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景区旅游规划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区旅游规划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区旅游规划案例

第1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关键词】环境承载力;建设容量;控制性详细规划

1.引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和风景旅游事业的日益发展,风景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和城乡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景区的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容量超载、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正影响着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完善风景区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保护景区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风景区控规编制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风景区控规领域具有“研究空白、实践盲目、潜力巨大”三大特点[1]。景区规划依据主要有《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发[2006]474 号)》、《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标准》、《旅游区(点)等级评定》和《旅游厕所》[2]。控规编制内容、指标体系、控制要素及控制方法等,都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

3.风景区控规编制技术方法

3.1 风景区建设容量研判

在控规阶段进行容量预测,就是为了避免由于“过度开发”和“过度游览”而对区内自然景观元素造成难以恢复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3]。建设容量预测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多样性、果林、交通等角度对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容量预测同时应考虑旅游容量,包括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3],进行景区建设容量综合研判。

3.2 风景区控规技术路线

风景区控规综合性研究包括土地使用的功能与布局、核心景区的保护与培育、典型景观的控制与引导、风景游赏的组织与协调、景城关系的提升与完善等层面。风景区控规编制可以按以下四个层次进行[4]:

3.2.1 一般规定与规划总则

一般规定包括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对现状条件、基础资料、风景资源调查分析和评价的深化补充。

规划总则主要是对总体目标和功能结构的宏观把握,包括总规要求的分解落实以及规划区功能目标的深化反馈。

3.2.2 分区分级与专类规划控制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落实、深化和明确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分区分级要求,明确规划控制内容和控制要素,并提出分区分级建设限制和规划管理的不同要求。

3.2.3 专项规划控制

根据“分区分级规划控制”要求,对风景游赏、旅游服务设施、居民社会调控、经济发展引导、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等其他专项规划内容进行落实与深化。

3.2.4 用地规划控制

确定用地配置、地块划分、用地分类、使用性质、适建性与兼容性,明确地块的用地范围及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控制规定。

4.南塘景区案例

4.1 八公山风景区概况

八公山风景区总占地面积90.8 KM2,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淝水之战,留下“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典故;淮南王刘安招贤纳士,编著了一代名篇《淮南子》;“淮南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

4.2 南塘景区概况

依据行政区划、功能分区等要素,八公山分为六大景区:茅仙洞景区、西华山景区、南塘景区、卧龙山景区、四顶山景区、珍珠泉景区,其中南塘景区占地面积14.8KM2。

4.3 旅游接待流量统计

南塘景区又细分为孙家花园、南塘湖、乐涧套、淝水之战四个片区,其中,孙家花园片区是八公山景区核心区。以南塘景区孙家花园片区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1)季节性旅游特征

从旅游人流统计来看,旅游接待有周期性的变化,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

表1 南塘景区孙家花园片区接待游客量

(2)假日旅游特征

从门票收入统计来看,假日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提增经济作用明显。

4.4 风景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相关要求对南塘景区景点进行分级评价。景点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根据景源价值和构景作用及其吸引力范围来确定。

表2 南塘景区孙家花园片区门票收入

表3 南塘景区景观资源分级表

分级 个数 单元名称

一级 3 淝水之战古战场遗迹、石林、古生物化石遗迹景观

二级

12 汉淮南王宫、白塔寺、白塔、南塘湖、南塘观光果林带、忘情谷、森林浴场、孙家花园(青琅轩馆)、美术家创作基地、闪冲清真寺、黑山、老鹰山寒武纪地址剖面及古生物化石采撷点、青龙山生态文化园

三级

10 乐涧套奇石景观群、吕夷简墓、乐涧套泉群、乐涧套千亩果林、石门潭、一箭谷、神仙灶、洗云泉、牧羊石、升仙台

四级 2 农家乐生活体验带、桃园人家、农家乐

4.5 南塘景区建设容量的分析与研判

4.5.1 上位规划的解读

《八公山风景区淮南片区总体规划(2008-2025)》要求恢复孙家花园、建设淝水古战场景点、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白塔寺等项目,发展自然观光、宗教文化、科教旅游等游览项目。

风景区总规偏于原则性和宏观性,确定的景点及旅游服务设施,大多没有用地布局的落实,可操作性也不强。总规中建设用地开发缺乏“建设强度量”的控制,因而急需在建设用地布局、建设容量控制、建筑要素、保育要素控制等方面加强规划的控制与引导。

4.5.2 环境承载力分析

南塘景区控规中,根据现状景观资源及建设实施现状,选取了交通因子、水系因子、果林园因子、地形因子建立生态适应性评价体系。以“卡口容量”理论为基础,对每个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分析每个生态因子对景区建设的影响,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得出生态适应性容量:适宜建设、较适宜建设、不适宜建设的用地分别占景区总用地12%、20%、68%。

4.5.3 相关案例的借鉴

广州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用地面积为21.8 KM2。景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六大控制分区。依据景区总体规划中建设容量统计,规划建设用地占景区总用地13.0%[5]。

湖南岳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总用地面积为5.6 KM2。景区规划针对不同地段的特征,建立分区控制体系,以生态敏感性和活动适宜性为依据,从资源保护、景观控制、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保护开发。依据麓山景区详细规划建设容量统计,规划建设用地占麓山景区总用地15.8%[6]。

4.5.4 建设容量的研判

南塘景区控规对八公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中建设容量要求进行综合分析;运用GIS分析、卡口容量等技术方法,对南塘景区自然环境承载力进行研判;对国内相关风景名胜区案例进行比较,规划建议南塘景区建设容量控制在12%-15%为宜。

5.结语

景区建设容量研究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南塘景区为例,对建设容量进行前期判断,通过“量”的控制落实总体规划景区资源保护与建设布局的要求。借鉴相关风景区控规编制“分区、分级”控制的理念,探索了风景区控规编制的框架体系。把建设容量应用到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是工作量较大的过程,仍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岳邦瑞.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规划师,2005,(5).

