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艺考文化课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考文化课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考文化课训练

第1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艺考之路,早已不再是“捷径”,倒是越来越像走“独木桥”。当前,艺考生文化课、专业课并重,考生压力巨大,统考不断调整考试范围和难度,释放出的信号正是想把对专业没有兴趣的“半路”学生挡在艺考门外。其实,不但艺考生“入口”趋紧,毕业“出口”也日渐趋窄。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看上去很美”,失业率却很高,这与这些专业供过于求、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实践也一再表明,“艺考是低分考生的出路”“艺考是明星之路的起点”等已成过去式。“艺考热,艺考难,艺考生有花不完的冤枉钱”之类的顺口溜,可谓是对现实的绝妙讽刺。

艺考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到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争取先跨进大学的门槛,将来拿到一纸文凭。

值得反思的是,艺考究竟该如何选拔人才?艺术素养能否靠速成习得?艺考闯关又能否开启明星之路?

曾到中国来访的法国著名艺术家保罗・德沃图,直言中国的“艺考大军”让人不可思议。在他看来,艺术应该和文凭无关。然而,国内的艺考俨然被功利化思维绑架,“他们考什么我就学什么”等应试主义,只是为了就业而求学,甚至为了求学而求学,与真正的艺术相去甚远。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尤为严重,有些高校“艺术培养”越来越有技能培训或者职业培训的味道,一些艺术专业成了戴着高校这顶“大盖帽”的“技校”。

事实上,那些为了躲避文化课成绩的劣势,选择在高考前突击学习一门艺术的考生,即便凭此敲开了大学校门,也不足以成为其安身立命的本钱。从现实情况来看,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人士,不但具备较强的艺术领悟力,而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那些仅把艺术当作考学敲门砖者,即使侥幸过关,但在以后的大学学习及毕业求时也难免遭遇困境。当前,艺考热不仅危害教育的健康发展,还深深地伤害了艺术本身。毕竟,艺考是培养和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大批的“艺考者”。

第2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关键词:音乐高考;现状;发展;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22-02

在二十世纪末掀起了一场“艺考热”特别在近些年,其热度更是上升,形成空前“繁荣”。然而,这番景象的“繁荣”实是“虚火”此火屡浇不灭,都是艺考惹的祸。其原因:一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状况的普遍提高,对精神文化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二是长久以来,高考被人们寄予无限的希望,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高考时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走向成功的途径。但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距离本科线有一定差距的学生,为了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也会走艺考这条“捷径”之路。由于艺考文化课成绩分数低,几乎过了专业合格线,文化分数线达到三百多一点就可以考取二本院校。和文化课万人争过独木桥的道路相比,艺术高考无疑是一条通向大学的光明大道,所以导致了“艺考”火爆局面,这现象不仅在那个省,而在全国也普遍。三是一些生源不好的学校为了提升自己学校名气,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升学率,依靠艺考生成绩来带动学校的学习气氛。四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改变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从已前“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不少综合性大学相继创办了音乐专业。现在全国的音乐高等院校有专业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一千多所综合类和师范类音乐专业院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这些音乐院校无论是在专业数量还是招生数量上都有了迅速的扩展,高考音乐专业一度成为“高考捷径”,“艺考热”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高考音乐生在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下不断发展.队伍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国已超几万人。每年艺考前夕,高考音乐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出现了“三多”现象:参加艺考的学生人数多,参与选拔的学校多,考生来回奔波多。从基础理论测试到专业技能考试。艺考生需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到各地的音乐院校应试专业。拿到专业合格证后,又要准备文化课考试。虽然颇费周折,但仍有许多考生如愿以尝。

一、高考音乐的尴尬现状

在众多的音乐考生中,不少人把上大学甚至是以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工作的希望寄托在音乐专业考试上以致音乐高考存在不少尴尬现状。

(一)学生选择简单盲目

由于音乐专业的高考文化分比其它专业的分数要低几十甚至上百分。很多学生在自己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考入一般院校无望的情况下,把目光盯住了音体美专业,以此作为跨人大学校门的金钥匙。多数学生从高二才开始找教师学音乐。他们不管是否具有专业基础,也不管是否具备学习音乐专业的条件,临时找教师强化训练,只为了能拿一个专业合格证。在这些学生中,只有极少数学生具有音乐天赋。而那些艺术天赋出色且文化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却又不会选择这个专业,原因是音乐专业就业的局限性,使许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只有文化科很差,才可学习专业,达到升学目的。

(二)音乐培训班良莠不齐

随着学音乐的人数激增,各地高考音乐培训班也是脱颖而出,名目繁多。主办者大多口气之大,有的虚称培训班是与某某音乐学院合办,保证能让学生专业过关;有的刚成立不久就吹嘘已经培养出了多少重点音乐学院的考生:有的借著名音乐院校牌子,称某某教授也加盟培训。其实只是挂名帮做广告宣传,却从不亲临指导等等,可谓是音乐江湖、各领。学习班的增多,这个市场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而混乱,一方面是培训班名不符实的宣传,一方面是学生晕头转向的选择。多数学生选择培训班时,分不清好坏,既损失了学费又浪费了时间。

(三)专业就业面局限

每年到毕业时候,从高校大门走出的音乐类毕业生而言,前途并不是那么乐观,赏心悦目的景色并不能缓解他们面对就业的紧张压力。当年浩浩荡荡如潮水般涌人音乐高校的年轻人,四年后走出校门就业时,发现现实远没有自己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音乐专业就业的市场供大于求,很多毕业生无法顺利找到与音乐有关的工作。放眼人才招聘市场,招聘音乐专业的就业信息非常少,特别是音乐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就更难了,起点低、名声小。在人才市场上往往是无人问津。现实让人感觉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最后还得想法另辟新径。然而,就业的压力并没有影响考生如潮水般地涌入音乐类院校该现象很让人忧心,这也凸显了现行高考体制的弊端。

