的文化意义,需要教学时加以强调。
3.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中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集体保持一致。中国有敬老尊贤的传统,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非常亲近。而在西方,老人与子女之间相对比较独立。中国人崇尚乐于助人,有互相帮助的美德,西方人则比较独立,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尤其要求孩子自立和自理。因此,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得心应手避免错误和冲突,掌握一定的涉外交际技能。
三、职高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1.交际教学法在跨文化教育中的运用。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自然地把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对外交际当中。
2.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多种手段。文化教育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比较手法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结构与文化的不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所以要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如在教学生姓名的表达法时,可在黑板上做如下图示,对中、英文的姓名进行对比:
(First name) 名 姓(last name)
Xiaoming Wang
Sue White
通过对比,学生认识了这一文化差异现象,在交际运用中,对姓名的回答不会发生错位。
(2)专题介绍。对英国国家的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教师可对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节日前的准备、圣诞大菜、圣诞礼物等进行生动的描述,并结合当时各酒店、商场在圣诞前夕所做的各种宣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气氛,体会异域文化风情;或在学校的英语园地,定期选登由学生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节日、服饰、娱乐活动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
(3)课外活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听歌曲、游戏、组织看VCD等,让学生切身体会外来文化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把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语言,又学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胡春洞.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育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语言教学应该与文化教学结合进行,这已经成为语言学家和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构成的要素之一,承载着英语国家的特定文化。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适时介绍西方文化,增加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期实现提高学习者实际交流能力的最终目标。
一、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论述说明,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相当匾乏,英语水平远没达到中等程度。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而言,词汇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依然是直接学得,来自老师的课堂词汇教学。由此,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非常突出,涉及的面也最为广泛。了解词汇层面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既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把所学词汇得体地运用于实际语言交流中。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应适时补充英语文化知识,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输送英文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准确得体自如地运用词汇知识表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 ,1981)在其Semantics一书中提出词义包含七个层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其他各项是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而传载着不同侧面的文化信息。因此,词汇教学中只注重词的音、型、义这些表面属性是难以促成实际交流能力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内涵。否则,交流中就会犯错误,会引起误解和不快,不仅达不到沟通的目的,相反还会造成负面影响。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词汇这一环节起教师就要注意适时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将其融人词汇教学,引导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起点处就向学习者输送英文素养,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最终达成有效流畅的交流。比如,在学习politician时,就应该及时指出其在英语文化里第一含义是“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我国文化里的“政治家”。中文的“政治家”对应的英文是“stateman"。在西方文化里,政治家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政府高级官员。而politician指的是为谋取个人私利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译为“政客”或“政治贩子”更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文化知识对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行词汇教学时切不可只注重词语知识,忽视其文化传承,也不可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分割介绍,要做到适时融合,否则将会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负面迁移的后果。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介绍只是给他们提供了零散的英语文化信息,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相当于“授人以鱼”。这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老师这种融文化知识于词汇教学中的思路和方法恰似“授人以渔”。多年以后,学生可能忘记了老师所讲授的具体文化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下所培养起来的跨文化意识以及随之而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伴随他们终生。这正是我国英语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直接介绍(explicit instruction )。因为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我国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合直接介绍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例如,词语Achilles heel的意义是“致命弱点”,它来自希腊神话故事。荷马诗史《伊利亚特》中有一位希腊英雄阿基利斯(Achilles),他出生后由母亲抓着脚后跟(heel)浸入冥河水中。浸过水的全身刀枪不人,唯独没浸过水的后跟部位抵抗不住刀枪,成为致命之处。后来,在战斗中Achilles被击中后跟而死。这个希腊故事升华出英语Achilles heel的典故。三言两语既增加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跨文化意识地形成。
2.对照比较(comparison and contrast) 对照比较是跨文化教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里常常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要彻底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比如,我们汉语里的“竹夫人竺和英语中的Dutch wife该如何对译?教学中如果忽视了文化渊源,把“竹夫人”直接译成bamboo wife,把Dutch wife译成“荷兰夫人”,恐怕没有学生明白在讲什么。我们知道“竹夫人”是用竹青蔑或用整段竹子做成的一种纳凉用具,圆柱型,中空,周围有洞,起通风作用。Dutch wife是a long round or an open frame of rattan or cane used in beds in tropical countries as a rest for the limbs and an aid in keeping cool.因此,竹夫人和Dutch wife应该是对方语言里最接近的对应词,也就不难翻译不难理解了。通过对照比较,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化,更清楚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身兼两种角色,不仅仅是在校的大学生,同时也是未来之师。他们语音基础的好坏并不只是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学业问题,更将会影响着未来的学习者。因此,笔者认为,高师英语专业新生的英语语音教学是引领他们踏上专业之路的第一步,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同时笔者认为,高师英语语音教学不能只是分割成独立的音素来对待,而更应当侧重于加强语感的整体教学。为此,笔者展开了一系列在语音教学中渗透语感培养的探究。