[2]霍诗雅,肖玲,陈丽明.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探.规划设计2008,(2).

[3]黄高辉.风景旅游区的控规编制技术方法探讨.

[4]谭侠.关于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探讨.

[5]《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6]《湖南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详细规划》.

第2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采用案例教学。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全面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在教学中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对应起来,力求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师生互动教学法,组织课堂讨论。为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常针对学科目前发展动态和敏感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在学生广泛收集资料有了一定准备之后,组织课堂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可以成立旅游策划工作室,按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同的岗位,学生在模拟工作室里成为公司员工,并在相应的岗位上开展业务活动,使学生的角色从“校园人”向“企业人”适应过渡。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导游大赛,以赛带学,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

教学过程目标化,加强和促进课程结合

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引导和渗透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的相关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景区服务与管理资格证等证书,为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倡导、鼓励旅游科研

高校旅游教学要重视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进行科研,应倡导、鼓励开发型、应用型研究,倡导、鼓励旅游教育教学研究。具体措施如设立旅游发展科研基金,建立旅游科研立项招投标制度和旅游科研评奖制度,为提高旅游学科和专业的学术地位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旅游科研活动,增办高档次的旅游研究学术刊物,等等。

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开展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与著名景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在专业实习阶段或实训阶段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并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全面了解企业状况,坚持挑选业内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

结语

第3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关键词:古村落;景区;规划;协同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印迹。一方面古村落中的各类建筑、桥梁、庙宇、古树名木、等构成村落的景观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村落的规划以及所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体现着我国的人文传承,也为打造古村落景观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古村落通常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点,也是充分融合两者的重要景观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历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以及景观价值的开发越来越重视。基于古村落景观为基础,打造乡村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的局限,导致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陷入了一定的误区,尤其是在统筹地方旅游资源,协调区域旅游开发方面,一系列较为问题突出。

现阶段国内各地旅游风景区规划和建设如火如荼,但规划和建设的理念过于趋同,注重山水风景,轻视文化挖掘;注重商品经济,轻视文化消费。风景区片面追求风景秀丽,对景区内可供挖掘的文化景观重视不足,典型的就是对于风景区内存在的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足。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不清,力度不够,加之一些古村落由于历史久远,建筑较为残破,投资修复的意愿不大。二是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设计,对如何平衡和协调古村落与景区的关系缺乏系统性方法,未能将古村落的景观价值与景区的旅游价值充分结合。

古村落景观与区域风景区规划之间呈现出较为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古村落与景区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矛盾、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和融合性。由于规划和设计理念落后,现阶段,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和矛盾性被过多放大,而互且性和融合性往往由于区域旅游规划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导致旅游资源利用水平不足,旅游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为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造成困扰。本文将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重点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的关系探讨

(1)独立性

两者各自的特点体现着各自的独立性。古村落是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景观集合体,是一个典型和集中的人居环境体,具有独立的人居设施和条件,具备较为系统的生活和发展条件。而风景区通常是以山水自然环境为依托建设的休闲旅游风景区,注重人的休闲和娱乐服务。前者人工建设并从历史延袭而来供人常住,后者依自然山水风光供人游览。若两者的内在差异和互补性较差,则采取景点独立规划,但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可有效协同。如紧邻古村落的周边不具备较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而仅以古村落自身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足以打造一个以古村落为诉求的旅游景点,此种情况通常会采取独立规划,但要考虑与区域内与其它景区的整合或是差异化的特色挖掘。

(2)矛盾性

古村落与景区规划的矛盾性集中体现在两者的主体定位上,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看,古村落具有鲜明的人文功能和价值,可围绕物理表现开发为以古村落为主体的旅游景点。而风景区规划多重视对山水的依托和利用,重视风光的价值和功用。两者的价值取向有所区别,处在不同阶层角色的理念和目标观念也具有一定差异。导致了两者的规划定位形成了一前一后的发展思路或者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因此两者在规划的定位和主体上具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3)互

古村落和风景区规划常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关系首先缘于区域位置的邻近性和关联性,国内很多的古村落其周边往往都具有较为丰富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湖等。一方面,通常风景区的规划会涉及或影响到古村落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如果规划科学合理,古村落景观可以作为风景区的重要人文和历史景点,从而突显风景区的人文和历史价值。古村落的远瞻性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助于风景区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深度体现。另一方面,风景区为古村落人居增加了活动空间,有助于古村落人居活动的丰富性,也能通过自然风貌的牵引力,将游人拉入村落活动当中。风景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景区建设对古村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益处。

(4)融合性

第一,古村落特有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点使其在人居环境的功能之上具备了丰富旅游价值的人文资源,而风景区则是对自然资源进行总体协调的旅游资源集合体。二者可以说是旅游资源的不同表现层面,两者可共同作为区域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进行协同发展。

第二,古村落通常以人文和历史价值作为旅游资源的诉求点,而风景区则多以休闲娱乐或度假等作为诉求,两者的融合可以丰富旅游资源的诉求点,有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

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层面来看,古村落景观和风景区的协同规划既可以相互独立为不同的旅游景区,也可以相互融合,打造为一个旅游景区的不同景点。具体如何协同规划,则需要具体分析两者的内在关联性。纵观国内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资源在诉求点上的互补性,采取协同规划和发展的思路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更好的可行性。

二、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的原则

两者的协同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倡导文化内涵导向原则。充分挖掘古村落传统民俗文化,建立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全面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吸引力。

