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消费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经济发展

第1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消费文化 中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现代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累带来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也使自然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当这些新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时,从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将科学知识大量运用到生产当中,使科学真正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工业生产领域内部引起了一系列的变革,为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度创造了条件。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也成为以后大众消费被日益关注的必要准备。由于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进入高消费的国家,又是当时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本文将以美国经济作为消费主义在现代出现和发展的主线。

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美国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超过英国而跃居世界第一。20世纪初美国农业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己相当于欧洲各国产值的一半,此外,新兴的石油部门、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超过轻工业,工农业的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业总产值己经超过农业的两倍,美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综观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总结出以下特征:通讯和交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出现了电报和铁路,接着又出现了电话、汽车、卡车、飞机等工具;公司得到广泛发展,遍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大众市场兴起;国际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在大多说产业中,传统小店铺和中型工厂与新兴的产业巨人齐头并进;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铁路中首先出现了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倾向;第一批商学院出现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产品包括钢材、涡轮机及化学品等生产物质以及一批新型消费商品;汽车、收音机、家用电器,以及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日常消费品的主流;各种各样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

二、消费主义的兴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品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出现的福特主义极大缓和了过去在低消费条件下经济增长缓慢、工资低、大量失业等问题;高效生产使过去只有社会上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成为社会中下层也可以购买的普通商品,技术革命使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等家用电器广为普及,一个以耐用消费品取代日常用品为消费社会正在形成。正像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分析的那样,现代社会的文化改造主要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或者说由于中低层阶级从前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社会上的扩散。人们对消费欲望和需求的态度己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者和销售商利用广告、媒体和各种可利用的信息渠道宣扬一种“占有”的生活方式,并将它许诺为一种时尚生活,不断刺激人们的欲求,使今日的奢侈品不断成为明日的必需品。

虽然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拖延了消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数百年所积累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加上对内外剥削的加重,廉价能源资源源源不断地供给,经济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财富急速地增加。同时,消费主义,以及消费主义象征的商品渐渐成为文化意识形态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当然,决定消费者欲望的不单纯是经济的因素,还掺杂着意识形态的因素。消费主义文化不但创造出这种欲望,同时将这种欲望制度化和道德化: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无力消费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就是贫穷”。这成为人们认同的信条。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消费主义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从蒸汽时代进入电子时代,耐用消费品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观念的变革。

三、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从美国兴起的消费主义通过大众传媒向世界各地全面扩散和渗透,我国社会中也开始出现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都市,消费社会也渐露雏形。依据上面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消费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物质消费产品极大丰富、消费社会业已形成这一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消费主义的出现与扩散同经济发展状况的适应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甚至是正好相反。对此有学者认为,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条件下,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兴起与传播,主要是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与扩散的结果。换句话说,即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与其说是来自经济因素的推动,不如说是来自文化领域的先导。

20世纪下半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巨大增长,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选择。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在为获得温饱而不断努力。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家庭中得到普及,现在,更多的人已经开始追求空调、汽车、名牌时装、豪华别墅等奢侈性消费品,不仅是为得到更为舒适的生活享受,而且也试图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显示自己的品位、风格、和格调。通过对消费的追求来实现自我,表达自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消费主义,它将消费和身份、地位的确立联系起来,倡导人们在消费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潜力分析;消费市场

[DOI]10.13939/ki.zgsc.2016.31.102

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内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分析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和潜力所在,探寻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扩张的有效措施,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宁德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1.1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不断扩张

十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1元,比2005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29元,比2005年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3%。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扩张,十年间消费支出将近翻两番。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5年的4376元增长到2015年的14268元,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2.5%。

1.2消费市场不断繁荣,消费结构得到升级

2015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45亿元,比2005增加345.09亿元,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14.5%。2005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城镇和农村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从由2005年的45.9%、49.5%下降到2015年的36.9%、40.6%。表明宁德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渐升级。

1.3总体消费层次偏低,城乡差异依然显著

全市消费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从消费总量看,2015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45亿元,仅占福建省的4.4%;从消费结构看,食品消费支出仍是城乡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36.9%和40.6%,两指标均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从城乡消费市场看,2015年全市实现城镇市场零售额402.74亿元;乡村市场零售额62.71亿元,城乡差异6.4倍,城乡消费市场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