二、怎样才能让高考音乐科学有序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高考音乐,积极主动地寻求高考音乐教学的新模式,在音乐专业培养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学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和培训班时不要盲目,要从实际出发。

(一)认清形势、准确定位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天赋是学习的基础。作为一个高中学生,首先应确定自己是否具有从事音乐事业的条件和决心。音乐人才是一种特殊人才,音乐学科是一门特殊学科。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音乐的普及和影响促使一大批青少年从小开始学习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不久后必将活跃在音乐的大舞台上。那时候突击进入大学校门的音乐考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和压力,音乐专业的专业性将成为检验专业人才业务水平的标准。所以,音乐考生们千万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做出错误选择,浪费全方面综合学习的大好机会;要把握当前难得的学习机会,慎重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第3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尽管艺术教育有着诸多功能,但是艺术教学在很多学校并没有被得到重视。原因就是在以高考成绩好坏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时,艺术教学不能为高考成绩做什么贡献,所以艺术课在很多高中类学校没有地位。怎么才能让艺术这门学科受到重视呢?那就让艺术为高考铺路,艺术也能为高考作出贡献。要为高考作贡献,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高考,简称艺考。

所谓艺考,是指各大院校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或者艺术系等进行的专业招生考试。艺术考生先进行术课考试合格者获得专业合格证,持此证书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各学校再择优录取。近年来艺考人数逐年上升。广西每年大约有2.3万人左右参加艺考。获得术科合格证的约1.5万人。术科成绩合格后,考生的文化高考成绩只需300分左右即可上二本线。这样的高考分数线对于一些普通类高中学校很有帮助。

我所任教的学校有两千多学生,是一所普通类高中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大都在B等级,这种入学成绩的学生要想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考上二本线,如果单从文化抓是很难的。但是我校一直以来高考成绩都还不错。每年大概有两百多名学生考上二本,在南宁市普通类高中学校里名列前茅。这得益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当然也离不开艺术教学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学校每年有七八十人考上艺术二本,这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说到艺术教学,我们高中学校一般都不太重视,所开设的课时也不会很多,每周每班才开设一次课。这么少的时间要想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都难,更不用说在艺术课上进行更专业的艺术技能训练。所以我们要想更多的办法来让学生参与艺术教学工作中,再从中挖掘有兴趣参加艺考的学生,现就谈谈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每一届新生入学的前几周,我们艺术教师就会为挖掘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作为艺术生而准备。很多学生来自农村,艺术底子薄弱,不会看简谱,素描也是什么都不知道。唱歌什么是民族什么是美声不知道,画画什么是水彩什么是水粉不知道,他们喜欢艺术但不敢走上艺术道路,觉得要很多的天赋、很好的基础才能学习艺术。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细胞,每个学生都有感受美的能力,每个人都能追求更高境界的美。艺术的专业技能不需要太多的天赋,经过长期的训练就可以了,你只需比别的同学多挤出一点时间来训练就可以了。同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到各个班里面向学生讲解,我们来读高中最大的愿望或者奋斗目标是什么?学生会说考大学!每年通过文化来考大学的多如牛毛,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很多学生挤不过去,就掉下水了。那我们有没有一种办法不用挤独木桥也能过河对岸,走进大学校门呢?学生会说游泳过去!对,游泳就是一种本领、一种技能。如果教师愿意教会你们一种专业技能,让你们不用去挤独木桥,你们愿意吗?学生会说愿意!我们会跟学生说高考其实不止仅有文化这条路可走,条条大路通罗马,通过艺术也可以上大学。艺术高考是每年的一月份进行术科考试,成绩合格后参加六月份的文化高考,通常艺术类考生的文化分数线要比文化考生低30%左右,这样的文化分会吸引很多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好,如果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后,文化分不需太高就有机会上大学,这就让他们对文化的学习更充满信心,也会更加努力。

那学习艺术以后是不是就做艺术家、歌唱家等等呢?有一些学生或家长就会有这样的困惑和担心。因为艺术家能出几个呀?更多的不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艺术工作者吗?所以我们教师要调整家长和学生的心态,告诉他们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所涉及的行业,毕业出来可以往哪方面就业,就业的前景如何?让家长和学生知道他们以后学有所用,把问题解释清楚后我们才开始接受学生的自愿报名,学习艺术,然后参加艺考。

艺考既考专业又考文化,怎么让两者不相互冲突呢?通常我们的做法是文化课学术课一节不能少,因为学生本来文化基础就差,如果只重视专业训练,文化不上线,到头来也等于零。所以学生学习专业的时间就用可利用的一切业余时间,如用放晚学、晚自习、周末进行训练。

第4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长生;素描教学;美术素养;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33-01

农村美术特长生大多美术基础较为薄弱。因为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因素,从小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即使有美术天赋,也从未得到过潜能开发,并不具有真正的美术特长。因此如何把大多数不具备美术特长的农村美术特长生转变为具有美术技能素养的真正美术特长生,这也就是农村高中美术老师面对的首要课题。