二是注重保护与发展互动原则。在对古村落区的物质性遗产保护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对本地区周围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从旅游产品的丰富性以及旅游人群的需求角度开展统筹和协同规划,促进古村落人文历史价值与自然资源的休闲娱乐价值相互促进的功能。

三是兼顾产品外延原则。基于古村落景观和景区诉求的差异,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以拓展景区旅游的附加值。

四是讲求景区景观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各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古村落景观游览和山水游览的便利性。

三、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案例分析

以温州永嘉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以典型的火山岩地貌、完整的楠溪江水系和古朴的古村落群为风景资源主体,表现出“水美、岩奇、瀑多、林秀、村古”的山水田园特色,是中国耕读社会传统生活方式和山水审美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具有游览观光、民俗体验、科学考察、休闲度假价值的特大型自然文化复合式风景名胜区。

风景区由大楠溪、大若岩、石桅岩、四海山、太平岩、岩坦溪、源头、珍溪、景区构成,其中有五大景区的功能定位都着眼于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自然景观的协同,见下表1。

表1 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一览表

景区名称 面积(Km2) 功能定位 主要景观

大楠溪景区 143.76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大楠溪、五涑鸟溪溪流景观带,芙蓉、岩头、苍坡、枫林等古村落群,芙蓉峰、北坑等自然山水景观

大若岩景区 80.00 山水游览和宗教文化区 陶公洞、十二峰、百丈瀑、九石门台、崖下库、埭头村、小楠溪等,以奇峰群瀑、宗教文化为特色

石桅岩景区 124.30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生态保育 石桅岩、小三峡、龙湾潭、红岩等自然景观和蓬溪、鹤盛、鹤等古村落人文景观

四海山景区 26.35 生态保育区 以四海山林场的森林资源为主,重要景点还有四海尖、焦岩绛等

太平岩景区 90.79 山水游览、古村落文化和游憩服务区 大楠溪中下游曲流、九丈滩林、太平岩、陡门、渠口等景点、古村落

岩坦溪景区 70.19 古村落文化区 林坑、黄南、屿北、溪口等古村落和大楠溪上游河流地貌景观

源头景区 63.24 生态保育区 深龙、屿山、罗等古村落,大青岗、天柱峰等山峰,百丈坑、聋耳溪两条峡谷,龙凤瀑、座石塘、母子瀑、石头湖口等瀑布,聋耳双瀑、石门坎、九瀑连潭等瀑布群

珍溪景区 72.14 山水游览和古村落文化区 珍溪的溪流风景带、花坦-廊下古村落群和水岩的自然山水景观区

永嘉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筑是中国著名民居类型之一。目前,永嘉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遍布县域全境。永嘉县目前已成功申报30个历史文化村落,其中古建筑村落20个,自然生态村落5个,民俗风情村落5个。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选址布局巧妙、生态环境优美,每个村落都适应其特定的立地环境巧妙布局,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盆地型、临水型等几种类型。村落依山伴水,四周山野葱郁,树深林密,有着野趣天成的自然环境;进入村落后,古建筑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及房屋构造,还有历史文化村落的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能给人一种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美的享受。古村落与自然山水共存共生、唇齿相依,形成了景观上、心理上、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与特色之所在。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了古村落与景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古村落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之路。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古村落旅游和山水旅游的便利性和一体性,重点选取对外交通便捷、景观敏感性不高的地段集中建设旅游服务区,缓解古村落和自然风景区内部的接待压力,同时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另外,依据景点的分布规律规划绿色交通系统,在山水之间形成串联古村落之间的特色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自然、感悟文化、俯瞰村落田园的机会,形成特色山水文化走廊。

四、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协同发展策略

在全面保护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应发挥古村落的潜在优势,突出人居环境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遗产、人文资源、山水自然环境,综合发展旅游事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古村落景观与风景区规划要旨在促进古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为改造更新提供技术指导。

古村落与风景区的协同规划和发展要从古村落与风景区的一体化发展入手,从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三个方面开展全面协同规划。一方面让二者的旅游资源能够互为补充,互相完善,村托景,景依村,打造兼具人文旅游和山水旅游双重属性的景观区;二要从旅游观光的便利性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实现旅游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开发和建设;三要从两者景观特色的差异性出发,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多样性体验需求。

3.1旅游资源协同发展

自然山水是古村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保护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分层次保护山地:对倾斜度较大的山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对古村落周边的人工林和原始森林要严格实施封山育林;同时加强山地管理,按用地性质分为游憩用地、生态风景林用地、饮用水源保护用地和森林用地,以达到保护山系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水系保护,溪河两岸严禁砍伐树木,保护好植被;对溪岸进行形象整治,疏浚泥沙淤塞;严禁开采溪中奇石,恢复原有自然生态。在古村落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适度开发。可将古村落连及周边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面积纳入同一景区范围,整个景区内以古民居建筑群为主体,以生态农业、山水景观为辅助,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区。通过将古村落旅游资源和山水资源进行协同规划,可打造出丰富的景观样式,开发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旅游活动的品味,提高旅游活动的丰富性,近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增加值。

3.2旅游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任何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需要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是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必备条件。旅游基础设施的协同一方面是景区内古村落旅游与风景旅游的基础设施协同,另一方面则是古村落旅游与区域内其它风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协同。整体的协同要依据交通流量合理分流、交通到达方便快捷、食宿设施丰富完善,食宿条件安全卫生的原则进行规划。将古村落与风景区协同规划,对道路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可实现土地资源、开发资金、开发力量的集约化使用,避免各类资源的浪费。