2制约因素和潜力分析

2.1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

收入水平总体偏低。2015年宁德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5351元,其中,在岗职工(含劳务派遣工)平均工资56625元,分别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2277元、2094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75元,虽比2005年增加了12793元,但仍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6229元。受收入水平的制约,居民消费总量仍然偏小。

预期消费支出偏高。据抽样调查显示,46.5%的城市居民表示其安排家庭结余(指消费后的剩余部分)的最主要方式是储蓄。当问及储蓄目的时32.0%选择养老、29.0%居民选择防病,而选择子女教育为储蓄目的的占47.0%。居民的预期消费直接导致购买力的巨大分流,从而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进而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

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市场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基础建设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消费业态比较单一,商贸流通业还不发达。另一方面,商贸企业自身经营粗放,理念陈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在激发居民消费需求上还缺乏应有方式手段,从而影响了居民消费潜能的释放,阻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2.2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分析

高储蓄率,为消费潜能释放提供资金基础。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3.75亿元,人均储蓄额达19991元人民币,大大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年均增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能量“蓄水池”。储蓄资金如果用于投资,根据凯恩斯投资乘数原理,投资的增加可能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速的增加;如果用于消费将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低城镇化水平,蕴含巨大的消费需求。根据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经验,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生的直接消费将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只有53.6%,低于福建省9.0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宁德市较低的城镇化水平,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低消费层次,蕴藏广阔的增长空间。从不同的消费群体来看,消费结构在优化、升级和转型过程中,将会产生较大的消费需求:相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提高低收入户的生活质量,增加中档生活用品的消费量大有作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阶段,扩大中等收入户的服务性支出的空间较大;而高收入群体对汽车、住房、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需求会越来越旺盛。这些潜在的消费需求一旦转化成有效需求,必将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3扩大宁德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几点建议

3.1提高居民收入,增强消费信心

收入的合理增长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前提。一要努力开拓就业门路。政府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就业率;二要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3.2推进城乡一体化,扩大消费需求

从总体上看,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尚待培育,大多数城镇居民有消费能力但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而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有消费需求但消费能力有限,这是消费难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应当不失时机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转移,通过增加城镇人口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

3.3创新贸易方式,优化消费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进一步确立连锁经营在全市商品零售业中的主导地位,奖优抚强,下决心培育一批大型流通集团,并以此为支撑促进全市消费市场发展。二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拓展网络消费领域,规范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三是科学规划,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商业网点新格局。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第3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握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力转变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拉动作用的某些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这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因为扩大消费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扩大,改善民生就没有了实质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目的,不是以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成本,不是以影响社会和谐为代价,而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因此,把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既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需要观念的转变来推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主观的认识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越能够有效地推进经济合乎规律地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因此,要把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政策导向。

一是从供给的角度看,要提高对消费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提高对服务业的投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第4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内需;消费率;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7日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下滑,加上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产品屡受“双反调查”,致使2009年以来我国出口率下降,国内经济受到冲击。为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但我国目前消费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中国消费现状及国际比较

1、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较。从表1中可见,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的增长率低于GDP的增长率2~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近几年比较稳定,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起伏较大,2010年出现大幅下降,说明缺乏消费动力。(表1)

2、我国消费率国际比较。我国消费率与其他国家消费率在时间横截面上的差别也相当明显。如表2所示。(表2)首先,在相同的年份,我国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水平。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平均消费率在60%~70%之间。比如,日本从2000年的56.2%提高到2009年的59.3%,提高3.1个百分点。与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25~35个百分点。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也较低。例如,与印度相比,同一时期,印度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60%左右的水平,我国消费率平均比印度低近20个百分点左右;其次,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相似的国家比较,我国消费率也偏低。韩国的发展模式和我国有些类似,也属于“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增长模式。韩国消费率在1988年下降之后逐渐上升,2009年已经达到54.2%。与韩国相比,我国的消费率比其最低点还低11个百分点左右。

二、消费率偏低原因分析

1、工资性收入占GDP比重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近20年来,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其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53.4%,2000年为51.4%,2009年为39.78%。2000年到2009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3.62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2008年我国包括农业主收入在内的劳动报酬占比39.74%,同期美国劳动报酬占比为55.81%,英国为54.5%,瑞士为62.4%,德国为48.8%,南非为68.25%。