一、美术教育之于农村高中美术特长生的重要意义

农村教育由于教育资源劣势等客观因素,使得很多农村学生在普通高考的竞争中,往往落后于城市学生,致使其在高考竞争中无缘自己的大学梦。这些学生其实学习能力未必不如城市孩子,但无奈于客观存在的农村城市间先天教育环境资源差异,导致很多原本资质并不差的学生,只能继续留在农村。但如今艺考的出现,无疑是为这些孩子打开了另一扇通往高等学府的大门,大大缓解了原本可悲的局面。虽然艺考生对于文化课成绩要求不是很高,但必须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这样才符合“美术特长”的含义。可由于农村美术特长生,并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的美术教育,往往不具备很好的美术素养。因此作为帮助这些孩子实现大学梦想的教师,务必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尽可能为学生打开实现梦想的美术特长道路。

二、如何强化农村美术特长生的素描教学

1、强化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学习美术的信念

由于农村美术特长生主要来自乡镇,受到先天教育资源的制约,几乎很少的同学接受过美术专业课的指导,多数没有美术基础。而且一些同学由于普通高考无望而无奈选择艺考,对美术只是出于“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而并没有真正地喜欢热爱美术,自然也就没有对美术的学习热情。进而在美术的学习中,也不会有太大的成效。面对这一实际状况,美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真正了解美术,有对美术学习的信念,要持之以恒,有动力,切忌半途而废的“玩票”心理。要让学生们明确美术的广泛领域和作用,和其将来的广大发展空间。如果没有恒心毅力,半半途而废的话,岂不是自断了这条通往高等学府的道路,后果不容小觑。让学生明确既然选择了美术特长生的道路,就必须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当信念建立了,学生们学习美术也就有了动力,从而可以最大化地将其美术潜质发掘出来。

2、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美术的基础是素描,而素描的基础是先描绘静态物体。想要把物体的每部分形态都表达出来,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思考换个角度后看到的还是否一样。当有灯光照射物体时,有光的部分和无光的部分分别呈现出什么效果,又将如何呈现在画纸上。即使只画一个物体,也不能很短的时间就结束课程,要让学生做到充分细致地观察。当对静态物体有过充分的训练之后,可以带着学生到户外写生,而此时要呈现在画纸上的将不仅仅是物体或景物的外形,还要将其展现的“意”呈现到画纸上。让学生自由选景,通过自身的审美,选取具有美好意境的美景或物。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决定了他在美术道路上可以走多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审美能力不单决定人们发现和欣赏美的能力,同时如果不会发现美,自然也就不能表达出美。而艺术又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必须有发现美的眼睛,即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具有良好美术素养的基本所在。

3、如何具体强化农村美术生的素描教学

人们对一个事物从熟悉到熟练是有着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对于美术生的素描教学要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教师因为高考不靠几何体和素描静物,就直接将这些内容删去,可对于农村美术基础差的美术特长生来说,这些基本课程,是绝对不能够省去的,必须由浅入深的开展教学。在进行基础素描绘画时,由于农村美术生的基础差,一些学生没有耐心,教学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可以在绘画过程中,同时播放些可以让人舒缓的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心情。由于美术高考的时间在三小时以内,通常是一幅短期习作,由于高考不考长期作品的原因,一些老师就不重视长期作品的作业,应当采取短期与长期作业结合的方式。因为长期作品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美术的耐心和对整体的掌握,从而提高美术能力,所以应要求每名学生在一个阶段教学之后,至少上交一个长期作业。

艺术特长高考不但深度发掘了有艺术潜质的人才,同时也为在普通高考中原本无缘高等院校的考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尤其对于先天教育环境较差的农村考生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将美术素养较差的农村孩子进行改造工作,不只是高中美术教师的职责,更是饱含着学生们走出农村圆大学梦的重大使命。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掌握农村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教学方法,不但为孩子完成了大学的梦想,同时还回报社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美术人才,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

第5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关键词:艺考热 美术鉴赏 错位 生源 师资

近年来,“艺考热”已经成为有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据教育部统计,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中,80%以上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艺术从最初的“小三门”学科迅速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热门学科。艺术专业的迅猛扩招,导致考生逐年增加,大有水涨船高之势。以山东近年的艺术高考人数统计为例:2002年艺术类考生3.2万人,2003年为5.6万人,2004年为9.3万人,2005年突增到14.3万多人,2006年增至16万人,2007年继续增到16.9万多人。[1]2006年全国艺术考生超百万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面对如火如荼的“艺考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火爆现象与教育体制的变化有关。扩招,在客观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提高了大众的审美修养,也提高了艺术院校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学生总体质量下降,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也是值得注意的。”[2]

靳尚谊在发言中反复强调了两点:一是扩招后的学生总体质量下降,二是扩招后的师资总体水平下降了,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观点中却关系到今天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于是,本文的论述也必然围绕着大中小学的生源质量和师资培养两个关键问题展开。

一、中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艺术教育更加重视,教育部先后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相关的课程标准,并编写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并颁布实施。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方案也从2004年起,在山东、广东等四个省试点后并于2007年全国普及推广。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改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隐藏在深层次的问题。

从客观上讲,现行的教育体制急需调整,中高考的升学指挥棒让中小学教育扭曲已久;各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有待配套和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配置较新的美术教具和图书画册是必要的。还有配套的多媒体教室,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推广实施需要几年时间,各地基层中学对新课改的接收和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主观上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育或教学的主体。那么经过十二年寒窗苦读的高中生是否真的都达到了《课程标准》在“鉴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要求?北京育英中学的赵晓平老师在《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一文中对该校高中二年级一班、八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原始班级学生情况调查表:

从以上表格[3]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表示担忧,教学实际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试想,这种教学现状下毕业的中学生考进大学会是什么样的艺术素质!