3.3旅游业态协同发展

古村落与风景区旅游业态的协同是从拓展旅游经济产业、丰富和完善旅游业态和产品的层面考虑,从古村落和风景区的景观特点和价值挖掘着手,致力于开发一系列旅游业态以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风景区的游赏是在充分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风景资源价值的充分展现和合理利用以及风景区特色和内涵的表露。要结合古村落人文和历史的景观特点和风景区山水风光的景观互补性,围绕“山水、林木、村落”三大风景资源类型,通过分景群、分时段、分主题等方式打造成观光型景点、人文型景点和综合型景点三种旅游体验。观光型景点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游览内容,人文型景点以古村落、人文遗迹或宗教史迹为主要游览对象,综合型景点则兼具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或休闲娱乐等多种游览内容。从旅游业态和产品上可形成山水文化游、科学考察游、爱国主义教育游、秘境探险游、民俗风味游、宗教文化体验游等不同的旅游主题,并根据其场地特征、视域空间、游人活动等因素设置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民俗风情等多种游赏项目,实现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打造。

结论与总结:

旅游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古村落旅游方兴未艾。古村落不仅具有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还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旅游资源。从古村落与风景区规划和协同发展来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古村落景观与景区规划必须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潜在能力相适应,注重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环境协调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科学的发展规划以及有关管理制度、政策法规来协调人文价值和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加强文化保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杨珍红.体验经济背景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阳山古村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陈绪造.对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思考――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耶镇青龙村半边街风貌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5):68-72.

[3] 张春然.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

第4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引入“任务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及运用。结合实际,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引入教学法”,并指出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任务引入教学法”在《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教学方法

一、课程分析

《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生是高中起点三年制的大专生。开设该课程有利于为景区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景区管理人员。课程主要包括有景区接待与投诉处理服务、景区购物、娱乐、安全、营销和其他辅助服务管理、景区人力资源管理、景区资源与环境管理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提高、消费行为的成熟,都促使旅游景区提高管理水平,尤其是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作为旅游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专业课程,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门课程使用的是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及现有授课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而不能进行实践操作,脱离了课程本身所要求的实践性,对学生来说,只听不实践,是难以掌握和处理景区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鉴于此,在对以往教学过程中授课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任务引入教学法”,使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任务引入教学法”的应用

第一步:任务引入

按照教材内容,把每个章节分为不同的任务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出相关的课程内容。针对每个任务项目,教师首先设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再将近三年的真实案例以情景描述的形式展现出来,随后,给出任务内容,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来解决任务。

根据笔者的课堂经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3分钟,由教师列出学习目标和任务,清晰地阐明情景描述、任务内容和要求。

第二步:讲解相关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所罗列知识点进行一一讲解。

第三步:任务实施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已基本了解了课程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并学会运用它们,还需要学生亲自参与任务的解决。这个过程,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过程。

通过课前给出的学习任务和情景描述,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知识点,现场给出任务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大概需要10―15分钟。

讨论分析结束后,由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情景描述中的人物,现场提出任务的解决方法。学生需要事先做好讨论的要点,围绕情景描述中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可行的方法。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第四步:思考与总结

最后一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由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四、采用“任务引入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把好教材关。教师在选择本课程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理论浅显易懂,案例具有普遍性。

2、重视案例的选择。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任务引入教学法”,教师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把握以下原则:注重针对性,提高趣味性,关注难易性。这样才能使理论和实际结合得更紧密,学生也能更好的去理解知识点。

3、课堂安排要周密。“任务引入教学法”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环节安排周密,确保任务引入、知识讲解、分析讨论、模拟情景和课堂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实时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临场发挥,切实保障教学活动在既定的安排下顺利进行。

4、课后及时总结与提炼。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上运用“任务引入教学法”,教师在课堂结尾要及时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情景描述中每一个情景和问题与相关知识点的结合;评价学生对任务内容的解决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有无创新、不足之处等;与学生共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其他问题,比如着装、礼节礼貌、言谈举止等。这样的课堂讲授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同时,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增加学习的兴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际课堂证明,在《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适时、恰当、合理地运用“任务引入教学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也会使更多的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大有裨益,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开拓了学生的知识空间,也为学生在今后进行景区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鹏.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 [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

[2]陈艳.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实训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3,(15):161-162.

[3]周武生.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6):60-62.

第5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将教学的重点由“教”向“学”转化,已成为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今旅游管理课程的大部分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一直沿用“教师课上传授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进程已明显加快。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三股力量为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环境、变革理念和开放资源,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互联网的普及,使翻转课堂变得现实可行。

如何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来,以便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参与性,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互动式的转变,最终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这些都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纵观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对翻转课堂的认知及可行性分析等理论阶段,将翻转课堂运用到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少之又少,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将会成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与新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经验,重点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授课录音,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教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解答。翻转课堂现今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翻转课堂是课堂内外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是从课下知识传授到课内知识内化的转化,是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主要通过学生看视频讲座、阅读电子材料、在网络上与他人讨论等自主学习方式获得。而在课堂内,学生重点专注于基本任务的学习,与他人共同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教师也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的时间。课下,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步骤、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教师则指导协助学生,促使他们的自主学习。由此来看,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不是在线课程,也不是让学生在孤立无序中学习,它是一种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个性化接触时间的手段,它让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并对自己学习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学流程为线索,设计出翻转课堂的内涵图(见图1)。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但目前国内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理论,轻实践

从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由于经费或教学设备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省略,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据了解,除了研究生层次的《旅游规划》课程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旅游规划课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外,其余层次的学生很少开展实训教学,即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学校或附近景区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或市场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活动。

(二)信息化程度低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教学信息化,就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说,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使教、学、练脱节,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兴趣,部分教师止步于使用计算机制作一些演示文稿上课。另外,网络资源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可用性不强,也阻碍了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仅以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来说,截止目前,网络搜索到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规划)精品课程有湖北大学(国家级)、暨南大学(省级)、东北财经大学(省级高职类)、陕西师范大学(校级)、天津商学院(校级)、乐山师范学院(校级),这些精品课程本该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这些精品课程缺乏推广力度,再加上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视频教学资源多为刻意录制的表演型教学片段,且不具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为评而建的现象明显,无法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授课教师综合素质难以匹配课程教学要求