同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收入分配不公。近年来,我国居民最终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急剧下降,1999年为63.34%,2008年下降到48.6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乡收入比为3.38∶1,垄断行业职工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5~10倍。贫富分化的结果就是容易导致社会危机,减少人们的消费预期。

2、政府公共支出不足,形成新的“三座大山”。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和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只有3%、2.9%、2.0%。同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主要国家相比,这三项主要指标的平均值是最低的。近年来,被称为“三座大山”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扩大,导致居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第一,居民教育支出猛增,教育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迅速扩大。据估算,近10年我国大学学费和住宿费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以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支付能力计算,是世界大学最高水平的3倍以上;第二,城市房价一路走高。购买住房时,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占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在农村,出现了新一轮的建房与装修房屋热,这一趋势将会挤占农民其他消费份额;第三,医疗乱收费屡禁不止,天价药费居高不下。农村居民、老年人、低收入者以及失业人群有八成以上乃至近九成人反映自己无法适应医疗费的上升。因此,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座大山已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

3、对外依存度过高,降低了国内消费。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架马车拉动。靠出口来发展国内经济,必然高度依赖国外市场,就要维持出口产品的低价竞争力,人民币对外汇率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加重了部分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成本,也给国内物价上涨造成压力,使国内居民需要付出更多货币来购买,因而在事实上增加了国内消费者个人的支出,降低了个人购买力水平和消费水平。同时,对国外市场高度依赖也会加大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如当前的欧美债务危机使得外部市场萎缩,影响中国出口。因此,中国的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不能再只靠投资与出口,必须立足国内市场,有效增加内需,由投资增长与依赖外需增长的模式向消费增长模式转移,这才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目标。

三、对策建议

1、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主要是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强化累进税功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行有差别的累进所得税制,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相对收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同时加大财政政策中的转移支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补助,增强公众对未来的安全感,提高现期消费。

改革劳动薪酬结构,提高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减少非规范、非正常收入,是减少贫富分化、扩大内需的必要之举。

2、调整税收政策。加快出台增值税转型,部分产业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和激励,比如前三年减征或免征各种税费,促进其发展;调整部分消费税,促进相关产品消费;开征社会保障税以促进居民即期消费等税收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一部分是减少企业税负的,一部分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还有一部分是刺激节约型消费的,这些对增加总需求都会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减税的效应受很多因素影响,降低税负的税种在整个税收制度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只有降低主要税种的税负,如我国应主要选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实施减税政策,这样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比较明显的刺激效应。运用减税这样的财政政策,比单纯的大型投资项目更能推动内需的发展。

3、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增加医院和学校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增加社会福利。转变中央政府需求管理方式,要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政府主导的对铁路、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性建设,同时要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将节约的资金通过增加对公众教育与医疗支出等方式转移到居民部门,增加居民消费,切实保障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第一,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国家或地方政府还应划拨专项资金扶助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营,确保为低收入群体减轻负担;第二,加强在教育上的投资力度。政府应稳定教育经费来源,同时要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两年内实现农村与城市贫困人群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充分利用、发展、推广网上免费共享的教育资源,减轻更多居民接受教育的成本;第三,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解决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颖.最终消费率及结构变化的中外比较和启示.山东经济,2011.5.

第5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1996—2006年的相关数据,应用回归、贡献率分析等 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宁波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

发展提供依据,并提出了扩大宁波市消费需求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宁波市;对策

引言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只有 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国 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 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 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条件,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扩大消费需 求,有效化解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因素,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向投资和消费协调 驱动转变,让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1.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投资和消费是最主要的经济行为,是引领经济增长最积极的要素,投 资与消费的互动可以形成经济自主增长。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扩张是以投资需求增长为 先导,投资优先于增长,并在乘数作用下带动经济快速增长[1]。但是归根结底,投资需求是 引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最根本的动力,如果没有消费需求 的引领,投资必然是盲目的,只有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协调增长才能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增 长。

首先,消费是实现有效投资的先决条件。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投资利润,而利润的实现 以消费需求的实现为前提。一旦投资产品投放市场能为消费群体所接受,投资的利润将会迅 速实现,因此投资回报的多少关键取决于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经济主 体的消费行为才能实现投资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使投资者获得相应的利润。