那么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素质实际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山西省教委的张明远老师在《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一文中对参加“山西省第二届中小学音乐美术优质课评比”的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高中美术欣赏课本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但就目前统计,我省达到此项要求的教师不到15%。请看暑期省教委举办的美术教师培训班的几个统计数字:现有的360所正式高中学校,来参加培训者为179人,占应配教的49.72%;缺额教师为50.28%。其中,本科生18人,占所来人员总数的10.06%;大专生148人,占所来人员的82.68%;中专生13人,占所来人员的7.6%。以上数字,反映了我省高中美术师资的一般面貌,从中可见我们离标准要求的差距。”[4]山西省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师,大多来自本省高等美术院校和高等美术师范院校。然而,他们能否上好这门课呢?张明远在文章中举了四个典型的教学实例,并总结分析如下:“相比来看,第1例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要好得多,但由于来自普通美术院校,欠缺教育理论的系统知识和美术基础理论概念的准确归位;第3例虽然是专修本达到本科学历了,但欠缺美术史论和教育理论的准确把握;第2、4例是美术师范大专生,他们虽然接触过美术实践和教育理论,但若想胜任这门课,仍须对以上各门理论课做认真学习,系统掌握才行。”

二、高等美术教育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评分析

通过对以上四个代表性例课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具有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美术鉴赏教学如此困窘的现状呢?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美术教育,因为90%以上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都毕业于高师院校和美术学院,其中大部分毕业于高等师范大学(学院)美术系,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

接下来的探讨似乎又回到了本文的起点,分析高等美术教育现状,焦点不外乎两个:一是艺术高考扩招下学生的素质;二是进入大学后执行的教学质量。

仍以近年山东省的“艺术热”为例,2007年有艺术类考生16.9万之多,这么多人中难道都是因为酷爱艺术而选择“艺考”?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喜欢艺术?不喜欢的人为什么也选择这条升学之路?

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关键有一条――较低的文化录取分数线。近年各大美术院校的招生标准大同小异,只要专业考试过了关,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是所有录取中最低标准,一般都在三四百分),就可以被美术院校录取了。三百多分的录取分数线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使得“报考普通大学无望,只好改学艺术专业”的学生抓到了一根救命草,纷纷加盟到艺术考生的队伍中,家长望子成龙,自然是全力支持。一时间,昔日门口罗雀的美术学院变得门庭若市,全国上百万人的“艺考热”使得艺术高考由昔日的“冷门”变成了又一道风光亮丽的“独木桥”。

遗憾的是,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就是从这批“艺考热”大军中“脱颖而出”的,他们中的部分考进了高师院校的美术系。试想,靠三百多分的文化成绩考进大学的莘莘学子们真的都喜欢美术吗?真的喜欢《美术鉴赏》课吗?真的都达到了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运用美术鉴赏方法熟练分析美术作品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大学的美术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部分低素质学生获得一种求饭碗的技术培训场所,这不能不说是美术教育的悲哀。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改革中,最受冷落仍未摆脱尴尬境地的可能要算美术史论与美术鉴赏的教学了。在大部分高校中,美术史论与美术鉴赏教学一直处于陪衬的地位,从张明远调查统计的山西省高等美术学院、美术师范本科和师范专科(三年)院校的一份课程设置统计对照表,从中可以窥探出它们在学生培养目标上的实施情况: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不足12%,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师范院校的艺术史论的课时比重仅占46%~53%,不少新专业根本没有开设这类课,即使在开课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他们关注的仅仅是考试是否过关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目的,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已经是一个不争事实。从以上美术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看出,它对于将来从事高中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不够的。因为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方能符合教学的要求。

再看那些专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的教学,虽然他们在公共课中有教育理论及心理学课程的安排,但美术史论课还没有普通高校多。原因何在?该校的师资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在教学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师范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误认作也是专业技能的提高。他们教学的目的,没有立足在培养具备全面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具有美术实践能力的师资目标上,而是步高等美术院校的路子,将培养具有高技能水准的美术专业人才放在了首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缺憾甚多就不足为怪了。

值得庆幸的是,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两会”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也纷纷对各自的美术教育专业进行调整。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新增设的美术教育学专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成功案例。潘公凯院长说:“成立美术教育学的目的就是想改变中国现有师范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师范美术教育的老师都是美术学院用培养职业艺术家的那套方法教的,到了师范学院后,他们沿用这套方法教中小学老师,于是把中小学老师教成了最差的艺术家。”[6]2006年随着中央美院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术教育学全套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引进(哥大定位很明确:不是把中小学老师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成全民美育的教育者,使他们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史知识以及鉴赏艺术品,明白如何设置绘画、泥塑、剪纸等课程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增加动手能力),我们殷切地盼望着,各艺术主管领导和老师,能改变观念敞开胸怀,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尽快从失误和错位中走出,把艺术教育调整到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使得艺术教育能真正发挥其美育的功能,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设计教育笔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杨修鸿.热潮下的冷思考.美术观察,2005年7期.

[3]赵晓平.浅谈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几种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

[4]张明远.在困窘中生存的高中美术欣赏课.