由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综合应用性、强难度相对大,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要想让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合理地将前期所掌握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旅游规划行业实践来看,它对旅游规划从业人员的知识门槛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建筑学,甚至软件制图等综合知识能力。而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多数偏酒店和旅行社经营管理,有丰富旅游规划实战经验积累又能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少之又少,跨专业知识的缺乏、纸上谈兵的无奈等现状无疑影响了教学水平。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翻转传统课程教学程序,重构课堂文化,回归以“学”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学―教”模式,坚持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任务具体化,强调教学过程项目化,考核方式多元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将知识传授过程设计在课前进行,主要通过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阅读电子文献等完成课前显性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师生面对面的答疑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探讨展开教学,完成知识内化过程。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应用性强的特征,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思路,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以任务驱动学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地为旅游规划对象,结合不同任务主题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各个分项任务,以文档、图纸、规划设计方案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过程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强调学与练融合,知识与能力同提升。

(三)课程设计要点

1.基础理论模块。根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学习和课中知识内化两环节。课前(在第一次课后开始)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阅览教材马勇编《旅游规划与开发》及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相关规划基础理论,学习网络开放教育资源――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一、二、三章,观看马勇教授授课视频(剪裁为不同主题片段),思考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旅游规划的意义。而课中环节强化课程的兴趣导入,主要介绍课程学习目标、要求与方法,分享国内外旅游规划的经典案例与规划思想,组织学生参观重庆规划展览馆,使学生了解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现实意义。通过组建规划小组,每组5人,各组自由选择旅游规划对象(要求选择家乡区县或熟悉的旅游景区),完成课程实操环节的准备工作。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实施。课前要求各小组明确分工,分类搜集规划对象相关二手资料,并熟悉相关资料介绍(教师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指导二手资料查找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并深入剖析指定规划案例《**景区旅游规划》的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内容,记录疑问或难点,观看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与教师沟通。在充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分小组完成所选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课中主要采用集体讨论问答的方式,学生相互解答一些典型疑问或难点,教师作补充。采用检验法由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旅游资源图片,由学生进行旅游资源分类,考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重视旅游实践教学,选择重庆缙云山景区,带领学生实地进行旅游资源现场考察,根据国标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展开定性定量评价。最后举行展览会,分享各小组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报告》(含旅游资源分布图)。

3.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模块课前主要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习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五章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观看魏卫教授授课视频;小组初步设计旅游市场调查问卷;小组分别展开实地市场调查(样本数300份);学习教师给定的某规划中旅游市场分析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提交《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报告》。而课中主要安排以下教学活动.(1)举办问答会,两两小组之间展开,就对方初步设计的调查问卷展开问与答,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巡回参与,并适当指导。(2)随堂测试。教师给出某规划现实客源和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实际统计数据,学生从两部分中任选5项随堂进行分析,教师集中点评。(3)举行成果交流会。每个小组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客源市场调查过程及结果。

4.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模块。本模块课前学习重点在于案例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学习国家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六章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观看刘名俭教授授课视频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在学习业界巅峰智业、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绿维创景等推广的若干旅游规划案例中,掌握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方法。学习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掌握旅游规划制图技巧;课前实操环节则是小组完成旅游规划对象的主题形象设计与功能分区规划(含绘制功能分区图),期间通过多种方式与同学或教师沟通,及时解决承担任务中的问题。课中教学重点在于实践与分享。通过举办圆桌会议,8人一组,分享案例学习的心得体会。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室作为自然风景区,为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利用学生及桌椅板凳围成的人墙,请学生自由决定风景观赏区、休息区、停车场、餐饮区、娱乐区、购物区等位置,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功能分区的意义及原则。举办汇报会,进行成果汇报。各小组分别为规划对象设计主题形象且对其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制作成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成果,汇报(15分钟)内容主要包括陈述和答辩2部分。

5.旅游产品与项目策划设计模块。该模块课前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理论学习,自学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中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知识;(2)案例搜集,考查学生信息搜寻能力,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旅游产品规划的实际案例,记录学习心得;(3)实践操作,独立提交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课中学习活动主要包括:(1)案例讨论,小组内部逐个分享课前学习旅游产品规划案例的心得;(2)成果共享,对组内各人构思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进行批判与肯定,提交终稿;(3)随堂练习,各小组为其旅游规划对象设计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

四、结语

第6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关键词:筑城圩;景观;规划;形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导言

随着高淳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完成,高淳县正在为建设成为一个既具时代特征、又要保持江南水乡特色的城市而努力进取,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推动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把老街打造成江南水乡中一个既有浓郁古代文化气息,又有湖滨秀美自然景色的江南旅游圣地,其中“水街”及其周边地区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基础研究

2.1区位条件

规划范围位于高淳县城区西南角,用地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北临淳兴路,东临固城湖南路、南部和西部紧靠官溪河,东南部与固城湖相邻。

2.3 现状分析

2.3.1 概括

(1)交通

景区现有道路主要为一条南北走向的田埂道路,总体较混乱,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呈原发状态。

(2)水系

现状水域分布面广,堤埂错综,水田相依,南部有较大水面,其中基地北部有一“丰”字形水系。

(3)地形

景区整体地形比较平坦,北高南低,外高内低,基地内水系与北部的小湖滩和西南部的官溪河水位相差较大,小湖滩水面标高约为6-7米,筑城圩水面标高约为3-5米,官溪河水面标高约为8米。