的本性是倾向于听,在语音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获取知识的促进者,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方法,制定相应策略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为学生语感的形成做好铺垫。
3注意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培养语感
从字面意义看,语境是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即语言的产生、演变或发展,或者进行信息传递、接收或加工,总是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因素就是语境。1923年人类学家马里诺夫斯基(B·Malinowski)第一个提出语境这一概念,他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马里诺夫斯基认为,要理解情景意义,不仅要考虑话语环境,还要考虑社会的文化特征。在英语语音教学中,语境因素与语感能力的培养存在内在关联。
语音训练所使用的材料主题可以比较广泛,有些话题学生可能不是太熟悉,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有一个比较准确地了解,挑选一些融入生活的材料,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他们下一步的模仿和朗读训练创造良好的百科知识库,以减少材料生成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语境知识差异,营造微语言文化环境,使学生能把自己的认知语境和练习材料的明示信息结合起来,对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和思辨,形成一个思维网络,从而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此可见,将语境因素引入语音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在教学中增添一点什么东西,重要的是更新教学格局,以之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发现、创设和利用语境,帮助学生达到整体上认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环境。
4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中式英语是指仿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在语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之,语感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英语语音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文化渗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境界。
音表达的准确性,更关注学生的语音水平而非遣词造句的水平。
一、转换语言方式,进行文化融入
英语学习应当多用英语思维,然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已习惯于用汉语思维,用汉语理解和表达,这跟“幼儿学语”已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学说话时,他们很自然地把所学的话跟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直接理解。而初中学生学英语时,却很自然地首先想到了本族语。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但如果进行合理的文化背景嵌入教学就能既启发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又充分利用母语的知识迁移学习英语。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在课后作业中,同样要加强这方面的作业训练。教师可以先举出一个同样用英语表达的例子:“山上矗立着一棵大树。”“矗立”和“站”表达的目的是相同的,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的任务中试着寻找类似的现象。
我国与英美等国对“家”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我国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的说法,英美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的谚语。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因素的体会只是浅层次的,而在课后则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让学生相互练习。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差异、变通的现象在课堂上是司空见惯的。把握住这些内容,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变枯燥的语法课为活的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后任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并导入目标语文化因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
二、在文化对话中进行语言转换
这是一种文化嵌入的反例法。可以让学生碰壁,以此加深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益的。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很多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在向学生导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设计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英美文化差异的课堂或课后任务让学生体验和应用。
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约会、告别等。例如:讲到“floor”一词,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如The building has 7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英国把二楼叫做一楼”first floor“,一楼叫做”ground floor“。在英美等国,人们还不喜欢13这个数字,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课后可以设计一个探究中西文化对数字含义不同理解的课后任务,让学生了解数字在语言应用时的多种社会背景功能。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却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break”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任务的形式有选择地教给学生。借以上主题可以设计很多课后任务,增加词汇量,使学生正确理解、应用。
三、文化因素的集体接受
由于各国文化历史发展的渊源不同,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语言的意义在社会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熏染上了民族文化的个性色彩,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动物文化丛为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龙的概念,但dragon在英语文化中只是一种会吐火伤人的怪物,是凶险邪恶的象征。但在汉语文化中,“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帝王的象征,后来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这便给语言词汇意义增添了一层文化内涵,如“龙颜”“龙袍”“人中之龙”“望子成龙”等。因此某个文化丛中文化内容的产生和发展与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共识。这些来自社会实践和生产生活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启示人们把它们应用到更广泛的意义上,在各种相似的情境中传情表意,形成一个文化丛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无法替代的表现力。
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针对一个文化丛介绍英美文化某个侧面的材料,然后根据所涉及的文化特质进行讨论和对比。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旨在使他们讨论并归纳自己对目的语文化感受的活动。这些感受可以是亲身体验到的,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间接获得。
参考文献:
[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西礼貌原则 语用差异