第6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素质教育;完善对策

0 前言

伴随着“艺考热”现象,各地加强了素质教育培养计划,并制定了高中美术课程目标,力求在开阔学生文化视野、陶冶高尚情操基础上,锻炼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高中美术教育不仅可提高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注重发散思维,塑造优秀人格。鉴于高中美术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分析当前美术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不合理地方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步,提高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发展。

1 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1)应付、仓促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美术自身规律的发展。众所周知,高中学生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学习既紧张又充实,一方面需要面临高考升学压力,学习任务重,并注重综合文化课的均衡,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提高文化基础成绩,采取的升入高三后,临阵磨枪式的应付培训,这些教学情况的出现,恰恰违背了美术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美术高考测试注重素描、色彩搭配和速写等,而教学中表现的急功近利现象,造成学生大量美术作品的临摹,生搬硬套式的重复作业,不仅降低了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而且忽略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实践。短时间的突击训练,应付式的技能掌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失去了美术自身提升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的学习价值。

(2)学生学习态度敷衍,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导致美术教学的落后现状。据调查发现,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基础知识薄弱等现象。究其原因:首先,在学生意识观念上认为,只要在高三突击学习一下,便可相对提高基础成绩,没必要现在学,行为表现敷衍,缺乏对学科的重视。其次高中美术课程安排不合理,每周只有两、三节课的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基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安排,课上只注重机械式的技法传授,忽略了美术鉴赏与学生兴趣的建立,再加上学习内容间隔时间长,课程联络紧密因素,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再次,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艺术教师的聘请和美术配套设备的投入不是一笔小数目开支,所以大部分学校艺术类硬件设施欠缺,使得教师教学过程被动,学习上缺乏大量艺术图片鉴赏和真实感受,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了美术教学的落后局面。

(3)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地将美术鉴赏转化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在众多的高中课程中,美术教学相比其他传统学科,更注重技法的积累和抽象艺术思维的发挥,其艺术灵感主要来源于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大量的生活阅历,所以美术教育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学习过程要求学生结合意境不断进步,使其自身艺术欣赏得以升华。然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完全将美术蕴含的思想转化为有效知识的积累,表现在: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准备的艺术鉴赏图片不恰当,只是技法机械传授,艺术案例不适宜,讲解缺乏重点,缺少和学生互动环节等)和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被动接受,缺少实践,无法实现思维、情感和态度上的领悟和发展。这样的情况都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和美术自身具有的价值。

2 完善提高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美术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学习热情。高中阶段要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和高考形式的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美术课程设置,摆正其必修课程位置,明确美术教学任务及目标,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其次,尊重美术自身规律性,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美术基础知识与相关实践操作相互渗透,增加艺术鉴赏熏陶,注重色彩搭配和行为艺术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艺术灵感,杜绝生搬硬套和艺术作品临摹。再次,注重美术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的融合,现阶段,美术课程已成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在学校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而且还要结合其他文化课实现自身人格和价值观的引导,最终发挥美术教学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创新高中美术教学方式,体现真实的艺术魅力。教师在彻底了解高中美术教学大纲后,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点剪切、重组,努力编排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及相应的教学条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传授方式,并结合学生接受能力,使所涉及的知识点通过生动地提问和多疑解答的方式进行,通过有效地举手问答,掌握学生的领会贯通能力。其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做到重点、难点的详细补充,以便学生对突出重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接受过程,也为后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再次,教学中注意知识点的积累和生活应用的结合,课堂中所涉及的艺术图片,一定要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才能贴近生活,激发艺术灵感,加深理解,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艺术魅力的实用性。

(3)努力实现科学评价和反思教学并行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中美术教学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努力实施科学评价和反思教学并行的指导思想,教师通过学生示范和作业批改,及时发现教学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刻剖析。正确的课程内容评价是促进教学发展的新型动力,也是有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过程。其次,恰当地运用课外评价机制,本着对课内讲解的补充,通过网络、电子邮箱等方式,随时随地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督促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3 结束语

针对以上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方向,有目的地进行了现状捕捉――对艺术类教育实行有效分析,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完善美术课程设置,努力实现科学评价与反思教学并行的教学方式,脚踏实地地解决了教育弊端,从而有利于促进高中美术健康、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叶萍.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

第7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广东省连南县一所小学出台规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考试、取得“准骑证”,才能骑车上路。这一新规曝光后引发热议。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部门都曾推出类似规定,并配套了处罚措施。专家认为,骑车学生是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的薄弱环节之一,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应以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骑车技能为主,而目前一些地方“学生自行车驾照”规定的部分措施难逃于法无据之嫌。(4月11日 新华网)

【点评】学校的规定不能与现行法律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指出,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也就是说,如果学校培训并颁发“准骑证”只针对年满12周岁的学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还能起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骑行技能的作用。而如果面向未满12周岁的学生培训并颁发“准骑证”,则有违规之嫌,不该提倡,应予制止。

凌晨进入宿舍收缴手机方式过于粗暴

近日,武汉邦德艺考文化培训学校的多名学生反映,9日凌晨2点多,该校管理人员趁学生熟睡之际,私自打开寝室门,收缴学生床上的手机,有女生被惊醒并因此事受到了惊吓,几乎一夜未眠。学校的工作人员解释称,学校是专门为艺术生提供文化课补习的寄宿制培训机构,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手机是不允许带入学校的。(4月12日 《武汉晚报》)

【点评】学生无节制地玩弄手机,确实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学校有意识地加强管理是应该的,但也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在凌晨两点多“侵入”学生宿舍收缴手机,已严重侵犯学生休息的权利,这样的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粗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手机、电脑的习惯,学校应该做好疏导教育,不能一“缴”了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反感。

不能总将“不会谋生”与“应试教育”相关联

这个来自大西北的女孩儿,是当地最有名的“学霸”,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一所知名学府读到博士后,后来到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博士后。4月23日,拥有“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带了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4月26日 《现代快报》)

【点评】国内的应试教育导致“高分低能”的问题,已被人们嚼烂舌根。这也确实是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问题。不过,仅仅因为这个女孩“精神分裂、不会谋生”,就把其与应试教育关联起来,未免有些牵强。就事论事,还是应该多关注其自身原因,找到问题根源,做好疏导与预防。