(4)人文

高淳的地域文化兼备了吴楚文化之长,同时又形成地方特色,可概括为“吴风楚韵”,其民间文化积淀沉厚、人文景观丰富。

2.5相关案例分析

2.5.1城镇水系规划(水乡):同里

项目启示:

文化底蕴是一个城镇所具有的形象和环境景观的基础和灵魂。应抓住本地区的文化特性,展现小城镇的精神气质。

2.5.2城市中心区域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张家港暨阳湖

项目启示: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利用生态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成集休闲、娱乐、度假和居住为一体的最佳模式――RBD为娱乐商业区。以地域景观为依据、体现江南水网地貌的景观规划。

2.6小结

筑城圩片区,北依老街,南靠官渡河,东南临固城湖,地理位置绝佳,吴楚文化旅游看高淳,高淳旅游在环湖,应把筑城圩与老街连为一体,把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做足,并成为环固城湖生态旅游风光带大旅游的精品一环,是高淳旅游服务的综合体和精品名牌。

3总体策划及目标定位

3.1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生态为先

优化改善整个景区的景观环境,打造拳头产品

统一规划、提携重点

坚持经济、生态、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抓住特色,重点规划。、

精心布局、精化产品

发挥地域优势,展现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态特色,形成旅游区特有的观光风格。同时要做到精化旅游产品。

3.2规划定位

3.2.1功能定位:

规划形成以吴楚文化水城风光、生态景观为基调;以特色文化展示和体验、生态水系岛屿和观光为核心;以特色餐饮、休闲度假、会议接待为辅助的特色旅游风景区。

根据筑城圩片区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将风景区功能定位为:

餐饮与体验:吴楚水城

观光与休闲:历史文化园

游憩与休闲:生态公园

交流与拓展:高级会所

赏心与居住:得意居

度假与商务:星级酒店

3.2.2旅游产品定位:

江南吴楚水城:老街建筑风格,吴楚文化体验,街坊商贸特色,小桥流水人家,规划现代思想。

生态度假休闲:特色水系岛屿,体验精品会所,享受生态人生

3.2.3总体定位:

(1)目标定位

高淳旅游综合体

筑城圩片区紧靠老街和固城湖是高淳旅游的精华所在,扩大老街风景区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逛在老街,吃在水城,住在吴楚,观在湖滨,打造成环固城湖旅游风光带的精品一环和高淳旅游综合体。

(2)口号设计

江南佳圣地,吴楚水天堂

江南地域颇多,但只有高淳被下江南的乾隆帝誉为“江南圣地”,高淳为吴楚文化交汇地,吴楚文化无疑成为高淳历史文化游的名片,吴楚水城正是在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对高淳文化的挖掘和深层次展现。高淳水资源丰富,是水文化的典范,包含水乡风情和神韵,筑城圩文化与水的结合,造就了“吴楚水天堂”这一概念。

3.3规划理念

度假与体验的目的地 文化与生态的过渡带

高淳旱街 吴楚水城 两者结合 悠然自得

圩湖新貌 官溪环绕 生态休闲 易趣盎然

3.4景观要素框架

规划提炼出“水”“街坊”“岛”“桥”四大景观要素、以及“文化历史”“风俗民情”两大人文要素,深度挖掘各个要素的关键特质,加以衍生润色构建一个生态景观与人文精髓完美结合的特色旅游景区。

3.5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一城、一湖、两带、两区”

一城为吴楚水城

一湖为容湖――观鱼湖――文化与自然的交融

两带为生态度假体验带和滨水自然休闲带

两区为圩湖人家区和精品地产区

3.6 景区详细设计

圩湖人家

独揽圩湖夜 手可摘星辰

圩湖人家为景区内的拆迁房,位于景区的西北角,现以成规模,其北部为正在建设的渡船口,以水系加以环绕,使其与景区加以隔离。

吴楚水城景区

江南佳圣地 吴楚水天堂

是公园体现文化韵味的核心景区,融合传统歌舞观演、特色餐饮、民间技艺等多种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一处多彩的休闲场所,形成景区品味高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历史文化公园

潺潺岁月 点点生活 细细体验

结合吴楚水街景区,体现高淳吴楚文化,作为水城的后续发展用地。在淳兴路设置一公园的入口,公园内设置园林广场、纪念雕塑小品、疏林草地、亲水平台等设施。

自然生态公园

包括4个生态岛屿,用景桥加以连接,设置两个会所以及小品雕塑等游览设施。

闻暇畅乐 咫尺逍遥

水岸星辰景区

近水楼台先得月 星光耀处是家园

位于景区东北部,为高档旅游地产与路东的高档小区相邻,设置独栋、联排等高档别墅,可用于综合景区的经济住宿只用。景观以亲水和香味植物为特色。

休闲度假景区

璀璨湖色得意居

位于景区的东北部,中心湖――容湖的东岸,地块为岛屿相连,通过景区中部道路到达,与北部的水城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景区设置四星级酒店和滨水会所两座。水面环绕,自然生态,宛如世外桃源式的休闲度假地。

滨河体验景区

心怀长堤四季 纵情滨水天地。

利用原来水域及湿地资源,结合地势较高的滨湖大道,以湿地植物种植保护为特色,岸边设置亲水平台、木栈道、小广场、休闲步道。体验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色。

4专项规划

4.1游线组织

游客进入筑城圩景区可选择步行、乘船或部分车行游览公园。

4.2竖向规划

规划区域内地形较为平坦,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梳理原有河道、扩大水面,形成完整的水网系统,利用水系改造后的土方,塑造景点重点地段景观空间的竖向地形变化。。

4.3灯具照明设计

夜景照明系统主要包括水体照明、建筑照明、绿化照明、桥体照明四个部分。

4.4分期建设规划

近期建设;吴楚水城和休闲度假中心(星级酒店)的启动建设;中期建设,历史文化公园和水岸星辰高档居住区的启动建设;远期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和其余景点的建设和完善。