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有效的投资需求只能在消费能力能够驾驭 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虽然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行政力量的推动或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刺激,促 进投资需求迅速增长,但是投资需求并非最终需求,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 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 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续。

再次,消费需求可以创造投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 群体对于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享受和增强自我发展的需要逐渐取代 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这些新的需求可以激发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成为投资者追求利润的 直接动因。因此,投资可以通过消费需求的增加得以创造。由于人们的消费愿望具有无限性, 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会有新的追求。

这种消费愿望不断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又会带动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

整和优化,从而拉动经济不断增长,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宁波市经济的发展正进入快车道,但随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规模,

国际贸易摩擦日趋激烈,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在这种情 况下,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就必须协调“三驾马车”的前进步伐,除了要扩大 投资,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还 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这样,经济增长才能建立 在速度、效益和质量共同提高的基础上。

2.宁波市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

2.1 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的主体

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1996 年,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之比为 4:1,2006 年两者之比为 9:5。居民消费比重保持六成以上,成为最终消费中的主体,在居民消费中, 城镇居民消费比重明显上升,占居民消费比例由 1996 年的 37.6%上升到 2006 年的 50.4%, 而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则逐年下降,2006 年仅占 49.6%,比 1996 年回落 12.8 个百分点。从数 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呈上升趋势。

2.2 收入大幅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宁波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不大,90年代以后呈现较快增 长局面,尤其是近几年来,增长趋势凸现。2002 年宁波市人均 GDP突破26000元,2004年 达到38292元,2006年达51460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稳步提高、消费倾向转变明显,2006 年全年人均消费支出12655元,同比增长7.7%。城镇居民消费热点随政策导向效应及城镇居 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由以食品、衣着支出为主逐渐向教育、医疗保健、通讯、居住等消费倾 斜。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7.8%下降到2006年的36.9%。与2005年相 比,在消费支出十大组成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和居住支出分别比上年提高0.2和1.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全年人均纯收入达8847 元,同比增长13.3%,增幅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3个百分点。同时消费领域不断扩 大,消费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整体生活水平保持较快提高。全年人均消费支出达7378元, 同比增长8.8%,增速较2005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1.0%下降到

40.6%,并且年度间呈稳步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序列正在不 断优化,与2005年同期相比,居住类、服务类支出增长最快。其中用于居住支出增幅达26.9%, 列类消费支出之首,其次是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7.1%。从经济发展与相应消费 水平看,城乡居民消费总体上已经跃进初步富裕门槛[2]。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 GDP 达 24000 元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如下四点明显特征: 一是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降到 40%左右;二是居民消费以拥有住宅、家用轿车为主的富裕 型消费,住房、家用轿车消费比小康阶段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是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快速 上升;四是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及其比重显著上升。这从宁波近 几年的消费统计数据也可得到印证。

2.3 消费整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落后

宁波市国民经济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但主要以投资、出口主导经济增长格局,消费在近

年来虽然实现快速增长,但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落后于投资和出口。从资料来看,“十

五”期间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占 GDP 比重一直保持在 36.3%左右,低于平均 投资率 15.4 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8%),差距达到 2O.5 个百分点,其中

2003—2006 年度间还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幅回落,并且,相比于进出口高位增长的态势,消 费的快速增长也稍逊色。

2.4 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释放

首先,宁波居民消费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幅度 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从总体走势看,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逐年呈平稳下降态 势。其次,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宁波 2002 年居民消费率为 38.5%,2003 年为 36.4%。而在“九五”期间,我国消费率平均 59.3%,其中居民最终消费率平均为 47.2

%,2002 年居民消费率仅为 45.2%[3]。再次,宁波平均消费倾向低。统计数据表明,自 1978

年以来,平均消费倾向一直下降,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迅速下降。

3.消费需求对宁波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消费需求是三大需求要素中所占份额最大、波动幅度最小的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 柱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为明显地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经济指标。为了 直观反映最终消费对 GDP 的影响,本文应用回归、贡献率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消费 需求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3.1 消费需求对 GDP 影响的回归分析

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

为直观反映消费需求变化对 GDP 的影响,本文假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保持不变的情况 下,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反映消费需求对 GDP 的影响。为建立这一模型,本文利用经 济普查后的宁波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设以Yi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X i 代 表最终消费,从表 1 中可以得到 1996—2006 年宁波市 GDP 和最终消费的 11 组数据,应用 回归分析法,建立宁波市国内生产总值 Yi 对宁波市最终消费 X i 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i  a  bX i ,其中 i 代表年份,a 和 b 分别代表截距和斜率。由表中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