学校不应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黄吉虎会经常翻翻孩子的作业。照理说,这些作业习题对于黄吉虎来说是小菜一碟。然而,这位1958年的浙江省高考第二名、数理化全科满分的高材生却表示,有些题目别说孩子做起来困难,就连他自己都做不出来。“奥数根本就不应该在小学的时候学啊?会做那些题又能怎样?这样的结果,只是把孩子的思维逼进死胡同。”黄吉虎质疑说。(4月12日 《重庆晚报》)

【点评】奥赛作为“益智类”比赛,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出于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适当参加未尝不可。但如果违背学生的成长规律,强行让学生接受训练,过度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极有可能损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应该严格区分“日常作业”与“兴趣练习”,不要为了片面迎合某些家长,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作业。

乙肝病毒携带者女生自杀暴露多项问题

第8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关键词: 高校民乐合奏课 生源质量 招生政策 传统音乐文化 师资建设

一、高校民乐合奏课的设置及研究现状

随着民乐合奏课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师范院校的普遍开设,对这门课程逐渐重视,对此课题项目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江西教育学院音乐系教师邓春慧在《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一文中介绍了器乐合奏课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处于薄弱甚至空白的困境,并对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人们对高师培养目标的理解差异和对生源素质的认识不同所致”;二是“部分高师能从事器乐合奏教学的教师不多”,师资的薄弱也造成这门课程不能顺利开展;三是由于这门课程“需要一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训练过程花费时间长且进程缓慢”,加之缺乏社会关注度,因此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器乐合奏课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着眼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来关注器乐合奏课程的设置和建设。

湖南女子学院教师张建庄在《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中指出,目前综合性高校音乐学院的合奏课也普遍存在难以开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受到学生的演奏基础差、乐器门类单一及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分化严重等问题的局限。对此作者提出了两个相应对策:其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明确指挥在乐队中的地位及采取因“器”施教的方法提高乐队的整体性;其二,通过加强学生个人基本功训练、集体基本功训练和培养多声部听觉能力的训练达到提高乐队成员基础能力的目标。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康翊、宗晏宇在《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一文中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该校从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的实际艺术水平出发,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对合奏课程实行多样化与实用性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此外,关注高校器乐合奏课课程的研究还有如陶纪泉、金英子的《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顾凯霆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朗群的《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合奏课课程改革设想》,姚春城的《浅谈合奏课》,刘丽琴的《高师音乐专业民乐集体课教学浅析》,等等。学者们一致肯定了合奏课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指出该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笔者对合奏课的重要性及意义不再赘述,着重针对其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及思考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二、民乐合奏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瓶颈

(一)生源质量

艺术生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器乐需要年幼启蒙,持之以恒,能够从小坚持到高考的学生凤毛麟角,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大多数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考取国内外的几大音乐学院。因此,高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专业情况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报考音乐学院专业落榜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往往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另一类则是小时候有过器乐基础,中途中断,为了参加艺考,临时拔高一至两首曲目参加考试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基本功和所掌握的乐曲结构呈断层状态。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在合奏课中学生们的表现能力相差甚远,给课程的开展造成诸多困难。

1.专业较弱的同学在视奏、订指法、节奏、处理声部关系甚至把握音准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一部分困难可通过课前预习的办法得以解决,但节奏、音准等技能则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分配在纠正节奏的一致、音准的精确、指法的统一等基础技术上,大大延长了一首作品的完成周期。而为了完成大纲任务,教师只能降低乐曲的完成标准,无暇对乐队作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作品处理。这就致使乐队演奏的作品往往不精致、细腻、深入。

2.合奏课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因此少数专业较好的学生需要降慢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会因为在合奏课上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养分而对其渐渐失去兴趣。

3.乐队成员水平的差别给教师选材造成很大困难。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新作品,那些水平低的学生往往无法完整正确地演奏,作品也就得不到较好的演绎;而太过初级的作品虽然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但不能使专业拔尖的学生在乐队中得到应有的操练和培养。

总之,学生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学生乐队的总体质量难以达到同步水准,这是摆在大多数高校面前的头等难题。

(二)乐种门类

受限于当地师资、乐器难易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学生往往会选择购置乐器花费相对较少、容易掌握、短期内进步快、师资充裕的乐器,比如古筝、二胡等;而乐队中紧缺的琵琶、扬琴、唢呐、笙、中阮等乐器,学习的人则很少,这就给乐队声部间的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限制了教师的排练及选材。

(三)教师资源

一位成熟的合奏课教师需要掌握乐队中各类乐器的音响特点、定音方式、演奏技巧,要有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最好自己有丰富的乐队演奏经验,还要具备很好的读总谱能力和乐队指挥能力,以及一定的配器和编曲功底。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磨炼,并不是朝夕所能达至的。但目前,对于优秀合奏课教师资源的培养和引进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排练硬件设施

排练硬件设施包括适合排练的场地、椅子谱架、指挥台,以及某些不便携带的大型乐器,如打击乐、扬琴、古筝,等等。这些设施的购置需要学校在物质上的支持,但如前所述,由于种种因素,至今仍受困于硬件设施不齐全的高校不在少数。

三、关于合奏课所处困境的对策

(一)招生政策倾斜

解决生源质量和乐种门类不全的问题,需从招生入手。现在很多高校在招收专业时往往采取打包录取的方式,以浙江传媒学院2011年招生简章为例: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民乐方向总共“招收名额25人(仅限古筝、二胡、琵琶、扬琴、竹笛、打击乐)”,但对于每一个专业的具体招收名额,简章并没有作详细限制,在打分时也采取打通打分,即所有专业的打分标准是一致的,录取时将考生的专业成绩和文考成绩以一定比例相加得出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录取。这样的录取方式使学校在每个专业的学生数量控制上很被动,一些热门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多,高水平比例也就较大,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少,高水平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比热门专业的人数少很多,所以最终的招生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冷门专业依旧不能达到理想人数。