4.5植物多样性规划

种植规划满足功能要求,建立完善的植物生态系统,做到生态性、观赏性、经济性兼顾,减少养护管理费用。景区内部景观种植规划根据总体布局和结构,分为海棠春坞、秋日风华、松枫竹动、木犀飘香、松竹梅街坊、夏日风荷。

5旅游系统规划

根据风景区的水城景观、生态自然景色,功能定位以及发展目标,通过对周边地区及其它地区的资源比较,在突出个性和形象鲜明的原则下,对于风景区的形象定位为:

江南佳圣地,吴楚水天堂

――吴楚水城

――文化领地 水畔情怀 吴楚水城 生态遗风

6旅游支持与保障体系规划

为了便于风景区的管理,应尽快明确景区范围,景区范围内的用地明确为风景区用地,明确土地管辖。

尽快建立设立景区管理机构。

广开渠道多方筹集资金。政府、管委会搭桥,引进适宜的旅游项目,加快景区建设,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 .中国园林,2001,6

[2]张梦欣.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第7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旅游板块,近年来遭遇增长陷阱,尽管总收入规模增速仍高于两位数,但人均支出却呈不断下滑态势。为扭转不利态势,旅游产业刺激政策未来一段时间有望密集出台,除即将的旅游“十二五”规划外,《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已进入审批阶段,《旅游法》也已开展讨论与起草,预计2012年出台。据媒体报道,旅游业“十二五”规划首度将旅游业提升至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目标是2015年国内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较当前水平翻一倍。政策烘热,新一轮高增长值得期待,不过,由于传统景点旅游受限于天花板效应,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新业态受益将更为明显。

景点旅游遭遇增长陷阱

投中集团(China Venture)的数据显示,国内旅游行业市场规模近年增长明显。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1.5亿人次,实现总收入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和11.7%。从更长时间周期看,旅游产业跑赢GDP,2000-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7%(图1)。

表面的光鲜并不能掩饰内在问题。旅游产业规模增长的同时,人均旅游支出的增速却明显放缓。2010年,国内人均旅游花费约540元,同比增长不足1%,十年间累计增长也仅26.5%;而2000-2009年,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由3632元增长至9142元,累计实现增长151.7%。由此测算,人均旅游支出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1.7%缩减至2009年的5.9%(图2)。

增长陷阱的原因众多,如国内消费者集中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出游的长期习惯,热门旅游城市与景区接待能力的日渐饱和,以及旅游产品的单一与缺乏创新、服务质量未出现显著改善等等。但本质上,归结于传统景点旅游遭遇成长的天花板。要消除天花板效应,一方面需要加大配套设施投入、深挖潜能,丰富景点旅游的内涵;另一方面则需突破产业边界,寻找新的蓝海。

文化旅游成业界新锐

与景点旅游不同,文化旅游近年来却异常火爆,其中,丰富了景点内涵的文化演艺和拓宽了产业边界的影视旅游更是迎来发展良机。以区域文化为主调的商业演艺与旅游产业结合,有效填补了景点单一的缺陷。《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都属于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并已经成为地方旅游的文化名片。

在众多文化演艺案例中,宋城股份运营的《宋城千古情》是较为成功的样本之一,其实践的“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模式,为当下竞争激烈、经营模式单一的主题公园树立了榜样。

宋城股份旗下两大核心资产是一个景区和一台戏。景区从1996年5月开始营业,以宋文化为主题,根据《清明河上图》画卷还原宋代街市的宋城景区。一台戏是1997年3月正式公演的《宋城千古情》,它结合了杭州地区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经典故事元素,汇集了杂技、武术、歌曲、马戏、民俗展示和茶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演艺节目。

景区与文化演艺的结合,克服了单一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建成后缺乏创新和变化的缺陷,使景区成为杭州旅游的一张名片。2009年,《宋城千古情》观看人次达到184万,演出场次1331场,成为国内单台演出中年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效益最好的演出,被誉为与拉斯维加斯“O”秀和巴黎“红磨坊”比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2010年,宋城景区接待游客总数达380万人,跻身亚洲十大主题公园的行列。

增添了文化演艺的宋城景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凭借“主题公园+文化演艺”模式,宋城股份实现了各类业务的联动与深度协同,2007年以来,宋城景区收入结构中,景区和演艺联票收入贡献率由72.04%提升至85.02%(图3)。2007-2009年宋城股份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50%和41%。

近年来,文化演艺越来越多地在主题公园内上演,尤其是为夜间游玩丰富了内涵。不过,目前文化演艺节目还普遍存在内容雷同、细节设计粗糙、文化内涵缺失、艺术水准低等弊端,这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演艺旅游的空间。

影视旅游拓宽产业边界

拓宽产业边界的影视旅游并非新鲜事物。自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世界影视产业迅猛发展,影视作为城市旅游营销的重要载体,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都积极运用影视来推广城市形象和旅游。如纽约通过《金刚》等电影展示了大都市的形象,尤其是帝国大厦通过这些电影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伦敦借助《哈利波特》系列等电影,使其许多街区、建筑成为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方;新西兰得益《指环王》,三年获得了11.5亿美元的额外旅游收入,平均每10个去新西兰的游客中,就有一个由《指环王》拉动。

中国的影视旅游也具有悠久历史,《西游记》的拍摄让人们对九寨沟的美景无限向往,《庐山恋》和《少林寺》带动了庐山和嵩山景区旅游。不过,这更多是来自无心插柳的结果。

而时下,影视旅游正成为一种主观行为,在影视节目中植入旅游景点,以达到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里程碑的事件可能是《非诚勿扰Ⅰ》的上映。2008年底上映后,剧中拍摄场地日本北海道旅游大热,而原本并不知名的杭州西溪湿地也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仅2009年上半年就录得3000万元的额外旅游收入,入园游客人次和景区总收入同比增幅均超过360%。随后,影视带热旅游的案例层出不穷。《非诚勿扰Ⅱ》上映后,三亚的石梅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已经悄然成为游客们的新宠。《让子弹飞》的拍摄基地开平碉楼群落,2011年元旦期间的游客量同比激增近4成。