可拟 合出宁波市 国内生产 总值 Yi 对宁波 市最终消 费 X i 的一元线 性回归方 程:

Yi  175.201  3.071X i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拟合直线的截距和斜率 175.201、3.071, 即可以看出 X 与Y 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经 R2 相关性检验, R2  0.988 ,相关密切,方 程拟合度似乎很好。从相关系数可以判断消费需求与 GDP 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消费需求在

宁波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每增加 1 个单位

时,GDP 将增加 3.071 个单位。 同样,假定最终消费和净出口保持不变,应用回归分析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设Yi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Zi 代表资产形成总额,经过回归分析得出Yi  193.250  1.679Zi 。

经 R2 相关性检验, R2  0.986 ,两者也存在高度正相关。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投资 对经济发展同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回归分析模型,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资本 形成总额每增加 1 个单位,GDP 将增加 1.679 个单位。

3.2 消费需求对 GDP 的贡献分析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 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反映三大需求变化对 GDP 增长的影响,本文应 用贡献率分析方法来反映,各需求要素贡献率=各需求增额/GDP 增额*100%。通过计算我们 可以得出从 1996 年以来,宁波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

根据表 2,以各年度为时间点,测算 1996 年以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

结果表明,从 1997 年到 2002 年来看,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 下降趋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 大,1999 年达到 54.8%,而到 2002 年却出现了负值为-15.4%。从 2002 年到 2006 年来看,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徘徊不前,一直处于弱化地位,基本维持在 20%左右;投 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净出口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回升,但增幅不大。见图 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全社会资产投资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以来都以 60%左

右而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有所下降。 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临港大项目基本布满,投资拉动将进一

步弱化,但宁波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投资拉动仍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 素。而宁波港口优势则将进一步强化出口拉动,但出口拉动外部影响因素很多,稳定性不足。 相比之下,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保持在 20%左右,但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 较高的抗风险性,未来可以取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4.扩大宁波市消费需求,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1 进一步提高城乡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因此, 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对提高居民消费关系重大。

一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财政收入好的形势下,继续加大对农村、农民、农业的 投入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畅通农产品流 通渠道,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维护农村居民利益。宁波市 67.2%的居民组成 是农村人口,随着收入的增加,潜在的消费冲动被激发出来有利于促进宁波市消费发展。要 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多方面、多渠道、千方百计为本区域内农村居民增收提供便利,积 极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方针、政策,繁荣农村市场,带动消费。一方面是落实各项社会 保障措施,分别从医疗、保险、卫生等方面加强投入,减少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 出,使其支出转移到生产、生活消费上面来。另一方面是依托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背景,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和完善农村交通、通讯设施。 加快农村市场建设, 畅通商品流通和农民消费渠道。增加农村地区小型零售网点的密度,方便居民购物;开发不 同的消费热点,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让商业网络由城市中心向周边人口相对稠密的郊区延 伸,扩大对郊区居民的商品销售;通过以连锁的方式实现零售商业的规模化经营。

二是增加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收入。采取更有力措施促使城镇居民就业和再就业,为此, 应设法通过进一步降低门槛,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制,鼓励创业,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规范和健全劳务人才市场,开办面向下岗人员的就业供需会,沟通就业

信息;以社区为单位,多方联动,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参加技能培训, 通过自主创业和竞争择业实现重新就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 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把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作为 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落实并适当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各级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 尽可能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严格实行,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逐步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加强市场化分配体制的建设,使 个人收入分配规范化、公平化;进一步加大高收入者的税制改革,缩小部分不合理的高、低 收入群体差距。

4.2 引导居民消费,转变消费观念

低消费不是社会主义,也不能成为节俭的代名词,更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现代 化的真正动力。在长期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消费制度,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抑 制了居民的消费行为。借贷超前消费被视为奢侈而不被接受,节俭储蓄才被视为美德大加推 崇。居民不敢“寅吃卯粮”,不敢借钱消费[5]。因此要引导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 费观念,引导居民由单纯的吃、穿、用的消费向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扩展,由简单消费向多 样性消费转变,鼓励大家提高生活质量,拓宽消费领域。消费不是浪费,要正确引导居民追 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居民学会花钱,舍得消费,改善消费结构。鼓励大家增加在科 技、文化娱乐、信息、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更新传统的消费观念。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导 向作用。