综上所述,建议高校在招生时可以对专业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对专业排名前十名(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考虑)以内的考生在文化课上给予降分保护;对乐队中稀缺的乐器也能在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如琵琶、扬琴、竹笛这样的紧缺专业,在打分时给予适当加分。这样既可帮助高校走出生源质量不均衡的困境,又会对学生在最初选择乐器时产生一定的影响,缓解当前社会上热门乐器扎堆、冷门乐器传承不力的现象。

(二)师资配套建设

师资不足也是影响合奏课程质量的一大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合奏课师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建议可考虑从现有的器乐专业教师中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加强相关学科如指挥、配器、和声等专业的综合能力。同时,不定期地聘请当地乐团的驻团指挥给乐队上课,使乐队得到多重内容、指挥风格的滋养。此外,若能请作曲家根据学校乐队自身的特点创作曲目,或对现有曲目进行配器修改,以使其更适合乐队编制,则是最为理想之策。

(三)排练形式多样化、灵活化

1.由于高校乐队中普遍存在学生演奏水平不均、声部失衡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形式上可考虑打破“上大课”的传统方式,改为分组排练与大乐队排练相结合的方式。在进校时即由教师对学生演奏水平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视奏能力和已掌握曲目数量等进行分组,对不同程度的组别安排不同程度的排练曲目,在形式上也可安排如小合奏、齐奏、重奏等多重形式,一部分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组别之间根据需要互相穿插。同时,也可根据某一作品的配器安排需要的乐器和相应程度的学生,保证作品的完成质量,使学生在排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滋养。

2.合奏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培养目标不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还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对总谱的和声、曲式、旋律和节奏特点、力度层次、声部关系等进行主动分析,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乐队进行指挥,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能仅仅将合奏课看做是一门孤立的课程,更应该将其作为传播传统音乐的重要窗口,自觉承担起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因此,笔者建议在教材选编上,有意识地增加传统民间音乐的内容,使学生对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南音”、“潮州音乐”等平时接触不多的传统乐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随着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认识的加深,民乐合奏课也将愈发体现出它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作为一名承担民乐合奏课教学的教师,我深知其对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所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中上述种种困难和瓶颈。这些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一部分是学校自身对这门课程重视的欠缺、投入不够造成的,比如未设专门的排练场地、未购置排练专用的大型乐器等,给合奏课的排练构成了一定障碍;有部分是由于招生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在招生时未能将合奏课所需的乐器门类、比例考虑在内,给日后合奏课的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社会对民乐合奏这种形式的关注度不高,也间接影响了学校和家长在投入上的信心。高校民乐合奏课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陶纪泉,金英子.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6,(4):233-235.

[2]顾凯霆.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展器乐合奏课的必要性及开展方式[J].黄河之声,2011,(6):48-49.

[3]姚春城.浅谈合奏课[J].音乐探索,2006,(zl):97-98.

[4]康翊,宗晏宇.合奏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实用性—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0,(11):108-109.

[5]刘丽琴.高师音乐专业民乐集体课教学浅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5):118-120.

[6]郎群.综合性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合奏课课程改革设想[J].戏剧之家,201,(4):62,36.

[7]邓春慧.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8(5):63-65,73.

[8]李希先.器乐合奏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6):27-28.

[9]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基础教学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1):204-206.

第9篇:艺考文化课训练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快餐文化;教育“快餐化”

信息化时代的最显著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介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工作、快节奏的交友方式等等,最明显的是饮食“快餐化”。快餐这一概念的提出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其最早来源于国外,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最早兴起于国外。众所周知,历史上第一家快餐店当属麦当劳,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它不断发展壮大,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快节奏的生活需要这样的便捷,后来快餐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更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们都很清楚快餐只能填饱肚子,但缺乏营养,吃多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很多调查数据也足以证明快餐的缺点。即便如此,人们仍然趋之若鹜,甚至每餐必食,究其原因是快餐文化的出现顺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提出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固定20世纪实施经济软着陆,通货膨胀率得以降低,但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疲软的现象,同期企业的改制也造成了大量下岗工人涌入就业市场,如果不实施高校扩招,就会出现工人与年轻人竞争的恶性局面。为避免此现象的出现,中央采纳了经济学家汤敏的《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此项政策实施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数膨胀,尤其是艺术教育更是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在艺术高校任教多年,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到很多考生并非真心喜欢所报考的专业,实属艺术生高考分数低的诱惑力太大,为圆大学梦很多学生不得已的选择,其中也不乏高中为求升学率而采取对分数低的学生合理规划使然。艺术类在高考未扩招前,属于爆冷专业,1999年之前选择艺术专业的高考生极少。在高校扩招后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河北省在1999年美术类考生人数仅为两千人左右,2015年已达到3万余人。这个数字背后的故事正是艺术教育“快餐化”现象。早期的艺术生对艺术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