第8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 旅游规划 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内容: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区别

首先,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进行编制,国务院指定由国家建设部主管,并报国务院审批,代表国家最高层次的规划。“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而现代的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吸引物、旅游线路、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从旅游规划的概念可以看出,旅游规划的实质是产业发展规划。两种规划的性质、质量不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是保护性、展示性、传世性的胜地,主要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而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则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风景名胜区与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2.1风景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首先,风景区环境脏乱差,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我国风景区环境保护的不够,有些景区垃圾遍地,小商小贩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本的风貌。有一些景区的水中漂浮着许多垃圾,严重影响了环境和游人的心情。游人感受不到原有的自然风光,体会不了名胜古迹的内涵。除此之外,有些景区过度开发,一些人将风景名胜资源视为摇钱树,只想着发展经济,全然不顾资源的保护工作。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建造违建建筑,破坏景区原有的风貌。他们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环境资源长远的发展。

其次,风景名胜区保护力度不够,大量珍贵景源遭到破坏――有些风景区的古迹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时间的存在中有些地方年久失修,然而政府或相关人员并没有给予相关的重视及关注,以至于一些古建筑面临消失的状况。

最后,风景保护与城市建设存在冲突,景点收费不合理,许多景源被舍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代社会,人口越来越多,土地的使用状况也越来越紧张。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开发土地,而一些风景区占用了很多的土地,到底是该保护还是该开发呢?很多风景区被开发了,不复存在,一些景源被白白舍弃,还有一些景点收费不合理。

2.2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其一, 缺乏特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 旅游产品的个性与特色就是它的生命; 个性是与地方性联系在一起的, 个性主要来自于当地的地脉和文脉, 因而应该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传统、地方民族等交融、积淀形成的地方特色风景和风情出发, 避免邻近空间的恶性竞争。许多地区的旅游规划没有触及到规划的实质性问题, 规划过程中只是将一些成功规划案例简单照搬照套, 忽视了对旅游客源市场的仔细调研, 缺乏对旅游产品本身特色的定位研究; 缺乏本土意识, 忽略了旅游产品自身的独特之处。

其二, 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在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 严重地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 轻视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旅游规划在编制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旦评审过关便万事大吉, 无人再过问后期的实施和监管。然而旅游规划的水平高低和应用效果的好坏, 既取决于前期的规划编制过程, 也取决于后期的规划实施与管理, 只有二者的良好结合,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三, 监督不足――近年来, 国内不少地方相继开始试行旅游规划公开招标、委托招标等运作方式, 使得我国旅游规划市场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均有所提高.然而暗箱操作现象依然突出, 尤其在一些人情项目、政企合作项目中, 规划的不透明、不公开、不公正, 为某些政府官员、利益集团从中寻租、谋取非法收入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公众对多数寻租行为难以察觉。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准确认识风景资源性质,提高风景资源保护和管理意识――我们需要更新观念,从风景资源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充分尊重风景资源科学,充分尊重风景资源管理的规律。目前,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形式,仍然习惯使用或侧重“硬开发”模式。作为风景名胜区行业,应该准确把握风景资源的开发尺度,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倡导并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软开发”,高度重视对风景区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综合社会价值的开发,高度重视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其次,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使风景名胜区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风景名胜区的法律和法规是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指导风景区工作的基本手段,是保护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武器。我们应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风景名胜区法制建设问题的解决力度,尽快健全并完善风景区的法律法规,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在良好的法制化条件下稳定、健康的发展。

最后,强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高对规划的宏观指导水平,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干部队――做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一切开发利用建设的基础,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部分在风景区核心保护范围的违法违规建设的泛滥,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规划的技术和规范的指导,严把总体规划的质量关。同时,我们要加大对现有一线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专业进行培训。我们要从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注重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和重点院校的联系,根据需要建立风景名胜的学科专业,进而促进科研、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风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

结束语

风景名胜区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是因为风景名胜区是人类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资产,保护是首要的,开发要服从于保护,赢利不应成为目的。这也就决定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社会公益性质。 人类社会对已确认的遗产资源唯一可做的事“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遗产资源的不可逆性和非再造性表明,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只能是采取事前预防行动,即保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事后补救和惩罚行动于事无补。景观的不可复制性表明风景资源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 我们要正视当前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运用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来逐步的解决现金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景区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带来了机会。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契机,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行业指向性明确,应用性强,主要为旅行社、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酒店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重视和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何构建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新型的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分四个层次若干点:

一、构建成熟的专业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环节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理论知识得到内化认知的根本途径。大部分的专业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强调职业基础素质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实践课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一)实践教学类型多样,覆盖面要广。

所开设的实训课程除了主要集中在公共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礼仪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导游讲解、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考察等方面外,其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比如旅游心理学、广西导游等课程,也应该结合我们广西的主要景点:桂林漓江、南宁青秀山、桂平西山等进行实训。

(二)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三)深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层面

能力培养需要深化。实践教学除了专业技能训练,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第一层次能力的培养外,更要培养学生的第二层次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

二、健全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一是按行业标准完善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此外,学校应该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建立综合考核制度。

(1)提高实践教师的素质,首先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综合考核制度。首先改革考核项目,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其次改革考核方法,除采用开卷或者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外,还可以加上技能考核+口语表达等形式。比如对旅游服务礼仪这门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