4.3 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市场稳定

产品质量、功能和价格直接影响着不同收入居民消费意愿的实现,售后服务 水平影响 消费者消费情绪和对企业的信任度。因此,要依法严厉打击伪劣假冒,严厉制裁商业欺诈。 提倡、鼓励“诚信促销”,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购物安全和企业的交易安全。树立宁波市消费市 场在外界的良好声誉和形象。对消费品价格波动实施预警,保证消费品的正常供应,稳定消 费市场。

4.4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消费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环境动荡的情况下,消费是 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消费结构升级的实现,必须要有能与新的消费需求相匹配的消费品 供给结构来支撑,因而要着力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工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 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供给结构,使之能适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促进 可持续消费。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会展经济和社区服务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 费领域。

参考文献

[1]叶显友.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J].宏观经济,2006(12)

[2]姚伟杰.2006 年宁波市消费形式与存在问题[J]./cqvip.com

[3]任建雄、陈健.宁波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的障碍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

[4]宁波统计局,2007 年宁波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夏贵勤.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J].科技资讯,2006,(7)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Ningbo

consumption deman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Aiguo

School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Consumption is the purpose of the market, a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and

how to enhance consumption power have now become the focus problems of the widespread social attention. The paper adopts the relevant data of 1996-2006, use regre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ate of contributio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consumer deman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he basis

第6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9.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3.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第7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居民消费指标。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居民消费水平(元/人)=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报告期年平均人口

 

本文将天津市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衡量天津市居民消费的指标。

 

2.经济发展指标。GDP是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它的权威性和可比性已被广泛认可。鉴于此,本文采用天津市GDP指标作为衡量天津市经济发展指标。

 

为了减少异方差,本文对居民消费水平(X)和地方生产总值(GDP)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Xt和LNGDP。变换后原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本文中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

 

二、实证分析

 

1.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确定VAR模型的结构,一般用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最大滞后期k值。原则是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的值达到最小。适当加大k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k值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并比较不同滞后期所建立的VAR模型的稳定性。经过比较,本文最后选择滞后2期,即k取2。经检验,所建模型除LR和SC外,最终预测差(FPE)、赤池信息准则和汉南-奎因信息准则(Hannan-Quinn)最小,三个检验准则同时得到了满足。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和LNXt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该检验能判定协整方程的个数,即协整秩。经过反复检验,确定协整变量含截距项并有确定趋势。Johansen协整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和时间序列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2.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虽然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得出和LNXt的协整关系,但没有表明这两个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Granger(1980)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从前面确立的天津市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由于二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他们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因果关系。计量的检验结果表明(见下表),在95%的置信度下,天津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关系则在统计意义不成立。

 

3.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基于天津市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的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基本思想是研究系统中个别方程中的新息(innovation,即随机误差项)产生变动时,由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而对系统中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冲击强度和影响时滞。由于研究冲击响应时采用的是Cholesky分解技术,该方法的一个技巧是使误差项正交化。所以Cholesky分解的结果依赖于系统内变量的排序。 Koop,Pesaran和Potter(1996)提出了广义脉冲响应(Generalized ImpulseResponse)和广义方差分解(GeneralizedVariance Decomposition),以避免正交化对变量排序的依赖性。故本文采用广义脉冲响应方法进行响应分析。

 

图1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居民消费水平一个正冲击后,天津GDP在第5期达到最低点,第5期以后呈现缓慢平稳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外部冲击以后,给本市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反向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并不大,并且对第5期以后缓慢回落有一定拉动作用,不具有显著作用,这与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不是促进GDP增长的Granger成因的结论相一致。

 

图2中,LNXt的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在本期给GDP一个正冲击后,居民消费水平在第7期会达到最高点,从第7期开始保持平稳下降,而且作用效果明显。这表明GDP的某一冲击会给居民消费水平带来同向冲击,且从第七年后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同时,它也印证了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视角相反,方差分解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各方程新息(innovation)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判断各新息对内生变量的相互重要性。方差分析图说明,是LNXt的重要影响因素,经过10期,其贡献率从42.38%上升为 82.23%;LNXt对的影响较弱,其贡献率最高仅为15.64%。