一个班里很难有几个艺术生,还真称得上是另类。随着艺术类考生分数低的事实被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挤到艺术类考生的队伍中,致使这个队伍不断壮大。人数的增长导致师资的需求缺口巨大,高中美术老师的数量有限,很多重点中学美术老师更是稀少。面对巨大的缺口,社会上随之出现了各种培训班,甚至直接成立艺术高中。培训班大部分是在大学里的任教的艺术教师、学生,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自发成立的。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升学为契机,符合了扩招后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的需要。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蓬勃发展。下面以艺术考生中美术类考生为例,对此现象进行简要分析。早期的美术生是通过中考特长生的考试筛选、高中三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绘画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即让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以后的艺术创作。培养内容也是循序渐进的。首先是素描几何形体的训练,从球体到正方体再到较为复杂的多面体,从单个形体到组合形体,从简单到复杂;然后才从石膏几何体过渡到静物组合;素描基本功扎实后,过渡到色彩的学习阶段,老师这时首先给大家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原色、间色、复色、互补色、水粉颜料的特性,并给学生们充分的训练时间,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扎实的素描基础,对水粉画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它能很好地让学生们理解如何通过色彩塑造立体感,了解色彩的冷暖、深浅变化的规律;绘画的第三个阶段是素描石膏像,从伏尔泰到大卫都要画到;最后阶段才是人像写生,先是从临摹开始,临摹好的头像作品,体会如何用素描的手法表现人物面部的结构,当然老师会将人头骨拿来进行必要的解剖知识讲解,从骨骼到肌肉,由内而外,整个过程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外部的光影是由内在的结构所决定的,色调的深浅服务于面部结构。这一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人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符合人的学习规律。训练时间并不是集训的形式,主要是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来学习绘画,每天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课,因此,早期学生的文化基础较扎实。

为了不让学生们在假期将所学知识遗忘,老师还会在寒暑假组织教学,此时的教学是全天性的,时间一般为两到三周,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假期内时间较为集中,教师会让学生对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新教学内容的布置。每一个假期都是学生们集中解决问题的时间,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高年级和低年级进行区别教学,但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个学生打牢基础。此时训练时间集中,训练强度适度,教师也有较充分的时间跟每一个同学进行交流,因此学生的进步也是较快的。为避免一位教师三年教学内容单一的缺陷,校内绘画基础训练中会穿学习权威教师的视频教学资料。教师为弥补自身不足,也会在联考前几个月将学生送到集训班学习。集训班是由大学担任美术教学工作的老师组建的,他们会适时选择一些大学里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助教,与他共同完成教学。此时的教学内容较为直接,主要是备考科目的训练,此时的考试仍以写生为主,因此,教学形式也是写生。随着艺术考试高考分数越来越低,很多高中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了美术,他们没有训练基础,也并非对美术有多么强烈的兴趣。因此,亟须通过“快餐式学习”迅速提高成绩,这也正是培训机构兴起的根本原因。有些培训机构为限制学生数量不惜采取增加学费的手段,即便如此,这样的培训机构仍备受追捧。人数的激增导致联考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由写生改为默写。默写不再有模特或静物摆在考生的面前供参考,而是给考生一段描述的文字,如素描考试的内容是给学生一张头像照片,简单描述考试要求即可;色彩考试也不再有静物,而是用文字描述衬布的颜色、静物的颜色、静物的内容等,由学生根据内容进行构图;速写的情况与素描、色彩类似。考试形式变化后各地考前培训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写生训练改为单调的默写练习。这种形式的学习称之为“快餐式学习”,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长期发展来看无异于对艺术的扼杀。大量的人涌入艺术生里,滥竽充数,对艺术毫无想法。艺术类院校内的学生不再追求真正的艺术,转为追求更现实的物质,大家都转去办更多的考前培训机构,为艺术类考生提供更多的“快餐式教学”,致使我国出现艺术教育“快餐化”现象。

艺术高校内每年都在招学生,学生的数量猛增,而质量却骤减。问及学生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喜欢画画吗,学过多长时间?”回答几乎是相同的“我们是为了能够继续上学才选择的美术,没学过多久,就是参加了考前集训,学了几个月。”很多学生来到艺术类院校也并非为了成为艺术家,我们的专业设置中很多是实用美术,如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动漫设计等,大部分学生会转去学这些实用美术。虽然不用天天画画,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任何设计专业要想学好,都需要有绘画基础,设计的初期需要画手稿。不难想象在毫无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艺术生画的手稿如何。面对当前的高考形式,“快餐式的培养”方式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接下来我们还能出多少艺术家?2004年陈丹青因不满现行艺术考试制度愤然辞职,在艺术道路上选择坚持做真实的自己,为此不惜公然挺身而出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而这一举动虽然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未能撼动强大的制度本身。面对美术联考各地的情况出奇得相似,大部分都是采用默写的考试形式。其实默写本身也不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很多培训机构钻了空子,“快餐式培养”为考试而教学,忽略了美术学习的规律性,目的性极强的教学造成了当前的艺术教育“快餐化”局面。现象已成,更值得让人反思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哪里?首先,问题出在了扩招制度上。扩招带来的是大学的盲目扩大合并,改扩建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一方面来源于国家的支持,但大部分还需要学校自己解决。如何解决?学校的资源是什么?是学生,学生从哪里来——扩招。于是又引出第二个原因,在国人心中自古以来就将考试作为“寒门出贵子”的唯一出路,社会普遍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能够上大学意味着拥有美好的前程,哪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社会上掀起了“高校热”。然而每年能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于是通过艺考解决孩子的升学之路也被家长们追捧至今,在这样的形式下“快餐式教育”符合了家长的需求,也顺应了考生的需要。第三个原因是高中片面强调升学率,导致学校帮助家长、学生想办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必要的规划,用以提高升学率。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新的高考形式能否有效遏制艺术教育“快餐化”的现象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十多年的“快餐式培养”已根深蒂固,它也不仅仅表现在艺术考生内,这一现象已蔓延到各类考试中,如职称资格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等等,它已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社会只要不取消“以证用人”的标准,它还必将长期存在。因此,只有探索并建立更行之有效的人才衡量标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教育快餐化”现象。

作者:李珍 阿拉木斯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服装学院 河北美术学院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