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使得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产生跨文化交际现象。跨文化交际中涉及最广泛的是语言的交际。语言是交际中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包含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出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中的语用能力包括两条规则:一要清楚,二要礼貌。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其表达礼貌的方式。如何在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下礼貌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英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rice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他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并不遵守交际原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原则。针对这一现象,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的研究成果时,认为人们违反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本理由是他们要遵循另一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并从语用学(Pragmatics)和人际修辞学(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它包括六大方面:
1)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可以看出,以上各项的两条次准则含义相当,只是说话的着重点不同。此外,“得体”与“慷慨”准则、“赞誉”与“谦逊”准则,则分别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得体”是指应如何对待别人,适用于“请求”等使役性言语行为;“慷慨”则是指应如何对待自己,适用于“答应帮助”等承诺性言语行为。类似地,“赞誉”是指如何对待别人,“谦逊”则是指如何对待自己。第五项“一致”准则指出不宜直接表达与对方相异的看法;最后一项“同情”准则强调要注意表达与对方共同的心情,喜别人之喜、忧别人之忧。
二、汉语言文化的礼貌原则
近年来,我国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胡文仲教授和何自然教授都先后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重要阐述。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
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和“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时要“抬”和“尊”。
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应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视为是懂礼貌、有教养。其基本内容是“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这与“脸”或“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尊重对方的“面子”,力求使谈话和谐。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两种礼貌原则中语用差异的比较
(一)英语的赞誉原则和汉语的贬己尊人原则的冲突
贬己尊人是最富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谈到自己或者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而英美的礼貌原则中虽然也有赞誉原则和谦逊原则,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对别人的赞誉和谦逊比中国人的尊人贬己要写实很多。典型的现象有:譬如中国人送礼时会说“礼物轻薄,不成敬意,请笑纳”,而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I hope you like it.”或“I think it may be useful to you.”又比如英美人士在受到赞扬的时候总会大方地以“thank you”来回应,以表示一种礼貌。而汉民族在听到别人的赞扬的时候,他的礼貌表示却往往是自贬一番,以表示自己的谦逊,如“哪里,哪里,您实在是过奖了”,或者“我做得还很不够”等。因此当英语使用者很真诚的称赞换来“No,No,you’re just kidding.”或者“You just exaggerate it.”之类的回应的时候,往往会一头雾水。在类似的中西方会采取不同的礼貌方略的场合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注意与对方在文化习惯和表达习惯上趋于一致,以期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实现真正的交际意图。
(二)称呼语与礼貌
称呼语是用来指称自己和别人的词语。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是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交际者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
汉语中的称呼语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礼貌习惯,可以说称呼涉及礼貌,是汉语言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汉文化中的“称呼”准则是一条重要的礼貌准则,而在英语文化中它不足以成为礼貌准则之一。中国人“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称呼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伦理、血缘、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nonreciprocal/asymmetrical)的称呼类型,称呼要讲究“长幼尊卑贵贱”之分,体现出一种权势取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表达一种尊敬,也会在称呼年长的人的时候冠以X爷爷、X奶奶、X叔叔、X阿姨、X姐姐、X哥哥等称谓。在社会系统中,更是根据个人的地位、职务等有着不同的称呼,如X老师、X经理、X师傅、X医生等,很少出现直呼其名的现象。而西方社会由于受平行社会关系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人们偏爱和崇尚对等式(reciprocal/symmetrical)的称呼类型,体现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式社会关系的标志。在现今的美国社会,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和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都是直呼其名。非家庭成员的称呼更为简单,通常对人称呼时只要在姓氏前加上Mr.,Mrs.,Ms.,Miss就可以了。这在英语民族看来是人际关系趋于平等的表现,是体现朋友式亲密关系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其他文化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对于讲究礼仪和规矩的中国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
(三)中西隐私语和禁忌语的差异
隐私语和禁忌语涉及礼貌原则中的文雅原则。英语和汉语在雅语和秽语上都有对应的表达式,对死亡、性、排泄等都有委婉的表达方式。但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和汉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隐私语的使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禁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根源,例如中西方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诅咒和亵渎,甚至饮食方面,都有很多禁忌语的存在,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一一详述。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有助于交流,避免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四、英汉礼貌原则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遭遇礼貌原则的差异时,首先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观点: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切皆缘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关键要使用得体。中国人传统的见面问候语“吃了吗?”与英美人的“How are you?”或“Hello”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都很得体。其次,我们必须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学习和理解交际双方的礼貌语用准则。了解对方,便于自己适应对方的准则;了解自己,便于传授己方文化。礼貌语用原则受制于文化传统,差异性显著。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然要熟悉交际双方的礼貌准则,然后根据实际交际场合得体地进行言和行。最后,在实施交际过程中,要入乡随俗,尊重对方的语用习惯,最好采用对方的礼貌语用原则。这样做能表现出对对方文化应有的尊重和坦诚合作的良好意愿,并且不用多费精力解释自己的礼貌语用习惯。要求自己向对方靠拢、为对方着想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礼貌的表现。
参考文献:
[1]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9-11.
[3]胡红辉.礼貌原则的相对性及引起的语用失误[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
[4]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