 

4.VAR模型预测。基于VAR(3)模型,可以对天津市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做出样本内预测和样本外短期动态预测。从样本内预测序列图可以看到,因为静态预测是使用样本实际观测值进行预测,所以静态预测的效果要好于动态预测,但是,样本内动态预测可以预测出序列的变化趋势。VAR模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做样本外近期预测非常准确。本文结果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如据统计,2014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分别为 15726.53亿元和 28492元,取对数后分别为 9.6631亿元和 10.2574元,而该VAR(3)模型对2007年天津市GDP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值分别是9.7425亿元和10.2547元,模型预测误差分别为 0.008和-0.0003.

 

三、结论和建议

 

虽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依据任何实证工具进行简单的决策,但本文的实证结果有助于我们对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从计量分析结果看,天津居民消费水平和GDP构成一个相互有长期影响的动态线性系统,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即GDP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增加的Granger成因,但反向的影响不显著。在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下,GDP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同向显著而持续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天津居民消费水平与母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居民消费水平对母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国内生产总值对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民收入提高,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公众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增加。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国民收入,最终达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第8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霍林郭勒;电力消费;经济发展

能源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物品。能源的存在,是经济发展、企业生存的血液。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或地区对能源的需求会逐步增多,而电力作为重要的二次能源,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前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电力,而电力行业的发展也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工业用电指数已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经济发展良好,工厂开工率较高,会导致企业生产性用电量的增加;而经济状况较差,工厂开工率较低,会导致企业用电量的下滑。同时,电力的来源构成,也会影响到当地经济。当地电力来源多源于火力发电的方式,则会导致当地环境受到影响,且当地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容易出现严重依赖于当地资源的产业布局。

一、霍林郭勒市的电力消费与电力行业发展现状

霍林郭勒市由于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霍林郭勒成为蒙古最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并大力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煤炭相关产业,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冶金为主的产业格局,城市发展目标也是注重发展以煤炭为核心的产业。其中电力行业已经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它的快速发展已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前霍林郭勒的电力行业主要是以火力发电的方式进行发电,然后再将电能转化为生产生活用电。将煤炭等化石燃料作为重要的电力生产原料,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其中包括煤炭开采、运输等都会出现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当地经济结构是以煤炭产业为核心,形成了与煤炭相关的产业链条,而在这种产业结构下所造成的污染将是成倍的增加。

再者,由于霍林郭勒煤炭资源丰富,大多用于生产电力的煤炭资源取自本地,所以电价相对较低,吸引了较多高耗能企业进入。而在这种状况下,由于高耗能企业参与本地经济,由其产生的引致需求大力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但是,这将严重影响当地环境的同时导致当地产业结构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形成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同时,在煤炭能源日益枯竭的时候,面临着艰难的转变。

二、霍林郭勒市电力消费情况表现出的经济发展状况

霍林郭勒市的电力消费总量近几年下降明显,主要是受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影响。由于煤炭等行业国内出现严重的产业过剩,大量产能闲置,导致煤炭产品的价格下滑,企业利润率降至很低的水平。由于产品滞销,这些产业的企业缺乏扩大产业规模的动力,导致工厂生产下降,从而使得霍林郭勒市的电力消费量下滑。从霍林郭勒市电力消费总量下降可以看出,当前霍林郭勒市的经济受到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严重,以煤炭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受阻,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霍林郭勒市的电力消费主要是由一些高污染的企业所产生,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导致了产品生产能耗大。这样的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的产业发展结构,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容易面临严峻的问题。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时期,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滑,急需改变当前的产业结构,通过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生产的利润率,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从而摆脱经济困境。而此时霍林郭勒市的电力消费结构主要以火力发电为主,过多的使用煤炭等能源,容易出现由于能源资源枯竭而导致产业衰败,从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发展。

在以火力发电作为主要的电力供应方式的同时,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令人担忧。大量的开采煤炭等矿产导致地表被严重破坏,而露天洗煤等生产方式将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并严重污染附近水源和地下水,导致居民日常用水困难。在煤炭发电过程中,由于大量煤炭的燃烧,以及除尘滤气的设备不完善,导致大量的粉尘、污染气体排入空气中,容易使得雾霾等空气污染状况的出现。这对当地可持续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三、调整霍林郭勒市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一)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扶植新兴产业

对于以煤炭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中,从而改变当前企业发展注重扩大规模而忽视技术提升的现状,导致企业发展成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一方面要使企业发展注重精细化,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有效处理余热、废弃物及粉尘等副产品,从而对周围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对于新兴产业的扶植,要改变原来以煤炭为产业发展核心的状况,开发当地的地方特色,使得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发展地方旅游业,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特色、草原风光及冰川遗迹等,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发展光伏、风力发电产业,从而改变原来只以煤炭作为发电原料的状态,既能增强发电量,也能改善当地环境。

(二)加强引导民间资本流入新兴产业建设

霍林郭勒市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而资金的来源需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这是由政府资金的有限性决定的。在加强引入社会资本时,需要加强金融制度的调整和改革。由于这些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经营能力不足,在利润率的把控上能力略显不足,使得这些企业不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而缺乏经营资金的这些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经营困难。金融制度的改革要更加注重政策向这些新兴产业倾斜,使这些企业更加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环境执法监督队伍的建设

霍林郭勒市由于原有的产业发展注重将煤炭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导致了当地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组建一支能力较强的环保执法队伍,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将当地企业的污染行为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而保护一方水土不受污染。

参考文献:

[1]李晓磊. 霍林郭勒市煤电铝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第9篇:消费经济发展范文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消费金融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及必然性。消费者不断优化消费路径,不断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尤其在消费价值较高的商品时,这种追求自发的产生了对消费金融的需求。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1)消费金融丰富了信贷结构消费金融贷款覆盖面比较广,虽然也有着额度小,操作成本高,发放分散等缺点,但它毫无疑问为信贷结构带来了新的方式。随着个人信用贷款的不断完善,消费金融贷款可以降低我国的信贷风险,优化金融信贷的资产结构。此外,消费金融的贷款者也可以成为金融机构贷款的新客户,方便金融机构发展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

(2)消费金融对供需的动态匹配起到了平衡作用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资本不断集中,生产的日益扩大,经常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由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可知,此时如果需求不相应的扩大,产品将会堆积库存,社会产品不能顺利再生产,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消费金融,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实现供需平衡。

(3)消费金融可以平衡消费者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水平通过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者的分析可知,劳动者在年少和年老时消费需求较大,而年少和年老两个阶段的劳动生产水平却较低。发展消费金融,可以使未来收入比较稳定的年轻人预先消费一部分收入。通过控制这部分收入的比例,使得当前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又不会特别影响未来生活水平。对于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而已,消费金融的出现,无疑平衡了消费者各个时期的消费水平,保证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4)消费金融可以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消费金融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不仅仅是指对物质的购买力,更包括了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的知识、才能而进行的物质消费。消费金融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不断提升,消费也越来越科学、文明和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升,促使人作为劳动者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贡献能力也不断增加,最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金融已经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说,我国的消费金融才刚刚起步。同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国情。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较大,那么他们面临的消费金融困境也不相同,因此结合我国经济现状,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分析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就变得十分有意义。本文认为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要想发展消费金融,最根本、最迫切的就是要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改革分配制度等有效手段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政府可以对企业的发展不断扶持,减少税收。最后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应该逐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敢于消费,大胆消费,在消费时不必瞻前顾后。此外,还要注重消费金融贷款制度的创新,使居民可以提前消费,全面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为消费者尽可能的避免消费金融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存在许多空白点,这需要在金融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提升,不断提高金融消费的透明度和保证度。同时也要培养居民的现代消费观点,促进居民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形成居民消费和还贷的良性循环。

(3)设计更加合理的消费金融制度我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年都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也使得我国消费金融体系层次略微单一。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还应该扶持消费金融公司、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以此构成我国消费金融的多层次体系。其次,要使消费金融不断发展,应当注重对消费金融体制的创新,不断开发新型消费金融产品。毕竟我国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居民收入不均等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单一的消费金融产品很难满足不同消费水平人员的需求。最后,劳动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者和消费者也包含了广大农村居民,我国农村居民人口众多,因此在设计消费金融制度的时候也不应忽视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消费发展,要合理的配置消费金融资源,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现代金融的益处。金融机构也要不断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创新,根据我国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消费金融产品。

三、总结